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電保護新技術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6: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繼電保護新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TM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1(a)-0000-00
1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功能分析
在現代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裝置的應用程序中,使用線路保護繼電保護裝置的主應用程序功能,主變壓器保護功能和電容器保護等,能夠實現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裝置的保護變電站設備的系統功能,且在電力傳輸和轉換過程中減少由變電站故障造成的經濟損失。第一次與 2 次或 3 次電流保護繼電器保護裝置,有效防止短路等損害設備情況的出現,第二個保護主變壓器的保護繼電保護設備用于保護電力傳輸和轉換設備,防止設備損壞電路故障。首先是在微機繼電保護的應用程序中,通過單片微機繼電保護設備技術的引入,單片機技術使繼電保護裝置的正確動作率提升,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裝置在變電站設備的計算機系統的應用和發展也需要相應的保護功能,因此,采用單片微機繼電保護裝置的計算機技術,使用快速的變電站設備的數據處理和通信功能,保護計算機系統和使用網絡通信功能模塊方便監控人員監控和故障信息收集。通過繼電保護裝置和繼電保護裝置在現代微機處理技術的應用,實現快速保護斷開功能,可以自動監測,有效地確保電力系統的電力傳輸和設備轉換的安全。
2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基本要求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各行各業在發展過程中對電能的需求量呈不斷上升趨勢,電廠作為電能的主要生產場所,需要保證各行各業生產及社會用電的需求。但在近幾年的電廠生產過程中,由于處于技術調整及改革的不斷深入階段,從而導致電廠在轉變過程中故障發生率呈不斷增加的態勢,這就直接影響了電廠供電的穩定性和可持性要求。因此電廠為了有效的控制故障,降低由于故障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往往都會進行繼電保護裝置的配置,從而起到保護作用。但由于繼電保護裝置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使其可靠性能降低,所以需要明確電廠繼電保護的任務和要求,從而有效的提高電廠繼電保護的可靠性。
3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應用
(1)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計算機科技。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智能技術應用到電力系統維護部門,可以加強系統技術的提高,加強新技術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根據現代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針對不同的傳統繼電保護技術和現代繼電保護技術,為了使電力系統維護人員能夠跟上技術的發展,必須要加強人員培訓,進行科學的維護工作。此外,在當前的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的快速發展下,電力企業如何進行設備選擇,如何加強積累相關的經驗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影響繼電保護技術應用的重要因素,現代電力企業應該基于科學的設備選型,為企業采用繼電保護設備類型應用技術等進行相應的學習和文獻收集,為繼電保護故障繼電器保護裝置應用奠定基礎。
(2)高性能新型繼電保護原理研究。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要適應嵌入電力電子設備的輸電系統繼電保護容錯式保護,分析超高壓、交流直流混合系統的故障暫態過程特征,繼電保護研究采用短窗、抗強諧波、濾除長暫態的動態容錯數字算法,解決互聯電力系統實時控制系統的技術廣域信息條件下的安全自動裝置出現的問題。利用繼電保護輸電斷面的廣域運行信息,預測單元件故障被切除后斷面其它元件的運行狀態,動態改變保護定值,如短時允許過負荷、直流功率的短時增加等,以避免非故障元件被連鎖切除。研究分層分布式控制網絡技術,預測繼電保護“輸電斷面”保護方式維持電力正常運行。(3)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在繼電保護中的應用。GPS 系統在電力繼電保護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在運行管理、安全監測、事故分析、故障測距、緊急控制等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作用。GPS 在兩端電氣量的保護上有著明顯的優勢,而且在雙端量或者多端量的故障測距中也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因而繼續進行 GPS 在繼電保護中的應用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自適應繼電保護的發展前景
(1)保護性能佳化。保護性能的最佳化主要是針對目前繼電保護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的,由于受到一些技術條件限制,因而難以實現保護性能的最佳化。自適應保護技術能夠實現電力系統運行狀態和故障狀態的自動識別,并及時調整保護性能,從而達到最佳保護效果。(2)使用簡便化。微機保護簡化了裝置和維護的繁瑣工序,自適應繼電保護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微機保護的智能性,從而使裝置的使用更加簡便。(3)整定計算自動化、在線化。繼電保護的計算整定是一個復雜而又繁瑣的工作,受到電力系統變化的影響,人工和離線條件下運用計算機輔助計算雖然提升了效率,但是依舊存在不少問題。自適應繼電保護技術可以有效地實現整定計算的自動化和在線化,從而為繼電保護提供了便利。
結語:當前繼電保護技術現狀談起,探討了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歷程,概述了各種新技術如信息網絡技術、自適應控制技術、變電所綜合自動化技術等在繼電保護中應用,并提出了應用新技術的優點,最后展望了繼電保護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牛潔;;淺析繼電保護技術的應用[J];電源技術應用;2013年08期
[2] 喬澤慧;楊海云;;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年17期
篇2
關鍵詞: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發展
一、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之信息技術
在繼電保護項目中,信息技術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一方面,借助數字信號處理技術,能對系統中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及時整合,建構更加有效的數據管理框架。另一方面,信息技術中小波變換技術的應用價值也較為深遠,能實現對信號不用位置以及尺寸的測定,在技術運行過程中,能將小波轉化為震蕩波形,整體周期較短。特別要注意的是,運行小波技術能對局部化時限和頻率進行精準測量,并對一些較為細節的信息進行綜合測試。
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之自適應控制技術
在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項目運行過程中,自適應技術主要是根據電力系統自身的運行方式建構的有效性管理措施,能對故障狀態進行全面分析,并利用定值對系統的電力性能以及基本特性進行綜合管控。自適應控制技術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能有效的對系統性能以及電力系統運行狀態進行維護,提高有效性的同時升級管控效率。并且,在繼電保護項目中運行自適應控制技術,能提升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另外,運用自適應控制技術,能減少電力系統中的振蕩現象、系統頻率變化問題等,并對單相接地短路中的過渡電阻產生影響,能真正維護電力系統的應用流程。
三、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之人工神經網絡技術
目前,各行業對于人工神經網絡技術的研究在不斷深入,將其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系統融合在一起,也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趨勢[1]。人工神經網絡技術主要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參數,利用模仿人類腦細胞結構以及功能的方式,提高自動化技術的智能程度,實現較為復雜的動力學特征,并建構有效的學習機制和學習框架。在運行人工神經網絡技術的過程中,技術人員能在系統運行結構中實現適應力、自組織能力、故障識別能力、記憶水平以及聯想功能等多方面的提升目標,真正實現了非線性優化的發展目標,并且從一定程度上優化信息處理的效果和水平,提升整w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系統的項目優化效果。
四、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之綜合自動化技術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中,綜合自動化技術具有非常突出的技術優勢,能在提升整體系統運行完整度的同時,建構更加有效的系統管控措施。該技術不僅能有效的實現資源的集成,也能有效提升信息共享以及信息數據的遠程監控,確保在信息輸入和信息輸出的遠方終端結構和微機之間能建立保護層級,確??刂浦行牡陌踩头€定,順利升級整個計算機系統項目的提優水平。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運行綜合自動化技術的同時,技術人員能對保護系統中的設備和二次運行穩定性等參數進行集中管控。
五、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之模糊理論
近幾年來,模糊理論的研究機制在不斷升級,將其應用在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中,能在提升系統運行水平的同時,優化整體技術的參數結構。第一,能借助模糊理論對系統中出現的多模振蕩、同步振蕩以及失步振蕩進行劃分,并有效處理不同問題[2]。第二,模糊理論在提高系統管控水平的同時,能運行解列系統。第三,迷糊理論提取特征和小波理論有聯系,并運行模糊集法對勵磁涌流的特征進行區分,從而提高系統對故障的識別效果,也有效優化變壓器保護結構。第四,模糊理論能有效對無功功率以及阻抗分量等參數進行劃分和推算,并利用距離保護系統對不對稱故障進行集中掃除。
總而言之,在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運行過程中,網絡化推進是技術發展的大趨勢,借助網絡獲取的運行和故障信息,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自動化管控。在運行自動化測量、自動化數據獲得以及自動化數據搜集功能等,確保網絡化傳輸效果的最優化。另外,在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逐步推廣的過程中,能將人工智能和項目發展之間建立有效的互動機制,確保系統綜合能力的升級,并有效應用模糊理論和人工神經網絡技術,提高人工智能技術的傳遞效果。不僅能完善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新技術的發展框架,也能一定程度上推進電力系統保護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字 繼電保護;應對策略;新型繼電保護技術
中圖分類號 TM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3)012-0095-01
社會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計算機領域、通訊領域的高速發展,也要求電網系統的協調發展,繼電保護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針對傳統繼電保護出現的故障及其應對策略的深入分析,將損失減少到最小,并達到快速解決故障的目的。隨著計算機對繼電保護的影響,新型繼電保護的速度將越來越快,更加智能,而且可以減少因為測量元件對繼電保護設施硬件的干擾。
1 繼電保護的作用
繼電保護設備完成特定的任務,需要滿足最基本的要求,即可靠性、選擇性、速動性和靈敏性,它們之間是對立同一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安排。對繼電保護設備故障的分析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繼電保護設備的主要作用:1)將發生故障的元件及時、準確有選擇性的從整個系統中排除,對未發生故障的設備及時恢復正常。2)當電力設備不能正常工作時,應根據指定的要求,發出對應的報警信號,提醒值班人員采取相應的措施,維持電氣設備的正常工作狀態;對于指定運行時間處理后仍不能正常工作的設備,將會啟動斷路器閘,及時切除故障電氣設備。3)繼電保護設備還應該可以與整個電力系統中的其它設備相配合,在特定條件下,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將停電時間縮短到最小,及時恢復供電。
2 繼電保護故障應對策略
一是替換法,可以采用正常運行的電氣元件替換可能出現故障的電氣元件,這個方法不僅可以快速找出故障電氣元件而且可以縮小出現故障的范圍,這是查找故障最常用的方法。當問題可能出現在內部回路復雜的電氣元件,則可以選擇臨時備用設備進行替換。被替換之后可以正常運行,則說明替換的部分產生了故障,否則故障可能產生在沒有進行替換的部分,采用上述方法繼續進行檢測;二是參照法,可以將正常運行的設備與出現故障的設備進行參數比較,找出兩者不一致的地方,該地方就有可能是產生故障的地方。在懷疑的接線處和定值校驗時,當測試值和預期值差距較大時,并且找不出產生的原因。當重新進行回路改造或新設備替換后重新接線仍然不能正確運行時,運用參照法。三是短接法,短接法就是指將回路中的一部分,用短接線入成短接,在該短接線范圍內進行故障的排查, 以此判斷產生的故障是在在短接線范圍內,還是該短接線范圍之外,通過此種方法縮小產生故障的范圍。但該方法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廣泛應用于電磁鎖無反應、電流回路開路、切換繼電器無響應、判斷控制等轉換開關的接點是否正常工作等地方。四是逐項拆除法
逐項拆除法特定適用范圍為多個回路通過并聯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即通常說的直流接地形成回路,交流電源熔絲不正常工作等情況。該方法只需要將通過并聯連接在一起的二次回路按照順序切斷,然后再按照順序進行一個一個放回,當不能正常工作時,就說明問題產生在這一階段。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查找回路中更小的分支進行故障查找,直到找到故障點而不再繼續檢查。此法廣泛應用于查直流接地,交流電源熔絲故障等問題。當出現直流接地不能正常工作時,可嘗試拉路法,根據各個部分負荷的優先級,短時間拉開直流負荷的每個回路,并且切斷時間小于
3s ,當拉開的某一回路時可以正常工作,則可以判斷故障存在該回路內,依次使用拉路法,最終確定故障位置。把接地支路的電源端依次拉開,以最終查到故障點為止。如果不能正常工作是因為繼電保護設備的保護熔絲熔斷或電源開關處于拉開狀態,則需要將每個插件全部拔出,然會依次重新插入進行測試,每次排查時時,記錄每次熔絲熔斷的長度,根據熔絲的變化判斷故障發生位置。
3 新型繼電保護技術的研究分析
一是計算機廣泛應用于繼電保護中,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1)運用計算機, 使原本因為計算量負荷而無法解決的問題得以解決。由于繼電保護要求非常大的計算量,人工計算方法無法滿足這個要求,導致神經網絡方法不能運用于電力系統,計算機則可以輕松的解決這個問題。在對故障情況的判定時, 將正常運行時的參數與產生故障后的信息進行比較, 僅僅依靠人工計算是很無法實現的, 通過使用計算機的記憶功能, 該方法降低了在實際操作中應用的難度。2)計算機的出現催生了新技術。計算機不僅給其他學科帶來了技術上的革新,在繼電保護上的作用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充分發揮計算機的特性的一個例子是以暫態量為基礎的行波保護方法。計算機在繼電保護中的應用并不是沒有局限的,例如目前還沒有繼電保護設施的專用芯片的硬件設施。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對時效性和安全可靠性有嚴格的要求,開發繼電保護設施的專用芯片的硬件設施具有急切性。
二是把小波變換運用在繼電保護中,把數學方法小波變換運用在電力系統中,為繼電保護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繼電保護需要計算暫態量,小波變換可以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并且其應用越來越廣泛。小波變換的優點是具有時域局部化性能,在分析有突變性質和非平穩變化信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在電力系統中廣泛應用主要是可以進行數據壓縮的離散小波變換和具有平移不變性的二進小波變換。電力系統的主要特點是電壓和電流信號的兆赫茲的頻率,需要存儲和傳輸的數據量非常大,對數據壓縮的需要非常急切。離散小波變換不僅可以有效的進行數據壓縮而且將信息的丟失量也很低。二進小波變換通過模極大值表示并重構信號,被廣泛應用于故障監測、行波檢測和識別。當電力系統產生故障時,電壓和電流等指標都會發生劇烈變化,在信號學上稱為突變信號,可以在此基礎上提取故障信息。小波變換可以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對基于突變量的繼電保護的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是自適應繼電保護的發展,自適應繼電保護雖然研究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但自適應繼電保護的宗旨是根據電力系統的各種需求, 進一步完善保護性能。通過研究發現, 自適應繼電保護能解決相同類型傳統保護一直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達到改善并優化保護的一些性能指標。雖然自適應保護仍然處于研究開發和應用的初期階段, 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經將其顯著的優越性展示了出來。隨著現代科技帶來的智能化,自適應繼電保護將促進繼電保護的智能發展, 智能化是現代科技發展的主要趨勢。計算機在電力系統中的廣泛應用將為繼電保護設施的智能化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并起到技術支持的作用。
4 小結
只有通過對故障信息的充分研究和挖掘才能更好的想出新繼電保護原理, 將計算機應用于繼電保護中為充分挖掘故障信息提供了技術支撐手段,計算機服務于新型繼電保護設施。繼電保護的新方法需要更深的挖掘研究出新算法,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不斷拓展的空間。繼電保護對需求越來越多, 深入研究自適應保護實現智能化。
參考文獻
[1]戚藝明.繼電保護故障處理方法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2.10:80.
篇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technology, power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develop with innov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sever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and describ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details of relay,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progress.
關鍵詞: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創新
Key words: power system;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TM7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6-0198-01
1繼電保護技術的發展史
隨著電力系統的出現,繼電保護技術就相伴而生。以數字式計算機為基礎而構成的繼電保護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即已開始了計算機繼電保護的研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著先導的作用。
從繼電保護的基本原理上看,到21世紀20年代末普遍應用的繼電保護原理基本上都已建立,迄今在保護原理方面沒有出現突破性發展。從實現保護裝置的硬件看,從1901年出現的感應型繼電器至今大體上經歷了機電式、整流式、晶體管式、集成電路式、微型計算機式等發展階段??v觀繼電保護將近100年的技術發展史可以看出,雖然繼電保護的基本原理早已提出,但它總是根據電力系統發展的需要,不斷地從相關的科學技術中取得的最新成果中發展和完善自身。
2繼電保護技術創新
2.1 機電技術網絡化創新在計算機領域,發展速度最快的當屬計算機硬件,按照著名的摩爾定律,芯片上的集成度每隔18~24個月翻一番。其結果是不僅計算機硬件的性能成倍增加,價格也在迅速降低。微處理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單片化及相關功能的極大增強,片內硬件資源得到很大擴充,單片機DSP芯片二者技術上的融合,運算能力的顯著提高以及嵌入式網絡通信芯片的出現及應用等方面。這些發展使硬件設計更加方便,高性價比使冗余設計成為可能,為實現靈活化、高可靠性和模塊化的通用軟硬件平臺創造了條件。硬件技術的不斷更新,使微機保護對技術升級的開放性有了迫切要求。網絡特別是現場總線的發展及其在實時控制系統中的成功應用充分說明,網絡是模塊化分布式系統中相互聯系和通信的理想方式。如基于網絡技術的集中式微機保護,大量的傳統導線將被光纖取代,傳統的繁瑣調試維護工作將轉變為檢查網絡通信是否正常,這是繼電保護發展的必然趨勢。微機保護設計網絡化,將為繼電保護的設計和發展帶來一種全新的理念和創新,它會大大簡化硬件設計、增強硬件的可靠性,使裝置真正具有了局部或整體升級的可能。繼電保護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響范圍(這是首要任務),還要保證全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這就要求每個保護單元都能共享全系統的運行和故障信息的數據,各個保護單元與重合閘裝置在分析這些信息和數據的基礎上協調動作,實現微機保護裝置的網絡化。
2.2 機電技術智能化創新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如神經網絡、遺傳算法、進化規劃、模糊邏輯等在電力系統各個領域都得到了應用,電力系統保護領域內的一些研究工作也轉向人工智能的研究。專家系統、人工神經網絡(ANN)和模糊控制理論逐步應用于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為繼電保護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人工神經網絡(ANN)具有分布式存儲信息、并行處理、自組織、自學習等特點,其應用研究發展十分迅速,目前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信息處理、自動控制和非線性優化等問題。近年來,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領域內出現了用人工神經網絡(ANN)來實現故障類型的判別、故障距離的測定、方向保護、主設備保護等。例如在輸電線兩側系統電勢角度擺開情況下發生經過渡電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線性問題,距離保護很難正確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別,從而造成誤動或拒動;如果用神經網絡方法,經過大量故障樣本的訓練,只要樣本集中充分考慮了各種情況,則在發生任何故障時都可正確判別。其它如遺傳算法、進化規劃等也都有其獨特的求解復雜問題的能力。將這些人工智能方法適當結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梢灶A見,人工智能技術在繼電保護領域必會得到應用,以解決用常規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
2.3 繼電保護中自適應控制技術創新自適應繼電保護的概念始于20世紀80年代,它可定義為能根據電力系統運行方式和故障狀態的變化而實時改變保護性能、特性或定值的新型繼電保護。自適應繼電保護的基本思想是使保護能盡可能地適應電力系統的各種變化,進一步改善保護的性能。這種新型保護原理的出現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和興趣,是微機保護具有生命力和不斷發展的重要內容。自適應繼電保護具有改善系統的響應、增強可靠性和提高經濟效益等優點,在輸電線路的距離保護、變壓器保護、發電機保護、自動重合閘等領域內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針對電力系統頻率變化的影響、單相接地短路時過渡電阻的影響、電力系統振蕩的影響以及故障發展問題,采用自適應控制技術,從而提高保護的性能。對自適應保護原理的研究已經過很長的時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實現保護對系統運行方式和故障狀態的自適應,必須獲得更多的系統運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實現保護的計算機網絡化,才能做到這一點。
2.4 繼電保護中自動化技術創新現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改變變電站目前監視、控制、保護和計量裝置及系統分割的狀態提供了優化組合和系統集成的技術基礎。高壓、超高壓變電站正面臨著一場技術創新。實現繼電保護和綜合自動化的緊密結合,它表現在集成與資源共享、遠方控制與信息共享。以遠方終端單元(RTU)、微機保護裝置為核心,將變電所的控制、信號、測量、計費等回路納入計算機系統,取代傳統的控制保護屏,能夠降低變電所的占地面積和設備投資,提高二次系統的可靠性。綜合自動化技術相對于常規變電所二次系統,主要有以下特點:①設備、操作、監視微機化;②通信局域網絡化、光纜化;③運行管理智能化。
參考文獻:
[1]楊奇遜.微型機繼電保護基礎[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2008.
[2]張宇輝.電力系統微型計算機繼電保護[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0.
[3]葛耀中.自適應繼電保護及其前景展望[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7,21(9):42-46.
[4]吳斌,劉沛,陳德樹.繼電保護中的人工智能及其應用[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5(4).
[5]楊曉敏.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及應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篇5
[關鍵詞]繼電保護;故障分量;自適應繼電保護;小波變換
中圖分類號:TM7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3-0125-01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歷史相當久遠,與現代新興起的科學技術相比又總是充滿著活力。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技術,注重電力系統,又不斷吸取新型的科學技術中的精髓融合進自身,充分發揮出微機保護的作用,將繼電保護技術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1.基于故障分量的繼電保護
對故障信息的識別和利用是實現繼電保護的基礎,傳統的繼電保護原理,如電流保護、距離保護、高頻保護都是通過檢測故障后的工頻量建立起來的。由于被檢測量中包含負荷分量,而負荷分量屬于正常分量,不具備故障特征,其結果是給保護的正確結果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效果。因為故障分量是由故障本身引起的,獨立于負荷分量之外,所以基于故障分量的保護原理具有先天的優越性。故障分量可以分為相故障分量和序故障分量,各有不同的特點和用途。
1.1 故障分量
在繼電保護中判斷對故障方向是進行檢測的前提,故障方向判斷元件因此成為繼電保護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故障保護中用到的元件有電流電壓保護接線方向的繼電器,還有就是應用于接地故障保護的零序功率方向繼電器,最后一個就是在負序功率方向繼電器。
1.2 故障分量的獲取方法
當方向元件經過渡電阻短路時靈敏度降低,在出口發生三向短路時存在著盲區。零序功率方向繼電器和負序功率方向繼電器都不能反映所有的故障類型。依據故障分量的方向判別原理有望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在實際操作中要設計一個簡單的方向判別,可以使用一個小型的500kv輸電模型對該原理進行全面的仿真計算,結果與理論分析相吻合。這個方法適合于任何故障類型下的方向判斷,而且不需要故障選相。方向判別不受故障電阻和負向電流的影響,越靠近母線故障靈敏度越高,沒有電壓盲區。[1]
2.自適應繼電保護
自適應繼電保護是繼電保護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自適應繼電保護可以定義為能根據電力系統運行方式和故障狀態的變化而實時改變保護性能、特性、或定值的保護。自適應繼電保護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得原有的繼電保護能夠適應電路上的多種變化,從而增強保護的性能。在電力系統發生的故障類型中,有暫時性的、永久性的、還有金屬短路性的,所以需要繼電保護裝置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電力系統。在實際繼電保護中,潛移默化的都在追求自適應狀態,常見的有電流速斷保護的整定值,線路末端發生三相短路的考慮,過電流保護按線路的最大負荷考慮等。這些自適應保護能夠保障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錯誤的切除被保護的線路??梢钥闯鲎赃m應保護并不是一個新提出的保護措施,早已存在于傳統的繼電保護中,只不過自適應繼電保護比傳統的繼電保護更加穩定。
2.1自適應繼電保護舉例
自適應繼電保護與其說是一種繼電保護方式,不如說是一種人們追求的繼電保護模式。微機保護技術是自適應繼電保護發展的基礎,而后者是為了適應運行復雜的電力系統和多變的故障條件而產生的。自適應保護需要獲得更多的信息,對信息處理的能力要求更高。繼電保護的作用不能僅僅局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降低故障發生頻率,繼電保護的作用還要從整體的角度去考慮,要確保整個電力系統安全高效的運行,為我們生活中的電力生產提供可靠的保證。自適應繼電保護的最終目標就是智能化,當整個電力系統出現故障時能夠智能化的解決問題。目前的計算機保護就是繼電保護試行的最成功的例子。
2.2 自適應繼電保護的前景展望
自適應繼電保護所追求的目標就是在現有問題的基礎上使得繼電保護能更好的做到選擇性、速動性、靈敏性和可靠性。與傳統的繼電保護不同的是自適應繼電保護能更好的自動識別電力系統的運行狀態并針對其狀態實時的自動調整原來的整定值從而使電力系統的工作達到最好的效果。
3.基于小波變換的繼電保護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的需求逐漸增長,電力系統也在飛速發展,輸電線路的電壓和送電容量也在不斷地升高,因此電路造成的損失也就越來越大,所以快速、有效的切除線路故障的方法是需要探索的方向。啟動元件有效可靠的快速反應將能保證整組保護裝置能夠及時的反應?;谛〔ㄗ儞Q的繼電保護裝置啟動性能檢測方法,應用小波變換能對繼電保護裝置啟動元件性能是否滿足預定指標進行檢測。小波變換能更好的測評繼電保護性能、發現保護裝置隱藏的故障,積累實際數據為以后的科研提出合適的參考。啟動元件是在電網發生較大故障時對電網內部系統不同功能元件進行故障檢測以及信號的傳遞,即起到過濾微小波動又能防止保護因意外而停止工作?,F在的繼電保護設施中一般都設有啟動元件,啟動元件與震蕩閉鎖元件一起實現了震蕩閉鎖的作用。當發生電力系統故障時,基于小波變換的啟動元件能夠根據所檢測的電氣量的異常變化自動啟動,保護裝置啟動的越及時,啟動時間與故障發生時間越接近,說明啟動的性能就越高。但是在電力系統故障情況下,電流和電壓都會發生波動。濾波裝置記錄的電壓計電流信號都存在著波動點,通過確定電路發生故障時段的波動點來確定故障的時間。小波變換具有信號頻域信號細分的性質,通過研究實驗表明了小波方法能夠很好的識別故障時刻。[2]
3.1 小波變換的基本概念
小波變換是一個時間和頻域的局域變換,因而能有效地從信號中提取信息,通過伸縮和平移等運算功能對函數或信號進行多尺度細化分析。對于小波變換的分解濾波器和重構濾波器,建立出提升算法構造的小波變換與已有的小波濾波器組之間的關系。把小波變換轉換成對矩陣的操作,把已有電路信號分成奇部和偶部。在檢測中利用小波變換的過零點或極值點來檢測信號的突變點。
3.2 小波變換在暫態行波測距和行波保護中的應用
在電路保護范圍內出現故障時,即使存在過渡電阻,啟動元件也應該具有足夠的靈敏度能在第一時間解決故障,恢復電路的使用。常見的電力系統故障中,電流和電壓信號是有突變的,濾波裝置能夠記錄在電路中發生的突變。小波變換在電路的空間變換上有局限性,但是小波變換能夠很好的識別電路信號的異常點。當我們確定了電路啟動元件的啟動時間后就可以利用變換提取出電路故障實際的發生時間。在暫態行波測距中通過小波的分解,電路誤差點不會超過一個異常點,通過儀器中產生的數據可以清楚的得出啟動元件的啟動時刻。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隨之而來的電力發展也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電力系統是國家的支柱,繼電保護將在電力系統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要想更好的發展繼電保護技術就要把先進科學技術融入到其中。如何將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保護和控制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對繼電保護技術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繼電保護技術也會給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加穩定的保障。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EA防電弧面、輔料;避火服;應用
中圖分類號:U46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1-0294-02
勞保服裝網特別提醒工作環境易燃易爆的企業,應為員工配備防電弧服。防電弧服有阻燃、隔熱和防電弧的功能,可在源頭上杜絕安全隱患,一旦發生火災阻燃隔熱的防電弧服還能抵擋火勢對人體皮膚的傷害,避免遇難。
一、項目主要原理,技術內容及路線。
1.1項目主要原理
防電弧服能抵擋電弧的傷害主要源于防電弧服是采用高科技的材料制成。該材料具有:隔熱、阻燃、不助燃、不熔融和H級電絕緣的防火、絕緣等特點。在電弧爆炸發生時,這種高科技材料會迅速地膨脹、織物炭化從而使防電弧服組織密度加大并變厚,迅速地形成保護層,從而使得人體皮膚與電弧熱能的接觸傷害降至最低。
根據工作環境的設備配置, 美標NFPA-70E和行標DL/T320將防電弧服按電弧熱性能數值(ATPV)分為四個等級:
I級: 4cal/cm2≤ATPV 值
II級: 8 cal/cm2≤ATPV 值
III級: 25 cal/cm2≤ATPV 值
IV級: ATPV 值≥40 cal/cm2。
目前制作防電弧服的面料為阻燃電弧面料,也分為二大類
耐久性阻燃面料:阻燃錦棉,采用后整理加工方法達到阻燃效果,其阻燃效果隨洗滌次數而迅速下降;
永久性阻燃面料:采用阻燃特性優異的芳綸等高新性能纖維加工,達到永久阻燃效果,但制成面料成本高,服用性差。
1.2 項目技術內容
鑒于高性能纖維具有高模量的特性,使傳統的紡紗、織造、染整加工工藝無法適應。本項目主要研究
1) 多種高性能材料的應防護需求進行不同比例的混紡和成紗工藝;
2) 面料采取不同復合結構的創新,可使整體面、輔料在同一單位重量條件下防護功能提高;
3)應用染色整理技術使制成面料安全識別性能加強,克服以往高性能材料色調單一的色織工藝,使服飾按工作環境呈現安全色彩;
4)縫紉線的阻燃研制,克服安全防護服飾某元素出現問題而散架的缺陷。
通過本項目研制,使整體安全防護的服用性、舒適性大大改善,讓一些高危高強度作業領域在長時間條件下使用也能保證個體安全防護,環保,在作業過程中穿著既安全,又便利作業工作,不會對人體產生因服飾過硬影響作業等不良影響,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1.3 項目工藝路線
防電弧用面、輔料主要采用以色織技術為主的工藝路線:
多種高新性能纖維選用
按比例混和
紡紗
染紗
織造
整理
檢驗
成品
二、技術關鍵難點和主要創新內容
2.1 原材料的選用
高性能纖維有芳綸(1313、1414)、阻燃腈綸、阻燃纖維素、預氧絲、P84、PBI、PBO、PPS等,上述纖維無論在防護功能還是物理機能等方面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研究選用合適的纖維應對不同場合不同用途的個體安全防護要求。制成的面料無游離甲醛,對作業人員長期穿著的身心健康有可靠保障,已獲國家發明專利。(附件 )
2.2混紡技術的研究
由于高性能纖維具有高模量的通性,應用的關鍵是如何將它們以科學的比例混紡,使之優勢互補,揚長避短。經本項目攻關,最終選用芳綸(1313.1414)、阻燃腈綸、阻燃纖維素為混紡材料,采用緊密紡與渦流紡互補技術解決了這些纖維相互混紡的關鍵技術,使紡制的紗線能與傳統產品的后續生產技術指標基本一致,進入規模生產。
紡紗工藝:賽絡緊密紡是在環錠紡紗機上將緊密紡與賽絡紡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紡紗方法,它結合了緊密紡與賽絡紡的技術優勢,相繼完成集聚和單紗合股的過程,可直接紡制出毛羽極少、性能優良的紗線,其紗線結構及性能與普通賽絡紡紗及傳統環錠紗有顯著的不同。對于紡制芳綸類模量較高的纖維具有很好的效果。
紡紗工藝流程:清花-梳棉-并條-粗紗-細紗-絡筒-并線-合股(如表1)。
細紗工序參數:
1)集聚張力1.05左右纖維集聚效果相對最好。
2) 集聚氣流,在同樣紗線號數條件下,集聚氣流壓力要高于常規8~12%。集聚效果最好。
3)負壓值控制在1300Kpa左右對纖維的集聚效果較為理想。
4)膠琨要防靜電處理,硬度要選擇較小硬度,68度左右,對于毛羽和條干有效好效果。
5)車速比正常車速要略低5―10%
6)隔距塊偏小控制,鋼絲圈偏輕掌握。
7)車間濕度偏大,最好不低于65%
3.2.1工藝條件
3.2.2工藝配方
a. 染料;X克/升(按色澤)
b. 助劑;X克/升(按顏色深度)
簽于芳綸的特別難染色性能,經過染料篩選發現使用陽離子染料在高溫高壓下染色是最適合芳綸紗線的染色,無論是色譜、色相、色澤、色牢度等綜合技術指標均能滿足市場需求。
該項染色技術經多年的研究和生產實踐,重現性已可達95%以上,使用陽離子染料也能在高溫高壓條件下上染芳綸及混紡紗線,突破了幾十年來芳綸“不可染色”的技術難關.
3.3 面料結構的研究
通常的防電弧面料是單結構。本項目利用熱防護原理特性,經多次研究證實將面料制成雙層結構,采用非連續、非緊實的針法連接,可以增強面料的空氣性,同時在雙層結構之間形成了一個防護暈,使防電弧性能進一步增加,阻燃效果和防電弧性能均得到良好提升,實踐證明雙層組織結構在同樣克重條件下的面料增加防護效果20%以上,同時增強了面料的撕破強度和服用舒適性。節約原材料,減少排放。該項技術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1120157786.X見附件)
3.4 服裝服用性的研究
選用合適的阻燃纖維素的混合紡紗和雙層面料結構的應用,可使整體安全防護用品的舒適性大大改善,使一些高危高強度作業領域在長時間條件下使用也不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服用性能可與傳統的民用產品基本一致。阻燃纖維素是一種植物纖維束纖維,在吸濕性、保溫能力和手感上更是優越,這種纖維可以根據具體應用對其纖度、長度和外觀的要求進行工業產品的生產,選用阻燃纖維素混紡更適宜用作個體防護服的面、輔料,其阻燃性能優異,克服了其他阻燃纖維鋼性強,吸濕差的缺陷,使作業人員在穿著本項目防護服飾作業過程中既安全,又有利于身心健康。
3.5 高性能熱防護縫紉線的研制
除了高效防電弧面料研制外,作為服裝縫制的重要元素――縫紉線的研制也是本項目研究課題。為了達到縫紉線的高速可縫性,以及對自動縫紉機的適應性,本項目設計采用芳綸并具有初捻的多條紗線進行終捻而形成,而該縫紉線為由2條以上的復紗所構成的包覆構造,其強度為4~6cN/dtex,同時具有高性能纖維本質阻燃的性能,不影響個體安全防護服飾的整體防護性能。經通用標準技術服務(上海)有限公司(SGS)檢測,其阻燃標準符合國家GB8965.1-2009阻燃防護部分標準。本公司已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FZ/T 63022-2014芳綸1313縫紉線》,目前已實施。
四、項目產品市場分析
4.1產品市場分析及市場定位
目前市場上所采用的個體安全防護面、輔料大多是經后整理使之具有阻燃熱防護功能,如棉阻燃面料,其致命弱點主要其一為使用過程中阻燃功能隨洗滌次數逐步下降,其二是后整理燃料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游離甲醛。本項目產品采用本質為阻燃隔熱的防護纖維,采用安全染紗的色織工藝完全沒有上述致命缺陷,并且由于采用雙層面料結構達到了優質輕薄,安全防護性強的目標,是目前個體安全防護領域的更新換代產品,填補了某些高危領域的空白,如海上鉆井平臺、采掘業,由于他們的作業環境惡劣,因此更需要優質輕薄,服用性能優異的安全防護面料。
4.2產品與主要競爭企業同類產品的比較
主要競爭企業多為國內外知名的化纖生產商,他們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因此多采用自己的原料為主體制成純化纖面料,這給日常穿著的舒適性帶來諸多不良影響。本項目產品另一大特點是采用了一定比例的阻燃粘膠(如奧地利蘭精公司的蘭精FR,屬纖維素纖維)使最終產品的服用性能大大提高,對穿著作業人員的身心健康有了更大的保障,同時其廢棄后的自然降解性能,具有較大的節能減排效應。
篇7
關鍵詞:數據挖掘;聚類分析;決策樹分析;客戶保有
引言
現今,數據挖掘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實際的商業決策,解決如何在企業減少投資的同時提高資金回報問題。在美國,制造業、零售業、通訊業、金融業、保險業以及醫療服務等都已經較為成熟地掌握了數據挖掘技術,應用時間較長。在國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數據挖掘也逐漸有了自己的市場,尤其是在電信業。近兩年,電信業的經營觀念已逐步從“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為此,了解現有客戶的行為,分析客戶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從電信公司大量的歷史數據中挖掘分析客戶消費的行為特征,并在市場預測的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市場營銷計劃等,是電信服務業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目標的重要手段。
1 數據挖掘技術
數據挖掘,又稱為數據庫中的知識發現,是一種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其目的是從大量數據中尋找有用的信息。目前,數據挖掘技術有聚類、決策樹、關聯規則、神經網絡、支持向量機等方法,它們通過機器學習的途徑獲取信息,以用于決策支持、預測、估計等領域。不同的數據挖掘方法具有不同的應用范圍。在電信行業中,客戶細分一般可用聚類方法,而針對客戶流失預測及客戶保有問題,采用決策樹方法,相對來說,其結構和推理的過程更清楚。
1.1 聚類分析
聚類是數據挖掘領域最為常見的技術之一,它將不同個體按相似度大小相近的原則聚集成類。相似度是根據描述對象的屬性來計算的。距離是經常采用的度量方式。通過聚類過程形成的每一個組成為一個類。通過聚類,數據庫中的記錄可被劃分為一系列有意義的子集,我們可以借此分析較大的、復雜的,連續有許多變量的數據庫。應用在市場研究領域,聚類分析是市場細分、尋找不同目標市場及其人員特征的非常簡單而又非常有效的方法。
主要的聚類方法大體上可以分為:劃分方法、層次方法、基于密度的方法、基于網格的方法以及基于模型的方法等。K-均值算法是比較常用的算法,為經典的劃分方法。算法描述如下:
算法1:k-均值聚類算法
輸入:類的數目k和n個對象
輸出:被標記聚類類別的n個體
方法:
(1)任意選擇k個對象作為初始的類中心;
(2)根據類中對象的平均值,按相似性大小給每個對象(重新)賦予類標記;
(3)更新類的平均值以及類中心;
(4)若類中心不再發生變化,則輸出,結束;否則轉(2)。
1.2決策樹分析
決策樹是目前最常用的分類技術之一,它是類似于流程圖的樹結構,其中,每個內部結點表示在一個屬性上的測試,每個分枝代表一個測試輸出,而每個樹葉結點代表類或類分布。決策樹算法的核心思想是貪心算法,它以自頂向下遞歸的劃分一控制方式構造決策樹,即從樹的根結點處的所有訓練樣本開始,選取一個屬性來區分這些樣本,該屬性的每一個值產生一個分支,然后將此思路遞歸地應用于每個子結點上,直到結點的所有樣本都區分到某個類中。
各種決策樹算法之間的主要區別就是如何選擇屬性進行劃分,以經典的決策樹算法C4.5為例,它選擇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屬性作為待劃分的屬性:
設T是有t個數據樣本的集合,假設有k個不同類,設T中的c類包含t個樣本,任意一個樣本屬于類c的可能性為t/t。
設屬性V具有互不重合的n個值,可以用屬性V將T劃分為n個子集,這里Ti中的所有實例的取值均為v。如果v選作測試屬性(即最好的劃分屬性),則這些子集對應于由包含集合T的結點生長出來的分枝。設ti是子集Ti中c類的樣本數。根據v劃分的子集的熵或期望信息。
其中幾項充當第一個子集的權重,且等于子集(即V值為vi中的樣本個數除以T中的樣本總數。熵值越小,子集劃分的純度越高。
將屬性v作為劃分屬性所獲得的信息增益。
根據此公式計算每個屬性的信息增益,算法C4.5將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屬性選作給定集合的測試屬性,創建一個結點,并根據屬性的每個值創建分枝。
2 在電信行業客戶保有中的應用
客戶流失是電信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在市場飽和期,競爭異常激烈,客戶具有更多的選擇,爭奪新客戶入網的成本已經遠遠高于挽留現有客戶的成本,從實際的業務角度來看,如何保有自己的客戶,如何展開客戶挽留的行動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在大量的歷史數據中進行挖掘分析:利用聚類分析技術進行客戶細分,挖掘不同客戶群的業務特征;利用決策樹技術進行客戶流失傾向預測,可以針對流失傾向較高的群體,并結合這些客戶對應的客戶群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客戶挽留策略。
2.1客戶細分
細分是指將一個大的客戶群體劃分成一個個細分群,同屬一個細分群的客戶彼此相似,而隸屬于不同細分群的客戶則有不同的典型特征??蛻艏毞种饕婕暗臄祿诰蚣夹g為聚類分析。通過客戶細分,能深刻理解不同客戶群的典型特征,從而對客戶總體構成有更準確的認識,對客戶的服務和營銷更具針對性。
在客戶屬性中,總費用是一個能反映出客戶級別的屬性,月總費用越高的客戶等級越高,是應該特別珍惜的資源。但并不是等級低的客戶就不值得關注了,相反,月總費用低的客戶更有升高等級的潛力,同樣值得關注。
運用馬克威軟件,對月總費用這一屬性進行聚類,采用的是K-Means快速聚類法。對聚出的類(共9類)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有的類包含客戶太少,如1個,2個等。對這些類進行合并,不妨將這一個大類(原先標識分別為1、2、3、4)的標識設為0。再對此時形成的6個類進行統計分析,得出表1??梢郧宄乜闯?2.33%的客戶月總費用集中在88.62元左右。
2.2 客戶流失預測
通過數據挖掘建立流失預測模型,分析客戶流失傾向即可在客戶流失之前做出預警并給出量化指標衡量該客戶流失可能性的大小。業務人員也可以根據每個客戶的流失可能性對客戶從高到低排序,找出流失傾向較高的群體,并結合這些客戶對應的分群特征,采取相應的客戶挽留策略,以進行更加精細的客戶保有工作,提高客戶挽留的成功率。
首先通過相關性分析,可以找出每一個客戶屬性與客戶行為和客戶流失概率之間的相關性。通過比較選擇,刪除那些和客戶流失概率相關性不大的變量,可以減小模型的復雜程度,使建立的模型更加精確。其次在模型建立以后,需要用大量的數據對 建立的模型進行修正和檢驗。―個未經檢驗的模型如果被貿然推廣使用,就有可能由于模型的不精確給應用項目帶來損失。故在建模時通常會把數據分為兩部分:訓練集和測試集,訓練集用于建模,而測試集用于驗證模型,以避免模型出現“過擬合”的情況。
利用馬克威分析系統,先采用每隔10條記錄取一條的系統抽樣法從248796例客戶的大樣本中抽出2488例客戶作為樣本,運用數據挖掘技術中的決策樹方法對樣本進行挖掘,以應收費用、欠費金額、在網時長作為輸入變量,客戶流失作為目標變量(其中0表示未流失,1表示流失),挖掘結果如圖1所示。
從此決策樹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應收費用在[-5.51,259.72]范圍內,并且欠費金額在[-0.01,21.12]范圍內,則客戶流失的可信度為79.92%。在大樣本下,通過以上記錄條件進行選擇得到:應收費用在[-5.51,259.72]范圍內的客戶有2488例,其中欠費金額在[-0.01,21.12]范圍內有1803例,而在這1803例客戶中有1424例流失,即有78.98%(=1424/1803)的客戶流失,與用決策樹方法得出的可信度之間的誤差為0.94%??梢娪糜柧毤ǖ念A測模型能很好地對測試集進行預測,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出哪些客戶容易流失。當然,為了能將模型應用到洞察力營銷當中,還需要業務專家、市場營銷人員等的參與,從業務上指導變量的篩選。
2.3 客戶保有策略
選擇合適的目標客戶群、確定有針對性的保有策略,是確保整個客戶保有營銷活動成功的關鍵所在?;诙床炝I銷的客戶保有是一個應用數據挖掘技術幫助企業構建更個性化并有更高利潤的市場營銷活動的過程。洞察力營銷是一個閉環的自我學習過程(如圖2所示)。
通過將客戶細分模型與客戶流失預測模型緊密結合,既能洞察各客戶的業務特征,又能獲取客戶的流失傾向,便于市場營銷部門選取流失傾向較高的客戶采取針對性的保有策略,比如:針對流失傾向較高的近郊密切型客戶:推薦本地親情連線套餐,例如20元包打40元區間電話;針對流失傾向較高的傳統長途型客戶:傳統轉IP,釋放風險,先推薦17909電信直撥,然后再推薦國內長途親情連線;針對流失傾向較高的異商IP型客戶:進行IP反爭奪,推薦電信IP包月或保底套餐、分段折扣電信lP預付費卡;針對流失傾向較高的本地商務型(多與移動、聯通用戶通話)客戶:要派客戶經理直接上門挽留,推薦包月或保底套餐、預存話費送小靈通、小靈通彩鈴免費送等。
篇8
技術措施 商業模式 消費觀念 電子書版權
張慧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2011級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著作權法定補償請求權研究”(12BFX114)的初期成果以及研究生創新教育計劃“中國電影產業的版權制度研究”(2012B1303)研究成果。
電子書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也帶來一個充滿危機的時代,技術的發展使對作品的復制和傳播更為簡單、快捷,如何在電子書時代平衡作者、內容提供商、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是版權法律制度面臨的難題。
一、技術措施在數字化作品中的適用
1. 技術措施的適用與爭議
“版權法所保護的技術措施是指版權人所主動采取的,能有效控制進入受保護的作品并對版權人權利進行有效保護,防止侵犯其合法權利的設備、產品和方法?!盵1]技術措施可以控制對作品內容的使用方式和復制、修改方式,甚至可以控制受保護內容在個人電腦上的安裝及保存時間,確保所獲得的內容只能在固定的設備上使用。
實際上,通過技術措施來控制作品的使用造成了存在于作者、內容提供商以及消費者之間的緊張關系?!白髡吆蛢热萏峁┥绦枰獙ψ髌吩O置技術措施保護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然而更多的消費者卻希望獲得更高質量的數字作品以及可以自由使用他們‘購買’的數字化作品并依照他們自己的意愿使用?!盵2]顯然,包含技術措施的數字作品使得顧客的期望落空,因而消費者對于技術措施十分不滿,那些愿意接受付費使用電子作品的人認為,他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為技術措施對他們實施了限制。而且消費者普遍抱怨,使用技術措施的產品缺乏良好的兼容性?!坝杏^點稱,技術措施的使用是預先設定使用者會對數字化作品進行盜版,或者為盜版使用提供出租?!盵3]反對技術措施的觀點普遍認為,技術措施是對合法購買者使用的不公平鎖定,使得他們不能按照自己的預想來使用合法購買的內容。
“對技術措施適用的爭議仍然沒有定論,但值得注意的是,業內人士對于蘋果公司進入電子書市場表示失望,原因是蘋果公司使用對電子書進行編碼的技術措施來防止對其所提供的電子書的盜版等侵權行為?!盵4]2009年,蘋果公司已經宣布在iTunes中出售的數字音樂作品將不再使用技術措施,顯然在電子書領域,蘋果公司使用技術措施的行為被業內人士看做一種保守的商業模式。使用技術措施是權利人大力呼吁的結果,為什么在版權保護受到威脅的情勢下,版權產業的參與者對技術措施的態度卻發生截然不同的轉變,要說明這個問題,可結合網絡環境下的商業模式加以考察。
2. 技術措施與商業模式
技術措施發展并沒有破壞目前的版權體系,相反,創造了新的商業機會?!澳壳埃夹g措施的適用看似打破了權利所有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平衡,但事實上這并不意味著技術措施會破壞版權法體系,相反,技術措施將推進商業模式的建立,過強的版權保護對市場是不利的?!盵5]
蘋果公司利用“fairplay”進行數字版權管理,但該技術措施的實施使得蘋果公司的產品不能和其他設備兼容。這種全新商業模式被認為是數字音樂銷售的經典商業模式,甚至蘋果公司的競爭對手都承認,iTunes和Ipod代表了數字媒體產業的模式。
在蘋果公司看來,技術措施與數字化作品的關系如此緊密,不可分離。“但在2009年初蘋果公司突然宣布放棄在數字音樂作品中使用技術措施。蘋果公司宣布轉變商業模式是因為要順應消費者對自由使用的要求?!盵6]也可以說,蘋果公司放棄了經典商業模式轉而滿足消費者希望獲得的自由使用商業模式。蘋果公司放棄技術措施保護的決定在互聯網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全新靈活的商業模式,反映出:第一,蘋果公司迎合消費者對于音樂作品使用方式的要求,因為技術措施對數字音樂作品的限制過多;第二,權利擁有者認識到過強的內容控制手段并不會改善盜版帶來的影響以及利潤的下滑,相反,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技術可用來幫助保護作品以制止未經許可的獲取、復制、篡改、發行、表演或展示作品。由于技術發展的速度很快,因此基于專門技術而發展的保護和管理系統的有效性可能是有限的。”[7]商業模式的轉變正是對技術措施保護有限性的彌補。這并不是說技術措施遭到了全面否定,至少在法律層面上,技術措施仍然是保護版權利益的“一把鎖”,在商業領域,是否選擇技術措施則是一種商業策略。
二、電子書版權保護的困境與商業模式的新發展
1. 電子書產業的版權保護困境
在我國,電子書版權保護的困境尤為突出,我國目前已經形成多渠道獲取電子書的不同商業模式,消費者支付一定的費用就可以獲取需要的作品。雖然這些電子書內容經過技術措施處理,但依然存在被非法破解的風險。此外,網絡時代的到來培育了人們免費“分享”資源的理念,大量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的出現使得作品被免費“分享”,而被“分享”的作品往往未經作者授權,版權糾紛不斷。
大量泛濫的“山寨”電子設備的出現也給本來就嚴峻的電子書版權保護形勢雪上加霜,人們根本無需付費就可以手持山寨設備,盡情下載免費網絡電子書,網絡儼然成為盜版作品的集散地。作家們根本無法從電子書出版中獲得收入或收入根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對于電子書版權的授權顧慮重重,不敢輕易涉足。我國電子書市場呈現的畸形態勢嚴重制約著電子書產業的發展,電子書版權保護制度面臨著考驗。
2. 電子書商業模式的新發展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電子書最重要消費市場之一。2010年,我國電子閱讀器銷量預計達300萬臺,銷售額將達60億元?!霸谏虡I模式上則形成了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運營商主導模式、以盛大和方正為代表的電子書門戶模式、以漢王科技為代表的終端廠商主導模式,及以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為代表的出版社主導模式?!盵8]各種商業模式都采取了技術措施保護手段,包括加密技術、數字水印技術、簽名技術、權限設置及認證制度??傮w來看,我國電子書產業中所使用的技術措施比較嚴格,僅能在電腦和專用閱讀器中閱讀且不可以復制和傳播。
美國是電子書產業發展的領先國家,在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4家從事電子書業務的公司是:亞馬遜、索尼、Barnes&Noble和蘋果。這些企業采取了不同的保護模式。亞馬遜使用了強有力的技術措施保護從亞馬遜公司購買的電子書版權。而索尼與Barnes&Noble則采取了一種開放的系統Epub,該系統只是在基礎軟件中使用了一層技術措施,因此,索尼公司與Barnes&Noble的電子書可以在任何使用Epub軟件的平臺中閱讀。業內人士呼吁亞馬遜公司不要利用編碼鎖住其提供的內容,而是加入Epub的使用行列中來,但尚沒有得到響應。蘋果公司則聲明不會使用Epub軟件而是使用蘋果公司的“fairplay”技術措施來保護蘋果公司獲得的電子書版權。Barnes&Noble則了自己的電子閱覽器――Nook。Nook同樣使用了技術措施但是允許讀者更改文件格式以及“分享”,即一個使用者可以借給另一個使用者閱讀最多兩周,當然要使用Nook軟件,在借閱期間,第一個使用者就無權接觸該作品了。
相比之下,美國電子書產業所使用的技術措施更靈活更具兼容性。而且據業內人士分析,技術措施保護手段將會從嚴格轉向開放。隨著技術的發展,電子書市場將迎來如同之前電子音樂市場一樣的競爭情景,技術措施仍然是電子書商業模式的一部分,使用技術措施仍然是內容提供商的責任,同樣技術措施也不能完全解決版權的困境。
三、電子書版權保護中技術措施適用的新趨勢
“技術措施、不兼容的播放器、自由獲取,這些都已不是消費者關注的問題了。”[9]完美的設計、合理的市場規劃,例如iTunes就表明成功的商業模式在于提供一個合法的下載和在線使用的渠道。盜版也許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法律制定者和產業參與者無法采取措施來消除盜版帶來的影響。電子書出版商至少應保證消費者通過合法渠道獲得電子內容要比通過非法渠道獲得盜版內容更容易。
(一)技術措施仍然是保護電子書版權的有效手段
出版產業在使用技術措施的問題上出現分歧。隨著更多的內容提供商和服務商進入市場,最重要的問題是是否使用技術措施以及怎樣設計技術措施來保護版權。決定是否保護技術措施,網絡出版商需要明確使用技術措施的缺陷:如技術措施并不能制止盜版和非法使用;無論技術措施設計得多么復雜,并不是不能被破解的。
網絡出版商面臨的另一個強大障礙是免費文化和分享理念。這些消費者不愿意為數字內容付費,而視技術措施為可規避的障礙,甚至是一種挑戰,他們認為并不需要立法來保護技術措施。為避免陷入無休止的版權保護的爭議中,版權所有者開始認識到允許消費者自由使用他們購買的內容,提高硬件產品的兼容性,將有助于改變電子產品在消費者眼中僵化的概念,可促進電子產品銷售。技術措施適用的目的是防止未授權的內容被共享,但要確保消費者可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所購買的內容。
盡管技術措施不能消滅盜版,卻是有利的品牌內容工具,不同的內容提供商可在不同的技術措施的包裝下出售相同的歌曲、圖書。數字音樂產業證明了使用技術措施可說服版權所有者提供作品的電子版讓公眾分享。決定是否使用技術措施,內容提供商們需要謹慎設計技術措施的模式,預想可以得到怎樣的良好結果。
(二)不斷發展和完善具有創新精神和競爭力的商業模式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kernochan法學研究中心在一份有關媒體與藝術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技術措施會促進內容提供方式的創新,促進新商業模式的發展。無疑,接受新模式有助于電子書產業的發展。網絡出版商和內容提供商不需要再控制消費者的使用行為而是需要設計利用技術措施保護電子書版權的商業模式。在出版業的交易中,網絡出版已是公認的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如果傳統出版商害怕利潤下滑,對電子書版權交易持有疑慮,仍采用嚴格僵化的技術措施來控制版權,這種方式顯然違背了電子書貿易的發展趨勢,也不利于鼓勵顧客通過合法渠道獲取電子書,同時還打擊了作者創作和出售作品的積極性。
結 語
技術措施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中均受到認可,我國在2001年修訂《著作權法》時在法律責任中也作了規定,但從邏輯上來講不完善。在第三次著作權法修改草案中,單設一章專門規定了“技術保護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確認了為保護著作權和相關權,權利人可采用技術保護措施,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技術保護措施。技術措施并不是著作權和鄰接權的內容而是一種保護手段。適用技術措施固然受到法律保護,但法律并沒有規定也無法設計技術措施的適用程度。
目前的情況是,在版權產品內容相同的前提下,取得市場優勢地位的因素取決于產品和個性化服務。盜版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吸引力,因盜版者無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增值服務,這從蘋果公司培養出的難以置信的品牌忠誠度可見一斑。隨著電子書制作成本的降低,電子書的價格也更具吸引力,消費者也更愿意付費購買合法作品。消費的日趨良性化使得出版商、內容提供商和消費者都從中受益。技術措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盜版帶來的影響,但發展的根本動力還是源自不斷地創新。靈活適用技術措施趨勢切合了消費者的消費預期,也更符合消費者保護原則。作品的數字化趨勢已經無法逆轉,在互聯網環境下,技術、創新與消費觀念的改變是保持產業良性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梁志文. 數字著作權論[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10.
[2] PAMELA SAMUELSON&JASON SCHULTA.SHOULD COPYRIGHT OWNERS HAVE TO GIVE NOTICE OF THEIR USE OF TECHNICAL PROTECTION MEASURES?[J].J.ON TELECOMM.&HIGH TECH.L,2007(6):42.
[3] Priti Trivedi.Writing The Wrong:What The E-book Industry Can learn From Digital Music's Mistakes With DRM.[J]Journal Of Law And Policy,2011(33):925.
[4] Alex Pham. Apple to warp Digital Books in FairPlay Copy Protection.[2010-2].http:///news/blogs/.
[5] Mark H.Lyon.TECHN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DIGITAL AUDIO AND VIDEO:LEARNING FROM THE FAILURE OF AUDIO COMPACT DISC PROTECTION[J].SANTA CLARA COMPUTER &HIGH TECH.L.J,2007(23):656.
[6] Priti Trivedi.Writing The Wrong:What The E-book Industry Can learn From Digital Music's Mistakes With DRM.Journal Of Law And Policy,2011(33):927.
[7] NOCOLA LUCCHI.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DIGITAL MEDIA: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EGAL PROTECTION,TECHNOLOGICAL MEASURES,AND NEW BUSINESS MODELS UNDER EU AND U.S.LAW[J].BUFFALO LAW REVIEW,2005(53):1179.
篇9
關鍵詞:數字化變電站;繼電保護;革新與挑戰
一、 數字化變電站的定義、結構以及主要技術特征
(一)數字化變電站定義
數字化變電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設備和網絡化二次設備分層構建,建立在IEC61850通信規范基礎之上,能夠實現變電站內智能電氣設備之間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現代化變電站。數字化變電站體現在過程層設備的數字化、整個站內信息的網絡化以及開關設備智能化的實現。
(二)結構技術特征
數字化變電站的主要結構分為物理結構和邏輯結構。數字化變電站的物理結構主要包括智能化的一次設備和網絡化的二次設備。
智能化的一次電氣設備主要包括電子式電流/電壓互感器、智能型斷路器/隔離開關、智能型變壓器以及其它電氣輔助設施。
變電站內的二次設備主要包括本文重點敘述的機電保護裝置和防舞弊裝置、測量控制裝置、故障錄波裝置、電壓無功控制、同期操作裝置以及在線狀態監測裝置等。
數字化變電站的邏輯結構則包含了過程層、間隔層和站控層。過程層是一次設備與二次設備的結合面。
間隔層主要功能是:匯總本間隔過程層實時數據信息;實施對一次設備保護控制功能;實施本間隔操作閉鎖功能;實施操作同期及其它控制功能;對數據采集、統計運算以及控制命令的發出具有優先級別的控制、同時高速完成與過程層及站控層的網絡通信功能。
站控層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兩級告訴網絡匯總全站的實時數據信息,不斷刷新實時數據庫,按時登錄歷史數據庫;按照既定數據將有關數據信息傳送至調度或控制中心;接受調度或控制中心有關控制命令并轉回間隔層、過程層執行;具有在線可編程的全站操作閉鎖控制功能;具有站內當地監控,人機聯系功能;具有對間隔層、過程層設備的在線維護、在線組態、在線修改參數的功能;具有變電站故障自動分析和操作培訓功能。
數字化變電站的主要特點體現在:信息建模標準化、數據采集數字化、信息交互網絡化、通信介質光纖化、一二次系統狀態可監測實時化。
二、數字化變電站對繼電保護帶來的的革新以及后者在前者中的應用挑戰
基于IEC61850通信協議的數字化變電站將變革傳統的變電站一、二次設備,它的特點是采用分布多層的結構體系,面向對象的數據統一建模,數據自描述,采用抽象通信服務接口和特殊通信服務映射技術,實現智能設備之間的互相操作能力,面向未來的開放體系結構。他給變電站的設計、安裝、調試、驗收和運行帶來的革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數字化變電站信號回路和操作控制驅動回路采用微處理器和光電技術設計,數字程控器以及數字公共信號網絡將取代傳統的導線連接;繼電保護測試也將是一種全新的,網絡化的測試,需要充分了解保護的配置,利用通信協議規約的特點,創新測試方法、設計出完善的測試方案,同時測試通信、同步功能、檢查上傳信息等多項功能,測試才能夠完善、全面。
數字化變電站的安裝和調試過程是系統網絡化和數字化的過程,需要針對IEC61850的固有特點和需求作出相應的修改補充和完善,以期適應系統的要求。
數字化變電站的建設給現場驗收工作帶來了新的要求,根據相關標準,不僅要驗收系統中的軟件硬件,還包括系統之中使用的說明文檔等項目。
以IEC61850為核心的新設備功能更加強大,設備通過靈活的配置信息得到可靠的管理。
數字化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是開放、標準的網絡技術,所有的供應商都可以開發基于因特網的應用程序來監測控制或遠程診斷,但這樣一來就會導致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安全性降低,因此,加強安全系統的建設,是一個非常突出而重要的問題。
實現數字化、程序化的操作流程是數字化變電站必須的,變電站間隔層程序化操作和控制模式可以影響響應速度和可靠性,使得操作愈發便捷,但是必須保證程序化控制的可靠執行要求保證系統程序的穩定和可靠。
由于目前廣電/電子式互感器的生產廠家數目有限,產品可選型號的廠家較少,部分電壓等級的電流互感器變化較大,并不能滿足現場運行需要,所以一般在合并器上采用軟件的方法修改變比,使得其輸出精度可能無法滿足要求,給變電站的計量和保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由于廣電/電子互感器本身的結構特點和工作方式,導致互感器的角差、比差現場試驗難以進行只能等到設備投運帶電后才能夠檢驗接線的正確性。加之光電/電子式互感器的局放試驗、伏安特實驗的方法和標準也與常規設備有很大的區別,這就需要設備專家和運行主管單位專門制定。
數字化變電站保護校驗相對復雜,在變電站運行的條件下對部分間隔層保護校驗的難度很大,目前的常規繼電保護檢驗裝置無法提供數字化保護所需的電流量和電壓量,由于電流量和電壓量必須經過合并器才能夠進入保護裝置,而要完成實驗必須自帶合并器提供模擬試驗中的電流量和電壓量,要完成母差保護這類需要大量電流量和電壓量的保護校驗便顯得非常困難。
IEC61850通訊協議本身并沒有對變電站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做任何規定,同時協議本身的開放性和標準型給變電站的網絡安全帶來了重大隱患。要做到二次系統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確定性,符合二次系統安全防護的要求,是自動化長期需要考慮和完善的技術環節。雖然目前已經投入運行的變電站采用了防火墻以及分層分區隔離等手段進行防護,但是防護的效果仍然有待于時間的考驗。
變電站的運行管理系統包含的內容相當豐富,但是當務之急在于缺乏有關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國家電網公司頒布的企業標準《線路保護及輔助裝置標準化設計規范》和《變壓器、高壓并聯電抗器和母線保護及輔助裝置標準化設計規范》中并未設計適應IEC61850的有關內容。
三、結束語
目前國內已經有數字化變電站順利投入了運行,總體來看,設備運行平穩,各類數據采集傳輸無誤,保護和自動裝置運行正常,至少已經說明數字化變電站的技術運用到實際中并已經通過了實踐的檢驗,滿足了安全穩定的系統運行要求。但同時,應該注意到,當前采用IEC61850構建的數字化變電站,還屬于功能實現的初步階段,極端保護運行管理工作尚未與數字化變電站技術同步進步。本文結合數字化變電站的試點建設和運行經驗,初步分析了數字化變電站的優點和帶來的挑戰,數字化變電站中繼電保護的技術標準、檢驗標準和標準化設計規范還有待于完善,繼電保護反事故措施尚未修訂。如何實現全智能的自動測試,出示報告,如何測試多臺保護裝置進行完整的整組試驗,如何完全適應IEC61850的繼電保護測試儀研發和使用,人員培訓等。相信隨著數字化變電站的逐步推廣運營,上述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提供完善高效安全的繼電保護裝置以及回路檢驗的新方法、新手段,相信在通信,自動化等各專業的共同協作下,數字化變電站將會取得蓬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寶志,郝燕麗.開放式數字化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地討論繼電保護,2004,32
篇10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新技術應用;環境保護
前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利水電施工中應加強新技術的應用,增加施工過程中的高不書支含量,盡量的降低施工成本。但伴隨著施工而產生的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堅持可持續發展以及綠娜不保的理念。
1研究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的重要意義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的階段,不斷擴大的工業生產規模和不斷提升的人民生活水平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水電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具有安全、環保等優點。水利水電工程一般作為解決我國水資源地域分布不均、自然災害頻發以及電能不足的重要基礎設施,具有發電、調水、防洪中的一種或幾種功能。工程建設企業若要想提高市場競爭力,必須在保證工程進度和實現成本目標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確保工程質量,創新施工技術對于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進度、成本、質量等目標的實現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作為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技術,如果出現應用不科學或技術失誤必將導致嚴重的質量問題,為企業和社會帶了極大的損失,所以,研究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現實意義重大。
2、水利水電施工中的新技術
2.1混凝土碾壓技術
混凝土碾壓技術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當中最常使用的新型技術,該技術通過對大面積干硬混凝土的碾壓來實現對水利水電工程的混凝土澆筑工作,具有非常不錯的施工效果。在進行大體積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當中,混凝土碾壓技術能夠在保證建設質量的基礎上,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建設回報,因此其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當中的使用非常廣泛。除此之外,該技術還具有碾壓表面堅實、無坍落度的優勢。隨著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需求的不斷增大,碾壓混凝土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在混凝土種類方面該技術已經實現了“高粉煤灰混合混凝土”“貧碾壓混凝土”和“砂卵石與水泥混合混凝土”等多方面的發展。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用于混凝土碾壓技術的混凝土的配比與一般混凝土有所區別,水泥、粉煤灰、水、不同粒徑骨料的配合比會根據混凝土碾壓的實際需求而有所改變,這也是碾壓混凝土的粘稠度更大,必須要依靠碾壓才能完成澆筑的重要原因。在混凝土碾壓過程中,為了保證碾壓質量,施工企業都會以薄層分層碾壓的方式來進行混凝土碾壓,這使得所碾壓每一薄層混凝土之間的融合性與穩定性容易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到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質量?;诖朔N情況,我國獨創出變態混凝土,該混凝土在符合混凝土碾壓技術的同時,在混凝土層面結合質量與一般混凝土的結合狀態基本保持相同,這在簡化2種混凝土搭配而帶來結合問題的同時,大大增加了混凝土碾壓技術的應用效果與應用范圍,這對于提升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質量與工程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2水利水電施工中AuotCAD技術的應用
在水利水電工程應用中。AUt0CAO可以方便的建立各種數學模型,同時對于各種工程橫斷面縱斷面圖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圖紙能夠方便的繪制。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水利水電的順利施工,加快了水利水電的在技術層面的發展,這種技術的應用為行業中的技術人員提供了極大地方便。隨著這項技術在各個方面的發展,定將更好的服務于水利水電行業。
2.3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GIS技長和數據庫技術的應用
GIS技術和數據庫技術在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并被許多工程技術方面所應用,同樣,在水利水電行業GIS技術和數據庫技術也逐漸被工程技術人員所采納。這些技術的應尾能夠宇巴則量得到的大量數據或信息進牙琳目應的存儲,從而可以方便的構建三維數字地形模型,提高測量后數據白勺利用率,減少很多沒必要的重復測量。
3、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1)水利水電工程的實施,容易讓地基變低,使周圍的地區環境變差,容易造成坍塌現象的產生。因為水利水電工程選擇的地基必須在水多的地域,齒鞘琶夠為水力發電提供更多的水動力。當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不夠結實的時候,周圍地函寺別容易發生塌陷現象。
2)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容易使得地下水的水位上升,造成土地鹽堿了價口沼澤化。對于內河運輸來說,水面下降,容易造成輪船擱淺,并且水電站的建設陰礙了船舶的正常通行。
3)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材料中有許多影響環境清潔度的粉塵和氣體,這些容易造成空氣虧染。例如,混泥土中就有許多容易帶來空氣污染的粉塵一旦進行攪拌就會讓不利于環境的顆粒與粉塵泄露。在進行基建設日寸,為了能夠更好地開挖,一般會采用爆破技術與方法,這樣會造成大氣污染。
4、解決水利水電施工過程中對環境不利因素的對策
1)采用合理科學的勘測方法進行勘測,勘探出合適的并月堅固的士也基,這樣水利水電施工過程就能保證周圍環境不易出現坍塌和滑坡現象,保證環境的安全。這樣既有利于保證水力發電工程的質量,同時也有利于保障環境不受到影響。
2)水力發電站的設計不能違反自然原則,要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土地鹽堿化和沼澤化發生的概率。同時也要適當的儲存水量,保持水平面在船舶的正常寧碼史范圍與深度之內。齒羊有利于水力發電,同時也不影響船舶的正常航線。
3) 選用合理的機械操作,降低噪音,減少對周圍居民的噪音污染,盡量避免夜間運作機械;施工中產生的粉塵,盡量采取有效的方式避免或者大幅度減少排放,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施工中產生的污水應合理化處理,不能肆意排放,將其分類處理,不污染水質和環境;施工中產生的廢料,不能隨意堆放,應專人負責分類規劃處理,減少對運輸過程的污染,不得隨意傾倒,破壞環境;水庫施工過程中,應注意水土流失情況,盡可能移植植被,保護水土,防止產生滑坡等災害;同時要保證施工人員實際操作是否符合規章制度,有無破壞環境,不按圖紙施工的情況,應及時制止??傊?,采用綜合管理的方式,以保護環境為前提,減少對環境、居民的污染,同時保證水利工程的質量,力爭建設出更多安全高效的水利項目。
4)建立合理的環境保護體制
針對水利水電工程給環境帶來的破壞,我們應建立一套全面的保護機制,在施工中,應對其嚴格監督,對于一些不符合施工計劃的做法,堅決予以阻止,對工程的每一個步驟都做好環境的監測保護,不能因工程而對環境產生嚴重的破壞??⒐ぶ髮τ谒こ痰谋O管也要及時,作為施工方,應該負責對工程后期的監管,尤其監測其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是否會破壞周圍環境,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等。
結束語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過程對基礎設施的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增加,水利水電工程作為一種重要的基礎設施,其在經濟發展中正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當前,隨著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項目的數量越來越多,建設規模越來越大,對于其施工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各種新材料、新技術、新方法的使用也給工程施工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重視施工技術的研究和使用,從而實現工程施工的各項目標。
參考文獻:
[1]段百威,吳鵬,謝成奎,徐石磊.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現場環境保護措施探討[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2,(24):51-52.
[2]周擁軍,劉明,丁善鋒.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的新技術應用和環境保護[J].科技與企業,2013,(14):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