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計的含義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4: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設計的含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設計的含義

篇1

[關鍵詞]環境藝術;景觀;規劃

中圖分類號:G42

在對環境藝術的認識上,最大轉變是在環境藝術的范圍上,打開了各學科之間的學術壁壘,加強了橫向溝通,在環境藝術的理論體系中融合了建筑學、規劃學、生態環境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內容。環境藝術不再是通過一個點分析實際項目,而是運用相關學科的理論,立體地全面地分析實際項目。這樣建設的項目,會兼顧空間形式美,生態環境和諧,功能完善,使人愉悅。

環境藝術是一門邊緣學科,包括了很多學科的內容。環境藝術設計現在更多的是用藝術的手法處理與人相關的環境生態,這也是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我國的快速發展,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勢必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影響。如何解決基礎建設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研究的方向。道橋景觀就是其中之一。大型道橋工程本身就是景觀,優秀的道橋形式往往是所在城市的文明象征,代表著建造時代生產力的水平和社會審美趨勢。比如:武漢長江大橋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歷史的魅力。成為經典的道橋景觀是工程主體的結構技巧所造就的。時代在進步,人們對于道橋景觀的認識和期待已經不僅僅只限于主體結構形式的美,而是延伸到對道橋工程起始全段環境品質的更高要求。道橋景觀的一般涵義是在形式上滿足視覺上的愉悅并適合在高速流動中的觀賞,而環境品質的涵義是環境內的諸因素反映著當代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作為活性的投資,道橋景觀為其區域的游覽觀光、運動休閑乃至于相關產業提供發展的平臺。體現了上述意義,道橋景觀才在形式上走進美即自然的當代美學語境,從而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由單純的形式美走向環境的整體美,是道橋景觀建設觀念的進步。武漢天興洲大橋是在主體結構形式完成之后才進入景觀設計研究階段的,主體形式不可更動。景觀設計的對象是地面景觀,公路橋面配置物,主塔、橋墩形式細化設計及符合在高速進行中觀賞的藝術品。研究范圍包括武漢至恩施公路立交及橋頭用地的開發、和平大道立交原生自然的恢復、武青三干道立交綠色肌理地被的處理。上述工作涉及到藝術、生態、環境保護、植物選配、園林規劃、工業設計及制造、城市規劃、產業發展策劃等領域,特別是對于地理學中的地質、地形、地貌概念,運用于藝術設計之中,使環境設計能以宏觀的角度審視課題研究的理念。課題研究的設計理念:一是景觀形式與道橋構造本體一體化原則。在一體化設計中,服從景觀形象尊重交通功能的原則,形式美即是工程之美。不做與工程無關的所謂“文化標簽”。二是生態原則。用恢復綠色植被的方式,處理互通立交地面景觀及道橋投影地帶環境的修復,并結合橋墩形成豎向綠化景觀。三是環保原則。通過構件的設計和寬帶林木栽植有效降低噪聲污染。通過地表的設計對立交區域的進水、排漬、蓄灌實行無能耗的自凈處理,不增加新的光污染。四是視覺原則。從創造愉悅的安全高速行進的空間環境出發,確定道橋視覺諸因素,即形成符合流動觀賞的地面景觀,藝術構筑和路面配置。五是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地景的處理中,結合三環線規劃,部署運動、森林、休閑、博覽、觀江場所。六是可持續發展空間策略。大面積的林木花果植被即是道橋空間區域的活性因素,是永不枯竭的產業資源;部分構件的設計可引發相關的制造產業;部分控地在一定條件下可轉換為它種開發,是道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課題地面景觀概念設計:一是武漢至恩施立交地面景觀設計。方案一是將武漢至恩施公路立交地面改建為汽車俱樂部(地景公園),率先在國內開辟一項極富刺激的現代運動場地,在運行上有良好前景和影響。主要構造手段是大量運用地表、凹槽和植被進行人性化的處理。方案二百花百果園(地景公園),以地面網絡化的形式,實施大規模成片花木種植,追求地面綠化,花木產業與植物觀賞一體化,兼容客舍、博物館,以期形成江北三環線上的綠色休閑園地。并種植大面積寬帶林木,阻隔火車、汽車高速行進所產生的噪聲。二是和平大道立交地面景觀設計。方案是建設為濕地公園。對煤灰填充的湖面實行水面及生態還原的改造。以煤灰固化、廢棄建筑垃圾和生物處理技術作地表綜合處理,并形成濕地與水道相間的港灣休閑公園。其主要的生態功能是調動高層和地表結構將來水和漬水形成無能耗自然凈化的流向,以降解堆灰場污染。三是武青三干道立交地面景觀設計。方案是建設地被綠化。從綠色肌理的概念出發,調動栽培植物形成大地肌理,以滿足高速流動中的瞬間視覺印象,其設計手法是將理性形式與植物的自然生長相結合。優點是養護量小且具有經濟價值。不同種類的植土層按設計線形形成凹槽,多種植物各布所居。

在武漢目前及將來的發展中,環境藝術設計應起到一個媒介的作用。它傳播新的藝術理念,并對景觀、建筑、室內設計起到催化劑的作用。這種催化劑能夠加速設計的進程,提高設計的效率,打破傳統的審美角度。媒介是一個運載體,它傳遞著藝術的信息。而環境藝術設計不僅充當運輸信息的任務,在其過程中還要結合實際,向更高的階段進行轉換,這個過程即設計的過程。概括來說媒介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一是對藝術信息的收集;二是信息的傳輸;三是藝術信息的轉換;四是藝術信息的表達。那么這四個步驟所形成的成果是未來環境藝術設計發展趨勢仍然將以延續媒介的作用而存在。它應是景觀、規劃、建筑、室內新思想的開創者,是現代藝術在工程運用中的具有開創精神的系統。

總體來說,政府對于武漢市的人文景觀還是比較重視的,例如對于東湖風景區的改造方案上就下了比較大的力度,力求打造東湖品牌,成為我市旅游的又一個亮點。在洪山廣場上,更是體現出環境與人的交融性。

參考文獻

[1]《美學原理》楊辛甘霖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2]《設計學概論》尹定邦主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第四版

篇2

在大學校園環境中,環境的營造以及校園文化的體現是主體。校園雕塑則是一個精神和文化狀態體現的標志,更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裝飾,美化校園環境的同時又豐富了學生與老師的精神生活,同時體現著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及精神面貌,所以現代雕塑在大學校園環境設計中尤為重要。

現代雕塑與校園環境

雕塑藝術在當下環境的建設中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傳統雕塑藝術的表現語言單一,多以寫實的藝術語言作為其表現形式,而現代的雕塑藝術已不僅僅局限在單一的對人對事物的描述,而是越來越多元化,依靠著自身的一些信息符號來傳達著要表達的含義。雕塑藝術作為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代大學校園中的雕塑不僅僅局限在“雕塑”這種藝術門類單中。更多的是被藝術化、裝置化,體現著當代大學校園環境的公共藝術。

現代雕塑與校園文化的關系

1.校園文化與現代雕塑設計

在當代高校中,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種學校本身的群體文化內涵。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

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雕塑、綠化等這種物化形態是學校形成的基礎,也是形成校園文化的基礎內容之一。培養人才,提升人才的素質離不開良好的文化環境??梢娦@文化在主導著校園環境的形成。

現代雕塑藝術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雕塑的營造,增加了校園教書育人環境的文化氛圍,是校園文化實力的物化的表現,合理的校園雕塑的設計也使得校園設施的品位得到很好的提升,不僅具有裝飾、豐富和美化校園的功能,同時又具有豐富師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意義。校園雕塑的設立使得校園環境的使用者能夠很真切的感受到校園文化。

2.校園文化主導校園雕塑的設計形成

大學校園環境設計具有著豐富的內涵,承載著與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與校園文化的關系,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現代性等各方面的內容。這幾種大學環境設計的要素與人的對話和溝通需要一個過程和媒介,雕塑在其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校園雕塑的形成是校園文化與校園景觀在起著主導作用。校園文化是常新的,是能夠體現校園環境與文化氣氛的,是能夠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心靈的,是能夠激發青年學生激情的,而校園雕塑設計本身也在體現著這一點。在當代,現代雕塑的發展,眾多校園雕塑也在逐漸轉變為更富有文化內涵的,能夠體現學生活力的,能夠反映多彩校園的裝置雕塑藝術。“例如將一團扔掉的口香糖的包裝紙無限放大,放在校園的草坪上,所形成的視覺沖擊力以及給予人的感知是極強的,在形成裝置藝術的同時,提醒著學生們保護環境,提倡環保等含義,讓學生能夠很深刻的留下印象,同時雕塑還體現著多彩校園的一種?!?/p>

大學校園環境中現代雕塑的功能性

現代雕塑是一個時代精神和文化狀態的體現,表達著學校的校園文化,以及精神理念,體現著學生的活力多彩。優秀的雕塑藝術品會成為校園生活、學習的一部分,其飽含的審美精神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

1.引導功能

大學校園中的現代雕塑藝術在環境設計美感的同時,能夠引導師生的心靈和思想的追求。高校校園環境中的現代雕塑在設計時考慮的重點在于正能量的體現,在滿足所要表達的含義的同時一定在體現著正面的積極向上的思想。并且創造出富有活力的空間環境,這種活潑朝氣、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對現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意義。

2.親近感和校園文化溝通的功能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核心,是學校的靈魂,它包含了學校的歷史傳統,被認同被熟知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等,校園文化的巨大的力量是具有凝聚力、震撼力和創造力,讓一代又一代的師生為之而努力。一個優秀的現代校園雕塑能夠將校園文化體現的凌厲精致,能夠成為學校的標志,能夠成為學校對外宣傳的名片之一?,F代雕塑藝術通過獨有的藝術魅力,提高師生的審美意識和藝術欣賞力。大多采用接近人的尺度,在空間中與人在同一個水平上,可觸摸,一些帶有功能性質的裝飾藝術能夠通過其功能,增強人的參與感。

3.教育功能

現代雕塑作品是由設計師經過反復推敲琢磨,從而創造出生動的富有美感的雕塑作品,優秀的校園雕塑,能夠將高效文化轉換成有形的物質載體,可以凝聚學生的團結力量,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灌輸一些含義與理念,而是能夠潛移默化的感染人的心靈,其文化內涵與所表達的藝術含義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

總結

篇3

關鍵詞:環境設計;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綠色設計;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4-0192-01

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提高,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各個廣場小區拔地而起。這使得環境設計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迅猛的發展。各種設計方法、設計理論、設計材料層出不窮,同時在高速發展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環境設計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關系到人們的安全、健康、舒適等。環境設計的對象是人居住生活的各種空間環境,主體是人。因此,環境設計的中心應是“以人為本”。環境設計的“以人為本”就是要求設計師在設計中始終要考慮人的生理、心理、視覺感受等。

一、課題研究背景

環境設計的情況和現狀:

目前,環境設計已在國內大范圍的發展起來并初步形成了一個規模,逐漸進入一個穩定的發展時期。在這段時期,城市得到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居住條件越來越好。然而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得到不斷破壞、遭到污染、受到各種各樣的危害。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開始對自身所處的生產、生活、活動的環境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時代精神要求環境設計回到本源,即:環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人們服務,要“以人為本”,追求深層次的精神需求。

二、“以人為本”的理論

最近,在中國的環境設計中興起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論?!耙匀藶楸尽本褪前选叭恕钡奈恢梅旁诤诵模瑯淞⑷嗽诳臻g中的主導地位,環境中的一景一物均以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進行設置,因而“以人為本”將是環境設計成功的基礎。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人為制造的環境中度過,人們對空間環境的要求,是隨著個人的物質文化提高而不斷變化的。提出環境設計“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當今設計發展和進步的標志,也是對環境設計的必然要求。對于環境設計而言,人是設計的主體和服務對象,環境設計是以滿足人和生產生存活動的需要為核心的。環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設計構思、施工工藝、裝飾材料、陳設到內施、定額法規及施工管理的協調等諸多問題來實現的,環境設計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系統工程,最終目的是創造出空間環境,來滿足人們對當時社會的流行時尚、美學觀點、社會經濟和風格文脈的追求和向往。這就要求環境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只能是為人和人的活動服務。

三、如何實現在環境設計中的“以人為本”

(一)人體工程學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以前的設計師在研究問題時,時常會把人和物、人和環境分開來說,孤立地對待,認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環境就是環境,讓人們去適應物和環境而不是讓這些去適應人?,F代環境設計日益重視人與物和環境間,以人為主體的具有科學依據的協調。因此,環境設計除了依然十分重視視覺環境的設計外,對物理環境、生理環境以及心理環境的研究和設計也已予以高度重視,并開始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去。人體工程學聯系到室內設計,其含義為:以人為主體,運用人體計測、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與室內環境之間的合理協調關系,以適合人的身心活動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標應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適。人體工程學與有關學科以及人體工程學中人、室內環境和設施的相互關系。

(二)環境心理學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關于環境心理學與環境設計的關系,一本書中曾提到:“不少建筑師很自信,以為建筑將決定人的行為”,但他們“往往忽視人工環境會給人們帶來什么樣的損害,也很少考慮到什么樣的環境適合于人類的生存與活動”。以往的心理學“其注意力僅僅放在解釋人類的行為上,對于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未加重視。環境心理學則是以心理學的方法對環境進行探討”,即是在人與環境之間是“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使我們對人與環境的關系、對怎樣創造室內人工環境,都應具有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

環境心理學從總體上既肯定人們對外界環境的認知有相同或類似的反應,同時也十分重視作為使用者的人的個性對環境設計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為、個性,在塑造環境時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適當地動用環境對人的行為的“引導”,對個性的影響,真正實現環境設計的“以人為本”。

篇4

關鍵詞:綠色技術;綠色環境;設計;應用

綠色技術是指能減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態的技術體系。綠色技術遵循3R的理念,即:Reduce(減少)、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它是構成綠色技術范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綠色技術、綠色設計的概念已深入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綠色技術在環境設計的很多方面已經取得了關鍵性的進步。綠色環境設計必須依賴綠色技術而生成,綠色技術策略應該切實實施相關的理念和技術,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環境保護的理念加上改造生態的知識與能力,以及相關的物質技術手段才形成完整的綠色技術效用。

1 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1.1 節約資源與環境保護

與建筑業有關的環境污染對眼下的環境問題要負約50%的責任,其中有相當的比例是因為室內外裝飾中材料的生產、施工與維護造成的?,F有的環境設計行業的裝修周期一般為10年,重新裝修時,以前的裝修一般都要拆除,包括各類地板、瓷磚、墻紙、板材等等,這些廢舊材料往往沒有任何利用,直接丟棄,產生大量的垃圾,對環境也造成污染和破壞。因此在環境設計中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顯得尤為重要了。

現如今“綠色設計”、“綠色消費”等概念成為時代進步的追求。環境設計不能落后于時展的要求,而是應當大力提倡綠色設計與綠色環境消費,并在設計實踐中努力實現綠色設計理念,同時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綠色環境消費觀。綠色環境設計必須以系統論為指導思想,以創造人類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生存環境為設計追求,反對以犧牲社會資源來追求環境藝術設計的所謂“純藝術化”。

1.2 環境設計師的社會責任體現

設計師的任務就是解決設計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設計來引導社會往正確的方向前進。設計師通過設計實踐,會對社會的自然觀和審美標準產生影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實現。另一方面,綠色設計本身就來源于設計師對現代技術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體現了設計師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回歸。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社會也是存在于自然中的社會。阿爾多?列奧波德在《大地倫理學》中指出:地球是有機的整體,人類是生物聯合體中的平等成員,人類在自然中的作用不在于征服和統治,而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去促進人和自然的和睦相處,共同進化。在綠色環境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們應把環境保護觀念放在優先的位置,處理好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

1.3 綠色環境設計的內涵及社會價值

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約翰?西蒙茲指出,環境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諧相處。環境設計專業的研究內容是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非生物、生物之間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最終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其次,環境價值的體現就是一種環境設計價值的社會體現。綠色環境設計貫穿著設計對象的全過程,將方案的前期概念、方案確定、施工、建成后的使用直到停止使用后的回收過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裝修和裝飾,這種包括了設計層和評價層的反復過程,它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內含有設計的社會價值。

2 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的有效應用

2.1 設計師具有主體概念的積極作用

設計師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設計出具有自然感的空間,往往是通過改造建筑使得內外空間相互融合,使得更多的空氣、陽光和水分可以與內部空間保持暢通的同時,也使得外界的景色展現在我們的視野之內。很多的住宅和餐飲建筑都在追求一種自然風,希望以一種自然復古,順應自然的氛圍來贏得客戶的青睞,這事實上給大眾灌輸了綠色生活的理念。在內部環境設計方面,廣泛使用的室內造園方法,也就是在室內多擺設綠化植物,使得室內的綠色感增強。關于室內設計的顏色搭配和材料選擇,設計師盡可能地讓使用者感受自然的趣味,體會自然的味道,設計師關注的就是顏色與材料的組合,從而使綠色技術和綠色環境設計理念完美結合。

2.2 提高環境的健康性與和諧性

在綠色設計理念的實踐過程當中,一是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藝術性融合,降低污染;二是注重處理人工因素之間的關系,使環境采光、溫度、空氣等系統可以高效運作。從內部環境空間來說,降低甲醛等空氣污染,設計師在環境設計的階段,就會對施工材料進行全方位的考慮、篩選。另外,還會考慮到環境中的放射污染,氡是現代室內環境的主要放射污染物,主要來自于石材。所以,在環境設計的過程當中,常常在人們不常接觸的區域范圍內設置石材元素,并盡可能的使用天然無放射石材。除此之外,設計師還對采光、空氣以及溫度等空間系統的設計元素進行仔細的考究,使室內能夠盡可能地接受自然光照射,使空氣的流通能夠自然、順暢,并使溫度可以始終保持在一個令人舒適的區間內。這樣可減少能源消耗,并與自然環境能夠融為一體,使人工因素與自然生態環境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

2.3 盡可能利用綠色材料

當前,有許多的材料都以“綠色”為賣點,這為綠色設計理念的實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綠色材料的主要優點在于可以節省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并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綠色材料在功能上也更為杰出,并能夠在回收處理的問題上體現出傳統材料無法達到的環保屬性,最大限度滿足了綠色設計理念的核心需求。通過對綠色材料的應用,有關人的健康的很多問題能得到解決,也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因此在設計中會盡可能的選用綠色材料,這是綠色環境設計實踐應用的一個有效途徑。

2.4 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

綠色環境設計活動已經在考慮能源的利用率:盡可能以最低的能源消耗,滿足人對環境的功能需求。要降低能源消耗,主要可以從溫度控制、光線采集、水資源利用以及隔音等方面來實現。例如,門窗對室內溫度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作用,所以在設計中會考慮到門窗的材質和空間位置因素,盡可能使環境空間在不消耗能源的情況下,保持最適宜的溫度。再如,現在的環境設計師們都很注重節約水資源的設計,常常采用廢水回收處理以及雨水收集,用以澆灌綠色植物等等。

3 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應用的發展方向

3.1 綠色技術要始終圍繞環保與健康的環境概念

綠色材料的應用是綠色技術的基礎,綠色材料有兩層含義,其一是無毒無害無污染;其二是“低碳”,要盡量用大自然中的原始材料,減少地球的排污和排熱,盡量使用可降解材料,比如可再生的藤竹木、可分解的玻璃、可循環使用的鋼材等等。綠色技術應當在人的需求滿足和自然環境保護的平衡思維下,以保護環境、友好自然的方式給人們(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的生活帶來健康、方便、舒適的綠色空間環境。

3.2 智力資源應成為綠色環境設計發展的重要資源

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認識到智力的重要性,它是一切資源中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智力資本的發展不僅推動物力資本的不斷創新,而且使勞動者本身的素質提高,使社會財富增加。設計是具有創新性的智力資源,環境設計尤其如此,一個好的綠色環境設計可以節約資源、節省空間,帶給人們健康的生活。故在設計專業教育中,給未來的設計師灌輸綠色環境設計概念也將是長期的重要任務和更重要的發展資源。

3.3 綠色技術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應符合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

知識經濟崇尚知識、腦力,重復勞動不再占據主要地位,知識經濟為環境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與土壤。綠色環境設計通過提高產品的科技、藝術含量,提高產品的審美附加值,從而往往能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順應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是綠色環境設計發展的必由之路。設計師應自覺、主動把握經濟社會的特點,在設計思想、設計觀念、設計方法、設計手段等方面做出回應和體現,順應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

3.4 綠色技術必須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相結合

綠色技術的發展不是孤立、片面的,它必須不斷吸取其他學科的最新成果,從而更好地實現為社會服務的宗旨。在當今,環境設計中智能化設計體系廣泛運用,如智能化的節能減排系統在環境設計中正逐漸被大量運用,如何讓環境設計空間更符合當代及未來人群的需要,綠色技術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的結合是密不可分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設計也會隨之進入智能化綠色設計的新階段。

4 結語

綠色環境設計是今后設計界的主流設計方向,而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就顯得尤其重要。綠色環境設計充分體現了低碳、節能、減排的生態設計觀,同時,綠色思維、綠色理念、綠色生活方式對綠環境藝術設計也至關重要。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帶給人類文明長遠的利益。注重綠色技術、注重綠色環境設計,為營造“綠色、和諧、低碳”的環境空間而努力必將是環境設計從業者的責任和設計事務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大衛?伯格曼(美).可持續設計要點指南[M].徐馨蓮,陳然,譯.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 黎德化.生態設計學[M].徐馨蓮,陳然,譯.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 Jean Carroon .可持續設計要點指南[M].陳彥玉,等,譯.

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陳華鋼(1968―),男,廣東廣州人,碩士,教授,廣東白云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綠色建筑環境設計研究。

篇5

關鍵詞:環境藝術;信息傳播;模式;要素;接收方式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3-0230-01

景觀環境設計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到設計藝術學、建筑學、城市規劃學、行為學、歷史學、美學、心理學、宗教、哲學等多種學科。由于設計師與使用者對于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和感受,所以景觀設計從構思變為物質實體的過程中,不能忽視景觀環境對受者的傳播視覺信息的感受。以受者感知為基礎,設計師進行不斷的修改和補充所要傳播的內容??傮w來說,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宏觀系統的單向傳播活動。

1、景觀環境信息傳播。傳播是信息的傳遞,空間環境的信息內容抽象模糊,人所意識的環境是定位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同時這種傳播業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傳播學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傳播的普遍含義包含傳播的材料以及傳播的方式兩個方面。

2、傳播模式。傳播過程復雜、不固定,以模式的形式直觀的把所要傳播的內容通過各種形式加以描述。使用模式方法對傳播的要素、環節以及變量關系進行系統的、科學的描述。傳播模式公認的具有構造功能、解釋功能、啟發功能以及預測功能。

景觀環境設計的傳播模式與拉斯韋爾模式和申農韋弗模式提出的單向流動觀點相切合,其目的都是在與影響受眾,但是拉斯韋爾模式的線性傳播無法直觀的描繪出景觀環境設計傳播圖景。同時景觀環境設計師在設計之前應當和受眾群體進行先行交流和溝通,通過各種信息的歸納與總結,再進行推敲和探究。只有對大眾的審美傾向、需求、愛好等觀點的符合,才能使創作的設計作品更廣泛的為大眾所接受和理解。在景觀環境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以后,還應當通過調查使用者和公眾對于景觀環境的總體評價情況來判斷設計的意圖是否實際的貫徹執行完善。

3、傳播要素。景觀環境設計具有傳播的普遍特點,遵循著傳播的普遍規律,但是它有具有其獨特的傳播要素和傳播模式。景觀環境設計著重于社會信息的傳播,其傳播者是能夠直接或間接決定景觀環境的個人或者團體,其傳播內容是寓于景觀環境之中的創作意圖,其傳播媒介就是景觀環境設計本身,其受眾是景觀環境設計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后以各種方式受到景觀環境設計所要表達意圖影響的人。

4、景觀環境的視覺信息功能和價值。景觀環境的信息功能主要體現在傳播、溝通、聯系的功能,組織功能,以及促進功能。景觀環境視覺信息以物質信息為基礎的特殊精神信息。信息是由受眾的視覺渠道得到的,是以其新穎程度來衡量的。所以景觀環境傳播的信息如果想被廣大受眾所接受必須使信息的組合更加優化,更能夠迎合接收者的心理需求。另外,景觀環境設計作為傳播活動,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傳播,還受到環境的制約。環境設計傳播活動的傳播者和受眾,都是社會中的人,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了傳播者相對獨立的傳播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通過返回的信息對環境設計進行不斷的補充和修正。受傳者也形成了受眾系統,系統內相互作用,傳播途徑和方式也多種多樣。

5、景觀環境信息的接收方式。人們接受景觀環境信息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靜態接收方式,從固定不動的景觀環境中收到信息;第二種是動態接受方式,從多個接收點的連續信息傳播中接受信息。除了景觀環境各種作品和設施的動與靜之外,還要考慮到互動性,互動性是指受眾由于身體運動在環境之中,受眾自身也成為現場景觀環境的構成因素。景觀環境設計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園林設計或綠化設計,更加著重于強調環境所承載的觀念內涵,在景觀環境當中都具有濃厚的審美作用,不管是公共雕塑還是公共基礎設施都是景觀環境的表現形式。藝術作品實用化,公共設施藝術化成為景觀環境發展的一種趨勢,將公共設施作為美化環境增加藝術效果的手段,使其成為公共景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景觀環境信息的接受主要通過視覺,在靜態接受狀態下,視覺圖像是景觀整體環境的片段,不可能使景觀整體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都能囊括在一個不動點接收上。所以,在景觀涉及中應當考慮動態接收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層面,去反映物理的特征,去辨別物體。

景觀環境從設計到實施,其包含的信息通過視覺傳播于受眾。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人對于自然的感覺逐漸陌生,回歸自然是大眾的強烈愿望,城市的建設發展迫切需求自然元素,從整體上考慮社會、生態、文化等環境的相互作用,設計出景觀環境,其審美信息的傳遞,對于城市經濟、文化以及城市形象的提高有著深遠的意義。

篇6

關鍵詞:茶文化符號;環境設計;應用

符號是人類對社會、自然的認識和總結,同時也是表達情感以及交流情感的基礎語言。茶文化是文化符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傳播是對茶文化符號的操作,茶文化系列產品的消費者的滿意程度、接受度以及大眾的喜愛,則表明了茶文化符號傳播的效果。茶文化符號是人們思維的工具,是“語意”信息的重要傳播方式,茶文化符號的傳播能夠促進相互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通過將茶文化符號應用在環境設計中,既能夠起到美化茶室、茶館、茶園環境的作用,還能夠起到傳承與弘揚茶文化的作用。因此,文章針對茶文化符號在環境設計中應用途徑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茶文化符號的概念

符號自身具有意義,同時還是傳播者、受傳者的意義,茶文化符號是人們傳播茶事活動的過程,茶文化符號的傳播作為一種行為,例如“喝茶”、“坐茶”以及“吃茶”等。茶文化符號中包含一種特殊的語境或者環境,語境和人們的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存在很大的關聯,茶文化的環境和物質會直接影響茶文化符號中的語境。茶語境在傳播茶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語境的影響下,茶文化符號中所包含的語境也在不斷的發展和擴大,并且會形成全新的語境?;诜枌W角度來說,茶文化符號在應用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考慮茶文化符號的對象、形體,然后創建相應的語意架構,茶文化符號在傳播的過程中,需要對茶文化符號的語境進行理解,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在傳播茶文化符號語境時,對傳播者與解讀者自身的文化素養的要求非常高,受眾人群的文化素養不同,在理解茶文化符號時也會產生一定的差異;其二,在不同的受眾環境中,需要采用不同的茶文化符號,并且解讀者對茶文化符號的理解存在差異,不同環境中茶文化符號所創造的語境也不同,再加上傳播方式的不同,產生的結果也存在一定差異;其三,從茶文化符號主題思想以及文化文本層面來說,提煉者自身的文化和知識素養不同,在提煉茶文化符號時,基于自身對各種符號化的創新性操作,能夠賦予茶文化符號不同的語境,然后依靠茶文化符號的語境進行主題思想以及文化文本的傳播。

2茶文化符號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途徑分析

我國具有悠久的茶文化歷史,經過多年的開發和傳播,茶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結合,建造了大量的茶文化博物館、茶文化主題公園以及中國茶館,各種茶文化建筑的環境設計,為茶文化的傳播以及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因此,為了推動茶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應該將各種茶文化符號應用在環境設計中,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茶文化符號在環境設計中的思維方式

在進行茶室環境設計時,茶文化符號承載著傳遞茶文化語境的重要作用,通過靈活運用各種思維方式,能夠將茶文化和各種符號完美的結合,以此達到傳播茶文化的目的。茶文化符號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思維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1提取和衍生茶文化符號中的“形”。

茶文化符號中的“形”,指的是其所表達的內在結構形式與外在形式,不同地域、民族的茶文化符號的“形”不同,即茶文化符號具有非常明顯的民族性與地域性。在進行茶文化符號中“形”的提取時,可以模仿傳統茶器,并且在器具上用文字與圖形對相關的故事、歷史以及典故等進行描述,同時還可以采用具有歷史感的色彩進行渲染,這樣能夠充分的展示不同地域、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在提取茶文化符號中的“形”時,不能采用照抄、原樣復制的方式,而是應該基于提取者的文化素養,再經過對茶文化符號的再創造,實現傳統茶文化與現代美學的有效結合,更能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還可以將傳統茶文化符號進行變異、錯位、打散等方式,對茶文化符號進行再造、衍生以及提煉等,這樣能夠用現代化的設計方式將傳統的茶文化符號表現出來,以茶畫為例,茶畫為茶文化符號的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茶畫中包含了茶具、茶市、茶樓、點茶、斗茶以及采茶等眾多場景,上述景觀為茶文化符號“形”的提取奠定了基礎。古代茶器具眾多,眾多茶器具都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物質、人文遺產等,在現代茶室環境設計中,通過提取茶器具中的茶文化符號,能夠將豐富的歷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設計在環境中,這樣不僅能夠設計出蘊含民族、地域意味的茶文化符號,還能夠進行各種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2.1.2茶文化中“意”的延伸和沿用。

我國茶文化深受佛家、道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影響,茶文化符號的應用不僅應該只重視“形”,還應該重在“意境”的應用。茶文化符號作為一種象征性的符號,即使再優美的造型,如果缺乏自身包含的更深層次的象征意義,也不可能流傳和發展。文化符號的產生通常源自于人們對宗教、自然的崇拜,進而產生了“驅災辟邪”的象征意義,表明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期望,在進行文化符號設計時應用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設計了具有眾多寓意的文化符號,即由“形”衍生為“意”。

2.2茶文化符號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手法

茶文化符號在環境設計中應用時,應該采用合適的應用手法進行設計,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2.1茶文化民俗圖形符號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在不同地區、民族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或者風氣,以《清明上河圖》為例,該部傳世的作品全面的反映了當地、當時的風土人情,這種具有濃郁民俗的畫卷,可以應用在現代茶室、茶館環境設計中。我國茶民俗眾多,如功夫茶、酥油茶、虎斗茶等,上述都是茶民俗的典范,通過將典型的茶俗文化等以符號的形式應用在茶室、茶館環境裝飾設計中,例如,能夠將各種茶俗文化設計成茶畫、浮雕等,能夠賦予茶室、茶館濃郁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以及象征色彩,進而對受眾人群的審美產生影響。

2.2.2茶文化作品符號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我國具有非常豐富、多樣的茶文藝作品,例如茶事掌故、茶戲曲、茶歌舞、茶書法以及茶詩詞等,都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甚至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珍品。特別是我國傳統茶文化作品中包含了眾多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茶文化作品比較完美的體現了我國的眾多精神文化,通過將這些富含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茶文化符號應用在茶環境設計中,不僅能夠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還能夠賦予茶環境特殊的文化含義,豐富茶環境的精神內涵,同時還對于傳播茶文化以及其他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3茶文化圖案符號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茶文化圖案符號通常來自于茶器具表面的紋樣,例如景泰藍圖案、寶相花、龜背紋等,我國具有悠久的茶文化,進而茶器具文化以及種類眾多,不同地區在進行茶器具紋樣設計時,會應用不同的圖案、文化符號以及裝飾手法等,可以將茶文化圖案設計成裝飾品、浮雕等。通過將茶文化圖案應用在茶室外景設計中,能夠展現不同地區、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圖案符號不同,在表現手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茶室、茶館的地域特征、民族風格以及受眾人群的實際需求,合理的將茶文化圖案符號應用在環境設計中,能夠起到潛移默化中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不同國家、地域以及民族的茶文化圖案符號提取和設計時,提取者應該準確的把握不同圖案、圖形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和寓意,這樣既能夠對茶文化圖案符號進行定位,又能夠將傳承茶文化、歷史文化的訊息等準確的傳遞給顧客。

2.2.4茶文化造型符號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我國許多的茶文化博物館、茶文化主題公園以及茶館等,都是借鑒了我國傳統文化、茶器具的形態和寓意,這些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寓意茶器具符號的應用,能夠設計出不同文化典范、物質性的茶文化建筑,進而起到了凝結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作用。茶文化造型藝術的設計通常需要借鑒我國歷史茶器具符號的形態結構、寓意等,進而設計出不同造型的動態水景、雕塑景觀以及園林小品等,各種茶文化造型的形態各異,其傳遞的文化形態和寓意等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此可見,茶文化造型藝術的應用,能夠設計出具有特定文化性質的景區或者茶室、茶館環境。

2.2.5茶文化美學符號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茶文化美學符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形式美學符號的應用,即符號由體、面、線以及點燈經過巧妙的組合形成,例如多樣統一、勻稱對比、單純齊一等,能夠賦予不同茶文化符號相應的形式美,以“百茶屏”為例,其是茶溪谷著名的景點,采用多樣統一、對比調和等手法,塑造了具有十足古風的特色景觀,其中祥云浮雕展現了茶文化的形態美,為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另一方面,意境美學符號的應用,意境美學符號是更高一級的美學手法,藝術家通過自身對詩、藝術以及茶文化意境的理解,并利用自身的情感進行熔鑄,能夠賦予不同茶文化符號不同的意境和內涵,以茶溪谷為例,在環境造景設計中,采用了借景、障景以及框景等眾多手法,賦予了茶溪谷特有的中國傳統園林意境美。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應用茶文化符號進行環境設計時,首先應該對茶文化符號進行充分、全面的理解,然后對茶文化符號進一步的提煉,提煉茶文化符號中的“形”和“意”,基于此再應用茶文化民俗圖形符號、茶文化作品符號、茶文化造型符號以及茶文化美學符號等進行環境設計,以此設計出融合或者滲透了茶文化的茶環境,起到傳播和弘揚茶文化的作用,同時促進我國茶葉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梁成.當代環境設計中茶文化元素的應用及美學意義分析[J].福建茶葉,2016(1):237-238.

[2]陳沖.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包裝世界,2014(4):104-105.

[3]李榮華,郭莉梅.茶文化視覺元素在商務茶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6(2):83-84.

[4]張倩.基于地城文化的茶館室內設計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3.

篇7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環境藝術設計;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在發展的不錯,因為大家逐漸地認識到了傳統文化對于我們國家文化發展地意義。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歷史地象征,傳統文化不單單是指文字,還有建筑、服裝以及繪畫,我們需要將這些因素與現代化的環境藝術結合在一起。環境藝術是一個新型的學科,想要更好的發展就需要與我們國家本土文化有效結合,這樣才可以做出更好的環境藝術設計。

1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

1.1傳統文化元素的含義

中國從夏朝開始至今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了很多優秀文化,文字、圖畫、建筑、服裝等意象事物都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事物,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的是我們國家每一個時代的象征,可以反映出當時的人文風貌,甚至于當時的思想都屬于中國傳統文化。

1.2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又是什么?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涉及室內設計、景觀設計、規劃設計、建筑設計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偠灾?,就是將環境設計與藝術結合在一起表述自己的思想,利用藝術的形式將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表述出來。

2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設計藝術中的運用策略

中國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國度,與古巴比倫、古印度以及古埃及并稱四大古國,悠久歷史為我國流傳了獨特的建筑理念,現在社會的發展,傳統建筑理念需要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結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好的表現本土的作品,而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的使用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2.1用形

用形也是一個比較好理解的名詞,顧名思義就是將傳統的圖形重新的使用在一個新的事物上面,讓這個圖形在這個載體上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是為這個圖形重新規定了一種環境、但是該圖形還是會保持原有的意義,就只是將其更換一種環境,當然了,兩者結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兩者的材質是否可以融合,兩者結合在一起是否可以發揮想要的效果,必須要發揮出圖形最大的效果,這樣才可以表現出獨特的韻味。例如,現在的一些服裝設計師,就利用一些特定的中國圖案縫制到衣服上面,這些圖案就可以發揮出自己獨特的價值,這件衣服也會成為炙手可熱的服裝,這說明兩個事物結合在一起以后就發揮出了1+12效果。例如,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利用傳統的亭子,為人們營造一種休閑、溫馨的環境,這也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2.2用意

中國人比較含蓄,那么自然而然的文化也就相對含蓄,大家在表達情感的時候習慣用較為委婉的方式表達。一些建筑的外觀以及內部的裝飾總是會用特定的圖案來裝飾,這樣就可以利用這些圖案來表達自己的情感?,F代環境藝術設計也是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就是利用一些環境設計的手法結合傳統文化然后表達文化內涵、價值觀等一些具有含義的情感,這樣的方式就是充分借鑒了古人“用意”的手法。

2.3形神并舉

傳統文化中很多方面在如今依然非常盛行,社會的發展,大眾的審美眼光也會有很多的不同,我們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要充分的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然后在理解文化的基礎上對其中的含義進行延伸,這樣傳統文化才可以在現代化社會中得到更多的發展。中國的文化不僅僅有長度更是有寬度,在以往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國的文化往往是領先于世界各地,中國的文化相比來說更加有厚重感。例如,中國的詩詞就可以為環境藝術設計提供靈感,詩詞使用于環境藝術設計就是形神并舉的最好表現,“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為后人留下的寶藏,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時候借鑒這句話可以為人們營造出更加愜意的環境。例如,蘇州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就是借鑒了古人造屋的方法,蘇州博物館的灰瓦白墻又何嘗不是古人為我們流傳下來的瑰寶,蘇州博物館有傳統的顏色,還有現代化的設計理念,這就是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體現,幾塊石板就搭配出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這就是一幅形神并舉的山水畫卷。

3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3.1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誕生出來了很多的優秀文化,我國的文化集儒道佛之大成,所以說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環境藝術設計主要就是為人服務,所以說兩者有很多共同的點。儒家的思想就是主張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要建立一個較為親密的關系,古代的文化講究氣韻生動、味外之味,而這些思想現在也是影響到現代化的實踐中,現在的環境藝術設計中也重視人與自然的互動,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設計師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觀,這樣環境藝術設計就與傳統文化有極其緊密的聯系。

3.2營造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共生的土壤

社會的發展,很多新的審美觀念以及審美需求已經被催生出來了,我國的傳統文化也需要跟隨時代的發展?,F在的社會講究全球統一,但是統一的應該是經濟、貿易,而不是文化,因為每一個地方、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各國之間的文化應該做到既有統一又有自己的獨特性以及個性。所以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需要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營造一個良好的平臺,現在傳統文化仍然對人們有很大的影響,很多環境藝術在設計的時候都會用到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具有強大的現代化氣息,而傳統文化則具有強大的民族氣息,我們可以將兩者優秀的部分結合在一起,然后來為現代化的環境藝術作貢獻。

篇8

關鍵詞:現代酒店;室內設計;設計理念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tel interior design trend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the Moderno Hotel interior decoration design idea and the basic concept, summed up as: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natural, artistic, green conservation etc..

Key words: Moderno Hotel; interior design; design concept

中圖分類號:J8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以人為本”的基本設計理念

“為人服務,這是室內設計社會功能的基石?!本频晔覂妊b飾設計的目的是創造酒店室內空間,進而優化室內酒店環境。設計者應把物質和精神的因素完全常溶于人與環境為結合體,將設計思維引渡施工,最終成為宜居空間。由于設計的過程中矛盾錯綜復雜,設計者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以人為本”的重要性。

從“以人為本”這一根本目的出發,通過對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審美心理學等方面給予充分地重視,用于科學地、深入地了解人們的生理特點、行為心理和視覺感受等方面對酒店室內環境的要求。在酒店室內空間的組織、色彩和照明的選用方面,以及對相應使用性質室內環境氛圍的烘托等方面,更需要研究人們的行為心理、視覺感受方面的要求。例如:酒店內要求客房室內空間的安靜、具有親切感,會議廳規范的室內空間具有莊嚴感,而娛樂場所絢麗的色彩和繽紛閃爍的照明給人以興奮、愉悅的心理感受等。

2、整體、和諧的自然設計理念

現代酒店室內設計的立意、構思,室內風格和環境氛圍的創造,需要著眼于對酒店周邊環境整體的考慮。酒店室內裝飾設計,從整體觀念上來理解,應該看成是酒店環境設計系列鏈中的重要一環。

酒店室內裝飾設計的“里”和室外環境的“外”,可以說是一對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矛盾體,正是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內設計,就愈加需要對環境整體有足夠的了解和分析,著手于室內,但著眼于“室外”。環境整體意識薄弱,就容易就事論事,“關起門來做設計”,使創作的酒店室內設計缺乏深度,沒有內涵。當然,使用性質不同,功能特點各異的設計任務,相應地對環境系列中各項內容聯系的緊密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從人們對酒店室內環境室內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綜合感受來說,仍然應該強調對環境整體給予充分重視。

3、提倡綠色環保、節約型的設計理念

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21世紀室內環境設計師面臨的最迫切的研究課題。高科技的發展帶來了人類社會的長足進步,同時也造成了全球環境的惡化。一方面,現代室內環境設計廣泛運用各種建筑裝飾材料、手法,在創造悅目、舒適的人工環境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另一方面,這一進步是以地球資源與能源的高消耗為代價,它對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日俱增。于是,如何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便成為全球關注的現實問題,也成為現代設計師們的責任。生態學的觀念在當今乃至未來的設計中將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并將逐漸發展成為室內環境設計的主流。把生態思想引入酒店室內環境設計,擴展其內涵,有助于酒店室內裝飾設計向更高層次和境界發展。酒店室內環境生態設計有別于以往形形的各種設計思潮,主要體現為三方面內容:

(一)適度消費

通過室內環境設計而創造的人工環境是人類居住消費中的重要內容。盡管室內生態設計也把“創造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作為目標,但與其不同的是,生態學設計理念倡導適度消費思想,倡導節約型的生活方式,反對酒店室內環境的豪華和奢侈鋪張,強調把生產和消費維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范圍內,保證發展的持續性,以體現一種嶄新的生態文化價值觀。

(二)注重生態美學

生態美學是在傳統審美內容中增加生態因素,強調和諧有機的美。它是美學的一個新發展,強調自然生態美,欣賞質樸、簡潔,而不刻意雕鑿;同時,又強調人類在遵循生態規律和美的法則下,運用科技手段加工創造出的室內綠色景觀與自然的融合。因此,生態美學所帶給人們的不是一時的視覺震驚而是持久的精神愉悅,是一種更高層次、更高境界、更具生命力的美。

(三)倡導節約和循環利用

室內生態設計強調在酒店室內的建造、使用和更新過程中,對常規能源與不可再生資源的節約和回收利用,即是對可再生資源也要盡量低消耗使用。在室內生態設計中實行資源的循環利用,是現代酒店室內環境生態設計的基本特征,也是未來設計體現持續發展的基本手段與理念。

4、簡潔的室內環境設計理念

簡潔就是設計思想高度的精練,使設計簡化到它的本質,強調它內在的魅力,追求一種形式和內容的簡潔化。在現代酒店室內裝飾設計中,線條及造型趨向簡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趨勢。究其產生的緣由有三方面:其一是由于早期現代設計運動中功能主義的持久影響。建筑設計大師密斯·凡德·羅的名言“少就是多”至今仍然有極強的生命力,且不斷被后代設計師進行新的詮釋。其二是受到東方設計傳統,尤其是日本設計藝術的影響。日本戰后在建筑與設計領域異軍突起,形成影響很大的一個設計流派,更加劇了這種簡潔的設計風格。其三是由于受目前或相當長一段時間備受重視的生態設計觀的影響。生態學設計觀強調的是環境保護意識,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原材料的最少使用而達到最完善的功能,就成為設計師追求的目標。簡潔明快的直線和簡潔優雅的曲線空間環境,產生的很多簡潔的酒店設計作品,更多地體現在對自然界萬物的直接或間接的模仿升華,這種升華的設計又輔以對現代材料的靈活運用。

5、現代酒店室內設計的藝術表現力

5.1 風格形式在酒店室內設計中的表現

“每一個建筑都得個別設計,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不同風格形式的建筑,但并不是說影響其特點產生與發展的因素僅此而已,它還要求設計者對文化歷史傳承意義的理解力,通過思考整合并表現出來,從而形成的特定設計形式。風格雖然表現于形式,但風格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內涵,從這一深層含義來說,風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裝飾設計的風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風格流派的緊密結合,有時也以相應時期的繪畫、造型藝術、甚至文學、音樂等的風格流派為其淵源和相互影響。

篇9

【關鍵詞】無障礙設計;建筑環境;對象人群

1 無障礙設計概念

廣義的無障礙設計(Barrier-free Design)是為適應大眾的需求而設計的產品,能方便的為人使用,同樣也適應于殘疾人。建筑及環境的無障礙設計(Barrier-Free Design)是自身殘疾的美國建筑家羅納德梅斯(RonadL.Mace)在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無論殘障與否,無論殘障的程度和狀態如何,任何人均能便捷使用的制品和環境設計。所指對象小到個人生活的身邊物品,大至城市環境、包括一切人工制品。它運用現代技術,建設和改造環境,為廣大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和兒童,提供行動方便和安全空間,創造一個平等參與的環境。”這一理念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1]

2 無障礙設計基本原則

日常活動中存在著許多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動,對此應當提供與之相配套的空間環境??臻g環境設計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確保行人對所去之處,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毫無障礙地通行,不能因為某種形式或程度的殘疾而被剝奪參與和利用建筑環境的權利,或不能與他人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為此應遵循以下七項基本指導原則。

2.1 可及性原則

能使人方便地感知、到達、進入及使用環境設施,并對環境施加作用與影響,以完成自己的行為和目的??杉靶园矫婧x:可感知性、可到達性及可操作性??杉靶允菬o障礙設計最基本的原則。

2.2 安全性原則

安全性是建筑師不容忽視的一個設計上的功能元素。無障礙設計的對象對環境的感知力較差,有時難以客服某種障礙,易發生危險,因此需要從環境設計方面給予彌補,使其安全使用。

2.3 適用性原則

建筑及環境的無障礙設計目的是為所有人都能使用,這是面向全體公眾改善人工環境的重要原則。無障礙設施在考慮特殊人群的同時,也要考慮健全人的使用,設計師應作出適宜的決策,不能偏重于某一類人群而對其他適用人群造成傷害。

2.4 系統性原則

無障礙設計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工程,涉及面廣。不能局限于某個局部,關鍵是系統化、體系化,達到建筑環境的全面無障礙,要求建筑師持有動態、系統的觀點進行設計,適時地形成點、線、面、體的動態空間網絡,實現全面的無障礙環境。

2.5 自立性原則

通過為有障礙的人提供必要的輔具和便于活動的空間,幫助其提高自身的機能去適應環境,使他們能夠獨立行動,平等參與社會活動,并形成精神上的自立。

2.6 開放性原則

人際交往是與社會發生聯系和體現自身價值的必要手段,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這對于殘疾人尤為重要。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殘疾人滿足了基本生理無障礙需求后,需要廣泛的人際交往以滿足自身對精神、心理及信息的需求,開放的無障礙空間有助于這一需求的實現。

2.7 舒適與藝術性原則

無障礙設施不僅要便于使用,同時應具備美感與舒適,優秀的無障礙設計不能局限于功能要求,還應是豐富多彩的空間設計。

3 無障礙設計的對象人群分析

3.1 殘疾人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殘疾為:任何以人類正常的方式或在正常范圍內進行某種活動的能力受限或缺乏(由損傷造成)。根據1975年第30次聯合國大會提出并通過的《殘疾人權利宣言》的規定,殘疾人是指那些具有先天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身體某些部位中的功能或精神方面的能力不健全,對于日常生活或社會活動完全不能或是一部分不能料理的人。

根據國際社會提法并結合我國實際,在1987年,我國首次確定了殘疾人的定義,并寫入1990年1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原文為“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2]在研究無障礙設計時必須明確下列概念:

殘疾(Disability):定義同上。

傷殘(Impairment):從病理學的概念上來定義,身體或精神的某一部分的損傷或失去機能,且持久不能恢復的叫傷殘。

殘障(Deformity):由于殘疾而使某人處于某種不利地位,以致限制或阻礙該人發揮其根據年齡、性別、社會文化因素所能夠發揮的作用或與他人同等程度地參與群體正常生活。

障礙(Handicap):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障礙是由于自身的傷殘或失能,或者外界環境的制約,而失去或限制其發揮參與群體正常生活的作用,特別是參與社會生活而產生的功能障礙。其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障礙,例如:盲人看不到紅綠燈,是由于自身的視覺殘疾;另一方面是外界環境的障礙,例如建筑入口的旋轉門、曲形柵欄、高臺階等是輪椅者的障礙。

3.2 殘疾人的分類

世界各國對殘疾人的判定標準不同,因此劃分殘疾的類別也存在差異。美國根據殘疾人生理缺陷的具體部位和心智不健全的特征,將其分為:智力落后、重聽、聾、語言障礙、重度情感紊亂、畸形損害(包括肢體傷殘、侏儒癥)、其他健康損害、又聾又啞、多重障礙和特殊學習困難;日本則把殘疾人分為8類,即視覺障礙、聽覺障礙、智力落后、肢體缺陷、病弱、精神和情感障礙、語言障礙、多重障礙。

我國根據第一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將殘疾人分為5類,分別為:視覺殘疾、聽力和語言殘疾、智力殘疾、肢體殘疾、精神殘疾。對同時患有兩種及以上的殘疾人,另列為綜合殘疾。

2006年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殘疾人總數為8296萬人,殘疾人占全國人口的比例為6.34%;各類殘疾人的人數及各占殘疾人總人數的比重如圖1所示。此次調查與第一次抽樣調查相比最大特點是:肢體殘疾人數量超過了聽力和言語類殘疾人的數量,達到2400多萬,占到所有殘疾人數量的將近30%。(數據來源: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統計公報)[3]

圖1 各類殘疾人數量占總殘疾人數比例

4 結論與建議

總體而言,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內容已經由單純的物質環境建設推進到綜合性的、全方位的社會環境建設。無障礙設計滿足的是殘障人士最低物質環境需求,以彌補“通?!杯h境設計都是圍繞著正常人需求而帶來的制約與不足。然而,實踐證明,早期的無障礙設計有其局限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無障礙設計不僅在服務對象上發生了改變,而且特殊需求人士具體的需求點和標準也發生了變化,因此無障礙設計的方法和原則也應作出相應改變。無障礙設計由于主要考慮如何獨立解決殘障人士的問題,因此應將建筑及環境的無障礙性、實用性及美學需要共同考慮,同時滿足殘障人士和非殘障人士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白刃.室內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D].吉林藝術學院,2009.

篇10

文章遵循設計結合自然的理念,針對目前大部分建筑環境設計對自然要素的忽略,導致阻礙建筑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這一普遍現狀,提出一種簡易有效的設計方法—“疊加法”。該方法旨在通過對區域中的原生環境、次生環境進行合理橫、縱向分析,使建筑環境設計在考慮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同時,能夠對環境的發展與保護、環境的可持續性設計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

“疊加法”;自然要素;建筑環境設計

人與自然相互依賴、共同生存。但人與自然又不能只停留在相互依賴的關系中,而應是人類更加主動地借助自己的思想、智慧與自然和諧共處,充分利用自然,同時處理好人類為了自身發展而進行的、必要的局部自然環境的改造與利用。在對自然環境進行人為改造時,設計的出發點應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在人為利用自然資源時,設計首要考慮的應是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主動地保護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問題。現實中在進行建筑環境的系列設計時,經常會遇到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與利用的實際問題,如果能尊重設計的本質,依照自然規律,遵循合理利用、保護自然環境的設計準則,探索出合理的設計方法,并將其應用于設計實踐中,將會對保護自然環境、維系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一、“疊加法”的提出

美國學者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在其著作《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指出,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自然的再生循環,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不應以破壞它為代價。在建筑環境設計的實踐中也應遵循此原則。以往的設計者受到交叉學科知識的限制,或者出于設計周期、設計資金等各方面的考慮,對于設計案例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利用的關系,鮮有較為深入的了解與研究,通常只將設計的重點放在設計構思上,而缺少在設計之初對案例本身所包涵的自然因素進行全方位的考慮。“疊加法”的提出,正是鑒于此類設計的弊端,通過分析案例中的自然環境,如對土壤、水域、植被、溫度、氣候、風向、風力等要素進行分析,并結合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輔以人工利用、改造的手法,綜合制定設計方案,從而使自然要素最大限度地被保留、利用,以確保建筑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這就是“疊加法”的根本所在。

二、“疊加法”的含義

所謂自然,是指地球上所有原生和再生生物的客觀世界,它包含全球與區域兩部分環境。地球上的大氣圈、巖石圈、水圈以及生物圈形成了全球環境,這是一個宏觀的環境范圍。區域環境屬于小范圍的環境,由原生自然環境與人工改造環境兩部分組成,同時它也是建筑環境可持續性設計研究的主要對象。在區域環境研究范圍里,除大氣、水源、土壤、森林、植被、礦藏資源之外,還包括歷史環境中形成的名勝古跡、風景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以及人類的生活居住區等。對上述自然因素有了基本定位后,我們再來詳細看一下“疊加法”:“疊加法”分為橫向與縱向兩個疊加步驟。橫向疊加是將區域內地面上所包含的自然要素,如土地、濕地、山丘、平原、草原、森林、水系以及地表上的野生動植物、水中生物,還有各類天然風景區、歷史名勝古跡、療養區、自然保護區和人類生活、居住區等,分別制成不同顏色但透明度相同的塑料膠片。設計師在設計之初參照該區域內所涵蓋的自然因素,按照次序依次疊加,以得出該區域的可利用價值率。在橫向疊加中,如果原生環境可利用或需保護因素過多,則膠片疊加灰度就會加深,需要設計者增強對該區域的保護意識,適度進行人為的改造與開發。在實際操作中,可結合計算機軟件Photoshop進行輔助設計,從而提高設計效率,節省設計時間。如圖1至圖7以透明膠片的形式分別分析了在該區域內草原、森林、沼澤、水生生物、野生動物、風景區及名勝古跡的分布情況,圖8將以上自然環境分布景區相疊加,有些區域是兩種顏色疊加,有些區域是3種或4種顏色疊加,則證明該區域內原生環境因素很多,需要規劃及設計者減少對該區域進行人為破壞,而多加以保護??v向疊加則是將區域內包含地表上的所有各類自然要素,包括大氣、陽光照射角度、日照時長、風、霜、雨、雪、霧、地下含水層、地下水回灌區、地下礦產等,分別制成不同顏色但透明度相同的塑料膠片,并參照橫向疊加的方法,求得該區域的最大價值利用率。最終將橫向與縱向所得結論再次疊加,以求出該區域的最大合理使用度。在前期設計準備中,這種設計方法會因資料搜集與整理工作耗費一定的時間,但從長遠來看,它對于保護區域內自然環境、確保區域內自然要素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因此,放眼未來,設計前期所做的資料搜集與整理工作是有百利而無害的。

三、“疊加法”在設計中的應用

(一)場址區域分析

位于哈爾濱市區東部的金龍山鎮,總面積200平方公里,東起松峰山鎮,西至阿城原種場,南與小嶺鎮、玉泉鎮、亞溝鎮相連,北與紅星鎮接壤,是阿城區的近郊鄉鎮之一。它涵蓋新鎮區、老鎮區及頭道河子區。

(二)“疊加法”的應用

根據鎮域內現有土地狀況,借助“橫向疊加法”進行分析,對鎮域空間內土地進行合理規劃,得出適宜建設區、限制建設區以及禁止建設區,以最終形成土地合理利用規劃圖。

1.禁止建設區:出于對自然環境、基本農田的合理保護、維持基本生態平衡的目的,將金龍山國家森林公園、鎮域內主要交通道路及兩側道路防護綠地、基本農田等,規劃為禁止建設區。

2.限制建設區:限制建設區主要包括自然條件比較好,或已建、待遷還耕農村用地,或區域發展預留用地等。

3.適宜建設區:除了已經建設區、禁止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域之外,都屬于適宜建設區。具體用地規劃包含老鎮區、金龍山鎮區、農產品加工區、規劃保留村莊等。遵循三個鎮區的自然要素及社會要素特點,分別將其功能合理定位。其中,新鎮區主要職能為行政文化中心,包括居住、旅游、商貿等社會服務,其職能定義為綜合型區域。老鎮區發揮土地資源的優勢,主要發展種植業、農產品商貿加工等,其職能類型定義為農商貿型區域。根據自然條件,頭道河子區主要以發展旅游、商貿、居住為主,其職能定義為綜合服務型區域。

結語

在設計實踐中,無關規劃區域范圍的大小,建筑環境的可持續性設計應遵循兩種設計依據:一是尊重自然環境,合理利用其自然要素;二是尊重社會環境,對其社會職能進行合理規劃。二者的有機集合就是對區域內環境可持續性發展最好的總結,而“疊加法”正是傳承這一設計理念,從設計伊始確保設計師能夠將自然要素與社會要素做到最大限度的保護與利用,從而為人類的建筑生存環境提供舒適、愜意且能夠滿足后代人生存發展需求的可持續性生存空間。

作者:楊麗娜 孟勝歐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注:

本文為“哈爾濱市阿城區金龍山鎮”鎮區規劃項目為哈爾濱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2011年實體項目;2012年哈爾濱師范大學學術團組項目“地域文化影響下小城鎮環境藝術的可持續性發展設計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1XXTJ04)

注釋:

①楊麗娜.解析“自然疊加法”在建筑環境設計中的應用—以新鎮區建筑環境設計為例[J].藝術與設計,2014(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