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防治的目的范文

時間:2023-11-16 17:27: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病蟲害防治的目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林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對于林業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森林的病蟲害防治。森林中出現病蟲害后,其毀滅性不亞于火災、水災,同時治理過程長期且艱巨。森林病蟲害的防治貫穿在整個林業管理過程中,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诖吮疚奶骄咳捞亮謪^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作用。

2森林產生病蟲害的因素

2.1自然因素

壤塘林業局位于四川西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境內,區域中的森林植被的分布是以烏克基為分界,在其南部是峽谷地帶,主要種植著鱗皮冷杉和落葉松,在曾克寺以下的地區還出現了常綠闊葉林。而在北部森林的面積會逐漸減少,而草原的面積會逐漸增多。這樣截然不同的森林環境使得不同地區的病蟲害也不盡相同。由于森林自身特殊的生長環境,害蟲是能夠通過自身傳播和自然傳播來進行大量繁殖,盡管目前大部分的森林害蟲已經被消滅,但是由于害蟲的生命力十分頑強,抗逆性的能力也比較強,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的生長狀態,一旦適應新的環境就會卷土重來,并大量的繁殖。目前林區中主要發生的森林病蟲害是云杉落針病、云杉葉銹病。尤其是云杉落針病,已經造成大量云杉的死亡。

2.2人為因素

人們對森林環境的肆意破壞,不注重后期的清理,給森林害蟲的生長創造了溫床。尤其是在建一些人工林的時候,移植過來的樹木本身就含有較多的病蟲,這些病蟲集中在一起出現就會發生變異,面對這種情況人們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防治策略,這樣就使得森林環境進一步惡化。

3森林病蟲害防治與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

3.1與造林營林之間的關系

森林病蟲害的出現與造林營林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壤塘林區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注重造林和病蟲害之間的關系。這林區建設過程中,往往是進行單一樹種的培育,密度也比較大,這樣就容易發生病蟲害。在該區中云杉中幼林出現了落針病的現象,而且隨著林區的增長,這種落針病也越來越嚴重。在2014年整年中,林區的病蟲害就發生了6.2萬畝,其中云杉病害5.9萬畝,而鼠害0.3萬畝。

3.2與育苗采種之間的關系

在幼苗生長的各個環節,比如采穗圃、母樹林建設、花期、果樹管理、種苗以及土壤處理的過程中,都需要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只有進行全面的病蟲害防治,才能夠提升幼苗的成活率和良苗率。在進行育苗的時候也需要培養抗病蟲的品種,加強對育苗基地的檢疫,這樣才能夠在源頭上避免病蟲害的發生。

3.3與規劃設計之間的關系

在建設林區的時候,需要進行合理有效的規劃,在規劃過程中從造林調查、苗種選擇、樹種搭配以及栽培方式上進行合理的管理,需要將造林過程中的幼林期、成林期中的病蟲害防治的方案都制定下來,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實施以及同步驗收。目前許多林區由于沒有進行科學的規劃,營造了大片的純種林,這樣一旦發生病蟲害就難以抑制。因此在進行林區規劃設計時,就需要對樹種進行搭配種植。在培養林區的時候,需要留下大型噴藥設備的生產道路。

3.4與林業科技之間的關系

在對林業病蟲害防治的時候,需要將林業科技應用進來,這樣才能夠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的效率。森林病蟲害是生物性的災害,發生的規律也比較復雜。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就需要高度重視病蟲害的生物學特征、發展的規律以及防治的技術研究。加強對不同森林地區的森林病蟲害的種類進行檢測和防治,科學有序地開展病蟲害的防治,實現對森林病蟲害的可持續防治。在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時候,還需要將信息化的手段應用進來,建設林業病蟲害防治標準,投入資金進行重點工程科技支撐,將科技成果進行良好的轉化,這對于林業精品工程的轉化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3.5與林業技術推廣之間的關系

對森林防護人員進行技術推廣,將新的科學技術應用到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這樣才能夠提升病蟲害防治的針對性。在進行技術推廣的時候,應該由專業林業防護人員來進行,對這些技術進行創新和實踐,森林防護管理部門也應該給技術推廣部門提供支持,和技術推廣部形成協作的關系。

3.6與森林防火之間的關系

在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時,首先就是要選用那些防火樹種來進行種植,進行生活防火。同時,還需要保證防火期和病蟲害防止期的不重合,將防火專業隊和防治專業隊結合起來,加強員工培訓,從而提升森林防火防病蟲害的效率。

4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措施

4.1加強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意識

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離不開森林系統的發展,通過對森林的病蟲害進行防治,就能夠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寶貴的資源,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也能夠減少森林病蟲害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這就需要森林管理和規劃部門能夠對病蟲害的防治重視起來,對病蟲害清晰認識以后就能夠制定正確的防治措施,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4.2提升防治病蟲害的科技水平

在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治的時候,需要依賴防治技術和防治設備。防治技術主要是指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一般專業的病蟲害防治人員一般都具備豐富的經驗,能夠從樹木的變化中及時發現病蟲害,然后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避免病蟲害的進一步擴大。而對于防治設備,主要是指防治病蟲害的新藥和新器械,通過使用這些藥劑和器械,就能夠提升防治病蟲害和消滅病蟲害的效率,實現對林區病蟲害防治和治理的目的。我局目前加強了化學防治的力度,主要是使用百菌清煙劑,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進行防治。

4.3完善森林病蟲害預警設施的建設

通過建立起來森林病蟲害預警設施,就能夠提升病蟲害防治的效率和準確率。這就需要專業人員能夠對預警設施中的數據進行第一時間的分析判斷,將病蟲害的危害降低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工作人員在預警設施的配合下,病蟲害防治的工作才能夠有條不紊地來進行。

4.4推行生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生物病蟲害防治技術主要是指建設混交林帶,這就是說要提升森林中物種的多樣性,這樣就能夠提升森林自身的凈化能力。而一般人工林中樹木的種類比較單一,食物鏈也不復雜,因此一旦發生病蟲害,樹木的抵抗能力就十分有限。而混交林帶的樹木結構復雜,食物鏈也比較豐富,因此對病蟲害就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建立混交林帶不僅不會對土壤和樹木造成影響,還會擴大人類的活動環境。

4.5進行無公害撫育技術

對病枝、枯枝來進行修剪,及時將感染了病菌的樹木清除出林區,這樣就能夠避免其它樹木的感染,目前已經對林區的落葉病進行了一定的控制。在以后林區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還需要加強資金投入,加強病蟲害防治的力度。

5結語

篇2

關鍵詞 植物病蟲害;問題;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0-0142-01

自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之后,植物的種植面積日益擴大,而新型病蟲害也在逐漸增加。由于部分殺蟲殺菌劑的長期使用,且未進行更換,使得部分病蟲害對于該殺蟲殺菌劑的抵抗性越來越強,致使一旦發生病蟲害,則極易引起嚴重的損失[1]。在植物病蟲害中所應用的防治方法有多種,例如化學防治、物理防治、耕作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現對其防治要點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1 植物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1.1 農民對農藥的科學使用缺乏認識

由于農民未能充分了解所應用農藥的特點與性質,導致農民在面對植物病蟲害時采取見藥就用的錯誤做法。農民未能針對病蟲害情況采取相應的農藥,因此大幅度降低了病蟲害的防治力度。個別農民在見識到某種農藥的殺蟲效果后,便習慣于對植物應用同一種農藥,在發現藥物效果漸漸下降后,則加大了農藥的使用量,使得病蟲害對該農藥產生了抗體,減低了農藥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一些農民由于未能對農藥有充分的認識,具有“農藥毒性越高,防治效果越佳”的錯誤想法,在使用期間不遵循用藥標準,亂用高毒性農藥,導致植物死亡。少數農民在植物防治上,將多種農藥聯合應用,導致農藥原本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受到了影響,例如樂果與石硫合劑聯合應用,由于兩者的酸堿值差異,使得2種農藥的效用被分解,達不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

1.2 對病蟲害認識不足

現階段,植物病蟲害具有多種類型,特別是保護地植物,高溫、高濕環境等均利于植物病蟲害的發展,而農民由于對病蟲害認識不足,在病蟲害發生時,無法正確區分病蟲害的類型,更談不上正確用藥。

在植物病蟲害防治中應用生物防治方法,不僅可保護環境,還可減少農藥殘留。但是不少農民過于依賴化學防治,且用藥缺乏合理性,既達不到防治效果,還污染了環境。

2 植物病蟲害防治對策

2.1 構建病蟲害預測預報監測站點

相關部門應及早構建病蟲害預報站點,加強對病蟲害的全面調查,正確的防治情報,給予廣大農民及時的指導。此外,應加強研究病蟲害的預測技術、防治技術等,總結各類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從而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2.2 組織技術培訓

農民對于農藥、病蟲害等的認識不足是影響病蟲害防治效果的主觀因素,因此相關部門(如農技部門、植保部門等)應結合當地的病蟲害類型,組織農民接受技術培訓,使農民對于當地的病蟲害情況以及農藥的使用知識有系統的認識,以提高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2.3 積極宣傳其他防治技術

(1)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多是應用生化制劑、微生物農藥等達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從而在防治病蟲害的同時,保護環境與人畜。現階段,在植物種植中所宣傳推廣的生物防治技術有多種,例如抗生素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菌、以蟲治蟲等。

(2)農業防治技術。農業防治是指通過采取農業措施(如間作套種、輪作倒茬、清潔田園、中耕除草等)達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通過此類措施可改善田園的環境,使病蟲難以生存,在根本上對病蟲的發展進行控制。此外,在病蟲害防治中應盡可能對物理措施善加利用,如機械捕捉害蟲、性誘劑誘殺、色彩誘殺以及燈光誘殺等。

(3)合理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藥。通過化學農藥防治時,在應用農藥時需對以下要求嚴格遵循[2]:一是在用藥時,應結合病蟲害類型而選擇相應的農藥,通過對癥下藥而預防誤用農藥的時間,達到防治目的;二是掌握好對植物的防治時期,密切關注植保部門在病蟲害方面的情報,并結合病蟲害的發生特點、環境狀況等,合理用藥;三是用藥過程中,注意控制好農藥的劑量以及用藥頻率,防止病蟲對農藥產生抵抗性。

(4)注重對病蟲害的預防。采取栽培措施促壯植物,將植物抗病性提高后采取噴藥防護措施,防治病菌的入侵。對于已受到病蟲害損害的植物,則結合其損害情況(例如損害部位、損害程度、發生范圍等),對植物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噴施生物藥劑或化學藥劑、澆灌、誘捕、人工摘、人工修剪等)進行控制[3-4]。例如:人工摘除植物中病爛部位以及蟲果等;人工挖出在地下的病蟲,并剪除受到損害的枝梢;人工刮清枝干表面的蟲體、爛皮、蛹卵等。

(5)性信息干擾。該方法通過提取鱗翅目害蟲的性信息素,并進行人工合成,將其施放在植物中,從而對鱗翅目害蟲造成干擾,實現防治病蟲害的目的[5]。

3 參考文獻

[1] 陳亮亮.談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J].林業勘查設計,2011(1):94.

[2] 范忠贊.淺談如何有效加強對植物病蟲害防治[J].吉林農業,2011(4):122.

[3] 胡愛軍.淺談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導,2013(21):200,313.

篇3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原因;無公害防治;策略

1、林業病蟲害的產生原因分析

1.1自然因素

通常林業病蟲害都具有繁衍能力強的特點,并且傳播方式都是主動的,或者是依靠自然攻略能力傳播,由于這個原因,所以一直以來無論采用何種病蟲害防治技術始終都不可能做到根除,外加他們的繁殖能力也很強大,他們自身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在不斷加強,所以對于病蟲害的防治不可能做到一勞永逸,因此隨著遺傳特性不斷變異,需要林業工作者培養出抗病蟲害的新品種。

1.2人為因素

1.2.1人工林面積的增長。隨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人工造林的面積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衡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狀況的作用。但同時,人工造林也存在生態結構單一,自我修復和防御能力較低,容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襲的問題。

1.2.2林區管理方式存在缺陷。林區的管理不完善是病蟲害多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林業工程沒有建立完善的病蟲害防治體系,很多日常的防治工作沒有規范具體的執行體系。森林大面積的蟲害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也不能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此外,林業管理部門并沒有制定有效的養護措施,忽視了對病蟲害的檢測和防護,通常的做法是在發生了問題之后再進行補救,不利于推進病蟲害的防治進程。

1.2.3化學農藥的不合理利用。我國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普遍做法是利用化學農藥殺死有害物,達到林業防治的目的。但在使用化學農藥的過程中,極易出現濫用的情況,在⑺籃Τ嫻耐時也消除了有利于樹木生長的有益生物。并且長期使用化學農藥,樹木容易產生抗藥性,降低農藥的病蟲害防治效果,也嚴重影響了林區的生態平衡,對環境也會產生一定的污染。

1.2.4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創新不足。在新的的發展形勢下,應該不斷探究新型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以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但是目前我國的病蟲害防治理論陳舊、涉及到的范圍也比較狹窄、創新程度也不足,所以導致當前病蟲害防治技術與實際情況相互脫離,最終造成病蟲害的防治未能發揮出效果,這對當前林業的發展是及其不利的。

2、林業病蟲害的無公害應對策略

林業的無公害防治主要指通過生物技術實現防病治害、保護生態、維持系統平衡的目的,構建多樣化的林區生態系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真正發揮林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林區的可持續發展。

2.1加強對林業病蟲害的監測預防工作

林業病蟲害具有繁殖能力強、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所以采用科學的方法監測預防是重要的工作,林業所屬的各個地方應該加強監測工作,為了防止病蟲害突況發生,應該將全面準確的掌握林業病蟲害作為林業病蟲害防治的首要目標,再配合專業人員的科學技術,有效做到監測的目的。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提高監測能力以達到防治的要求,對于已經發生病蟲害的地區要堅持跟蹤治理,截斷傳播源頭,有效防止病蟲害進一步擴散。

2.2保證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對于林業的發展非常關鍵,也是減少病蟲害的一大有效途徑。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可以為森林的多種類的樹木提供安全和有效的生存環境,同時也能夠增強森林中動植物的抗病害能力。由于生物多樣性的存在,使生態系統的有害物生存環境變得更加復雜,病蟲的滋生的傳播速度得到有效的遏制,減少了產生病蟲害的可能,為整個林區的生態系統提供了有效的保護,有利于發揮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3創新防治林業病蟲害的方法

無論在哪個領域創新的思想都應該是支持其長遠發展所必備的,我們在進行林業病蟲害防治時不應該只是單一的采用一種手段處理,尤其是針對我國的林業情況而言,環境具有多樣性并且植物種類繁多,只是單一的應用一種防治手段不會取得較好的防治方法,甚至是在對于某些病蟲害的防治方面甚至是無用的。所以防治工作必須要進行思想與方法上的創新改革。

2.4完善林區病蟲害的檢測和防御機制

利用完善的檢測及防御機制對樹木的生長狀況進行預測。一旦樹木的生長發生異常情況, 管理人員要及時進行記錄并采取措施進行治理。則需要林業管理部門重視林區的檢測和預防工作,摒棄以往只有在發生大面積的病蟲害問題時才采取相應治理措施的做法。加強對林區的災情預防,對理念的林區樹木生長情況和病蟲害數據進行科學的統計和分析,全方位掌握林區的病蟲害動態情況。制定嚴格高效的林區管理措施,林業管理人員要嚴格執行相關條例,加強信息交流。

2.5采用科學手段進行防治

科學防治病蟲害既能夠保護林區樹木正常生長,又不對環境產生危害??衫m防治病蟲害主要采取物理機械防治的做法,在我國已使用多年,具有非常明顯的作用。例如,在一些具有假死性和群居性害蟲的林區,林業管理人員可以在害蟲越冬、產卵和化蛹階段,利用收集害蟲蟲卵、剪斷病蟲樹枝的做法進行人工捕殺害蟲,并對已經清理過的病蟲枝進行抗蟲保護。在一些新砍伐的樹木上,害蟲容易產卵繁殖。林業管理人員可利用害蟲的這一特點,在林間擱置一些木段誘使害蟲在新木上產卵,然后進行集中處理。在消滅了新木上的蟲卵后,要及時在林間栽種抗蟲性的樹木,形成合理混交林,并設置障礙,阻隔害蟲的傳播路徑。

結束語:林業病蟲害對于林業資源整體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有時候如果處理不及時或者處理方式不適用甚至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所以這就要求林業工作者加強對林業病蟲害防治的重視程度。

參考文獻:

[1]王文蘭.關于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34:271.

[2]羅德輝.探究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的措施[J].科技與企業,2015,08:202.

篇4

關鍵詞:森林資源管理;林業病蟲害防治;應用措施

1森林資源管理的現存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生產、建筑工程都給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廢氣、廢水對土壤、水體與空氣都造成了污染。土壤及水資源的污染,嚴重破壞植被的生長環境,這影響著林業生態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另外,外來物種入侵,加重了病蟲害對林業資源的危害,同時加大了對病蟲害的治理難度。

2提升森林資源管理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水平的具體措施

2.1加強投入和隊伍

政府應對森林資源管理部門提供更大的資金支持,一些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藥品、器材都需要資金的支持。為了提高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水平,必須給予充足的保障。另外林業部門還注重對人員綜合素養的培養,定期組織相關培訓,提高林業工作者的綜合能力,學習更加先進的病蟲害防治理念和防治方法。

2.2加強防治基礎環節

在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中,要從基礎環節注重對病蟲害的防治。例如,在栽種樹苗前,對栽種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對土壤環境以及周邊環境進行觀察、檢測,檢查是否存在病蟲害,檢測土壤中是否含有致病菌孢子、林業害蟲的蟲卵等;只有確保栽種區域沒有病蟲害的發生,才能提高樹苗的存活率。

2.3實施科學的化學防治

在林間巡視中,如果發現有病蟲害的發生,工作人員應記錄病蟲害的種類,具體查驗病蟲害的發生規模,再根據調查結果,合理選用更具針對性的化學藥劑。在有效滅殺致病菌和害蟲的基礎上,控制藥劑的使用量。這樣可以避免盲目用藥令害蟲產生抗體,降低化學藥劑的實際功效。

2.4引入綜合防治的應用

引入林業害蟲的天敵,可以有效控制林業害蟲的規模,同時也能構建更好的生態環境。根據害蟲的習性,使用光、電、熱、聲、微波等誘殺裝置,可以有效誘殺害蟲,降低病蟲害的傳播能力,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規模。

篇5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發生原因;預防措施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但有利于森林資源的保護,而且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國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在不斷完善。但是,我國的森林病蟲害防治仍然存在了一些問題,并且非常需要解決。

1誘發森林病蟲害的因素分析

一是森林害蟲或病害具有主動傳播或依靠自然動力傳播和強大的繁殖能力,絕大多數個體被消滅,但剩余個體通過繁殖,數代之后又能迅速傳播。

二是隨著林業生產的發展有林面積不斷擴大,特別是人工純林面積的增長,快速回升。

三是害蟲的遺傳特性抗逆能力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動,適應能力不斷增強。即使是一些抗蟲(?。┑钠贩N也并非一勞永逸,由于長期適應的結果,遺傳特性逐漸變異或減退,還需要不斷培育新的抗蟲品種。

2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2.1森林發生病蟲害范圍的擴大使防范工作變得艱難

為了增加樹木數量、擴大森林面積,我國許多地方開始進行人工造林。但是,由于人工造林面積的增加,尤其是樹種單一的純種樹林面積的增加,使病蟲害所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嚴重,危害的范圍也隨之不斷擴大。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如干旱、暖冬等,許多本應在冬季死亡的害蟲的存活率相當高,因而病蟲害發生的面積在不斷上升,又由于受到財力、技術、人力等方面的限制,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變得十分困難。

2.2病蟲種類增多、危害增大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國北方地區嚴重災害的病蟲大概有35種,其中以松毛蟲、楊扇舟蛾、天牛(類)等最為嚴重,并且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嚴重影響了木材的產量,不但給生態和社會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且承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如今,由于外來物種的傳入或者其他原因,目前病蟲的種類已經增加到了50種左右,根據以往的經驗,它們所帶來的危害和造成的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

2.3具有潛在危害性,且頑固難治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美國的白蛾、油松葉小卷蛾等多種極具危害性的病蟲不斷侵入我國,雖然相關部門及時對其進行了防治,將其危害性降到了最低,但是其仍然存在了很大的潛在性的危害,一旦防治不當,其造成的損失會是非常嚴重的。一些病蟲頑固難治也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一大難題,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我國本土的一些頑固性病蟲身上,如松毛蟲、黃連木尺蛾等,這類害蟲經常是在局部地區連年爆發,而且往往爆發就會成災,這也是這類病蟲的特點。因此,防治這類病蟲最好的辦法就是時時監測,在病蟲害發生的初期就做好防范工作,不要等到病蟲害真正爆發時才被動地進行防治。

3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措施

3.1認清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意義,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森林病蟲害的發生會使我國的森林資源不斷減少,給我國的經濟帶來直接的損失。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治,不但能對森林資源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降低我國的經濟損失,而且能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建設,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落實奠定了基礎。此外,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治,還能起到保證我國森林資源質量的作用,促進我國林業的進一步發展。

3.2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

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是為了避免發現病蟲害時危害已經過大而難以治理的現象的發生而制定的,一直以來,它作為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基礎工作而存在。因此,各地在進行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時的首要任務就是對病蟲害進行調查與監測,通過專人、專地、專門對象地對害蟲進行定時調查,做到及時、全面且準確地掌握病蟲害的動態,從而達到區域性預報或預警,并且能及時防治的目的。同時,通過調查與監測,再結合該地區樹種、氣候等資料,不斷對森林主要病蟲害的數據資料進行積累,以便以后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從而運用高科技來對森林病蟲害進行監測與預報。

3.3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防治手段進行改進

第一,在不破壞當地原有樹木的前提下,適當進行造林,而且造林所選用的樹種既要能適應該地區的土地,又要適應該地區的樹木,同時要注意混合造林,避免樹林樹種過于單一。此外,要加強早期病蟲害預防技術的研究,并將其應用在造林過程中,使人造林自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不斷增強。第二,要遵守國家的規定,少使用對環境和水源有害的農藥,多使用微生物農藥、植物性農藥等污染小的農藥。第三,推廣生物防治,利用病蟲害的天敵等減少害蟲的數量。

3.4加大森林病蟲害防治的資金投入

足夠的資金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順利實施的保障。據統計,由于資金不足,我國大約每年有一百萬畝的森林病蟲害得不到很好的防治,因此,為了更好的實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減少病蟲害所帶來的損失,國家必須加大資金投入。應根據“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來收取補償金,以便于森林的防治,而森林病蟲害防治所需的資金理所應當是從這部分補償金中適當抽取的。

3.5加強森防檢疫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檢疫防范能力

危險性病蟲害的防范工作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把森防檢疫機構和隊伍建設做為加強危險性病蟲害除治與預防工作的首要任務抓好,確保森防檢疫機構的穩定,充實和加強森防檢疫專業技術力量和提高業務技術水平。要落實森防檢疫站檢疫人員編制,保證危險性病蟲害的監測、防范與除治工作有人做。森防檢疫站按照建設“標準站”的要求,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實驗室、標本室、藥械庫等配套科室。多方籌集資金,爭取購置一部檢疫專用車。通過加強森防檢疫隊伍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確保各項森防檢疫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提高防范危險性病蟲害的能力。

總之,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一部分,雖然目前我國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實施的不錯,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與問題,需要有關部門不斷進行改進與完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森林資源。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原因;防治途徑

森林具有保持水土、凈化空氣、防風固沙和保持生態平衡等的功能。但是,由于快速度和大面積病蟲害的影響,以森林為中心的整個相關生態系統都將受到威脅,救險搶災和災后重建工作也都將損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為減少病蟲害對我國森林的危害,我們就要探析森林病蟲害產生的原因和相應的預防措施,以達到對癥下藥、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防止森林病蟲害。

1 森林病蟲害產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1 森林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由于砍伐森林所處的罰款不足以制約人們的亂砍濫伐,加之以木材為生活來源的林區人民的砍伐和單一人工林的種植,導致我國林區種類減少、林區質量下降和林區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這就造成相克植物和天敵動物物種的減少甚至消亡,進而造成森林病蟲害泛濫成災的窘狀。

1.2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有待加強

森林病蟲害的爆發具有突發性和大面積性,加之我國森林病蟲害的前期防治工作力度不足,這就導致森林病蟲害爆發后只能采取大量的人工和飛機來噴灑農藥控制并減少災情。但是,短時間內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的聚集難度很大,這就顯現出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力度不足的窘狀。

1.3 病蟲害治理中過分依賴化學手段

我國在對森林病蟲害的治理過程中主要依賴于化學手段,以達到快速滅蟲的目的。但是,化學農藥的噴灑會造成土壤板結、森林植被破壞和其它物種滅絕的弊端,加之森林病蟲抗藥性的增長,利用化學手段滅蟲只可取得一時效果,治標不治本。此外,森林病蟲害的爆發常常由一些新型蟲害造成,由于應急方案的缺乏,造成蟲害治理效率低下、化學手段負影響大的窘狀。

1.4 生物入侵問題越來越嚴重

生物入侵也是造成我國森林病蟲害的一大原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各國貿易往來的增加,植物入侵和動物入侵都成為困擾人們的難題。由于松材線蟲和松針褐斑病等動植物的入侵,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病蟲害泛濫成災。同時,由于我國對生物入侵的防治條例還僅限于人類的健康和病蟲害的檢疫方面,缺乏明確嚴謹的法律條文規定,加劇了國際貿易往來中生物入侵的狀況。

2 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對策與建議

2.1 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強化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

人們的亂砍濫伐造成我國林地多樣性減少、林地質量下降、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進而引發森林病蟲害的窘狀。為避免這一現象,我們就要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強化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首先,政府要加大亂砍濫伐的懲治力度,規范人們的砍伐行為。其次,政府要貫徹“誰開發、誰管理”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策略,防治森林病蟲害。

2.2 建立健全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系統

為提高森林病蟲害治理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及時性,我們就要加強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系統的建立。首先,我們要培養一批高技術含量的檢測人員;其次,我們要確立合理的檢測范圍甚至是精確的監測點;再次,我們要及時記錄檢測到的病蟲害的生活習性和生態特征,以快速找出預防措施;最后,我們要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預警中心的建設,提高森林病蟲害的應對速度,找到罕見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2.3 致力于森林生態平衡,加大生物防治的力度

由于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化學手段治標不治本且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為保障我國森林生態的平衡,我們就要加大生物防治的力度。首先,我們要引進一些有益生物,用這些有益的生物來克制有害生物;其次,我們也可以補充一些對病蟲害有抵抗力的植物類型。利用生物防治森林病蟲害,致力森林生態平衡,達到治標又治本的良效。

2.4 采取綜合性的措施,做好生物入侵防治工作

所謂的生物入侵一般是由私人帶入不明情況的動植物引起的,一旦發生病蟲害,由于新種類和新特點其防止難度將會非常大,例如美國白娥。為防止這一現象,我們首先就要加強海關和臨檢部門的監測工作,其次就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3 總結

本文通過對引發森林病蟲害原因的分析,探究森林病蟲害相應的防治策略,以促進我國林地的健康發展。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我們還要加強對森林病蟲害防治途徑的有效探討,以促進我國林地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蘭霞.淺談森林病蟲害的特點和預防措施[J].經營管理者,2013(12)

2 程淑惠.試論森林病蟲害的防治要點與有效途徑[J].科技創新與應用,

篇7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現狀;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4-87-02

我國森林面積只占世界的4.6%,林木面積總量還不足世界的3%,森林覆蓋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林木蓄積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6,林業產業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經濟的發展,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加上各種其他因素的作用,必將推動我國林業產業的高速發展。但是,近年來由于病蟲害發生率增高,發生面積也在逐年擴大,新的危險性病蟲害不斷出現,給我國的林木資源造成了巨大危害,進而制約了我國現代林業的科學發展,嚴重威脅我國的整體生態安全。

1 我國森林病蟲害的現狀

1.1 森林受害概況 我國森林病蟲害種類繁多,發生率高,是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僅2006到2010年,每年森林病蟲害致死的林木就達4 000多萬株,年均病蟲害發生面積

1 133.33萬hm2,主要的森林病蟲害多達290多種。2011年,我國森林病蟲害發生達到中度和重度的面積達353.33萬hm2,是同期造林總面積的59%。森林病蟲害的嚴重發生和危害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森林產業的發展和整個生態環境的穩定。

1.2 病蟲害的種類、危害方式及發展現狀

1.2.1 森林病蟲害的種類[1] 目前全國森林病蟲害種類共有8 000多種,經常造成危害的有200多種。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先后有美國白蛾、松材線蟲病、松突圓蚧、紅脂大小蠹、濕地松粉蚧、紫莖澤蘭、松針褐斑病、椰心葉甲、薇甘菊等36種外來森林病蟲害傳入我國,且森林病蟲害有擴大的趨勢,對森林資源及產業發展造成了巨大威脅。

1.2.2 不同病蟲害的危害

(1)細菌病害。細菌是一類單細胞原核生物,具有細胞壁,且以裂殖的方式進行繁殖。目前,植物體病原細胞多數為桿狀。細菌病害主要是通過植物傷口進行感染進而造成傷害。此類病菌初期為水漬狀或油漬狀,到后期潮濕時病部產生角膿。細菌病害主要在于預防,避免植物出現傷口,發病時可用抗生素防治。

(2)真菌病害。真菌是一類通過產生孢子進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營養體通常為絲狀體,具有細胞壁,真菌孢子相當于高等植物的種子。真菌病害的主要癥狀是壞死、腐爛和萎蔫,少數為畸形,病部常有凸狀物、粉狀物、林狀物等病癥。林木病害大約80%是由真菌引起的。

(3)病毒病害。病毒有桿狀、球狀和纖維狀3種形態,是一類不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個體極小。病毒主要通過昆蟲(蚜蟲等)、線蟲、蝸類、病株與健株接觸,以及嫁接等方式進行傳播。由微傷口侵入后,多在韌皮部的篩管內移動,可隨同寄主同化物運輸,先被帶至寄主根部,后向地上部分移動,隨后病毒便擴展到植株,使寄主林木表現為花葉、畸形等病狀。病毒病害的防治主要是嚴格執行種苗檢疫制度,防治傳毒昆蟲,不用帶病植株做繁殖材料,及時淘汰病株等。

(4)線蟲病。線蟲屬于低等動物。植物中的病原線蟲一般呈線形體,口腔內有一條刺狀口針。植物病原線蟲通過吸取植物汁液,制造機械損傷,還分泌酶和毒素進而破壞寄主生理功能,引起一系列病變。同時,植物病原線蟲感染后還為真菌與細菌病菌打開門戶,引起復合感染,促進或加重危害。

1.2.3 森林病蟲害的發展現狀 我國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逐年遞增,擴大迅速,對我國整體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及自然景觀構成巨大威脅。根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森林病蟲害總面積達1 300多萬hm2,年平均遞增25%,受災面積占森林總面積的10.2%,占人工林面積的24.1%。

病蟲害發生頻率高,而且具頑固性和突發性。我國森林病蟲害發生頻度非常高,大災年份間隔周期非常短,特別是有些病蟲種類幾乎每一年都會發生成災。比如日本松干蚊是我國松林的一種危險性害蟲,繁殖很快,危害嚴重,防治難度非常大。

2 森林病蟲害的主要防控措施

2.1 加強林木產品的檢驗檢疫,提高檢疫技術 我國許多的森林病蟲害,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境外引入的,由于這些病蟲害沒有天敵存在,最后導致病蟲害迅速蔓延擴散。因此,應加強林木產品的檢驗檢疫工作,包括林產品的交易、流通,都要通過檢驗檢疫部門的專業檢驗檢疫,從源頭上切除病蟲害的傳播;來自國外的森林植物、林木產品經海關檢疫機構檢疫到達目的地后,當地的森林檢驗檢疫部門仍要進行復檢。此外,要及時掌握國內外最新疫情,不斷研究創新檢驗檢疫技術,提高檢疫水平。

2.2 合理、科學地進行化學防治 目前,防治森林病蟲害,起主導作用的是化學防治。在化學防治中,一要注意選擇專用的化學農藥,同時注意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量的農藥;二要根據森林病蟲特性,加強森林病蟲防治專用化學農藥研發,保證生產安全;三要抓住防控適期,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農藥,保證以最少的投入、最少的用藥,以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四要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實行統一防治、統一用藥、統一時間、統一技術要求,從空間和時間上保證防控效果。五要根據不同的氣象條件、地理環境、病蟲害種類及發生部位、農藥類別和藥械等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選擇化學農藥的施用方式。

2.3 運用現代生物技術進行防控 由于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病蟲害產生耐藥性等生態問題,因此,開發利用高效安全的生物農藥是目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發展趨勢。同時,可以利用天敵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2.4 建立健全預警監測機制 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首要的關鍵環節,要打破以前被動的防治救災模式,應將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放在首位。通過現代化的科學手段觀察病蟲害的發展動態,并依據當地林木的種類及生長發育情況、地形氣候等特點,準確推斷病蟲害的發展趨勢;建立健全預測預報機制,以省、市、縣林業局和鄉鎮林業站作為測報單位,在重點村落和場圃建立測報點,進而形成完整的的測報網絡。

2.5 加大宣傳教育,提高防治意識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要注意發動全民預防治理,通過加強宣傳教育,使全民對森林病蟲的危害和防治都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人人參與,切斷病蟲害的傳播途徑,做到早預防早治理;強化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調控職責,通過行政、經濟以及法律手段,促進病蟲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搞好森林病蟲害防治,促進林業發展,可以提高經濟效益,還可以促進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要通過加大宣傳,從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提高全民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意識。

2.6 加大資金投入,保證防治工作開展 從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手段的研發創新到實施病蟲害防治,若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將無法對病蟲害進行全面的有效控制。因此,今后需要全面增加資金投入,政府部門要將森林病蟲害防治列入防災減災計劃,同時構建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投入的模式,保證足夠的資金投入。

3 展望

當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形勢嚴峻,且新的病蟲害不斷涌現,病蟲害受災面積也有逐年擴大趨勢,因此,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研究的不斷深入,出現了許多病蟲害防治的高新技術,比如通過轉基因技術獲得抵抗病蟲害的植物,通過性激素誘捕昆蟲,等等;許多研究人員對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也逐步進行深入的研究,并根據森林病害蟲的習性和規律研發出相應的技術手段,包括人工捕殺,病枝的去除和焚燒、黑光燈誘殺和高壓電網滅蟲器捕殺等技術來防治森林病蟲害。這些新技術具有無污染或者污染小、病蟲害不會產生抗逆性等特點。隨著科技的發展,森林病蟲害可以得到有效的防控和治理。

參考文獻

[1]張德林.淺談森林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2013(04):289.

[2]丁茂申.當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林業,2009(12):57.

[3]劉寶華.淺談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原因和防治措施[J].民營科技,2009(06).

[4]周海喜.淺談新時期森林病蟲害現狀及防治對策[J].吉林農業,2013(04):215-217.

[5]唐海英.當前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策略[J].現代園藝,2001(09):46.

[6]高貴成.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研究[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7,19(8):53-55,58.

[7]耿玉杰.部分農藥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應用[J].遼寧科技,2010(03):61,43.

[8]黨志永,雙.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林科技,2009(01):167.

[9]胡艷霞.淺談森林病蟲害測報管理工作[J].陜西林業,2011,04.

[10]何克虎.淺談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J].科海故事博覽:科技探索,2011(08).

[11]王世澤,陳馳礁.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探索,2013(08):120.

[12]孫東輝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相關技術分析[J].農林工程,2011(02):362.

[13]董國全,牟善梅.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黑龍江科教信息,2010(10).

篇8

關鍵詞:果樹;病蟲害;科學防治

要提高果樹的產量與品質,必須搞好果樹病蟲害防治。在進行果樹病蟲害防治時,要掌握各種不同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規律,采取綜合有效的科學防治措施,同時要注重以果樹生產的整體角度與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總體觀點出發,以預防病蟲害為主要目的,進行必要的防治,這樣不僅可以達到高產、穩產、優產的效果,還可以將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降低至最小。

1 果樹病蟲害防治中常見的誤區

隨著水果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果樹的種植面積也在逐年增加,有些地方的果樹種植面積甚至已經占土地種植總面積的1/2以上,種植水果的收入也漸漸成為果樹種植戶的主要經濟來源。雖然種植水果的農民逐年增長,但仍有許多果農對于果樹病蟲害的防治不是很了解,盲目選擇施用藥劑,效果不佳。

1.1 防控觀念不強

許多果農對于果樹的病蟲害防治觀念不強,不注意觀察自己種植的果樹病蟲害發生情況,沒有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錯過了防治的最佳時期,導致不少果樹生蟲染病。等到大面積發生病蟲為害時再采取防治措施為時已晚了,只能采取治療手段。

1.2 錯過最佳防治時機

病蟲害的發作時期會根據果樹、土壤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但許多果農常常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盲目地跟隨別人用藥,照樣學樣。選藥的不科學以及用藥時機的不適宜導致病蟲害在后期突然暴發,隨著用藥次數的增加,藥效隨之降低,病蟲害抗藥性增強。不僅浪費了人力、財力與物力,而且還提高了果品中農藥的殘留量,危害人體健康。

1.3 用藥不科學

用藥不僅要選準時期,用藥種類、藥劑用量也要準確選取,并要采用科學的噴藥技術。在噴藥時,要注意噴灑得周密均勻一些,對于樹葉、樹枝和樹干等部位也不能有所遺漏,做到最大程度地消滅病蟲害。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果樹種植密度過大,樹葉量多,噴藥時難以做到全面細致,有所遺漏。

2 科學防治果樹病蟲害的措施

對果樹病蟲害的防治,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科學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首先,要合理規劃果樹的種植區域與種植品種組合。在生物學中,果樹、病蟲以及天敵是一條完整的生物鏈,三者之間是存在一種平衡關系的。因此,在進行果園規劃時,應注重合理劃分果樹種植區域與果樹品種之間的組合,將不宜混合種植的果樹分開種植,如桃樹與蘋果樹就不宜混栽。

其次,完善果樹栽培與管理措施。果樹種植之后,果農要及時采取一系列的配套管理措施,使各個環節都做到密切配合,以免為病蟲害的發生提供可乘之機。

再者,果農還應將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措施有機結合。在清理果園,剪除病蟲枝,撿拾病蟲果,焚燒并深埋殘枝落葉的基礎上,還可以采取在果園中釋放病蟲的天敵或者使用生物農藥等措施防治病蟲害,從而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最后,要合理、科學的使用農藥。在使用農藥時,一定要嚴格控制用量,適當且準確用藥,充分考慮果園的受害允許范圍,一旦超過該范圍就要及時進行藥劑防治。

2.2 根據不同的季節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在不同的季節中,果樹病蟲害會有不同的表現,應根據季節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病蟲害的防治。

春季是果樹病蟲害防治的關鍵季節,要在果樹開花前噴灑5°Be石硫合劑,以控制腐爛病的蔓延以及紅蜘蛛的越冬繁殖。同時,繼續清理果園中的雜草、落葉、病蟲果等,修剪病枝、殘枝、死枝,并集中燒毀或深埋,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夏季高溫多雨,是病蟲害發生的危險期。在這一季節中,一定要及時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一方面要選取適合的農藥,正確噴灑農藥;另一方面要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有效預防病菌的侵入。

在秋季防治病蟲害時,要注重保護果樹的樹葉。噴藥時可加噴0.5%的磷酸二氫鉀,增強樹體抗性,以保障來年果樹的正常成長。

冬季,許多害蟲與病原菌都處于休眠狀態,可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徹底進行清園,減輕來年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

綜上,應科學進行果樹病蟲害的防治,根據季節的變化,有針對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同時也要加強對果園的管理,最終實現果園管理的高效、果品的優質與高產。

參考文獻

[1]王力榮.朱更瑞.方偉超等.桃種質資源對桃蚜的抗性評價[J].果樹學報.2001(1 8)

[2]北京農業大學.果樹昆蟲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年版

篇9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防治;應用

據統計,我國森林蓄積量年均遞增2.25億m3,但同時每年因病蟲害減少的林木材積平均達0.17億m3。病蟲害被稱為“無煙火災”,實際上因其而造成的損失遠超過了森林火災,我國每年病蟲害發生面積相當于同期森林火災的214倍,而且還以年均25%的速率遞增。可見,林業病蟲害已成為林業發展的大敵,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1 當前林業主要病蟲害及其危害

我國國土遼闊,各地氣候、地理環境差異巨大,而樹木品種也有很大差別,病蟲害種類、危害特點不盡相同,本文以廣東地區一些常見病蟲害及其危害為例進行說明。

1.1 蟲害

1.1.1 馬尾松毛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主要危害馬尾松、濕地松,廣東每年繁殖3~4代。幼蟲以松針葉為食,常蠶食大片松林,輕則影響樹木生長,重則導致林木大量枯死,并且還招引其他害蟲入侵,是南方地區重要的害蟲。

1.1.2 桉樹尺蠖屬鱗翅目、尺蛾科。幼蟲行動時身體屈伸如拱橋,休息時身體伸出若樹枝,較容易辨識。主要取食桉樹葉,大量繁殖時桉樹葉被吃光,對桉樹危害很大。

1.1.3 星天牛屬鞘翅目、天??啤S紫x蛀害樹干和主根,成蟲咬食樹枝和樹葉。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分布,主要危害苦楝樹、柑桔等。

1.1.4 松突圓蚧屬同翅目、盾蚧科,由國外傳入,主要危害馬尾松、濕地松、加勒比松等,嚴重影響松樹生長,甚至可造成松樹枯死。

此外,竹蝗、木蠹蛾、地老虎、云南松毛蟲、濕地松粉蚧、椰心葉甲、蕭氏松莖象等害蟲危害也很大。

1.2 病害

1.2.1 桉樹青枯病,病原為青枯極毛桿菌,可存活于土壤、植株殘體中,主要危害巨尾桉、尾葉桉等桉樹樹種。

1.2.2 松材線蟲病,松材線蟲是一種危害極為嚴重的松樹寄生蟲,它以天牛作為傳播媒介。受到感染的松樹會迅速死亡,而且治理難度較大,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病害。

此外,葉斑病、葉枯病、根腐病等也是較為常見的林業病害。

1.3 有害植物

1.3.1 薇甘菊為菊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繁殖很快,雖初期生長緩慢,但隨苗齡增長生長極為迅速,由于攀附林木并導致林木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而死亡,所以對林木生長危害很大。

1.3.2 桑寄生害為寄生小灌叢,主要危害闊葉喬木、灌木的生長。

2林業病蟲害防治策略與主要技術手段應用

2.1 林業病蟲害防治策略

病蟲害防治是“防”與“治”的結合,故應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科學防控,綜合治理”的原則,病蟲害防治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兼顧短期見效、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控制策略,樹立健康森林、森林保健的生態理念。

2.2 生態防治技術

以生態學觀點,森林、病蟲害與天敵之間存在著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關系,當它們之間協調發展時,這個生態系統就能維持平衡,不會造成病蟲孽生發展。為了達到生態防治效果,就應在營林方式上堅持適地適樹原則,提高人工林防控病蟲害的能力。并應推廣混交造林技術,以母樹自然繁衍方式實現天然更新。培養優良抗病樹種,選擇健康、抗病蟲害強的樹苗造林。通過封山育林措施減少人、蓄對森林植被的破壞。通過加強病蟲害監測、森林植物檢疫和預防預報工作,準確掌握病蟲害發生情況,采取最佳時機治理病蟲害。

2.3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間相互制約關系調節有害病蟲種群密度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抑制、有害生物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生物防治手段有:各種生物活體,如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病毒等;適宜營林方式,營造不利于病蟲害而利于保護天敵的生物環境;通過生物技術選育抗蟲品種;病蟲害自毀技術,如雄性不育、遺傳防治等;生物抗生素、生物毒素、激素等[3]。下面介紹幾種生物防治方法。

松毛蟲赤眼蜂可用于防治鱗翅目害蟲,如馬尾松毛蟲、桉樹尺蠖、地老虎等。在害蟲產卵期放蜂,通過在害蟲卵塊內產卵寄生,使害蟲卵無法孵化而死亡。每畝放蜂5~10萬頭可控制馬尾松毛蟲的繁殖。

管氏腫腿蜂可防治天牛類害蟲,如青楊天牛、粗鞘雙條杉天牛、星天牛等。腫腿蜂為體外寄生蜂,通過取食、產卵于害蟲體內而起到防治作用。要達到比較好的防治效果,應控制放蜂期和放蜂量,時間以10時~15時較好,放蜂量為20頭/株或蟲蜂比1:3~6為宜。

白僵菌可用于防治鱗翅目幼蟲,一般以4齡前為宜。如菌粉用30℃水浸泡2~3h,再稀釋至1~5億孢子/mL,噴至樹冠上即可。防治馬尾松毛蟲每畝可用菌粉0.5kg。

“以鳥治蟲”是一種傳統方法,對控制害蟲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經濟、環保、持效性的特點,因此仍是森林害蟲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常見的有杜鵑、大山雀、啄木鳥等20多種。它們大多數捕食害蟲,對降低害蟲蟲口密度、維護森林生態平衡具有一定的益處。

2.4 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是通過化學農藥的生物活性來防治病蟲害。農藥類型包括殺蟲劑、殺螨劑、殺菌劑、殺線蟲劑、除草劑等?;瘜W防治由于防效高、見效快,是目前林業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但使用不當會導致森林生態系統失衡,引發更嚴重的病蟲害,因此應合理使用農藥,并遵循對癥下藥、適時施藥、混合用藥、安全用藥的原則。農藥使用應朝著高效、低毒、安全、經濟的方向發展。施藥形式主要有樹干注射、噴霧、熱煙霧等。其中樹干注射可降低環境污染程度、延長藥效期,是比較有效的防治手段。按容量分,噴霧技術分高、中、低、超低容量;按噴霧機具和動力分,噴霧技術分手動、機動、飛機和果園等方法。常規噴霧技術藥劑浪費很大,藥效難以充分發揮,所以靜電噴霧技術、精確施藥技術得到發展和應用。

2.5 物理防治技術

人工捕殺,對于昆蟲個體較大,容易捕捉的種類,如果暴發成災,可動員周圍居民進行人工捕捉進行防治以配合其它防治措施進行防治,可達到成本低,見效快的效果。如銀杏大蠶蛾與松毛蟲的幼蟲與繭的人工捕殺;栗山天牛燈誘捕捉;青楊天牛的人工剪除蟲癭等都是人工捕殺的實例。

隔離法對于在一定區域內傳播快,擴散蔓延迅速的害蟲,為防止和限制其進一步傳播蔓延,達到保護未發生地森林資源安全的的目的,可在病蟲害的發生地與被保護地之間建立一定寬度和長度的無寄主隔離帶,阻礙病蟲害的進一步擴散。

由于物理防治技術無污染、效果直接又容易操作,因而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3 結語

林業病蟲害防治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這就決定了不可能通過短期突擊方式徹底解決病蟲害問題。從生態學角度出發,病蟲害也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它與森林、天敵相生相克,只有不斷完善病蟲害防治體系,采用科學合理的防治技術,通過檢疫、監測、預防和治理等手段有效控制病蟲害,才能使林業生產獲得健康良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森林 病蟲害防治工作

前言:近些年來我國林業病蟲害入侵十分嚴重,森林病蟲害發生的面積大有擴張之勢,嚴重危害了我國生態平衡和國家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維持我國森林生態平衡早已成為我國林業部分的首要工作。以下筆者就我國目前所面臨病蟲害綜合治理工作做粗淺的分析,提出森林病蟲的防治原則與防治對策,以此進一步有效的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

1.森林病蟲害的綜合治理

目前我國在森林病蟲的防治工作上有很多種方法,各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因此,在森林病蟲還的防治工作中,如果單一的使用一種防治手段,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不能達到切實有效的從根本防治的目的,還會引起一些相關聯的不良生物放映。因此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目前全球的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工作做出相關的建議和定義,既對森林病蟲害選取一種防治方案時,應該森林病蟲害的整體角度出發,既要考慮到如何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又要盡量避免治理方法所帶來的副作用,做到生態的有機協調發展,保持經濟允許水平之下的防治體系。因此,在對森林病蟲害進行綜合治理中,要將病蟲害的治理作為一個系統的控制工程,從自然的生態學觀點出發,立足于整個森林生產、栽培及養護管理等過程中,有效的改善栽植養護技術,調節生態環境,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是自然防治與人工防治手段有機結合在一起,在主管意識上提高人們對生態平衡的保護意思,大力推行加強自然生態防御能力。

2.對森林病蟲害施行綜合治理的戰略角度

2.1 從生態學角度出發,對森林病蟲害施行綜合治理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講,森林、病蟲、天敵三者有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尤其是當他們處于同一生活環境中時,他們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重要生態鏈關系,構成了一個生物與環境相協調的生態系統。因此,對森林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其實際就是對植物進行養護、管理有針對性的調節和操縱生態系統的過程,為植物以及病蟲害天敵,創造一個可生活環境,從而降低活減少森林病蟲害的大面積滋生。

2.2 從安全角度出發,對森林病蟲害實施綜合治理

針對森林生態鏈此消彼長、相互依存的運動規律,針對不同情況的病蟲害應該采用不同的手段。在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階段主要從生態安全角度出發,考慮生態系統的靈活性與協調性,使用病蟲天敵保護和利用,物理機械防治,化學制劑噴灑等有效手段和方法,相互輔佐,以此達到最大的防治效果,既控制了病蟲危害,有保護了人和植物的安全。

2.3 從保護環境角度出發,對森林病蟲害實施綜合治理

保護環境既是促進生態協調、穩定、平衡發展。因此,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應高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充分利用自然控制,配合使用化學生態制劑,保證森林、病蟲、天敵三者自然關系的前提下,科學的使用各種控制手段,以此維護森林生態系統,加強森林自控能力。

3.對森林病蟲害施行綜合治理的戰略措施

做好城市森林種植規劃策略

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首先應該做好城市森林的種植規劃。在城市森林植物栽植中,不僅要考慮到城市綠化、美化,還應該注意解決長遠的病蟲害治理工作。特別是針對本地區頻發出現的病蟲害種類進行研究、分析,并在植物栽植過程中減少其喜食的植物,多規劃和栽植抗病蟲害能力強、耐性強的植物,以此減少有害生物的適生寄主。

嚴格控制外來病蟲害的入侵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林業經濟發展迅速與國外貿易日益頻繁,以至于帶來許多外來病蟲害生物入侵我國林業。而這些外來病蟲害由于缺乏有效的天敵,生長繁殖迅猛,給我國林業資源帶來了十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尤其是在我國天津、遼寧、河北等地方出現的美國白蛾事件,對我區林業造成了毀滅性的威脅。因此,對外來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我國各有關部門,如海關、森檢、商檢部門和木材檢查站要各司其職、協同作戰,嚴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同時,我國林業相關部門也應該堅持有計劃的定期疫情普法,開展專項外來病蟲害調查工作,做到及時上報送檢,以此降低病蟲害的大面積滋生。

加強植物的養護管理

加強植物的養護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是有效治理、預防病蟲害的重要手段。因此,往往森林病蟲害的發生與其危機程度與植物的生長勢頭有很大的聯系。在植物生長勢頭差時,及時進行施肥、松土、鋤草、澆水等養護管理,能夠有效的提高植物的生長趨勢。同時,解決植物季節變換,進行秋冬季修剪,出去染病紙條,不僅可以給植物以充足的養分,增強森林植物的通風、透光,強化森林植物的生長趨勢,還能夠有效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蟲能力,以此自然調節手段,做到森林病蟲防治工作,保護生態平衡。3.4 保護天敵合理使用化學制劑

在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中,合理的引進病蟲害天敵并為病蟲害天敵營造有利的生存空間,與使用農藥制劑相比,具有環境污染小,控制效果持久等諸多優點。因此,在對森林病蟲害實施綜合治理是,應該盡量從生態鏈相互控制、相互制約的角度保護病蟲害天敵,維護森林生態系統平衡。

結束語:

綜上所述,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作為維護我國森林生態平衡,保證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環節,早已成為我國相關林業部門的首要工作之一。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林業建設發展迅速,森林病蟲害日益頻發,嚴重遏制了我國林業建設。加強我國森林病蟲害治理工作,提高病蟲害方式手段,切實有效的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