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0: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養老保險體系構建中需要直接面對的問題就是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國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保障制度就要不斷地完善,以通過塑造優良的人口環境促進人口良性發展。中國目前已經進入到人口老齡化社會,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極深。人口老齡化意味著中國社會保障的壓力是極大的。如果養老保險制度沒有跟得上時展,就意味著在具體實施中存在著滯后性。人口老齡化屬于世界性問題,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就更需要直接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對全面掌握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從中分析城鄉差異,并對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執行情況做出基本的判斷,基于此而對人口老齡化對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進行評估。從中可以明確,中國的社會發展結構受到人口老齡化、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極深,加之多元文化滲入,使得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受到了一定的沖擊。要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才能夠加快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步伐,并推進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
1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以及改革現狀
1.1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
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自建立以來,經歷了改革,至今已經走過了10多年的實踐,期間不斷地摸索著,并落實到實踐中,對于養老保險資金管理已經形成了社會統籌結合個人賬戶的資金籌集方式。[1]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中國的養老保險現狀日趨嚴峻,使得養老保險制度難以為繼。目前退休人員的勞保保障,特別是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的啟動,養老保險功能日趨退化。這就需要從中國發展實際出發,針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踐問題展開研究,思考社會保障中所存在的問題。
縱觀中國養老保險的發展歷程,自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以來中國的養老保險不斷地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即從1951―1965年的養老保險制度開始建立;1966―1976年的養老保險制度引發社會問題而遭到破壞;1977―1992年的養老保險制度進入到恢復期并根據社會發展形勢而不斷地調整;直到1993年,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開始改革和創新。從中可以明確,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在每一個階段都與中國社會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且符合中國國情。目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變了原初的養老金計算方式,采用了社會統籌結合個人賬戶的養老保險模式,逐漸形成了中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
1.2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現狀
中國新型的養老保險制度經過不斷地改革,形成了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內容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企業補充養老保險三種養老保險形式,構成了多支柱的養老保險模式。
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即為國家統一養老政策下的養老保險,主要是滿足廣大的退休人員和離休人員的基本生活?;攫B老保險的覆蓋面非常廣,包括所有的單位職工、個體商戶以及自由職業者。職工個人儲蓄性的養老保險屬于一種補充性的養老保險形式,是職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覺自愿參與養老保險。這種養老保險模式可以與企業的養老保險相結合,有助于激發企業職工參與保險的積極性。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即為在基本養老保險基礎上所繳納的企業年金,是基于國家有關政策而建立起來的,旨在提高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水準。
中國自2014年以來,開始啟動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明確提出了改革方案。其中所涉及的敏感問題就是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與企業養老制度并軌的改革方案。養老保險改革嚴格按照“一個統一”的原則的同時,相關工作的展開要確?!拔鍌€同步”:其一為養老保險制度與工資制度同步;其二為機關與事業單位關于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同步;其三為待遇調整與計發辦法之間要保持同步;其四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要與職業年金的建立同步;其五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同步。[2]
2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根源以及所帶來的社會性問題
2.1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根源
中國人口老齡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的育兒費用比較高,人們的生活壓力比較大,且快節奏的生活,導致生育率有所下降,甚至在中國的社會中出現了很多的丁克族;二是中國的醫療科技水平發展比較快,加之現代的醫學知識傳播途徑很多,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都很懂得自我保健,使得中國的人均壽命有所延長;三是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執行了多年,雖然成功地降低了人口數量,同時也出現了老年人人口數量所占比例增多的現象。[3]
2.2 中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性問題
中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性問題就是養老問題。中國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加快,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流入到城市,這就使得原有的養老體制不再適應現代的發展。中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針對中國的養老問題加以解決,但是依然存在著矛盾,并已經成為社會性問題。人口老齡化給政府規劃養老的能力以考驗。養老已經不僅僅是養老金問題,還包括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保證、家庭護理等各方面。按照養老社會化的發展趨勢,未來的養老就是社會養老,使得原有的家庭生活保障模式被打破,養老問題由政府來解決。但是,面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中國政府很顯然也是力不從心的。
中國社會經濟的進步,使得中國的家庭趨向于小型化,多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農村居民向城市流動,使得農村人口數量降低。農村居民到城市中的主要目的也是希望自己有更好的發展,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解決養老問題。[4]之所以中國處于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下而出現養老保險制度問題,主要還在于養老服務隊伍的服務水平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由于整體素質不高,加之業務能力有限,使得養老保險服務質量較低,特別是對老年人的健康護理,很難從專業的角度達到老年人以及家屬的滿意。養老問題已經成為必須面對并著眼解決的問題。
3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經歷了不斷地改革和發展,面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加之養老保險制度在轉軌期間所存在的各種遺留問題,使得新型的養老保險制度自實施以來面臨著發展困境。
首先,中國的養老保險覆蓋面仍然需要進一步擴大。雖然中國政府將養老保險的覆蓋工作作為重點工作內容,但是,要實現養老保險的全覆蓋卻依然很難。根據有關數據統計,目前的養老保險在全國的覆蓋率還不到40%,很顯然這個數據無法證實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發揮著保障功能,也使得社會保障難以滿足中國社會發展需要。隨著2009年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啟動,使得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舉步維艱,在規?;l展的同時,很難將具體工作落實。特別是靈活就業人員,面對養老保險繳費的負擔,使得一些人員開始退保。
其次,養老保險基金沒有實現統籌規劃。從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情況來看,由于采用了分級統籌的方式,使得養老保險基金缺少風險抵御能力而導致基金嚴重流失。[5]養老費用存在著地域性,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導致養老金數量分配不均。對于經濟發達城市而言,養老保險基金尚存在結余,但是如果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會存在保險金缺口。一些人口流動頻繁的地區,由于這些流動人口會繳納養老金,而并不會在那里養老,就會使得該地區的養老金比較充裕。這樣就會導致養老金發放不均衡,越是經濟發達地區,人口流動快,養老金就會越多,而經濟落后的地區,由于缺乏流動人口,就會導致養老金發放困難。
最后,養老保險金的保值增值效率相對較低。中國自2010年以來,城鎮企業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所積累的養老保險金就已經出現了超過1.5萬億元的結余,但是這樣龐大的數字并沒有落實到企業職工的個人賬戶中?,F行的企業職工個人賬戶中,養老保險金主要是用于支付職工的退休金,賬戶多為空賬,而且按照目前的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金的20%足夠支付兩個月的費用,用于存入銀行或者購買政府債券的部分則占80%。隨著銀行利率的降低,使得養老金結余貶值,難以獲得較高的收益,這就會給國家養老保險帶來負擔。
4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措施
4.1 促進養老保險制度的整合,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從結構上來看較為分散,缺乏統一性,不僅對養老保險制度造成了不良影響,而且還使得養老保險制度難以應對目前的中國老齡化問題。[6]為了推進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整合,中國對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實施了改革,將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劃入到社會統籌范圍內。但是,在具體實施中,卻存在著養老保險制度新舊交替問題。在新的養老保險制度和舊的養老保險制度相互轉軌的過程中,就會存在利益上的矛盾,要實現平穩轉軌,還需要一個過程。面對這樣的問題,可以通過對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進行調整,將實施工資改革與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同時進行,使得養老保險制度順利過渡,快速進入到正式實施的軌道。
中國的另一項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就是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為了讓農村居民老有所養,中國為農村居民啟動了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在近年來的實施給農村居民帶來了實惠,但是,要將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劃入到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范疇當中,還沒有具體展開。中國城鎮化發展,加之中國農村正在走新型農業發展道路,很多農村地區已經逐漸向城鎮化轉變,居民的生活社區化發展。這就需要農村保險制度繼續推進,逐漸融入到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范疇當中,首先從養老保險制度上實現城鄉平等,以使得相關的各項制度有效銜接。參與養老保險的居民,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可以在城鄉養老保險之間相互轉換,以利于農村居民到城鎮就業時養老保險的銜接。
4.2 對養老保險制度要實施統一化的監督管理
中國進入法制化社會,雖然對社會保險金的管理都有明確規定,并在法律范圍內訴諸了關于保障基金的征收以及使用的問題,但是,很多相關內容都沒有在法律的層面細化。這就需要有關管理部門強化監督管理工作,包括財政機構、監察機構和審計機構都可以從各自的管理職能出發對社會保障基金的啟動和應用等工作進行監督管理。[7]特別是在社會保障基金的征收和使用上,要建立專門的監督管理小組,采用問責制的管理辦法,制定相關的風險管理制度以確保社會保障基金安全流動。隨著風險管理制度落實到實踐工作中,就會使得社會保障基金在使用的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散處理,降低基金投資的縫隙率。此外,對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使用,還要基于法律規定而由專業的公司進行市場化運行,以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的收益率。
4.3 從政策上支持養老保險和家庭保障的融合
中國進入到人口老齡化階段,養老保險工作日漸重要。要確保中國人口結構合理,就要注重養老保險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將養老保險制度與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家庭保障相融合,使得社會養老保險資源與家庭養老保險資源相匹配,養老保險問題的解決更為順利展開,才能夠促使中國的養老保險更適合中國的社會發展道路。政府作為社會養老保險的宏觀調控者,要從統籌管理的角度出發對家庭保險與社會保險整合。這就需要從道德的層面強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提倡中國家庭和諧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同時還要從政策上強調,從政策上完善家庭保障制度。此外,還要發動社會力量,讓全社會都來關注老年人群體,伸出援助的手幫助老年人,以緩解社會養老保險的壓力,特別是各項配套政策的落實到位,有助于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更為符合中國國情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完善。
4.4 高度重視商業保險的發展
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與社會發展形勢相比存在滯后性,這就形成了目前所必須面對的公民養老問題。雖然采用了立法的手段,但是由于區域差異和不同領域的養老保險制度有所不同,使得養老保險體系系統化運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關鍵期,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也進入到攻堅階段,面對中國養老保險發展緩慢的問題,可以通過倡導養老保險制度多層次展開。養老保險水平要建立在國家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上,在考慮到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還要將商業保險融入其中,鼓勵居民參加商業保險以滿足自身的養老需求。雖然中國的養老保險體系在不斷地完善,但是,在多層次養老保險中,商業保險所能夠發揮的作用還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中國應該建立保險政策環境,優化商業保險制度,以促使商業保險公司能夠在保險業務上多開通老齡產業,將保險公司的專業保險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以通過社會養老保險與商業養老保險相結合,使得中國的養老保險多層次展開。
篇2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n China, pension is no longer about meeting the most basic material needs of the elderly, but how to make their spiritual life richer, which could be one of the social problems of today and the future in China. Whil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ourism is a good solution. Chin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extremely rare, wonderful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if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to develop some tourism projects suitable for the old and enhancing wisdom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will attract more elderly tourists. This not only serves the society, but also promotes the upgrading of na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gets a broad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us better protecting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of China.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世界自然遺產;智慧景區
Key words: aging of population;world natural heritage;wisdom scenic spot
中圖分類號:C92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2-0328-02
0 引言
無可否認,我國不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一老年人人口大國。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按國際標準,我國不僅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人口呈不斷增速加快的趨勢,尤其是發達的沿海地區,人口老齡化現象更為嚴重。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如何養老是需要社會和家庭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們在承擔養老這一責任的同時,也一定要盡力把他們養好:即不僅要滿足他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康復護理和醫療保健,同時也要讓他們的精神文化等生活更加豐富,老有所樂。
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時也說明老年人這一消費群體在增大。在如何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上的需要,旅游業有很大發展空間,尤其是我國的最頂級旅游資源——世界遺產。截止2013年7月我國共有45項世界自然、文化及自然文化雙重遺產。相對而言自然遺產那絕美的風景、奇特的地貌、稀有的動植物對他們更是一種身心的放松、精神的享受。所以在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趨勢下,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旅游發展應該是一機遇,也是一次挑戰。愿對此進行探討,促進我國養老問題的解決和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1 我國自然遺產地的旅游資源特點
截止2013年7月我國共有世界遺產45項,其中自然遺產10項,由于自然遺產中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和中國丹霞都屬于聯合捆綁申報,所以我國自然遺產的分布區遠多于十處。其具體特點如下:①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多分布于湖南、貴州、重慶、四川、云南、新疆等西部地區。這些地區雖地處偏遠,但自然景觀的絕佳,對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旅游者來說都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節假日期間,旅游者絡繹不絕,甚至人滿為患。造成景區環境壓力過大。②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所在地區大多人口稀少、交通不便,雖近年來為了旅游發展修建了道路甚至建起了機場,但航班、車次都較少。且由景區到車站、機場的短距離聯系也不太方便。③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宣傳力度不大,尤其科普性的宣傳更少,雖游客慕名而來,卻對遺產地的了解、認識膚淺,致使旅游者作為遺產地的宣傳者、推廣者的效果不太理想。④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除了門票,他們很少去開發根據季節、人口年齡、職業等的特點,類型多樣的個性化旅游項目,這導致很多自然遺產地的門票價格過高和對門票經濟的過分依賴。⑤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很難保他們都能做到對游客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讓游客有賓至如歸的感受,導致游客對當地服務人員信任度的降低。⑥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景區內雖基礎設施不斷建設但仍不完善,特別對老、弱、殘疾等游客,很難實現無障礙旅游,而智慧景區的建設對各遺產地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艱巨的任務。
2 我國自然遺產地對老年人的市場開拓機遇
2.1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是我國的國情 實際上,早在2001年我國就已開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并且老齡人口增多呈加快趨勢。預計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億大關,老齡化水平達到14.8%。根據聯合國的人口統計數據,我國在2024年前后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將超過了14%,進入老齡社會。而我國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現已是老齡化城市。老年人的增多催生著養老產業的發展。這既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也是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
2.2 老年人有錢,又閑,又有旅游的強烈愿望 很多老年人的子女已經成家立業,孫輩也長大上學,退休后有充足的時間可走出家門飽覽祖國的壯麗河山來開闊眼界、放松心情。兒女們更愿意讓他們的晚年過得身心愉悅,所以他們都很支持父母的出游。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在去哪兒玩的選擇上更自由些,即使沒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兒女們也愿意自己出錢讓父母出去游玩,只要他們出行安全,放心。
2.3 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養老產業健康發展 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養老已是政府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終等涉及的服務項目市場化,這需要政府的智慧,更需要企業能把握商機、定好位置,積極參與,而我國政府對養老問題的高度重視,使養老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4 基礎設施的持續建設和不斷完善 由于我國近幾年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高速公路、高鐵的快速建設,使我們的出行不僅方便快捷,也做到了朝發夕至。機場建設的普遍化,和機票的經常性打折,使普通游客都能承受得起。旅游目的地為了招徠更多游客也不斷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旅游者的出行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也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3 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地對老年人旅游市場開拓的主要策略
3.1 認真學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國家政策來引導產業發展 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健全保障老年人權益的各項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參與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只有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各章節的規定,才能有針對性地發展符合市場需要、國家鼓勵的與旅游相關的養老產業。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社會服務、宜居環境等的要求,世界自然遺產地針對老年人的旅游項目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定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認真的學習和深入的分析,把握好發展方向,以其尋求最優項目。
3.2 認清國內外旅游市場的發展特點與趨勢,做好遺產地的自我定位 隨著東南亞、港澳臺、韓日等旅游市場的不斷成熟和歐美旅游市場的不斷擴大及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中島國的持續吸引,國內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選擇余地越來越大。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旅游客源國。而很多國外的旅游景區絕不比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遜色。同時國內旅游資源豐富,品質較好的地區也在大力發展旅游業,不斷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所以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面對國內外旅游市場的激烈競爭,如果不能認清自己,做好定位,而自認為世界獨有、資源稀缺、客源充足、門票收入可觀,就沾沾自喜,高枕無憂,會遲早被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所拋棄、淘汰。
3.3 開展針對老年游客的個性化旅游項目 旅游既是全社會的活動又是全世界的發展項目。雖然旅游者不斷增加,但供他們選擇的旅游目的地也越來越多。所以旅游產業未來的競爭會越來越大。為不斷地擴大旅游市場,針對不同的游客應開發適合他們的個性化旅游項目。對老年旅游者,雖然他們有很多的出游可能,但體能、精力的不足,讓他們及他們的子女不得不對他們的旅游出行產生各種顧慮,如旅游目的地的語言、飲食、住宿、交通等問題。特別是前往自然世界遺產地,這些景區大多地處偏遠、面積較大,地形較為起伏,擔心能否完成旅游,所以世界自然遺產地應針對老年人出游產生的各種顧慮,開發出讓老年人出游無任何后顧之憂的旅游項目。這樣才能把老年人的出游可能、渴望變成行動。也才能使自然遺產地的游客源源不斷持續增加,不斷增長。
3.4 各項設施的安全度、舒適感的不斷提高是吸引老年游客的有力保障 無論是聯系世界自然遺產地各景區間的交通,還是景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應不斷提高其安全度和舒適感,這不但是景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與升級,也是良好形象的樹立和吸引游客的亮點,甚至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設有老年游客VIP服務區,讓其出行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使老年人把旅游作為真正的愉悅體驗和享受。把去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是其首選的旅游目的地和最滿意的旅游地。能把老年游客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良好形象的宣傳者、推廣者,這是對世界自然遺產地最有效的廣告和推銷。
3.5 智慧景區建設是世界自然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 智慧景區是智慧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科學管理理論同現代信息技術高度集成,從而實現景區電子門票的管理;客流的在線統計分析及實時流量告警等服務;景區安全監控、車輛調度及景區實時信息的;虛擬景區建設和景區的宣傳與營銷等。這既有效地保護了景區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又為游客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促進景區旅游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由于世界自然遺產地科學保護是其首要任務,而智慧景區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其開拓各層次、各類型旅游項目的保障。所以世界自然遺產地智慧景區建設對于實現遺產地旅游產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 小結
旅游資源和旅游服務作為商品,經營者要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應把握好主要的消費群體和爭取到更多的潛在消費群體。關愛老人、心靈安慰和身體健康對他們來說同樣重要。世界自然遺產地首先要考慮到:在旅游服務上注重人性化和細節化,突出以游客為中心,強調以人為本,這是爭取老年游客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滿足國民對于旅游的高品質享受。愿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有這一優勢品牌的同時,更應有世界一流的服務。成為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區。
參考文獻:
[1]劉爽.中國的城鎮化與區域人口老齡化[J].西北人口,1998(03).
篇3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社區居家養老;養老模式;探索與實踐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
2006年2月23日,全國老齡委辦公室首次《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已于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中國平均每年將新增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速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 億,老齡化水平為17.17%。
2013年2月28日,在全國老齡委辦公室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中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1.94億,比上年增加891萬,占總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4.8%。報告同時還指出,空巢老年人口數量繼續上升,2012 年為0.99 億人,2013年也將突破1億大關。
在中國,由于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領域等沒能與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齊頭并進,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日益顯現,尤其是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后,養老問題日益突出,養老現狀令人堪憂?!罢l來養老,在哪兒養老”是今后牽動每個社會成員的大問題,今年召開的“兩會”,關于民生、養老依然是人們關注的熱詞,除了養老金,大家更關注的是養老模式—明天我們如何養老?
二、妥善解決養老問題意義重大
關心老年人的今天,就是關心我們自己的明天?!袄嫌兴B”已成為十七大報告中“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內容之一;十報告指出:“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蓖咨平鉀Q養老問題,不僅關系到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幸福,更關乎國家和諧穩定和發展—“老有所養”不僅應成為一種社會理想,更是社會進步及文明的標志,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三、目前我國養老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挑戰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早在西周時期,統治階級就認識到了“親親”和“敬長”的重要性,認為要治理天下,保持社會穩定,就必須向百姓提倡“孝行”,實現“家”的和諧。歷代統治者都強調“百善孝為先”“養兒防老”是中國歷來的傳統居家養老模式。
但隨著社會的變遷、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結構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家庭照顧意識淡化、家庭照顧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照顧上的需求巨大,家庭照顧資源嚴重不足,使家庭養老面臨著諸多問題。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大多數年輕勞動力進城務工,出現了大量的“留守老人”,養老問題更加突出—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2.社會機構養老受到許多制約
我們對常州市戚墅堰區花苑社區居民進行隨機調查,大部分人認為:送老人去養老機構無疑可以解決后顧之憂,但又怕背上不孝順的罵名。只有少數人表示,養老機構的條件、待遇好的話,會考慮將老人送到養老機構。相對子女們的態度,很多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時,為了不拖累兒女會考慮養老機構。不過老人們表示,身體條件允許的話,還是喜歡和家人待在一起。
按照中國人的養老習慣,大部分老年人不愿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去養老機構生活,因為農村的敬老院、城市的福利院、老年公寓等,不僅犧牲了老人們原有的生活習俗而且費用較多—機構養老還沒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
3.社區居家養老是緩解城市人口老齡化的有效途徑
社區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國民族生活習慣,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養老方式。它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這種服務模式既解決了在養老院養老親情淡漠的問題,又解決了傳統居家養老服務不足的難題,是一種介于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新型養老模式。發展社區養老既能滿足老齡人口對社會養老服務的多方訴求,又能彌補政府財政和服務能力的相對不足,是緩解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有效途徑。
四、對常州市養老現狀的調研
1.常州市人口老齡化的基本情況
常州市早在1985年就進入老齡化城市行列,比全國提前15年。全市老年人口以年均4.52%的比例增長,據預測,到2015年,常州老年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22.46%。比如,戚墅堰區花苑社區居民總人數8983人,60歲以上老年人2725 名,占比30%,且以空巢、獨居老人居多。
戚墅堰區老齡辦負責人表示:常州的老年人口比重越來越大,但進入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的很少,大部分仍然選擇“居家養老“這種傳統模式。
2.花苑社區托老所服務得到社會的認可
2012年10月,花苑社區托老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它能為社區老人及時提供日間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情感慰藉等多樣化服務。老人們白天到托老所可看書讀報聊天,也可打牌奕棋,或開展其他有益的文體活動,既能健身又能益智,延緩衰老,晚上回家仍可享受天倫之樂。托老所的優點還在于收費不高,絕大多數老人都可承受。
3.社區居家養老得到政府、地方、企業的支持
(1)政府資助支持社區養老。從2001年開始,我國發行福利彩票籌措資金資助城市社區老年福利服務、農村敬老院,為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居家養老+社區照顧”提供制度化的支持手段和平臺。
(2)地方互助社區養老。比如花苑社區建立的社區、助老志愿者、居家養老服務站、活動中心、民間組織五方連動的服務網絡體系。
(3)單位社區福利養老。戚墅堰區花苑社區與南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戚墅堰機車車輛廠結對共建,企業為離退休老干部提供1400平方米的專門活動場所,配備專人管理。
4.社區服務日臻成熟
社區根據老年人需求和自身條件,開展短期供養、日間照料以及助餐、助醫等生活服務,還兼顧老年人文化娛樂、教育、社會參與、權益維護等多種需求;服務人員既有專業、專職人員還有志愿者隊伍。
我們在戚墅堰區花苑社區進行關于“到哪去養老”“老人需要哪些社區服務”“社區如何提供服務”“養老金能養老嗎”“居民對社區養老的需求”等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表明:許多居民認為“社區照顧居家養老,不僅解決了家庭養老的不足和子女難以盡孝的矛盾,還解決了社區部分40后、50后人群的就業問題”。調研中,社區居家養老老人、子女、親朋,對現在黨和政府采取的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贊賞和感激,認為不僅解決了溫飽生活還很安心,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5.社區居家養老面臨的困境
調研中我們還得到了“專業護理不夠、照顧不太正規”“養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醫療保障有缺口”和“讀老年大學社區應出學費”“社區要經常組織一些文藝活動、培訓、講座,讓老年人的生活豐富多彩”等問題和訴求。因為目前社區家政服務從業人員,一般都是四十歲到五十歲的人群,這些人的學歷大部分比較低,有的外地務工人員比較多,素質參差不齊。同時,服務還僅限于提供家政服務、護理保健等,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不能滿足,比如社區老年文化娛樂設施配套、老年人心理咨詢服務等還跟不上等。
五、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幾點建議
1.完善和營造良好的敬老、養老氛圍
(1)加強宣傳,弘揚中華民族孝道和尊老的優良傳統。通過社區教育、道德講堂、模范引領等宣傳,使每個公民真正認識到傳承孝道和尊老、安老、養老是國家、社會、家庭、個人共同的責任,營造社區居家養老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2)建立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和服務網絡,在每個城市社區、農村鄉鎮駐地和有條件的農村社區設立家居養老、護理中心以及文體娛樂中心等;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規范標準,并將老年人心理關懷等方面內容納入其中。
2.積極探索、創新社會養老模式
(1)社區照顧與社區服務相互滲透,創新服務內容和模式。比如提供家政生活服務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起居問題;提供安全保障服務解決老年人在社會治安方面的擔憂;提供精神慰藉服務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種問候式的服務,把老人的困難情況和救助要求及時反映給街道養老服務站。
(2)正規照顧資源與非正規照顧資源的融合。使專業養老機構、社區專業人員、物業和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資源融合,做到資源互通、共享。
(3)社區照顧隊伍建設(專業人員、志愿者、一般人員)和保障(資金等)措施。營造政府、社區、家庭、老年人及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格局,確保能為老年人社區照顧模式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員、資金保障。
(4)社區養治模式。社區照顧引入優質專業養老機構、引入NGO(非政府)組織,推進社區養老有效管理。
3.在完善社區居家養老問題上政府應積極作為
(1)養老問題不僅關系到每個人,而且涉及房地產、醫療衛生、保險、儲蓄、消費、勞動力市場、退休金、稅收等多個領域。針對“社區老年文化娛樂設施配套跟不上”“社區要經常組織文藝活動、培訓、講座,讓老年人的生活豐富多彩”等問題和訴求,各級政府在城鎮化進程中應發揮主導作用,積極作為,要重點考慮養老因素,在土地、項目等規劃設計中,尤其是在房地產開發中,要在審批規劃中加入托老所規劃。
(2)解決“專業護理不夠、照顧不太正規”“老年人心理咨詢服務等還跟不上”等問題,建議國家采取公辦民營、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元資金投入和經營運作方式,興辦托老所等養老服務業,成立一個家政組織、社團組織,成立以后要對其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服務技能和素質,從而達到家政護理、居家養老的條件。
(3)政府應積極為托老所建設提供司法保障,盡快將托老所納入相關法律體系,以解決“養老金太少、老年人福利保障、醫療保障有缺口”“讀老年大學社區應出學費”等民生問題。
篇4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一、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趨勢
1、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現狀、趨勢
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齡化過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個民族在不同地區其老齡化程度和趨勢表現也不相同,同一地區各個民族老齡化程度和趨勢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情況十分復雜。
具體來講,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趨勢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人口年齡結構屬年輕型。我國一些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低,人口年齡結構還處于年輕型。青海玉樹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為6.10%,1990年為5.81%。而根據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齡化預測,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4.62%,2005年為5.64%,2010年為6.38%,2050年為14.46%。(1)。從2000年四川民族地區年齡構成看,人口年齡結構大多處于年輕型。例如涼山州、阿壩州、甘孜州65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例分別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區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鎮的水平,這可能與鄉村少數民族年輕人口流動、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吸納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較收益的刺激,使農村有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關。
第二種類型:人口年齡結構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我國少部分民族地區由于自然的、歷史的原因、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慣性等影響,還處于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四川德格縣更慶鎮城區人口老年人口系數和老少比,屬于年輕型人口,而農村的老年人口系數和老少比則達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從全鎮總體看,應該屬于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3)
第三種類型,有的民族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進入老年型。廣西壯族自治區就很早進入了老齡化階段,1995年廣西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例6.61%,1996年為7.06%,1997年為7.62%,1998年為7.52%,1999年為7.95%,2000年為7.12%。由此可見,廣西是在1996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區人口年齡結構也基本進入老年型。20世紀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區2000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即達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區已步入老年人口社會,而且呈現逐年遞進上升的趨勢。(5)
貴州黔東南州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時,貴州黔東南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23萬人,人口老齡化問題將突出的表現為鄉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且貴州黔東南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將逐年增加,到2010年將達到53.09萬,其老年人口系數也將達到12.7%。(6)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具有較大差異性。從發展趨勢看,人口年齡結構進入或即將進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區,其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齡結構未進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區,也必然發展到老齡化階段,而且這個過程發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影響分析
1、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
第一,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區國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資、消費、儲蓄、稅收、財政支出帶來相關影響。
第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勞動力供給、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及贍養功能的發揮等方面產生不利影響。
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必然使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下降,從而導致勞動力不足。同時,民族地區老齡化加快,使本來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負擔,也必然對家庭養老功能的發揮產生不利影響。
第三,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和諧、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產生消極影響。
代際關系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區城鎮職工退休人員增加,從而對在職人員收入產生影響,也必然加重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民族地區農村老人子女負擔,從而導致兩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區反貧困難度。無論是絕對貧困還是相對貧困,都會對社會公平產生消極影響。
第四,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傳統倫理和社會心理產生沖擊。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漸形成了尊老的傳統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養兒防老”、“養兒送終”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區各民族人們心里。然而,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沖擊,也會使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和整個社會心理受到沖擊。
2、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也會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某些積極影響,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區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生產力發展。同時,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加快,對出生率也會產生影響,對可能對推動教育水平提高和計劃生育工作產生積極作用。此外,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區老年市場形成和老年產業發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從多方面會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影響,但從長期趨勢看,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
三、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路徑依賴和對策措施
1、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路徑依賴: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民族地區突出的“未富先老”問題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極為不利,成為制約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路徑只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真正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
2、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措施
第一,轉變觀念,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制定科學的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保持民族地區人口穩定適度增長。
民族地區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人口老齡化發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一旦進入老齡化,“未富先老”必然嚴重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甚至對民族地區穩定與和諧產生極大危害。因此,必須轉變觀念,未雨綢繆,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
第二,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增強經濟承載能力,緩解“未富先老”帶來的巨大壓力。
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區經濟不發展,就無法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載能力,對經濟本來就落后的民族地區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確立適合民族地區的養老模式和社會保障體系,在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老年人口的扶貧開發活動。
一方面,要發揮家庭養老為主的功能,貫徹“以家庭養老為主,與社會扶持相結合”的原則。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區城鎮,國家和企業要承擔養老責任,積極推進養老保險。在民族地區農村,推動社會保障法制建設,要積極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生育保險等,積極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等項目以及在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老年人口的扶貧開發活動。
第四,建立適合民族地區的農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務體系,加強機構建設,搞好民族地區社區福利和社區服務,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老年產業,開發利用“銀色人力資源”。
必須加大民族地區城市和老有所養,農村社區環境、醫療衛生、服務的投入和建設,搞好民族地區社區福利和社區服務,加強其硬件、軟件建設,使民族地區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p>
同時應該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老年產業,開發利用“銀色人力資源”,可以變人口壓力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可以帶來經濟社會效益,滿足老年人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此外,弘揚少數民族傳統的孝文化,構筑符合民族地區老年人生存的社會倫理環境也是民族地區尤其是農村養老的現實選擇。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有其自身特點,而且發展迅速,已給或將給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面臨諸多問題,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同時,把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并針對民族地區實際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從而為民族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建設和諧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時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齡化問題[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辦公室編《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蔣彬.四川藏區城鎮化與文化變遷——以德格縣更慶鎮為個案[M],巴蜀書社,2005;
[4]、陳喜強.人口老齡化如何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去影響廣西的經濟?[J],百家言,2002(11);
[5]、楊曉熙、劉平等.石河子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4(12)。
[6]、貴州省黔東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辦公室《黔東南人口的現狀與未來》第82頁,巴蜀書社2004.
篇5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到 2050 年, 全球老齡人口將增加到近 2 0 億, 而60 歲以上的人口也將超過15 歲以下的青少年人數。由此可見,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國在1999年的時候,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32億,占總人口比重超過了10%,這也標志著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 且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老齡人口比較多和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由此可見,人口老齡化問題已成為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面對的挑戰之一。
一、關于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的探討
目前,大部分學者通過分析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認為中國步入人口老齡化以來,老齡化發展加速,且進程很快。如劉思敏(2011)認為,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國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計劃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長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則進一步認為,經濟發展水平的狀況決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狀況,因此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人口老齡化也相對比較嚴重。
二、關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特點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具有“未富先老”這樣一個顯著的特點?!拔锤幌壤稀笔青w滄萍教授首先在20世紀80年代首先提出,他認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總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國長期積貧積弱,在改革開放前我國的GDP還不到世界的1%,中國人口龐大,并且又迎來加速老齡化階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國家(2006);田雪原(2010)則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點始終伴隨著我們,制定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政策等,必須考慮到這樣的特點的制約和影響;馮慧陽(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認為“未富先老”的特點是更加明顯的,經濟發展水平的速度趕不上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劉士杰和原新(2011)則把“未富先老”認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2、“未備先老”。另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未備先老”的特點。如李建民,杜鵬等學者(2006)則認為“未富先老”并不是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本質特征,中國當前的老齡人口問題也是和“未富先老”無關的,并指出老齡化挑戰的真正含義是“未備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則認為人口老齡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點外,還具有“未備先老”,“孤獨終老”的特點。
3、區域發展不平衡。有些學者認為我國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齡化的一大特點。如王志寶,李國平等(2013)通過分析了近20年的人口面板數據,認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區域差異較大,且和經濟發展狀況的關聯性比較高,認為經濟發展是推動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點。其他學者則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齡化的其他特點。如錢凱(2010)認為人口老齡化除了具有以上兩個特點外,還具有老齡人口總量“多”,老齡人口的增速“快”的特點。史佳穎等認為(2013)人口老齡化在微觀層面上表現為少子老齡化,因此中國的老齡化還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關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研究
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在21世紀共分為三個階段。如徐文杰(2011)認為,2001—2020為快速老齡化階段,2021—2050為加速老齡化階段,2051—2100為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穆光宗(2011)則指出,人口老齡化將伴隨著21世紀的始終,而且2030—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時期。
而有的學者則從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國未來的老齡化趨勢研究。如賈云竹等(2012)是從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女性化的趨勢研究出發,認為隨著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女性各個年齡段死亡風險的進一步降低,未來我國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將會逐漸深化。
四、關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研究
大部分學者認為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兩個方面的作用結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如孫一(2010)認為人均壽命的延長,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學者對這兩個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的看法確不盡相同。如吳紅喬(2010)認為少子化是我國發生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國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寧(2010)在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計量分析和回歸分析之后,認為影響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響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學者則從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齡化的形成原因。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設模擬的方法再現了1982-2007年人口發展進程,考察了相關人口學變量:生育率、平均預期壽命、人口慣性作用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結果發現在這三個變量中,人口慣性作用的貢獻率為最大,為56. 06%;馬驍驍(2010)則通過實證分析證明,在造成人口結構老齡化的原因中,經濟水平和生育政策是兩個最為顯著的影響因素,并認為即使中國實施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經濟增長對人口老齡化的促進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與國際相比,經濟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對較小。
五、關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研究
(一)經濟層面。一些學者認為人口老齡化對國民收入分配、消費、儲蓄投資、勞動力供給和勞動生產率、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等經濟領域帶來一定的影響。
1、關于人口老齡化對國民收入分配的影響。李軍(2013)認為人口老齡化改變了經濟活動中的勞動力和非勞動力人口的數量比例,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經濟的供給和需求,最終影響了整個經濟的運行。何奇等(2012)認為人口老齡化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正從積極因素轉向消極因素,因此中國應當逐漸降低財政支出的規模,可將更多的財政資金分配到我國的公共教育領域。
2、關于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在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中,有關人口老齡化與消費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王金營等(2006)通過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時間序列分析,將人口年齡結構引入了標準消費人的消費函數中,發現人口老齡化對消費水平、消費規模、消費結構均有影響,并且發現隨著老齡化程度的提高,會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帶來的消費水平增加速度減小,老齡化也會降低未來消費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將人口的年齡結構引入消費函數的基礎上,采用中國的數據進一步解決了消費函數可能存在的偽回歸問題,使模型對現實的解釋方面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可靠性。于瀟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齡結構的消費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并實證分析和討論了中國的消費函數,對人口老齡化和消費之間關系做了進一步的研究。
3、關于人口老齡化對儲蓄投資的影響。學者們對人口老齡化對儲蓄投資的影響的觀點不盡相同。大部分學者認為根據生命周期理論,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對提高會導致國民儲蓄率的降低。如杜本峰(2007)認為人口老齡化會使中國儲蓄率和投資率下降,從而加大了資本積累的不確定性,影響了金融市場的穩定,進而導致經濟發展出現系列波動;劉永平和陸銘(2008)則以中國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設為出發點,得出老齡化程度的提高使儲蓄率下降的結論;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樣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有負效應,且由于未富先老,城鄉倒置的老齡化狀況,使得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的影響方面更加復雜。
有些學者不完全認同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的負效應或者程度。如唐東波(2007)借助于一個簡單的兩期疊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齡化一般會使得居民的最優儲蓄增加的結論;王森(2011)則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數據,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做了定量分析,結果發現人口老齡化雖然對居民儲蓄率有影響,但影響程度并不大,貢獻率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反而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比較大;毛毅(2012)則區分了當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撫養比對人均居民儲蓄的影響,他是運用地區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當期的老年人口撫養比對人均居民儲蓄的影響為負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撫養比對人均居民儲蓄并沒有顯著影響;黃潤龍(2012)認為多種經濟社會因素影響了居民儲蓄水平,而人口老齡化是是通過社會經濟變量來間接影響儲蓄水平,而且認為,老年人因為消費減少及我國家庭結構的變化因素,會導致儲蓄隨著老齡化而增加;朱禮華,趙志勇(2013)運用中國的省級面板數據和日本的有關方面數據,針對老齡化的儲蓄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的儲蓄效應具有階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國近20年來的經驗數據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國民儲蓄率,但是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會展現出類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儲蓄效應,即人口老齡化將降低國民儲蓄率。
4、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和勞動生產率的影響。一般而言,人口老齡化會導致勞動力短缺,降低勞動生產率。但有的學者認為,針對我國具體的情況,我國雖然已經進入到人口老齡化的階段,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出現勞動力短缺的情況。如祁峰(2010)認為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生育年齡的人口多,一段時間內并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國家政府方面應該積極防范。并從老年人口與青年人口的狀況對比,認為人口老齡化會降低勞動生產率。
5、關于人口老齡化對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大多數學者認為人口老齡化不利于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如彭秀建(2006)運用“中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宏觀經濟后果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中國人口老齡化將通過勞動力的負增長以及由此導致的物質資本的低增長來減緩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陸銘(2008)認為長期經濟增長將隨著老齡化增強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速度,將會大大地減緩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齊傳均(2010)則從三個角度進行了實證分析:人口老齡化將導致勞動力供給下降、人口老齡化不利于資本形成、人口老齡化將削弱全要素生產力,分析認為,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方面的不利影響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響。吳帆、李建民(2010)從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的代際關系影響角度,認為人口老齡化加深了社會代際關系的變化,從而使勞動力市場方面、社會公共資源分配方面、社會養老保障和待機利益關系格局等具體的方面都呈現出一些新特征;劉輝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動態面板的實證分析,認為中國近年來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齡化,并且人口老齡化和碳排放存在顯著的倒U型關系。
(二)社會層面。另有一些學者認為,人口老齡化同樣也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社會領域產生一定的影響。如田雪原(2007)認為隨著老齡人口數量的增加,用于養老金及醫療支出的數額和比例也隨之增加,從而使得政府財政壓力增大,政府預算中用于支持經濟發展的工業支出則緊縮,必然不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童玉芬等(2008)針對北京市的人口老齡化狀況,就北京市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支出的影響做了定量關系分析,認為人口老齡化與社會保障支出水平成明顯的正相關的關系,并預測了北京市未來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及變動對社會保障支出的影響;林森,張軍濤(2013)認為人口老齡化會對醫療保險產生影響,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參保人員的結構老化,二是醫?!半[形債務”的增加,三是醫療保險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參照了國外醫療保險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驗,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其他影響:包玉香(2012)從人口老齡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角度出發,以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為基礎,將人口老齡化因素引入了該模型中,得出人口老齡化對區域經濟的效應具有雙重效應—正效應和負效應等一系列結論。陳衛民,張鵬(2013)從人口年齡結構如何影響通貨膨脹的角度出發,將人口結構引入一個生產者最優化模型當中,并經過實證研究,認為當老齡化程度較高時,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會推動通貨膨脹率上升。
六、評述和建議
1、國內學者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以及老齡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相當豐富的理論成果,然而,他們的觀點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學者提到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存在著嚴重的區域間的不平衡,但是他們在分析這種不平衡的時候,并沒有討論區域間的人口遷移(流動)對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
2、有關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研究是大量學者研究的重點,但是大多數的研究集中在定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之上,定性分析的研究相比國外而言,還不是特別充足。
篇6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居民消費;影響因素
人口結構變化在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是老齡化。研究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尤其是人口老齡化過程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一直是多學科研究重點,且以定量研究為主。人口老齡化有時間表,收入與消費在不同時期也有變化,二者是否具有內在聯系需要從定性和定量角度加以討論。西方最有體系的人口老齡化研究成果當屬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所著的《老齡化經濟學》,該著作認為在消費類型上,老年人的多樣性使不同的老年群體在其消費結構上也不同①。從消費角度來看,國外學者研究消費水平的視角主要集中在消費函數上,也更多地從人口老齡化與儲蓄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角度展開實證研究,如羅伯特等認為老年人撫養費用屬于純消費性支出,有可能降低未來的國民收入增長而影響居民消費需求②。國內學者的研究從關注單一老年人口問題轉移到對社會經濟全局發展的影響上來。有的從老齡化與儲蓄率、經濟增長的關系間接研究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有的則直接通過相應經濟指標分析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由于抽樣及分析方法等不同,不同學者在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關系問題的研究上得出了不同結論,調查范圍也具有區域性。王金營等認為老年撫養系數對居民消費需求有負向作用③;王森運用協整理論對1978-2007年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呈現正負交錯的影響效應④;胡乃軍等通過數理模型推導發現,只有老齡人口與勞動人口的消費比例持續大于二者收入比例,人口老齡化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才不會發生負面影響⑤。
一、Meta分析
操作本文將通過Meta分析提取測量指標,分析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水平及消費結構的影響,并討論這些影響是否具有區域特征。該研究基于以下假設:H1:人口老齡化程度對居民消費水平具有顯著負向作用;H2:人口老齡化程度對消費結構有顯著影響?;诜治龇椒ǖ奶攸c,文章研究思路為:通過人口特征、國民經濟等相關資料,采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我國人口相關數據;按Meta分析要求提取人口老齡化及居民消費測量指標,分析二者在關系;根據分析結果探索人口老齡化環境下促進消費的途徑。描述性統計分析、比較分析法和假設檢定法等是本文輔助分析方法。本文初步收集了196篇相關文獻,之后對文獻進行標準化篩選,凡是信息不完整、重復發表、非中國背景研究、非實證研究、不存在明確效應值或計算后也不能將其轉化為所需相關系數的文獻均不納入。最后,本文納入分析的文獻共計10篇,得到2個效應值,滿足Meta分析要求。文章采用Reviewmanager5.2作為數據分析工具,以居民消費率表示居民消費數量水平,恩格爾系數表示居民消費機構與質量水平,并按聯合國標準⑥劃分老齡化社會,表示老齡化程度。由于各地老齡人口數據及消費數據具有時間特征,將其視作連續變量,選擇標準化均數差(SMD)作為效應值,用倒方差法對數據進行處理,經過合并效應值、異質性檢驗、假設檢驗和發表偏倚控制四個步驟。
二、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水平具有負向作用
通過各省市65歲以上人口比及居民消費率變化數據可看出,中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隨著老年系數增加,各省數據均顯示出同一特點,即居民消費率呈現下降趨勢。在此假設基礎上,本文選取江西、遼寧、貴州、吉林四個省份⑦的連續數據,對比同一地區非老齡化階段向老齡化階段轉變過程中,居民消費率的變化情況。結果顯示,四省55632萬人⑧樣本的綜合效應來看,95%CI的上下限均未跨過SMD=0無效線,因此合并后的效應值具有統計學意義。在固定效應模型下,異質性檢驗中,P小于0.00001,說明四省的研究具有異質性,因此需要再通過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合并效應量為-1.83,95%CI=(-1.88,-1.84),合并后效應量,Z=11.12,P<0.00001<0.05,可見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影響,且人口老齡化越嚴重,居民消費率越低。文章采用倒漏斗圖來控制分析中的發表偏倚。倒漏斗圖顯示,文獻集中在三角區域并對稱分布,說明分析中發表偏倚較少,數據結果可靠性強。
2.人口老齡化程度對消費結構有顯著影響但存在地區差異
老年人受生理和心理影響,其消費結構會發生變化。國家統計居民消費品支出構成時將其劃分為食品、衣著、居住等八類。針對目前在此方面研究局限性,學者多用灰色關聯分析法說明老年人與其他年齡段人口消費的不同,從而說明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但綜合來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卻存在地區差異。南京市實證研究認為,居住居首位⑨;遼寧的實證研究認為食品依然占據首位⑩;四川省“六普”數據發現醫療保健居首位(11)。本文通過遼寧、吉林兩省在老齡化與非老齡化階段的恩格爾系數對比分析,發現固定效應模型下二者存在異質性,對兩省恩格爾系數隨老年人口比例變化進行趨勢分析,遼寧省數據二者關系不明顯,吉林省則明顯表現出老齡化程度加深,恩格爾系數下降的特點。隨機效應模型下合并效應值SMD=-2.44,95%CI=(-3.59,-1.28),P<0.00001<0.05,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具有顯著影響。由于數據局限性,本文據Meta定性分析及指標變化趨勢認為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存在地區差異。
三、結語
綜上,人口老齡化程度對居民消費水平及居民消費結構都有顯著影響。人口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受到各方面因素綜合影響,實證研究采用不同方法與不同指標都會導致結果差異性。但二者具有內在相關性;老年人居民消費能力不足形成共識。本文認為人口老齡化環境下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提高其消費能力及需求;發展養老服務產業以匹配老年人消費結構;完善養老制度并促進低齡老年人再就業,從而增加老年人口收入及一定程度上補充勞動力市場都是促進消費可嘗試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胡乃軍,楊燕綏,于淼.中國城鎮人口老齡化與城鎮居民消費研究[J].人口學刊,2014(5).
[2]詹姆斯•舒爾茨.老齡化經濟學(第7版)[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
篇7
摘要:本文基于區域差異的視角,選取了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的5項相關指標,對全國31個省市老齡化分布做了聚類分析;依據聚類分析結果,從每個類別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作為樣本,對其老年人口消費需求趨勢進行預測。結論表明,伴隨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老年消費支出的總額呈現上升態勢;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和老齡化程度對地區老年消費支出所占比重的大小產生影響。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老年消費需求;聚類分析;趨勢預測
200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達8821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的7%,標志著我國已成為了老齡化國家。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多。2013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316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9.7%。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既加重了社會的養老負擔,也給老齡產業的發展增添了動力。老年消費支出的上升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個必然趨勢,各地區之間這一支出所占比重的大小以及相關影響因素,值得更進一步探究。
一、相關文獻綜述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一個國家65 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率在7%~14%之間稱為老齡化國家,若該比率超過14%稱為老齡國家,超過21%時稱為超老齡國家?!蔽鞣絿矣捎谶M入老齡化社會較早,對老年人口問題研究也較早。《老齡化經濟學》(James H.Shulz1976)的出版,標志著老齡化問題在經濟學中的確立。隨著老齡化問題研究的逐步深入。FLynn(1980)對老年人口分布的區域差異進行了研究,發現在都市區核心區和偏遠鄉村聚落,老年人口明顯集中。Golant(1984)通過研究指出,有3/4的美國老齡人口居住在大都市區。我國對人口老齡化研究起步較晚。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田雪原研究所在《人民日報》發表篇名為《關于人口“老化”問題》的文章是國內較早注意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文獻。杜鵬等(2005)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百年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得出從現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齡化快速增長時期,2055年預計老年人口將為3.4億,達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紀的后半葉則在波動中緩慢增長。隨著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公布,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李揚等(2011)利用ESDA技術研究發現,北京市各區縣老齡人口的空間分布呈圈層結果,且區域分布差異較大。潭姝琳等(2011)基于1995—2008年我國31個省市數據對我國老齡化特點進行了聚類分析。金曉彤等(2012)對我國老齡人口的消費支出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全國老齡人口的未來消費需求進行了預測。
雖然學者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已有一定研究,老年消費總量將不斷擴大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對未來老齡消費趨勢的具體量化預測卻涉及較少,對各地區老年消費支出預測更是幾乎未涉及到。本文在綜合前人研究基礎上,選取部分有代表地區,對我國區域老年消費需求趨勢做出預測。
二、我國老年人口地區分布差異的聚類分析
從全國31 個省市來看,各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結構不盡相同。位于東部板塊的天津、山東、江蘇,中部板塊的湖南、湖北、安徽以及西部板塊的重慶、四川的老年人口比重已超過10%。新疆、寧夏、西藏以及廣東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7%,說明這些地區還未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東部沿海且經濟較為發達的廣東省的老年人比重僅6.98%,也未進入老齡化社會。此外,我國大部分省市老年人口比重均位于7%~10%之間,說明絕大部分地區都已步入老齡化。
就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我國各地區人均創造GDP 呈現從東向西逐步遞減趨勢。但位于中部板塊的內蒙古其人均GDP 大于54095 元,位于第一梯隊;而安徽、江西兩省人均GDP低于30000元,形成中部塌陷局面;而寧夏、陜西、湖北、重慶等省人均GDP則相對高于中西部其他地區。
1.基本原理
聚類分析是一種依據樣本數據特征,按其在性質上的親疏程度在沒有先驗知識情況下,建立多種分類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依據分類對象的不同,聚類分析可分為Q型聚類和R型聚類。Q型聚類是對樣本進行聚類,將具有相似特征的樣本聚集在一起;R型聚類是對變量進行聚類,將具有相似性的變量聚集在一起,減少變量的各數,以實現降維的目的。我們將全國31個省市進行聚類劃分,用以發現各種類型相似之處,因而采用Q型聚類分析法。
2.模型和計算方法
假設給定n個變量(我國31個省市),分別確定這n個變量的樣本指標(x1 ,x2…xK),收集整理相關數據,形成列表。通過平方歐式距離測算方法對各變量個體之間的距離進行計算,并得出相關系數矩陣:
其中:C代表地區,S代表平方歐式距離,Sij則代表i地區同j地區之間的平方歐式距離。
依據樣本之間的平方歐式距離,將距離最小的兩個個體聚為一類,形成n-1類;對所得出的n-1類個體繼續進行距離測算,將距離最小的個體或小類繼續集聚,直至所有個體凝聚成為一大類。最后依據集聚的步驟,進行分類處理。
3.指標說明
為了將老年人口地域分布同經濟發展程度進行聚類分析,本文選用了老年人口系數、老年人口撫養比、GDP比重、人均GDP 比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5 個指標,對31個省市進行聚類分析。
老年人口系數是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用以反映一個地區人口老齡化進程快慢程度。老年人口撫養比是65歲以上人口與勞動力人口的比重,用以度量勞動力的養老負擔。GDP比重和人均GDP比值反映一個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所處的地位,GDP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好,政府對老年人口撫養壓力較小,醫療衛生水平也會有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是指地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同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這一指標可反映地區家庭經濟狀況,家庭在養老問題上的負擔程度。
4.聚類結果分析
文章采用2013 年全國統計年鑒數據,選取全國31個省市老年人口系數、老年人口撫養比、GDP 比重、人均GDP 比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5個指標,運用spss軟件對各個省市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得出聚類樹圖,根據聚類結果,可將我國31個省市分為五個類別(表2)。
類別Ⅰ: 漸老先富的廣東模式。廣東省老年人口系數為6.89%,老齡化程度較低,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均GDP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2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23 倍。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快速發展,一大批企業在國家優惠政策支持下蓬勃發展。大量高校畢業生和外來務工人員被吸引至此,為廣東省輸入了新鮮血液,也為經濟騰飛做出巨大貢獻。因此造就了廣東省人口年齡在五個類別中處于相對較年輕水平,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狀況。
類別Ⅱ: 漸老未富模式。這一模式以西藏、寧夏、青海、新疆、海南為代表。這些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較全國而言處于較低水平,老年人口系數均值為6.62%。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人均GDP均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0.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是全國平均水平的0.76。原因是這些地區均位于我國偏遠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交通相對閉塞,經濟發展較為困難;造成醫療衛生條件相對滯后,影響了人口的壽命;同時少數民族地區并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繼而造成新生人口較多,老年人口比重相對較低。
類型Ⅲ:漸老漸富模式。有20 個省份屬于這一模式,也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總體趨勢。這些地區老年人口系數均值為8.89%,均以步入老齡化社會,但老齡化程度并不嚴重。從經濟狀況看,人均GDP 均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05,基本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與全國平均水平保持一致。這些地區伴隨經濟的增長,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醫療衛生水平有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口壽命的提高。
類型Ⅳ:邊富邊老模式。這一模式下的地區主要是江蘇和山東兩省。兩地人口老齡化程度很高,老年人口系數均值為11%。同時,經濟較為發達,人均GDP均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8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3倍。這兩地醫療養老保障制度較為健全,居民收入水平較好,養老壓力相對較小。
類型Ⅴ:未富先老模式。這一模式下的典型地區是湖南、四川和重慶三地。這些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嚴重高于全國其他地區,老年人口系數達11.94%。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均GDP均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0.7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0.88。由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相應的醫療養老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加之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面臨較為嚴峻的養老壓力。
三、聚類結果下的老年人口消費需求趨勢預測
依據前文得出的聚類分析結果,文章從五大類型中分別選取了廣東、寧夏、河南、江蘇、重慶五個省市作為進一步分析樣本。這五個省市人口老齡化程度、經濟發展程度均處于類別中的平均水平,并分別涵蓋了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對其老年人口消費需求預測能較好反映出區域發展差異對老年人口消費需求的影響程度。
1.預測模型的構建
已有研究發現,不同年齡段的消費需求有所不同。為各個年齡段消費需求所賦予的權數稱之為消費系數。通常,15~64歲勞動力人口消費系數為1,視為標準量;兒童和老年人則以一定比例進行折算。有學者實證研究發現,當未成年、老齡人口的消費系數均為0.7時,所得出的模型擬合優度要優于其他消費系數。因而本文將未成年、老齡人口消費系數均設定為0.7。將居民消費支出同老年人口系數、老齡人口消費系數相乘,得出老年人口的消費支出。研究方法上,本文利用1997-2012數據建立了一個時間序列,采用布朗單一參數線性指數平滑對老年消費支出和居民總消費支出做出預測。
2.預測公式
布朗單一參數線性指數平滑適用于有線性趨勢的時間序列。計算方法是在一次平滑基礎上對時間序列的線性趨勢進行修正,進而建立線性平滑模型進行預測,其計算公式如下:
3.預測結果
依據線性指數平滑模型,得出未來幾十年老年消費支出和居民消費支出的預測值,選擇部分數據列表如下:
四、預測結果分析
預測結果表明,隨著老齡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老年消費支出也有所變化。總體來看,老年消費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不斷上升。到2050年,預計江蘇省老年消費支出可達9502.7億元,占居民消費支出的10.78%;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的重慶市,老年消費支出為1964.1億元,占比9%;位于中部地區的河南省預計2050年老年消費支出為3991.6 億元,占比7.58%;位于西部地區的寧夏和人口老齡化發展較為緩慢的廣東省,老年消費支出占比分別為4.35%和4.76%。雖然總體上老年消費支出呈上升趨勢,但由于受區域差異影響,各地區老年消費發展趨勢也有所不同。
從預測結果可以發現,老齡化較為嚴重的地區,老年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要高于其他地區。江蘇和重慶老年人口系數為11.5%和12.9%,人口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其老年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分別為10.78%和9%%,相對高于其他三個地區;河南老齡化程度相對居中,老年人口系數為8.82%,老年消費占比為7.58%,同樣也居于中間水平;廣東和寧夏兩地的老齡化程度相對較輕,老年人口系數分別為6.98%和6.62%,相對而言老年消費支出所占的比重也較低,分別為4.76%和4.35%。
在相同老齡化程度下,經濟發達地區老年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高于經濟較為落后地區。以江蘇和重慶為例,兩地老年人口系數較為接近,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但江蘇經濟較重慶市更為發達。2013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GDP為59161.75億元和74697元,分別位居全國第二和第四;而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12656.69 億元和人均GDP42976.88 元均低于江蘇省水平。從老年消費支出2050年預測值看,江蘇省老年消費支出占比10.78%高于重慶市的9%。
通過以上分析可得出結論,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老年消費支出總額會不斷上升。老年人消費支出不僅受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也會受地區老年人口規模和老齡化程度影響。老年消費群體是未來經濟發展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老齡產業發展是新時期的一大著力點。但在大力扶持發展老齡產業同時,應以老年人口消費習慣為基礎、遵循地區老年消費能力的客觀規律,有針對性的發展地區老齡產業。
參考文獻
[1]Flynn CB. General Versus Aged Interstate Mi?gration, 1965- 1970 [J]. Research on Aging,1980.2(2):165-176.
[2] Golant S M. A Place to Grow Old: the Mean?ing of Environment on Old Age[M]. 198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魏冉,李蓓瓊.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索洛模型[J].現代商貿工業,2011(14).
[4]杜鵬,翟振武,陳衛.中國人口老齡化百年發展趨勢[J].人口研究,2005(6).
[5]李揚,劉慧,金鳳君,等.北京市人口老齡化的時空變化特征[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
[6]譚姝琳,賈向丹.我國人口老齡化地區差異的聚類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6).
[7]金曉彤,王天新.中國老齡人口消費:現狀與趨勢[J].西北人口,2012(3).
[8]薛薇.spss統計分析方法及應用(第2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5).
[9]林琳,馬飛.廣州市人口老齡化的空間分布及趨勢[J].地理研究,2007(9).
[10]姑麗巴合爾·阿不力米提滿蘇爾·沙比提.新疆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相關關系分析[J].商界論壇, 2012(10).
[11]王金營,付秀彬.考慮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中國消費函數計量分析:兼論中國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J].人口研究,2006(1).
篇8
人口老齡化的定義是年輕人口減少、老年人口數量增加的趨勢,一個地區隨著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陸續下降帶動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齡化不僅呈加速發展趨勢,還呈現出高齡化越來越明顯的趨勢,對本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也越加深刻。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國外研究現狀
首先掀起了對老齡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剛進入工業社會后的法國,是由于成為西歐國家中生育率持續下降老化最顯著的國家。
人口老齡化研究最早一般是從老年人口群體特征的現狀探討為出發點,針對老年人自身的問題如生理、心理和社會角色等方面展開論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臨的實際問題及相應對策,以此為基礎逐步形成了后來的人口老齡化理論。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齡化”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發表了《人口的老齡化》一文中。
而從經濟學角度對老齡化問題的研究興起是從二戰以后。1956年,聯合國出版了《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影響》,文中闡述了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2.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研究老齡化其實開始得很早,我國兩千年前的《素問?上古天真論》,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問題的老年學說。隨著我國步入老齡社會,國內對老人問題的研究逐步加強。中國老齡問題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學為基礎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老年社會學作為新興的社會學分支異軍突起。老年社會學有其獨特的研究范圍和對象,老年社會學主要是研究同社會學的聯系。當今老齡問題研究的主流是“積極老齡化”問題。
3.成都市人口老齡化現狀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自古以來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所以分析人口老齡化對成都市經濟發展影響有重要意義。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成都市65歲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增長52.47%,為136.43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7.96%增加到了9.71%。
雖然成都市的老齡化水平比四川省10.95%低1.24%,但相比全國平均水平8.87%高出0.84%。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未來10年成都市將進入人口快速老齡化階段。根據成都市統計局分析指出,成都市55-64歲的人口有160萬人,而未來十年平均每年將有16萬人進入老齡人口,預計2020年成都市老齡化水平將突破15%??焖侔l展的人口老齡化,必將帶來一些新的矛盾和壓力,對成都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
4.成都市人口老齡化特點
4.1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我國人口總量仍在增加,但自然增長率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6.7%。降至2012年的0.1%,有關資料顯示,成都市65歲及以上人口早在2001年占總人口已達到8%,年齡結構已向老年型轉變,進入老齡社會。成都市老齡人口在不斷增長的趨勢下還呈現出了高齡化趨勢。而人口老化的必然結果就是,死亡率呈上升趨勢,出生率呈下降趨勢,自然增長率遞減甚至出現負增長。可是例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需要歷經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時間。
表1
單位1978198019902000201120122013
出生率%10.311.213.19.69109.04
死亡率%66.16.46.64.69.96.33
自然增長率%4.35.16.73.14.50.12.71
4.2老年人口數量大
四川省65歲及以上人口為8807545人,而成都市老年人口占四川省15%左右。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歲的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下降5.49%,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的比重上升1.75%??梢姵啥嫉睦夏耆丝跀盗魁嫶?。(表2)
由表3可以看出從80年代到2000年,成都的人口年齡結構中少年組的變化趨勢最為明顯,從30.26%降低到2000年的16.43%,兩個數據比較而言,后者約是前者的50%。一方面是總人口的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是出生人口數量的減少,一升一降使得少年組的比例下降最顯著。通過圖3可以看到的是作為主要勞動力的中年組的人口所占比例正處在一個緩慢增長的時期,在逐漸達到峰值后,很有可能會是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的下降,這都表明了我國的“人口紅利”窗口期所剩時間已然不多。一個城市正常的人口年齡結構中按國際標準,60歲以上人口應低于10%,而65歲以上人口應低于7%,而截至2014年底,60歲以上人口已突破20%,成都市內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近14%。
表2
年別項目 2000年2010年
總人口規模(人)1124427214047625
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人)8948201364348
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總人口的比例(%)7.969.71
表3
年別年齡段所占比例1982年2000年
1―14(萬人)30.26%16.43%
15―64(萬人)64.71%75.61%
65歲及以上(萬人)5.03%7.96%
4.3成都市人口老齡化進程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
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生育率下降都是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而其實施導致的生育率下降具有超前于經濟發展的特點,在成都,這一特點表現得更為明顯。值得關注的是,2001年,成都市人口年齡結構已經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進入老齡社會。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成都市人口老齡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8.87%高0.84個百分點。未來10年成都市將進入人口快速老齡化階段。而2012年,武漢市生產總值(GDP)為8003.82億,人均生產總值(GDP)79079.75元,成都市生產總值(GDP)為8138.94億,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只有56836.17元,換句話說,成都市的人均生產總值要依靠大量人口支持。所以說,成都市快速的老齡化進程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大環境下進行的。而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也會隨之加重老齡化的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的矛盾。
5.人口老齡化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
5.1對于勞動力供給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會直接導致主要勞動力比例的下降,造成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從而影響著就業結構的變化,沖擊著經濟發展。同時,老齡人口的再就業也會影響青年勞動力的就業,由此人口老齡化也會加劇日益增長的應屆大學生和就業崗位有限的矛盾。
5.2對于消費結構的影響
人是消費的終端,不同的年齡結構對于消費結構也是不同的。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社會將會由生產性社會向消費性社會轉化。因為老年人口主要是消費人群。而同時更多的生產成果用到消費上,使得社會和家庭的撫養負擔加重這,也會造成再生產投人的減少。
5.3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
隨著經濟發展,老齡化進度的加快,成都市即將面臨勞動力減少的尷尬,成都市多年以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有利的人口結構以及充足的勞動力數量,而面對即將到來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如何妥善地使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必然成為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老齡化問題提高了社會負擔的系數(勞動人口與被撫養人口的比例),也同時影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6.針對成都市人口老齡化現狀的對策及建議
6.1建立健全養老保障制度
6.1.1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障覆蓋面,建立新的農保模式,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對于成都而言,應該統籌城鄉,先行先試。成都市就此可以大膽探索充分發揮創新實干精神。也可以學習類似《珠海市農民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過渡辦法》的相關文件,在全市開始建立健全農保制度。
6.1.2倡導個人家庭養老。
四川省的經濟水平決定在現階段還需要繼續提倡家庭養老,特別是在農村,繼續發揮家庭養老功能,提倡健康的養老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傳統優良品德的養老體系尤其重要。
6.1.3建立健全城鎮社區老年服務體系。
在城鎮,考慮日益增長的老齡化趨勢,應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務體系,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陪伴、護理、緊急救護等各種服務,并為老年人群學習、文體等社會活動的需求提供條件。
6.2提高老年人口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和作用
老年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是有體力,有知識,有經驗的高素質人才,充分發揮老年人力資源,可以一部分化解家庭社會在養老方面的矛盾,把他們的“余熱”變成社會財富,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相對延長退休年齡。
篇9
【關鍵詞】灰色系統;等維灰數遞補動態模型;GM(1,1)模型;人口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C921.2;O213.9【文獻標志碼】A
【基金項目】肇慶市科技創新計劃項目“肇慶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及老齡化趨勢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及城鎮化水平的定量預測”(2014G15);大創新項目“肇慶市人口年齡結構及老齡化趨勢的定量預測”(DC201435).
一、引言
目前,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是肇慶的一個基本市情.根據國際標準,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比例超過7%,便被稱為“老年型”國家.肇慶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為9.08%,比全省高2.29個百分點,比全國高0.21個百分點,表明肇慶市人口已提前進入老齡化階段.2010年肇慶市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2000年增加9.05萬人,10年中增長34.13%,年均增長2.98%,增長較快,表明肇慶市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嚴峻性.對肇慶市人口老齡化趨勢進行預測非常重要.
本文擬利用肇慶市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及1995年和2005年的1%抽樣數據.基于GM(1,1)灰色模型為基礎,采用等維遞補的方法對2015―2030年肇慶市人口老齡化比重進行動態預測,以期取得合理、精確的結果,為該市有關部門制定相應政策提供較為科學、合理的依據.
二、肇慶市人口老齡化趨勢預測
以肇慶市1990年第四次、2000年第五次、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及1995年和2005年的1%抽樣數據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作為原始數據,其中1990年,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為6.28%,1995年為6.75%,2000年為7.86%,2005年為9.07%,2010年為9.08%.
(一)數據的檢驗
對原始數據序列進行檢驗,步驟如下:
級比檢驗:原始序列x(0)=(x(0)(1),x(0)(2),…,x(0)(5))=(628,675,786,907,908),λ(k)=x(0)(k-1)x(0)(k),k=2,3,…,n.當n=5時,(e2n+1,e2n+2=(07 165,13 307),λ∈(0858 779,0998 899)∈(07 165,13 307),則說明原始數據序列滿足級比檢驗的條件.
光滑度檢驗:計算出ρ=(0518 035,0376 256,0302 736,0232 581),此處ρ∈(0232 581,0518 035).
綜上所述,檢驗結果表明原始數據序列可以用于GM(1,1)模型預測.
(二)維數優選
提取1990―2005年、1995―2010年、1990―2010年肇慶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數據,分別建立4維、4維和5維的GM(1,1)灰色模型,分別為(t+1)=-363 476+426 276e0.147 005t,(t+1)=-106789+1135 396e00 687 345t,(t+1)=-625 719+688 519e00 972 604t.
(三)模型精度檢驗
以1995―2005年肇慶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數據作為檢驗數據,從而確定模型的精確度,平均相對誤差分別為0.22,2.46,3.79,其中第一個模型的預測精度最高.因此,如下采用第一個4維GM(1,1)灰色模型來預測肇慶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趨勢.
(四)模型的預測
采用的4維GM(1,1)灰色模型,運用等維遞補的方法,使用matlab編程計算,來預測肇慶市2015―2030年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分e為2015年,12.1 537%;2020年,14.0 784%;2025年,16.3 078%;2030年,18.8 903%.2000―2030年間,肇慶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持續不斷增加.從2000年的7.86%增長到2030年的188 903%,說明肇慶市正在從初始老齡化階段向老齡化高速發展階段快速前進.
三、結語
本文通過建立不同維數的GM(1,1)灰色模型,并經過精度檢驗來選取預測精度較高的模型來進行預測.通過選用最優的4維灰數遞補預測模型來對肇慶市2015―203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進行動態預測,預測結果精度較高,預測數據可靠,該預測結果表明肇慶市人口老齡化形勢將越來越嚴峻,將會給肇慶市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如,影響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阻礙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加重社會的經濟負擔等.因此,我們要正確面對該狀況,積極尋找妥善的解決方法,有效地處理好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如,大力發展社會養老保險和社會養老機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關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狀況,建設美好的肇慶生活.
【參考文獻】
[1]黃桂榮.肇慶市人口老齡化趨勢與養老保障問題探討[J].黑河學刊,2003(4):98-100.
篇10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特征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的65歲及以上人口占該國家或地區人口總數的7%以上,該國家或地區就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底,我國65歲上人口達8872萬人,占總人口126734萬的7.0%,標志著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國家行列。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國際上衡量老齡化的指標通常有:老年人口系數(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少兒人口系數(少兒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老齡化指數(又稱老少比)、和年齡中位數。
統計表明,在1982年至2003年期間,我國老年人口系數明顯提高;老齡化指數迅速上升,由1982年的100:14.58提高到2003年的100:33.94;年齡中位數變化明顯,年均增加0.52歲。人均壽命達到70歲,與發達國家持平。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特征
1.老齡人口絕對數(基數)大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國家。2002年世界人口為62.2億人,我國人口為12.8億人,我國老齡人口已接近0.94億,占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1/5。
2.老齡化速度快
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表現為兩個特點,一是老齡人口速度快于人口增長速度。1982年至2000年,我國65歲以上老人年均遞增3.25%;而全國人口年均遞增1.23%。老齡人口遞增速度快于全國人口遞增的2.02個百分點。2000年人口進入老齡化以后,每年遞增2.90%,是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二是老齡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齡化速度。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速度驚人。法國完成這一過程用了115年,瑞士85年,美國60年,最短的日本也25年。
3.社會經濟壓力大
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給社會帶來的經濟壓力正在增加。具體表現是老年人口密度指標的減小和老年扶養比的增加。反映壓力大小的老年人口密度指數由1982年的20.41下降到2003年的13.33,這意味著老年人口密集程度越來越高,社會負擔的老年人口比重越來越重。1982年我國老年人口扶養比指數為7.97,2000年上升為9.99,增加了2.08個百分點。
4.呈現“未富先老”特點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是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呈漸進的步伐,是“先富后老”;而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經濟發展水平最低,且差距極大。是典型地“未富先老”。即使在2003年,我國的人均GDP也僅為1000美元。而發達國家在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時(1990年左右)人均GDP均已超過了2500美元(1990年的美元)。目前,在全球71個人口老齡化國家中,人均GNP達1萬美元的占36%,1萬至3000美元的占28%。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聚類分析
雖然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了老齡化時代,但是由于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國各地區的老齡化又表現各不相同。我們選用了衡量人口老齡化的五項項指標:老年人口系數、老齡化指數、老年人口密度指數、少兒人口系數,人口老齡化速度指數。使用SPSS軟件采用聚類分析方法,對全國各省區人口老齡化情況進行分類比較,我國人口老齡化可以分成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類:高老齡化水平,高老齡化速度(6個?。罕本?、江蘇、上海、天津、浙江、遼寧。老年人口系數居第一位,少年人口系數居第四,人口老齡化指數第一,老年人口密度指數居第四位。衡量老齡化水平的四個指標數值都表明了這一類地區的老齡化程度最高,但人口老齡化速度排在第二位,這主要是因為這類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快,對其它較落后地區的年輕人有一定的吸引力,年輕人遷入數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老齡化趨勢。
第二類:中老齡化水平,低老齡化速度(10個?。汉颖?、江西、山西、廣東、廣西、貴州、河南、湖北、陜西、云南。老年系數居第三位、少兒人口系數居第二位、人口老齡化指數居第三位,老齡人口密度指數居第二位。這類地區總體上經濟發展水平在第一類地區之下,人口發展相對穩定,因此其老齡化水平也就沒有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第一類地區高,同時其人口老齡化速度最慢,在數據上表現為人口老齡化速度指數最低。
第三類:中老齡化水平,高老齡化速度(8個?。簝让?、吉林、黑龍江、安徽、福建、湖南、山東、四川。老年系數居第二位、少兒人口數居第三位、人口老齡化指數居第二位,老齡人口密度指數居第二位。從衡量人口老齡化的各項指標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如第一類地區,但是人口老齡化速度卻是最快的。這是因這類地區在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和人口壽命延長的同時,有大量的年輕人向外遷出,這就使老年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長,而且這一類地區少兒人口系數明顯低于30%,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地區將以更驚人的速度進入老齡化社會。
第四類:低老齡化水平,中老齡化速度(5個?。焊拭C、寧夏、青海、、新疆。老年人口系數居第四位,少兒人口系數居第一位,人口老齡化指數居第四位,人口密度指數居第一位,人口老齡化速度居第三位。從各項指標看,這類地區人口年齡結構還處于成年型。目前,這類地區人口出生率還很高。雖然可以延遲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三、老齡化對中國社會及經濟的影響
(一)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及增長方式的影響
我們知道,老齡人口平均撫養費用大大高于青少年人口的撫養費用,并且,由于青少年撫養費用是人力資本投資,而老齡人口撫養費用則是資源的重新配置,是純粹消費性的,因此老年人撫養費用的增加可能降低未來的經濟增長率。
老齡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儲蓄率的影響。在過去20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中,我國居民的高儲蓄是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投入的重要來源。老齡人口是純粹性的消費群體,他們將使用儲蓄而降低我國居民的儲蓄率。這將影響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大量資本投入。對經濟和經濟增長方式都會產生影響。
(二)人口齡化對我國養老保險體制的影響
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是用當代的勞動者繳納的養老費支付退休勞動者的養老待遇,當年提取,當年支付完畢,不作任何積累,這事實上就是勞動者代際間收入轉移和實現收入再分配。當老齡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大,高壽老人越來越多時,這種養老保險制度顯然會帶來更大的困難。
(三)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資源的影響
從總體上說,由于我國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龐大,不至于發生勞動力短缺,從短期來看似乎還是過剩的局面,但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即由勞動年齡人口相對高齡化引起的勞動力活力的減退就會發生,而且在東部率先老齡化地區已經發生。
(四)養老方式和老年服務面臨挑戰和機遇
我國現行的養老方式,是傳統的養老方式,包括國家和社會養老、家庭子女養老和老年個人養老三部分,是結構性養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的改變,家庭子女養老功能呈弱化趨勢;依靠老年人勞動自養,又受到年齡和健康狀況的限制。所以,傳統的養老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要。
四、積極應對老齡化挑戰
老齡化帶來了一些社會和經濟問題,是對社會和經濟發展既是挑戰。如何應對呢?
(一)積極開發老齡消費產業和市場
有人把老齡產業稱為銀發市場。其大致可分為以下領域:老年衛生保健服務業;老齡家政服務業;老年日常用品制造業;老齡人壽保險業;老年特點的旅游娛樂業;適合老齡化特點的房地產業;老年教育產業。
老齡消費具有明顯特征,其商品和服務帶有一定的穩固性和不可替代性;消費方式大多為溫飽型和舒適型,商品價格為節儉型和中低檔型,購買商品為理智型和實惠型。隨著老人數量的不斷增加,老年消費市場將成為潛力極大的市場。這既可以擴大消費與市場,又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
(二)建立適應老齡化社會需要的社會化保障體系
在“未富先老”和家庭保障功能持續弱化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正在由家庭保障轉變成為社會保障。能否化解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壓力,直接取決于相關的老年保障制度安排與政策措施。我們建立適應老齡化社會需要的多元化、多層次的混合型老年保障體系是我國應對老齡化的必須選擇。
多元化,就是充分發揮家庭或個人、政府、社會、單位、市場乃至社區鄰里互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按照相應的責任分工來分擔老年保障責任,實現養老資金籌集與老年服務提供的多元化。多層次化,是將老年保障分為若干層次,確保每一個老年人至少可以享受到兩個以上層次的保障。多元化與多層次化的混合型保障機制,能夠適應不平衡發展的具體國情并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需求。
(三)建立老年福利、服務體系
根據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獨居老人的增加趨勢以及家庭贍養功能弱化的特點,積極推進社區福利建設,建立a和健全完善地老年福利、服務體系是當務之急。
建設一批老年福利服務設施,健全社區老年福利服務網絡,如社區醫療保健站、托老所、養老院、護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要把老年社區福利服務網絡建設納入社區建設中,并列為重點,以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各種需求。發展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服務體系,逐步走社會化、產業化的道路,不僅可以解決老年人及其家屬的實際困難,而且還可以提供上千萬人的就業崗位。
在農村,應堅持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化為輔的原則。逐步加強社會養老功能,應把有條件的敬老院建成綜合性、多功能、面向農村老人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并完善社會救濟和五保戶的供養制度,倡導村民互助。
(四)注重勞動力資源再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