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安全隱患及解決辦法范文
時間:2023-11-30 17:29: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驗室安全隱患及解決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安全大于天,生命重如山”這是我校始終貫徹落實的一條堅定信念。學校始終把安全放在首位,堅信師生安全事關穩定大局、責任重于泰山。根據XX縣教育局轉發《教育系統“防風險保安全護維穩”安全生產大檢查大執法大整治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校認真學習了文件精神,對自查工作進行了部署,按通知要求逐項進行了自查,現將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
強化安全意識,提高對安全工作的認識。學校成立了由校長張志榮任組長的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把安全工作擺上學校工作重要議事日程。明確學校校長為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各處室主任、年級組組長、班主任是直接責任人,使安全工作責任到人,保證安全工作有人管、有人問、有人抓。本著“學校安全無小事”的態度,不論多忙,始終把安全工作放在學校的重要工作首位,記在心上,掛在嘴上,抓在手上,處處講安全,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每天24小時必須有領導帶班、教師值班,做到每一時間節點都有人值班負責,將安全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
確定必查內容。重點檢查責任落實情況、教學實驗室和實驗用品倉庫等重點危化品區域安全、消防安全、食堂、食品及飲用水安全、技防設施安全、宿舍安全、施工安全、傳染病防治、門衛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等方面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三、
認真檢查,督促整改
(一)根據通知精神,近日學校及時組織相關人員,按照通知要求的檢查內容對學校涉及安全的各個方面進行自查。
1、學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設及落實方面自查。制度是落實的保證,我校力求做到完善規章,明確崗位,職責分明,嚴肅紀律,責任到人。制訂并不斷完善了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和多項應急預案,建立了安全工作檔案。學校實行了領導、教師值班制度,制定了學校安全檢查督導制度,通過建章立制使學校安全教育活動制度化。
2、教學實驗室和實驗用品倉庫等重點危化品區域安全自查。檢查組重點對實驗室、實驗用品倉庫等處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運行、實驗場所的用電規范、儀器設備的運行與保管、危險化學品的領取、使用及儲存、廢液廢料處理等進行了專項檢查。每到一個實驗室,檢查組成員通過詢問實驗室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了解安全管理制度、工作措施及應急方案,查看?;?、實驗用試劑等物品使用相關記錄臺賬,實地檢查實驗儀器設施和裝置。經過對實驗實和實驗用品倉庫等重點區域的認真檢查和仔細詢問,檢查組認為各實驗室安全管理狀況基本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隱患問題,比如部分重點區域沒有懸掛、張貼安全警示標識,沒有安全操作規程。上述實驗室對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均能做到即知即改,針對一時不能整改到位的安全隱患,檢查組要求實驗室根據檢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列出清單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實施整改,并及時上報整改結果,以確保實驗室安全。
3、消防安全自查。重點對學校的專用教室、辦公室、門衛室、宿舍樓、食堂等進行了全面消防設施自查。安全責任落實到位,學校制定了消防安全責任制和各崗位消防安全職責,明確了各部門的安全責任和安全責任人,簽訂了《消防安全責任狀》,并嚴格按照責任制和責任狀的要求去做。學校消防安全通道暢通;每層樓按標準配置了滅火器(共配備108個),并在有效期內。學校制定了滅火應急疏散預案,并定期組織師生進行了消防演習。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配置了消防器材。消防器材定期進行了檢修,無損壞和不可用現象。消防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暢通。學校定期對師生進行消防宣傳教育和培訓,并組織了消防知識競賽活動。學校有安全工作會議及安全檢查記錄。這次檢查結果,總的情況來看是比較令人滿意的,沒有發現較大的安全隱患。
4、門衛管理方面自查。我校有詳細的門衛值班管理制度,有安保人員進行24小時不間斷門衛值班,對來校人員、車輛進行出入登記,落實良好;有完善的巡邏制度及足額的保安人員,統一配備了服裝,警用器械,在校園內重點進行夜間巡邏;從周一到周日,天天有校級領導帶班,中層領導值班。在學生就餐及入寢等易發生安全事故的重點時間段進行值班。有力的保障了校園內全天候無安全事故發生。
5、食堂、食品及飲用水安全方面自查。檢查組重點對學校的食堂進行全面的檢查,尤其對食品衛生、餐飲人員的個人衛生、飲用水衛生、環境衛生、傳染病防治與管理狀況、食堂用電安全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排查。排查結束后,及時進行整改,制定了詳實的整改措施,進一步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對存在問題能解決的及時徹底解決,暫時有困難的及時向學校領導小組上報。排查結果是學校食堂有健全的一系列制度,落實詳實。炊管人員均持健康證上崗。食堂設施配備良好,操作間及餐廳整潔衛生,食品采購、加工全部定點,保證食物不過期不污染。學生飯菜實行三餐24小時留樣,以備檢查。學校飲用水水質合格,飲用水質量無問題。
6、學生宿舍管理方面自查。我?!端奚峁芾碇贫取贰ⅰ秾W生請假制度》、《寢室管理員管理條例》等制度健全完備,宿舍內應急照明設施良好,消防設備完好、消防通道順暢。德育處定期對學生宿舍內違禁物品及安全隱患進行檢查排除。近期對宿舍的電線、插座、照明逐一檢查,看有沒有老化或者漏電的情況存在。對宿舍的水管、下水管道等進行檢查,看是否堵塞、滲漏。宿舍的門窗及門窗把手、插銷、床位、置物架等,經過檢查對少數有損壞的及時進行了更換、焊接、加固,消除了安全隱患。但關鍵還是要時刻保持警惕、時時防范。我校女生宿舍宿管員全部為專職女性人員。
7、教學樓安全情況自查?!鞍踩谝?,預防為主”。重點對教學樓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是非常必要的。按照“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要求,對建筑物、排水系統、屋面防水、用電線路、電教設施等進行了一次“拉網式”排查,排查工作做到了“一個不漏”。教學樓使用狀況良好,未發現大的安全隱患。暑期對學校辦公用房進行了改造和裝修,學校的辦公用房得到了規范和整齊,學校的工作面貌有了新的改觀。
8、學校周邊安全情況自查。重點排查學校周邊的小店、交通工具、娛樂場所等。學校領導小組會同有關部門對校園周邊店鋪進行摸排檢查,未發現向學生出售“三無”食品甚至過期、變質、腐敗食品、管制刀具等一切危害學生的物品。學校周邊200米以內無電子游戲廳、網吧、舞廳等干擾教學秩序的經營場所。學生上(放)學時,學校門口滿是送(接)學生的家長和車輛,學生上(放)學時學校門口存在交通安全隱患。為了學生的人身安全,學校實行“值日教師路隊護送”,每天都安排校值班教師和門衛到校門口值班,疏導車輛、人流;安排德育處教師到重點路段(路口)值班,維持秩序。周末放假,禁止學生乘坐摩的、三輪車等非法營運車輛,要求家長接送或結伴步行回家,保證學生的安全,確保學生往返學校安全,切實加強了校園周邊文化市場的管理。
9、校園物防技防自查。我校實現封閉化管理,保衛人員配備了長短各兩條塑膠棒、兩個不銹鋼叉。校內安裝了一整套視頻監控,大門、樓梯口、樓道等重點部位設置了156個攝像頭,工作正常,畫面清晰,實現了校園全覆蓋。值班人員能夠做好監控、寫好記錄。
10、學生乘車安全管理情況自查。我校生源較復雜,有城鎮的、也有偏遠山區的,交通工具極不穩定,所以學校定期組織開展以交通安全、乘車安全為主題的班會,教育學生遵守交通規則,安全乘車,平安回家、返校。排查中發現學生交通安全意識較高,未了解到有乘坐黑車、農用車、無牌無證車等違規車輛上下學的學生。
11、地質災害防治排查。針對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學校教學樓突發火災等緊急情況,我校9月9日舉行防震安全逃生演練活動和學校樓防火演練活動,并進行防樓梯踩踏安全演練活動。這些安全演練活動的開展,學校都是根據安全工作計劃,制訂安全演練應急預案,確保安全演練活動順利地開展,提高了師生防范突發災害的應急和自救能力,確保師生生命安全。
12、傳染病防治工作排查。防控秋(冬)季流行病,從體溫晨檢、午檢開始。對每天到校的學生,采取一摸二查三登記(摸孩子頭燒不燒,用體溫計進行測量,將體溫登記在晨檢表上),對發燒(37度以上的)學生通知家長帶回家治療,對因病缺課的學生實行缺課登記和追蹤調查工作。這樣,從源頭上,隔離了傳染病的蔓延。
(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們在安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安全工作得到加強,但是安全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學校安全工作的形勢仍然比較嚴峻。
1.通校生上下學喜歡購買校外路邊、小店攤點上的零食,帶來食品衛生上的隱患;開展食品衛生、防治常見疾病的宣傳,嚴禁學生外出購買一些三無食品。加強學生飲食的管理與監控,嚴防食品衛生安全事故的發生。
篇2
關鍵詞:開放實驗室;安全管理;心理安全;安全心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2-0009-04
一、引言
在高校開放型科研實驗室中,安全管理工作有自身特定的內容和重要性。在高校連年擴招以及部分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的背景下,許多高校的開放型科研實驗室不但得到了巨大的關注和投入,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傳統的教學實驗室相比,開放型科研實驗室承擔了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雙重任務,由于使用頻率高,人員流動性大,配備設備貴重,數據資料集中,并且通常大量存放和使用化學危險品等,管理不善導致的儀器設備事故(包括操作人員不規范操作引起的損壞及運行中傷人、日常維護不到位導致的火災等)、危險品事故(使用不當致實驗者受傷、違規外攜流入社會等)頻繁發生,因此其安全管理工作日益受到各級管理部門的重視。在保證實驗室高效運行的前提下,如何使安全管理更加細致到位是管理工作的重點。從近年來國內外重大實驗室安全事故的起因來看,事故的發生跟相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能否有效執行既定的規章制度有密切關系,并且和相關人員在特定情形下的判斷、應變和溝通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并非單純的設備、技術或制度問題。自從美國的工業安全先驅海因里希提出了“海因里希88-10-2比例(Heinrich's 88-10-2 ratios)”的概念――即88%的事故是因為“人”的因素,10%是因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僅有2%是因為不可控因素――以來,研究者們達成共識,人的不安全行為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1]。統計數據也顯示,約有80%的安全事故都跟人的行動有直接關系,實驗室安全事故也不例外,所有相關人員的不安全行為,都有可能形成安全隱患并進而引發安全事故??梢娫诎踩芾砉ぷ髦校藛T的素質和責任心超越精良的儀器設備、全面的規章制度、規范的操作技術,是安全管理的關鍵因素。安全管理工作也應本著“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的原則來展開,而人的思維及心理主導行動,在科研開放型實驗室這樣一個聚集了各個層次的人才,又集中了各類危險因素,并承擔了人才培養、學術創新、各類檢查評估和參觀展示任務的場合,應用工作場所安全(workplace safety)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分析評估實驗室相關人員的安全心理感和行為安全水平,關注實驗室的心理安全氛圍,將對有效進行安全管理、增加團隊凝聚力、提升管理和科研工作品質起到積極作用。
目前對實驗室人員的關注和要求,更多是以專業和技術資質方面的考量為主,很少涉及心理和心理安全方面的內容。大量研究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文獻也都是從更新設備、完善制度、加強教育等方面分析,很少有系統地利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針對高校開發型科研實驗室人員的特點對安全工作進行分析和整理。本文擬從實驗室中的安全心理學(safety psychology)和實驗室人員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兩個方面對高校開放型科研實驗室這一特定的工作場所的安全管理工作進行分析和探討。工作場所安全包含兩塊內容,即行為安全和心理安全感:行為安全(如安全績效),是安全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而心理安全感是關于個體在工作情境中對于人際風險后果的感知,它是一個認知型的概念[2]。具體地說,安全心理學,研究的是勞動中意外事故發生的心理規律,并為防止事故發生提供科學依據。其主要研究內容有:意外事故中人的因素的分析,如疲勞、情緒等;工傷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如智力年齡、身體條件、工作經驗等與事故發生率的關系的研究;防止意外事故的心理學對策,如職業適宜性檢查等。心理安全感,如上所述,是指一種人們能夠在其中自由地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氛圍,即員工認為在表達自我時,個人不會遭受負面的后果的感知,它可以影響個人的工作參與度和動機,當員工體驗到更多的心理安全感時,他們就會做出更高的工作參與[3]。以下將通過這兩個概念,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對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進行分析。
二、高校開放型科研實驗室安全管理中的安全心理學
安全心理學的內容包括:研究分析人們在日常安全生產管理活動中的心理,了解他們的崗位需求與愿望,預測他們的工作狀態,進而制定出相應的安全管理制度標準和安全防范措施。針對高校開放型科研實驗室使用頻率高,人員流動性大,配備設備貴重,并且通常存放化學危險品等的具體情況,從安全心理學的角度,整理出以下這些容易發生實驗室事故的心理類型:
1.僥幸:出于對自身或環境的盲目自信,雖然明知某些行為可能造成危害,但仍然做出違反安全規定的舉動,把保證安全的希望寄托在運氣上,是形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例如,個別實驗室人員因場地太小而占用消防通道堆放物品,認為只要不使用明火一般不會發生火災,消防通道不一定用得上,但沒有考慮到電路電器老化等也是火災隱患;或為圖省事一次性領入大量化學危險品存放,認為只要自己注意些不損壞包裝容器就不會出事,但沒有考慮到化學危險品本身也有有效期限、包裝容器本身也有老化等問題,實際上極易引發不必要的危險。
2.疲勞:包括體力上、心理和病理狀態下的各種疲勞。例如連續加班加點、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身體不適等都容易使人產生疲勞。人在疲勞時,身體機能下降,感官敏銳度變低,應急和判斷能力隨之下降,容易低估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對突況的應對措施考慮不周,甚至出現嚴重錯誤,直接導致事故發生。
3.省能: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寄望于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做最多的事情,雖然初衷無可厚非,但如果忽視了安全工作流程,不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就容易導致安全事故。例如,為保證人員安全,實驗室為化學危險品操作了配備了專用設施,并制定了詳細的技術指導流程,但個別學生或技術員在使用化學危險品時,為了方便,不使用指定的設備,不按規程操作,也不佩戴相應個人防護用具(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PPE)。
4.逆反:是一種與正常行為相反的叛逆心理。由于安全管理中教育、溝通方式不當,不能使相關人員客觀冷靜地看待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而產生對抗心理,引發沖突,采取消極的態度或錯誤的方法應對安全問題。例如,為了保護操作者人身安全,實驗室規章制度中對進入實驗區的著裝有嚴格要求,實驗區域不允許穿短褲、短裙、涼鞋等以防因體表暴露而導致的化學危險品不慎外溢、泄露時造成傷害,但有時因說明解釋不夠充分,被部分實驗人員視為對個人自由的不當干涉,和管理人員之間產生矛盾,甚至采取避開工作時段進入實驗區的對策,增加了自身的風險。
為減少或杜絕上述這些不利于安全的心理狀態,可通過采取以下措施,從不同角度、各個層面上改進工作,營造良好的實驗室安全環境和氛圍:
1.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及時校正和維護儀器設備,尤其是保證高使用頻率的儀器設備正常運轉,為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的實驗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實行人性化管理,導師或負責人應隨時關注學生或技術人員工作量和心理壓力,避免操作人員因工作壓力,造成緊張疲勞,導致注意力下降、反應遲鈍,引發安全事故。
2.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安全教育和宣傳工作。注意區分不同實驗人員的個性心理,結合實驗室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教育和培訓,防止安全事故發生。在進入實驗室前要進行安全準入培訓,在進入實驗室開展工作過程中,對儀器操作和危險品操作進行技術培訓,有條件的可指定熟悉實驗室環境和操作的技術人員或高年級學生對新進人員進行傳、幫、帶,并由管理人員隨時巡視,通過再教育糾正容易發生危險的行為和習慣。
3.嚴格管理化學危險品,專人保管、按需領用。對初次領用實驗人員進行安全指導,使其能夠在發生污染、外溢/灑等意外時及時正確應對,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實驗人員和工作場所的影響。嚴格管理還能有效防范惡意外攜而導致的社會不良事件發生。
4.通過對實驗室環境的設置,不斷從外部強化安全教育,例如在實驗室的污染區、化學危險品儲存區、消防逃生通道等張貼數量足夠的醒目標志,配備充足的安全設施,如消防用品、洗眼噴淋裝置、急救箱等。在每一臺儀器設備前張貼安全操作規范,定期進行消防安全和化學危險品泄漏演習并做好記錄。有條件的還可利用監控設備確保工作處于有效的監督審查狀態。
5.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可嘗試多種途徑和多種宣傳方式。除了常規的集中學習、個別教育,也可以通過發送微信、開發測試安全知識的移動端軟件,或不定期舉行一些安全知識趣味競賽,使安全知識更加容易獲得。此外,鼓勵不良事件無責呈報,對主動消除和上報安全隱患的行為給予獎勵,對嚴格按照規范操作的個人和團隊進行表彰。使安全操作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安全操作成為相關人員內在的動機,形成大家共同維護實驗室安全的氛圍。
6.由于實驗室崗位的特殊性,在招聘和選拔員工或安排工作崗位時,也可通過合適的心理測量(職業適合性檢測)進行初步篩選,如:將具有事故傾向性格的人員調離有危險的工作,謹慎選擇危險化學品的管理人員,將具有親和力、擅長溝通的人員安排在培訓新人或經常需要溝通交流的崗位上。
總而言之,在一切的生產、科研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和提高人員的安全素養,能從根本上減少不安全因素,為安全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三、高校開放型科研實驗室人員的心理安全感
在利用安全心理學原理對實驗室進行安全管理和建設的同時,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的心理安全感也對實驗室安全管理起到巨大的影響。波士頓大學William Kahn教授提出,心理安全感能夠促進人們對工作的專注。而且,在一個已經形成了信任和尊重的關系的團隊內部,成員們的心理安全水平更高,更容易提出質疑[3]。高校開放型科研實驗室的人員結構復雜,人員流動性大,相關人員包括了管理人員、本校師生、客座研究人員、課題組臨時聘用人員以及各種來訪者,不同的人員需求和目標各不相同,業務素質也存在差異。管理人員比較熟悉規章制度和辦事流程,專注安全管理和制度維護;專職技術員熟悉特定儀器的操作、實驗技術、試劑性質等,更關注儀器設備正常運轉和實驗流程的正確性;學生和研究人員可能更清楚研究課題的背景和設計思路,關注實驗結果和預期的差異,但不完全了解實驗室的各種規則和注意事項,不了解實驗室的儀器環境。所有這些人之間如果不能形成一個安全的氛圍,進行有效的溝通,將為實驗室安全工作帶來極大的隱患。但心理安全感不是靠命令或規章制度能夠建立或改變的,而是通過不同崗位的人員之間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各個團隊的領導模式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貫穿在每個人的日常行為中。以管理人員和實驗人員之間的關系為例。理想狀況下,管理人員以理為主,以管為輔,更多時候致力于各種流程和規范的建立、維護和改善,并不需要針對每一個具體人員實行從頭到腳式的管理;而實驗人員在一個井然有序、規范清晰、各種資源使用都有明確流程的環境下開展研究,除非遇到突況,也不需要和管理人員進行太多額外的溝通。但事實上,由于各種原因,管理人員日常忙于處理各種具體事務和突況,對制度和流程的整理往往限于年終總結或應付評估檢查,許多時候并不樂于處理額外的意見或批評。實驗人員中,有些過于謹言慎行,由于擔心在資源使用上被“卡”,對管理人員敬而遠之,即使被征求意見,也只說優點,不提缺點;也有一些完全不理會規章制度,做事隨心所欲,遇到問題再去搬請導師/科室負責人出面協調。這些都是心理不安全的表現,不利于在實驗室營造開放溝通的氛圍,也不利于研究的開展。管理人員需要通過準入培訓、日常指導等工作營造開放溝通的氛圍,表明愿意接受來自各方面的質疑的態度,實驗人員需要明了一切規章制度目的都是調整人際關系,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制度本身也可以不斷改進。在管理人員和實驗人員之間應是互相合作、互相促進、互相尊重和信任的關系。
為建設心理安全的氛圍,領導,特別是中層領導,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在一個開放型科研實驗室中,通常存在多個不同研究內容的課題組,由各自課題負責人領導,管理人員又另成一組,由科室負責人管理,對上一級管理部門負責。這些科室和課題組負責人對實驗室心理安全具有最重要影響,他們決定著實驗室內各團隊相互交流的基調。當遇到安全問題時,如果負責人的態度是支持性、指導性的,團隊成員就會感到處于一個安全的環境,會更傾向于建言獻策。相反,如果負責人的態度是否定性、懲罰性的,就會降低團隊成員的心理安全感,阻礙成員們的合作和貢獻。為了提升心理安全水平,建立一個更有效的團隊和良好的研究環境。在團隊內部,負責人應鼓勵大家有錯誤就呈報,鼓勵每一位成員提供自己的見解,并表明尊重每一位團隊成員的意見,感謝團隊成員所提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在不同的團隊之間,課題組和管理人員之間,也要形成友好合作、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氛圍,養成及時溝通的習慣。從而在開放實驗室內營造一個心理安全的環境,并有利于及時消除各種安全隱患。相反,如果相關負責人行為專制或者過度防御,容易導致實驗室整體心理安全感下降,影響團隊內部成員以及各團隊之間分享觀點,更不用說檢查或上報錯誤了,這種情況下,一些事故隱患或不良事件會在當下被掩蓋起來,并逐漸疊加,形成越來越多的不安全因素,甚至最終爆發事故。為避免為這樣的情況出現,可通過以下這些措施,建設心理安全的環境。
1.負責人通過參與具體的研究項目或安全工作,使自己易于接近,以此鼓勵團隊成員一起學習和交流。由于有負責人的參與,當團隊成員遇到具體的困難或問題時,他們更容易公開地說出來。切忌負責人高高在上,以對團隊成員發號施令的態度行事,造成隔閡,不利于相互之間溝通交流。
2.當遇到棘手的問題時,負責人如能公開承認面臨的困境,而不是試圖掩蓋或直接無視,并表明虛心求教的態度,更能鼓勵團隊成員提供專業知識、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3.對待失敗或錯誤,負責人要從建設性的、富有成效的角度和相應的態度去看待和處理,勇于擔責,而不是推卸、批評指責。通過表明寬容和積極的態度,鼓勵大家正視錯誤和失敗,并從中學習,提煉出經驗和教訓,對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可整理成文用于案例分享,以利于問題的解決,走向成功。
4.積極地看待失誤不代表放棄問責,事實上當發生過失行為時,負責人越能及時劃清責任主體,團隊成員越能感到心理安全,相反,對危害安全的錯誤行為不加處理,只能增加成員的僥幸心理,不利于團隊心理安全建設。所以當涉及安全管理的流程或儀器有任何疑問時,決不能忽視不管。同時,當必須處分某人時,應向大家清楚地解釋這樣做的原因,并讓大家知道,這是一視同仁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都會理解這是為了實現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目標的必要措施。
5.邀請參與:無論在管理人員還是各課題組,都有定期舉行例會的習慣。在這類會議上,讓團隊成員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尊重每個人的想法,更有利于分享個體成員所擁有的有價值的、原創性的知識。
6.在許多情況下,因為擔心批評會帶來負面作用,團隊成員們會盡量避免互相批評,尤其是針對負責人進行批評。為避免這種情況,既可以鼓勵大家使用直白的語言,也可以在必須表決或征集意見的時候,采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
四、總結
參照海因里希法則(Heinrich's Law):每一起工作場所發生的嚴重事故背后,都有29次輕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1]。可見:事故的發生都是多個隱患和漏洞的疊加;同時,如上所述,人的不安全行為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在實際操作層面,再先進的設備,再完善的制度,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無論是利用安全心理學的原理對實驗室進行管理,還是努力建設實驗室相關人員的心理安全,都是為了提高相關人員行為安全,減少安全隱患,支持有成效的科研工作,提升管理和科研工作的品質。目前,隨著高校對科研工作的重視和實驗室投入力度的加大,實驗室的硬件、制度、人員配置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改善,但近年來實驗室相關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涉及到消防、化學危險品泄漏、生物安全事件等多個方面,并引起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大量有關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研究集中在從更新設備、健全和規范安全管理制度、完善評價指標和加強安全教育等角度分析問題,也有少量從行為安全管理的角度進行的研究,但針對相關人員在開放實驗室這樣一個特殊環境下的心理安全問題卻很少有人涉及[4-10]。人的心理活動對工作表現的影響極大,在實驗安全工作中,與其說相關人員都與設備、試劑、實驗對象等物打交道,還不如說都是在與人打交道。因此,在高校開放型科研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注重對相關人員的心理情感的認知和協調,營造一個心理安全的氣氛,不僅可以激勵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消除科研和教學目標實現過程中的障礙,也是實現安全管理的一條有效途徑。充分認識和掌握安全心理學和心理安全在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能更有效地指導我們的實際工作,從而更好地發揮開放型科研實驗室的作用,為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良好的環境,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視。
參考文獻
[1]http:///wiki/Herbert_William_Heinrich.
[2]Amy Edmondson.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2):350-383.
[3]Kahn,W. A.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4):692-724.
[4]鄭東偉.構建學生安全員參與的開放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J].中國校外教育雜志,2014,(12):169.
[5]劉霞.高校生命科學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探討[J].高教高職研究,2015,(1):154-156.
[6]黃飛,張慧風,胡立雙,趙海霞,胡雙啟行為安全管理在實驗室中的應用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1):230-236.
[7]任穎.模糊綜合評價在實驗室安全管理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5,11(1):186-190.
[8]應窕.淺談高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的建設和管理[J].山東化工,2015,(44):111-113.
篇3
一、校園內潛在的火災安全隱患
1.屬地隱患 校園內的廳堂樓舍,教室、寢室、禮堂、實訓室、計算機室、實驗室,在重多學習工作空間內部分教學樓、宿舍樓、實驗室裝飾陳舊阻燃性差; 電器線路凌亂老化; 實驗室存放化學試劑、車庫備用燃油,儲存管理不當也是潛在的危險源。
2.生活陋習隱患 學生群體中筆記本電腦、手機、I Pad等電子產品普及使用率很高,在日常生活中各種電源適配器、充電器被隨意丟置床鋪上極易引發火災;插線板過載,手機或電池充電無人看守。
3.違章用電及使用明火隱患 私接亂拉電線、使用違章電器如用"熱得快"燒水、冬季使用暖寶、電熱毯等;臥床吸煙,亂丟煙蒂;動用明火用酒精爐煮面做飯,節慶日子燃放孔明燈、擺燭火造型,這些在重多危害中最危險的。
4.思想隱患 安全意識淡漠,師生的防火滅火及逃生意識還欠缺,有些人認為火災離我們很遙遠,不注重掌握一定的消防知識,不知道如何防范火災的發生,不知道火災發生后如何正確使用滅火器材來撲救,也不知道如何火場逃生。
5.消防硬件短缺與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消防設施配置不足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有的消防設施配齊后一勞永逸,長期無人保養維修。以至于在發生火災時,這些消防設施發揮不了作用;在軟件上有時存在監督監管不到位,層級責任不明析。
二、加強防火救災安全警示教育
1.思想上加強教育,提高火災預警意識 消防安全防控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教育引導學生在內心深處時刻擁有防范意識。對學生防火安全教育要長期性,從入學起到畢業始終保持警示教育。教育要具體,要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學校的規章制度,懂得應該防什么和怎樣防范災情發生。使學生自覺地提高警覺程度。
2.自救能力教育,提高自我救護能力 訓練警醒意識要強,危難之時要機智冷靜果斷勇敢。能第一時間反應“119,112,110”抓住時機,報警及處置火災。學校應該進行規范培訓和多種演練,讓學生學會抓住第撲救時機防止火情蔓延。教會學生具體掌握電器發熱特性及可燃物燃點,了解種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學會自我保護。記住生命安全自始至終是第一位的。定期模擬施放煙幕彈等方法盡量設置比較逼真的情景,進行防火逃生演練。讓身臨其境的學生學會鎮定自若,理智地作出判斷,杜絕冒險行為。理論知識結合火場實際應急逃生,在無法撲滅火焰的情況下,應根據煙火的習性防煙堵火,發出求救信號,利用身邊的物品設法迅速逃出險境。
3.教育廣大師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校園內樓宇建設中的工地嚴禁違章施工、工地違章用火用電;師生全民共醒意識,養成謹慎用明火教室寢室禁用明火。不用違禁電器,能夠定期檢查電器安全;平時做到人走燈關,切斷電源等,使自己和學校的財產都得到安全保障。人都具有行為惰性,輔導員定期不間斷的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與提示。
三、加強安全預警措施與體制建設
1.落實責任,強化風險意識。簽訂安全責任書,落實消防責任到人,樹立生命安全大于一切的管理理念,強調防火工作重要性。切實貫徹“地屬關系,誰使用誰負責”的工作方針,杜絕相互推諉行為,強化風險意識,增強主體意識;結合責任部門管理范圍,細化防火責任重點,做到有的放矢;開展責任執行情況監督檢查,強化防火工作指導性。對責任落實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校主管領導要給予業務指導;實行責任完成情況考核驗收,力求防火工作實效性。吸取以往經驗教訓查缺補漏,分析存在的險情及問題,找出解決辦法與處置險情預案。
2.強化全民安全意識,切實落實好監督監管。加強法律觀念,依法管理嚴格制度規范《消防法》是高校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據,落實消防措施,防火責任風險才能降至最低。校園各項消防管理制度的有效實施更依賴于機制的健全、完善和不斷創新。在高校管理工作特別注重創新機制的今天,不斷健全完善各項防火管理工作機制尤為重要。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大家,有主人翁意識,全體安全目標一致,全民認同,全員負責。高校在逐步健全完善師生參與、教育訓練、部門聯動、聯合檢查、考核評比、激勵處罰等工作機制的基礎上,應努力推進校園火災預警、風險評估機制建設,不斷在動態管理中創建適合高校消防形勢發展要求的工作機制。
篇4
關鍵詞:硬件維護;軟件維護;機房管理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25-7178-02
University Engine Room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LI Shan-zhi, ZHANG Ji-shi
(Computing Center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computer technology's swift development, are man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engine room hands-on student, the equipment many and manages the difficult present situation, myself unify many years in the university engine room work experience, first elaborated in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maintenance, aspect and so on equipment and engine room management work methods and the management pattern, proposed finally to present's engine room work some suggestions, may raise computer's use factor and the integrity to a great extent, is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the high quality service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harpens student's hands-on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Hardware maintenance; Software maintenance; Engine room management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已日益成為現代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和使用工具,給計算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校的計算機教育中,計算機實驗教學是整個計算機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計算機教學質量,影響著面向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培養。但是在機房的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于機器數量多,上機學生多,使用率高,加之學生計算機水平差異大,某些學生在上機時因誤操作或故意將計算機系統文件刪除,或者因感染病毒,易使系統運行不穩定,故障頻發,這些方方面面的不穩定因素,往往導致機房計算機的管理與維護日益復雜與繁瑣。如何科學地管理機房,減輕機房老師的工作強度,為教學工作提供優質的服務,是我們迫切需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1]。結合多年來在機房管理中的經驗教訓,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并針對今后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討論,給出了一些建議。
1 機房的維護
1.1 硬件的維護
計算機硬件是保證高校計算機實驗教學的最基本的條件,特別是在計算機網絡迅速發展的階段,很多高校進行了實驗機房的升級和改造,如安裝多媒體教學軟件、使用服務器收發作業、進行無紙化考試等等,這些做法很多程度上提高了機房的利用率,也無疑給機房人員在服務器維護、學生機維護和網絡維護等方面增加了工作量。為了保證正常的實驗教學工作,提高設備的完好率,硬件設備的維護是非常必要的。
①服務器的維護,需要專人負責。
②定期檢查學生用機,了解運行情況。
③定期與維修站溝通,對同一批不過保修期的機器經常發生的問題進行反饋。
④及時更換不能正常使用的易耗設備(如鼠標、鍵盤),保證正常的實驗教學。
⑤定期檢查交換機等網絡連接設備,及時更換老化、不通的網線,保證學生能夠正常收發作業,網絡暢通。
1.2 軟件的維護
計算機軟件包括系統軟件和教學應用軟件,是學生學習的必要工具和重點內容。隨著軟件版本的不斷升級和新軟件的不斷涌現,軟件的維護也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學生在上機時因誤操作或故意將計算機系統文件刪除,或者因感染病毒,易使系統運行不穩定,甚至進入不了操作系統,軟件的維護也是十分必要的[2]。
①軟件的安裝,盡量使用最新的正版軟件,對照現用教材,可以適當多加些實用軟件,供學生在機房開放時間應用和學習。
②操作系統的保護,操作系統是一切軟件的基礎,保證學生開機后能夠正常進入系統,防止因學生操作失誤和病毒感染帶來的實驗問題,安裝硬盤保護卡是很必要的,它不但能夠分區進行保護,還具有網絡傳輸和自動修改電腦名和IP等功能,給機房人員帶來了工作的便利,節省了很多時間。
③軟件需要及時更新,讓學生能夠了解并使用最新的軟件工具。
④安裝殺毒軟件和防火墻,防止病毒的入侵,保證實驗教學的正常進行。
2 機房的管理
2.1 機器設備的管理
高校計算機機房不僅承擔全校公共計算機課程的實驗教學、考試和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等工作,而且還是學生網上選課,課余時間上網瀏覽查閱信息資源的重要場所,因而機房的計算機上機人數多,使用頻率高,硬件設備的損壞率也較高。如何保證繁重的實驗教學工作的正常運作,提高設備的正常使用率和完好率,自然成為各個高校計算機管理人員所關心和解決的熱點問題[3]。
①計算機及相關設備要逐臺建立技術檔案,要有使用、維修和借用等記錄。要按照實驗室有關規定,定期對儀器設備的性能、指標進行校檢和標定,對精度和性能降低的要及時進行修復,并做好記錄,裝入技術檔案。
②計算機設備在完成教學、科研任務的同時,要開展校內、校際和跨部門的咨詢、培訓、分析測試等協作服務工作,努力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率。
③計算機及相關設備要統一管理,合理調配、使用和保管,避免機器的閑置,這是完成教學、科研、管理和生產開發任務的重要物質條件。
2.2 學生上機的管理
高校機房由于上機學生人數多,少數學生常有意或無意做一些破壞性的操作,不但會影響自己和別人的上機實踐,甚至會影響到整個實驗教學的正常進行。為了杜絕此類事故的發生,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采取科學的管理手段,規范學生的上機成為高校機房實驗教學的首要問題。
①制定嚴格的機房管理制度和學生上機規定。
②加大思想素質教育和管理制度的宣傳力度,強化學生的自律行為。
③加強機房管理人員安全事故責任制,強化其責任意識。
④學生上機定機定位,這樣使機器的故障能迅速追查到源頭,達到標本兼治的管理目的。
⑤推出相關政策,使機房授課教師和管理教師分工合作、責任明確,共同維護實驗教學秩序,以保證學生能自覺遵守機房紀律。
2.3 安全衛生的管理
在抓好上述管理工作的同時,更不要忽略了安全衛生問題。安全問題包括用電、防水和設備安全,衛生問題則直接反映學生機房的實驗環境,只有做好全面的管理才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上機實踐環境,提高整個學校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水平。
2.3.1 用電防水安全
電源是保證機器能夠使用的基礎,當上機學生多、機房內的空調工作的時間,會給主控電源設備帶來很大的負荷,為了避免事故的發生,需要實行專人負責制。
①定時檢查電源空氣開關是否發熱,一旦出現發熱現象,請有關人員立即更換。
②要有責任心,負責檢查機房關閉時,總的電源開關是否關閉。
③杜絕一切亂扯電線和使用其他大功率的電器現象。
防水工作主要表現在機房的暖氣集熱片上,在送暖氣前的試壓期需要做全面檢查,暖氣正常運行期做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迅速解決。
2.3.2 機器設備安全
①建立健全實驗設備制度,定機定點,做好設備安全記錄。
②每次學生上、下機時都要進行設備的清點。
③每天晚上鎖門關窗,定期進行安全隱患的排查。
④假期期間派人輪流值班,將事故系數降至最低。
2.3.3 環境衛生管理
高校機房的環境衛生不僅體現了機房人員的管理能力,也體現了高校本身的精神面貌。好的環境能夠創造好的實驗教學環境,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對環境衛生的管理需要常抓不懈。
①要求學生出入計算機機房時穿戴鞋套,讓學生自覺遵守,并養成良好的習慣。
②禁止學生攜帶零食及水杯進入機房,嚴禁在機房內抽煙,一經發現,嚴肅處理。
③定崗定員,專人負責,定期檢查,嚴防死角。
3 問題和建議
高校機房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承擔的課程多,設備的數量多,管理和維護比較麻煩,今后可能還會遇到的問題表現在:設備更新快;實驗教學趨向網絡化和多媒體化;實驗內容不斷更新;分層次對學生進行計算機實驗教學。基于以上所需解決的問題,給出幾點建議:
①加強實驗室隊伍建設和管理,提高實驗教學水平。
②加大對學生的約束管理力度,激發學生的自覺性。
③加強管理意識,維護好實驗課堂秩序。
④定時進行軟、硬件的維護,消除隱患。
⑤與兄弟院校進行交流溝通,互相學習。
5 結論
要想管理好機房,首先必須了解各個機房的設備情況以及所須承擔的課程情況。這樣才能合理的利用機房,提高機房的使用率。機房管理人員要注意知識更新,虛心向各專業教師學習,了解各專業計算機應用的新動態,掌握最新軟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及時把最新最優秀的軟件安裝到計算機中,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一些最新的、最先進的軟件,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創造條件[4]。公共機房的管理和維護是一件長期而又瑣碎的事情,只要我們認真的總結和探索,就會發現許多好的解決辦法,從而提高計算機的利用率與完好率,使機房的建設和管理有一個新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陳朗濱,王廷和.現代實驗室管理[M].冶金工業出版社,2004.
[2] 杜立平.加強計算機實驗室建設的幾點思考[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6(6).
篇5
2014年全市教育系統綜治安全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工作方針,以安全教育為基礎,以平安創建為載體,以落實制度為保證,以加強預防為重點,以檢查考核為抓手,突出工作重點,狠抓隱患排查治理,加強防范整治,努力為教育現代化建設創造平安和諧的發展環境。
二、工作目標
2014年度全市教育系統綜合治理與安全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全面完成2014年與市政府、市教育局簽訂的綜合治理與學校安全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的各項工作任務,確保全年不發生校方直接責任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減少和杜絕一般事故,全面提升學校安全工作科學管理水平,爭創市級綜治安全生產先進單位。
三、主要工作
1、強化安全責任。
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的原則,全面落實教育系統安全管理責任制,層層落實責任,簽訂責任書。市教育局與各中心學校、局屬各單位簽訂《市教育系統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和學校安全管理工作責任狀》,各中心學校與所轄學校校長、幼兒園園長簽訂責任書,校長(園長)組織副校長(副園長)、中層干部、班主任、科任教師、員工分層簽訂責任書,落實“一崗雙責”。學校與新生及其家長簽訂《市中小學生安全責任書》。
2、加強安全教育。
①抓好常規教育。堅持在開學時開展“安全教育第一課”教育活動,在每周“國旗下講話”活動中講師生安全事項,每一學期組織師生開展一次以治安、交通、食品、防火、地震安全等為主要內容的“科學應急避險、安全逃生演練”活動,每一學年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安全知識教育與測試。
②做好節點教育。3月31日開展主題為“強化安全意識,提升安全素養”的第十九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活動;5月起至10月開展“珍愛生命,預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動,讓學生及家長切實加強安全防范;在5月12日“全國防災減災日”、6月第十三個“全國安全生產月”、11月9日“全國消防宣傳日”、12月2日“交通安全日”等組織開展專項教育。同時積極組織師生參加2014年全國中小學生安全知識網絡競賽公益活動。
③推行跟蹤教育。對表現異常的學生,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實施跟蹤教育,防范意外安全事件發生。四是開展融入教育。把安全教育融入到學校幼兒園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項工作和環節中去,加強學生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和安全警示教育,發揮安全教育合力共振作用。
3、完善落實制度。
①修訂和完善《市教育系統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和學校安全管理工作責任狀》,學校堅持與新生及其家長簽訂《市中小學生安全責任書》;
②進一步落實《市中學生異常情況管理辦法》,通過《學生異常情況聯系手冊》,加強對學生異常情況的管理;每學期開展一次師生健康調查,發放《學生健康狀況聯系單》和《教職工健康狀況聯系單》,及時了解師生身體、心理等異常情況,采取切實可行應對措施;
③強化“日周月期年”管理制度,做好安全臺帳管理。
④建立安全責任一日體驗制度。
各學校要安排所有校級領導每學期至少用一天時間,對學校所有安全事項進行一次完整的安全體驗檢查,尋找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期間存在的安全隱患和安全風險,形成書面體驗報告,在學校行政例會研究解決辦法,將學校領導安全責任落到實處。
⑤嚴格執行報告制度。各學校要對每周安全情況進行檢查,每周要向中心學校報告安全管理情況,各中心學校、局屬學校每季度向市教育局報告安全管理情況,做好重點事項的跟蹤管理和督辦處理。各單位要及時上報事故信息,嚴禁遲報、漏報、瞞報和虛報事故信息。根據教育部、省教育廳要求,各地上報學生溺亡事故信息時,要同時報送學校與溺亡學生家長簽訂的《學生安全管理責任書》(復印件)或溺亡學生家長在防學生溺水事故《告家長書》上的簽字回執(復印件)。
4、狠抓常規管理。
①加強校園安保工作。要嚴格學校門衛管理,學校要聘請55歲以下的專業保安人員擔任門衛,落實專兼職安全管理人員和值日護導教師,實行校門24小時值守;學生在校期間校園一律實行封閉管理;外來人員和車輛要實行審核、登記、準入制度。各學校、幼兒園要按照《省中小學幼兒園校園安全防范標準》的要求加大安保投入,力爭在2015年前安防達到省定標準。
②加強交通安全工作。各學校幼兒園要認真貫徹落實《校車安全條例》、《省校車交通安全管理辦法》,確保校車運行安全。要進一步強化校車和接送學生用車的管理,嚴格審核校車駕駛員資質,嚴禁學校幼兒園租用拼裝車、報廢車接送學生,嚴禁接送學生用車超載、超速。要加強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學生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不在公路、街道上嬉鬧玩耍,教育學生不要乘座“三無”車輛上下學,鼓勵學生舉報接送車輛違法行為;要積極配合公安、交通等職能部門,做好對接送車輛的管理,制止不合格車輛及超載等違章接送學生的現象。
③加強飲食飲水安全管理。加強飲食飲水衛生管理,堅決杜絕食物中毒和蓄意投毒事件的發生。學校食堂從業人員要定期查體、持證上崗,食品原材料采購要定點、索證,食用具要生、熟分開并及時消毒,主要食品必須留樣。學校自備水井要遠離污染源,定期開展消毒工作,其水質必須經過有關部門檢測。開水桶、水井要加蓋加鎖。
④加強消防安全管理。寄宿制學校學生宿舍一律禁止設置備用電器插座,禁止學生私接電器,禁止學生使用明火。學校要定期進行消防、用電設施檢查和維護,確保滅火器材、安全通道、應急照明燈等能夠正常使用。
⑤防范擁擠踩踏事故。學生在校期間要確保教室前后門都能隨時打開,便于緊急情況及時疏散。教學樓走廊特別是樓梯間要安裝應急照明燈,防止陰雨天樓道黑暗造成擁擠。要合理安排學生下課和放學時的疏散順序,安排專人在樓梯口等關鍵部位值守,及時疏導擁擠人群。
⑥加強集體活動安全管理。學校組織的校內文藝匯演、運動會等大型活動要制定周密的安全工作方案。學校組織的重大校外集體活動,要制定周密、安全的預案,并報市教育局批準,同時報告公安部門,落實好防范保障措施,確保師生安全。要建立學生健康檔案,限制特異體質、患有心臟病等疾病的學生參加劇烈運動。
⑦加強校舍安全管理。學校要定期對校舍、圍墻、廁所、場地及設施進行安全檢查和檢驗,確保各項辦學設施符合國家安全質量標準。發現存在安全隱患要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時維修或者更換;學校無力解決或無法排除的重大安全隱患,要及時向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報告。
⑧加強學生宿舍安全管理。寄宿制學校除了要加強學生宿舍消防、用電安全管理外,還要特別加強學生(尤其是女生)的人身安全保護工作,防止不法分子對學生造成侵害。宿舍要設立值班管理室,落實宿舍管理員,堅持晝夜值守,實行就寢點名,嚴格探視程序,嚴防學生夜間私自外出。
⑨加強危險物品安全管理。學校實驗室易燃、易爆、易腐蝕、放射、劇毒等物品必須專庫(專櫥)存放、專人保管、專人使用、專門記錄。壓力容器(含鍋爐)、煤氣設施等特種設備應加強日常檢查和維護,確保性能穩定、正常使用,同時要加大監控措施,嚴防蓄意破壞。
⑩加強教職員工的矛盾調處和教育疏導工作。要加強對教師和職工的職業道德教育,加強對教職員工殊人群的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建立幫教檔案,防止因教職員工師德失范及師生員工的極端行為引發傷害師生的安全事故。
5、營造安全環境。
要在市校園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進一步加強同綜治、公安、城管、衛生、藥監、文化、交通、工商等部門的聯系,爭取他們對校園及周邊治安環境治理工作的配合與支持,開展專項治理活動,查處非法違規接送學生車輛,科學設置交通警示標識和交通安全設施,取締非法違規網吧等娛樂場所,拆除校園周邊各類違章建筑,清理非法經營服務場所和占道經營流動攤點,營造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
篇6
記者這次對伊利采訪,是從伊利產品的源頭牧場開始的。雖然時值嚴冬,車外寒意很濃,但是北方的呼和浩特卻沒有那種完全被白雪覆蓋的感覺,只是處處雪后的痕跡還是能讓人感到今冬這里降雪頗豐。
從源頭做起,嚴守第一關
在伊利的自建牧場,還是隨處可以見到營養豐富的牧草,有牧場之王的紫花苜蓿、細嫩芳香的堿草,營養豐富的冰草……它們沖破白雪覆蓋,堅強地與寒風抗衡著。更多的則被收割打成方形的塊狀,成為冬季奶牛的儲備糧。
伊利牧場負責人告訴記者,伊利對奶源的管理直接前置到牧草種植及奶牛培育階段,力爭從最前端開始就降低在奶源領域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目前伊利自建草原面積高達5000多畝,而全部的種草面積則達33580多畝,涵蓋東北、安徽、呼包等乳業發達地區。伊利牧場的奶牛來自世界各地,主要品種是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烏拉圭等品種的荷斯坦牛。荷斯坦牛原產于荷蘭北部西弗里斯和德國的荷爾斯坦省,以產奶量高著稱,是世界上著名的良種奶牛,世界各國都有引進飼養,占全世界奶牛數量的90%以上。在伊利的現代化牧場中,奶牛吃的都是專業人員精心配制的科學套餐,其中不但包括優質的牧草,還包括各種營養豐富的精飼料。伊利集團設有專門的飼料公司和專業的科研隊伍,根據奶牛的成長情況進行科學配餐,保證每頭奶牛每餐的蛋白質含量不低于13%。
在牧場,記者發現每一頭奶牛都帶有一對耳環。據工作人員介紹,伊利乳牛一出生的時候耳朵上就會帶上一對電子耳環,這相當于它們的身份證,自動完整地記錄著伊利奶牛每一天的身體健康狀況、膳食比例、每日擠奶量。伊利工作人員通過電子耳環記錄的信息,為每一頭奶牛提供定制化的科學配餐。而當原奶出現質量問題時,更可以迅速實現“責任到?!薄?/p>
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現代牧業科技示范園區,也是伊利集團的觀光旅游工業園區,由于這幾天屬于奶牛重點防疫時期,所以正施行封閉管理,沒有看到往日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參觀的景象,但是園區的規模和雪后的靜寂又給人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感覺。在這里記者看到,伊利全面實現了自動化的擠奶,原奶在生產過程中完全實現全封閉。在整個擠奶大廳中,各關鍵位置均安裝了監控攝像頭,監控人員24小時進行監控,在牛奶從奶牛中擠出的第一刻開始,就實現了全封閉,全程監控。
生產過程控制,全程封閉全線監督
伊利通過對生產工藝的120多個環節可能引入的生物、物理、化學危害進行深入分析,細化了400多個控制要素。通過劃分質量風險的等級,建立了專門的控制制度和監督機制,形成了系統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控體系。與傳統的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的相比,這一變化使得伊利能夠更好地控制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潛在風險,第一時間進行應對。對高風險因素如三聚氰胺等外來因素可能導入的環節嚴加控制,明確責任人、控制方法、監控頻次,建立全方位的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從原料入場到成品出廠都能實現全線監督。
另外,針對成品的檢測,伊利在產品出廠之前會有全項檢測,通過不斷提高、完善檢測機制,伊利已經建立了集團——事業部——工廠三級的,包括在線檢測、出廠批檢、風險監測的全方位檢測體系,監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在伊利,30分鐘內能夠出具三聚氰胺、抗生素及農藥殘留等項目的檢測數據,各項檢驗檢測指標累計達到899項,僅在原奶環節,伊利就實現了117項檢測標準,大大超過了國家標準規定的數量。通過建立質量信息綜合集成系統,伊利將全國各地的實驗室的檢測信息連網集成一個平臺上,實現了從原料入廠到成品出廠以及市場監督的全線質量信息實時監控,強化了風險防范和質量安全預防控制水平。
完善追溯體系,確保責任到人責任到牛,通過完善的產品追溯程序,產品一旦出現問題,可以直接追溯到產品生產的任何環節,具體到每個流水線,每個操作員,每一頭牛。
從原奶收購的GPS跟蹤,原奶入車后的隨機條形碼、生產過程的產品批次信息跟蹤表、關鍵環節的電子信息記錄系統、質量管理信息的綜合集成系統,流通環節覆蓋全國的ERP網絡系統,實現了產品信息可追溯的全面化、及時化和信息化。
在伊利,每一頭奶牛都有自己的檔案,檔案記錄了奶牛從出生到每一次擠奶的所有數據,同時,所有伊利的鮮奶包裝盒頂端,除了印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外,還有一串串條形標碼,通過這個數字,消費者可以查到這盒奶的生產資料,比如產自哪個廠區、哪個車間甚至是哪一頭奶牛,以及供應奶牛的飼料的相關數值。這種追溯機制確保了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在嚴格的監督之下,有利于公眾對每一個生產細節的監督。流通環節則建立了覆蓋全國的ERP網絡系統,通過規范物流承運商、經銷商產品出入庫信息記錄等在線適時跟蹤產品流轉去向。通過管理制度完善和信息化系統的建設,保證了從原奶、工廠、物流、經銷商、產品配送等環節上實現產品信息環環相扣、一一對應。
自從引入GPS系統之后,伊利就多了一個新工種,GPS回放員。他們的工作是專門查看GPS回放的照片,尋找其中的安全隱患。這樣的工作需要長期對著電腦,枯燥乏味,心理壓力巨大,但加入這一行業的員工們覺得很驕傲。一個新加入的員工說:我沒有辦法給家里解釋,我在做什么工作,但我要告訴他們,我做的工作很重要,很有意義。目前,伊利有GPS專職人員70多人,其中GPS回放員有50多個,在過去,采取人盯人、車盯車的模式,則需要2000多個人,可謂是以一當十。
伊利有個奶牛學校
“牛奶出現疫病了怎么處理?”“最近感覺奶牛產奶量下降了,有什么解決辦法”,在伊利,有個專門的奶牛學校,這個學校的工作,就是專門對奶源基地的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其中不但包括奶牛的飼養,更包括涉及奶牛飼養環節的諸多具體問題。比如說,糞物處理,如何解決奶牛飼養和污染的問題,如何處理污水的問題,如何進行發酵制作沼液的問題,這些都在培訓范圍之內。
篇7
關鍵詞:暖通空調;設計;施工管理;
中圖分類號: TU96+2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暖通空調設計、施工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大到跟大型的高層辦公樓,廠房,實驗室,星級酒店,小到直接跟民用的建筑有著重要的關系,其設計、施工關系到管道工程以及圖紙設計等關鍵技術,作為專業的暖通人員,必須嚴格把握好每道工序,保證建筑物的暖通系統順利實施,并能夠正常使用。
二、暖通空調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空調通風
1.1 基本數值及單位問題
1)、冷負荷計算不當,設備選型過大或過小,造成空調溫度,相對濕度達不到設計要求
2)、設計者在設計中不標明空調系統中的最小新風量,或者不設新風系統,導致無法滿足室內空氣質量要求。
3)、室內空調溫度、相對濕度、工作區風速等在設計說明中不寫明,或者雖設計說明中寫明,但是設計者并未按該規定取值。
4)、有些地方不采用國際單位制。如制冷量采用冷噸,功率采用匹,等
1.2空調系統的選擇不合理如某工程設有指揮大廳、會議廳、計算機房等,此類性質的用房,理想的空調系統應是低速風道系統,而設計卻采用了風機盤管系統,且未設新風補給系統,顯然是不合理的。1.3風系統
1)、風機盤管所接風管過長,達不到額定風量,影響空調效果
采取解決辦法:設計時應進行風阻力計算和校核,使風機盤管風機與系統風阻相符
2)送回風口氣流短路
送風口與回風口相距太近,致使大部分氣流未經過空調區域直接吸入空調系統回風口,造成氣流短路
3)送、回風管布置不合理
送、回風管太長,風口有遠有近,阻力不能平衡,造成冷熱不均
解決方法:1.風管不要設計太長。2.風口設百葉調節
4)送風口結露
特別在南方地區的梅雨季節,當空調送風干球溫度低于室內空氣露點溫度太多時,送風口將結露、滴水,會淋濕天花、地毯等。
解決辦法:1.通過調節閥減少冷水流量,提高送風溫度。2.采用導熱系數低的保溫風口
1.4 水系統
1)溴化鋰制冷機的冷卻水系統設計偏小。因為產生同樣單位的冷量,溴化鋰制冷機要比電制冷機釋放出更多的熱量。所以,籠統地按電制冷機的計算方式選擇溴化鋰制冷機的冷卻水系統是錯誤的。
2)膨脹水箱安裝高度不夠,造成溢水,浪費冷量和水源。
解決辦法:膨脹水箱應接在水泵吸入側,且至少要高出水管系統最高點1米。
3)水管系統阻力計算不準確,致使所選水泵揚程過大或過小。既滿足不了空調使用要求,水泵又經常在低效率下遠行,浪費能源。
4)冷卻塔在建筑死角安裝,甚至安裝在室內,換熱效果差,空調效果大打折扣,運行費用高。
5)冷卻塔不設現場風機檢修控制開關。如果不提出要求,電氣專業大都只在冷凍機房設開關,工人在塔內檢修時,萬一有人合上開關,風機起動就會造成人員傷亡。
6)無水管試驗壓力,或提供的試驗壓力有誤。試驗壓力取得大,對設備、管件、閥門等要求也高,投資也越大。試驗壓力取得小,系統存在安全隱患。尤其是高層建筑,應按高低區域分別提供試驗壓力。
7)空調箱凝結水排出口處不設水封或水封高度不夠,致使空調箱積水、外溢。
8)冷凝水管直接接入雨水管、排污管,下大雨或管道堵塞時,污水上返空調機凝結水盤,造成發水事故。
9)水管保溫材料厚度未按有關規定選用。選小了,管道結露、滴水,既污染天花又浪費了能源。選大了,造成材料浪費。
三、設計圖紙方面存在的問題
1.1 設計說明內容不完整1.2 平面圖深度不夠,有些應該繪制的內容遺漏1.3 平面圖、剖面圖、系統圖不一致
四、暖通空調安裝施工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管線、設備的定位和標高交叉方面
對于綜合性的建筑物,吊頂空間內有空調末端設備、送回風管、排風管、冷凍水管、冷凝水管、噴淋管、消防管、電氣橋架等專業管線。在圖紙標注不足的情況下按圖進行施工,往往是先安裝的管道施工很方便,后安裝的管道施工很困難,只能裝在不該安裝的位置或標高上,嚴重影響工程質量和進度。針對以上問題,必須遵守管線工程綜合設計原則:
2.空調水系統水循環
中央空調冷凍水系統最常見的問題是冷凍水系統管道循環不暢。造成管道循環不良的原因是:1、管道因各專業管線交叉,施工中沒有協調處理好,造成管網出現許多氣囊,影響管網循環;2、空調水系統管道清洗不干凈,造成空調水系統堵塞。
3.水凝結
空調系統在調試和運行中會出現結露滴水的現象,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凝結水排水管的坡度小,或根本沒有坡度而造成的漏水。管道、關鍵材料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安裝的質量,所以在管材安裝之前進行系統認真的檢查是有必要的。
五、施工技術難點的總結
1.設備噪聲超標處理
1.1設備安裝
新風機、空調機安裝采用彈簧阻尼減振器,風機與風管連接采用軟連接,新風機組與水管采用軟接頭連接,風機盤管采用彈簧吊鉤,風機盤管與水管采用軟管連接。對空調機房進行吸音處理,比如在空調機房內采用隔聲材料做成圍護結構,以防止設備噪聲外傳,或在機房內貼吸聲材料:采用凹凸型吸聲板作為機房墻面或吊頂板,以增強吸聲效果:機房應盡量減少設置門窗,且設置門窗應采用吸聲門窗或吸聲百葉窗,盡量減少設備噪聲外傳。
1.2水管安裝
水管安裝要嚴格執行國家規范,冷凍水主干管及冷卻水管吊架要采用彈簧減振吊架,而且吊架不能固定在樓板上,應盡量固定在梁上,或在梁與梁之間架設槽鋼橫梁固定。水管穿過樓板或過墻必須采用套管,且套管與水管之間要用阻燃材料填封。
1.3風系統安裝
風管制作安裝要嚴格按照國家規范進行施工,在風機進出口安裝阻抗消聲器,新風進口處采用消聲百葉,風管適當部位設置消聲器,風管彎頭部位設置消聲彎頭,空調和新風消聲器的外部采用優質保溫材料保溫,與靜壓箱一樣其內貼優質吸音材料。由于送酬風管均采用低風速、大風量以降低噪聲,風管截面積比較大,如果風管安裝強度及其整體剛度不夠,就會產生摩擦及振動噪聲。建議風管吊架盡可能采用橡膠減振墊,確保風管不產生振動噪聲。
1.4冷凍水管主管支架安裝
根據實際工程安裝案例發現噪音會沿冷凍主管傳遞,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對設備運行帶來一定的損害。經過研究、試驗,對剛性支架做出改進,即在原主管剛性支架上加裝彈簧減振器,使振動及噪音被在樓板與剛性支架之間的彈簧減振器有效消除。
2水凝結解決方法
2.1在設計管道時,管道的長度和坡度都應適宜,否則會出現滴水現象。管道的安裝和布置要適合冷凝水的盡快排出,必要時可以設置水封裝置。
2.2注重材料的保溫。風管與冷凍水管必須注意保溫,管道的保溫必須把握好兩個方面,一個是保證其完整性,另一個是密閉性。
六、加強各專業配合
在中央空調安裝過程中,涉及到多個專業之間的配合,往往由于各專業之間缺乏良好溝通給施工造成諸多不便,甚至影響工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工藝對土建的要求
2、設備與土建專業間的協調
篇8
關鍵詞:工程質量設計規范設計深度專業配合電氣建筑電氣工程監理
引言: 工程設計是基本建設的龍頭,設計文件是工程建設的主要依據,設計質量是決定工程質量的首要環節。我國工程質量事故統計資料顯示,由設計原因導致的工程質量事故占40.1;工程施工原因引起的占29.3;其它原因(如設備材料質量問題等)引起的占30.6??梢妼こ藤|量實施三控的關鍵在于設計質量控制。電氣工程也不例外?,F結合工程實例,對影響電氣工程質量的主要的建筑電氣設計問題與對策進行討論。
2.影響工程質量的幾個建筑電氣設計問題
合格的建筑設計應滿足七個質量特性規定的要求,即功能性、安全性、經濟性、可信性、可實施性、適應性及時間性。設計單位本應將通過了設計評審的合格的設計文件交付施工。而實際上不少交付施工的設計文件都存在缺少或偏離質量特性要求的缺陷。對電氣工程質量造成影響的設計問題又主要表現在安全性、可信性(包括可用性、可靠性、維修性等)及可實施性的缺失或偏離。以下就幾個最常見的方面進行探討。
2.1設計違背或偏離設計規范的規定,安全性、可信性方面不執行設計規范的現象相當普遍
例如某市政府大樓前花園廣場(包括廣場綠化庭院照明、草坪照明及廣場中心聲光噴泉)工程提交施工的電氣施工圖存在以下問題:未作電氣保護接地及等電位聯結設計;錯誤地采用TN―C低壓配電系統;噴水池未按規定選用應有防護等級的電氣設備及電纜。這樣的設計完全違背了規范規定的安全性要求,按圖施工必將留下嚴重的安全隱患。此前的1999年8月青島市某噴水池曾發生數人嬉水時被電擊致死的傷亡事故,正是由于設計失誤,水下燈具及潛水泵漏電而又未能及時斷電所致。監理于施工前審圖時及發現了上述問題,通過業主要求設計單位嚴格按設計規范要求修改了設計。正確的作法是:戶外庭院及噴水池配電應采用局部TT系統或TN―S系統、并設置漏電保護(動作電流應不大于30mA),而不允許采用TN―C制;應設置完善的接地裝置,噴水池應做等電位聯結設計,而不能僅靠從大樓內引出的一根PE干線接地;潛水泵及水下燈具應采用潛水電纜配電;0區電器設備應采用1P×8防護等級,1區應為1P×5等等。又如民用建筑低壓配電線路截面選擇問題。由于民用建筑用電負荷絕大多數為單相負荷,三相負荷不平衡必然導致中線通過不平衡電流;隨著電腦及各種家用電器設備的發展與普及,低壓電網高次諧波污染日益加劇,3次及其奇倍數諧波均構成中性電流。中線過電流并由此引發電氣火災的現象也日漸增多。為此,相關設計規范已規定“三相四線或二相三線的配電線路中,當用電負荷大部分為單相負荷時,其N線或PEN線截面不宜小于相線截面;以氣體放電燈為主要負荷的回路中,N線截面不應小于相線截面”,可見,民用建筑配電系統的干線,支干線及支線的導線截面原則上均應選擇N或PEN線截面與相線截面相同。然而監理審圖發現當前仍有為數不少的民用建筑配電設計中仍沿用80年代前曾采用過的作法,選用的N或PEN線截面仍為相線的1/2甚至1/4~1/3。這也是最常見的電氣設計安全問題之一。再如,關于變配電所位置的選擇,相關設計規范都明確提出應考慮“設備吊裝及運輸方便”,這是保證可用性及維修性的基本要求。近年來我們負責監理的不少高層建筑工程項目,其設置在地下層的變配電所及柴油發電機房的配置多違背了這個要求。比如某高層商住樓地下變配電所及發電機房,其運輸通路完全被冷水機組及地下水箱阻擋。施工安裝順序只能是先將變、配電設備及發電組安裝就位后再安裝冷水機組及水箱,而根本未考慮運行之后發變電設備檢修、更換的運輸問題;又如某高層辦公綜合樓地下變配電所與發機房,設置在一層某會議廳底部,地下層既未考慮必要的運輸檢修通道,也未設足夠寬度能運進設備的門框。當監理審圖發現并提出這一問題時,設計單位的解答竟然是:原設計意圖是從一層會議廳處將變配電及發電設備吊裝就位后再澆筑該廳地板。這種意圖顯然是錯誤的,即使不考慮土建施工可能對已就位的電氣設備造成的損害,大樓投入運行后電氣設備的維修更換運輸是否只得撬開一層會議廳地板來解決呢!須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的合理使用壽命可達50年以上,而變配電設備的使用壽命僅為20年左右或更短,定期或故障維修周期就更短了。故電氣設計必須妥善考慮其運輸及維修吊裝通道問題。
2.2設計深度不夠目前施工圖設計深度達不到建設部《建設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要求的現象相當普遍,主要是設計文件可實施性方面的缺陷,將直接導致施工安裝困難或錯誤。也可能導致可用性的欠缺。由于不按規定的深度進行必要的計算與標注、也往往造成設計文件本身出現原則錯誤而難于及時發現,將影響項目建成的使用功能。例如按深度規定電力及照明系統圖及相應設備材料表中應詳細標明選用的電氣設備及材料的型號、名稱、規格參數及數量。改革開改以來,我國電工產品市場異彩紛呈,國內外各種型號規格的產品琳瑯滿目,國家不可能對各類電氣設備及材料規定統一的型號。設計標明各種設備材料的型號規格參數便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業主或施工單位進行設備訂貨及采購的依據。然而近年來電氣設計文件中普遍習慣于只在系統圖的設備符號旁標注該設備的型號或廠家產品編號,使設備訂貨無所適從,并往往造成錯誤。比如某項目電氣照明設計,設計者在系統圖斷路器符號旁僅標注了“A063M20A”,設備表中亦然,而未注明名稱及詳細參數,施工單位理解為20A普通斷路器,因找不到該編號的產品而另行采購了另一種斷路器。后在設備材料報驗時經監理人員查對,原來“A063M”乃是海格公司的一種電磁式漏電斷路器的產品編號,額定電流20A,額定漏電動作電流值30mA??梢娫O計中這些回路是應設漏電保護的。但因設計標注不清而引起訂貨錯誤。只得重新采購更換;又如許多電氣施工圖中對電纜溝只標注尺寸及走向,對電纜支架及蓋板不作任何規定,或僅注明“參照××圖集××頁”,實際上國標圖集中對任一種尺寸的電纜溝,其電纜支架及蓋板的作法都提供了多個方案供設計時選擇,設計不選定則施工方難于抉擇,常按最低價方案施工。往往并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甚至可能引起結算糾紛。再如電氣照明圖中按規定主要房間及場所應標注照度標準值,當然也就要求設計者進行照度計算并按計算進行燈具配置。然而當前民用建筑電氣照明設計中能標注照度標準值并進行照度計算的極為罕見,絕大多數是按房屋開間及功能憑經驗布燈。大多偏離了國家規定的照度標準,影響使用功能。比如經監理審圖的某學校電氣施工圖,經核算設計達到的照度值實驗室和教室僅為50~70lx,不及國家標準的一半;某局綜合辦公大樓中辦公室及會議室設計照度僅達70~80lx,計算機房僅達約100lx左右。也不及國家規定照度標準值的一半。
篇9
關鍵詞 變電站;數字化;電能計量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21-0133-01
計算機技術如今已經日趨成熟,變電站中使用的電子技術也隨之發展的越來越快。如今的變電站已經基本實現自動化,由集中式已經發展成為了分層式。在變電站中,主要應用的自動化設備有數字電子(光電)電流(電壓)互感器、集成開關設備系統、變壓器及氣體絕緣開關等。變電站的自動化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陸續經過了變電站層和間隔層二層到變電站、間隔、過程三層的轉變。而由于網絡的高速普及和無線網絡的覆蓋,現場總線逐漸被更加方便的無縫通信體系所取代,而且還派生出了變電站銅線網絡以及系統的IEC61850標準的制定。數字化變電站離我們越來越近。
數字化變電站的優勢在于數字化,而建造變電站所遇到的巨大困難也是由于數字化。數字化變電站中不能再使用古老的機械式和電子式電能表,二者被新出現的數字化專用多功能電能表所替代。這里就多功能計量表的技術進行重點分析。
1 何為數字化電能站
顧名思義,數字化電能站的關鍵就在于“數字化”。具體是指在變電站中,通用的一次電氣設備與二次電子裝置全部使用數字化通信。在電能站整體范圍內,會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交換平臺和一致的數據模型標準,變電站內全部的智能設備在此平臺上實現數據的共享和交流,并實現互操作。相對傳統變電站相比,新型的變電站具有很多優點,例如數據共享、設備維護和使用方便、數據的格式相同、運行成本低等。數字化變電站是領域內一次偉大的革新。
數字化的變電站某種程度上“智能”在兩個方面,分別為一次設備智能化和二次設備網絡化。也可以換個角度說,變電站“聰明”的將其結構分為變電站、過程、間隔三個層次,并通過高速度高效率的數據交換進行通信。而這里的“聰明”和“智能”將依靠兩個關鍵性技術,那就是電子式互感器與IEC61850標準。二者中,電子式互感器做到了讓數據進行數字化交流,是整個體系的中心和根基。電子式互感器相對古老的電磁式而言,缺少了絕緣油和鐵芯,也就沒有了工作時的安全隱患,同時減少了鐵磁共振、磁滯效應、非磁飽和的現象的發生。而且,電子式的互感器測量更精確,耗費更少,體積也更小、重量也更輕,還兼顧有噪音小、性價比高可以實時監控的多個優點。這些都是里程碑式的更新。
數字化變電站和傳統變電站最大的不同在于全部一、二次設備的智能化,這是建設數字化變電站的根本。變電站通過這些智能的設備做到了交互和相互控制,每臺智能設備有安裝一個發送和接受信息的高速接口。傳統的設備經過智能化改裝,也就是安裝智能終端是可以勝任數字化變電站內的工作的。
2 關于專用電能表的討論
1)計量可靠性。
數字化和傳統方式的計量方式是肯定不一樣的,原理存在很大差異,數字化的計量系統和舊的計量系統也有根本性的不同。老的計量系統,電能表的故障率和二次傳輸回路出問題的幾率遠大于互感器,所以關注點相對偏移。而數字化的系統中,更核心的電子式互感器更受到關注。就復雜程度而言,老的互感器和數字化的差了不止一層,與此同時,光纖的鋪設大幅度降低了二次傳輸回路的故障幾率,這就更加突出了電子式互感器的關鍵程度。
電子式互感器的設計理念應該將重點放在互感器的可靠性使用上。其中,合并單元是安裝在高壓側的互感器部件,這帶來的問題是一旦該部件出現問題,將導致一次側停電,這可比老的傳感器的維修麻煩得多。電子傳感器目前來看一共有兩種方式向二次設備傳送數據,分別是以太網和光纖。以太網是一種局域網技術,但存在產生沖突的可能。相比而言光纖是更可靠更安全的傳輸方式。
用光纖來進行信號傳輸時,變電站需要實時對光纖的信號進行監控,刪除產生錯誤的信息,補償出現錯誤的部分和漏點,補償時經常使用的是平均值法,當然條件足夠時也可以用高次插值法,這取決于運算速度的大小。在某一條線路出現短時間內多次漏點的現象后,要提醒相關人員對線路進行及時的檢查和維護。
2)計量系統檢定。
在傳統的變電站里,計量檢定早已經發展成為了完整的體系。通常,變電站在日常的檢定中采用現場檢定的方法,即在變電站的工作現場采集信息,一般是從二次側獲取電表的脈沖信息,用以確定電表是否存在故障問題,前提是不破壞電表的接線。當懷疑電能表出現問題時,就可以進一步采用實驗室檢定方法確認。實驗室中,校表臺有穩定的電壓和電流輸出,將電表接到穩定點壓上,能通過測量脈沖準確的獲取電表精度。
而在新出現的數字化變電站里,電表能夠直接將相關數據反饋出來,而不用工作人員去現場獲取信息。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沒必要對電表進行檢定的,因為數字化的設備的誤差來源大多和電子式互感器相關,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擴展思維,建立更完善的系統。
暫時來講,檢定最方便的方法是通過檢測電高壓側的電信號與電表反饋出來的數據進行比較來獲得整體的誤差和精度,但是獲取這些電信號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我們通過另外一些和互感器有關的方法又不能解決辦法,這讓我們不得不尋找新的更好的檢定方法。
3)電能表設計。
數字化和傳統的電能表在采集信息方面有非常大的不同,普通電能表要采集模擬值,通過模數轉換得到我們要的數據。而數字化直接接收電子式互感器的數據,解碼即可。所以數字化電能表多出了一個解碼芯片,該芯片能對數據進行第一步處理,使之能夠通過傳輸媒介將信息提供給二次設備。除此之外,其他部分數字化和傳統的并沒有特別明顯的差別,再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并參考繼承性,一般的數字化電能表要具有對數據的高速運算能力、數據顯示功能、數據傳輸功能等等。數字化變電站畢竟還是個新興產物,而且與古老的變電站相比有巨大的差異,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實踐和拓展,才能將數字化變電站發展的越來越成熟。
參考文獻
[1]徐大可,湯漢松,孫志杰.電子式互感器在數字化變電站中的應用[J].電力設備,2009(3).
篇10
關鍵詞:泥裂;影響因素;成因機理;泥質沉積物;物理模擬;溫度;厚度;沉積構造
中圖分類號:P512.2 文獻標志碼:A
Abstract: Mud cracks are common in nature, but the genetic mechanism is not clear.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mud crack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ir significance was concluded,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mud crack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nal influence factors of mud cracks include the composition and thickness of muddy sediments, and the cont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 the change of thickness and composition leads to different fracture degrees; the smaller friction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sediments is, the more polygons of mud cracks are, and the easier warping-up of the edge is; the external influence factors of mud cracks include temperature, alternation of dry and wet environments, water and salinity and biological perturbation; the range of single mud crack is larger in high temperature; the crossing angle of mud crack tends to 120°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ous alternation of dry and wet environments; the moisture influences the size of polygon of mud crack; the salinity influences the morphology of the edge of mud crack; the morphology of mud crack can be transformed by animals and plants; the thickne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preserving mud cracks as well as the rapid cover of later sediments. The study on genetic mechanism of mud cracks contributes to solve the engineering problems caused by mud cracks. The appearance of mud cracks indicates that the sediments have been exposed on the surface, and the mud cracks preserved can be indicative for the ancient shoreline, the regional uplift of strata, the climate changes of cold-warm and dry-wet, and so on.
Key words: mud crack; influence factor; genetic mechanism; muddy sediment; physical simulation; temperature; thichness; sedimentary structure
0 引 言
沉積構造是沉積學領域中重要的研究內容,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1-9],而泥裂作為一種暴露成因構造,受到一定的關注[10-21]。關于泥裂的研究可追溯到1917年,Kindle通過室內模擬實驗,探究溫度、泥質成分、水分及含鹽度等因素對泥裂形態的影響[10];Tang等認為黏土含量(質量分數,下同)越高,形成的泥裂斷塊數越多[16];Selen等指出原始含水量越少,泥裂區域越小[22];Style等專門研究了泥裂多邊形邊緣翹起問題,建立模型預測泥裂卷起的曲率半徑和卷起深度[23];吳泰然等發現了動物的活動對泥裂形態具有一定的影響,邊緣平直的泥裂改造成了鋸齒狀泥裂[24];Kues等研究了小型腹足類爬跡、底棲貽貝類動物、甲蟲幼蟲遺跡對泥裂發育模式的影響[12-13,25];郭璇等將泥裂作橐恢幟嘀食粱物非構造干縮裂縫進行了詳細研究[26-31]。目前,對泥裂的研究,多數注重泥裂的影響因素[10,16,32-35],部分涉及泥裂的幾何學特征[18,36],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室內物理模擬實驗[10,16,18,30,37]和野外地質觀察[14,20,38-39],技術手段有分形理論[15,17,40]、計算機圖像分析[41-44]、數學模型[45-47]、擴展有限元法[48]等。本文對現代泥裂的影響因素進行歸納和總結,表征不同條件下泥裂的發育特征,并探討其對古氣候、古水流等研究的指示意義。
1 內部影響因素
1.1 泥質沉積物成分和厚度
泥質沉積物是泥裂形成的物質基礎,泥質含量、粒徑等因素必然會影響泥裂多邊形的幾何形態。為探究泥質沉積物成分對泥裂形態的影響,多采用控制單一變量的方式進行室內模擬實驗,即在保證溫度、濕度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改變泥質沉積物的物質組成,探究不同泥質沉積物條件下的泥裂幾何形態。實驗樣品多為砂質、泥灰質或黏土質,通過不同比例的調配,用水充分混合制成具有一定黏度的糊狀物,置于相同大小和形態的實驗器皿之中,確保各個器皿之中的實驗樣本厚度相同,用高溫燈光照射,并且每隔一段時間利用數碼相機拍照記錄,記錄各個樣本的破裂過程[42]。Kindle設計了3組模擬實驗,實驗材料分別為泥灰巖、含砂質泥巖和黏土(圖1);研究結果表明,泥灰巖和含砂質泥巖形成的泥裂多邊形比黏土小得多[10]。泥質沉積物成分的不同導致實驗材料的韌度有所差異,從而影響泥裂的空間幾何形態[10]。對于不同的土壤性質而言,破裂方式與黏土含量直接相關,泥裂多邊形的寬度越大意味著黏土含量越高,因此,黏土含量是收縮性質和破裂行為的重要因素[16]。Selen等將這一因素體現在物質的粒徑上,隨著黏土含量的減少,樣品的粒徑會相應增大,單個泥裂的發生區域減小,整體樣品會顯得更加破碎[22]。
無論地質領域中的泥裂,還是工業領域中金屬材料的破裂,這種泥裂式的破裂模式都會受到材料厚度的影響[49]。對于此類因素的研究,Nahlawi等同樣采取對比實驗的模式進行[50-51]。在其他因素保持一致的情況下,更改材料的厚度,對比破裂結果;實驗結果顯示,隨著泥質沉積物的厚度增大,形成的裂隙平均長度、裂縫平均寬度以及泥裂多邊形的個數呈增長趨勢[50-51]。泥質層厚度的增加影響著收縮期間壓力的變化,從而影響內部水分運移和熱能的分布[16],造成破裂結果的差異。
室內模擬實驗是泥裂影響因素研究的有效手段,然而自然界是良好的天然實驗室,野外自然狀態下發育的泥裂同樣揭示了泥質沉積物成分和厚度對泥裂形態的影響。發育于陜西府谷地區的泥裂形態[圖2(a)]可以明顯地分為兩種:一種是圖中實線內的泥裂,沉積物基本為純泥質;另一種是圖中虛線內的泥裂,沉積物含有較多砂質。由于區域范圍小,所以可以認為兩類泥裂形成時的外部因素完全相同。從圖2可以看出,泥質形成的泥裂多邊形明顯大于含砂質泥形成的泥裂多邊形。圖2(a)中泥裂多邊形長度和寬度平均約為3 cm,厚度約為0.5 cm,圖2(b)中泥裂長度和寬度平均為10 cm,厚度約為1 cm,兩者的泥裂多邊形形態均不規則。與圖2(a)、(b)相比,圖2(c)、(d)中的泥裂厚度明顯大,泥裂多邊形長度和寬度明顯增加,泥裂多邊形形態較規則,泥裂縫較平直。圖2(c)中的泥裂發育于甘肅敦煌地區,泥裂多邊形呈長方形或近于正方形,長度和寬度為40~50 cm,裂開厚度約為8 cm,泥裂縫平直或略曲,泥裂邊緣未翹起。圖2(d)中的泥裂非常規則,大量的長方形泥裂組成呈窗欞狀,長度多為20~40 cm,寬度為15~20 cm,裂開深度為4~5 cm,泥裂縫邊緣較平直。
泥質沉積物的成分和厚度不會決定泥裂的形成與否,但是對形成的泥裂形態具有一定影響??傮w而言,含砂質成分越多,整體沉積物的韌性越差,形成的泥裂越破碎。而對于厚度較大的泥質沉積物而言,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形成的裂隙長度和寬度都比較大,發育的裂隙個數較多,形成的泥裂較為破碎。就保存方面而言,與含砂質較多的泥質沉積物相比,黏土質顆粒之間的膠結更為緊密,更有利于泥裂的保存。厚度是泥裂能夠完整保存的關鍵,太薄的沉積層極易受到后期流水沖刷的破壞,只有具有一定厚度的泥裂,才有可能保存下來。
1.2 上、下沉積物接觸關系
針對上、下沉積物接觸關系,Groisman等設計了3組對比實驗[37]。每組實驗所使用的模擬裝置完全一致,實驗中所用的樣品總量也完全相同,實驗進行的條件也保持一致。不同之處在于:第一組裝置底部為玻璃板,無任何涂層;第二組裝置底部涂有2 mm厚的油脂;第三組裝置底部涂有6 mm厚的凡士林(圖3)。結果表明,第一組實驗產生的泥裂斷塊數最多,其次為第二組,最后為第三組,因此,隨著底部黏度的增大,形成的泥裂多邊形塊數減少,單個多邊形的面積增大。Selen等針對這一問題再次進行了研究,認為黏土和基底材料之間的摩擦力越小,泥裂發生的區域越小[22],這與Groisman等的觀點[37]相吻合。
上、下沉積物接觸關系不會決定泥裂的發育與否,但是對泥裂的形態(特別是泥裂多邊形的邊緣形態)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大量的野外實際考察發現,邊緣翹起型泥裂不一定都發育在上、下沉積物不同的區域,但是上、下沉積物存在差異的區域,形成的泥裂多邊形邊緣一般都有上翹的現象。邊緣翹起型泥裂最典型的特征體現在泥裂縱向上的變化,即泥裂多邊形的邊緣上翹。這種翹起可能發生劇烈翹起:圖4(a)中發育的邊緣翹起型泥裂,早期為極薄的泥質層,覆蓋在粉砂巖之上,在后期強烈干旱條件下,極薄的泥質層發生脫水收縮作用,伴隨重力作用,處于斜坡上的泥質層裂開,邊緣強烈翹起呈U形,甚至卷曲成管狀;D4(b)中發育的邊緣翹起型泥裂體積較大,近長條狀的泥質層厚度為2~3 mm,邊緣翹起高度為3~5 cm,整體單個泥裂呈半圓槽狀。這種翹起也可能是微翹起:圖4(c)中發育的長條狀泥裂邊緣翹起導致泥裂橫剖面呈淺槽狀,由于泥質層內部也存在成分的差異,使上、下泥巖層之間明顯裂開,具沿層剝離現象;圖4(d)中的薄泥裂呈長條狀,厚度為1~2 mm,邊緣翹起使泥裂呈淺槽狀。當然,上述幾種泥裂的厚度、大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都具有一點共性,即泥質沉積物底部均為粉砂巖,兩者之間的接觸不那么緊密,形成的泥裂多邊形邊緣易于發生翹起。
2 外部影響因素
2.1 溫 度
泥裂是泥質層暴露地表脫水收縮形成的沉積變形構造[26],常見于潮間、湖等海相或湖相泥質沉積物中[52],而脫水作用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在于溫度,因此,溫度對泥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22]。那么,溫度到底是如何影響泥裂的?溫度的高低會使泥裂的大小、形態等產生什么樣的效應?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有針對的實驗研究。研究認為,溫度對泥裂的影響受控于泥質沉積物本身的性質,如泊松比、抗剪強度、抗張強度和比表面能等[53]。泥質的一些其他性質也會受到溫度的影響,如土壤系數、壓縮系數、彈性模量和強度等[54]。另外,隨著溫度的變化,孔隙水壓力也相應發生變化[55]。實驗表明,隨著溫度的增加,水分蒸發不斷減少,黏土層中水的體積和壓力分布發生強烈變化[56],形成的泥裂斷塊數減少,單個泥裂多邊形的長度和寬度增加[16],即溫度高導致快速脫水,形成的泥裂范圍廣,溫度低導致緩慢脫水,形成的泥裂范圍窄[10]。這一實驗結論對于根據泥裂幾何學特征輔助推測古氣候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由于破裂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復雜,黏土層的干縮破裂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盡管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破裂參數對溫度的變化規律仍然難以掌握,所以在研究過程中,熱-水-應力耦合關系應該考慮在內,尤其是泥質和水相之間的微觀作用[16]。
總體而言,溫度是直接決定泥裂能否發生的重要因素,只有達到一定的溫度條件,造成泥質沉積物的脫水作用,才能夠形成泥裂。另外,溫度高低以及變化快慢對泥裂形態也具有一定的影響,表現在泥裂多邊形長度和寬度的不同。
2.2 干濕環境交替
Liu等在研究過程中,不單只注重溫度的高低,也注重溫度的變化,即干濕環境交替的動態變化[57]。Goehring等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專門的物理模擬實驗研究,其基本實驗思路為:在保持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對同一樣品進行干濕循環,如此往復25次,記錄每次循環后泥裂的裂縫分布[18]。初始狀態下,裂縫交角主要為90°和180°,經過多次干濕循環后,裂縫的分布逐漸變化,許多交角接近120°(圖5)。將1次、5次、10次和25次干濕循環后的交角投入到同一坐標系中(圖6),可以看到初始狀態下頻率分布峰值位于90°和180°,經過反復干燥后趨于120°。Tang等通過實驗發現,隨著干濕環境交替次數的增加,裂縫的長度和寬度不斷減小,單個泥裂多邊形面積減小,地層變得更加破碎,并且裂縫邊緣變得更加的不規整[16]。另外,初次干燥產生的裂縫位置與第二次、第三次的相同,與Yesiller等的實驗結果[58]相似。Omidi等認為干濕循環對收縮裂縫的影響取決于土壤的成分[59]。
干濕環境交替是唯一能夠反映泥裂動態演化的因素。不同世代的干濕循環下形成泥裂的多邊形形態有所差異。隨著干濕循環次數的增加,形成的多邊形由以四邊形為主逐漸變為以六邊形為主,相鄰裂隙的交角由近90°逐漸趨于120°,并且多邊形的邊緣由平滑逐漸變為凹凸不平。
2.3 水分及含鹽度
泥質沉積物中的裂縫源于內部水的散失[60-61]。水對泥裂形態的影響可以分為兩種情況:①不同的水含量,對于同一性質的水而言,在蒸發速率相同的情況下,水含量越少,形成的泥裂多邊形越小[22];②同一水含量,不同的含鹽度,隨著鹽度的升高,裂縫寬度、泥裂塊寬度、破裂區域百分比和體積趨于增大,然而深度減小[32]。Kindle通過對比實驗發現:高鹽分水延緩泥裂的形成,多邊形邊緣向下;淡水形成的泥裂邊緣向上,呈碟狀;普通海水(中鹽分水)形成的多邊形邊緣既不上翹也不向下,而是保持一個平面[10]。泥裂多邊形邊緣不翹起,可能是高鹽分水造成的,也可能是泥巖的韌度造成的,但是泥裂多邊形翹起一定是低鹽分水造成的,即其形成環境一定是淡水環境[10]?;谶@一結論,根據泥裂形態判別古水流的類型,進而輔助判別沉積環境成為可能。
泥裂的形成在于強烈的脫水作用,主要觸發因素在于溫度的影響,而直接結果是泥質沉積物中水分的缺失。同時,水分的多少以及含鹽度對泥裂多邊形的長度、寬度、泥裂塊個數以及多邊形邊緣形態都具有一定影響,但是相較于泥質沉積物成分,厚度及上、下沉積物接觸關系而言,這種影響顯得比較微弱。
2.4 生物改造
生物對泥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改造作用。小型腹足類爬跡、底棲貽貝類動物、甲蟲幼蟲遺跡等對泥裂的發育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影響[12-13,25]。Baldwin提到,腹足類動物表面似凹槽痕跡在相同泥表面對收縮裂縫模式具有控制作用[25]。伴隨波浪、水流活動的終止,突發事件、河流、湖泊環境為生物表面遺跡的保存提供了完美的條件;這些遺跡對相當薄的泥巖層具有微弱的影響,特別是連續的槽類型,將調整收縮裂縫的早期階段;泥裂的識別簡單,但是相關的生物成因結構可能被屏蔽,因此,古生態或環境解釋應該偏向于無生命條件下;泥裂地貌學特征(如泥裂邊緣缺口和沉積邊緣抬升)也許有助于確定生物成因起源。在野外地質考察中也遇到同樣的現象,吳泰然等在新疆喀什通往塔什庫爾干的314國道旁,發現了一種極為罕見的鋸齒狀泥裂,在每個鋸齒頂點都有小動物的足跡,鋸齒狀泥裂顯然是在泥裂形成時受到小動物爬行產生的微小擾動(圖7)[24]。另外,植物與泥裂的發育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35],植物根系的存在對于有效阻止裂隙后期閉合,改變裂隙充填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改善裂隙滲透率及水動力機制具有重要意義[62-64]。圖8為內蒙古杭錦旗地區發育的泥裂。由于該區域范小,可以認為其中每一個泥裂多邊形形成時的溫度等外部因素完全相同。通過礦物成分分析,兩者所含的泥質成分也大致相同,因此,泥裂的形態主要受控于植物的發育。圖8中虛線以下部分幾乎無植物覆蓋,形成的泥裂多邊形較小,泥裂邊緣翹起現象普遍,而虛線以上部分植物覆蓋密集,形成的單個泥裂多邊形面積較大,泥裂邊緣較平直。
生物作用不能夠直接決定泥裂的發生與否,對大部分泥裂多邊形也無太大影響,但是對于動物爬行區域以及植物生長的局部地區,這種影響就顯得比較大,常常導致泥裂多邊形的極度不規則。
3 研究意義
泥裂通常在現代兩大環境中出現:一是河、湖、海等水體環境岸邊或干涸的河(湖)床,此環境中泥裂形成和保存受水面高低變化的影響(如潮汐、豐水期和枯水期),如果泥裂形成之后再次受到水淹且無沉積物覆蓋,前期形成的泥裂易被破壞或消失;另一種是干旱―半干旱區短期積水的低洼區,短期降水使低洼區積水,由于蒸發量大,水分很快蒸發,形成泥裂[65]。因此,地層中的泥裂得以保存可能需要以下條件:①泥質沉積物和水共存的物質基礎;②溫度達到一定條件,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泥質沉積物暴露地表,發生脫水作用形成泥裂;③形成的泥裂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足以抵擋后期流水的沖刷作用;④后期沉積物迅速覆蓋,充填裂隙并覆蓋泥裂表面,阻擋水對泥裂的后期侵蝕;⑤對于保留下來的邊緣翹起型泥裂,其上覆沉積物需要松散不致密,保證上覆壓力不太大,否則會在壓實作用下將其破壞。
地層中保留下來的泥裂常被認為是暴露環境的標志,但是其保存條件很少有人探討。毛學剛等結合紅層的環境意義和磁性礦物特征,探究了地質時期紅層中泥裂所代表的古環境[65]。綜上所述,地質歷史時期保留下來的泥裂通常為早期泥裂形成后,后期再次水淹發生沉積,沉積物覆蓋其上,從而保存下來。由于泥質沉積物本身松散不易保存,所以現今看到的泥裂多為泥裂鑄痕,即底部泥質沉積物被剝蝕掉,只留下上覆沉積物的充填形態。圖9為大型泥裂鑄痕,其發育在薄層粉砂巖的底部,形態以四邊形、五邊形為主,長度為20~30 cm,突起的砂脊高度為7~8 mm。
對于多邊形邊緣翹起的泥裂,厚度一般^薄,泥質沉積物與底部連接不牢固,因此,很難長時間保存下來。凡是保存下來的,首先具有足夠的厚度,從而具有一定的抗沖刷能力,其次與底部固結程度較好,最后上覆沉積物較松散,不會具有太強的壓實作用。圖10為甘肅敦煌地區第四系泥巖層中保留下來的邊緣翹起型泥裂,翹起高度為10~20 cm,泥裂上、下巖性較為均一,均為松散的泥巖,多個邊緣翹起型泥裂上、下疊置,也反映出水位和氣候的多期變化。
泥裂又稱為干裂或龜裂,不僅對農作物生長和耕作帶來很大影響,還對土體工程性質具有重要影響[66-67]。泥裂會降低土體的承載力,使房屋建筑存在安全隱患;泥裂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土體的滲透性,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對水工結構物的功能性和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在邊坡工程中,坡面的泥裂加速了土體的風化,加劇了坡體的水土流失,雨水能沿著泥裂滲入坡體內部,誘導滑坡的發生;在環境巖土工程中,黏性土常作為一種緩沖材料,應用于垃圾衛生填埋場的襯墊層和核廢料地質處置庫的工程屏障中,在溫度梯度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下,泥裂的產生將極大縮短這類隔離材料的使用年限,增加污染物泄露的風險和對環境的威脅等[53,66-68]。探究泥裂的形成機理,可以為泥裂帶來的工程問題提供有效的解決辦法。
泥裂在現代沉積物中屢見不鮮,由于風力、剝蝕等地質營力作用,在地史時期很難保存[69]。從地質角度而言,泥裂的出現說明沉積物曾出露于地表水面之上,地質時期常被作為干旱化或干濕交替環境的標志[65]。地質時期保存下來的泥裂構造對于環境的指示意義更為重要,可以指示古海岸線位置[70]、區域性地層上升[71]、氣候冷暖干濕變化[72-76]、淺水暴露[77]等。
室內研究中的泥裂多采用單一變量的模式進行研究,也就是基于同一個假設,即泥裂的形成只受到單一因素的影響。自然界中的泥裂在形成過程中,顯然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綜合上述多種因素可知,泥裂形成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在于溫度,只有溫度達到一定條件,泥質沉積物才能夠脫水形成泥裂。前文所述的因素對泥裂多邊形的長度和寬度、泥裂塊個數等幾何學特征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傮w而言,泥質沉積物成分、厚度和溫度可能影響更大一些,水分及含鹽度的影響稍顯微弱,而生物改造雖然強烈,但是只能影響到局部區域。就泥裂的邊緣形態而言,上、下沉積物接觸關系起到較大的作用。干濕環境交替是唯一能夠制約泥裂形成演化的因素,反映泥裂由近四邊形向近六邊形演化的動態過程,相鄰裂隙的交角出現由近90°向近120°演化的趨勢。
自然界中泥裂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自然界中的泥質沉積物性質高度復雜,與室內實驗材料存在諸多的差異,從而影響著破裂行為,很難在室內對此進行準確模擬[16,78];室內物理模擬實驗條件與自然環境存在諸多差異,發育的泥裂也是不盡相同。這就限制了物理模擬實驗研究的適用范圍,導致研究的泥裂類型也較為單一。課題組在長期的野外考察過程中,發現了多種形態的泥裂,如多邊形呈圓形的泥裂,上、下疊置的泥裂以及單個圓形泥裂內部又發育多個小的圓形泥裂。對于這種復雜泥裂的研究至今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缺。因此,未來的研究應以自然界中發育的各種復雜泥裂為主體,以室內物理模擬實驗和理論推演為手段,探討多因素共同影響下復雜泥裂的成因差異。
4 結 語
(1)泥裂發育的影響因素包括內部影響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內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泥質沉積物成分和厚度以及上、下沉積物接觸關系;外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溫度、干濕環境交替、水分及含鹽度、生物改造。
(2)溫度對泥裂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泥質沉積物成分、厚度和溫度對泥裂的形態影響較大;上、下沉積物接觸關系對泥裂多邊形邊緣形態起主要作用;干濕環境交替反映泥裂的演化方向;生物改造對局部泥裂的形態影響較大。
(3)厚度是泥裂得以保存下來的重要因素,同時后期沉積物的快速覆蓋也非常重要。
(4)泥裂在農業領域、工程領域和地質領域都有一定的影響。對其成因機制的研究,在工程領域有助于有效解決泥裂帶來的工程問題,在地質領域可以輔助判別古海岸線、區域地層上升、古氣候等。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BHATTACHARYA A.On the Origin of Non-tidal Flaser Bedding in Point Bar Deposits of the River Ajay,Bihar and West Bengal,NE India[J].Sedimentology,1997,44(6):973-975.
[2]KNAUST D.Trace Fossils and Ichnofabrics on the Lower Muschelkalk Carbonate Ramp (Triassic) of Germany:Tool for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J].Geologische Rundschau,1998,87(1):21-31.
[3]TANNER.Interstratal Dewatering Origin for Polygonal Patterns of Sand-filled Cracks:A Case Study from Late Proterozoic Metasediments of Islay,Scotland[J].Sedimentology,1998,45(1):71-89.
[4]KILB D,GOMBERG J,BODIN P.Triggering of Earthquake Aftershocks by Dynamic Stresses[J].Nature,2000,408:570-574.
[5]POCHAT S,VAN DEN DRIESSCHE J,MOUTON V,et al.Identification of Permian Palaeowind Direction from Wave-dominated Lacustrine Sediments(Lodeve Basin,France)[J].Sedimentology,2005,52(4):809-825.
[6]建華,梁 剛.沉積構造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地質論評,2009,55(6):831-839.
ZHONG Jian-hua,LIANG Gang.Situation of Study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Sedimentary Structure[J].Geological Review,2009,55(6):831-839.
[7]李 勇,鐘建華,邵珠福,等.軟沉積變形構造的分類和形成機制研究[J].地質論評,2012,58(5):829-838.
LI Yong,ZHONG Jian-hua,SHAO Zhu-fu,et al.An Overview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Genesis of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J].Geological Review,2012,58(5):829-838.
[8]邵珠福,鐘建華,李 勇,等.青島靈山島紋層控制的砂級顆粒支撐疊瓦構造的發現及其意義[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4,44(8):1761-1776.
SHAO Zhu-fu,ZHONG Jian-hua,LI Yong,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Processes of Lamina-controlled Sand-particle Imbricate Structure in Deposits on Lingshan Island,Qingdao,China[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4,44(8):1761-1776.
[9]葛毓柱,鐘建華,樊曉芳,等.山東靈山島滑塌體內部沉積及構造特征研究[J].地質論評,2015,61(3):634-644.
GE Yu-zhu,ZHONG Jian-hua,FAN Xiao-fang,et al.Study on Internal Sedimentary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Slump Body in Lingshan Island,Qingdao,Shandong[J].Geological Review,2015,61(3):634-644.
[10]KINDLE E M.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d-cracks [J].The Journal of Geology,1917,25(2):135-144.
[11]GOEHRING L,CONROY R,AKHTER A,et al.Evolving Mud Crack Patterns[J].Geburtshilfe Und Frauenheilkunde,2009,1(1):1-6.
[12]KUES B S,SIEMERS C T.Control of Mudcrack Patterns by the Infaunal Bivalve Pseudocyrena[J].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1977,47(2):844-848.
[13]METZ R.Control of Mudcrack Patterns by Beetle Larvae Traces[J].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1980,50(3):841-842.
[14]KARGEL J S,SCHREIBER J F,SONETT C P.Mud Cracks and Dedolomitization in the Wittenoom Dolomite,Hamersley Group,Western Australia [J].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1996,14(1/2):73-96.
[15]VELDE B.Surface Cracking and Aggregate Formation Observed in a Rendzina Soil,La Touche (Vienne) France[J].Geoderma,2001,99(3/4):261-276.
[16]TANG C S,SHI B,LIU C,et al.Influencing Factors of Geometrical Structure of Surface Shrinkage Cracks in Clayey Soils[J].Engineering Geology,2008,101(3/4):204-217.
[17]BAER J U,KENT T F,ANDERSON S H.Image Analysis and Fractal Geometry to Characterize Soil Desiccation Cracks[J].Geoderma,2009,154(1/2):153-163.
[18]GOEHRING L,CONROY R,AKHTER A,et al.Evolution of Mud-crack Patterns During Repeated Drying Cycles[J].Soft Matter,2010,6(15):3562-3567.
[19]PARK J K.Paleomagnetism of the Mudcracked Formation of the Precambrian Little Dal Group,Mackenzie Mountains,Northwest Territories,Canada[J].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11,21(3):371-375.
[20]GOEHRING L,MORRIS W.Cracking Mud,Freezing Dirt,and Breaking Rocks[J].Physics Today,2014,67(11):39-44.
[21]VO T D,POUYA A,HEMMATI S,et al.Numerical Modelling of Desiccation Cracking of Clayey Soil Using a Cohesive Fracture Method[J].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2017,85:15-27.
[22]SELEN F,TURER D.Factors Effecting Mud Crack Formation in Ankara Clay[J].World Academy of Science,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11,56:180.
[23]STYLE R W,PEPPIN S S L,COCKS A C F.Mud Peeling and Horizontal Crack Formation in Drying Clay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arth Surface,2011,116(F1):274-280.
[24]吳泰然,何國琦,韓寶福.一種罕見的泥裂現象[J].科學通報,1998,43(17):1903-1904.
WU Tai-ran,HE Guo-qi,HAN Bao-fu.A Peculiar Phenomenon of Crack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8,43(17):1903-1904.
[25]BALDWIN C T.The Control of Mud Crack Patterns by Small Gastropod Trails[J].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1974,44(3):695-697.
[26]郭 璇,建華,徐小林,等.非構造裂縫的發育特征及成因機制[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8(2):6-11.
GUO Xuan,ZHONG Jian-hua,XU Xiao-lin,et al.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Untectonic Fracture[J].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China: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2004,28(2):6-11.
[27]成 瑋,周瑤琪,閆 華.黃河三角洲現代泥質沉積物非構造裂縫空間展布研究[J].沉積學報,2011,29(2):363-373.
CHENG Wei,ZHOU Yao-qi,YAN Hua.Spatial Distribution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Non-tectonic Cracks in Mud Sediment at Yellow River Delta[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11,29(2):363-373.
[28]TANG C S,SHI B,LIU C,et al.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Shrinkage and Desiccation Cracking in Thin Clay Layer[J].Applied Clay Science,2011,52(1/2):69-77.
[29]LI J H,ZHANG L M.Study of Desiccation Crack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at Ground Surface[J].Engineering Geology,2011,123(4):347-358.
[30]SANCHEZ M,ATIQUE A,KIM S,et al.Exploring Desiccation Cracks in Soils Using a 2D Profile Laser Device[J].Acta Geotechnica,2013,8(6):583-596.
[31]SANCHEZ M,MANZOLI O L,GUIMARAES L J N.Modeling 3-D Desiccation Soil Crack Networks Using a Mesh Fragmentation Technique[J].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2014,62:27-39.
[32]LIMA L A,GRISMER M E.Soil Crack Morphology and Soil Salinity[J].Soil Science,1992,153(2):149-153.
[33]MILLER C J,MI H,YESILLER N.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esiccation Crack Propagation in Clay Liner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98,34(3):677-686.
[34]VELDE B.Structure of Surface Cracks in Soil and Muds[J].Geoderma,1999,93(1/2):101-124.
[35]GARDEL A,PROISY C,LESOURD S,et al.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ud Cracking Processes Gained from In-situ Measurements on an Intertidal Mudflat in French Guiana[J].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2009,25(S):424-428.
[36]IBEN H N,OBRIEN J F.Generating Surface Crack Patterns[J].Graphical Models,2009,71(6):198-208.
[37]GROISMAN A,KAPLAN E.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racking Induced by Desiccation[J].Europhysics Letters,1994,25(6):415-420.
[38]ZHAO Z Y,GUO Y R,WANG Y,et al.Growth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Mud Cracks at Different Diagenetic Stages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14,29(1):82-98.
[39]WANG L,TIAN M,WU F.Discussion on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Ping Chau Formation at Tung Ping Chau,Hong Ko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2015,36(4):777-788.
[40]PRESTON S,GRIFFITHS B S,YOUNG I M.An Investigation into Sources of Soil Crack Heterogeneity Using Fractal Geometry[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97,48(1):31-37.
[41]GOBRON S,CHIBA N.Crack Pattern Simulation Based on 3D Surface Cellular Automata[J].The Visual Computer,2001,17(5):287-309.
[42]VOGEL H J,HOFFMANN H,ROTH K.Studies of Crack Dynamics in Clay Soil:I.Experimental Methods,Results and Morphological Quantification[J].Geoderma,2005,125(3/4):203-211.
[43]THEI J,RIVERS S,TAYLOR A C.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Urushi-based Conservation O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hotodegraded Japanese Lacquer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Profilometry[J].Studies in Conservation,2016,61(S3):131-148.
[44]YAN A,WU K R,XIONG Z.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Surface Crack Pattern of Concrete with High Content of Steel Fiber[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2,32(9):1371-1375.
[45]CHERTKOV V Y,RAVINA I.Morphology of Horizontal Cracks in Swelling Soil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1999,31(1):19-29.
[46]CHERTKOV V Y.Modelling Cracking Stages of Saturated Soils as They Dry and Shrink[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02,53(1):105-118.
[47]KITSUNEZAKI S.Crack Growth in Drying Paste[J].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2011,22(3):311-318.
[48]LIANG J,HUANG R,PREVOST J H,et al.Evolving Crack Patterns in Thin Films with the Extended Finite Element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2003,40(3):2343-2354.
[49]SEGHIR R,ARSCOTT S.Controlled Mud-crack Patterning and Self-organized Cracking of Polydimethylsiloxane Elastomer Surfaces[J].Scientific Reports,2015,5:14787.
[50]NAHLAWI H,KODIKARA J K.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Desiccation Cracking of Thin Soil Layers[J].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2006,24(6):1641-1664.
[51]PRAT P C,LEDESMA A,LAKSHMIKANTHA M R.Size Effect in the Cracking of Drying Soil[C]∥GDOUTOS E E.Fracture of Nano and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Dordrecht:Springer,2006:1373-1374.
[52]趙振宇,郭彥如,顧家裕,等.不同成巖期泥質巖非構造裂縫發育規律、形成機理及其地質意義[J].沉積學報,2013,31(1):38-49.
ZHAO Zhen-yu,GUO Yan-ru,GU Jia-yu,et al.The Growth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Mud Cracks at Different Diagenetic Stages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13,31(1):38-49.
[53]MORRIS P H,GRAHAM J,WILLIAMS D J.Cracking in Drying Soils[J].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1992,29(2):263-277.
[54]FANG H Y,DANIELS J.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M].Boca Raton:CRC Press,1997.
[55]CAMPANELLA R G,MITCHELL J K.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n Soil Behavior[J].Journal of the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Division,1968,94(3):709-734.
[56]SULTAN N,DELAGE P,CUI Y J.Temperature Effects on the Volume Change Behaviour of Boom Clay[J].Engineering Geology,2002,64(2/3):135-145.
[57]LIU X F,BUZZI O,YUAN S Y,et al.Multi-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tention and Shrinkage Behaviour of Four Australian Clayey Soils[J].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2016,53(5):854-870.
[58]YESILLER N,MILLER C J,INCI G,et al.Desiccation and Cracking Behavior of Three Compacted Landfill Liner Soils[J].Engineering Geology,2000,57(1/2):105-121.
[59]OMIDI G H,THOMAS J C,BROWN K W.Effect of Desiccation Cracking on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a Compacted Clay Liner[J].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1996,89(1/2):91-103.
[60]PERON H,HUECKEL T,LALOUI L,et al.Fundamentals of Desiccation Cracking of Fine-grained Soils:Experimental Characterisation and Mechanisms Identification[J].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2009,46(10):1177-1201.
[61]王永,李 月,鄧立本,等.新疆哈密地區泥裂構造的特征初探[J].中國錳業,2017,35(2):65-69.
WANG Yong-qiang,LI Yue,DENG Li-ben,et al.Primary Investig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Mud Cracks Structure in Hami District in Xinjiang Province[J].Chinas Manganese Industry,2017,35(2):65-69.
[62]趙振宇,周瑤琪,馬曉鳴,等.水下收縮裂隙形成過程及裂縫充填模式研究[J].地學前緣,2007,14(4):215-221.
ZHAO Zhen-yu,ZHOU Yao-qi,MA Xiao-ming,et al.Genesis of Underwater Shrinkage Cracks and Geological Models of Their Filling[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7,14(4):215-221.
[63]趙振宇,周瑤琪,馬曉鳴,等.水下收縮裂隙天然實驗研究中獲得的新認識[J].地質論評,2007,53(3):306-317.
ZHAO Zhen-yu,ZHOU Yao-qi,MA Xiao-ming,et al.Some Discoveries on Researching Subaqueous Mud-shrinkage Cracks in Present Muddy Sediments[J].Geological Review,2007,53(3):306-317.
[64]周瑤琪,趙振宇,馬曉鳴,等.水下收縮裂隙沉積模式及定量化研究[J].沉積學報,2006,24(5):672-679.
ZHOU Yao-qi,ZHAO Zhen-yu,MA Xiao-ming,et al.The Sedimentary Mode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ubaqueous Shrink-cracks[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6,24(5):672-679.
[65]毛學剛,劉秀銘.淺析中元古界和白堊系紅層中泥裂的特征和古環境意義[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16,11(3):20-28.
MAO Xue-gang,LIU Xiu-ming.Preliminary Analysis on Characterization of Mud-cracks in Meso-Proterozoic Red Beds and Cretaceous Danxia Red Beds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11(3):20-28.
[66]施 斌,唐朝生,王寶軍,等.黏性土在不同溫度下龜裂的發展及其機理討論[J].高校地質學報,2009,15(2):192-198.
SHI Bin,TANG Chao-sheng,WANG Bao-jun,et al.Development and Mechanism of Desiccation Cracking of Clayey Soil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J].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2009,15(2):192-198.
[67]唐朝生,崔玉軍,TANG A,等.膨脹土收縮開裂過程及其溫度效應[J].巖土工程學報,2012,34(12):2181-2187.
TANG Chao-sheng,CUI Yu-jun,TANG A,et al.Shrinkage and Desiccation Cracking Process of Expansive Soil and Its Temperature-dependent Behaviour[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2,34(12):2181-2187.
[68]ALBRECHT B A,BENSON C H.Effect of Desiccation on Compacted Natural Clays[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1,127(1):67-75.
[69]盛莘夫,姬再良.地史時期“泥裂”構造的成因初探[J].中國區域地質,1985(4):119-124.
SHENG Xin-fu,JI Zai-liang.Origin of “Mud Crack” in the Geologic Past[J].Regional Geology of China,1985(4):119-124.
[70]小杰,王 冠,李 越.黔北桐梓志留系石牛欄組頂部特征指示的海岸線位置[J].地層學雜志,2012,36(4):718-722.
DENG Xiao-jie,WANG Guan,LI Yue.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t the Top of Shiniulan Formation (Late Aeronian,Siluria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leo-shoreline in Tongzi,Northern Guizhou[J].Journal of Stratigraphy,2012,36(4):718-722.
[71]王 懌,戎嘉余,唐 鵬,等.志留紀早期上揚子海域南部桐梓上升的新證據[J].地層學雜志,2013,37(2):129-138.
WANG Yi,RONG Jia-yu,TANG Peng,et al.New Evidences of Early Silurian Tongzi Uplift from Southern Upper Yangtze Sea[J].Journal of Stratigraphy,2013,37(2):129-138.
[72]賈 楠,孫立廣,袁林喜,等.Heinrich 3事件的實證:浙江舟山群島泥裂[J].地學前緣,2009,16(6):146-153.
JIA Nan,SUN Li-guang,YUAN Lin-xi,et al.Direct Evidence of Heinrich Event 3:Desiccation Crack in Zhoushan Islands,Zhejiang Province[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9,16(6):146-153.
[73]王寶紅,柳永清,曠紅偉,等.山東諸城棠棣戈莊早白堊世晚期恐龍足跡化石新發現及其意義[J].古地理學報,2013,15(4):454-466.
WANG Bao-hong,LIU Yong-qing,KUANG Hong-wei,et al.New Discovery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Dinosaur Footprint Fossils in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at Tangdigezhuang Village of Zhucheng County,Shandong Province[J].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13,15(4):454-466.
[74]張永忠,張建平,吳 平,等.遼西北票地區中―晚侏羅世土城子組恐龍足跡化石的發現[J].地質論評,2004,50(6):561-566.
ZHANG Yong-zhong,ZHANG Jian-ping,WU Ping,et al.Discovery of Dinosaur Track Fossils from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Tuchengzi Formation in the Chaoyang Area,Liaoning Province[J].Geological Review,2004,50(6):561-566.
[75]許 歡,柳永清,曠紅偉,等.山東諸城早白堊世中期超大規模恐龍足跡群及其古地理與古生態[J].古地理學報,2013,15(4):467-488.
XU Huan,LIU Yong-qing,KUANG Hong-wei,et al.Middle Early Cretaceous Super-large Scale Dinosaur Tracks in Zhucheng Area,Shandong Province,and Their Palaeogeography and Palaeoecology[J].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13,15(4):467-488.
[76]汪明偉,曠紅偉,柳永清,等.山東郯城和江海早白堊世晚期恐龍足跡化石新發現及古環境[J].古地理學報,2013,15(4):489-504.
WANG Ming-wei,KUANG Hong-wei,LIU Yong-qing,et al.New Discovery of Dinosaur Footprint Fossils and Palaeoenvironment in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at Tancheng County,Shandong Province and Donghai County,Jiangsu Province[J].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13,15(4):489-504.
[77]曠紅偉,柳永清,吳清資,等.山東沭河裂谷帶早白堊世晚期恐龍足跡群與古地理背景[J].古地理學報,2013,15(4):435-453.
KUANG Hong-wei,LIU Yong-qing,WU Qing-zi,et al.Dinosaur Track Sites and Palaeogeography of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in Shuhe Rifting Zone of Shandong Province[J].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13,15(4):435-453.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實驗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