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題景觀設計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4: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主題景觀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主題景觀設計

篇1

關鍵詞:文化主題 景觀設計 地產項目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 A

伴隨著地產行業的日漸發展,人們對自己的居住環境要求也逐步提升,單純的綠化種植及景觀設施已經不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地產開發的成熟,也使得消費群體的眼光隨之提升:由滿足單純居住的需求到追求居住的人性化、舒適化的深層需求;從關注綠地率、容積率等硬性規劃指標到優美的戶外環境景觀、和諧的鄰里關系[1],同時,為滿足消費群體的需求,地產行業也開始思考如何將一片土地除了居住使用之外,賦予更多其他價值,以便吸引更多的客戶。

1.文化主題景觀設計的意義

從我國在住宅建設領域內的一系列市場化措施實施之后,眾多的地產開發商如雨后春筍出現在市場上,從1998年實施到2008年統計數據,十年間用于地產開發的土地面積達到了31.3億平米,而隨著房地產的過熱,從2010年開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限購措施,以調整房地產市場,如今的地產市場已經慢慢進入一個冷靜思考的階段,開發商除了滿足人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之外,開始關注人們的精神生活層面的要求。文化主題就是在地產項目中,突出鮮明個性的主要方向。

從景觀設計角度,帶有文化主題的設計,則是為設計師在景觀設計上提供了更系統的平臺,不再只是種樹鋪路的簡單形式,它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載體,給設計的發揮創造了條件。這是同時滿足了生態自然與人文關懷的需求,也使得文化有了一個更好的傳播途徑,文化主題的存在,還有可能改善現階段人與人之間的鄰里關系,對文化的尊重與熱愛,拉近鄰里之間的關系,也增進人們的友誼。

2.文化主題景觀設計的分類

在現階段的地產景觀中,依照文化來源不同,大致分為四類: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地理位置、賦予外來文化。

這四類也可綜合形成獨特的文化主題。

2.1自然資源

這類文化主題的誕生,通常是借助于場地本身的自然條件,如毗鄰的湖水江邊,密林山地等等,這些可以沿用自然資源的一些發源或傳說,或者開發形成比較獨特的景觀特色,如高爾夫別墅等。還有一種是依托于城市本身的自然價值,譬如被三江分割的江城武漢、擁有眾多出名古典園林的蘇州等。

2.2人文資源

項目所在地如果有較好的人文資源,可以在尊重、保留、繼承原有地域文脈的基礎上引發主題,因為具有場所原本的精神內核,在長期形成過程中,已對當地居民造成向往、依賴的心理定勢。[1]但人文資源往往更多會與自然資源相互結合帶來文化主題,如杭州保元澤第,其場地本身具有兩座明代名橋(圖1),在保留名橋的基礎上,沿用古典園林思想,設計新中式風格的景觀。

2.3地理位置

這類強調所在區位的主題文化,往往與其用地所有的優勢生活資源關系密切[1],如學區房、金融商務中心、大型商貿區等等,這些文化主題可以從外部景觀向內部推進,將居住區與其所在地理位置相融合。

2.4賦予外來文化

外來文化的賦予,最早開始于地產開發初期,人們對歐陸風格的喜愛。當時的歐陸風格,被認為是“高貴、典雅、奢華”的象征,一批外來風格的涌入也帶來不小騷動,借鑒他國文化固然是好,但更多時候開發商盲目的建設歐陸風格形式,忽略其文化內涵,形成的項目并不討巧。

通常在賦予外來文化上,一般都會與原文化所在地有一定相通的關系,如山地別墅通常會考慮采用西班牙風格,在景觀中也喜歡添加西班牙元素;湖水密布的地方則會學習歐洲或者威尼斯風格。如四川眉山威尼斯小區,場地本身擁有豐富的水資源。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住區都能找到類似的文化特點,如果只是完全沒有任何特色的平地,也可以學習一些已經形成地方特色的小鎮,來模擬其中的生活文化,以此來滲透文化元素。

外來文化,是相對于場地本身而言的外來文化,并不僅僅限于外國。我國地域遼闊,很多地方也有自身的景觀文化特色,只是有些地域性較強,不適合放置于所有環境下,但經過藝術加工改造,通過其他的形式來表現文化,對于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也有重要的意義。

3.文化主題景觀設計表現手法

無論場地基礎條件如何,在為場地定好文化主題之后,需要通過綜合的表現手法,使得人們在已建成的項目之中能強烈的感受到文化主題帶來的感染力。

3.1整體布局緊扣文化主題

整體空間布局主要是指對住宅用地、道路綠化用地、公共設施用地這三大功能用地的安排,依照不同的文化主題展開布局,要求文化主題脈絡清晰,從空間上可以連成整體。

自然資源為主題,則依照其優勢資源展開,一般優勢資源會有較好的景觀觀賞面,在功能空間布局時應考慮到將良好的觀賞面開敞化;人文資源更多是一種抽象文化,可以通過概括總結的方式,對整體布局起到一定的指導與控制作用;地理位置帶來的文化主題通常比較偏向某一類人群,在整體布局方面除了基本功能性,其針對性較強;最后一種是學習借鑒賦予的外來文化資源,在空間布局上向其靠攏,營造出更好的氛圍。

整體布局在與文化主題相結合的時候,更應當考慮到人們的互動參與性,不僅僅只是把文化呈現給人們,人們的積極參與才是將文化主題融合到住區中的最好方式。

3.2景觀小品反映文化主題

文化主題的表現形式很多,對于人文資源來講,有些較為抽象的部分則需要借助景觀小品的方式來表現,可以說,景觀小品是反映文化主題的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景觀小品主要包括景觀建筑(景亭、廊架、景墻),景觀雕塑,花缽,燈柱等形式,其中景觀建筑與景觀小品占得比重較大,而花缽與燈柱出現的頻率較高,在合理布局的基礎上,通過人文資源總結出的一些元素則可以作為裝飾出現在這些小品上面。對于其他文化主題也同樣可以采取元素提取的表現形式,而有些作為經典文化的代表,則可以通過景觀小品的使用,使得其文化主題更加鮮明。如西班牙風格中常常會出現的瓦罐,中式風格中出現的石獅(圖3)等。

3.3鋪裝樣式點睛文化主題

鋪裝雖然看起來在景觀中的位置不及小品建筑,其平面的屬性也使得它無法具有空間上的變化,但是鋪裝卻可以給人很強的心理暗示,它可以大面積的渲染氛圍,也可以在平淡無奇的道路中點綴亮點,在文化主題的表現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中式風格常出現的浮雕畫(圖3),通過浮雕的形式,將文化主題直接呈現在人們眼前,它特有的材質變化,也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歐式風格中幾組風格強烈的對稱花紋紋樣,也能留給人們深刻的印象。

3.4植物種植烘托文化主題

商業地產的文化主題與公園的主題不同之處在于,后者是一個全民參與普及教育的區域,它更多需要的是文字與書面性質的表現方式,而前者是以改善居住環境為前提,為豐富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而設立,它必須保證居民的生活環境、隱私。植物的種植方面,必須首先滿足其生態性采用鄉土樹種,不應為了保證文化主題而盲目移栽種植,在以植物成活率高的前提下,適當選配與文化主題相關的植物(圖4),若文化本身與植物緊密相連,則應考慮其適宜性。其次,植物在空間圍合上,也應當注意私密性,保障居民隱私安全,同時可以圍合半開放空間,供居民之間互相活動交流。

4.總結

地產項目的文化主題,除了在考慮場地自身特點之外,更重要的是能提出新穎吸引人們關注的文化主題,如今市場上翻來覆去泛泛而談的文化主題景觀很多,但沒有將文化主題落入景觀之中,同時由于文化景觀的塑造可能會帶來較大的成本投入,也是文化主題景觀無法真正實現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日后工作中,我們應探尋更多的設計表現手法,尋找更好的文化主題與地產項目結合,推動文化在景觀中的發展。

篇2

關鍵詞:房地產;住宅;園林景觀;設計問題;策略

小區居住環境即小區景觀,幽靜美麗的環境是住戶對居住小區的基本要求,是住戶的戶外活動空間。“居者優其屋”有益身心健康的綠色住宅,優美的園林綠化環境已成為住宅小區最基本的要素,它可以增進人們的視覺舒適感,滿足居民對室內外空間的需求,同時它又是房地產開發商是否能夠經營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1 房地產住宅園林景觀設計理念

1.1 體現地方特色,因地制宜

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區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遠,小區景觀設計要把握這些特點,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同時小區景觀應充分利用區內的地形地貌特點,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自然環境是景觀綠化的基礎,在小區規劃中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環境、氣候特征,對地勢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樹木的保留要因勢利導,創造具有特色的環境空間。

1.2 人性化的設計

在外部空間景觀設計中,體現人性化的設計原則,還表現為滿足居民的心理需求,為此將外部空間景觀環境塑造成具有濃郁居住氣息的家園,使居民感到安全、溫馨及舒適,產生歸屬感,被居民所認同。人性化設計原則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設計開始前,應對整個居住區進行朝向和風向分析,以利于組織好小區的風道。在景觀規劃階段需考慮到向陽面和背陽面的處理,人們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對的遮陽,還有提供和設置娛樂交流的場所。

1.3強化環境設計的層次感和圍合感

層次感是評價小區環境設計好壞的重要標準,住區景觀設計應提供各級私密空間,并且各層次之間應有平緩的過渡。住區中公私動靜變化細致,應努力營造一個“圍而不閉,疏而不透”的空間氛圍。實踐表明:同單靠建筑的圍合相比,利用景觀手法進行圍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圍合感的塑造應與空間性質的不同而細致地變化。一般說來,公共空間(入口廣場、休息廣場、主題景觀、觀賞草坪)的設計線條動感且顏色艷麗,強調太陽光的照射、舞臺暗示,體現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樂趣。隱秘空間(人戶門廳、宅前綠化、聯排私院、屋頂露臺)的設計則側重靜謐和私密的感受,需強調陰影、構造的細節,采用導熱率低的材料以及必要的視線遮避。

1.4 注重生態化設計

生態設計的思想應自始至終貫穿于環境設計的全過程。生態性原則是根據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構想,使外部空間景觀生態化的一種思維方式。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通過引入自然界的山、水與綠化,模擬出自然風光,使住區景觀環境生態化,讓人們感受自然生態之美。正如美國景觀學者西蒙德所說:應該把自然(山、峽谷、陽光、水、植物和空氣)帶進集中計劃領域,細心而系統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內、河谷之畔,并于風景之中”。

2 房地產住宅景觀綠化設計問題分析

2.1 綠化設計中忽略以人為本

居住區的建設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選用頂級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設備,最時尚的設計風格,而在于它能否給人們提供一個很方便的居住環境,能否給居民一個徹底放松,完全舒適的家,能否提供讓住戶感到舒暢的人性空間。

2.2 軟質景觀與硬質景觀出現不平衡現象

各類園林植物是園林綠化中有生命的主要造園和造景要素,它們以其特有的色、香、姿、韻和多姿多彩的布置形式,不但改善了生態環境,裝點著人們的生活,而且提高了人們美化環境的意識,不但取得最佳的環境效益和視覺效果,而且獲得不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但在實際中,許多園林工作者或決策人員的園林植物造景意識不強,在相對狹窄和零碎的綠化空間里,不是以植物造景為主,而是硬生生的加上亭臺樓閣,假山疊石等無生命的景觀,使原本不平衡的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的比例更加失衡。他們沒有從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角度對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設計,沒有考慮城市綠色空間應具有的多樣化功能而只是注重美觀和造價,以求較高的取費標準,注重硬質景觀在圖紙上的豐富表現,以求迎合房地產商的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態。片面追求硬質景觀,使人們所期望的自然環境和寧靜愜意的居住區氛圍不能得到充分體現,這樣是不能創造出令人滿意的園林景觀的,應該加以注意。

2.3園林植物配置不合理

有些設計師為了迎合開發商追求壯觀視覺效果的心態,在居住區進行植物配置時,往往忽視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在大面積的草坪上零散點綴少量的喬木和灌木,不能形成喬、灌、草復層結構植物群落和生態循環鏈。殊不知大面積草坪的維護費用遠高于一般樹木,而其生態效益卻比樹木要差得多。有的開發商為追求新異,不顧植物生長習性,大量選用造型獨特的外地植物。

2.4對園林雕塑小品的運用不當

園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居住區內很普遍,在小區綠化中,如果合理地設置一些園林雕塑小品,往往能起到點綴和組織空間,烘托主題、意境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居住區內經??吹綀@林小品使用不當,或者排成一行似展覽會,沒有主次節奏或者與環境格調不一致,造成人們心理上的割裂感,或者粗制濫造,沒有觀賞價值的意境美。我們在設計小品時,一定要從題材、質感、質量、姿態、擺放位置等方面推敲,尤其在園林雕塑小品的取意上要下功夫。

3 改善房地產住宅景觀綠化設計的對策

3.1統一規劃與布置綠化景觀

住宅區綠地種類多,規模不一,功能各異。在進行房地產綠化景觀設計時,應在統一考慮小區整體風貌的前提下,根據使用功能要求,科學協調布置綠化景觀,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綠化景觀系統。設計盡量做到人性化,步移景異,建設富有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居住區園林綠化景觀。如:1)開拓墻面垂直綠化,走立體綠化之路;2)營造屋頂花園,開辟綠化新空間;3)充分利用空間,大力發展陽臺和棚架綠化。

3.2 合理地選擇植物品種及配植

對房地產園林景觀植物設計時,應充分了解各種植物的特性之后再進行品種選擇和搭配。品種選擇要考慮植物色彩、花果期及時序,常綠樹、落葉樹,喬木、灌木,速生、慢生等因素。植物配植要有層次感,喬、灌、草的配植要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和居住區布局要求,合理配植高、中、低植物,宜將修剪整潔的植物配植在邊際或,以構成多層次種植結構。另外,鄉土樹種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抗病蟲害能力強,養護成本低,因此在選擇上應優先考慮。通過配植,能夠達到較好的景觀效果,創造出“春花、夏蔭、秋實、冬青”的四季景觀。

3.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是一些發展商和設計者進行居住區園林綠化設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適地造林,借景于情才是園林景觀的精華。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少動土方,并適當保留原有的樹木,這樣可以減少投入,降低維護成本,并且顯得真切自然。自然起伏多變的地形比人工堆砌的平面整潔的地形要更貼近自然,更令人感到輕松,因此,有時保存現有的景致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實際運用中,還可適當選用一些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外地樹種,以改善小區的植物種植結構,促進整體和諧統一。

3.4 園林景觀要與文化相結合

提倡多元化,創作出真正符合小區文化背景和氛圍的景觀表現。文化生活區、兒童活動區、老年人活動區等特色功能區要體現出不同的特點,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進生活的元素。比如,萬科集團在研究新“土樓”住宅的可行性和特色,用創新的語言來表達“土樓”的鄉土文化。

4 結束語

總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地居住小區用地不斷增加,居民的生活質量不再局限于房子的檔次與質量,他們對戶外環境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優劣,將直接關系到居住區環境的好壞。能夠居住在綠色生態住宅小區里成為每個城市人的夢想。在小區景觀設計中應本著“以人為本、生態設計”的思想,充分利用小區內的有限空間,實施綠化、造景,力求營造“綠樹成蔭、花木扶疏、鳥語花香、緩坡清流、陽光草坪、生機盎然”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篇3

調查顯示,未來10年的時間內,我國城郊農村住宅面積的增加量約為36.68億m2,這不僅預示著我國城市化建設將更為深入,同時也表明,我國居住區建設的也將順勢形成。而在國民經濟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現實條件下,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也不斷提升,居住區景觀規劃水平的高低,不僅影響著人們的人身健康及其生活質量,同時也成為我國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結合目前我國城郊農村居住區景觀規劃與設計的現狀來看,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還存在哪些有待改善的問題,而設計人員又應該采取哪些具體的方案和對策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和改善?

關鍵詞:城郊農村;居住區;景觀規劃;問題;對策研究

1 城郊農村居住區景觀規劃及設計存在的問題

基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依然存在部分問題,景觀規劃設計缺乏對“以人為本”這一理念的體現,綠化設計、水景設計及硬質景觀設計也缺乏一定的整體性、生態性和人文性。

(一)缺乏對“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系

目前,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居民提供更優質、更舒適的生活。但目前,很多居住區的景觀設計大都停留在基本層面,沒有把“人”的主體需求放在景觀規劃的首位,整體的景觀設計缺少對于“人”的考慮。比如說,部分小區的景觀設計可謂環境怡人、自然優美,但景觀整體卻缺乏融入性和適應性,景觀基本成為可遠觀卻不可近玩的裝飾;有些小區內植物的規劃與建筑之間的距離過近,造成底層居民采光和通風方面的困擾,同時也影響了植物的生長;另外,也不乏一些居住區因缺少對居住者需求的考慮,沒有提供專門供老人和兒童活動的空間??梢哉f,目前景觀設計嚴重缺乏對居住者需求的整體考慮,忽略了人對于居住環境在實用性方面的要求。從長久性的角度上來看,這種缺乏“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無法從心理上贏得居住者的認可。

(二)綠化設計方面存在諸多不足

從目前居住區景觀規劃與設計的現狀來看,綠化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最為突出。具體來看,居住區景觀規劃中綠化設計在營造景觀的時候,選用的植物種類相對較少,忽略不同區域其后及文化的差異,缺少一定的鄉土感;綠化設計片面強調四季性的綠色,這造成景觀規劃植物季相景觀呈現出明顯的不足;同時,住宅區綠化設計過度強調平面感缺少對立體感的呈現,整個居住區內生態化設計相對不足;另外,在尚未未形成綠化保護意識的基礎上,部分居住區中存在退綠還耕的問題,整體的景觀規劃因此受到破壞;最后,基于居住區內綠化面積的相對較大,綠化工作往往在保證工作量的條件下往往忽略了對綠化質量的考慮,沒有依照不同植物的習性進行景觀的搭配,這增加了養護的成本,也同時會形成綠化不足的問題。可以說,這些綠化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整體效果。

(三)水景設計流于形式

結合多數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情況來看,區域內水景的設計基本流于形式,缺少對居住區所屬區域的水平和其后特點的考慮,在忽略親水設計的條件下,職能采用飲用水進行水景的規劃,而在缺少對雨水及其他水資源有效利用的基礎上,居住區水資源浪費問題較為突出,再加上缺少必要的自凈功能,所以居住區內水景維護的成本也相對較高。

(四)硬質景觀設計不盡合理

所謂硬質景觀設計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居住區內除了道路以愛,沒有其他的硬質景觀,缺少必要的戶外交流場所和戶外活動的設施,這不利于居住區內鄰里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同時也無法使居民形成歸屬感;另外,部分開發商為制造銷售的亮點,會將居住區內原本應當封閉的場所設計成為廣場式的場所,缺乏一定的實用性。

不難看出,目前我國城郊農村居住區景觀設計依然存在諸多的不足和缺陷,丞待改善。

2 城郊農村居住區景觀規劃及設計的優化與完善

要解決以上分析中提及的城郊農村居住區景觀規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主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一)以人為本,人性化設計

景觀設計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則是以人為本。所以在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時候,必須秉承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從整體上做好各要素的協調與規劃,充分考慮居住者對于居住區環境的整體需求,以便于做好各種細節的處理;同時,完成景觀施工之后,設計人員還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查,以期通過各種取長補短的改造設計出更符合居住者需求的景觀環境。

(二)提升綠化設計的整體性

在綠化設計上,應保留標志性植物,盡量避開大樹。將鄉土植物作為主體,積極引入各種與本地氣候相適宜的植物,提升綠化物種的多樣性;針對居住區中存在的退綠還耕的問題,首先要加強居住者的綠化意識,其次則可選用將農作物用于居住區綠化的方式來避免這一問題的發生;另外,政府部門應適當參與到居住區開發、物業合作以及各種養護工作當中,以便于借助政府部門的行政效力提升景觀規劃的后期養護和管理水平。

(三)合理規劃對水景的設計

調查顯示,背山面水可以說是適宜我國軍民居住的一種理想型模式,所以居住區景觀設計中應重視對于水景的設計,遵循我國南北方在氣候和水文方面的差異進行水景設計。舉例來看,對于缺水的城市,水景設計不能過大;北方城市可以考慮冬天的時候將水池用作滑梯。同時,設計人員還應當充分利用各種綠地的功能,將雨水等水資源轉換成為生態化且可持續的水景空間,以便于提升景觀與人的有效交流。

(四)加強硬質景觀設計的科學性

進行硬質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設計需充分顧居住者的基本需求,以實用性為本。具體來看,應采用無障礙的設計方式,使不同年齡層的居住者都可以在居住區內找到適宜自己活動的場所,以便于促進鄰里之間的交往。與此同時,設計人員還必須對景觀的安全性加以考慮,如進行防滑設計、盲道等,通過設計上的科學性為居住者提供安全舒適、休閑娛樂的居住環境。

3 結論

整體來看,我國居住區景觀的規劃與設計起步相對較晚,專業人才也較為匱乏,尤其是對于城郊農村居住區,因偏離城市,所以各方對于景觀規劃和設計的重視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要滿足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基本要求,我們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尋人類居住景觀設計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為城郊農村居民提供一個能夠充分展現人與土地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的環保、舒適的居住新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淑杰.愛美之心“居”皆有之――居住區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基本原則[J].價值工程,2011,(13)

[2]馬月.居住區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基本原則[J].現代農業科技,2010,(15)

篇4

關鍵詞:城市;文化;濱水景觀;景觀設計

Abstract: the urban culture of heyuan city characteristic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akka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heyuan dinosaur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the impact to heyuan binjiang avenue (z HeQiao-welcome road section)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ource survey presented, based on the display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culture of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Key words: the city; Culture; Waterfront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項目背景與現狀分析

河源市兩江環繞,城市水網密集,濱水區景觀建設一直是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濱江大道作為河源市濱水景觀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于2010年被列為我市重點建設項目并順利竣工。但隨著《河源市萬綠水城專項規劃》及《河源市東江、新豐江“兩江四岸”及迎客大道兩側總體城市設計》(以下簡稱《“兩江四岸”城市設計》)的完成,對濱江大道的景觀塑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美化景觀的同時,更要很好地展現河源市城市文化特色。

目前濱江大道已完成路面鋪設及道路綠化工程,親水步道也在逐步投入建設,整體景觀效果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著沿途建筑界面較差、濱水岸線單調缺乏變化、歷史文化特色未得到凸顯等弊端,還需對其進行逐步優化。

二、 概念闡述

在《“兩江四岸”城市設計》所構建的文化景觀系統中,濱江大道(朱河橋—迎客大道段)的景觀設計基于河源市本土地域文化,從不同角度入手,結合沿岸歷史遺跡分布及城市風貌特征,構造了多主題的景觀結構。

本次設計繼承了《“兩江四岸”城市設計》的文化景觀體系所確定的文化主題,并結合現階段濱江大道沿路自然地貌特征及建設現狀,在凸顯主文化主題及重點節點的同時,對文化主題進行深層演繹,并布置豐富的次要節點,將地域文化特色更好融入濱水景觀塑造之中。

《“兩江四岸”城市設計》中將濱江大道(朱河橋—迎客大道段)共分為3個景觀風貌區,即城市景觀風貌區、歷史文化風貌區、恐龍文化風貌區。本次設計以此為基礎,將其歸納為客家文化展示區和恐龍文化展示區兩大區段,并提出規劃概念如下:

(一)客家文化展示區

本區段由珠河大橋至龜峰公園,現狀為城市建成區,沿街立面由較為破舊的低層民宅、多層公共建筑及少量高層居住建筑構成。

本次設計結合現狀自然景觀及建設情況,以客家文化為主要線索,將本區段分為客家山歌文化街區、客家釀酒文化街區、客家風俗文化街區三個主題文化街區,通過多種主題展示去對客家傳統生活場景的再現,突出客家商貿區的繁華歷史,展示客家文化的變遷和發展,打造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城市歷史文脈,融客家文化特色于景觀設計中,在改善濱水景觀區環境的同時,為市民帶來層次豐富的休閑場所。

(二)恐龍文化展示區

本區段由龜峰公園至迎賓大道交叉口,現狀多為自然山體,有少量村落,沿街立面由較為低層民宅、山體及擋土墻構成。

本次設計結合現狀地貌特征及景觀資源分布情況,以恐龍文化為主要線索,將本區段分為恐龍文化長廊、迎賓綠道區兩個主題文化街區,將古生代的恐龍文化以現代的元素進行提煉表達,將不同時代、不同種類的恐龍的生活場景、生活習性將用景觀設計的語言進行表述,強調互動式參與和體驗。

三、 設計思路

該區段的整體構思可歸納為一脈一軸、兩段五區、雙核多節點。

一脈:指東江景觀水脈;

一軸:指濱江大道觀賞軸;

兩段:指客家文化展示區和恐龍文化展示區兩大區段;

五區:指客家山歌文化街區、客家釀酒文化街區、客家風俗文化街區、恐龍文化長廊、迎賓活力展示區五個主題文化街區;

雙核:指龜峰公園、恐龍公園兩個重要景觀核;

多節點:指分布在各個文化街區的特色景觀節點。

(一) 客家文化展示區

本區段以弘揚客家傳統文化為目的,以龜峰公園為景觀核心,針對不同街區的文化主題,結合地段內不同的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現狀,進行以下分段構思:

1. 客家山歌文化街區

本街區設計結合客家山歌的文化特色,打造一條以客家山歌及傳統戲曲為特色的休閑街區,通過沿途主題雕塑的布置重現對山歌的生活片段,并選取沿江綠化帶的開闊場地設置對歌擂臺作為主題節點,在此提供客家山歌及戲曲表演與教學為一體的休閑體驗。

2. 客家釀酒文化街區

本街區設計以客家釀酒文化為主題,對現狀存在的客家主題餐飲食肆進行立面改造,以客家釀酒作坊為裝飾主題,營造招牌林立的傳統商業氛圍,打造體現客家釀酒文化的歷史街區。

3.客家風俗文化街區

本街區設計從傳統客家民俗活動中提取相應的元素,利用本街區內的開闊場地設置民俗廣場、舞獅廣場等景觀節點,結合沿途設置客家詩詞碑廊、傳統技藝主題雕塑、客家風俗文化展示版等景觀小品的方式,營造弘揚民俗活動精神的樂趣空間。

(二) 恐龍文化展示區

本區段以突顯恐龍文化為目的,以恐龍公園為景觀核心,結合區段內的自然景觀現狀,進行以下分段規劃構思:

1、恐龍文化長廊

設計以表現恐龍的不同類別、不同時代的生活形態為目的,選取沿途開敞谷地,重點設置雕龍谷作為景觀節點,將山谷中部分山石立面進行改造,通過千奇百態的恐龍浮雕,打造白堊紀組像、侏羅紀組像、恐龍之最組像等一系列恐龍生活畫卷,并利用沿路的山體和擋土墻布置體現恐龍生活場景的宣傳畫,同時結合濱江綠化布置以恐龍為主題的雕塑及小品,打造獨具特色的恐龍文化長廊,與本區段末端的河源市恐龍歷史博物館博物遙相呼應,突顯河源的特色恐龍文化。

2、迎賓活力展示區

本區設計以濱江大道和迎賓大道的交叉口為景觀節點,以正對交叉口的山體為展示面,布置介紹河源特色文化景點的巨型展示看板,使外地游客初入河源便可以對河源的旅游概況有所了解??窗宓脑O置也與之后的恐龍文化長廊有所呼應,起到串聯的效果。

四、 具體措施

(一)建筑立面設計

區域內所涉及的建筑立面包括客家文化展示區內的現狀民宅及恐龍文化展示區內的現狀村落改造兩部分,改造可結合主題所需要表達的場景,營造具有歷史影像感的立面空間。

篇5

一. 項目背景

寒窯遺址公園位于西安市南郊的曲江新區,是曲江新區的六大遺址公園項目之一,總規劃面積188.75畝。其中公園占地64畝,周邊功能用地120余畝。

寒窯遺址公園是以寒窯故事為背景,以愛情文化為主題,以幸福產業(浪漫產業+婚慶產業)為主要產業方向,集遺址保護、旅游開發、文化產業建設的愛情主題公園和幸福產業基地。

二. 項目概述

大型景觀浮雕“驚世情緣”地處寒窯遺址公園主入口,結合原有地形,分布在長270米,高約11米的分段臺式擋墻上。浮雕總面積約2800平方米。

三. 項目場地與周圍環境

四至范圍——曲江寒窯遺址位于曲江新區東南,西鄰曲江池遺址公園,北臨曲江池中路,東臨方城路,南臨規劃路。

地形地貌——曲江寒窯遺址基地被一條東西長470余米,南北寬80余米的天然黃土溝谷切分為三大地理單元。

四. 設計理念

(一)準確把握愛情文化在曲江新區各類文化中的特色性及其本身的大眾性,以大眾化的手法勾勒出出特色的文化主題,構成源于大眾、高于大眾的主題訴求;

(二)合理梳理與愛情文化相關的人、物、事,形成可表現的文化元素,結合相應的表現手法,構成多元化、合理化、完整化的文化組團。

(三)對十大愛情故事的描述,應合理利用場景的塑造講述寒窯故事的主線,建立觀者對歷史文化的認知;通過細膩的藝術手法營造濃郁的品鑒氛圍,構互動。

(四)以寒窯故事為主題線索,以愛情文化為主題訴求,以浪漫元素為設計題材,以遺址公園為演繹舞臺,以空間藝術為終端表述,構成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濃郁的現代藝術氛圍的終極表達。

五. 設計原則

(一)承接背景 服務產業

“驚世情緣”浮雕是通過寒窯故事背景梳理出中外經典的膾炙人口的愛情文化主題,繼而延伸出遺址公園以浪漫、婚慶為主導的產業體系,故“驚世情緣”浮雕以承接公園文化背景,以愛情文化為主線,打造出可服務于浪漫、婚慶產業的相關文化主題。

(二)主題統一 取材廣泛

“驚世情緣”浮雕文化主題應本著統一的主題思路進行梳理,以保證整體文化表現;同時,還應以廣泛的中外愛情題材為發散,并進行合理的主題篩選,力求合理化、多樣化、廣泛化的主題內容。本文由收集整理

(三)時空交匯 古今演繹

中外愛情題材寬廣,從遠古到現代,從中國到世界,從時間到空間。文化主題的設定應完整梳理時間及空間主線,尋求時空交匯最為合理的表現序列,形成貫穿古往今來、上下四方的情愛演繹舞臺。

(四)尺度合理 以人為本

“驚世情緣”浮雕在表現手法上,應選擇多種合理的表現方式,注重空間尺度的合理性和自然性,與公園內各建筑、植栽及公共家具和諧共融;在藝術表現方面,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人與藝術品的情感交流,營造浪漫的環境和氣氛,整體勾劃出人景合一的藝術氛圍。

六. 設計內容及意圖

“驚世情緣”浮雕內容:寒窯遺址公園入口北側崖壁上雄偉而壯觀的景觀雕塑墻,名為“驚世情緣”。長270米,高11米,采用現代藝術設計手法,結合中國傳統的剪紙形式,與園區藝術景觀融合,展示了梁山伯祝英臺、羅密歐朱麗葉等家喻戶曉的世界十大愛情故事。

1. 伏羲與女媧;2. 白蛇傳;3梁山伯與祝英臺;4. 牛郎與織女;5. 西廂記;6. 牡丹亭;7. 亞當與夏娃;8.灰姑娘;9. 海的女兒;10. 羅密歐與茱莉葉

通過中外十大經典愛情故事打造中國乃至世界的愛情幸福產地。主要旨在打造寒窯的整個喜慶的氛圍,同時展示輝煌的歷史文化的傳承和護衛者,生動地代言城市公共文化和精神風貌。

材料與安裝方法:為了保證雕塑的持久耐久性,采用不銹鋼板裁切焊接,表面采用氟碳漆噴漆。浮雕安裝:結合浮雕的圖案在臺式擋墻上錨入不銹鋼鋼筋,再焊接防松動處理。

環境影響和思考:公共環境景觀浮雕的視覺形式的產生,來源于環境設計家對某種特定空間環境的把握和對形式法則的創造性運用。公共環境景觀浮雕藝術形式的創造不同于室內外裝飾性浮雕,室內外裝飾浮雕的表現形式可以自由表述和裝飾性;而公共環境景觀浮雕是在限定中尋求形式的創造,是與特定空間環境的統一協調來整體思考的。限定與創造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公共環境景觀浮雕設計恰恰是在這一矛盾中通過雕塑家,環境景觀設計家自覺地運用一定的形式規律與法則,融入個人的情感與理想所產生的視覺樣式。袁運甫先生認為:“作為城市建設中的公共藝術創作,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如何適應大多數市民對待藝術的基本態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確地導向更具崇高精神意義的文化境界。”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既要協調特定空間環境與浮雕表現形式的問題,還要考慮到如何適應大多數市民對待藝術形式的適應問題。

公共環境景觀浮雕藝術形式的建構,還需要注意對作品“正視面”的把握。正視面也稱“主體面”或“主視面”,是指作品整體結構的主體朝向,訴諸視覺。它實際上表現為一種極為明晰的視覺狀態,往往是依賴于浮雕的主題內容、動勢的伸展、形象的直觀、內容的明確,完成作品整體形式的創建。正視面是建立在對環境空間和環境浮雕整體結構關系把握的基礎上而完成的,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是在具體形態展開之時所凸顯出來的作品的整體結構關系。公共環境景觀浮雕的環境空間的營造,是建構環境景觀浮雕形式美感的關鍵因素。另外,材料工藝以及色彩的獨特運用也是構成環境設計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總之,作為公共藝術的現代城市環境景觀,其審美特征表現在諸多方面,本文僅從藝術形式、材料、表現形式方面對現代環境景觀的審美特征作了一些探討性研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環境景觀藝術也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我們相信,在創造人類更美好的生存環境的過程中,城市環境景觀設計將會發揮其應有的審美作用。

植物配置:在分段式的臺式擋墻上,種植植物和擋墻的結合、和浮雕的結合、以及和整個環境空間的結合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選擇植物的耐旱性、控制植物的高度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因此選擇了修剪的石楠球、女貞球和海桐球。配置手法:以三倆株為一個組團,結合擋墻的結構,主要遮擋擋墻死角和浮雕的分段處,通過植物的變化將擋墻和浮雕組成一副完美幸福畫卷。

燈光配置:為了體現景觀浮雕的夜間效果,設計將led投射燈結合浮雕的分布合理的布局在浮雕前的擋墻和草地上,發出的暖性光線將背景的暖黃文化石與紅色的浮雕融合在一條亮麗、輝煌的景觀環境之中。

七. 結語

篇6

關鍵詞:藝術景觀;景觀雕塑;設計

景觀雕塑一直是藝術景觀設計的重點內容,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藝術景觀設計中的景觀雕塑作為藝術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更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現代的景觀園林設計中,藝術景觀雕塑設計,更是成為了凸顯園林藝術氛圍,烘托園林整體氣氛的重點,受到藝術景觀設計工作者的喜愛和重視。

1藝術景觀設計中的景觀雕塑概述

1.1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是人們在認識自然的同時,通過藝術處理對園林景觀的優化和再造?,F代的景觀設計不僅要考慮其應用價值,還要符合生態學與美學原理。通過景觀設計對周圍環境要素的虛擬改造,能夠使人造的園林與周圍環境融合在一起,提高建筑園林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度,從而提高建筑和園林的舒適性、藝術價值和實用性。現代的景觀設計包含景觀雕塑設計、居住區規劃、城市公園設計、城市廣場、步行街設計、游泳和休閑地設計、國家公園設計等內容。

1.2景觀雕塑設計概念

景觀雕塑設計時藝術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很多著名的園林其藝術表現都離不開景觀雕塑的設計。景觀雕塑作為能夠影響整個藝術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更是成為很多藝術景觀的設計主題,并成為區域的標志性建筑。景觀雕塑設計雖然是為藝術景觀設計服務的,但由于景觀雕塑卓越的表現力,以及在藝術景觀中較強烈的視覺沖擊,很容易成為區域環境的標志和象征的載體。因此,景觀雕塑的設計不僅是藝術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還極大的促進了藝術景觀設計的發展。

1.3景觀雕塑的發展

景觀雕塑是從遠古社會的祭祀活動中發展而來的,在遠古社會,景觀雕塑作為一個部落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宗教含義。這種景觀雕塑的雛形更多的是為了表達某些精神上的意義,并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文化表現元素。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現代的景觀雕塑已經超越了宗教、皇權、神權等精神上的表達意義,更多的深入到各個領域,并成為現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F如今景觀雕塑不僅是彰顯區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很多優秀的景觀雕塑還成為了區域文化的代表,極大的促進了現代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F如今,景觀雕塑對現代園林和建筑設計的影響越來越大,每一座新修的公園、廣場、綠地都會采用景觀雕塑來凸顯期文化內涵,表達設計主題。景觀雕塑設計的自由性和多樣性,決定著景觀雕塑具有極佳的文化表現力,諸如廣州的五羊石像、廈門白鷺洲的白露女神雕塑等,均傳到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情感,引領著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些城市的底蘊,并成為城市的象征。

2現代藝術景觀雕塑設計

2.1符合當地的文化和自然環境

景觀雕塑是靜態的藝術,其材質和質感決定著景觀雕塑必須和周圍的人文、藝術環境相融合,才能獲得生命。在進行園林景觀雕塑設計時,首先要創造一個健康的空間氣候,保證景觀雕塑能夠和周圍的風、綠植、建筑、地貌相呼應,并具有一定的文化表現力。為了避免景觀雕塑設計給人以突兀的感覺,設計時一定要減少外來特殊物質的引入,避免對原有生態和文化系統的破壞,并符合當地的氣候和地域特點。除此之外,還要考慮雕塑的外形受光照的影響,做好對太陽直射光線的控制。

2.2景觀雕塑基座的設計

景觀雕塑的基座是雕塑與環境直接聯系的基礎部分,也是保證景觀雕塑穩定性的重要結構。優秀的景觀雕塑設計,不僅其雕塑主體會具有突出的藝術和文化表現力,其基座一定也能夠和雕塑、和自然環境相融合,并幫助雕塑與自然環境做好溝通。重視景觀雕塑基座的設計,不僅能夠增添景觀雕塑的藝術表現效果,還能夠提升景觀雕塑與環境的和諧度,提升整個景觀雕塑的藝術性。景觀雕塑的基座設計包含碑式、坐式、臺式和平式四種,這四種樣式都各有特點,適用于表現不同文化內涵的景觀雕塑。其中碑式多表達紀念意義,而雕塑僅僅起到點題或裝飾的作用。坐式則以古希臘、古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表現手法為主,是古典風格雕塑常用的基座樣式。臺式所表現的效果更加親人,多用于主題雕塑的基座。平式則顯得比較自由,多用于廣場、草坪或水面上,能夠實現雕塑與環境更加完美的融合。

2.3景觀雕塑的情景創造

景觀雕塑不僅能夠美化環境、豐富生活,還能夠承載一定的人文和歷史意義,因此現代城市景觀雕塑設計更多的以彰顯文化主題著眼,具有標識、引導、分割與點綴的作用?,F代的景觀雕塑在設計時需要考慮其韻律、節奏、對稱、形體、點線面、體量、色彩等,并注意景觀雕塑的情景創造。利用景觀雕塑的這些抽象因素,能夠表現出具體的精神感悟,因此,在景觀雕塑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怎樣把各種公共因素轉化成為富有感染力的藝術語言符號是我們藝術創作的關鍵。把公共性的種種因素分別加以分析研究,根據它的外在顯示的特點概括、提煉成為具有精神品位的城市視覺識別形象,從而形成景觀的主題。

2.4景觀雕塑的創造性思維

景觀雕塑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和文化載體,在設計時一定要采用創造性思維,因此,單純的模仿是無法使景觀雕塑具備藝術價值的。創造性思維設計的景觀雕塑,其題材、形式、體量都是為了表現某一主題或精神含義設計的,因而具有獨特性,通過景觀雕塑的設計與環境的輝映,能夠賦予景觀雕塑生命活力。因此,景觀雕塑首先要有視覺沖擊力,并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這就要求設計師能夠站在文化的高度,處理與創作有關的問題。綜上所述,藝術景觀設計中的景觀雕塑,是藝術景觀設計中的重點內容之一。要完成優秀的藝術景觀雕塑設計,必須賦予景觀雕塑文化內涵,做好基座設計,并重視情景創造,注重雕塑設計的原創性,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更加優秀的景觀雕塑設計。

作者:常志堅 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園林景觀;設計理念;主題

1 園林景觀設計理念

1.1 以人為本

在設計時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空間設計中充分考慮人們的多維感覺。園林景觀內的休憩、娛樂設施,諸如亭、沙發、親水平臺以及花架等均以人性化設計為本,兼顧功能與美觀,體現出綠色生態的現代化要求。充分考慮本地區的氣候特征,并評估周邊地區環境特征,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1.2 因地制宜

尊重場地、因地制宜,尋求與場地和周邊環境密切聯系、形成整體的設計理念,已成為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風景園林師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創新,更多的在于發現,在于用專業的眼光去觀察、去認識場地原有的特性,發現它積極的方面并加以引導。

1.3 注重空間

園林景觀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由一些景觀元素構成的實體,一是由實體構成的空間。實體比較容易受到關注,而空間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目前的設計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質實體景物,對軟質實體景物相對忽視,對空間的形態、外延,以及鄰里空間的聯系等注重不夠,形成各種堆砌景物的設計方法。因此,注重空間結構和景觀格局的塑造,強調空間勝于實體的設計理念,針對視覺空間領域進行整體設計的方法,對我們來說顯得尤其重要。

1.4 深度挖掘和坦誠表現

一是設計方法的簡約,要求對設計對象進行認真研究、分析,從而抓住其關鍵性因素,以求少走彎路,以最小的改變取得最大的成效。二是表現手法的簡約,要求簡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現景觀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設計目標的簡約,要求充分了解并順應場地的文脈、肌理、特性,盡量減少對原有景觀的人為干擾。

1.5 注重時效

園林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最大的區別在于,園林景觀是隨季節和時間變化的,是有生命的,是處在不斷的生長、運動、變化之中的。因此,設計師提出將運動中的花園作為自然持久的作品。風景園林師必須認真研究時間性和時效性因素,注重園林景觀隨時間變化的效果,以塑造隨時間延續而可以更新的、穩定的園林景觀。

1.6 注重地域景觀的再現

所謂“地域性”景觀,就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與歷史文脈的總和,包括它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和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等等。園林景觀設計應針對大到一個區域、小到場地周圍的景觀類型和人文條件,營建具有當地特色的園林景觀類型和滿足當地人們活動需求的空間場所。

2 園林景觀設計的主題

主題是在規劃、建筑、景觀3個方面進行誘導設計,將項目地塊潛在的最大價值發揮出來,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同時運用成熟嶄新的設計理念統領全局、綱舉目張,為其后的各個環節賦予中心主旨,營造出一系列具有內涵和價值的景觀。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獨特面貌稱為風格。同一主題下可能有多種風格,不同主題也可能用同一風格來表達。

在主題確立的基礎上,運用園林藝術和技術的各種方法,因地制宜地使主題中的藝術形象得以生動的實現,這是以意馭術、文循意出的過程,亦是融情入境,寄托設計者思想感情的過程。為主題的實現尋找準確、適合的園林形式,稱為賦形。園林的布局,藝術形式的選擇,山嶺、水體的位置和大體輪廓的確足,不同功能用地的劃分和銜接,活動和安靜景區的布置,園林主景的位置等均要在主題的引導下統一協調安排。

園林構景要素山水、植物、建筑、道路、標題等均是主題所依附的重要物質形式,也是框架基礎之上不同類型的嵌塊。組景上可以通過文化脈絡的延續、與原有主題物的承接、主題景觀、標志物等的序列關系來強化主題氛圍,景觀節點處一些功能簡明、體量小巧、造型別致、帶有意境的小型建筑物或小型藝術造型體也是主題的點睛之筆。在場地范圍內,利用可改造的要素構成與主題相關的平面形式,是規劃層面上對主題最直觀的表達方式之一?!跋蛏匠汕?,山蹊隨地作低平”,山水的布局可使全園生動,地形的高低起伏給人不同的視覺角度,引起多種心理感受,還可以創造豐富的景觀層次。

總之,確定具有代表性的景觀主題,并在此基礎上營建出獨具特色的豐富景觀,是未來景觀規劃的方向。園林景觀設計人員要因地制宜,設計出人性化、新穎而不浮躁、美觀而又實用、簡單而符合生態要求的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字:保障性住房;景觀設計;原則;方法

1 保障性住房景觀現狀

經過實地考察,我們發現雖然國內已建成了一批標桿式的保障性住房,如杭州的彭埠家園、紫薇公寓,深圳的西子灣等,但是在建設資金的限制下,一些早期建成的保障性住房景觀存在很多共性的問題。

1.1 空間布局不合理

首先,在規劃景觀布局之初,由于沒有參照建筑日照分析、風向分析等科學數據,造成以高層建筑為主的保障房景觀環境缺乏日照充足的活動空間。其次,場地空間沒有細化,無合理的老人休閑空間和兒童活動空間,且由于空間界定的不明確,造成活動空間面積被大量侵占,如被用作停車、晾曬、堆砌雜物等功能。

1.2 景觀設施過少

考慮到節約造價等因素,保障性住房小區中的景觀設施過少,特別是坐凳、亭、廊等基本的景觀休憩設施數量太少,無法滿足市民戶外空間活動的需求。

1.3 交通組織混亂

由于保障房大部分采用地面停車形式,所以交通組織不合理就會造成人車混行,特別是對于老人與兒童的活動會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另外,停車組織無序,停車場的界定不明確,無灌木或者地形做分隔,形成噪聲和尾氣的污染。

1.4 綠化率低

由于造價的限制,保障性住房中綠化率低,基本無大喬木遮蔭,中層灌木也較少,因此缺乏適宜的軟質空間圍合,活動空間利用率不高;且植物養護情況不佳,觀賞性不強。

2 保障性住房景觀設計的原則

2.1 實用性原則

保障性住房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決定了它的景觀設計必須以住戶最根本的實用需求為設計的第一主旨。所以,切實了解保障性住房居民的根本需求,通過景觀設計的手法形成相應的功能空間,滿足住戶的需求是景觀設計的首要原則。

2.2 經濟性原則

保障性住房的資金來源大部分是政府撥款和社會力量參與,這就決定了在進行景觀設計方案之初,必須要明確造價的預算,在方案之初以至最后的施工階段都要秉承經濟性的原則,盡可能地控制造價,通過設計和工程的相關手法來解決由造價所帶來的矛盾。

2.3 文化性原則

雖然保障性住房小區的景觀以實用、適用為主要特點,但賦予其相應的文化主題,營造一種歸家的親切感和歸屬感也是至關重要的。

2.4 可持續發展原則

新型保障房建設提出“綠色、環保、低碳”的概念,強調在有限成本下提高住房品質,具有時代特色。履行國家“四節一環?!碑a業政策的要求,致力于綠色建筑的研發,可持續景觀的設計,探索出一條低投入、高產出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有效模式。

3 保障性住房景觀設計的方法

3.1 合理布局功能空間

要實現保障性住房的實用性原則,關鍵在于能提供給住戶最需要的戶外空間。因此,首先必須從分析保障性住房人群的需求出發,找出相應的設計方法來解決。其次,需要借助一些科學數據分析的手段來實現真正的合理布局。

3.1.1 分析保障性住房人群需求。保障性住房居住人群多是拆遷戶與低收入家庭。從居住者的生理需求層面上來看,景觀的空間功能必須要滿足基本的戶外活動需求,包括老人休閑健身、兒童趣味活動、青少年戶外運動等要求;同時通過造景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滿足人們對陽光、空氣、綠植等基本生態要素的生理需求。

從居住者的心理層面上來看,保障房住區的建設除了滿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外,更需要為這些弱勢群體營造一種家園的歸屬感和社區的安全感。這些都可以通過景觀設計的手法來實現。如:設計強化家園歸屬感的主題文化景觀,為住戶營造良好的鄰里溝通的組團環境,營造安全有序的戶外交通網絡。

3.1.2 科學數據分析。運用天正建筑日照分析軟件、sketch up等進行日照分析,將老人和兒童活動場地布置在光照充足的空間。依據不同日照條件配置不同生長習性的植物種類,降低養護成本。運用PHOENICS軟件進行風向分析,在夏季主導風向上設計景觀廊道,利于通風降溫;在冬季主導風迎風面上種植高大常綠喬木,阻擋冷風,為冬日戶外活動營造更適宜的環境。通過日照分析與風向分析,設計合理的景觀和功能空間布局。

3.2 合理控制造價

目前國內各地保障房成本依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政府投入程度、保障房類型差別都會有不同。這里說的“控制”是在保證基本的安居要求前提下,秉承“重點空間重點打造”的原則,通過景觀設計的相關手法盡可能的降低成本消耗,在成本與效果兩者之間平衡的一種態度,具體方法有:

3.2.1 控制構筑物的數量。這些構筑物包括亭子、廊架、景墻、花壇、坐凳、活動設施等景觀小品。在設計中,一方面可以盡可能地減少構筑物的出現,如處理地形盡可能減少擋土墻的出現,將坡度放緩,運用植物造景處理高差。另一方面,針對居住區主入口、主要節點做重點空間的打造,可適當多放置一些休憩設施滿足居民活動的需求。

3.2.2 控制硬地鋪裝的面積。在規劃布局時主要在入口處及中心節點和老人、兒童活動空間設硬地鋪裝,其它宅間景觀設計簡化,以綠植為主。

篇9

關鍵詞:公園綠化景觀 設計原則 理念探索

前言:

公園是供人們休息和開展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綠化景觀可以幫助人們放松心情,在一個相對愉快的環境中活動。充滿藝術氣息的綠化景觀不僅可以增加公園整體設計的藝術效果,還能提升綠化景觀的藝術價值。

一、公園綠化景觀設計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開始逐漸引入城市公園建設,一方面是因為公園綠化景觀是一個整體建筑項目,可以為人們生活提供良好的活動場所;一方面是為了體現城市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目前,無論是城市公園還是大型獨立公園,綠化景觀設計已成為了一項重點的研究項目,在園林建設中的設計地位非常突出。因此,在植物景觀和區域景觀設計中,植物造景藝術、綠化景觀設計都能表現出不一樣的藝術美[1]。同時,與古典園林不同,現代公園在綠化景觀設計上更注重功能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在呈現公園綠化景觀藝術價值的基礎上,豐富綠化景觀的使用性能。

二、公園綠化景觀設計原則

一般情況下,公園綠化景觀分為兩大部分,植物造景和區域空間景觀,在這兩種景觀形態中,植物造景可以優化公園中的植物配置,讓植物在整體景觀設計中展現特殊的風格美。同時,地域性文化特征讓區域空間景觀的設計重心偏重于文化,實體植物景觀與空間景觀的完美配合,是公園綠化景觀設計的宗旨[2]。

2.1設計原則

2.1.1景觀資源配置多樣性

一處具有藝術觀賞價值的景觀一定是由多種植物配合完成的,所以一個植物在綠化設計中必須與其他植物產生共生效益,在特殊設計環境下,轉變存在形式,或變成叢植、花壇,或發展成植籬。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設計形式,景觀資源的多樣性是不曾改變的。

2.1.2“以人為本”原則

因為公園中的綠化景觀所占的區域空間最大,所以在開展景觀設計時,設計人員應利用好綠化景觀與公園地勢形態、人文歷史、自然環境的優勢,充分表現出“人本文化”的設計特色。同時,在特定的拓展空間內,植物、公園公共建筑、固定植物都需要融入綠化景觀設計中,促進綠化景觀的人性化、立體化、健康化發展。在人文思想的影響下,現代公園綠化景觀設計原則也悄然發生了改變,徹底打破了傳統的鑒賞角度,從多元文化角度分析景觀設計內容,并重新定義了綠化景觀在公園景觀設計中的主體地位和應用價值。由此可見,“以人文本”原則是公園開展現代綠化建設的核心依據,是推行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項目的必然手段。

2.1.3功能性原則

綠化景觀設計不僅要體現良好的藝術價值,還需在具有藝術欣賞能力的同時,通過融合設施建設提高綠化景觀的功能性。公園中不僅有綠化景觀,還有很多公共設施,這些公共設施供人們開展娛樂活動,如果綠化景觀脫離在人們生活之外,則其欣賞價值將會大大降低[3]。因此,綠化景觀應結合公園中公共設施的使用性能,在符合設計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拉近綠化景觀與公共設施間的距離,讓人們在休閑娛樂的過程中,時刻能夠體會到綠化景觀所帶給他們的“正能量”。

2.2綠化景觀設計主要內容

在公園綠化景觀設計中,特色植物和花卉的合理分配、景觀修剪模型、園林建筑景觀配置等問題是設計的主體內容。以植物為主體設計內容的綠化景觀設計工作,各種樹木和花卉的設計修剪工作格外重要,不僅要突顯綠化景觀在公園整體布局上的交相輝映,還要詳細記錄并規劃相關種植、布置方案。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2.2.1入口景觀布局

入口景觀是公園的門戶,所以在這個地方,綠化景觀必須采用中軸對稱的方式分布,各種樹木和植物在排列設置上要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和對稱性。通常,公園的入口景觀會設置一個標志性的綠化景觀,來突顯公園的的藝術價值和景觀地位。所以入口景觀應以大面積平面樹池和花池為設計背景,采用高大喬木的對應布置,并配用精湛的修剪技術,將綠化景觀修剪成符合公園文化特征的景觀[4]。

2.2.2綠化景觀和水體景觀的融合設計

大型水體景觀是公園中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所以綠化景觀應在設計上突出兩者景觀特征的融合性和關聯性,既突顯出綠化景觀的植物設計的藝術價值,還應烘托出水體景觀的自然駁岸式水池,給人們營造出一種山水融合的自然景象。在這種景象的感知背景下,山水之間的亭臺樓閣在更能滿足與人們享受自然的活動需求[5]。

2.2.3綠化景觀的特征設計

與大型主題公園不同,小型公園偏重于采用人造山體進行景觀設計,因為人造山體在地質結構和材料性質上都遠不如真實的山,所以如果要想突顯出人造山體的自然特征,必須依賴于綠化景觀的特征設計,在山體周圍創建綠化帶,并以人們活動路線為中心,在道路兩側增設“自然景觀”。依靠綠化景觀特色設計,不僅人造山體的先天漏洞得以填補,公園的整體景觀布局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三、公園綠化景觀設計理念探索

本文通過對公園綠化設計內容以及原則進行系統分析之后可知,公園在景觀設計上面臨著諸多發展問題,在現代生活需求的影響下,綠化景觀設計必須轉變傳統設計理念,以創建現代化綜合性景觀園林為目標,開展綠化景觀設計工作。結合上述內容,本文總結了以下兩點景觀設計理念發展內容。

3.1設置娛樂休閑區

由于綠化景觀養護起來非常困難,所以目前大都是公園都不會在娛樂休閑區設置過多的綠化景觀,以防止景觀被破壞。但是,隨著人文素養的提升,綠化景觀融入人們休閑娛樂區是必然選擇。如在兒童游戲區設置動物形狀的植物,利用綠化植物維護兒童安全,作為一種自然屏障,將兒童圍禁在一個安全的地區活動。

3.2烘托文化主題

在特色建筑周圍,可以利用綠化植物平面造景的色彩和三維立體效果搭建一個具有功能性的綠化景觀群。延伸活動場所與綠化景觀在空間上的關聯作用,幫助人們指明活動范圍。同時,也可以利用景觀自上而下的景觀層次變化,提高公園中文化建筑的景觀特色,讓公園內每一處建筑所體現的景觀文化內容各不相同[6]。

結論:

綜上分析可知,公園是向全面開放的娛樂場所,作為重要裝飾元素的綠化景觀,其設計內容和設計方法對公園使用性能的主導作用非常強。因此,設計師必須認真統籌區域內公園的文化特色和綠化景觀特征,通過專業的規劃設計,營造一個完美的自然與現代化建筑相互融合的設計布局,以提高“景觀建筑”在公園建設中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周佳.淺談園林景觀中的人性化設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24):168-173.

[2]成國濤.鐵路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3,14(28):135-142.

[3]雷正杰.湖南省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1,13(08):109-112.

[4]雷振林.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的藝術語言[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23):156-173.

篇10

關鍵詞:濱江帶, 園林景觀, 贛江景觀, 設計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南昌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南昌市的城市格局和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空間得到極大的拓展和延伸,形成了以昌南、昌北為中心城區的“一江兩岸”格局。其濱江帶的景觀形態不僅要體現自然景觀風貌,更要結合未來城市規劃,將景觀功能和地域特色融為一體,塑造具有贛江特色的城市濱江景觀。

1 贛江濱江帶景觀現狀

贛江濱江帶景觀主要有西堤和東堤組成。目前,西提主要有秋水廣場和贛江市民公園,位于南昌市紅谷灘新區贛江之濱,是贛江“一江兩岸濱水景觀風貌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組成了江西省目前功能最全、面積最大、內涵最廣、音樂噴泉最高最大的濱江景觀軸。

與贛江西岸遙相呼應的是規劃建設的贛東大堤風光帶景觀工程項目,該項目采用一軸(一條濱河景觀發展軸)、三線(貫穿贛江的三座大橋)、五核(五個核心景觀)的設計理念。五核即城市五大景觀區:城市藝術創意區、城市文化區、城市疏散區、城市娛樂演藝區、城市生態公園區。此外,滕王閣往八一大橋段,隨著滕王閣二期改造工程建設啟動,將采用宋代建筑風格,體現“唐風宋韻”,沿江建設墨香堂、好運樓、小劇場、休息廳、迎客亭、覽勝臺等建筑,同時按照65%的綠地率建設綠化帶。再往八一大橋方向將建停車場,上面將成為一個下沉式文化廣場,周邊有斜坡草地,觀景平臺和滑板場等。同時,臨江有濱江步道和臺階看臺,方便游人欣賞贛江美景。

2 城市濱江園林景觀設計原則

2.1 注重生態效益

濱江地區應以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原則,把握人與自然的設計主題,在保護原有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優勢,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高度結合,保證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梢酝ㄟ^自然的植物群落增添河岸的野趣和親切感,努力營造自然生物群落景觀特色。

2.2 找準城市特色定位

城市景觀特色,是一定時空領域內某城市景觀(城市地段景觀)作為人們的審美對象,相對于其他城市所體現出的不同審美特征。調查分析城市現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研究提出一定時空范圍內該城市的景觀特色所在,以作為該城市景觀特色保護的依據。城市景觀特色定位主要依據該城市景觀在區域城市景觀特色結構中的特性,具體講,是該城市不同于一定范圍內其他城市景觀的審美特征。南昌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在濱江帶景觀開發時候注重挖掘歷史元素,使得與城市景觀協調一致。

2.3 充分考慮安全需求

贛江濱江地區容易受到潮水、洪水的威脅,濱江景觀規劃設計應當依據實際需要進行。為此,可以考慮設置防洪堤壩、防洪墻等防洪工程設施,確保濱江水域安全。在規劃處理上,一般采用不同高度臨水臺地的做法。

2.4 符合合理經濟性原則

沿江景觀設計必須考慮項目的可操作性,除了滿足社會效益,還要滿足經濟效益。為此,需要充分利用地形條件和豎向坡度現狀,力爭在最少的地形整治前提下,減少工程造價,同時創造出豐富多變的濱水景觀空間。與此同時,功能和景觀設施盡量做到既有觀賞性,又簡潔實用和便于實施管理。在植物選擇上,造景盡量少用名貴樹種和大樹移植,發揮鄉土樹種的景觀潛質。

2.5 塑造親水環境

水是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溫床,是自然景觀中最吸引人的要素之一。在合理開發利用濱水區域,滿足其景觀、防洪和生態環境的同時,如何依托城市濱水區域的特色地方文脈在景觀設計中表達出地方精神,挖掘出人文內涵,創造出休閑、生態、動感、時尚的多功能城市濱水景觀帶是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重點。因此,積極創造親水的公共活動空間與內容,造設親水設施,營造親水的視覺感受。

3 贛江濱江帶園林景觀的布局與功能設計

針對不同的功能區,對空間性質進行設計,如觀光游覽空間、文化主題空間、運動主題空間、娛樂休閑主題空間等等。

在觀光游覽分區上,滕王閣景區和秋水廣場屬于此類。由景墻、樹池坐凳、大樹草坪構成的休閑場地,布置成觀景散步的休閑空間。此外,通過種植、特色鋪裝、休閑亭廊構架組成具有現代簡潔感和濃郁藝術氛圍的景觀節點。

文化主題空間。贛江西岸紅谷灘新區贛文化長廊區北接秋水廣場,南至南昌大橋,分為開篇、先哲崇光、青銅廣場、文學巨人、藝術巔峰、儺廣場、書院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往事鉤沉十個景點。贛江東堤在后期開發時候,結合地段特色保留一些沿江企業,可以考慮利用廢舊工廠,打造場地記憶景觀。

運動主題空間。 隨著濱江路的實施,富大有堤(紫金城段)已失去城市交通功能,上層規劃已定性為公共綠地,現有路面為瀝青,基礎較好,并且地下管網已實施,且遠期這條道路具有防洪功能。本次設計本著節約成本,利用現有資源,改造成停車場、休閑健身場、演藝廣場和運動場地,其間采用木制樹池綠化的形成來增加場地的綠量。具體可以改造成1個休閑健身場、1個演藝廣場、2個羽毛球場及2個籃球場。

娛樂休閑空間。濱江樂園從南昌大橋至贛江新天地,長1.8公里,從北至南分別為枯山水景觀區、摩天輪、兒童樂園、極限運動區、天然泳場、人工泳池和燒烤區等。鑒于上海新天地在上海的成功,以及1912酒吧街在南京的繁華,南昌相應地把握自身的城市特色和條 件,依據江西人的傳統文化,在贛江濱水景觀帶中規劃了以飲食文化為主的贛江新天地。這里有包括阿一鮑魚、東海海鮮、CCU會所和芭蕉殿泰國餐廳等國內著名的餐飲品牌,在這里享受高檔飲食的同時又能縱覽一線贛江,可謂高尚生活。

4、濱江帶植物種植規劃

濱江帶植物選擇要充分考慮季節因素,結合種植設計,設置多種空間環境,使場地的可利用面積得到充分體現,避免形成不利的空間。種植凸顯四季的變化的植物,每個分區體現不同的植物景觀,以求達到春夏秋冬有美景、高低遠近各不同的綠化效果。此外,根據不同的土壤濕度、朝向和地形的情況劃分出陸生、丘陵、近水等不同的植物類型區。

觀光游覽區。采用八月桂、小葉榕、枇杷、碧桃、垂柳、木棉等鄉土樹種為主景樹,輔以棕櫚科植物、小葉欖仁等具有熱帶亞熱帶情調的植物,充分展現該地區四季常青、春花秋實的特色,襯托出景點獨有的文化魅力,增加景區的內涵。突出生態特色,可以利用喬木、灌木、植被創造自然景觀,多品種、多層次的植物運用,形成自然生態群落景觀。

文化主題空間。該區以人文景觀為主,應大量種植高大落葉喬木,如銀杏、欒樹、大葉紫薇、雞冠刺桐、木棉、刺桐、竹子、雞蛋花、葉紫薇等,突出歷史滄桑感,同時還要搭配一些常綠喬木。為市民提供休息乘涼的自然環境。采用以自然式為主,局部采用軸線式種植方式。

運動主題空間。選擇有益人體健康的植物,如有香味或可以吸收有害氣體的植物,避免有毒、有刺或飛毛的植物,為在此活動的人們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必要的庭陰樹能夠給運動的人們提供陰涼的環境,色彩繽紛的花灌木及地被可形成歡快活潑的氣氛,讓人心情愉悅,有益于身心健康。采用自然與規則式結合種植形式。

娛樂休閑區。該區是主要的景觀和活動區,應以高大的喬木為主景樹。地面以大面積花灌木和草坪為主,局部范同點綴小喬木、灌木和小灌木叢,保證游人有樹陰遮陽,又有充足的活動空間;高大喬木給人提供陰涼,配以四季花木和香花植物,給人們休閑放松的感受,配合廣場局部做規則式種植,形成開闊、明快的氛圍,營造“風滿林亭月映臺,心清自有妙香來”的意境。采用規則式種植,周邊自然式種植。

結束語。濱水景觀做為當地的一張“名片”,應在努力營造景觀特色的同時,將濱水景觀的功能性、親水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有機整合,形成富有特色的景觀地帶。

參考文獻:

[1] 王念.城市濱水景觀規劃中多目標滿足的方法研究——以南昌市秋水廣場和贛江市民公園為例[J].科技廣場,2011,(5):175-178.

[2] 余柏椿.試論城市景觀特色定位——以武漢濱江景觀為例[J].新建筑,2000,(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