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的想法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創新的想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科技傳播;品牌意識;品牌建設;經濟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070-02
科技傳播,將科學的理念引入傳播中,用“多元、平等、開放、互動”的觀念理解、對待傳播的內容。“指除科學的生產環節以外的其他所有科學活動過程,包括科學在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傳播以及在整個社會中的傳播”①。
“沒有信息,就不可能有發展”②。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的傳播對于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對于企業經濟創新的發展起到了深刻的影響。我國當下經濟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上源于科技傳播促進。本文以長庚醫院和瑪麗亞醫院為例,研究科技傳播的現狀以及對企業創新經濟發展的影響,并提出相關策略使科技傳播在企業經濟創新發展中更好的發揮其作用。
1 科技傳播的現狀
隨著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科技傳播與傳統的傳播相比呈現出許多新特征。如傳播更加迅速、載體多樣化、成效大等特點。
1.1傳播更加迅速
信息網絡技術以及通訊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信息的傳播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得公眾能夠更便捷、更迅速的實現信息的共享,傳統的圖書、報紙、雜志的電子化,使得公眾能夠更快的參閱相關的科研信息,了解相關動態。特別是醫藥方面,各類疾病的治療方式、治療成效,以及哪個醫院的治療效果最佳,公眾不論身處何地,只要通過網絡就可以查到自己需求的相關信息。
1.2傳播載體多樣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技術的應用讓傳播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傳播不只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的傳播,更重要的是現在網絡的廣泛應用,特別是移動網絡的應用,使得信息傳播的載體多樣化。
全世界目前每年發表 400~500 萬篇科技論文和出版 50 多萬本科學著作,每天有 900多件專利問世③。這些內容如何讓受眾接受,選擇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傳播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的企業面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選擇不同的傳播方式,傳播方式的選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創新及其各方面的發展。
科學傳播改變了舊有的傳播方式,使得現代傳承方式多樣化,科學化。它沿襲了舊有傳播式的功能,通過聲音、圖像、等信息,潛移默化中影響這公眾的消費取向。
1.3傳播效果突出
科技傳播突破了空間與地域的限制,通過多樣的載體使得信息在更廣闊的范圍傳播,實現了更廣范圍群體的資源共享,為企業自身的發展創設了很好的信息的支持。
科學傳播從最初的單向傳播過程變成了科學共同體、政府組織、媒體、教育機構與公眾之間的多向互動過程,由少數個人的事業變成了一項社會系統工程??茖W傳播所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對于企業的經濟創新起著越來越深刻的作用。
以長庚醫院和瑪麗亞醫院為例,與科協的合作的惠民活動,讓這兩個醫院獲得了更好的信譽,獲得了眾多的受眾的認可,為他們的更進一步的發展贏取了無形的資產。
2 科技傳播現存在的問題
科技傳播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現在科技傳播在取得發展的同時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2.1品牌建設的意識淡薄
企業的生存與消費者的選擇息息相關,由于科學傳播的影響,公眾對于企業及其產品的選擇很容易受到各種傳媒的影響,很多企業都習慣于自己專研做技術,而沒有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其實做好市場不僅僅需要自身過硬的技術,同時企業也應該注重宣傳、推廣提升企業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否則還是呆在深閨人未知。在現在信息高度發展的時代,品牌就是價值,就是一筆無形資產。就目前來看,當前市場存在品牌意識淡薄的問題,但一些企業為什么不愿意為品牌建設投入更多呢?
2.1.1廣告投放的費用過高
目前市場上企業投放廣告的前期投入過高,企業出于自身盈利的目的,不愿意過多的投放廣告。而且有很多企業還存在認識誤區,認為企業廣告的投放僅僅是在做面子工程,而沒有把其當作是關乎企業存亡的大事來抓。
2.1.2企業沒有認識到品牌的市場效益
認為品牌推廣并不能夠給企業帶來實際好處,沒有看到企業的形象背后巨大的無形財產。
2.1.3企業缺乏科技傳播的人才
很多企業將其內部的報刊、雜志、網絡作為品牌推廣的全部,品牌推廣的渠道不暢。傳播語言專業化,內容枯燥,無法引起公眾的興起,缺乏與公眾之間的互動。無法實現對公眾素養提高的作用。
2.2缺乏制度保障
1)二醫院、長庚醫院和瑪麗亞醫院為例,內部都未形成明文的科技傳播規章制度,沒有從規章上支持科技傳播,沒有賦予科技傳播人員應有的地位及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使其無法全面地發揮作用,打消了他們的積極性。傳播流于形式,缺乏內涵,在傳播過程中知識的誤傳、傳播內容和受眾需求脫節;
2)科技傳播人才的缺乏。以二醫院、長庚醫院和瑪麗亞醫院為例,他們的傳播僅限于原有的傳播方式,缺乏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優秀經營管理人才及傳播人員。
2.3科學傳播內容的科學性與受眾素養之間的矛盾
科技傳播并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同時,它還是社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受到社會系統乃至文化背景、社會關系、社會結構、社會群體的影響。這些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主宰著傳播者命運和決定著傳播能否進行,其中受眾的素養也直接影響著傳播的效果。
3 加強科技傳播的措施和策略
科技傳播促進取得企業經濟的創新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面對這一現狀,應積極轉變思路、尋找對策,讓科技傳播更好的服務于企業經濟創新。
3.1重視科技傳播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
3.1.1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保障科技傳播的順利實施,并組織開展相關活動
由科協牽頭組織的“健康三晉行”、“耳鼻喉311援助計劃”、“關愛女性行動”,參與醫院的各科室醫務人員在院長的帶領下,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園、進企業,廣泛開展健康科普知識宣講和義診服務,得到了各界的好評。通過這項活動,進一步增強公眾自我保健意識,在支持援助科普惠農會員和經濟困難群體同時,為建設健康山西貢獻力量。
通過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眾的健康素養,有助于公眾形成良好的就醫觀念。醫院向廣大的受眾傳播了相關的醫學知識,在方便公眾、服務公眾的同時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利于醫院的發展。
3.1.2制定完善科技傳播制度,培養專業傳播人才
要為科技傳播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制定相關的制度,明確其義務與權力,確立去在企業中主人翁的地位,同時為其提供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獎勵,以多種形式激勵人才,培養人才,盡力為其營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調動科技傳播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同時要注重后背人才的培養,為企業的經濟創新提供人才保障。
3.1.3政府也應重視科技傳播人才的培養,為企業提供優秀的科技傳播人才
增加資金投入,強化科技傳播的力度。拓寬資金來源,以確??萍紓鞑サ耐度???萍紓鞑ゲ⒉粏渭儌鞑タ茖W和技術,同時,它還是社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受到社會系統乃至文化背景、社會關系、社會結構、社會群體的影響??萍紓鞑フ邞攲で笳麄€社會的支持,將科技傳播工作落實到每一個環節,加強與客戶之間的互動,利用科技傳播收集客戶反饋,爭取將工作做好,用自己的服務贏得更廣泛的消費者,這樣也為企業進一步的經濟創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撐。
3.2科技傳播針對不同的受眾選擇合理的傳播方式和內容
3.2.1選擇何種方式進行傳播
在傳播過程中,不同媒介的選擇就意味著不同的傳播方式及傳播符號,也會導致媒介中時空上的差異。選擇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傳播,直接影響到傳播的效果,因此對于媒介的選擇十分關鍵。媒介主要分為兩種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包括網絡媒介),其中印刷媒介的費用低、易攜帶、穿閱率高,適合深度傳播?!坝∷⒚浇?,它們無需額外的接收終端,保存性、攜帶性較好,成本較低,傳閱率高,適合深度傳播。在各種大眾媒介中,電子媒覆蓋率最高,影響力最大,包括電視、電臺、廣播,其中尤以電視為甚④?!比缭谵r村地區進行醫療技術的推廣,選擇廣播和雜志的效果相對較好。這直接影響宣傳的效果和成本控制。
3.2.2面對不同受眾如何選擇傳播內容
針對不同的知識層面和文化素養的受眾傳播的內容是有所差異的。而這一差異是由受眾的接受能力決定的,因此選擇傳播什么樣的內容也顯得非常的重要。對傳播的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
3.3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科普
科普工作直接影響國民整體科學素養,而這一工作除了需要政府各個方面的積極工作外,還需要鼓勵企業參與,建設場館設施,在介紹自己企業的文化的同時,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不論對企業自身的發展,還是整個社會的進步都是非常有利的。
4結論
總之,科學傳播是整個社會發展的血液循環機,使得我們的生活充滿生機活力,對企業經濟創新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促進了企業的發展,政府應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改進不足,讓科技傳播為企業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尹兆鵬. 科技傳播的哲學意義: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1.
[2] WALLAC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New Opportunities for Rice Scientists [J].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 1999,24 (2): 12-15.
[3]翟杰全. 科技傳播:邁向新的紀元[J]. 新視野,1999,5:36-38.
[4]陳佳貴,金碚,黃速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篇2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物形象設計;發型課程;變革;創新策略
人物形象設計發型課程是高職院校一門極具實踐性的課程,與學生的未來就業息息相關,傳統的人物形象O計發型課程多集中于對簡單技能的傳輸,與社會脫節,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因此,對人物形象設計發型課程的變革與創新研究有著一定的實踐意義與應用價值。
1高職人物形象設計發型課程存在的問題
1.1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從目前高職院校人物形象設計發型課程的實施現狀看,普遍存在專業目標不明確的現象,這直接影響到了人物形象設計人才的培養質量。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的過程中,往往想兼顧每門課程都能夠擁有較多的課時,使學生能夠對基礎知識掌握更為全面,然而學時是固定的,公共課與專業課課時分配不平衡,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1.2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
當前的設計發型課程與市場需求之間卻存在明顯的脫節現象。教材內容陳舊、教學觀念落后、審美眼光的停滯不前使設計發型課程不適于現代人們審美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中未能跟上市場發展節奏,缺乏有效的技術創新與現代化的發型設計理念,在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人物形象設計專業學生喪失了其在社會中的競爭力,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
1.3發型課程體系不完善
通過調查研究可以發現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發型設計課程、化妝設計課程安排相對均勻,學生所掌握的人物形象設計技能相差不大,且幾乎同是朝著同一方向發展,這不僅會使高職學生在求職、就業中喪失競爭優勢,而且會造成市場人才需求的空缺,因此,必須加強對發型課程體系的完善與改革,使其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1.4職業實訓課程單一
這一職業實訓環節往往安排在學生畢業設計或畢業實習階段,以此作為學生走向社會崗位的銜接,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效果并不明顯。高職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更要鼓勵學生能夠學會獲取技能的方式與途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組織學生進行豐富的知識技能訓練,為學生的就業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
2人物形象設計發型課程的特點
2.1時尚性
人物形象設計發型課程主要是通過對專業發型原理知識的學習,并結合當前社會流行元素,設計出集發型設計、化妝、服飾等為一體的人物形象,其作為當下一門時尚專業,不僅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精湛的技能,而且對學生的審美眼光、文化修養有著較高的要求。
2.2實踐性
人物形象設計發型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單純地依賴教師課堂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必須通過親自實踐操作才能夠在訓練中掌握發型設計的精髓,并從中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彌補不足,進而提升實踐操作技能。學校要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實踐平臺,并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對人物形象設計發型的市場前景、社會需求等進行充分地了解,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
2.3服務性
與其他設計類專業有所不同,人物形象設計發型專業具有服務性特點,該專業學生在具體工作崗位中需要與客戶進行直接溝通與交流,除了必要的專業技能外,還需掌握與消費者的溝通技巧,能夠在交流中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認真傾聽客戶的想法,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為顧客提供優質的服務。
3高職人物形象設計發型課程的變革與創新策略
3.1健全設計專業師資隊伍
建立優秀雙師型資源庫,聘請高水平的發型設計師承擔部分教學任務,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鼓勵教師參加教育教學培訓,教研活動多樣化可促使教師掌握和社會、企業需求相符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應用能力的同時促進教師專業化持續發展。其次堅持“走出去”;選派部分專業教師到國外院校進行進修,結合當下發型設計行業發展情況,使教師和學生充分了解人物形象設計發型國際市場動態。
3.2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
要加強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這不僅是學校人才培養的責任,也是人物形象設計發型教學目標的要求。學校部門要引導學生主動了解設計發型行業的發展形勢,并對當前發型設計行業的基本特點進行有效分析,根據市場人才需求調整知識結構與教學模式。學校可組織一些參觀活動,加強與社會崗位的接觸,并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進而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著重培養自己的實踐技能。也可以邀請國內外知名發型大師到學校開展講座活動,向學生講述自身的真實經歷,增強學生對人物形象設計發型課程的認識,培養職業意識。
3.3融入現代學徒制
人物形象設計專業是高職院校相對新興的專業,在設置課程時一定要和當下就業動態相結合。因此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專業團隊教師結合企業單位、已畢業學生反饋信息對學生就業最需求的課程進行設置,目的在于將學生培養為有核心競爭力和有實際動手能力的畢業生。引入校內實訓課程,加強課堂真實演示,全面提升學生專業技能。除此之外校企在合作中利用現代學徒制不斷挖掘有學術價值的研究課題,促使知識轉化為產能。
4結束語
當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大學生數量的逐年增多,高職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高職人物形象設計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明確當前高職人物形象設計發型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具有可行性的改革與創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培養現代化人物形象設計人才,進而滿足市場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盛樂.關于高職院校人物形象設計專業中的《發型基礎》實踐課程教學探討[J].現代裝飾:理論,2015,21(12):132-133.
篇3
關鍵詞:穩心顆粒;房早;室早;頻發早搏;心臟電生理影響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Wenxinkeli of frequent premature beats efficacy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Method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Cardiology Atrial and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all 80 cases of patient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room early in group A and group B .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room early group C and Group D . Results: A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roup B,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D; QTcd compa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oom early and the front room ear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medication. Conclusion: Wenxinkeli of atrial premature ventricular premature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frequency of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were prema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active role, can be effective against the occurrence of arrhythmia, clinical treatment which should be vigorously promoted and use.
穩心顆粒,可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用于氣陰兩虛,心脈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寧、氣短乏力、頭暈心煩、胸悶胸痛;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見上述證候者。適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早搏、房顫、竇性心動過速等心律失常[1]。因為其療效突出、功能強大,在市場上備受廣大消費者信賴,也被醫務工作者應用于臨床醫學的各個方面,并有逐漸推廣的趨勢。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心內科房性與室性早搏病患各80例,將房早病患隨機劃分成A組與B組,每組40例病患。將室早病患隨機劃分成C組與D組,每組40例病患。所有病患都參照西藥醫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與房性早搏診斷標準。參照病人具體病情為其提供原基礎病情治療。病患無論性別,年齡與患病情況,或文化程度與家庭背景方面都不具備差異性,存在可比性,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入選標準為氣短、心悸及胸悶等具備諸如此類臨床癥狀滿足心律失常診斷標準的;早搏大于每小時三百六十次或者每二十四小時八千六百四十次;對超過五個半衰期藥物停用者;年齡十八至七十五歲間包含功能性和氣質性早搏。給藥方式:結合隨機雙盲比對研究,實驗藥物同對照藥物的外觀無異,并需要做編號處理,藥物編號同隨機分派表序號一致[2]。結束用藥時,做接盲。觀察方式:用藥以前與四周時間依次進行心電圖,二十四小時動態性心電圖。觀察并對比:二十四小時平均心率改善狀況,在一個療程四周結束的時候,對各項相關指標進行檢查,對用藥毒副作用和藥物不良進行預估。
1.3統計學處理
篇4
實施科技人才培養工程,使人力資源轉變為人才資源
東北農業大學不乏人力資源,可是“人力”并不等于人才,只有擁有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才能更好地支持區域發展。如何加速科技人才培養,是構筑東農特色科技創新體系的頭號要務工程,為此建立了“三級塔式結構聯動”建設計劃,即第一層為博士人才科研啟動計劃,第二層為省部級杰出科技人才后備人選培養計劃,第三層為國家級杰出科技人才后備人選培養計劃。
從2001年開始實施博士人才科研啟動計劃以來,學校已出資1000余萬元,使每個博士畢業人才都有條件開展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研究,目前已資助了177人。獲資助者一致認為該計劃對提升他們科技創新能力起到了巨大的幫助作用,一方面使他們通過自由探索研究找到今后需深入研究的科研方向,另一方面為他們加大與外界的科技交流提供了支撐條件,由此拓寬了他們的科學思維,增長了科研經驗,使他們進一步爭取到了省級乃至國家級科研項目。學校對這些獲資助者進行了跟蹤式管理,積極扶持其中涌現出的優秀人才,并把他們選拔到第二層后備人選中加以進一步培養,其中1人已成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成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成為全國普通高校骨干教師,2人成為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3人成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和教師獎獲得者,4人成為黑龍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成為黑龍江省特聘教授,23人成為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骨干教師。
為了使更多的人能進入第三層后備人選中,學校還實施了“外派人才培養計劃”,每年選拔資助10名人才為訪問學者,派到發達國家一流實驗室進行為期一年的科學研究工作,這些人員回國后科研業績顯著提升,有效地壯大了學??萍既瞬抨犖閷嵙Α?/p>
實施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程,突破創新組織模式
單項研究即使取得創新性成果,往往也只是點的突破,難以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或者產業帶動力。只有圍繞目標開展集群式研究,才有可能使實際生產發生實質性變革。因此,著力建設特色鮮明的創新團隊是構筑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工程。
學校從2006年開始每年出資1000萬元,實施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程,扭轉科研方向林立、難成體系的局面。在建設過程中,本著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原則,寧缺毋濫,嚴格標準循序漸進,杜絕為待遇和名譽臨時拼湊的團隊,杜絕缺乏設計而思路狹窄或研究目標分散的團隊。采取自由組合申報――學校審核反饋調整建議――修改完善再申報――專家論證、答辯――再完善――立項建設的程序,促進人員知識結構融合、交叉,真正起到強化相關系列銜接研究的作用,達到匯聚隊伍、凝練方向的目的,從而通過組織和集成資源,實現按既定目標從單項創新向集成創新的轉變,提高重大成果的產出率及轉化率。當年申報的9個團隊最終只啟動了5個,寒地粳稻超高產機理與生產關鍵技術、北方寒地蔬菜重要性狀形成機理及分子聚合育種、黑土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技術、植物基因發掘與利用技術、豬和雞肉質性狀形成機理與調控技術研究科技創新團隊,每個團隊都有3~4個相對穩定的方向,每個方向學校都資助了3個課題,加強自由探索研究和重大科技項目的前期培育和引導,發揮優秀創新團隊在學??蒲兄械囊I和示范作用,使學??萍紕撔聫脑瓉淼摹半x散性”為主走向集群式“連續型”為主。
實施科技平臺建設工程,突破科研條件桎梏
科技平臺是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進行創新活動的舞臺,科技平臺建設的水平和人才素質及團隊協調攻堅能力共同決定了一個科研基地的科研水平??萍计脚_的建設包括空間設計和設備布局與功能設計,科技平臺的建設過程,是對科技發展方向進行選擇、排列及學校內部的要素資源調整、配置的活動,是構筑科技創新體系的基礎工程。“十五”以來,學校按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三大板塊加以建設,每一板塊上都制定了省高校、?。ú浚?、國家三個層級發展培育規劃,并要求每一科研基地從戰略性、共享性、功能性出發,進行科技平臺設計與布局,以實現我校長遠特色戰略目標。
通過五年多的建設,形成了9個覆蓋學校理工科的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1個文科基地,4個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在此基礎上建成了3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1個部級檢測機構、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1個省級文科基地,并將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乳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入學校,這些平臺建設使學??蒲袟l件有了較大提升和改善。學校架構一種聚集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團隊建設機制的同時,還積極從制度上架構一種聚集物力資源的新機制,嘗試每年設立200萬元儀器共享補貼基金,選擇性地開放部分大型科技平臺,促進基地開放式規范管理,打破資源分散、封閉和壟斷的狀況,在集成共享中實現科研條件優勢互補,有效地實現科研條件資源的積累,使更多的教師能享受學校資源、利用學校資源。
實施科技支撐工程建設,突破科技發展方式
方向是決定一切的,明確了方向,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支持,就能異軍突起,出奇制勝。一流大學也不可能每個方向都一流,只有選好了方向,做好工作,省屬高校也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上爭一流。
東北農業大學堅持強化自主創新與突出重點的原則,從差異化競爭角度,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有所為有所不為地“凝練”發展方向,實現戰略性重點跨越和趕超,不斷催生出代表我校未來優勢和特色領域發展方向的技術群體,完善寒地現代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從而使得國家級項目來源不斷拓寬,涵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863”高技術研究計劃、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計劃、國家“948”科技引進計劃、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專項、國家星火計劃、國家西部開發計劃、國家成果轉化基金等各類專項。國家級項目經費所占比例由“九五”的21%上升到“十五”的58%,實現了科研上層次、入主流的快速發展,使學校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和知名度得到提升。
實施社會服務工程建設,突破支撐區域發展的路徑障礙
東北農業大學深知,支撐區域發展是省屬“211工程”大學立足的根本?!笆濉币詠?,學校積極探索有效形式,發揮優勢,搭建科技成果通向產業化的橋梁和通道,強化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使學校在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業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建功立業而贏得立足之地。
制定激勵與考核并舉的政策,使更多的人參與社會服務工程
針對一些教師深入實踐不足,科技與生產需求結合不夠緊密的狀況,學校制定了激勵與考核并舉的政策,把深入農村和企業服務的時間折合為學時計算工作量,與年度業績津貼掛鉤。在職稱評定和考核時,規定學時不足最低要求標準,可用深入農村和企業服務的時間折合為學時,并將“承擔橫向課題累積到校經費達15萬元”也作為一條可選擇的標準,不斷調動大家參與社會服務工程的積極性。
基地布局點、面結合,為打造“塊狀”經濟服務
黑龍江省50多個地市縣均把東北農業大學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科技依靠力量,積極與學校建立科技教育合作共建關系?!笆濉逼陂g學校為他們編制區域農業經濟發展規劃和可行性研究報告20余部,培訓鄉村干部、科技帶頭人4900余人,農民30多萬人,被國家科技部授予“農民科技培訓星火學?!?、“農民科技專家大院”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通過科技咨詢與指導、科技大集、農民科技節、科普之冬、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加強科技服務,推廣各項實用技術100多項,省委省政府聯名授予學?!昂邶埥】萍夹l生文化‘三下鄉’先進集體稱號”,、教育部、團中央也多次表彰學?!翱萍枷锣l”社會實踐活動,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報道中充分肯定了學校在服務“三農”和支持我省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進入“十一五”以后,學校在面向廣大地市縣做好科技服務的同時,著重加強了幾個富有區域代表性的市縣建設,把區域發展中的問題變課題,系統出擊,并派出科技副縣長,按照不同的區域特點創建多種新農村建設模式,正為打造“塊狀”經濟樣板進行全方位服務。
建立新型科技聯盟,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篇5
關鍵詞 醫學生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教學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Medica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Research
FENG Yu, ZHAO Min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People's lives and health continued to improve, health and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for health care reform continues to develop, the people's urgent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norm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e doctor-patient treatment under the law conflict preven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form the lofty ideals and beliefs , carry forward the great spirit of patriotism,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ethics and legal concept, to form a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moral law,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ain channel,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litical,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the main front. In this paper, "medical students" of this group, based on "innovation," the word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mode reform,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form a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通常簡稱思政“基礎”課,下文簡稱“基礎”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心理素質和法治觀念的主陣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是加強思想理論課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守好“主陣地”、建設“主渠道”的客觀需要,對于幫助大學生高質量、快速度完成由中學生向大學生、由大學生向合格建設人才轉變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提高“基礎”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增強生動性、藝術性和感染力,必須一改以往教學資源單一化,講授程式化的弊端,必須針對不同對象,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拓展教學內容,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本文針對“醫學生”這一群體,兼顧基本素質與職業素質的培養;立足“創新”二字,通過多趣味、多形式、社會大課堂教學模式,致力于找到激發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愿學。
1 醫學生“基礎”課程教學研究現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實施后的第一門課程,由過去分開講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合并而成。到目前為止,“基礎”課已經開設了7年,全國統編教材也進行了六輪修訂??梢哉f,“基礎”課的教學已經超越了盲目摸索、大膽試驗的原始階段,邁向“以科研促教學”的新臺階。近幾年來,已經有不少學者從課程理念、課程內容、教材、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課程考核、教師素質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研究,研究視野逐步拓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樣,研究成果日漸豐碩。但是,從總體來看,“基礎”課的理論研究幾乎都是面向全體高校學生,鮮有針對不同類型、專業、層次高校學生的研究。
而不同類型、專業、層次高校學生對教學的要求和適應性肯定是不同的,不可能一本教材、一套課件、“一統天下”。要真正實現“基礎”課教學的目標,培養出不同崗位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必須分門別類,針對不同對象,開展不同的“基礎”課課程教學,從而才能真正實現該門課程的實效性。
醫學生作為不同類型、專業、層次高校學生中的一類,由于其未來所從事專業的特殊性,尤其是在目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轉型、醫患矛盾沖突對抗的關鍵時期,對其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品質的培養更加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需要比較醫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的不同之處,摸索出一套專門針對其的“基礎”課教學路徑。
2 醫學生的特性、人才培養目標對“基礎”課的教學要求
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衛生部聯合下發了《教育部 衛生部關于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教高[2012]7號),開啟了卓越醫生培養計劃,對醫生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醫生人文素質的高低不僅關系到醫生的醫德、醫風,還直接關系和影響到其專業素質的養成、醫療水平的高低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與形成,不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的醫生,不會掌握精湛的醫術,更不會成為卓越醫生。所以,應培養科學與人文相融的醫學人才,擯棄以往“重醫輕文”的錯誤理念。
按照醫學生的特性、人才培養目標對“基礎”課的教學要求,開展醫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在選擇和整合課堂教學內容時根據醫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在備課時就具有針對性,不僅是對教材的處理上具有針對性,在內容的講解上也同醫學生的專業相掛鉤。如科學對待人生環境聯系醫患矛盾、醫患和諧;職業道德聯系醫師職業道德,醫生的;刑法罪名聯系醫療事故罪、非法行醫罪、安樂死;刑法中的緊急避險聯系為挽救患者生命的截肢手術、難產病例中的母子選擇其一;民法中的自然人聯系胎兒的主體地位等。這樣,不僅講課的內容活波生動,而且貼近醫學生的專業內容,就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達到教學的效果。
3 新型的復合式課程教學方式的提出
筆者嚴格遵循最新出版的第六版“基礎”教材,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人生觀、道德觀和法律觀教育為主要內容,密切聯系醫學生的思想實際與生活實際,將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精心設計,注重實效,把圍繞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主題討論同開展文化講座、搶答賽、辯論賽、演講比賽、征文競賽、網頁大賽、歌唱比賽、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社會調查等結合起來,創造一種“主題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復合式課程教學方式,使這門課程成為醫學生真正喜歡、受益終身的課程。
每一章用講故事的形式,開始一個主題(話題),其后組織全班同學展開熱烈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最后得出科學結論。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參與熱情,同時是學生自己在探討過程中得出的科學結論,其思考也更深入,印象也更深刻,也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達到教育的效果。
同時配合每一章節實踐環節的設計。如:
緒論:采訪一位“過來人”
第一章:積極預期未來――做一個適合自己的個人規劃(“中國夢 我的夢”)
第二章:觀看愛國電影《白求恩大夫》
第三章:醫患角色大扮演
第四章:辯論――“路人摔倒扶不扶”
第五、六章:“公民法律意識”社會調查
第七章:醫德醫風演講比賽
這種新型的復合式課程教學方式,通過捕捉“興奮點”,滲入富有時代氣息的教學內容,充實和豐富課堂,使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直觀而讓學生愿意學習,通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讓學生在對先進的道德和法律的習得中產生“春風化雨,點滴入土”的效果,幫助醫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職業素養。
4 醫學生“基礎”課教學模式的創新
4.1 基本素養與職業素質兼顧
“基礎”課的教學既要滿足普通高校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的相關要求,還要充分體現各專業的特點。因此,我們在教學模式流程設計上,應充分體現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以適應不同的需求。大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自然是“基礎”課的教學要求。課堂教學中針對醫學生,讓他們了解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規范,為逐漸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合格建設人才打下扎實的基礎。
4.2 傳統教學模式與多元教學方式兼顧
講授式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高校“基礎”課教學的傳統模式,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的主要教學模式,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入多元的教學方式以達到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創造一種“主題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復合式課程教學方式,每一章用講故事的形式,開始一個主題(話題),其后組織全班同學展開熱烈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最后得出科學結論。同時,教師可以嘗試在規范化教學基礎之上對教學內容、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進行個性化的創造發揮,采用討論、辯論、演講、情景等方式,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使命。
通過醫學生“基礎”課教學模式的創新,適時地、持續地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手段,不斷提升課程質量和教學水平,增強醫學生“基礎”課程的教學實效和育人功能,這對于未來社會主義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必將具有重要意義。
湖北中醫藥大學2011年度校級教學研究項目――醫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創新建設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董悅.高職高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學報,2008(12).
[2] 周金鳳.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內容創新之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3(8).
[3] 喬旺忠.對我國醫學生培養目標的反思[J].中醫教育,2012(7).
篇6
摘 要:會計文化來源于廣泛的社會實踐,又在社會實踐中豐富和發展自己。它作為會計領域中的文化學或文化時空中的會計學,是會計學和文化學的交叉性邊緣學科,具有會計和文化的雙重特征,因此會計文化發展過程必然深受交叉學科發展的影響。本文從我國會計文化的建設的現狀出發,詳細論述了交叉學科發展對中國特色會計文化創新性建設的影響。
關鍵詞 :會計文化 交叉學科 創新性建設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指出:“在科學的發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獲的領域是各種已經建立起來的學科之間的被人忽視的無人區?!?當今世界,在科學、經濟、社會相互交融的環境下,科學發展出現了從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綜合的趨勢。面對社會發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的、復雜的現實問題,需要通過引入多維視角,使學科發生交叉融合,打破原有的方法和體制的界限,來解決這些存在于學科的邊緣甚至內部的單一學科不能解決的問題。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一系列新興的會計交叉學科不斷的涌現,對會計文化建設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代會計文化已遠遠超出了傳統會計管理的研究領域,拓寬到哲學、歷史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學、運籌學、行為科學、政治學、美學等許多領域,把會計人的思想觀念、社會心理、價值標準、行為規范、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都納入會計文化的研究范圍之內。
一、交叉學科發展對推進現代會計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強大的科技大潮沖擊下,學科整體格局出現不斷分化與不斷綜合,不斷深層化與不斷交叉,融合了不同學科的范式,推動了以往被專業學科所忽視的領域的研究,打破了專業學科的壟斷,有力地促進了學科格局的變化,推動了學科的發展與建設。而會計文化建設也在交叉學科發展浪潮的推動下不斷尋求突破,在原有基礎上大膽創新,不斷改進教育模式、優化創新環境、強化會計信息化建設,鍛造積極向上的會計精神,探索出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會計文化新模式,以適應會計多元化發展的需要。
(一)革新了會計教育模式,培養綜合性的創新人才
交叉學科的迅速發展使單一學科的研究思維、方法已經不適應現代科學的發展規律。為適應跨學科交叉培養綜合性新型人才的要求,需要建設和發展交叉學科教育。通過建設和發展交叉學科教育,拓寬學習和研究的視野,豐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從而推動學科的創新發展。隨著會計交叉學科的迅速發展,會計教育也積極探索構建跨學科交叉培養新模式,改變單一知識結構的“專才”培養模式,進行跨學科交叉培養模式教育改革,推動會計人才的創新教育,培養出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科學素質、創新能力的綜合性的創新人才。
(二)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創新會計學科研究方法
大量交叉學科的涌現,震撼了傳統學科按傳統模式建設的方向,暴露了傳統學科結構及其建設的局限性,致使任何一門傳統學科都無法故步自封,只有打破自設的“城門”,突破原有學科的界限,不斷吸收新的科學成就,積極學習其他學科新的科學理論與新的方法,通過兩門或多門學科之間的理論、方法與體系上的“移植”與“融合”,“嫁接”與“雜交”,從而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八街梢怨ビ瘛?,會計交叉學科研究,要求研究人員必須具備強烈的群體合作意識、開放意識和創新意識,在體系上借鑒、理論上移植、方法上聚合、內容上滲透、文化上融合、前沿上提升,通過不同學科、不同學術背景和不同學術思想的科學家之間的思想撞擊,才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三)拓寬會計研究領域,優化文化創新環境
交叉學科發展首先在于對傳統思維定式的突破,開拓前所未有的思維領域,建立獨特、新穎的觀念。它強調由封閉走向開放,強調對活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交叉學科的探索性和相對性特征使會計研究重點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不斷的發生變化,一些新興的、細化的會計分支學科也不斷的涌現,因此交叉學科的發展一方面對拓寬、深化會計的研究和運用的領域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會計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了創新能力。從而為會計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創新環境。
二、推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為解決我國會計文化建設中面臨的困境另辟蹊徑
中國會計文化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它是在中西文化不斷摩擦與碰撞的過程中形成的,它在深受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的影響的同時也深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它必然要面臨許多世界各國會計文化建設所遇到的共性問題以及中國會計文化建設所特有的難題。而交叉學科的發展為解決這些難題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一)道德困境: 近年來我國及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會計面臨著嚴重的誠信危機和“信用沼澤”。會計誠信問題引起了人們對會計制度改革的極大關注,普遍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會計制度本身不完善;企業產權中個人行為主體的利益沖突;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對稱等。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公司治理會計準則、法制等都比較健全的西方國家,會計舞弊案件也接二連三地發生,可見,為了防范會計舞弊和審計失敗,除了進一步改革治理準則等制度領域的紕漏和弊端,還有必要反省那些在制度約束之外的因素,比如文化和道德。因此我們將社會學、文化學、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交叉融合到會計行為文化和會計精神文化的建設中來,引導正確的會計行為、培育積極向上的會計價值觀,來解決會計“法制”式剛性監管的不足,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二)中國特色與國際化的矛盾:會計準則作為必須通過權威性會計專業機構制定的一種反映會計活動基本原理和指導會計實務處理的規范,其本身就是會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制度文化在具體會計實務中的一種指導性和約束性的體現。中國國情與國際協調的關系一直是中國會計國際協調過程中面臨的一對主要矛盾,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使各國會計準則的相互協調、乃至相互整合成為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我國的經濟環境是典型的轉軌經濟環境,許多交易或者事項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所沒有的,相應的有關會計處理也沒有現在的國際經驗可借鑒。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片面地強調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反而可能會事與愿違。這就需要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一方面通過科學的無國界性的為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搭建良好的國際交流平臺,拓寬國際交流的領域,為進一步推進中國會計的國際協調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利用學科的地域性、具體性特征將我國特殊的會計難題以開放的姿態置于世界的大視野中,創造性的開掘和利用民族性、地域性資源,找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解決途徑。
(三)“會計大爆炸”帶來的缺損:進入21世紀,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引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知識大爆炸”,會計領域也難以獨善其身。它表現為會計需求與目標、內涵與載體、范疇與領域以及技術與方法的全方位膨脹。“會計大爆炸”一方面給會計帶來無所不能的 “手段”,使會計系統具備了“絕對過?!钡墓┙o能力;另一方面始終無法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這就是會計大爆炸帶來的缺損。要走出“會計大爆炸”缺損的陷阱不僅要靠會計理論的創新,而且需要會計實踐大膽地探索,更
需要會計理論對當前豐富而多樣的會計實踐進行系統的梳理。會計交叉學科的發展為解決這種缺損提供了有效的路徑,例如:生
態環境日益惡化和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提倡綠色,由此催生了會計學、環境經濟學等相交叉的環境會計,來滿
足不同利益關系集團對環境影響信息的需求;而知識經濟時代使人或人力資本成為第一資源,取代了原來的機器、廠房、原材料
等代表的有形資產在企業財富創造的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由此催生了會計學、管理學、人力資源學等相交叉的智力資本會計,它
站在一個公正的立場,既考慮非人力資本投資者的得失,又考慮智力資本所有者的利益與需要。應會計環境變化而產生的一系列
新興的交叉性會計分支學科使建立能夠提供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需要的多維信息的會計模式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于玉林.現代會計交叉學科發展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6).
[2]張云.中國會計文化研究.大連:大連出版社(2009.1).
[3]陳毓圭.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8).
作者簡介:
篇7
大學生 科技 創新 重要性 意識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1、緩解就業壓力推動社會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技術的革新,現代化的企業生產和智能化的技術成果已遍地開花,高新技術產業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少,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就業前景堪憂。因此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不僅需要個人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素養,還需要針對嚴峻形勢做出自身的改變?,F在的崗位設定都要求人才的全面發展,不僅僅局限于自己在大學中所學習的知識,更多的是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合理應用。因此,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培養創新意識,掌握創新的基本形式,努力通過自身轉變就業方式,同時改善社會就業形勢,迫在眉睫。
2、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促進經濟建設
高校作為一個國家生產人才和創造知識的最基本的培養基地,對于發展科創型人才應該擔起主要的重擔。青年強則國家強。近些年我國高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和經濟的成功轉型都充分說明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從而證明了國家發展離不開人才,更離不開科技創新型的建設人才。只有通過培養現在的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才能為祖國未來的科技建設提供助力,做出應有的的貢獻,才能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帶動各個產業的不斷創新,使我國在全球經濟化的大潮之下立于不敗之地。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及能力的現狀分析
1、具有創新的熱情,缺乏堅持
創新不僅僅需要靈光一現的感覺,還需要不斷地堅持。創新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既要學習肯定前人的優秀成果,又要敢于質疑提出不同意見。然而,當代大學生,僅僅具有創新的熱情,卻沒有對于科技創新堅持下去的勇氣。三分鐘熱度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在創新的過程中最忌諱的事情。僅有了熱情,不能投入到實際中就是虎頭蛇尾,到最后不能堅持,選擇放棄。這成為大學生創新的自身阻礙。
2、不善于利用有利條件進行合理創新
作為在校大學生有很多機會和條件去認識和接受新的事物,去發展個人愛好?,F在網絡的普及,讓傳遞信息的速度不斷加快,所以對于大學生來說就要不斷補充知識。然而,面對信息量爆炸的時代,大學生對于獲取的信息并沒有深入研究和探索,也是因為當代大學生對于創新的認識不足,所以很難有所突破。大學有著大量的圖書和資料供學生查閱,給當代大學生創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創設了優越的條件。但許多同學卻不能根據自身條件有選擇的用學校的資源,這也是大學生在創新過程中,對于身邊的資源不能好好利用,導致學生對科技創新意識認識不足的原因。
3、科技創新的氛圍不濃郁,吸引力不足
學習能力是當代大學生生活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是,創新能力卻很少有學生掌握?,F在的大學生活比較單一,導致大學生的科創意識缺乏。大學中雖然有創新的條件但很少有學生接觸到創新,周圍同學創新意識缺乏,科技創新的氛圍不濃郁,對大學生沒有什么吸引力,也沒有興趣。一提到創新,學生就會認為比較困難,很難著手。要讓當代大學生對于創新產生興趣就需要氛圍,而不是抵觸。由于創新氣氛不濃郁,所以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止步不前。
4、對于創新認識不足,不知從何下手
越來越多的同學已經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但有很多同學對科技創新抱有一定想法與嘗試,但僅僅在靈光一現,并沒有深入了解科技創新內在的精髓,認識不足,不知如何下手,更不會利用好身邊的有利環境,最終導致了許多人僅有想法,并無實踐。當代大學生應當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接受更多新鮮事物,適應社會的變化發展,緊緊抓住科技創新的變化趨勢。不僅要有創新的想法,更要有下手去做的思想準備,將自己的才華和能力發揮出來。
三、關于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建議
1、高校應重視大學生的入學教育
據了解,現在有些高等學校根本沒有針對大一新生的入學教育。許多學生以為,他們高考之后到了大學可以自由放松而不是如高中一般拼命學習,所以思想上懈怠,學習能力和探究研發能力也隨之減弱。所以高等院校應當加強大學生的入學教育,讓當代大學生認識到學習和創新的重要性,認識到當代大學生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的重要性。高校有責任幫助大學生培養創新意識,幫助他們認識到科技創新的意義,指明高等教育著重發展的方向,而不是停留在以教學為主要目的的階段。
2、組織開展各種科技競賽和創新成果學習培訓,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
現在的大學生活豐富多彩,許多社團活動層出不窮,競賽也慢慢增加。但是關于科技的競賽卻鮮有耳聞,而針對科技創新成果的觀摩學習更是少之又少。高校作為為國家輸送科技人才的根據地,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創意識。對于各類競賽,要讓在校學生踴躍參加,動腦動手,而不是整天漫無目的游手好閑,沉迷網絡,更不應該通過各種手段逼迫學生去遵循老師的意見,學生已經是成年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大學要培養的是綜合性人才,不是只會學習、玩鬧的學生。
3、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
現在學生對于科技創新意識淡薄,即使開展各類競賽,也難免會不想參加,怕自己能力不足,對自己沒有信心。當下應該做的就是加大宣傳力度,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加大宣傳科技創新的好處,強化大學生對于科技創新的認識。改善現在學生對于科技創新方面能力缺乏的現狀,同時要不斷深化這些意識,思想決定行動,將科技創新的意識轉變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力,努力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晗,張婧梅.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與教育教學改革的互動關系[J].科技視,2013(27).
[2]劉春風.淺析科技創新活動對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9).
[3]溫習勇.關于創新的哲學思考[J].安康師專學報,2003(1).
[4]陳志瑤,程坤.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8).
篇8
【關鍵詞】小學生科技創新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29-02
創新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而教育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石,創新人才的數量決定著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后勁和國際競爭力的地位。隨著知識經濟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價值取向,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培養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下教育的熱門話題之一。大部分小學生好奇心強,動手能力強,對科技創新應該比較感興趣。但是,筆者從近幾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發現,小學生的科技創新作品數量正不斷減少,參賽作品新意不足。對此,筆者憂心忡忡。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迸d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興趣也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更是創新的力量源泉。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興趣
小學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強的心理特征。如果我們在科技實踐活動中利用好這點,就能點燃學生的科技創新熱情,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指導學生制作“救命沙井蓋”時,我拿起手中的塑料盒,提問:“如果人一旦掉進沙井,我們用什么辦法能夠讓他人獲取求救信號呢?”學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議論。有的說打電話報警,有的說大聲呼叫,有的說向上拋出身體攜帶的物品……我讓學生互相評議哪個辦法可行?一個學生提出在沙井蓋安裝自動報警器,這個辦法得到很多學生的認可。我笑著說:“沙井里往往有水,這個報警器在水中能響起來嗎?救援人員怎樣才能準確知道位置呢?誰能解決這個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討論氣氛再次活躍起來。最后,有學生建議安裝防水報警系統和gps定位系統。第二天,很多學生都把自己的作品帶回來??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趩栴}的刺激和帶動下,學生因興趣而學,因興趣而思維,進而會提出新的質疑,并用自己獨創的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創新思維,積極主動地參與科技創新實踐。
二、巧用課堂資源,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欲望
課堂生成資源的出現,往往帶有突發性,難以預料。教師要善于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學生涌現出各種各樣的生成信息。對價值不大的生成信息,要及時排除和處理,使課堂教學回到預設和有效的軌道上來,以保證教學的正確方向;對有價值的新信息和新問題要及時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為教學的亮點,成為學生點燃創新的欲望。如:指導學生制作洗潤皂紙。當我講解用喝剩的紅酒浸泡皂紙可以起到滋潤手部皮膚時,忽然有一個學生大聲笑著說:“用紅酒來浸泡皂紙是否太奢侈了?最后,一盒皂紙還比紅酒貴呢?”其他同學聽了,立刻哄堂大笑。這節課本來是指導學生如何使用喝剩的紅酒,可想到這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好機會,我放棄原有的教學設計,立刻說:“有道理!應該用什么材料比較實惠呢?”學生們陷入了沉思。片刻,一學生站起來,興奮地說:“平時,我看見媽媽喜歡用玫瑰、蘆薈搗成汁水來敷面,把紅酒改為玫瑰、蘆薈也可以起到潤膚作用?。《页杀具€不高呢。”我隨即表揚了她的想法,學生們躍躍欲試。幾天后,玫瑰皂紙、蘆薈皂紙應運而生。在這個例子中,我努力創設一種師生平等、課堂民主的教學氛圍,以意外資源為契機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開發蘊藏在每個學生身上的創造性潛能。
三、利用評價機制,讓學生體驗科技創新的快樂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同成年人一樣,同樣有獲得成功的喜悅被肯定被認可的需要。所以,對小學生的“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問題,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和斥責,要示以善意的微笑與鼓勵。還應該要求同學之間也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有些小學生的創新能力較差,教師要為學生的創新提供條件和幫助,教給他們科學的方法,盡量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創新的美。例如:有學生把商店買回來的兩層儲物盒用作多功能粉筆盒。這想法合理,但是過于簡單,缺乏創意。于是,我首先表揚他學會觀察問題,聯想問題,接著指出在拿放粉筆時比較費力,叫大家一起幫助他解決問題。最后,我統一意見,讓他叫木工師傅按照兩層儲物盒的尺寸制作一個多功能粉筆盒,在粉筆盒頂面鉆幾個跟粉筆一樣大小的孔,方便教師把粉筆插在上面,使用起來不費勁。這位學生非常樂意修改。在第29屆廣州市番禺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多功能粉筆盒獲得了一等獎。實踐表明,教師對學生的充分肯定,對于學生的科技創新興趣培養起著決定的作用,學生的制作和研究成果,得到教師的及時肯定,他們的自信心大增,科技創新的興趣才能產生。即使學生的作品做得不理想,教師應該肯定他們積極參與制作的態度,幫助他們改進作品,引導他們走向成功。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從而使他們都能體驗科技創新的快樂。
篇9
[關鍵詞]學生 科技創新 活動 培養
2009年7月,當筆者第一次帶著學生走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賽場時,心情很激動:當學生帶著科學論文項目“酒窩的雙基因隱性遺傳假說”終于站在領獎臺上捧回一個全國二等獎時,筆者的心情又變得非常平靜。激動的是,為了這一天,筆者和學生都已經付出很多,學生獲獎也是對老師付出的一個肯定;平靜的是。回顧幾年宋輔導學生參與創新大賽的經歷,筆者深知,要想培養一個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絕非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完整體驗研究過程的學生,才能得到最好的鍛煉和培養。
一、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基本素質
輔導學生參加過創新大賽的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要想出創新成果,靠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除非是教師包辦。當然,教師包辦的后果是既違反參賽規則,也不利于學生成長,更甭提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了。所以,發現有創新潛力的學生是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的第一步。
在幾年的輔導學生參加創新大賽的過程中,筆者總結出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應具備的幾項基本素質:活躍的思維、動手的愿望、克服困難的決心,三者缺一不可。
(一)活躍的思
活躍的思維是指有想法,接受新事物快,學習能力強。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習成績是最好的。如果是僅憑記憶而獲得好成績的學生。并不一定具有創新精神。思維活躍的學生往往在課堂上表現為提問較多,甚至隨時有可能難倒教師。而且這一類學生還常常有著較廣的知識面,容易將所學的東西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
(二)動手的愿望
有熱情而沒有創新想法的,根本無法開始創造性的活動;有創造性思維而又不愿動手實踐的,也只是空想家。在挑選科技創新后備人才開展課題研究時,往往初期討論時學生熱情高漲,但后期因懶于實踐而最終放棄的學生則不在少數。
例如“酒窩的雙基因隱性遺傳假說”這一課題。實際上在幾年前就有學生注意到了。在人教社八年級下冊的《生物》教材中,一道課后練習題讓筆者連續幾年接受著學生的挑戰。因課本討論到的“有酒窩為顯性遺傳,所以父母沒有酒窩。孩子就不可能有酒窩”這一說法,幾乎在每個班都有孩子提出質疑,說自己有酒窩,而父母卻沒有。但是在質疑過后,很多學生會不了了之。最后只有一位學生希望對此深入研究,想親自通過調查更好地解釋酒窩的遺傳現象。
(三)克服困難的決心
有了好想法、好做法,但一旦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者,最終也無法出成績。只有真正有創造性的想法,又能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并勇于克服重重困難的人,才能最終取得勝利。事實上,這也是自古以來各行各業中能夠取得優異成績的人的共同特征。
所以,在每一個課題開始之前,筆者都會向學生強調這幾點,以保證創新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在項目研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有了基本素質,要使學生真正成為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當然還離不開在科技創新項目研究中各階段的鍛煉與培養?,F結合幾年的實踐經驗,對各階段中側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目標加以闡述。
(一)確定選題階段
1 提升觀察能力
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第一步是確定選題。一個好的選題既是學生研究的內容,也是其研究的動力。如果選題是由學生提出的,對此會更感興趣,在確立了其可行性后,那么這個課題就比較容易做下去。但找到一個好的課題并不容易。有著敏銳觀察力的人善于發現,會注意到常人難以關注到的問題,即可能創新之處。培養學生“發現的目光”,首先是要鼓勵他們注意生活中的幾個“不”――不方便、不尋常、不合理。用眼睛從這幾方面去觀察生活中的現象、事物和社會熱點,再提出解決辦法,這是搜索課題來源的最主要的途徑。
以2008年科學論文參賽項目“從公交車站看城市文明”為例。兩位參賽學生由自己平時上學放學時在公交車站候車的辛苦,想到研究公交車站設立長凳的問題。恰逢東莞正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他們希望以此為東莞的文明加分,便選之為課題進行研究。僅幾天后國慶長假結束時,他們就帶著在珠三角各地拍回的照片和論文初稿來見我了。盡管是第一次寫論文,格式和內容都不太好,但是,他們的獨特視角,加上切實的實地考察帶回的有效的第一手材料,都為后期的論文撰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課題雖小,但在幾個月后,東莞公交車站悄然增設的候車長椅。無疑很好地呼應了他們的想法,證明了他們為提升東莞城市文明形象而提出的建議的可行性。想必他們如今再次在公交站候車時,心中必然會有種油然而生的自豪。而這一項目的發現,正是由對平日“不方便”的所觀所思而得到的。
在經過基本的訓練后,大多數學生的視角都會因此而變得更寬廣,開始注意到許多平時不太在意的現象。在這個階段,很多時候他們所發現的內容,往往就是前兩年創新大賽的獲獎研究項目。
2 訓練查新技能
由于創新大賽比賽規則限制,他人研究過的內容,一般就不會再做,所以訓練查新技能也很重要。一般學生多是利用網絡搜索引擎搜索參考資料,但也可能因此而獲得一些并不可靠的參考資料。
例如在進行有關酒窩現象研究前,一般網絡搜索得到的相關理論基本都與課本相同,認為“酒窩是顯性遺傳的”,但這無法解釋學生所觀察到的現象。倒是在一些親子論壇中,一些自發地有關酒窩現象的討論中,能發現酒窩遺傳關系的多樣性。因此,搜索相關專業已發表的文獻就非常重要。有條件的話可以通過大學查找中國期刊網,東莞因圖書館系統資源豐富,也可以利用其免費提供的維普數據庫系統進行查找,在確定課題的初期,這一過程必不可少,以避免項目開展起來卻發現沒有創新性。當然,在后期提交參賽時要出具專業的證明,還需要專業的查新機構協助。
3 鼓勵質疑精神
科技創新后備人才還得有“不唯書,不唯上”的科學質疑精神,這樣才能夠有新的發現。在確定選題過程中,要經常提醒并鼓勵學生的大
膽合理的質疑,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 “酒窩的雙基因隱性假說”就是大膽地課本的說法,也不盲從網絡的觀點,而是在調查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合理解釋。當然,質疑精神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在平日的教學中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以鍛煉的機會。
例如在講到“人類對細菌真菌的利用”一節時,結合當時的一個社會熱點“東莞禁豬令”,引導學生討論這一政府禁令是否值得支持。很多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都會聯想到可通過建設沼氣池來解決養殖場的污染問題,沒有必要因此而禁止養豬。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政府部門為何沒有這樣做,是沒有考慮到還是其他原因,并鼓勵學生通過課后調查去進一步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從而延伸成研究項目。盡管最后研究的學生因為學習緊張而沒能繼續下去,但在不久之后,“禁豬令”的撤銷證明了他們的想法是基本正確的。
(二)課題研究階段
盡管在課堂上教師會講解各種科學研究的方法,如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收集和分析資料等,但只有在項目研究時,才能真正體會到各種方法的綜合運用。
1 借鑒研究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查新之后,有些學生往往會因自己的想法總是與他人雷同而泄氣,或是想到了課題卻不知如何開展。這時,應鼓勵學生仔細研讀獲獎作品,重點深入了解其研究方法。一方面,發現他人研究方案的可借鑒之處,啟發自己的研究思路,這對學生自行設計方案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另一方面,青少年作品并非盡善盡美,在研讀過程中還應思考其可改進之處,這說不定還可能是確定選題的另一個切入點。
例如,第17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的一個獲獎作品“杵狀拇指的研究”是典型案例的一個,因為其調查方法并不復雜,結果分析也符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在深入了解其方法的可借鑒之處的同時,孩子們對自己的創新項目更有信心?!熬聘C的雙基因隱性遺傳假說”也正是在借鑒這一研究項目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的。
2 注重實踐調查和實驗
科技創新活動中應用較多的是調查法和實驗法,兩者常結合起來應用。因為如果僅有調查,結果往往難以有較強的說服力,所以常會輔以實驗;而一些實驗,也常需要以調查作為研究鋪墊,二者相輔相成。上述兩種方法理論上都不難,但只有真正實踐后才能體會其中需要注意的細節。
實際上,調查不僅僅是發一份問卷而已,其背后還有很多的學問。例如在調查酒窩現象時,調查方案就調整了四五次。在預測調查時,研究者發現了個別人具有單側酒窩的現象,只得調整原有的僅以“√” “×”記錄有無酒窩的方式,而是自行設計了一個記錄符號“|”或“|”代表單左側或單右側酒窩;第一次設計好的調查表格是以班為單位讓班長協助記錄的,在統計過程中發現有亂填的現象,只得放棄調查結果而另行調查:第二次在調查表中不僅配有酒窩的性狀圖片。還對酒窩和梨窩進行了界定和區分,并以作業的形式發回調查表、不配合者不用交回調查表等方式,保證調查結果的可靠性;在擴大調查樣本時還用到網絡調查平臺。但因第一次使用而對網絡平臺的數據統計方法把握不好,而導致設計的問卷要從頭來過;在調查結果統計時,從剛開始用手工統計的錯誤率高再到電腦統計時的錯誤率為零……不斷調整的調查方式和統計方法都讓學生體會到各種調查方式的長處或不足、從實踐中提升了其開展調查的能力。
要想提升項目的質量,設計實驗的能力也很重要。初中實驗以設計對照實驗為主,其中除變量外其他條件的控制是實驗過程中最難把握的。例如在科學論文項目“牙簽的使用現狀和細菌檢測報告”中,如何做到取樣過程不受污染,單是這一方面學生們就想了很多辦法。先是連包裝拿回來,然后在無菌箱里打開;后來仍擔心有污染。便模仿著警察現場勘察時用全新的密封袋進行取樣;實驗過程中每一步驟都做好無菌處理,以保證結果的準確等。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學生對實驗過程中變量的控制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3 加強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能夠從紛繁復雜的數據中發現規律,往往就是創新的突破口。例如在酒窩的遺傳現象研究中,最初只考慮酒窩到底是顯性基因控制還是隱性基因控制的問題,結合有酒窩的人群比例小,以及分析多種遺傳關系后大致可確定酒窩是隱性遺傳,但后來在調查過程中又發現極少數人群還具有單側酒窩的現象。進一步開展遺傳關系的調查后發現,單側酒窩的孩子其父母多數有一方是單側酒窩,于是大膽提出了“雙基因控制酒窩性狀”的假說,再由此綜合得出“酒窩的雙基因隱性遺傳假說”。后期調查得到的大量遺傳關系基本印證了這一假說。這一假說的提出比最初設想的“酒窩的隱性遺傳假說”,其創新性明顯又更進一步。
4 提高撰文水平
幾乎所有的學生在第一次撰寫論文時都是不符合科技論文的基本要求的,因此論文通常都需要改上許多遍。第一遍,讓學生對照一個范文格式來寫;第二遍,指導學生的數據統計及分析;第三遍,調整論文結構;第四遍,更正語句用詞。而數據的分析、詞句的斟酌等往往需要改上十幾遍,甚至到最后了仍有可改之處。這些都應該盡量讓學生完成,而教師僅批閱后給出意見。當然,這樣教師比較費力,但學生收獲會更多。在一次次地修正中,才能體會到科技論文的寫法和要求,也更體會到項目研究的艱辛。
三、在參賽過程中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篇10
關鍵詞:機電類 中職生 科技創新活動
一、對機電類中職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分析
1.缺乏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意識觀念
作為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中職學生的態度直接影響著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效果。機電類的學生,因為就業前景好,參加科技創新活動需要占用較多的精力與課余時間,所以學生一般都把精力與時間放在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上,他們更愿意花費時間去考一些資格證書,而不愿意把時間花在科技創新的活動上。
首先,傳統的教學工作只注意灌輸與理解,缺乏多元性、發散性思維的教學,所以科技創新活動對中職學生的吸引力并不高,甚至非常低。
其次,缺乏濃郁的創新氛圍。以機電類中職院校舉辦的相關創新學術講座為例,調查顯示,學生自愿參與的數量很少,多數是被老師硬性要求參加的,在整個參與的過程積極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科技創新活動缺乏一種濃郁的創新氛圍,就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難以促進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2.缺乏相應的指導
根據調查顯示,中職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難以開展的主要原因,還有缺乏教師專業指導的因素。機電類的科技創新活動要求參與者要具備一定水平的知識與技能,而中職學生作為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卻缺乏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科學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一些科技創新活動與中職學生本身的專業并不相關,使學生無從下手,造成創新能力與水平不高,直接影響科技創新活動的水平與效果。對于教師來說,科技創新活動與他們本身的利益并沒有多大的關系,所以對科技創新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不愿深入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
3.缺乏足夠的活動經費和實驗場所
機電類的中職院校,活動經費一般有限,為了便于管理,相關的實驗場所開放程度不足,因此,只有參與科研活動的少數學生才有機會利用有限的實驗場所和活動經費,對于其他學生即使有想法,也因為沒地方、沒錢實驗而無法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二、對機電類中職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研究
1.培養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觀念
培養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觀念,首先要對當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或改革,由教師主導的注入式教學轉變成學生主導的啟發式、探索式的教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教學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注意力,使中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的探索與研究,培養他們自主創新的意識。其次,機電類的中職院校要加大相關創新活動的宣傳力度,比如建立專欄,發行簡報等方式,充分利用校園網絡、電視與廣播等工具,召開相關的會議進行動員,在學生潛意識里樹立科技創新的意識觀念。此外,還可以通過設立一些互動性較高的論壇、講壇等方式,營造濃郁的科技創新氛圍,加強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促進中職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
2.建立完善的激勵保障機制,加強對教師的指導
機電類的科技創新,是要以一個較為完整的結構知識體系為基礎才可繼續進行的,而專業教師的指導可以彌補學生在這方面的不足。所以,要建立完善的激勵保障機制,加強老師指導的地位,激勵教師積極地指導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提高中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比如激勵保障機制可以對指導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并獲得優異成績的教師進行相關的科研評估與申報,落實其導研的經費等,加強對科技創新活動獎懲的力度,形成長效的激勵保障機制。還可以賦予相關教師優先的資格,在評職稱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為整個機電類中職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一個有力的保障。
3.提供場地與資金的支持
學校提供場地的支持,通過加大相關實驗室的開放力度,以教師啟發指導,學生自主研究創新的模式開放實驗室,并將其納入中職學生實踐教學的環節。學校鼓勵學生利用實驗室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經考核合格后賦予這類的實踐創新研究一定的學分,將成果應用到競賽與評獎活動中,并由學校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對獲獎的項目進行宣傳與獎勵,提高學生成就感,促進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