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12-01 17:44: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應試教育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層次化教學,使得所有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每個學生因為遺傳、性格、成長環境、智力等因素影響,他們的英語學習水平也存在著差異。教師應注重這一差異,因材施教,實行層次化的教學,才能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相應地發展。那些英語基礎較好,反應和接受較快的同學為A層;而那些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但是學習方法欠佳或學習主動性不高的同學為B層;另外一部分基礎較差,有不良學習習慣的同學為C層。對這些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中都能得到發展和提升。
比如,在單詞教學時,針對不同學生應有不同的側重點。對處于C層次的學生,應注重提高他們的基礎水平,促使其掌握單詞的拼寫及基本意義;對處于B層次的學生,應注意向他們滲透單詞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學習單詞happy時,教學生認識happiness、happily及happinessless等,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后綴表示形容詞,什么樣的后綴表示名詞,什么樣的后綴表示副詞。再如,學習important時,引入unimportant,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前綴表示反義等等。而對于處在A層次的學生,如何記憶和學習單詞的方法對于他們來說不再是難點,這時應著重訓練此類學生如何將獨立的單詞靈活應用于作文和交流對話中,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和實踐能力。
二、小組合作學習,組內成員間取長補短、互幫互助,組間又形成競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英語課堂教學要保證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積極思維,最好的方法就是組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性格的不同,劃分成幾個小組。組內成員取長補短、互相幫助,使大部分學生都能得到照顧,同時,各個小組間又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英語學習的良好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第一,組內成員必須有明確的任務分工,并定期輪換。根據學習討論的內容不同,可以是單詞的朗讀和拼寫,也可以是句型的功能練寫,還可以是角色表演、情景交流對話等活動。以2人、4人或6人為一組,角色可有主持人、主講人、分述人和記錄人等,使基礎差的學生得到鍛煉和激勵,同時,也讓學習優秀的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過了一段時間后,再重新進行任務的分工和輪換,使每個學生都能樹立信心,得到均衡發展。
第二,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放任學生自由學習,更需要教師的及時點撥和指導。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內容,設計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的任務,并規定好討論的方式和時間。其次,在學生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擔任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參與到學生活動之中,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當學生出現疑問或剖題時,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使學生的困難在第一時間內得到解決。最后,教師要加強對學習小組組長的培養和指導,提高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讓其擔任起教師的小助手;也要關注英語基礎差、學習自覺性和紀律觀念不強的學生,避免他們游離于課堂討論之外,要對他們進行及時的督促和教育。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二英語上冊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時,對于剛剛過完暑假的學生來說,他們是非常感興趣并樂于分享的。將學生6人分為一組,讓他們進行相互詢問暑假到哪里玩的真實對話訓練,學生都熱情高漲,并將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實現了活學活用。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學情出發,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
篇2
關鍵詞:新課改 自主學習 “一二一·立定”課堂教學模式 英語課堂
課程改革把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擺在突出位置,就是為了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究竟采用何種方式來矯治這些缺陷,已成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課題。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討論、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我們學校秉承“新課改的理念”,以“建設現代優質學校,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滿意和向往的優質教育和優質服務”為辦學目標,進一步規范我校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加強對課堂教學的過程性管理,加強廣大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與應用,并結合實際,制定“一二一 ·立定”課堂教學模式。
一、基本思想
以洋思永威(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和杜郎口(“以人為本、關注生命”的理念.)教學經驗為指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實現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全面提高學生課堂教學質量。
二、模式內容
教學結構:預習 指導 練習 反饋四個階段:
1、預習 時間8——10分鐘。教師要在此環節出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自學提示,時間限定在1分鐘以內。目的是避免學生自學和學習的盲目性,便于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任務,更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讓學生知道自學什么,怎么學,用多長時間,應該達到什么要求等等。課程目標的設計要簡潔,要充分體現純知識性目標,條塊明晰,緊扣課本的教學任務,并能在當節課完成。教師要有激勵性的語言啟發誘導學生積極動腦,認真自學,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自學形式原則上學生四人一組,圍繞目標或提示分層次集體預習、自學、探究、交流,由小組成員集中分析目標的完成情況,作好記錄。教師通過察言觀色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端正學生自學態度,提高自學效果。(預習時間由學生支配,教師巡視不語。)
2、指導 時間15——20分鐘。針對目標開展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讓中差生回答問題或板演,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后存在的疑難問題,教師因勢利導地進行適度點撥指導,引導學生更正,指導學生歸納,上升為理論并進行運用。全面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指導時間由教師支配,體現點撥、精講,忌擔心學生吃不好吃不飽的心理而泛講。(時間由教師支配)
3、練習 時間8——12分鐘。鞏固知識,完成作業,進行常規知識訓練,基本完成教學目標。(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展示設計測評題型拓展知識,進行創新能力培養。)(教師不語,學生自主訓練,時間由學生支配)
4、反饋 時間1——3分鐘。知識點的小結和對學生整體完成目標情況檢查,師生共同總結。難點點出及解決方法,布置課后任務。(時間由師生共同支配,)
四個環節相互關聯,節奏明快,整個教學過程環環相扣,使學生在一種緊張有序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規范行為,形成品格。
英語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知識點零碎,語法分散,學生在自學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我把課堂教學版塊劃分成詞匯與課文兩部分,每一部分均體現“一二一”,課文內容結束后再立定。在詞匯這一教學板塊,總時間掌握在5分鐘左右,學生自讀單詞1-2分鐘,檢測2分鐘,糾錯1分鐘。時間安排得很緊湊,學生得瞬時記憶力也發揮得好。這樣在進行課文內容時,就不用擔心學生的詞匯問題。在課文內容教學板塊,學生能夠通過自學得到的只是,教師絕不開口講。在實際操作中,我一般按照課文順序1a,1b,1c,2a,2b......引導學生學習。要求填充得問題答案,請一名或幾名學生寫在黑板上,其他人進行點評。既鍛煉了學生的書寫能力,又增加他們對知識點的認知。
英語課上的自學指導不能一下子全部展現給學生,否則他們就會產生較大的思想負擔,思維不能集中,極大地影響了學習效率。所以自學指導按課堂版塊的組成逐次展現給學生,使他們每一步每一分鐘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做什么。例如:學習詞匯時,教師給出的自學指導為:Read and recite the new words in five minutes, then check with your partner. 學生一看就明白自己必須在五分鐘之內讀會背會新單詞并與同桌互相檢測完。
精講部分,我們可以控制在10-15分鐘,講授課文中出現的重點句型“短語”。這方面知識學生一般自己找不出來,即使能找出來,也不會概括,就需要教師細講,多舉例子,使學生理解透徹。然后在通過練習題檢測他們的掌握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進程,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篇3
關鍵詞: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9-0330-02
一、引言
當今世界已步入信息時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飛速發展對于人才的知識水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敖處熞谎蕴谩钡膫鹘y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運而生,這是一場教學模式上的偉大變革。在外語教學方面,由于其特殊性和語境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其鋒芒直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教師角色提出質疑。本文將著重探討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大學英語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二、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處境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采用17世紀30年代J.A.Komensky提出的班級授課制模式,其主要特點就是以教師講授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教學活動中的絕對主導者;學生是知識傳授的對象,是被動接受者;而教科書則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材料,教學內容基本上由教科書決定。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能存在幾百年,確有其長處,例如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優勢,系統傳授各種知識,便于教學管理和檢查,故而可以擴大教學規模等。
然而,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英語教育者們意識到了這種“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存在嚴重的弊端。沒有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資料的支持,教師獨占講臺,著重講解語音、語法、詞匯和課文,全憑一本書、一張嘴和一支粉筆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時間和機會,缺乏在聽、說、讀、寫、譯各方面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操練。課堂教學變得索然無味,既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讓教師無法兼顧個體差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學生普遍具備應有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滿足現代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很多高校英語教師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調整自身角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可以說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由于近年高校的擴招,學生人數明顯增加,師資和教學設備相對不足,很多高校出現了大班授課的現象。毫無疑問,大班授課給教改中的大學英語教師出了一道難題,70-80人的大型課堂使得改進后的英語教學方法、手段以及課堂組織難以實施,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的比重一再加大,有退回傳統教學模式的趨勢。因此,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再次探討新形勢下的大學英語教師角色。
三、建構主義理論下靈活轉變大學英語教師角色
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边@是古人對教師角色給予的最精辟的診釋。教師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境界、道德修養、業務水平、教學能力、思維水平、健康狀況以及責任心等)都將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活動,而教師本人的教學水平及其個性特點對于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也相當重要,可以說直接決定了學生可能達到的成績限度。由此可見,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他們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伴隨著社會的不斷演變和發展,特別是隨著近現代各種先進的優秀的教育理念不斷涌現并運用于教學實踐當中,教師的角色也在不斷的變化著。
(一)建構主義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理論是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laget)提出來的。它較好地揭示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闡明了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意義是如何建構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內容。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他人傳授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即人際間的協作活動),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包括文字和音像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也就是說,獲取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能力。通常,“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被認為是建構主義學習過程的四大要素。其中,意義建構是最終目的,協作和會話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則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給予特別關注的地方。
建構主義理論倡導學習者的自主性學習、個性化教育和及時反饋,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鼓勵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去解決問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教師努力提高個人知識水平,采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模式,配合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與網絡工具,為學習者提供更多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和進行真實語言交際的空間,有效的提高學習者的獨立學習能力,徹底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灌輸的封閉式教學模式,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來組織教學。
(二)建構主義理論下新的大學英語教師角色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痹谶@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中,大學英語教師在地位和作用上都較以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篇4
[關鍵詞]not(so)as...as...句式 同級同一事物作異質比較 否定式 翻譯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1-0084-03
筆者在多年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常會碰到一些語言難點,這些難點不僅在學生人手一冊的學習用書中未向學生指明其用法,而且在與學生用書配套使用的教師用書中也鮮有提及。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往往只有兩種選擇:或是避難就易,將其蒙混過去;或是知難而上,在授課前后加班自修,查閱各種資料,力爭把問題一一化解,提高教學質量。
最近,在教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國家規劃教材――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II)第二單元text A “I forgive you”[1]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句子:The saying“Forgive and forget”may roll off the tongue,but it’s as shallow as it is short.
很明顯,句中出現的“主語+be動詞+as+adj+as+adj”同級比較句式,與我們所常見的下列同級比較句式完全不同。我們這里所說的“同級”意即 “原級(positive de?鄄gree)”指用以表示比較項之間的“等同、相同”。[2]
例如:
1.Some rock is as hard as diamond.
有些巖石堅硬如金剛石。
2.Astrophysics is just as difficult a subject as geo?鄄physics is.
天體物理跟地球物理學一樣,是難學的學科。
3.The rain was not as heavy yesterday as today.
昨天的雨不如今天的大。
4.That salesman isn’t as aggressive as(he was)before.
那位銷售員不像以往那般積極了。
而這些語言難點,有時查閱有關的英語語法專著也難有收獲,如《新英語語法手冊》對上述較特殊的“as...as...比較結構”只字未提。[3]而某些語法專著即使已經觸及這一語言難點,但語焉未詳。比如《大學英語語法與練習》,[4]在論述本文所探討的“as...as...比較結構”的時候,只是有如下一句簡單的說明,“as...as...結構”還可以以下面的形式出現。
5.He found driving as tiring as walking.
他覺得開汽車跟走路一樣累。
6.The message is as clear as is necessary.
這信息再清楚不過了。
那么,上述這種形式有何特點,其構成原理如何,我們還是一無所知。后來筆者查到章振邦教授的大型英語語法專著《新編英語語法》,才發現他早在1983年就已經提出我們所探討的這種較為特殊的“as...as...比較結構”屬于“表示不同質事物之間進行比較的比較結構”。[5]再往后,章振邦教授將這種“as...as...異質比較結構”定義為:as...as...結構的句子也可能主語相同,而比較項目不同。[6]
經過進一步的研究,我們發現,針對“as...as...異質比較結構”,學界目前幾乎已經達成一致的認同,承認可將“as...as...異質比較結構”的肯定句,譯為“既……又……”,如著名英語語法學家張道真教授有這樣的歸納:“as...as...結構可表示(某人)既……又……”[7]此外,英語學者張維在其《英語常用詞疑難詞典》中也認為,“as+形容詞+as結構在同一個人或物作不同性質的比較時,譯為既……又……”[8]張維的觀點與張道真不同之處在于,后者強調主要指人,而前者則認為指人指物均可。
例如:
7.He was as sensitive as he was obstinate.[9]
他既固執又敏感。
8.Martin was as impatient as he was stubborn.[10]
馬丁既很頑固又缺乏耐心。
9.John is as wise as he is witty.[11]
約翰既風趣又聰明。
10.The girl was as brilliant as she was beautiful.[10]
這姑娘既漂亮又聰明。
11.He is as brave as wise.[12]
=He is as brave as he is wise.
他既聰明又勇敢。
12.She works as happily as plays.[13]
=She works as happily as she plays happily.
她既盡興地玩,又愉快地工作。
但本文所探討的上述“as...as...異質比較結構”的否定句(其否定式可表示為not as...as...或者not so...as...結構)形式,[9]對其理解與翻譯目前仍是學術界尚未完全解決的難題之一。
例如:
The lady is not so witty as she is pretty.
很明顯,這個例子中否定形式的“not as(so)...as...異質比較結構”,如果再套用漢語“既……又……”句式的所謂否定式“既不……又不……”或 “并非‘既……又……’”來翻譯,可得出下面兩句:
那女士既不美麗,又不太風趣。
那女士并非既美麗,又風趣。
這兩句譯文明顯與原文出入過大。而我國語言學者對類似英語句子所作的理解與翻譯往往是:
The lady is not so witty as she is pretty.
那女士美麗,但不太風趣?;颍耗桥咳嗣利?,但不夠風趣。[10]
The man is not so wise as he is witty.
那人很風趣,但欠明智。[11]
但對于類似上面兩例這樣的譯文,有學者也不得不承認:“與(英文)原文相比,則不僅形式上不相當,意思上也有一定出入。” [10]
因為從英文原句的角度來看,存在如下語法和結構關系:
我們先來分析該“as...as...結構”的肯定式,英語肯定句The lady is as witty as she is pretty.第一個as之后的witty,與第二個as之后的pretty,并不屬于類似漢語的對等關系,因為在該句型中,第二個“as”屬于從屬連詞,它引導的是一個從屬于主句的狀語從句。對上述用法,杜永文教授曾有過精彩的論述,即“as...as...”的意思是“(程度)一樣如像[即像后者的……情況,主語(前者)也一樣(同樣)……]”,其中前一個as是副詞,用作狀語,修飾緊接在它后面的形容詞或者副詞;后一個as是表示同級比較的從屬連詞,其作用是把它前面的主句和后面的表示同級比較的狀語從句連接成一個復合句。[12]
因此上述肯定式的英文句子:The lady is not so wit?鄄ty as she is pretty.據其英語語法和結構關系來分析,意為“一如她的美麗,這位女士也一樣(同樣)風趣?!蓖恚浞穸ㄊ絼t為,“不像……一樣,也同樣……”。
因此,該句的否定式:The lady is not so witty as she is pretty. 據上述所分析的英語語法和結構關系,意為“這位女士并不像她長得美麗那樣,也同樣風趣?!边@樣翻譯雖然已經接近原文的含義,但仍顯得太哆嗦,字數過多、過長(英文僅10個單詞,漢語譯文達19個漢字),在形式上與英文原句相比明顯不相當。那么,對上述這種英語同級同一事物作異質比較的否定式,有沒有更好的理解與翻譯呢?
傳統的觀點認為,as...as...作為表示“同等”關系的格式,相對于表示勝過的more...than...以及表示不及的less...than...(Jespersen,1933:224;Quirk等,1985:1137)。對于這一觀點Huddleston(1971 / 1984),Rusiecki (1985)以及Mitchell (1990)均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把as...as...格式與‘同等’概念聯系起來過于簡單化,既不精確,又容易使人產生誤解……”(Mitchell,1990: 53)。[13]
因此,對The lady is not so witty as she is pretty.這個英文句子所作的漢譯“那女士相貌美麗,但不太風趣?!笨峙律踔吝B“否定的同等關系”這種算不上精確的理解都還達不到。因為這種翻譯,只說出了“美麗”這種性質多一點,而“風趣”那種性質少一點而已,給人的感覺是這兩者與“同等”或“同等”的否定絲毫都不沾邊。上述漢語譯文“那女士相貌美麗,但不太風趣?!比绻刈g過來,即為一句簡簡單單的英文“The lady is pretty, but not so witty.”
對上述as...as...句式,Rusiecki(1985:89)明確提出,表示差異的more...than...和less...than...格式在用于同質比較時所表示的差異是線性的(linear),而as...as...表示的實際上是一種比例關系,是非線性關系,因而也就不是同等關系;具體來說,在不帶比率修飾語時,as...as...表示的比例關系為1∶1,比值為1,而帶有比率修飾語時,比值則隨之發生變化。[13]
趙世開等原則上贊同Rusiecki關于as...as...表示的是比例關系的觀點,而且認為,能夠證明這一觀點的不僅在于這一格式能受“比率修飾語”的修飾,而且還在于它能用來表示明顯的倚變關系,即能用于動態的比較。[13]
Mitchell(1990:59)則證實as...as...所表示的意義本身是不明確的,其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或者“介于‘大于’和‘等于’之間”這樣一種不明確的意義,而不是“小于”的意義。他進而明確提出as...as...式實為邏輯上選言關系X≥y(即X≮y)的語法表現形式。Campbell & Wales(1969:241)則聲稱上述兩種觀點都不對,認為“正確的觀點存在于二者之間”,既不是“完全等于”,也不是“大于或等于”,而是介于二者之間。其實,他們的觀點與“大于或等于”派并無本質的差別,只不過更加強調as...as...格式的語義“可塑性(plasticity)”或者“不確定性”。[13]
Rusiecki(1985:144;153-154;164)基本贊同Mitchell等人觀點的同時,明確提出了對于as...as...格式可以有“約等于”“大于或等于”兩種解釋。所謂“約等于”就是“等于或大于或小于”,但以不太偏離基準為前提。這個觀點實際上已向我們提示,as...as...格式所反映的不是一種雙方“全等”的靜態關系,而是一種“圍繞基準點或不太偏離基準點”的動態關系。
綜合以上幾種觀點,我們認為Rusiecki,Campbell & Wales以及趙世開等人的觀點更加全面一些,前者向我們提示:as...as...具有“約等于”“大于或等于”“非線性比例關系”“可塑性(plasticity)”或者“不確定性”這四種動態意義;后者則表明as...as...能用于表示明顯的動態倚變關系,即可以用于動態比較。他們的觀點都比較符合英語的實際使用情況,進一步啟發我們對as...as...用于同級同事物異質比較的探索,即對于描述動態倚變關系的as...as...結構及其否定式not(so)as...as...我們也完全可以用漢語表示數量倚變關系用法的格式“多……多……”“多少……多少……”“幾……幾……”“有幾(分)……就有幾(分)……”等等來表達。
因此,前述的as...as...格式的否定式not(so)as...as...都可以據此翻譯如下。
原譯:The man is not so wise as he is witty.
那人很風趣,但欠明智。
改譯:那人并非有多風趣,就有多明智。或:那人并非有幾分風趣,就有幾分明智。
The lady is not so witty as she is pretty.
原譯:那女士相貌美麗,但不太風趣。
原譯分析:這是一種典型的靜態翻譯,未能將前面眾多學者所分析的“約等于”“大于或等于”“非線性比例關系”“可塑性(plasticity)”或者“不確定性”這四種動態意義表達出來。從該譯文中,其“風趣”有多少、占幾分,而“明智”又有多少、占幾分;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如何,是完全看不出來的。因此該翻譯與英文原意的出入也就顯而易見。
改譯:那位女士并非有多美麗,就有多風趣?;颍俏慌坎⒎怯袔追置利?,就有幾分風趣?;?,那位女士并非美麗幾分,就風趣幾分。
改譯分析:比如該女士有八分美麗,那么寫下了這個句子的作者意思是,并非該女士有了“八分”的美麗,她就進而擁有大約同等比例――即“八分”的風趣。
因此,通過改譯之后的含義,我們得以強調:“美麗、風趣”;“風趣、明智”之間具有一種動態的倚變關系,而非“美麗、風趣”;“風趣、明智”等等兩種相伴的不同性質之間“一個多一點,一個少一點”的靜態甚至是貌似“線性”的關系。這種靜態關系,我們用下面兩句簡簡單單的英文就可以表達,絲毫沒有必要使用as...as...句式或其否定式not(so)as...as...因此,上述漢語原譯均可回譯如下。
漢語原譯:那女士相貌美麗,但不太風趣。
英語回譯:The lady is witty,but not pretty.
漢語原譯:那人很風趣,但欠明智。
英語回譯:The man is wise, but not witty.
所以,對于“一般認為比較格式用于異質比較,重點不在比較,而在描述”[14]的說法,我們不敢茍同,因為如果涉及靜態描述,我們只需用上述“The lady is pretty, but not so witty.”這樣的靜態句式來表達即可,無須使用表達動態倚變意義的as...as...句式或其否定形式not(so)as...as...根據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將英語同級同一事物進行異質比較的否定式,翻譯為漢語表示動態倚變關系的“多……多……”“多少……多少……”“幾……幾……”“有幾(分)……就有幾(分)……”等結構,不失為一種可供選擇的譯例。
[ 參 考 文 獻 ]
[1] 秦秀白.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材(II)[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5.
[2] 薄冰,司樹森.新英語語法手冊[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5.
[3] 薄冰,司樹森.新英語語法手冊[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4-85.
[4] 董眉君.大學英語語法與練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02.
[5] 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498.
[6] 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449-451.
[7] 張道真.全新版張道真英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419.
[8] 張維.英語常用詞疑難詞典[Z].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114-115.
[9] [英]卡拉里(Clari,M.)等,朱亞軍譯,章振邦審校.Collins Cobuild實用英語語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155-166.
[10] 趙世開.漢英對比語法論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157-158.
[11] 徐廣聯.大學英語語法講座與測試[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258.
[12] 杜永文.英語疑難詞語詞典[Z].貴州教育出版社,1990:650-651.
篇5
【關鍵詞】藝術媒介;電影學原理;戲劇表演;影視表演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0-0059-01
“藝術媒介決定論”是電影學原理四大基本內容的第一要義。它的核心思想是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各門類藝術以各自的表現媒介形成根本區別,電影藝術的表現媒介是“運動的聲畫影像”;第二個層次,藝術媒介的特性決定了各門類藝術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創作方法。
電影表演和戲劇表演在創作思路和方法上一脈相承,有很多相同點,但又有各自的特點,因為電影與戲劇這兩種藝術形式在藝術特點以及美學方面的藝術評定標準不一樣。
一、藝術媒介與藝術材料
在《電影學原理》一書中曾經提到,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第一次在藝術理論層面意義上使用了藝術媒介這個范疇;亞里士多德沒有對藝術媒介這個范疇進行形而上的定義,但已經隱含了藝術媒介構成各門類藝術之間的區別的思想萌芽”。除亞里士多德之外,萊辛也在其著作《拉奧孔》當中論述了關于藝術媒介的“符號化”定義。
其實,《電影學原理》中早就通過嚴謹的求證和推論,為我們提供了藝術媒介的定義。藝術媒介,“即藝術的表現媒介,是存在于藝術作品中的一種抽象的形式表現,是藝術材料在藝術作品中的感性呈現,是某種具體類別的藝術作品的全體對象所構成的集合的總特征”。電影藝術的媒介是“運動的聲畫影像”,戲劇藝術的媒介是“語言和外部形體動作”。
藝術材料即藝術作品是由什么物質材料構成的。稍微寬泛一點的定義是:藝術材料是指用于藝術創作的物質材料。藝術材料是藝術媒介的物質載體,藝術媒介要通過藝術材料才能得到體現。從表演的角度來講,無論是戲劇藝術還是電影藝術,期間有一種藝術材料是共同作用于兩種藝術形式的,那就是演員本身。
二、戲劇表演與影視表演的共同點
戲劇與影視本來就是一脈相承的,在其中演員都充當著三方面的作用,作為創作主體的同時還具備工具材料以及被創作對象的作用,劇本提供的人物形象的創作通過表演這個過程來進行表現,創作過程也結合了演員本人的一些個人感情與個人氣質,也就是所謂的三位一體,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表演,演員都同時充當著“創造者”“創作素材”以及“表演的最終呈現者”三個角色。
對于演員的培養來說,不管是影視還是戲劇都必須注重基本的素質訓練,只有功底扎實了才能走得更遠。對于技巧方面的培養來說,現在有一種類似于“無為而治”的觀點,認為將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搬到屏幕或舞臺上來就行,不要刻意對演員進行技巧培訓。雖然現在流行的一種對演員成功判讀的標準很正確,即一個成功的演員創作的人物形象往往會讓觀眾忽略了他是在演戲,并高度評價這種演員的表演水平。然而,不能說他們的演技與表演本身無關,這種說法是對演員的不尊重,而且違背了哲學原理,錯把對自然的真實反映當成自然了。
在《電影表演基礎研究》一書中,著名影視研究學者齊士龍先生強調了組織行動對于表演技巧的重要性。因為在表演藝術創作過程中,組織行動貫穿始終,從被動的培養到自我組織表演,最后到完整的組織人物角色扮演。
除此之外,臺詞的創作也不能局限于劇本,而是應該隨著表演藝術創作過程的進行不斷更新,融合自己的情感創作出更有感染力的臺詞,甚至整個作品。在表演過程中時刻記住“行動三要素”――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而對于我們要研究的表演藝術,節奏的影響同樣存在。這里的節奏即劇本本身的角色在劇情中的節奏和演員表演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節奏。前者需要演員整體把握演出角色的節奏,對于后者演員在表演的時候就應該處理好表現的力度和展現角色速度的問題。因為演員在表演創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肢體語言的幅度大小、頻率、快慢都是一個固有的節奏,節奏掌握得越好,表現效果也就相應地越好。
由此可見,節奏包括演員內心和肢體方面的動作強弱、持續時間等,它體現在整個表演藝術創作的全過程中。不管是戲劇還是影視藝術作品,劇本塑造的人物個性以及各角色之間的關系,和劇本敘事的進展共同構成了作品的整體節奏,體現著作品的發展速度。一個好的作品總是節奏抑揚頓挫,長短交替,動作表現強弱恰當結合,這些節奏與人物的表演共同構成了作品的有機的節奏感受。節奏可以說是一部作品的生命力的體現。
三、結論
從理論上講,任何一種物質材料都可以用于藝術創作,從而進入藝術材料的范疇,但是演員作為兩種藝術形式所共有的藝術材料,我個人認為,有必要在“表演”層面上簡單論述一下“藝術媒介決定論”思想在引領我們進入藝術世界時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因為有了“藝術媒介決定論”思想,才使得表演在兩種藝術形式當中的作用日漸重要起來。
參考文獻:
[1]徐平,常莉.演員藝術語言基本技巧[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2]梁伯龍,李月.戲劇表演基礎[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
篇6
關鍵字: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 學生素質 教育公平
素質教育提了很多年,幾乎每一個不搞教育的國人都會說要堅定不移的推行素質教育??墒裁唇兴刭|教育?要培養學生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從沒聽人說過。那么實行素質教育了,學生的素質提高了嗎?就我掌握的資料,不能得出學生素質提高的結論。首先學生的身體素質好像是下降了,結合現在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不難發現我們學生的素質確實不是高。一些基本的素質:生活自理素質、心理承受素質、溝通交流素質、團隊合作素質都不太具備。這些素質的確是學生在學校里應該學到的,而且從1998年開始提出實行素質教育到現在也十幾年了,也就是說現在大大學畢業生從開始上學就在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下成長,就是素質教育的光輝下長大?;蛟S有人說需要時間,再過十幾年我再回來討論這個問題,看看誰的觀察更準。其實有一個現實問題是,我們根本就等不到十幾年之后,因為我們處于“改革”期,我們是不是得反思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我們為什么要改革?我們改革的對象是什么?我們得怎么改?
核心概念:素質教育、應試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質教育?什么是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是打著打倒應試教育的旗幟的出來的。據說最早提出“素質教育”概念的專家開始的時候也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概念,幸虧這幾年廣大專家尤其是一線老師對那些專家的理論做了最具體的解釋。
素質教育的概念(百度百科):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
應試教育的概念(百度百科):應試教育指脫離社會發展需要,違背人的發展規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現。它以升學率的高低來檢驗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學業水平。它以考試教育模式與考試方法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充分發揮,培養的學生難以為目的,其適應工作和社會的發展。應試教育下的基礎教育出現畸形發展現象,高等教育接納的生源綜合素質偏低,存在重智育、輕素質的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質、精神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以片面追求升學率。
其實有理性的人仔細分析之后會發現這兩個概念邏輯上不存在矛盾。素質教育的定義中有一句話是“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是他們實質上是根本不對應的兩個概念。素質教育回答的是教育目的這個問題,素質教育它以全面提升人的素質為目的,與之“相對應”的是以培養好勇斗狠者為目的的尚武教育(斯巴達式教育)、以增加“工具理性”為目的的唯智教育、以培養對某人的忠誠為目的的奴性教育,等等。而應試教育回答的是教育過程中的程序、規則問題。是入學標準、選拔方式、資格認證的一種測量手段,與應試教育相對應的有不以分數而以個人的賞識為標準的“伯樂相馬式教育”、以長官意志為標準的“推薦、保送教育”、以出身為標準的“種姓教育”、“成份教育”,以財力為標準的商業化教育,等等。比如中國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再舉個例子就是時代的 “教育改革”――成分論,倒的確是針對“應試教育”的,但其目的卻絕對與“素質教育”無關。
我們再分析幾個事實,其實大家都知道,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育中,中國最失敗的是什么教育?我們不能說是基礎教育。中國學生的基礎好是世界聞名的,很多國外的大學也喜歡招中國的高中生。但是我的大學畢業生跟國外的下筆卻不是很有競爭力,但是黑色幽默,也是最最悲哀的是,中國各個教育中最沒有必要搞“應試教育”最應該實行“素質教育”的應該是大學教育吧,我們的大學做了些什么,做成了些什么,大學產品――大學生素質如何大家有目共睹。這真是一個黑色幽默。此中真意,頗可玩味……
最后我們看看對應試教育的定義吧,“脫離社會發展需要”,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是什么?高考,考試大綱,高考卷,那么為什么每年對高考卷的評價中沒有“脫離社會發展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很好辦――找高考命題專家?!?升學率的高低來檢驗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學業水平”嗚呼哀哉,這句話好像與學生、老師沒有太直接的關系吧,倒是與教育管理者有很大關系?!案叩冉逃蛹{的生源綜合素質偏低”綜合素質偏低是和誰比較?和美國嗎?人家美國的大學為什么不排斥中國的高中生?有的還很喜歡中國的高中生?“其主要特征是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質、精神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果說我們中國的學生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全中國人都笑了,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到大學畢業,“思想政治教育”總量應該不少吧。再說“不注重人格素質、精神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些非智力因素是老師在課堂上教的嗎?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嗎?教育是什么?是啟迪和喚醒,沒有有寬松的環境,沒有思想自由的氛圍,沒有有個性的老師,學生這些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難啊……
其實我們所說的“應試教育”之弊,有相當成份并非“應試”所造成。其中首要原因是優質資源不足與分配不公。理想的教育體制應當在實質上做到“有教無類”,人人平等地享用教育資源??墒鞘聦嵣衔覀兏咀霾坏竭@一點,從國家來說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限,更由于短視我國多年來教育投入嚴重滯后,教育經費占國民收入的比例低于經濟發展水平類似我們、甚至不如我們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還由于某些教育思想影響,教育意識形態化,對社會辦學與民間教育投入限制較多,使得教育資源的短缺極為嚴重,爭奪這些資源的競爭也就變得極為殘酷。所謂“考試對學生的摧殘”,說穿了就是競爭對學生的摧殘。實事求是的說,面對競爭最好的是什么?公平!不可否認,高考為廣大老百姓,尤其是底層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個最公平公正、涉及面最廣、持續時間最長、最便捷的、能夠讓有能力者的能力得到證明、才華得到施展、生活品質得到提升的最最公正的機會。
如果不改變“優質資源短缺不公加劇競爭”的局面,只是機械僵化地取消或弱化考試的作用,那“非考試的競爭” (符合規則的走后門、弄特權去加分等等)對多數學生而言豈不是更加殘酷嗎?(參考《南方周末》《窮孩子沒有春天?寒門子弟為何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其實自主招生,自主命題,事實上是讓寒門弟子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比例越來越少,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只會越來越嚴重。說句發牢騷的話,從一定意義上,我們還不如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呢,那時候還是全國不論地域、不論貧窮、不論出身的全國統一命題呢。央視“名嘴”白巖松在與鄭州大學學子談青春、談理想、談目前的高考制度的時候說:“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高考有千萬毛病,但卻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種方式”。當我們說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逢進必考”是社會的進步的話,那么我們教育的這點事算什么?
綜上所述,我的觀點是:應試教育不是洪水猛獸,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很有生命力,至少能保證公平,而且應試能力是相當一部分人適應社會的必須能力,而且應試教育在本質上與素質教育的沖突并不大。比抨擊應試教育更迫切的是教育公平問題。
寫在后面的話:我不是有意為應試教育辯解,我也贊成實行素質教育,也認為目前我們的教育制度有問題,乃至有危機,亟待改革。但我反對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起來的提法,也不贊成把“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作為教改綱領。這樣的提法并未抓住如今教育危機的實質,這樣的綱領更可能誤導教改。我希望我們的主流專家們、領導們做事情的時候能夠多一些調查、多一些實踐、多一些尊重事實,如果我們批判的一些做法是“冒進”、“”的話,我們能保證后來是不是說我們的一些改革是為了改革而改革?是在“瞎折騰”?
參考文獻:
[1]毛家瑞 《素質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6)
[2]《南方周末》封面《窮孩子沒有春天?寒門子弟為何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J] 2011-8-4
[3]王少敏《再也不能這樣培養孩子了:寫給中國教育界和家長的逆耳忠言》[M] 云南出版集團出版 2012(6)
篇7
在素質教育出臺的那一天,它就有了一個對手??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就這樣作為它的靶子而存在,是素質教育推廣時的對立面,是一個需要否定的目標。但應試教育歷久彌深的影響一直扎根在被它熏陶出來的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包括那些“深受其害”的教師們,因而也在一次又一次地陳波泛起,為應試教育唱響一次又一次的贊歌或鳴冤。最終,教育家、理論家們便總結出一個兩全其美的邏輯理論:應試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這樣,兼容并蓄以后,兩者也就不存在什么矛盾了,而事實上兩者的沖突卻始終未曾中斷過。
首先,從目標上來說,應試教育是沖著那一道道考試關而去的,其中有不少應試的技巧手段,也有不少有針對性的內容,往往資深的教師有屢試不爽的“秘方”,能閉著眼睛歷數各個考試要點、難點,而學生在全面復習的基礎上如能掌握要領,必定會成功在望。相反的,素質教育講求的是人的全面素質,甚至包括人的社交能力、人的情感態度、精神意志品質等等,原是想要在西方已有的現代文明中找尋到他們成功的道路,這種教育方式現在就被我國冠之以素質教育的頭銜了。因為國外現代科技、文明的高度發展與他們的基礎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因而我們就羨慕就搬了現成的經驗、方法來用。各地先后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教育改革,比如現代化教育學校的評比驗收,目的是促進各個學校盡快配備相應的電子設備和高新技術產品,以此來武裝我們的教育;又如各種名目繁多的改革方案,有改校園的,有改教室的,有改課堂的,有改教法的,不一而足,為的是與傳統教育、應試教育相區別,既顯得新穎有趣,又覺得前衛先進,似乎能體現教育的現代化。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將人變成精??各方面的精英、精怪。這與應試教育的將人變成泥??可以隨意雕刻的東西,是有明顯區別的。所謂素質不是指一般的能耐,而是有一定水平檔次的才能,所以前者要的是各方面都能有所長的佼佼者,而后者只為培養通過各類考試的埋頭苦讀者,它更體現了“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木訥般的專注精神,在這些純文化的熏陶下產生的人可以再經二次加工成為他們想要的各種人才。
其次,我覺得兩者的實施過程是有很大沖突的。譬如紀律,素質教育定當重視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要培養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特長愛好,要保護和尊重孩子在各方面表現出來的不同,并加以引導,使其在那些方面得到長足進展,因而對紀律而言,可以相對地較寬松些,不作過嚴的要求,學生哪怕將腳拿到桌子上來也未嘗不可,不是經常有教授之類的談到國外學校的學習之輕松愉快與自由時常將此拿來作比較嗎?還說外國的教師上課時常喜歡坐在學生的課桌上講課,學生聽的姿勢也可以五花八門,無拘無束,教師講得高興時也會將腳拿到桌子上來。而傳統教育或稱應試教育的情況下,這類作法是絕不允許的,在他看來是不符倫理和常綱的,學生沒了規矩,自然也不會好好聽課,而且往往是越來越難把握和管教,學生的舉動會越來越出格,甚而自由到不可收拾。他要求是學生的整齊劃一、步調一致,全體必須要能熔于一爐,朝著一個目標前進,為解決題目而努力。其它過程也是如此大相徑庭。
其三,兩者對學科的知識要求不一樣。素質教育往往不作過分強調,學生能考好自然好,但倘若考不好,只要他有一技之長,他有好的素質也可以被大家認可甚至推崇的。而應試教育則不一樣,如若考不好,那此人必定是死蟹一只,毫無辦法了。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就是讀好書、考好試。
不過,素質教育似乎正在囊括應試教育的種種做法,將它收于囊下。并指出素質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定義和含義也在作不斷地調整,以適應現時教育思想的各種變化。最后,造成一種概念就是凡是好的都是可以歸入素質教育的,凡是有弊病的都應歸入傳統教育、應試教育或其它教育的不足之中。
在這里,更讓教師們徘徊不定的是不斷變化的教育衡量手段,一會兒說是以學生的素質來測試,比如語文中要考口試、書寫、朗讀等,但其量化的手段又是通過應試來進行的,結果呢?說是進行素質考試了,形式上取消了筆試了,但事實上又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比減負前更累、學習任務更重。何況,很多學校只是名義上取消考試,實際上都仍就在進行各類考試的,而且各種測試一個不落,而且說說不比賽、不排名次,但事實上誰都知道誰好誰差的。對學生而言,是在應試教育的這座大山上,又壓上了素質教育這座大山。
那么,難道是老師們想不開,讓學生反復去搞這些知識加素質嗎?不是的。看看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哪個畢業班的小學生不說學習壓力大的?哪個中學生不說學習苦的?就在我們這個小荷作文網上的同學,在與我交流或向我訴說的內容中,往往都有對考試的恐懼與憂慮、對學習的厭惡與擔心。什么原因呢?是一層一層的壓力造成的,最后,這層層的壓力全部都加在了我們的學生身上,他們背負著不能言狀的痛苦。這些苦,我們的老師們也都明白,但還是不得不加上去,看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與我的交流中的感受,無不反映出老師們的強壓式學習,有的小學六年級學生就告訴我他們天天有考試、天天要做試卷了,語文數學占去了所有的課。這樣的教學方式比應試教育更應試教育,因為它多了一個素質教育,本來不用考試的素質,現在都要考了,更多了許多的名目繁多的測試內容,讓學生忙得焦頭爛額。而我覺得有些學校單抓語數成績已算是很輕松的了,相比各門學科都要抓,各種“素質”都要出成績的學校來說,真是小巫見大巫了。比如說語文除了筆試知識外要考各類素質項目,數學也有應用、基礎、計算等能力測試,還有英語的口試、筆試,音樂的理論、器樂、視唱,體育的達標、體能、理論,美術的知識、繪畫、工藝,常識的知識、實踐,還有各類選修課的測試,鄉土課程的測試等等。各個老師都接受了相應的任務要求,然后每個任課老師在這些壓力下再將要求轉嫁給學生,學生再將所有這些一一擊破,自然痛苦了。初中里的學生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了,往往在網上寫作文較多的同學進入初中以后都沒時間再寫了,甚至連上網看作文的時間都沒有,而且老師、家長也往往都禁止他們再上網看作文,要他們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現在我們的教育是“知也要知,不知也要知,此之為知也?!苯處熢诓豢蛇m從的時候,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什么就搞什么,上面喜歡什么、人們需要什么就抓什么,在來來回回、東東西西的徘徊中生存。學生呢,我想說必要的苦是要有的,學習而不知苦,長大也不知如何去面對種種生活的苦了,然而他們中也有很多被好心的人們“愛”得有些受不了了。
篇8
我國實施素質教育是有它的客觀必要性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當今世界風云變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由此可見,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競爭實力?!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強大,則國立強大?!岸鴽Q定科技實力的是人才素質,只有科技發展,經濟才能加快發展,國家綜合國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p>
【關鍵詞】中小學;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也是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實現人才強國的重大舉措。中國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而教育作為百年大計有責任和義務擔負起這一重任。結合我們中國幾十年的“應試教育”,出現了很多弊端,長期以來形成的應試風氣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社會上曾出現過很多“高分低能兒”、心理障礙兒童、道德敗壞的不法分子等等,嚴重威脅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所以這種教育體制急需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刻不容緩。
一、關于素質
關于素質一詞的定義,我們可以先從詞語本身來說?!八亍笔侵副旧淼?、原來的?!百|”是指事物最根本的特點。素質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主要是指心理學和生理學上的定義。狹義的素質概念是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即“遺傳素質”?!掇o海》寫道:“素質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展水平?!报D―這是關于狹義素質的典型解釋。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报D―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指的是廣義素質。楊和亭綜合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素質的內涵?!八刭|是指人先天俱有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后天通過環境、教育影響所形成的人的一系列基本品質。具體而言,人的素質應包括遺傳素質、心理素質、社會素質、創新素質?!?/p>
二、關于素質教育
(一)素質教育的涵義
素質教育這個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關于素質教育的含義,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彼刭|教育主要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也就是一個人的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為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我們可以根據素質教育的這一定義總結出以下幾點:首先,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這里的基本素質是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心理素質等多方面的素質。其次,在某種意義上,素質使人聯想到潛能發展,發展素質教育可以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素質教育要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與“應試教育”相對。最后,特別強調主張個性的全面發展,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
(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是在應試教育存在眾多弊端之后提出來的,兩者存在很大的不同。楊書勝指出“從本質上來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并不在于它們在形式或事實上是否有考試,而在于考試與應試的根本價值取向是否與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發展相背離”第一,應試教育是為了考試而教的,為了考試而學的。而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為目標的。這就升華了教育育人的最終目的。第二,應試教育針對的是想要通過考試的少數有升學欲望的學生,而造成的后果是會出現現在普遍看到的“高分低能兒”,扼殺有真正潛在能力的同學,他們不一定會考試得很高的分數,但卻有其他與眾不同的能力。而素質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面向的是每一位未來的國民。這就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差異性。第三,應試教育的授課模式主要以“填鴨式”為主,教師大力度灌輸考試的規則,而忽視學生主動接受知識,自主探究學習。應試教育也忽視學生心理的需要,有種急功近利的目的。而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個性差異,主張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特別重視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讓學生們快樂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差異。
(三)素質教育的誤區
素質教育雖然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開展著,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具體情況,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先說明如下,對我們更好改進素質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誤區一:素質教育等于精英教育
在國外有一種教育模式叫做精英教育,就是針對少數學習頂尖的學生進行的特殊培訓。通過這種高層次的教育,培養出為國家服務的高品質人才,以適應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可是在我們國家的一些中小學卻正在進行著這種精英教育,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老師特別關照所謂的“尖子生”忽視學習不好的同學。我們國家制定教育方針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如果單一的實行精英教育根本滿足不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多方面需求。其實,精英教育換一種說法是歧視教育。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過“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說的是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對誰都可以進行教育。所以這種教育模式是不可行的。
誤區二:素質教育等于技術教育
現階段,不少學校認為素質教育要提高學生整體的創新素質,要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把教育重點放在技能培訓上。好多學校開設演講口才培訓班、英語口語培訓班、電腦技術培訓班等等技術類的培訓班,這些方式確實可以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技能,但是不能把這些等同于素質教育,當作素質教育的全部。
誤區三:素質教育等同于培養學生的特長愛好
素質教育的全面性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包容性,它不是某一素質的培養,而是使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很多中小學把素質教育等同于學生的特長培養,開設很多專門的實驗班,美術、書法、繪畫、圍棋等等特長班。甚至忽視基礎學科的學習,讓路給這些特長的學習。這是不可取的,特長的培養是可以鍛煉同學們的思維和創造力,但是不等同于特長教學。所以說,素質教育不等同于學生特長愛好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2]楊和亭.素質教育在我國的實施現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
[3]楊書勝.學校對素質教育的認知和行動策略[D].山東大學,2008
篇9
一、現實完整的知識在生活世界中
中外教育的歷史與現實表明,教育首先重視書本知識學習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但僅囿于書本、課堂、學校卻不能獲得現實完整的知識。哲學認識論變革告訴我們,現實完整的知識在生活世界中,在實踐中??档?、胡塞爾盡管是唯心主義哲學家,他們對知識的來源最終做了“先驗”的解釋,但他們卻十分清楚地主張,知識的因素必須要有生活經驗的參與。康德的哲學是先驗哲學,他首先認為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思維,都是要以純粹自我或先驗自我作為構成知識的先決條件的。這種知識中的“先驗因素”就是知識的先天形式,它不來自經驗,但卻是構成知識和知識對象的邏輯前提和先決條件。凡是知識,或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知識或是一般意義上的常識,都具有絕對意義上的先天因素,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會在認識論上陷入懷疑論。然而盡管康德在知識的最終來源上陷入了唯心主義,但在知識的內容上,他卻絲毫不輕視“經驗”,認為沒有經驗就沒有完整的知識?!昂翢o疑問,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因為如果不是對象刺激我們的感官,既產生了表象,又促使我們的知性活動起來,把這些表象加以比較、聯系或分開,把感覺印象這樣一些粗糙的材料構成關于對象的認識,即經驗,我們的認識能力怎么能被喚醒,因而活動起來呢?所以,按時間先后說,先于經驗我們沒有知識,我們的一切知識都以經驗開始”。〔1〕(p27)胡塞爾同樣強調,知識的自明性既不是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柏拉圖以及笛卡兒的純數學和觀念自明性,也不是洛克和休謨的經驗材料的直接呈現,而毋寧是二者的結合。〔2〕(p85)他認為,任何意識活動,包括個人的心理活動,都具有“性質”和“材料”兩個方面。性質是區別活動種類的內在規定性,如感覺、想象、回憶、判斷等,材料是活動所具有的確定內容。意識活動的性質與材料有對應關系,有什么樣性質的活動,就有什么樣的意識材料或內容?!?〕(p96)胡塞爾所說的材料就是生活世界中感性質料。
最能給我們以啟發的是維特根斯坦的思想。其著名的認識論命題“意義在于用法”是眾所周知的,其基本含義在于說明,如果脫離了現實生活經驗活動是不可能有具體知識的。維特根斯坦認為,具體的認識活動應從人類的實踐活動方面去理解,即使像計算這樣的東西,人們之所以在這方面能達成一致,直接原因不是因為思想或精神方面的,而是因為人們的行為方式一致、生活形式一致?!拔乙f:我們稱為數學或對13×14=182這個命題的數學理解的東西是與我們對計算這種活動所采取的特殊立場,或者說,計算……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其他活動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聯系在一起的”?!?〕(p202)總之,是人的社會實踐決定了語言表達式的使用及意義。語言游戲植根于生活形式,歸根結底是人的生活實踐的一部分。有多少種生活形式,有多少種生活實踐,就有多少種語言游戲。一個語詞或語句即使它有不同的意義,相互交流的人們可以在特定的語境中明白它所表達的是哪一種意義。比如,就“時間”來說,如果我們籠統地問它是什么,一般人可能很難清楚地回答出來,但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不會使用它。“在多數情況下,雖然不是一切情況下,我們可以給‘意義’這個詞下這樣一個定義: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p167)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旨在表明:只有回到生活世界,才有現實的知識。
哲學當然更是強調認識的實踐性。馬克思指出,“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驗哲學的命題”?!?〕(p16)“光是思想竭力體現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p10)“思想、觀念、意識生產直接與人們的物質生活,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p30)“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p18)“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唯靈主義和唯物主義,活動和受動,只是在社會狀態中才失去它們彼此的對立,并從而失去它們作為這樣的對立面的存在;我們看到,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的方式,只有借助人的實踐的力量,才是可能的”?!?0〕(p127)馬克思的這些經典論述深刻地揭示出,與其說認識與實踐是可以外在區分的人類的兩種活動,還不如說是人類活動的內在統一的兩種基本功能。認識實踐化和實踐認識化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如果實踐不包括認識,那么也就等于說實踐可以脫離主體。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有現實的知識,也才可能有發展。
事實上,在教育研究中,早有學者指出,單純的書本知識學習不能形成具體的知識。美國教育哲學家斐屈克認為,我們必須研究書本,研究它的特征,否則,書本在教育方面就可能被濫用,教育就會變成“無用的,和毫無生氣的”。他認為書本有如下一些特征,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對“生活經驗”的依賴性,即主張書本知識只有與生活經驗結合才會有現實的書本知識。第一,書本僅僅是象征。書本皆是象征,是社會遺產內容的象征,人類經驗的略圖,人類生活及思想的記錄。教育的功能,是把這些象征鑰匙交給我們,給我們一種力量去研讀略圖,了解這些記錄。經由想象力,人們才把這些經驗精華予以提煉。至于其自己的經驗,及其自動努力,為一個人支持其自己要求的基本條件。第二,書本僅是摘要。在教育里有許多書癖,系由課本及其他書本觀念所促成,以為書本就是知識。關于書本,依我們的見解,乃知識經過消化后的摘要。因此,知識本質上是一種短小的摘要系統。越是符合這一特征,書本知識就越佳。這種觀念并非如此天真。人們經常想到,倘若一切知識皆能予以縮短,成為一種簡單的系統,則他們這一代將有可能獲得精通,而踏上大量智慧成就的大道。第三,對經驗的依賴性。斐屈克明確告訴我們,書本知識只有與生活實踐中的經驗相聯系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即在斐屈克看來,僅學校中的書本知識是沒有現實的力量的。他認為,主動的靈魂,為了自書中獲得真實的教育的結果,其經驗及其經驗組織,必須與代表性經驗相調和。此外,并需另有一種相關的潛力,而為主動的靈魂所能了解和掌握者。書本是過去各時代所有人類的偉大及種族經驗的積累,故應與學習者個體經驗具有關聯,才能與當代生活環境因素取得聯系。他甚至強調,僅書本,不能授予經驗,不能轉讓思想,也不能贈予智力、情緒及道德方面的結果。這些品性皆需與實踐結合才能獲得?!?1〕(p189~199)盡管中外哲學家的哲學立場不一樣,但強調完整現實的知識在生活世界中,需要生活經驗的參與,卻是中外大思想家共同的特征。
二、脫離生活世界的教育不可能讓學生獲得現實的知識,不可能有完整意義的教育實踐
“生活世界知識觀”給我們的重大啟示是:脫離生活世界的應試教育其實連知識也是忽視的,因而應試教育就忽視了學生的一切。以往我們總認為應試教育以“知識為中心”,以為應試教育還可以“傳授知識”,還可以讓學生獲得知識?,F在看來,這種觀點完全是錯誤的,應試教育根本就不可能以“知識為中心”,因為生活世界知識觀清楚地向我們表明,“完整現實的知識”在生活世界中。雖然書本知識是知識得以可能的基礎,但它僅僅是基礎,書本知識不等同于知識。既然完整現實的知識在生活世界中,書本知識不等于知識,那么,應試教育就不可能讓學生獲得知識。既然脫離生活世界的應試教育不可能讓學生獲得知識,而我們又早已知道,應試教育忽視學生的品德,忽視學生的審美素質培養,忽視學生的身體健康,忽視學生的實際能力的培養,那么,我們完全就可以得出結論說:應試教育忽視了學生的一切,目前僅由于課堂、學校的改革就沒有完整的教育實踐,在完整的意義上就是在做無用功。歷史上僅囿于書本、課堂、學校的教育從來都是陶行知先生說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
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就是一種“死”教育。早在漢朝王充就認為唯書本的教育是但拘一經,只記誦章句、訓校文義,沒有實際意義。“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論衡•超奇》)這種教育不但培養不出有用人才,反而致使青少年“栗栗”恐懼,身心受到摧殘,根本不能承擔繁雜的工作?!叭迳趵?不能當劇,將有繁疑,不能效力?!?《論衡•程材》)顏之推批評士大夫教育是腐朽空乏。他說培養的人有的雖能品評古今事物,但“及有試用,多無所堪。居乘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陣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試經務也?!?《顏氏家訓•涉務》)王安石認為即使學生在學校學習一輩子也不可能學到實才,“夫課試之文章,非博誦強學窮日之力則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則不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不足以為天下國家之用。故雖白首于庠序,窮日之力以師上之教,乃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也者,皆是也。”(《王文公文集》卷一)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書本教育批判得最厲害的是顏元與陶行知。顏元指出,傳統教育一個突出的弊病就是脫離實際,把讀書求學誤認為是訓詁之學。他在《寄桐鄉錢生曉城》一文中寫道:“迨于秦火之后,漢儒掇拾遺文,遂誤為訓詁之學。晉人又誣為清談,漢唐又流為佛、老,至宋人而加甚矣。仆嘗有言,訓詁、禪宗、鄉愿,有一足以惑世誣民,而宋人兼之,烏得不晦圣道,誤蒼生至此也!”〔12〕(p439)“誤人才、敗天下事者,宋人之學。”顏元明確地認為唯書本教育不僅無益,而且有害:“中于心則害心,中于身則害身,中于家國則害家國。”〔13〕(p776)陶行知先生批評“老八股”和“洋八股”的問題在于把書本于與教育與知識等同了起來,“把書本和文字當成了教育本身?!薄?4〕(p472)他指出:“中國的教育所以弄到山窮水盡,沒得路走,是因為大家??课淖?、書本做唯一工具,并且把文字、書本這個工具用錯了。”〔15〕(p59)“老八股”只能培養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他問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16〕(p610)他也抨擊“洋八股”,認為它同樣與生活無關?!把蟀斯伞迸c“老八股”一樣,不讓學生“生”,而讓學生“死”。他諷刺說:“分明是教員,愛做拉車夫,拉來一車洋八股,誰愿受騙誰嗚呼。”〔17〕(p611)陶行知先生還干脆批評書本教育中的人是“死人”?!皼]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薄?8〕(p116)西方封建社會的教育同樣是“死教育”??涿兰~斯首先認為舊教育不能使學生學到有益的知識。他認為僅以文字材料填塞學生的頭腦是一種無用的教育,不可能認識實際的事物;這種教育只靠死記硬背,不可能讓學生記住有價值的結論;忽視通過觀察自然事物,不可能學習有益的知識,只能造成學生學習時間與精力的極大浪費。舊教育不但無益,反而是學生“才智的屠宰場”:“以致學校變成了兒童恐怖的場所,變成了他們的才智的屠宰場?!薄?9〕(p61)盧梭對既有社會包括教育進行了猛烈批判。他認為人的天性是善的,“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么生來就有的邪惡”,〔20〕(p91)是腐敗的社會使人墮落,并對兒童產生惡劣的影響。他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21〕(p92)愛倫•凱批判傳統教育對兒童的摧殘,認為舊教育雖然使兒童獲得了一點知識,卻使其失去了個性。指責舊教育的結果是使兒童“腦力消耗,神經衰弱,獨創力受到限制……對于周圍事物之觀察力遲鈍”?!?2〕(p421)當前中國唯書本、唯課堂、唯學校的教育導致的是應試教育“變本加厲”。
僅囿于書本、課堂、學校,無論怎樣改革,不可能有教育的實質性進展。中國的教育改革跨過了兩個世紀,素質教育不但沒有實施,應試教育反而“變本加厲”這一奇特的改革困境便是明證。眾所周知,應試教育的形勢越來越嚴峻,課業負擔繼續增加,競爭越來越殘酷,學生睡眠時間越來越少,身心繼續遭到摧殘……僅就補課來說,以前還主要限于高中,現在已完全延伸到了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以前補課時間還僅限于晚上,現在中小學生已很少有周末雙休日了;以前補課地點還僅限于學校,現在中小學生補課奔波在家庭、學校、社區以至社會上的任何地方,甚至強制性補課導致特大學生死亡事件發生……對應試教育“變本加厲”越來越嚴峻的形勢,國家權威報刊再度表示嚴重關切。2005年10月14日《中國教育報》登載:“片面追求升學率和過重的課業負擔,將會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妨礙學生的全面發展?!睍r隔不久,2005年10月19日《中國教育報》又撰文:“國家三令五申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教育部采取了很多舉措,但多年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不良傾向并未得到根本扭轉”,“‘片追’是陳舊落后的社會教育觀和用人觀在學校教育中的反映。它導致了大量的重復訓練和低效甚至無效勞動,抹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目前實施素質教育的最大‘攔路虎’?!薄豆饷魅請蟆?005年10月19日刊登:“我們一直想加強素質教育,但究竟怎么搞,不甚了了”;并于2006年4月1日刊登文章對目前教育狀況下的學習狀態表示懷疑:學生學習“要熬到24:00,甚至凌晨1:00,這是常有的事。這樣周而復始,怎能保證學生在白天有良好的學習狀態?”
使我們一而再、再而三震驚的是,《人民日報》2005年11月24日登載《重慶市一位初三學生果果的一天》,詳細披露初三學生果果一天的學習時間竟長達18小時左右。并再次發表編者按:“看一看孩子們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吧!我們的心情不免沉重!繁重的課業負擔不僅對正值生長旺盛期的孩子造成身體損害,也讓他們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更制約了他們的精神成長。”應試教育如此摧殘學生,如此“變本加厲”,需要我們深刻反思。歷史與現實一而再,再而三有力地證明:應試教育更多帶來的是對學生身心的摧殘,不可能讓學生獲得現實完整真正的知識,更不可能讓學生獲得其他現實的素質,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有完整意義的教育實踐。脫離生活世界的教育改革永遠不可能成功!
三、結語:聯系生活世界,讓學生獲得現實完整的知識,同時獲得其他素質,是當前教育改革最緊迫的任務
篇10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時代中可塑性最強的階段,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對小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小學階段的記憶有可能會一生銘記,因此,這個階段的閱讀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培養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以及完善教學模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使學生終生受益,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生可塑性極強,在此時對其進行閱讀教學,既是教學的要求,也可使學生快速提高閱讀技巧。對于教師和學校等教育機構而言,小學閱讀教學的優劣是考核一個機構或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參考,與其能力和薪酬也直接掛鉤,由此可見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于重視結果和應試教育
閱讀的重點是閱讀技巧和理解能力的培養。但目前我國過于注重對題目的思考,而忽視了閱讀的本質,近年來,學生競爭的激烈更是加重了應試教育,使教師和學生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問題答案的思考上,沒有重視文章的探索,在教師公布正確答案后,學生盲目地根據答案對文章進行定義。這樣的教學模式簡稱為應試教育,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沒有得到提高,也沒有語言的交流,因此,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教學。
2.忽略學生的見解
近年來,隨著學生教育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各種各樣的輔導書應運而生,教學參考書和課本是教師和學生的主要參考資料,而每道題的答案又極其統一,為了獲得高分,學生只能按照統一答案來寫,而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見解,教師也是根據答案來進行閱讀講解,并規定只有與教科書或參考書的答案一致才可以得分。閱讀是一個開放性的教學,力求每個學生都做到真聽、真看、真感覺,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理解,允許思想見解的不同,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說,但現有的教育模式則扼殺了學生的個人見解,忽視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這樣一來,將無法培養出具有創造性和堅持自我的學生。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提高措施
1.重視學生思想
閱讀的主體是學生本身,理解能力和閱讀技巧的接受者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的個人見解和理解才是重中之重,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鍛煉學生的創新型思維和開放型思維,使學生真正做到融入文章。
2.避免應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