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基礎的實質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基礎的實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濟基礎的實質

篇1

關鍵詞:微積分、銷售預測、連續復利公式、邊際分析、彈性分析、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經濟數學是經濟科學中不可缺少的基礎知識,是學習經濟科學知識的必備工具,是經濟科學體系的有機體(經濟數學主要包括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統計三大模塊)。經濟科學知識的許多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是建立在經濟數學的基礎之上。例如:產品價格預測、邊際分析、彈性概念、造價問題、保險精算、金融風險分析和預測、市場營銷策略的制訂等都高度依賴經濟數學知識。這些經濟問題,僅僅靠經驗是難以理解、難以掌握,也難以運用,只有運用經濟數學知識才能加以闡述、研究、分析,才能形成完整的經濟科學知識。下面舉幾個例子加以闡述。

產品銷售預測問題

例如:一種新的電子游戲光盤上市,它的銷售趨勢將如何呢?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新產品上市,在短期內銷售量會迅速增加,然后逐步下降。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如何理解?

這需要運用數學知識來加以解釋:建立銷售量是時間的函數關系(數學模型),從這個函數關系中知,產品的銷售量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當時間不斷增長時產品銷售量不斷減少。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利用函數及其極限知識來加以理解、分析的。

連續復利計算問題

在投資經營活動中,經常按連續復利的方法來計算利息。連續復利能比較全面地反映資金的時間價值。如何計算呢?

例如:假設本金是A,年利率是r,如果一年分為m期結算。計息期m∞時,那么t年后的本利和為

在日常經濟往來中無不關聯極限知識。特別是極限思想,充滿了深刻地辯證法,體現了諸如量變與質變、有限與無限、絕對與相對、近似與精確等對立統一規律,它使人們有可能從有限中認識無限、從近似中認識精確、從量變中認識質變,因而在生活、生產實踐中,在各個學科各個方面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最小成本與最大收益

在經濟活動中通常我們追求最小成本與最大收益。

例如:某公司每年需要消耗一定數量的原材料,對原材料的采購成本,涉及到每次進貨費用,原材料價格,保管費用等,可以建立總費用是批量的函數關系,利用導數知識分析計算最優定購批量,使公司采購總費用最小。

在工程造價問題上,如修建一條橫截面為等腰梯形的引水渠,在保持一定流量的情況下,怎樣選擇兩邊的傾角及高度,才能使濕周最小,因為濕周越小,所用的砌襯材料和工作量就越省,利用函數的極值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很好方法。

利潤是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一個主要指標。在一定的設備條件下,如何安排生產才能獲得最大利潤,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科學問題。同樣商品廣告對企業生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得到社會的承認和人們的重視,商品廣告確實是調整商品銷售量的強有力手段,怎樣決策理想的廣告費用,使企業獲得最大利潤。利用函數的極值可以很好解決這類問題。

彈性分析問題

彈性分析也是經濟分析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主要用于對生產、供給、需求等問題的決策,用來定量描述經濟變量間相互依賴變化的問題,通俗地說,一個經濟變量變動百分之一會使另一個經濟變量變動百分之幾。

例如:如何合理制定商品在市場上的銷售價格。

這是需求彈性問題,需求彈性是彈性分析中的一種,在商貿事務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它研究的是當商品價格下降(或提高)百分之一時,其需求量將產生多少個百分點的增減。一般情況下,消費者對商品地需求量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商品價格是影響需求的主要因素。

根據需求彈性值,當=1時,稱為單位彈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對變化與價格的相對變化基本相等;當>1時,稱為富有彈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對變化大于價格的相對變化,此時價格的變化對需求量的影響較大,適當降價會使需求量較大幅度上升,從而增加收入;當<1時,稱為缺乏彈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對變化小于價格的相對變化,此時價格的變化對需求量的影響較小,此時,無論微小降價或漲價,雖然需求量也有增加或減少,由于量甚微,總的銷售收入不會有太大增減。

這對分析需求量和價格的關系、合理制定商品價格有著重要意義。其關鍵是確定商品的需求彈性,而需求彈性的確定就是利用經濟數學中的函數變化率的有關知識。

隨著金融市場和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建立,經濟數學知識與經濟科學越來越密不可分,成功地運用經濟數學知識解決經濟問題地例子舉不勝舉,如經濟訂貨量模型、經濟生產量模型、敏感分析等等都是應用經濟數學分解決經濟問題的一些典范。

由此可見,經濟數學在經濟科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在經濟活動、經濟管理中的重要性日漸突出,并且越來越多的滲透到了會計、審計、財務管理、金融、市場分析等經濟領域。正如馬克思說“一門學科成功地應用數學工具的程度,是衡量其發展階段的標志?!?/p>

參考文獻:云連英 付艷茹 陶正娟 微積分應用基礎 2006年6月第1版

篇2

[關鍵詞] 知識經濟 會計原則 修正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全球化、數字化、網絡化、無形化特征使傳統會計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

會計原則是指確認和計量會計事項所依據的規范和規則,它對于會計人員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會計原則大多是從經驗中歸納而來的,與會計環境關系密切。為了與環境相適應,會計基本原則必須及時作出相應的修正。

一、歷史成本計價原則

歷史成本因其客觀、可驗證、易取得的特性,在傳統會計中長期處于“一統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主要資源,依靠發達的科學技術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決定條件,如按歷史成本計價,往往會低估無形資產的實際經濟價值。在市場瞬息萬變,風險和收益都呈極大化趨勢下,將歷史性會計信息用于決策時,往往有“事過境遷”之感。歷史成本雖存在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說在知識經濟時代應放棄歷史成本計價,而是根據未來會計中的決策需要,采取多重計量手段才是科學的選擇。

二、收入確認原則

傳統的收入確認原則是營業收入或收入實現的確認原則。其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響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真實盈利能力的判斷。企業收益,一般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資產置存收益,是指由于置存資產尚未實現的收益;第二類為營業收益,是指銷售資產所獲得的收益。傳統會計不承認未實現的置存收益。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產的產品是知識密集性產品,知識產品相對于勞動密集性、資本密集性產品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會影響投資者對企業整體評價。因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收入確認不僅應包括營業收入的確認,還應包括資產置存收益的確認。

三、費用配比原則

配比概念是傳統會計理論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配比要求在收入和費用之間能有一種合理的關系,但是很多費用和收入之間卻很難找到這樣的關系,通常只能是依據一種假定的關系而進行的,結果會喪失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在配比原則下,費用是在其支出的效用真正發揮作用時而非相關現金的支出時予以確認的,這會使計算出來的凈收益與企業實際資金運動過程不盡相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預計、比較和評估未來現金流量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信息技術用于會計后,由于計算機的快速、高效、計算成本低等特點,通過提供多元化會計信息,原有缺陷則可彌補。會計系統可以同時提供并分別采用各種費用分配方法的會計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費用與收入配比已不是確認費用的唯一標準,費用確認標準將趨向多元化。

四、權責發生制原則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權責發生制原則也受到挑戰。主要表現在:首先,權責發生制不利于反映企業本期現金流量信息,而現金流量是現代企業非常重要的一項財務數據。其次,權責發生制下所確定的會計收益中包括許多非現金的應計和遞延因素,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依賴于人們未經證明的假定,不能真實、可靠地反映企業經營業績。與歷史成本計價原則一樣,在知識經濟時代,權責發生制也不會消失,而與現金收付制同時存在于知識經濟會計模式中。

五、充分披露原則

充分披露原則是指企業在公布主要會計報表、補充報表、附注,以及企業管理人員對未來營業狀況的預測時,必須全面、正確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得有意忽略或隱瞞重要的財務數據。在傳統會計下,由于受多種因素制約,充分披露原則并沒有得到很好執行。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經濟環境的復雜化和經濟風險的加劇,充分披露將成為未來會計最重要的原則之一?,F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和低廉成本,使會計可以既有貨幣性計量,又有非貨幣性計量;既有定期報告,又有實時報告。通過多元化信息的提供,可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需要。

目前知識經濟只是初露端倪,其運行全貌我們尚不能完全了解。但毫無疑問,為適應這種變化,傳統的會計原則必須作相應的更新與修正,雖然這種更新與修正會動搖傳統會計的理論基石,但從會計的發展來看,它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參考文獻:

[1]吳季松: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篇3

關鍵詞: 環境基礎設施 運營機制 多元化投資 投資回報政策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視為公益事業,在管理體制上政企不分,完全按照計劃經濟模式運行,由政府統管包辦,靠政府投資建設和補貼運營,而忽視了城市經營,未能認識到這一公用事業背后潛在價值的合理存在;價格體制方面,遠未形成有利于培育產業化的價位機制,即使收費也是象征性,造成了價格倒掛。這種運營機制的弊端不可避免地制約了我國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的發展。我市許多城市環境基礎設施中最重要的污水處理廠,由于資金不足,污水配套管網不得不分期建設,歷時多年才能得已完善;城市垃圾處理更是由于運營經費不足,沒有足夠的分類收集設施、分類運輸設施以及分類處理設施,致使垃圾分類工作無法有效開展。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運營現狀,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就必須對我國現行運營機制進行改革。

如何才能加大城市資產的市場化、社會化運作,積極開展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資本化經營,廣泛利用外資并積極引入社會及民間資本,參與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不斷改善和提高城市環境質量,這是一個頗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實行運營企業化,開辟多元化投融資渠道

在傳統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體制下,資金短缺無疑是制約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的瓶頸。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建設、運營的經費困難,關鍵在于改變現行單一的政府投資和運營管理模式,拓寬投融資渠道,實現投資多元化。

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通常是政府統管的事業單位,這種運作體制的最大缺點是缺乏市場競爭機制。為此必須對運營單位實行企業化改制,做到政事分開,政企分開。從而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的企業化、市場化和產業化的進程,為開辟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創造條件。

實現多元化投資,關鍵在于規范市場,要打破行業壟斷和區域壟斷。凡有利于環境污染治理,無論是姓“公”還是姓“私”,姓“中”還是姓“外”,各種經濟成分都可以參與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營運。大連市政府允許民間資本投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營運的做法表明,只要按照市場規則運作,企業和政府都會從中得到好處,實現“雙贏”。

引入市場機制,拓展投融資渠道的模式通常有如下幾種:

1、BOT模式。該模式是指政府將基礎設施的建設、經營權授予私營項目公司行使,許可其融資建設和經營特定的公用基礎設施,并準許其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或出售產品以清償貸款,回收投資并賺取利潤;特許期滿時,該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BOT具有融資能力強、自有資本需要量小,投資收益有保障等眾多優點,而且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項目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都會有較明顯的提高。

2、準BOT模式。此種模式的特點是項目操作依然按照BOT模式,不同的是政府投入部分資金如國債,成為項目公司的股東之一,此種方式可以提高投資者的信心,減輕其資金壓力。

3、TOT模式。該模式與BOT模式相比,其特點在于:(1)對政府來講,通過TOT方式出讓特許經營權,可以最大限度地籌集城市污水處理與管網建設或垃圾場建設所需資金,并可盤活政府存量資產,利用變現資金進一步加快新的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建設;(2)對于投資者來講,由于其受讓的是已建成并正常運營的項目,不必承擔建設期的風險,盡管投資回報率略低于BOT方式 ,仍會產生較大的興趣。

4、托管方式。該模式與BOT和TOT兩種方式相比,其特點是:對于政府,無法收回投資,籌集建設資金只能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有效降低運營成本;對企業,前期投入很少,運營期間的支出從政府取得的污水或垃圾處理服務費相對穩定,風險較小,收益較低。

5、供排水“一體化”模式。此種模式是將城市污水處理項目與自來水項目打捆成一體,采用BOT方式建設。與上述四種模式相比,其特點是:對投資者而言,自來水項目具備投資回報高、政策風險小,與污水處理項目相比具有更高的投資價值,而且可以把自來水收費體系與污水收費體系合二為一,有效地防范投資風險。

根據以上幾種模式,從產業化方面考慮,對新建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可采用BOT投融資方式。對國家為改善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環境治理投入的國債項目可采用準BOT模式,這將有利于盤活存量資產,利用變現資金進一步加快完善污水管網建設,或用于其它市政設施建設;對早期建成且不適合采用TOT投融資方式的項目,可采取委托運營模式;在擬建設自來水廠的地區,可采取供排水“一體化”模式,有利于同時建設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

二、制定合理的投資回報政策,體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

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普遍存在運營經費短缺,處理設施處于不良運行狀態,國家的大量投資沒有起到應有的環境治理效果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費的征收水平低,造成運行維護經費不足。顯然,頗有必要制定合理的投資回收政策。因為只有合理地征收污水和垃圾處理費,才能保障這些環境基礎設施的運行費和建設投資回報,才會帶動多種渠道的資金投入污水、垃圾處理產業,使之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投資領域和新的經濟增和點。為此,必須大力推行和完善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其目的一是補償投資和運營成本,實現建設和運營良性循環;二是體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確立“環境消費” 意識,使企業、單位和廣大居民對環境保護履行應盡的義務。

篇4

----市場經濟并不是新東西,它早就存在于計劃經濟之前。傳統的市場經濟有兩個特點:(1)合同的執行靠聲望與關系而非第三者;(2)國家或政府在對企業和產權的關系上不受制度的約束,政治和經濟沒有界線。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和羅森伯格最早把西方的崛起歸于國家在對個人和企業的關系上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英國光榮革命開始,政治與經濟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即政府與經濟開始保持距離,這就是我們說的基于法治基礎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起源。

----現代市場經濟是以法治為基礎、以自由企業為主體的經濟。在這個意義上說,計劃經濟與傳統的市場經濟不是基于法治的。

法治的兩層經濟含義

我們這里講的是經濟體制作為一種游戲規則(rule of game),而現代的規則就是法治的規則(rule of law)。法治在這個意義上有兩層含義:首先是為了約束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任意干預;同時也是為了約束個人與企業的經濟行為而創造一種環境:有秩序、穩定、公平競爭、產權界定、合同執行。這兩個方面講的都是在制度上如何定義國家與企業/個人的關系。

----首先,法治的第一個作用是約束政府。這就是“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的根本差別。前者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并不新鮮,皇帝可以通過法令的形式來約束老百姓,而后者的重要成分是老百姓通過法治程序約束政府。這是本質差別,因為只有后者才可保障經濟自由。

----下面從經濟學角度講為什么約束政府是第一重要的。第一,政府的權力天然地大于個人;第二,政府對經濟隨意干預的傾向是不可自我抑制的;第三,一旦老百姓理性地預期了政府的這種行為,便會不愿投資,或做扭曲投資(短平快),或賄賂官員,這是經濟沒有活力的首要原因。事實上,這是“雙輸”局面,這種情況下政府的稅收反而會減少,經濟學家稱之為“不可信承諾問題”。

----反過來,通過法治約束政府的行為可以達到“可信的承諾”,并造成“雙贏”:第一,政府受法律約束,不能對經濟隨意干預;第二,這就造成了“政策穩定”的環境,個人與企業可以放心投資;第三,由于經濟增長政府反而可以從中得到更大的好處,即收取更多的稅。

----這就是“權力的悖論”。政府的權力越大,越是我行我素,它的許諾就越不可信,結果是老百姓不相信你,沒有生產的積極性;反過來,法治限制政府的權力,使得政府的承諾可信,結果是政府也因此受益。英國17世紀的光榮革命削弱了皇家收稅的權力,權力轉向議會,結果在后來的英法戰爭中,英國反而可以發行國債,法國就難以做到。

----法治的第二個作用是政府在不直接干涉經濟的情況下,應起到公平執法的作用,包括定義產權、維護公平競爭、反壟斷、執行合同。不能由政府隨意定義什么是不正當競爭、什么需要加強管理。只有當政治比較超脫的時候,執法才會公平,也就是常說的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關系。任何執法都有可能出錯,因此,法治必須使個人和企業可以對政府提出挑戰,可以告政府執行失誤。

----執法的一大障礙是司法腐敗。顯而易見,司法腐敗造成的合同和產權的不確定性迫使企業回到傳統市場經濟的交易方式,而不是使用法律手段。這是經濟停滯的原因之一。從制度上解決的辦法只能是給人民上訴的權力。

兩個與當前有關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近來“規制”、“加強管理”、“許可證”、“證書”等等,打著“規范市場”的旗號來勢洶洶,除了少數是必要的外,多數是與法治精神相違背的。法治的經濟意義,是盡量減少尋租、加強競爭。在西方,許多政治的管制不成功的原因是政府被商業利益集團“俘虜”,至少在那里,政府的初衷是維護消費者利益,但經受不起商業誘惑。而我們就走得更遠了:民航管理局本應代表乘客利益,鼓勵競爭,相反,卻理直氣壯搞價格壟斷;各城市紛紛限制農民進城,造出各種“證”來――我們的糧票、油票已經進了歷史博物館,現在是開始收集許可證、上崗證的時候了。更為惡劣的是,一些部門借國家安全之名,行謀取壟斷利益之實。

----現在企業、個人被壓得喘不過氣,根本原因是政府在“加強市場管理力度”的旗號下,開展大規模的“造租運動”。這樣下去,就會成為拉美或印度的“制度性腐敗”,那就真的成為壞的市場經濟了。

----需要提出的是,我同意不能一賣了之。俄國的例子很說明問題:私有化后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沒有根本變化,政府依然不斷騷擾企業,使得企業無法有活力。

----第二個例子是分配不均。這不僅是公平問題,也是效率問題。過度不平等會造成社會動亂,但對此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解決辦法。一種是加強政府干預,增加累進稅,抽肥補瘦,這是很危險的,又回到吃大鍋飯的時代。另一種看法則不同,在當前,人們對分配不均最不滿的是腐敗和權力造成的分配不均。美國硅谷產生億萬富翁沒有什么人抱怨,而通過腐敗和權力,那怕只有幾十萬,人們也會憤怒。腐敗的根源是政府權力過大又不受約束,解決的辦法只能是減少干預,減少造租和尋租的機會。因此,法治是減少腐敗、減少收入分配不均的重要手段。

現場點評

茅于軾

(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

----

----交換與勞動一樣是創造財富的,因為交換使雙方都得利,而不是使財富從一方轉到另一方。但交換創造財富有一個前提:雙方必須是平等的自由人,如果一方受制于另一方,則交換無法創造財富。使雙方得利的交換早在有文字產生以前就有了。為什么市場制度直到300年前才建立?根本的原因在于,特權的存在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地位被破壞,有人可以侵犯他人的所有權和自由。在中國,這種特權就主要地表現為政府特權,舉例來說,農民減負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政府特權的表現。在這里,農民負擔變成了橡皮泥,想減就減,想加就加。法治的根本是創造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進一步說,就是取消特權。

樊綱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有兩個不同的詞,法制和法治。中國目前還是“法制”,“制服”的“制”,以法律制服別人,而不是依據法律治理國家。

----我想換一個角度來更好地理解錢穎一所講的問題。市場經濟存在兩種物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中最重要的是法制結構,即法律、執法、秩序或者說規則。如果說企業生產私人物品,那么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規則應該是超乎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上的共同使用的規則。也就是說,政府應該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物品,但政府往往卻在謀取自己的私利,首先是政府官僚的私利,其次是企業集團的私利。

----中國的這種問題尤其嚴重,因為傳統官僚體系非常發達,官僚的權力不受約束,而同時我們有一個非常大的國有部門。國有企業作為利益集團,非常名正言順地以國家的名義謀取私利。于是就有了公權導致腐敗的問題。改革的目標首先是發展獨立的私營經濟,其次是改革國有部門,使之不能再打著國家的名義謀取私利。

段永基

(四通集團董事長)

篇5

市場經濟社會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改變了人的生存、生活環境與方式,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契約關系顯性化且更為緊密,而道德、經濟倫理等隱藏在產品背后的關系更加隱性化且趨于分散;同時,世俗社會被改造,經濟收入以極大的權重寫入“成功的標準”。每一名師生都實實在在地生活在市場經濟社會里,他們沒有接受基于市場經濟社會的課程洗禮,卻第一時間受到了世俗社會的熏染,以致有的學校出現了買作業、買分數、買權力等現象。

導致這些結果的源頭就是舊體制下的舊教育、舊課程與新的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的矛盾。為此,需要建設基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教育課程,以回應和解決這一矛盾。

從課程建設思想來看,課程建設要主動適應、準確把握市場經濟體制及其運行規律,尋找教育規律與市場規律之間的共生點。就價值規律而言,要在引導學生認識商品的物態價值,挖掘商品的文化與精神價值,探討合理處置剩余價值的方法,即在生產端提高產品的價值賦值和文化內涵,嘗試解決“過度剝削”的問題。就供求規律而言,要研究現有學生對課程的需求取向和未來市場經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供豐富而多元的課程,從而改變過去人才內涵單一、淺薄的問題。就競爭規律而言,課程要引導學生追求個性,通過“差異性發展”稀釋、消弭同質類的惡性競爭,同時借助學校成長環境的營造和相關課程,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公平競爭的意識。就智能遞增規律而言,要在課程實施中滲透“學術啟蒙”“職業啟蒙”“創業啟蒙”思想,建立知識與商品、商品生產的聯系,通過知識創造和商品創造的互動,推動人類智能遞增,改善人類生活,提升生活品質。

從課程建設原則看,要把市場經濟社會的現實形態和未來樣態納入考量范圍,無論是課程規劃、開發還是實施,都至少要協調好四個問題:一是等價交換規則與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的沖和問題,二是自由競爭與協作精神的沖和問題,三是優勝劣汰機制與扶弱濟困機制的沖和問題,四是需求決定與法治、道德約束的沖和問題。遵循問題導向原則,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探索解決這類問題的智慧,為他們參與未來市場經濟社會生活提供良好的智力基礎、法理基礎、倫理基礎。

從課程建設目標看,首先應把基礎教育課程建設成與既有市場經濟社會形態相一致的課程,而不是諱言“市場”二字;其次要從課程規劃、開發、實施、評價、管理等諸多環節全面建構,形成縱橫交錯、分類分層、門類豐富的完整課程體系,尋找學生喜聞樂見、課程效益高的實施方式,建構系統評價、科學管理的課程輔助系統。

從課程培養目標來看,要將黨的教育方針與市場經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進行對應性分解,將“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旗幟鮮明地引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上來,并完成這一向度上人才內涵的界定。這就意味著教育要做兩方面的定位調整:一是通過設置課程,培養既具有體力又具有智力的勞動者,以完善生產資料環節,并考慮如何使個人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達成高度一致,引導學生具備參與經濟社會的勞動素質、創造稟賦、個性特征、消費觀念。二是通過設計課程,培養忠實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征并不斷創新發展的人才,引導學生了解經濟紅線、把握經濟發展方向、預測未來經濟增長點。例如:如何培養服務意識、質量意識、共贏意識、開拓精神、開放心態,如何避免拜金主義、實用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怎樣認識“腐敗經濟”“霧霾經濟”等非良構經濟,怎樣實現沒有原罪的商品生產與銷售,怎樣理解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的產業結構調整等。

從課程規劃來看,可以設置一批校本課程,如基于生活技能的課程、基于社會職業的課程、基于人才分類與分層的課程、基于當地經濟發展對于人才需求的課程、基于市場與生活的關聯類課程。同時,還要對現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進行改造,融入與市場經濟社會生活相聯系的內容、情境。

從課程實施來看,可以結合市場經濟社會中的熱點、問題、任務等開展主題學習、問題解決式學習、任務驅動學習、項目學習,增加實踐學習的比重,達成學習內容服務于產品增值、人類智慧升級的目的。同時,課程評價要意識到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理想等內蘊著未來的生產意向和消費取向的特質,要積極引導,奠定未來市場生產與消費的“良構”基礎。

篇6

關鍵詞 發展性面孔失認;認知機制;神經網絡;神經成像技術;康復治療

分類號 B842;B845

許多人都經歷過不能識別他人面孔的尷尬場面,而其中一部分人即使在與自己的家人相遇時,也不能將他們識別出來,這種面孔識別障礙嚴重干擾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發展性面孔失認癥(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DP)也稱發展性臉盲癥,是指個體在沒有智力衰退、情感障礙、物體識別困難以及后天性腦損傷的情況下,不能準確地識別他人面孔的一種臨床癥狀,它也是一種在童年期就表現出來的終生性面孔識別缺陷,其發病率約為2.5%(Duchaine & Nakayama,2006)。雖然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的相關研究最近才在面孔識別領域中興起,但其臨床意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是因為面孔識別能力的損傷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交流。對其認知機制和神經基礎的研究將有助于明晰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的成因,為以后的康復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有助于國內外研究者更科學地認識這種面孔識別障礙。因此文章將概述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的認知機制和神經基礎,然后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

1 發展性面孔失認的認知機制

認知是指個體通過感官覺察到事物的存在,并對其進行識別,而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卻表現出面孔識別障礙。近年來,以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為被試的研究發現該障礙的成因主要涉及以下認知過程:面孔特異性機制、構型加工、面孔探測、面孔記憶和面孔身份識別,這些認知過程在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識別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共同構成了發展性面孔失認的認知網絡的關鍵部分。

1.1 面孔特異性機制

面孔特異性機制(face-specific mechanisms)是指在人體的大腦中可能存在一個特異性模塊,它不同于一般的物體識別模塊,只負責面孔刺激的加工(Duchaine & Nakayama,2006)。面孔特異性理論認為面孔具有獨立于其他非面孔類客體的特異性加工機制(Susilo,McKone,& Edwards,2009),其有力支持包括正反兩方面的研究:面孔識別與物體識別的分離、面孔特異性備擇假設的驗證。

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識別和物體識別處于一種分離的狀態。Duchaine和Nakayama(2005)運用一個新/舊識別記憶測驗(Old/New Recognition Memory Test)和兩個面孔測驗(Face Test)對7名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這些被試不能識別面孔,但能正常地識別其他物體。最近的研究者調查了來自同一個家庭的3名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并采用名人面孔測驗(Famous Faces Test,該測驗由60張著名人物的面孔圖片組成)、劍橋面孔記憶測驗(cambridge Face Memory Test)、劍橋面孔知覺測驗(cambridge Face Perception Test)以及類別物體識別測驗(Within-Class Object Recognition Test)等神經心理測驗評估了這3名被試的面孔和物體識別能力,結果他們不能完成面孔識別任務,但可以很好地完成物體識別任務(Lee,Duchaine,Wilson,& Nakayama,2010)。上述研究共同表明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和物體識別是分離的,即物體識別能力正常,而面孔識別能力受損,這種分離可能是發展性面孔失認的病因。以往研究表明,由于面孔和物體識別由不同的機制負責,所以伴有面孔和物體識別分離的個體不能夠形成正常的面孔加工,但具有正常的非面孔加工能力(Duchaine & Nakayama,2005)。

為了進一步證明面孔特異性機制與發展性面孔失認之間的關系,有學者研究了面孔特異性備擇假設(alternatives to the face-specific hypothesis,它與面孔特異性假設相反)。研究發現與發展性面孔失認有關的面孔特異性備擇假設主要是指專家假設(expertise hypothesis),該假設認為面孔并不特異于其他種類的客體,專家水平(個體經過大量的經驗積累而成,與專家水平對應的是新手)的加工才是問題的關鍵,其包括短期的專家經驗和長期的專家經驗。Duchaine,Dingle,Butterworth和Nakayama(2004)用格瑞普訓練程序(greebletraining procedure,研究短期專家經驗的范式)檢驗了短期的專家經驗(rapid expertise,較短時間內形成的專家經驗),在實驗中,他們讓發展性面孔失認癥和健康被試分別學習20個人造“格瑞普”,結果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與已經形成專門知識的健康被試在學習“格瑞普”任務時有相似的表現,與短期專家經驗假設恰好相反,這表明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失認并非由短期專家經驗的損傷所引起(Bukach et al.,2012;Duchaine et al.,2004)。與短期的專家經驗不同,長期的專家經驗(extended expertise)需要數年的時問才能形成,身體(bodies)由于長時間地暴露于個體的視線中,故被視為研究長期專家經驗最為合適的非面孔材料(Duchaine,Yovel,Butterworth,& Nakayama,2006)。長期專家經驗理論認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不能完成身體任務,為了驗證這理論假設,研究者讓1名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完成連續匹配任務(sequential Matching Task),該任務是讓被試識別正立或倒置的成對面孔或人類身體圖片,實驗結果與長期形成的專家經驗不一致,即該被試可以完成身體任務,而不能完成面孔任務,這暗示長期形成的專家經驗的損傷也不是發展性面孔失認的真正原因(Duchaine et al.,2006;Yovel,Pelc,& Lubetzky,2010)??傊l展性面孔失認的相關研究否定了面孔特異性備擇假設中的專家假設,這說明面孔特異性機制是發展性面孔失認的影響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面孔識別和物體識別的分離從正面證實了面孔特異性機制對發展性面孔失認的影響,而面孔特異性備擇假設則從反面對其進行了解釋。但對于面孔特異性備擇假設的驗證不應局限于專家假設,還可以探討其他備擇假設。

1.2 構型加工障礙

面孔構型加工(face configural processing)是指對特征間關系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主要表征面孔的整體性信息,反映面孔格式塔,或者是通用的面孔模板(汪亞珉,黃雅梅,2011)。面部構型加工包括三種亞型:一級構型(探測面孔刺激)、整體加工(整合面孔特征)和二級構型(編碼面孔特征的間距)(Dobel,Mast,Bolie,& Lobmaier,2010;Le Grand et al.,2006)。研究發現面孔倒置效應(faceinversion effect,FIE)的缺失和較低的空間頻率信息(low spatial frequency information)會干擾面部構型加工,從而影響被試的發展性面孔失認。

面孔倒置效應是指個體對倒置面孔的再認成績顯著低于對正立面孔的再認成績,且面孔的倒置效應比非面孔物體的倒置效應大(Bindemann &Burton,2008;汪海玲,傅世敏,2011)。Grūiter,Grūtter和Carbon(2008)認為構型加工在面孔加工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構型加工信息又會受到面孔倒置效應的干擾。Behrmann和Avidan(2005)指出面孔倒置效應的缺失會影響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構型加工信息。這一觀點得到了Lange等人(2009)研究的支持,他們讓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和健康被試分別執行沉默唇讀(silent-lip-reading)任務和光點步行者任務(point-lightwalker),前一種任務讓被試觀看一段無聲視頻,并辨別視頻中演員說出的單詞,而后一種任務則通過在被試的一些重要關節處貼上信號燈來記錄其運動過程中關節的活動軌跡,由此形成光點動畫,然后讓被試觀看這些光點動畫并對其進行辨別。實驗結果顯示發展性面孔失認被試不能辨別無聲視頻中演員正立嘴唇說出的單詞,也不能順利完成正立的光點步行者辨別任務,此外健康被試識別面孔時的倒置效應顯著大于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病人,這些結果暗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倒置效應受到干擾(Lange et al.,2009)。Lange等人認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可能患有先天性嘴唇和身體知覺缺陷,故其面孔倒置能力嚴重受到干擾,從而改變其構型加工過程,最終影響其面孔識別能力。

除面孔倒置效應外,較低的空間頻率信息也會影響發展性面孔失認的構型加工。研究發現,任何圖像都可以被分解成為代表不同細節水平的空間頻率成分(spatial frequency components,空間頻率指每度視角內圖像或刺激圖形的亮暗作正弦調制的柵條周數)??臻g頻率成分包括高空間頻率成分(higher spatial frequencies)和低空間頻率成分(10wer spatial frequencies),前者主要描述局部特征,而后者重點描述整體特征(Katsyri,Saalasti,Tiippana,von Wendt,& Sams,2008)。Grater,Grater,Bell和Carbon(2009)讓12名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完成一份視覺圖像生動性問卷(Vividness of Visual Imaging Questionnaire,VVIQ),該問卷結果顯示這些被試伴有嚴重的面孔加工構型缺陷。Grater等認為這些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患有先天白內障,使其視覺圖案輸入能力喪失,并干擾他們的面孔身份識別能力,從而使得他們對低空間頻率十分敏感,進而永久地損傷他們的面孔構建加工能力。最近的研究支持了上述結論,Awasthi.Friedman和Williams(2012)以7名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和2名健康被試為研究對象,檢查了知覺動力系統的發展性以及低空間頻率信息的整合性,結果顯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更晚地使用低空間頻率信息,其原因可能是:(1)低空間頻率信息較慢的加工;(2)低空間頻率信息整合性的缺損(Awasthi,Friedman,& Williams,2011)。Awasthi等(2012)認為低空間頻率信息加工的延期會導致面孔構型加工的損傷,這最終影響被試的發展性面孔失認。

總之,上述研究表明構型加工障礙會影響發

展性面孔失認。但仍需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面孔倒置效應的缺失是否會受到面孔情緒的影響;(2)低空間頻率信息引起的面孔構型加工障礙是否是永久性的。

1.3 其他與發展性面孔失認癥有關的認知機制

除面孔特異性機制和構型加工障礙外,其他一些相關的認知機制也會影響被試的發展性面孔失認,這些機制主要包括面孔探測(face detection)、面孔記憶(face memory)和面孔身份識別(facialidentity recognition),它們在面孔加工過程中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因此,以下將從三方面進行論述。

面孔探測是指在視覺場景中尋找人臉的一種認知加工過程,它在面孔加工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Garrido,Duchaine和Nakayama(2008)的一項研究對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完成面孔探測任務的能力進行了檢查,他們讓被試執行兩種面孔探測任務:(1)面孔和非面孔任務,該任務采用由灰色圖片組成的5×5矩陣刺激;(2)面孔和面孔部件(face parts)任務,它由雙色面孔刺激組成。實驗結果顯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完成面孔探測任務的反應準確性比健康被試更低,且反應時更長,這暗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探測能力受到損傷。Garrido等人認為面孔探測能力的損傷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可能是由低水平的知覺損傷引起;其二,也可能是因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伴有其他物體識別障礙。

另一種影響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的認知機制是面孔記憶的損傷(face memory deficits,),Chatterjee,Russell和Nakayama(2009)使用劍橋臉部記憶測試(Cambridge Face Memory Test,CFMT)(Bowles et a1.,2009)對1 8名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和14名健康被試進行了評估,其結果顯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記憶出現嚴重損傷。最近的一項研究也發現1名23歲的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表現出嚴重的面孔知覺和面孔記憶障礙,其劍橋臉部記憶測試的各項成績低于常人2.24~6.87個標準差(susilo & McKone,2010)。Susilo等人(2010)認為面孔記憶損傷的原因可能是:(1)以部件為基礎的加工過程的損傷(impaired part-based processing);(2)視覺圖像綜合(image generalization)過程的破壞。

最近的研究者考察了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身份識別能力,他們運用連續迫選面孔匹配任務(alternative forced-choice sequential facematching)測試了患有發展性面孔失認癥兒童的面孔識別技能,測試結果發現3名兒童表現出損傷的面孔身份識別(Wilson,Brock,Burton,&Palermo,2010;Wilson,Palermo,Schmalzl,&Brock,2010)。Wilson和Palermo等人(2010)認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的兒童(其面孔識別能力損傷)是發展性社會問題(慢性焦慮、窘迫感、內疚感、失敗感等)的高危人群,當他們長大成人后,他們仍然面臨這些發展性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被認為是導致他們不斷重復識別他人面孔的原因。因此,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身份識別的損傷可能是由社會發展的一般性問題所引起。

上述研究表明,對于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認知機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上述研究缺乏縱向的追蹤研究,因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具有發展性,其臨床癥狀很有可能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改變。

2 發展性面孔失認的神經基礎

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與多種認知過程的損傷均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對其作用機制的理解不應該是單一的,還需要對其神經基礎進行探討。在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的神經網絡中,存在一個核心的神經網絡,即顳一枕相關腦區的連接,由該神經網絡向外延伸的相關腦區也與發展性面孔失認有關,將其稱之為延伸的神經網絡,其中核心網絡與面孔選擇反應(face-selective responses)和面孔記憶表征(memoryrepresentations of faces,負責面孔識別的早期知覺)有關,而延伸的網絡則主要負責面孔知識表征(face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面孔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 for faces)和面孔工作記憶(face working memory)。

2.1 核心神經網絡(顳-枕相關腦區的連接)

顳葉(temporal lobe)包括梭狀回面孔區(FFA)、左前顳下回皮層(right anterior inferior temporallobe)、雙側顳上溝(superior temporal sulcusbilaterally)、雙側顳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bilaterally)、顳下回(inferior temporal gyrus)等,而枕葉(occipital lobe)包括右枕葉面孔區(rightoccipital face area)、枕上回(BA19)等,上述腦區共同構成了發展性面孔失認神經網絡的關鍵部分。

為了研究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和身體感知能力,van den Stock,vail de Riet,Righart和De Gelder(2008)運用fMRI(多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以及面孔、身體材料(這兩種材料分別包括高興、中性、害怕三種水平)對3名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和3名與之匹配的健康被試進行了研究,實驗結果發現與健康被試相比,中性面孔刺激輕微地激活了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梭狀回面孔區,這說明該區域與發展性面孔失認癥有關。Van den Stock認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梭狀回面孔區有可能發育不成熟、也有可能灰質體積下降,而這一腦區主要與個人身份的加工有關,因此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不能正確地識別他人的身份,進而表現出面孔失認。Garrido等人(2009)的研究發展了上述觀點,他們在實驗中使用了基于體素的形態學測量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該方法是一種基于像素的、對大腦結構圖像自動、全面、客觀分析的技術,其可定量檢測腦組織成分的密度,從而進行不同群體間局部差異的比較,實驗測量結果顯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左前顳下回皮層、雙側顳上溝、雙側顳中回、右中梭狀回面孔區、顳下回等腦區的灰質體積下降,進一步的多重回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顯示上述區域的體積與面孔識別有關,這暗示顳葉相關腦區結構的改變會影響被試的發展性面孔失認。Garrido等人認為這些顳葉相關腦區均與面孔選擇反應(face-selective responses)有關,此外當面部身份改變時,梭狀回面孔區表現出一種面孔重復抑制效應,因此這些腦區灰質體積的下降會影響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識別能力。最近的研究者對Garrido等的觀點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解釋,他們認為面孔選擇反應和重復抑制效應是面孔身份表征的重要機制,均與發展性面孔失認有關,但也存在區別,即重復抑制可能與重復相關行為有關(比如啟動效應),而面孔選擇反應可能與明確的識別判斷有關(Furl,Garrido,Dolan,Driver,& Duchaine,2011;Righart,Andersson,Schwartz,Mayer,& Vuilleumier,2010)。

上述研究表明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與面孔選擇反應、重復抑制效應有關,其不足之處在于未深入研究顳葉與其他腦區的連接。另一些研究則彌補了上述不足,例如,腦磁圖(MEG)的研究發現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選擇與M170(在面孔刺激呈現后約170 ms記錄到的腦磁成分)有關,事件相關電位(ERP)的研究發現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面孔選擇與N170(在面孔刺激呈現后130-200 ms記錄到的腦電成分)有關,而M170和N170主要分布于大腦顥,枕區(occipito-temporalregion)(Dekowska,Kuniecki,& Jaskowski。2008;Dobel,Putsche,Zwitserlood,&Jungofer,2008)。此外,Thomas等人(2009)使用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纖維跟蹤成像(tractography)技術評估了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白質束結構完整性,結果發現其腹側顳一枕皮層區(VOTC)的結構整合性下降,暗示腹側顳,枕皮層區結構連接性的下降與被試的發展性面孔失認有關。后來的研究者支持顳-枕連接的觀點,他們認為右枕葉面孔區和右梭形面孔區的連接與面孔選擇反應有關(Johnson,Grossmann,& Kadosh,2009)。此外,Eimer,Gosling和Duchaine(2012)認為顳一枕連接與人體面孔的記憶表征的激活有關,其負責面孔識別的早期知覺階段,在這一階段,面孔知覺表征將與存儲的視覺面孔表征進行匹配,如果匹配失敗,將誘發面孔識別障礙。

綜上所述,核心網絡與面孔選擇反應和面孔記憶表征有關。但上述研究主要使用腦成像研究,而較少使用ERP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ERP的腦區定位不夠精確。但是ERP具有天然的時間分辨優勢,如果將兩種技術相結合(Dalrympleet al.,2011;Towler,Gosling,Duchaine,& Eimer,2012),這有利于更為科學地探討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的核心神經網絡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神經基礎。

2.2 延伸的神經網絡

腹側顳-枕皮層區是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神經網絡中最關鍵的子神經網絡,在面孔識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一神經網絡正沿著兩個方向不斷地向前擴展,其一擴展到腹側顳一枕皮層區之外的廣大皮層相關腦區,其二擴展到皮層下相關腦區,前者涉及相關扣帶皮層組成的神經網絡和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orsolateral prefrontalcortex,DLPFC),而后者與小腦蚓體有關。

扣帶皮層(cingulate cortex)是位于扣帶回的大腦皮層,主要包括楔前葉/后扣帶皮層(precuneus/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前旁扣帶回皮層(anterior paracingulate cortex)等,這些腦區組成的神經網絡會影響發展性面孔失認。Avidan和Behrmann(2009)讓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和健康被試分別完成相同身份或不同身份的判定任務,并用fMRI掃描了他們的大腦,結果顯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在執行熟悉面孔身份判定任務時,其腹側顳,枕皮層區的血氧水平依賴(BOLD)激活程度正常,而楔前葉/后扣帶皮層和前旁扣帶回皮層被激活的程度卻不高,暗示這些扣帶皮層會影響面孔識別。以往的研究發現,楔前葉,后扣帶皮層與情境記憶的檢索有關,而前旁扣帶回皮層與個人特質和態度檢索有關(Gobbini & Haxby,2007),此外它們在表征面孔知識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果這些腦區的功能發生變化,將影響面孔加工,最終導致發展性面孔失認。為了進一步研究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延伸的神經網絡,Dinkelacker等人(2011)運用fMRI和基于體素的形態學測量法研究了24名發展性面孔失認被試和25名健康被試。fMRI結果顯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在完成性別面孔決策任務時,其左梭狀回(left fusiform gyrus)和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的功能性激活下降,而基于體素的形態學測量法表明其雙側舌狀回(bilateral lingual gyrus、),右顳中回(rightmiddle temporal gyrus、),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灰質密度下降,Dinkelacker等認為這些腦區與面孔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 for faces)有關。

除了延伸到核心神經網絡之外的皮層區域(楔前葉/后扣帶皮層和前旁扣帶回皮層),發展性面孔失認的神經網絡還延伸到皮層下腦區。Johnson(2005)認為存在一條皮層下面孔加工通路,該通路為面孔加工過程提供合適的皮層模塊,它會間接影響發展性面孔失認。最近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皮層下相關腦區與發展性面孔失認之間的關系,研究者以一名30歲的右利手女性教師為被試,該被試無神經病史,她報告自己不能識別熟人的面孔,但可以識別熟悉的物體(van denStock,Vandenbulcke,Zhu,Haajikhani,& de Gelder,2012)。伯明翰物體識別成套測試(BirminghamObject Recognition Battery)顯示其物體識別正常,而沃靈頓識別記憶測試(,Warrington RecognitionMemory Test)顯示其面孔識別記憶受損,她的本頓面部識別測試(Benton Facial Recognition Test)成績也不理想,之后的MRI掃描結果顯示:當其進行面孔加工時,發育不全的小腦蚓體更為活躍,這暗示該腦區是面孔敏感區(van den Stock,et al.,2012)。van den Stock等人認為先天性的小腦畸形會導致社會情緒障礙(socioemotional dificits,),如孤獨癥,此外其還會損傷面孔工作記憶,從而導致發展性面孔失認??傊?,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的神經網絡已延伸到相關扣帶皮層和小腦蚓體,但這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比如,對于皮層下相關腦區的研究僅僅局限在小腦蚓體,而其他皮層下組織(丘腦、杏仁核等)是否也是這一神經網絡中的關鍵部分,還需要將來研究的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的神經網絡包括核心網絡和延伸的網絡,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但這一神經網不應該局限于目前的研究結果,將來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擴展該網絡。

3 總結與展望

發展性面孔失認的認知機制和神經機制是其作用機制的兩個方面,對它們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發展性面孔失認癥。其認知機制包括:面孔特異性機制、構型加工、面孔探測、面孔記憶和面孔身份識別等;其神經基礎主要包括:核心神經網絡和延伸的神經網絡,前者負責面孔選擇反應和面孔記憶表征(負責面孔識別的早期知覺),而后者主要與面孔知識表征、面孔長時記憶和面孔工作記憶有關。但該領域的研究仍有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未來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3.1 完善延伸的神經網絡

關于延伸網絡的研究主要涉及相關扣帶皮層、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和小腦蚓體,但這不足以清晰地解釋發展性面孔失認的神經基礎。Wiggett和Downing(2008)認為發展性面孔失認的神經網絡可以向核心網絡之外延伸,不應局限于目前研究所發現的相關腦區,即其他皮層區域以及皮層下組織都有可能是這一延伸神經網絡中的組成部分。此外,有研究者認為皮層與皮層下連接與面孔加工有關(Ffytche,Blom,& Catani,2010;Malisza et al.,2011,),暗示這一連接可能影響被試的發展性面孔失認,對于這一延伸網絡的發展,將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發展性面孔失認的神經網絡以及深入了解其內部機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可以探討丘腦、杏仁核等其他皮層下組織與發展性面孔失認的關系;而另一方面,應重點探討皮層與皮層下的連接,具體而言,研究者可以運用與發展性面孔失認癥有關的神經心理測驗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評估,然后使用fMRI和ERP等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對患者的皮層與皮層下的功能性和結構性連接進行探討,并分析它們與認知過程的關系,最終發展延伸的神經網絡。

3.2 拓展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認知機制的研究

以往研究表明,發展性面孔失認的認知機制包括:面孔特異性機制、構型加工、面孔探測、面孔記憶和面孔身份識別等。但上述認知過程并非完全孤立,它們之間是否會存在某種聯系,以往的研究并為探討。其次,對于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認知機制的研究不應局限于以上認知過程(Duchaine & Nakayama,2006)。此外,對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認知機制的進一步探討將有助于建立該失認癥與其他心理過程的關系,并為今后的康復治療提供依據。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構建一個綜合的認知網絡,該網絡可以整合上述五種認知過程,以及闡明它們在面孔識別過程中各自發揮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深入考察與發展性面孔失認有關的其他認知機制,從而拓展其認知網絡。最后,還應探究腦與認知的關系,有研究者認為腦與認知可能存在一種對應的關系(Dong,Zhang, & Zhou,2005),那么發展性面孔失認的腦機制與認知機制是否也是相互對應的?研究發現,發展性面孔失認的腦機制與認知機制間的關系是異常復雜的,即對應性與不對應性的同時存在,因此在將來的發展性面孔失認相關研究中應該重視腦與認知關系的探討。

3.3 進一步明確面孔探測與發展性面孔失認的關系

面孔探測在面孔識別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Garrido等(2008)的研究表明大多數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探測能力受到損傷。但也有少數被試表現出正常的面孔探測加工過程,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1)面孔探測作用機制可能與面孔識別機制處于分離的狀態;(2)由于發展性面孔失認癥還未形成統一的臨床診斷標準,Garrido等人研究中的部分被試很有可能患有其他失認癥,而并非發展性面孔失認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嚴格篩選被試,把面孔探測能力異常和正常被試分別作為實驗組和控制組,運用ERP、fMRI等技術對兩組被試的面孔探測加工過程進行比較,發現其差異性,從而進一步證明發展性面孔失認是由面孔探測能力的損傷所引起。

3.4 考察發展性面孑L失認癥的基因基礎

近年來,隨著基因影像學的不斷發展,“基因-腦一行為”模型正在逐漸被應用到心理現象的研究之中,即基因引起大腦相關腦區的功能變化,而這些變化影響個體的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力等(Gatt et al.,2010,),在這一模型中,基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被認為是異常行為的根源,因此基因基礎相關研究是心理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取向。

發展性面孔失認癥并非源于后天的腦損傷,其病理機制很有可能與基因等先天性因素有關,Sehmalzl,Palermo和Coltheart(2008)的研究顯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與正染色體遺傳模型(autosomal inheritance pattern)有關;Kennerknecht,Pluempe和Welling(2008)也證明了發展性面孔失認與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匹配程度;此外,對發展性面孔失認癥基因基礎的研究將有助于深入地探討其內部作用機制以及更科學地明晰其成因。因此,今后的研究應該加強對基因機制的探討,研究的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1)明確發展性面孔失認相關的候選基因;(2)運用蛋白基因測試,探究相關基因多態性與發展性面孔失認的關系;(3)結合各個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即把遺傳學、電生理學、生物化學、腦成像技術和解剖學等相結合,深入而全面地研究其認知、神經和基因機制。

3.5 加強發展性面孔失認的發展性研究

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的認知機制和腦機制的相關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這些研究都只對某一時期的被試進行調查,并未考慮其動態發展的特點。Duchaine(2010)認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是一種發展,很少有研究者對這一發展過程進行調查,也很少提供關于這種發展軌跡的信息。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現象?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父母無法覺察到自己孩子患有發展性面孔失認,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在兒童初期,發展性面孔失認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對于發展性面孔失認發展性特點的分析可以增加研究的生態效度,可以從動態的角度去理解其認知機制和腦機制在各個發展階段的變化。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該加強其認知機制和腦機制的發展性研究,具體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1)可采用橫向研究的方法對兒童與成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被試的認知機制和腦機制進行比較(Schmalzl et al.,2008);(2)可運用縱向追蹤的個案研究,對某一發展性面孔失認被試進行系統的調查;(3)上述兩種方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篇7

論文摘要: 《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學科自身的抽象性決定了其教學手段需要創新。本文從課本知識點與價值取向的有機結合、分層次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緊密銜接、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配合三個層面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將《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學科內不同的知識模塊進行知識的鏈接與建構,完成該課程在道德上對學生的引導與升華。

《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是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一門德育課,屬于必修課程,其任務是根據經濟和政治學說的基本觀點,對學生進行經濟基礎知識和政治基礎知識的教育。然而,職高學生文化基礎普遍偏低,整體素質不高,思想不成熟,學習積極性不高,再加上該學科的抽象性等特點,使得《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課程的教學“雪上加霜”。如何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呢?我就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展開一系列探討,以獲得教學的良好效果。

一、課本知識點與價值取向的有機結合

任課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張可君主編)便會發現,教材在全面闡述經濟與政治基本常識的字里行間,滲透著細致獨到的育人功能。抓住這個知識點與人生價值取向的結合點,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引導,強化課程效果。

比如,對第一章第一節“商品”中“知識、技術是無形商品”,任課教師完全可以舉這樣一個事例:一位德國奔馳汽車技術人員在替一個美國客戶維修汽車時,只是在車身的某個部位畫了一個圓圈,就掙了3萬美元。當客戶不服氣時,他的理由是:畫一個圓圈只值1美元,而究竟在哪里畫圈則值29999美元?!?美元畫圓圈,在哪里畫值29999美元”。

這是一個關于“知識、技術是無形商品”的最好解說,既令人信服又耐人尋味。隨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故事之外的人生引導,要求他們用勤奮、刻苦的精神鼓舞自己,用知識和技術武裝自己,在提升自身實力的同時,還接受市場經濟大潮的考驗。將來若想輕松找工作,愉快地生活,就必須現在勤勤懇懇地學習,踏踏實實地做人,樹立理想和目標,拋卻中考失利的陰影,立即投入到學習的行動中去,等等。

又如,在講到價值規律的作用時,我將價值規律比作是一根“無形的指揮棒”:價值規律指揮著全社會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部門的分配,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競爭是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有效手段,是市場經濟永恒的法則。商品生產者通過物與物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揭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同樣,在這個知識點上,也可以做一系列的人生價值取向引導:職業學校的學生作為將來社會事業的主力軍和建設者,必須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主要包括人格實力、品行實力、智慧實力、知識實力等,而創新品質才是一個人競爭實力的核心,是一個人無往不勝的制勝法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改善自我,培養創新品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強學習,并在積累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轉化為競爭實力。

將課本知識與人生態度、價值取向有機地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程效果。教師永遠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能否找到可以接納與釋放信息的“觸點”,通過事先的預設與牽連,為學生搭起緊扣學習主題、人生取向的支架,使學生放大思維空間,不斷實現動態發散,轉換遷移。教師的預設準備越是充分細致,越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接受與學習。

二、分層次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緊密銜接

因材施教是教學的極高境界,而分層次教學則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必然舉措,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需要。任課教師既要有教學目標的分層次,又要有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分層次。

分層次的教學目標,其目的在于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不同情況,設置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教給學生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以便和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相適應。一方面,設置分層目標要遵循“讓全體學生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基本目標,另一方面,要“允許學有余力的學生超過課程要求”去學習。教學目標的分層是給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階段學習目標,以使不同的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例如,教學“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時,面向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把“識記當今時代的主題”作為教學目標,而面向學習較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加上“為何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的教學目標,以使目標層次與各類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相適應,讓不同起點的學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標。

分層次教學方法主要是提倡小組學習,各個學習小組的力量應保持均等,一個學習小組的人數以三到五人為宜。小組教學通??梢宰裱缦虏僮鞒绦颍簺Q策——導引——觀察——調整——評價。

決策是指教師應當明確該小組教學的目的、任務,并預測其結果。導引是展示課程內容、激勵啟動、交待步驟,然后引入討論。觀察指在各小組開始活動,大部分學生開始參與教學過程時,教師根據教學決策,全神貫注地觀察小組活動的現狀,以便及時采取調整措施,促使小組學習活動健康開展。調整通??刹捎每刂七M程、理順思路、指導互助、中止討論、組織發言等手段。評價指在各學習小組的學習結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必須及時給予評價,以使各組獲得信息反饋,從而促使其強化動機、調整學習進程。

分層次教學內容主要是根據中職生個體差異,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上有所選擇。對優秀生,在教學目標明確后,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指導,不僅要學好課本知識,而且要拓寬知識面和加深知識難度。對一般學生,要立足于弄懂課本上的內容,多看書本,然后慢慢融會貫通,不斷提高要求,充分保護他們對學科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教學《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的“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時,可以把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層次:1.后進層:識記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解決兩大主題的主要障礙及有效途徑(即知其然);2.發展層:在后進層的基礎上要深入理解(即還要知其所以然);3.培優層:在發展層的基礎上培養學科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在分層次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承認差異,尊重主體,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尊,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分層次教學是指針對學生的實際,挖掘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全部學生都能主動、生動、健康地得到全面發展,從而優化教學教程,形成實施創新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種有效模式,真正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

三、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配合

《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課由于學科自身抽象性等特點,沒有其他學科形象、生動、具體,教學手段略顯單調??菰餆o味的傳統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引入為課程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契機,也為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配合是指以傳統的教學媒體如黑板、掛圖、實驗、模型等為基礎,以各種電教媒體如電腦、電視、錄像、投影、幻燈等為補充的多元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選擇現代化教學媒體,且使之與傳統的教學媒體合理結合,就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課程教學的難點在于抽象的理論知識看不見、摸不著,學生難以理解。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使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變成具體的可觀察的畫面、圖,即化抽象為具體。它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信息集于一體,使學生獲得極為豐富的、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例如,在講“商品和商品經濟”一章“價值規律”的作用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看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動態曲線圖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生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講“貨幣的形成過程”時,學生很難理解。教師可利用計算機教學把貨幣的形成從“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金銀貨幣紙幣等”以時間先后次序表現出來,使學生對貿幣的形成過程一目了然,既掌握重點,又突破難點。更強的交互性,學生有更多的參與,學習更為主動,并通過創造反思的環境,有利于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任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其強大交互式特點,編制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用圖文聲像并茂的方式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情感、注意力和興趣。如講解“國家”、“宗教”、“民族”、“貨幣”、“商品”等有歷史發展背景的概念時,完全可以采用投影、錄像、多媒體計算機等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使呈現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地改變傳統教育單調模式,甚至把知識的學習融入新穎別致的娛樂形式中,發揮寓教于樂的學習優勢,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使“樂學”落到實處。

當然,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其目的是彌補教師授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不足,只能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必要的技術輔助手段。因此,多媒體教學可以理解為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增加多媒體(包括計算機)這一特殊工具的教學。在設計多媒體教程時,要把握好多媒體的使用時機,正確處理多媒體和粉筆、黑板、普通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特別要考慮時間因素,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教學時間(此處主要是指操作時間)與適時的課堂講解、板書、交互、反思時間的關系??傊握n教師要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這樣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

教學手段最終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課本知識點與價值取向的有機結合,分層次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緊密銜接,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配合主要注重在《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學科內不同的知識模塊間開展知識的鏈接與建構,道德的內省與升華。任課教師不僅僅要讓學生掌握政治經濟理論,更要體現政治綜合性學習的德育功能,引領學生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勇.素質教育視野中的中學政治課堂教學[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教育教學研究專輯)2006,(6):23.

[2]屈文成.中等職業學校政治教學的思考和研究[J].科教文匯,2007,(8):96.

篇8

1.知識儲備

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單位時間內的使用價值量(商品數量)成正比,由于單位商品價值量不變,所以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成正比;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無關。商品價值總量=單位商品價值量×商品數量。

2.所用公式

假定商品的價值量原來為N,如果出現了以下情形,那么商品的價值量會有不一樣的計算公式。(1)如果該商品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m%,那么現在商品的價值量為N÷(1+m%)。(2)如果該商品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m%,那么現在商品的價值量為N÷(1+m%)。(3)如果該商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增加m%,那么現在商品的價值量為N×(1+m%)。(4)如果該商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m%,那么現在商品的價值量為N×(1-m%)。(5)如果該國貨幣升值m%,那么現在商品的價值量為N÷(1+m%)。(6)如果該國貨幣貶值m%,那么現在商品的價值量為N÷(1-m%)。(7)如果該國通貨膨脹m%,那么現在商品的價值量為N×(1+m%)。(8)如果該國通貨緊縮m%,那么現在商品的價值量為N×(1-m%)。

二、關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計算

1.知識儲備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但國家不可以任意發行紙幣,要遵循紙幣發行規律。國家有權決定紙幣的面額,但不能決定紙幣的購買力,紙幣的實際購買力是由當年生產的產品數量、紙幣的發行量和供求關系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有的試題還與匯率、關稅等知識聯系在一起進行計算。

2.所用公式

(1)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2)貨幣貶值率=(紙幣發行量-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紙幣發行量。(3)貨幣升值率=(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紙幣發行量)÷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4)如果通貨膨脹率為m%,則貨幣貶值率為m%÷(1+m%)。(5)如果貨幣貶值率為m%,則通貨膨脹率為m%÷(1-m%)。

三、關于存款或貸款利息、投資收益等的計算

1.知識儲備

利息是借款人(債務人)因使用借入的貨幣或資本而支付給債權人的報酬。一般情況下,存款或貸款利息的多少取決于利率的高低。貸款是指商業銀行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借款人提供貨幣資金,并要求償還本金和利息的行為。

2.所用公式

(1)存款利息計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如果在有利息稅的情況下,還要扣除利息稅。(2)貸款利息計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貸款期限。如果讓計算復利,上一年的貸款利息應計入貸款的本金。

四、關于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計算

1.知識儲備

在我國,公有制企業的分配屬于按勞分配,其內容包括工資和獎金;在非公有制企業實行其他分配方式,如個體經濟的收入屬于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在公有制企業之外,憑借勞動、土地、技術和管理等取得的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

2.判斷方法

主要看勞動者的勞動是與什么樣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結合,比如勞動者的勞動與私有制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結合,則屬于按勞動要素分配。

五、關于企業經濟效益的計算

1.知識儲備

企業的經濟效益指企業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企業經濟效益提高與否,主要明確生產總值是否提高和生產成本是否下降這兩個重要因素。

2.所用公式

(1)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2)利潤=生產總值-生產成本。(3)企業年凈利潤=資本總額×毛利潤率-貸款利息。

六、關于個人所得稅的計算

1.知識儲備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個人所得征收的一種稅。我國個人所得稅按應稅項目不同,分別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實行累進稅率,納稅人所得越高,稅率越高;所得越低,稅率越低。超額累進稅率,即按征稅對象數額的大小,規定由低到高不同等級的稅率,超額部分按相應等級的稅率應征;比例稅率,即不論征稅對象數額的大小,只規定一個恒定的稅率。

2.計算方法

(1)計算公式:個人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2)方法指要:目前個稅的起征點是3 500元,計算時要先扣除;余額部分要分段計算,不能重復計算。

七、關于匯率的計算

1.知識儲備

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我國通常采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如果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幣匯率升高,人民幣貶值;反之,則說明外幣匯率跌落,人民幣升值。匯率波動的影響:(1)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即貨幣對外貶值),通常會引起出口擴大和進口減少,國內物價上漲,國際儲備增加,資金外逃。(2)一國貨幣匯率上漲(即貨幣對外升值),通常會引起出口下降和進口增加,國內物價穩定,國際儲備減少,吸收外資流入。

2.所用公式

篇9

知識經濟的到來使得會計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社會對會計人才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會計人員知識更新速度更快,以適應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經營方式的變化,另一方面也為會計人員多渠道地獲取新知識提供了途徑?;诖耍疚木椭R經濟時代下會計教育中社會初級會計人員培訓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改革創新談一些淺見。

關鍵詞 知識經濟 社會初級會計人員培訓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 變革與創新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發展經濟的首要資本,知識經濟的特色就在于創新。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會計教育必須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進行通才教育,知識經濟、網絡經濟的日益普及,使會計人員對現實中出現的許多新問題、新情況適應性較差。當前為企業管理提供服務的會計及其模式,有些內容已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展的需要。我國會計教育體系中,會計學歷教育、會計繼續教育以及會計職稱、資格等考試培訓構成了會計教育的主要內容。隨著知識經濟逐步滲入經濟生活,培養會計人才要結合我國社會實際和未來的需要,未來會計的發展與創新應從初級會計基礎教育抓起,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繼續教育則應使會計人員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會計理論知識和方法。這里就重點闡述對社會初級會計人員的培訓及繼續教育的變革創新的思考。

一、社會初級會計人員培訓的應試教育弊端及改革創新的思路

我國現行的會計教育中對初級會計人員培養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學校的會計學歷教育,二是社會職業培訓機構對社會人員的會計培訓。但不管是哪個途徑,我國《會計法》都明確規定了從事會計工作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所以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課程就成了培訓初級會計人員的必修課程。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課程包括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初級會計電算化或珠算五級,前兩門是筆試理論考試,后兩門是實務操作考試,從考核結構來看,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確實是考試的最優結構,然而就在這種最優結構考試后,很多通過考試并取得會計證的人員對現實的會計工作無從入手,根本不能運用考試課程中所學的內容來勝任會計職務。這是為什么呢?歸根到底,這就是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弊端。首先,兩門理論考試課程的內容主要是理論基礎概念知識及法律條文,雖然包括實務知識,但卻限于紙上談兵,為了通過考試,不管是培訓教師和還是應試學生都只會注重考試內容的講述和學習,而不會花時間進行會計實務操作的訓練。其次,初入門的應試學生僅靠對這幾門課程的學習,內容范圍非常有限,尤其是對非會計專業的社會人員,根本不能對會計工作有詳細的認識,即使通過考試也只停留在對會計入門概念的理解上,無法進行實際的會計工作。所以切實改變目前應試教育對人才的束縛,轉向素質教育,培養優秀會計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也是會計教育改革和創新的方向。

1、對初級會計人員的培養層次主要是培養實用型人才,會記賬、算賬、報賬,滿足社會和企業對會計人員的基本要求,對初入門的會計人員除了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內容外,還應增加手工會計實務操作和電算化會計操作相結合的考核,加強對初級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及業務實操知識的培養和提高。更新培訓內容,完善會計人員會計電算化知識結構體系,豐富相關計算機知識。財務軟件向網絡化、管理型發展,掌握必要的網絡和應用軟件知識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對會計人員的必然要求。

2、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在教學中,教師可將有關教學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通過多媒體去感知、認識和交流信息。采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進行開放式的教學,使學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識,豐富和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建立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問題,讓學生上網查找資料解決,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探究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所學的知識真正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使學生獲得能夠受益終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

3、針對社會初學會計的人員,應將案例教學與其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相互補充,以加強學生的職業經驗的訓練??梢栽O計模擬現場業務范例,購置供實習使用的各種憑證、賬簿、報表、操作臺等,讓學生親自操作,按會計工作程序進行綜合訓練。還可以在學生中分組,分別循環扮演會計部門中的不同角色,以滿足學生對不同崗位職責的認識和掌握。在會計實驗室里模仿從多媒體教室里學到的會計案例知識,進行會計核算模擬實習,以此驗證從案例教學中學到的知識,從而增強了動手能力,加深對會計專業知識的理解。

二、會計繼續教育的變革和創新

在我國,會計繼續教育是會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國家財政部發了明確的規定。會計繼續教育是對正在從事會計工作和已取得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的會計人員,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質、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為目標,以及為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而進行的再教育、再培訓。我國現在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去參加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提高自己,而是為了財政局年審會計證的需要才參加繼續教育的,面對知識經濟對會計教育的影響,不僅要在會計學歷教育上進行變革和創新,而且還要在會計繼續教育上進行變革和創新,要求會計繼續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適應新形勢的變化。

1、樹立會計人員終身繼續教育理念,增強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積極性。在知識經濟經濟時代,人才的競爭非常重要,大力宣傳繼續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競爭意識,使廣大財會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都積極支持、關心、投入會計繼續教育的活動中。會計人員接受繼續教育,不僅是從事會計工作的實際需要,更是適應社會形勢及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樹立起學無止境、終身學習的理念,使“要我學”改變為“我要學,我必學”,增強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做到自覺主動學習、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步伐、適應工作需要。

2、及時更新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內容,提高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實效性。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內容應堅持聯系實際、講求實效和學以致用,將重點內容放在會計人員急需的會計理論與業務知識更新、會計法規條例變更修訂、技能訓練補充、會計職業道德等方面。在具體繼續教育的內容選擇上,還要充分考慮會計的具體工作差異、根據會計專業技術資料(職稱)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三個級別,按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層次性和差異性來劃分。對不同層次、不同行業會計人員應設定不同的繼續教育內容,使每位會計人員都能從培訓中真正受益。

3、創新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方式,徹底改變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形式化。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培訓學習,應以自學為主,培訓為輔;以專門培訓為主,其他學習形式為輔。既可運用傳統的課堂講授、錄像、講座等方法,也可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進行網絡教育、網絡查詢、遠程教育、電化教育等方式,還可以進行實地演練。在教學方法上,要針對在職人員的特點,盡可能采取操作式、案例式、體驗式等教學形式,增強內容的可聽性、教學的互動性,提高培訓效果和質量。在培訓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在于咨詢,解決日常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會計服務水平。

篇10

《突出重圍》是江蘇衛視推出的一檔室內的闖關競技類節目,闖關類節目已經不是新鮮的事物了,各大衛視也先后推出過很多闖關的節目,比如湖南衛視的《智勇大沖關》等等,這些闖關類的節目大都在室外進行,在室外進行的好處是節目的擴聲問題比較好解決,錄制環境的開闊,使得話筒聲音受聲學環境的影響較?。河杏^眾的互動參與,環境聲比較豐富。

而我們的錄影場地是在江蘇廣電石湫影視基地的面積2400平方米的錄影棚內,棚高有將近20米,而且錄影棚的聲學裝修還沒有完成,反射面是混凝土的墻壁,混響時間在4秒左右,跟節目組溝通過以后,我們得知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錄制,音響團隊要做到的是,首先要保證擴聲的音量和清晰度,因為選手和道具操作者要在節目進行的全過程中要隨時能聽清楚主持人的口令:而且要清楚的收到各個關卡機械運行的聲音和選手動作的聲音,并且要保證主持人和各位選手話筒聲音的純凈度,這些對于音響師來說是一個挑戰。

一.擴聲解決方案

本文由收集整理

1.音箱的擺放和調試

錄制節目的演播廳是一個60m*40m的未經聲學處理的演播廳,而且考慮到現場的舞美環境是比較復雜的,地面擺放著高矮不一的通關道具和裝飾的擺件,不便于音箱的擺放,在和節目組溝通以后,我們初步決定采取吊掛音箱為主重點區域架設補聲音箱的方式進行擴音(圖1)。

我們將12支ev qrx115吊掛在9m高的幕布的上方,a、b面距離均等的各吊掛六支,40度下傾角打向地面,音箱吊掛完成后,測試時發現,由于場地四面是堅硬的反射面,雖然有幕布的阻擋和絨質地面的聲音吸收,但是在音箱覆蓋區域以外,回音(echo)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聲音聽起來比較渾濁,聲音錄入也能拾取到中低頻為主回音。我們通過調音臺的30段均衡器對輸出通道的均衡進行調整,在60hz頻點處進行了低切,對80hz段的信號進行了10db的衰減,對100hz和120hz段的信號分別進行了5db的衰減,低頻反射過多、聲音渾濁的現象有了明顯的改觀,聲音的清晰度有了顯著提高。

在和節目組溝通以后,我們得知,節目有三個主要的語言拾取區域,一個是主持人區,其他的兩個是選手采訪區,我們在這兩個區域分別補了兩支mivoc v10音箱,作為補聲音箱,補聲音箱架設完成后,不但增加了主持人的舞臺監聽的清晰度,也通過對音箱信號發送量的調整,運用掩蔽效應,用指向性較強的近距離音源聲音音量蓋住了反射聲,使錄制的信號變得清晰,結實。

2.語言話筒的選擇和調試

在話筒的選擇方面,是我們和節目組溝通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因為在日本的一檔類似節目中,主持人用的是dpa4088頭戴話筒和dpa紐扣話筒,節目組也希望和原片一樣使用頭戴和紐扣話筒,我們仔細研究了原片,對比了原片錄制化境和現場錄制環境的區別,發現原片的場地比較小,而且沒有使用擴聲,主持人是和選手一起在激烈的互動:而我們錄制的節目是在2400平方米未經聲學處理的演播廳,需要現場擴聲來營造熱烈的環境,主持人有特定的區域。在音箱安裝到位后,我們在使用頭戴話筒的情況下,對聲場進行了測試,發現在保證正常錄制的情況下,擴聲的聲壓級完全不能滿足節目的要求;在擴聲聲壓級滿足節目要求的情況下話筒就會回輸以致嘯叫,錄制的聲音也不能達到播出標準。最后我們選擇了shure ur24/ beta58(圖2)手持話筒作為節目錄制話筒,同時使用shure ur4d(圖3)接收機作為無線接收。

男低音的低音音區在82-392hz,而女高音的高音泛音也就在10khz左右,所以在人聲均衡處理方面我們對話筒進行同一了80hz的低切和15hz的高切,這樣在不影響音質的情況下提高了聲音的清晰度也降低了擴聲的難度,然后在錄制的過程中再根據每個人的聲音特性進行單獨的頻率調整。

因為這檔節目的聲音呈現是語言為主的節目,所以在動態的處理上我們是遵循語言類節目的動態處理標準的,和音樂類節目的動態處理是不一樣的,只是在均衡后做了一個閾值為-2,比例為2.5:1的一個保護性壓縮,在盡量不影響語言音質的情況下,控制住語言聲音的動態范圍,保證聲音錄制的質量。這些調整在隨后的錄制中證明也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3.調音臺的選擇

在調音臺的選擇上,我們考慮的主要是輸入輸出通路的數量,擴聲及錄制操作的方便性,和體積的大小。

因為場地的原因,音響人員只能將設備放在在一個寬1.5米左右的空間里;現場有包括無線話筒,有線環境話筒,音樂、音效約20來軌的輸入信號;而且因為擴聲和錄制是用同一張調音臺,我們需要調音臺有便捷的母線分配,編組以及輸出端均衡調整等功能,最后我們選擇了soundcraft vi1作為了這檔節目制作的調音臺(圖4、圖5)。

這款數字調音臺的規格是高394mm,寬1034mm,深度711mm,而且在擴音和錄制兩個方面使用起來都十分方便。輸入端從音源分配、電平調整、均衡動態調整到母線分配都是觸屏操作,一目了然又操作便捷;在輸出端,這張調音臺給每個輸出通道都配備了30段均衡器,可以在不借助任何外接設備和不破壞音源的情況下調整音箱聲音的音色。而且更便捷的地方在于它為8組vca編組和輸出的aux、group、matrix通道專門設置了中控版面,這為節目錄制時調音師的操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聲音的錄制

1.環境話筒的選擇

語言話筒的選擇和調試已經介紹過了,在這個節目錄制的聲音組成部分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環境聲音。環境聲音包括機械道具運行的聲音,選手動作反應的聲音等等,在不同的環節中環境聲音的平衡是各有側重的。

在環境話筒的選擇方面,我們也下足了工夫,例如在選手落水的環節中我們使用了audio-technica at880水下話筒進行試驗,發現水下話筒只有放在水波壓力較大的點,或者話筒本身在水里移動的時候才會較好的拾取到水波運動的聲音,如果選手落水的點和話筒放置的點有偏差的話,那么水波對話筒振膜帶來的震動不夠,拾取到的聲音就極其微小,這樣的聲音錄制對于節目的呈現來說就是不適合的,于是放棄了水下話筒的使用。

為了拾取選手在獨木橋上奔跑時腳步的聲音,我們嘗試將shuer wl51紐扣話筒固定在獨木橋上,結果發現因為紐扣話筒的指向性是全向的,而且靈敏度很高,收音時收取到了太多的擴聲的聲音和其他周圍工作人員的聲音,這樣的聲音信號在后期合成時也是不能滿足節目要求的。

通過多次試驗,最后我們發現sennheiser 416強指話筒作為環境音的拾音話筒,它的拾音角度只有15°,指向比較精準;對于拾音角度外的聲音抗干擾性很強;而且作為電容話筒,靈敏度和聲音的還原度也很好。全場我們分區使用了九支sennheiser 416強指話筒作為環境音的拾音話筒。

2.環境聲音的拾取和運用

現場的環境聲是作為節目的背景聲音存在的,同時作為背景音的還有音樂和音效,所以環境聲音的拾取有兩個重要的部分,一是與節目組溝通,選擇適當的拾音位置,拾取到有特點的,節目需要的環境聲;再就是做好現場環境聲和音樂音效的平衡。

以節目的兩個環節為例,首先是有一個環節叫瘋狂滾木,在這個環節中,節目組希望拾取到滾木滾過軌道的聲音,在話筒的架設方面我們選擇了離音源最近的軌道下方來固定話筒(圖6、圖7、圖8)。但是由于軌道用軟質的塑料包裹過,而且滾木的重量較輕,和軌道之間摩擦的聲音較小,也并不是我們期望的硬質物體碰撞的聲音,所以我們建議節目組在這一環節用音樂和音效為主,適當的添加一些環境話筒的聲音以增加現場感。這種聲音的比例在節目錄制中取得了不錯效果。

而在另一個環節“變幻城墻”中我們同樣選擇了正對選手活動的方向架設了兩支環境話筒,在這個環節中,游戲機械的聲音比較大,而且由于游戲難度較大,所以選手在通過這個關卡的過程中會有較多的語言上的反應,這些都被環境話筒清晰地拾取到了,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們建議節目組以環境話筒為主,增加節目的緊張刺激感,然后輕輕的墊上音樂和音效,增強游戲的效果,也保持整個節目背景聲音的完整性,這樣的聲音處理在節目錄制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3.通話系統

通話系統是演播廳進行節目錄制的過程中現場編導和導播控制間音、響控制間和燈光控制間等進行通話的必備架構。在《突出重圍》這類室內闖關競技類節目中,通話系統尤其的重要。因為錄制場地較大,現場每位編導視線覆蓋的范圍只是自己負責的區域,很難對整體的錄制情況進行全盤的把握;而且在工作區域的設置上,視頻、導播和音響二級錄制調音臺的位置是在高清轉播車上,現場編導、現場調音位和現場燈光控制位是在演播廳現場,所以對通話系統的要求就是要讓各個工種之間能夠及時互相溝通,達到互相配合,以及及時得到導播指令。

在現場,我們使用了hme dx2000 wireless intercom system作為現場無線通話系統,這臺最大承載量達到十五臺無線腰包的通話基站完全能滿足現場編導和音響燈光的通話需求。

在和轉播車的通聯方面,我們通過兩線方式進行連接,在通話信號進入轉播車以后,使用分配器將信號分作兩路,一路信號直接進入轉播車通話矩陣,作為主要通聯方式;一路信號用直連的方式接入一個cleare com有線腰包,作為備用通聯方式。這樣在通話矩陣出現故障的情況下,導播一樣可以對現場進行控制,這樣不但對參賽選手的安全進行了有效的保障,同時也提高了節目錄制的效率。

三.經驗總結

這次節目的錄制,是中國室內闖關競技類節目的第一次大的嘗試,在其中,我獲得了室內闖關競技類節目聲音錄制的一些經驗。

首先,在擴聲方面,語言密集區域如主持人活動區,選手采訪區等,應該適合集中,這樣的話在音箱的布置、聲音錄制的清晰度和一致性方面會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