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術后的護理要點范文
時間:2023-11-09 17:4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膽囊炎術后的護理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急性膽囊炎 術前護理 心理護理 飲食護理 術后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152-01
急性膽囊炎是常見外科多發病,起病多與飽食、吃油膩食物、勞累及精神因素等有關,常突然發病,一開始就出現右上腹絞痛、呈陣發性加劇,并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惡心及嘔吐。中年女性多發,尤其是肥胖和妊娠者,以20~50歲居多,發病早期可以沒有發冷及發熱,當膽囊有化膿感染時,則可出現寒戰及發熱。有些病人還可以出現雙眼鞏膜黃染。當炎癥波及膽囊周圍時,病情日益嚴重,腹痛加重,范圍也比原來擴大。這時右上腹部不能觸碰,稍加用力按壓更感疼痛難忍。此時應及時就醫,確診后對癥處理,并及時手術是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有效措施,在手術前后的護理工作是治療急性膽囊炎的關鍵之一。本文通過對急性膽囊炎患者手術前后的綜合護理,觀察和分析綜合護理對急性膽囊炎的影響。[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2011年急性膽囊炎患者57例,其中男21例,女36例,最小年齡32歲,最大年齡54歲,平均年齡43歲,需進行手術治療,在手術前后,分別進行術前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術后護理。以上患者均被診斷為急性膽囊炎。診斷依據:1、白細胞總數>10×10的9次方/L核左移。2、腹部X線攝片膽囊區可見陽性結石。3、B超檢查示膽囊增大,壁厚>3.5mm,內有強光團伴聲影。4、靜脈膽道造影膽囊不顯影。5、CT或MR顯示膽囊結石。診斷要點:1、有典型的陣發性腹絞痛發作及右上腹壓痛、肌緊張征象。2、血白細胞總數劇增,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3、B型超聲檢查,膽囊增大,囊壁增厚,可能可看到結石的影像。
1.1.1術前護理 當膽道感染時, 體溫會相應升高( 約38~ 40度 ) , 呼吸、脈搏也會增快, 此時應測量并記錄每4h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如果血壓下降, 神志改變, 說明病情危重, 可能有休克發生, 應立即報告醫生, 并行相應處理。當出現右上腹疼痛時,并且是持續性疼痛伴陣發性加劇,絞痛放射至背部、肩部, 伴有惡心、嘔吐, 伴膽總管結石患者, 出現腹部劇烈絞痛, 可引起反射性惡心嘔吐, 應持續觀察病情發展。若出現持續性嘔吐或明顯腹脹, 彌漫性腹膜炎和腸麻痹, 應立即報告醫生。及時進行相應的處理。術前做好清潔、備皮、配血、藥敏試驗和合理使用抗生素。[2]
1.1.2 心理護理 與病人良好溝通,耐心對待病人,全額的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焦慮和緊張情緒,樹立患者的治療信心,細心的向患者介紹解釋手術中的情況和手術過程,以及主刀醫師的基本情況,以讓患者安心手術,積極配合治療。
1.1.3 飲食護理 急性發作時應臥床休息、禁食。非急性期,病人對脂肪消化吸收能力低,而且常有肝功能損害, 故應給低脂、高糖、多種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對病情較重的急性腹痛, 或有惡心嘔吐者, 應暫禁飲食, 必要時可行胃腸減壓, 這不僅能解除胃腸道內積氣和積液, 還可以減少胃酸進入十二指腸, 阻斷胰酶的合成, 特別是對合并膽石癥、膽囊功能異常、排空障礙者, 可減少膽汁淤滯。注意靜脈補液, 防止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準確地記錄24h出入液量。術前12小時應禁食,禁飲4小時。[3]
1.1.4 術后護理 患者安返病房,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暢通,進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病情發展,妥善安置引流管,并及時的記錄生命體征、意識狀態、尿液量和引流管的情況?;颊咔逍押螅w征平穩,黃疸褪去,可撤除心電監護。密切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紅腫,切口應每日更換敷料,保持切口清潔干燥,預防感染?;颊吲艢夂笥枰粤髻|飲食,再到半流質飲食,飲食以清淡為主,切忌油膩食物。術后5~7日可出院。出院后以清淡低脂低糖食物為主。[4]
2 結果
所有患者手術均順利,患者安返病房,患者切口無感染出現,病人術后恢復良好,出院后隨訪半年,無嚴重的臨床癥狀復發,無并發癥出現。
3 討論
急性膽囊炎在中老年中多發,嚴重的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對于臨床癥狀重, 不易緩解, 膽囊腫大, 且張力較大有穿孔可能者; 腹部壓痛明顯, 腹肌強直, 腹膜刺激癥狀明顯, 或在觀察治療過程中, 腹部體征加重者;化膿性膽囊炎有寒戰、高熱、白細胞明顯升高者; 老年病人,膽囊容易發生壞疽及穿孔, 對癥狀較重者應及早手術治療??梢圆皇中g的患者盡量選擇不手術,然后對膽囊炎我們更應該注重預防:注意飲食,食物以清淡為宜,少食油膩和炸烤食物;保持大便暢通;要改變靜坐生活方式,多走動多運動;長期家庭不睦,心情不暢的人,可引發或加重此病,要做到心胸寬闊,心情舒暢.。老年人將會是未來社會的一大人群,也是弱勢人群,而他們的健康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問題,我們提倡老年人要有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隨著現代護理學科的發展, 護理工作不再是單純簡單的技術操作, 更應注重以人為本的護理過程。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 因此更適合臨床應用[7] 。另外, 舒適護理還要求護理人員不僅業務過硬, 而且儀表素雅、舉止端莊、親切和藹、坦誠可信, 特別是在禮儀、信仰、生活習慣等方面尊重患者, 避免不理解而造成對患者的傷害, 這樣最大程度保證患者在身體、心理、環境等方面的舒適度, 以良好的身體、精神狀態面對疾病治療及護理工作, 能夠促進患者的康復。本文通過對臨床的急性膽囊炎患者各個不同時期的綜合護理總結出:合理人性全面的綜合護理,對疾病的恢復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復方和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開展。
參考文獻
[1]馬玲,急性膽囊炎的圍手術期護理[J],亞太傳統醫藥,2011,7(4):193―194.
[2]田華利, 賈紅敏, 范波勝,急性膽囊炎50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1):83―84.
篇2
【摘要】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是一種創傷較小的手術,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并發癥少,患者容易接受。小切口膽囊切除術適合于各個年齡階段的患者,因此,做好小切口膽囊切除患者的術前術后護理及健康指導尤為重要。要加強術前護理,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能適應手術。術后護理要加強觀察,以便早期發現并發癥,要注意對并發癥的護理,對老年患者尤其如此。對于患者還要做好出院前的健康指導工作。
【關鍵詞】 小切口 膽囊切除 護理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是一種創傷較小的手術,切口長度通常為4~6cm,其優越性在于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并發癥少、手術費用低、切口瘢痕細小美觀,患者容易接受。我院近10年開展的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手術已達3000余例,效果令人滿意,小切口膽囊切除術適合于各個年齡階段的患者。因此,做好小切口膽囊切除患者的術前術后護理及健康指導尤為重要。
1 術前護理
(1)按外科一般術前護理常規。(2)給予低脂肪、低膽固醇、易消化的飲食。(3)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術前不留置胃管、尿管。(4)術前晚及術晨給予開塞露各20ml。(5)術前給予安定及鎮靜藥口服。(6)做好心理護理,讓患者了解本病的知識和規律,保持愉快的心情,配合醫生治療。
2 術后護理
(1)按外科一般術后護理常規。(2)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3)術后平臥6h后取半臥位,并鼓勵患者多翻身,促進腸蠕動的恢復,術后第一天即可鼓勵患者早下床,有利于機體的恢復。(4)術后24h先進少量溫開水,若無不適,即可進清淡流質,恢復胃腸道功能后宜進清淡半流質。(5)嚴密觀察切口敷料,保持其干燥。如小切口膽囊切除術伴膽總管切開取石,要保持腹腔負壓引流管及T管的通暢,并注意觀察其顏色、性質和量,做好24h計量和記錄。(6)對嘔吐患者的護理要點:將患者的頭側向一邊,以防吸人嘔吐物。清除口腔分泌物,保護口腔清潔。改變患者的姿勢以增進舒適感。(7)心理護理:注意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緒,調整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促進疾病的痊愈。
3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3.1 腹部體征的觀察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后一旦發生膽漏,會出現腹痛、腹脹、腹肌緊張局部壓痛等臨床癥狀和體征,所以術后要嚴密觀察。
3.2 生命體征的觀察 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一般情況,特別是血壓和脈搏的變化,患者面部顏色的變化,對于及時發現和早期處理腹腔出血具有重要價值。
3.3 腹腔引流管的護理 膽道手術尤其行膽管探查的患者,術后往往要放置“T”型管和腹腔引流管。因此,對這類患者要做好床邊交談,及時接通引流管,注意不要壓、扭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通暢,嚴密觀察引流物的顏色、性質、數量的變化,做好記錄。如腹腔引流管引出膽汁則提示有膽漏,引流管放置時間要延長,并給予持續低負壓吸引。如“T”型管引流出血性液體則提示膽道內出血。所以,膽道手術后的引流管護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及時發現和處理異?,F象,才能確?;颊甙踩蛇^圍手術期和順利恢復。
3.4 心理護理 對于出現了嚴重并發癥的患者,由于患者意識清楚,又缺乏有關的知識,容易喪失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判斷,使他們錯誤認為過不了這一關。因而喪失信心,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因此,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首先醫護人員要態度和藹、語言溫和,有針對性地解釋此類并發癥的發生機制、治療原則和治療效果,若需要再次手術,要耐心說明手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注意在解釋上說法要一致,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強其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使其早日治愈出院。
4 老年患者護理
4.1 老年患者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的重要生命器官發生生理退行性變化,無論應激性、代償、修復、愈合、消化吸收等能力都較差,特別是在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器質性疾病時,術后會有潛在的危險,術后選擇適當的臥位。
4.2 要密切觀察病情 由于老年人各臟器的儲備功能減低,反應遲鈍,慢性疾病多,稍有疏忽,便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術后我們除按時測量生命體征外,還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和肌力恢復情況,并經常詢問病情。要鼓勵老年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以促進胃腸蠕動,協助排氣。術后第二天排氣后可進流食,由于老年人胃腸功能恢復較慢,術后2周內嚴禁高脂飲食。
4.3 要加強心理護理 老年人對手術的耐受力較差,再加上術后切口疼痛或其它不適,往往思想負擔較重,我們要盡力協助患者生活所需,開導和安慰患者,使他們順利渡過術后恢復期。
篇3
【關鍵詞】 快速康復外科;腹腔鏡膽囊切除;深靜脈血栓;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772-01
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是將麻醉學、疼痛控制及外科手術方式等新技術與傳統術后護理方法的改進相結合,從而達到降低手術后應激反應、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縮短術后住院時間和減少住院費用的目的[1]。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是腹腔鏡術后的嚴重并發癥,如果栓子一旦脫落,可引起肺栓塞,其致殘率及死亡率極高。由CO2氣腹所引起的下肢血流動力學、機體凝血纖溶改變及內皮細胞損傷是腹腔鏡手術區別于開腹手術后DVT形成的重要原因。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肝膽外科應用FTS理念對腹腔鏡膽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以減少DVT的發生,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臨床資料 2011年度本院肝膽外科完成擇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300多例,發生DVT2例,其中1例年齡76歲,術前長期臥床。另1例52歲,原因不明,均經抗凝、溶栓治療后痊愈出院。本組選擇我院2012年度行擇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324例,男156例,女168例,18-82歲。其中膽囊結石299例,膽囊息肉13例,慢性膽囊炎12例。
1.2 結果 本組LC術后住院3-4d,術后未發生DVT。
2 護 理
2.1 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 FTS認為,手術前患者通常會對疾病的診斷和手術產生焦慮和恐懼,對疾病的恢復信心不足,從而增加手術刺激產生的應激反應,不利于術后恢復[1]。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疾病診斷、預后以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等;告知患者長期臥床與DVT之間的關系,重點講述需患者配合的事項;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心理指導,以緩解其恐懼、焦慮情緒,減輕生理應激反應,使患者平穩度過圍手術期[4]。
2.2 術中護理 FTS理念認為更好的麻醉、止痛及外科技術可以減少手術應激反應、疼痛及不適反應。術中頭高腳低位,增加了下肢靜脈回流阻力。同時,如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肌松效果差,為了獲得良好的手術空間,自然會增加氣腹壓力,導致下腔靜脈壓力增大。本組病人盡量采用平臥位,采用全麻,盡可能降低氣腹壓力,氣腹壓力維持10-12mmHg,有肺部并發癥及老年患者氣腹壓力適當降低。
2.3 輸液護理 FTS理念是減少液體輸入量,以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并縮短術后住院時間。因此,本組患者遵循早進食理念,術后6h開始經口進食,鼓勵飲水,進低脂、清談飲食,以改善血液黏稠狀態;避免在下肢靜脈穿刺輸液,尤其是重復穿刺,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本組324例術后每天輸液量500-1500ml。平均每天
2.4 維持正常體溫 這是FTS的又一理念,低溫可導致靜脈血流淤滯,局部組織低氧,進一步促使DVT。圍術期維持患者正常體溫,術中做好保溫,冬天給予棉背心、棉腳套防止體溫下降;術后送患者回病房途中注意保暖,并通知病區護士調節好病室溫度,必要時用絨毯加溫襯在被絮里,床墊上加柔軟的墊被絮;冬天輸液用恒溫儀加溫,給有畏寒感的患者使用有保護套的熱水袋。本組患者術后體溫高于36.2℃,未出現低體溫現象。
2.5 術后早期活動 FTS主張術后早期活動。術后長期臥床休息,會使肌肉強度降低.損害肺功能及組織氧化能力,加重靜脈淤滯及血栓形成。術后由于切口疼痛、留置引流管、出血等原因,使患者害怕活動,盡可能減少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使患者主動活動受限。向患者講解早期活動的重要性,與患者及家屬一起制定活動方案。術后2h以單手沿小腿自下而上環形按摩,并輕捏小腿肌肉,持續2-3min;在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兩側,用雙手4指指腹交替輕拍.持續2-3min,雙肢交替進行;術后6h,鼓勵患者行足背屈及下肢肌肉的等長收縮;術后6-8h,手掌環形按摩大腿,并做膝關節屈伸運動,連做5-10次,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少血液在下肢的淤積。本組317例經上述被動及主動肢體活動后,均在術后第1天離床活動;7例年齡大、疼痛劇等,分別于術后2-3d離床活動。
2.6 腹腔引流管護理 FTS認為各種引流管會增加感染及并發癥的概率,而且明顯影響患者術后活動,從而促發DVT。術后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協助翻身活動,以防止肢體被迫制動時間過長導致DVT的發生;指導引流期間的活動范圍及活動時注意事項,不因管道牽制而增加臥床的時間。本組36例留置腹腔引流管,均于術后3-5d拔除引流管。
3 小 結
應用FTS理念預防LC患者下肢DVT,護理要點是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術中合適的和麻醉方式,盡可能降低氣腹壓力。限制液體輸入并做好輸液護理,維持患者正常體溫,鼓勵患者術后早期活動,加強引流管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DVT發生。
參考文獻
[1] 孫濤,傅衛.快速康復外科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7,7(6):564.
[2] 張若衡.前列腺切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l例報告[J].基層醫學論壇,2007,1l(7):590-591.
篇4
膽囊炎、膽囊結石是臨床外科常見疾病,隨著醫學的發展,微創手術逐漸應用于臨床,與傳統手術相比較,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以其損傷輕、痛苦少、住院時間短、恢復快、感染少等優勢,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我院外科自2004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289例,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外科腹腔鏡手術患者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 本組89例,男性51例,女性48例,年齡22歲―72歲。均經手術治療及精心護理而痊愈出院。
1.2 臨床表現
患者,女,住院號:174391,右上腹疼痛10d,呈持續性伴陣發性加劇,向同側肩背部放射,伴惡心未吐。右上腹劍突下壓痛,莫非氏征(+)。檢查:體溫36.6℃,脈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20/80mmhg,B超提示:膽囊腫大,膽囊多發結石。
2 護理要點
2.1 術前準備
2.1.1 心理護理。保持良好的心態是配合手術治療順利完成的重要步驟之一,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焦慮、緊張、恐懼幾乎是所有LC患者術前都具有的心理狀態,三者相互影響,我們應該注意患者的心理變化,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因此,應主動與患者交流,向患者及其家屬講明手術治療的目的及LC具有創傷小、痛苦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針對其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使其對疾病有充分的了解,讓同種病例手術成功者現身說法,使病人消除顧慮和恐懼心理。同時結合患者疾病程度,身心狀況估計手術效果、預后,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可能發生的問題。使患者和家屬對疾病的康復過程有充分的了解,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從而戰勝疾病。
2.2.2 手術前檢查。術前應做好血常規、尿常規、出凝血時間、空腹血糖及肝、腎功能、心電圖、肺功能、B超檢查,了解病人生理、病理狀態。
2.2.3 皮膚準備。臍部為腹腔鏡手術的必經之處。術前1d,要徹底清潔臍孔,首先用松節油棉簽徹底清潔擦凈,再用肥皂水棉簽清潔,最后用碘伏棉簽消毒,直到臍部無污垢。下腹部備皮與開腹手術完全相同,注意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皮膚而造成感染影響手術。臍孔術野皮膚的無損傷及無菌性,對預防術后切口感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2.2.4 腸道準備。腸道準備是為了刺激腸蠕動,軟化和消除糞便,排出腸內積氣,便于手術中充分暴露,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減少術后腹脹不適。術前3d少食易產氣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術前12h禁食,4h禁飲,急診手術應于術前4h禁食、禁水,置胃管,以防因麻醉手術過程中嘔吐而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2.2.5術前指導。進行入院評估、制定護理計劃,對癥護理,嚴密觀察病情,進行適應腹腔鏡手術后的功能鍛煉,指導患者深呼吸,學會有效咳嗽,向患者講解咳嗽的重要性及咳嗽時如何保護傷口。為患者及家屬演示術后翻身扣背和早下床活動的技巧,并講解早活動的好處,鼓勵其早日下床活動。
2.2 術手護理
2.2.1常規護理及監測。LC均采用全身麻醉。應取去枕平臥位6―8h,頭偏向一側,以保持呼吸道通暢。病人麻醉清醒后可取半臥位,減輕腹部張力。利于切口愈合。鼓勵病人早日下床活動,促進腸蠕動,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由于LC是在二氧化碳氣腹下完成的,術中吸入大量二氧化碳氣體,術后會有一定的延續。因此,術后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監測P、BP、R、SPO2每30min一次,平衡后改為每2h一次,直到術后24h,體溫監測每4h一次,以早發現腹腔內出血和術后感染。生命體征改變時及時報告醫生,采取有效措施。
2.2.2 切口的護理。術后密切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滲液、敷料脫落等情況。術后用腹帶加壓,必要時用沙袋加壓。若切口有血性液體滲出,應立即通知醫生及時處理,使切口敷料保持清潔干燥,以免影響切口愈合。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切口感染。
2.2.3 引流管的護理。術后常放置胃腸減壓和腹腔引流,術后2―3天,胃腸功能恢復后可拔除胃管;腹腔引流液小于10ml,無腹膜刺激征,可拔除腹腔引流管。若引流液含量有膽汁,應考慮膽瘺發生,應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密切觀察腹部體征變化,積極配合醫師行手術或非手術治療。
2.2.4 T管引流的護理。術后即將“T”管連接于無菌引流袋,掛于床邊,注意固定可靠、防止滑脫;每天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顏色、量和性狀,術后24小時內引流量較少,常呈淡紅色或褐色、深綠色,有時可含有少量細小結石和絮狀物;以后引流量逐漸增加,呈淡黃色、漸加深呈橘黃色,清亮;隨膽道末端通暢引流量逐漸減少。若膽汁突然減少甚至無膽汁流出,則可能有受壓、扭曲、阻塞、折疊或脫出,應立即檢查,并通知醫生及時處理。若引流量較多,常提示膽道下端引流不暢或梗阻。長期置管的病人,每天更換無菌引流袋1―2次。引流管周圍皮膚每日75%乙醇消毒,管周墊無菌紗布,防止膽汁浸潤皮膚引起紅腫、糜爛。行T管造影后,應立即接好引流袋進行引流,以減少造影對膽道的刺激和繼發膽道感染,造影后常規應用抗生素2―3天。術后2周以上病人無腹痛,發熱,黃疸已消退;血常規,血清黃疸指數正常;膽汁引流量減少至200ml,引流液呈黃色清亮無沉渣;膽管照影或膽道鏡證實膽管無狹窄、結石、異物、通暢良好;試夾管24―36小時以上無不適;可考慮拔管。拔管前引流管應開放2―3天,使造影劑完全排出。拔除殘留后竇道用凡士林紗布填塞,1―2日內可自行閉合。
2.2.5 疼痛的護理。腹腔鏡手術傷口小、疼痛輕、疼痛時間短,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少數患者因為膽囊粘連嚴重,手術時間長,腹部疼痛較重,必要時適當應用止痛藥,我科多以雙氯芬酸鈉肛塞。但腹腔鏡手術也有殘端出血或穿刺血管引起腹腔出血致腹腔刺激征的可能,故術后應嚴密觀察腹痛情況。
2.2.6 飲食的護理。LC為微創手術,在不引起胃腸道損傷的情況下,對腸功能影響很小。病人麻醉清醒6―8h后可以進少量溫開水,術后第1天鼓勵病人下床活動,腸道功能恢復后可進食免糖免奶的流質飲食:如稀飯、蛋花等,可逐漸過度到半流質、普食。術后1周內禁食易產氣食物。1周后進食低脂、適量蛋白質、富含維生素及纖維食物。
3并發癥的護理
3.1 術后出血。內出血是腹腔鏡術后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一般出血發生在術后24h內,若病人出現面色蒼白、脈搏加快、呼吸急促、血壓持續下降、四肢發冷、腹部或引流管流出較多的鮮紅色液,應考慮腹腔內出血,休克可能,應及時匯報醫生,同時做好備血,剖腹探查的準備。
3.2 肩部酸痛及腹脹。為腹腔鏡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赡苡捎谛g中二氧化碳氣體殘留積聚膈下刺激膈神經反射所致,可持續數小時或幾天。護士應向患者解釋、說明原因。一般可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處理。肩背痛時囑患者采取膝胸臥位,使氣體向盆腔聚集,以減少對膈肌刺激,鼓勵病人早期下床活動,并給予氧氣吸入。腹壁要輕輕加壓,多翻身,將二氧化碳氣體排出。
3.3 皮下氣腫。是腹腔鏡手術常有并發癥。由于腹腔內壓力增高,二氧化碳氣體從氣針處分散于皮下或致氣腹時直接灌入皮下所致。術后應觀察有無咳嗽、胸痛、呼吸頻率的變化,若有發生可給予被動運動,增加血液循環,一般能自行吸收、消失,無須特殊處理。
3.4 感染。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滲液,定時更換,保證傷口清潔干燥。留置尿管、胃腸減壓和引流管期間,按無菌操作技術做好管道的護理,每日更換尿袋、負壓盒和無菌引流袋。遵醫囑使用抗生素。
篇5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nursing after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postoperative period of liver cancer, from the liver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psychological, spiritual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acy of nursing designed to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o ensure the efficacy and improve patient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Nursing patients about good psychological care, regulating diet, improving various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and taking preoperative medication on time by detailing the purpose, methods and results.Observing the puncture side limb of the local and nursing patients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health education.Results Careful and meticulous nursing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intervention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作者單位:515041廣東省汕頭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血液一區
1 肝癌介入術后的護理
原發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約有22萬人死于原發性肝癌[1]。由于起病隱匿,患者就診時大多已屬中、晚期,再加上合并肝硬化及術后復發率高等多種因素,術后切除率僅占20%~30%,70%~80%的患者需非手術治療。肝癌介入治療(TACE)是中、晚期肝癌非手術治療的有效方法[2],它能延長那些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的生存期,也能使部分患者獲得二次手術的機會。其方法是在影像引導下,將導管置入肝固有動脈和肝總動脈,注入化療藥物和栓塞劑,有效提高腫瘤局部血藥濃度,減少抗癌藥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增加游離濃度,提高抗癌藥物的細胞毒作用,減少藥物的全身副作用而達到治療目的[3]。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療療效顯著,而周密細致的護理是保證介入治療的順利實施和減輕并發癥的可靠保證。肝癌介入術后的護理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1 穿刺點的護理 為了防止穿刺部位出血甚至血腫形成,術后股動脈穿刺點應用沙袋加壓壓迫,絕對臥床休息12 h,患肢伸置制動12 h,沙袋壓迫切口6~8 h。嚴密觀察穿刺局部有無皮下滲血、血腫,密切觀察下肢血運,足背搏動情況及皮膚的顏色、溫度及感覺,告知患者及家屬避免增加負壓動作;咳嗽時需用手壓迫穿刺點以防穿刺部位出血。若趾端蒼白、小腿疼痛劇烈、皮溫下降、感覺遲鈍,則提示有股動脈栓塞的可能。
1.2 體溫的觀察 由于化療藥物可導致腫瘤細胞壞死而引起機體反應,在術后1周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熱,發熱的程度和持續時間與腫瘤壞死的范圍有關,術前應向患者做好解釋。體溫如果不超過38.5℃,且患者能耐受,不需要作特殊處理,囑其多飲水。因為發熱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體溫超過39.0℃,可給予物理降溫、輸液;若效果不佳,可遵醫囑予退熱藥。出汗較多時及時更換衣褲和床單,同時保持皮膚干燥、舒適,鼓勵患者多飲水,防止虛脫。
1.3 消化道反應的觀察 高濃度化療藥物可刺激胃腸道引起胃腸道反應,故術后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等,應注意觀察嘔吐的次數、嘔吐物的形狀、顏色和量,嘔吐時將患者頭偏向一側,以防止誤吸引起咳嗽和窒息[4]。也可用手指按壓或針刺內關、足三里等穴位,以減少惡心嘔吐的癥狀,同時及時處理嘔吐物。遵醫囑術前術后給予止吐、保護胃黏膜或H2受體拮抗劑預防、治療。調節患者情緒,可用分散注意力、聊天、調節環境等方式,控制患者情緒,從而降低嘔吐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
1.4 疼痛的觀察 介入治療術后1~3 d,因腫瘤細胞壞死可引起肝區疼痛。術后注意巡視病房,聽患者主訴,囑其臥床休息24 h,避免過多的搬動,注意觀察腹痛性質、程度及部位,以排除并發膽囊炎、胰腺炎的可能,減輕疼痛的程度。通常采用心理疏導方法,采用移情、音樂、松弛、暗示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必要時給予鎮痛藥。
1.5 心理護理 由于肝癌患者有著復雜的心理變化,尤其在接受新技術的治療時表現更為突出,所以針對患者的各種心理變化,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顧慮,對介入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5]。 肝癌患者中所出現的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會降低機體的抵抗力,影響患者對治療的順從性。護士應在介入治療前后加強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積極宣傳介入治療的有關知識,護士須經常與患者及家屬談心,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盡一切力量滿足患者的需求,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減輕和緩解患者的痛苦,給予心理上的支持,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勸導患者放松精神,不宜過分緊張、悲觀或激動,以助調整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肝癌介入治療的心理護理,是整個治療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它不但能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而且還可使患者積極配合醫師進行操作,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6 肝腎功能的損害 介入術后可能因肝臟缺血缺氧、化療藥物影響等因素導致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以轉氨酶膽紅素升高為主要表現,患者可出現黃疸加重、腹水,嚴重者出現嗜睡、肝昏迷等等。應及時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轉氨酶膽紅素及膽紅素升高的原因,消除不良心理,并告知要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同時觀察患者的皮膚鞏膜有無黃染,定期進行肝功能及電解質監測[6]。除對肝功損害外,又因大量化療藥物毒性反應和大量癌細胞壞死由腎臟排出所致腎功能受損。故術前應按醫囑給予補液,使患者處于水化狀態,尿量維持在2 500 ml左右,術后記錄尿量、觀察尿量的顏色。靜脈快速補液2 h,如2 h內無尿,應用利尿劑,并囑其大量飲水。
1.7 飲食護理 肝癌介入治療后由于納差、惡心嘔吐及治療前準備限制了患者進食。受傳統介入術前常規準備影響,臨床上要求介入治療患者于治療前1餐禁食及治療后禁食6 h[7]。而近期有研究表明少進食或禁食會導致入量不足而誘發并發癥的發生,禁食并不能減少患者惡心嘔吐發生率[8]。因而術后2 h以后可進少量清淡飲食,第2天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飲食,進食時要細嚼慢咽,不宜吃過硬、過咸、忌油膩、辛辣、煎炸及刺激性飲食。
1.8 康復指導 康復階段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面對現實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勞逸結合,提高自身免疫力。通過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保健能力,配合治療,預防及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9]。肝癌患者往往存在恐懼心理,情緒不穩定。幫助患者減輕不安情緒,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從而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出院時對其進行有關休息、飲食、服藥、隨診等方面的講解。
2 總結
肝癌的介入治療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對失去手術機會或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療是最好的方法[10]。重視加強術后觀察及護理措施是獲得較好療效的可靠保證。術后的心理護理和飲食護理等是順利度過反應期盡早恢復的關鍵,而對各種并發癥的及時準確觀察和實施預防措施是嚴防術后并發癥的重要環節[11]。只有做到嚴密的觀察、細致的護理,才能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減少患者痛苦,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楊華升,楊薇.原發性肝癌辨病論治淺談.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第十四次肝膽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
[2] 周成亮.射頻消融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應用研究.吉林大學,2009.
[3] 章陽.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的研究分析.廣西醫科大學,2009.
[4] 邱曉玨.原發性肝癌化療栓塞術后并發癥的護理.現代護理,2006,12(12):1145.
[5] 黃秋環.肝癌介入治療患者的心理護理.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6:2.
[6] 盛月紅,葉志霞.經皮肝穿刺氫、氦刀治療肝癌護理73例.實用護理雜志,2003,8(19):8.
[7] 秦桂華.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的臨床護理.現代醫藥衛生,2006:22(24):3840.
[8] 蔡汝珠,文朝陽,陳秀云,等. 飲食護理干預對肝癌患者介入術后并發癥的影響.護理學報,2007,14(4).
[9] 楊紅梅.介入手術病人全程心理護理的探討.護士進修雜志,2003,18(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