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科和關節骨科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12-15 17:27: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脊柱骨科和關節骨科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編者按:秦泗河醫師從事矯形外科數十載,手術治療小兒骨與關節畸形逾萬例,他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深感醫德、醫風、醫技對推動學科專業發展,構建和諧醫療環境的重要意義。他博覽群書,借鑒海內外名訓,從哲學、歷史、文化的角度環視醫生、醫術與人文的密切關系。本文是他在2007年主編的《醫生、醫術與人文》一書的中心內容之一,對引導當代矯形外科醫生面對市場經濟的影響,如何緊密結合國情堅持以人文本,用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矯形外科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廣大讀者閱讀本文后有何感悟,歡迎各抒己見,共同探討。
作者已經從事30年的四肢畸形矯正、殘缺修復與功能重建的矯形外科專業。在上萬例手術治療的病人中,14歲以下的小兒肢體畸形約占40%,深感我國小兒肢體畸形程度、肢體殘缺的發生原因與類別、患者的地區分布、經濟狀況、就醫需求等,與歐、美等經濟、科技發達國家比較有很大不同,特做如下分析建議,與同道商榷。
1 要讀懂國情,了解中國小兒骨科疾病的基本狀況與社會需求
1.1 臨床骨科醫生首先必須解讀國情、扎根于國學文化的土壤,誰讀懂了中國的傳統與演變趨勢,誰真正了解大眾的需求、意向,將國際先進的科學技術與中國的實際結合,誰就會成功。
1.2 中國3億小兒的數量接近北美的人口,其中運動系統疾病的比率是多少?專職從事小兒骨科與小兒運動醫學的醫生又有多少?“縣(包括縣級市)”的醫院,是中國最基本的面向基層病人的行政單位有多少設立小兒骨科?沒有經過正確治療的小兒骨科疾病有多少?目前尚缺乏對這些基本問題的宏觀調查數據。
1.3 小兒骨與關節疾病、畸形與西方國家有很大差別
小兒麻痹后遺癥,延遲治療的腦癱肢體畸形,延誤治療的髖關節脫位,延誤治療的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等數以百萬計,而西方國家已十分少見了[1]。由此決定了中國小兒骨科事業發展、教學要求、科研立項。人才培養等方面,是否與國際接軌,怎樣接軌?
1.4 經濟、文化不發達地區,延誤治療或不正確治療的小兒骨科病人多
這類地區居民科學素養差,難以正確獲得就醫的正確信息,多有亂求醫的經歷。醫院普遍缺乏小兒骨科專業,大骨科醫生的技術理念與學術水平,也比經濟發達地區的骨科醫生有差距。致使很多小兒骨科疾病與肢體畸形早期沒有獲得正確的外科治療,給后期矯形外科治療增加了困難。
1.5 小兒四肢骨與關節畸形的矯正,缺乏強大的經濟市場推動
由于用藥少,手術中放置的昂貴的內置材料少,必然缺乏醫藥、器械廠商的強大推動,加之從事小兒骨科專業的醫生少,難以召開規模宏大、氣派的全國性學術會議,這是近10余年來小兒骨科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2 從生物骨骼的起源、演變看肢體損傷與重建的發展史
2.1 生命體的骨骼起源
1)生命(原核細胞——細菌),起源于38億年前。
2)形成光合作用的“葉綠素”約起源于35億年前。
3)具有完整細胞核功能的“真核細胞”起源于20億年前。
4)具有骨骼結構的生物:震旦蟲管-小殼化石等,起源于5億年前。
5)滑膜關節約起源于2億年前。
2.2 生物界骨與關節發生與演變的基本歷程
軟體動物外骨骼動物內外骨骼兼有的動物
骨骼肌出現
脊椎動物(后進化出四肢和滑膜關節)
海洋脊椎動物終于登上大陸
啟示:從低級生物到高級生物的演變,直到進化成人類,首先是骨骼出現,結構與功能重建的演變過程。大自然為人類肢體損傷、殘缺的修復與重建,奠定了根本的生物學基礎與活力,離開了這個基礎無法談科學技術的應用、醫生智慧與臨床技能的發揮。
3 用生物進化的理論探索人類骨科疾病的產生、發展的原因
現代人類學家認為:動物結構與形態的演變主要來自于新功能的需求與定向的運動。人類早期奔跑的能力定型了人體的解剖,形成人類今天的樣子。幼兒的坐立、奔跑過程,很大程度的影響了軀體形態的發育。由此說明直立行走的人類,起源于東部非洲大草原的原因。當人類腦、手的發育區別于脊椎動物之后,頸椎病、脊柱疾患以及髖、膝、足關節畸形的發生均與直立行走有密切的關系[2]。
用生物進化和遺傳學的理論和仿生學的角度,從兒童發育過程與直立行走的運動力學,分析下肢骨關節功能的演變,畸形發生與運動系統疾病產生與發展的自然背景,可提出符合兒童發育學要求的重建下肢功能的醫療模式。
4 倡導“小兒骨科自然重建理念”
小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不能像成人那樣對損壞的骨與關節進行組織替代與重建,如人工關節置換。骨科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不僅開闊了Ilizarov技術醫學與哲學交融的思考層面,充分調動醫生的智慧,順應小兒生長與組織重塑的巨大潛力而修復肢體殘缺。“自然重建理念”符合現代醫學和諧發展的價值理性、決策理性。
“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是對骨科替代重建理論體系的一種補充和糾偏,也為骨科學的基礎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其發展趨勢,符合由目前的替代外科時代(replacement surgery)向再生醫學時代(regenerative medicine)發展的方向。自然永遠是宇宙的本性或本原。人類既然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任何創傷和疾病都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治療疾病的醫療模式就應當遵循生命過程的自然規律。“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與詮釋為小兒骨科創傷、疾病的矯治,提供了符合生物學的理論依據[3]。
5 樹立微創理念,重視手術技巧的磨練與醫學美學要求
小兒骨與關節畸形的術前檢查、治療決策、手術操作較少需要高、頂、尖的設備與器械,真、善、美是一切工作的最高追求,審美意識是微創外科的根基,是小兒骨科醫生具備的基本素質。
四肢畸形矯正的手術過程與治療結果,主要取決于術前決策,醫生的臨床經驗,規范操作,臨床技能與智慧的發揮,因此,醫術與藝術,學術與文化交融,方能激發醫生的潛能,體現出美的工作旋律,才能感受到醫療工作的快樂。
6 真正理解與正確應用現代骨外固定技術體系
以Ilizarov技術為代表的現代骨外固定技術,將時間一空間(外固定器械構型的改變),成為治療過程中的一個因素去調控,體現了時空哲學觀。多種動物肢體的牽拉試驗與臨床實踐證明:血管、神經、骨與軟組織,都能在牽拉下再生。組織再生的機理是:組織受到持續牽拉后局部的潛能細胞被激活,干細胞也發生凝聚,首先出現微循環重建,而后出現組織再生,稱“牽拉組織再生技術(distraction histogenesiS,DH)”。
Ilizarov技術體系的正確應用與新近研究,開辟了小兒重度肢體殘缺的修復與功能重建的新紀元。這一正確應用,對重度四肢殘缺的治療效果出現了革命性變化。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醫療體制與??乒芾砟J健W術牽引力、骨科發展導向,不利于這個簡單、有效、醫療費低的治療技術發展。
參考文獻
[1] 秦泗河.小兒矯形外科[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緒論.
篇2
[中圖分類號]R24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2(c)-107-02
為較客觀地反映頸腰勞損病所致的頸腰痛的輕重和治療效果,日本骨科協會(JOA)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頸腰痛17分評分標準,后又增加到29分評分標準,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療效觀察。中國整脊治療學是以“理筋、調曲、練功”三大原則,“整脊手法、針灸、辨證內外用藥和功能鍛煉”四大綜合療法,以調整脊柱、關節紊亂使之平衡為主要目的;因此在臨床觀察和診療范圍、治療效果上與日本骨科協會要求有所不同。現結合臨床和中國整脊學的特點,提出以下60分評分標準,供參考、修訂、補充。
1 頸椎(30分)
1.1 頭部癥狀(4分)
0分:頭痛,需服止痛藥或頭昏不能起坐(二有其一者)。
1分:頭痛可忍受,或頭昏能起坐,行走搖晃感(二有其一者)。
2分:頭痛,勞累發作,或頭昏,不影響行走(二有其一者)。
3分:頭痛,安靜時感覺,或頭昏、勞累時感覺(二有其一者)。
4分:正常。
1.2 頸部癥狀(4分)
0分:頸部活動功能喪失,或因疼痛不敢活動。
1分:頸部活動障礙,活動疼痛,難忍受。
2分:頸部活動有障礙,活動疼痛可忍受。
3分:頸部活動部分障礙,加大活動范圍有疼痛。
4分:正常。
1.3 上肢癥狀(4分)
0分:肩不能外展、上舉;或上肢半癱或疼痛不能入睡,需服止痛藥(三有其一者)。
1分:上肢肩、肘、腕關節能活動,但手不能持筷或勺進餐;或疼痛但可忍受,有冰涼感(二有其一者)。
2分:能持筷,但不能持續,或疼痛麻痹,勞累時出現;或冷痹感(三有其一者)。
3分:能持筷但手不靈活,麻痹感。
4分:正常。
1.4 上肢體征(4分)
0分:Hoffmann征陽性或Babinski征陽性或腱反射亢進或踝陣攣(四有其一者)。
1分:Hoffmann征弱陽性或腱反射亢進,無病理反射(二有其一者)。
2分:臂叢牽拉試驗陽性,腱反射正常無病理反射。
3分:臂叢牽拉試驗弱陽性。
4分:正常。
1.5 上肢感覺(4分)
0分:完全無感覺。
1分:深觸覺尚存。
2分:有痛覺和觸覺,但有區別距離。
3分:痛覺和觸覺存在,但遲鈍。
4分:正常。
1.6 X線照片(頸曲)(10分)
0分:頸曲反弓或加大。
1分:頸曲(差)變直。
4分:頸曲(尚存),弓形面積1~5 cm2。
8分:頸曲(良好),弓形面積6~10 cm2。
10分:頸曲正常(優),弓形面積(14±3) cm2。
2 腰椎(30分)
2.1 腰部癥狀(4分)
0分:腰痛,不能起坐,腰僵不能活動。
1分:腰痛,能起坐,但不能站立行走。
2分:腰痛,能站立行走,但需支持物。
3分:腰痛,可忍受,能行走,但不能伸直。
4分:正常。
2.2 下肢癥狀(4分)
0分:不能站立行走。
1分:能站立,步行,但需支持物,或麻痹痛,有冰涼感,影響睡眠或步態不穩(二有其一者)。
2分:能步行,或麻痹痛可忍受,有冰涼感,或間歇性跛行,不到100 m者(二有其一者)。
3分:能步行,或時有疼痛、冷痹感,或間歇性跛行,不到500 m者(二有其一者)。
4分:正常。
2.3 下肢體征(4分)
0分:腱反射亢進,或踝陣攣,或Babinski征陽性(三有其一者)。
1分:直腿抬高試驗30°以下陽性。
2分:直腿抬高試驗60°以下陽性。
3分: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加強試驗陽性。
4分:正常。
2.4 下肢感覺(4分)
0分:完全無感覺。
1分:深觸覺尚存。
2分:有痛覺和觸覺,但有區別距離。
3分:痛覺和觸覺存在,但遲鈍。
4分:正常。
2.5 膀胱功能(4分)
0分:尿潴流。
1分:高度排尿困難,失禁或淋漓。
2分:排尿困難,尿費力。
3分:尿頻、尿躊躇。
4分:正常。
2.6 X線照片(腰曲)(10分)
0分:腰曲反弓或加大,或腰椎滑脫超Ⅱ度以上(二有其一者)。
1分:腰曲變直,或腰椎滑脫大于Ⅰ~Ⅱ度(二有其一者)。
4分:腰曲尚存,弓形面積1~15 cm2,或腰椎滑脫Ⅰ度以內(二有其一者)。
8分:腰曲良好,弓形面積16~25 cm2,無滑脫。
10分:正常,腰椎弓形面積(32±5) cm2。
注:①椎曲是脊柱解剖生理、運動力學基礎,椎曲恢復,復發率低,因此其數值相對高。
篇3
【關鍵詞】生物力學;理念;中西醫7年制;中醫傷科學;教學
中醫學院7年制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教育目的是培養醫科學生能達到碩士學位的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要求該專業學生在畢業后能掌握臨床醫學的診療技能及在基礎醫學領域能夠進一步深入研究本專業所要求的專業知識。《中醫傷科學》[1]作為7年制中西醫專業的臨床課程,在南京中醫藥大學的課程設置是該專業學生第5年的學習課程,所使用的教材與5年制的教材是一致的。如何利用有限的學時為7年制學生教好《中醫傷科學》,使其能夠達到大綱要求的標準―即掌握系統而深厚的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必要的現代醫學知識和診療技能,并有一定的科學研究的能力,需要在教學中引入很多現代科技的研究成果。為此,在該臨床課程教學過程中積極嘗試引入生物力學的理念以引導醫科學生在中醫骨傷科領域能有一全新的認識。
1生物力學的概念
生物力學是由生理學和工程學的結合來解決生物體相關臨床問題的研究學科,強調在臨床診斷、治療和疾病預防為主的應用。其包含的領域相當廣泛,微小至細胞,大到組織、器官或是動物體中部分系統的運作功能等,皆為生物力學研究的重要范疇[2]。所謂骨科生物力學,即是應用生物力學的方法來解決骨科所遇到的問題[3]。骨科生物力學將工程原理,特別是機械力學原理應用于臨床醫學,是需要將醫學與工程學結合以跨學科的方式服務于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學科。
2骨科生物力學的教學方式
既然是以生物力學的方法解決骨科所遇到的問題,那么需要在教學中把握那些內容呢?從工程學角度來說,力學的基本術語有負荷、彎矩、剛度、懦變、懦變位移、自由度、延展性、彈性、平衡、疲勞曲線、模量、力偶等基本概念。如果學校沒有專門開設工程力學課程,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掌握如此多的概念及原理是不現實的。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理解此概念也是教改的一項重大命題。
2.1采用多媒體方式教學多媒體教學有很強的直觀性和交互性,可方便的進行人機雙向交流,快捷的在各媒體間進行跳轉,亦可作為資料保存,便于學生查詢[4];多媒體的另一大優勢是具有大容量、多信息渠道,可有效地開拓醫科學生的視野。通過自己制作的CAI(計算機輔助教材)課件以及購置的CAI課件,這種多渠道手段的匯集,能夠使原來抽象難懂的內容形象化和具體化,更加生動、直接,使得教學內容重點突出,圖文并茂,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在多媒體的制作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制作關于力學的基本概念的介紹,并以形象化的圖片或動畫來使得該專業學生能夠快速掌握。
2.2授課方式的調整按照《中醫傷科學》教材的設置方式,其教學的順序是:解剖復習、病因病機、診查要點、治療。按此教學過程在課堂上講授,往往顯得枯燥沉悶,沒有新意。而醫科學生在理解采用何種復位手法、為什么要用某一固定予以固定,又為何對某種類型的骨折要采用內固定手段等內容時,卻又顯得無所適從。這是醫科學生初次接觸到骨科領域,對生物力學的原理不夠了解所致。在教學中,筆者采用在應用解剖復習中增加生物力學的基本概念,如載荷、剪切力、應變等,先使醫科學生能有一初步的了解;接著,在固定、手法復位、切開內固定等章節教授時,再以具體病例―問題為中心指導,就能使醫科學生知道其所以然。在以具體病例為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其能以生物力學的概念來解釋、處理骨折、脫位等骨創傷疾患,使之能以科學、精確、具有嚴密邏輯性來掌握骨科疾病的處理規程,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無論醫科學生在課堂上對于基礎理論掌握得是多么的扎實,但歸根結底是要求醫科學生能夠在臨床實踐中準確地把握疾病。而對于中醫骨傷科來說,基本的動手操作的內容有傷口包扎、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石膏托固定、骨牽引操作等內容。對于動手實踐的操作不應是帶教老師手把手教會就可以了,如何把生物力學的理念融入到實踐操作中去才是關鍵。如在肩關節前脫位復位的操作過程中,雖然書本上提到又牽引推拿法、手牽足蹬法、拔伸拖入法、牽引回旋法、椅背復位法、懸吊復位法等方法,作為學生究竟應該如何掌握復位的手法呢?是不是所有手法都應掌握呢?各種手法是否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呢?手法間有無區別呢?在實踐課教學時,如果不加分析地填鴨式灌輸給學生的話,日后在臨床上,他們仍將無法快速地勝任該工作。在教學中引入杠桿原理后就可以總結出肩關節所有手法的基本原則是:以腋窩為支點,以肩關節彈性固定位順勢外展外旋、內收內旋即可復位。但是,做完一個小實驗―支點的面積與載荷之間的關系,醫科學生很快明白如果腋窩的支點面積很小將可能在支點處發生骨折現象,所以他們能夠總結出以牽引推拿法復位法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手法。
2.4結合臨床,引入新進展當醫科學生在臨床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生物力學的概念有了基礎的認識后,對于生物力學方面的一些新進展的介紹就會有全新的認識,也樂于接受這樣的理念。針對7年制的學科特點,注意引入關于骨骼系統研究的方法,如有限元素法。這種新進展的研究方法一般是以講座的形式予以介紹的。如講述有限元素法的基本思想時,先將研究對象的連續求解區域離散為一組有限個、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聯結在一起的單元組合體。按單元以不同的聯結方式進行組合,且單元本身又可以有不同形狀,因此可以模擬成不同幾何形狀的求解小區域;然后對單元(小區域)進行力學分析,最后再整體分析[5]。引入這種分析方法,一者可以使7年制的醫科學生能夠了解生物力學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還能使其在整體性分析中牢固地確立以中醫科學整體觀為基礎的思維方式。
3引入生物力學理念在教學中的意義
3.1以生物力學理念認識問題生物力學是涉及生物學、解剖學、生理學、臨床醫學、力學、數學、工程學等多學科的一門具有應用基礎性、交叉性邊緣學科。如能在臨床課教學中引入此概念,可以更有效地了解人體的運動、研究骨科方面的疾病、能夠設計出并能逐步改進各種人工關節、脊柱假體乃至義肢。教導醫科學生以生物力學理念認識骨骼、肌肉、關節方面的結構與疾患,能夠使其在臨床方面如何處置病患有進一步地提高,也使其在基礎醫學研究領域能有進一步作為,逐步引領醫科學生踏入更高要求的專業領域中。
3.2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鏈和創新思維的能力我國的教學方式和學生以往的養成的學習習慣,常常造成學生們遇到的問題照搬課文,縱向思維較多,橫向聯系不夠[6]。生物力學是溝通臨床各科及基礎醫學的交叉學科。在理解與掌握生物力學的概念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將基礎課重新認識,而且要求不僅僅是掌握骨骼系統就足夠了,是要求在內、外、婦、兒等臨床課程中能與骨科疾病相聯系,以完整的知識鏈結構走上臨床工作崗位。在臨床課的實驗教學中還能以此為契機,探索臨床研究的熱點內容,目的是為在臨床實習和臨床工作中能及時發現、獨立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為開展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將來的基礎研究中能橫向聯系各學科,打下優良的科學素養基礎。
總之,通過在《中醫傷科學》教學過程中生物力學概念的引入,并非僅僅讓中西醫7年制醫科學生理解這樣的概念就足夠了,更重要的是通過概念形成思考、觀察、處理臨床實際問題的生物力學理念,以科學的方式訓練學生達成臨床醫學的完整知識鏈,能從多角度、多方面橫向聯系學科基礎,為能深入研究醫學問題做好科學素養準備。
參考文獻
1王和鳴.中醫傷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69.
2鄭誠功.骨科生物力學的研究進展.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1):43-45.
3鄭誠功.骨科生物力學的進展.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7(10):901-902.
4陳平波,呂剛.醫學教育新模式下骨科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新疆中醫藥,2005,23(5):71-72.
5崔紅新,程方榮,王健智.有限元素法及其在生物力學中的應用.中醫正骨,2005,17(1):53-55.
篇4
【關鍵詞】骨折;骨質疏松;治療;方法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612-02
一、前言
骨質疏松的特點是股微細結構被破壞、骨量比以前減少、骨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這是一種全身性的骨病。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快,骨質疏松患者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全社會面臨的問題,影響著經濟和社會的平衡發展。骨質疏松按照病理的性質可以分為兩大類:原發性和繼發性。骨折是骨質疏松最嚴重的一個表現。骨折的常見分類一般是腰椎亞伸縮性骨折、橈骨特別是遠端處的骨折,甚至還可以引起髖部的骨折。有研究表明骨科醫生遇到骨質疏松的患者增加。所以本文把骨科治療中的骨質疏問題進行歸納研究,為臨床做診斷與治療的參考。
1、骨質疏松與骨折的相關問題研究以及處理方法
2、骨質疏松與骨折的相關問題研究
骨折的發生和患者的骨密度相關較密切。唐海等人經過實際研究測量認為:老年髖部骨折的原因是病人的骨密度值均比之前下降較大。[1]國外的研究者BurchananJR等人的研究認為:骨密度每降低一個標準差,骨折危險性增加2到3倍。每個骨質疏松癥患者都會有個骨折閾值,即引起患者發生骨折時最小的骨密度。這個閾值男女有別。Duquesnoy等人經過雙光子吸收法測量認為:骨折閾值骨的力學強度除與骨量骨密度值密切相關。男性為0.850g/cm,女性為0.800g/cm。邱貴興等人認為:研究骨的力學,不僅以骨量、骨密度值有關,除此之外還有骨的外形結構。骨本身的材質性能、骨的橫斷面積大小、骨的內部結構細微結構、自身體重大小有關[2]。所以,把骨強度是判斷骨質疏松癥狀的指標是最讓人信服的說法,這樣才能更好的預測骨質疏松的危害性,減少誤診和漏診的情況發生,為及時治療奠定基礎。
3、骨質疏松與骨折的一般處理方法
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必須與原發病骨質疏松癥一并處理,這樣可以提高愈合率減少其他的并發癥。一般首選的方法是外科手術治療。原因是保守的治療假若長期的制動必定鄭家廢用性骨質疏松,長期以往惡環相扣。另外,骨質疏松性骨折在愈合期間的成骨能力降低,成骨細胞數量是減少的,而此時的破骨細胞吸收能力處于旺盛時期,必然造成骨痂質量下降,這是軟骨性骨痂向骨性骨痂轉變的過程就很緩慢。所以,除了外科治療的方法也要和其他的方法相結合才能更好的發揮治療作用。比如:雌激素替代療法、補充鈣及維生素D、雙磷酸鹽等都是很好的輔助治療法。營養學干預是值得提倡的,營養干預下對患者的治療可以降低骨質疏松復發率以及較低的骨痛復發率,有研究表明甚至可以降低的結石發生率。這是營養學干預的優勢。營養學干預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有實用的臨床價值。
二、對骨質疏松和骨折內固定的闡述
1、對骨折內固定的選擇需要謹慎
從Wolff定律可以得知:骨的生長依賴于其所受的機械負荷。目前臨床醫學中,對骨折的治療,用鋼板、髓內釘、螺釘等對骨折進行內固定,對固定端的影響是造成了應力遮擋效應。血供受阻的同時會造成局部的骨質疏松。才這一個方面研究,雖然內固定越好越容易穩定骨折處,但是對血管的供給受阻越大,應力擋效應就越大,按此推理,局部的骨質疏松就越嚴重,失去內固定時,再次發生骨折的危險就更大。所以在選擇是否需要內固定的同時也要考慮患者的實際需要。一般的,鋼板固定容易引起骨質疏松,因為鋼板的彈性模量比皮質骨的大很多。
2、對骨折內固定強度依賴于手術骨的數量和質量
雖然內固定是治療骨折的重要方法,但是術后螺釘容易于拔出,這樣對內固定的強度和穩定性影響較大。況且在整個手術過程中也是有很多的手術危險的。比如髓內釘穿出髓腔、再發骨折等。所以對于確實需要內固定的患者,特別是如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釘固定等重要部位敏感手術,對患者的骨礦含量的評估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骨折患者伴有骨質疏松癥的,張邵軍等人認為可以用羥基磷灰石涂層鋼板螺釘進行骨折內固定。[3]假如骨質疏松的患者的情況嚴重的,醫生要考慮石膏、支具外固定等不受骨密度影響的醫療措施。盡管人工置換的理論越來越成熟,確定合理的內固定治療方法是理想的治療方式。
三、關于骨質疏松和骨科制動的闡述
1、關于廢用性骨質疏松的定義
廢用性骨質疏松是指在骨科臨床中,由于病理性、創傷或者治療需要,使肢體或身體制動,力學負荷減少,引起骨丟失。[4]導致廢用性骨質疏松的原因很多,比如截癱(四肢癱)、其它關節病痛、軟組織損傷,其它的臥床休養以及各種肢體制動,這樣骨密度會大大減少,造成了骨質疏松,會迫使骨的力學負荷下降,骨的丟失會更加的嚴重。
2、廢用性骨質疏松的治療方法
從廢用性骨質疏松發生的原理,其治療可以包括對關節功能的改善、多多做運動(被動、主動),以此來增加骨力學負荷,另外可以服用抗骨質疏松的藥物以及其它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方面:用超聲、電磁刺激以及振動療法。只要通過體外施加效應,產生骨應力效應,骨的密度會增加。這要求患者在質量康復期間要進行關節功能的恢復、預防骨的丟失。也有研究表明:某些藥物如雙磷酸鹽可以進一步減少骨的丟失。但是現代的治療方法值得提倡,例如:機械刺激療法,這是一種物理康復療法,通常分為運動和電磁刺激兩種。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是運動療法的兩種形式。都是間接增加骨的荷載,排除廢用性骨質疏松的因素得以增加骨密度的方法。
四、骨質疏松與人工關節置換的闡述
在人工關節置換的臨床醫療實踐中,影響關節置換術后的療效最大的是骨的質量。骨的密度情況和術后發生假體沉降、松動的幾率成正相關。臨床的置換全髖關節時,測量股骨近端骨的密度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幫助醫生預測假體松動的可能性并能指導對假體類型進行選擇。比如:骨質疏松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型假體的方法就能降低術后假體松動的發生率的發生。[5]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會增加再次手術的難度,其原因有很多。比如:股骨近端應力環境的變化、、骨皮質變薄、巨噬細胞吞噬反應增加、假體磨損時產生的微粒、假體周邊的破骨細胞性骨吸收、假體周變的骨溶解、骨的總量減少等。有研究表明這種問題在其余的關節置換中也是常見。
所以術后對假體周圍骨量的臨床測試意義在于使醫生了解假體周圍骨量的變化規律,能正確的預后評估及對假體的設計。在前人的研究中,用雙能X線吸收法測定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假體周圍骨密度后發現: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量丟失的程度不一。丟失最嚴重的是大轉子、股骨距區。病人的活動量與骨量丟失率相關。所以對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欲減少假體周圍骨量的丟失最好與其他的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相結合,這樣在人工關節翻修術骨量的保存更充足。所以,對老年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的治療 ,特別是股骨頸骨折患者,應當是首選人工關節置換術。但是對位移性肱骨頸骨骨折的是不適合用人工關節置換的方法。
五、結束語
骨科中的骨質疏松問題治療是復雜的,因年齡、健康狀況、骨密度等相關,在治療中要區別對待。應該重視對假體周圍骨量的臨床測試。另外在治療過程中,加以藥物治療和運動康復治療,可以有效避免骨折的制動帶來的骨質疏松問題。
參考文獻:
[1] 唐海,羅先正.例髖部骨折的病因分析[J ].中華骨科雜志,1996,16(12):63-765
[2] 邱貴興,孫明貴,孫允高.股骨力學分析及試驗[C].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高級研討班,北京,1999,11,6-10
[3] 張邵軍,鄒宏恩,葉軍等.羥基磷灰石涂層鋼板螺釘改善骨折穩定性的試驗研究[J ].中華骨科雜志,2000,20(2):107-110.
篇5
【關鍵詞】 下腰椎;椎間盤退行性變;脊柱融合術;內固定
自2002年7月~2006年6月對36例下腰椎椎間盤退行性病變患者,采用脊柱融合術手術治療,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齡43~59歲,平均55歲,病程4個月~20年,平均3.5年。病變節段:單節段24例(L4、5節段14例,L5/S1節段10例); 雙節段12例(L4、5與L5/S1)。臨床表現:本組均有下腰痛,伴下肢麻木放射性痛29例,間歇性跛行21例,下肢皮膚感覺異常32例,下肢肌力減弱28例,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29例,L4、5椎體滑脫1例,L5/S1椎體滑脫5例,其中L5椎體狹部裂2例。
1.2 輔助檢查 本組病例均行正側位及站立過屈過伸側位X線檢查和CT檢查,懷疑椎體狹部裂加做雙斜位X線片,CT檢查與根性癥狀相符,未做MRI檢查,有利減輕患者負擔。如果根性癥狀不明顯,或者CT檢查不能明確診斷,則行腰椎MRI檢查。X線片示:34例腰椎間隙狹窄,所有病例椎體均有程度不等的水平骨刺;CT片顯示側隱窩狹窄26例。MRI檢查15例均發現病變椎間隙髓核變性。手術采用后路椎體滑脫復位內固定+前路脊柱融合術5例,后路椎間盤髓核摘除神經根松解+后路螺紋式Cage植骨融合術10例,后路椎間盤髓核摘除神經根松解+前路植骨融合術21例,其中采用單純髂骨塊植骨2例,另19例前路植骨融合內固定器材均采用鈦網。分別見圖1~3(略)。
1.3 手術方法及術后處理
1.3.1 后路椎體滑脫復位內固定術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俯臥位,腹部懸空,標準后正中切口,剝離椎旁肌顯露雙側的椎板,首先在需要進行腰椎融合的節段擰入椎弓根螺釘,然后行椎板切除減壓,根管擴大,再用USS或R2型固定器復位固定,加前路或后路椎間融合,椎旁放置引流管1根。
1.3.2 后路螺紋式Cage植骨融合術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俯臥位,腹部懸空,標準后正中切口,暴露病椎上下椎板、小關節突及橫突,根據病情行全椎板、半椎板減壓,保留外側1/2關節突,切除髓核,安裝后路撐開器,撐開手術側椎間隙,在椎間隙內安置神經保護套筒,取下撐開器,在套筒內用絞刀將殘留的椎間盤及上下終板的軟骨清除,測試器測試椎間隙高度,以確定選用融合器的型號,將自體髂骨和(或)局部減壓的細碎顆粒骨放入融合器內,稍偏向中線向椎體前方置入,條件允許,可平行放置2枚Cage,若空間狹小,可斜行放入1枚Cage,使Cage盡可能跨越椎體的中央,術中C型臂X線機透視證實Cage位置合適后,完成復位與固定,椎旁常規放置引流管。
1.3.3 前路脊柱植骨融合術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仰臥位,采用倒八字切口,腰部墊以薄枕,手術側略高,通常選擇左側入路,于腹膜后分離,保護好周圍器官及組織,向右側推開髂血管,行椎間盤摘除至后縱韌帶,骨刀鑿除鄰近椎體終板,取左側自體髂骨植骨,安裝鈦網,如患者經濟條件不允許,則行單純髂骨塊植骨,術后腹膜后常規放置引流管1根。伴神經根性癥狀先俯臥位做神經根管擴大椎間盤摘除術。
1.3.4 術后處理 術后24~48h后拔除引流管,臥床4~6周,6周后腰圍保護下撐拐負重行走,3個月后可完全負重。如單純髂骨塊植骨,則需絕對臥床休息3個月。
2 結果
36例全部獲得隨訪,隨訪時間3個月~4年,平均23個月。植骨愈合時間3~10個月,平均6個月。伴有神經根性癥狀的患者,術后第1天即出現根性癥狀明顯減輕,術后3天根性癥狀基本緩解,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轉變為陰性。下腰痛癥狀臥床休息1個月后出現明顯好轉,但隨著下床活動后其癥狀常有反復,80%患者3個月后癥狀明顯緩解,20%患者術后半年癥狀基本緩減。術后1例單純髂骨植骨前路脊柱融合術患者1個月后復查X線片示髂骨塊向前滑脫約5mm,經臥床休息3個月達到植骨融合,余35例病例未出現并發癥。
3 討論[1~7]
腰椎活動時各個運動節段在傳遞負荷的每一瞬間,上下椎體均有一個力的接觸點,即瞬時旋轉中心(ICR)。正常腰椎的ICR位于椎間盤髓核,隨腰椎屈伸活動而變化,這樣小關節和韌帶處產生的剪力很小,反復的積累性疲勞應力達到或超過椎間盤纖維環材料屈服應力點,導致纖維環的斷裂,髓核突出-椎間盤退變。但是椎間盤退變后,ICR隨腰椎活動而改變位置,小關節和韌帶所受剪力明顯增加。ICR處于異常位置,腰椎前滑力增加,即引起腰椎不穩、滑脫。當暴力或疲勞性應力損傷致椎弓峽部失穩,使椎體和椎間盤之間的前滑力大于擠壓力,于是腰椎向前滑脫,椎間盤因扭轉應力的擠壓而變窄,ICR的應力點無限擴大,導致纖維環應力疲勞性斷裂,髓核退變加劇,椎間盤突出。椎間盤退變使得腰椎在生理載荷下出現異?;顒尤缪祷摵脱挡环€,從而導致腰和下肢一系列癥狀和體征。臨床上退變性腰椎間盤病變診斷應依靠病史、查體,并結合X線片測量、CT或MRI等輔助檢查綜合判斷。CT及MRI對于腰椎退行性變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CT 可判斷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情況,是手術減壓范圍選擇的重要根據。MRI可從多平面顯示椎間盤變性、突出和神經根、脊髓受壓情況,是判斷手術植骨融合后節段是否存在不穩的最有效方法。
下腰椎椎間盤退行性變的治療過去常采有傳統的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短期內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術后3~5年癥狀常易復發并出現脊柱失穩現象。這是因為:(1)行椎間盤切除術破壞了脊柱后部韌帶復合結構:屈曲活動時對于后柱結構承載的是拉伸力,此時骨性結構對穩定性不起主要作用,而主要有棘間韌帶、棘上韌帶、黃韌帶、小關節囊和椎間盤結構起拮抗作用,這些結構的破壞,使腰椎出現沿軸向位失穩的傾向,同時有時亦出現某些節段水平方向失穩的傾向。(2)行椎間盤切除術破壞了小關節的完整性:1990年Kirkaldy-willis提出了三關節復合體(three-jointcomnlex)理論,認為兩個后方的小關節和一個前方的椎間關節(即椎間盤)構成三關節復合體,在脊柱的穩定性中起到重要作用。無論是退變、創傷,還是醫源性損傷,均可致三關節復合體受累,進而通過連鎖反應而影響脊柱的穩定性,在側彎活動中,小關節突承擔了主要載荷,椎間盤切除術中,由于切除了部分小關節突,致使腰椎側彎活動明顯增加,抗剪切能力下降,導致脊柱失穩的發生。(3)椎間盤是維持腰椎穩定的重要因素,髓核摘除使得間盤與上下椎體所形成的堅強統一體被破壞,病變間隙高度下降,前后縱韌帶松弛,小關節突內聚活動增加,該節段在左右剪切和軸向扭轉方向上失穩,使得關節突關節承受異常載荷,最終可導致關節突退變和該椎節不穩,甚至椎體滑脫,對脊柱的穩定性造成影響。如果再強調手術的徹底性,后路過分減壓,脊柱后部結構過多遭破壞,腰椎的抗旋轉及抗剪力明顯下降,則腰椎的穩定性進一步受到影響,從而進一步加速椎間盤病變或損傷,導致腰椎失穩。(4)殘留的髓核組織再次突出導致神經根性癥狀復發,或者退變性腰椎間盤刺激竇椎神經出現下腰痛。
脊柱融合術是重建脊椎的穩定性、糾正腰椎異常負荷承載方式的有效方法。1911年Hibbs等首先描述了脊柱的穩定性并報告了椎板融合術。1936年Mercer提出脊柱附合的理想方法是椎體間融合,20世紀40年代Cloward應用后路腰椎體間融合術(PLIF)治療下腰痛并取得顯著療效,后來Stock發展了前路椎體融合術,1985年Simons重新強調后入路椎體間融合,由于植骨塊有限的強度和形狀的不一致而不能保證融合節段的穩定性,術后可發生植骨塊移位、椎體間隙塌陷、植骨塊被吸收,各類單純植骨融合假關節發生率高達30%~60%。20世紀80年代Cage出現并應用于馬的Wobbler綜合征的治療,后經Bagby和Kulisch等到人改進產生了BAK-cage,應用于人的下腰痛治療。自此脊柱融合術已從單純的后路植骨技術發展到后路器械融合,再發展到前后路聯合器械融合。
植骨融合是保持脊柱長期穩定的根本方法,植骨方法較多:(1)后路椎板植骨融合術,現已很少應用; (2)側后方植骨融合術;(3)椎體間植骨融合術。筆者認為椎體間植骨融合最好,其優點有三:(1)由于椎體和椎間盤承受腰椎的大部分載荷,故椎體間植骨使腰椎的穩定性更佳;(2)椎體間接觸面積大,提供了較為理想的植骨床,植骨融合率較高;(3)可恢復椎間隙高度,擴大椎間孔,因而有利于神經根減壓。
椎間融合術治療脊柱失穩的方法已被普遍接受,但對是否使用內固定仍存在爭議。筆者認為椎間融合并使用內固定具有以下優點:(1)增加脊柱穩定性,椎體間植骨可以有效維持椎間隙高度,避免和防止繼發性椎管、神經根管狹窄;(2)可以直接、有效地維持脊柱穩定性,防止植骨塊骨折、滑脫、塌陷和吸收,使骨融合率提高,并大大縮短了骨融合時間;(3)由于術后脊柱能夠獲得即刻穩定,患者配戴簡單支具即可早期下床行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4)堅強內固定使椎體滑移得到矯正,矯形效果明顯。(5)內固定應用可以矯正畸形,盡量恢復和維持了椎管的正常形態,有利于神經系統癥狀的緩解,恢復脊柱正常負重的生物力學關系,利于康復。
下腰椎椎間盤變性合并椎體滑脫,采取后路復位內固定,其中伴有根性癥狀的,則開窗行神經根松解;然后加行前路椎體植骨融合術,患者經濟條件不允許的,行單純髂骨塊植骨。椎弓根螺釘系統可以使滑脫的椎體復位,同時能提高固定節段的穩定性,減少椎板減壓或間盤摘除后期脊柱不穩定的發生,但椎間融合率不高,晚期出現斷釘現象,而與前路植骨融合內固術聯合應用則松動、下沉現象明顯下降或沒有發生,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作用原理為聯合應用可以顯著增加脊柱功能單位的剛度,尤其是屈曲穩定性;還可以避免鈦網終板界面的應力集中,防止下沉與椎體塌陷;在鈦網及植骨塊的支撐下,椎弓根螺釘所受剪切力下降,減少了斷釘的發生。
對于無合并滑脫的下腰椎間盤退行性變,筆者認為采用后路螺紋式Cage植骨融合術與前路脊柱植骨融合術其治療效果無明顯區別。后路Cage強調椎間環狀融合,因此術中必須徹底去除髓核各軟骨終板,切除椎體前方內陷的纖維環,去除終板前方皮質骨,保證足夠的植骨空間,保證最大的植骨接觸面積。注意Cage型號的選擇,國人以高22~26mm直徑13~15mm的Cage最為常用,在不增加損傷程度的情況下,盡可能平行放入2枚Cage,若放置困難,或者患者經濟條件不允許,只能放入1枚時,盡可能使Cage跨躍椎體的中央,使椎體受力左右平衡,增加脊柱的穩定性。Cage的優點如下:支撐和穩定前柱、撐開椎間隙、恢復椎間盤與椎間孔的高度和恢復腰椎生理曲度;避免傳統植骨的遠期植骨塊塌陷;提供即刻與遠期的穩定性;空隙可供松質骨的長入,獲得充足血供。同時該手術方式創傷失血較小,可避開重要血管神經,手術時間短,患者恢復時間快,不愧為一種理想的植骨融合的方法。
前路植骨融合內固術術中亦必須徹底去除髓核、纖維環及鄰近椎體的軟骨終板,保證最大的植骨接觸面積,同時選擇恰當長度的鈦網,適當加壓。該手術方式應用鈦網支撐和穩定前柱,撐開椎間隙,恢復椎間盤與椎間孔的高度和恢復腰椎生理曲度,同時植骨接觸面大,植骨融合率高。但是該手術選擇腹膜后入路,椎體前方有重要血管神經,術后患者容易出現腹脹,如患者合并有神經根性癥狀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側隱窩狹窄則必須先行后路開窗擴大神經根管,松解神經根,徹底減壓,但是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失穩病理改變復雜多變,導致椎管及神經根管容積減小,進而造成神經壓迫,手術時應針對相應的病理改變解除對神經根及硬膜的壓迫,切忌盲目擴大減壓,造成新的不穩定因素。
參考文獻
1 張伯勛,盧世璧,朱盛修.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療效欠佳的原因分析.中華骨科雜志,1981,1:83.
2 White AA,Panjbi MM.Clinical biomechanics of the spine.PhiladelphiaLippincott,1990,342-351.
3 Melzack R.Gill pain questionnaire:major properties andscoring methods.Pain,1975,1(3):277-299.
4 潘主清.實用脊柱病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632.
5 Falrbank JC,Pynsent PB.The oaces~y disability index. J spine,200l,25(3):2940-2953.
篇6
[中圖分類號]R322[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8(a)-101-02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之一,據報道,約70%的頸椎病伴有椎動脈受累的表現,其發病年齡高于其他頸椎病,以50~60歲為多見[1]。椎動脈為鎖骨下動脈的第一分支,走行較長,在合成基底動脈前分為四段。第Ⅰ段自鎖骨下動脈分出處至第6頸椎橫突,即近段;第Ⅱ段自第6頸椎橫突至第2頸椎橫突上緣以下,即橫突段;第Ⅲ段自第2頸椎橫突上緣至顱底的寰枕膜,即遠段;第Ⅳ段自寰枕膜至兩側椎動脈的匯合處。其中前三段稱為椎動脈的顱外部,第Ⅳ段稱椎動脈的顱內部[2]。椎動脈由于其走行的特殊性,周圍組織結構對它的影響十分明顯,在發病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椎動脈周圍骨性結構的改變
鉤突后外側的增生或鉤椎關節肥大,向外延伸的骨贅可能機械性壓迫椎動脈或椎動脈管壁外的交感神經叢,造成椎動脈痙攣、狹窄和供血不足[3]。劉巍等[4]認為,當關節突增生、骨贅形成時,可從后方壓迫椎動脈造成其狹窄,也可壓迫頸神經前支,使其向前移位,加重壓迫椎動脈;頸椎退變,關節囊松弛,攝X線片可提示頸椎不穩,關節突關節活動度增大,增生的骨贅可刺激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叢引起血管痙攣而產生癥狀;經牽引制動,可使小關節分開,減少關節突前移的幅度,緩解椎動脈后方的壓迫,從而使癥狀緩解。因此,作者認為上關節突增生壓迫椎動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又一個重要病因。華錦明等[5]發現橫徑半孔的畸形率僅占7.4%。橫徑半孔畸形是影響椎動脈血流的因素之一。橫突孔前后徑女性顯著較窄,表明女性椎動脈受累機會較多。橫突孔橫徑左側較窄,女性右側椎動脈橫間徑較男性略窄。據此,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率在女性可能高于男性,并好發于右側,如同時合并血管硬化或外傷則很容易刺激椎動脈反應性血管痙攣,導致椎動脈血供不足。椎動脈位于橫突孔內側占57.86%,表明鉤突增生極易影響椎動脈血流。
2 椎動脈周圍神經的因素
張清等[6]認為椎動脈及周圍神經叢分支的特點,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當頸椎某一節段病變(失穩或增生)時,鄰近的椎動脈及椎動脈周圍的神經叢必然受到壓迫和刺激,引起供血不足。而對于供血不足首先由于椎動脈受壓引起,還是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引起,作者認為二者共同使然。椎動脈受壓觸及其周圍及表面的神經。而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時,椎動脈也可能同時受壓。因此,我們認為椎動脈受壓迫,交感神經叢受刺激都可導致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由于3~5段的神經分布特點,此段的結構異常更易發病。
3 骨纖維韌帶鞘對椎動脈的影響
椎動脈橫突段行于橫突孔內側,內側鄰近鉤突和鉤椎關節,在橫突間隙處有鉤椎纖維韌帶束將椎動脈、脊神經根(在椎動脈后方)包繞,形成一個骨纖維韌帶鞘,在這方面有關文獻曾經作過一些報道。這對椎動脈和神經根起到明顯的牽系作用。如果椎間盤突出,突出的椎間盤可能壓迫椎動脈或椎動脈管壁外的交感神經叢,引起激惹刺激,造成椎動脈痙攣、狹窄和供血不足[7]。
4 椎動脈管壁結構的變化
椎動脈在由V1段轉折至V2段,V2段至V3段及由V3段轉折至V4段三個轉折處都幾乎呈直角轉彎。由于椎動脈上段行程如此迂回曲折,必然使血液流經此部位時阻力增大,若伴有動脈硬化或血液黏稠度增高時,即有可能在該部位形成血栓而導致椎-基底動脈缺血,影響供血區域的相應器官,如內耳、間腦、腦干、小腦等的正常功能,而產生一系列嚴重癥狀。V3段呈凸向背側或背外側的動脈弓,又有第2頸脊神經前支勾繞,并且此段動脈活動性較大,在頭部做回旋運動時,動脈向背外側移動,當頭部處于此特定姿勢時,如對側椎動脈血流代償差或缺乏,該動脈可因神經緊張導致暫時性缺血[8]。
倪文才等[9]通過大量尸檢發現,椎動脈從出樞椎橫突孔至入枕骨大孔處有6~7個生理彎曲;顱內椎動脈遠側段的管徑約3~4 mm,支配前庭神經核的基底動脈腦橋支管徑僅0.1~0.5 mm,支配迷路底內聽動脈由小腦前動脈發出,管徑平均為0.2 mm。椎動脈走行處的多數彎曲及支配腦干部細小的營養血管使椎動脈系血流緩慢,易致腦干相應部供血不足,這在病理解剖及發病上具有重要意義。張奎啟等[7]發現椎動脈第3段有明顯連續的5個彎曲,這些彎曲本來是適應頭頸運動的,但隨著年齡的增加,這些彎曲越發明顯,在頭頸轉動時常常產生血管扭曲、狹窄、卡壓,而造成椎動脈阻塞。
吳良浩等[10]認為整條椎動脈纖細,走行異常,屬先天畸形,不應視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V1、V4段病變與頸椎退變無直接關系,所以不屬椎動脈型頸椎病 。V1段扭曲成角為先天畸形;血管壁粗糙、狹窄多數為動脈硬化所致 ,少數為動脈痙攣。V4段病變發病率較高,考慮主要原因為動脈硬化,少數為動脈痙攣,兩者影像學表現相似,區別困難,需結合臨床資料進行分析。V2與V3段病變,其主要病因為鉤突關節和橫突孔骨質增生、纖維束帶使相鄰血管受壓移位、牽拉內移、局限性狹窄,這些改變與頸椎退變、節段性不穩關系密切,可能為頸性眩暈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潘之清.實用脊柱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06-311.
[2]李應續,余海元,陳浩.椎動脈的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意義[J].咸寧醫學院學報,2002,16(3):171-172.
[3]孫明元,裴守明.頸椎橫突孔的臨床應用解剖[J].中國解剖與臨床,2000,5(3):164.
[4]劉巍,成紅兵.成人椎動脈第二段的臨床應用解剖學研究[J].交通醫學,2002,16(3):245-246.
[5]華錦明,鄭祖根,范躍進,等.成人頸段椎動脈顯微外科解剖學研究[J].蘇州醫學院學報,1998,18(5):445-446.
[6]張清,孫樹椿,佟大偉.椎動脈Ⅱ段周圍神經的顯微解剖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1,9(3):30-32.
[7]張奎啟,王福,盧云,等.椎動脈第2、3段的應用解剖[J]. 解剖學雜志,2004,27(5):563-564.
[8]王愛蓮,溫淑儀,彭華山,等.椎動脈上段的臨床解剖學研究[J].昆明醫學院學報,1999,20(1):25-28.
[9]倪文才,沈志祥,范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手法治療和發病機理的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1985,5(3):44-47.
篇7
不同于很多人想象中的憑空造物,3D打印技術利用的是一種“提升維度—累積”的思想。 通常來說,藝術家在二維尺度上創作繪畫作品,即長和寬兩個方向,雕塑作品則有三個維度,分別是長、寬和高。3D打印技術的核心在于把一個立體的物體分割成無數層級,每個層級都是一幅獨立的畫作。在打印機工作的時候,每一個層級都疊加于前一個層級之上,聚沙成塔,最終完成一個固態的立體構件。
就結構上來說,一般的3D打印機與普通的噴墨打印機區別不大,都是有噴頭、墨盒、支架之類的組件,但是因為用來打印立體部件,大多數3D打印機還有一個可以上下移動的支持平臺,用來承載打印的部件。至于工作原理,則跟傳統二維打印機一樣,需要在電腦上設計一個模型(圖形),輸入之后才能打印出物體?,F行的3D打印機輸入文件格式,包括STL、3DS、DXF、OBJ、WRL、ZPR等等,其中要屬STL和WRL較為流行。打印機通過讀取文件中的橫截面信息,把“墨水”逐層打印出來。比較常見的墨水有粉狀或者液體狀兩種,對于兩種墨水,分別有兩種后續處理方法。就粉狀墨水來說,有黏合法:噴頭首先將粉狀微粒噴灑成一張圖案,然后用液態黏合劑進行黏合使其定型,然后再噴灑下一層。激光熔鑄法:用激光高能集中的特性對每一層粉狀顆粒進行加工,然后逐層累積成型。對于塑料產品,還可以使用液體墨水,首先噴灑一層液態的塑料物質,等凝固之后再噴灑下一層。目前市面上的3D打印機大多尺寸不大,即使是世界最大的3D打印機也離制造大型工業構件為時尚早。
3D打印技術的現狀
中國物聯網校聯盟將3D打印機稱作“上上個世紀的思想,上個世紀的技術,這個世界的市場?!边@種說法不無道理,單一噴頭的3D打印機對處理塑料、金屬、陶瓷甚至其他常見材料已是不在話下。有一些設計復雜的3D打印機則可以處理復合型材料,比如內層是金屬,外層是塑料;又或者幾種不同顏色的材料互相交織,打印出彩色的雕像。對于傳統工業,3D打印機的優點在于可以加工出精確的物件,比如高精度的小型金屬原件,或者是尺寸小但是復雜的工藝品甚至是食品。想要制作出更精細的產品,則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更加精確的三維掃描或者三維設計文件,二是減少每一層的厚度。任意一個條件都會加大制作的時間成本和材料成本。從目前來說,這些就注定了3D打印機還無法投入大規模生產,另一方面來說,需要大規模生產的構件并不要求很高的精度。
3D打印機與傳統打印機的最大區別在于材料。正是因為3D打印這項技術的先天定位,其在利用傳統材料制造物件上的可開發性不大,取得的經濟效益有限。不過總體來看,3D打印技術還是有光明前景的,但是其應用性在目前來說,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大。無論是在“墨水”的制造上,還是儀器的結構優化上,仍有許多技術壁壘需要攻克。
3D打印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
從3D打印技術在當前開發應用的初步成效來看,未來人們可以將它廣泛應用在生物醫學領域。日常生活中,人們為各種各樣的病痛所困擾,尤其是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器官性缺損的病人,如骨頭壞死被截肢、器官病變被切除等等。眾所周知,接受器官移植手術的病人在術后,必須不間斷地服藥以減少自身免疫器官對外來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這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和損傷。
篇8
足跟痛亦稱“跟骨痛”,是指跟骨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急慢性疼痛,多見于長時間行走或站立時著力不當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傷。這種疼痛的特點是站立時疼痛,行走片刻后癥狀減輕,但行走或站立過久時疼痛又加重。局部檢查無紅腫,跟骨部有壓痛,足跟處疼痛較明顯,X線檢查無異常。足跟痛有時可能伴有功能障礙等,不僅會給患者本人造成痛苦,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部隊的正常訓練和工作。
關鍵詞
足跟痛 臨床表現 治療
引言
足跟痛是一種骨科常見病。在美國每年因跖筋膜炎進行治療的患者超過200萬例。據估算,10%的人在一生中患過足跟痛,1%的人由此到醫院就診。由于足跟周圍復雜的解剖結構,很那明確其疼痛的機制與病因學?,F在仍有學者對于疼痛的機制爭論不休,有人認為疼痛是跖筋膜牽拉跟骨跖側結節造成的,有人則認為疼痛是一種擠壓引起的神經病變。雖然足跟痛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跟部脂肪墊的退變隨著膠原的老化、水分與膠原纖維逐漸減少,造成了部分患者的足跟痛。但是對于部隊的訓練員來說是有很多外部的因素造成士兵的足跟痛,因此對于士兵的足跟痛要根據士兵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正文 足跟痛的臨床表現和病因
1、足跟痛的臨床表現
足跟痛患者在臨床檢查時主要是足底后側疼痛,并且在日常中癥狀會逐漸加重?;颊叱科饡r足跟下方疼痛,活動后疼痛減輕,白天癥狀較輕傍晚疼痛加重,多考慮跖筋膜炎。頑固的靜息痛或夜間痛一定要注意腫瘤或感染的可能。雙側足跟痛要考慮免疫系統的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Reiter綜合征、未分化脊柱關節病等。伴有皮膚感覺麻木或過敏的足跟痛要考慮跖筋膜撕裂或跟骨骨折,跖筋膜撕裂通常有局部封閉治療的病史,這類患者雖然有輕微的足弓塌陷,然而這類患者疼痛癥狀較輕。 足跟痛的病因
足跟痛常發生于新兵開訓1個月后,這是因為新戰士訓練強度大、訓練熱情高,而且有些新戰士在訓練中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沒有掌握動作要領。那些入伍前參加體育鍛煉或體力勞動少的新戰士更容易發生足跟痛。②組訓者未能科學合理地制定訓練計劃。有的單位過于追求訓練進度和質量,在制定計劃時缺乏科學合理的統籌安排,訓練中勞逸結合落實得不好,造成新戰士訓練強度大、負荷過重、單個動作反復訓練且時間較長,加上訓練場地條件不好,訓練正值“三九”嚴寒,足底在長時間訓練中有規則著地,局部沖擊相對固定,致使足跟痛發生。另外,有的新兵穿鞋襪不當,也會促使足跟痛癥狀加重。 足跟痛的診斷方法
由于牽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階段可引起疼痛,雖然此時骨刺很小,甚至X線檢查也不能發現。隨著骨刺增大,疼痛常消失,這或許與足的適應性變化有關。因此X線上可見典型的骨刺可以沒有癥狀。反過來,經過一段無癥狀期以后,或由于局部外傷(如運動員損傷-參見第62節),骨刺可自發地產生疼痛。偶爾在局部形成外生滑囊,并引起炎癥(跟骨下滑囊炎),引起足跟底部發熱跳痛。
體格檢查時用拇指用力壓迫足跟中央可使疼痛加重。在踝背屈時,手指用力按壓整個筋膜內緣,有壓痛則證明存在筋膜炎。
盡管X線上發現有骨刺可作出診斷,但早期跟骨骨刺X線檢查可呈陰性結果。不常見的是,跟骨骨刺在X線上不典型,表現為絨毛狀新骨形成影像。見到此變化應考慮血清陰性或HLA-B27關節病(如強直性脊柱炎,賴特爾綜合征)的可能。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是足跟痛的其他原因。這些關節痛常有中度到重度的發熱和腫脹,這一點可與局部原因所致的足跟痛相區別。 足跟痛的治療策略
對于足跟痛要的治療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正對性的治療,一般都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針對軍隊上的足跟痛的現象,以下是一些治療策略和預防方法。
1、針對足跟痛的治療策略
早期給予冷敷,24小時后給予熱敷;口服或局部應用三七散、云南白藥氣霧劑等對癥處理,同時應用中醫中藥:①針刺法:取昆侖、大溪、水泉、三陰交等穴行平補平瀉,每日1次;②推拿法:用拇指在跟骨痛點處施以按揉,接著以小魚際搓至患處發熱,每日1次;③外敷法:取川芎、生川烏適量,烘干研末,用陳醋調糊,敷于患處,每日換藥1次。
2、針對足跟痛的預防方法
2.1在新兵開訓前,衛生部門要積極參與軍事訓練計劃的制定,按循序漸進原則,科學合理地統籌安排各個時節的訓練內容;不能盲目地趕時間、超負荷、超強度地訓練,要勞逸結合,并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要經常開展訓練傷防護教育,特別是把預防足跟痛作為重點,將相關防護知識講授給帶兵骨干。
2.2科學組訓,在訓練中加強衛生監督。醫務人員要經常下到班排巡診,一旦發現訓練場地易造成損傷、訓練時間安排得不合理、訓練強度過大等問題,及時向有關領導報告;密切觀察新兵訓練情況,發現病情時及時處理,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后續治療措施。
2.3適時組織訓練傷防護教育,認真講解預防訓練傷的相關要求,尤其是足跟痛的有關防治知識,并結合訓練情況與訓練進度,隨時指導參訓新兵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如使用厚一點的鞋墊、加大鞋底的彈性,以增加落地緩沖、減輕局部沖擊等。
結束語
足跟痛亦名跟痛癥,是以足跟部周圍疼痛為主癥的一種癥候群,并非一獨立的病名。臨床尤以足跟跖面內側痛為多。其發病率較高,多見于40歲以上中老年人。據文獻,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這可能與女性生理因素有關,因女性骨及軟組織結構較男性脆弱,且較同齡男性更易衰老的緣故。本文主要是對部隊中的士兵訓練出現的足跟痛的臨床表現和足跟痛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針對性治療策略。
參考文獻
[1] 楊永華.跟痛癥的治療概況[J]. 中醫正骨. 2002(01)
篇9
摘 要 目的:探討社區就診腰椎滑脫患者的X線平片表現及診斷要點,提高社區醫師對該病的認識水平。方法:回顧性分析80例在我社區醫院就診的腰椎滑脫患者的X線平片,觀察攝片位置標準與否、腰椎順列變化。腰椎椎體出現位置改變均定義為腰椎滑脫。結果:80例患者中,單發椎體滑脫65例,多發15例。其中前滑脫54個椎體,后滑脫41個椎體。本組患者中L3~5椎體發生滑脫82.11%。結論:L1~5椎體均可發生腰椎滑脫,攝影標準是平片診斷腰椎滑脫的必要保證。
關鍵詞 腰椎滑脫 退行性變 X線平片
社區
腰椎滑脫是骨科常見病,也是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對于到社區醫院就診的患者來說,腰椎正側位X線平片是腰腿痛相關影像學檢查的最佳選擇,也是基礎的檢查手段,簡便易行。對我社區醫院2010年9月~2011年8月腰椎滑脫X線平片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以期提高社區醫師對腰椎滑脫X線影像表現的認識,評價X線平片對該病的診斷價值。
資料與方法
80例X線平片資料來自本社區醫院近1年內所有進行腰椎正側位X線檢查的受檢者中腰椎滑脫陽性病例。其中女56例,男24例。年齡≤50歲11例,51~91歲69例,平均66.3歲。
臨床癥狀與體征: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疼痛,其中26例伴下肢放射痛、麻木或發涼,7例伴活動受限。2例間歇性跛行。體征主要為腰椎側彎或后凸畸形,局部壓痛。全部病例該次平片檢查均非以外傷為由。
成像設備與方法:萬東F78-3A型300mA X線機;Kodak DirectviewCR500成像系統。標準腰椎正側位平片檢查;利用CR測量軟件于顯示屏測量滑脫程度。
納入與分度標準:正常椎體后緣及前緣連線自上而下均呈連續性弧線?;摃r椎體前移或后移,弧線不連續。采用常用的Meyerding法,將第1骶椎上緣椎體面均分為4等份(如判斷L4,則將L5上緣椎體面4等分,依次類推),根據上位椎體后下角位于4等份之位置判斷滑脫及程度(Ⅰ~Ⅳ度)。
結 果
概觀:本組病例80例,累及L1~5水平95個椎體。多個椎體滑脫(2~3個)15例(18.75%),單個椎體滑脫65例(81.25%)。10例側位像可見峽部不連征。
滑脫部位:95個滑脫椎體累及平面分布,見表1。
滑脫方向:95個滑脫椎體中,前滑脫54個(56.84%),后滑脫41個椎體(43.16%)。上腰段和下腰段滑脫方向統計,見表2。
滑脫程度:滑脫范圍3~23mm,平均6.26mm。7例Ⅱ度滑脫,平均11.86mm,均為前滑脫;1例Ⅲ度滑脫23mm,為前滑脫。
合并其他X線征象及由此產生的對滑脫性質的初步判斷:①合并征象:本組80例平片資料中:77例見小關節密度增高,間隙狹窄或模糊不清;75例見不同程度骨質增生,6例見相鄰椎體間骨橋形成,同時見椎體后緣骨質增生者11例;73例見椎間隙狹窄,多發生于滑脫椎體與下位椎體之間,程度多較為明顯,狹窄之相鄰椎面硬化,密度增高;56例伴腰椎生理曲度消失、側彎或后凸畸形,以側彎更多見;35例見腰椎普遍性骨質疏松;16例見椎間盤或椎旁韌帶鈣化影;10例于側位像見峽部不連,表現為椎弓根后下方低密度間隙,自后上斜向前下;7例見滑脫椎體上位棘突相對凹陷;5例椎間盤真空現象;5例伴有腰骶部發育變異,包括隱性椎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1例(屬Ⅲ度滑脫)椎體變扁并椎體高度前高后矮楔形改變,下緣椎體面毛糙不整;1例見Schmorl結節。②滑脫性質的初步判斷:10例10個椎體確定為峽部不連性滑脫,其中1例L5滑脫特殊,為1例27歲男性患者,正位像見L5隱性椎裂,未見任何退變X線征,明顯區別與其他9例年齡47~79歲(平均63.56歲)伴明顯退變者,因而考慮先天性峽部不連。其余70例85個椎體未見峽部不連征象,初步判斷為退變性滑脫。
討 論
1975年國際腰椎研究協會將腰椎滑脫分為5型:①發育不良型;②峽部型;③退變型;④創傷型;⑤病理型[1]。筆者認為,在這5型中,發育不良型的確診并不容易。本組有1例考慮為此型,假如該患者發病就診是在45歲以后,不伴隱性椎裂,而出現相應的退變征象時,則不易判斷。創傷型屬于急性骨折范疇,病理型為全身或局部病變引起椎體骨質破壞而導致的繼發改變,均不常見。臨床上以退變性和峽部不連性滑脫最為常見。堀尾重治認為,腰椎滑脫是腰椎過度伸展和屈曲引起的負荷反復作用于上下關節突間導致的疲勞性骨折[2]。按此說法,大部分峽部不連性滑脫的發生與腰椎的退行性變也應密切相關,除非有明顯證據證明峽部不連為先天性。本組病例中,退變性滑脫87.5%,峽部不連性12.5%(其中1例考慮為發育不良性峽部不連)。并且大部分峽部不連患者見不同程度退行性改變。故下面就退變性腰椎滑脫的特征略作探討。
退變性腰椎滑脫的成因與發病機制:退變性脊椎滑脫是指不伴有脊椎峽部裂(峽部不連)情況下發生的一個椎體與其他椎體間的位移[3]。脊柱生理曲度與椎體間正常序列的保持,來自于發育完好的椎體骨性結構,穩定的椎間小關節,完整而彈性良好的椎間盤和軟骨板,以及脊柱旁肌肉韌帶的支持作用。一般認為椎間盤退變所致的不穩定和關節突關節炎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原因[4]。隨著年齡的增長,腰椎及其周圍組織結構出現退行性改變,包括椎間盤脫水及彈性下降、軟骨板破壞、椎間隙變窄、對壓力和運動的緩沖作用降低、關節突關節出現退行性骨性關節炎、關節囊松弛、關節穩固性下降。X線平片顯示了椎間盤和關節突關節軟骨退變的間接征象,表現為椎間隙狹窄、椎體面硬化、椎間盤真空現象、椎間盤鈣化、小關節間隙變窄或模糊不清、關節面硬化、關節突骨質增生等。王云釗等將這種退變稱為椎間(骨)軟骨病。曹來賓等對腰椎滑脫的研究認為,腰椎后部結構的異常可能是發生滑脫的一個重要潛在因素[5]。實際上是關節突關節發育呈冠狀和矢狀位時與滑脫發生的相關性。趨向矢狀位排列的關節突關節相對只能承受較小幅度的向前運動,當退變等其他因素存在時,更易向前滑脫。
退變性腰椎滑脫的發病特征:①部位與方向:退變行腰椎滑脫好發于L3~5,本組78個椎體(82.11%),尤其多見于L4。L4靠近腰椎生理彎曲的頂部,前傾角度較大,周圍支持結構相對薄弱,活動性大而負荷集中,退變多發,易于滑脫??傮w構成情況來看,上腰段椎體以后滑脫多見,下腰段椎體更易向前滑脫。②滑脫程度及影響因素:大部分退變性滑脫為輕度滑脫,當合并椎弓峽部不連存在時,滑脫程度一般較明顯。椎弓峽部及臨近結構在斜位像上表現為類似犬形陰影,峽部不連時犬頸部位見斜行裂隙,左右前斜位分別顯示兩側椎弓峽部,典型時在側位像可見征象。本組Ⅱ、Ⅲ度滑脫均在峽部不連存在時發生。說明椎體骨性結構的完整與否是決定滑脫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③性別與年齡因素:腰椎滑脫好發于中老年女性。這一特點可能與女性腰椎結構發育薄弱,經歷孕期變化過程,以及絕經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的骨質疏松有關。本組病例女:男2.33:1,5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齡65.9歲,發生于50歲以上52例,45~49歲4例。④Robert Gunzhurg等認為,椎體楔形變是退變性滑脫的典型特征,但本組資料只有1例Ⅲ度滑脫出現楔形變,表明在本組退變性滑脫中,椎體楔形改變并不常見。
本組資料來自于社區醫院常規的腰椎X線正側位平片檢查,受限于多種因素,缺少雙斜位和前屈后伸位平片,對于峽部不連及椎體間不穩定狀態的判斷不能盡善。同時,因缺少CT、MRI資料,對滑脫伴隨的椎間盤突出,硬膜囊及馬尾神經受壓,椎管狹窄的顯示以及病例影像學表現與臨床癥狀、體征相關性分析欠缺。
X線平片是診斷腰椎滑脫的首選方法,能明確滑脫有無、部位、性質、程度、分型,顯示伴隨的腰椎退變,并排除相關疾病。對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及療效觀察,預后評估等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回顧性分析資料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良好的X線平片對該病診斷至關重要,極少資料因平片欠標準而放棄。老年患者配合性差,上腰部較之下腰部更易扭曲和旋轉,椎體后緣呈雙邊現象時,就會影響滑脫的判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當發現社區首診患者出現椎體滑脫時,應該加照雙斜位平片,尤其Ⅱ度以上滑脫,以明確有無峽部不連。從而對其做出最基本的分型。
參考文獻
1 梁裕,主譯.腰椎椎弓崩裂,腰椎滑脫和退變性腰椎滑脫[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5-68.
2 江鐘立,譯.骨與關節X線攝片及讀片指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78-180.
3 王云釗,屈輝,等.骨關節影像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7-618.
篇10
瑜伽的賣點正中現代女性的心窩:美體、減肥、減壓甚至治愈或者減輕關節炎等常見疾病。標榜“包治百病”,瑜伽行業卻病得不輕,記者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瑜伽會所都在聲稱自己“正宗”,能頒發“國際通行”的瑜伽認證,而事實上全世界的瑜伽都沒統一的標準,“國際通行”從何談起?所謂的瑜伽教練有些只是在校大學生或者身體條件好的運動員,而他們由外行被培訓為教練甚至只需30天的時間。商業沖動之下,瑜伽撒了多少謊?
商業宣傳中的神奇瑜伽
3月11日傍晚,鄭州市紫荊山百貨大樓附近的一家瑜伽會所,十七八名女性練習者在瑜伽墊上伴著音樂緩慢地做著動作,邊上還有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
這家瑜伽會所成立于2005年,一進門就能看到其墻上醒目的瑜伽簡介以及該館教練們與各不相同的印度瑜伽大師的數張合影。
相似的瑜伽會所在鄭州街頭很容易見到。該會所在瑜伽介紹中稱,瑜伽能夠塑身美體、減肥,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也很好?!敖Y合瑜伽法練習,可治愈或者減輕疾病,如貧血、高血壓、低血壓、關節炎、失眠、頭疼、心臟病、腎病、憂慮、肥胖、哮喘、風濕、糖尿病、胃炎、肩關節炎、支氣管炎、靜脈曲張、月經不調、神經衰弱、坐骨神經痛”。
該會所的馬經理說,他們會所里的老師都跟隨印度的大師學習過瑜伽,傳授的瑜伽十分正規和科學。“我們教的是哈塔體系,其一是容易做,其二是有利于糾正一些潛在性的問題,像脊椎、頸椎問題,它可以給你糾正過來。瑜伽體式還可以祛除感冒,就這么簡單?!彼榻B道。
瑜伽體式更受偏愛
鄒女士是這里的會員,白領階層。她已經在這里練了一年,其間曾在練習瑜伽時扭傷了腰,歇了一段時間又回來繼續練。
剛練完瑜伽的她告訴記者:“剛開始練的時候身上有點疼,后來好了。我前后減了有七八公斤,腰也挺好的?!瘪R經理插話說:“肌肉酸疼是很對的?!彼藐惱ぁ⑿祆o蕾等明星都在練瑜伽證明其安全性。
除了從2005年就開始教的哈塔體系,馬經理稱,2006年,他們又去印度學了艾楊格的輔助體系,用木塊、長凳、沙袋、布帶等讓練習者完成難以單獨完成的體式,滿足一些人追求完美體式的愿望。
調身的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是瑜伽公認的三大要點,“三大要點凝聚了古老印度的生命科學,經常練習能顯著提升我們的身體精神和內心世界的能量?!辈贿^,業內人士稱,在鄭州甚至在中國,人們往往看重體式――通過做體式讓自己的身材更美,原來更應重視的修身養性則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據了解,全國練習瑜伽者90%以上是女性,而她們的目的多是減肥、塑身。記者在百度上搜索“瑜伽”,有近億個相關網站和新聞鏈接搜索結果,交流瑜伽練習心得的論壇也不計其數,一些暢銷時尚雜志長期連載瑜伽體式和練習方法。
業內人士稱,許多大型瑜伽機構以明星會員的加盟提高知名度,感性的都市女屋及烏,如果自己練瑜伽減肥不成功,也不會懷疑是瑜伽沒有起作用,而是責怪自己練得不到位,從而加大運動量,用輔助工具來完成體式。
瑜伽教練正被加速“復制”
那么瑜伽有多少種體式?鄭州大學大四學生田甜(化名)說起來頭頭是道:“達摩在靜坐時,模仿魚蟲等動物的動作創了4800個基本體式,加上變形,有48000個體式?!?/p>
田甜上大二的時候掏5000塊錢上了鄭州某瑜伽會所的高級瑜伽教練認證培訓班,4個月達到了高級水平,后來利用假期教過4個月的課。
她說:“初級教練認證,一個月要學習80~100個體式,中級100個,初中級不是要求你把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到,只是說基本做出來就行了,但是高級的話,必須把100個體式包括高難度動作在內都做得標準才可以。”
田甜的教練成長時間算是長的了,在多個瑜伽機構網站上,記者看到初中高連續瑜伽教練班所需的時間是這樣的――天悅蓮花瑜伽:60天;憑海聽風休閑瑜伽會館:45天;國際瑜伽協會中國瑜伽導師培訓基地:30天。它們共有的特點是網站上都設有“國際瑜伽教練認證查詢”。這意味著,從外行到國際級高級教練也不過2個月時間。
大部分教練害人害己
在鄭州,幾乎每個瑜伽會館都稱可以培訓高級教練,顧客所要做的就是交6000元左右的培訓費。
鄭州黃金時代澳瑞特的技術總監閆小虎說,瑜伽現在處于一種比較自由的狀態,都把自己塑造成專業瑜伽機構,幾乎所有的瑜伽教練都接受過他們認為正規的瑜伽教練的培訓,都覺得拿到了一張很正規的國際教練認證書,認為自己很正規。
不過,“現在的瑜伽是沒有標準的,不僅中國,全世界也沒有任何一張瑜伽證書是政府性的,都是企業或企業組成的民間機構發的”。
河南省運動創傷治療中心醫生譚秋翔去過不少次健身會所,總能碰到體育院校的學生和一些運動員在做教練。他說:“瑜伽教練主要以大學生為主,搞體育專業的。哪個俱樂部都有瑜伽,哪有那么多瑜伽教練呀。有些俱樂部把運動員簡單地一培訓,跟速成班一樣,兩個月甚至兩周就能當瑜伽教練?!?/p>
譚秋翔說,現在的許多瑜伽教練有過去的身體素質做支撐,但是對瑜伽可能對人造成的傷害認識不夠,老板才不在乎這些。
閆小虎說:“大部分的瑜伽教練用了一些危害自己身體的方法,也去危害別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你爭我奪緣起百億元商機
印度是瑜伽的發源地,幾乎所有的瑜伽會所都會稱自己的教練曾拜師印度,或經印度大師指點,每個瑜伽會所也都宣稱自己才是正宗的印度瑜伽。不過,印度宗教派別多如牛毛。
一旦有媒體報道某人練瑜伽的時候受傷,許多瑜伽網站就會轉載,稱接受不正規的瑜伽培訓很危險,言下之意是:“還是我的正規,到我這里來吧?!?/p>
閆小虎說:“其實印度根本就沒有什么正宗的瑜伽學院。在印度,瑜伽是老百姓的一種生活,像中國的太極拳一樣是一種運動。”
但是這一切并沒有阻擋大家爭奪商機的步伐。被稱為“中國瑜伽創始人”的矯林江較早地將產業化、規?;べI銷模式引入國內,并成功操盤了國內幾大知名瑜伽品牌。2006年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國內最稀缺的是瑜伽教練,全國瑜伽教練人才缺口高達9.6萬。
有業內人士稱,比照美國,瑜伽在中國的商機也在百億元。記者開頭提及的瑜伽會所,辦個年卡需要1380元,季卡680元,半年卡是980元。依此計算,如果中國有百萬人每年都練瑜伽,光瑜伽培訓就有數十億元的入賬。
商業包裝難掩安全隱患
目前,瑜伽機構一般是先創下一個品牌,然后在各地招連鎖加盟商,收取數萬元的加盟費。
許多廠家開始生產瑜伽服、瑜伽墊、瑜伽磚、瑜伽繩、瑜伽包。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對只有女好者的現狀不滿,開始拉攏各個年齡段、各個階層的人,創出了男士瑜伽、老年瑜伽、孕婦瑜伽、親子瑜伽、辦公室瑜伽、夫妻瑜伽,甚至宣稱能提高的性瑜伽。
一些瑜伽界的知名人士也陸續出書和光盤。在河南省新華書店的瑜伽專欄里,《瑜伽之光》、《辦公室瑜伽》等每天都有不少女性捧起閱讀。
同時,瑜伽練習者朝圣瑜伽發源地印度也被一些旅行社所提及。
不過,瑜伽對人們身體的傷害并沒有引起業內人士的重視,一些動作的危險性被隱藏在體操運動員一般的優美動作下。因此,“瑜伽病”也給一些醫院和醫生帶來了“商機”。
前兩天,一名瑜伽師向記者報料:“瑜伽的動作看似柔和,卻是毀傷脊柱的運動!它比踢足球、打籃球之類的激烈運動受傷幾率要大得多。‘瑜伽病’已經成為新名詞。”
醫學專家也證實了一些瑜伽體式對脊柱的傷害。
瑜伽柔和的動作里處處是陷阱
不少瑜伽練習者希望有朝一日到瑜伽發源地恒河邊的草地上迎著朝陽做瑜伽。其實,恒河臟得在里面沐浴一次就有50%的可能得皮膚病。
許多教練給學員說:“瑜伽是梵天的一個夢。”在網名為“半路”的瑜伽師看來,瑜伽確實是一個美麗的夢,真實的情況是那些看似柔和的動作里處處是陷阱。
“半路”今年37歲,南陽人,自稱十幾歲時找不到人生的終極意義、解不開生命的疑惑,于是看過不少書拜過不少師。那時候正是氣功熱,他“學習過不下2000種修煉方法,實踐過導引術、瑜伽之類的技術不下200種”,19歲時成為中國瑜伽研究會會員。
2006年,“半路”開始做瑜伽教練。當時很偶然,一張瑜伽會所的派單塞給正在深圳街頭行走的他。于是,他就去那里做了一段瑜伽師,結果內心很矛盾,沒辦法做下去。
“半路”說:“瑜伽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錯誤,理論基礎和方法存在根本性錯誤和方向性的誤導。我如果跟會員講實話,會傷害到那些靠此吃飯的教練。那些女教練是帶著傷病在教別人呀。如果不告訴會員,我良心上過不去。瑜伽是雙輸選擇?!?/p>
2006年7月,“半路”在深圳社區論壇發表《瑜伽――毀傷脊椎的運動》,然后開博客批評瑜伽,“在全國只有我一個”。
專業人士從四方面揭批瑜伽
“半路”從瑜伽的體式、呼吸、清潔法、減肥等方面進行了揭批:
體式。現在流行的瑜伽體式很多是反方向對關節用力,這會對關節造成損害。瑜伽中有大量向后彎曲脊柱的體式,這會造成脊椎骨對椎間盤的過度擠壓,造成椎間盤和脊椎的傷病和老化。
在瑜伽教學中,有一句標準的解說詞是:“達到身體的極限”,并提醒“感到疼痛就不要再做下去”,實際上當人感到疼痛的時候就已經受傷了。
呼吸。瑜伽體式練習要求呼吸配合體式,初學者往往配合不好,易造成呼吸系統進而是神經系統的紊亂。其實,這樣做與自然呼吸在健身效果上沒有多少區別。之所以強調用呼吸配合體式,不過是掩蓋瑜伽體式就是一種加了音樂的柔軟體操這個實情罷了?!鞍肼贰闭J為,瑜伽的深呼吸不可以多做,做得多會使體內氧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低,打破體內酸堿平衡,造成過度換氣綜合征。“很多瑜伽老師一開口就‘補氧’,聲稱頭昏也沒有關系,其實健康的人不需要補什么氧氣”。
清潔法。瑜伽的清潔法有凈腸術、布帶凈胃術,還有鹽水凈胃術(喝下鹽水后用指頭刺激咽喉進行嘔吐)、膠管凈胃術(喝下鹽水將膠管一端插入,身體前傾讓胃中水通過膠管流盡)、鹽水凈鼻術(手執半壺溫鹽水,從一個鼻孔灌入,由另一鼻孔自然流出)、膠管凈鼻術(把柔滑的細軟膠管的一端自一鼻孔插入,從咽喉部拉出,牽膠管來回拉動)、凈目術(眼睛凝視燭光甚至太陽)……這些清潔方法違背常識,會縮短生命,實屬“殺雞取卵”。
減肥。經常運動、盡量吃素不吃肉,即使不練瑜伽,堅持下來也能達到減肥效果。高溫瑜伽被推崇為減肥的良法,它要求練前3小時,在38~42℃的高溫下練習1小時,練后3小時內不吃東西少喝水,平時盡量吃素食。如此一來,高溫練習瑜伽后,一般人的體重都會減輕,不過高溫會使體液失衡,致人暈倒。
醫生:許多練習方法沒有科學依據
瑜伽教練田甜認為最有效果的是瑜伽清潔法中的凈腸術。上培訓班的時候,她和學員一起在早上空腹狀態下,喝進成杯的溫的淡鹽水,做五六個扭轉胃腹部的瑜伽動作,不一會兒學員就“狂上廁所,大家排著隊上”。如果還不行,就用手指刺激喉嚨將廢物吐出,起到排毒養顏的作用。
記者暗訪時接觸到的馬經理也十分認可清潔法。他稱,他們會所有個教練專門跟印度大師學過布帶凈胃術。將一條寬四指、長20多米的布帶蘸溫水,慢慢吞下,然后一點點將布帶從胃里拉出來。“拉出來以后,它會帶出很多殘渣,還有血絲和血塊。胃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弱,不會造成傷害”。
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梁寶松指出,凈胃術從醫學上講沒有科學依據。他說:“人吃過飯以后8~12小時,胃里面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通過十二指腸進入小腸,胃里面是清潔的,沒有任何東西,通過胃鏡我們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一個布條吞入胃內再從里面拉出來,對人的食道會造成一定的損傷,同時嚴重刺激人的咽部。對一個正常人,人為地喝進鹽水促使他強烈嘔吐,對健康應該沒有什么好處,至少對病人的食道或胃黏膜會有創傷?!?/p>
據梁寶松介紹,凈腸術一般用于治療嚴重便秘者,不適合經常使用。
據其他醫生講,將鹽水喝下然后嘔吐,如果長期這樣,會腐蝕食道,“不管怎樣,它是違背人體生理的”。而一些瑜伽教練會要求會員每次練習前做清潔。
“瑜伽病”成了他治療的新病種
譚秋翔是河南省運動創傷治療中心的執業醫師,省拳擊隊的隊醫,具有多年治療經驗。他從2006年10月開始,每周都會接診3~5名因練習瑜伽致傷慕名而來的病人,“接診過不下百十例,都是上班族、時尚女性、30歲左右”,“瑜伽病”成了目前他治療的新病種。
譚秋翔說:“病人主要是以肌肉拉傷、韌帶扭傷為主。最小的病人16歲,是跟著自己媽媽做瑜伽,造成小關節的錯位。有的病人是因為過度地做一些背弓的牽拉,導致腰椎錯位。造成椎間盤突出的也有?!?/p>
譚秋翔說,從運動生理學和解剖學來說,關節都有自己的活動度,超關節對普通人沒有必要,因為到一定年齡會出現肩周炎之類的關節炎癥。人體的脊柱結構,只適宜向前彎曲,并不適宜向后或向兩側彎曲,硬彎曲會造成脊椎磨損,嚴重的甚至會造成脊椎斷裂,傷及神經,造成截癱。
譚秋翔說:“做反關節或向后彎曲脊柱的動作時,當時挺舒服,是因為可以活動到平常不活動的僵硬的背部肌肉,于是會很快接受教練的更多指導。但對脊柱的傷害已經開始積累,這相當于皮筋,過度拽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問題了。”他說,很多瑜伽動作以體操隊員的標準來要求,而運動員往往傷痕累累。
一些瑜伽通用的體式是否對人體有害?比如基本的兩叉放到兩條大腿上的蓮花座式、將腰后仰雙手撐地的駱駝式。
河南省人民醫院骨科專家高延征說,如果過度鍛煉駱駝式,嚴重的時候會引起癱瘓,會引起環韌帶往里面打折,會損傷到頸椎,在醫學上叫過伸性損傷。蓮花座式對髖關節和膝關節不太好,長期做的話,到老年以后會產生一些副作用。
譚秋翔醫生對孕婦瑜伽感到不可思議:“我反對這個概念。首先瑜伽教練不懂醫,他們盲目地模仿一些姿勢就開始運用到教瑜伽的過程中,孕婦要有專業的婦科、產科醫生去指導,不宜做一些劇烈運動。這個缺乏科學理論,很荒謬?!?/p>
那些被瑜伽傷害的人
2007年11月,河南有媒體報道,一個25歲的女孩因為練瑜伽而受傷住院。醫生檢查后說,她是左膝內側韌帶撕裂,至少需要休養兩個月才能恢復。
此前,上海媒體報道,在虹口某小區論壇,有人稱,他參加的一期瑜伽班15個人有6人被拉傷或扭傷。
澳洲新南威爾斯傷害危險研究中心在2005年列出的一份調查顯示,死亡幾率最大的運動是釣魚,因為釣魚者容易被海浪卷走,其次就是瑜伽。調查更顯示,練習瑜伽的人四分之一都曾經受傷。
臺灣近期的一項研究也指出,部分長期練瑜伽的人,由于姿勢不正確,或者用力過猛,出現了椎間盤退化、磨損問題,有個30多歲的修煉者脊柱已退化如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