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安全管理規程范文

時間:2023-11-27 17:31: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驗室安全管理規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實驗室安全管理規程

篇1

關鍵詞 軌道交通;乘客;安全管理;

Abstract; Passenger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safety control system of rail traffic in the whole process. Through analyzing the unsafe behavior and consciousness of the passengers, combined with the rail traffic to take in the passenger safety behavior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security management measure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passenger safety management.

Keywords; rail transit ;passenger; safety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U7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城市交通動脈,系統復雜、環境開放、空間密閉、客流量大、應急疏散難度大,一旦發生事故事件危害性極大。我國軌道交通安全保障經歷“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評價”兩階段發展,逐步進入“全過程安全控制的系統安全保障”探索嘗試階段。乘客是軌道交通系統服務的對象,也是軌道交通全過程安全控制的主要參與者。對乘客不安全行為進行分析,強化乘客安全管理,對軌道交通系統安全意義重大。

乘客不安全行為分析

軌道交通的首要任務是保障乘客運輸安全,但乘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軌道交通安全。縱觀各類事故事件,乘客因素是運營秩序絮亂、一般安全事故的主要致因之一,乘客的不安全行為可以導致不安全事件的發生,乘客的安全意識淡薄還可能使事故得以發展或擴散。

1.1乘客不安全行為

目前乘客不安全行為主要有:不遵守軌道交通乘客守則、無應急技能或應急技能低、人為故意破壞。

(一)不遵守軌道交通乘客守則

乘客攜帶危險品乘車、緊貼車門站立、乘車不講秩序、擠車門、不拉扶手、擅拉緊急拉手、站臺車廂打鬧嬉戲、候車跨越安全線、跳軌自殺等行為是主要的不遵守乘客守則的不安全行為。僅2012年上海地鐵就發生十多起乘客跳軌自殺事件;還有乘客因同伴沒上車1小時內2次拉動緊急拉手,造成數千人延誤10分鐘以上。

(二)無應急技能或應急技能低

乘客無應急技能或應急技能低,突況不會自救、互救,不聽從軌道交通工作人員安排,慌亂中胡亂行為。如不知曉自動扶梯“緊急停機”按鈕,無按壓“緊急停機”按鈕的應急技能等;有如2008年上海地鐵某列車因故障迫停區間,故障處置中雖然司機不斷廣播安撫,但仍有20多扇車門緊急拉手被乘客拉下,一名乘客更是扒開車門進入隧道,步行至下一站。

(三)人為故意破壞

恐怖襲擊、蓄意破壞、縱火、偷盜等乘客行為是主要的人為故意破壞的不安全行為。1995年日本東京地鐵毒氣恐怖襲擊事件,造成12人死亡、14人終身殘疾、5500多人受傷;2003年韓國大邱地鐵乘客攜帶易燃物品乘車故意縱火,導致198人死亡。

1.2 乘客不安全行為意識

心理決定人的行為,行為顯示人的意識。乘客的不安全行為可分為無意識不安全行為和有意識不安全行為。

(一) 無意識不安全行為

乘客無意違反軌道交通安全保障制度,但由于某些原因,在軌道交通乘降過程中產生了不安全行為。主要原因有安全意識不高、安全知識不足、行為有限理性。

安全意識不高

安全意識較強的乘客對安全隱患能夠及時發現,果斷應對,甚至通過有效措施化險為夷;而安全意識不高的乘客不能及時發現隱患或發現后措施不當,最終釀成事故,甚至可能使事故損失擴大。如2004年香港地鐵人為縱火事故中,由于乘客安全意識高,及時發現有人蓄意縱火并果斷采取阻止措施,雖然沒能成功阻止肇事者,但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縱火行為實施;同時,縱火現場的乘客及時向其他乘客傳遞縱火事故警示信息,得以讓其他乘客及時了解情況采取應對措施,這起事故只造成14人因吸入煙霧受輕傷。

安全知識不足

乘客具備一定安全意識,但因安全知識不足導致行為不安全。從不遵守乘客守則中部分不安全行為可以看出,乘客缺乏前后亂擠、強行上下、爭搶座位、不拉扶手等行為會導致摔傷、踩踏等不安全事件的安全知識。源于安全知識不足,導致乘客只專注軌道交通的便捷、舒適,忽視了軌道交通的安全。

(3)行為有限理性

在不確定的環境下,乘客由于無法準確地認識和預測未來,從而無法按照結果理性的方式采取行動,只能依靠自身經驗或跟隨其他乘客等采取行為來減少不確定性,而這種有限理往往只關注個人利益,而危害了整體利益。如突況下乘客只顧個人利益,爭先恐后無序疏散,就可能導致現場混亂或產生踩踏事件;又如列車迫停區間時拉下“緊急拉手”和進入隧道的乘客,只考慮到節省自身時間,完成不顧及對整體運營造成的延誤。

(二) 有意識不安全行為

乘客明白軌道交通安全重要性,知曉相關安全保障制度,但在某些條件下,如受好奇、省能、僥幸、逆反等心理驅使,或追求經濟效益,或其他動機,故意采取安全冒險行為或有意引發事故。產生這些有意識不安全行為的原因有安全習慣不佳、故意違規和有意破壞。

安全習慣不佳

乘客主觀上不愿意出現安全事件事故,在穩定的心理活動下基本能安全乘降。但在不利的心理狀態主導下,乘客由于安全習慣不佳,表現出不安全動機,實施不安全行為。如受好奇心理驅使有意觸碰消防、行車等安全設施設備;受省能心理驅使翻越安全護欄;受逆反心理驅使與安全檢查人員發生對抗沖突等。

故意違規

乘客安全道德水平低,只追求自身經濟效益,為達到個人利益最優化,無視軌道交通安全保障制度,明知行為危險卻故意違規。如為節省時間故意沖門;為等待同伴乘車故意吊門、卡門、拉下緊急拉手;為出行方便故意攜帶危險品乘車等。

有意破壞

乘客為達到發泄自身不滿情緒、引起公眾關注等個人目的,或造成人員傷亡、公眾恐慌等險惡目的,利用軌道交通人員密集、社會影響大等特性進行有意破壞。

2軌道交通強化乘客安全管理措施

軌道交通通過全過程安全控制將“全員”安全管理延伸為“全民”安全管理。通過安全知識宣傳、安全風險告知、安全技能提升等,強化乘客安全意識,逐步建立乘客安全行為文化;通過安全制度的健全、實施及控制等,強化乘客行為監督,逐步建立安全制度文化。

2.1強化乘客安全意識,建立乘客安全行為文化

安全行為文化最基本的內涵就是安全行為意識。軌道交通通過多渠道、多手段強化乘客安全意識,提升乘客安全技能,形成乘客安全行為準則。

篇2

“五常法”二級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內涵

1常學習生物安全實驗室檢測人員和管理人員必須經常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單位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手冊》、作業指導書、操作規程、管理制度和消毒技術等,接受上級部門規定的檢驗人員崗位培訓、資質培訓和業務培訓。對學習、培訓和考核情況進行評價、如實記錄,確保培訓和學習有效,并能指導和應用到實際檢測和操作中。

2常規范明確管理人員和檢測人員崗位職責、行為規范,要求自覺遵守國家頒布和實施的有關法律、法規,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手冊》、作業指導書、操作規程、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并嚴格按照規定的要求和檢驗方法進行體檢、準入、防護、檢測、消毒和記錄等,對生物安全柜、壓力滅菌器和其他檢測用儀器設備按實驗室認證認可要求進行檢定、校準。讓有關人員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確保生物安全規定規范化即完全徹底地執行,使各項操作和管理科學化、標準化、制度化和持久化。

3常清潔實驗場所、實驗儀器、實驗物品和實驗人員手在實驗過程中應該按照程序和規定的要求及時清洗、消毒或滅菌,做到清潔和無害化;實驗廢棄物應該及時處理,減少和防止污染的發生。

4常檢查生物安全委員會、生物安全管理科室、科室負責人和生物安全監督員各司其職,切實履行監督檢查制度。所有監督檢查結果及時、實事記錄,以便備查、改進,并對檢查結果作出客觀、獨立評價。

5常改進常改進就是針對BSL-2現場監督、檢查發現的問題而展開的不斷持續的行為規范的修正改善以及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冊、作業指導書、管理制度等)的不斷修訂、完善的過程,用不斷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再來指導實驗人員生物安全的行為規范,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管理模式。做到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整改,消除隱患,確保安全。

“五常法”二級生物安全管理模式運行

1常學習中心實驗室7名微生物檢測人員均參加、通過了浙江省衛生廳組織的生物安全上崗培訓和考核;壓力滅菌器操作人員和艾滋病抗體、腸道致病菌檢測人員均經過專業培訓并持有有效資格證書;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質管科每年組織生物安全委員會、檢驗科學習生物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病原微生物、傳染病、消毒技術等知識培訓,并進行書面考核;檢測人員積極參加省市疾控中心組織的檢測新技術培訓;清洗、消毒輔助人員經過清洗、消毒操作專項培訓。2011年全年參加生物安全相關培訓共69人次,人均3次以上。通過培訓,相關人員不斷規范操作,提高了應急處理能力,強化了生物安全意識。

2常規范中心最高管理者—中心主任組織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員會,明確實驗室負責人為實驗室生物安全第一責任人,質管科為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質量監督員為生物安全監督員,每個實驗室落實安全責任人。2006年8月生物安全委員會組織編制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冊》,目前運行的是第2版,內容包括了組織機構、實驗室準入制度、實驗室人員生物安全行為規范等17個管理要素。另有生物安全儀器操作規程62個,病原微生物檢測作業指導書63個,實驗室廢棄物處理、清洗消毒、個人防護細則和制度8個,相關記錄表格68個。在開展實驗室工作前對所有實驗室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并建立健康檔案,采集本底血清標本并長期保存,檢查項目包括HIV(1+2型)抗體初篩、HAV-IgM、乙肝三系和ALT。安排檢測人員每年參加健康體檢,實行系統監測。明確規定檢測人員必須熟悉生物安全柜、隔離衣、防護服等生物安全裝備的使用,并進行操作比賽;熟記實驗室行為規范,掌握檢測方法和消毒技術;并要求經常對照中心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了正確的操作習慣。

3常清潔檢測人員在實驗過程中做到隨時消毒和清潔。如撕開的試劑包裝盒及時放入垃圾箱,保持實驗臺面清潔;用過的滴頭放在配有消毒液的盛皿里;實驗廢棄物按照《實驗室消毒滅菌要求》、《實驗廢棄物管理規定和處置要求》等作業指導書及時進行高壓滅菌或消毒、記錄。實驗結束后實驗臺面和地面再用合適的消毒液擦洗一遍;實驗人員離開實驗室按照《洗手操作規程》正確洗手,實驗室的空氣使用紫外線消毒。對使用中的消毒液進行檢測,確保有效。消毒、滅菌過的物品分開存放、標記;消毒過的實驗廢棄物定點存放、定時運輸,專人管理,防止了室內和室外污染。

4常檢查檢測人員每天下班前按照各自規定的崗位職責檢查儀器設備、水、火、電、門窗安全并記錄、簽名;每個節假日科室自查,著重檢查實驗室設施安全及防護設施儲備情況等;監督員對照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及檢測人員具體崗位職責進行日常監督檢查,發現不合格項及時記錄、上報,2011年共檢查14次;科室負責人重點關注實驗室消毒滅菌及實驗廢棄物的處置工作,質管科著重加強菌毒種管理;生物安全委員會全年集中、全面檢查2次,包括人員健康檔案、檢驗人員操作、個人防護、清洗消毒情況,生物安全儀器檢定和校準狀況、年度計劃執行情況、管理體系修訂和完善情況等。對檢查結果及時反饋,生物安全委員會年底全面總結、評價。

5常改進2011年共發現安全隱患2個,不合格項5個。針對存在問題,中心及時修訂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冊》1.5《生物危險/危害評估》和1.12《實驗室消毒、滅菌要求》2個管理要素,完善、修改了生物安全儀器校核規程和生物樣本檢測作業指導書22個,新編制了《微生物實驗室崗位安全作業規程》、分子生物學檢測儀器操作規程和作業指導書8個,增加了相關記錄和表格10個,明確了使用中消毒劑檢測項目和檢測頻率,新配置了高溫滅菌箱、低溫培養箱等生物安全儀器和檢測儀器設備5臺,消除了安全隱患。

篇3

關鍵詞:高校;藥學實驗室;安全;管理

一、高校藥學專業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意義

(一)醫藥學專業實驗室的重要性

理論知識需要用實踐進行檢測,藥學專業實驗室是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實驗室不但是學生技能實訓的重要場所,而且也是“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的重要場地,實驗室是學生和老師頻繁使用的地方,因此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藥學實驗室涉及跨學科領域,同時也就配置大量設備和器材,其中部分器材、設備,以及化學藥品具有危險性,如果操作不當后果則不堪設想,因此實驗室的安全隱患較多,所以加強對藥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的重視程度,是對學生和學校安全的負責態度。[2]

(二)醫藥學專業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意義

藥學類專業是一個龐大又復雜的學科,本身涉及的領域眾多,其中包括藥學專業、臨床藥學專業、藥劑學專業、藥理學專業等。眾所周知,大部分學生將來要面向醫學類工作崗位,而醫學類工作非常強調實踐專業的操作能力,只有用大量的實驗才能提高學生的醫學技能,在藥學專業中涉及有化學實驗、醫學實驗、動物學實驗等多種不同類型的實驗。同樣道理,藥學實驗室中儀器設備和化學品等實驗材料多種多樣,其中部分材料屬于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揮發的危險品,因此保證實驗過程和實驗后期處理等工作的安全是實驗室的第一原則。

二、高校藥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

(一)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高校藥學實驗室對于安全管理制度不夠重視,墻上雖然張貼著安全管理條例,但是很多操作和管理并沒有真正落實到位,讓張貼的“安全管理條例”成為了一紙空文,安全例行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也沒能及時整改,管理人員對整改檢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走形式,給實驗室的安全造成很大的隱患。實驗性器材擺放不夠合理、試驗性器具操作未能按安全手冊進行、清理實驗室垃圾時不分類,?;贰⒁兹家妆?、有等廢棄物亂放亂扔等相關問題,都暴露出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相關整改措施落實不到位的安全管理問題。[3]

(二)安全意識淡薄

實驗室中設備、器材、原料眾多,是具有安全隱患的地方。在高校試驗中部分老師和學生的安全意識淡薄,只是看重實驗過程,但是沒有關注過實驗本身的安全性,甚至低估試驗品的危險性,懷有僥幸心理。人員在實驗室進行操作就應該對實驗室的安全隱患有一定的認識,要對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負責,也要對實驗室的財產負責,也對周邊的環境保護負責。部分老師和學生缺乏安全意識,在實驗室工作和學習中常常麻痹大意,安全管理工作中,對不安全因素也視而不見。這樣的情況給實驗室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诖?,在實驗室安全管理中,安全意識淡薄是導致存在管理安全隱患的最主要因素,探尋有效的管理規范模式,提升安全規范操作意識和能力,是現代實驗室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保障實驗室安全的根基。

(三)安全教育不足

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安全教育首先是讓學生了解安全事故的危險性,在思想意識上加強學生對安全管理的重視,對學生進行危險情況應急處置教育,當危險臨近時如何能將生命財產的損失降到最低,也要學會自救和救人的方式方法。同時也要加強對于老師的安全教育,老師在常年的教學中,自以為熟練掌握了安全知識,但是越是輕車熟路,就越容易放松警惕,提倡老師和學生一同學習安全知識,這是對老師的安全意識是一個加強鞏固的過程。[4]

三、高校藥學實驗室安全管理對策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系

安全管理體系是對實驗室人員的一種有效性約束,制定完善的高校藥學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對于各種操作規程和廢料處理環節加強管理。實驗室操作要有詳細的規定,并設立安全責任體系,對于安全問題層層管制、建立追責制度。對藥學實驗室定期進行抽查,并將發現的安全問題進行通報批評,隱患問題要進行限時整改。在實驗室明顯部位張貼安全標示和安全標語,對于危險性操作和處理方法,要有詳細明朗的操作規程。對于危險制劑的存儲、搬運和處理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實驗室人員可以感受到安全防控的嚴肅氛圍,也能讓學生和老師掌握和熟悉安全應急措施。[5]基于此,要探索構建現代安全管理體系,提升實驗室安全操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保障實驗室安全。

(二)建立安全教育平臺

對于實驗室安全教育不能松懈,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進行宣傳和教育,建立實驗室安全網絡平臺,讓實驗室人員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查詢安全知識、了解安全規范,并設立相應的安全教育培訓,讓實驗室人員定期進行繼續教育和考核,無準入資格的人員不得進入實驗室,加強實驗人員安全防范意識,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藥學實驗室可以將網絡教育納入實驗室教學范圍內,統一標準、統一考核、讓所有人員進入實驗室要先通過實驗室網絡安全教育考試,并定期組織安全演練活動,對于應急性突發事件做到事先預防。

(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如果說安全教育和安全規章制度是實驗室安全的“軟件”,那么完善的基礎設施就是實驗室安全的“硬件”。實驗室內、外必須要有相應的安全防護保障措施,例如實驗室要配備滅火器、火災報警器、消防通道、急救箱、通風設備、安全環保的下水通道、危險廢棄品(包括包裝盛放的容器)暫存柜、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處理裝置等。安全防護設備要在實驗室易操作部位且保證沒有遮擋物,并在設備上方或側方有簡單明了的操作方法說明。在安全教育平臺上要對實驗室人員進行安全設備操作培訓和考核。實驗室人員初到實驗室時要熟悉實驗室門窗、通道、樓梯口和安全出口位置及等周圍環境特征,了解室內、外安全設備用途和用法,不定期對安全設備實操進行演練,將可能發生危險情況的處置方法加強練習。

四、結語

高校是我國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實驗教學是對科研活動和實踐操作都有重要意義。高校中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關系到廣大師生的人身財產安全,也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最重要環節之一,老師和學生都應該共同遵守實驗室安全規程。高校藥學實驗室的管理需要建立長效機制,無論在器材擺放、實驗操作規程、實驗后的清潔等各個環節中都不能出現疏漏,我們要加強人員安全意識,做好實驗室建設規劃工作,不斷探索安全管理最佳方式,堅持科學管理辦法。

參考文獻:

[1]張海紅,沈軍波.藥學專業實驗室建設和管理信息化的實踐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1):87-88.

[2]劉旭明,劉放.國際視野下藥學院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方式與規范[J].藥學教育,2018,34(6):68-72.

篇4

關鍵詞 計算機實驗室;安全管理;安全風險源

中圖分類號:G4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9-0154-03

1 引言

教育部在《中小學實驗室規程》中明確指出:“實驗室是學?;镜霓k學條件之一,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實驗室應成為學校進行素質教育,開展實驗教學、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和科學啟蒙園地。”

近年來隨著教育裝備水平的提高,全國各大城市中小學普遍建立計算機實驗室,且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在或已經實現網絡化教學環境,從而滿足教師的教育教學、學生的學習實踐和學校的辦公自動化管理等需求。

計算機實驗室發展的同時,對管理、維護特別是安全等方面的問題也提出新的要求。計算機實驗室管理面臨的問題一般表現為“三多三大三易”:設備多,軟件多,使用人員多;使用人員流動性大,耗電量較大,管理維護工作量大;病毒容易傳播,設備及電路容易老化,個別設備損壞容易被忽略。同時,計算機硬件及周邊設備對環境的潔凈度、溫度、濕度和防電磁干擾都有較高的要求[1]。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影響,實驗室的工作在中小學中重視不夠,管理者往往更注重硬件設備的擴充,而忽視與之相應的管理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管理方法制度落后,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的情況多有存在。

本文試對中小學計算機實驗室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源進行分析,探討導致這些風險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和對策。

2 中小學計算機實驗室安全風險源識別

識別風險源是任何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中小學計算機實驗室存在的安全風險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h境污染 計算機實驗室人員集中,機器集中。人的呼吸和計算機設備的運轉釋放的氣體會在空間有限的計算機機房內滯留并產生污染。此外,計算機實驗室內學生吃零食、抽煙的情況亦有發生,由此產生的食品垃圾、水、煙蒂和煙灰等,會嚴重影響實驗室環境衛生,進入電腦鍵盤、顯示器、主機以及地板等部位,會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轉,易帶來設備安全運行隱患,縮短使用壽命。

失竊風險 計算機設備價值較高,設備內部各板塊的分離、高集成度和無螺絲化的發展趨勢更為盜竊提供了便利[2]。除了有組織的大規模盜竊外,計算機實驗室還可能面對部分學生拿走鼠標、鍵盤和硬盤等部件的風險。一旦失竊,不僅造成實驗室的財產損失,影響實驗室的正常工作,甚至可能造成技術和資料的外泄[3]。

火災風險 計算機實驗室用電負荷較大,超負荷運行、電源線路老化都容易產生火源,為清潔而設置的隔層地板、窗簾等室內附件則是火情蔓延的介質。此外,在機房內吸煙也是火災隱患的源頭之一。

硬件損壞 實驗室中計算機硬件損壞的原因主要來自外部和內部。外部可能是因為實驗室長期電壓不穩、設備損壞導致的突然掉電,或雷擊、地震等自然災害。內部則可能是實驗管理人員、教師與學生操作不當,違反有關規程,從而造成計算機損壞。

軟件損壞 軟件損壞的主體是“人”,主要包括實驗人員安裝或卸載軟件系統過程中操作不當;學生在實驗室中使用移動設備,帶來很多感染病毒;學生隨意訪問惡意網站,導致機器感染木馬和病毒;還有個別好奇心強的學生把實驗室的保護系統作為攻擊目標,利用各種方法解開硬盤保護,設置BIOS密碼、更改系統配置、破壞注冊表等,從而導致計算機不能正常使用。

3 中小學計算機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及分析

安全教育培訓不到位 部分中小學的實驗室處于從屬地位,管理層及師生對計算機實驗室安全問題重視不夠,安全意識淡薄,對實驗室使用和管理者的安全教育存在很大不足?!鞍踩谝?,預防為主?!卑踩逃前踩芾淼闹匾獌热?,制度性的、充分的安全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人們的認識和安全素質,是預防安全事故發生的最重要因素[3]。

由于認識不足,一些中小學根本就不開展針對師生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和培訓,即使開展,也是內容貧乏、形式單一、考核要求不高,遠不能達到教育培訓的目標。安全教育不足的消極后果必然是師生與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淡薄。一方面,中小學校的管理人員安全意識差,工作消極,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另一方面,實驗室的使用者不具備基本的安全知識和技能,導致計算機實驗室設備故障率高,安全事故時有發生[4-7]。

安全管理體系不健全,規章制度不完善 由于對實驗室安全工作的重視度不夠,很多中小學都缺少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缺少各項安全操作規程。如一些學校根本沒有設置專門的實驗室管理部門,安全管理工作只能由行政人員兼任;實驗室安全負責人的指派也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而臨時指定,甚至安全員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應該負責哪些內容;一些學校的安全規章制度生搬硬套,缺乏考查和論證,容易與實踐脫節,還有的是為了應付檢查而制定,內容不夠嚴謹、細致;一些學校的安全規章制度沿用很多年,沒有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及時更新或修訂[8];或對已有的安全規章制度不執行或選擇性、應付性執行,導致安全隱患日益增加。

實驗室建設中存在安全隱患 受各種因素影響,一些學校在建設計算機實驗室時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實驗室的布局與設計缺乏完善的評估和論證,使得建成的實驗室利用率低、擴展性差,各方面設施不夠全面,從而為改建、擴建帶來難度,也埋下安全隱患。還有一些學校的計算機實驗室是由教室或其他用途房間改建而成,有些房屋設施陳舊,線路老化,且改建過程中未嚴格按照消防、環保等安全條例,導致安全隱患多。此外,一些學校對安全方面資金的投入力度不足,必備的安全設施缺失或者陳舊,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率提高[9-10]。

實驗室管理跟不上發展 中小學實驗教師和管理人員普遍存在數量不足、學歷偏低、專業素質不高、年齡偏大等問題[9,11-12]。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硬件和軟件的更新換代都很快,這不僅要求實驗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也要求實驗室管理人員不斷提高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水平。很多中小學對這一問題、對實驗室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夠重視,人才配置不足、管理體制落后、獎勵與激勵機制缺乏等問題,都會導致實驗室管理及隊伍建設不適應發展的要求。

4 加強中小學計算機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對策

加強實驗室安全與環保教育培訓 據統計,實驗室安全事故中由于人為因素引起的事故比例為98%,這說明人作為參與實驗室活動的主體,是實驗室安全事故的主因。因此,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對行為的管理,除了通過規章條例進行約束,讓參與者本身具有安全意識和自覺的安全行動,才能“防患于未然”,讓安全事故從源頭上得到遏制。

理順安全管理體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中小學應在全校層面明確計算機實驗室相關主體的責任,避免責任人交叉、責任人缺位、責任不明等問題。主要領導對全校安全負責,負責統籌安排學校的安全工作,確定安全管理和各實驗室安全責任人,批準實施安全制度和操作規程等;實驗室主任對本實驗室安全負責,負責執行學校相關安全規定,指定安全檢查員,組織安全檢查,及時整改漏洞等;職工對本崗位安全負責,負責定期檢查設備使用情況,確保實驗室門窗、水、電等設施的安全,做好安全記錄,及時上報安全問題等。同時,要設立以安全工作為首要職責的管理崗位,安排專人負責,而不再依靠其他崗位的行政人員兼職負責。

建立監督檢查機制,及時排查安全漏洞 開展計算機實驗室安全監督檢查和抽查工作是有效促進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手段之一。首先,中小學應建立相應的監督檢查機制,檢查的內容包括規章制度是否齊全并上墻,安全責任制是否健全,是否有應急預案,安全問題記錄是否完整,是否有相應的操作規程,消防器材配備是否合理,消防通道是否暢通,實驗室衛生狀況是否達標,等等;檢查的形式包括安全負責人的日常巡查,實驗室內部自查自糾,部門經常性檢查,學校全面安全檢查,各學校間交叉檢查,教育部門定期抽查等。通過檢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工作人員的安全和責任意識,促進安全氛圍的形成。

加強實驗教師和管理隊伍建設 轉變觀念,重視實驗室工作,從制度上保障和給予實驗室人員在人才培養、待遇、科研立項等方面同其他人才的同等待遇;完善實驗室在職人員培訓機制,定期組織專職人員進行業務學習和技能培訓。培訓工作要有針對性,應面向不同層次的實驗室人員,并重點解決中小學實驗室隊伍中部分職工學歷較低或專業不對口等問題;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明確責任、擇優聘任,鼓勵實驗教師和管理人員積極開展實驗技術、安全教育方式方法、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制定和執行考核評價體系,設立安全管理考核指標體系,將安全管理考核評分結果與職工的業績考核、職務晉升結合起來;及時補充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為驗室隊伍注入活力。

借鑒成功經驗,加大科研力度 目前,實驗室安全已逐步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課題,國內外各高校和科研機構都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和成果。我國中小學校在這方面起步較晚,應積極利用現有的成果,在技術層面,更新知識水平,采用計算機安全的新技術,消除不安全因素;在管理層面,加強交流合作,學習借鑒、推廣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成功經驗。同時,加大對實驗室安全工作的研究力度,建立符合中小學計算機實驗室自身特點的、科學合理的實驗室安全管理、評價和監控體系。

5 結論

計算機實驗室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對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緊迫,安全、良好的實驗室環境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中小學計算機實驗室風險源的識別和安全對策研究能夠對癥下藥,有效地控制和消除風險,完善計算機實驗室的管理工作。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安全形勢的不斷變化,如何更規范、更高效地做好中小學計算機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仍亟待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覃毅.開放計算機實驗室的安全問題及對策[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1(1):62-64.

[2]夏玉宏,孫玉珂.論計算機實驗室的安全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3):121-122.

[3]武曉峰,聞星火.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分析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8):81-84.

[4]谷長棟,房迪,王育萍,等.淺談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0):178-180.

[5]廖慶敏.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168-173.

[6]吳林根.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10):10-11.

[7]武曉峰,聞星火.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分析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8):81-84.

[8]趙赤鴻,武桂珍.實驗室安全管理對策淺探[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8,23(3):321-323.

[9]張定貴.中小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9(18):51-53.

[10]王楓,嚴加平,竺建偉.上海市中小學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現狀調研[J].上海教育科研,2016(1):44-49.

[11]趙旭.關于中小學實驗室管理隊伍建設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5(31):186.

篇5

【關鍵詞】高等醫學院校 ; 實驗室 ; 生物安全 ;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009-02

生物安全(biosafety)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現代生物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主要指轉基因技術)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即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可能構成的危險或潛在風險。廣義生物安全大致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指人類的健康安全;二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物安全;三是指與人類生存有關的環境生物安全,涉及到預防醫學、環境保護、植物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農藥、林業等多個學科和領域,而管理工作分屬各個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國內對生物安全的認識很多還局限在狹義的概念里。雖然國際上對此也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但一些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在實際管理中已經應用了生物安全的廣義內涵[1]。生物安全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所涉及的具體內容有一定的時空范圍,隨著自然界的演進,社會和經濟活動的變化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變化。實驗室生物安全是指在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的實驗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對工作人員和相關人員的危害,避免對環境的污染和對公眾的傷害,同時為了保證實驗活動的科學性還要保護被檢測對象免受污染。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就是指以實驗室為科研和工作場所時,避免危險生物因子造成實驗室人員暴露、向實驗室外擴散并導致危害的綜合措施[2]。

近年來,隨著禽流感、瘋牛病、艾滋病、SARS事件、甲流疫情等疾病的出現和蔓延,以及炭疽病毒等生物恐怖事件引起的恐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新加坡、我國臺灣以及北京的實驗室相繼發生的病毒泄漏造成工作人員感染的事件,使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隱患變成了現實損害,這些隱患不僅是實驗室的局部問題,而且已經涉及到環境安全(如危害物的泄漏、排放等)和社會安全(如危險品的逸出、丟失等),給各級各類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的安全防護問題敲響了警鐘,引起了世界范圍內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3-5]。特別是2011年3月至5月,東北農業大學27名學生和1名教師,相繼確診感染了布魯菌病,轟動全國。醫學院校實驗室和研究室是進行實驗教學和科研的工作場所,操作者在進行病原生物學、寄生蟲學、病理學的涂片、染色、鏡檢、培養、鑒定等操作,臨床檢驗中的生化、血清分型等不同實驗操作時,都要接觸各種病原微生物及危險因子。而在實驗過程中一些操作人員自我保護意識非常淡薄,自我保護意識或意識不強,對生物安全相關法規、業務知識了解不透徹,對來自實驗室的各種陽性標本往往認識不足或存在僥幸心理,對生物安全的重視不夠[6]。因此,高度重視,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加強高等醫學院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

1.確定實驗室生物安全等級 依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2007年的被國際上公認的生物安全通用標準的《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第5版),根據生物安全水平的等級及從事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將生物安全實驗室分為4級,即BSL(Biosafety level)l、2、3、4級,我國稱為P1、P2、P3、P4級實驗室。①P1級:其中的實驗室結構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設備適用于對健康成年人接觸不會引起疾病的實驗室,應配備消毒設施等,如用于教學的普通微生物實驗室等,具有1級防護水平。②P2級:其中的實驗室結構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設備適用于對健康成年人接觸會引起發病但不嚴重的實驗室,應配備生物安全柜等,并有明顯的標識,具有2級防護水平。③P3級:其中的實驗室結構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設備適用于對健康成年人會引起嚴重甚至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實驗室,具有3級防護水平。④P4級:其中的實驗室結構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設備適用于對健康成年人引起嚴重疾病且造成個體間傳播,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或治療方法的致病微事物及其毒素的實驗室,具有4級防護水平[7]。P4實驗室是生物安全水平等級最高的實驗室。目前,醫學院校的實驗室多屬于P1、P2級。

2.建立健全、嚴格執行實驗室規章制度 認真學習貫徹國務院頒發《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臨床實驗室安全準則》、《臨床實驗室廢物處理原則》、《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條例》、《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機構管理辦法》等國家標準和有關法規。建立健全實驗室的規章制度,制訂并嚴格執行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規程。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加強實驗室安全檢查,開展生物安全自查自糾,及時排除安全隱患。在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手冊中詳盡記載生物安全有關的安全知識。在掌握實驗室所涉及的實驗標本的來源、微生物致病力、傳染途徑、穩定性等有效的預防措施等基礎上,制訂有效的實驗室清潔消毒、實驗室廢物的處理、實驗室微生物菌種的保存和使用等細則。建立實驗室事故應急預案和處理制度[8]。

3.加強師生的生物安全教育 按照“統籌規劃,分類培訓;自學為主、培訓為輔;從易到難,逐步推進”的工作思路[9],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法規文件,加強技能培養。要求實驗室工作人員重視生物安全,嚴格按實驗室的操作規程工作,學生實驗亦把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確保實驗過程中不發生任何差錯。

4.優化實驗室布局 實驗室的整體布局應符合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標準,同時根據本實驗室生物風險評估結果、專業特點、樣品污染程度不同,科學規劃布局,建立合理工作流程。在科室內部應劃分污染區和清潔區,清潔區、污染區之間應有物理隔斷,同時在各個不同區域有清晰明顯的標識,做到人流、物流分開,清潔、污染區無交叉。如:清潔區包括辦公室、學習室和庫房等,半污染區主要為實驗室工作人員及送檢標本人員的公共走廊,污染區包括所有開展樣本檢測活動的實驗室、洗消室。

5.配備安全設施設備 不同生物安全級別的實驗室對設施設備的要求各不相同。醫學實驗室多為生物安全二級水平,實驗室在安全設施上起碼應滿足:(1)實驗室的門應有可視窗并可鎖閉;(2)在靠近實驗室出口處有洗手池;(3)實驗室圍護結構內表面及實驗臺表面應易于清潔、不滲水、耐化學品和消毒劑的腐蝕;(4)實驗室如有可開啟的窗戶,要安裝紗窗;(5)有可靠的電力供應和應急照明。實驗室最主要的生物安全設備就是生物安全柜和高壓滅菌鍋,實驗室可根據所開展的臨床檢測項目和處理的檢測樣品種類進行選擇和配備生物安全柜。在操作病原微生物樣本的實驗間內一定要配備生物安全柜。安裝生物安全柜的位置一定要選擇遠離人員走動及有潛在干擾氣流的地方,以確保安全柜的生物安全屏障作用。廢棄標本及實驗后器械置于耐用、防漏密閉的容器中,通過實驗室進入洗消室,高壓消毒后方可統一銷毀。

6.建立健康檔案,加強個人防護 為保障實驗室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和安全,防止傳染病的傳播或擴散,維護公眾的健康權益和社會穩定。應定期對實驗室人員進行健康檢查,建立健康檔案,每年至少一次健康體檢,體檢結果和病史歸人工作人員健康檔案。預防接種是提高機體對某些病原體的免疫力有效措施。充分重視防護裝備的使用,做好實驗人員手部、身體、面部、足部等防護,正確使用帽子、口罩、手套、護目鏡、洗眼器、防護服等防護用品[10]。

7.定期進行生物風險評估 醫學實驗室生物風險評估是在樣品采集、運送、處理及檢測過程中,對各個環節可能帶來的生物危害以及檢測全過程中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引起的風險進行評估[11]。實驗室應嚴格按照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相關政策、法規進行定期評估。查找實驗室風險的來源,確定不同類型的標本、不同危害程度的微生物應處的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級別,明確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進行相應的生物安全防護,有效對抗風險威脅,最大程度避免風險的發生,努力實現實驗室零感染。

參考文獻

[1]曲萍,劉利兵,陳健康,等.關于高等醫學院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1):85-86

[2]周惠瓊,湯一葦.科學認識醫學實驗室安全[J].中華傳染病志,2007,25:129-131.

[3]張朝武,姚玉紅,王國慶.從SARSCoV實驗室感染看生物安全的重要性[J].現代預防醫學,2004,31(5):656-660.

[4]白淑萍,閻愛莉.淺談基層微生物實驗窒生物安全防護[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5,21(1):88-89.

[5]蘇虹.關注實驗室生物安全[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8,12(5):476-477.

[6]馮修猛,閆海潤,李凱軍.醫學院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及防護[J].實驗室科學,2010,13(3):174-176.

[7]王宗軍,劉輝,臺凡銀.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思考與建議[J].菏澤醫學??茖W校學報,2010,(22)2:94-96.

[8]劉華榮,侯春梅,劉海艷.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現狀及對策[J].中國城鄉食業衛生,2008.12(6):73-73.

[9]朱昌平,侯志紅,李文紅,等.醫學研究生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狀況實證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1):11-14.

[10]楊萍,陳前進,曹春遠.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福建醫藥雜志.2008.30(5):130-130.

篇6

摘 要:實驗室的安全管理體系的運行,是個經驗積累、不斷改進的過程,實驗室對已識別的危險源及其安全管理方式,隨著實驗室的安全管理體系的不斷運行,要進行定期評價,總結分析,并進行更新,以求更加合理,控制方式更具有可操作性。本文闡述了在建材檢測實驗室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的工作程序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建材檢測;實驗室;安全管理

1 加強建材檢測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目的

加強建材檢測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具有巨大的作用與意義,不僅確保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生命健康安全,對周邊地區的危害也隨之降低,而且能夠使實驗室達到標準,建立安全的工作環境。建材實驗室的存在一些潛在的危險,下面我們就來具體闡述下這些危害,以使工作人員更加明確安全管理的目的與必要性。建材危害主要集中在有些建材物質有些本身易燃易爆或者是有刺激性(油漆涂料、建筑玻璃、建材化工原料等),遇到某些物質會發生爆炸或者是火災,另外一些建材中的一些物質還是造成慢性中毒積聚的載體,會產生一些致癌的物質等等。物理危害主要是一些燙傷、機械傷害、噪音或者是采光異常等等。關于建材實驗室,已經有明文規定:實驗室里的工作人員、機器設備以及設施環境、檢測方法等要嚴格遵守規定,明確了建材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升也是一個需要注意的方面,這些都說明了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將安全隱患及時找出,并將其及時排除,確保實驗室的安全。

2 建材實驗室可能出現的危險源

2.1 安全意識

安全意識淡薄。常常在實驗課程前,教師都會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但是經常是流于形式,學生的安全意識淡薄,未真正重視。此外,當發生事故后,有些教師缺乏必要的救護知識,一旦出現緊急情況便手足無措,不能使事故消滅或控制到最小程度。

2.2 燒傷

在進行化學分析實驗時,皮膚的燒傷,常常是由于接觸具有腐蝕性或刺激性的藥品,火焰、電流等而引起的。各種燒傷的主要危險性是身體組織損傷。

2.3 樣品接收、搬運,可能存在搬運方式的不合理使樣品跌落或傾倒而造成的傷害;由樣品形狀(如尖角、毛刺等)可能造成的傷害。

2.4 中毒

由于某種物質侵入人體而引起局部刺激或整個機體功能障礙的疾病都稱為中毒。例如試驗中常見的毒氣體是硫酸煙,鹽酸蒸汽,硝酸或氮的氧化物,硫化氫等。

2.5 滲漏水災

有些學院的實驗室分布安排不夠合理,一些精密儀器或化學藥品實驗室安放位置靠近窗戶,一時疏忽忘關窗戶就會造成雨水飄散,上一層實驗室忘記關閉水龍頭,就會造成屋頂滲漏,損壞下層實驗室儀器的現象發生。

2.6 試驗操作

拉伸過程試樣夾持不牢、試樣異常斷裂引起試樣墜落可能造成的傷害;試樣放置不穩或設備配重沒拿穩墜落可能造成的傷害;沖擊后試樣飛出、沖擊擺錘擺動可能造成的傷害;低溫沖擊用的冷卻劑可能造成的傷害;試驗前安裝樣品不慎、試驗后樣品飛出可能造成的傷害;抗彎試驗時試樣發生脆斷,造成樣品飛出可能造成的傷害;杭壓時,加載速度太快或樣品為脆性材料引起樣品脆裂飛出可能造成的傷害。設備卸荷復位、卸下(移開)樣品時可能存在機械傷害等。

2.7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事故分儀器傷人和設備損壞。引發事故的原因是缺乏保護裝置和設備老化、超負荷、超載使用造成的。特種設備的使用不按安全操作規程操作或防護措施不當就會引起事故。

2.8 火災及爆炸

實驗室失火的原因,主要是對加熱設備和電器設備使用不當或對易燃物的保管和使用不當。常用的易燃液體有乙醚、 酒精、丙酮、笨等。這些液體容易氣化, 蒸汽遇到火焰就可燃燒。

2.9 其它因素

外來人員的現場參觀、或客戶的現場目擊試驗可能存在外來人員對風險來源不了解可能帶來的觸電或機械傷害等。

3 建材檢測實驗室的安全管理

3.1 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實驗室是進行各專業實驗教科研的重要場所,安全管理是實驗室管理的一項重點內容,安全規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安全管理實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例如:崗位安全責任制度,安全應急預案,實驗室意外事故具體處理辦法,壓力容器安全使用管理辦法,放射性防護管理制度,實驗室“三廢”處置管理辦法,易燃、易爆、劇毒化學品管理制度以及實驗室定期安全排查制度等。

3.2 保持實驗室內部環境

試驗室要保持安靜、整潔的環境和良好的秩序,試驗室內不準吸煙、不準亂放雜物、不準堵塞安全通道、不準私拉亂接電線、不準違反操作規程、不準將消防器材挪做它用、不準違規存放易燃易爆藥品、物品。

3.3 加強安全知識培訓

實驗室負責人應加強本室人員的安全知識培訓學習,安全防護教育放在首位,從理論知識培訓學習到試驗演示性操作,反復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實驗時根據試驗的情況和性質進行必要的防護。根據試驗可能發生的危險事故佩戴必要的防護工具,在進行有可能碰、 刺激或燒傷眼睛的工作時,必須穿好實驗服,戴好橡膠手套,防護面具,防毒面具等。

3.4 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安全管理

為了實現建材實驗室安全管理規范化,提高效率,消除隱患,在工作上,應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建材實驗室安全管理信息化手段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系統技術將實驗室中設備、儀器、藥品、資料等各種涉及安全的資源進行信息化處理的輔手段。在該系統內,建立實驗室明細賬,按總賬及儀器編號順序一物一頁記賬,詳細登記儀器的品名、規格、產地、來源、數量和金額等。

3.5 安全有序、科學合理、整齊美觀地存放試劑藥品

管理人員應按以下三個要求貯存種類繁多的化學試劑藥品:一是按貴重品、腐蝕品、易揮發品、易爆品、易燃品、劇、麻醉品等方面屬性,嚴格區別化學試劑藥品的性質。二是先按固體、液體試劑藥品分類,后按有機物、無機物、危險品、低溫貯存品等方面屬性再次分類,分別按類按序整齊排列,造冊登記。三是主動地根據各自性質采取差異性措施,科學、合理地把各類化學試劑藥品存放在由耐腐蝕、避光、防塵材料制成的貯存柜。貯存柜應擺放在遠離明火且消防器材、設施完備的安全位置。首先,使用具有密封塞或加蓋后蠟封的容器保存易受潮、易揮發、易氧化、易變質、易失水風化和易吸收二氧化碳的試劑。其次,避光保存見光易氧化、分解、變色的試劑。再次,在遠離火源、陰涼通風的位置分別專柜單獨存放腐蝕品、易燃品、劇、爆炸品等,同時,對于這類藥品中的危險品,應內存于保險柜,雙鎖管理,建立一覽表和領用登記冊,嚴格控制取用量,并回收和保管好剩余部分;在低溫干燥的位置保存高活性試劑。值得注意的是,不得把滅火、防護方法與化學性質相互抵觸的化學危險物品存放在同一柜或儲存室內。

結束語:

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發生具有一定規律性,不是偶然和難以預料的,往往由人、物、環境三個方面的因素造成。我們對安全問題絕不能存僥幸心理,應針對建材檢測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現狀,深入探究事故隱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確保萬無一失。

參考文獻:

[1]如何做好高?;瘜W實驗室的管理工作[J]. 李吉海. 化工管理. 2014(24)

[2]化學實驗室火災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探討[J]. 蔣軍.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 2013(03)

篇7

第一條為加強對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管理,提高臨床檢驗水平,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根據《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是指對取自人體的各種標本進行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化學、血液免疫學、血液學、生物物理學、細胞學等檢驗,并為臨床提供醫學檢驗服務的實驗室。

第三條開展臨床檢驗工作的醫療機構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衛生部負責全國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轄區內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醫療機構應當加強臨床實驗室建設和管理,規范臨床實驗室執業行為,保證臨床實驗室按照安全、準確、及時、有效、經濟、便民和保護患者隱私的原則開展臨床檢驗工作。

第二章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的一般規定

第六條衛生行政部門在核準醫療機構的醫學檢驗科診療科目登記時,應當明確醫學檢驗科下設專業。

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衛生行政部門核準登記的醫學檢驗科下設專業診療科目設定臨床檢驗項目,提供臨床檢驗服務。新增醫學檢驗科下設專業或超出已登記的專業范圍開展臨床檢驗項目,應當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第七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提供的臨床檢驗服務應當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

第八條醫療機構應當保證臨床檢驗工作客觀、公正,不受任何部門、經濟利益等影響。

第九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集中設置,統一管理,資源共享。

第十條醫療機構應當保證臨床實驗室具備與其臨床檢驗工作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場所、設施、設備等條件。

第十一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嚴格遵守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保證臨床檢驗質量。

第十二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具有相應的專業學歷,并取得相應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負責人應當經過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的相關培訓。

第十三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有專(兼)職人員負責臨床檢驗質量和臨床實驗室安全管理。

第十四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按照衛生部規定的臨床檢驗項目和臨床檢驗方法開展臨床檢驗工作。

醫療機構不得使用衛生部公布的停止臨床應用的臨床檢驗項目和臨床檢驗方法開展臨床檢驗工作。

臨床檢驗項目和停止臨床應用的臨床檢驗項目由衛生部另行公布。

衛生部定期新的臨床檢驗項目和臨床檢驗方法。

第十五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有分析前質量保證措施,制定患者準備、標本采集、標本儲存、標本運送、標本接收等標準操作規程,并由醫療機構組織實施。

第十六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建立臨床檢驗報告發放制度,保證臨床檢驗報告的準確、及時和信息完整,保護患者隱私。

第十七條臨床檢驗報告內容應當包括:

(一)實驗室名稱、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病歷或者門診病歷號。

(二)檢驗項目、檢驗結果和單位、參考范圍、異常結果提示。

(三)操作者姓名、審核者姓名、標本接收時間、報告時間。

(四)其他需要報告的內容。

第十八條臨床檢驗報告應當使用中文或者國際通用的、規范的縮寫。保存期限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九條診斷性臨床檢驗報告應當由執業醫師出具。

鄉、民族鄉、鎮的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診斷性臨床檢驗報告可以由執業助理醫師出具。

第二十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提供臨床檢驗結果的解釋和咨詢服務。

第二十一條非臨床實驗室不得向臨床出具臨床檢驗報告,不得收取相應檢驗費用。

第三章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質量管理

第二十二條醫療機構應當加強臨床實驗室質量控制和管理。

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制定并嚴格執行臨床檢驗項目標準操作規程和檢驗儀器的標準操作、維護規程。

第二十三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使用的儀器、試劑和耗材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第二十四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保證檢測系統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對需要校準的檢驗儀器、檢驗項目和對臨床檢驗結果有影響的輔助設備定期進行校準。

第二十五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對開展的臨床檢驗項目進行室內質量控制,繪制質量控制圖。出現質量失控現象時,應當及時查找原因,采取糾正措施,并詳細記錄。

第二十六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室內質量控制主要包括質控品的選擇,質控品的數量,質控頻度,質控方法,失控的判斷規則,失控時原因分析及處理措施,質控數據管理要求等。

第二十七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定量測定項目的室內質量控制標準按照《臨床實驗室定量測定室內質量控制指南》(GB/20032302-T-361)執行。

第二十八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參加經衛生部認定的室間質量評價機構組織的臨床檢驗室間質量評價。

第二十九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參加室間質量評價應當按照常規臨床檢驗方法與臨床檢驗標本同時進行,不得另選檢測系統,保證檢驗結果的真實性。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對于室間質量評價不合格的項目,應當及時查找原因,采取糾正措施。

醫療機構應當對床旁臨床檢驗項目與臨床實驗室相同臨床檢驗項目常規臨床檢驗方法進行比對。

第三十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將尚未開展室間質量評價的臨床檢驗項目與其他臨床實驗室的同類項目進行比對,或者用其他方法驗證其結果的可靠性。臨床檢驗項目比對有困難時,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對方法學進行評價,包括準確性、精密度、特異性、線性范圍、穩定性、抗干擾性、參考范圍等,并有質量保證措施。

第三十一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室間質量評價標準按照《臨床實驗室室間質量評價要求》(GB/20032301-T-361)執行。

第三十二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建立質量管理記錄,包括標本接收、標本儲存、標本處理、儀器和試劑及耗材使用情況、校準、室內質控、室間質評、檢驗結果、報告發放等內容。質量管理記錄保存期限至少為2年。

第四章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加強臨床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要嚴格執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

第三十四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建立并嚴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與安全操作規程。

第三十五條醫療機構應當對臨床實驗室工作人員進行上崗前安全教育,并每年進行生物安全防護知識培訓。

第三十六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根據生物危害風險,保證生物安全防護水平達到相應的生物安全防護級別。

第三十七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建筑設計應當符合有關標準,并與其生物安全防護級別相適應。

第三十八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按照生物防護級別配備必要的安全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保證實驗室工作人員能夠正確使用。

第三十九條醫療機構病原微生物樣本的采集、運輸、儲存嚴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嚴格管理實驗標本及實驗所需的菌(毒)種,對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應當按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送至相應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進行檢驗。

第四十一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按照衛生部有關規定加強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

第四十二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妥善處理醫療廢物。

第四十三條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應當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險品、危險設施等意外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預案。

第五章監督管理

第四十四條醫療機構應當加強對臨床實驗室的日常管理。

第四十五條醫療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相關規定予以處罰:

(一)未按照核準登記的醫學檢驗科下設專業診療科目開展臨床檢驗工作;

(二)未按照相關規定擅自新增醫學檢驗科下設專業;

(三)超出已登記的專業范圍開展臨床檢驗工作。

第四十六條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對轄區內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管理、質量與安全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存在質量問題或者安全隱患時,應當責令醫療機構立即整改。

第四十七條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對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舉報、投訴后,應當及時核查并依法處理。

第四十八條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有權采取下列措施:

(一)對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進行現場檢查,了解情況,調查取證;

(二)查閱或者復制臨床實驗室質量和安全管理的有關資料,采集、封存樣品;

(三)責令違反本辦法及有關規定的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及其人員停止違法違規行為;

(四)對違反本辦法及有關規定的行為進行查處。

第四十九條衛生部可以委托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等有關組織對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檢驗質量和安全管理進行檢查與指導。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委托具有室間質量評價能力的省級臨床檢驗中心或者有關其他組織對轄區內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檢驗質量和安全管理進行檢查與指導。

受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臨床檢驗中心或者有關其他組織,在檢查和指導中發現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存在檢驗質量和安全管理問題時,應當及時向委托的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提出改進意見。

第五十條醫療機構應當對衛生行政部門及其委托的臨床檢驗中心或者其他組織開展的對臨床實驗室的檢查和指導予以配合,不得拒絕和阻撓,不得提供虛假材料。

第五十一條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將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質量、安全管理等情況進行通報或公告。

篇8

【關鍵詞】生物安全;實驗室;管理;流程

醫學檢驗人員長期接觸的生物危險性血液、體液等各種標本,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傳播疾病。因此,檢驗科人員應切實強化生物安全意識,規范醫療廢物管理組織和制度,堅持安全管理和質量管理兩手抓,避免醫學實驗室感染,在診斷治療病人的同時保護好自己不受傳染。

一、加強生物安全防護知識的教育

1.1加強生物安全基礎知識及危險教育:有資料顯示,在現有的醫護人員中,對有關防護知識來源于教師的僅占10.8%,而我們有的學科帶頭人具有很高的學術造詣,但卻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識,這正是我們與發達國家在學科建設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由于我們醫學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識來源的匱乏,部分檢驗人員對生物安全常識和危險性了解不多,重視不夠。特別是臨床實習、進修人員對新的工作環境、工作流程的不熟悉以及清潔工人醫學知識最少,其自我防護意識和防護技能嚴重缺乏,但是他們又是臨床接觸醫療感染物機會最多,所以是最易受傷害的人,應將培訓重點放在他們身上。要加強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的學習和更新,強調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義,讓實驗室人員和了解生物安全知識,熟知各種可能的危害。

1.2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識:實驗室要制定實驗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讓醫務人員掌握正確處理實驗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種儀器、設備的操作步驟和要點;熟悉生物安全裝備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離衣、防護服的使用等。提高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工作人員必須經過生物安全防護相關知識的培訓考核并合格后才能上崗,形成普遍預防的觀念。

1.3加強技能培養。在形成防護意識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實驗室人員安全防護基本技能的培養,讓廣大的臨床實驗室檢驗技術人員,成為既懂“臨床檢驗”,又懂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合格專業人才。清潔工人和臨床實習、進修人員是最關鍵的人群,要采取現場培訓,對口培訓。如在收集運送過程中,要防止銳器的刺傷和污染,教育他們銳器一定要放到利器盒內,收集人員收集垃圾時一定要穿戴必要的防護用品,這樣培訓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健全實驗室生物安全相關措施

建立健全實驗室生物安全相關措施,為實驗室工作人員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保障。因此,要建立實驗室各項生物安全操作規程及管理制度,建立好實驗室相關安全檔案。

2.1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清潔與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環節,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潔與消毒才能保證在安全環境下安全工作。在實驗室設計中、在購置儀器設備時,要首先考慮生物安全的問題,與后勤部門協作,共同設計保障安全的實驗室,提供合理的設施,配備必要的安全設備。如安全警示標志、帶蓋的醫療垃圾筒、感應式水龍頭等一些細微的改變,來改善實驗室的整體面貌。

2.2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實驗室要加強生物安全防護,必須制定嚴格的制度,如人員培訓制度、登記制度、實驗室準入制度、安全檢查制度、消毒滅菌與廢棄物處置制度等。還要有詳細的進行安全防護流程操作手冊以及應急處理一系列機制,為了不讓制度、流程架空,定期和不定期的進行督查,對結果進行合理強硬的獎罰,以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真正做到管理到位是硬前提,工作落實是硬道理。

2.3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規程:制定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規程,對一項檢驗項目的操作應有明確的操作流程規定。流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在實踐中檢驗和進一步完善。針對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及時實施協調管理,與相關部門共協商,杜絕遺漏。

血液、體液標本是實驗室的主要標本,也是實驗室潛在危害的主要物質,血液體液檢驗中安全問題尤為重要。我國是乙肝感染和發病的大國,近年來,愛滋病的發現與流行對每天與血液、體液打交道的檢驗人員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在采集血液、體液標本時,應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盡量減少檢驗人員直接或間接接觸這些標本的可能。應使用與儀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試管。減少檢驗人員在體液收集、采血、運輸、處理、上機及廢物棄置等檢驗過程中與血液、體液產生直接或間接接觸的可能。同時,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如定期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強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體質。全面克服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僥幸心理,要加強普遍性預防的理念,使用安全可靠的檢驗用品。

三、強化法制觀念,做到依法防護

生物安全管理不僅與醫院感染息息相關,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環境、社會發展。目前,我國生物安全管理已初步步入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實驗室人員要認真學習國家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實驗生物安全通用要求》、《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通知、條例。注重法律法規學習,是加強生物安全防護的基礎。加強與重視生物安全管理的理念,增強生物安全防護意識,提高職業防護能力,確保自己安全,確保實驗室安全,確保環境安全,是我們醫學檢驗界廣大醫務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張小容.醫護人員自我防護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1):29-32

篇9

自我防護意識不足一些實驗室工作人員在進行有生物危害的試驗時不按規定穿隔離衣,不戴手套、口罩和頭套,試驗完畢后不洗手消毒。有些人甚至在實驗室內吃東西、存放個人用品,這些行為常常對其造成危害。

不正確的實驗室操作安全的實驗室操作是工作人員人身安全的保證。一些檢驗員在處理標本,進行致病微生物分離、培養、鑒定過程中,僅憑經驗而不嚴格按操作規范進行工作,用嘴直接吸含致病菌的液體,不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高致病性細菌分離鑒定,試驗后對接種環不進行徹底消毒。這些不安全的操作均使檢驗員暴露在潛在生物危險之中。

實驗室菌(毒)株管理措施不足一些疾控機構實驗室無完善的菌(毒)株管理制度,菌(毒)株購買、入庫、傳代、使用、存儲均沒有相關的記錄,菌(毒)株保存柜無溫度記錄與安全鎖,這些危險因素導致實驗室菌(毒)株有流失而造成重大危害的風險。

感染性廢棄物消毒處理不嚴格一些實驗室對產生的高危廢棄物不進行高壓滅菌就直接處理,感染性廢棄物不按規定進行標識,實驗室污水不進行無害化處理就排出,裝感染性廢棄物垃圾袋無生物安全警示標志,實驗室無廢棄物轉運交接記錄和有毒有害廢棄物消毒記錄,所有這些都使疾控機構實驗室內致病生物因子存在擴散的風險。

加強組織管理,建立生物安全管理體系要做好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起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是指為實施生物安全及質量管理所需的組織結構、程序、職責、過程和資源。建立體系,就必須在疾控機構實驗室對生物安全管理實行法人責任制和項目責任制,成立生物安全委員會,疾控機構主要領導應擔任委員會最高管理者,并擔任第一責任人,負責審查和制定生物安全手冊等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對本實驗室工作涉及的各種致病微生物進行風險評估。相關實驗室應制定具體的實驗室準入制定、人員生物安全培訓制度、特殊工作區域管理制度、菌(毒)株保存管理制度、實驗室生物安全操作規程等。

健全并嚴格落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查堵安全隱患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各項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做好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前提。要切實做好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關鍵是抓好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定期與不定期的監督檢查和抽查活動是有效促進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疾控機構實驗室應建立監督檢查和自查機制,通過組織相關部門、相關專業的專家進行實驗室生物安全檢查,實驗室內亦應建立自查和日常巡查制度,通過自查和巡查找出管理漏洞,發現安全隱患。檢查工作應注重實效,嚴格按規章制度進行管理,要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大膽糾正工作人員錯誤操作行為,避免和杜絕生物安全事故的發生。

改善硬件設施,減少交叉污染疾控機構實驗室應按規定配置用房面積,并對布局按國家建筑要求進行合理安排。實驗室要嚴格劃分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工作區與生活區須明顯區分。微生物實驗室應按具備BSL-2實驗室相關要求配備生物安全柜、高壓滅菌器等設備,實驗室內應有自動感應洗手池、洗眼器、緊急沖淋器等安全防護設施。因為良好的硬件設施是做好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的保障。

強化實驗室工作人員培訓和管理,嚴格做好個人防護實驗室應安排一定時間集中學習《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醫療廢棄物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并定期對學習內容進行考核,通過學習培訓強化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有助于提高其個人防護意識和安全操作技術水平。

篇10

關鍵詞:高職;生物理實一體化實訓;環保與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3-0015-02

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的安全管理與環保是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1]。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職教育的重視,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逐漸擴大,高職院校實驗、實訓室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由于目前高職高專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建設大都學習德國、新加坡等地職業教育中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教學模式(即以項目化教學為主的專業課教學),故“理實一體化”實訓室成為教師從事理論、實驗、生產性實訓教學的主要場所。自2011年我院生物制藥生產性實訓基地建成運行后,理實一體化實訓項目增加、實訓室開放力度的加大,各種實訓教學安全隱患日漸突出。而針對這類實訓室資源的特殊性,做好實訓室生物安全管理既是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也是確保實驗人員安全、健康,規范實驗室管理的重要途徑,更是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管理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2,3]。本文根據三年來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工作實踐,結合我院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目前安全與環保管理工作進行總結和探析,旨在為改進高職院?!袄韺嵰惑w化”實訓室管理提供參考。

一、高職院校生物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的現狀

理實一體化教學要有與專業和規模相適應的硬件設備和學習環境,強調空間和時間的統一性,教學場所的多功能性、復雜性和流動性大等特點,是正常意外傷害的最大隱患。故實訓室安全管理需要綜合考慮眾多因素制定安全管理條例才能從源頭上對高職院校生物實訓室的安全管理起到作用。生物理實一體化實訓基地是訓練學生專業能力的場所,實訓內容多且很少重復,所用微生物菌種、生物材料以及化學試劑種類不同,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種類多,成分復雜。目前所排放的污染物來源可分為:

1.學生作品。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學生實訓作品一般沒有實用價值,主要是為了訓練某項操作技能或為了驗證某項理論而設置的,故大多是廢棄物。

2.陳置試劑和回收溶劑。凡溶劑使用量較大的學生實驗,操作規程中一般都有回收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也確實是“回收”了。問題是這些簡單回收的溶劑純度不高,一般不可直接再利用。其中一部分用來清洗玻璃儀器,洗后隨水流入下水道,最終還是成為廢棄物,僅有少部分被回收利用。積壓、陳置試劑是由于各種意外的變動或未使用完全而造成的,久置造成氧化、分解、聚合等化學變化而不可再使用。

3.實訓本身產生的三廢。實訓中產生的有害氣體:操作不當,如儀器裝置不嚴密使低沸點試劑或溶劑的蒸汽揮發出來,逸散于室內,污染環境。生化分離和純化有關生化產品或產物之后,剩余的殘渣、廢液等,總量不多,成分復雜,回收再用的價值空間小,也是造成污染的主要來源。

二、規范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基礎設施建設

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建設的安全與環保設施包括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的選址、建筑結構、給排水和供氣、電氣與自控、通風與凈化、裝修、空調、消防、實驗廢棄物處理等方面[3,4]。自2005年以來,我院非常重視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的安全與環保建設,在生物制藥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實驗、實訓室建設與改造中投資力度大,把安全與環保建設標準納入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中,經過建設,生產車間和各專項實訓室布局合理,功能較完善,使實訓基地的安全與環保防范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完善各實訓室安全、環保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生物實驗室排污管理的通知》等若干安全環保管理法規和政策,結合我院實際,制定系統、周密、規范、科學的規章制度,健全安全、環保管理運行機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內部管理。

1.建立健全生物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與環保制度。制度科學合理、完善健全、切實可行,實訓室的安全建設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5]。主要包括實訓車間及實訓工程規章制度、守則、6S管理要求、文明公約、獎懲條例等。根據專業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特點,制訂完善了《安全與衛生管理制度》、《生物、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細則》、《壓力容器安全管理細則》、《理實一體化實訓室開放管理辦法》及《各室人員的崗位職責》等27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落實安全管理實施方案,做到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環保管理有章可循。

2.明確職責,落實責任。高職院校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與環保管理環節多,部門職能交叉,安全意識薄弱,監管難以到位[6]。學校制定了各實訓室安全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師生并未按照規章制度進行操作,存在實驗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等情況。應根據誰主管,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逐級建立安全責任制。

四、加強安全教育與培訓,創建實訓基地安全文化

加強對學生和教師的安全防范意識教育與培訓,是提高實訓室管理的關鍵,也是培養教育主體社會責任感的需要。目前實訓基地已將安全文化滲入到每一項規章制度、工作規范、標準和要求當中,使師生形成共同的安全價值觀。

在實訓基地安全文化建設中,重點以思想觀念、行為習慣、人文修養等方面的培養教育為主,從教學情境設計、實訓過程指導、評價等環節培養學生的安全思維、意識、心理和行為,使每位進入實訓場地的師生在安全觀念上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轉變,在安全控制上由處理事故向預防事故轉變,在安全行為上由他律向自律轉變,在安全管理上由領導管理向全員管理轉變。安全觀念的植入,也成為一種行為習慣。

1.加強安全教育,增強安全意識。安全教育是防止事故發生的基礎性工作,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教育包括:提示教育、警示教育和示范教育。提示教育是在實訓場地以宣傳展板、圖片、標識的形式布置常用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溫馨提示或安全格言警句等,既短小精悍又富有哲理、意寓深刻,使學生既容易記憶,又樂于接受。

2.規范操作,提高自我防護意識。規范的實訓操作和安全防護措施是理實一體化教學正常進行的重要保證。學生往往忽視對自己的安全防護,在理實一體化教學、綜合實訓、開放實驗、創新實驗、畢業論文(設計)實驗過程中對學生規范操作管理難以到位,不規范操作損壞儀器、違反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環保制度和實訓操作規程的現象普遍。針對此問題,要求所有學生在實訓前熟悉所用器材、試劑的性能、危害性、安全性及安全使用方法,對使用大型精密儀器、高壓容器和進行有可能產生人身危害及造成事故的實訓項目的人員,必須進行專項指導和培訓,熟練掌握操作規程后方可進行獨立操作;進入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必須穿著防護服,提高安全防護意識。在各項實訓中,教師都要將規范操作教育貫穿始終,避免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犯常識性錯誤,提高自我防護的意識和能力。

五、加強對實驗設備的定期檢查和檢修

實訓基地各實訓室的實驗設備和儀器應定期檢查和檢修,重點檢查儀器連接導線的導通性及破損情況,以及是否有儀器外殼帶電等潛在不安全因素,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修。

六、加強理實一體化實訓室日常管理

實驗室日常管理涉及防火、防毒、防盜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對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定期進行安全檢查是日常管理的主要內容,更是確保安全的重要手段。日常管理包括每周末檢查、學院定期檢查、系部每月末組織檢查并進行小結,能解決的問題及時解決,將理實一體化實訓室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加強對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經常化、制度化的監督檢查,確保將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消除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隱患。

高職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與環保管理在創造安全和諧的實訓環境和保障教學、科研順利進行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基礎工作。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的安全環保工作要體現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一宗旨,確保師生員工的人身安全、國家財產的安全和校園環境的安全。

參考文獻:

[1]徐建斌,趙濤濤.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現狀與對策研究[J].實驗室科學,2009,(4):164-165.

[2]張建功.新形式下高校實驗室管理工作探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6(10):112-115.

[3]齊龍.淺談高校生物實驗室環保與安全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4):176-178.

[4]彭蘭.加強高職高專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23):3655-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