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能訓練的概念及內容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能訓練的概念及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間歇訓練法;藝術體操;體能訓練;作用
隨著藝術體操規則的不斷修改,無論從運動員對器械的熟練運用還是動作的難易程度和動作難度的數量來看,更突顯出了比賽對運動員身體各方面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動員要想在世界大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就必須順應規則的變化,以規則作為導向,結合我國藝術體操運動員自身的特點提高其綜合競技能力。要想運動員具有極強的競技能力,首先必須重視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因為良好的體能是技術訓練的基礎,是運動員承受高負荷、高強度訓練與比賽的基礎,是運動員在比賽中保持較好心理狀態的基礎。故藝術體操運動員必須具有足夠的身體機能水平,才能在世界比賽中充分發揮競技能力,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
目前,有關藝術體操運動員體能訓練的理論研究比較廣泛,對體能訓練的有效手段、體能訓練與運動機能水平,以及體能與運動員競技水平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為本文研究藝術體操運動員體能訓練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但更多的研究是集中在體能訓練的重要性、不同身體素質提高的方法手段。本文將間歇訓練法引入到藝術體操體能訓練當中,對其在訓練時間、供能形式、負荷特點等方面與藝術體操體能訓練特點相關內容進行研究,以期為藝術體操運動員體能訓練提供理論依據。
一、間歇訓練法的概念及功能
間歇訓練法是指對多次練習時的間歇時間做出嚴格規定,使機體處于不完全恢復狀態下,反復進行練習的訓練方法[1]。
間歇訓練法是通過不同類型的間歇訓練、調節負荷強度、嚴格控制間歇時間以及通過高負荷心率的刺激,以期發展運動員無氧代謝供能能力、有氧代謝供能能力及混合代謝供能能力;增強運動員的心臟功能,提高運動員機體的抗酸能力,使運動員能在激烈、復雜的比賽環境中穩固技術動作,并保證運動員在高強度比賽中的持續運動能力[2]。
二、間歇訓練法在藝術體操體能訓練中的作用
間歇訓練法主要分為高強性間歇訓練法、強化性間歇訓練法及發展性間歇訓練法三種基本類型。這三種類型的間歇訓練法分別對不同的能量供應系統起相應的作用。
要使藝術體操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隨著其技術的發展不斷向綜合性、全面性、均衡性邁進,并使其競技能力充分發揮就必須具有較高的身體機能水平。藝術體操運動員在規定的時間(1min30s-2min30s)內一整套動作的完成中要做18個高難度動作,還要完成一系列身體動作,熟練完成器械技術動作和高難的驚險動作的加分,運動員的心率可達到每分鐘180次以上,成套動作幾乎都是在無氧代謝供能的情況下完成的,這說明藝術體操運動員需要具有較高的身體能量儲備[3]。因此,合理利用間歇訓練法提高藝術體操運動員的體能,以保證運動員在比賽中技術動作的穩定發揮成為了當務之急。
1、高強性間歇訓練法在藝術體操體能訓練中的作用
高強性間歇訓練法運用到藝術體操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中是為了發展運動員糖酵解供能系統的能力以及磷酸原與糖酵解系統混合代謝的供能能力,同時提高運動員完成成套動作的速度與力量。在藝術體操運用高強性間歇訓練法提高身體機能時, 磷酸原能量隨著運動初期時間的累積反復通過有氧能量產生而再合成。在間歇運動的后半部分能否產生磷酸原能量是由有氧能力達到一定水平而引起的[4]。高強性間歇訓練法在藝術體操體能訓練中的特點是:一次練習持續的時間短,負荷持續在40秒以內,主要表現為速度負荷強度較大,力量負荷強度較小,心率多在每分190次左右,接近運動員所能承受的最大強度為限,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左右作為下一次練習開始的依據。在藝術體操運動員體能訓練中,要合理充分的運用高強性間歇法,訓練時速度快,可以將心率作為衡量強度的評價指標。對目前藝術體操訓練來說,應堅持不懈的進行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并使其在訓練總時數中占據相當的比例,同時要將體能訓練與專項技術訓練密切結合起來,使體能訓練成為技術提高的基礎,并讓體能與技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強化性間歇訓練法在藝術體操體能訓練中的作用
強化性間歇訓練法運用到藝術體操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中是為了發展運動員的糖酵解系統與有氧代謝系統的混合供能能力,并提高運動員的心臟功能。使運動員在此供能狀態下的相關肌群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及技術運用的穩定性提高。強化性間歇訓練法分為A型和B型兩種。強化性間歇訓練法在藝術體操體能訓練中的特點是:一次練習的持續時間稍長,負荷強度較高,負荷性質多為力量耐力性和速度耐力性。A型負荷持續在40-90秒之間,有利于提高糖酵解供能為主的供能能力和該供能條件下的力量耐力素質,提高運動員在高負荷強度下技術動作的熟練程度。B型負荷持續90-180秒之間,有利于提高藝術體操運動員有氧與無氧混合代謝系統的供能能力。間歇時間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左右時作為下一次練習開始的依據。運用強化性間歇訓練法提高藝術體操運動員糖酵解與有氧供能能力的同時,必須注意個體差異性,要根據運動員自身情況及訓練基礎來進行。
3、發展性間歇訓練法在藝術體操體能訓練中的作用
發展性間歇訓練法運用到藝術體操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中是為了提高藝術體操運動員有氧代謝系統的供能能力,并提高此供能狀態下的運動強度和心臟功能。發展性間歇訓練法在藝術體操體能訓練中的特點是:一次練習的持續時間較長,負荷持續至少在5分鐘以上,負荷強度不高,負荷時心率應控制在每分鐘160次左右,間歇時間同樣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左右時作為下一次練習開始的依據,一次練習的動作種類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在藝術體操體能訓練中運用發展性間歇訓練法就是為了發展運動員有氧代謝系統供能狀態下的高強度運動能力,增強運動員心血管功能以及無氧工作能力,并為進一步發展無氧代謝系統的運動能力奠定基礎。
篇2
【關鍵詞】競技健美操 體能 技術訓練
【中圖分類號】G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204-02
競技健美操是一項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國際體操聯合會在其他兩大國際健美操組織的協同下正在積極努力爭取早日進入奧運會。我國的競技健美操目前已進入到與國際接軌的全新時期,同時我國高校競技健美操的水平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近年來,國內高校間的各類競技健美操比賽日益增多,因此,對競技健美操專項訓練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健美操的訓練已不再是一個短期的、簡單的過程了,它必須形成一個全面的、系統的訓練體系。健美操的專項訓練是通過各種訓練手段對運動員進行身體訓練、技術訓練,意識訓練和心理訓練,目的在于改善與提高運動員的身體機能能力和專項體能并充分發揮所獲得的技能在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一、身體訓練的內容和方法
1.力量素質訓練:
成套動作中力量性動作的增加,特別是復合型力量動作,把力量在健美操中的作用提到了一個較高的位置。
上肢力量:應重點發展肩帶肌。肱二、肱三頭肌、胸大肌的力量。
腰腹力量:應重點發展腹部和背部肌群的力量。
下肢力量:以發展彈跳力量為主。
發展力量素質應注意:力量訓練以動力性練習為主,在保證動作技術的情況,盡量快速完成動作,培養肌肉快速收縮、放松的能力,來適應健美操在快速運動中完成動作的特點。力量訓練應與柔韌、放松練習相結合,以便提高肌肉的彈跳性和伸展性。 2.柔韌素質訓練:
成套動作中,大幅度的踢腿和跳步能充分地體現運動員的柔韌性,良好的柔韌性是完成一些難度動作和高質動作的基礎。
應重點發展雙肩、腰、腿及髖關節的柔韌性。肩部應重點發展肩的伸展性和靈活性。腰部應重點發展體前、體側的伸展性及控制力。腿、胯部應重點提高大幅度快速踢腿的能力,腿的控制能力以及髖關節的靈活性。
發展柔韌性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發展柔韌性有主動和被動兩種方法。主動柔韌性練習更接近于實際需要,而被動柔韌性練習則能有效地提高柔韌性。發展柔韌性要與放松練習交替進行,主動和被動相結合,綜合地進行訓練。
3.協調性訓練:
協調性是身體素質中最不好練,最不容易提高的一項素質。但它卻是健美操所必須的素質之一。協調性可通過各種舞蹈組合、徒手體操、健美操跑跳動作組合來提高。進行組合練習時應選擇需要上下肢、軀干、頭等多身體部位相互配合,具有一定復雜性的動作。協調性訓練應經常變換舞蹈,徒手體操,健美操等組合的練習內容,動作編排應對稱與不對稱相結合,節奏快、慢、變節奏相結合,選擇的動作注意不同的肌群同時參加運動,特別是小肌群參加運動的動作。
4.耐力素質:
發展一般耐力素質的常用方法有:中長跑、變速跑、規定時間的各種原地跳及跳繩等,還可將身體各部的力量練習編成一組,進行循環練習,動作練習。發展專項耐力的方法有:健美操跑跳動作組合,進行跑跳動作組合練習要達到一定的時間和量,半套、成套、超成套或多成套的成套練習。專項耐力訓練可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二、技術訓練的內容和方法
健美操運動技術訓練的主要內容有:形體訓練、基本技術訓練、舞蹈訓練。
1.形體訓練:
形體訓練是以塑造良好的形態,培養良好的氣質為目的的。巴蕾基本功的訓練早已成為許多藝術性、表演性項目的基本功訓練必不可少的訓練手段,利用巴蕾基本功練習的方法和手段結合本專項的特點,能達到較好的訓練效果,健美操形體訓練主要內容有:把桿練習,單一舞蹈基本動作和組合動作練習。
把桿練習:主要訓練軀干、腿、腳的肌肉運動感覺。
單一舞蹈基本動作和組合動作練習:主要訓練身體各關節的靈活性,上、下肢身體配合的協調性及身體各部位肌肉運動感覺,達到塑造良好的形態,培養正確優美的姿態,從而改善人的氣質的目的。
2.基本技術訓練:
基本體操:基本體操訓練以徒手體操為主。徒手體操內容豐富,動作簡單,其特點是動作規范,橫平豎直,可以培養運動員身體各部位正確的姿態, 規范的動作,它所特有的動作對稱性,可以使肌肉得到全面的發展。徒手體操按人體解剖和人體運動部位可分為頭頸、上肢、下肢、軀干運動。這些運動可根據需要進行某個部位的專門練習,也可進行全身性的綜合性練習。
技巧運動:小技巧動作、支撐性及配合性動作。體操:隨著健美操難度動作的提高和發展,出現了許多復合型的跳步、轉體,這些動作對運動員的能力,空中肌肉運動感覺要求很高,體操中技巧及一些器械等項目中的某些動作訓練,能收到較好的訓練效果。
健身性健美操:通過各種不同風格的健身性健美操訓練可以訓練動作的節奏和韻律感,肌肉緊張和放松的用力感覺(彈性),重要的是訓練健美操的動作風格。
健美操基本功的訓練:主要訓練肌肉快速用力的感覺,注意強調關節曲伸的彈性及動作的力度,幅度,準確性。
3.規定動作、難度動作訓練:
規定動作的設置是隨著規則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不定的,目前規則中保留的四類規定動作有的相對沿用成為健美操的特色動作,如俯臥撐,踢腿等。規定動作訓練首先要抓好一般性力量和柔韌練習,在此基礎上按技術要求進行專門訓練。難度動作訓練是近年來健美操運動技術水平提高增加的新課題,從國際發展方向看,它已成為健美操訓練的主要內容。首先運動員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能力選擇難度動作,并進行專門的練習,復合型難度動作還應采取一些專門的手段和方法,這對健美操的教練員來說也是一個新課題。
4.舞蹈訓練:
芭蕾舞,現代舞,爵士舞,迪斯科及各種民間舞。舞蹈訓練多以組合形式為主,以提高運動員的協調性,節奏感,樂感,優美的姿態和表現力等。此外還可以訓練肌肉內在的感覺,提高運動員藝術素養和健美操意識。
三、心理訓練的內容和方法
心理因素在比賽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響著運動員技術水平的發揮。根據訓練和比賽的特點可采用以下方法。
模擬訓練法:模擬訓練就是按比賽的條件和環境專門安排的訓練。模擬訓練應在平時訓練和賽前訓練階段進行。
念動訓練法:念動訓練法是運用運動表象并結合自我暗示在運動員的頭腦中重復再現原有動作形象的訓練方法。念動訓練能幫助運動員通過視覺和肌肉活動概念的再現,更好地掌握動作,節省能量消耗,使肌肉更合理工作,賽前進行念動訓練對比賽能起到較好的作用。
競技健美操是一個不同于自由體操,藝術體操和技巧運動的獨立的體育項目,它具有動作類型多、復合性動作多、動作重復次數少、全套練習時間短和動作速度快的特點,所以對運動員的專項能力和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對運動員的訓練要求更高,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訓練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競技健美操的動作特點與難度發展方向研究探討競技健美操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的內容和方法,旨在提出一種合理有效的高校競技健美操訓練體系,為高校競技健美操訓練提供一些理論依據,同時也為我區高校競技健美操的發展和提高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彭建敏 程在寬.對競技健美操體能的概念及構成因素的研究[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4)
[2]袁運平.運動員體能與專項體能特征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9):48-52
[3]馮園.競技健美操運動員的體能訓練[J].高等教育研究,2007
[4]馬莉 何幸光.我國健美操理論研究現狀與展望[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篇3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和邏輯分析法,從規則和項目特點出發,探討了競技健美操的訓練內容體系,包括:1.體能訓練:身體形態和基本姿態訓練、身體機能的適應性訓練、運動素質訓練;2.技術訓練:操化動作技術、難度動作技術的一致性訓練:3.專項能力訓練:樂感、美感、創編、發揮能力、表現力、整合能力訓練。
關鍵詞 健美操 訓練 內容 體系
競技健美操在我國是一個年輕的項目,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在訓練內容、方法、手段等各方面都不夠成熟。對于訓練而言,訓練內容是影響訓練效果的重要因素,是訓練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而將競技健美操訓練內容系統化、體系化,是其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一、動作技術訓練
(一)基本動作技術
在訓練初期,主要是進行健美操基本步伐、身體基本動作和身體姿態的學習,逐漸過渡到進行基本步伐的變形練習及小組合練習來提高隊員的協調性和靈活性,還可采用跑跳小組合練習來提高他們對身體的控制能力,增強身體的直立感?;緞幼骷夹g訓練重點應放在動作規格要求上。
(二)操化動作
健美操運動員在學習操化動作時,主要表現為操化動作缺乏力度。操化動作的力度是衡量健美操運動員競技水平的重要標志,是運動員在完成動作的過程中,肌肉快速用力以及動作熟練程度的外在表現。在健美操運動中,操化動作的力度感具有特殊的意義,力度感的訓練可運用協助訓練,意念訓練,力量訓練,反饋訓練,強化訓練等方法。
(三)難度動作
運動員難度動作技術水平是整套動作的一個焦點,最新規則要求運動員在一套操中必須高規格、高質量地完成12個不同組別的難度動作,并且不缺組、不重復,才可能在比賽中達到最低完成要求,拿到難度分。將各組動作細化可分析出,難度動作技術主要包括高空落地技術、轉體技術、平衡與重心的轉換技術等。而僅僅從四組難度動作的名稱中,就體現了完成難度動作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動力性力量、靜力性力量、柔韌性、平衡性等,因此,難度動作的訓練必須與身體素質訓練緊密結合。
二、身體訓練的內容與方法
競技健美操不同于大眾健美操,它需要更強的身體素質來完成一些高難度的動作,競技健美操是綜合性的、全面影響身體的運動項目,因此應全面發展身體素質,才能適應項目發展的需要,提高運動技術水平。
(一)力量素質
1.成套動作中力量性動作的增加,例如單臂單腳俯臥撐,它對手臂力量的要求很大,特別是復合型力量動作,例如高直角的支撐類動作,把力量在健美操中的作用提到了一個較高的位置。
2.競技健美操需要身體全面發展。上肢力量:應重點發展肩帶肌,肱二、肱三頭肌、胸大肌的力量,腰腹力量:應重點發展腹部和背部肌群的力量; 下肢力量:以發展彈跳力量為主,相應的訓練方法和體操的訓練方法類似,采用在雙杠上的曲臂撐,單杠的引體向上等等。
3.發展力量素質應注意事項:力量訓練以動力性練習為主,在保證動作技術的情況,盡量快速完成動作,培養肌肉快速收縮、放松的能力,來適應健美操在快速運動中完成動作的特點。力量訓練應與柔韌、放松練習相結合,以提高肌肉的彈跳性和伸展性。
(二)柔韌素質
1.成套動作中,大幅度的踢腿和跳步能充分地體現運動員的柔韌性,良好的柔韌性是完成一些難度動作和高質量動作的基礎。
2.應重點發展雙肩、腰,腿及髖關節的柔韌性;肩部應重點發展肩的伸展性和靈活性;腿部應重點發展體前、體側的伸展性及控制力;腿、胯部應重點提高大幅度快速踢腿的能力,腿的控制能力以及髖關節的靈活性。
3.發展柔韌性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發展柔韌性有主動和被動兩種方法,主動柔韌性練習更接近于實際需要,通過運動員自身的狀態而主動地針對自己的韌帶壓腿,壓肩等。發展柔韌性要與放松練習交替進行,主動和被動相結合,綜合地進行訓練。
(三)協調性
協調性是身體素質中最不好練,最不容易提高的一項素質,但它卻是健美操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協調性可通過各種舞蹈組合、徒手體操、健美操跑跳動作組合來提高。進行組合練習時應選擇需要上下肢、軀干、頭等多身體部位相互配合,完成具有一定復雜性的動作。協調性訓練應經常變換舞蹈,徒手體操,健美操等組合的練習內容,動作編排應對稱與不對稱相結合,節秦快、慢、變節奏相結合,選擇的動作注意不同的肌群同時參加運動,特別是小肌群參加運動的動作。
(四)耐力素質
發展一般耐力素質的常用方法有:中長跑、變速跑等等,而在競技健美操中的耐力又與此不同,它是一種在短時間內完成高強度的運動,因此,對其耐力的訓練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半套、成套、超成套或多成套的成套練習。專項耐力訓練可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既增強了身體耐力,又強化了對成套動作的熟練程度。
三、健美操綜合素質練習
健美操既具有體育的特性又具有舞蹈藝術的特點,實際是體育與舞蹈藝術的交叉,爾后產生了健美操個性特征。選手在舞蹈藝術方面所反映出的綜合素質是其提高競技水平和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所在。健美操綜合素質體現在選手的健美操整合能力、音樂感受及表現能力、健美操創編能力及運動員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教”與“學”;反饋與溝通;全面認識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8—086—02
一、相關概念及體育教學因素分析
1.體育教學。體育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有計劃地去引導學生理解活動的目的,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參與鍛煉,掌握相關的體育知識,充分發揮動作技能,提升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綜合素質的教育過程。而學生則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體育活動的基礎練習,掌握體育知識、技術,提高體育訓練技能。
2.體育教學方式。體育教學方式是指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和學生所采取的方式、途徑、手段與程序的總和。常用的體育教學方式有語言形式、直觀形式和實際練習等三大類。其中每一類都包含著一系列具體方法,如語言形式的講解、口令、指示等;直觀形式的動作示范、教具、定向和領先等;練習形式的持續法、重復法、比賽法、循環法等。體育教學方式中的每一種都對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和重要的使用價值。體育教學方式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授者切實把握各種教授方式,掌握各種教學方法的特點、功能、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觸類旁通,有效地發揮各類方式的優點,使各類方式在教學中相互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方法。體育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基礎條件和個性特征。在選擇體育教學方法時,要根據學生現有的體育知識水平、智力發展水平、年齡特征、心理特點等方面統籌考慮。根據這些實際情況,尊重學生的差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二、主體
1.體育教學的對象。體育教學是由體育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組成的。學生是體育教學的對象,沒有這個對象,教學就變成漫無目的沒有意義的活動。學生個體在教學角色扮演中要素,既包括體育知識和鍛煉方法、智力、體能、運動技能、社會適應能力等,也包括主觀努力程度的方面。分析體育教學對象,首先要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之間的差距,這一差距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產生學習需要。在體育教學中,學習需要這一概念的重點是對學生學習現狀的分析。心理學家奧蘇泊爾和加涅等人的研究表明,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學習能力,以及他們懂得和理解知識的程度影響整個教學效果。
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一是要全面分析學生參與活動前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及身體狀況,定位好學生的原有基礎,了解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接受能力的特點,自身儲備相關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情況,結合實際進行教學設計;二是要“以學生為中心”,時刻考慮“誰”學的問題;三是要關愛學生,師生雙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面對不同專業、不同個性的學生,要在融洽的氣氛中上好每一節體育課。人文主義學習理論尤其是羅杰斯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學說,為體育教學提供理論指導。他認為,要讓學生自覺地發揮自身的能力,愉快、創造性地學習,學習對自己有意義、有價值、有好處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是愉快的事,既不應該給學生加上過重的心理負擔,又不能用威脅、諷刺等手段強制學生學習,要讓學生在教師的細心指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有效的體能訓練。在體育教學時,應該重視學生學習的需要,并依此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以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學到有價值的知識、掌握活動技能,保持身心健康。選擇和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發展及與現代社會實際相關的體育內容,逐步培養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動機,促進學生更有效地進行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的學習。
2.主導。體育教師是教授者,無法構成體育活動就無法構成體育教學雙邊關系。體育教師既包含體育知識、體育方法等要素,也包括主觀能力程度方面的要素。對體育教師來說,既有帶頭、骨干和助手等要素,又有老年、中年和青年等年齡因素。體育教師的個性品質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一定影響。體育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與其個人的道德修養、教學形式、教學中的情感投入等聯系密切。體育教師要善于觀察,樂于讓學生接受活動行為的點滴,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體育活動,發揮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在活動中應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克服來自各方面的困難,百折不撓,取得較好的成績;必須具有豐富的情感,以自己愉快樂觀的情緒感染學生。而教師良好的教學理論修養和駕馭體育課的技巧,有助于調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他們的思維。
體育教師的可持續發展素質,是指體育教師在面對各種教學活動的需要和挑戰時,主動、自覺地學習新的知識、教學方法,以適應當前大學生體育教學需求的素質。這一過程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同時還要注重對于教學中學生的身心健康、身體素質變化等進行研究探討,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活動進行得更好,效果更加顯著。
3.主體與主導的關系。身為人師,高校體育教師首先要理解與尊重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理解并尊重他們的情感、興趣愛好與需要,永遠記住自己的工作是因為學生的存在而存在的,從“尊貴”的臺階上走下來,平等對待學生。教師的領導作風對課堂管理的效果有直接影響。勒溫等人關于教師領導作風的研究表明,教師的領導作風是民主的、專制的還是自由放任的,學生的課堂表現是不同的,班級風氣也是不同的。
在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環境等四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彼此作用的,各自發揮著自身的主動性,共同構成教學的矛盾運動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措施,以教材為基礎,利用現有的教學環境進行教授,明確教與學的關系,特別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的關系,抓住教學的本質進行研究,積極探索,尋求突破,總結出教學的目的、規律和方法,進而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和理論。
三、橋梁:體育教學方式——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很多人認為,大學里的體育教學活動是很純粹的,就是簡單的“教”和“學”的關系,即把體育活動的動作要領教給學生,而沒有引導學生感受體育活動帶給我們的知識和快樂。然而體育教學絕不是簡單的肢體活動技能的教授,良好的體育教學效果是在教師肢體動作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掌握相應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并陶冶個人情操。這個定義主要包含以下三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