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務行業市場分析范文

時間:2023-11-24 17:59: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服務行業市場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技服務行業市場分析

篇1

一、上半年服務業增長的總體情況明顯好于第二產業

按照服務業近似等同于第三產業的統計口徑,2013年上半年,全國服務業增加值11235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上年同比增長8.3%,與一季度服務業增速持平,增速快于GDP和第二產業均達0.7個百分點;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5.3%,較上年同期提高1.85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

首先,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快于GDP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的現象,自2009年以來只出現過兩次。除今年上半年外,另一次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重的2009年上半年。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服務業應對經濟環境變化的抗逆性較強,相對于第二產業,面對宏觀環境的不利變化,服務業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往往較為平緩;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增長速度放緩的勢頭往往更為突出,這為服務業的較快增長及其占比的迅速提高創造了條件(見圖1、圖2)。2013年前6個月,按可比價格計算,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較上年同期增速降低0.7個百分點;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3%,其中6月份同比實際增長8.9%;增速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1.2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

其次,按可比價格計算,服務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延續了2012年第一季度以來一路回升的態勢(見圖1),與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持續走低的趨勢形成鮮明對照。

第三,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速較上年略有降低,特別是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降低的背景下,2013年上半年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比增速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有明顯上升,較上年提高6.1個百分點(見表1)。

第四,我國產業結構的重大階段性變化已初現端倪。2013年第一季度,服務業一度成為我國三次產業中占GDP比重最大、吸納就業最多的行業。在我國三次產業中,服務業占就業人員的比重早已超過第二產業,并從2011年開始超過第一產業,成為三次產業中吸納就業最多的行業。2012年,服務業占就業人員的比重已達36.1%,超過第一產業占比2.5個百分點。同年,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服務業的比重已達44.6%,雖遠遠高于第一產業占比,仍略低于第二產業占比(45.3%)。按照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常規趨勢,到2015年前后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很可能超過第二產業,成為三次產業中占GDP比重最大、吸納就業最多的行業。但是,2013年第一季度,這種結果已經提前出現。在此期間,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7.8%,較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的規模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5.9%),服務業首次成為我國三次產業中增加值規模最大、占GDP比重最高的行業。盡管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到整個上半年,但卻寓示著我國產業結構的重大階段性變化即將來臨,提醒我們及早為這種新階段的穩定到來做好準備。

二、服務業發展:當前的問題和未來的隱憂

(一)下半年服務業需求增速放緩或經營風險加大的問題,在總體上可能呈現加重趨勢

受國內外環境影響,服務業外部需求增長低迷的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緩解。這不僅會嚴重制約服務業需求的增長,還可能加大服務業企業的經營風險。

2013年以來,我國制造業PMI,在總體上低于2009年以來的歷年同期水平(見圖3)。GDP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速,處于2009年以來的歷史較低水平。自2012年4月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僅有2012年11月和12月兩個月略高于10%,分別為10.1%和10.3%,其余12個月一直低于10%。2013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3%,其中6月份同比實際增長8.9%。如果沒有新的刺激性政策出臺,短期內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勢頭很難有根本性的好轉,甚至第二產業增速下行的壓力仍然較大。這將從需求上形成對服務業增速回升的制約。

進入2013年第二季度以來,我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處于2009年以來同期的歷史最低水平(見圖4)。2013年6月份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9%,較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降低2.8個百分點。其中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2013年6月份為52.6%,雖較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卻較上年同期降低3.7個百分點,并在總體上低于2013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水平。據此可見,未來服務業擴張態勢也不明顯。

自2012年第四季度以來,鼓勵厲行節約的宏觀政策環境和輿論導向,對國家長期發展的利好效應日趨顯現,但對餐飲、住宿、旅游、花卉物流和市場交易等相關服務消費的增長,正在形成較強的短期抑制效應。如在餐飲等領域,越是中高端,增速下滑、經營惡化的問題往往越是突出。

2012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速,明顯低于之前的兩年。在此基礎上,2013年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速進一步下滑到略高于12%的水平。2013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別名義增長11.9%和9.1%,實際增長9.2%和6.5%,增幅較前三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將通過制約居民消費需求的擴張,形成對服務業增長的制約。

(二)服務業部分行業重復投資、盲目建設、粗放經營的問題日趨突出,容易放大服務業發展對資金和資源的需求

近年來,工業或制造業產能過剩、粗放經營和重復建設的問題,已經引起廣泛關注。但在服務業中,類似問題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實際上,部分服務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正在迅速凸顯,重復投資、盲目建設、粗放經營的問題日趨突出。這不僅表現在部分傳統、低端服務業領域,在部分新興服務業甚至高科技服務業中也日趨顯現。由此不僅導致部分服務業產能或設施閑置,服務功能單一,產業增長停滯,利潤下滑甚至虧損加重,還導致服務業發展中資金和資源利用效率的下降;如由于近年來許多地方物流園區建設熱持續升溫,有的甚至盲目跟風,借此圈地或占而不建、坐等土地升值后變賣;有些地方借物流園區之名,行商貿經營之實,物流園區定位不清、方向不明;許多地方的物流園區之間,低層次過度競爭嚴重,導致規劃目標難以實現。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物流園區的平均空置率高達60%左右。有些地方的農產品市場,僅能提供物業和產品銷售功能,電子交易信息平臺建而不用的現象較為常見。至于利用服務業園區、服務業集聚區之名,搞商業地產的現象,在許多地方也不鮮見。

部分服務業重復投資、盲目建設、粗放經營的問題,究其原因大致為:一是由于市場規模、社會信用環境等影響,部分新興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對服務業有效需求不足,潛在需求難以有效轉化為現實需求;二是部分地區在發展服務業的過程中,好大喜功和浮躁情緒過濃,片面重視大企業、大項目的發展和高、新領域的投資,重硬件、輕軟件,重設施、輕能力的問題較為突出,導致服務質量和人員素質跟不上,企業家素質更為欠缺,難以有效吸引服務業需求;三是部分地區服務業發展缺乏有效的統籌規劃和區域合作,行政主導傾向較強,市場分析和服務營銷薄弱,區域之間服務業同質競爭嚴重,協同協作、合作發展和市場開拓不足;四是部分服務業體制機制改革滯后,民營經濟、社會資本進入限制或“玻璃門”問題突出,導致服務業總體創新能力不足,供求對接錯位,服務供給的創新和新興消費市場、新的消費熱點培育滯后;五是片面效仿工業、制造業的發展方式,加劇了服務業發展中的問題,如有些地方的服務業集聚區甚至物流園區,動輒占地數千畝、數萬畝;六是許多服務業項目的規劃建設,基于之前經濟高速增長下的需求擴張預期,對抑制當前服務需求增長的因素估計不足,導致產能形成之時,正遇需求擴張乏力之日。此外,社會誠信環境建設滯后,不僅導致許多制造業企業難以將物流、研發等服務外包,制約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服務需求的擴張。

(三)行業、地區和不同類型服務業企業之間分化重組加快,結構性矛盾加劇

從行業之間來看,在服務業部分行業增速減緩,甚至規模萎縮、虧損加重的同時,許多服務業新領域、新熱點、新業態擴張迅速;如2013年第一季度,我國網絡市場規模同比增長49.9%,網絡購物帶動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的業務量和服務收入分別同比增長64.3%和31.7%,增速遠快于服務業一般增速。

從行業內部來看,以住宿、餐飲行業為例,許多地方盲目引進高檔酒店項目,導致五星級酒店、國際品牌酒店迅速擴張,泡沫顯現;但營業收入、經營利潤嚴重下滑,閑置浪費嚴重。而安全、舒適、衛生、便捷的經濟型酒店和大眾化早餐、休閑特色餐飲等大眾化民生服務卻嚴重供不應求。許多勞動密集型的中低端服務業,面對物業、能源、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漲的嚴重困擾,經營利潤嚴重下滑。許多兼具高收益、高風險特點的現代服務業,由于投資和經營風險缺乏有效的釋放途徑和分攤機制,加劇融資能力不足。由于資金實力和經營能力的限制,面對融資困難加劇、市場需求增長乏力的宏觀背景,許多小微服務企業的發展困難明顯加大,有的甚至被迫關門歇業。

服務業的分化重組,也表現在服務業地區發展之間;如在許多服務業集聚區或產業園區,服務業發展逆勢提速,甚至服務業向中心城市(城區)和產業園區、集聚區集中的趨勢不斷加快,但不少地方服務業發展的蕭條萎縮卻在加劇。近年來,許多地方創新服務業支持政策亮點頻頻,但在不少地方服務業發展“政策好,落實難”的問題仍較突出;如雖然國發〔2007〕7號文已經要求“對列入國家鼓勵類的服務業逐步實現與工業用電、用水、用氣、用熱基本同價”,“在供地安排上給予傾斜”,但迄今為止,在許多地方此項政策并沒得到有效落實。甚至有些地方通過設置峰谷電價、限制部分服務業車輛入城等措施,加大了服務業企業的運行成本。因為峰谷時間往往是餐飲、市場等服務業的經營高峰時間。

當前,在服務業發展中,結構性矛盾加劇,還表現在服務業發展與改革政策的選擇上,存在著重發展、輕改革,重優惠政策支持、輕體制機制創新的傾向。許多地方各級層次的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甚至也存在類似問題。當前,我國服務業改革在總體上嚴重滯后,與此有密切關系。

三、走向未來的選擇:轉型發展+分類指導+長短結合

(一)堅持工業與服務業平等發展、服務業適度優先的方針,創新對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引導方式

鑒于服務業即將替代第二產業,成為我國三次產業中占GDP比重最大、吸納就業最多的行業,加快服務業支持政策的轉型,實現由工業優先發展向工業與服務業平等發展、服務業適度優先的政策轉變已經迫在眉睫。借此,也有利于鞏固前述階段性結構轉變的成果。建議加快梳理當前影響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障礙,積極清理對于服務業發展的歧視性政策。對于工業轉型發展和結構升級行之有效的支持政策,特別是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在充分考慮服務業與工業產業特性差異的基礎上,可基于試點試驗,鼓勵探索在服務業中比照執行的方式;如在從嚴控制相關標準的基礎上,對于主要運用高新技術,并為高新技術或技術先進型企業服務的服務類企業,參照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相關優惠政策。也可將國家關于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的優惠政策,從當前的20個城市擴大到全國,并將優惠期限從2013年12月31日截止進一步擴大到“十二五”末或長期。為鼓勵城市功能轉型和城鎮化發展,對于城市中心區工業用地轉型發展現代生產業,在符合城市規劃和服務業用地投資強度標準的前提下,經有關程序核準后,可不受土地變性限制。鼓勵原用地單位通過土地作價入股、租賃經營等方式參與發展現代生產業。進一步加強對“營改增”試點的支持,為營造工業與服務業平等發展的稅收環境創造條件。

(二)加強對服務業發展的分類指導,科學選擇對不同類型服務業的支持重點

不同的服務行業或企業之間,往往具有高度的異質性。有些服務企業屬于資產經營型,如租賃業、倉儲運輸業;多數服務業企業屬于輕資產經營型,如文化服務業、工業設計等。有些服務業企業可以更多地實行規模化、標準化,多數現代服務業更強調專業化和個性化。許多新興服務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制約是培育市場、引導需求;有些高風險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突破的關鍵瓶頸是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散和化解機制;許多一般服務業,特別是傳統服務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節本降耗增效;有些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化解的關鍵難題是如何凝聚優質資源和優質要素。今后,完善服務業發展的支持政策,應該更多針對不同類型服務業特點的差異,強化各有側重、富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突出解決相關服務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三)加強對服務業體制機制改革的支持引導,優先支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改革創新

推進服務業轉型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服務業體制機制改革。這種改革不僅包括微觀層面,也包括宏觀層面和區域層面、行業層面。

服務業發展中的許多問題不是簡單的宣傳教育就可解決,需要通過深化改革試驗和推進不同改革方案的比較來解決。因此,加大對服務業改革試點、試驗的支持力度,是推進服務業轉型發展的治本之道。

當前需要著力推進的服務業改革可以歸結為以下方面:一是服務業公共平臺、服務業集聚區運行機制的改革試驗,借此更好地探索凝聚服務需求和實施服務業設施共享、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方式;二是服務業發展區域統籌和區域合作的試點試驗;三是服務業發展中不同類型企業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和培育區域服務業綜合體系的試點試驗,完善服務業發展中主導產業、跟隨產業、配套產業協調發展和區域綜合服務體系的發展機制;四是創新服務業人力資本提升機制,特別是加強服務業領軍人才和企業家培訓的方式;五是服務業放寬準入與完善監管有效結合的改革試驗,借此為民營企業、社會資本和國外資本平等參與服務業發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