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養殖技術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農業養殖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從產業結構上分析

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多樣化.主要涉及養殖業.林業.畜牧業.水產業等多種形式.由于多種產業結構分布不均勻.政府扶持資金不足.使得農業標準化程度低.特別在養殖業方面,養殖技術水平低,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在技術創新和發展方面沒有實質性的目標。導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過于分散.無法實現產業化經營.

1.2從農業技術方面分析

我國農業科研投入不足.技術創新不夠.就目前來看.在養殖技術方面,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養殖技術和創新技術很少,養殖設施裝備發展滯后.環境控制能力差,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一些專業養殖技術人員缺乏.還有一些個體養殖農戶,因缺乏技術水平.整體素質和經營能力.導致其無法推動養殖技術的發展,也與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從而導致養殖產品質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及消費者的健康。

1.3從市場經營方面來分析

養殖技術水平低.致使養殖業過于分散,大多依靠個體農戶,沒有實現規?;?產業化經營,對農業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養殖業的龍頭企業少,輻射帶動能力差.相對于國際市場,養殖產品規?;隹诋a量少.農戶養殖規模小,養殖業產業化水平低.另外,養殖戶對市場經營策略認知能力低,市場信息了解不夠.養殖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收益不穩定,風險性高,而且養殖專業化組織能力相對薄弱,對養殖戶管理分散,主體地位不明確.市場競爭力弱.經營方式仍以個體為主,導致養殖產業得不到有效的發展.進而使得農業發展緩慢.這些問題不僅僅只局限于養殖產業,只要在農業范疇內的產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相似的問題.

2提高養殖技術的措施及作用

2.1政策方面

建立完善的養殖技術管理組織結構.對養殖業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制定養殖技術建設標準.結合實際情況.采用適應當地養殖業的技術標準.積極鼓勵養殖技術人員自主創新技術水平,引進外資.擴大養殖技術資金投入.采用先進的養殖技術設備.加強對養殖戶進行技術方面的指導.進一步鞏固發展現有的技術水平,熟練掌握新的技術.促進養殖業產業化發展.進而推動農業發展。

2.2養殖技術方面

研發推廣適合我國不同種類養殖的養殖技術,并建立完善的配套設備.提高養殖業機械化水平.加大對環境污染清理和控制措施.產品冷藏保鮮設備的應用和推廣。各地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幵展養殖技術培訓、養殖知識.職業素質培訓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訓.完善監測系統.加強對養殖室.棚建設的監督管理,加強對養殖產品的安全質量監測,確保養殖產品質量安全符合產品安全質量標準。

2.3經營方面

擁有好的技術水平能夠實現養殖業產業化經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這也順應了農業發展的要求。在積極引導養殖業規?;?狙織化發展的同時.要將養殖技術傳授給一些養殖技術水平低的農戶,擺脫小農經濟的思想意識。建立完善產業鏈.提高養殖專業化水平.建立科學有效的養殖產業信息網絡,加強養殖產品銷售信息的研究和利用,促進產品銷售的暢通和銜接,改善養殖戶經營方式.從而解決養殖戶銷售難的問題,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發展.實現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

3養殖技術發展對我國農業發展的意義

(1)養殖技術的發展.不僅提高了廣大養殖戶的生活質量.增加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也推動了市場供需量的發展.同時,養殖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我國農業的科技含量.強化了我國農業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需求.增強了我國農業自主創新能力。

(2)隨著現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不斷改進和發展養殖技術,是完善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前提條件.是提高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促進我國農業科技評價機制激發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活力的重要依據。

(3)搞好養殖業生產,不僅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還能促迸國民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農業出口產量.因

此,養殖技術的發展對推動我國現代農業良好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4結語

篇2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對江蘇省種植業、養殖業農戶的問卷調查。問卷刊載于《江蘇農業科技報》,通過該報征訂系統隨機寄送至江蘇省農戶,采取有獎填制問卷的方式回收。共回收問卷359份,獲得有效問卷315份,有效問卷率為88%。其中,蘇北地區(徐州市、淮安市、鹽城市、連云港市、宿遷市)的農戶樣本量共211個,占總樣本的67%;蘇中地區(南通市、揚州市、泰州市)的農戶樣本量共80個,占樣本總數的25%;還有少量樣本來自蘇南地區。這與蘇中地區、蘇北地區作為江蘇省農業主產區的區位特點相吻合;而蘇南地區由于產業結構特點,對農業科技需求的強度相對較低。在人口統計學特征上,樣本農戶的性別分布以男性為主,有289人,占樣本總數的92%;在年齡分布上以中老年勞動力為主,其中46~55歲、56~65歲、65歲以上的樣本分別為112、100、37個,分別占樣本總量的36%、32%、12%,合計占樣本總量的79%,驗證了農業從業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判斷;在文化程度分布上,受訪農戶的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及以上水平,這與其他調查結果有較大不同,原因可能是選擇征訂報刊以獲取相關信息的農戶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在職業分布上,普通農戶、農技人員、種養大戶、職業農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分別占樣本總數的52%、22%、10%、8%、8%、7%,這表明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已催生出一批以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以職業農民、農技人員等為代表的農業服務群體。在家庭經營與收入特征上,樣本農戶家庭平均耕地經營規模達1.87hm2;經營用地來源中,家庭承包、租地、轉包、代他人耕種、土地入股等樣本的比例分別為55%、34%、3%、7%、1%,可見以租地為代表的土地流轉形式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規?;潭?在經營主業中,以糧油種植、蔬菜種植、畜禽養殖、農技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主,占樣本總數的95%以上;在生產方式上,以露天種植、傳統養殖和工廠化相結合等為主,而日光溫室、大棚種植、發酵床養殖等方式的樣本數量較少,原因可能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成本高、資大、技術要求高,普通農戶的承受能力有限;在收入分布上,樣本農戶年均總收入的中位數為6.25萬元,其中種植業和養殖業收入的中位數為3.02萬元,非農務工收入的中位數為3.23萬元,可見外出務工收入已成為農戶家庭第一收入來源。

2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現狀

2.1農業技術與信息獲取渠道

調查顯示,農戶種子、種苗的購買渠道以農貿門市、農技站為主,分別占樣本總量的57%、31%;在傳統自留種基礎上,通過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示范獲得品種也成為農戶種子種苗購買的重要渠道,占樣本總量的17%。在種植、養殖技術方面,農技部門建議、農業科研單位人員指導和農資商指導等外部渠道已成為獲取種植、養殖技術的重要來源,分別占樣本總數的40%、26%、24%。

2.2種植業品種使用情況

對種植業品種使用情況的統計顯示,樣本農戶水稻種植品種以連粳系列、武運梗系列、淮稻系列、南粳系列、兩優系列為主,小麥種植品種以揚麥系列、淮麥系列、寧麥系列、鄭麥系列、煙農系列為主,玉米種植品種以蘇玉系列為主。這些品種都是近年來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過程創造、中試熟化的優良品種,具有高產、穩產、優質等綜合性能。

2.3農業新技術的采用情況

調查顯示,60%的農戶在近2年中經常更新種植或養殖品種,49%的農戶經常嘗試新穎和高效的生產技術,15%的農戶經常更新動植物病蟲害防控技術,12%的農戶經常使用新的種植和養殖裝備、設備,有10%的農戶較少采用新科技。

2.4農業機械化采用情況

調查顯示,所有被調查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均采用了農業機械服務。其中,對勞動力數量和質量要求較高的耕地、收割、播種、植保、秸稈處理等環節農戶采用機械化服務的比例較高,分別占總樣本數的82%、68%、37%、19%、11%。

3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情況

3.1對農業技術的需求程度

調查顯示,79%的農戶表示非常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21%的農戶表示比較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由此可見,農戶對現代農業新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

3.2農業生產經營面臨的農業技術問題

調查發現,樣本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技術問題主要集中在病蟲害較重、作物連作障礙、缺乏新品種、品種抗逆性較差、用工量過大等5方面,分別占樣本總量的52%、36%、35%、24%、22%。

3.3農戶的科技需求結構

總體來看,樣本農戶對現代農業技術需求的優先順序依次是新品種、新型種養技術、新型農機具、新型無公害農業投入品、新型設施裝備、加工保鮮與儲運技術,有這些需求的農戶別占樣本量的80%、77%、52%、35%、30%、21%。

3.4農戶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心理顧慮

農戶對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心理顧慮程度從高到低依次是“新品種、新技術不成熟”“不適應當地生產條件”“投資風險過大”“掌握難度高”,選擇相關選項的農戶占樣本總數的比例分別為60%、48%、47%、36%。3.5農業科技推廣方式調查發現,樣本農戶對現代農業新技術推廣方式的選擇情況從高到低依次是“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發放技術資料”“專家講座”“實地參觀”“示范戶傳授”,分別占樣本總數的72%、42%、39%、37%、26%。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從樣本農戶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經營特征可以看出,農村空心化、農戶兼業化、勞動力老齡化已成為農村農業生產的新常態。從農戶的技術采用現狀來看,農戶的技術與信息獲取渠道較為正規,對農業科技具有較高的心理認同,樂于接受農業科研單位和專業人員的指導;在品種和技術的采用上比較理性,傾向于選擇高產、穩產、省工省時的品種和技術。同時,為減少農業技術使用的創新型風險,仍有部分農戶選擇依靠傳統經驗而非現代科技從事農業生產。從農業技術的需求意愿來看,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強度普遍較高。在需求內容上,農戶科技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總體上與其從事的生產經營領域和遇到的農業技術問題相對應。其中,農戶對品種、技術的性狀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產、抗病、縮短生長周期上,對種養設備、農藥、獸藥的性狀需求主要集中在價格便宜、實用性強、見效快上,這說明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多樣但不多元,主要停留在解決實際問題、減少投資成本、快速獲得收益上,也體現了農戶技術需求的短期性、時效性。在需求結構上,農戶科技需求呈現出層次化的特征,主要集中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產前、產中環節,而對加工、保鮮、儲運等產后技術的需求相對較弱。此外,隨著農業環境管控的加強和社會環保意識的提升,農戶對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無公害處理等公益性較強的技術表現出一定訴求,體現出科技和政策環境的協同效應。在需求風險規避上,農戶主要規避不成熟、不適應、投資大、難度高的品種和技術,這與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知識背景相吻合。在需求對接方式上,農戶更傾向于免費、低成本、直觀、簡單易學的科技推廣方式。

4.2相關建議

篇3

【關鍵詞】耕水機 淡水養殖 技術 效益

1 耕水機淡水養殖技術原理

耕水,顧名思義,就是對養殖水體進行“耕耘”攪拌,耕水機的犁片在電機的帶動下,驅動水塘的底層水向上提升,由表面中心向四周緩慢推開,然后下降回流到水塘底部,再上升到水塘表面,由此上、下層水形成一個大范圍的環流回路,整個水塘變過去的“死水”為活水。在循環過程中,上升到表面的底層水通過與陽光曝曬和空氣接觸,利用大自然的光能風能,加速分解提升到表面的水底亞硝酸鹽和有機沉淀物,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同時,經過凈化和“吸入”大量氧氣的表層富氧水,從回流到水塘底部,實現了池塘溶氧和氣溫均勻分布,抑制厭氧菌而促進異養菌生長發育。水塘上、下水層通過長時間的循環對流,最終形成了一個水質清潔、溶氧水溫和酸堿度上下均勻的、適宜魚蝦等水產物生長的水體環境,是傳統“流水不腐”這一凈水理念的現代體現。

2 耕水機淡水養殖技術性能分析

為探索總結適宜的水質優化技術模式和技術規程,在項目進行中,課題組對實用耕水機的試點水塘和單純使用增氧機的傳統養殖水塘開展了試驗對比研究,對比試驗水塘選在我區石橋鎮辛店村漁業養殖專業戶趙傳華養殖場內。

2.1試驗部署

試驗分3組:第1組為增氧效果試驗,試點水塘僅使用耕水機,測定耕水機增氧效果;第2組為垂直分布試驗,測定溶氧、水溫上下分布均勻效果;第3組為水質優化試驗,試點水塘使用耕水機和增氧機,與單純使用增氧機的傳統水塘,對比驗證水質清潔優化效果。

2.2試驗條件

耕水機采用珠海耕水環保清潔有限公司生產的風光牌耕水機,增氧機采用750 W葉輪式增氧機。

2.3 數據記錄與分析

(1)耕水機增氧能力試驗。記錄耕水機增氧能力的數據見表1。試驗可知,功率大小不同的耕水機增氧效果是一樣的,數據結果都為0.11 kg/h(氧氣),增氧效果弱。但耕水機工作時,產生顯著水體環流和上下水層交換現象。(2)溶氧水溫上下分布試驗。試驗可知,上下水層開機24 h后,水溫均勻度達到97.8%,溶氧均勻度達到97.5%,基本趨于穩定,耕水機具有良好活水攪拌能力。(3)水質優化試驗 試驗可知。耕水機運行時,養殖水體的BOD和 COD分別降低了26.7%和27.3%,浮游物質、氮、磷、鐵、錳分別降低了85%、38%、58%、67%,透視度增加了1倍,濁度和色度降低了近50%,電耗僅為1/60。耕水機與傳統增氧機相比,具有水質改善功效,節能效果顯著。

通過對比試驗和材料分析可知,耕水機使用得當,運行一定時間后,具有均勻分布溶氧水溫和酸堿度、清潔水質的效果,并有一定增氧效果,為水產養殖物構建了優良的水質環境、為提高水產品品質和產量提供了可靠基礎。

3耕水機淡水養殖技術應用效益

通過試驗對比分析,應用耕水機水質優化技術節約電力30.5%,節約餌料13.2%,節約農藥20.7%,每1 hm2每年分別節約用電費用1143元,節約餌料費用2772元,節約農藥費用435元,合計每1 hm2每年節約養殖成本4450元;水產養殖產量提高15.6%,產值提高21.4%,每1 hm2每年平均爭創效益3852元,每1 hm2每年增收節支效益合計達到8302元。不僅如此, 耕水機水質改善和優化主要是通過葉片驅動,攪動養殖水體緩慢流動,實現上水層、下水層的循環對流,利用大自然的陽光和空氣分解有害物質,促進異養菌生產,達到水質清亮,溶氧、水溫均勻分布,為養殖產品構建適宜的水體環境,大大節約農藥使用,而且耗能低,只相當于家用日光燈的耗電能力,安全綠色環保低碳,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發展理念。

4 耕水機淡水養殖技術模式和技術規程

4.1技術模式

通過在實踐中的探索、試驗、總結,課題組形成了科學有效的機械化水質優化模式:耕水機+增氧機配合使用,實現優化水質和增氧的雙重效果。即:根據養殖物品種和天氣變化引起的對溶氧需要的不同,耕水機械和傳統的增氧機械配合使用,實現清潔水質和增氧的雙重效果,從而達到優化水質、構建適宜水體的技術效果,為水產養殖業提升綜合效益,奠定堅實基礎。

4.2技術規程

篇4

【關鍵詞】生態漁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武隆縣是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的核心區域。2013年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設“武隆縣火爐鎮夢沖塘生態漁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引領渝東南生態漁業的穩健發展;實現傳統農業向效益農業轉變,粗放型漁業向集約化漁業轉變;打造成集特種養殖、交易、垂釣、休閑于一體的“烏江畫廊”特色漁村,充分實現依水養魚、以漁富民;推進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的發展步筏。

1、生態漁業發展的優勢

1.1地理位置優:武隆縣城距重慶市主城約170公里,約2小時車程?;馉t鎮位于武隆縣城東北部,距縣城30公里,東與滄溝鄉、彭水縣相連,南與江口鎮、巷口鎮相接,西與仙女山鎮相鄰(緊鄰仙女山5A級景區,距仙女山國家級森林公園20公里),北與土地鄉、桐梓鎮相通?;馉t鎮夢沖塘生態漁業示范園區位于武隆縣火爐場鎮正東方7公里處,以夢沖塘村、車壩村為核心,包括新田村、后槽村的一部分,幅員面積27.42平方公里,海拔在200―500米之間,4000余畝農田依靠夢沖塘的水系灌溉。夢沖塘屬于一個山坪塘,容積1萬立方米,由地下水匯聚而成,是龍溪河的發源地,龍溪河流經夢沖塘村、車壩村,全長7公里。在上龍溪注入烏江,夢沖塘因有一個美麗而傳奇的故事讓世人皆曉。

1.2基礎設施好:火爐鎮夢沖塘生態漁業示范園區內道路交通網絡全覆蓋,共有公路82.6公里,其中15.5公里主干道路面全部硬化,路面寬闊通暢;以夢沖塘為起點、產業地為核心修建各類水渠共計52公里,水渠分布豐富且相當合理,各個生產區域都能夠滿足用水需求,為生態漁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水資源保證。

1.3漁業發展自然資源豐富:火爐鎮夢沖塘生態漁業示范園區幅員總面積27.42平方公里,可開發養殖水域3000余畝。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9℃,最低月平均氣溫6.6℃,最高月平均氣溫27.5℃,空氣濕度78%左右,并且夢沖塘水系的水中富含豐富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適合魚類的生存繁殖。在塘的東西兩面分別有一個出水口,每個出水口的出水流量有20立方米/秒,常年不斷,水溫能夠保持在14-20℃,充分保證了生態漁業發展所需的水資源。園區內的景點有夢沖塘、龍溪古渡、龍溪古橋等,被贊譽為“漁米之鄉”。園區內現有的產業以漁業養殖為主、以種植業的柑橘、枇杷等為輔,目前連片新建商品魚基地800畝,圍繞新農村建設標準打造市級居民點1個。

1.4經濟基礎好:火爐鎮幅員面積179.6平方公里,鎮轄14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總戶數9024戶,總人口31514人。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17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224億元。夢沖塘生態漁業示范園區內總戶數1152戶,總人口4821人,從業人員共287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1275人,從事第三產業的1482人;2012年園區經濟總收入超過1億元,其中漁業生產經濟收入6214萬元,主要來源于中華鱘、大鯢等經濟魚類的養殖和四大家魚良種場苗種的繁育,園區內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

1.5發展機遇好:2013年武隆縣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為了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合理利用夢沖塘水系。要加快推進夢沖塘生態漁業發展,力爭將火爐鎮龍壩片建設成烏江流域的“漁業特色村”,由武隆縣農委牽頭建設生態漁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目前在縣鄉兩級相關部門的配合和支持下,各項工作正有序推進。借助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之機,加快火爐鎮夢沖塘生態漁業產業發展的步筏。2013年夢沖塘村榮獲重慶市“美麗鄉村”稱號。按照市級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生態漁業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2、生態漁業的發展現狀

2.1漁業產業發展:武隆縣火爐鎮為渝東南生態漁業發展的重點區域,目前養殖水面達到800余畝,其中有池塘養殖面積300畝,稻田養殖面積200畝,流水池塘養殖面積300畝,養殖池塘均達到相應的標準。園區中還修建有病魚、死魚的定點銷毀池,嚴格控制疾病的蔓延和傳播。

2011年三峽庫區生態漁場武隆縣“四大家魚”良種場在火爐鎮夢沖塘村落戶開建。2012年全面完工喜迎市農委的驗收,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2013年三峽庫區生態漁場武隆縣“四大家魚”良種場全面投產,養殖面積300畝,年產魚苗2000萬尾以上,帶動170戶村民積極投入到漁業養殖中,年產值900萬元。

2009年以來先后引進了2戶大鯢養殖戶。建設大鯢馴養繁殖場2個(其中1個為重慶市最大一家大鯢馴養繁殖場及武隆縣吉弘大鯢馴養繁殖基地,年繁殖大鯢2萬尾以上)。帶動55戶村民積極投入到大鯢養殖中。到目前為止2戶大鯢養殖戶產值上1000萬元,并于2012年得到了市農委的驗收,審批上市銷售進餐桌(目前是重慶市內唯一的兩家國家級保護動物上市銷售)。

經過2006-2013年幾年的努力和培育,現在火爐鎮夢沖塘村的冷水性魚產業得到了市、縣農委的高度認同和大力支持。到2013年夢沖塘流域飼養冷水性魚類的農戶擴大到了13戶。年產量50萬斤,累計產值達到了700萬元。其中產值達100萬元的農戶就有了3戶?,F有冷水性魚類苗種繁育場1個(可繁殖虹鱒魚、裂鰒魚、鱸鯉等多種冷水性魚類和亞冷水性魚類)。鱘魚流水養殖場6個,面積8658平方米,年產鱘魚36萬斤左右。

2012-2013年在火爐鎮夢沖塘村、車壩村連片建設生態商品魚池800畝,池深2.5米,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改造現有魚池300畝(包括清除淤泥、埂坎加固加高、進、排水溝渠的配套完善與疏通整治等),年產量450噸以上,年產值1050萬元。

2.2龍頭企業培育:漁業的發展壯大要靠龍頭企業的帶動。目前現培育和引進數家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包括武隆縣永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武隆縣吉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武隆縣宏達水產開發有限公司、武隆縣民忠大鯢養殖專業合作社、武隆縣勝境農業股份合作社等,其中武隆縣永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利用夢沖塘水系得天獨厚的淡水資源投資建設三峽庫區生態漁場武隆縣“四大家魚”良種場,項目占地300畝,總投資1500萬元,主要以生產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等“四大家魚”的幼魚為主,年產魚苗2000萬尾以上;配套建設有親魚池、魚種培育池、室外孵化系統、工廠化繁育車間、實驗室及管理用房?!八拇蠹音~”種苗場投產后能滿足三峽庫區天然生態漁場大規模增殖放流的苗種需求,加快生態漁業產業的發展,帶動周邊農戶200多戶增收及捕撈、銷售、加工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2.3優勢品牌打造:充分利用獨特的氣候優勢和自然優勢,借助武隆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景區強勁的旅游發展勢頭,確立高遠定位、實施品牌戰略,加之夢沖塘水系養殖的魚的品質本身就遠遠高于其它魚的品質。武隆永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武隆吉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2家企業已經取得了人工繁殖大鯢、中華鱘等國家級保護動物的特種養殖、經營利用許可證,并順利實現了市場上的流通銷售。

2.4專項技術培訓:經常性爭對生態漁業生產開展專項技術培訓,與西南大學、重慶市農科院等高等農業院校和農業科研單位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在發展規劃、教育培訓、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信息化等方面都有專家提供指導、幫助,從而形成以高校、科研所專家為顧問、縣、鄉鎮科技人才為核心的高素質科學技術人才支撐體系,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科技支持。同時聘請了西南大學教授和縣水產站工作人員、本地行家組成了8人的技術服務小組,專門針對漁業生產和發展進行技術指導服務。

3、生態漁業的發展對策

生態漁業產業發展的思路要清,任務要明,措施要強,品質要優,拓寬銷售渠道。

3.1發展思路要清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示范引領渝東南生態漁業現代化建設為根本方向,以市場為導向,以現代農業科技為支撐,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主線,結合重慶市生態功能區劃分中“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部署,圍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總體要求,與武隆縣加速“綠色崛起”打造“中國武隆公園”建設任務相結合,高標準、高起點和高水平的開展武隆縣火爐鎮夢沖塘生態漁業發展工作。充分利用區域優勢、資源優勢和氣候優勢,以建基地、扶產業、強科技、抓質量、拓市場、護環境為目的,實施“科技、效益、生態”生態漁業產業發展戰略目標。

3.2發展任務要明確:建設1500畝標準化的水產養殖“五大基地”

一是打造大鯢繁殖基地,在現有建成規模上,進一步細化和完善親鯢培育車間、孵化車間、繁育車間、餌料池和成鯢養殖車間等;二是打造最大冷水性魚養殖基地,引進或開發適合養殖的優良品種,對市場前景較好的鱘魚、裂鰒魚、鱸鯉等品種加大繁育力度,積極開發冷水性魚的市場潛力;三是打造土著魚養殖基地,通過從烏江、芙蓉江、木棕河流域選擇極具市場價值的土著魚品種,經馴養繁殖后加以推廣;四是打造最大“四大家魚”魚苗供應基地,以三峽庫區“四大家魚”良種場為核心打造渝東南最大的“四大家魚”苗種、成魚供應基地;五是打造稻田養殖基地,因地制宜的對稻田綜合開發利用,推廣“魚稻共生”、“稻鰍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

3.3要建設一個技術及信息交流平臺:夢沖塘生態漁業產業的發展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專家”模式,養殖企業、合作社和農戶都要建立相關信息交流平臺,定期對各自的學習情況、信息、生產經驗通過平臺進行交流,對于優秀的經驗、突出的信息供大家學習探討,對于成功的經驗要運用于生產中。同時通過平臺為支撐,建設特種水產網絡交易平臺,以高效、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促進產品銷售,遠銷全國各地,為了滿足全縣和周邊區縣的消費需求,“四大家魚”良種場根據各養殖戶的需要,定期提供優良的苗種。達到降低銷售環節勞動力成本的目的。

篇5

關鍵詞 魚菜共生池塘養殖技術;示范;推廣;經濟效益;測算

中圖分類號 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254-01

“十二五”期間,廣東省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被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羅非魚產業技術體系惠州綜合試驗站,2011―2013年自主研發了適合惠州地區的魚菜共生池塘養殖模式,2014―2015年主要進行此項技術的示范與推廣。本文根據近2年示范推廣情況進行了經濟效益測算。

1 項目測算的技術要點

按照國家有關農業科研成果經濟效益計算方法的規定,對魚菜共生池塘養殖技術推廣的經濟效益進行測算,測算依據是項目實施單位提供的此項技術研發、推廣資金投入和此項技術成果在惠州市應用的相關數據資料。

2 經濟效益測算

2.1 單位規模新增純收益

魚菜共生池塘養殖技術主要是針對目前傳統的水產養殖技術的環境污染、水產品質量下降的問題,自主研發的魚菜共生池塘養殖技術。在現有池塘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通過在水面浮排裝置中種植蔬菜,顯著提高了養殖戶的收入,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1-2]。在此項技術中,技術推廣成果為魚菜共生池塘養殖技術推廣(A);對照(CK)為同年未使用該養殖技術的養殖農戶。根據實際對比試驗的數據資料,計算得出該項目的單位規模新增純收益為37 545元/hm2,具體計算過程如表1所示。

2.2 預算推廣規模和推廣費用

本項技術屬于水產養殖推廣類,其經濟效益計算年限選為5年。依據農業技術經濟學原理,當年產生的收益規模是歷年新增推廣規模的累計數,把每年新增推廣規模相加就得到累計推廣規模[3]。根據此項技術2014―2015年間在惠州市的推廣應用情況,預計從2016年起到2020年,5年時間累計推廣規模將達到666.7 hm2。平均推廣費用為1 500元/hm2,以此值乘以當年的新推廣規模就是當年的推廣費用,把各年推廣費用相加得2016―2020年總推廣費用為100萬元,具體計算數據及相關過程如表2所示。

2.3 推廣投入

技術推廣單位對魚菜共生生態循環水產養殖技術推廣的時間為2014―2015年,歷時2年,在惠州市累計推廣應用規模達到214.3 hm2。其推廣投入包括直接投入和間接投入。直接推廣投入為羅非魚產業技術體系惠州綜合試驗站項目經費直接投入該養殖模式推廣的費用,主要用于材料設備、宣傳培訓費用等方面。間接推廣投入為社會在其他方面為實現該養殖模式推廣所提供的便利條件、服務方面的費用和折舊費用[4-6]。由于間接推廣費用很難直接計算,一般將直接推廣投入乘以間接推廣投入系數得到間接推廣投入。根據技術推廣的實際情況,本技術的間接推廣投入系數取值為0.80,間接推廣投入=直接推廣投入×0.8。總推廣投入=直接推廣投入+間接推廣投入。由此計算得出間接推廣投入為14.4萬元。具體計算過程如表3所示。

2.4 年經濟效益和推廣投入年均純收益率

2.4.1 參數選擇。年利率和貼現率選定為10%;單位規模新增純收益縮值系數取0.7;推廣單位經濟效益分計系數取值為0.3;經濟效益計算的年限為5年。

2.4.2 經濟效益指標的計算。根據以上資料和參數,各經濟效益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魚菜共生生態循環水產養殖技術推廣當年新增純收益=單位規模新增純收益×縮值系數×當年產生收益的規模-當年推廣費用;年經濟效益=(計算期內的新

增純收益的貼現值之和-歷年推廣投入的復利值之和)/經濟效益計算年限=(3 152.314 1-37.422)÷5= 622.978 4(萬元);推廣投入年均純收益率=(年經濟效益×推廣單位經濟效益分計系數)/歷年推廣投入復利值之和=(622.978 4×0.3)÷37.422=4.99(元)。

項目年經濟效益及推廣年均純收益率的具體計算過程如表4所示。

3 測算結論

根據技術單位提供的全部材料和技術數據,按照國家有關農業科研成果經濟效益計算方法,M行項目的經濟效益準確測算。測算的結論如下:從經濟效益來看,該魚菜共生池塘養殖技術推廣在其經濟效益計算年限內,共為社會增加純收益3 152.314 1萬元,平均年經濟效益為622.978 4萬元。從推廣投入年純收益率來看,平均每1元推廣投入在經濟效益計算年限內,每年可為社會增加4.99元的純收益。由此可見,將該養殖技術應用于水產養殖中,通過實施魚菜共生池塘養殖技術推廣,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了養殖戶經濟收入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4 參考文獻

[1] 鄂麗娟,楊瑞秀,楊瑞來,等.農戶奶牛養殖及經濟效益測算[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07-108.

[2] 吳金萍,袁文秀,羅龍洪.江蘇省60年水利經濟效益測算方法初探[J].江蘇水利,2014(11):1-3.

[3] 吳采建.投資效益測算方法之比較[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1992(6):32-36.

[4] 李辰瓊,羅天瓊,陳琴,等.貴草1號多花黑麥草配套利用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經濟效益測算[J].草業與畜牧,2012(6):26-29.

篇6

【論文關鍵詞】小龍蝦;池塘養殖;種植水草;苗種放養;科學飼喂;日常管理

小龍蝦原產于北美洲,是美國淡水蝦類養殖的重要品種,1938年傳入我國,現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淡水蝦類的重要資源品種。小龍蝦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它不僅是城鄉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同時也是我國大量出口的淡水水產品。安徽省2009年小龍蝦價格達到12~22元/kg,超過了常規魚類的市場價格。近年來,小龍蝦野生資源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工養殖小龍蝦不但可以解決市場供求矛盾,而且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筆者于2009年進行了小龍蝦的池塘養殖,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將其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1池塘選擇與清整

池塘凈水面積1866.67m2,坡比1∶3,水深1.2m,長方形,寬度為40m,池塘四周為淺水水域,寬度為1.5m。池塘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透明度30~50cm,pH值6.8~8.5。進排水方便,配增氧機1臺。冬季排干池水,挖除池底過多淤泥,加高加寬塘埂,沿塘埂四周埋設網片80cm,網片上端縫掛20cm塑料板。進排水管均用60~80目篩絹過濾,防止小雜魚卵和敵害生物進入[1]。池塘進水保持水深10cm,用生石灰1200kg/hm2溶化后均勻潑灑于池中,7d后用發酵過的豬糞6000kg/hm2撒于池底,5~7d后將池塘水深加至50~70cm。

2種植水草

小龍蝦食性雜,攝食的水草有眼子菜、輪葉黑藻、鳳眼蓮、水浮蓮和水花生等,沿池塘四周淺水處10%~20%面積種植輪葉黑藻和水花生,供小龍蝦攝食,同時為小龍蝦提供隱蔽、棲息的場所[2-4]?!拔r多少,看水草”,水草多的池塘養蝦成活率高,但也不能過多,種植水草面積以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1/5為宜。此外,池塘底部用水草扎成草堆,每堆5~10kg水草,沉于水底,放450堆/hm2,用繩子系住草堆,繩子另一端漂浮于水面。小龍蝦養殖池栽植水草,不僅是小龍蝦重要的天然餌料來源,而且也是小龍蝦棲息、隱蔽的場所,但是當水草生長過于旺盛時,應撈出一部分水草,以免影響小龍蝦的生長。

3苗種消毒與放養

小龍蝦能與不同的魚類混養,放養模式可以春季、秋季放養幼蝦,也可以夏季放養種蝦。小龍蝦種苗從野外河溝捕撈,蝦苗要求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病無傷、附肢完整[5-6]。從野外捕撈或收購小龍蝦苗時,應選擇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的蝦苗,不能購買離水時間過長或用藥捕獲的蝦苗,否則成活率不高。放養前經嚴格消毒,鰱鳙魚種從附近漁場購買。小龍蝦苗和鰱鳙魚種均用4%食鹽水浸洗10min,以殺滅體表細菌和寄生蟲,放養時間在3月。小龍蝦規格為3cm,放養30萬只/hm2;鰱魚規格為25cm,放養3107尾/hm2;鳙魚規格為26cm,放養1018尾/hm2。

4科學飼喂

小龍蝦食性雜,以水體中有機碎屑、水生植物和動物尸體為食,喜食人工投喂的各種飼料。飼料采用鯉魚配合飼料,粗蛋白質含量35%左右。每天投喂2次,8∶30—9∶30投喂1次,16∶00—17∶00投喂1次。投喂飼料“四定四看”(即定時、定量、定質、定位,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龍蝦攝食情況),一般日投喂量以池塘存蝦總量的3%~5%調整。此外,每周投放水草2250kg/hm2,投喂切碎的雞腸子等動物性飼料15~30kg/hm2。

5日常管理

小龍蝦幼苗放養后,為了提高池塘水溫,初期保持水深50cm,后期隨氣溫升高應逐漸加深池水,通過調節水深來控制水溫,使水溫保持在20℃以上[7-8]。根據池塘水色、天氣情況、蝦的活動及攝食情況,調節加水和施肥,一般每15~20d換水1次,每次換水1/3左右;每20d潑灑1次生石灰,每次用量為75~150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40cm,溶氧量4mg/L以上,pH值7.0~8.5。7—8月高溫季節,根據天氣和池塘溶氧情況適時開啟增氧機。小龍蝦對環境適應性較強,病害少,能在湖泊、河流、池塘、稻田等各種水體中生長中國。

6收獲

小龍蝦在池塘能夠自然繁殖,10月發現有龍蝦苗活動后用拉網把成蝦全部捕撈出售,利用原池培育小龍蝦苗種,以解決翌年生產所需苗種問題。

7參考文獻

[1]張桂芝.淺談淡水小龍蝦養殖技術要點[J].漁業致富指南,2008(6):55-56.

[2]王建國.淡水小龍蝦養殖技術要點[J].齊魯漁業,2008,25(2):46.

[3]耿俊.稻田淡水小龍蝦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1):224.

[4]任紅艷.小龍蝦養殖技術[J].農村新技術,2007(12):21-22.

[5]徐海強,軒子群,周嗣泉.淡水小龍蝦池塘養殖技術[J].河北漁業,2009(11):23-24.

[6]周文宗,李洪濤.小龍蝦生態養殖技術[J].河南水產,2007(4):43-46.

篇7

一、提高認識,明確傾斜支持思路

推進農業項目資金傾斜支持示范區建設,是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國發[2012]4號)關于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發揮政府支農資金引導作用、有效集聚各類資源、推動形成示范區建設合力的重要行動,是整合各類支農資金、創新農業投入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探索。各地農業主管部門和各示范區人民政府要統一思想,增強責任意識和主體意識,以推進示范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總體目標,以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為主要任務,切實強化工作指導和統籌安排,積極做好農業項目資金傾斜支持示范區建設的各項工作。一要堅持優先謀劃、優先安排。把示范區建設作為加快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對符合國家與地方相關專項建設規劃和資金安排指導意見的示范區項目,堅持優先謀劃、優先申報、優先安排,確保安排示范區的農業項目資金總量和比重逐年提高。二要堅持突出重點、突破瓶頸。以提升示范區主導產業現代化水平為主攻方向,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科技和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農業公共服務與社會化服務等為重點,集中力量,精心打造一批示范基地、示范項目,著力突破薄弱環節,切實解決瓶頸問題。三要堅持有效整合、有所創新。積極創新農業投入機制,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要求,做好上下游項目、關聯性行業項目的銜接安排,以縣級為整合主體,著力建立“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新機制。同時,要統籌兼顧,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促進區域現代農業協調發展。

二、抓住關鍵,突出傾斜支持重點

順應各示范區發展與建設趨勢,按照因地制宜、重點突破的思路,“十二五”時期,著力在示范區現代糧棉油糖生產基地、現代特色產業園區、現代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大農業項目資金傾斜支持力度,著力提高示范區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水平。

(一)現代糧棉油糖生產基地。積極推進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棉油糖生產基地、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工程、保護性耕作、糧棉油高產創建、農作物良種補貼、耕地質量建設、有機質提升等中央和地方農業項目資金向示范區傾斜,積極爭取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等項目支持,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促進良種良法良機配套推廣應用,積極培育規模經營主體,努力打造一批集中連片生產、技術集成配套、機械化水平領先、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糧棉油糖生產基地。

(二)現代特色產業園區。積極推進種植業良種工程良種繁育基地、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設施大棚補貼、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菜籃子”產品生產能力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扶持產業發展等中央和地方農業項目資金向示范區傾斜,重點改善園區的設施裝備條件,推廣應用特色鮮明的新品種和高新技術,促進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著力建設一批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化蔬菜、水果、茶葉等特色農產品產業園區。

(三)現代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大力推進生豬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養殖業良種工程、畜禽良種補貼、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農村沼氣工程等中央和地方農業項目資金向示范區傾斜,著力改善畜禽和水產養殖設施裝備條件,大力推廣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和水產健康養殖技術,提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能力和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速培育一批設施完備、技術領先、質量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化養殖場區。

(四)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條件建設、基層農技推廣改革與建設、動物防疫體系、漁政漁港工程、植物保護工程、動植物疫病蟲害防控補助、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血吸蟲病綜合治理、農機購置補貼、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農業產業化專項、農民培訓陽光工程、科技入戶直通車、農業標準化生產等中央和地方農業項目資金向示范區傾斜,以強化公共服務、發展社會化服務、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水平為重點,著力構建覆蓋全程、銜接配套、便捷高效、運行規范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示范區產加銷一體化服務水平。

三、創新機制,提高傾斜支持效益

推進農業項目資金傾斜支持示范區建設,不僅要擴大示范區建設資金總量,也要積極探索農業投入與管理新機制,不斷提高示范區資金集聚和示范效益。

(一)積極創新支農資金整合機制。省級農業主管部門要把推進農業項目資金傾斜支持示范區建設與創新支農資金整合機制緊密結合起來,探索同類項目統一規劃、分類管理和集中使用的辦法和機制。示范區人民政府要以示范區發展建設規劃為統領,按照統一領導、統一審核、對口申報、整合使用的要求,積極整合性質相近、用途相同、使用分散的各類支農資金,集中用于示范區各類重點項目建設,確保盡快見效。

(二)積極創新支農資金引導機制。省級農業主管部門要積極與當地金融部門合作,推動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示范區的支持力度。示范區人民政府要積極健全投融資體系、拓展投融資渠道、創新投融資方式,以政府支農資金為載體,以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承擔實施主體,促進支農資金與民間、金融、工商等資金綜合配套使用,放大支農資金使用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篇8

論文摘要介紹了泥鰍池塘高產養殖技術,包括養殖條件、池塘清整、放養、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以供泥鰍養殖戶參考。

泥鰍是一種分布廣泛、適應性很強、對環境條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魚類。我國幾乎從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鰍肉清淡味美,營養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達21%,磷、鐵、鈣、鋅等含量豐富,素有“水中人參”之稱,藥用功效顯著。因此,泥鰍作為一種滋補食品,具有補中益氣、滋陰壯陽、清熱利尿的功能,越來越為人們喜愛。其市場價格一直較高,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工業廢水及農藥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鰍資源大量減少,但市場需求卻在擴大,泥鰍的價格高達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場銷售較旺。泥鰍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的銷路,年出口量數百萬千克,且價格好,換匯率高。泥鰍的養殖前景十分廣闊,江蘇、山東、安徽等地都在大力養殖泥鰍。池塘養殖泥鰍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養殖方式,單產水平高,技術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產量可達22.5~37.5t/hm2。舒城縣從2007年開始有養殖戶進行池塘規模養殖,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收益?,F將泥鰍生物學特性與池塘高產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1生物學特性

泥鰍(又名灰泥鰍)為小型經濟魚類,屬溫水性魚類,生長水溫為15~30℃,最適水溫為22~28℃,水溫高于32℃則鉆入淤泥中,水溫低于7℃潛入泥中冬眠。泥鰍不僅能用鰓呼吸,還能利用皮膚和腸進行呼吸,對環境適應能力強,耐缺氧能力較強。通常生活在水底層,有鉆泥的習慣,喜歡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鰍為雜食性魚類,常攝食的有水蚤、絲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雞糞、牛糞、豬糞等方法來繁殖餌料或投喂人工顆粒飼料喂養泥鰍。泥鰍攝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間,如在產卵期和生長旺盛期,白天也攝食,產卵期的泥鰍比平時攝食量增大,雌泥鰍比雄泥鰍攝食多。泥鰍一般2齡性成熟,一年可多次產卵,產卵期為4~8月,其中5~6月是產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養殖技術

2.1養殖條件

泥鰍雖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但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對鰍池環境條件的選擇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光照充足,土質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質土壤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積200~500m2的較多,池深80~120cm為多,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

2.2池塘清整

泥鰍苗下塘10~15d前,應進行清塘消毒,先將池水抽干,檢查有無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時,用生石灰1125~2250kg/hm2。如果池水無法排干,用漂白粉20mg/L進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過濾。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質,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雞糞、豬糞等有機肥,用量2250~3000kg/hm2,施肥5~7d后可以放養泥鰍。

2.3放養

泥鰍、大鱗泥鰍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生長快,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是比較適宜的養殖對象,因而養殖戶最好選擇這2種品種進行養殖。放養時間一般在9~10月或3~4月,養殖時間為8~9個月,放養規格3~6cm,放養密度為150~500尾/m2。鰍種放養前用5mg/kg硫酸銅或4%~5%食鹽水消毒,水溫10~15℃時,浸洗20~30min。

2.4飼養

泥鰍屬于雜食性魚類,在養殖過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餌料,又需要進行人工投餌。泥鰍下塘后,要根據水質肥瘦及時追肥,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每次900~1125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黃綠色為好。及時投喂人工的動物性和植物性飼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顆粒飼料。投餌做到“四定”,即定點、定時、定質、定量。魚種階段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5%~8%,成魚階段為5%左右,水溫高于30℃和低于10℃時應減少投喂。開始時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馴化改為白天投飼,上、下午各投飼1次,高溫季節應在食臺上搭遮蔭棚。

2.5日常管理

泥鰍池水質要求“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pH值7.5左右,鰍苗培育期間,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應在凌晨,如發現鰍苗群集,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號,應立即加注新水或開增氧機。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鰍苗活動的情況,勤除池埂雜草;傍晚查水質,并作記錄。日常要勤觀察,發現水色發黑或過濃時要及時加注新水,一般情況下,7d加水1~2次,每次換水30~40cm,注意定期對食場進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藥125g。此外,還應注意隨時消滅池中的有害昆蟲和蛙,經常檢查有無魚病。

2.6疾病防治

泥鰍適應能力很強,只要管理得當,避免鰍體的機械損傷,一般很少發病。平時應注意預防,要經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魚體消毒、池塘消毒、飼料臺消毒。若發現病死的泥鰍應及時撈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鰍,并及時治療。

2.6.1水霉病。在泥鰍苗的孵化中,冬秋兩季水溫較低時容易發病,特別是泥鰍受傷更容易發病。水霉病癥狀為體表有白色絨毛狀的水霉叢生。防治方法:鰍卵防治用1m3水放食鹽400g加小蘇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鰍可用3%的食鹽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凈浸洗5~15min。

2.6.2赤鰭病。此病對泥鰍的危害很大,拉網損傷、長途運輸、水質惡化等都可引起發病。癥狀為泥鰍的鰭、腹部皮膚與周圍充血,有時腸道也出血,在鰭條腐爛處容易感染水霉。常與爛鰓、腸炎并發。治療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潑灑;苗種放養前應用4%的食鹽水浴洗消毒;內服藥餌,用達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藥餌投喂。

2.6.3寄生蟲病。泥鰍苗階段的常見寄生蟲主要是車輪蟲、三代蟲、舌杯蟲等。癥狀為被寄生的泥鰍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鏡檢可發現寄生蟲。防治上可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0.5~0.7mg/kg潑灑;或用晶體敵百蟲0.5mg/kg潑灑。

2.6.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橢圓形、圓形,浮腫有紅斑?;继幹饕谖脖?。流行于7~8月。治療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進行全池潑灑。

2.6.5其他敵害防治。養殖泥鰍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注、排水口應設密網攔濾,嚴防有害的魚類、水生昆蟲、蛇、蛙等進池塘危害鰍苗種或成鰍。若發現池中有水蜈蚣,應用90%的晶體敵百蟲按5g/m3濃度全池潑灑殺滅。

參考文獻

[1]黃浦東.池塘泥鰍高效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11):272,275.

篇9

關鍵詞:立體養殖;水稻種植;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02

多山多水的地理優勢讓南方地區較早的進行了立體養殖技術,在經過多年的實驗、摸索后,對立體養殖技術有了全面的認識甚至擁有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立體養殖技術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每一個空間,使單位面積經濟效益達到雙倍甚至是多倍,為立體養殖技術實施者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分享立體養殖技術的經驗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情。

1 立體養殖技術的概念

立體養殖是在傳統養殖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看作多種傳統養殖模式的一種高效結合,它充分利用環境的各個部分的不同屬性和所涉及農作物及養殖物生存所需要的特定環境,將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完整的利用了環境的各個不同的部分,在相同面積的土地上發揮最大效益。以水稻和魚類為例,稻田中滋生的各種動植物如水生昆蟲、部分害蟲以及田中雜草等,為各種魚類如蝦、蟹等提供了豐富的餌料,不但節省了飼料,還為各種魚類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各種魚類吃掉了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對稻田進行松土、魚類的排泄物可以讓稻田的土壤變的肥沃,為水稻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水稻和魚類、相得益彰,稻田可以進行良好的循環利用,使稻田中每一個部分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極大的提高的了每畝稻田的經濟效益。立體養殖技術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農民朋友的經濟收益,深受他們的喜愛。

2 立體養殖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要選擇合適立體養殖的地方,這個地方要通風透氣性能良好、土質和水源健康無污染、雨季不遭洪澇,旱季不缺水,排灌簡單便利、土壤有機肥充足,保水性好、地方面積達667~1334m2,選擇高產,分蘗力強,耐肥,抗倒伏性、抗病能力強的水稻品種進行立體養殖。其次就是開挖魚溝魚池,在稻田中開挖“田”、“十”、“井”、“日”等形狀的魚溝,溝寬1.5~2.5m、深1~1.5m,開挖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20%~30%,距離田埂50cm的地方聯通注排水溝,挖出的泥土用來加固田埂。田埂加固夯實后高40cm,寬100cm,在進、排水口設置防逃網柵,魚設置靠近田邊,方便日后的飼料投喂和日常管理。這種水稻田只需每年開挖魚溝,不需要再修建田埂。

3 稻魚進行立體養殖的具體措施

種植水稻,在進行水稻移栽時,要注意秧苗的根系不能干,適于直立淺插,把對根系的損傷降到最低。適時早栽,合理密植,在進行插秧時,要科學排行、合理錯窩,采用東西行向雙三角形的方式進行栽插,每一窩按照等邊三角形的方式進行分散栽插,以三苗為佳,苗距保持在6cm到12cm之間,做到密疏結合,這樣不但有利于分蘗的發生,也有利于秧苗的個體生長,易形成整體稻田的高產結構,從而加大經濟收益。其次在秧苗拋載5~7d后,就可以放養魚類了。其實稻田最適宜養殖耐淺水、耐高溫、雜食性或者草食性的鯉魚、鯽魚、草魚、泥鰍等,放養前一定要用5%的食鹽水進行消毒并免疫注射,殺死魚類體表和鰓上的帶病物質,保證魚苗無病無傷,體質健壯,水溫達到5~9℃。所有的苗種都應在5月底、6月初放養于溝塘內,若是在北方地區可晚一個月左右。放養的密度要根據魚類長大后所占的空間和稻田的面積來決定放養的數量,以保證魚類有足夠的空間去生長,以泥鰍為例,若精養,每100m2的稻田,放體長5cm左右的鰍種10~15kg;若粗養,每100平方米的稻田放養鰍種5kg。一般來說,放養的密度為52.5~60.0kg/m2。然后就是管理,對于水稻來說,適當的采用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相結合的方法以及其他的和血的施肥技術來延緩水稻生長后期出現的葉早衰現象,提高光合作用,實現水稻穗足、穗大和顆粒大。在施肥時,先排淺水稻田中的水,讓魚類都集中到池溝中再施肥,這樣可以讓化肥快速的沉到底層,有利于稻田和稻苗的吸收。在打農藥時,液體的農藥在稻葉無水的情況下使用,避免農藥被稀釋,影響農藥的效果,而粉末農藥,要在稻葉有水時使用,利于農藥的融化,迅速地被水稻吸收。對于魚類來說,首先就是投餌,在幼苗時期,稻田中的水生動植物太過粗糙,因此在魚類幼小階段,用粉狀飼料來進行投喂,生長到一定時間時,投餌配合顆粒飼料和青飼料以1.5:1的比例進行投喂。以稻田中放養動物的體重為依據,決定每個月的投喂量,幼苗階段3%~5%,發育期為5%~10%,投完后,4~5h吃完為止。每天分2~3次進行投喂,投喂的時間大多在傍晚,傍晚的投喂量占整天投喂量的60%~70%,同時用稻田面積的1/3種植浮萍供魚類攝食。最后是合理施肥、防蟲防害和捕撈,施肥是魚稻達到雙贏的關鍵措施之一,對于新開展的稻田,有機肥、無機肥各占一半為最佳;已開展的稻田,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同時注意增施磷肥和鉀肥。有機肥由于養分齊全、肥效期長,不但能促進水稻增產、培養地力,還可以為魚類提供飼料、培養稻田魚類的天然餌料;水稻病蟲害提倡生物防治或者使用毒性低但效果好的農藥,如甲胺磷、多菌靈、三環素、氧化樂果等,因為水中放養了大量的魚類,為了避免發生藥害。早防早治,盡量用噴霧法,降低水中藥液濃度,若不慎農藥濃度過高,一定及時迅速管“跑馬水”,緩解濃度,降低藥害的損失。在魚類多發病季節,定時潑灑生石灰和漂白粉,若魚類生病,一定要按照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治療和預防。經常巡邏,加強守衛,注意防逃、防漏、防中毒和防止蛇鼠等生物危害;在水稻采收15~20d前,對魚類產品進行捕撈,在捕撈前先疏通魚溝魚池,讓水流暢通,把水排干清凈,使魚都集中到池中,再使用紗網進行捕撈,此時捕撈非常容易。

4 結 語

綜上所述,立體養殖可以讓水稻田中的每一個空間部分都利用起來,提高畝稻田的經濟效益。在進行立體養殖時,做好水稻田的準備工作,魚類放養和水稻插秧,病蟲害的防治以及日常管理,可以實現水稻和魚類的雙豐收,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而且立體養殖投資少、見效快,對于南方多山多水的地區來說,這無異于一場福音。立體養殖是一個心細的工作,因此在實施立體養殖時,一定要注意各方面的問題,讓立體養殖最大程度的帶給我們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蕭長亮,趙姝,沈巧梅,孫桂芳,解保勝,那永光. 水稻立體育苗栽培技術探討[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4(5):153-155.

[2] 趙金滿. 綠色水稻立體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0):154,157.

篇10

關鍵詞:丘陵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1 引言

四川是全國農業大省,也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幅員面積48.5萬km2,2011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367億kg,糧食播種面積及產量均居全國第5位。四川農業的發展,為保障全國糧食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四川丘陵地區(簡稱四川丘區)包括68個縣(市、區),占總數的38%,四川丘區現代農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全省的發展進程。

2 四川丘陵地區基本概況

2.1 丘陵地區的概念

從地理上講,丘陵地區是指與山地、平原、盆地和高原等地形地貌相對應的地理區域?!掇o海》把丘陵定義為“高低起伏、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海拔大致在500m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m。“我國丘陵分布廣泛,自北而南分布著三大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其中東南丘陵又分為江淮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在全國范圍內還有大量分散的丘陵存在。我國丘陵地形占地形面積的10%左右,約95×104km2,丘陵一般由巖性軟弱的地層組成,容易被浸蝕成溝谷,地面受暴雨流水沖蝕后容易成為水土流失區。丘陵地區地貌土質復雜多樣,有崗、平、丘、山等,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較低,農業資源具有多樣性和特色性。

2.2 四川丘陵地區概況

四川丘陵地區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底部,西起龍泉山、東至華鎣山,海拔一般不超過800m,相對高度不超過200m。南部多中低丘,北部以深丘占優勢,在平昌、巴中和蒼溪、劍閣一帶,分別有桌狀低山和單面低山分布。四川丘陵地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氣溫較高,無霜期長,雨量多,日照少,年均溫16℃以上,無霜期240~300d;年降雨量1000~1400mm,年日照1000~1600h。若以縣為基本單位,不打破縣級行政區劃的完整性,基本原則以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組合差異為基礎,凡是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組合相近似的,面積達到全縣面積50%以上的,即確認為丘陵縣(市、區),列入丘陵地區。按此標準,四川丘陵地區共由68個丘陵縣(市、區)組成,其中包括21個百萬人口大縣,轄區面積8.9萬km2,占全省面積的18.2%。四川丘陵地區人口、耕地、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較大,在全省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丘陵地區人口數占全省總人口的604%;耕地面積229萬hm2,占全省面積的58.7%;GDP占全省GDP的58.2%。

3 四川丘陵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3.1 龍頭企業帶動型現代農業開發模式

由龍頭企業作為現代農業開發和經營主體,本著“自愿、有償、規范、有序”的原則,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形式,向農民租賃土地使用權,將大量分散在千家萬戶農民的土地納入到企業的經營開發活動中。這種由龍頭企業建立生產基地,在基地進行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產業化開發的運行模式,稱為龍頭企業帶動型現代農業開發模式。

以遂寧市齊全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為例,該公司是集養殖、種植、獸藥研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型民營企業,屬國家扶貧龍頭企業、四川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以“整體規劃、企業帶動、生態養殖、群眾參與”為發展理念,采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養殖小區+農戶”發展模式,在船山區桂花鎮漆家橋村投資5300萬元,流轉土地1600畝,建成存欄1000頭PIC祖代豬場1個,年出欄5萬頭生豬綠色養殖小區2個,在船山區、安居區、大英縣、蓬溪縣、射洪縣輻射發展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規模大戶100戶。

2008~2012年齊全公司向15個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1660戶農戶提供優質種豬4.5萬頭、商品豬10萬頭,同時提供飼料、獸藥及養殖技術,帶動農戶出欄優質生豬30萬頭,實現年銷售收入6.5億元,實現純收入5800萬元,農戶戶均增收3.5萬元。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該公司與四川農業大學、西南農業大學、省畜科院密切合作,聯合研發綠色養豬新技術,建立科學飼養管理體系。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該企業投資5000萬元,與德國合作實施現代畜牧業生態園熱、氣、肥聯產大型沼氣池工程,建大型沼氣池1萬m3,既可減排降污,又能生產沼氣,沼渣用來生產有機肥,沼液和沼渣用于萬畝蔬菜、水果基地,實現生態循環高效發展。以此為例,總結出四川丘陵地區龍頭企業帶動型現代農業開發模式。

3.2 科技園區型現代農業開發模式

農業科技園區型開發模式是指由政府、專合組織、民營企業、農戶或外商投資興建,以企業化方式運行,以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作為技術支撐,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集成現有農業科技成果,對現代農業技術和新品種、新設施進行試驗和示范,形成高效農業園區的開發基地、中試基地、生產基地,推動農業綜合開發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運行模式。

以南充市現代農業科技園(以下簡稱園區)為例,該園區于2008年開始建設,2010年8月成為全國首批51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園區以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和西充縣為一個建設整體,分為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三個層次推進,核心區含蓋三區一縣的31個鄉鎮、478個村,幅員面積達488km2。

該園區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定位方向,以“政府引導、農民自主、龍頭帶動、金融支持、協會組織”為發展理念,重點打造“一心兩園三基地”,即:科技研發與孵化中心、農產品物流園、農產品加工園、現代種業繁育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觀光農業旅游基地。在南充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5年時間的建設,園區內特色產業基地規模初步顯現,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現已建成設施蔬菜大棚2萬畝、智能化育苗溫室4處60畝,發展標準化蔬菜基地15萬畝、水果基地13萬畝、優質糧油基地25萬畝、畜禽養殖小區36個,核心區域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200元。引進和培育匯源果汁、廣東溫氏、天兆畜牧、康健、康家農業等企業86家,其中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大型企業12家、千萬元以上的農業企業52家,培育和組建順慶石香爐蛋雞養殖、高坪東觀蔬菜種植等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88個。

在利益聯結方面,該園區依托南充市農業融資擔保公司,探索擴大擔保抵押物范圍,為園區內5000余戶農戶提供擔保貸款3.4億元,撬動民間資本20億元用于園區建設;培育農民產業園180個,帶動5萬戶農戶發展特色產業20萬畝,實現入園農戶年均收入5萬元以上;探索農超對接、農社對接新模式,建成農超對接放心農產品示范店22個。

在技術支撐方面,該園區加強與中國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及院校的合作,研發種養殖高新技術,使用先進設施設備,提高自動化水平,機械化應用率由2010年不足20%提高到現在30%以上;相繼引進“液體菌種”、以色列番茄等優良品種586個;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三誘”綠色防控、避害栽培等標準化高效種植技術;順慶區康健公司投資1.8億元將建成國際農業博覽園,綠科禽業公司引進世界先進蛋雞養殖設備和技術,實現飲水、加料、接蛋、除糞各環節全自動化、智能化操作。

南充市現代農業科技園自2008年開始建設起,由于使用先進技術和先進設施設備,農業勞動力逐年下降,農業產值顯著提升,農民人均純收入不斷增加,科技水平極大提高。2006~2012年現代農業科技園區主要指標變化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科技園區建設前后的幾個主要指標變化明顯,農業勞動力從2007年的38.3萬人下降到2012年的25.2萬人,5年時間下降幅度為34%;農業產值2012年達到62.5億元,農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達40%;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4800元提高到2012年的9200元,漲幅達91.7%;農業科技貢獻率從2007年的42.1%提高到2012年的53.5%,漲幅達27%。

3.3 山地園藝型現代農業開發模式

山地園藝型現代農業是立體型、多層次、集約化的復合農業,在充分考慮市場條件和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確定適宜當地發展水平產業和項目,引進先進的技術成果與傳統技術組裝配套,待引進技術和品種試驗成熟后,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在當地推廣。

以廣安市廣安區龍安鄉龍安柚產業為例,廣安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2℃,年平均日照時數1123.4h,年平均降水量1087.8mm,年均相對濕度84%,無霜期長達332d。龍安鄉位于廣安市區西北方向,距城區16km,與岳池縣的大石、紅廟、義興等鄉鎮接壤,幅員面積16.5km2,轄11個村,93個社,3510戶,12561人,其中男6807人,女5754人,耕地面積11759畝,其中田6296畝,土5463畝,1999年以來退耕還林3650畝,全鄉屬淺丘地形。

龍安鄉境內土壤多屬砂溪廟組灰棕紫色土,礦物質營養較為豐富,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是柚生長的最適宜區。該鄉憑借有利地理條件,大力發展龍安柚,截止2012年底,已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龍安柚4500畝20萬株,掛果樹8萬株,年產柚500t,實現產值150萬元。1998年該鄉成立龍安柚產業協會,發展會員1800人,協會為柚農提供優質柚苗、生產資料、技術指導及果品銷售等服務。在招商引資方面,該鄉先后引進農業企業及業主大戶7個,進行龍安柚及柚苗培植、蔬菜種植、豬養殖以及發展旅游觀光農業,輻射帶動周邊多個鄉鎮,目前全區龍安柚種植已達30萬畝,掛果面積10萬畝,年產柚果12.5萬t,產值達4.5億元。

4 結語

由于地域經濟開發的不平衡性,決定了丘陵地區有著與平原地區不同的農業生產。四川丘陵地區發展現代農業要根據各縣域經濟條件和地理優勢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利用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大力發展名、特、優農產品,不斷提升市場競爭能力。要把依靠現代科技作為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支撐,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產品轉化,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最終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丘區現代農業。要注重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紐帶作用,實現規范化管理、科學化運作。要大力引進、培育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擴能、提質、增效,開展產業鏈填充和延伸的重大技術改造,促進企業壯大生產規模,提升裝備水平,發揮對農民的帶動效應。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以及具有地方風味和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不斷推進農產品的特色化、產業化和規?;a,依托獨特的環境條件,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

參考文獻:

[1] 四川省農業廳.四川農業基本概況2010~2011[R].成都:四川省農業廳,2010.

[2] 邱國鋒,張正棟.南方丘陵山區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J].熱帶地理,2001,21(2):173~177.

[3] 蔣和平.中國現代農業建設的特征與模式[J].新浪農業,2010(2).

[4] 伍冠鎖,陳月鳳,童曉利.我國丘陵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7,23(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