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空間規劃基本概念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2: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土空間規劃基本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主體功能區;主體功能區劃;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2)03-0006-04
一、概念內涵研究
目前“主體功能區”這一名詞雖已被普遍接受,但其內涵尚未得到清晰界定。對于其內涵,一些研究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魏后凱認為,主體功能區是為規范和優化空間開發秩序,按照一定指標劃定的在全國或上級區域中承擔特定主體功能定位的地域。馮德顯、王振波等定義提法相對統一,認為主體功能區是以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為依據,統籌考慮區域未來人口集聚流動、經濟發展態勢、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以及生態功能,從區域空間開發適宜性的角度,將特定區域確定為特定主體功能定位類型的一種空間單元與規劃區域。馬仁鋒從對象屬性、本質特征與過程屬性等角度對主體功能區劃進行了定義。在類型劃分上,陸玉麒認為,空間發展類型區劃分所面對的區域是一個兼具均質屬性與功能屬性、且功能屬性更為突出的綜合性區域。顧朝林認為主體功能區是一種“政策空間”,李憲坡認為是“地理空間+職能空間+政策空間”的復合體。以上關于主體功能區的定義雖有不同,但其共同點均認為,主體功能區的提出是服務于特定功能類型區因地制宜的發展和合理空間格局的構建,明確產業合理規模和布局,引導各種功能要素的合理流動,逐步形成主體功能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區域發展格局??傮w來看,目前主體功能區劃的概念和內涵還處于不斷完善階段,將會隨著對區域發展理念認識的深化而逐漸明晰和統一。
二、理論基礎研究
主體功能區劃實質是區域空間規劃,“點一軸系統”理論、全球化視角下的“城市區域”理論、“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是新時期下區域空間規劃的理論基礎,也應該是主體功能區劃的理論基礎。張明東認為,區域發展空間結構理論和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是主體功能區劃的核心理論基礎。樊杰提出,“空間結構的有序法則”、“因地制宜”的思想及其相關的理論方法構成主體功能區劃科學基礎。由于采用何種管治理論及方法直接影響主體功能區運行,因而地域空間管治理論也是其理論基礎之一。從現有研究看,地域分異理論、生態經濟理論、區域空間結構理論(包括空間有序性法則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作為地域主體功能區劃的理論基礎得到學者一致認可,地域分異理論有助于其區域類型辨別,生態經濟理論引導其主體功能定位,區域空間結構理論促進其空間協調,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其發展戰略??傮w來說,主體功能區劃的理論基礎體系初步形成,而上述理論的進一步整合以及新理論的提出,不僅能指導地域主體功能區劃實踐工作的深入推進,也是今后地理區劃的研究熱點。
三、區劃技術基礎研究
(一)區劃類別與單元
主體功能區有四大基本分類,但實踐下來,普遍感到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如在西部地區區域之間的自然生態、經濟和社會文化背景相差很大,粗線條的劃分可能不利于發展。為便于分類指導和管理,有學者提出到省級及以下層面可以突破四類主體功能區。從現有研究來看,大部分是四類主體功能區,突破四大基本分類的為數也不少,如熊麗君把上海市浦東北部區域劃分為三大類、五亞類,米文寶將西北地區劃分為六類,樊杰構建一級功能區與“反功能區”(即二級功能區)的兩級功能區結構。
在區劃單元上,張明東等認為在國家及大區域層面應以縣級行政單元、省級層面以鄉鎮、市(縣)域級以微觀公里格網的GIS技術為空間發展類型基準。也有學者提出質疑,認為功能區劃分應以自然生態環境特征和經濟聯系強度為基礎進行界定,而不應當簡單地以現有行政區劃地區為單元進行劃分。從實踐上來看,最為微觀的是基于公里格網的縣域主體功能區類型劃分。對省域級及以上區域進行劃分多采用縣級行政單元作為基本劃分單元,也有學者嘗試采用地級市作為基本劃分單元。部分學者以省級行政區域為單元進行功能區劃研究。不可否認,基本劃分單元越小,劃分會越精確,但數據的獲取難度更大,工作量也劇增,在目前情況下很難實現。
(二)區劃指標體系
在指標選取上,李憲坡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建一“指標庫”來規范指標選擇,同時把指標分為必選、限選和可選三類以保證彈性。魏后凱認為不同主體功能區不應追求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葉玉瑤等建立了以“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開發潛力”為特征指標的指標體系,而石剛基于承載力的視角構建的指標體系體現了類似思想。有學者專門針對省域主體功能區劃指標體系進行了設計,馬遠還以新疆為例設計了邊疆地區主體功能區劃指標體系。
從國家的總體要求來看,主體功能區劃的指標體系應當由資源環境承載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未來的發展潛力等類指標構成,這既是人文和自然類指標的復合、定性和定量指標的復合,又需注重可獲得性和可應用性,這種多維、多指標項的主體功能區劃對技術路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對經典方法的挑戰。從目前研究看,主體功能區劃指標體系爭論焦點主要有三個:指標簡單化和復雜化、代表性指標選取以及指標的區域性和可比性問題。指標體系的確立是主體功能區劃工作中的重點與難點,應盡快確定一套相對統一、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
(三)區劃技術路線、路徑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