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思政教育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01 17:4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思政教育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絡思政教育的概念

篇1

關鍵詞:資助工作;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困境;對策

【分類號】G649.2

關于資助工作與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研究,目前學界主要關注點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注網絡信息化對大學貧困生資助的促進作用,例如裴九雄的《網絡信息化的大學生資助新模式》[1];二是關注在資助工作中對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史凌芳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析》;三是關注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祁承勇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研究》。

以上關于資助工作與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研究文獻中,一是研究在資助工作中利用網絡信息化的研究已開始出現,但數量很少;二是關注在資助工作中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多,但涉及網絡思政教育的少;三是關注網絡思政教育的多,涉及資助工作的少。這些相關文獻說明直接涉及資助工作與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很有必要對此進行探究。

一、概念界定

為了本研究的順利開展,首先需要界定相關概念。關于貧困大學生的概念界定。對此目前并沒有統一意見,主要散見于一些文件中,如2007年財政部、教育部下發的《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貧困大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和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不足以支付其學習和生活的基本費用(主要指學費、生活費、住宿費和書本費等費用)的學生?!苯栌靡陨辖缍ǎ狙芯恐械呢毨Т髮W生也即指高等學校中,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或在支付教育費用上有困難的在校大學生,其衡量標準是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就讀學校所在地當年的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大學生。

二、網絡已成為許多貧困大學生表達權益的重要途徑

1.貧困大學生網上表達權益的特點。一是快捷性與便利性,具有隨時隨地表達權益的特征;二是開放性與多元性,可以表達各種利益訴求;三是及時性與無限制性,不但可以及時表達利益訴求,其他人也可以不受限制接受這種利益訴求;四是交互性與多樣性,可以一對一,也可以一對多地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表達利益訴求;五是全球性與廣泛性,利益訴求影響之廣,受眾人群覆蓋之大前所未有。

2.網絡已成為貧困大學生表達權益的重要途徑。目前,網絡發展越來越快,大學生受網絡文化影響也越來越深。隨著貧困大學生權益意識的逐漸增強,以及網絡表達權益訴求的特點所在,使網絡天然已經成為了貧困大學生表達權益的重要途徑。

3.貧困大學生表達權益的現實對高校資助工作的消極影響。由于部分貧困大學生存在自卑感、空虛感、落寞感、挫折感、意志薄弱、人際關系障礙、主動性差、缺乏自立自強精神和價值觀趨于功利化等特征,導致他們會在網上一些不實的言論,嚴重傷害高校的資助政策和資助工作。

4.資助工作視角下的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面臨的新挑戰。貧困大學生網絡表達的合理性與正當性是應該予以支持和諒解的,也應該予以及時支持,以免問題擴大化。但由于貧困大學生自身利益觀、功利性、心理缺陷及價值偏差的存在,使他們在表達利益的正當性、合理性與真實性時,很可能會使人產生一定的誤解,并造成一定范圍的負面影響。

三、資助工作視角下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

1.現實教育目的與理論教育目的相悖離。就資助工作來講,它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服務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大局。因此,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理論目的也應該是服務學生成長成才這一大局。而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會更多從穩定的角度、從掩蓋家丑的角度、從息事寧人的角度進行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這嚴重違背了網絡思政教育的本來面目和價值所在。

2.實然教育主體與應然教育主體相悖離。在現實貧困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往往資助教師、學生處教師和輔導員等會作為思想教育的主體。而網絡思政教育主體已經與現實思政教育大相徑庭,它的主體往往具有相對性,“教育者、大學生和網絡環境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均可作為教育活動的承擔者作用于其他兩方,相對于其他兩方成為主體?!?/p>

3.真實教育效能與理想教育效能相悖離?!皥猿忠陨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來統領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努力使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健康成長,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實現育人目的”,這應該是檢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標準,也應該是檢驗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理論效能。然而,由于教育目的、教育主體等的局限性,導致教育效能僅在于針對具體事件,解決一時問題。

4.實際教育途徑與應然教育途徑相悖離。就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途徑而言,實際工作中與線下教育并無本質區別,主要是通過批評教育的方式開展,并沒有尋求到與應然教育途徑更契合的方式開展教育。同時,如何將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相結合,如何將教師教育轉化為學生自育,還沒有很好的途徑。

5.現行教育方法與應有教育方法相悖離。在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中,很多人仍然采用線下灌輸的方式進行,認為線下教育能解決一切問題,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應用于線下思政教育都已經行不通。如今,網絡思政教育已經打破了傳統思政教育的時空界限,拓展了思政教育的領域與內容,教育的方式也理應被更合理的新的教育方式所取代。

四、強化資助工作視角下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厘清教育目標,強化教育理念。學校以育人為根本,貧困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也必須遵循這一宗旨,充分發揮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培養人、塑造人、感化人的功能。必須深入開展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把培養健全人格、提高道德品質融入網絡思政教育,將資助育人與網絡思政教育緊密結合。

2.樹立主體意識,發揮主體作用。貧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育人,這決定了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再加上網絡思政教育應然主體的相互轉化性,就更有必要調動貧困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他們自我教育的良好狀態。

3.創新教育載體,更新教育方法?!百Y助工作的每一項工作都是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都會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起到促進作用?!?高校資助工作者要善于通過創新網絡思政教育載體和方法,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起來,將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結合起來,將日常教育與網絡教育結合起來。

篇2

共筑“健康夢”征程中,醫學教育能否發揮生力軍作用,醫學生能否盡量縮短上崗適應期,青年醫務工作者能否贏得患者信賴等,都是醫學教育始終關注、長期實踐、深化教改的重點問題。隨著醫學教育受互聯網發展的影響,已形成繁雜多變的媒介場所、網絡社會空間及網絡文化生活模式[1]。最新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普及率為61.2%,10~39歲網民占65.1%,其中20~29歲者占比最高,大學生已成互聯網使用主力軍[2]。作為精英教育對象,醫學生成為受網絡文化輻射范圍最廣、影響力度最深、受益程度最多的主要群體之一,既享受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的益處,也受不良網絡文化內容的侵害。醫學教育是精英教育,加強醫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打好網絡意識形態陣地管理主動仗,對于醫學院校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1網絡文化概念闡述

網絡文化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在網絡空間形成文化活動、方式、產品和觀念的集合,是人們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工作、生活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價值觀念、社會心態等的總稱,包含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修養、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等[3]。網絡文化是新興技術與文化內容的有機結合,從網絡層面看文化,突出技術變革影響文化范式變遷;從文化視角看網絡,強調網絡內容的文化屬性引發的文化范式轉型。它具有開放性、實時性、群體性、虛擬性等特點,是影響學生成長成才的“雙刃劍”[4]??傊?,人類文明深受網絡流行而影響,網絡文化育人作用愈發強大。

2醫學教育中網絡文化作用的發揮

2.1網絡文化重要性

教育部頒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充分發揮十大育人功能,創新推動網絡育人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做好網絡文化建設是筑牢高校意識形態陣地、適應網絡技術發展、推動思政教育的要求[5]。醫學教育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更要求醫學生利用網絡,獲取前沿醫學知識,通過網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助于培養“呵護生命、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優秀醫務工作者。

2.2網絡文化正向作用

網絡文化以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影響著醫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它可以拓寬醫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開展“自助式”學習,主動接受有益的文化熏陶;構建與外界交流的橋梁,節省成本、豐富認知,讓生活方便快捷;借助網絡平臺暢所欲言,釋放心理壓力,形成個體交際圈;在網絡空間扮演多個角色,發揮社會化減壓手段的功效。

2.3網絡文化負向效應

網絡文化的過度發展和不合理使用,縱容醫學生好奇、好勝、攀比等心理現象的發酵。如網絡亞文化的“前衛”和“時尚”,會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6];抖音、快手等娛樂性網絡文化傳播平臺的無限推送信息,易致自控力薄弱的學生沉迷其中;網絡直播中“低俗文化、暴力文化”屢見不鮮,影響醫學生健康成長,甚至發生脫離社會現象。

3網絡文化促進醫學生思政教育的思考

3.1構建網絡文化體系,創新思政教育方法

樹立“互聯網+”“思政+”思維,創新方法提高效率。健全“學校、分院、班級、社團、公寓”五位一體網絡文化建設體系,強化示范、聯動和普及作用。設立網絡信息員、評論員,關注動態、強化引導。辦好QQ群、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互動平臺,暢通訴求渠道,提高服務水平。探索將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納入師生評獎評優、教師職稱(職務)晉升體系,強化認同感,激發積極性。建強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隊伍,專業化培養、多樣化發展、網絡化建設,推動醫學生思政教育全方位、創新性發展。

3.2拓展網絡文化內涵,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打造“兩微一端”思政教育新載體,完善網站、易班、官方抖音等平臺建設。開拓“兩創一融”新模式,即創新網絡思政課教學形式,創新網絡實踐內容,將網絡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學重要環節。建立網絡文化講堂、網絡名師工作室等,培育網絡文化項目,舉辦文化沙龍等。運用喜聞樂見方式,制作和傳播貼近醫學生的新媒體產品。整合資源成立醫學院校網絡聯盟,實現網絡思政合力育人。打造富具醫學特色的網絡文化育人品牌,開展大學生網絡文化節、“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推進網絡思政工作拓思路、講方法、有實招、見實效。

篇3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教育;大學生思政教育;新媒體

一、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新媒體是在新的網絡技術、新的計算機技術下產生的新的媒體形式,如微信、微博、博客、QQ、以及其他移動端APP。"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媒體)而言,指利用數字技術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等為終端,向用戶提供視頻、音頻、數據服務等交互式信息和娛樂服務的一種傳播形式。[1]新媒體使信息的傳播更加及時、迅速、便利、平民化,信息傳播量不斷增大。新媒體具有傳播高效、及時、使用方便,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信息傳播量大、互動性強、交互性強等特點,能夠滿足當代網民對信息需求。新媒體在人們日常生活和當今社會以及大學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熟練掌握新媒體的特點,能夠更好地研究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發揮作用。

(一)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即時性

在當今社會,手機、電腦或者其他具有多媒體功能的相關設備擁有者只要在網絡允許的條件下,就可以做到第一時間信息和接收信息,比如說微博、微信等APP上的信息傳播,其速度是非常迅速的。新媒體真正做到了不受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打破了很多有形、無形的障礙,充分地體現了傳播信息的即時性特點。很多事件和消息可以做到現場直播,能使人們了解到及時的情況,這一點甚至做到了同步性。新媒體的隨時、即時傳輸,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特點,大大縮短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時間和周期,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辦事效率。

(二)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量大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的存儲空間有了顯著提高和增加,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量是十分巨大的,通過搜索的方式,人們可以從網絡中找到大量的所需信息。這些信息量不僅僅包含文字、數字、符號、聲音、圖片,而且還包括動態視頻和圖畫。新媒體所使用的是電子化模式,新媒體的信息容量更大、時效性更強、效率更高,極大地增加了信息傳播的受眾量。例如,微信、微博、移動端APP。傳播再也不只是特定單位、媒體部門的事情,人人都可以參與進來,誰都可以傳播信息。信息的越來越來快,信息的傳播量也越來越大。

(三)新媒體的信息互動性更

由于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的操作是非常簡單、方便、直觀的。所有人都可以作為信息的者運用微博、微信、其他智能終端APP等進行信息的、信息的傳播。他的信息可以被其他網民所看見,而且信息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其他用戶的信息。例如微信使用者所的朋友圈信息,可以其他網友看見,在刷朋友圈的過程中也會看到其他網友所的信息。所有用戶都可以參與其中,進行評論、發表意見。很多人可以評論一個人的信息,一個人也可以評論很多人的信息,新媒體的信息互動性是非常強大的。

二、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意義

(一)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

在過去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絕大部分只來自老師,老師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思政教育形式逐步向現代化的新媒體教育形式發展。由于新媒體傳播的傳播形式豐富多樣、傳播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的特點,新媒體已經融入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微信、微博、移動端等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使用頻率最好的媒體,并且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獲得更加廣泛的信息資源,其中包括黨和國家政策、重大新聞、道德標準等大學生的思想建設信息。新媒體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具體、更鮮活的教育內容。通過新媒體信息傳播對大學生思維方式、認知方式、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影響,新媒體可以促進大學生的思維、認知、政治素養、道德規范的進步和與時俱進。進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

(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學習效率

新媒體的呈現形式新穎獨特、多種多樣,可以是文字、圖片、符號,也可以是聲音、動畫等。它能夠以生動的教學模式和豐富教學內容使思想政治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生動、形象,便于學習。新媒體的出現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拘泥于教師在課堂上知識信息傳播,新媒體逐步使思政教育中的“填鴨式教學”“灌輸式教學”“第一課堂”向“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發揮主動性”“第二課堂”轉變。大學生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移動APP等新媒體獲取更全更廣更有趣的思想政治內容,拓寬了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政工作者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移動端APP有效地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不僅使大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思想政治信息,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義,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利用新媒體與學生進行更加快捷的互動和討論,對大學生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相應的指導,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從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學習效率。

(三)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

“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能夠被教育者開發利用的,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種要素的總和?!盵2]所以說,新媒體也可以作為一項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由于新媒體即時性、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傳播信息量大的特點,新媒體能夠通過搜索、捕捉的方式隨時隨地搜集到更全更廣更有趣的內容,同時新媒體是大學生進行思想情感交流、感情抒發的重要媒介,為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寬闊的平臺。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移動端APP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政治情況,向大學生展示更加詳細、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向學生傳遞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道德觀、政治觀。大學生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移動端APP等新媒體獲得更加系統、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和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這樣,新媒體打破了時間、空間等的限制,拓寬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更好地推進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三、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效發揮新媒體作用的具體措施

(一)學校管理部門搭建有效的新媒體平臺

學校管理部門應該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搭建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媒體平臺。學校管理部門應該首先整合資源,創新新媒體平臺,構建立體化教育模式。校黨委宣傳部、思政教育系負責人先后建立學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學工微博、大學生思政教育微博等多個微信微博平臺。還可以利用微信建群和朋友圈的作用在群里和朋友圈一些和思政教育有關的話題;學校的相關負責人充分利用微博的作用,使用一個特定的微博專門用來最近的一些最近的一些和思政教育相關的話題,比如說對新聞事件有關道德規范的評估、意,近來黨和國家的政策,促進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相互討論。學校還可以建立一個有關思政教育信息的平臺,利用移動端APP就能隨時隨地接受到第一手的政治教育資源,教師可以上傳最新的思想政治知識、新聞、話題,有關道德規范的理論,學生也可以在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相關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學生意見的綜合分析和整理。對有異議的問題,思政老師可以具體分析、給出參考答案。這樣,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向學生傳達正確的思政教育理念,傳遞積極向上的能量,全方位地服務學生,讓學生們政治思維與時俱進,更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思政學習中的問題并及時糾正。進而更好地引領大學生政治思想,更好地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動新媒體思政工作長效機制的建設,為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有道德的社會主義新人而努力。

(二)加強對大學生的媒介教育

由于大學生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負面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可能會影響大學生的思維和理念,影響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所以,國家和學校都要努力為當代大學生創造更好的媒介使用環境,加強對大學生的媒介教育。國家應該大力加強不良信息的監管和篩選,完善網絡監督體系,為網絡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學校管理者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形式,發揮學校作為大學生媒介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努力規范、監督、指導大學生對新媒體,尤其是“兩微一端”的使用方式,確保微信、微博、移動端對大學生的積極引導作用。學校管理者有效、準確地教育、引導大學生獲取健康、積極向上的信息,給大學生一個正確的指引方向,為大學生的媒介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生處、學生會、班級的相關負責人應該密切關注微信、微博、移動端APP的動態,如果發現不良信息,應該立即報告給學校的監管部門,學校監管部門立即進行來源分析,盡快切斷不良信息的傳播。對于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信息和突況,應該努力引導用正確的價值觀進行思考。

(三)大學思政教師應該熟練使用新媒體

根據摩爾定律和吉爾德定律,新媒體傳播的參與者和傳播者都將呈現出倍數增長或指數式上升趨勢。[3]在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中,新媒體的使用情況還不夠完善,大學思政教師使用新媒體的熟練程度還有所欠缺。所以大學思政教師需要認識到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時俱進,學習、清楚了解并且掌握大學生所使用的新媒體形式,比如說當今流行的微信、微博和其他只能移動端APP。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媒體使用渠道并且做到熟練運用其功能,例如通過微信加好友、微信建群、微信朋友圈、申請博主、思政教育有關理論的博客、或者通過其他移動終端APP第一手資料和思政知識等形式建立一個與學生完整的交流體系。通過這個體系可以與大學生進行更多溝通和交流,詳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情況、思維動態、政治教育上的問題,然后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導。最后,使新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通過大學思政教師熟練使用新媒體的,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觀點、認知、道德觀、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大學生。

(四)熟練使用網絡語言和網絡思維習慣

新媒體是一個非常廣闊的領域,它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新媒體出現和廣泛使用之后,一些新的文字形式、表情符號也隨之出現了,它們是一種特殊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主要包括熱詞、口語詞和需求詞,比如說“猴賽雷”、“也是醉了”、“友誼的小船”、“洪荒之力”等等。網絡思維主要包括“簡約思維”、“極致思維”、“平臺思維”、“社會化思維”等等。這些語言和思維的使用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十分普遍。大學思政教師需要在了解、掌握這些特殊的網絡語言和網絡思維的前提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中進行合理利用,把網絡虛擬環境中一些語言和思維與實際的思政教學活動相結合。大學思政教師需要運用這些特殊的語言和特殊的思維,與學生進行更好地溝通,了解學生在政治思想上的真實想法。結合實際情況,與時俱進,教育、引導學生向更加正確,更加進步的思想政治方向發展。大學思政教育老師應該結合這些網絡語言,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運用到網絡多媒體中,與時俱進,以一種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穎的教學方式,更加高效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高。

(五)運用“兩微一端”進行針對性的教學

現如今,微信、微博、移動端APP等新媒體形式幾乎風靡整個大學校園。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微信、微博、移動端的使用更加普及,為人民學習新知識提供了新的渠道,也為我們的教育提供了新思路?!皟晌⒁欢恕钡鹊男旅襟w到來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時間地點的限制,為學生打造無所不在的“普遍學習”環境。這些新媒體對大學生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有很大的影響。大學思想政治教師可以通過“兩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動端APP),也就是通過大學生的微信朋友圈,大學生的博客信息以及其他移動端動態,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想法、觀點和認知水平,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關于微信、微博、移動端的具體運用如下:①針對大學生在思想政治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進行教學。通過微信、微博的“關注”功能,促進思政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學校工作者應該主動開通學校思政教育的微信賬號、微博賬號,然后關注本校學生、本校學生社團的微信、微博、移動端APP賬號,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掌握大學生的哪些方面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比較欠缺,需要提高,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完善;哪些方面需要表揚、相互學習,然后再在課堂上、課堂外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高大學生課堂教育的效率,發揮大學生思政教育更好教學效果,進而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②通過微信、微博、移動端APP轉發、評論功能,對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普及。有針對性教學的另一方面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對教學中重點、難點的教學。由于所有大學生的微信、微博、移動端APP都具有轉發功能,利用其轉發功能可以拓寬思想政治知識點的傳播。大學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首先對思政教育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整理,然后把相關信息到自己的賬號上,對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進行導向,之后指導大學生首先進行閱讀,然后進行評論并進行廣泛轉發。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教育內容進行了解并掌握,大學思政教育工作者通過對微信、微博、移動端的評論功能了解大學生的個人看法。大學思政教師可以通過這些詳細、有效、真實的信息,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努力把我國大學生培養成具有正確價值觀的新型人才。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效發揮新媒體尤其是“兩微一端”的作用對大學生思政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新媒體具有即時性、傳播信息量大、信息互動性強的特點。新媒體拓寬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傳播渠道,大學思政教育工作者通過新媒體能夠有效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動態、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學習效率。然而,我國的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傳播信息量太大,內容控制程度比較難,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一些負面信息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所以說,一方面,新媒體的使用能夠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由于嚴重沉迷于新媒體的虛擬世界中,脫離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產生了很多不良影響,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為此,我們必須在充分了解新媒體特點的基礎上,采取正確的措施,積極監管控制不良信息在大學生中的傳播,努力為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新媒體使用環境。在良好的新媒體使用環境中,通過學校管理部門搭建有效的新媒體平臺,學校相關部門加強對大學生的媒介教育,大學思政教師熟練使用新媒體,大學思政教育工作者熟練使用網絡語言和網絡思維習慣,大學思政教師運用“兩微一端”進行針對性的教學等具體措施,有效發揮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使新媒體更好地為我國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服務以促進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高,進而把我國的大學生培養成為有道德的社會主義新人。

參考文獻:

[1]方展帆.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應對策略探究[G].中國電視,2016(5):104-106.

篇4

關鍵詞:校園網絡傳媒;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10-0145-02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及日益普及,現代人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快捷、便利,當代大學生求學、求知的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一切都受益于網絡傳媒在校園中的日益發展。然而,網絡在校園中的普及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何準確把握校園網絡傳媒的特點,充分調動校園網絡傳媒的優勢引導作用,提升高等院校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成為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對此問題展開研究意義重大。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

人才培養方針趨于實用性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中,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來都是重中之重,并將其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各類院校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但各類院校之間又會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較之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對于人才培養則更注重于實用。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傾向于根據學生未來崗位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工作精神,為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學生自身素質存在個體間差異 目前,高職院校招生工作中存在生源質量不高、層次差異化較大等情況,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也容易受到外界輿論影響,從而產生自卑感和挫敗感。由于以上因素,高校思政工作也相應存在著問題多樣化、學生結構復雜化等情況,需要在工作中增強針對性。

大眾對于高職院校及其學生持有社會刻板印象 社會心理學對社會刻板印象的定義是:“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逼浔旧戆艘欢ǖ纳鐣鎸?,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這類人群的實際情況。利用社會刻板印象可以簡化我們的認識過程,使我們能迅速地適應某種環境。但社會刻板印象是固定化的,所以,也很難隨著現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它往往阻礙人們看到新的現實,接受新的觀點,結果導致人們對某類群體的成見。在我國,大眾對于高職教育、高職院校亦存在著社會刻板印象,認為高職教育是一種低層次、低等級的教育。針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克服對于社會刻板印象的抵觸情緒,更需要通過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取得社會的認可,從而獲取廣泛的社會信任與支持。

校園網絡媒體的概念及特點

校園媒體是以在校大學生為目標受眾,用于信息溝通的一種媒介形式,校園廣播、校園電視、校報、校園網等校園媒體是當今大學校園的主要信息傳播載體,它們在輿論引導、信息通道和聯系社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校園網絡媒體的概念 校園網絡媒體主要由學校舉辦,依托校園網存在,其信息及網站的開發利用得到校方的認可,并由專人負責日常管理和維護。目前,許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新聞網站、專業學科網站,還有相關的網絡論壇(BBS)、虛擬社區,如北大未名、水木清華、南大小百合等著名高校的網絡論壇等,其人氣之興旺、傳播效果之顯著令人嘆為觀止。校園網絡媒體已成為高校校園內最受歡迎的主流媒體,對在校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校園網絡媒體的特點 校園網絡媒體較之于校園傳統媒體有其自身的顯著特點:如傳播與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內容豐富、適用范圍廣、多媒體傳播互動等。校園網絡媒體不僅是傳統紙質媒體的傳承,更從各方面超越了傳統媒體對校園產生的影響。

校園網絡傳媒在高職

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校園網絡傳媒的信息傳播速度迅捷,包含信息量較大,可以有效地將校園內個體有效地集中聚合,因此,不少高職院校已將其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建立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打造BBS、微博等可供師生間展開有效交流的平臺??偨Y其功效,主要有以下幾點:

傳統思政課堂教育的輔助手段 從教育方式看,高職院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局限于課堂教學,手段單一,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其教育效果也因此受到局限;從在學時間看,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學制為三年,較本科生少一年,在校時間短,易導致教育效果不佳。通過將校園網絡媒體引入思政教育中,鼓勵并引導學生瀏覽相關的政治學習網站,利用網絡以拓寬學習內容及渠道,可以有效地輔助傳統思想政治課堂教育。

學生思想與行為的引導手段 高職院校的學生雖然已經成年,但面對互聯網的海量信息時,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原有的價值目標及理想信念,即“網絡異化”,產生消極情緒,這更增加了教育難度。通過打造校園網絡傳媒平臺,牢牢把握網絡思政教育的主動權,以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政工作者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手段 網絡的出現和發展縮短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時間和路徑,校園網絡傳媒同樣為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交往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從而更加有利于打造有利環境。隨著高職院校校園網絡的不斷完善,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更為多樣,通過QQ、E-Mail、網絡論壇(BBS)、博客,乃至新興的微博等互聯方式,突破了以往單純的信件、電話溝通的方式,實現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化、現代化。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的對策

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做好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效率低、效果差、事倍功半的狀況,思政教育工作者普遍感覺力不從心。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應有針對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思政工作者應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 加強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養工作,在面對困難和問題時毫不畏懼,發揚善于學習、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勵思政教育工作者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用創新的思維解決新出現的問題,進一步開創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局面,打造一支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注重對學生合理、適當使用網絡的引導 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和自控能力較欠缺,在面對錯綜復雜的情況時極有可能在網上喪失自我,導致網絡異化的產生,做出觸犯法律、違背道德的事情。對于這樣的學生,要注重對其引導,采用適當的手段進行鼓勵和鞭策,使其避免沉迷于網絡中的非主流信息。

建立思政工作網絡化的新機制 思想政治工作網絡是一個新興事物,指各級黨政機關及其人員以傳輸系統、通信系統組成的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高職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網絡傳輸包括文字、數據、聲音、圖形、動畫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從而對高職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激勵、教育和調控。通過網絡這一平臺進行傳播,將先進模范事跡、專家輔導、電視教育講座直接進入網絡課堂,提高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進一步增強其教育功能。

搭建師生網絡思想政治的立體教育平臺 高職院校學生中不少人已擁有多年“網齡”,面對高比例的學生上網群體,我們應通過建設主題鮮明且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或網頁,使學生在上網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關鍵。要做好學生上網教育工作,必須打造好的校園網,重點開發和扶持一批思政類學習網站,采用多種形式鼓勵師生進行互動、溝通,形成一個全新的立體式宣傳教育網絡平臺。

通過打造完善的校園網絡傳媒平臺,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的生機與活力,多種手段聯動并相互作用,充分調動校園網絡傳媒的優勢引導作用,提升了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最終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婁建瑋,張建奎.網絡輿情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10(9).

[2]丁建軍.淺談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特點、成因及其危機應對[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3]桑昭惠.網絡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4).

[4]張雙靠.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與對策[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06(12).

篇5

摘 要:隱性課程理論下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充分發揮隱性教育的潛隱性和滲透性作用,通過實地調研上海高校,發現當前高校隱性思政教育開展取得一定成效,能有意識的對各類隱性思政教育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但也存在著不足之處,進而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隱性課程;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思政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的概念內涵

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這一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通過詰問術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柏拉圖提出道德教育主要靠環境的影響和音樂、文學的感染以及行為習慣的培養,亞里士多德認為要通過實踐進行道德教育。其后,杜威提出的“同時學習”概念以及克伯屈的“伴隨學習”概念,對隱性課程的研究起到了啟蒙作用,然而,隱性課程概念的正式提出被認為是1968年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在其著作《班級生活》中首次提出,隨后圍繞著隱性課程理論開展了廣泛研究,并形成了三個比較有影響的理論學派,即結構功能主義學派、解釋論學派和新學派。我國有關隱性課程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經歷了兩個轉變,由介紹西方理論為主逐漸轉向較獨立的理論探索,由理論認識轉向實踐操作探索。

在隱性課程理論發展過程中,雖然其內涵并未在學術上達成統一,但一般而言,隱性教育的概念是相對于顯性教育提出的,隱性教育指學校范圍內除顯性課程之外、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體化的教育目標規范設計的校園文化要素的統稱。隱性課程理論應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代表性的觀點有: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從學校教育環境中所獲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經驗的總和,是學校為了實現教育目標,以不明確的、內隱的方式,使受教育者獲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經驗的教育內容和因素的總和(佘雙好,2003)。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獲得的影響自身品德經驗成長的各種隱性教育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不是學科意義上的課程,它沒有課程大綱、課程目標、課程計劃等要求,它主要是學校物質環境與精神“動力場”構成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教育資源(丁文勝,2002)。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課內外、校內外、間接的、潛在的、有目的教育活動中,通過受教育者無意識的,非特定的心理反應發生作用的教育性經驗的傳遞與滲透(冀學鋒,2003)。

二、高校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隱性思政教育開展的基礎。一般認為,顯性課程資源包括哲學、科學、藝術等幾種實體性精神文化,隱性課程資源則包括物質文化、實體性精神文化和非實體性精神文化。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中,物質文化主要指學校建設布局以及環境布置情況,實體性精神文化主要指館藏圖書、刊物等,非實體性精神文化主要指規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和教風學風、價值取向等非制度文化。

通過對上海部分高校的實地觀察與訪談,發現高校普遍認識到隱性思政教育的作用,在隱性思政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在物質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各類高校都充分認識到校園環境對學生思想的“潛移默化”作用,部分高校在校內陳列名人、偉人雕塑,傳遞精神信仰,如復旦和同濟校園中的像,華政校園中亞里士多德像;部分高校建筑風格各具象征意義,傳承高校精神,如上理工的歷史建筑群,既傳承著歷史又表達著大學開放包容的精神。在實體性精神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各類高校圖書館館藏豐富,大學城區域各校還實現資源共享,是學生成長的B料。在非實體性精神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各類高校不僅重制度文化建設,用高校章程來引導師生,更是注重通過新媒體平臺來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各類官方與非官方的公眾號競相展示著當前時代大學精神和文化,如各高校校方與團委的微信平臺,復旦教師團隊運營的“論文大燜鍋”公眾號等,以及易班平臺上打造的網思易班、易班大學、易班學院等,都充分的利用了新媒體渠道來開展思想教育和專業教育。

雖然高校在思想意識上認識到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就開展的隱性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而言,仍然存在不足之處。(1)學科教育中的思政教育資源沒有充分利用。表現為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內容的斷裂,不能將學科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或是結合度仍不高。(2)教育者的主導作用發揮不足,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缺乏對隱性課程開發意識。(3)高校隱性思政教育開展的協調性不足,如個別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缺乏個性,未能與大學精神結合;個別高校宣傳不足,缺乏對物質文化深層次的挖掘;個別高校制度性文化建設規范性不足,特別是在隱性思政教育制度方面存在缺失。(4)網絡資源利用缺乏吸引力。通過學生座談和數據抓取,發現學生對于高校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教育的接受度較高,但對于其表達的內容和形式的接受情況不穩定。

三、提高隱性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建議

(一)開展“四個課堂”,以大德育觀將學科教育與思想教育相融合

四個課堂分別指專業教育課堂、社團實踐課堂、社會實踐課堂以及學生生活實踐課堂,通過這四個課堂與大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平臺,切實將思政教育的目的滲透到日常教育中,遵循大德育的理念,將學科教育與思想教育相融合,利用隱性思政教育的潛隱性特征,將思想教育內容滲透到學生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和實踐的方方面面,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綜合考量教育性與藝術性,布局校園物質文化環境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大學精神的承載,優秀的校園物質文化折射出積極進取的大學精神,激發師生的學習活力。針對部分高校存在的物質文化協調統一性不足的問題,建議高校在“十三五”規劃元年,重新統籌考量物質文化環境對學生產生的隱性教育影響,將育人觀念融入到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使校園物質文化環境與本校精神相融合,并加大宣傳其象征意義,充分開發和利用好校園物質文化這一隱性思政教育資源。

(三)以“三風”為核心,打造優良的非實體性精神文化

校風、師風和學風形成的“三風”對于高校師生具有極強的熏陶、感染、激勵、約束作用。打造優良校風,可通過校訓、辦學理念、價值取向以及校史、校友、校慶等來營造 ;教風需在教師人才引進和培養過程中嚴把師德關,立德樹人,發揮師德師表之榜樣作用;學風建設需多方合力,以校風、教風促優良學風建設,注重課堂內外的思想陣地。

(四)利用好新媒體,打造“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思政教育要利用好新媒體資源,發揮實效性就必須與時俱進,拓展網絡陣地,發揮出隱性教育功效??赏ㄟ^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教育內容篩選、表現形式設計等方式來實現。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既要通過長效激勵機制組建教師隊伍,也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并建立起嚴格的準入與退出機制;教育內容篩選方面既要迎合大學生的思想發展需求,又要采用“喂料”的方式主動進行思想政治引導;在表現形式方面,也貼合大學生的特征,多樣化進行展示。

參考文獻

[1]張翠娥.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 [D].東北師范大學,2009:2.

[2]白顯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朱玉超.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義及其實施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5).

[4]佘雙好.現代德育課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丁文勝.淺議學校隱性德育課程對學生品德的影響[J].安徽教育,2002(22).

[6]冀學鋒.試論高校隱性德育課程設計[J].思想政治教育,2003( 9 ).

[7]王建.新形勢下高校隱性教育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5(24).

篇6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話語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關鍵節點、基本媒介和必要載體,思政教育要通過話語這個載體去實現。不管是教育對象、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法均需要話語載體這一支撐。話語載體承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實現與教育客體有機聯系的一種關鍵連接節點,是增強教育針對性和時效性的物質形態。隨著經濟全球化推進,社會化程度加深,特別是新媒體逐漸發展,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日臻凸顯,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行為方式、生活儀態等呈現多元化。[1]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正面回應時代,必須理性面對這樣一種客觀現實:過往的那種老一套、單向權威的思政話語載體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需要。新媒體語境下怎樣打造一個高校思政教育話語載體新平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合力,進而更加有效服務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推進的新視角。

一、新媒體視閾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運行嚴重缺失

學界看來,載體這一概念最初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雖然經歷了幾十年,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的理論研究還是相對較少,并且僅囿于話語載體種類的機械拼接和簡單羅列,還只主要體現在特點、形態、方法和運用當中,即便如此,對其理論研究還是日益得到學界學者們和教育工作者們的高度重視和普遍關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話語載體相輔相成,但是由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功能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缺失、載體缺位。主要表現在:

(一)載體疏離狀態明顯,高校思政教育功能削弱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有機整體。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并不僅是簡單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2]各個載體之間所呈現的條塊分割問題日益加深,各種載體力量之間缺乏溝通和配合愈發嚴重,載體離散狀態明顯。比如,課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如果課堂上缺乏對學生的關心,缺乏人文關懷,那么傳統教育模式下,我們的大學生我們的受教育者就會逐漸完全被動者,這必定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的功效和功能的發揮。因此,整合發展各種載體力量,形成載體合力,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答時代圖景和促進教育發展的重頭戲。

(二)載體運用跟風盲目,高校思政教育實效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的作用與功效,近幾年已經被人們逐步認知與認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的理論研究尚相對滯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話語載體平臺的運行能力還很欠缺,勢必影響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功能的發揮,話語載體的有效發展也會受到限制。這一點主要表現在新媒體的推行與運用上,思政工作者們在教學教育中使用了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載體,但課堂上機械摘抄、放映式瀏覽講解課件,缺乏深層次講解,完全舍棄傳統有效的談話和咨詢載體,教育效果不明顯。

(三)握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話語權、領導權

一方面,傳統媒體因為技術等因素難以及時反饋,話語權難以絕對得到掌控,當代大學生接受度降低,紙質傳媒、廣播電視等傳統話語載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出現盲點。另一方面,傳播交互性、方式多樣性的新媒體受到更多關注和廣泛運用;再者,新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對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帶來了負面影響也是客觀存在和各式各樣,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和足夠的把握,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規避負面影響,更廣層面上發揮其積極作用,更好把握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話語權領導權。

二、新媒體視閾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合力生存的理論支撐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實踐活動過程。系統論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形成體合力提供了基礎性理論支持。系統論論述到,要件和因素構成系統的要素。系統和要素的關系也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各個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它們形成一個整體,系統輸出能量。系統論這一理論為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作為一個有機系統,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要素都不可能游離于整體之外,都要同向互動形成合力,成為教育的現實表現形式??梢钥闯觯涸诟咝K颊逃捳Z載體合力的整合過程當中,我們要關注和分析各個載體個體因素的積極作用,還要關注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制機理,資源整合信息共享,發揮思政教育話語載體整體大于個體的整體合力作用,最大最優運行思政教育話語載體平臺的效力。

三、新媒體視閾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合力的運行模式

作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傳統載體的現代化與新媒載體的跨界融合,比如緊扣“核心”載體,鞏固課堂載體,完善物質載體,優化服務載體,豐富精神載體,強化實踐載體,加強隊伍載體,延伸咨詢載體,更要積極拓展新媒載體,吸收科學文化新成果和大學生時尚新元素,拓展短信、博客、網絡心理咨詢等新媒體新空間,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臂,加強信息整合、橫縱溝通、資源共享,著力發揮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的功能和作用,進而整合形成話語載體合力,更好有效地服務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更快發展,提高教育實效性,辦好人民滿意大學,培育有用人才。

(一)緊扣“核心”載體

我們教育者應在大學生中積極培育和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握好高校思政教育話語權威,鞏固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

(二)鞏固課堂載體

課堂教育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遞的摸得著看得見的顯性載體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育,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施行的是最傳統最正規的影響。其他專業課程和人文素養課程課堂貫穿和滲透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培養。

(三)完善物質載體

校園文化發展規劃包括建筑風格、校園顏色、人文景觀、生態環境等等的物質載體在內,是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物質內容以及手段。因為其歷史文化積淀蘊涵深厚對大學生的巨大深遠的教育意義,是社會和家庭所無可比擬不可替代的。因此,教育者應重視校園物質環境建設,加強物質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品德與道德情操的影響力。力爭“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

(四)優化服務載體

教育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主動認識到管理是教育的載體。各項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所折射出來的服務工作要圍繞學生中心有效運用,從而提高管理服務水平,提高思政教育話語權威。

(五)豐富精神載體

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通過針對性的、有計劃性的高層次的校園文化建設,組織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志愿服務、德育實踐、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等思政話語載體活動平臺,精神載體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品格潛移默化中得以鍛就。筆者有過多年的思政工作經歷特別是7年的團青工作的歷練,認為在精神載體侵染的這個過程中,尤其是要充分發揮高校共青團引領青年、組織青年、服務青年等基本職能和組織優勢,發揮新媒體優勢,利用時尚元素新媒體元素,提高文化活動受眾度參與度,凝聚青年寓教于樂,促進大學生的精神升華。

(六)強化實踐載體

注重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育人作用,完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校企合作,建立大學生校外實踐實訓基地,組織青年道德實踐、生產勞動、愛心公益、志愿服務、勤工儉學等活動,打造實踐育人共同體。

(七)延伸咨詢載體

E-mail、電子信件開展網絡心理咨詢,比傳統的書信更加方便、快捷。學??晒_心理咨詢工作師資的新媒體聯系方式和平臺,學生有問題能及時通過新媒體聯系老師,老師用好聲音、正能量去主導引導開導疏導。

(八)加強隊伍載體

堅持師德為上,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設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九)拓展傳媒載體

我們既要使用好傳統大眾傳媒像書籍、雜志、電影、電視、廣播、音像等等媒介,更要開拓多媒體、數字化和計算機網絡等新媒體。社會轉型期復雜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高校教育制度深度推進改革,新媒體語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的實效性拷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越來越高度關注思政話語載體合力的有效運用與改革創新,以跨界思維、世界眼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思路,豐富傳媒載體新空間,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話語權威和實效。

參考文獻:

篇7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網絡、數字雜志、手機短信、移動電視、桌面視窗、觸摸媒體等??梢哉f,新媒體是一種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媒體形式。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影響

(一)信息來源更豐富。得益于新媒體手段的發展,大學生由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了主動搜索信息,但這些海量的信息中,既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從而給大學生帶來巨大的思想碰撞。

(二)信息更便捷。在開放與虛擬的空間里,大學生可以不受約束地、淋漓盡致地來展示自我,張揚自己獨特的個性。但這種便捷的渠道,隨之帶來的是大學生在新媒體上信息、表達觀點時缺乏深入的思考。

(三)信息判斷更多樣。由于新媒體的匯聚性,各種觀點相互交織,導致大學生對同一事物的判斷結果不盡相同,思想出現分化。

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一)大量外來文化入侵極大地沖擊了和諧校園的建設,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新的沖擊。新媒體使信息具有傳播廣泛、更易接受的特點,可以超越地域、民族、語言、國籍等障礙。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傳入高校校園,對一些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些西方國家企圖通過網絡來控制我國青少年的思想,灌輸一些低俗和丑陋的思想。這種“文化侵略”破壞了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世界觀、價值觀未成熟的青年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價值觀產生傾斜,甚至走向極端,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極大的沖擊。

(二)新媒體市場化發展中的不良傾向削弱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給教育工作增添了難度。實踐證明,大眾傳媒的不良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激烈的信息傳播競爭中的影響力,加大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輿論導向的難度,更加削弱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

(三)媒體快速發展使高?,F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戰。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使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變得界限模糊,把實體的現實與創造的現實連接起來,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認知方式。而這種直接認知方式無形中剝奪了青年學生的獨立性知覺,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虛擬時空”的存在,使青年學生不自覺地受這一存在形式的強制性影響和被動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

四、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工作的方式

與其被動地應付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不如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將其打造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途徑與手段,這就需要在渠道建立、隊伍培養、內容確定、完善機制等多方面開展工作,使其成為完備的工作體系,發揮效用的最大化。

(一)打通交流渠道,鍛造新媒體思政教育平臺。要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打通與學生溝通交流、信息傳遞的渠道,思政工作者要堅持在課堂教育主體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基礎上,根據當下大學生實際情況,打通微博、QQ群、飛信等路徑。此外,還應加強人人網、手機報、網站等新媒體渠道的建設。

(二)加強隊伍建設,培養新媒體思政教育人才。思政工作者是開展思政工作的主體,只有一支熟練掌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能的隊伍,才能保證工作成效。首先,應開展相關教育培訓,使相關人員掌握新媒體使用的基本內容;其次,通過QQ群等形式加強人員溝通,在信息多樣化的今天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正確與步調一致;再次,加強理論與實際教育方式的結合,要能夠用學生的語言、學生的方式講道理、講觀點、引導思想。

篇8

高校班級管理網絡易班思政教育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網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網絡在帶給大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便利的同時也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和班級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因此,對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政工作進行研究探討,就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班級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的擴展帶來了大學生質量的下滑,班級人數的增加,班級管理難度加大等問題,高校的班級管理面臨新的挑戰。而班級是高校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學生學習、生活、工作及各種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學生思想活動和思想交流所依賴的場所。從某種意義上講,班級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反應了一個學校的管理水平。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普遍表現出思想活躍、從眾樂觀、是非觀念不強等特點。在學習工作中難免犯錯。如果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把他們的言行、行為及能量引導到其自身健康發展上來,同時引導他們努力適應學校、班級的生活,必將為他們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二、網絡對班級管理的影響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文化洶涌而至,網絡信息有著巨大的速度優勢,通常被人們稱為信息高速公路。同時網絡對高校的班級管理帶來了全新的理念和難得的發展機遇。網絡開闊了學生們的視野,帶了學習、生活上的便利和樂趣,使他們在娛樂、人際交往等方面變得豐富多彩。隨著高校網絡建設的完善,學生中擁有電腦率的提高,網絡在班級管理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對高校班級管理工作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首先,網絡的虛擬性給了學生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能盡情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給了他們真實表達自己想法和需求的平臺。其次,通過網絡平臺,高校職能部門可以在網上各種信息通知,學生們則可以及時在網上查詢各行政部門的相關文件,下載相關資料。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選課、考試成績的查詢、畢業生離校手續的辦理等,這些都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筆者認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產生了各種影響,作為輔導員的我們應該認真研究校園網絡的現狀,研討網絡的育人功能,并就利用網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路徑、學生班級管理新模式做出新的思考。

三、正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群體特點

1.個性突出,表現自我,協作意識不夠

“90后”的一代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他們個性張揚,性情直爽,思想活躍,喜歡追求新奇、個性、時尚的事物;在穿著、語言、愛好方面彰顯個人色彩,喜歡標新立異,表現自我。這些都體現出傳統觀念中的“個性夸張、與眾不同、叛逆”等特點。

2.對網絡依賴性強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遨游網絡世界是“90后”交流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給從小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的他們帶來便利和資源共享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困惑和負面影響。受網絡文化為代表的多元化思想沖擊,網絡悄悄的在改變“90后”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并影響著他們的價值取向,使一些人消極、悲觀,沉迷于虛擬世界而不能自拔。在網絡中,他們的需求或愿望能夠得到滿足,但這種虛擬的滿足從形式上脫離了現實。長期下去他們人際關系疏遠,逐漸陷入一個孤獨沒有人際接觸的環境,勢必造成學生班級、集體觀念的淡化。

3.高校大眾化教育模式下學生競爭壓力大

隨著社會競爭加大和高等教育大眾化后,“90后”學生幾乎從進入大學那一天開始就在為個人前途、就業做準備。優異的成績意味著大四有更多的就業、升學和發展機會,而考試的不及格將面臨補考、重修、甚至退學的學籍處分。其次“90后”的他們成長于多元導向培養機制和素質教育大力提倡的年代,社會對綜合型、創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大,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興趣藝術班學習,使得“90后”大學生從小就多才多藝,學有一技之長。

四、依托易班網絡加強高校班級管理

1.易班網絡新載體的引入

易班網絡是上海市教委在高校中推進的網絡文化建設項目,涵蓋了班級論壇、個人博客、校友錄、校友動態、班級動態、SNS社區、博客、微博等各類互聯網應用。根據師生需求,易班研發了話題、日程表等基于班級的特色應用,集成了大量優質教育資源,提供了開放平臺,學校能根據各自需求開發易班插件,讓學生在網絡上充分享受現實校園生活的樂趣。

2.把握教育契機,易班成為網絡班級管理新陣地

我國教育管理模式從小學開始就以班級為單位,班集體的概念從小學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學生心中,組織與集體便是班集體的化身,這個概念是其他任何的組織無法代替的。班級是高校思政工作所依托的有效載體,我們要努力把握一切的教育的契機教育,充分利用易班網絡新載體在思想、學習和生活中引導學生。學生在哪里,我們的學生工作就應該延伸到哪里。在易班建設過程中,我們的學生通過易班建設了積極健康、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通過易班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在易班的話題討論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長。易班也使輔導員轉變了學生思政工作觀念,教育意識增強,許多輔導員開始撰寫個人博文、微博,有意識地塑造自身網絡形象,增強自身魅力和吸引力。輔導員的個人主頁成為學生關注的對象,輔導員的個人主頁成為學生們關注的對象,的博客和微博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政教育、班級管理正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暢通交流渠道,易班開辟班級管理新渠道

易班網絡在高校班級管理中最大好處在于為師生們提供了一個新的交流、互動的平臺。利用學生對網絡充滿喜愛之情,易班在網站上開辟班級論壇、易班活動、易班名師工作室等各類論壇45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例如,在班級論壇中,輔導員作為班級的管理員可以將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要求發在班級帖子里。同學們可以跟帖、發帖、暢所欲言。當在某同學們發起一個話題后,其他人包括輔導員在內可以發表各自的觀點和見解,表達出自己對班級的想法。根據學生的言論輔導員發揮主導作用,引領輿論導向,把握思想動態,因勢利導,引導他們明辨是非,正確對待事物。

4.通過易班建立健全班級管理結構和監督機制

每個學生都是班級的一員,都是班級的主人,每位學生都能在班上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班委是班級管理的組織者和執行者,在進行易班網絡管理后對班委的力量要求更加強大,班委成員的責任義務和表現水平更具有透明度,班級學生軍可以通過易班網絡對班委表現發表看法與意見。班委按照學校要求、制定班級目標、班級規劃、擬定具體的管理措施,協助輔導員搞好班級管理工作。班上其他同學對班委有監督的責任,發現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就及時反映,并協助輔導員和班委糾正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問題較大、反映強烈或不稱職的班委進行免職,在易班網絡上民主投票換選合適人選成立新的班委。因此,建立好的班委管理機構是搞好班級管理的基礎。

5.通過易班提高班級凝聚力

易班讓學生事務管理有了更便捷的辦公系統。利用易班開展班級事務管理,通知公告和就業信息,提供各類班級管理網盤文件,在班級主頁上進行推優入黨、獎助學金評定、學生活動競賽等各類網上通知公示。學生則在班級網頁上發表自己的意見想法,實現老師、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雙方互動所最終確定的班規、達成的意向具有公平公正性,能更好地提高班級整體凝聚力。漸漸地學生養成在易班上關心班級的習慣,隨時看看學校有什么通知、輔導員有什么安排、班上有什么需要談論的事情,這些都直接地對現實中班級建設產生積極而深遠影響,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安仲森.試論網絡文化對高校學生工作的影響與對策[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05):73-75.

[2]姜麗紅,馬先明.“90后”大學生特點及教育對策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177-178.

[3]易立峰.論網絡環境下高校的班級管理工作[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5,18(7):89-91.

[4]朱文良,劉景軍.易班網絡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教育管理,2011,(12):18-20.

篇9

關鍵詞 大學生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內涵 路徑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Connotation, Plight and th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Huanyu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u, Liaoning 1210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analyzed the pligh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n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sou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path

當下,“網絡”這一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興起的新媒介已經融入公民的社會生活,并日趨成熟與完善。在改革開放這一宏觀背景下,網絡已經滲透到公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有取代傳統媒介之勢,成為我國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等諸多方面的新型信息傳遞橋梁。這一大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價值取向也在被網絡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因此,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1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1.1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①由此可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必須把握兩個方面,一個是網絡思想教育的工具性,二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性。所謂工具性是指利用網絡這一媒介對教育對象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謂實質性是指在網絡這一虛擬世界中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促進虛擬、現實社會中的人及虛擬、現實社會本身的和諧發展。綜上所述,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學生為教育對象,根據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特質,借助網絡這一媒介,運用與這一媒介相適應的教育方式方法,通過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觀念觀點與規范,對大學生施加有意義的影響,使他們形成在現實社會和網絡這一虛擬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實踐活動。

1.2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首先,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開放性。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實體課堂為教學地點,面對著真實的學生,以實體的教學工具進行教學,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利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搜羅、整合、篩選全世界范圍內的教學資源,在一個可以打破時間、空間、地域限制的開放環境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虛擬性的特征。網絡空間不同于我們日常生活的現實空間,它是一種虛擬的我們自身看不見、摸不到的空間。再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交互性特征。由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和虛擬性特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交互性。它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對固定的主體、客體的地位的限制,參與教育的所有對象可以在網絡這一開放性、虛擬性的空間中毫無保留的進行無壓力的交流與互動。最后,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性的特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很大程度上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虛擬性、交互性所決定的。在這樣一種開放的平臺中,參與對象的自身屬性可以是虛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限制,而在這樣一個具有交互性的空間進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動。

2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與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與困境。正因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虛擬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征使我們面對機遇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完善所帶來的困境。

2.1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站建設仍不完善

如今,雖然我們已經意識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個新思路與新途徑,可實際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站平臺這一核心橋梁的建設仍然落后。網絡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媒介與平臺,其關鍵是如何能夠強有力的吸引受教育者參與進來。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網頁設計基本都是單一枯燥的,以文字和少量的圖片為主,而更能吸引人的音頻及視頻資料則是少之又少,這體現不出思政網站與其他網站相比有哪些更能吸引人的新穎、特殊的地方。同時,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缺乏一個互動、咨詢的平臺。

2.2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缺乏有效性

“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網絡的特點和大學生網民的接受特點緊密結合起來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奉獻給大學生網民?!雹谶@是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切入點,而當下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教學資源往往是傳統書本上思政教育的照搬,缺乏網絡道德教育、網絡心理教育等內容以及與大學生相關的生活工作、休閑娛樂、時政評論、熱點話題等拓展內容,同時網站內容更新速度較慢,并未完全整合相關網絡資源的重點內容。

2.3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落后

目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尚處于發展完善階段,部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理論素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網絡信息素養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指導、教育著廣大的大學生們,這些教育者是否具備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儲備、科學合理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及網絡信息素養等都將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產生影響。

2.4 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缺失

目前,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的缺失已成為阻礙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F今網絡信息形式內容豐富多樣、良莠不齊、更新迅速,大學生在面對這些種類繁多的信息流時,受到自身網絡信息素養的限制,往往缺乏判斷信息有效性、真實性的去偽存真的辨別能力,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吸引并導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同時,大學生對信息的選擇和利用程度也不高,很難將這些信息整合分析,為己所用。

3 完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

3.1 合理規劃、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網站

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網絡技術的同時,要注重網站的功能,加強網絡監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理念,通過提供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思政教育教學模式予以輔助的同時,更要突出和強化網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次,利用網絡技術提升搜索能力,方便信息查找,提供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網絡教學手段,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再次,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監管,定期對網站進行更新、維護,及時處理網站里的過激內容以及與主流意識形態相違背的不合理、不合法內容,明確涉及網站的各類人員的責任和權力,建立網頁審批制度,科學合理的建設實名制及上網信息留存制度。

3.2 優化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首先,將傳統書本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方式合理地呈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上,吸引受教育群體并激發其學習興趣。其次,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和人格教育,通過網站分享相關教學資源,提供網上心理輔和人格教育的相關工具及測評軟件,建立網上交流平臺,提供留言板和討論版,供學生和老師進行平等、無壓力的交流。再次,整合教學資源,將與大學生日常相關的學習、生活、娛樂、工作、時事政治等多種教學資源整合于網站上,為大學生提供相關的信息與學習內容。

3.3 提升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素質

相關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的培訓,豐富其專業知識儲備、網絡教學技能及網絡信息意識。只有建立在對信息、信息活動的深入了解與熟悉的基礎上,才會對信息和信息活動的功效產生正確地認識與積極的體驗,才會逐步形成對信息的準確判斷與捕捉能力。③

3.4 加強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素養教育

首先,引導并教授大學生如何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有效地辨別、篩選信息,去偽存真,將真正有意義有作用的信息為己所用,進而增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網絡價值觀、網絡道德和自控能力,使大學生意識到規范自己言行的重要性及意義,自覺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蝕和毒害,遵守現實生活和網絡環境下的各種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

注釋

①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篇10

一、引言

創新創業教育是建立在素質教育基礎上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有益補充,為教育理論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將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的生長點[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支持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加強創業教育[2]。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高校發展的必然,如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融合是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針對此問題,本文通過論述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從多角度論證兩者間的關系以及融合的必要性,并提出兩種體制的融合途徑,以期進一步完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主要指的是對學生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學生的人格和品質進行培養,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過程[3]。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實用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的人才為目標,以培育在校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的教育。

1.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關系。通過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環境的認知能力和就業創業素養。思政教育為創新創業的指導方向,為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就業觀,進而發揮自身最大的價值[4]。創新創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通過真實案例引起學生的興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融合體制相輔相成,為社會培養新型綜合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了保障。

2.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創新創業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兩者有著內在的契合和融合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主要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以教育主管部門、高校、社會組織、教師及學生等多元素參與為條件,多樣化和個性化相結合的組織模型,建立與完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兩者間融合的必要性可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水平。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多樣化的,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地融合,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指導,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有助于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戰略。思想政治教育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理論指導,從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出發,順應時展變化,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探索,將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進行融合,切實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土壤,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智力支撐。

(3)有益于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目前的教育更多傾向于偏智育輕德育,導致大學生創新轉化能力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使得他們進入社會后適應能力較差。高校必須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重視大學生事業心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主體實施,以課堂學習、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為主渠道,看重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使學生不僅成為就業的求職者,更能成為職業崗位的創造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互動融合的實施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是教育教學改革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旨在通過轉變教育觀念、課程相結合、提高教師創新水平以及建立校內外實踐基地等方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互動融合。

1.轉變教育理念。為培養能夠適應思想理論不斷進步、發展的新時代綜合素質人才,高校需要有效地改善教育觀念,采取思想政治和創新創業教育相互融合的策略,通過尋找同步教育的有效方式,建立新時代的人才培養體制,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與效率。

2.增強教師創新能力。高校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對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高校應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邀請在教育行業有經驗和能力的學者、企業家來校,通過開展講座或采取擔任導師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思想上的引領。另一方面,高校應當增強現有教職工的創新創業能力,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保證授課質量。

3.建立實踐基地。為將兩者有機融合,高??梢越⒋髮W生實踐基地。高校通過整合社會資源,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在校大學生走出校園前有機會到企業實習。高校與企業的結合有助于大學生們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增強自身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并接觸、了解社會,為以后的職業選擇提供實踐經驗。

4.課程結合。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首先是理論課程互通部分的有機結合。將創新創業的課程理論添加到思政教育中,可以增??學生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將思政教育的課程理論添加到創新創業教育中,可以為學生們提供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5.改善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是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關鍵。一方面,高校應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通過諸如網絡、社團、新媒體等方式,宣傳當下大學生創業的成功事跡以及社會對于大學生創業的鼓勵支持政策。通過營造出優異的校園創業文化氛圍,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另一方面,高校應構建高效的學生創業交流平臺,通過啟發學生們的創業意識,營造出更好的創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