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老年人的感想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5: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理老年人的感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護理老年人的感想

篇1

[中圖分類號] R59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2-130-01

跌倒是指病人身體的任何部位(不包括雙腳)意外地接觸地面。跌倒是造成老年人意外傷害與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威脅住院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預防跌倒已經越來越引起醫院管理者的重視。

老年病人由于自身的心、腦血管疾病、骨關節肌肉等疾病使機體衰弱,身心功能退化、平衡失調以及不適宜的生活環境容易跌倒。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約有30%經歷過跌傷事件,并隨著年齡的遞增而增加。跌倒的護理重在預防、預防的有效性重在管理。

1 跌倒的相關因素分析

1.1 誘發老年人跌倒的自身因素

人體姿勢的穩定性有賴于感覺器官、中樞神經系統及骨骼肌肉功能的協調一致,擾亂這一功能系統任一環節的任一因素,均能破壞機體的內在穩定性,而成為誘發跌倒的內在因素。

1.1.1 老年人的聽覺視覺、平衡功能障礙,均會減少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信息,從而影響大腦的準確分析、判斷。

1.1.2 導致暈厥的老年性疾病。影響腦血流灌注和機體氧供應的心血管疾病均可導致患者的頭昏、體力不支而跌倒。

1.1.3 骨骼關節肌肉疾病。老年人由于髖、膝、踝關節活動障礙、肌無力易致跌倒,并占軀體因素的70%左右。

1.1.4 藥物副作用與酒精中毒,很多藥物和酒精可以影響神智、精神、視覺、步態、平衡、血壓等,從而增加跌倒的發生率。

1.2 誘發老年病人跌倒的環境因素

1.2.1 由于地面因素造成的跌倒。地面濕滑、障礙物均可使老年患者站立不穩而跌倒。

1.2.2 不適宜的家具及衛生設施,過強或過暗的燈光、缺少扶手、家具擺放不當等是構成老年人跌倒的潛在危險因素。

1.2.3 大部分老年人跌倒是在一般活動(如行走或變換)時發生,小部分發生在從事有明顯危險的活動時。

2 預防跌倒的護理干預

2.1 正確評估老年病人的活動能力。對存在跌倒危險因素的患者分析可能的誘發因素,制定預防措施,防范有重點,有專人照顧。

2.2 重視老年病人自身疾病導致的跌倒

2.2.1 預防某些老年性疾病導致頭暈目眩而跌倒。對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性低血壓的老年患者,入院時了解其暈厥史,幫助患者分析可能的危險因素及發病的前驅癥狀,掌握發病規律。

2.2.2 避免因聽視覺、平衡功能障礙導致的跌倒。對患有腦血栓后遺癥、帕金森氏病、內耳眩暈癥、小腦功能不全等高危患者,日?;顒尤缙鸫病⑸⒉?、上廁所、洗澡等都隨時有人照顧,以防跌倒。視力、聽力差的老年人活動一定要有人陪同,遇到危險及時提醒,以減少跌倒的發生率。

2.2.3 功能鍛煉。有規律的鍛煉有利于防止跌倒,可采用適合老年人的方式,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2.2.4 合理用藥。對服用鎮靜、安眠藥的老年人,勸其未完全清醒時不要下床活動,多做健康知識宣教。應用降糖、降壓及利尿藥物的患者,注意用藥后的反應。

2.3 建立適合老年人特點的生活環境

老年病區應有足夠的亮度,光線分布應均勻并避免閃爍,地面應平坦而不滑,通道不應有障礙物。病區的走廊、廁所、浴室應有扶手,廁所、浴室應有防滑地墊。

2.4 進行必要的健康宣教

向危險人群講授跌倒的不良后果以及預防跌倒的措施,告知其行走要扶扶手,轉身動作要慢,以防跌倒。提醒老年人生活起居做到3個30秒(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床30秒后再站立,站立30秒后再行走)。為了防止因性低血壓而跌倒,上廁所最好使用坐廁而不用蹲廁,晚上在床旁使用小便器。從座椅站起時動作應緩慢或扶穩椅把或有人攙扶,以減少跌倒。

2.5 營建科室文化氛圍,引導護士主動管理

在防止老年病人的跌倒的護理管理中,護理管理者要以護士為本,護士以病人為中心,根據共同的價值觀、文化以及精神氛圍進行人性化管理,采用非強制方法,在護士的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說服力,從而把組織的意志變成個人的自覺行動,為病人提供人性化服務。

篇2

老年癡呆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主要是由于神經系統發生退行性病變所致,病理表現為大腦萎縮及變性,臨床癥狀主要有日常生活能力喪失、認知功能障礙、精神行為異常等[1]。老年癡呆的恢復時間長、預后差,給患者家庭、社會都造成較大負擔。除了積極治療外,給予有效的護理十預也非常重要。懷安縣中醫院對住院的部分患者實施了情感護理法,效果可靠,能明顯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現將詳情作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66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剛好33例。研究組中,男20例,女13例;年齡56-80歲,平均年齡(62.3±3.2)歲;文化程度:13例初中以下,15例高中,5例大專及以上。參照組中,男20例,女13例;年齡58-80歲,平均年齡(62.3±4.2)歲;文化程度:12例初中以下,15例高中,6例大專及以上。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明顯,值得比較。

1.2 護理方法 兩組均進行疏血通、腦康復等基礎治療,參照組行肢體按摩、飲食、用藥指導及運動訓練等??祻妥o理。在參照組基礎上,研究組加用情感護理法,內容如下。成立情感護理小組,贏得家長的同意后,評估患者的情感狀態,并結合患者病情制定有針對性的情感護理對策。①指導患者用語言將自身情感表達出來,由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使其認識到情感表達與疾病康復的重要聯系,并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每日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鼓勵患者學會傾訴自己的苦衷與感受,減輕心理負擔,從而有利于情緒的改善。叮囑患者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②給予有針對性的情感護理干預,對于情緒煩躁或不穩定者,應給予相應的安慰,注意使用溫和、安慰性語言,指導患者進行意想放松,放松情緒;對于退縮、冷漠或孤獨者,可在室內擺放一些患者喜愛的物品,并與家屬一起幫助患者重拾以往的興趣;對于遲鈍、睡眠障礙者,可鼓勵患者多參加有氧運動或積極傾訴;對于焦慮者,指導患者通過聽音樂、情緒轉移等方式,減少內心的失落感。③鼓勵病友之間的交流,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加強病友之間的交流有哪些好處,并鼓勵患者積極與病友交流,分享康復的經驗和喜悅,不但有利于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友誼。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認知功能評分以:認知功能評分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MMSE)量表進行測評,分數

1.4 臨床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

2.結果

情感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明顯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在老年癡呆的治療中,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研究發現[2],情感作為人類的一項認識活動與意志行為活動一致,良好的情感可幫助人們克服困難,協調與平衡不良情緒[3]。情感護理則是一種強調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近年來逐漸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在認知障礙護理中,強調情感成分,能更好的促進強化訓練的進行,對患者記憶、思維、智力、空間定向等功能障礙進行護理干預,以刺激大腦興奮,改善臨床癥狀。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針對性地實施情感護理措施,如:出現幻聽、幻視的患者,應穩定其心理情緒,并掌握其病情發展,盡量引導患者至正常的場景。對思維紊亂患者,則可適當地轉變話題,以轉移其注意力。此外,還可以通過進行益智類、記憶類、協調類游戲等,以刺激患者的思維活動[4]。

懷安縣中醫院對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了情感護理,包括指導患者用語言表達自身的情感,鼓勵患者多和病友、親人交流等。參照組僅實施常規護理。從表1中可得知,經過情感護理,研究組的精神狀態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優于參照組,兩組存在較大差異。這表明情感護理法應用于老年癡呆患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提高其日常生活質量。對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中實施情感護理法,情感智能干預能增強老年性癡呆患者對康復鍛煉的堅持和應對事情的自信心,能增強患者認知水平、四肢活動及生活自理能力,延緩癡呆的進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實現康復訓練目的。并有利于患者精神狀態的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林娟.??谱o理對老年癡呆息者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院管理論壇,2015,32(6):56-58.

[2]樊惠穎,李崢.懷舊療法在老年癡呆患者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06):716-720.

篇3

【關鍵詞】護理干預;社區;老年高血壓

Nursing intervenes to the community old age hypertension patient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compliance influence

ZHENG Yong-li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Longquanyi District, Chengdu 6101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ommunity drug treatment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the care compliance effect, summarize nursing experience,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 Methods: 96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is commun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48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8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traditional methods of care, integrated care and observation group interventions, more care of both effects. Results: The ca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munity; hypertensive

高血壓病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一,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日益增多,老年高血壓患者也相繼增多,經人群調查,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壓病的患病率達57%,80歲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達65.6%。發病率高,控制率低,并發癥重,致殘致死率高,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長期合理地藥物治療是目前較理想的治療方式,但許多老年人由于各種因素造成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差,是高血壓得不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提高我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的依從性,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對社區管轄的老年高血壓患者采取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地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建立健康檔案且被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的老年患者96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64例,女32例,年齡65~79歲,平均71.42歲。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高血壓中輕、中度高血壓診斷標準[1],年齡>60歲的患者,于安靜休息20 min后,采取坐位或平臥位,用水銀柱式血壓計測量右臂肱動脈血壓。每位患者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可診斷為老年高血壓;若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舒張壓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根據其病情的實際情況,選用科學合理的藥物治療,用藥的原則為:重視靶器官心、腦、腎的保護;提倡單一藥物治療,并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提倡個體化,治療因人而異;緩慢降壓,嚴密觀察療效和副反應。常用藥物有鈣拮抗劑、β受體阻斷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及利尿劑等。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采取傳統的護理方式,而觀察組采用綜合性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血壓的控制情況及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

篇4

[關鍵詞] 胃腸道手術;綜合性護理;胃腸蠕動功能;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459.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6-0095-03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complication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elder abdominal operation

CHEN Zhensu

Surgical Department, the First Hospital of Wenl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Wenling 317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complication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elder abdominal operation. Methods Seventy-two cases of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elder abdominal operation by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at random.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operated in the treatment of general anesthesia by trachea cannula. The patients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while the patients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additionally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MMSE and HDS score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obviously were declined after one day upon the operation(t=2.16, 2.35, 2.20, 2.29, P

[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operat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Gastrointestinal peristaltic function; Complication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是一種較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并發癥,好發于老年患者全麻術后。近年來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老年患者進行手術的病例增多,從而增加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導致患者遵醫依從性下降,這不但影響患者術后的早日康復,而且還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需積極干預處理[1,2]。近年來研究發現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術后認知功能下降及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具有積極作用[3]。本研究觀察了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術后認知功能和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普外科手術治療的老年腹部手術患者72例。納入標準:①具有擇期手術的適應證,且ASA分級Ⅱ~Ⅲ級;②年齡≥60歲;③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手術。排除標準:以往有嚴重智力、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納入的72例老年患者隨機分為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每組各36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和手術時間等方面比較基本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方案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病例資料比較(x±s)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手術治療。常規護理組予以圍手術期常規護理,護理干預組加用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①術前心理干預:術前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狀態,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采用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方式,從而激發患者潛在的心理資源,調節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鼓勵并安慰患者消除其抑郁、焦慮、恐懼等心理障礙,改善其心理狀態,使其以良好心態主動接受并配合手術;②術后護理干預:術后6~8 h待患者全麻清醒后向患者詳細解釋早期活動的重要性,并協助患者改半臥位,幫助患者進行床上翻身活動;如患者的病情允許可進行早期下床活動,可先練習坐床緣,適應后逐漸下床在病房活動,并逐漸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能力;③術后認知功能訓練:利用視、觸、嗅、聽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文字、圖形、模型、音樂等多種方式進行認知功能的訓練,以逐漸提高患者語言、記憶和行為等能力。觀察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認知功能的變化,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1.3.1 認知功能評估標準[4] 采用簡易智力狀態量表(MMSE)和長谷川癡呆量表(HDS)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MMSE量表包括時間定向力、地點定向力、即刻記憶、注意力及計算力、延遲記憶、語言和視空間等7個方面,共30題。HDS量表包括定向力(2題)、記憶功能(4題)、常識(2題)、計算(1題)、物體銘記命名回憶(2題)等11題。

1.3.2 術后近期并發癥 包括切口感染、切口裂開、腹腔殘余膿腫、早期炎性腸粘連、下肢深靜脈血栓等。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具有動態分布的組內先行方差分析,有意義后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結果用百分比[n(%)]表示,采用χ2 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MMSE和HDS評分的變化

兩組患者術前MMSE和HDS評分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1 d,兩組患者MMSE和HDS評分均較術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6、2.35、2.20、2.29,P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MMSE評分的變化(x±s,分)

注:與術前比較,P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HDS評分的變化(x±s,分)

注:與術前比較,P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護理干預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5.56%,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的22.2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18, P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注:與常規護理組比較,*P

3討論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是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病機制較復雜,迄今國內外尚不完全明了[5,6]。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于老年患者神經功能退化的基礎上由手術、 麻醉及多種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是老年腹部手術患者的年齡較大,心理承受能力明顯下降,對手術和手術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顧慮,術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等負性不良心理障礙,從而誘發患者術后發生認知功能障礙[7,8]。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術后認知功能下降,不但可引起患者語言、記憶和理解功能的下降,使患者對治療和護理遵醫率明顯下降,而且不可避免會增加切口感染、切口裂開、腹腔殘余膿腫、早期炎性腸粘連、下肢深靜脈血栓等術后常見并發癥的發生率,影響術后的康復療效,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的生命[9,10]。因此,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術后患者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減輕患者術后認知功能下降,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11,12]。

近年來國內外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術后如何減輕患者認知功能下降、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13-16]。楊春光等[17]研究發現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予以護理干預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尚冬青等[18]研究發現中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術后予以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術后認知功能,提高患者的定向力、記憶力、計算力、回憶、語言等能力。本研究結果發現術后1 d,護理干預組MMSE和HDS評分下降幅度明顯少于常規護理組;術后3 d,護理干預組MMSE和HDS評分恢復術前水平,而常規護理組MMSE和HDS評分仍低于術前水平,提示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術后認知功能的下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減輕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下降。同時研究還發現護理干預組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提示綜合性護理干預可明顯減少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綜合性護理干預通過術前心理干預、術后護理干預和認知功能的訓練,從而激發患者潛在的心理資源,調節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及家屬的要求,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及遵醫行為,從而提高患者術后的認知功能,提高患者術后的臨床療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

總之,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術后認知功能的下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能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Ramaiah R, Lam AM. 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the elderly[J]. Anesthesiol Clin,2009,27(3):485-496.

[2] Newman S, Stygall J, Hirani S, et al. 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 on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J]. Anesthesiology,2007,106(3):572-590.

[3] 劉金田,黃云飛,劉明輝,等. 老年人腹腔手術后認知功能障礙15例臨床分析[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23):2425-2426.

[4] 楊純勇,易斌,郭巧,等.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評估工具進展[J]. 重慶醫學,2010, 39(17):2319-2320.

[5] Ioho m G, Szarvas S, Larney V, et al. Perioperative plasm a concentrations of stable nitric oxide products are predictive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 Anesth Analg,2004, 99(4):1245-1252.

[6] Fodale V, San tamaria LB, Schifilliti D, et al. An aesthetics and 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a pathological mechanism mimicking Alzheimer’s disease[J]. Anaesth Esia,2010, 65(4):388-395.

[7] Feart C,Samieri C,Rondeau V,et al. Adherence to a mediterranean diet, cognitive decline, and risk of dementia[J]. JAMA,2009,302(6):638-648.

[8] Roberts,Geda Yonase,Knopman DS,et al. Association of duration and severity of diabetes mellitu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 Arch Neurol,2008,65(8):1066-1073.

[9] Bittner EA,Yue Y,Xie Z. Brief review : Anesthetic neuro-toxicity in the elderly,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J]. Can J Anaesth,2011,58(2) :216-223.

[10] Coburn M,Fahlenkamp A,Zoremba N,et al. Post operative cogniive dysfunction: Incidence and prophylaxis[J]. Anaesthesist,2010,59(2):177-184.

[11] Mandal PK, Schifilliti D, Mafrica F, et al . Inhaled anesthesia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J]. Drugs Today(Barc),2009,45(1):47-54.

[12] Bittner EA, Yue Y, Xie Z. Brief review: anesthetic neurotoxicity in the elderly,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J]. Can J Anaesth,2011,58(2):216-223.

[13] 劉利,丁思勤,汪振亮. 老年患者腹部手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高危因素分析[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18(9):987-990.

[14] 劉亮平. 高齡患者腹部手術后并發癥的護理[J]. 吉林醫學,2010, 31(25):4391-4392.

[15] Bilotta F,Doronzio A,Stazi E,et al. Postoperative cognitive:dysfunction:toward the Alzheimer' s disease pathomechanism hypothesis[J]. J Alzheimers Dis,2010,22(3):81-89.

[16] Delrieu J,Piau A,Caillaud C,et al. Managing cognitive dysfunction through the continuum of Alzheimer’s disease: Role of pharmacotherapy[J]. CNS Drugs,2011,25(3):213-226.

[17] 楊春光. 老年患者腹部手術后常見并發癥的原因與護理干預[J]. 中國衛生產業,2012, 7(29):24.

篇5

關鍵詞:養老機構;社會實踐;護理本科生;健康評估能力;質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2-0188-03

隨著護理學專業化和??苹l展,培養護理本科生使用護理程序、提高臨床決策能力成為護理本科教育中面臨的重要問題與挑戰。健康評估能力是臨床決策能力的基礎,它是培養護生收集資料、“以與醫療診斷不同的整體護理評估的思維模式”、確認患者的護理問題/護理診斷、監測病情變化、預測疾病發展的能力[1],是現代護士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護士提供高質量護理服務的必備技能[2]。為了探究提高護理本科生健康評估能力的方法,2013年,我們將養老機構作為培養護理本科生健康評估能力的第二課堂,利用護理程序指導護生在養老機構開展融學習與服務為一體的健康評估實踐活動?;顒雍蟛捎蒙疃仍L談的方法,以每個服務小組為對象,對參與活動的16組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了解其在整個服務過程中的感想、收獲和建議,探討養老機構社會實踐對護理本科生健康評估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以我系2010、2011級共32名護理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其中2010級23人,2011級9人。2人/組,由2010級、2011級學生結對組成9組(G1-G9),由2010級學生結對組成7組(G10-G16)。所有護生均完成了《健康評估》課程的學習,取得相應學分,具備一定的健康評估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實施方法。確定服務對象:石河子市綠洲醫院老年科是集養老、醫療、康復、護理為一體的養老機構,從這些老年人當中選擇由醫院確診過的老年患者16名(其中,高血壓病人10名、糖尿病病人6名)。準備工作:由教師編制健康評估實踐的相關表格,包括養老機構老年慢性病患者護理評估表及隨訪表。評估表以呂探云主編,人衛版《健康評估》(第2版)、《健康評估》(第3版)教材為理論依據,結合養老機構老年人特點,參考國內外文獻,經專家咨詢和預試驗基礎上編制而成,內容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人口社會學資料,基本健康信息,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及其他需要;隨訪表主要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癥狀、體征、服藥)及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等內容。以上表格編制完成后,由教師就這兩份表格的使用對32名參與護生進行培訓。組織分工:1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由2名護生配合照顧。教研組2名教師參與本項目,每名教師負責指導8組護生;指導形式包括組織小組討論及現場指導,其中每對學生的現場指導次數不少于3次。實踐內容:從2013年4月6日開始,每周1次,連續12周。每組護生首次實踐需完成“養老機構老年慢性病患者護理評估表”,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小組討論,確認服務對象的護理問題/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其余每次則需按照上次制定的護理計劃進行實施與評價,并完成“隨訪表”,在教師指導下,再次確認護理問題/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如此不斷循環。最后一次實踐每2組互換服務對象以《養老機構老年慢性病患者護理評估表》完成終末評估。

2.評價方法。評價內容:目前,國內學者對于護生健康評估能力的評價尚沒有統一標準。一般認為應從健康評估理論、問診能力、溝通能力、護理體檢能力、閱讀及分析相關檢查報告的能力、病歷書寫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3,4]。結合養老機構的特點,本研究從問診能力(含溝通能力)、護理評估記錄書寫及診斷思維能力兩方面擬定訪談問題,探討社會實踐對護理本科生健康評估能力的影響。問題包括:(1)社會實踐前后,您與老人的交流與溝通能力有無改變?改變表現在哪些方面?(2)社會實踐前后,您對資料的分析歸納、作出護理診斷能力有無改變?改變表現在哪些方面?(3)社會實踐前后,您書寫護理診斷的準確性有無改變?改變表現在哪些方面?(4)社會實踐前后,您的護理評估記錄書寫的質量有無改善?改善表現在哪些方面?(5)參與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您的收獲有哪些?(6)您在為老人服務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障礙有哪些?(7)您對這項活動的建議?每組學生的訪談時間約為20分鐘,訪談前說明目的,在征得學生的同意后現場錄音。在訪談過程中,要認真傾聽談話內容,并仔細觀察他們的情緒變化,對有疑問的內容進行澄清和確認。反復聽取錄音資料,將資料整理成文字,通過編碼、分類和提煉主題的方法對資料進行分析。

二、結果

(一)溝通能力

1.準備工作。多數學生表示,會在每次實踐開始前做部分準備工作。如G5說:“平時到臨床見習,我們五六個學生問一個患者,自己也不用做太多準備,反正總有人會問;這次活動就我們兩個人,再也不能依賴別人了,為了不尷尬,我們會提前把各自要問的問題分配好?!盙6說:“第一次評估是像以前那樣按照評估表逐條去問,結果發現老人好像聽不懂,有一次還鬧了笑話,我們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問法過于書面化。后來,我們兩個會提前交流一些問題的問法?!盙8說:“我們在給老人做糖尿病健康教育時,前幾次只是講一些知識,她好像聽不懂,也不感興趣,后來的內容比如糖尿病足,我們就提前在網上找了相關圖片,用手機給她看,效果好多了。”

2.溝通技巧。多數學生表示,隨著實踐的深入,會有意識地使用問診及溝通的技巧,溝通效果也有了很大改善。G1說:“我們組的老人特別喜歡我們來,每次我們來了就會給我們講好多他以前的事,這樣就影響我們做正事(評估)了。后來,我們就漸漸能把握把他‘拉’回來的時機了,他想說的也說了,我們想問的也問了。”G3說:“開始時我們經常會一次問好幾個問題,我們組的老人耳朵背,她總是‘挑’著回答,有的問題就漏掉了。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提問方式需要改變,在那之后每次就問一個問題,問的時候聲音大點,她回答起來幾乎都沒問題了。”G13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是按照評估表逐條來問,后來發現有的問題具有相關性,我們就把相關的問題組合了一下,放在一起問了。這樣既節約了時間,也沒出現相似問題重復問的情況了?!?/p>

(二)護理診斷

1.評估意識。訪談中有3組學生表示,評估意識得到了強化。G2、G11說:“以前我們也經常來養老院進行志愿服務活動,當時的服務內容帶有隨機性和盲目性。這次來機構,每次都是先評估后服務,這使得我們的護理措施更有針對性了?!盙8說:“以前來機構,我們能為老人做的只有剪指甲、洗頭等這些基礎護理工作;這次通過評估老人的情況,我們為他們講解了需要的健康知識,受到了老人的歡迎?!?/p>

2.擬定護理診斷的能力。多數學生表示,通過實踐,擬定護理診斷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G10:“之前在收集到的資料中很難發現問題所在,摸不著頭緒,通過訓練和老師的精心指導,發現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G4:“能按照老師給的思路來分析護理問題,提護理診斷時的邏輯思維明顯增強,提出的護理診斷更加全面準確?!盙16:“理論課學習時側重于確定護理診斷的名稱,現在對于相關因素的確定感覺容易了很多。”G7:“以前寫護理診斷會出現自編自造的情況,現在會有意識的查找資料,在護理診斷手冊中查找、分析與資料相符的護理診斷?!盙9:“之前隨口能說出的護理診斷名稱也就五六個,現在掌握的護理診斷數量增加了許多?!?/p>

3.護理記錄書寫。多數學生表示,護理評估記錄的書寫能力有了明顯提高。G16:“現在每次碰到陽性資料都會進一步詢問相關原因,把原因補充到護理評估記錄里,這樣有利于確定護理診斷的相關因素?!盙14:“前幾次上交的護理評估記錄總有漏項,老師在群里指出問題之后就注意多了,每次書寫完成后,我們會兩人核對、避免漏項?!盙15:“以前寫見習報告時不會注意護理診斷的先后順序,這次活動時,老師要求我們排序,并且講了排序的技巧,漸漸地我們能很容易地完成診斷排序了”。

(三)責任感

多數學生表示,養老機構社會實踐使自身的責任感明顯加強。G1說:“以前臨床見習時沒有固定的見習對象,這次活動固定服務對象,無形中就把自己和老人聯系在一起,會給予他更多的關注?!盙14說:“固定服務對象使我們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有被別人需要的感覺,對這項活動的重視程度增加了”。G13說:“以前臨床見習時就是覺得自己是學生只是學習,此次活動中感到自己更像是‘主人翁’,我們組的老人骨折一直臥床,感覺他真的很需要別人的關心,我們就想著多為他做點事,讓他舒適一些?!盙10說:“此次活動的持續時間長,我們每個人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自由發揮的余地也大,更能激發我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p>

(四)無助與困惑

有部分學生表達了自己的無助與困惑。G3:“我們想看看這些老人的病歷資料,但科室的護士老師拒絕了我們的要求。”G12:“老師現場指導次數少,小組討論的次數應當再增加一些,希望老師能多提供幾次指導與講解?!盙9:“我們每次都是按照護理診斷來制定下一次的護理計劃,可一些計劃難以真正落實?!盙16:“在服務過程中由于自身的知識、能力有限,護士老師為了避免產生不良后果,有的具體操作不太放手讓我們去做?!盙7:“雖然已經學過健康教育了,但做的時候還是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方法,只是講了健康知識。”

三、討論

(一)養老機構社會實踐有助于培養護生的問診及溝通能力

問診是收集健康資料的主要手段。正確的問診方法和良好的問診技巧是確保健康資料完整與準確的關鍵,是做出正確護理診斷的基礎,更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的重要時機。因而,問診能力不僅對于護生健康評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是其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重要體現。健康評估課程中,問診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是臨床見習和實驗室角色扮演。臨床見習時,很多情況都是多名護生見習一位患者,護生的見習機會缺乏,在加之很多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更加縮短了護生的見習時間,導致護生的問診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訓練。實驗室角色扮演時,大部分學生由于缺乏疾病經歷及尚未開始專業課的學習,對疾病的知識知之甚少,只能從形式上訓練問診能力。養老機構社會實踐已隨訪方式進行,使護生直面真實的患者,隨訪時間較長;并采取結對、責任到人的原則,護生有了責任感,大大提高了護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也增加了護生的實踐機會。在反復訓練及教師的指導下,護生的問診能力與溝通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鍛煉。因而,養老機構社會實踐有助于培養護生的問診及溝通能力,與傳統健康評估實踐教學可實現優勢互補。

(二)養老機構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護理本科生的整體護理評估思維

《健康評估》(第3版)指出,課程目標在于培養護生“以與醫療診斷不同的整體護理評估思維模式”確認患者的護理診斷/護理問題能力[1]。整體護理評估思維是在整體護理理念基礎上形成的診斷性思維,掌握護理程序的應用是其內在要求。目前的臨床見習常局限于某患者一次性健康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診斷,這使得評估、診斷與計劃、實施、評價割裂開來;同時在前期課程中也未設計連續的護理程序應用實踐的環節,這些均不利于護生整體護理理念的建立。此外,見習報告常以小組作業形式提交、教師的評價反饋往往滯后,且缺乏師生面對面的交流與討論,難以達到有效訓練診斷性思維的目的。本研究中,養老機構社會實踐以護理程序為指導,護生體驗了“動態的”、“連續的”、“整體的”護理服務。隨著實踐的深入,護生改變了以往來機構時“隨意、無準備”情況,形成了“根據評估及診斷結果,實施護理計劃”的習慣,很好地強化了評估意識。確定護理診斷是護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實踐中采取了“組內討論確定初步的護理診斷教師指導下進行小組間研討教師點評小結”的步驟進行。研討型教學在這一環節的應用,強化了護生對于護理診斷基礎知識的掌握,培養了護理本科生的診斷性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養老機構社會實踐培養護生健康評估能力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

為促進機構實踐培養護生健康評估能力的長效發展,需要提供以下外部支持:對外,高等醫學院校應當將養老機構創建為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這是醫學生社會實踐得以長期開展的堅實基礎[5]。在此前提下,雙方加強協調溝通,有助于解決學生在機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升其成就感。對內,高等醫學院校需要進行社會實踐課程化改革及師資支持。在2015年開始的新一輪實踐中,我系的做法是:《養老院護理實踐》寫入了2013版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安排學生(2013級護本生)在三年級開學前進行為期兩周的機構集中實踐活動,完成后可獲得1學分,這樣可使社會實踐規范化,解決了與專業課銜接的問題。本學期起,將機構作為健康評估課程的第二課堂,指導學生(2013級護本生)完成與課程理論教學同步的2個月的實踐活動,作業及參與情況計入課程平時成績。教師的指導對學生健康評估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目前開展的第二輪機構實踐中,我系已將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納入了實踐教學師資,同時通過師生互動平臺――QQ群、微信群,實現了師生實時互動,這有助于在師資緊缺的情況下及時解決學生在實踐中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呂探云,孫玉梅.健康評估[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張文杰.護理人員健康評估能力評價研制與初步應用研究表[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3]羅玫,蔡敏,劉兵,等.中醫護理本科生臨床健康評估實踐能力培養的探討[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