財務風險預警管理范文
時間:2023-11-08 17:17: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務風險預警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更加多樣化與復雜化,增加了企業的風險管理難度。在財務風險管理工作中,樹立風險管理意識,通過建立與完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及時發現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點,提出相關的預防措施,有利于企業做好風險規避工作,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的良好發展。所以說,建立健全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對企業的發展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財務風險預警的概念與必要性
1.財務風險預警的概念
一般來說,所謂的財務風險預警指的是企業管理者為了能夠降低與控制企業生產運營時遇到的風險,在分析財務報告等資料的基礎上,能夠預先發現企業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完善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改善財務狀況,降低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從而保障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促進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2.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必要性
企業構建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來自于多方面經營的共同需求。首先,從企業生產運營的外部環境來說,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對復雜外部環境的需要。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企業在生產經營時面臨著十分嚴峻且復雜的外部環境,經濟、政治、法律、技術及文化等不可控制環境因素的變化都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極大的影響,企業管理者一旦對外部環境的判斷存在稍許偏差,就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導致企業不能實現發展目標。對于企業經營來說,面臨著在盈利指標方面的壓力,企業生存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獲經濟利潤的最大化,這就要求企業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提高其市場地位。因此,企業就需要構建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來降低企業運營的風險,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其次,從企業內部管理與控制的角度來說,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做好內部控制與管理的重要途徑與手段。通過研究國內外的百年企業可以發現,要想促進企業的長久發展就需要不斷提高企業的創新力與市場競爭力,占據一定的市場地位。而保證企業長久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需要企業加強內部管理與控制,樹立風險管理意識,建立一套風險預警系統,致力于尋找企業的風險源,并采取有效的手段來控制風險,規范企業的生產程序與經營手段,避免由于內部管理的不科學而引發企業經營危機。因此,企業建立財務風險預警工作能夠促進企業的內部管理與控制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及時給企業管理者發出預警信號,讓他們能夠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從而保障企業的良性發展。
二、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建立中存在的不足
1.信息獲取存在滯后性
有些企業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依據是企業過去生產經營中形成的年報、季報等財務分析資料,用財務指標比率來分析企業現在與過去生產經營形勢的變化,從中發現蘊含的財務風險,但在深入探討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依據后,發現這種方式并不科學。這種通過歷史財務報告數據分析企業財務風險的方式,其最終的分析結果也只能反映企業在過去中某一時段經營存在的風險,并不能預防企業未來生產經營中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所以說,在傳統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中對財務風險信息的獲取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無法真正發揮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效用。而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愈加激烈與多變,如果企業能夠較早獲得財務危機的預警信息,就能夠及時反應,快速做出相適應的決策,避免企業經營陷入危機,進而推動企業的發展。
2.缺少對企業現金流的詳細分析
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現金流是其管理的核心,企業財務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證企業現金流的平穩運行。在企業的發展中,現金流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資源,企業在日常的經營運轉中既需要現金流的參與,又需要持有充足的現金流以滿足預防性與投機性需求。所以說,企業要維持發展就需要有充足、穩定、持續的現金流量,否則一旦現金流的運轉出現問題,就會引發企業的財務危機,使得企業的生產經營陷入困境。而就目前部分企業建立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來看,對企業現金流量指標的反映并不全面,僅僅憑借短期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等指標無法從根本上反映出企業現金流的運轉情形,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作用。
3.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流于表面
從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運行的實踐來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在實施中無法真正作用到實際工作中,流于表面,造成了實施質量差、效率低等問題,無法發揮出強有力的預警作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企業管理者對風險預警機制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化,對財務危機的發生存在僥幸心理。此外,在構建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時,沒有做到結合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情形,而是重于形式,導致財務預警系統無法真正在實際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建立與完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措施
1.建立健全財務風險識別機制
財務風險識別是財務風險系統中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財務風險機制是完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重要手段。這需要提高企業的反應能力,對于潛在的風險能夠進行合理的甄別,加強對財務風險的分析與評價。并且通過對企業內外部環境的了解,識別出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以及潛在的影響,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合理應對風險。其中,建立健全企業的風險識別機制可以借助于現場觀察與財務報表兩種手段來實現。現場觀察與財務報表能夠反映出企業的生產經營信息,有利于及時對容易產生財務風險的動態因素進行跟蹤與管理,將風險信息反映給授權的相關部門處理,以便能及時采取措施來預防財務風險的發生。
2.構建財務信息系統
企業構建財務信息系統能夠快速收集相關的財務信息,并將信息傳遞給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避免信息的滯后性??梢哉f,完善的財務信息系統,不僅能夠提高企業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企業的核心能力,還能夠提高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工作效率,更好地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完善財務信息系統,一方面要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確保開展相關會計工作時符合規范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為了避免信息傳遞的滯后性問題,還要構建快速、安全的財務信息傳遞渠道,以實現財務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真實性、及時性與可靠性。
3.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與內部控制
完善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需要有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來支撐。因此,就需要從內部控制的五個方面來加以保障,加強企業的內控環境、風險評估、信息系統與溝通、控制活動、對內控的監控,以轉變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對企業的管理者來說,要進一步完善企業的組織結構,明確各個部門與員工的職能規范,采用先進的管理手段,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企業的管理效能,從而更有利于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作用。
四、結束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企業的經營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加大了企業運行的風險性,給企業的經營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對企業來說,要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企業財務風險系統構建需要從加強財務風險的識別、提高財務信息的傳遞流暢性與安全性以及加強內部控制等方面入手,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梁豐.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及預警研究[J]. 科研, 2016,(4):222-223.
[2]萬小野. 企業財務風險預警與防范策略探討[J]. 科技與企業, 2016,(11):42-44.
[3]周杰.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管理探討[J]. 財會學習, 2016,(11):121-121.
篇2
(一)業務運營事項風險
一般而言,我們經常會從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及其他等四個方面來度量企業的風險,而貿易型企業的特點是來自業務運營產生的風險事項較多,以某集團公司為例筆者統計了其控股范圍內企業自2004年至2012年風險事項的分類事項,其中與業務經營相關的事項占到60%左右,這一方面是貿易型企業作為“輕資產”公司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是近年來企業對重大投資、重大資金運作方面嚴格管控的結果。
(二)營運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管理風險
從總體情況看,貿易型企業在按照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的綜合要求對營運資金作出安排、加強管理控制,保證營運資金的安全性特別是保障應收賬款安全回籠,防止資產固化等方面,存在流動性管理風險的情形。
(三)資本結構、財務杠桿與業務規模風險
一般而言,企業的業務規模必須與其資本結構相適應,但在貿易型企業往往存在業務總量偏大,單項業務或單一客戶業務量偏大,和自身凈資產規模、資本結構不相匹配,客觀上造成財務杠桿過度使用,在某些特定條件下造成“短債長用”的風險。
二、貿易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設計思路
國外理論界對于財務風險預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財務指標的分析上面,通過建立一定的財務指標分析模型來對企業的財務風險作出預警,如比弗(Beaver,1966)提出的以盈利性、短期流動性風險以及長期償債風險為指標的單變量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奧爾特曼(Altman,1968)采用的以多變量(盈利性、流動性、償債能力等指標)為基礎的Z積分財務風險預警模型;以及奧爾森(Ohlson,1980)采用對數分析法的多變量財務風險預警模型;斯蒂克尼和布朗(Stickney,Brown,1990)則提出了財務危機預測要從投資(資產的相對流動性、資產周轉率)、融資(資本結構中債務、短期債務的相對比例)、經營(盈利性的相對水平、經營波動)以及其他解釋變量(規模、成長性、審計保留意見)等四大類九個方面的因素進行考慮。徐光華和沈弋(2012)則從內部控制和財務危機預警兩大系統的本質出發來研究影響企業風險的各個主要因素及其控制策略,認為企業內部控制和財務危機預警應該統一于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之中,構建了兩者耦合的分析框架體系?;谝陨侠碚撗芯浚Y合貿易型企業財務風險的特點,我們提出了以下三個層次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設計思路:第一層次:指標預警。以通用的預警指標為基礎,結合企業內不同業態設計個性化的風險預警指標,以業內指標平均水平為基準,設定不同的區間提示不同程度的風險預警。第二層次:事項預警。按日常運營、投資、融資及其他等類別設定風險事項的基本標準,一旦發生符合該類情況即提示預警并上報。第三層次:制度防控。根據貿易型企業風險類型的具體特點,設計研究重點的業務流程內控建設,財務重點從流動性風險控制、償債能力風險控制以及防止過度使用財務杠桿等方面建立內部控制制度。這三個層面的關系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也是財務風險預警管控關口層層前移的關系:指標預警是通過財務指標的變化和波動情況分析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挖掘指標變化背后的具體因素并采取相關應對措施來控制風險;事項風險則是在具體風險事項發生時即行介入,及時應對,而此時反映到財務指標方面可能還不能看出財務指標的具體變化或向壞趨勢,在預警時間上會比指標預警更早提示;制度防控則更是從內部控制角度出發,確定企業風險控制重點環節和領域,從經營理念和風格、流程設計、授權制度、職責分離、信息處理、業績評價等各個方面進行布控,從源頭上進行風險防范,突出了“預”字,來避免或盡可能降低各類風險的發生。這三者之間又是相互協同的關系,制度防控越完善,內部控制各個方面(控制環境、風險評估、信息溝通、控制活動、監督)做得越到位,風險事項發生的幾率就越小,財務指標預警提示就越少;反過來,從財務指標的預警提示可以倒過來分析企業風險發生的具體原因,是哪些事項導致財務指標出現預警,從而來進一步完善風險防控制度。這三者之間的協同,形成企業風險管理的整合機制,將會有效提升企業風險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避免導致企業危機和經營失敗的發生。
三、貿易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三個層次的具體內容
(一)指標預警主要內容
1.選用預警指標
根據斯蒂克尼和布朗提出的財務危機預測要從投資(資產的相對流動性、資產周轉率)、融資(資本結構中債務、短期債務的相對比例)、經營(盈利性的相對水平、經營波動)以及其他解釋變量(規模、成長性、審計保留意見)等四大類九個方面的因素進行考慮,其中涉及投資因素的指標包括現金總資產比、流動資產占總資產比、凈營運資本占總資產比、總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六項;涉及融資因素的指標包括資產負債率、總負債權益比、流動負債占總資產比等三項;涉及經營因素的指標包括總資產收益率、息稅前收益占總資產比、營業利潤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占總資產比等四項;涉及成長性的指標包括銷售收入增長率、資產增長率、凈收益增長率等三項。2010年上海市國資委推出了四大類(債務風險、現金流風險、盈利能力風險和投資風險)十四項反映企業生存性質的財務預警指標。主要包括債務風險指標四項:資產負債率、速動比例、擔保凈資產比、已獲利息倍數;現金流風險指標四項:現金總資產比、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盈余現金保障倍數;盈利能力風險指標三項:凈資產收益率、經營性營業利潤占利潤總額的比重、主營業務利潤率;投資風險指標共三項:金融類投資收益率、資產類投資收益率、投資現金收益率。僅從斯蒂克尼和布朗提出的財務危機預測前三大類(投資、融資和經營)和上海市國資委財務風險預警前三大類(債務風險、現金流風險、盈利能力風險)指標來看,這些財務指標是高度重合的,都反映了流動性、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等三方面的情形。根據實際情況,貿易型企業選用上海市國資委財務風險預警四大類十四項預警指標作為通用的財務風險預警指標也是可行的。
2.設計并優化個性化財務風險預警指標
由于不同類型的企業經營特點不同、風險防范的重點也不同,推行財務指標預警管理就不能搞“一刀切”,預警指標應更有針對性、更切合實際,這樣才更能發揮出有效的預警作用。因此,應根據企業內不同業務板塊的特點,研究設計個性化的分行業板塊的財務預警指標體系。以某貿易型企業為例,其旗下有進口、出口、物流、資產管理等業務板塊,在基本指標外,分別增設了一些符合行業特點個性化的財務預警指標,例如:(1)對于以進口為主的外貿板塊,如主營進口業務以進口業務為主,則資產負債率一般較高,但并非就表示存在債務風險,如能利用好客戶的預收賬款、應付賬款等無息負債,對公司資金面是有利的;而真正會對此類公司造成債務風險的,則是有息負債,為此設置了“有息負債比率”這一指標(有息負債合計/負債合計×100%)。(2)對于以貨代業務為主的物流板塊,由于企業的業務操作特點決定了日常經營過程中的應收賬款規模較大,根據實際情況應重點控制的是現金流中的應收賬款風險,在已經設置的應收賬款周轉率指標外,增設“應收賬款與月營業額比率”([月初應收賬款凈額+月末應收賬款凈額)/2]/當月主營業務收入×100%)指標,以實施對應收賬款總量的控制;“應收、應付賬期差異”(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應付賬款付賬天數)指標,以控制和減少墊付資金數額,降低資金成本,等。(3)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又另設了“銷售邊際利潤率”指標(營業利潤率-費用水平),來分析營業利潤整體覆蓋總費用情況的程度,通過該指標來更為實際地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風險。
(二)事項預警主要內容
根據貿易型公司的運行特點,按照業務運營、投資管理、擔保管理、籌融資管理、其他預警事項分別設置預警項目。如業務運營設置呆滯存貨(賬齡6個月以上)、逾期應收款項(包括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和預付賬款)、重點客戶情況(占應收賬款總額10%以上單一客戶)等三項;投資管理設置風險投資(企業在報告期內從事股票、基金、債券、外匯買賣、期貨及委托理財等對外投資業務,且占本企業本期末凈資產5%以上的投資業務)、長期股權投資單位凈資產低于投資成本情形兩項;擔保管理則設置對集團外單位擔保和有跡象可能要承擔清償或損失的擔保等兩項;籌融資管理則設置逾期貸款及其他融資風險事項兩項;其他預警事項則設置反映應收款、被投資企業、擔保企業、資金運作有關方面的意外情況,包括破產、資不抵債、清算、重大資產損失、管理層非正常變動、出走、遭受司法調查、發生重大訴訟等影響持續正常經營的重大事項;以及進口墊付資金、貨物滅失等風險事項。一旦發生以上設定的風險事項,必須馬上采取應對措施,并報告上一級母公司,對預警事項實施全程跟蹤,持續上報預警事項的后續進展及處理情況,直至風險解除或處理完畢,全面反映和跟蹤預警事項的發生、進展及最終結果的全過程。
(三)制度防控的重點內容
根據貿易型企業的風險特征,著重加強業務流程控制制度、流動性風險控制制度、財務杠桿使用及償債能力等三方面的制度:一是重點建立完善以授權、審批、業務運作為主的ERP業務內控流程制度,特別加強對應收款的管控,嚴格評估客戶信用,加強放賬額度的控制,嚴密監控跟蹤逾期應收款,落實催收責任;二是建立流動性風險防范與預警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切實提高資金周轉率,另一方面在籌資結構上要防止“短貸長投”的資本錯配,同時將遠期信用證等表外負債作為控制重點在內部管理時計入表內,提高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以流動資產清償流動負債的保證程度,避免企業債務和付現責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三是建立授信額度總量控制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合理運用財務杠桿,公司的業務規模必須與其資本結構、發展戰略、業務特點相匹配,切忌盲目擴張。
四、貿易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建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治理層面重視,發揮各方合力
在公司治理層面上,應明確風險預警管理工作由董事會領導、董事會審計與風險控制委員會對財務風險預警管理制度及狀況進行定期評估、經營層組織落實、監事會定期監督檢查。在財務管控層面上,財務部門作為財務風險預警工作的責任部門,授權專人負責落實預警信息的匯總、分析、報告等工作,其他相關職能部門根據預警事項的不同性質配合做好預警應對等工作。在子公司層面上,子公司總經理對本公司風險預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負責,財務總監負責組織并承擔監控職責,并層層監督、落實,確保財務風險預警的全覆蓋。
(二)對預警提示合理分析,落實好預警應對工作
對財務風險預警指標中出現的預警提示信息應進行原因分析,做到心中有數:哪些風險預警是屬于階段性的(如有些業務有季節性特點),短期內指標就可改善;哪些風險預警是屬于近期內比較難以改善的,需要通過中長期的行動規劃如業務結構的調整、盈利模式的改變等來進行逐步調整。哪些風險預警提示情況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如不采取措施將會影響到企業生存發展的;哪些風險預警指標雖然連續提示,但短期內可能對企業并不構成威脅的。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三)加強財務風險預警信息系統建設
信息系統建設不僅是內部控制的重要控制手段,也是財務風險預警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如通過開發財務信息化系統,可以自動計算出各板塊企業的預警指標值、并顯示預警結果,一方面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流程設計,使得財務風險預警工作更規范、受控。
五、總結
篇3
【關鍵詞】財務風險;財務預警;風險管理;優化研究
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化經營的規模和范圍進一步擴大,我國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將更加復雜化,多樣化。財務風險作為一種信號,能夠全面綜合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經營者需要進行經常性財務分析,防范財務危機??梢灶A言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大多數企業將逐步進入財務導向型的企業管理階段。在這種經濟環境下,企業財務管理將成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問題[1]。因此,我們需要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的財務風險管理理論,從我國目前的經濟情況著手,認真研究我國的風險管理現狀,完善現有的財務風險理制度,有效提高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的管理水平。這也是提升企業內在價值,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
1.財務風險的相關理論
1.1 財務風險的定義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各種財務活動中,由于各種難以預料和控制的因素存在,使企業的財務收益與預期收益有所差異的不確定性。財務風險按其包含的內容還可以分為狹義的財務風險和廣義的財務風險。
狹義的財務風險通常被稱為舉債風險,是指由于企業舉債而給企業帶來的財務不確定性。舉債給企業帶來更多流動資金,為企業創造財富帶來有利條件,但同時也給企業到期還債帶來負擔[2]。因為企業經營的收益率和貸款的利率都有不確定性,從而有可能使企業的收益率高于或低于借款的和息率,這種風險的大小和借債規模有關。規模越大,風險越大。一旦負載過重,使企業不能到期還款,很可能導致企業破產。
廣義的財務風險是指在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中,由于環境及其他難以預料的因素的影響,使企業的預期財務收益與實際的收益有所差異。它是從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看待企業的風險的。
1.2 財務風險的特征
1)客觀性
財務風險是企業運營的必然產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財務風險的客觀性源于產生財務風險的多樣性[3]。企業的社會背景的變更,市場環境的調整,企業經營策略的轉換。競爭對手的戰略變換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導致企業產生財務風險。而且財務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企業只能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2)不確定性
風險發生就是因為有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在一定時期一定的環境的影響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可能和概率事件有聯系,也可能是隨機發生。風險發生的后果可能是確定的也可能不確定。盡管風險有其不確定性,但企業也要謹防風險,在不影響預期收益的情況下盡量降低風險。
3)損益性
一個企業的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風險越大收益越大,風險小收益自然就低,所以企業為獲得利潤就需要承擔一定風險,風險的大小要看企業的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
1.3 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
財務風險管理的主要目標就是在識別與衡量財務風險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方法和措施來減少企業經營帶來的風險,增加企業的收益,保證企業連續高效運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目標:
1)防止企業破產,這是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基本目標。因為破產是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終極形式,可以說是企業財務風險的總體體現,一旦發生,企業就不復存在,更談不上什么生產經營管理。所以,防止企業破產成為財務風險管理的最基本的目標,其他目標均以此為前提。
2)培養企業員工的風險意識,特別是企業領導者的風險意識,敢于面對風險,及時調整公司戰略化解風險。同時能夠比較準確的預測市場變化,減少憂慮和恐懼,消除經營管理中的隱患,提供有安全保障的良好經營環境,消除計劃、方案中的漏洞、錯誤,使領導和員工團結一致在財務風險處理的過程中形成堅強的抵御能力。
2.一般財務風險管理技術
2.1 風險回避
風險回避是指在可能發生的風險之前,主動放棄可能發生的風險項目以避免風險財務風險的相關理論的發生給企業帶來的傷害。風險回避是一種徹底的風險控制手段,將風險降低為零,而不是僅僅減少風險的損失程度,但它也能消除風險帶來的巨大收益,從而使企業遭受經濟損失。企業一般在風險過大難以承受的情況下放棄風險,在風險遠大于收益的情況下也最好采取風險回避措施。
2.2 風險轉移
企業風險轉移主要是因為企業所面對的風險無法回避,但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有限,無法解除風險,即使解除風險付出的代價也很大,因此采用轉移風險的辦法。一般采取保險、分散或簽訂合同的風險轉移方法。
1)保險
在西方國家被稱為“共同下水”的財務風險管理辦法,即采用各種方法將財務風險全部或部分轉移,推卸出去,使風險的承受者由企業一家變成多家,進而相對消除和減少企業的風險損失。保險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處理不可遇料因素引起的損失的方式,在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如工傷,火災等。企業按照所保風險的種類,和保險公司簽定和約,按期支付一定數額的費用。在企業出現風險擔保事件的時候,由保險公司支付損失費用,從而實現風險的部分或者全部轉移。不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2)分散風險
分散風險主要指經濟單位采取多角經營、多方投資、多方籌資、外匯資產多源化、吸收多方供應商、爭取多方客戶以分散風險的方式。對于風險大的投資方案,企業通過與其他企業聯營,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就達到了分散風險的項目。當企業經營單一產品時,企業的興衰成敗就系該產品于一身,銷路好就繁榮興旺,銷路差就會陷入困境。但若經營多種產品,企業的經營效益就比較穩定,不會因一種產品的銷路不暢而導致企業破產。
2.3 風險自留
風險自留是指企業自己承擔風險所帶來的損失的一種風險管理手段。一般在其他風險管理技術都無法實施或即使實施也效果不佳、成本更大的情況下采取風險自留。對于其它風險管理技術而言,風險自留管理技術一定條件下是積極有效的風險管理方式。通常情況下,企業會建立一筆預算作為風險自留的補償資金或者直接把損失打入企業經營成本。
3.財務風險的識別與預警方法
3.1 財務風險的識別
3.1.1 財務風險發生的早期信號
1)非預期的銷售額降低。因為銷售額的降低會減少企業的收入,導致發生財財務風險的識別與預警方法問題,尤其是非預期的銷售額降低,更會讓企業的資金緊張。雖然不能馬上顯現出來,但長久下去會使企業失去資金來源。
2)交易狀況惡化。交易狀況惡化不光表現在客戶頻繁違約也表現在延長付款期??蛻暨`約破壞了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浪費了企業資源,使投入沒有產出。嚴重影響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延長付款期會占用企業的許多經營現金,同時也意味著企業的壞賬風險提高,再次增加了企業應收款成本,給企業的財務帶來壓力。
3)存貨積壓。存貨主要包括原材料、產成品等。一般來說存貨占企業流動資產的比重較大,存貨積壓會占用企業的流動資金,造成企業資金緊張,同時長期的存貨積壓可能使貨物損壞或丟失,也可能造成貨物貶值。存貨也會增加企業的庫存成本,浪費企業資源。因此管理人員應該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掌握存貨與銷售比率的標準,任何一個周期的標準過高,都可能是企業財務問題發生的早期特征。
3.1.2 財務風險識別的基本方法
1)現場觀察法。通過對企業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和具體的財務活動來了解和觀察企業的各種財務風險。
2)財務報表分析法。是以企事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等資料為依據對企業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等情況進行風險分析,以便從財務的角度發現企業面臨的潛在風險。由于報表集中反應了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通過報表分析,可以為發現風險因素提供線索和指示,這種方法成為財務風險分析的重要手段。除了進行靜態分析,如比率分析、比例分析,還要進行動態分析,比如時期比較分析、趨勢分析等。就具體的業務,還要對與之往來的客戶的財務報表進行風險分析。采用綜合、系統的財務報表分析方法,才能準確地確定企業目前及未來經營的風險因素。
3.2 財務預警的方法
3.2.1 定性預警分析方法
標準化調查法又稱風險分析調查法,即通過專業人員、咨詢公司、協會等,對企業可能遇到的問題加以詳細調查與分析,形成報告文件以供企業決策者參考。所謂的標準化并不是說調查的文件或表格格式相同,而是所提出的問題有共性,對所有企業或組織都具有指導意義。
3.2.2 定量預警分析方法
單變量模型是以財務比率指標作變量,通過單個財務比率指標的變化程度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預測。當企業的財務危機預測模型所涉及的幾個財務比率趨于惡化時,通常企業將會發生財務危機。單變量模式所運用的財務危機的比率,按其預測能力可分為:債務保障率、資產負債率等。企業在應用單變量模式時,應對債務保障率、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等指標予以特別關注。當這些指標達到經營者設立的警戒值時,預警系統便應發出警示,提醒經營者注意。
4.結論
本文從財務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出發,建立了針對財務風險的預警系統,并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在財務風險管理增強了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為企業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平穩的運營環境,同時增加了員工對企業經營的信心,使員工精力集中于企業的生產發展。對企業實現和超額實現經營目標,戰勝風險、提高效益、增強實力,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具有重大作用。
(2)財務風險管理為企業提供了一個相對可靠的財務數據,幫助企業建立正確的投資理念。為穩定企業財務活動加速資金周轉,保證資金安全、完整和增值提供了可能。使企業在有限風險領域用有效的資金創造更多的財富。
參考文獻:
[1]張友棠.現代財務管理理論及其在財務預警中的應用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1,25(5).
篇4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面臨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給企業所帶來的財務風險也日益凸顯,企業必須做好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通過對企業財務風險成因的分析,并從建立完善的財務預警體系;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四個方面,就如何加強財務風險控制進行探討。
關鍵詞 財務管理 財務風險 控制
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財務管理活動貫穿于企業的集資、投資、利潤分配等環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財務風險日益突顯,成為企業所面臨的重要風險之一。財務風險控制能夠全面反映公司經營水平,但完全消除風險是不可能的。自我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財務管理工作地位不斷提高,在加強企業管理、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時財務風險也日益凸顯。所以,完善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規避風險,降低損失,已經成為擺在每一個企業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財務風險的成因
產生財務風險有很多原因,有企業的外部原因,也在企業的內部原因,不同的財務風險形成,其成因也不同,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不能適應外部的宏觀環境
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主要有:市場環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等等,這些宏觀環境的改變對于企業來說是難以預料的,其變化必然會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風險。
2.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對財務風險的認識不足
只要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活動,財務管理的風險就必然存在。當前,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對財務風險的認識還不夠,缺乏風險意識,覺得只要管好賬,就會避免財務風險,這種想法顯然是片面的,風險意識淡薄是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企業內部控制薄弱,財務監控機制不健全
從目前來看,很多企業的財務監督機制不健全、執行不嚴格,內部控制薄弱,缺乏投資決策失誤的責任追究制度,有些部門對財務管理制度置若罔聞,缺乏有效的約束,使財務風險很容易發生。
4.財務決策失誤
企業財務決策失誤是財務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前,企業在決策過程中,主觀意想的成分過多,客觀性分析不足,致使決策失誤的現象經常發生,所導致的財務風險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同時,在現代市場經濟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虛假信息,企業的決策如果是建立在這些不真實信息基礎上的話,決策失誤是必然的。
二、企業經營中財務風險控制的建議
1.建立完善的財務預警體系
對于財務風險的控制,預警體系是不能缺少的。在這一體系之中,獲利能力、還債能力等指標是最具有代表性。資產獲利能力指標主要可以分為:總資產報酬率與成本費用利潤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資本的獲利水平,是反映企業運用資產所獲利的水平;而后者反映每耗費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潤,該指標越高,企業的獲利能力就越強。償債能力指標主要包括:流動比率與資產負債率。如果流動比率過高,則會使流動資金喪失再投資的機會,一般生產性企業最佳為2左右;而資產負債率一般為40%~6 0 %,當投資報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時,借款越多,利潤就越多,同時財務風險也就越大。
2.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內部控制度是以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為前提的。依據公司法的相關要求,必須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各階層管理者的崗位責任,必須將企業的管理執行與監管權相分離,各部門之間各司其職、相互獨立、相互制約、協調發展,企業的每一個部門都要明確自己在財務管理過程中的職責、作用。除此以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公司要兼顧各個方面的利益,要調動企業的各個部門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企業的財務管理中來,做到責、權、利相統一。
3.落實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工作
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經營情況下,任何企業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經營風險,多數的經營風險都會產生財務后果,例如,開發新產品或服務失敗出現的損失,新產品存在瑕疵導致產生的或有負債。因此企業需要設計、執行和維護內部控制,需要堅持以風險控制為導向,實施有效的內部審計,降低經營中的各種風險,進而降低財務管理風險。
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企業決策失誤一方面是由于管理者在決策時參雜了過多的主觀意識,進行了很多的非理性投資;另一方面是因為現代市場經濟生活中,存在著很多虛假信息以及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就是由于外界披露信息含有大量的水分,加大了企業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與投資的低效性,給投資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都帶來了巨大損失。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低成本的修正不對稱信息的機制和完善的信息披露與監督制度。比如資本市場信息公開制度、有效的監督與制約機制等等。
5.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
財務管理工作人員要更新知識體系,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第一,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要讓每一名員工清醒意識到財務風險的破壞性,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經營的每一個環節,不只是財務部門,其它部門的操作失誤都可能導致財務風險,對于財務風險的防范,必須由始至終貫穿于財務管理工作之中。第二,定期舉行專業培訓,對財務管理人員進行技能、思想、道德方面進行教育,更新財務管理人員的知識體系,全面提高財務人管理員的素質。
三、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企業所面臨的競爭環境日益殘酷,財務風險是伴隨著競爭的加劇而產生的,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既有企業外部環境因素,也有企業內部經營的因素,只要企業進行財務管理活動,財務風險就會客觀存在,所以加強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就顯得非常重要。相信通過實施有效內部控制,企業能夠降低經營風險,進而對財務風險的控制能力必將會加強,一定會在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方面發揮出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杰瑜.淺談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04).
篇5
【關鍵詞】 管理熵; 財務環境; 風險評價
在過去三十多年中,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隨著資本化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風險相繼產生,但最終都表現在財務上。同時,近十幾年隨著企業集團的發展,各種風險也隨之而來,其中重要的財務環境風險將會對企業集團的財務管理產生很大的影響(李小彥,2012)。COSO于2003年7月完成了《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框架》,并于2004年9月正式,一系列規章制度的頒布及實施充分證明了財務環境風險的控制管理已經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問題。在這樣的形勢下,一個企業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就必須深入研究企業財務環境風險,加強財務環境風險控制和管理。
一、企業集團財務環境風險概述
財務管理環境是對財務管理有影響力的一切因素的總和,是對企業財務活動和財務管理產生影響作用的企業內外部各種條件的統稱。企業財務管理環境可以從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進行分類,宏觀環境主要是指在某個具體時期的社會大環境,主要包括法律環境、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等,一個企業在某個特定時期的發展狀況受當時國家發展水平及社會發展狀況的影響;微觀環境包括企業自身的組織結構及管理系統的完善程度,對財務主體財務機制運行有直接影響的各種條件和因素(吳守富,2006)。
企業集團財務環境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總是依存于一定的財務管理環境,不論是宏觀環境還是微觀環境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會受到各種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的影響,這就促使相關財務管理人員隨時觀察環境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對財務環境風險的評價研究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財務管理,通過強化財務環境風險控制以減小風險水平,通過企業積極主動的行為來促使企業微觀和宏觀財務環境的優化。事實證明,善于分析和研究企業財務管理環境的風險,是做好現代財務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管理熵和企業集團財務環境風險系統
管理熵指任何一種管理的組織、制度、政策和方法等,在相對封閉的組織運動過程中,總呈現出有效能量逐漸減少,而無效能量不斷增加的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宋華嶺,1999),從而決定了管理效率將不斷降低,管理熵揭示了企業組織管理效率遞減的規律,如果能夠及時地從環境中攝取足夠多的信息,及時進行預測并采取控制措施,打破這種僵化的狀態,企業將會重燃生機。
當企業財務環境系統正常運營的時候,企業的相關財務活動將會按照計劃軌跡開展;而當企業財務環境系統的某項環境因素出現變動、與計劃出現偏差的時候,企業的相關財務管理活動將會出現混亂無序狀態,但是這種無序的狀態是可以控制的,取決于企業財務環境系統發揮效力的高低。從管理熵的角度來說,度量企業財務環境風險偏差的程度,就是度量財務環境風險的無序度的大小,這就需要引入管理熵理論來評價企業財務環境風險系統,同時由于企業集團財務環境系統作為企業集團這個復雜社會巨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自身的各個子系統之間紛繁復雜的關系要求相關研究需要借助于以復雜性科學為基礎的管理熵理論(敖世友,2010)??梢?,管理熵理論是評價企業集團財務環境系統風險的理想工具。
三、基于管理熵的企業集團財務環境風險評價模型
風險評價是企業及時識別、分析整個風險控制體系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是實現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基礎,從而可以合理地制定企業風險應對策略。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基于管理熵的企業集團財務環境風險評價模型。
(一)企業風險評價的管理熵計算公式
其中,公式中Si表示企業風險評價系統中某元素的第i個評價要素的管理熵值;Kb表示該評價元素所包含的各項評價指標的整體平均風險系數。i表示該風險評價元素所表示的第i個評價因素,j表示該風險評價元素所表示的第j個評價指標,Pij表示當第i個評價因素出現風險時,此風險由該評價元素的第j個指標出現的評價風險所導致的概率。
由理論可知,Pij應滿足:
當該評價指標處在比較理想的狀態時,該指標不會引起相關因素的控制風險,則Pij=0;當相關因素的控制風險完全是由該指標引起時,Pij=1。2011年某S投資集團風險評價人員對控股子公司缺陷評價做調查測試分析,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將表1中的相關數據帶入公式,得出該投資集團在開展缺陷控制工作中所引起的缺陷評價中各缺陷要素的管理熵數值為:
以上缺陷評價結果表明,該項控制在實際的工作中有不完善的地方,導致公司缺陷控制,出現了0.043個單位的管理熵值。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要考察該缺陷因素對整個評價系統的影響,還需要考慮其在整個評價系統中所占的權重。
(二)企業集團財務環境風險評價各子系統相關系數矩陣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各個子系統不僅與該企業有密切的關系,各個子系統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在評價企業整體風險控制系統時,必須研究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確定各子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的相關系數。相關系數表明各企業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的程度,其數值由0(無影響力)到1(影響力極大),其數值的大小代表其對整個評價系統影響力的大小。在充分考慮各個子系統之間以及各個子系統與整體之間的相關性后,可以用德爾菲法建立企業風險評價系統各因素的相關系數矩陣:
其中,μmn表示第m個因素對第n個因素的相關系數,μnm表示第n個因素對第m個因素的相關系數,μnn表示第n個因素對自身的相關系數,即最大影響系數1。實施中必須注意:1.各影響子系統對自身的相互作用力為1;2.影響子系統A與B的影響力是相互的(姚慧麗、于云霞,2008)。
(三)企業財務環境風險評價系統各因素權重矩陣
各子系統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決定了各自在整個系統中所占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用權重來表示各個子系統的重要程度,其數值由0(不重要)到1(非常重要)。各個因素的權重大小代表其對整個風險控制系統的影響程度,確定權重可以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在全面考慮各因素之間相關系數的前提下,分別確定各個子系統的權重:
其中,所有子系統的權重總和是1。
基于系統論的觀點,作為企業財務環境風險系統應主要涵蓋以下要素:企業的組織管理體制及方式、資金運營情況、企業文化、法律與監督環境以及金融市場環境等五個要素,每個要素內容又可以進行更為詳細的劃分,這樣可以進一步更具體地了解企業財務環境風險系統。
表2確定了項目財務環境風險評價目標樹,確定了上下層級元素之間的隸屬關系,以αij表示C層元素對上層元素的影響大小的比較結果,如表3所示。
在企業財務環境系統中,各個影響要素對對企業財務環境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根據以上指標,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企業內部審計管理人員、財務管理人員以及不同部門的相關管理人員進行采訪,先用德爾菲法征求專家意見,讓各專家比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見,修改自己的意見和判斷,此過程一直重復進行,直至每一位專家不再改變自己的意見為止,結合層次分析法,由組合權重是由B層權重和C層權重的成績得出,B層權重有5項指標,由此得出組合判斷矩陣:
(四)構建基于管理熵的企業集團財務環境風險評價模型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出企業風險評價系統的管理熵值計算模型,用企業各子系統的熵值矩陣乘以企業風險評價各子系統相關系數矩陣,再乘以權重矩陣,得出企業集團財務環境風險評價系統的管理熵值S。
根據以上模式所計算出的企業集團財務環境風險控制系統的評價結果值,可以幫助我們對企業集團財務環境風險控制體系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做定量的分析。由于企業財務環境系統本身的固有限制,所以企業財務環境風險系統的管理熵值的計量結果為正值,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通過比較計量結果與企業可容忍的管理熵值來評價企業財務環境風險系統。通過這種定量與定性的分析比較,來提升企業集團財務環境風險控制的價值,可見此模型的構建對于企業集團財務環境風險系統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實際參考價值。
(五)基于管理熵的企業財務環境系統評價
比如將某企業財務環境系統的管理熵值代入內部管理控制系統管理熵控制圖,可以得到企業財務環境系統的即時控制圖如圖1。
符號UCL表示企業可容忍的財務環境風險范圍所對應的管理熵值。下邊一條線叫中心線,用符號CL表示,其意義為企業財務環境風險滿意狀態下對應的管理熵值。該企業財務環境風險系統的6個要素中,法律與監督環境的管理熵值達到了滿意水平,組織管理體制和方式、資金運營狀況、金融市場環境以及經濟政策環境雖未達到滿意水平,但是仍在可容忍的風險范圍內,企業文化所產生的管理熵值已經超過了可容忍的風險水平。加強對企業文化這個要素的控制將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組織管理體制和方式,資金運營狀況、金融市場環境以及經濟政策環境也都需要改進。
四、總結
通過分析企業集團財務環境系統與管理熵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入了企業集團財務環境風險評估管理熵的模型,該模型的運用,將單純的定性評價轉變為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可以為相關管理者提供比較寬松的評價環境,有利于相關項目的事后控制,同時也為下一步工作的事前控制做好準備。該模型仍然有需要繼續改進的地方,如對企業財務環境系統中各項要素的評價分值采用何種方法才能保證其合理性,如何更為科學地界定企業財務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關因子矩陣等都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小彥.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探析[J].會計之友,2012(8):10-12.
[2] 吳守富.淺析企業財務管理的環境問題[J].會計之友,2006(7):41-42.
[3] 宋華嶺.廣義與狹義管理熵理論—高熵工程系統熵理論與應用[M].呼和浩特:內蒙古科學出版社,1999.
[4] 敖世友.基于管理熵的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系統定量評價模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5):145-148.
篇6
(1.西南民族大學 管理學院,611130;2.復旦大學 社會學系,上海 200433;3.愛爾蘭國立大學 科克大學學院)
摘 要:把理論、資源基礎觀和高階梯隊理論相結合,系統梳理并綜合分析董事會治理與企業財務風險水平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基于2007-2013年間我國滬深兩市253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1274個企業-年的非平衡面板數據,構建系統廣義矩(GMM)模型,采用分層回歸方法,實證檢驗了上述關系。檢驗結果表明: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會女性占比和董事會獨立性與企業財務風險水平負相關,而董事會持股比例與企業財務風險正相關。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董事會治理;財務風險;分層回歸;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40(2015)04-0068-05
收稿日期:2015-02-01
基金項目:2013年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貨幣政策與企業財務脆弱性互動機理研究”(JBK1307088)
作者簡介:陳麗霖(1979-),女,四川樂山人,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本市場財務與會計;秦博(1983-),四川攀枝花人,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后,愛爾蘭國立大學科克大學學院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人類學。
一、引言
作為當代主流戰略管理理論的資源基礎觀(RBV)認為,董事會是企業戰略管理的主體,從而董事會的戰略管理能力對企業財務風險具有重要影響[1]。理論則強調,董事會在平衡作為委托人的股東與作為人的經營者之間的利益沖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換言之,董事會動機對企業財務風險具有重要影響。高階梯隊理論進一步認為,不同的董事會人口學特征結構會導致董事會具有不同的風險偏好程度。事實上,在董事會治理過程中,企業正面臨著如何建立一整套制度安排以確保既能吸引優秀董事又能保護股東利益不被董事侵占的雙重挑戰。Carpenter(2004)指出,在有關董事會與風險問題上,理論忽略了決策者風險控制能力與風險偏好的差異,而高階梯隊理論和RBV則忽略了問題的影響,因此,把它們相結合,得出的結論將更具解釋力[2]。
與其它行業或產業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對于微觀企業的管理者而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更強調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產品的開發,而上述技術應用或產品開發都面臨比傳統產業更高的風險,因此,風險控制尤其是財務風險控制作為一項工作內容,其主體性更為凸顯;其次,無論是對于微觀企業管理者還是對于政府等宏觀調控機構而言,與邊緣產業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興衰成敗對于國家和社會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風險控制的重要性更為凸顯。雖然有學者探討了普通企業的董事會治理與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但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董事會治理與財務風險關系進行研究尤其是實證研究的文獻還不多見,本文試圖在這一方面進行拓展。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李維安等(2009)認為,董事會治理是通過一套正式或非正式、內部或外部的與董事會有關的制度安排來協調公司與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科學化,進而維護全體利益相關者的長遠利益[3]。McConnell(2012)進一步指出,這種制度安排涉及到董事會的各個方面,就風險視角來看,與董事會能力、風險偏好、動機等方面相關的制度安排對企業財務風險具有重要影響[4]。
(一)董事會能力與財務風險
從群體角度來看,董事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董事個人能力的集合。Wiersema & Bantel(1992)指出,在董事會能力的相關實證研究中,通常把董事會成員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作為董事會能力的變量[5]。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董事會分析信息的能力就越強;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董事會成員的校友資源等越豐富,信息渠道的質量就越高,進而董事會獲取信息的能力就越強。無論是信息獲取能力還是信息分析能力的提高,都有助于董事會制定出更符合企業實情的方案,從而越有利于降低財務風險?;诖耍疚奶岢鋈缦录僭O:
H1: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與財務風險負相關。
(二)董事會偏好與財務風險
心理學和實驗經濟學的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性別與決策者的風險偏好存在緊密的聯系。Bruce & Johnson(1994)在一項針對男性和女性在賭博行為中差異的實驗結果表明,與男性相比,女性冒險的傾向顯著更低[6]。任颋和王崢(2010)認為,就中國情境而言,受傳統的“女主內男主外”的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女性大多更注重家庭,從而在大多數企業的董事會中,女性董事的比例普遍較低[7]。因此,與男性董事相比,這些少數的女性董事對于保住其工作職位的愿望更為強烈。Huang 和Kisgen(2013)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由于企業財務風險會對董事工作表現造成較大負面影響,因此,當面臨重大決策時,女性更側重從個人職業安全感影響的角度支持財務風險更低的方案[8]。從決策群體的角度來看,董事會中女性董事比重越大,越有利于董事會對企業財務風險偏好程度的降低?;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女性董事占比與財務風險負相關。
(三)董事會動機與財務風險
從董事會治理角度來看,實現動機趨同,關鍵在于對董事會的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
1.董事會激勵與財務風險
隨著董事會持股比例的增加,董事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相關聯的程度逐漸增強,作為經濟人的董事個人,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利益,一方面會強化對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的監督力度,另一方面會加強對企業財務風險相關決策質量的監控。此外,董事持股比例增加不僅增強了董事對管理層進行監督的動機和能力,而且增進了董事對企業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資源的投入量,從而有助于提升企業財務風險相關決策的質量。Beasley(1996)的回歸結果表明,沒有財務舞弊企業的董事會持股比例顯著高于財務舞弊企業的董事會持股比例,這說明董事會持股比例有助于降低財務風險[9]?;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董事會持股比例與財務風險負相關。
2.董事會監督與財務風險
就董事會群體而言,獨立董事與企業之間是一種不完備的契約關系,由于獨立董事與企業沒有任何的利益關系,更不容易與企業內部人形成“合謀”,因此,理論上來說,獨立董事具有最強烈的監督企業內部人機會主義行為的動機,尤其是具有更強烈的動機去關注和降低企業財務風險,其原因在于,企業發生重大風險與獨立董事監督不力的關系更為直接,從而對獨立董事自身的聲譽及獨立董事這份工作會產生更為負面的影響。Deutsch等(2011)對獨立董事與企業風險的關系的實證分析表明,獨立董事有較強的動力對CEO的冒險行為進行監督和勸阻,從而董事會獨立性與企業財務風險呈負相關關系[10]。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董事會獨立性與財務風險負相關。
三、研究設計
(一)變量定義
因變量是企業財務風險(FR)。在實證研究中,財務風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財務領域的學者通常采用資產負債率等償債能力指標來衡財務風險,為狹義的財務風險,而決策理論的學者則通常采用企業收益率的波動性來衡量財務風險,為廣義的財務風險。本文側重從財務領域研究財務風險,因此采用總資產負債率(及財務杠桿)來衡量。
自變量是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EDU)、女性董事占比(Woman)、董事會持股比例(Stock)、和董事會獨立性(IND)。董事會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采用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占董事會總人數的比重來衡量[11]。董事會持股比例指董事持股比例之和。董事會獨立性采用獨立董事占董事會總人數的比重來衡量。
在董事會治理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的相關研究中,常用的控制變量包括企業性質、企業規模、成長性、產品市場競爭、地區因素、年度因素和行業因素。主要變量的符合與測度見表1。
(二)模型設計
基于上述分析,在研究戰略資本廣度和深度與競爭優勢關系時,分別構建了如下的回歸方程:
本文在檢驗董事會治理與財務風險的關系時采用了動態系統GMM方法。具體來說,在回歸分析過程中,本文采取系統廣義矩(GMM)模型、以分層回歸的方式逐步引入控制變量和自變量。
(三)樣本與數據來源
2007年起我國上市公司全面實施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目前最新的財務數據和公司治理數據截至2013年,因此,本文的研究時窗定為2007-2013共73年。然后,利用WIND 資訊獲得滬深兩市的293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為初始樣本,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如下的篩選:(1)剔除ST和PT企業;(2)剔除數據不全的企業。最后得到2007-2013年間253家樣本企業共1274個企業-年的觀測值。由于作為控制變量的地區市場化程度指數的數據截至2009年,考慮到我國市場化程度處于“漸變”而非“突變”的過程中,因此,2009-2013年的市場化程度指數統一采用2009年的數據。
樣本企業的數據主要來自WIND資訊及企業年報。由于不同年份的樣本企業數量不同,屬于非平衡面板數據,加上時間序列較長,滿足了構建面板模型的要求,因此,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數據的相關模型和方法,對上述樣本進行實證研究。數據處理采用Stata11.0 和Excel等軟件。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樣本總體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企業財務風險之間的差異較大(從18.36%到78.91%),財務風險均值為60.45%,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均值為33.94%,企業之間的差異較大(從9.09%到62.50%);女性董事占比的均值為19.22%,企業之間的差異較大(從9.09%到30%);董事會持股比例均值為16.49%,企業之間的差異較大(從5.58%到46.02%);董事會獨立性均值為39.48%,企業之間的差異相對不大。
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統計結果表明,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女性董事占比、董事會持股比例、董事會獨立性與企業財務風險都存在負相關關系,且相關系數較大(超過0.4),這符合H1-4的推斷。從控制變量來看,企業資產規模與財務風險不相關,企業性質、企業成長性與財務風險正相關,產品市場競爭、地區市場化程度與財務風險負相關,可見控制變量的選取是合適的。同時,自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不大(小于0.35),適宜做進一步的回歸分析。
(二)多元回歸分析
為了更清楚地揭示董事會治理(包括董事會能力、董事會風險偏好、董事會動機)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同時考慮到有效控制董事會治理與財務風險之間潛在內生性問題的重要性,本文借鑒已有文獻的做法,采用系統廣義矩(GMM)模型、以分層回歸的方式逐步引入控制變量和自變量。具體來說,即首先引入全部控制變量,用這些變量構造出不包含自變量的模型1;然后,依次加入用于衡量董事會治理的四個指標值(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女性董事占比、董事會持股比例、董事會獨立性),從而構造出包含自變量和控制變量的模型(模型2-5);再次,通過比較模型的解釋力及變量參數顯著性水平的變化,來考察董事會治理的單個方面對企業財務風險影響的凈貢獻;最后,把四個自變量一起放入回歸方程(模型6),用于考察董事會治理對財務風險的綜合影響,回歸結果見表2。
表2的Arellano-Bond檢驗結果表明,變量不存在二階序列相關,說明本文的樣本適宜采用GMM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通過過度識別檢驗,說明回歸中使用的工具變量有效。
模型1的回歸結果表明,企業資產規模與財務風險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企業性質與財務風險正相關,企業成長性、產品市場競爭、地區市場化程度與財務風險負相關,這表明控制變量的選取是合理的。加入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后(見模型2),財務風險最顯著的影響因素變成了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即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在1%水平上與財務風險負相關,地區市場化程度對財務風險影響的顯著性消失了,而企業性質、成長性與財務風險相關關系的顯著性下降了;此外,調整擬合優度從10.24% 提高到14.51%,且調整擬合優度的變化值在5%水平上顯著。上述回歸結果說明,企業財務風險隨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而降低,H1得到驗證。
在分別加入董事會女性占比(見模型3)和董事會獨立性(見模型5)之后,董事會女性占比和董事會獨立性都在1%水平上與財務風險負相關,部分控制變量的顯著性有所降低,調整擬合優度都有所提高,且調整擬合優度的變化值具備顯著性,說明董事會女性占比和獨立性的提高有助于企業財務風險程度的降低,H2和H4得到驗證。在加入董事會持股比例之后(見模型4),董事會持股比例在10%水平上與財務風險正相關,部分控制變量的顯著性基本不變,調整擬合優度的變化值也不具備顯著性,H3未得到驗證。
當把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會女性占比、董事會持股比例和董事會獨立性全部加入回歸方程后(見模型6),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會女性占比在5%水平上與財務風險負相關,董事會持股比例與財務風險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而董事會獨立性在1%水平上與財務風險負相關。
上述回歸結果表明,總體來看,監督機制是控制財務風險最有效的手段,而提高董事能力和降低董事會風險偏好程度也是降低企業財務風險的有效舉措。由于董事會持股比例的水平相對較高,進一步提高董事會持股比例更有可能導致董事會對中小股東利益的掠奪,因此,并無助于企業財務風險水平的降低。可見,回歸結果符合理論、資源基礎觀(RBV)和高階梯隊理論的相關觀點,也凸顯出企業在配置董事會的過程中同時關注董事會“資源提供之手”和“利益侵占之手”的重要性。
(三)穩健性檢驗
為了提高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本文主要進行了以下幾項穩健性檢驗:首先,對于企業而言,引起財務風險的主要原因來自于流動負債的償還問題,因此,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還采用流動負債比(流動負債與總資產的比例)作為企業財務風險衡量的替代指標,在此基礎上重新回歸;其次,作為替代方法,本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來控制董事會治理與財務風險之間潛在的反向因果關系所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最后,對于樣本選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差,本文通過剔除財務風險的異常值(即把三倍標準差以外的樣本作為異常值進行剔除)后重新回歸來緩解。三項穩健性回歸的結果都表明,雖然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有所變化,但解釋變量的顯著性水平和方向都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基本結論不變。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2007-2013年間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為樣本,采取分層系統廣義矩(GMM)回歸模型,在控制內生性及樣本選取誤差的前提下,實證檢驗了董事會能力、董事會風險偏好程度和董事會動機與企業財務風險水平的關系。實證檢驗結果表明,董事會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會女性占比和董事會獨立性與企業財務風險水平負相關,而董事會持股比例與企業財務風險正相關。當全面考察董事會治理與財務風險的關系時,董事會持股比例與財務風險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其他董事會治理變量的相關關系不變。
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由于存在各種問題,因此,通過提高董事會獨立性來加強對機會主義行為的監督,能有效緩解企業的成本,進而有助于企業財務風險水平的降低;同時,董事會作為企業財務風險相關決策的參與者和監督者,其本身所具有的資源和能力在很大程度的上影響到決策的效果,從而對企業財務風險控制具有顯著作用;此外,董事會的風險偏好程度體現了董事會風險相關決策的意志,因此會直接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的水平;最后,與西方企業相比,我國企業董事會持股比例相對較高,因此,進一步提高董事會持股比例更容易導致董事會對中小股東的利益侵占行為,從而不利于企業財務風險水平的控制。因此,在配置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董事會時,應結合實際情況,綜合考慮董事會的資源提供職能和利益侵占行為,力求實現合理均衡,從而便于企業財務風險水平的控制。
參考文獻
[1] BARNEY J.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6):643-650.
[2] CARPENTER M.A., GELETKANYCZ M.A., SANDERS W.G.. Upper Echelons Research Revisited: Antecedents, Elem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Composi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30(6):749-778.
[3] 李維安, 牛建波, 宋笑揚. 董事會治理研究的理論根源及研究脈絡評析[J]. 南開管理評論, 2009,(01):130-145.
[4] MCCONNELL P.J.. The governance of strategic risks in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J]. Journal of Risk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2012,5(2):128-142.
[5] WIERSEMA M.F., BANTEL K.A..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35(1):91-121.
[6] BRUCE A.C., JOHNSON J.E.V.. Male and Female betting Behaviour: New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994,(10):183-198.
[7] 任颋, 王崢. 女性參與高管團隊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中國民營企業的實證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 2010,(05):81-91.
[8] HUANG J., KISGEN D.J.. Gender and corporate finance: Are male executives overconfident relative to female executiv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3,108(3):822-839.
[9] BEASLEY 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4):443-465.
[10] DEUTSCH Y., KEIL T., LAAMANEN T.. A dual agency view of board compensation: the joint effects of outside director and CEO stock options on firm ris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32(2):212-227.
篇7
【論文關鍵詞】風險預警系統財務知識管理本體
財務風險管理是企業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經營風險的集中體現。財務風險預警是財務風險管理發展的一個新階段。財務風險預警的重點是抓住小范圍、低程度的財務風險事件與財務狀況變化,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發大風險而使企業陷入財務危機。21世紀的經濟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經濟,是以知識決策為導向的經濟。企業管理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都徹底發生了變化,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斷滲透到財務管理中,為財務管理創新提供了機遇。而財務風險預警是一項重要的知識依賴的技術工作,在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如何引入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構建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幫助管理者準確地了解企業財務狀況,指導風險應對工作的開展,從而降低經營風險,減少財務損失,是企業管理者關注的問題。本文運用知識本體(ontology)方法研究財務風險預警管理,探索科學化、智能化和系統化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一、基于知識本體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需求分析
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現代企業預測和防范風險的一個重要工具,它在收集大量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借助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概率論和模糊數學等方法,設定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及其預警警戒線,捕捉和監視各種細微的跡象變動,對不同性質和程度的財務風險及時發出警報,提醒決策者及時采取防范和化解風險的措施。可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建立的關鍵是如何有效地捕獲企業內外部信息并形成有用的知識,有效的財務風險預警知識系統應滿足如下四點需求。
一是信息收集與轉換功能。財務風險預警知識系統應通過收集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產業政策、國內外市場競爭狀況、企業本身的各類財務信息和生產經營狀況信息,并進行分析轉換,按一定形式和規則存入知識庫。
二是預警指標管理與更新功能。系統應建立起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其中的評價指標計算公式,利用財務風險信息子系統提供的資料,計算出具體的指標值,供綜合評價和預警使用。
三是財務風險綜合評價功能。系統應根據已計算出的各種風險指標的值,利用各種科學的綜合評價模型和預測模型,對企業目前的財務風險進行綜合評價和對企業未來的風險進行預測。該功能是根據對企業運營過程跟蹤、監測的結果,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技術和企業診斷技術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優劣作出判斷,找出企業財務運行中潛在的危險。
四是財務風險報警功能。系統應根據已計算出的反映企業財務風險的風險指標值、綜合評價值以及預測值,按照一定的報警模式發出不同程度的警報。
筆者在財務風險預警知識管理研究中引入本體的概念,本體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用于研究客觀世界本質。在本體中概念的關系可以被描述得更加廣泛、詳細、深入和全面,通過對概念添加屬性值,以及在屬性與屬性之間添加映射關系,一些不便描述的語義關系就可以清晰地描述出來。同時,在本體中可以使用形式語言,這就為實現知識檢索創造了條件。在對財務風險預警知識形式化定義后,本體概念模型能夠實現對財務風險預警知識理解的唯一性和精確性;另外,利用本體技術對知識的聯系進行形式化映射,可以產生和約束新的知識規則,增加財務風險預警知識本體表示方法的實用性。
二、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知識本體建模
通過分析財務風險預警領域知識的概念、關系和知識結構,采用分層次的思路建立財務風險預警領域本體,并分別對財務風險預警評價模型、指標體系和財務狀況監控知識與案例進行形式化描述。本系統模型建立概念本體,評價模型本體、指標本體、資源本體和通訊本體等。下面以財務風險預警定量模型概念本體為例說明財務風險預警知識本體建模。
概念本體是用來描述某個領域內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間關系的本體,這些概念是被該領域內人們所共同認可的,概念是對事物認知的抽象,包含的內容很廣,與模型相關的內容有:關系、函數、公理與實例等;關系表達了財務風險預警領域內概念間的互相作用,n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R:Cl×C2×…×Cn;函數是一種特殊的概念關系,表示在n元關系中確定了n-1個概念,則第n個概念是唯一的,即F:Cl×C2×…×Cn-1Cn;公理表示永遠為真的概念,即真命題;實例是具體的模型元素。財務風險預警定量模型概念本體形式化定義如下。
CO::=(Fn,Cc,R,Ac,Ic)。
其中,Fn是領域名,Cc是領域內的術語集,R是關系集,Ac是公理集,Ic是實例集。
R形式化為:R::=(Ra,Rc),Ra是Cc上的屬性集,形式化為:Ra::=(dc:Identifier,dc:Title,dc:Creator,dc:Description,dc:Date),前綴dc表示重用DC元數據集中的標識符、題名、創建者、描述及日期元素;Rc是術語間的關系集,Rc域是Cc1×Cc1,形式化為:R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Equal,Pre,Next),SubConceptOf和SuperConceptOf
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IsPartof和HasPart是聚集關系,Equal是等價關系,Pre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間的直接前驅關系,Next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間的直接后繼關系。Ac是公理集,Ac形式化為:A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PreNext-,IsPartOfIsPartof*,HasPartHasPart*,EqualEqual*,……),表達了SubConceptOf和SuperConc-
eptOf,IsPartOf和HasPart,Pre和Next都是逆反關系,IsPartOf和HasPart和Equal都是可傳遞的。Ic形式化為:Ic::=(IRa,IRc),IRa是屬性集實例,IRc是概念的關系實例。
概念是對人類知識的抽象,概念本體是按照分類法來組織領域概念及其客觀關系的,概念本體作為一類獨立的本體存在,由領域專家或知識工程師管理。財務風險預警定量模型概念本體的描述說明如下:
Fn=財務風險預警定量模型;
Cc=(Z計分模型,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多元邏輯(logit)模型,F計分模型……);
IRa={(“Prop1”,“Z計分模型”,“Z-score”,“通過將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的指標(X1,X4)、獲利能力指標(X2,X3)和營運能力指標(X5)五種財務比率有機聯系起來,綜合分析預警企業財務風險?!?,(“Prop2”,“人工神經網絡模型”,“Artificial-Neural-Network”,“通過大量神經元的復雜連接,采用由底到頂的學習方法,以自組織和非線性動力學所形成的并列分布方式處理非語言化的財務模式信息,達到預警企業財務風險的目標”),……};
IRc={SubConceptOf(財務風險預警定量模型,Z計分模型),SubConceptOf(財務風險預警定量模型,人工神經網絡模型),IsPartOf(Z計分模型,函數形式),IsPartOf(Z計分模型,參數指標),IsPartOf(人工神經網絡模型,模型算法),IsPartOf(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輸入矩陣),……}。
三、財務風險預警知識管理系統框架
通過分析基于本體的財務風險預警知識模型及需求,本文提出財務風險預警知識管理系統框架如圖1所示。
基本的知識管理活動包括知識的創造、發現、存儲和應用,財務風險預警知識管理將這些活動整合為財務風險預警知識的獲取、財務風險預警知識的存儲與推理、財務風險預警知識的應用與預警三個主要過程。財務風險預警以企業經營績效為基礎,充分認識財務風險的本質并在更廣泛的領域內選擇相關的預警指標,通過綜合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預警。本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由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經濟效率和發展潛力四個方面的評價構成,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是公司財務評價的兩大基本部分,而經濟效率高低又直接體現了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公司的發展潛力尤其值得重視,公司理財的目標是財富最大化,良好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不應僅僅關注目前的運營狀況。在具體預警指標的選取方面,考慮到各指標間既能相互補充,又不重復,盡可能全面綜合地反映公司運營狀況,故每個預警模塊各取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指標。系統從定量和定性兩個角度利用財務本體知識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評價,本體風險評價模型利用本體推理與財務知識庫得出的各指標值,代入建立的財務風險綜合評價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具體的評價模型可根據風險案例庫的匹配情況,選取合適的模型,如層次分析模型或模糊評價模型等。
篇8
關鍵詞 企業 財務風險 預警模型
一、引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企業經營發展面臨的外部競爭日趨激烈,同時所應對的風險問題也越發嚴重,尤其是在當前經濟趨于下行時期,企業各類風險特別是財務風險問題頻發,預警防范控制管理不當,很容易造成企業出現嚴重的財務危機。為了確保企業經營活動開展過程中各項管理工作的安全規范,促進企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必須在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及時發現企業內部經營過程中的財務風險問題,進而采取有效的控制防范措施,為企業在復雜市場環境下的經營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這也是企業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
二、企業財務風險概念及其成因分析
財務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在開展各項業務經營以及財務管理活動中,由于外部市場環境以及內部經營管理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造成企業出現的財務狀況不穩定的問題。企業的財務風險問題主要包含了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現金流以及連帶財務風險等幾類。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理念,財務風險往往與企業的資本結構有著直接的關聯,通常情況下,負債總額越高,財務風險問題也就越大。造成企業出現財務風險問題的原因從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分析,主要表現如下:
在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上,導致企業可能出現財務風險的問題主要有: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盈利能力較差,企業的成本投資難以實現相應的效益收入,整體運營管理能力較差;在財務工作方面,應收賬款控制不力,存貨周轉率處理不合理,成本控制效果較差;企業的成長潛力較弱,發展能力不佳,難以支撐長期的經營發展;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機制不健全,在內部決策管理等各個方面存在較多漏洞和薄弱環節,論證決策流程不夠科學合理,內部審計監督不及時等等。
在外部環境上,有可能導致企業出現財務風險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宏觀經濟環境的波動,特別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更易導致財務風險;國家相關產業政策調整,特別是金融信貸政策的變化波動等等,影響了企業的資金周轉,或者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帶來了不良影響,這些問題都有可能造成企業出現財務風險問題。
三、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財務風險預警主要是指運用財務管理以及現代化企業管理理論,通過比率、比較以及因素分析等相關的分析手段,依靠對企業各類財務會計信息的分析,及時監測分析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問題,為企業制定財務風險防范控制措施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在企業內部構建財務風險預警體系應該重點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有效性原則。在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建設上,應該遵循科學、合理、有效的基本原則,特別是在財務風險預警指標的選取上,應該充分考慮企業所處行業的特點、企業自身的實際規模、政策要求以及內部管理情況等,確保整個財務風險預警體系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2)可操作性的原則。一些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失效的重要一方面原因就是由于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選取不當,難以對財務風險數據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因此,提高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有效性,在財務風險預警指標的選取上,應該結合企業能夠收集到的財務數據以及相關的財務會計信息等,合理地確定財務風險預警指標,提高可操作性。
(3)預測性的原則。造成企業出現財務風險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建設上,應該充分突出財務風險預警的準確預測功能,通過對各項財務會計信息數據以及財務指標的分析,及時發現企業風險點,進而指導企業科學合理地制定相應財務風險決策。
四、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具體建設研究
(1)科學合理地選擇財務風險預警指標。在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指標的選擇上,應該確??梢匀娣从称髽I的財務狀況以及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同時又能夠體現行業的特殊性,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與可比性。在財務指標的具體選擇上,選擇指標重點可以參考以下幾方面:短期償債能力指標,主要全面地反映企業、債權人以及投資者之間的權益關系,通常通過流動比率、現金比率、營運資金對資產總額比率等財務指標進行反映。長期償債能力,主要是以資產負債率以及流動資產比率作為風險衡量指標。營運能力,主要反映企業運作企業內部各項流動以及非流動資產的能力,財務風險預警指標的選擇上主要是以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指標。盈利能力指標,主要評價企業贏取利潤的能力,通常以營業毛利率、營業利潤率、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凈利潤率、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指標反映。成長能力指標,通常以總資產增長率、營業收入增長率來評價?,F金流量指標,目的是為了評價分析企業現金流轉能力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評價指標主要是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現金流量比率、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等指標,也是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的關鍵指標。通過合理地選擇指標,為評價分析企業的財務風險提供良好的前提基礎。
(2)財務風險預警指標權重確定及模型構建。在明確了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指標以后,需要進一步確定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指標的權重。現階段對于財務風險預警指標權重的確定,往往采取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并通過專家論證的方式,以確保各項指標權重賦值的科學合理。在完成指標權重的確定以后,應該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通過統計分析軟件,針對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建立相應的控制函數,準確地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不同等級,明確不同財務管理活動可能造成的財務風險隱患問題。
(3)優化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管理方法。在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管理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利用各種信息化的技術、信息管理手段和風險計量工具,依托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等,建立風險實時監控系統和風險預警系統,第一時間掌握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問題。同時,在財務風險管理上應該盡可能地采取分類管理的模式,依靠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進行監控,對于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可度量指標,依靠指標體系檢測;對于操作風險、政策風險等不可度量的風險指標,依靠優化業務流程來實現,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效果。
(4)加強對企業財務風險的應對管理。在企業的財務風險應對管理上,首先應該建立暢通、高效的溝通機制,加強企業內部風險管理工作和業務工作的聯系組織。企業內部生產經營、財務管理等各個部門應該及時就經營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及時的相互溝通,并進一步制定完善的風險確認、評估的標準和方法及風險控制的操作流程,提高財務風險控制以及風險監督能力,進而實現降低財務風險發生可能性的目的。
五、結語
企業財務風險因素多種多樣,為了控制財務風險問題,企業財務管理部門應該全面深入地總結可能造成企業財務風險的主要影響因素,合理地確定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指標,構建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依靠科學合理的財務風險預警模型,防范各類財務風險問題的發生。
(作者單位為青島公交集團市南巴士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陳燕,廖冠民.大股東行為、公司治理與財務危機[J].當代財經,2010(5):14-17.
篇9
【關鍵詞】企業 財務風險 預警系統 構建
一、建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必要性
(1)當今企業發展環境。慘痛的歷史給社會的經驗是固步自封只會落后,之后任人欺凌。這一點同樣適用在經濟市場,經濟競爭就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所以,當今的市場經濟中,各個企業所要面臨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是國內的企業,還有國外的各強國的優秀企業。形式十分嚴峻,企業只有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歷練和考驗,積極吸取競爭對手的優秀制度,不斷的從經歷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完善自己,才能夠從中脫穎而出,屹立在國際經濟市場之內。
(2)建立企業財務風險系統的必要性。一個企業就像一個人一樣,它的發展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來源于外部經濟市場的規則、國家的政策、社會的要求之類的外部考驗,另一個就是來源于自身的影響。一個優秀的人需要對自身內在進行管理,在不斷豐富自己的同時,也需要培養或制定良好習慣對自己進行制約。對于企業來說,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必須要制定相應的制度來對企業進行約束,避免或減少外界對企業造成的不良影響,將事后的管理更改為事前的預防。因此,企業應建立嚴謹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和監控系統,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危機意識。
(3)建立企業財務風險系統的意義。有企業成立,也有企業成功,自然也就有企業合并或者是破產,這些是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企業的發展常態。相信每個企業都不愿意走向衰落,那么,企業就要提高自身對市場信息的應對以及消化的能力,最大程度上利用自己企業的優勢,不斷的加強企業自身抵抗風險的機制和意識。建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通過風險預警系統中的防范、監控、預警等功能應對各種容易發生變化的、非常見的逆境狀況,從而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安全性以及企業生產經營中的良性循環。財務預警系統可以多方面的分析公司財務情況,并結合實際的經濟市場的信息來預測公司財務危機,從而不斷針對調整,讓企業的財務活動始終處于“可控、且安全”的狀態。公司財務對經營活動具有前瞻性特征,有大量的實例可以證明,陷入經營危機的企業基本上都是由財務危機為征兆的,而財務的危機問題,并不是突然性的、爆發性的危機問題,財務危機的形成是問題的不斷積累與惡化共同造成的。而財務風險預警系統能夠不斷排查這些問題,一些敏感性的關鍵財務指標即警兆會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顯現出來,然后系統就會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及時的減少財務問題,從而減少財務危機的發生。
二、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
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財務風險管理中一項綜合性程序較高且復雜的管理活動,主要是指企業在財務風險管理中形成的各種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預警職能體系。通常情況下,企業在對財務的管理過程中,都會采用財務杠桿系數衡量財務風險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方法對于財務風險預警來說,遠遠達不到要求。財務預警系統是通過對企業財務活動進行預測、監控,通過因素分析、比較分析、比率分析等方法建立的一套財務預警分析系統,系統全面地檢測企業的財務情況,通過分析預先告知企業可能出現的財務危機,讓企業可以提早準備,而且還可以采取特定的措施,排除危機,保證企業財務活動安全運行的管理行為。當前財務預警模型多采用單元判定模型,多元線性判定模型如人工神經網絡模型、Logisti模型、Z分數模型等。
要想構建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首先要做的是對需要達到的目標狀況、財務風險預警所處的環境情況進行分析,然后要結合風險預警的論證還有企業的實施環境,使用合理科學的財務指標,并且要充分的考慮財務風險預警的功能選定以及財務風險系統的結構構建的問題。
此外,由于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重要方法是利用財務風險分析機制,所以要想建立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就必須要建立健全財務風險分析處理的管理機制,企業的財務風險需要這兩個機制合作、共同解決。財務風險的處理中有改進措施、補救措施、還有應急措施等。系統對于風險問題的處理一般是將財務風險的信息經過匯總之后將其送到危機處理小組進行處理解決。
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應配合企業發展建設要求。財務管理和財務風險預警都是因企業的發展建設而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運行與操作是根據企業的各項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得出結果,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應結合企業的實際狀況,建立適用與企業發展的預警系統。對已經建立的風險預警系統應進行必要的評估和檢查,及時調整系統中不適當的環接,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企業應加強風險的防范工作。面對企業間的競爭,企業的管理者必須提高財務風險的防范意識,加強財務控制程序,提高財務管理的制度,提升對財務危機的認識,將財務風險系統融入在日常的工作監督中,發現預警中的異常立即應對,采用危機管理對出現的財務危機進行補救處理,降低企業的風險,促進企業的安全發展。
三、結論
如今企業的發展面臨的是國際的經濟市場,企業的發展壓力相對較大,企業必須從各方面武裝自己,財務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更是要受到重要的保護,建設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可以幫助企業不斷的檢視自身,結合實際的市場規則或需求,對企業內部的信息或制度進行排查,能夠幫助企業盡早的發現問題,給企業解決問題的時候,同時也減少了由財務問題不斷積累、壓縮,最后對企業造成毀滅性傷害的可能性。本文簡單論述了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問題,提出了幾點針對性的建議,希望可以幫到各位讀者,幫到各個企業提高效益。
參考文獻:
[1]丁真真.基于BP神經網絡的快速消費品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2.
篇10
關鍵詞: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統計分析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企業在獲得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從而面臨更大的風險。面對激勵的市場競爭,如何適應環境的改變,增強抵抗財務風險的能力,對于企業的來說是一個現實而嚴峻的挑戰。面對嚴峻的財務風險問題,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構建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采取各種措施建立完善的、全面的風險抵御系統,從而控制和避免財務風險的發生。
二、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概述
(一)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含義
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以企業信息為基礎,利用企業的財務會計資料,通過比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分析與監督,及時發現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存在的風險,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偏失所帶來的損失。利用財務風險預警分析,企業可以了解經營活動所面臨的財務狀況,從而有效地避免和防止財務風險的發生。
(二)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
1.確定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建立的原則
①相關性原則。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所選擇的指標體系必須能夠反映企業內部經營活動。②重要性原則,根據企業管理的特點,重點選擇可以揭示企業財務風險的主要指標。③預測原則。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目的是可以及時檢測到引起財務風險的隱性因素。④動態性原則。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不但要滿足靜態的剖析,還要隨時監控財務運行的情況。
2.構建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指標體系
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核心是預警指標體系,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要注意預警指標選擇的科學性及針對性。企業可以選擇財務分析中有代表性的指標,如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和操作能力等,通過預警指標監測和控制財務風險。
3.構建財務風險預警模型
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包括靜態和動態兩種。靜態模型包括單變量判斷模型、多元化線性判定模型和派生模型、概率模型。動態預警模型包括時間序列分析模型、神經網絡模型等。不同的模型具有各個不同的特點,企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預測模型來提高預測的準確度。
4.制定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
財務風險預警機制一般包括兩個要素:預防措施和應急處理措施。預防措施是在財務危機潛伏期內,發現企業經營管理的弱點,避免財務危機的爆發。在財務危機爆發時應采取應急處理措施,控制局勢的進一步惡化。
三、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定性方法在財務風險評估中的作用
企業建立的財務風險模型大多側重于對財務指標的定量分析,評價標準主要取決于經驗數據。而現代企業的管理同時關注非量化因素的影響,如企業文化,治理結構等非量化因素也將對企業財務風險產生影響。因此,忽略定性方法和非財務指標,可能造成不準確和不完整的財務風險評估結果。但定量分析方法由于受到企業之間的差異、評價的主觀性及數據獲取的難度等限制而難以實際應用。
(二)忽略現金流量指標的作用
企業的財務環境一般包括企業的盈利能力、規模狀況、現金流量和資產結構等。當前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在指標選擇上,使用最多的是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凈利率等指標,來評估企業的資產結構與質量以及盈利狀況。從指標選擇上可以看出,企業的風險預警系統忽視了現金流量的影響,從而降低了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的預測結果。
四、政策建議
(一)健全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組織機構
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工作量比較大,企業應建全財務風險預警組織機構。財務風險預警組織機構主要有基礎數據采集層、風險分析層和領導層?;A數據采集層的職責是收集財務風險預警需要的基礎數據,收集有關企業外部的財務風險預警信息。風險分析層主要負責對基層所上報的基礎數據進行分析,確定財務風險預警對象的程度,根據分析的結果,提出解決方案和措施,向領導層匯報。領導層常設立在公司的董事會或企業決策機構的下屬組織,主要是負責對重大的風險進行決策和考核。
(二)積極探索和運用新的財務風險分析方法
運用財務指標對財務風險進行分析時,企業不僅要注重定量指標的分析,還要考慮到定性分析和非財務指標的分析,實現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面分析。例如,可以將企業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信息納入到預警模型中來,實現資源共享和功能集成。同時,企業應根據市場情況及自身發展情況,適時改變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從而避免分析結果存在的偏差。相關人員應該積極探索和運用新的財務風險分析方法,不斷完善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
參考文獻:
[1]蔡莉莉.淺析企業財務分險預警系統的完善.財會研究,2010.
[2]錢光明.淺論現代企業財務預警系統構建.財會通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