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疾病病人護理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1: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系統疾病病人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呼吸系統疾病病人護理

篇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8月~2010年10月45位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的男性患者,年齡60~84歲,平均68.7歲。

1.2 方法

其中1期矽肺合并肺氣腫28例,2期矽肺14例,3期矽肺3例,采取心理疏導、飲食指導、病情觀察、咳嗽、咳痰的對癥護理、功能鍛煉、電話隨訪。

1.3 結果

經護理干預后45例,除2例因年齡大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去世,43例通過護理干預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癥狀減輕,情緒穩定,能正確對待疾病,身心狀態良好。

2 護理

2.1 病人評估 1期矽肺即使肺功能下降不影響正常生活,但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患呼吸系統疾病,可引起咳嗽、咳痰癥狀加重,反復急性發作和緩解交替發生,進行性加重。2期矽肺肺功能明顯下降,胸悶、氣短、缺氧等肺氣腫癥狀。3期矽肺支氣管痙攣或粘膜水腫,缺氧出現紫紺,合并肺心病時,頸靜脈怒張,肝腫大、下肢水腫。

2.2 心理護理 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因為長期患病,影響日常生活,不同程度出現焦慮、緊張、恐懼、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我們針對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時給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導。為患者創造良好的護理環境和氛圍,有計劃地進行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病因、治療和預后等知識宣教,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主動與患者接觸,肯定他們為國家煤炭事業所做的貢獻,耐心傾聽工人師傅的訴說,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培養患者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與其家屬配合,逐漸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恐懼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3 生活及飲食護理 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室內每日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根據每一個患者的病情給予臥床休息,坐位或半臥位,衣服寬松,被服松軟、暖和,以減輕對呼吸運動的限制。對心、肝、腎功能正常的病人,給予充足的水分和熱量,每日飲水量1500ml以上,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濕潤,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容易咳出。適當增加蛋白質、熱量、粗纖維飲食,低糖飲食,可避免血液中二氧化碳過高,可以在食物中加入不飽和脂肪酸如:黃豆油、花生油等。粗纖維食物可預防便秘,避免產氣食物,可以預防腹脹。高蛋白食物提高能量,強壯肌肉和骨骼。

2.4 病情觀察 病人急性期有明顯的咳嗽、咳痰及痰量增多,缺氧發紺加重常為原發病加重的表現,注意觀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壓及心肺體征變化,使用心電監護儀,監測心率、心律、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節律及血壓的變化,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5 咳嗽、咳痰對癥護理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鼓勵和指導病人進行有效咳嗽,指導病人每日2~4小時定時進行數次隨意的深呼吸,在吸氣終了屏氣片刻后爆發性咳嗽,排出呼吸道內分泌物。(2)胸部叩擊:五指并攏,呈空心掌叩擊胸部,叩擊從肺底到肺尖,肺外側到內側,叩擊時間15~20min,每日2~3次,注意觀察病人面色、呼吸、咳嗽、排痰情況。

2.6 呼吸功能鍛煉 (1)腹式呼吸鍛煉方法:患者取立位、坐位和仰臥位,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用鼻子吸氣時盡力挺腹,用口呼氣時腹部內陷,盡量將氣呼出。吸氣2秒,呼氣4~6秒,吸氣與呼氣時間之比1:2或1:3。(2)縮唇呼吸鍛煉方法:通過縮唇形成的微弱阻力來延長呼氣時間,增加氣道壓力,延緩氣道塌陷。[2]用鼻吸氣,縮唇做吹口哨樣緩慢呼氣,自動調節呼吸頻率,呼吸深度和縮唇程度,每天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兩種鍛煉方法達到提氣容積,減少無效腔,增加肺泡通氣量,提高氣道內壓,防止小氣道的過早閉合,增強肺泡換氣,改善缺氧,緩解氣促的癥狀。

2.7 電話回訪 患者出院后護士每月一次電話回訪,詢問身體情況,告訴病人做到生活規律、預防感冒、避免受涼及與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避免煙塵吸入,如天氣良好多到戶外活動,提高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

3 小結

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到生命健康。早期預防并采取有效地治療和護理,可改善患者的預后,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是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好轉的有效措施。護理人員應加強相關知識學習,更好地為臨床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篇2

例1 患者,女,76歲,因“咳嗽、發熱伴納差、乏力1周加重2天”門診以“肺炎”收入院。既往體健。體格檢查:T 39.0℃,P 100次/分,R 25次/分,BP 140/90 mm Hg?;颊呃夏昱裕l育正常,貧血貌,自主,查體合作,頭顱五官未見畸形,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音,心率100次/分,節律整齊,無雜音。

輔助檢查:血常規28.6×109/L,中性粒細胞0.90。胸片示肺炎。腹部B超示腸脹氣。

入院后給予阿奇霉素、頭孢曲松鈉及清開靈等治療5天病情無好轉,復查血常規白細胞34×109/L,B超示下腹部見液性暗區。遂轉入外科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子宮宮腔化膿,膿液約500 ml,術后給予抗感染、支持治療15天,患者痊愈出院。

例2 患者,女,87歲,因“發熱咳嗽1天”門診以“肺炎”收入院。既往體健。

體格檢查:T 39.6℃,P 120次/分,R 30次/分, BP 140/90 mm Hg。患者老年女性,急性病容,自主,查體合作,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音,心率120次/分,節律整齊,無雜音。胸片示肺炎。

給予青霉素頭孢曲松鈉及清開靈等治療1天體溫降至正常,3天后出現腹痛,查體見右上腹壓痛,無反跳痛,肝膽B超示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家屬拒絕繼續住院治療,出院10天后死亡。

討 論

診斷思維片面,查體不仔細2例病人均以“肺炎”收入院,入院后未仔細查體,便以“肺炎”給予抗感染等治療,提醒我們醫務人員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對病人都應詳細詢問病史及全面細致的體格檢查,力爭做到“盡早明確診斷,盡早正確治療”。

篇3

【關鍵詞】  造血干細胞

植入綜合征(es)也叫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cls),是骨髓移植后常見的一組癥狀和體征,其主要表現是發熱、紅皮樣皮疹及非心源性肺水腫。自體骨髓移植后es的發生率為7%~55%,而外周血干細胞移植后es的發生率則高于自體骨髓移植。2008年9月,我院對1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ra)病人實施同基因外周血造干細胞移植術,移植后出現高熱、紅皮樣皮疹等癥狀,臨床診斷為es,經過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好轉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病人,女,33歲,于2008年9月1日以mdsra入層流室行同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術。病人入院血常規檢查示:wbc 6.39×109/l,hb 68 g/l,plt 148×109/l。次日開始bucy預處理:馬利蘭(bu)0.8 mg/(kg·d),每6 h一次靜脈滴注(移植前8、7、6、5 d),環磷酰胺(cy)60 mg/(kg·d)靜脈滴注(移植前3、2 d)。9月10日回輸其同卵雙胞胎姐姐的外周血干細胞150 ml,單個核細胞數為3.28×108/kg。移植后3 d開始皮下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常規檢查示wbc 0.87×109/l。移植后6 d病人體溫升高至39.4 ℃,輕度胸悶憋氣,腰部出現暗紅色皮疹,伴瘙癢,血常規wbc 0.09×109/l,肝功能檢查示谷丙轉氨酶190 u/l,應用萬古霉素2 g、泰能1 g抗感染治療。移植后7~8 d,體溫波動于39.7~41.2 ℃之間,胸悶憋氣加重,全身皮膚出現密集暗紅色皮疹并融合成片,劇烈瘙癢,血常規示wbc (0.07~0.11)×109/l,肝功能檢查示谷丙轉氨酶159~561 u/l,谷草轉氨酶138~169 u/l,血清總膽紅素27.68~34.25 μmol/l,診斷為es,給予甲強龍40 mg/d靜脈滴注,停止使用gcsf。移植后9 d體溫逐漸下降至38.1 ℃,血清總膽紅素10 μmol/l,谷丙轉氨酶1 217 u/l,谷草轉氨酶138 u/l,繼續應用甲強龍治療。移植后11d體溫恢復正常,瘙癢減輕。移植后16 d皮疹消退,谷丙轉氨酶降至117 u/l,谷草轉氨酶降至14 u/l。移植后22 d血常規示:wbc 3.13×109/l,hb 70 g/l,plt 62×109/l,肝功能恢復正常,好轉出院。

2  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

   

病人入層流室后護理人員熱情接待,詳細介紹病區環境、主治醫師、責任護士、預處理方案以及化療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消除病人對環境的陌生感和化療的恐懼感。指導病人使用可視對講系統與家人交流,減輕孤獨感。護理人員應視病人為自己的親人或朋友,同情關心病人,多與病人交談,給予精神支持,減輕其緊張恐懼心理。es的發生加重了病人悲觀、痛苦的情緒,而且高熱和全身皮疹使其擔心疾病的預后和容貌改變,產生心理失落感及恐懼、絕望心理。護理人員要關心體貼病人,傾聽病人的煩惱,解答疑問,適當講解es的有關知識,告知所采取的治療和護理措施以及一些成功病例,使其調整心態積極配合治療。皮疹瘙癢劇烈時,病人煩躁易怒,這時護士要教會病人如何發泄怒氣,敢于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心態。等病人情緒稍穩定,與其談論感興趣的話題或者聽音樂、看電視等分散注意力。告知病人皮疹會在疾病恢復過程中慢慢消退,減輕其心理顧慮,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病情觀察

   

監測病人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神志變化;觀察并記錄大小便的顏色、性狀及量,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準確測量體質量、腹圍,若出入量不平衡,體質量、腹圍增加,應及時告知醫師應用利尿劑。嚴密觀察皮疹顏色變化及消退增長情況,觀察病人的瘙癢癥狀有無減輕;觀察病人皮膚溫度、色澤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胸悶、憋氣有無加重,有無呼吸困難等癥狀。聽診呼吸音變化及肺部有無濕啰音,警惕肺水腫的發生。

2.3  對癥護理

2.3.1  高熱護理 

絕對臥床休息,每4 h測體溫一次,體溫升高及時通知醫生,遵醫囑應用解熱降溫藥物,同時給予冰袋或溫水擦浴物理降溫;出汗多及時擦干,更換床單、被套和衣服,減少汗液對皮疹的刺激,增加病人的舒適度;協助病人進食、飲水、大小便等,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2.3.2  皮疹的護理 

病人全身暗紅色皮疹融合成片并伴劇烈瘙癢,遵醫囑給予抗組胺類藥物口服及止癢藥物外用。應用5 g/l碘附與爐甘石洗劑每2 h一次交替擦拭皮疹處皮膚。剪短病人指甲,并告知禁止用手抓撓皮疹,以免皮疹破潰引起感染。做好皮膚清潔護理,隔日溫水擦浴,避免用肥皂水、熱水擦浴,更換被服,保證被服無菌、干燥、柔軟、透氣性好,以防刺激皮膚,加重瘙癢。

2.4  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臨床癥狀較重,尤其包括累及肺部的各類es病人,腎上腺皮質激素有很好的療效,同時腎上腺皮質激素副作用也很多。病人處于造血功能恢復期,機體免疫力極度低下,使用糖皮質激素可誘發或加重感染,護理人員應仔細觀察病人有無咳嗽、咳痰、咽痛、尿痛等感染跡象;觀察大便次數、色、量是否正常,定期作大便隱血試驗檢查,預防消化道出血的發生;觀察病人有無胃部疼痛、燒灼感等,警惕胃潰瘍、胃穿孔的發生;觀察心率、心律、心電圖有無異常改變,有無血壓升高、頭痛等癥狀,警惕高血壓、心肌缺血的發生。

2.5  出院指導

篇4

[摘要]  目的  探討人工肝支持系統(ALSS)治療重型肝炎時并發癥的相關因素及預防護理措施。方法  對ALSS在126例265次治療中出現的并發癥的有關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各種并發癥發生的主要因素,總結主要預防護理措施。結果  并發癥共發生63次,占23.8%。血漿過敏反應較多見,共34次(占12.8%),其次為置管處或穿刺處血腫及出血,共21例(占16.7%)。結論  做好ALSS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是提高其治療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  人工肝支持系統;重型肝炎;并發癥;護理

      人工肝支持系統(ALSS)作為一種肝臟暫時性支持措施,具有清除代謝產物,保持內環境,促進肝細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復的作用。預防ALSS治療時的并發癥是提高其成功率的關鍵?,F將我院2001年10月~2006年5月應用ALSS治療重型肝炎126例256次過程中產生的并發癥及防治措施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6例均為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其分類及診斷標準按2000年第10次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標準。其中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41例,慢性重型肝炎85例;男112例,女14例,年齡21~66歲,平均42.5歲。

1.2  實驗室檢查  126例患者在ALSS治療前后均行血常規,電解質、肝腎功能、膽紅素及凝血酶原時間(PT)、膽堿酯酶(CHE)、超聲波和心電圖檢查、全部樣本均檢測血清甲、乙、丙、丁、戊系列,其中乙型肝炎83例,乙、丙重疊感染27例,乙、丁重疊感染13例,戊型肝炎3例。

1.3  治療方法

1.3.1  儀器  KM8800型血漿置換儀,中空纖維分離器(PS-06)和選擇性血漿成分吸附器(BL-300),根據病情分別選擇血漿置換、血液灌流、血漿膽紅素吸附等方法單用或聯用,其中血漿置換71例、血液灌流8例、置換+灌流47例,每次血液回路管、血液灌流器、血漿分離器等均一次性應用。

1.3.2  方法  (1)本組病例中29例次采用單針雙腔導管經股靜脈穿刺建立通道,治療時將血漿置換儀與患者管道接通,每次血漿置換量2000~4000 ml,每次治療結束后用肝素封閉留置待下次再用,留置管可保留4~20天,療程結束拔管時常規導管培養。(2)236例次采用雙針經外周動靜脈置管建立通道行ALSS術,每次血漿置換量約3000 ml,治療后拔管,穿刺處加包扎4~6 h。

1.4  治療前后監控  治療前常規應用DXM 2.5~5 mg,肝素10~20 mg,治療中監測凝血酶原時間(PT),根據PT值不斷調節肝素量和結束時魚精蛋白量,在心電、血壓監護下進行ALSS治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跨膜壓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2  結果

2.1  并發癥的發生率  本組126例265次治療中出現并發癥63次,占23.8%;其中血漿反應34次,占12.8%;置管處血腫及出血(單針股靜脈置管)3次,占1.1%;穿刺處血腫及出血,雙針動靜脈置管18次,占7.6%;置管處感染3次,占1.1%;均為單針股靜脈置管者,采用雙針動靜脈置管后,沒有出現此類感染病例;中空纖維膜破裂5次,占1.9%。

2.2  并發癥的臨床表現及轉歸

2.2.1  血漿反應  34例次血漿反應病例中,均有占100%不同程度的蕁麻疹樣皮疹或皮膚瘙癢,口唇發麻,有時可見畏寒、發冷、寒戰、腹痛、腹瀉、腹脹,嚴重時可出現過敏性休克,表現為血壓下降,脈搏增加,四肢厥冷,偶見房顫;出現時間不一,有的ALSS治療開始時出現,多數在ALSS開始30~90 min出現上述癥狀,經放慢速度和對癥治療后癥狀改善,繼續完成ALSS治療。

2.2.2  血腫及出血  (1)29例次單針股靜脈置管者發生置管處血腫及出血3次,發生率10.3%,均發生在建立靜脈穿刺部位血腫出血。2次發生在拔管后穿刺部位血腫,經重新壓迫及砂袋加壓止血后血止;1次血液滲透至皮下后擴散到大腿腹股溝處,經拔管壓迫止血及止血藥后血止。(2)236例次雙針外周血管置管者發生穿刺處血腫及出血18例次,發生率7.6%,表現為穿刺處血腫,數天后周圍皮膚淤斑,呈深紫色或黑紫色,經用硫酸鎂濕敷及抬高患肢后淤斑吸收。

2.2.3  置管處感染  置管處感染3次,表現為插管處皮膚紅腫,拔管后導管培養有表皮葡萄球菌生長。雙針置管者沒有出現該類并發癥。

2.2.4  中空纖維管破膜  5次發生血漿分離器中空纖維管破裂,紅細胞外逸,經及時發現,終止治療,立即更換血漿分離器后解除。

3  觀察及護理

人工肝支持系統(ALSS)是以血液凈化,體外循環為基礎的新療法,但由于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危重,肝功能衰竭,凝血機制障礙,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因而治療時容易發生并發癥[1]。筆者在126例265次ALSS治療中發生并發癥63次,發生率23.8%。與國內文獻報道的發生率基本持平[2]。其中血漿反應多見(12.8%),置管處或穿刺處血腫及出血次之(7.9%),全部并發癥均及時被發現,處理得當,未出現死亡病例。

篇5

結果:實驗組病人身體癥狀的改善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病人并發癥的觀察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

結論:系統性的生活指導可以減少創傷性截癱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并發癥,改善患者的抑郁與焦慮,提高截癱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創傷性截癱;抑郁;生活指導

【Abstract】Objectives:To approach living intervention normalization living guidance to treat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andcorrelation with normalization living guidance anddepression improve of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Methods:To select 60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traumatic paraplegia of Qingzhou People's Hospital ,and experimental group(30 patients), comparison group( 30 patients). Of the intervention to be used after two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sychological changes, while observing the patient body temperature, toilet training, and recovery of function of the skin to prevent bedsores, urinary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as well as limb functional exercise and other physical changes.Results:Improvement of the statu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dicator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patients seen as a barometer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Systematic living guidance can decrease complication of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 improve depression, increase quality of life of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

【Key Words】traumatic paraplegia;depression; living guidance

1研究對象

選擇青州市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創傷性截癱患者60例。隨機分成實驗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實驗組(系統性的生活指導)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對照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其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如下:

1.1納入標準:

診斷標準:根據《中西醫結合骨傷診治》中“ 外傷性截癱”的診斷標準。納入患者的癱瘓指數在1―5,年齡在18-65歲。

1.2排除標準:

a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者;

b年齡65歲;

c雖符合診斷標準但同時伴有明顯的心、腦、腎及消化系統等疾病的患者,可能影響療效的觀察;

d未按規定用藥或再接受其他相關治療,影響療效觀測者;

e妊娠或乳哺期婦女及對藥物過敏者;f頸椎結核、腫瘤等;

g不能配合完成臨床觀察者或治療不足2周及資料不全不能評價療效;

h正在使用阿片類鎮痛劑、抗精神病藥物或麥角胺者,酗酒或濫用其它藥物者;

i有高度自殺危險者。

2研究方法

實驗組給予患者及其家屬系統性的生活指導意見及建議,病人定期復查或者定時隨訪并處理相依護理難點;對照組患者系未制定實施系統性生活指導之前的患者,給予定期復查或者定期隨訪病人,復查或者隨訪期間處理相應護理難題,半年后各項指標的變化。觀察內容包括研究分析患者抑郁及焦慮情況變化,觀察心理健康、體溫、大小便功能訓練及恢復情況、皮膚褥瘡預防、泌尿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以及患肢功能鍛煉的等方面的生活質量。實驗組給予患者及其家屬系統性的生活指導意見及建議,病人定期復查或者定時隨訪并處理相依護理難點;對照組患者系未制定實施系統性生活指導之前的患者,給予定期復查或者定期隨訪病人,復查或者隨訪期間處理相應護理難題,半年后各項指標的變化:1 .脊髓損傷患者的抑郁變化;2.呼吸道感染;3.泌尿道感染;4.褥瘡;5.消化道紊亂。

3研究步驟

3.1選擇研究對象,獲取測評工具。

3.2對實驗組患者采取系統的生活指導和護理,并測評比較干預后的身心指標有無變化。

3.3整理分析收集的資料。

4研究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各項觀察指標的結果,見表3-1、3-2。

干預前:實驗組、對照組抑郁分值經t檢驗#P>0.05,說明兩組之間具有可比性,干預前后:實驗組經t檢驗P

經X2檢驗,實驗組與對照組呼吸道感染、中樞性高熱、泌尿道感染、褥瘡、消化道紊亂前后比較p均

5討論

我們通過心理分期與護理特點:焦慮期、震驚與否認期、悲觀期。

呼吸道護理、泌尿系護理、褥瘡的護理及預防、便秘及二便失禁的處理、康復指導、營養指導進行護理。

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在抑郁的干預方面,實驗組效果優于對照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呼吸道感染、中樞性高熱、泌尿道感染、褥瘡、消化道紊亂的療效有優勢。

但是本實驗的不足之處存在樣本偏少,大部分病例的癥狀統計需要前往患者家中隨訪,且由照料的家屬提供部分數據,不排除數據的不完整性等。但是通過組織實施該課題,是對于本科學習階段理論知識的總結,是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指導與規范,是畢業前一次很有意義的學習任務,這是我的一些體會。

參考文獻

[1]楊世秀.脊髓損傷致截癱患者的心理變化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09,6(6).

[2]龔耀先.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33-134.

[3]張瑞紅,高位截癱病人康復期呼吸道護理的探討[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5,9(11).

[4]婁湘紅,楊曉霞.實用骨科護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77.

[5]劉向峰,創傷性截癱10例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08,12(6).

[6]曹偉新.外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28-530.

篇6

  醫院醫生實習心得感悟

  在內一科實習一個月了,我深刻感受到心血管內科在整個醫院,乃至人們生活中的至高地位。當今社會,心血管疾病嚴重影響者人們的健康,它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一旦患病,就將終身服藥,所以預防是很關鍵的一步。人們往往不注意這些,只有在身體出現嚴重危害的時候,才會前來就診,尤其在農村是很常見的。

  在實習的這一月中,我對心血管疾病有了更深的認識,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相結合。通過這一個月的學習,我知道了:高血壓病人來了常規要做心電圖,拍胸片,做心臟彩超發現微小病變,還有實驗室檢查,治療上不但要降壓,而且還要抗凝,降脂,擴血管等等對癥綜合治療。在實習的這一個月中,我也見到了很多的病例,比如:急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血管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疾病、心包炎等。對它們的治療也有了一定的掌握,這對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讓我很有深感的是:病人來了常規化驗血糖,通過實踐證明,這是非常好的一種做法,尤其對于低血糖昏迷病人,如果在其它地方,也許就會給予高糖口服,這不但加重病人的病情,也許還會造成病人死亡。這點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實習學員學習的。

  在實習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心內科醫師必須掌握的技能,心電圖分析是最基礎的,還有心肺復蘇,常見藥物的運用,如利尿劑、強心劑、擴血管藥物、正性肌力藥物、平喘藥物等。對醫師素質的要求也很強:

  ⑴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心血管疾病,發病兇險,危及患者生命,要快速進行搶救及治療;

  ⑵要有高度負責的態度。心血管疾病其起因十分復雜,要求醫師應時刻關注疾病變化;

  ⑶要有十足的耐心。心血管疾病發展變化非常不穩定,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應及時并耐心的講解;

  ⑷要有醫學綜合能力。心血管疾病多并發有其他系統疾病,這就要求醫師具有很強的專業綜合能力。

  總之,在以后的實習中,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以上要求,積極完成科室及帶教老師布置的各項工作,參加醫院組織的各項學術活動,定期完成醫院的各項考核,圓滿完成進修任務。

  醫院醫生實習心得感悟

  一年的工作結束了,自我總算是長舒了一口氣,在過去的一年里,最令我開心的事情就是我最終由一個實習護士轉為正式護士了,這就意味著我不會再為自我將來的工作發愁了,我能夠安心的在我的護士工作上工作了。

  回顧一年的工作,我能夠給自我打一個及格分吧,沒有什么異常的貢獻,也沒有什么失誤和錯誤,僅有不斷的工作,學習,上班,下班,一年就這樣過來了。

  今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又是“全國衛生系統管理年”,我在院領導及護士長的關心和直接領導下,本著“一切以病人為中心,一切為病人”的服務宗旨,較好的完成了院領導布置的各項護理工作,熟練地掌握了各項臨床操作技能,現將工作情景總結如下:

  自去年7月進入本院參加工作以來,我先后在__科、__科、__科和icu輪轉學習。經過這一年的實踐學習,感覺要想將以前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臨床工作相結合,就必須在平時的工作中,一方面嚴格要求自我并多請教帶教教師,另一方面利用業余時間刻苦鉆研業務,體會要領。

  此刻我在___病區輪轉,這是一個綜合科室,有超聲刀、介入科、中西醫和化療。我感覺在那里要學的東西很多,比如:超聲刀術后要注意皮膚的保護、肢體溫度感覺活動度及肢端足背動脈搏動等;介入科術后應囑患者患肢制動,沙袋加壓,觀察病人排尿情景。

  之前在_科期間,第接觸____方面的專業知識,對各類癌癥的化療方案、化療適應癥、化療禁忌癥以及并發癥都比較陌生。經過4個月的學習,感覺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比如:各類化療藥對外周靜脈的刺激性不一樣;在化療期間,如發生藥物外滲應立刻采取的護理措施;長期化療的病人行深靜脈置管術后的護理。另外,在化療過程中,病人患者會出現胃腸道、皮膚黏膜、心理狀態等一系列化療反應,這時就需要我們護理人員分外地熱情關懷病人,尊重并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做好床頭交接班,給予病人情感方面的支持。

  更早的在_科期間,學到了_________相關知識。術前準備有心理疏導和腸道準備、飲食指導。術后生命體征監測、切口觀察、協助咳嗽排痰、觀察輸液量及輸液速度、各種引流管的護理、尿管的護理、飲食護理以及術后并發癥觀察和護理等等。由于婦瘤科患者的特殊性,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求我們更耐心地去與她們交流與溝通,僅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護理質量,讓病人信任我們工作。

  當然,我身上還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善。比如,在學習上,有時仍有浮躁的情緒,感覺要學的東西太多,心浮氣躁,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時,不能冷靜處理。在工作上,有時存在著標準不高的現象,雖然基本上能履行自我的職責和義務,可是在主動性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都是我今后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要再次感激院領導、護士長和帶教教師給予的教育、指導、批評和幫忙,感激同事們給予的關心和支持?;仡欉^去,有許多提高和提高,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展望未來,應當發揚自身的優點與長處,克服不足。

  經過近一年的學習,除熟悉了各科室的業務知識外,我還很注意護士職業形象,在平時工作中注意禮貌禮貌服務,堅持禮貌用語,工作時儀表端莊、著裝整潔、發可是肩、不濃妝艷抺、不穿高跟鞋、響底鞋、禮貌待患、態度和藹、語言規范。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其法律法規,進取參于醫院組織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學習活動,豐富了法律知識,增強了安全保護意識。在護士長進取認真指導下,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長足的提高和提高,平時堅持參加科室每月一次的業務學習,每周二的晨會,堅持危重病人護理查房,護理人員三基訓練,在護理部組織的2次技術操作考試中,均取得優異的成績。在一年的工作中,能始終堅持愛崗敬業,貫徹“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服務理念,提高了自身素質及應急本事。

  在將要迎來的一年中,我會在總結過去一年的得與失后,詳細的將自我在未來一年要做的事情完整的想出來,在將來的一年中,我會本著護士的天職,進取認真努力的工作,把我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在自我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來。我會不斷的提高自我的思想素質,將為人民服務時刻記在心中,實現自我人格的升華!

  醫院醫生實習心得感悟

  在呼吸內科輪要二個月了,現把二個月的工作總結如下:

  從臨床表現上來看,呼吸系統疾病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我發現,大多數呼吸系統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鳴、發熱、氣急等表現,這些表現往往缺乏特異性,它們有可能是感冒、支氣管炎等輕癥的表現,也可能是重癥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臨床癥狀,如果不進一步檢查確診,很可能就會導致延誤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對待呼吸系統的疾病,不能僅憑病人的某一臨床癥狀或體征而想當然地作出臨床診斷,而應進一步地進行必要的檢查,取得確實可靠的臨床資料,通過嚴謹正確的臨床思維,慎重地作出診斷。

  事實上,呼吸系統疾病病種繁多,但歸納起來可分為感染、腫瘤及結核三類。感染疾病按病原學分又可分為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等,腫瘤主要是肺癌,其它類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嘗無明確歸屬的疾病,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見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詢問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問病史的一般方法外,還應該注意學習呼吸系統疾病在問病史方面的特點。呼吸器官強大的代償功能以及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特點之一,如果不對本身缺乏特異性的癥狀進行詳細的了解,就很難對進一步的臨床檢查及診斷提供有用的資料,所以在問病史時往往滿足于病人有什么癥狀,而忽視了對這些癥狀的進一步了解,使得臨床資料缺乏應有的價值,例如,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這一臨床表現,如果僅僅滿足于病人有咳嗽這一癥狀,而不進一步的深究,這種臨床資料對于疾病的診斷的作用顯然是十分有限的。

篇7

【摘要】 從醫院的臨床來看,老年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患者相對來說較多。本文針對本院收治的50例60歲以上老年住院患者的病歷進行研究,并在呼吸內科住院老年患者的常見護理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呼吸內科住院老年患者護理中所經常出現的實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護理對策。

【關鍵詞】 呼吸內科;老年患者;護理

伴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器官功能開始退化。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患有呼吸系統疾病時,其存住院期間的護理就會出現一定的問題。本文針對我院2009年1月1日一2009年12月31日的50例60歲以上的呼吸內科住院老年患者的病歷進行分析,得出呼吸內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見護理問題與對策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歷中50例老年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最小年齡60歲,最大年齡83歲,平均年齡68.7歲。這些老年患者都是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患者。這些老年患者的癥狀主要是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難等等。從病程來看,慢性支氣管炎平均為13.7年,阻塞性肺氣腫平均7.5年,平均住院次數為4次,這些病人伴有包括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及心肌炎在內的慢性疾病。

2 常見護理問題及對策

2.1 心理護理:呼吸內科住院的這些老年患者經常會出現憂慮、煩躁、恐懼、悲觀及喪失信心等心理問題,嚴重的患者甚至會有自殺的傾向。這是由于呼吸系統疾病所具有的病程長且藥物療效較差的特點決定,該類疾病還具有病情反復的特點。針對這些問題,在護理中要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掌握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點,關注護理過程中的溝通,在關注病人生理疾病的同時,加強對病人心理護理的關注,只有這樣才能增加病人康復的信心。

2.2 用藥安全護理:呼吸內科住院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改變使得藥物在體內的作用發生改變,同時老年患者的機體特點也會導致藥物耐受性的改變。同時由于藥物之間互相的影響,如果在用藥過程中,出現錯服或者漏服現象,就會導致相應的問題。因而在用藥安全上必須關注,否則輕者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重者導致中毒。護士在對老年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監督患者服藥,避免老年患者在用藥中出現錯服或者忘服。對吞咽困難的患者或者不能吞咽的老年患者,應采取溶于水中服用或者經胃管注入藥物。在用藥后護士應關注藥物療效與是否有副作用。

2.3 皮膚護理:呼吸內科的老年住院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或者因活動時氣促等原因導致不愿意翻身,甚至不翻身,這樣的情況很容易導致患者的皮膚出現問題,老年患者的壓瘡發生率相對來說較高。這就決定了在護理過程中加強都翻身護理的關注,同時還要加強對皮膚的護理,在進行皮膚清潔時避免所用水溫較高,不能用刺激性的沐浴產品。同時要保持老年住院患者床鋪的整潔與干燥。

2.4 飲食護理:老年患者由于年齡的增加從食物中獲得的營養成分會減少,而在本院的這些病歷統計中可以知道這些患者所患的是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本身又是一種消耗性疾病。因而在日常護理中應保持病人的Lj腔清潔,避免吃辛辣、油膩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病人應少吃多餐,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多飲水,合理調配,從而滿足住院患者的營養需要。

2.5 睡眠障礙及護理:在本院收治的50例呼吸內科住院老年患者的睡眠情況來看,這些老年人多少都存在著一定的睡眠障礙。也就是說,在這些老年患者的住院期間應盡力減少對患者睡眠的影響,醫療活動盡量安排在日間。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做到三輕,即操作輕、說話輕及關門輕。在患者入睡前,用溫水泡腳,不喝濃茶、咖啡等影響睡眠質量的飲品,對嚴重失眠的町輔助于藥物治療。不能讓老年患者單獨居住。

2.6 R常安全護理:呼吸內科的老年患者由于視力下降或者身體的其它狀況等諸多原因,容易導致發生跌倒傷。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住院患者在外出檢查時應做到有人陪伴,對老人可能出現的有失進行必要的處理,必要時給老人配備聯系卡。同時應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多鼓勵老年住院患者參加基本的日?;顒?。根據天氣的變化建議病人增減農物,并定期為患者所住的病房進行消毒及通風處理。

2.7 康復期護理:對于已經處于康復期的呼吸內科的老年住院患者,應鼓勵他們多進行呼吸方面的功能鍛煉,增加自身的有效通氣量。在護理過程中對要鼓勵老年患者戒煙戒酒,從而更加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復。對容易換感冒的老年患者,應建議其多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增加自身的抗病能力,改善體質。綜上所述,從對我院所收治的50例呼吸內科住院老年患者的病歷分析可以看出,對老年患者的護理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化工程。需要醫院的護理工作人員注意好每一個護理細節,從老年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配合好老人的家人、朋友或者其它護理人員,有效的促使老年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凌艷娟.呼吸內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實踐的體會[J].臨床肺科雜志,2009,01.

篇8

關鍵詞:呼吸內科;病房;醫院感染;防護對策

呼吸系統疾病其病原菌的傳播多以空氣為媒介。因此,呼吸內科病房就存很多的感染危險因素。為了落實醫院感染控制措施和制度執行,以利于預防和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現分析呼吸內科病房潛在感染因素并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

住院期間病人受感染部位一般為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等,其中呼吸系統感染在所有的感染中所占的百分比最大,感染者又多數為老年人。呼吸系統幫助人體完成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功能,對人體有很重要的作用。呼吸系統受感染將嚴重影響人體正常生理機能。

在醫院的呼吸內科中,患者大部分為老年人,病人住院時間較長,且病情易反復發作,病人在住院期間還服用廣譜抗生素,這些情況都易造成呼吸感染。醫院呼吸內科如何完善制度,加強病房管理,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質量,最終降低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將是在以后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挑戰。

1、呼吸內科感染的因素

呼吸系統可以對吸進來的氣體進行轉換,能使氣體順利地通過,對人體新陳代謝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醫院要降低呼吸內科感染的發病率,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就必須知道引起呼吸內科感染的因素。根據對醫院多年住院患者呼吸感染的病例進行統計分析后得出,其中引起呼吸內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其中引起感染的因素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1環境因素

很多傳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傷寒、肺結核等疾病,首發癥狀多以發熱、咳嗽、咽喉疼痛等疑似呼吸系統疾病而收治,在未確診前在我科進行治療。而這個階段處于疾病的前驅期,傳染性最強,最不容易防范。

1.2流行病學趨勢

據資料顯示,近 10 年新增加了10多種傳染病,多以呼吸系統癥狀為表現,特別是變異性病毒,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冠狀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型禽流感病毒等。

1.3醫護人員自我防護意識差

特別是醫生在病人剛入院時,詢問病情都不習慣戴口罩;護士巡視病房、進行健康教育時,也容易忽視這點,又是面對面的接近,如果醫護人員自身抵抗力差,很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定位種植。呼吸內科醫務人員呼吸道疾病感染率較其他科室人員高于3倍或4倍。

1.4病人之間交叉感染

呼吸內科病人多年齡大,均有多種基礎疾病,住院時間長、治療難度大,所以存在有的病人處于康復期,而有的是新入院的急性期病人,很容易引起不同細菌的交叉感染,導致康復期病人再發感染。

1.5感染控制措施不能規范實施,醫護人員成為傳播媒介

醫護人員不注意手衛生消毒規范,平時醫生查房時,查完1床接著就對2床進行觸診、聽診,根本沒有消毒雙手或聽診器的意識。護士打針時做不到一人一針一帶一消毒等,就會引起醫源性傳播而致交叉感染。

1.6侵入性操作增多

老年病人常常帶有尿管、中心靜脈導管及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呼吸機應用等,均增加了外源性感染因素。

1.7其他

抗生素的大量長期應用,容易導致人體正常菌群失調,出現多重耐藥菌株。應用免疫抑制劑病人,免疫力低下,床單位的終末消毒不到位,病房的床墊存在反復污染,無法徹底清洗消毒,只能表面擦拭,病人的痰液、血液未按規范進行消毒處理等。

2、呼吸內科感染的預防措施

針對以上提到的引起呼吸內科感染的因素,醫院需采取對應的有效的預防措施,及時預防,降低呼吸內科感染的發病率,相應的預防措施具體有以下幾種。

2.1加強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知識學習,強化觀念,規范操作

督促醫護人員做好自我防護,養成良好習慣。不論是查房、還是詢問病史都注意規范戴口罩,在傳染病流行季節時要戴雙層防護口罩。醫務人員應嚴格執行無菌原則,特別要重視醫務人員手衛生,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是降低醫院感染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手段和措施??剖易o士長及醫院感染管理人員定期督查,以促進醫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持續、規范執行。

2.2加強護理,穩定病人情緒

針對老年人長期住院,受感染癥狀的影響產生不良情緒以至于不積極配合治療的情況,醫院內科護理人員應加強對病人的護理,穩定病人的情緒。內科護理人員工作時態度要積極,并注重工作中的細節問題,對老年患者要多一份耐心與尊重,以樂觀的心態護理老年患者。

2.3多科協調,避免誤收、誤治,規范診療行為

將收治傳染病人出現的誤診率進行統計,上報醫務部和科主任,取得多方重視和協調,以督查門、急診內科醫生首診時提高對傳染病的警惕性,加強檢查、會診進行鑒別,以防止呼吸道傳染病病人收入普通病房。傳染病一經確診,立即轉往??聘綦x治療。

2.4治療器械消毒

在治療時需要使用導管時,要對需要使用的導管進行有效的消毒,必要時更換新的干凈的導管。

2.5提高呼吸感染的治療水平

發生在患者肺部的呼吸感染癥狀幾乎與真菌感染的癥狀一樣,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如有發現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突然加重,痰液粘稠等應及時做真菌檢測,觀察并提供早期的預防治療,控制真菌的侵入,增強老年人自身的免疫能力。

2.6規范醫療性廢物的處置

禁止醫生在病房換藥、抽胸腔積液、腹腔積液等操作。督促醫生在規定診療室進行診療活動,以便于集中,定點消毒處理,也避免了病原菌形成空氣漂浮塵埃而被擴散。對于病人痰液、血液、胸腔積液、腹腔積液放于0.5%含氯消毒劑消毒處理后,再按醫療感染性廢物處理流程進行處置。

三、總結

住院患者呼吸內科的感染的主要因素表現在抗生素的使用方面,住院環境方面,心理方面等,醫院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對治療器械進行嚴格的消毒,對探望人員限制時間;提高護理質量,耐心護理患者,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對抗生素的使用要嚴格控制,提高老年人身體免疫能力。最終目標為改善治療環境,減少感染的發生率,使患者能夠更快地康復。

篇9

【關鍵詞】呼吸系統疾病;真菌;呼吸道感染;臨床分析

肺部真菌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最常見的深部真菌病,真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只有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調時才引起感染,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長期應用以及各種新技術的開展,真菌感染的發病率不斷增加,但是臨床上一方面對肺部真菌感染認識不足,易被醫生忽視,另一方面肺部真蓖感染的病原體絕大多數為條件致病性真菌,咳痰標本分離到真菌不足以診斷。本文通過對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67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痰液進行真菌培養,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期為本病的早期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幫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中發生肺部真菌感染的71例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男52例,女19例。年齡53-86歲,平均69歲。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3例,肺腫瘤70例,慢性支氣管炎44例,肺源性心臟病36例。肺炎43例。以上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使用過抗生素治療,抗生素藥物包括β-內酰胺類的頭孢菌素(尤其三代頭孢多見)、青霉素類及新型β-內酰胺類、氟喹諾酮類,其中應用過2種以上抗生素患者182例,同時聯合2種以上抗生素者136例,肺腫瘤化療4-8個周期,267例住院后繼續治療時間≥2周者251例。

1.2診斷標準:痰涂片找到真菌菌絲和芽生孢子,或同時痰真菌培養同一菌種3次以上陽性者,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一次真菌陽性者作為入選條件,結合以下標準診斷為肺部真菌感染:①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有導致真菌感染方面的誘因。②胸片或胸部CT提示有滲出性改變或有真菌肺部感染相對特異的改變,如曲菌球的X線表現[1]。

1.3研究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進行研究。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和X2檢驗。

2結果

(1)真菌感染情況,267例患者發生真菌感染71例,男52例,女19例,平均年齡69歲(53-86歲),2008年、2009年、2010真菌感染者的比例分別為17.65%(15/85)、25.61%(21/82)、35.00%(35/100),可見呈逐年上升趨勢。(2)真菌感染患者的疾病分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腫瘤發生肺真菌感染分別為34.94%,28.57%,高于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

表1真菌感染患者疾病分布

(3)真菌感染的菌種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分布情況如下圖表2

71例患者感染真菌種類及其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分布情況

由圖中可見,白色念珠菌檢出率明顯高于其他真菌(X2=93.17,P

(4)真菌感染患者的抗生素及抗腫瘤用藥情況:發生肺部真菌感染的51例非腫瘤患者均不同程度使用抗生素且時間>2周以上,而20例肺腫瘤患者在腫瘤治療的同時也不同程度使用抗生素。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2008年-2010年我院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趨勢,分析其原因:①臨床醫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掌握不嚴,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造成機體正常菌群失調,從而導致真菌感染。②惡性腫瘤放、化療治療,致使機體免疫力下降,白細胞減少,也是真菌感染的一個原因。③濫用激素,在一些基層醫院,激素成為了常規用藥,本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真菌感染明顯高于其他病種,其原因是,COPO患者長期反復感染,氣道有不同程度破壞,粘膜纖毛脫落,肺功能受損,削弱了呼吸系統防御功能,加大真菌感染幾率。

篇10

【關鍵詞】 慢阻肺;護理;健康教育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63-01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一組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呈進行性發展,是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我縣地處高原地區,海拔2400米,近年來,慢阻肺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此病由于遷延不愈,反復發作后逐漸加重,給病人及其家庭造成很大痛苦,并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患病率和和病死率均高。因此,我們采用以心理護理為先導、以呼吸道護理為重點、合理用氧、指導病人進行呼吸肌功能鍛煉、嚴密觀察病情等一系列護理措施,使慢阻肺病人在延緩病情進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F將患者的護理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慢阻肺患者127例,男87例,女40例,年齡41-83歲,平均住院天數為15天,首次住院23例,死亡4例,其余均反復多次住院治療。

2 護 理

2.1 心理護理 慢阻肺反復發作,病程長,病情呈進行性加重,此類病人常有明顯的孤獨感、抑郁感,精神負擔較重,甚至對治療失去信心。護士應注意對病人予以心理上的關注和幫助,關心體貼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多與病人溝通,提供相關知識信息,宣教防治措施,減輕恐懼、抑郁心理,鼓勵病人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疾病,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家人應積極配合、關心和鼓勵,增強其自信心。經過對病人的心理護理,大部分病人能夠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從而延緩疾病的發展,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質量。

2.2 氧療的護理 長期氧療能提高病人動脈血氧飽和度,呼吸困難減輕,呼吸頻率、心率減慢,活動耐力增加,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一般用鼻導管低流量吸氧,氧流量為1L/min-2L/min,氧濃度為24%-30%,每日吸氧時間不少于10h-15h。因夜間睡眠時,低氧血癥更為明顯,囑夜間吸氧不宜間斷。提倡家庭氧療,給予家庭氧療指導。

2.3 咳嗽、咳痰護理 協助臥床病人定時翻身、叩背,指導病人深吸氣后有意識咳嗽,以利排痰,鼓勵病人多飲水,稀釋痰液。遵醫囑正確使用抗感染、祛痰、鎮咳藥。對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采用生理鹽水加鹽酸氨溴索或生理鹽水加硫酸特布他林氧化霧化吸入,幫助祛痰。

2.4 呼吸訓練 進行腹式呼吸和縮唇呼氣訓練,每日訓練2次,每次10min-20min,每分鐘呼吸7次或8次,根據患者情況以后可逐漸增加訓練次數和時間。

2.4.1 腹式呼吸 病人取平臥位或半臥位時應使膝半屈,立位時上半身可略向前,使腹肌放松,舒縮自如。兩手分別放于胸部和腹部,全身肌肉放松,用鼻吸氣,盡力挺腹,胸部不動;呼氣時用口呼出,腹肌收縮,胸廓保持最小活動度,緩呼深吸。

2.4.2 病人用鼻吸氣,經口縮唇(吹口哨樣)呼氣,呼吸要緩慢均勻,切勿用力呼氣。吸氣時腹肌放松,腹部鼓起;呼氣時腹肌收縮,腹部下陷,吸氣與呼氣時間之比為1∶2或1∶3。

3 病情觀察

監測生命體征,嚴密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缺氧程度、呼吸困難伴隨的癥狀,注意觀察患者咳嗽、咳痰的性質,痰液量、色性狀變化,監測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4 健康教育

4.1 讓病人及其家人了解本病的主要病因、治療目的、用藥及并發癥,并認識到積極參與診治及康復過程可減少患者急性發作、改善呼吸功能、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對此要有耐心,要有長期準備。

4.2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戒煙,講解吸煙的危害,主動戒煙改善居住環境,盡可能避免塵埃、煙霧和刺激性氣體的吸入,保持室內通風,睡眠時保持環境安靜,心情放松室溫須保持在18℃左右。

4.3 飲食應注意盡量食用低糖、高纖維及高蛋白等食物,少食多餐,多食一些清淡營養的食物,盡量避免食用生冷、忌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呼吸道的負擔,造成慢阻肺的發作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