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家校合作提高共育教育范文
時間:2023-12-01 17:4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加強家校合作提高共育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家庭 幼兒園 社區 合作共育
家庭、幼兒園、社區是幼兒成長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場所,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社區教育相互協調發展才能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促進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全面發展。重視家、園、社區合作共育,是當今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實踐模式。本文通過對家、園、社區合作共育的實踐研究,促進家、園、社區三方的資源合理配置,為幼兒的發展謀求新的道路。
一、家、園、社區合作共育內容簡介
幼兒教育涵蓋包括家庭、幼兒園、社區在內的全方面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基礎,從幼兒出生就置身家庭教育中,作為幼兒最初的成長環境,家庭生活中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對孩子進行的教育稱之為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主導,作為學校教育機構的分支,幼兒園在教育部門的領導與監督下,根據教育部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教育,以促進幼兒身心協調發展。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有著各自的優勢并在幼兒的教育過程中擔任著不同的職責。然而,隨著國家及社會對家、園教育的日益重視,社區教育也隨之逐漸受到家長、教師的關注。作為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補充與延續,社區教育能夠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通過在社區中開展各種各樣的服務性活動,為家長提供教育咨詢服務的場所。因此,對家、園、社區合作共育的實踐研究,形成三方教育的合力,對幼兒的全面發展起著積極地作用。
二、家、園、社區合作共育的問題
首先,幼兒的家庭、幼兒園、社區合作共育所受關注程度不高。以目前的教育體制來看,即便幼兒園教育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家、園、社區合作教育仍然存在著重視度不高的問題。相關調查顯示:家、園、社區合作共育的活動僅僅是在學期初、學期末等特殊時期進行,有的幼兒園只有在問題出現的情況下才使用家、園、社區合作共育的方案解決眼下問題,致使家、園、社區合作呈現隨意性,缺乏計劃性的特點,使家、園、社區合作共育的實踐研究無法有效進行。
其次,家長與教師觀念的分歧。在幼兒園的教育中,教師常常自認為是幼兒教育的專家,時常要求家長配合其工作,致使家長處于被動的境遇。對于一些高學歷的家長,其具備自己的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所以可能會與教師在家、園合作中出現沖突,如溝通不當,會產生觀念上的分歧,而對于學歷相對較低的家長來說,一味地服從教師的指揮,完全成為家、園共育教育的執行者,缺乏培養幼兒的實踐創新。這兩者都可能會影響家、園合作共育的良好發展。
最后,家、園合作共育的活動過于單一,無法與社區教育有機結合。目前,幼兒的家、園合作教育中以召開家長會或舉行親子活動等形式的活動為主。然而,在教育咨詢,邀請專家舉辦講座等社區教育實踐的活動中尚未得到廣泛的應用,未能使社區教育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致使家、園、社區合作共育缺乏互動性,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共育。
三、促進家、園、社區合作共育的建議
1.提高幼兒園教師素質,增強家長意識。一方面提高幼兒教師的自身素質,另一方面增強家長的家、園意識?;诩?、園合作共育重視度不夠的問題,首先要解決幼師的素質問題。全面提高幼師的素質,使幼師重視家、園合作共育的重要性;其次,幼師應將家、園合作共育的意識傳遞給家長,增強家長家、園合作共育的意識,這樣才能調動家長參與家、圓共育的積極性。
2.加強家長與幼兒園教師之間的交流。幼兒園教師應學會換位思考,以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為目標與家長進行積極交流。在育兒的成長過程中,幼兒園的教師與家長的觀念存在著分歧,為了促進幼兒的成長發展,教師首先應學會換位思考,家長也應主動積極地與教師交流溝通,主動配合幼兒園的正常工作,并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3.有效開展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將家、園、社區合作共育落到實處。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社區教育各有各的優勢,除了充分開展家長會、親子活動的家、園教育的同時,也應有效利用公共設施在內的社區資源,開展社區服務性的幼兒講座,派專業幼兒教師進行幼兒教育的指導,充分地加強與促進社區合作的共育。
四、總結
通過以上對家、園、社區合作共育的論述,三方的合作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一方面有利于加強幼兒園以培養高素質教師的目標,加強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家長、社區對幼兒園工作的配合和支持,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進而可以確信家、園、社區合作共育對幼兒的教育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促進幼兒教育長遠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玉蘭.關于家、園、社區教育資源整合研究的幾點思考[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06(04):93-96.
篇2
在社會資源參與中,家長的參與對于孩子產生的影響很大。經驗告訴我們,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是否與學校協調一致,對學校教育的效果起決定作用。國內外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均證明,家長委員會在促進家長、社區參與學校教育、整合教育力量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已經成為家校合作的一種有效方式。
褚宏啟和賈繼娥在《教育治理與教育善治》一文中指出:教育治理的實質是對教育事務的合作管理、共同治理。通過向學校和社會組織放權、授權、分權,解決政府教育行政權力過于集中的問題;通過利益相關者的參與,解決多元利益表達特別是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問題;通過多元主體的參與,尤其是通過社會專業組織的參與,解決民智集中和決策智力支持的問題;通過強化學校自治,解決政校關系和學校辦學自的問題。
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教育治理,必然會形成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不好會導致管理的無序與低效。因此,各主體間需要建立邊界清晰、分工協作與和諧互動的良性關系。
可見,教育共治既意義重大,又關系復雜,要協調好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關系并不容易。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第 13 章內容為“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其中提出:“適應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建設依法治教、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在該章第41條“完善中小學學校管理制度”中,專門提出“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
所謂的家長委員會是由學校組織的一種家校教育合作的咨詢機構或協助單位。
國內外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均證明,家長委員會在促進家長、社區參與學校教育和整合教育力量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已經成為家校合作的一種有效方式,在提高學校辦學質量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在現代學校管理過程中,家長委員會作為學校教育的合作體,家長既是參與者又是監督者,是現代學校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走向社會化的體現。
首先,家長委員會可以使家長成為課程改革的合作者。
家長委員會可以充分利用家長社會聯系面廣、社會行業涉及點多、社會關系深遠的資源優勢,根據學校的安排,向學校提供了多方位、多層次的社會實踐網點,并盡可能向學生提供必要的實踐指導。孩子們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走出學校與家庭,走向社區,走向工廠,走向農場,走向大自然,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開闊孩子們的視野,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增加孩子們的閱歷,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各種教育渠道的暢通和各種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使家長真正成為學校課程改革的合作者。
其次,家長委員會可以使家長成為家庭教育的指導者。
當前,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需要家校密切配合、互相協助,這樣才可以避免出現“5+2=0”的現象出現。可以說,家庭教育起著不可替代、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有這樣一種說法,家長好好學習,學生才能天天向上。要推進家庭教育健康發展,首先必須千方百計提高家長的素質,這就需要一大批家庭教育的指導者,這支隊伍的組成光靠學校教師是遠遠不夠的。而在相當部分學校里面,有一大批熱心于家庭教育的家長,他們學識豐富、精力旺盛,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源。學校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自身優勢,積極創建學習型家庭,讓家長代表走上講臺現身說法,教育更多的家長學會科學育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真正讓家長成為家校合作的生力軍。
再次,家長委員會可以使家長成為學校教師師德的監督者。
師風師德建設是教育行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直接關系到教育質量的優劣和學生能否全面健康發展。學校家長委員會可以通過在網上組織家長評教、調查問卷、網上投票等活動,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到對教師進行評價等活動中來,同時可以積極引導家長委員會參與到學校內部管理中來,為學校工作獻計獻策,多提合理化建議。學校也可以根據家長委員會提供的滿意程度的反饋情況,虛心聽取家長意見,積極改進管理的方式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和業務能力。家長也因此由客體變為主體,由被動變為主動,能夠給學校管理帶來一股清新之風,積極有效地參與學??沙掷m發展的建設。
若學校家長委員會參與教育治理的權利被正式納入教育法規,他們就能參與學校的管理決策、發展規劃、教育教學改革等,甚者能影響校長和教師的去留。而多數國內的家長委員會事實上成為了學校的附屬機構,僅處于輔助和支持學校工作的位置,大多數時候僅僅停留在給學校提意見的層面,這離家校合作的目標還相差很遠。
這又特別集中體現在相關法律文本的缺失,政策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強。
正如陳如平教授所f,“在實行中央管理地方的教育體制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缺少有關家校合作的規章制度和政策法規。因此對于家庭是否參與學校教育、家校雙方合作關系如何、應采取哪些合作措施等,尚十分模糊。家校合作方面的工作,也尚未被列為考評教師業績的指標,因此,常常不得不讓位于其他更易于檢驗的事項,家校合作尚缺少制度上的保障”。
在我國近幾年的各種政策性文件中,盡管有一些提到了家長參與的理念和方式,但沒有提出可操作性的程序和配套組織機構的相關細則。如 1995 年頒布的《教育法》中盡管明確提出了“社會組織和個人可以通過恰當的方式支持學校建設,參與學校管理”,但這種泛泛的政策只是落在字面上,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都無法獲得具體的實施辦法。
篇3
關鍵詞:幼兒教育;家園共育;合作;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131-01
一、引言
多年來,我國的幼兒教育普遍具有隨意性的特點,對教育的重視不足,缺乏機制保障,更難以形成有力度的教育體系。進而,反觀幼教理念,無論是師生關系還是家庭關系,“大人們”始終以權威的姿態教導幼兒,缺乏家園合作、缺乏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雖然近年來許多幼教機構增添了教學設施和完善了教學策略,但理念卻始終沒能改變,從而影響著幼兒的成長。嚴格來說,幼兒教育是一項綜合性活動,尤其在幼兒習慣的培養方面,單一的僅利用校方的教育力量而忽略家庭教育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幼兒園必須聯合幼兒的家庭,構建一個多元化的教育體系,讓幼兒接受更多的影響,從而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推行家園共育新幼教模式,加強幼兒園與幼兒家庭之間的聯系,是當前家園共同所承擔的重要任務。
二、家園共育的內涵
家園共育是指幼兒園和家庭雙方積極主動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都把自己當作促進兒童發展的主體,并形成一種合力,通過幼兒園與家庭的雙向互動共同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p>
三、家園共育的必要性
1、家園共育是兒童人格發展的需要。兒童心理學的知識表明,兒童人格的健全發展需要來自男女兩性教育力量的影響,幼兒園師資隊伍的現狀卻不能令人滿意,基本上是女性一統天下,這極容易弱化兒童的陽剛之氣,導致兒童人格的片面發展,出現男孩女性化的偏差。而男性家長對幼兒教育的介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幼兒教育機構中男教師嚴重不足的缺憾,為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使兒童成為剛柔相濟的人。
2、家園共育是家長知法守法的保證。1997年原國家教委、全國婦聯頒發了《家長教育行為規范(試行)》,對家長提出了十大要求,其一就是規定家長“要和學校、社會密切聯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長不但要從思想上認識到與教師合作共育的重要性,而且還要將此付諸于實踐,采取相應的行動。因此,主動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中去,是家長遵紀守法的需要,也是家長全面履行教育職責的保證。
3、家園共育是眾多教育專家的主張。中外許多教育家都呼吁家庭要與托幼園所配合,家長要和教師合作,以保證學前兒童得到更好的發展。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剛開始接受教育的兒童比喻為一塊大理石,把教育者比喻為雕塑家,他認為這些雕塑家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師,第三是集體,第四是兒童本人,第五是書籍,第六是偶然的因素??梢?,家長要把孩子塑造成心目中的形象,就必須與教師等雕塑家協作,共同完成塑造兒童的工作。
四、家園共育的體現
1、組織多種形式的家長學校活動。學期中,有計劃地組織家長學校教育活動,讓家長更進一步地了解幼兒教育的觀念和方法,使家長積極配合幼兒園教育活動。學期末還組織一次家長育兒經驗交流會,進一步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以班為單位,先以調查表的形式統計出家長最感興趣和最覺棘手的問題,然后再把問題呈現給家長,給家長充分準備的時間。交流會上家長們自動分成小組,展開討論。家長們由于有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都討論得熱火朝天。
2、召開班級家長會,建立家長委員會。每學期初,幼兒園要及時組織各班完善家委會制度,制訂家委會工作計劃,向家長明確本學期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以爭取家長的支持與合作。在家委會開展的活動中,教師與家長共同參與,出謀劃策,教師既要當好家長的參謀,又要虛心聽取家委會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和提高本班家長工作水平。如:在家長參與的慶圣誕活動中,以親子運動會的形式出現,讓孩子一同參與活動中來,體驗親子的快樂。然后請家委會的一個男家長扮成圣誕老人給小朋友們送禮物,果然,圣誕老人的出現使所有小朋友驚訝而高興。這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讓孩子們度過了一個難忘而愉快的圣誕節。
3開展家長助教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幼兒園要有計劃地開展家長助教活動,以增進教育資源的共享。孩子入班后,班內老師要掌握家長的情況及家教特點,以發揮家教優勢,利用有專長的家長或在特殊崗位工作的家長來為班內幼兒講課。家長不但把專業知識講給孩子們,同時也糾正了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那種專制、生硬說教的教育方法。如請當醫生的家長講生命的來源,請當交警的家長講交通知識,請消防隊的家長講防火知識,學習自我保護等等。這種教育形式生動新穎,幼兒感興趣,家長也非常愿意參加。
五、結語
綜上所述,家園共育意味著家園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伙伴關系,家園積極溝通、統一思想、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發展。家園共育真正實現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家園互動,提高了家園同步教育的有效性,共同促進了幼兒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顧蘭芳.搭起家園共育的橋梁[J],好家長,2010(12)
[2] 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Z],2000年
篇4
當前教育正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時期,素質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由于社會的不良現象、家庭的生存危機、獨生子女的“小皇帝”現象、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時刻沖擊著學生們,特別是教育的實效性存在的問題,使當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幾大不良習慣:依賴他人;任性,以自我為中心;害怕承擔責任;在交往中容易傷害別人;不愛勞動;在消費中盲目攀比、炫耀;學習不刻苦鉆研,常常被動學習;有的甚至還存在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極不良的行為習慣,這些不良習慣都妨礙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所以學校,社會,家庭的綜合教育,成為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條件。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更是學校教育的助手和補充;當然學校也是家長學習提高的搖籃,是學校與家長溝通的橋梁,家長通過了解學校教育,及時掌握學生在學校的動態。如何協調好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使兩者教育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抵消,這對每個中學生及中學生的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下面就結合心理學知識以及我個人的實踐就家校共育的理論與實踐從兩個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 家校共育的作用
1、家校共育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教師要想提高學校教育的效果,還要多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如:家庭結構、父母職業、家長素養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由于家庭的千差萬別,家長對教育子女的目標、成才的觀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須在學校教育的配合下,具體分析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正確引導孩子成才,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
2、家校合作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班主任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就能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方式、內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長能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配合學校開展教育,保持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學生能更健康地成長。學校嚴格按照《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教育。然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連續不斷地,數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最早,時間最長的場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適合與否,對其能否順利接受學校教育關系極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3、家校聯合有助于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可以促進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信息交流。學校家庭兩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條是要及時交流信息。教師要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及對待父母的態度等,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生的思想工作。家長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并且還想知道學校是怎樣開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聯系后,能使這一渠道更暢通,學校與家庭教育更有時效性、針對性、目標要求更一致。
4、家校合作有利于家長做出教育的誤區,有利于優化學校教育的環境。有些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把一切都交給老師了,自己只要給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老師的事。所以,我們應轉變家長的這些不正確的觀念,通過交談、講座、書面聯系、向家長推薦一些談家教重要性的文章,并針對孩子的特點和實際問題,教給家長一些科學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從而慢慢地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另一方面,家長在家長委員會的牽頭下,不斷的提出改善學校教育的要求,傳授社會上的經驗,調動家長及社會成員改善社會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充分利用家長這一有力的教育資源去優化、促進學校內外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二、家校共育的途徑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教師必須要深入到學生家庭中去,同樣家長要參與到學校管理和改革中來,實現真正的溝通與互動,下面介紹幾種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徑和方法。
1、家訪。家訪是學校和家長聯系的重要渠道,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以及獲取真實信息的主要途徑。高中三年內教師對每位學生要家訪一次,班主任每年對學生要家訪一次,家訪過程中要作好家訪記錄,要求家長簽字,面對面分析問題,總結經驗,不埋怨、不指責、不批評,切實尋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發展,同時,家訪要了解家庭背景,人員結構,家訪過程中要有禮有節,不能告狀式家訪,家訪時,一定要讓孩子在場,教師要有誠心和愛心要多表揚孩子的進步,真正起到教師、學生、家長之間建立合作關系。
2、家長會。建議各學校建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以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家長會是爭取家長配合的有效途徑,形式可以由家長委員會或者學校定期組織家長會,家長會每學期可以舉行兩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各年級組長主持,班主任了解學生情況,匯報學生成績,指出學生問題,介紹班級現狀,溝通家長意見。學期結束時也可以利用社區由教導處、德育處、年級組長、班主任走出校門到社區召開家長會,主要是匯報成績,向家長宣傳假期中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家長起一個監督作用,同時把行為規范極差的學生交給社區,形成一個三結合教育合力,更好的為教育服務。
3、開辦家長學校,讓家長參與教育。請家長進校參與學校教育活動,以了解學校,認識學校與學校保持一致。每個年級都要建立家長學校,作為家長代表參與學校方針、政策的制定,參與學校后勤的管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隨時讓家長進教室聽課,家長與子女相互交流,使教育教學更透明。家長學校的開辦,就像在家庭和學校之間架設了一座彩虹橋,使家庭教育研究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家庭育人環境明顯改善,家教質量明顯提高。家校聯系的暢通無阻,有效地加強了家校合作,實現了二者和諧的教育資源網。家長學校的開辦,就像在家長和學校之間開通了熱線電話,及時地消除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的不和諧音符,使廣大家長的心與學校貼得更近。家長學校的開辦,就像在學校和社區之間鏈接了一條鎖鏈,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為創設和諧校園、和諧社區、和諧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廣大家長學員的支持和配合下,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校整體工作不斷推進,社會聲譽不斷提升。
篇5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加快,許多學校在家校溝通融合上也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例如:召開家長會、成立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學校、開辟網上學校等等。這些工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長與學校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形成較好的教育合力,但家校在溝通融合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家長和教師對家校溝通融合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家校溝通融合在具體操作上存在著不足,以及家校溝通融合中存在著諸多矛盾與沖突。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讓老師和家長們逐漸感覺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溝通融合正漸行漸遠。
為增強家校的教育合力,培養出時代需要的人才,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教育環境,幫助他們健康成長,作為學校教育的執行者老師與家庭教育的執行者家長,必須共同努力、緊密配合、加強溝通、找準接點,破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融合過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一)家長和學校應充分認識到家校溝通融合的重要性。
要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融合,家長和學校必須對兩者溝通融合的重要性有正確而充分的認識,并將這些認識落實到行動中去。1、家長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家長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學校和教師身上,說是對學校和教師的信任。事實上,這種將孩子推給學校、交付給教師的做法是在推卸責任。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的關愛。無論教師多么負責多么有愛心,都無法替代父母的作用。因為家長和教師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此,家長應承擔起培養孩子的責任,讓孩子生活在家庭的關愛中。2、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家校溝通融合的好壞會關系到教育效果,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家校溝通融合好,有利于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反之將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還要克服困難,在家校溝通融合上充分發揮積極性。
(二)改善家校溝通融合的具體操作方法。
為實現家校的完全溝通融合,家長和學校需要緊密聯系、彼此了解,以科學的教育方法推進孩子的教育。1、加強雙向溝通。吳儀曾說過,我國入世后,應該由單方面的自我開放轉變為WTO 成員間雙向的、相互的開放。培養孩子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合作,這種合作、溝通也應該是雙向的、相互的。在家校的關系中,家長和教師是平等的。在進行合作活動時,學校須尊重家長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家長的情況,滿足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和要求。同時,家長要積極地運用學?!按蜷_校門,敞開教室門”的機會,參與到學校和班級中去,與教師、學校交流孩子的有關信息,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及策略,促進孩子的進步和成長。 2、豐富交流的內容。在大力推進教育改革的時代,家長和學校都已意識到當今社會需要全面發展、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他們開始重視在培養孩子各種技能的同時,也加強對孩子的道德、性格、意志等方面的培養。學習成績不再是家長和教師的唯一關注點。所以,在談論孩子的學習成績時,也應交流孩子在其他方面的發展情況。若家長和學校過分地討論孩子的成績,會讓孩子產生“重智輕德”的認識。他們會片面地追求學習成績,忽略人格和心智的發展。若家長和教師過多地提孩子的問題和不足而忽略讓孩子樹立自信心的話,長此以往,孩子難以成為生存競爭的優勝者??梢姡诩倚:献髦?,要豐富交流的內容。3、保持家校教育合力的連續性。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調工作的間斷,使得對孩子的教育不連貫、不完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保持家校教育合力的整體性,不僅有利于調動家長和教師對家校合作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增強對孩子的教育效力。學校和家長要避免在協調教育活動時間上形成斷層,要保持教育內容的前后呼應,對孩子的教育要堅持整體性、計劃性。4、合理利用現代科技,提高溝通頻率。21 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應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和家長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多種信息互動平臺進行溝通合作,如電子郵件、聊天軟件、手機短信等。這樣,家長可以及時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真實情況,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現。通過多種溝通方式,提高溝通頻率,增強教育合力。5、落實監督工作,加強家校溝通融合重要性的宣傳。教育行政部門要對家校合作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檢查、評估,檢查結果要與晉升、獎懲掛鉤。通過檢查評估得出反饋信息,總結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提出新的策略。政府部門也要通過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渠道和開展各種講座、培訓等對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進行宣傳。
(三)緩解家校合作中的矛盾。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敝挥挟敿彝ソ逃c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環境,培養出合格的人才。1、家長們要以身作則。俗話說:“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出樣子看一看?!痹趯W校,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但如果回到家,家長不以身作則,教育的效力將會大大減弱。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其一言一行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長一定要嚴格約束自己,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2、保持家校教育一致。假設孩子在學校所受到的教育與家庭教育不一致時,孩子應該如何選擇,是相信教師說的,還是相信家長說的?長此以往,家長和教師在孩子心中都將失去威信。所以,當家長和學校在教育指導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產生分歧時,應該積極尋找一個溝通融合點,保持家校教育一致,增進家校共育的合力效應。
篇6
【關鍵詞】校企合作群 雙主體辦學模式 辦學思路 辦學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C-0106-02
職業院校的基礎條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建設、就業需求等決定了職業教育必須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校企合作成為解決當前職業教育諸多問題的突破口和關鍵點,更是職業教育的工作難點。由于校企合作政策與管理機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模式尚未成熟、職業院校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能力不強、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不足等問題,影響和制約了校企合作的發展。為推動校企合作工作和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必須尋求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將院校與企業短期的合作、單一形式的合作演變為長期的、多種形式的合作,即建立校企合作群體,形成多校、多企、多方的多元合作機制,才能依托校企合作促進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本文試分析校企合作群辦學思路,總結校企合作群辦學措施、特點及成效,提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的校企合作群辦學模式,以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促進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校企合作群辦學思路
學校和企業一對一地開展合作,無論是合作辦學、合作教育、合作就業、合作研究、合作開發,合作的面和合作的資源往往都很有限,久而久之便會資源枯竭而產生疲勞感,影響校企合作的持續發展。而校企合作群辦學即以企業為主導、學校為主體,集中部分相關的院校、專業群體和相關企業開展合作辦學,形成一種集約式的合作辦學模式,行、企、校多方構成的智囊團式的教育合作群體優勢互補,打開了校企合作的廣泛渠道,使校企雙方成為唇齒相依的利益共同體,形成相互依存的生物鏈關系,在招生、就業、教學、資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良好局面。
二、校企合作群辦學措施
2010年,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中銳教育集團合作辦學,成立華汽教育合作項目部,2011年成立中銳汽車學院,由校企雙方安排人員擔任中銳汽車學院理事會和行政領導職務,擔負項目組織、溝通、運營、實施、管理等工作,通過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開發課程體系、設置課程、專業教學、師資培訓、招生就業、開展社會服務和對外交流等活動,將這些過程制度化并形成一系列管理文件,使校企合作項目各項工作規范、有效的開展。具體做法包括:
第一,通過多方洽談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中銳教育集團簽訂合作協議,等同于與中銳教育集團合作的40多家院校、300多家企業簽訂了教學和實踐、就業的協議,為后續的工作構建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為了便于開展工作成立學院華汽合作項目部,后續發展成立了中銳汽車學院。
第二,成立中銳汽車學院校企合作理事會,制定校企合作理事會章程及相關運行機制,制定《合作項目管理制度》《項目設備管理制度》等相關制度,明確雙方合作的責任和義務,避免了后續合作過程中不必要的利益爭端。
第三,由中銳教育集團投入400萬元,按汽車4S店實際工作環境建設汽車實訓中心,由企業派專人管理;后期陸續補充基礎設備,充分利用企業在設備、技術、資源方面的優勢和行業的引領作用,實現知識、技能、企業文化、職業素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第四,引進企業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共同開發和建設核心課程,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學生的基礎理論課由學校負責完成,部分專業課由中銳教育集團安排企業經歷豐富的教師完成,學生的生產實習、頂崗實習在企業完成,畢業后即可參加工作實現就業,達到企業人才需求目標。雙方在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共建以品牌汽車企業冠名的班級,訂單班的運行和監控以企業為主、學校配合,共同管理,并各有分工。
第五,與中銳教育集團的合作院校、合作企業交流合作,資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學理念。華汽教育項目在全國有 40多家合作院校,可以集中力量進行專業改革和建設,如目前卓有成效的教材、遠程視頻課、教學做一體化整體建設方案等,促進合作院校的交流和發展。
第六,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前兩年的教學以基于工作過程、集中式的項目化教學為主,最后一年的教學以頂崗實習為主,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在企業集中培訓、師傅帶徒弟、定期輪崗等方式,讓學生在工作中學習,以實際工作任務代替校內實操訓練,以企業集中培訓代替校內理論教學。
三、校企合作群辦學的特點
(一)創新高職辦學模式。合作的方式可以是校方出辦學場所,也可以通過協作、參股、轉讓、托管、租賃等多種方式進行,由行、企、校多方合作成立汽車教育項目部,共同開發合作項目,切磋合作具體事宜;通常情況下,由學校負責項目學生的招生、學籍管理、日常管理和一般性教學,企業出設備并負責就業安置和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分工明確、各司其責,避免合作糾紛。
(二)創新高職辦學的體制。以學校為第一主體、企業為第二主體,實行雙方法人代表領導下的理事會負責制的雙主體辦學體制。合作雙方共同出資、共管共教、互利共贏、共擔風險,在招生、就業、產品開發、發展等獲得顯著效益,顯現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獨特的“校企合作群”辦學優勢。
(三)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頸。合作群體內的各企業、各職業院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校企謀求共贏,盤活并充分利用資源,使合作面不斷擴展,合作的良好效應維系了企業參與合作的熱情,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各利益相關方都意識到合作的必要性,合作的積極性、主動性空前提高,建立高效、常態的校企合作群體作為高職教育與產業合作深度發展的動力和保障成為共識。
四、校企合作群辦學取得的效果
近幾年,中銳教育集團以汽車職業教育為龍頭,大力發展合作辦學,已投資近兩億人民幣與國內40多所高校共建汽車職業學院與實訓基地,獲得了包括德國奧迪、上海通用、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廣汽豐田等300多家汽車主機廠、上千家汽車服務商的支持,并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同時已與國內十大汽車經銷商集團簽訂人才委培的戰略協議。得益于中銳教育按照統一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標準跨地域培養人才,提供從企業課程、實訓設備、教學支持、專業師資、實習就業等全方位的服務,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汽車企業、高職院校之間建立了良性互動的生態鏈條,各項工作得以扎實有效推進,取得了合作前未敢想象的成績。
(一)實踐教學條件明顯改善。合作企業投入,按汽車4S店實際工作環境建設了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的汽車實訓中心,滿足了教學要求,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中銳教育集團共投入教學設備總值800多萬元;派遣到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任教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達20人次,這不僅給該院的學生帶來高水平的授課,而且也為該院教師提供了與全國各地優秀教師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無疑將帶動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專業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能力的提升。這是非常值得西部較落后地區提高辦學能力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
(二)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得益于雙主體辦學靈活的運行機制,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專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在校生規模從建設前的350人越升到現在的840人,汽車電子技術專業被確認為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專業、自治區級特色專業,汽車實訓基地被評為廣西高職示范性實訓基地,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明顯提高,畢業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合作項目的學生在全國技能競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
(三)教學理念顯著提升。引進企業的教學模式和理念,改變了我們重教學效果輕宣傳效果、重傳授知識輕訓練技能和忽視動作規范的思想。學院充分發揮中銳集團在汽車職教行業的領先作用,利用其豐富的汽車生產廠家資源、先進的汽車職教理念和教學資源,加大教學資源的建設力度,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全面推進專業核心課程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一體化教學。
(四)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依托中銳教育集團強大的汽車行業背景,及時準確地獲得汽車后市場的崗位信息,使我們更加準確地制訂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更加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緊跟汽車新技術的發展調整教學內容和增加教學設備,大大提高了專業定位的準確性和教學質量,教學思路逐漸清晰。
(五)教學改革穩步開展。華汽教育項目是一種行業化集約化的教育合作,是獨特的校企合作群高職辦學體制。一方面,中銳教育集團用行業優勢和專業教學理念去影響全國40多家合作院校,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全國華汽教育項目合作院校的力量進行專業改革和建設,集中力量開展課程資源開發、課程體系建設和教材建設等,促進了全國華汽教育項目合作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共同進步。
(六)技術服務領域不斷擴展。中銳教育集團與國內的300多家汽車主機廠和經銷商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全國各地4S店、汽車生產廠家都不同程度地需要引進專業人才、員工培訓等,帶動了各汽車生產廠家和品牌4S店與所在區域中銳教育集團相關院校的合作,從而促進群體合作。
(七)華汽教育項目為合作院校加強國際交流提供了條件。依托中銳教育集團在世界各地的豐富資源,項目合作院校將方便地走出國門,學習國際先進教育教學理念、方法、手段,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相關院校合作化辦學,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辦學能力,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行業技能競賽、深入了解企業狀況的機會。
總之,將零敲碎打一對一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拓展為一個合作的群體,加強行業、企業與學校間的全方位合作,是新形勢下實現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資源共享,加速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和新模式;合作群體優勢互補共同服務于全國汽車廠商,集團內的廠家、院校深度融合,滿足職業院校對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的需求,是有效推進職業學校依托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梁建和.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職汽車類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廣西教育,2013(8)
[2]黎志鍵.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職辦學體制機制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8)
[3]石兆銀.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1(11)
篇7
開辟中歐教育合作
新境界
舉辦中國-歐盟國家教育部長會議,是中國教育部于2015年底提出的倡議,目的是為保持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雙方主席的交流頻率,及時就中歐人文交流的熱點和重點開展面對面磋商,進一步推動中歐在人文交流領域,特別是教育領域的務實合作。倡議還提出邀請機制歐方主席瑙夫勞契奇與會,得到了歐方的積極響應。
10月11日上午,中國-歐盟國家教育部長會議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國務院總理向會議致賀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開幕式由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主持。來自中國、歐盟成員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教育部長、大使和教育部代表,以及中國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中方大學校長及代表參加了會議。
在賀信中表示,中國和歐盟都是當今世界重要力量。深化中歐合作,符合中歐各自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助于歐盟保持團結、穩定與繁榮,有利于世界和平穩定與經濟復蘇增長。
指出,教育承載著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歐教育合作傳統悠久、基礎深厚、前景廣闊,正有力助推人文交流成為中歐關系愈加堅實的“第三支柱”。雙方順應這一潮流,在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框架下,首次召開教育部長會議,進行面對面、全方位交流,必將促進中國與歐盟各國的教育交流與合作,耕耘中歐關系希望的田野。
希望與會代表充分發掘中歐教育交流合作新的亮點和增長點,為更好服務中歐經濟社會發展,構筑更加緊密持久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作出新的貢獻。
劉延東在主旨演講中表示,近年來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步入全面提速新階段。在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下,教育政策對話深入開展,學生交流規模不斷擴大,為增進中歐人民了解和友誼、深化中歐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延東指出,支撐國家發展,應對全球挑戰,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礎。中國將堅持教育優先,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她倡議,雙方應放眼長遠,服務中歐關系大局,開辟面向未來的中歐教育合作新境界。要加強政策溝通,推進人才聯合培養與合作辦學。推動標準聯通,推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學分互認,逐步實現學位互授聯授。推進語言互通,為中歐合作培養更多語言人才。促進民心相通,深化各領域合作,為中歐關系健康發展夯實民意和社會基礎。
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歐方主席,歐盟教育、文化、青年和體育委員瑙夫勞契奇宣讀了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聯名賀信并致辭。共有來自歐洲34個國家的教育部長、高層代表、駐華使節、專家學者等參加開幕式。
據悉,目前中國與歐盟國家簽署80多項雙邊教育合作協議,在歐盟成員國合作設立131所孔子學院,學員62萬多名,中歐在華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574個。
教育合作共筑未來
本次中國-歐盟國家教育部長會議以“共筑通向未來的中歐教育合作之路”為主題。與會代表圍繞“拓寬校企合作渠道,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就業能力”“提高教育質量水平,服務中歐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推動中歐學分互認,促進中歐學生雙向平衡流動”“加強學校體育交流,發掘中歐教育交流合作亮點”等4個議題,分享了各國有關政策和措施,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展交流合作廣泛交換了意見。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培養學生具有創新創業能力是未來教育的一個核心要素,要走出現有教育的邊界,把更多的利益相關方納入進來,這樣才能在教授學生技能時更有效率,同時,要讓教育系統更加國際化,如果能夠讓教育系統靈活開放,這對于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會非常有幫助。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會上分享了中國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他指出,要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讓創新的活力為雙方合作注入新動力;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讓質量標準的進步為雙方合作提供新保障;要推動中歐學分互認,讓留學人員的增加為雙方合作搭建新紐帶;要加強學校體育合作,讓體育的出彩為雙方合作增添新亮點。他表示,中方將進一步梳理大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研究制定與歐盟及歐洲各國合作的計劃和方案,在工作層面做好溝通,把建議落到實處,真誠希望能夠更多、更好地開展務實合作,共同服務于中歐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社會繁榮,共同服務于中歐關系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為不斷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作出新貢獻。
目前,中國與歐盟機構及歐盟28個成員國建立了穩定的教育交流與合作關系,與歐盟建立了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與歐盟委員會及英、法、德、意、愛(爾蘭)、芬等國建立了定期磋商機制,與法、德、意、荷、葡等19個歐盟成員國簽署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中歐教育交流與合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局面。
自2007年建立了中歐教育政策對話機制(司局級)以來,雙方共召開6次政策對話會議,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課程學分互認、學生學者流動項目和科研合作等領域深入探討,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與歐盟的教育政策交流。
歐盟成員國是中國學生學者出國留學主要目的地之一。截至2015年底,中國在歐盟國家的留學人員總數為303451人,占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的24%,比2014年增長了7.5%。2015年前往歐盟國家留學人員的總數為123018人,占當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的23%,比2014年增長了29%。其中國家公派留學人員7961人,占當年公派人員總數的37.7%,比2014年增長了21%。
近年來,歐盟來華留學人員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全年,歐盟成員國來華留學人員總數為45125人,與2014年基本持平,占2015年全年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1.3%。其中3027人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比2014年增長了12%。
當前中歐教育交流的重點項目主要有:
人文合作研究方面:中歐調整和優化高等教育聯合研究項目(中歐調優項目)。根據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第一次會議后續行動計劃,為配合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加強中歐高教體系兼容性,消除中歐高校人員流動障礙,實施結果導向的教育,教育部于2013年與歐方合作,啟動了中歐調優項目(Tuning Study),開展中歐課程學分互認試點研究。
目前,項目二期已正式啟動。雙方選擇了物流、信息工程和護理三個方向,由重慶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和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牽頭執行,預計2年完成。
人員交流方面: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歐盟窗口)。自項目設立以來,截至2015年,共有851人獲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歐盟窗口)獎學金來華學習。2016/2017學年,錄取該項目新生140人,其中,本科生4人、碩士研究生35人、博士研究生4人、普通進修生90人和高級進修生7人。
學生主要分布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38所高校。專業涵蓋漢語言、社會學、新聞學、國際關系、法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金融學等。
合作辦學方面:截至2015年底,中歐雙方在華合作舉辦本科以上層次的辦學機構和項目近400個。中國和歐盟共同支持的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華中科技大學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等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旗艦項目,也是中歐高等教育合作的典范。
“對話”機制加深合作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16+1合作”)機制成立于2012年。此后,我國與中東歐16國教育合作駛上“快車道”。目前,在“16+1合作”框架下,教育領域有“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政策對話”和“中國-中東歐國家高校聯合會”兩個機制。
前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政策對話分別于過去3年在中國重慶、天津和波蘭華沙舉行。中東歐各國均派代表出席了前幾屆政策對話,對各國高等教育發展和合作共同面臨的挑戰、學歷學位互認、校企科研合作及學術成果轉化,以及如何繼續推進中國與中東歐各國教育務實合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加深了了解與共識。
自教育政策對話機制成立以來,16國參與“16+1”教育合作的熱情不斷高漲,參與程度不斷加深,受益水平不斷提高,對我國教育理念、政策和倡議充滿期待。經過三屆探索總結,中國-中東歐教育政策對話逐漸形成“教育政策對話+高校聯合會會議+配套活動”的固定搭配,機制化特征顯著。其中,教育政策對話主要是部長級對話,旨在引領和推動多、雙邊教育交流與合作,總結成果,討論挑戰和應對之策,確定未來合作的重點方向和領域。高校聯合會是“政府搭臺、高校唱戲”的平臺,旨在推動雙方高校產生實實在在的成果和項目,不斷加強“16+1”教育合作的吸引力和普惠性。
10月11日,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政策對話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出席會議并作主旨發言,來自中東歐國家的教育部長、大使和教育部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教育部副部長郝平主持。
會議以“人文架橋,教育筑夢”為主題,圍繞學分互認與學生均衡流動、語言教學合作和區域國別研究、青年創業創新教育、特色學科與特色學科人才培養,以及學校體育交流合作五大議題開展對話交流,具體討論研究在“16+1”合作框架下,今后一個時期中國與中東歐16個國家教育領域的務實合作。
會上,與會代表密切結合本國和本地區實際,就各自國家的教育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廣泛交流了意見,對國家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戰略進行了深入討論和研究,分享了各自的經驗,對加強合作提出了建議。
陳寶生在主旨發言中指出,今年是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年,教育是中國同中東歐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領域,對中歐共建文明伙伴關系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雙方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蓬勃發展,在校際合作、學歷學位互認、雙向留學、語言教學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雙方互補性強,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發展潛力巨大。
篇8
一、家園共育問題的提出
我園幼兒的家庭情況、家庭成員素質等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家長送幼兒入園的目的也就各有不同。這些都導致家長與幼兒園在教育要求上的許多分歧,給家園共育設置了障礙,增加了幼兒園工作的難度。
二、問題的歸因
我園在深入了解情況后,找到了形成分歧的原因所在,主要是:家長、幼兒園與孩子的關系不同;雙方對孩子觀察的時空條件不同;家園之間缺乏及時全面的溝通等。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幼兒園的主導、引領作用發揮不夠,家園共育形式大于內容。
三、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幼兒教育如今迅猛發展,理論研究愈加成熟,教師隊伍日趨專業化。因此,解決家園合作的問題是有章可循的。
1.幼兒園發揮主導、引領作用是家園共育的前提。從我做起,強化專業能力,發揮主導作用,在理念和管理上進行改革,把滿足幼兒需要、社會需要、家長需要確定為幼兒園的工作目標,主動尋求家長的合作與支持,這是家園和諧共育的前提。
2.利用多種形式的教育資源是家園共育的保證。家園共育的長期發展是通過幼兒園創設的主體環境和多種活動實現的,如開辦宣教園地、幼教雜志、家長學校等多種方式方法,以期共同提高。
3.教育目標一致是家園共育的必然結果。隨著價值觀的轉變,家長越來越注重幼兒的全面發展。這與幼兒園達成了共識,是教育的必然結果。
四、家園共育的策略與技巧
在工作實踐中概括幼兒園家教工作的策略和技巧如下:
1.參與性策略。家庭教育資源潛力巨大,幼兒園要積極調動家長的參與積極性,加大合作力度。如開展家長志愿者課堂,讓家長給幼兒進行課外知識介紹,并協助教師進行游戲等。在活動中,家長的理念和實踐水平都會不斷提升。在幼兒園各項管理中,也可以給家長留有位置,如建立園級和班級家委會、安全巡邏小組、營養觀察小組、游戲學習小組等,采用多種方式爭取家教工作的主動權,調動家長的參與積極性。另外,幼兒園在引領家長時,要善于把握不同個性的家長,而后區別對待,巧妙地處理問題。
2.情感化策略。人是具有社會性的,情感溝通融洽,是事情順利進行的前提。我園首推入園選班制,讓家長通過老師帶班的公開展示活動進行評教,然后確定孩子選哪個班。這贏得了家長的贊譽,縮短了幼兒入園的不適應期。對于新入園的幼兒,我園開展了“孩子進園你放心”的活動,全程實地錄制每個小班幼兒的一日生活,每晚接孩子時向家長播放,讓家長看教師是如何照顧與幫助孩子的。這樣滿足了家長的心理需要,取得了家長的信任,為家園共育開通了良好通道。
五、家園共育的方法和途徑
1.通過家園親子游戲,活用一個“趣”字。如小型運動會、家長與幼兒共班上課、一同游戲等,提供親子、家園相互交融、感情交流的機會。
2.通過家園聯誼活動,展現一個“美”字?;顒涌梢宰尲议L了解幼兒教育的各方面要求和幼兒園的學習環境。在每年的“六一”“元旦”“國慶”時,幼兒園都要向家長展示幼兒的才藝,讓家長們樂在其中。
3.通過家長學校,突出一個“愛”字。愛孩子是幼兒教育的核心。我園通過問卷調查、開門評園、家長座談會等活動,消除家長的認識誤區,與家長達成共識;利用多種形式的宣教方法,與家長交流經驗,并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使家長了解幼教工作的不易,增強家園雙方的理解與信任,增強辦園透明度。
篇9
【關鍵詞】家庭;學校;家校合作
積極開展家校合作,共同發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以促進兒童的成長和發展已經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普遍經驗,長期以來受到各國教育研究者和學校教師的廣泛關注,也取得了比較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對近二十來家校合作的有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并進行評述,以為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一、家校合作定義的研究
對兒童的發展來說,家庭和學校這兩種社會機構各自有著獨特的作用,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從兒童接受教育的角度,教育事業的成功需要家庭和學校的更好的更加密切的合作,于是形成了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家庭——學校的合作,簡稱家校合作。
我國對家校合作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岳瑛認為,家校合作應主要把握以下幾點內涵:(1)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活動,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2)家校合作活動圍繞的中心應該是學生,學生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服務對象;(3)家校合作是社會參與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忠虎認為,家校合作的實質是聯合兒童教育過程中家庭和學校兩種主要的教育力量,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強化教育作用。黃河清認為,“家校合作是家庭與學校以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雙向活動?!蔽覈_灣學者一般是用“家長參與教育”概念來對家校合作進行研究,郭明科認為,家長參與指在孩子的教育歷程中,家長在家或在學校中參與學校教育的相關活動。張明侃則更加詳細地提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指家長基于為促進學童的學習發展與學習成效,在學習的歷程中主動而樂意貢獻自己的心力,并運用不同的方式與學校教師或行政人員進行合作,以達成上述目的。吳壁如指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泛指家長在子女的學習活動或教育歷程中的參與情形。
在西方,多數研究者認為家校合作就是吸引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與教師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傾向于家長在學生發展中承擔責任,享有參與學校管理的任務并對學校事務及其決策發揮影響。西方學者一般將家校合作的視野擴展到更加寬廣的社會領域,強調學校、家庭和社區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負有共同的責任,學校、家庭、社區三者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的影響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謀求“學?!彝ァ鐓^合作”。同時,家長、教師、學校管理者以及與社會各方面要采取積極措施來加強家——校合作。
綜合以上的家校合作定義,我們發現,教育研究者都充分意識到促進和開展家校合作對增進教育影響,形成教育合力具有重要作用,都認為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是圍繞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進行的一種雙向的互動。
二、家校合作的價值與形式的研究
家庭和學校之間應該而且必須開展良好合作,對家校合作的作用及其實現方式,研究者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了研究。
(一)家校合作的價值
在當代世界,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家長都意識到開展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都認識到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之間進行更加廣泛而密切的合作。凱拉漢認為,父母通常承擔起為兒童提供滿足身體發展需要的物質條件、教導基本的社會技能以及積累資金供他上學等基本職責,學校則要為學生發展提供恰當的合適的條件和人員,以及與學生的需要、興趣、學習方式、學習困難相適應的課程,二者之間存在差異,需要互補,因此學校要促進家長參與,家長要與學校開展合作。愛潑斯坦提出,促進兒童在學校取得成功需要家庭和學校合作,這一過程是分享信息、互動合作的,這不僅對學校、兒童有利,而且對家庭、對家長的成長和發展都有利。哈德森等人做了一項76人的調查研究表明,當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校教育,學生出現了如下變化: (1)成績提高和等次上升;(2)出勤率高, 作業積極完成;(3)因成績不佳,參加補課的學生減少;(4)在學校中積極表現;(5)學生畢業率上升;(6)升學率提高。格瑞伍德等認為,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進行合作,可以推動家長在學校中發揮潛能,是一個讓家長、子女和學校都得到好處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視家庭和學校的合作,他認為,“最完美的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教育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國內的研究者對家校合作的價值的研究都是抽象意義上的敘述。馬忠虎認為,家校合作,可以使培養目標一致,可以優化德育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可以使家長和教師相互學習、相互教育,促進教育社會的誕生;可以幫助學校提高教育效率,強化自我管理。黃河清也認為,家校合作“不僅直接關系到合作的根本目的——使學生健康發展,而且對影響學生發展的家長與學校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她進一步提出,家校合作對學生發展來說,可以提高學業成就,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社會化教育,全面提高素質,預防青少年問題;對家長發展來說,可以幫助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素質,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學校發展來說,可使教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針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能夠應對變化,豐富教育資源,加強民主管理,提高教育質量。從更深層次意義上,“就學生而言,家校合作溝通了學生在家和在校的兩個生活世界,實現的是在時空上的銜接和拓展”;“就家長與教師而言,親師交往中的摩擦與磨合推動了教育觀念和方法的更新,雙方作為教育者的反思與自覺得以提升,為其在各自的社會角色上趨向自我完善創造條件”。余清臣等對當代中國家校合作中的僭越現象進行研究后認為,家校合作的合理性基礎在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其功能和手段上的獨特性和獨立性,二者之間要相對獨立,相互承認,開展深層溝通和進行目標整合。錢撲等認為,家校合作中發生了互動,因此這一活動具有社會化價值,具體呈現于教師社會化和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
另外,還有研究者主要是臺灣的研究者對家校合作的負面效應進行了探討。吳清山發現,由于家長背景多元、社會經濟地位差異甚大,雖可提供學校更多支援,但假使家長過度干預學校的行政或教學,將影響學校校務運作。同時,由于家長參與各種學校里的自愿團體,參與人數不定,彼此溝通可能會出現障礙,交際能力不一,容易造成彼此之間的誤會和對學校的懷疑。另外,在處理學生出現的問題時,由于立場不同,沖突難免,而授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會模糊了家長和教師各自的角色。
(二)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及類型
近二十來,研究者對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類型進行了研究(見表1)。
三、世界主要國家家校合作現狀研究
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家校合作,但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關系及其密切聯系程度不一,呈現出多樣化趨勢,不同研究者對各國的家校合作狀況進行了研究。
(一)我國家校合作現狀研究
對我國的家校合作,研究者普遍認為目前絕大多數的學校領導者和教師以及家長都充分意識到開展家校合作的必要性,但合作層次低,存在諸多問題,現狀不容樂觀。岳瑛認為,在理論上學校和家庭對家校合作有共識,但在實踐中家長熱心自己子女的教育,但缺乏參與學校教育意識,當孩子發展出現問題則認為學校無能;教師則往往認為家長不懂教育工作,缺乏進行家校合作的時間和能力,當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時,傾向于自我保護;在具體合作方式方法上存在隨意性強,計劃性差,單向灌輸多,雙向交流少,階段性強,連續性差,相互挑剔多,彼此合作少等問題。李亞軍等對貴陽市的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家校合作狀況進行了調查,他發現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家校合作特別重要,傾向采取傳統的家訪形式,且家長比較認可,對農民工子女成效明顯;家長在家校合作中居被動地位,但家訪能夠消除家長和教師間的誤解,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境;農民工對教師指出的子女教育問題一般都會虛心接受并加以改進;但農民工子女的成長只有家校合作還不夠,需要社會認同和接納。王維平等通過對山西省11個市的調查研究發現,家庭和學校雙方都有合作意愿,學校最為積極,學生反應強烈,但家長反映一般;家校合作有了一定的實質性進展,形式多樣,但依舊存在認識錯位,觀念陳舊,活動無序,缺乏互動,家長被動,合作隨意等問題。在目前的中國,許多家長仍然認為家庭只是為孩子提供物質生活保證,而教育孩子則主要是學校的事情,家長缺乏參與意識;學校往往以教育權威的姿態出現,把自身的“主導作用”轉換為“領導地位”,家庭在家校合作中處于被動地位;家校溝通的方式狹窄,活動低效;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家長和教師容易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一旦出現問題則相互指責、推諉責任,將注意力放在誰該為孩子的問題負責的追究上而不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還有研究者認為,目前中小學校的家校合作,學校并未真正實現由指導角色向服務角色的轉變,家長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家校合作的相關制度缺失,從而使家校合作中出現單向溝通,共育意識不強,無章可循等現象,家校合作還處于很低的層次。徐德華還發現,學校對家庭的教育指導行政監督缺失,評價機制不完善,專業教材匱乏,師資水平不高,因此家庭教育指導效果不顯著,削弱了家校合作工作實效。在家校合作進行兒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目標定位偏狹、組織動作不力和教育影響失調等弊端,弱化了共育成效。梁紅梅等發現我國的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已經形成了家長會和家長委員會等雛形,但參與學校的管理仍處于起步階段。
香港地區的家校合作比較成功,教育署1993年成立由專業人士和各界名人組成“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2000年還成立家長教育督導委員會,專門推動家校聯系,鼓勵各校設立家長教師會,地區組織成立家長教師聯會,出版家長教師會手冊,促進家校溝通,教育家長,幫助子女成長和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為進行家長教育為家校合作提供保障。香港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分為參與子女學習、支持學校活動、參與學校運作和參與學校決策等不同層次,在參與子女教育過程中分別扮演有效溝通者、家庭督導者、學習者、學校寶貴的資源、義工、咨詢者、管理者和合作伙伴等不同角色。
臺灣地區的家校合作,主要是從立法上保證家長參與教育的權利,推動《家長參與教育法》的制定來保障家長行使家長教育權,確保家長的責任和權利;廣泛開展家長參與教育的研究工作,認為必須改變學校將家長拒之門外的態度,培育和強化家長參與意識和技能,明確家長和教師的權限,讓家長實質性參與學校教育;教育行政部門主動通過建立家長組織、開辦家長學苑、確定“親師活動年”和舉辦“家長日”等活動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更好地協助推動學校工作,建立家庭和學校間的信任和友誼,讓家長積極參與教育。
澳門地區的家校合作,特區頒布《家庭教育法》將家校合作列入為政府職能并資助學校的家校合作,大多數學校均成立的由家長會推舉的家長教師會,聽取家長意見;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互通,對家長進行培訓,舉辦家長教育讀書課程和各類親子活動等;但由于家長教師會發展過快又造成互相批判責難的局面。
(二)美國家校合作現狀研究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移民、離婚、未婚生育等造成了家庭的多樣性,但是國家教育目標要求每個學校都要鼓勵家長與學校發展伙伴關系,促進家長參與。社會各界呼吁加強家校合作,聯邦及部分州先后制定有關家校合作的政策、法規,為家長設置專署網站,鼓勵家長陪伴孩子學習。民間組織如美國家長教師協會及其地方各級家長教師協會作為校外教育管理機構,旨在推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通過參與研制家長參與的國家標準,成立保護兒童的專門委員會,制定家長參與的政策法規,組織開展文化藝術競賽活動等來促進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積極參與。許多學校里設立了“評議會”、“理事會”、“家長顧問委員會”等家長參與管理的組織,家長對學校管理的參與也由原來的業務活動逐步深入到學校的決策層面,由“局外人”轉變為“局內人”;學校采用工作坊和研討班形式培訓家長,提高家長對孩子學習的輔導能力;制訂了家庭支持計劃,教師和家長一起訓練教育孩子的技能,促進了他們的溝通;在傳統的家長會、家訪和成績單的基礎上,采用時事通訊、星期五文件夾、親——師對話雜志等新方法加強家校聯系;設立專門的家長活動中心接待家長訪校,通過親子換位日讓家長體驗學校生活,發放家長手冊促進深長有效參與學校教育。愛潑斯坦開展的“教師幫助家長參與學校作業”(Teachers Involve Parents Schoolwork,TIPS)研究項目取得一定成效,得到眾多學校和家庭的認可,在這個項目中,教師通過設計交互式的家庭作業,這些作業是孩子正在學習的又是能夠調動其家庭成員參與的問題,然后讓孩子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討論,從而強化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參與,加強了學校與家庭的聯系。
(三)英國家校合作現狀研究
英國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將家校合作作為學校改革的措施之一,蘇格蘭2006年通過了“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法”,認定家長是子女教育的參與者,家長有權選擇學校,確定入學計劃。英國學校里建立家長教師聯合會、家長聯合會或學?;锇槁摵蠒燃议L組織,從事為學?;I措經費、家長教育、表述家長訴求等活動。英國每所學校必須給每個家長發放《學校手冊》,上面有學校各方面工作的重要信息,方便家長了解學校;給每位學生發放《家校聯系本》,里面有學生和學校的主要信息,學校與家庭籍此相互聯系;家長在將孩子送到學校后要與學校簽訂《家校合同》,明確規定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是家長和學校彼此之間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諾。在英國,家長擔任課堂“教學助手”是重要的家校合作改革措施之一,教學助手從家長中招聘,經過培訓后協助教師開展教學以照顧好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助手要參加學校每周的教學工作會議,并與其他教師討論各自工作中的問題,及時把教師教學中的問題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師,對教師的教學提出進一步的建議,從而有效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教學助手還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輔導,幫助他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家長擔任教學助手使教師和家長在課堂內外的合作更加緊密,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被認為是一種高層次的家校合作方式。
(四)日本的家校合作現狀
二戰后的日本教育具有相當濃厚的美國色彩,其家校合作中的一個特色就是引進了美國的家長教師協會(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簡稱PTA)的組織和制度,這一制度致力于溝通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創造有利的成長環境,是日本中小學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這一組織的基本單位是班級,由家長自薦或推舉產生,與班主任共同組成班級PTA,是學生家長和教師組成的會員間相互學習、開展活動的社會教育團體。各個縣市町(相當于我國的鄉鎮)村都設有社會教育主事,中小學的每班級基本有成立PTA。PTA積極為國家教育改革提出建議,定期召開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座談會,要求家長參加學校教學開放日活動并擔任班主任,給教師充任助手;組織家長參加學校的課堂教學和體育比賽、藝術節等活動,培養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親密關系;開展親子互動活動,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邀請大學教授、教育專家乃至大學生為家長講課,為家庭特別是母親提供家教指導;對學生進行學業、職業生涯和生活指導。在PTA的組織下,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教學和各種日常活動及專題活動,招募家長志愿者(如圖書整理義工)為學校服務,引導家長參與學校事務,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校的教育內容,促進了家校合作。
四、家校合作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方面
通過對近二十年來的家校合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筆者有了以下發現:
(一)相關文獻的總體特點
通過整理和分析檢索到的國內外文獻后可以看出,家校合作問題己經成為國內外教育研究者者關注的熱點之一。這些文獻呈現出的主要特點有:(l)目前對家校合作的研究普遍將焦點放在如何促進家?;由希⒂纱艘l了不同視角下的研究,但是對其中的操作性問題挖掘不深;同時,其研究的著眼點大都放在家校上,而很少研究校家。(2)對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意義研究得較為充分,國內外學者充分探討了開展家校合作對于促進學生良好發展及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意義,大力倡導和建議在學校中加強家校合作。(3)理論研究水平低,對影響家校合作的因素的研究比較多,但對家校合作的基礎理論缺乏系統研究,理論思辨型的研究不少,但沒有看到有較大影響的理論研究成果。(4)實證研究少而且不嚴謹,對在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等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缺乏實際研究的支持。(5)對家校合作的研究開始引入個案研究方法,但是尚未見到比較完善且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這可能與大多開展家校合作研究的人員研究能力欠缺或因時間關系沒能對其中的問題開展長期追蹤研究有關。
(二)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的幾個方面
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筆者認為,家校合作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加強:(l)充實家校合作基礎理論研究,要從不同學科的視角揭示家校合作的不同面相,不斷完善家校合作的理論依據,從而為從不同角度尋求家校合作的新途徑鋪路。(2)不斷深入對冢校合作個案的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從微觀角度探討具體的家校合作過程。(3)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應該對中國教育場景中影響家校合作的人際關系及其作用作更加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岳瑛.我國家校合作的現狀及影響因素[J].天津教科院學報,2002(3).
[2] 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33.
[3] 黃河清.家校合作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37.
[4] 郭明科.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D].臺南:臺南師范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1997.
[5] 張明侃.桃園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校務運作之分析研究[D].臺北:國立臺北師范學院教育研究所,1998.
[6] 吳壁如.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原理探究[J].中學教育學報(臺北),1999(6).
[7] Epstein,J.L. 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 Schools[M].US: Westview Press,2001.
[8] Epstein, J.L.Parent Involvement: What Research Says to Administrators [J].Educaion Urban Society,1987(2).
[9] Kellaghan,T. 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School Learning [M].Jossey Bass,San Francisco,California,1993.
[10] Epstein, J.L. 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Seeond Edition[M].Thousand Oaks,CA: Corwin Press,2002.
[11] Henderson,A,T.,﹠Berla,N.A New Generation of Evidence: The Family is Critical to Student Achievement[M].Columbia, MD: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 in Education,1994.
[12] Greenwood,G.C. & Hickman,C.W.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91,91(3).
[13] [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14] 黃河清.家校合作價值新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2).
[15] 余清臣,周娟.論家校合作的真意——當代中國家校合作的教育學反思[J].少年兒童研究,2010(2).
[16] 錢撲,梁霞.論家校合作的社會化價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17] 吳清山.有效能學校特征發展與研究方法[M].臺北:師大書苑,1996.
[18] 薛化元,周夢如.父母參與教育的權利與限制[J].國民教育(臺北),1997(6).
[19] Husen,T﹠Postlethwaite,T.N.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Vol.VI[M]. Pergamon Press:1985.
[20] Ng,S.W. Home-school relations in Hong Kong:Separation or partnership[J].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999(10).
[21] 劉力.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2(1).
[22] Davies,D.Mak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Work[J].National Elementary Principal,1976(55).
[23] 朱賽紅.教師與家長互動關系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24] 李亞軍等.農民工子女家校合作狀況的調查研究[J].青年研究,2011(4).
[25] 王維平等.山西省中小學家校合作現狀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3).
[26] 楊啟光,劉秀芳.美國教師幫助家長參與學校作業項目(TIPS)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
[27] 華東師大教育學系《外國家長教育》課題組.英國家校合作探微[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10).
[28] 王艷玲.英國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長擔任“教學助手”現象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4(7).
[29] 南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日本的PTA給我們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2).
[30] 張勇.從溝通走向合作——形成家校合作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徑[J].教育科學研究,2011(3).
篇10
關鍵詞:ICQM 家校合作 個案研究
當今世界各國都普遍認識到家校合作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歐美等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家校合作一直是其基礎教育研究和學校改革的熱點之一。”在中國的香港地區,由于政府的強力推動,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的家校合作得以迅速興起并蓬勃發展。我們研究團隊在考察“香港基督教國際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的辦學實踐過程中,發現該校的家校合作工作相比于香港其他學校,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個案。
一、家校合作概述
現代社會對于未成年人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全方位的,隨著社會變遷速度加快、社會生,活環境日益復雜,僅靠學校這一專業機構承擔所有的教育事務是不可能的。現代公民的健康成長需要接受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和影響,任何一個方面的殘缺,都會使教育變得不完善,甚至會給受教育者造成終身的遺憾。而學校如果不能與家庭、社會等不同方面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因素取得協調一致,也會導致各方面的教育功能沖突和抵消。
未成年人由于其對成人的依附關系,其生活基本在成人監護之下,主要時間均在家庭和學校中度過,社會教育的影響主要是透過家庭和學校來實現的,這與成人經常獨立面對社會事務不同。因此,家庭和學校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社會化場境,家庭與學校的溝通協作,在教育上形成共識,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就指出:“家長與教師之間必須進行真正的對話,兒童的協調發展要求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補充。”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頒布《綜合行動綱領》也提出,應該采取措施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促成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協作。
在英語表達中,“家校合作”最常見的表達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和“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長一教師配合),此外還有“educational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m involving(parent involvement)”(家長參與)、“parent participation”(家長參與決策)等。“家校合作”至今沒有一個明晰的、被廣泛接納的定義,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解釋。中國內地地區的家校合作實踐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與此同時,大陸學者也對家校合作問題開展理論研究,并提出了眾說紛紜的見解。關于什么是“家校合作”,我們比較認同如下定義:“家校合作是指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家庭和學校兩種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協調的教育互動活動?!?/p>
在世界范圍內,美國是開展有組織的家校合作實踐最早的國家,其家校合作的理論研究也較為豐富。早在1897年,美國就成立了規模最大的家長教師聯合組織——全國家長教師聯合會(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簡稱PTA),并成為推動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合作的主要力量。除PTA外,還有許多推動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融合的組織,如全國家長教育協會、全國家長和教師大會、美國兒童研究協會等。在理論研究方面,美國學者戴維斯(D.Davies)認為,家校合作有以下目的:①解決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約見家長、成立家長咨詢委員會等);②促使家長參與其子女的教育(如家庭教育指導等);③利用社區教育資源來豐富學校的教育(如參觀博物館、開辟校外教育基地等);④吸收家長參與教育決策(如家長委員會、家長一教師協會等)。另外,美國較具影響力的家校合作研究機構“家庭、學校及社區合作伙伴中心”提出的家校合作的六大領域則為世界各國所普遍認同,具體為:①親子教育,學校幫助家長提升其親子能力;②建立家校溝通機制,建立教育者之間的良性溝通;③家長輔導子女在家學習,家長要知曉子女在學校所學,配合學校教育,輔導子女在家學習;④家長無償參與學校的義務工作,有條件的家長應該力所能及的參與子女所在學校的義務工作;⑤家長參與學校校政決策,這屬于家校合作中比較高的層面;⑥學校與社區建立協助關系,隨著家校合作的發展,可以把這種合作推廣到社區教育中間去,形成家庭、學校、社區教育的良性互動。
二、家校合作在香港的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香港家長極少有機會踏足學?;騾⑴c學校事務。1982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DECD)顧問團來港,考察香港學校與家庭的關系,指出香港學校缺乏與小區的聯結,華人傳統文化相當強烈,“學校與教師各自有一股尊嚴,學生應該服從而家庭應該附和”。這種學校指令學生和家長的學校權力中心模式,是當時香港典型的“家校合作”模式。
隨著香港小區發展和教育服務質量的提高,香港教育署先后推出一系列文件和措施,推動現代學校的家校合作發展。1990年,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第四號報告書》指出:學校與學生家長互相合作,會為教育帶來莫大裨益。1991年,教育統籌科和教育署頒布《學校管理新措施》(SMI),指出家長不應停留在接受通告的被動層面,而應該有機會與教師商討其子女的情況,并參與到學校的一些事務中去。SMI還建議學校應允許家長和學生循正規的程序適當參與學校政策的制定,并倡議成立“家長教師會”以在家校間建立更為密切的聯系,甚至在校董會中引人家長代表。1992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第五號報告書》大力推行家校合作,建議成立“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并指出“家長有權知道子女接受教育的情況和有責任參與教育子女,而家長對子女的認識和了解,可以和教育專業人士的知識和技術相輔相成”。1993年2月,教育署正式成立“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負責推動學校的家校合作事宜。
在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過去近二十載的努力下,香港的家校合作得到長足的發展。到目前,全港所有政府及由政府資助的中小學校均設有家長教師會。家長教師會的目標及功能:①促進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及溝通,建立伙伴合作關系;②透過家校緊密合作,共同促進子女在學業和身心各方面健康成長;③透過策劃及舉辦各類發展性及康樂性活動,發展家長潛能,加強父母與子女關系;④借著家長教育,讓家長更明白子女的需要,關注青少年政策;⑤讓各家長及學校就校政提出意見,推動學校發展;⑥選出學校法團校董會的家長校董,與其他校董共同管理學校。家長教師會既有家長代表,也有教師參與,是學校實施家校合作事務的主要組織形式。同時,香港還建立了家長教師會的地區網絡,在全港十八個區均成立了家長教師會聯會。這些聯會對促進區內家長教師會的聯系與交流,推動家校合作、凝聚家長力量、促進教育及社區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香港基督教國際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的家校合作實踐
“香港基督教國際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由基督教教會辦學團體主辦,是一所全日制男女生中小學“一條龍”貫通的、以音樂教育為特色的優質私立學校。該校是獲得政府以“象征式地價”批地和1.7億標準校舍基建投入,并自籌兩千多萬建校,2003年9月正式招生開學,至今已配齊中小學階段的所有年級。ICQM作為一所私立學校,辦學上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和靈活性。ICQM盡管辦學只是短短的10年,但已為香港輸送了一批優質畢業生,在社會上形成了良好的聲譽。
ICQM的培養目標定位為:“不但有良好的學術和藝術修養、豐富的創意,更有良好的文化氣質、道德操守、使命感,愿意獻身本港和祖國,以致整個世界——他們正是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睘榱诉_成這一目標,該校強調“以靈育為核心”,“以圣經真理為辦學的基石,以音樂為培育的土壤”,促進學生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該校在辦學中,基督教教育和音樂教育是兩個十分鮮明的特色。這兩大特色,在教育理念、學校管理、團隊建設、教學內容、德育工作、校園文化、家校合作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彰顯。
本研究重點關注ICQM的家校合作實踐。我們在考察中發現,ICQM在辦學過程中,十分重視與家長建立緊密良好的互動關系,并通過設立家長教師會和家長學校等形式開展家校合作:ICQM家校合作的理念是,“引領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理解學校教育理念和意圖,配合學校教育工作,為學生健康成長創設良好的大環境,更有力地支持學校教育工作,促進學校教育資源的自我增值”。有學者認為,家校合作的模式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校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圍繞學校展開各種教育活動;另一類是“以家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圍繞家庭展開各種教育活動。以此觀之,ICQM的家校合作,采取的是“以校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但我們分析ICQM家校合作的理念發現,在ICQM的家校合作實踐中,學校和家長兩者的角色是一種主導與被主導的關系,而不是“伙伴合作關系”,學校重在“引領”,家長則主要是在學校的“引領”下“參與”、“理解”、“配合”、“支持”。因此我們認為,ICQM的家校合作,可以稱之為以學校為主導的家校合作。
ICQM的家校合作之所以運用以學校為主導的策略,我們認為與其以堅定的基督教信仰立校密切相關。目前,香港由宗教團體主辦的學校為數不少,據《香港2011》年報統計,基督教團體開辦了639所學校(包括260所幼兒園、199所小學、180所中學)及相當數量的幼兒中心。此外,羅馬天主教主辦學校和幼兒園也有278所,就讀學生約192000人。但是,香港絕大多數宗教團體所辦學校,從學校經營的模式、教學的內容、具體的目標各方面看,已與一般的現代學校差異不大,宗教團體更多的只是扮演主辦或承辦的角色。但ICQM的創辦,是要在當代的香港社會建立一所在基督信仰指引下,具有國際視野,充滿音樂藝術氛圍,理念先進、辦學規范、校風淳厚優雅的優質學校,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條件,培養學生高尚的宗教情懷、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文化藝術氣質、獨立的思考和創新能力,以及熱誠的服務社群精神。ICQM在辦學中,盡管要履行香港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規定,但更注重發揮私立學校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將基督教教義的宣導全方位地滲透到學校工作之中。ICQM的教師全是基督徒,在校學生已超過90%是基督徒,可以這樣說,ICQM是期望全體學生在本校接受現代教育的同時,養成堅定的基督教信仰。而要達至這一目標,就需要學校始終秉持辦校宗旨,去主導包括家校合作在內的所有工作的開展。
下面對ICQM以學校為主導的家校合作實踐進行具體分析。
1.家長教師會
ICQM和香港其他許多中小學校,在學校開展家校合作工作,并設有專門的家長教師會辦公室來方便其運作,經費主要來源于每位家長會員(學生家長自動成為會員)每年繳交的25元會費。
ICQM這樣表述家長教師會成立的目的:“本校致力推行基督教教育,為了促進、鞏固及強化家長與學校間之聯系及溝通,建立家校合一的和諧氣氛,本校特別成立家長教師會,作為家長與學校的橋梁,聯系學校、家庭、教會三方面合作,使學生在學業和品德上有更好的發展,促進家長與學校合作,協助推展學校辦學理念,同心協力,實踐基督教教育的理想,幫助孩子健康成長?!?/p>
ICQM家長教師會上述成立目的,充分體現在該校家長教師會的宗旨上:①聯系學校與家庭之聯系、溝通和了解,促進彼此間合作;②透過組織各類型的親子活動,促進彼此間合作,讓孩童在智慧、身量、靈命和人際關系各方面都得到適當的栽培和發展;③家長與教師能同心協力推動本校的辦學理念,實踐基督教教育的理想。
分析ICQM家長教師會的成立目的和辦會宗旨,有幾點特別之處:①家長教師會作為家長與學校的橋梁,要聯系學校、家庭、教會三方面的合作;②家長有協助推展學校辦學理念的義務;③最高目的是共同實踐基督教教育的理想。
將ICQM家長教師會的成立目的和辦會宗旨,與香港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編印之《家長教師會手冊》所確定的“家長教師會的目標及功能”相比較,可見ICQM家長教師會并沒有提及“讓各家長及學校就校政提出意見,推動學校發展”和“選出學校法團校董會的家長校董,與其他校董共同管理學校”這兩條。為此,我們與學校相關人士進行過討論,校方認為:家長中不乏專業人士,但并一定是教育專才,而且本校有既定的辦學宗旨,學校需按自己的意志處理校政。同時,ICQM是私立學校,可不按照政府津貼學校那樣設立家長校董。由此可見ICQM在家校合作上校方的主導地位。
ICQM家長教師會自成立始,就一直高效工作,成為學校工作的重要支持力量。家長教師會下設行政組(負責策劃及推動會內一切行政事務)、義工組(負責招募和培訓家長義工)、活動組(負責策戈Ⅱ及推動會內活動)、學生福利組(負責跟進學生福利事宜),這些小組的角色及職責分工明晰,積極為學校提供支持。行政組做好制訂工作計劃、文書記錄、檔案收集、經費稽核等工作;活動組負責籌辦每學期的親子活動,如家長合唱團、家長一教師合唱團、大型家長分享會等;義工組專責招募家長義工,每學期都有200多家長報名,其中服務于圖書館的義工——故事爸爸、故事媽媽特別盡職盡責,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學生福利組為有需要的學生和家庭提供輔導,也負責監管校巴、午膳等方面的服務質量。
2.家長學校
ICQM像香港其他學校一樣,也設立了家長學校。但是,其他學校的家長學校一般納入家長教師會的工作范疇,但ICQM的家長學校則由校長直接管理,屬于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運作上強調學校的主導性。該校對家長學校如此之重視,源于如下考慮:“本校深信要幫助同學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除了老師與家長的合作外,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責任也是責無旁貸,因此,本校除了重視學生的教育,也十分重視家長的教育,本校每位家長都要參加本校的家庭教育課程。”由此也可見,家長參加家長學校的學習,并不因應家長是否自愿,而是學校的一項規定。
ICQM家長學校重視幫助、引導家長按著圣經的真理去教養孩童。家長學校的學員不僅僅是本校學生家長,也包括他們的親友。家長學校課程以講課、討論、工作坊等形式進行,理論與實踐并重,透過分享經驗或現實個案,幫助家長掌握教育技巧,解決切身問題。2010-2011年家長學校主要課程有:親子溝通、上帝是子女的最好輔導員、全家蒙主祝福、沉迷打機深淵、潔身自愛、主動學習等。這些課程由陳永生校長主講,同時也邀請資深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及其他資深人士授課。這些課程讓家長得到成長,進而讓孩子得到更優質的培養。
3.家長對學校教學工作的配合
ICQM十分重視家長對學校教學工作的配合,要求家長主動完成督促孩子完成課業。為此,該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增強家長與學校的協作,且這些措施也顯現出以學校為主導的特點。
(1)學校網頁及內聯網
ICQM會定期將學校最新的消息上載于學校網頁,并將學校通告eNotice上載于內聯網(Intranet)。家長可以在任何地方和時間,隨時上網,了解子女在校學習情況,亦可在網上方便地簽署通告。這項措施反應良好,深受家長歡迎,每份通告的簽署率達70%,有的通告的簽署率甚至達到90%以上。
(2)網上家課日志
ICQM將小一至小三的各科家課上載于學校內聯網頁內,使家長能提醒學生完成家課。而一年級至十一年級的各科評估也上載于內聯網內,設定各班每天不超過兩科的評估,從而增進各科間的協調,避免一天也過多的評估。此措施反應良好,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預備評估,又能讓家長對孩子作鼓勵和監察。
(3)欠交功課措施
為幫助家長了解子女交功課情況,同時鼓勵同學準時準時交功課,ICQM設計并實施了欠交功課措施。如學生當日欠交功課,班主任會于學生手冊上蓋上欠交功課印,需要家長簽名,以助家長提醒子女完成功課。如學生于該學期內,欠交功課達五次或以上,需于星期五留堂完成欠交的功課,班主任亦會蓋上留堂印以通知家長。如小學生能持續一個月交齊功課,老師會獎勵學生小天使印一個并豁免以往的欠交記錄,以加鼓勵。此措施使學生明白準時交功課的重要性,懂得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欠交功課的人數明顯減少。
4.學校教會工作
ICQM在學校內設立了基督使命堂,從事宣教使命?;浇淌姑?0%的教友為本校家長,方便教會服務家長、引導家長。使命堂兩位牧師經常探訪教會家庭,了解家長的需要,共同牧養學生。每周五,教堂都組織家長祈禱會,祈禱、分享本周牧養孩子的經驗(該校對學生實施“牧養計劃”,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主要措施,也是樹立學生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手段),引導家長按圣經標準去牧養兒女。周日家長還帶著孩子回到校內基督使命堂參加禮拜活動。此外,基督教使命堂教會還對在學生中開展的宗教活動提供協助。
基督使命堂的教會工作,幫助ICQM實現了家校合一的牧養。這種學校教育與基督教增長率相互滲透、彼此交融的形式,對ICQM辦學宗旨的實現既是一種保障,也是一種促進。
5.其他家校合作形式
ICQM在家校合作方面,還通過開放日、家長晚會、學生手冊等形式,密切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系,促進學校和家長同心協力,共育學生。
四、結語
ICQM的家校合作在運作上,似乎有著“學校為中心”的印記?;仡櫥浇虝k學的歷史,其實也有著“以學校為中心”的傳統。但細究之,ICQM的家校合作并不是簡單的“復古”,它也有著與時俱進的方面,如成立家長教師會、開辦家長學校、家長教育內容針對孩子應對現代社會的突出問題等,都顯示出受到香港地區學校家校合作不斷發展這一大背景的深刻影響。ICQM提出要培養“面向2l世紀所需人才”,在辦學上,在家校合作上,主動地適應現代社會潮流也是應然的選擇,也顯示出ICQM在辦學上開放性的一面。
當代社會強調開放,強調對不同主體的尊重,因此,在家校合作的理念上,十分強調學校與家庭建立一種“伙伴合作關系”,亦認同家長對學校決策的參與。這些方面,在ICQM的家校合作上似乎并未得到充分體現。ICQM在學生的培養上,既強調能適應當代社會,又要樹立基督教信仰。而在日益多元化的當代社會,人們的價值觀紛繁雜亂,ICQM辦學者堅信圣經真理的價值,不僅將自己視為教育者,也將自己視為圣經真理的宣導者,因此在辦學上十分強調自己的意志得到落實。鑒于此,ICQM在家校合作上突出學校的主導地位是必然的選擇。這其實是ICQM對自身辦學信念的一種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