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院的盈利模式范文
時間:2023-12-15 17:29: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互聯網醫院的盈利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們認為互聯網醫療是未來醫療健康服務業的必然趨勢。主要驅動力來自于三個層面:首先,互聯網滲透進入醫療行業,是互聯網發展自然演進的必然階段——互聯網自90年代末期先后沖擊紙媒(門戶、搜索)、通訊(IM工具)、零售(電子商務)、旅游(在線旅游)、金融(互聯網金融)、教育(在線教育)等等,其發展的核心脈絡即從易到難依次滲透到具備低效率、多痛點、大空間、長尾特征的行業中去,而醫療行業完全符合了這樣的特征,由于其涉及線下醫療資源的問題,因此滲透難度大,從而屬于互聯網滲透傳統行業中后期的產物。
其次,中國醫療資源配置極度不合理,讓本來就稀缺的醫療資源更加匱乏。在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長期無法解決,“等候三小時看病三分鐘”成為常態,受制于頂層設計、醫保聯網欠缺以及分級診療制度不合理,分級診療制度始終難以落地。優質醫療資源被“小病”占據,而基層醫療資源卻被閑置(患者只信任三甲醫院)。這些低效率運行的問題也為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最后,無需贅言,移動互聯網發展、智能終端普及、傳感器技術進步、互聯網基礎設施改善為互聯網醫療提供爆發式增長的土壤。
1.1殺入大空間、低效率、長尾特征行業,互聯網從未爽約
我們認為,互聯網為整個社會所帶來的新增意義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連接”(呈現出去中介特征)和“智能”(智能算法應用在連接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所提供的自動化輸出)。
互聯網的“連接”意義成為了商業模式的核心:人與人的連接成就了騰訊,人與信息的連接誕生了百度,人與商品的連接造就了阿里巴巴,人與服務的連接催生了大眾點評。
而從連接產生的商業模式基礎來自于對“大空間、低效率、多痛點、長尾特征”行業的滲透,通過提高其運行效率,帶來增量價值,BAT、大眾點評、滴滴打車等等商業模式皆是如此。
1.2醫療服務行業是典型的大空間、低效率、長尾特征行業
??? 醫療服務行業,特別是我國的醫療服務行業具備互聯網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間、低效率、多痛點,長尾特征。
第三、不論從患者、醫生還是醫院角度看,醫療服務行業整體痛點極多。對患者來說,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長時期得不到解決。院內服務質量低,院外無人跟蹤病情問題凸顯。醫生則面臨著醫患關系緊張、工作強度大、收入低、風險高的現狀。對于醫院來說,三甲醫院超負荷運營,被迫擴擴張成管理難度加大,而另一方面基層醫院門可羅雀,醫療資源大幅浪費??傊?,醫療價值鏈內各主體的痛點極多。
最后,醫療服務行業也是標準的具備長尾特征的行業。首先,中國人口空間分布的不均勻,使得大量長尾人群由于醫療規模不經濟問題,得不到應有的醫療服務。
1.3無需贅言,技術進步是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的土壤
互聯網醫療首先解決的是醫療資源低效配置問題,而這個問題由來已久,需求一直存在,無疑技術進步是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的最肥沃土壤,使得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效醫療成為可能。
首先是網絡普及率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其次,傳感器技術的快速發展。
1.4盛宴已至,莫等菜涼再下手
我們發現,在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下,互聯網醫療行業“先發優勢效應”和“馬太效應”比較明顯,因此提前布局非常重要,如果等到熟模式出現,集中度急劇上升的階段,最佳投資機會已經喪失。
先發優勢效應和馬太效應主要體現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口碑營銷”影響力、結合線下醫療資源的“地盤效應”、資源匯集的“網絡效應”、融資較為容易的“新鮮感效應”。舉例來說,(1)雖然目前在醫患互動APP領域,中國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但以“好大夫”、“春雨醫生”為主的企業已經占據了媒體的主要傳播渠道,其他醫患互動的互聯網醫療企業更多情況下便不為人知;(2)同時,由于大量患者和醫生已經在這兩個平臺上進行互動,從而帶來了更多的沉淀內容,從而吸引更多參與者匯集到平臺;(3)另外,除非出現不同于這兩者的新商業模式,純模仿者很難獲得高估值的融資;(4)最后,先占據醫生入口、醫院入口等線下資源的平臺將率先產生粘性,而醫生的精力有限,很難繼續對接其他平臺。因此先發優勢效應極其明顯。
2、哪是骨頭哪是肉——遍覽商業模式,從容品嘗盛宴
如果說互聯網醫療是大勢所趨這個判斷眾人皆知,無需爭論,那么這場盛宴究竟從何處下口呢?哪里是流油的肥肉,哪里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問題恐怕就不易回答。我們的觀點如下:
首先,互聯網醫療的最佳商業模式應該具備我們所說的“四句真經”特征:(1)人性剛需是盈利基礎、(2)數據決定發展空間、(3)社群帶來流量沉淀、(4)整合線下服務鏈是競爭壁壘。基于此,進一步,我們看好專業醫療移動互聯硬件、醫患互動軟件,不看好當前絕大多數智能手環等穿戴設備、泛健康管理軟件。
其次,互聯網商業模式存在于就醫全流程的各主體訴求之中,主要包括患者、醫生、醫院、藥企、險企5大角色,越剛性的需求,越容易產生合理商業模式。
第三,在盈利空間方面,向藥企收費的模式是目前中國空間最大的收費模式:2014年估計為37.1億元,2020年預計將達到558.7億元第四,在切入點方案選擇方面,我們認為以軟件形式還是硬件形式切入互聯網醫療并不重要。
2.1商業模式的基礎:基于就醫價值鏈的分析框架
從宏觀整體角度看,互聯網醫療存在的基礎是目前稀缺醫療資源低效配置,而互聯網在醫療行業創造的新增價值在于三方面:(1)“連接”屬性:通過高效連接,降低醫療資源的浪費,提高效率,從而產生價值。(2)“智能”屬性:通過整個醫療環節產生的大數據,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基于數據為醫生的診斷、治療決策提供新的可靠支撐,從而創造價值。(3)在整個就醫、行醫的過程中改善各方體驗,從而帶來新增商業價值。
從微觀角度看,我們從消費者角度出發,依次將整個就醫相關流程拆分為9個重要環節:健康管理、自診、自我用藥、導診、候診、診斷、治療、院內康復、院外康復(慢性病管理)。我們認為這9個就醫相關環節包含了消費者所有的訴求點,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可以,并且也只能從這些環節展開。這也是我們對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分析的完整全景圖框架,后續研究都基于此。
2.2為誰服務?——患者、醫生、醫院
2.2.1為患者服務
患者是整個互聯網醫療服務鏈的核心。我們認為基于患者服務的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可以從患者就診的各個環節的核心剛需訴求分析。
自診環節和自我用藥環節剛需較強,基于這兩個環節的商業模式可行性高。在國內主要有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等具有自診、用藥、簡單醫患互動功能的APP。在此環節,患者的主要需求是獲得可靠的信息,能便宜、便捷地獲得解決方法,以及能得到專業醫生的指導。另外自我用藥環節,消費者的訴求是能知道最合理的用藥方法,以及最快,最便捷地買到藥。這部分的需求比較剛性,隨著收入水平提升,“有病硬抗”或隨意吃藥的消費者行為將逐漸減少。因此基于此環節的商業模式比較可行。
導診環節也是剛需,商業模式有擴展空間。在這個環節,病人需要知道自己應該去什么醫院,到什么科室,找什么醫生。對于已經需要去醫院治療的患者來說,這部分需求非常剛性。
候診和診斷環節,消費者主要訴求在于快捷、便利、省時。對一部分病患來說,這是剛需。我們可以觀察到支付寶和金蝶醫療已經在此環節布局,能夠大幅簡化候診就診流程,省時省力,并提供電子化的病例結果輸出。但這一部分的商業模式需要與醫院系統對接,是否具備較強的醫院資源決定了能否涉足這種商業模式。
院內康復和院外康復環節,消費者也存在剛需,而且我們認為是非常剛性的需求。在治療環節已經完成后,病患的主要花費已經支出,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快速、徹底治好病,而特別在院外康復階段,患者存在與醫生互動咨詢康復進展的需求,基于這一部分可以有硬件(體征監測)以及軟件(醫患互動)的商業模式。
2.2.2為醫生服務
醫生是互聯網醫療服務鏈的必要參與者,在很多環節內如果缺乏醫生的參與,則無法實現完整的商業模式。
醫生的核心訴求主要體現在:(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個人的品牌知名度、(3)發表更多論文并評上更高職稱以及(4)減少工作量。同時在整個診療環節,醫生還存在需要病患準確病情信息、需要輔助決策信息、降低風險、持續跟蹤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個人病歷庫等需求。
2.2.3為醫院服務
醫院的方向,更多從醫療信息化角度考慮,對于互聯網模式不過多做討論,也非互聯網醫療的重點。在這方面,支付寶和金蝶軟件等都在提高醫院運行效率以及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方面有所嘗試。目前仍處于比較初級階段,值得持續跟蹤。
目前面向醫院的IT服務更多是傳統軟件公司運作模式。如何基于醫院信息系統,直接獲取海量就醫患者數據是一個重要的向互聯網思維轉變的方向,也即B2B2C的模式,是傳統醫療IT企業轉型的一條重要路徑。
2.3向誰收費?——患者、醫生、醫院、藥企、險企
我們認為,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核心是服務3個主體:患者、醫生、醫院,并且通過形成產業鏈條閉環,向5個對象:藥企、商業保險機構、醫生、患者、醫院收費。當然,海外模式中還有一些在中國不很適用的收費主體,比如向企業雇主收費,因為雇主承擔了一定員工醫療保健費用,因此有降低費用的訴求。
2.3.1向患者收費:市場空間大,盈利模式多樣,創新點多
向患者收費的商業模式存在的基礎是滿足消費者剛需。我們已經多次提到,患者的剛需可以從整個就醫流程環節拆解,收費的切入點非常多,醫療健康服務的9大環節,每個環節都存在痛點,都可以作為盈利的突破口。而無論哪種盈利模式,真正解決了患者就醫痛點的服務都會獲得盈利空間?;颊叩暮诵脑V求無非是治好病、省錢、省時、便捷、互動。此外順人性機制也是我們反復強調的核心點。這兩者可以判斷向患者收費商業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另外,我們認為,在切入方式上,對于原有就醫環節的互聯網化改善,勝過對消費者新習慣培養。
對消費者收費的具體收費方式大類上可分為:硬件銷售模式和軟件服務模式。(1)硬件銷售模式已經眾所周知,但硬件出售模式在長期發展中可能面臨挑戰:滲透率提升后,更新需求非剛性。由于存在其他潛在衍生盈利模式,可以用來補貼硬件,因此可以判定硬件售價在長期應該會持續下降,因此硬件出售更多是體現出獲取用戶入口功能,本身的盈利能力在長期會越來越難。但硬件銷售本身的市場空間較大,例如血糖儀全球市場空間可達200億美金,短期內依然可觀。(2)軟件服務模式,例如春雨醫生等,以基礎服務免費(獲取流量和粘性),增值服務收費(剛需)的模式進行。(3)社群模式,這部分的收費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在互聯網醫療行業尚不明顯,但一定是趨勢所在,具體社群商業模式的威力,可以直接參考《羅輯思維》節目的幾次重量級實驗。
國外案例分析借鑒:Zeo1、公司簡介:Zeo是面向消費者的健康移動應用,通過一個可佩帶的硬件,監測心率、飲食、運動、睡眠等生理參數,Zeo提供移動睡眠監測和個性化睡眠指導。
2、主要產品形式和功能:ZEO是一個腕帶和頭貼,可以通過藍牙和手機或一個床旁設備相連,記錄晚上的睡眠周期,并給出一個質量評分。用戶可以通過監測得分變化或和同年齡組的平均值相比較,對自己的睡眠有一個量化的了解。另外,對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個性化的睡眠指導,通過一些測試找到可能的問題。
3、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費者的硬件銷售和軟件服務。Zeo在盈利模式上有兩種選擇。一是軟件即服務(SAAS)——通過用戶訂閱以及持續性盈收,二是用戶購買設備產生利潤。但采用第二種模式非常困難,因為公司為其頭戴設備開價99美元,利潤率并不特別理想。公司在八年內共融資超過3千萬美元。
4、汲取的經驗和教訓:(1)服務是健康管理,非剛需,沒有充分利用人性,技術優勢無法體現。Zeo在研發過程中審閱了大量科學研究資料。Zeo的分析數據精準度接近于睡眠實驗室的權威數據,而腕部活動記錄儀測量得出的數據相對不精準。但是消費者似乎并不關心這些研究結果。這樣一來,像FitBit這樣的競爭設備就會做的更好。
(2)佩戴麻煩,逆人性。Zeo所強調的產品價值是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個人網上睡眠指導。但消費者需要登錄它的網站,輸入更多的關于自己睡眠以及其他變量的信息。每晚戴著特制頭帶睡覺也很不方便,用戶反而會產生不適感。
(3)不能忽視藝術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通過數據視覺化促進行為變革很好很強大,但它更多是一項藝術,而非科學。這類企業需要更多的藝術家,用戶界面設計專家以及心理學家的幫助,而非僅僅是技術突破。
2.3.2向醫生收費:市場空間不大,且盈利模式單一,難以成為主要模式
向醫生收費模式存在的基礎是滿足醫生的核心訴求。包括(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個人的品牌知名度、(3)發表更多論文并評上更高職稱以及(4)減少工作量。同時在整個診療環節,醫生還存在需要病患準確病情信息、需要輔助決策信息、降低風險、持續跟蹤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個人病歷庫等需求。但從剛性程度上來看,僅有第1條需求可能產生盈利模式。
向醫生收費的切入點主要包括輔助診療以及預約平臺,輔助診療層面的需求是持續的,基于此的盈利模式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預約平臺類服務存在一定的需求,等我國醫生多點執業政策進一步明確和放開后,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向醫生收費的公司的具體收費方式主要是會員收費。在美國,醫生獨立執業,問診相對自由,所以對醫生的盈利模式非常多樣,客源、診斷、診后、用藥、器械等都可以是盈利的切入點,而中國醫療體系對醫生的限制非常多,所以針對醫生的盈利模式還是限制在輔助診斷用藥以及醫生間交流的層面,而在預約平臺上收費的模式目前發展較好,但存在著會受到政府監管的風險,未來發展并不樂觀。目前針對醫生收費的企業,例如Epocrates、丁香園、杏樹林等,對醫生收費都不是其主要的盈利來源,積極開發其他盈利模式是現存公司的普遍特征。總之,針對醫生的盈利的創新點較少,盈利空間也較小。
國外案例分析借鑒:Zocdoc醫患對接平臺1、公司簡介:初創企業融資“新王”。Zocdoc創立于2007年,是一家線上醫生預約平臺,服務遍及美國的2000個城市,目前每月要向500萬用戶提供尋找醫生和在線預約的服務。在2014年6月完成的D輪融資中,Zocdoc募集資金超過1.5億美元,市場估值超過15億美元,成為紐約初創企業中名副其實的“新王”。
2、提供的主要服務:Zocdoc提供高效透明的對接平臺?;诘乩砦恢?,Zocdoc為患者和醫生提供了一個高效的對接平臺,通過Zocdoc網站或是移動客戶端軟件,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找到附近醫生,并查看醫生的資質認證,服務點評,空閑時間等信息,并在線與醫生預約服務。
3、盈利模式:Zocdoc對患者用戶免費,對注冊醫生則要收取250美元/月的費用,目前有超過530萬名醫療從業者在Zocdoc上向患者提供服務。2013年,Zocdoc的在線預約量增長200%,移動端的預約量的增速則達到500%。
4、經驗總結:目前還不完全適用于中國,等待多點執業政策進一步明確可有發展空間。除了受到聯網技術和移動設備的支撐,Zocdoc的興起與美國醫療行業的環境以及供需狀況有很大關系。首先,在美國,大多數醫生是自由執業,而不是像中國一樣從屬于醫院,醫生與患者是直接對接,而不必通過醫院,Zocdoc正是大大提高了這一環節的透明度和效率;其次,比起中國,美國的醫療資源供給相對充足,醫生需要Zocdoc這樣一個平臺來接收患者資源?;谝陨蟽牲c,Zocdoc可以以向醫生收費的方式持續盈利,并且隨著市場份額越來越大,不論是醫生還是患者對于平臺的粘性也進一步增強,閉環商業模式逐漸穩固。
2.3.3向醫院收費:市場空間大,盈利空間大,但盈利模式只能滿足中短期發展
向醫院收費的切入點包括提高醫院管理效率以及提高收入。在這兩個層面,醫院的需求較強,針對此產生的盈利模式都具有較大的盈利空間,但基本上與醫療信息化更相關,而非純互聯網模式。
目前向醫院收費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類:一是軟件銷售以及維護運營收費;二是硬件銷售;三是遠程監測服務收費。
國外案例分析借鑒:Vocera醫院移動通訊,向醫院收費1、主要產品功能:Vocera可幫助大型醫院實現快速而有效的通訊。隨著醫院規模的擴大,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是如何在醫院內部實現快速而有效的通訊,以應對各種緊急突發事件。Vocera可以為醫院提供移動的通訊解決方案,其主要產品是一個可以讓醫護人員戴在脖子上或別在胸前的設備,可隨時收發信息,隨時通話并設置提醒,取代了醫院過去使用的BP機。
2、Vocera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向醫院收費實現盈利。2012年Vocera共擁有醫院客戶875家,包括大型醫院、中小型診所、手術中心和養老中心等,其中775家在美國本土。公司2012年收入近1億美金,主要來自向醫院的Vocera硬件/軟件銷售以及維修服務。公司2012年上市,現市值為3.3億美金。
3、經驗和教訓總結:vocera近年收入情況并不樂觀,總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凈利潤虧損顯著增加。我們認為這主要原因來自于醫療信息化技術的提升,大量替代性、低成本解決方案不斷產生,因此原有基于通訊技術的產品可能會大面積受到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產品替代,因此醫療新系統企業更多可以向互聯網方向轉型。
2.3.4向藥企收費:市場空間大,盈利模式多樣
向藥企收費的存在基礎,是滿足藥企的營銷、研發需求。藥品的營銷、產品的研發是藥企發展的基本需求,而基于此產生的盈利模式市場空間大。向藥企收費是目前軟件類移動醫療公司最大的盈利來源,無論是針對醫生、患者、醫院哪個環節的服務,均可以依靠流量和數據采用向藥企收費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藥企收費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類:一是基于流量的廣告收費;二是基于數據的精準化推送收費;三是研發數據收費。短期內,廣告是向藥企收費的主要盈利模式,而基于數據的精準化營銷將在未來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我們認為,向藥企收費的公司是目前盈利模式切入點最好的公司,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該盈利模式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向藥企收費是在產品獲得流量以及數據基礎上建立的盈利模式,存在一定的壁壘,一旦企業獲得了足夠的用戶以及數據,跨越了盈利模式的壁壘,就能在移動醫療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國外案例分析借鑒:Epocrates基于軟件的雙向服務1、公司簡介:Epocrates于1998年由兩個斯坦福學生創建,2011年上市,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動健康公司,2013年1月被美國健康護理技術提供商Athenahealth以近3億美元的現金收購。
2、主要產品功能:Epocrates擁有美國排名第一的移動藥物字典,其的核心服務是通過手機軟件向專業醫療從業者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藥品相關信息,疾病相關信息,醫療實驗室診斷信息等,從而幫助醫生更準確和高效的為病人提供服務。目前有超過一百四十萬的臨床醫生使用Epocrates的手機軟件。
3、主要盈利模式:Epocrates的主要收入來源并不是手機軟件銷售。2012年,Epocrates收入1.2億美元,其中80%來自向藥品企業提供市場解決方案(包括60%的廣告和20%市場調研服務),剩下20%來自軟件銷售。基于掌握的醫生客戶資源和軟件平臺的數據資源,Epocrates可以通過DocAlert信息服務向醫生傳遞藥品審批、臨床試驗數據、治療指南、處方規定變化等簡短的信息,并根據藥企的需求進行精準的醫生再教育內容投放,已達到精準營銷的目的。同時,為藥企開展針對特定地區或對象的市場調研也是Epocrates的重要收入來源。
4、經驗教訓和結論:Epocrates被主攻EHR的醫療信息化服務公司Athenahealth收購后,收入下滑,總部裁人,短短幾年間,一顆耀眼明星已成明日黃花?;ヂ摼W醫療的App不再單打獨斗,而是委身下嫁給各種HIS,EHR,EMR系統,將信息采集和數據分析服務更多地植入“移動化”元素,與傳統的醫療信息系統進行深度融合,這很可能是一個未來的重要趨勢。
2.3.5向保險公司收費:市場空間較小,盈利模式單一,處于探索階段
向保險公司收費的存在基礎是能夠幫助保險公司實現精準化定價和減少賠付支出。具體操作上的主要切入點來自于移動醫療在慢性病管理上的優勢,移動醫療能夠對慢性病進行長期監測,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導,從長期上降低保險公司的賠率,所以衍生出了向保險公司收費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險企收費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硬件銷售以及遠程監測服務。向保險公司收費的盈利模式來源于美國,美國商業保險發達,市場占比超過50%,與保險公司的合作為移動醫療公司開辟了新的市場與盈利模式。而中國商業保險覆蓋人群不到2%,市場空間較小,一些公司例如九安醫療、中衛萊康試圖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新的盈利模式,但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我們認為,與保險公司合作的模式值得進一步探索,尤其是能否將移動醫療與社會醫療保險合作,如果能夠打通社保市場,移動醫療行業將獲得質的突變。
國外案例分析借鑒:WellDoc:向保險公司與企業雇主收費1、公司簡介:WellDoc是一家專注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動醫療公司。WellDoc向用戶提供手機APP,并在云端建立糖尿病管理平臺,與保險公司合作為用戶提供糖尿病管理。醫生也可以通過電子病歷查看患者的狀態。WellDoc通過自身開發的平臺和系統幫助用戶監測血糖,利用收集到的用戶數據和醫生建立專門的合作,協助改變用戶的生活習慣以達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2、發展歷程和現狀:2005年成立,在移動醫療時代到來之前,就已經積累了許多糖尿病管理的經驗。2008年6月,在DiabetesTechnology&Therapeutics發表短期臨床試驗報告,證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有顯著降低。2010年10月,軟件通過FDA認證。2011年9月在Diabetes Care發表臨床試驗報告,證明使用移動互聯網平臺控制血紅蛋白水平的顯著療效。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差異達到1.2.如果一個糖尿病新藥上市能證明和對照組差異達到0.3,療效就足夠顯著。糖尿病管家系統是第一款通過FDA對照試驗的APP。2012年8月,和AlereHealth疾病管理公司合作向300000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務。2012年8月,列入保險公司的報銷目錄,和處方藥物并列。2013年推出了App版本的糖尿病管理軟件BlueStar。這也是美國市場目前唯一一款通過FDA認證且需要醫生處方使用的糖尿病管理App。這款產品為確診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過藥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設計,類似于藥物治療。該方案由WellDoc擁有專利的自動化專家分析系統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實時消息,行為指導和疾病教育,推送至患者的移動設備。2014年1月,WellDoc被福布斯評為“美國最有潛力的公司”之一,并獲得新一輪來自默克公司全球健康創新基金(MerckGHI)和風險投資公司溫德姆(WindhamVenture Partners)2000萬美元的投資,至此WellDoc總計投資已經超過5000萬美元。
3、主要產品形式和功能:Blue star是一款可以在移動設備上使用的糖尿病管理軟件,專為確診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過藥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設計,類似于藥物治療?;颊邔⑺麄兊乃幬锖吞妓衔锏臄z入量、血糖等數據輸入到安裝有blue star軟件的移動設備中,系統對現有藥物劑量、血糖波動情況、每餐碳水化合物攝入情況等數據進行分析后,為患者提供自動實時的虛擬指導,包括提醒相關測試、藥物、生活方式的調整及膳食建議。同時,患者的數據會被定期發送到患者的醫生那里以幫助填補在復診間歇中產生的信息差距,并促進疾病管理的討論。
4、盈利模式:在收費對象方面,WellDoc的長期以來是向保險公司收費。在bluestar上市之前,WellDoc在市場上的主要產品是一款名叫DiabetesManager的糖尿病管家系統,一個具有移動功能的糖尿病管理平臺,該系統的使用費用超過100美元/月。由于幫助患者控制糖尿病可以減少保險公司的長期開支,保險公司愿意購買WellDoc的產品提供給其客戶使用。目前WellDoc已停止運營DiabetesManager,專注于新產品bluestar。Blue star上市后,福特、來愛德等公司宣布愿意將BlueStar納入他們的員工處方藥福利計劃,以減少公司的醫療福利開支。
5、值得借鑒的經驗:(1)移動醫療的核心競爭力在品牌+垂直領域服務經驗:WellDoc2005年成立,在移動醫療時代到來之前,就已經積累了許多糖尿病管理的經驗,且證明其方式確實對控制血糖有效,在醫生和保險公司支付方都獲得了認可。WellDoc的產品被納入保險公司賠付計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服務的有效性,以及其品牌來自于病人和患者的信任。這兩點都是單純從App做起的公司無法做到的。(2)個性化服務是關鍵。用戶可以通過很多APP來監測血糖或其他指標,但如果沒有后續的對于用藥和生活方式的建議,那么用戶黏性很難產生。而即使有些APP提出了一些建議,也缺乏病人的個性化管理。怎樣在用好大數據的同時,與醫生建立起長期持續的合作,決定了產品到底只是一個通訊工具還是疾病管理助手。
2.4入口之爭:軟件方案PK硬件方案
硬件、軟件、數據構成了移動醫療的閉環,行業的核心是數據,入口可以是軟件方案,也可以是硬件方案。那么哪種入口更具優勢?我們認為,對于創業型企業,軟件入口相對于硬件具有更低的入市成本、更低的入市壁壘、更高的用戶粘性,因此選擇軟件入口;對于傳統醫療產業中企業,硬件入口相對于軟件入口具有更高的競爭優勢,因此選擇硬件入口。而選擇軟或硬本身對于公司未來的布局影響并不重要。
2.4.1硬件方案:健康管理用戶消費習慣并未形成;慢性病管理入市壁壘較高
硬件本質功能是體征數據的搜集,目前市場上硬件能夠監測的數據包括運動、姿態、血壓、血糖、血氧、心率、心電、體溫、體重九大類。各種功能都有不同類別的產品出現。
硬件產品包括個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管理兩類。個人健康管理類硬件并非消費者剛需,硬件銷售盈利空間相對較小,另一種盈利來源就是基于數據的第三方服務,而這也是基于硬件銷售上衍生的盈利模式,所以,健康管理類硬件發展的關鍵是抓住消費者健康管理的痛點,開發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硬件產品。
硬件入口的優勢:相對存在競爭壁壘(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用戶體驗問題,這個不一定是外包能夠解決的),劣勢:如果缺乏互聯網營銷能力,用戶鋪設太慢,因為多了物流環節。
2.4.2軟件方案:信息系統市場成熟;平臺類公司發展空間大
移動醫療軟件方案包括信息化系統和個人用戶平臺。目前各級醫院已經進行開始使用信息化系統和院內通訊改進設備來提高醫院管理效率,東軟醫療、衛寧軟件等為醫院提供信息系統的公司也獲得快速發展。我們認為,醫院管理系統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龍頭企業會通過先發優勢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但未來發展空間受限,未來發展可以利用系統獲得的數據來進一步開發數據服務市場空間,而基于醫院獲得的大數據優勢會使得相關公司在數據服務領域擁有較大的優勢。
個人用戶平臺類公司的盈利模式是首先將產品在用戶中進行推廣,獲得用戶粘性之后,對其提供的資訊以及連接服務、數據衍生的服務進行收費。軟件服務分為主要功能是自用型和主要功能是連接型兩類,前者指為醫生以及患者提供相關的信息和指導的平臺,并不需要在多方之間構成連接,這類軟件發展較快,目前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盈利模式(多為廣告),而這類非連接型的軟件平臺未來的出路在于構建“社群商業”。第2類為連接醫患的平臺,這類軟件目前還沒有與數據對接的服務,主要是針對連接服務進行收費。同樣可以做成社群商業模式。
2.5投資甄別四句真經:順人性剛需是盈利基礎、數據決定發展空間、社群帶來流量沉淀、整合線下服務鏈是競爭壁壘
在無財務指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如何合理篩選和研判互聯網醫療公司?我們結合互聯網與醫療行業的基本特征,通過總結國內外互聯網醫療以及純互聯網企業案例,得出“四句真經”,可作為投資參考:順人性剛需是盈利基礎、數據決定發展空間、社群帶來流量沉淀、整合線下服務鏈是競爭壁壘。
2.5.1順人性+剛需:盈利之基礎
順人性剛需是盈利基礎。這是我們強調的核心觀點,缺此要素難以成功?;谶@個論點,我們的一個衍生結論是:我們不看好目前絕大多數的智能手環等穿戴式設備。我們通過智能手環、智能手表(包括遲遲未出的傳言中的iWatch)、Googleglass等進行論證。
我們以一個典型的智能手環為例,一般來說智能手環的最主要功能是計步,以及所謂的“睡眠監測”,此外還有鬧鐘、手機反向查找、計算食物卡路里等功能。我們認為這些功能幾乎沒有剛需:(1)計算步數、走路距離等手環主要功能是可有可無的,非剛需(這個可以自己做思想實驗:如果沒佩戴,會不會覺得渾身不爽,很不方便?(手機就是這樣),如果丟了,會不會痛心疾首,感覺損失慘重(手機里的通訊錄和信息就有這樣特征),如果丟了是否會愿意再次購買?(手機是一定的))?;旧线@樣思考完就可以切身感覺到手環的非剛需。
其次,手環本身還有諸多“逆人性”因素:所謂計算食物卡路里,需要人工手動輸入,這種非剛需卻要付出的“勞累”是逆人性的。另外,手環還需要經常充電(通常一次充電可以使用幾天),但由于其非剛需(和手機不同),因此頻繁充電也是逆人性的。
同時,從替代性角度看,手機APP等也具有同樣功能(但會比較耗電),手環的這部分功能難以構成購買需求。
所以,智能手環唯一需求點可能在于酷炫時尚潮流的外形,滿足新潮感和炫耀感,因此手環的工業設計是極為重要的,如果連這個要素都喪失了,那么一般的手環的結局幾乎注定是失敗。
另外,我們簡單分析一下iWatch遲遲未出,以及Googleglass難以大規模應用的原因,核心在于:缺少剛需殺手級應用。
市場曾傳聞iWatch最早在2013年就會,但到2014年3季度仍然沒有推出。這其中的原因值得細致分析:我么初步判斷iWatch可能具備如下特征:健康監測功能、類iPhone體驗的各種功能、炫酷外觀、電力續航仍是難題(1-2天)。如果僅僅如此,那么iWatch極大可能會面臨失敗(當然其社群熟悉是我們后面會探討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撐蘋果的重要原因)。
首先看健康監測功能:從技術角度看,目前能夠集成在手表上的與健康醫療相關監測功能有:脈搏(心率)、血氧、計步、睡眠翻身、體溫、濕度。這些體征指標幾乎無法帶來醫學價值。而連續血壓監測技術、傳統血壓監測技術都難以在手表上集成;血糖也是同樣情況,目前指尖采血仍是最可靠最主流方式,連續植入式測量的技術有德康醫療(但是不會有人為了戴手表測血糖要忍受體內植入芯片),另外Google并不成熟的隱形眼鏡也是備選項,但尚未得到顯著進展。其實技術角度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健康數據監測對于普通人來說根本就不是剛需所在。(同樣的思維實驗法,如果缺少了這個,你的生活會不會極為不便?)缺乏剛需殺手級應用,我們認為這是iWatch遲遲無法推出的原因之一。
此外,類Iphone體驗卻又不能單獨使用,那么手表也顯得雞肋,同樣非剛需。續航時間短,非剛需又需要頻繁充電,是逆人性。
Googleglass其實面臨同樣的情況,同時Googleglass還給人帶來隱私被窺探的恐懼,這也是逆人性的因素。
所以,逆人性、非剛需是互聯網醫療產品的失敗之源,而順人性+剛需是最基本的必要條件,是盈利的基礎,我們在前述案例Zeo的分析中也得到了相同的啟示。
2.5.2數據?數據!
數據決定發展空間。是否具備有效的數據搜集和數據分析能力,是區別傳統醫療模式和互聯網醫療模式的重要因素,也是觀察一個互聯網醫療企業是否具備廣闊發展空間的重要指標。
傳統醫療環境下的醫療數據主要來自醫院的信息化系統,存在封閉不開放、利用效率低等諸多弊端。同時,傳統醫療數據積累更多發生在醫院內部,而醫院之外的患者身體相關數據、反饋和評價數據、新的病情數據都無法持續跟蹤,互聯網醫療的介入將極大改善現狀,使得醫療數據具備連續性、跨區域性、非結構性的特征,大大豐富了數據的維度和廣度。
數據的積累和搜集首先帶來了衍生的商業模式:缺乏數據搜集的醫療企業與患者的關系更多呈現出一次性的特征,傳統收費模式成為主要的盈利模式。從而,也就會缺乏持續性、個性化的衍生商業模式,例如:(1)患者服藥前后的健康體征數據的大量積累有助于新藥的開發、對服藥者的持續跟蹤可以預判新藥的市場規模;(2)大量的病例數據經過智能算法的有效加工,能夠通過匹配同類型病人情況,在臨床上為醫生提供用藥和治療決策支持;(3)再比如對于患者在院內就診和用藥數據的持續跟蹤,可以發現醫生的過度治療(造成醫療資源浪費,患者負擔加大)、患者騙保、欺詐(造成醫療資源浪費)等情況,從而大幅節約醫療資源的低效使用,從而產生新的商業價值;(4)此外,患者在社群中的UGC內容、評價內容等可以產生新的有價值信息,增強醫患之間信息透明度,并且降低醫生個人品牌對于醫院的依賴度,從而可能衍生出新的服務模式。(5)患者個體的多維度個性化數據還能夠加速智慧醫療、個性化醫療的發展,針對用戶更有個性化地進行治療和用藥推薦,這一方面極大改善了用戶體驗,更增加了藥品和醫療服務精準化營銷的新商業模式。除了上述簡單列舉,互聯網醫療環境中還會產生許多富礦數據。
其次,競爭壁壘方面,數據的沉淀將增加客戶粘性,從而形成較強的競爭壁壘。個體健康數據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對于患者來說至關重要,一旦在一個平臺上積累較長時間數據之后,轉移平臺的成本較大,從而產生消費者粘性。其次,擁有更多數據帶來的個性化體驗也是缺乏數據的新平臺所難以達到的。患者追求數據完整性、一致性的需求,以及更好的個性化體驗是數據積累為互聯網醫療企業帶來的核心競爭壁壘。
2.5.3社群的力量,超乎你想象!
社群帶來流量沉淀,強社群關系是富礦盈利池。社群商業是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商業模式,互聯網低成本的“連接”,使得原本具有同樣特征,卻長尾分散的人可以聚合在一起,從而爆發出驚人的商業潛力。我們認為,一個成功的互聯網醫療產品,必須建立起關系緊密的社群,唯有這樣才能將流量有效沉淀,成為競爭壁壘和持續盈利挖掘的富礦池。社群商業是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商業模式,很多衍生模式仍處于摸索迭代階段,但小米和《羅輯思維》的案例已經足以產生說服力。重視社群商業模式,才有可能避免進入“看不起,看不懂,學不會”的陷阱。
而對于醫療行業來說,對社群商業的挖掘則更加重要。醫院、醫生、患者之間存在著巨大信息不對稱性,相互之間的信任程度較低。而社群模式使得同類角色產生聚集,例如對于患者來說,可以找到和自己病情類似的病友,或者已經成功治愈者,獲得經驗分享。同時,還會交流用藥經驗,挑選醫院、科室、醫生的經驗(類似于大眾點評模式),從而滿足患者的需求,產生極強粘性(生病是人最難以避免的事情),而后期慢性病的持續治療和自我護理,也是社群商業的一個重要粘性來源。
醫療領域的社群是富金礦,病患的支付意愿較高。在完成社群商業粘性之后,變現的方法相對較多,垂直領域的電商(比如衍生出的藥品、家用醫療器械的推薦等等)等都是很好的變現方式。社群商業為互聯網醫療企業帶來的是極其有效、極具粘性、支付意愿較強的富礦群體,同時也為病患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海外的案例:PatientsLikeMe1、公司簡介PatientsLikeMe是一家病友社區平臺。在這里,用戶可以相互分享病歷,尋找與自己癥狀相似的病友,從而提高醫療效果。2011年,大約有7萬名病人在這里分享了病歷。
2、公司創建起因:本·海伍德(BenHeywood)和杰米·海伍德(JamieHeywood)兄弟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當他們二人得知他們的另一位兄弟史蒂芬(Stephen)患上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ALS,也叫“盧格里格病”(LouGehrig'sdisease)]時,他們為無法從網上找到權威的信息和支持而感到大失所望。2004年,他們成立了PatientsLikeMe,訪客可以在這個網站上交流個人經歷、醫療史,并且回答網上的提問。如今這個網站有20萬用戶,討論的話題涉及1,800種疾病。
3、盈利模式:這家公司通過向默沙東(Merck)和諾華(Novartis)等制藥公司,以及高校等其他研究機構出售用戶數據來獲利??梢栽赑atientsLikeMe網站上找到有價值的內容的不只是病人。盡管有各種保護隱私的法律保護病人的數據,但是位于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PatientsLikeMe還是能夠打包、它的網絡信息。公司對待這個問題持完全開放的態度。公司明確地告訴會員,會如何使用他們的數據,數據交給了誰,出于什么目的,從而解決了大部分公司面臨的處理隱私困境。而且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為了爭取更大的好處:利用這些數據可以做更有益的事,生產效果更好的靶向藥物以及療效更好的設備。
2.5.4談壁壘,不談技術,必談線下資源整合!
我們認為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競爭壁壘不在技術,而在于對線下資源的整合能力。
眾所周知,手機APP的開發在基本技術方面并沒有很強的壁壘,當然,如何做出非常好的用戶體驗是一個所謂壁壘,但這塊無需做過多討論。而硬件方面,我們認為由于環境和時代局限性,國內的企業很難投入巨資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新硬件技術研發方向,而且過往的經驗也告訴國內企業,在醫療硬件方面,跟隨戰略不失為一個穩健的策略。因此,我們看到在國外,血糖的微創、無創連續測量領域,有德康醫療、google等耗費巨資的努力;心電方面,有Cardionet做出了典范;睡眠監測方面,Zeo以嚴謹的態度面對數據監測,在技術方面投入極大……反觀國內企業,在智能硬件領域以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鮮有。
一方面是時代、環境、戰略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確實缺乏實際的案例,因此我們在探討移動醫療的壁壘方面,不談技術。
而國內企業更多可以在商業模式上獲得成功。對于互聯網醫療行業來說,整合線下醫療資源的能力是真正的壁壘。雖然互聯網醫療表面的核心競爭力是“得病患者得天下”,但實際上真實的邏輯卻還包含“得醫生者得患者”,進一步,在中國尚未全面推廣醫生多點執業的情況下,又有“得醫院者得醫生”。因此最終要完成互聯網醫療的大布局,必須在醫院資源方面獲取優勢。此外,先占據醫生入口、醫院入口等線下資源的平臺將率先產生粘性,而醫生的精力有限,醫院也以簡為重,很難繼續對接其他平臺。因此先發優勢效應極其明顯。
整合線下醫療資源除了介入醫院的含義之外,還包含了對整個醫療服務鏈條的整合,在互聯網醫療產品上能夠形成完整的閉環和良好的客戶體驗:對患者來說,從平常的健康保健知識、監測、社群,到自診階段、自我用藥(買藥)的就醫前環節,再到導診環節的挑選醫院、科室、醫生;進而到醫院內的掛號、候診、取單、支付、康復環節的便捷體驗;以及院外康復環節持續的醫患溝通等,要與醫生的訴求、醫院的訴求、保險公司的訴求以及藥企的訴求充分結合,充分利用就醫過程中產生的“流量”(包括病人流、醫生流和數據流),產生價值。率先在區域打通行業價值鏈的企業將產生極強的先發優勢和壁壘,我們都知道,一個手機上不需要第二個功能相似的APP。
3、如何合理估值?——“去偽”容易“存真”難
互聯網醫療在中國普遍處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最初級階段,依賴盈利能力的PE、PS估值方法局限突出,難以適用。我們認為目前階段用估值思想“去偽”較易(上限思路),“存真”較難(不確定性極大難以給出潛在價值),因此估值思路可以幫助投資者剔除陷阱。而在選股方面,我們認為還應該認真從“四句真經”中分析公司現有布局情況,并結合企業治理、團隊執行力、是否具備“互聯網運作思維”等角度綜合研判。
3.1行業普遍小荷才露尖尖角
遍歷國內上市公司,我們發現在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布局仍處于最初級階段:雖然各家與互聯網醫療相關的企業絕大多數都已經在移動醫療(互聯網醫療)領域進行了相關布局,但基本上互聯網醫療業務占比極小。我們發現,國內的醫療企業主要有幾類參與互聯網醫療業務的方式:(1)依靠原來的硬件優勢開發新型移動產品的,如九安醫療、寶萊特、三諾生物、理邦儀器、邦訊技術(收購凌拓科技);(2)也有利用原來的渠道優勢和用戶黏性,擴展移動端業務的,如愛康國賓、九州通、易聯眾、東軟醫療;(3)還有利用自身信息化或硬件優勢,升級醫療信息化系統的,如衛寧軟件、樂普醫療等。
我們認為,在互聯網醫療領域,上市公司完全有可能產生大規模的并購潮(參考國外EPOC的例子),目前一級市場的火爆提供了大量優質標的,而收購進入上市公司體內進而完整服務閉環也是存在海外的案例。因此對于一級市場的關注非常重要。
3.2上限估值思路能夠規避投資陷阱
我們認為目前階段用估值思想“去偽”較易(上限思路),“存真”較難(不確定性極大難以給出潛在價值),因此上限估值思路可以幫助投資者剔除陷阱(剔除明顯高估的標的)。
此前由于市場對于互聯網醫療的主要盈利模式和潛在收入空間的概念較為模糊,導致無法有效給予一些暫無盈利業績的公司合理的估值水平。而我們在下面的分析中,就分別測算了各種互聯網醫療收費模式的潛在收入空間以及其敏感性分析測算表,同時我們建議投資者可以結合“四句真經”的半定量標準,判斷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從而獲得企業盈利空間的量化判斷。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剔除一些明顯高估的標的,避免投資陷阱,同時能夠對投資標的有一個較為準確的價值判斷。
4、投資建議:主題看海外映射、價值看“四句真經”
4.1當前階段,主題為主:主策略尋找海外映射股
我們認為當前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處于發展初期,幾乎沒有公司真正能夠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實現業績貢獻,這也是互聯網行業的普遍規律。但,正如我們在報告第一章所述,提前布局還是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認為當前階段可以結合市場節奏,參與有價值引導的主題投資機會,我們特別尋找了海外映射對標公司,為A股上市公司的主體性投資機會帶來啟示:(1)率先打通醫療服務價值鏈的互聯網醫療企業股價有望爆發式上漲(Cardionet在宣布與保險公司合作后股價暴漲400%);(2)只要行業有足夠發展的空間,小收入、大市值的情況是完全可以存在的(Castlight只有1300萬美元收入,卻有15億美元市值)。
4.4.1 Cardionet啟示錄:與保險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是股價重大催化劑
我們發現,Cardionet在2013年6月10日簽訂與美國聯合健康保險公司的3年協議,為超過7000萬醫??蛻籼崞泛?,股價出現飆升,最高漲幅超過400%。
我們認為,在國內上市公司中,運作模式和Cardionet最相似的是九安醫療。不同點在于Cardionet提供的是移動心臟監測穿戴式設備(在美國心臟病人群在百萬左右),而九安醫療提供的是移動互聯電子血壓計、血糖儀以及其他系列體征數據監測設備。我國高血壓及糖尿病人都在億級數量級,空間遠大于Cardionet,但未來的發展模式很可能走出相似的道路。
1、Cardionet公司簡介:Cardionet是一家移動心臟監測設備和心臟監測服務提供商,創建于1999年,2008年在納斯達克上市。
2、主要產品服務:Cardionet的主要產品是MCOT(Mobile Cardiac Outpatient Telemetry),該產品是一種可監測使用者心臟活動的穿戴設備,包括一臺連接三片芯片的可穿戴傳感器和一臺監測器,該產品能夠記錄30天內患者的心電圖數據,并將數據通過網絡傳輸到公司監控中心,后臺系統對數據進行分析診斷并且將報告發送給醫生。
3、盈利模式:Cardinet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與保險公司合作,由于MCOT系統通過維護用戶的生命健康可以減少保險公司的長期開支,所以保險公司愿意為自己的客戶購買Cardionet的心臟監測服務。2013年6月10號CardioNet宣布美國聯合健康保險公司與其簽訂了三年的協議,美國聯合健康保險公司將為其超過7000萬的醫??蛻糍徺I大批產品。同時,cardionet也將掌握的監測數據提供給藥企、醫療器械公司等機構的研發部門來獲得收入。2012年,cardionet收入1.1億美元,其中9360萬來自患者服務,大部分由Medicare(美國針對65歲以上老人的醫保)及商業保險公司支付,830萬來自研發服務。
4、經驗教訓和結論:目前Cardionet(BEAT)的市值僅為1.82億美金,我們認為可能主要由于產品線過于單一造成,公司僅能提供商業保險企業所需的一小部分數據監測功能,而對于健康監測非常重要的其他體征數據沒有得到很好的監測。全系列的體征數據監測可能帶來的數據價值是幾何倍數增長的,因為單一數據與全維度數據對于商業保險公司定價決策能夠產生完全不同的價值。
4.4.2 Castlight啟示錄:小收入,大市值是可能存在的
還未實現盈利的CastlightHealth以1300萬美元的年收入獲得15億美元的市值。收入和市值的比例關系并不一定受到限制。我們認為國內最有希望對標Castlight的公司是海虹控股,同時我們也看好衛寧軟件的發展潛力。
1、公司簡介:CastlightHealth總部位于美國加州舊金山市,主要提供個性化的醫療保健交易平臺,針對醫療保健市場提供價格透明和價格比較工具并開展B2B服務,以允許自我投保企業(self-insuredbusinesses)為員工提供工具,對醫療健康服務成本和質量進行比較,幫助相關人員更好地了解醫療服務的價格和某些供應商的質量。
2、發展歷程和現狀:Castlight公司成立于2008年,2014年3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目前市值約15億美元。
3、主要產品形式和功能:Castlight的核心服務是向用戶提供簡單透明的醫療健康服務信息。由于美國市場上保險、就醫等醫療健康服務種類多、價差大且服務價格不透明,用戶難以選擇出性價比高的產品,從而有相當部分的支出浪費在虛高的價格和低效的服務上。Castlight建立起包括超過10億條健康保險交易數據的云端數據庫,將它們與公司福利制度信息、醫院臨床指引、軟件用戶所產生的行為數據結合,通過云計算來制定滿足企業及其雇員需求的最優性價比醫療健康方案,并提供比價導購服務,從而極大簡化了醫療健康方案的選擇過程并避免不必要的費用。
4、盈利模式:由于在美國,雇員醫療健康支出的75%以上由雇主承擔,castlight的服務能夠為雇主創造價值,所以其采取了向企業收費的方式。Castlight目前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軟件銷售和專業服務(幫助用戶的雇員采納castlight提供方案的溝通服務),2013年軟件銷售占總收入的90%。軟件購買費用根據客戶公司健康福利覆蓋的人數決定,簽約期通常為3年。2012和2013年castlight平均簽約期為30個月,截至2013年底,castlight手握價值1.1億美元的未付款協議,已付款但未確認的遞延收入為1150萬美元。
過去的兩年中,castlight共簽下95家企業客戶,其中24家是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截至2012年底,castlight有47家簽約客戶,其中15家執行了castlight提供的醫療健康方案,到2013年底,這兩項數據分別為106家和48家。Castlight2011到2013的營業收入分別達到190萬美元,420萬美元和1300萬美元,復合增長率262%。預計2014年美國醫療健康總支出將達到3.1萬億美元,其中有6200億美元將由雇主支付。Castlight預計公司未來的市場空間超過50億美元。
5、值得借鑒經驗:還未實現盈利的Castlighthealth以1300萬美元的年收入獲得15億美元的市值,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1)castlight準確把握了市場的痛點,提供的服務為企業創造出實在的經濟價值。(2)現有業務市場空間巨大,castlight作為先入者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目前正處于前期擴張階段,業務增長速度極快,手握大量合同。(3)未來的平臺戰略想象空間大。需要注意的是,該行業壁壘不高,預期會有大量提供類似服務的公司進入,行業競爭逐漸激烈。
篇2
移動醫療的“資本寒冬說”從2015年下半年就已開始,一年后寒意更濃,各種移動醫療企業、醫療信息化企業紛紛倒閉,讓當初下這片海撈金的投資者們漸漸開始駐足猶豫。
資本寒冬之下,轉型正成為互聯網醫療界的關鍵詞。
在微信和微博上與朋友比拼行走步數,用公眾號和掛號平臺掛號,或者直接通過電商平臺購買藥品快遞到家……然后,我們還能用互聯網為自己的健康做點啥呢?
當前,一些變化已經悄然發生,以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廠商不斷與線下醫院對接試水創新應用;移動醫療應用也頗受資本市場青睞,據不完全統計,數百家醫療健康互聯網公司都走在融資的道路上。2014年到2015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分別為29.5億元、42.7億元,增長率為44.7%。預計到2017年,這一數字將超過125.3億元。國家衛計委體改司副司長姚建紅表示:“互聯網為醫院插上翅膀,也是深化醫改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通過健康信息服務和智慧醫療服務,能夠放大優質資源效應,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p>
但在另一面,前途并非一片光明。包括電子處方在內,一系列政策并不明朗,使互聯網與醫療的深度融合仍存在各種不確定性。而在醫院之外,使用頻次低,用戶黏性差,也使大量移動醫療應用“胎死腹中”,來自第三方的統計顯示,僅今年之內,就有將近40家醫療健康互聯網公司相繼倒閉,春雨醫生、丁香園、杏樹林等知名應用也開始戰略轉型。
以掛號與支付起步
從8月9日開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在支付寶中的服務窗向用戶開放,它不但能實現在線預約掛號,還是全國首個應用“防黃牛模型”的醫院線上服務。螞蟻金服醫療行業總經理王博介紹:“利用實名信息,支付寶能精準匹配掛號人和就診人。通過對用戶的身份信息、行為特征、關系網絡建立多維度的層次化體征體系,通過數據挖掘和建模,有效識別出黃牛身份,為醫院建立‘黑名單’庫?!?/p>
在線掛號正是“互聯網+醫療”的絕佳“破冰”入口。以北京為例,北京市衛計委此前出臺了多項措施:2016年底前,北京市屬22家醫院將全部取消現場放號,改為實施“非急診全面預約”等,而預約的最主要途徑就是互聯網。在支付寶服務窗之外,騰訊同樣在微信城市服務中,與包括“微醫(掛號網)”在內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出統一掛號開放平臺。據介紹,迄今為止,微信的掛號平臺已經在60多個城市落地。
而在實現掛號預約后的下一步,則是支付。深圳市人社局局長王衛介紹說,從今年6月起,深圳成為全國首個通過互聯網渠道完成醫保移動支付的城市,參保人通過支付平臺綁定加載金融功能的社會保障卡后,就可以在全市17家試點醫院一鍵完成醫保與自費的移動支付?!敖酉聛砩钲谶€將逐步探索擴大移動支付的使用場景,包括生育保險、大病門診、住院、社康門診、藥店取藥等,更加方便群眾就醫。”
開通醫保的移動支付功能,不僅意味著提高效率,還意味著患者就診流程的創新。如支付寶已能實現“當面付”“掃碼付”,也有“診間代扣”和“實時支付”,甚至對特定用戶推出了“先診療后付費”模式。
盡管在線掛號和在線支付已經是“互聯網+醫療”中相對成熟的模式,但這些環節仍需細化完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三甲醫院醫生告訴記者,“非急診全面預約”的初衷是好的,但實際操作仍要考慮到醫院工作的實際情況。“比如上周末系統出錯,我們科室就多掛出了20個普通號。再比如過去預約掛號過時不候,但現在遲到半小時還可以來就診,結果造成就診秩序混亂,每位患者的就診時間得不到保證。”
硬件連接的慢病管理
通過智能硬件,糖尿病成為“互聯網+醫療”目光聚焦的新熱點。9月20日,騰訊糖大夫二代智能血糖儀,新一代血糖儀不但支持WiFi無線連接,甚至支持聯通3G網絡。騰訊騰愛醫療總經理吳波說,盡管通過硬件來獲得用戶并不是特別有效,但其獲得的用戶數據質量不錯。
而在此前一周,專門從事糖尿病監測產品研發的進口品牌拜安則與阿里健康攜手,宣布將拜安進智能血糖儀作為阿里健康“智能關愛計劃”第一期的旗艦產品。阿里健康資深總監蔣b介紹說,患者每次的血糖檢測數據會自動上傳至云端,最終形成患者的個性化血糖趨勢報告。
硬件廠商和互聯網平臺關注糖尿病,正是由于患者的血糖測量能夠形成穩定的數據源。為了鼓勵患者上傳數據,阿里健康甚至表示,在現階段,患者只需在規定時間范圍內上傳7條有效血糖數據,就能獲得拜安進血糖儀購買費用近70%的現金返還激勵。而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的“糖小貝2.0控糖保障產品”也在其獎勵機制中規定,糖尿病患者每天測量血糖,如果測量結果在正常范圍內,則“獎勵”200元保額,而如果每周測量少于1次,則將扣減200元保額。
規律產生的健康數據意味著連接,更意味著互動和黏性。而這些都是互聯網慢病管理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糖尿病的數據化也成為互聯網慢病管理的試水之舉。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表示:“互聯網慢病管理有3個要素:一是要能收集數據。二是要能互動。比如患者可以收到微信提醒最近血糖控制得好不好,或者中秋節前提醒患者不能吃月餅。三是并非所有慢病都適合互聯網管理,要挑選那些能管好的、容易的采集數據,能拉動互動的慢病先作探索?!?/p>
“互聯網+醫療”對慢病管理的熱衷,其實也正是寄托著移動健康醫療應用的轉型渴望。此前,移動健康醫療應用往往只選擇輕醫療、輕技術領域,比如切入門檻相對較低的健康保健和尋醫診療兩個市場。但實踐已經證明,不解決患者“痛點”和“剛需”的產品,難以建立盈利模式。“慢病管理跑起來后就會發現可以拉動保險、制藥、設備等企業一起參與,蘊含豐富的商機”。
互聯網醫院未來之路
2015年12月10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心血管專家王建安教授,通過烏鎮互聯網醫院的網上平臺,為杭州患者黃女士開出全國首張在線電子處方。隨著這張電子處方的開出,“互聯網醫院”真正走進公眾視野。截至今年7月,烏鎮互聯網醫院在線接診量每天已超過2.1萬人次;預計到今年年底,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日接診量將超過8萬人次。
“‘互聯網+醫療’可以分為3個階段。在單體醫院信息化,和單個實體醫院通過互聯網手段拓展服務半徑、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后,第三階段則真正進入‘互聯網醫院’。”39互聯網醫院執行院長龐成林說。
烏鎮互聯網醫院的開業,也讓國內互聯網醫院如雨后春筍般出現。4月,微醫、好大夫在甘肅、寧夏上線互聯網醫院;隨后,七樂康與廣州市荔灣區中心醫院達成合作;6月,阿里健康網絡醫院落戶甘肅金昌……來自第三方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全國互聯網醫院試點已達35家。
互聯網醫院能干啥?所謂互聯網醫院,是指通過視頻請醫生診療,開具電子處方,藥品快遞到家的新型遠程線上診療模式。其意義在于打破地域界限,既可以讓偏遠地區患者享受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又可以提高大城市的醫療服務水平,還可以更合理地配置醫療資源。
篇3
那么,你知道自己下載的是來自一家公司的軟件嗎?
這些產品全部由位于珠海的“奧美科技”公司開發,迄今為止,它們已經成功推出了兩百多款醫療健康類應用軟件。在獲得盛大JOY開發基金200萬元風險投資后,備受資本青睞的奧美正在進行B輪融資。
基于移動終端的醫療健康類市場正在成為跨界焦點,奧美結結實實地踏準了這一波浪潮。不過對于創始人何方平而言,智能醫療之夢才剛剛開始。
軍醫大學走出的創業者
與很多有著技術背景的互聯網創業者不同,何方平有醫學背景。1979年他考入中國人民第三軍醫大學,之后又在軍事醫學科學院讀完醫學碩士。20世紀90年代初,何方平脫下軍裝來到深圳,從事保健品推廣和醫療設備的開發。
何方平是個冒險者。在智能手機遠未普及的2005年的一個醫療展會上,何方平看到了國外有很多患者和醫生使用醫療軟件管理病情,他深受觸動,之后在2006年底開始組建團隊,從開發PDA平臺開始,走向了醫療軟件開發之路。
何方平希望將醫療行業信息化延伸到移動終端,成為移動的健康管理者。有感于很多疾病的產生是因為民眾的關注和社會參與度不夠,在奧美軟件成立之初,其定位就是“健康教育的普及”。奧美在應用商店上成功推出了風靡一時的“催眠大師”,軟件采用數字音頻合成技術,精確調制聲波頻率,通過音樂治療誘導人腦進入睡眠狀態?!按呙叽髱煛钡幕鸨尯畏狡揭庾R到自己找對了方向:將移動互聯網和醫療健康結合起來,是一個極妙的創意。團隊先后推出了“大病預警”、“糖尿病計算器”、“健康決策樹”等上百款被用戶認可的應用軟件,一舉奠定了奧美在醫療應用領域的江湖地位。
同樣積累了百萬用戶、目前也在進行B輪融資的春雨掌上醫生創始人張銳毫不掩飾自己對奧美的欣賞。相比做媒體出身,從網易副總編輯的職位上辭職創業的張銳,何方平的醫學背景是最大的優勢:他的醫校同學們分布在各大醫院和科研機構,大多已是博導、教授,據何方平介紹,這些人都是為奧美提供專業技術知識的專家。奧美團隊里這樣的技術型內容提供者有二十多人,他們會根據大眾健康里的熱點來規劃內容選題和制作,然后IT工程師、銷售管理人員再配合后期,協同合作完成從內容生產到應用商店的流程。
求醫問藥APP
幾個開發者、一款產品、幾千萬用戶、數億美元估值,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創業亮點。營收模式沒有或者前景不明朗,都無法阻止投資者的熱情,傳統的估值衡量標準似乎已經無法衡量目前移動互聯網的創業公司,用戶基數和用戶黏性成了最關鍵的指標。
最新數據統計顯示,美國電信巨頭AT&T每年因移動醫療產生的收入已經高達40億美元。全球移動通訊系統(GSMA)移動醫療方面的負責人Jeanine Vos曾在媒體上宣布,亞洲移動醫療的市場價值將從目前的5億美元提升至2017年的70億美元。從清科披露的數據來看,2011年VC/PE角逐中國醫療健康市場持續高溫,1~9月所披露的投資事件達84起,金額超223億元。
何方平相信長尾理論:人的需求是無限大的,有大眾的、有小眾的,以前看似需求極低的產品,只要有賣,都會有人買。這些需求和銷量不高的產品所占據的共同市場份額,可以和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相比,甚至更大。
在面對大眾推出眾多知識普及類和健康管理類應用軟件之后,何方平開始考慮面向醫生和醫院的應用。醫療領域的知識量每隔幾年就會翻一番,這意味著沒有醫生能夠記住所有的知識。但借助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可以給用戶提供一個數據庫,讓他們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快速查詢到需要的信息,這是他極為看好的一個方向。
奧美推出的付費軟件“全科醫生”便是完全面對醫生用戶的,他們在臨床決策時如果需要相關信息,可以輕松地通過手機獲取,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為差錯,同時軟件還可以開展即時的情景式培訓。
“按照官方數字,中國醫務人群是600萬醫務人員,100萬在校學生,跟十幾個億的普通人群相比,它算是小眾,”何方平認為,這個細分市場的商業價值相當可觀,“美國做這個市場的上市公司有兩三家了,都是直接面向臨床醫生服務的。”
據Manhattan Research Report的數據顯示,在2011年美國醫生中擁有智能手機的人達到了72%,中國醫生擁有智能手機的比例也在迅速上升。奧美在這一領域還可大有一番作為。
醫療軟件的“紅?!辈珰?/p>
何方平并未掩飾奧美沒有清晰盈利模式的事實?!拔覀兛梢越梃b國外已經成功的模式,看看哪些適合我們,哪些不適合?!焙畏狡秸f,總結下來,一是廣告模式;二是收費模式,用戶自己選擇帶廣告自己不付費,或是付費,去掉廣告;第三種是基礎免費和增值服務收費,增值、復雜的功能,要求用戶付費,可以按年度收取費用。奧美有數款付費使用軟件,但這些收入相比奧美的投入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
在“創業者教父”蔡文勝看來,互聯網產品是贏者通吃,開始誰領先不重要,關鍵要在爆發成熟期領先。藍馳創投的一名合伙人告訴記者,健康醫療是新技術產業升級背景下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奧美現在關鍵是要繼續占領用戶的手機。圈了足夠多用戶后,后期盈利是自然的事情。
相比盈利,更讓何方平苦惱的也許是應用商店上軟件的無序競爭。打開蘋果應用商店,用戶可以搜到上萬種健康醫療類軟件,“早已是一片紅?!薄2贿^奧美有自己獨特的“藍海競爭優勢”。
篇4
掛號難,排隊煩,困擾著許許多多像小許這樣的年輕人。不過,大部分人并不會像他那樣為了“小病”去跑醫院。2009年中國醫師協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都市人群中當感到身體不適時,只有4.8%會選擇去醫院看病。
剩下的95.2%,儼然是一個偌大的“輕問診”需求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大部分患者的問題只需短短幾分鐘就能解答。面對巨大的需求,創業者和投資人們開始虎視眈眈,2011年11月上線的“春雨掌上醫生”(以下簡稱“春雨”),成了第一款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醫療應用。
這個達到800萬裝機量的APP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填補用戶從生病到去醫院之間的空白領域。
“輕問診”的未來
通過在APP上添加或勾選相符的病癥,用戶就能查到可能的病因。
春雨掌上醫生做的是“自診”和“問診”的嘗試。打開APP,用戶可以選擇“癥狀自查”或“咨詢醫生”。在癥狀自查功能里,直觀的人體平面圖簡化了“描述癥狀”的環節,通過在APP上添加或勾選相符的病癥,用戶就能查到可能的病因,以及根據數據庫生成的患病幾率。
當用戶自診后仍不確定自身疾病時,可以通過手機終端向醫生尋求一對一的醫療服務。目前,每天都有幾千人通過文字、語音或圖片的形式在春雨上“問診”,約有1000余名醫生在春雨上“聽診”。問診的范圍涵蓋了婦科、兒科、營養科、中醫科等12個科室。春雨希望,這支醫生隊伍可以在未來兩年擴大到2萬。
在春雨CEO張銳看來,數據庫和專家資源是做移動醫療應用的兩大門檻。數據處理的技術決定了自診功能的精準度,而醫生的黏性則決定了這個平臺的活躍性。一開始,所有的醫生都是春雨一家一家去醫院跑來的;而現在,已經有30%的醫生通過主動報名,成為春雨醫生。所有醫生在春雨上都是實名認證,并且要符合三甲醫院、博士學位、5年臨床經驗、主治醫生級別以上的條件,這些有據可循的憑據增加了用戶對春雨的信任,也降低了發生醫療糾紛的概率。
在此基礎上,LBS功能也讓基于移動設備的春雨實現了桌面互聯網問答所不能達到的便捷性。例如,醫生在診斷過程中給用戶開藥后,藥品的名稱會自動生成鏈接,幫助用戶找到附近的藥房。更加“智能”的例子是,“如果你用頭暈、眼花、惡心等癥狀自查病癥,可能患偏頭痛的概率很大,但如果LBS定位發現你在工業區,也許結果就可能是空氣污染!”春雨公關總監畢磊說道。
平臺的探索
醫生憑什么要利用業余時間來回答問題?春雨又該如何盈利?
在春雨33人的團隊中,技術人員超過一半,而有醫學背景的只占到三分之一。正因為此,春雨不做“醫院圍墻內的事”,而只是專注于“基于醫療服務的問答平臺”——用移動客戶端連接醫生和病人。
于是,春雨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便是:醫生憑什么要利用業余時間來回答問題?春雨該如何盈利?
“醫生整合自己碎片化的時間提高了收入,還樹立了個人和醫院的口碑?!贝河攴矫嫒绱吮硎?。以北京婦產醫院的一位醫生為例,截至2012年11月,他回答了近17000個問題,2012年10月,他所獲得的來自春雨的收入就超過2萬元。
而從2012年9月開始,春雨全面實行“用戶定價問診功能”,用戶可以選擇為自己的提問支付6元、12元、25元等不同等級的費用,也可以直接指定醫生(按照醫生自己的定價)進行一對一電話問診,或繼續享用免費服務。就2012年11月來說,醫生在春雨上共獲得了約25萬元的問診費,其中97800元由用戶支付,其余則由春雨買單。在醫生的收入中,用戶支付的比例高于5%,春雨直接支付的問題量占20%左右,其余問題的費用則由春雨根據醫生的積分體系綜合判定。
數據顯示,在春雨的平臺上,有30%的用戶愿意小額支付,但春雨并不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分成。一般情況下,一位三甲醫院的專家按規定能夠拿到14元掛號費中的5元,普通醫生只能拿到5元掛號費中的0.5元;而春雨付費問診中的最低標準就有6元,醫生可以全部拿到。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最大程度地調動醫生的積極性。
隨之而來讓張銳最為頭疼的問題,便是春雨的盈利模式。張銳給自己立下了三年之約,在這段時間里不考慮盈利,只需要把醫生的資源做好、數據庫建好。“只要產品好了,用戶知名度夠了,春雨就不會死。”2011年底,春雨獲得了藍弛創投的300萬美元投資,又在2012年9月完成了B輪融資,暫時不愁資金。
篇5
王亞偉看好保險、銀行、環保三大領域,對于創業板和互聯網+,他卻持謹慎態度,認為機遇與風險并存,互聯網需要深刻理解,不能盲目跟風。王茹遠則全力擁抱互聯網。
深圳千合資本董事長王亞偉首先表達了自己對保險、銀行、環保三大領域的關注,對于創業板和互聯網+,他卻持謹慎態度,認為機遇與風險并存,互聯網需要深刻理解,不能盲目跟風。
王亞偉
看好保險銀行環保三大領域
主持人:過去創造了十倍的記錄,現在新的牛市過來了,開門見山說說你現在關注哪些行業和哪些領域?
王亞偉:我說三個領域,可能這三個領域都不是那種給大家感覺一定是會十倍的投資機會。投資最重要是一個復合收益率,復溢的力量是比較強大的,如果時間一長自然會獲得比較高的收益率。這里比較好的我是看好保險,從保險的深度和密度來講都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從2014年的情況來看,全年的保費收入是2.02萬億,按照規劃到2020年這個數將達到5萬億,未來五年會保持16%以上的增長。還有另一方面來講,保險資金的運用渠道也在不斷拓寬,投資領域在不斷拓寬。一方面保費收入在持續增長,領域又在不斷拓寬,現在又處在牛市當中,可以判斷保險會有比較好的提升,所以保險股是比較看好的。
主持人:確定?
王亞偉:比較確定。第二個比較看好銀行,銀行的機會來自于估值的提升,現在銀行估值太便宜了。我覺得有幾個方面,第一個無風險利率的下行,我覺得對于低估值的銀行彈性最大,理論上來講無風險利率下降50%,銀行的估值應該提升一倍。第二個方面來講,中國經濟企穩以后,大家對于銀行資產的擔憂會緩解,在這種情況下也會促使銀行股的估值提升。第三方面,現在銀行有很多業務,未來比如在業務的分拆或者進入新的領域,有一些突破,也是有利于銀行股的估值提升。還有一方面,如果從分紅收益率的角度來講,現在銀行也是有吸引力的,現在分紅收益率是5%左右,我們知道居民存款現在總額是50萬億,這50萬億放在銀行里,無論是定期存款還是活期存款一年只能得到2%的利率。
主持人:銀行和保險都是穩定、確定的有投資價值的收益率。
王亞偉:從風險收益比角度來講比較有吸引力的投資。第三行業是環保行業,環保過去欠帳比較多,投入不足,現在環保是非常受重視的一個行業,未來在這方面會大力投入,我們知道,今年以來增收的燃油稅也會投入到環保建設當中,所以環保領域未來的前景非常看好。
主持人:這三個領域前兩個給大家的感覺相對確定性比較強,也比較穩定,環??赡軓椥陨晕笠恍W罱鼛孜患钨e每個人都沒有回避創業板,也沒有回避互聯網+,但是這兩個你都沒有提到。
王亞偉:對。
主持人:怎么看創業板,怎么看互聯網+?
王亞偉:創業板可以第二個談嗎?
主持人:第二個談也是一種態度。
王亞偉:如果非要談的話,每個嘉賓都必須要談一下創業板的話,我覺得從一個側面說明創業板熱度過熱了,現在整個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達到了80 倍,這個估值水平無論放在國內外哪個市場,或者哪個歷史時期去考察,都是很高的水平。當然單從一只股票來看,不要說80倍,哪怕有幾百倍,甚至不盈利,或者沒有收入,但是只要未來的增長空間足夠好,都不能說是高估的,但是如果作為一個板塊的整體80倍的市盈率,靠幾只這樣的股票去支撐,是無法長期維持的,畢竟好的股票、達到這個標準的股票是鳳毛麟角,可遇不可求的。
主持人:互聯網+現在變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似乎比純粹去年炒作互聯網公司還要熱,是不是機會也會比較多?
王亞偉:互聯網有很多的投資機會,現在有一句話說你沒有觸網就意味著錯過,這種說法有點絕對,因為這么說的話,我覺得體現了一種對于機會的貪婪或者說對于錯失機會的一種恐懼,但是如果在這種或者貪婪或者恐懼的心理下去匆忙做投資決策是不明智的?;ヂ摼W里面是有好的機會,但是從個人投資來講怎么樣把握,要排除這種浮躁的情緒,要靜下心來仔細去考察,靜下心來多做功課,充分理解互聯網行業的特征還有企業的盈利模式,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找品種。比如說大家現在說的互聯網+,更多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結合,有一個能力圈的范圍,一個是對互聯網理解,第二要對傳統行業理解。因為更多的是傳統行業為主,互聯網是一個工具,只有傳統行業有深入的理解,理解這個模式,才可以預判到這個行業引入到互聯網以后會帶來哪些變化,有哪些突破口,在這個突破口當中找到有競爭優勢的公式。
主持人: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范圍和對公司的理解去考慮,互聯網+的品種是你該炒的還是該投資的?
王亞偉:我覺得最好是投資的。
主持人:最好是投資,不要是帶著浮躁的心態去炒。
王亞偉:不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王茹遠
“互聯網投資女王”最看重移動醫療
素有“互聯網投資女王”的上海宏流投資公司董事長王茹遠相當看好“互聯網+”。其中,移動醫療是她最看重的。
主持人:大家也知道,這幾年你挖掘出來的比較好的股票,可能都是幾倍或者是幾十倍的升值,挖掘它們的邏輯是什么?用通俗的話講,你挖掘牛股是怎么樣的邏輯?
王茹遠:這個可能就是不同的投資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每個人的方法都不同。我自己,是因為我最早從業的背景就是學互聯網,學計算機做互聯網出身的。所以我看來的話,應該是兩方面最重要。第一個就是說這個公司從事的行業空間是不是足夠大,比如說互聯網金融,比如說移動醫療服務,大家想一下就知道這是面向一個很大很大的市場,是可以出萬億市值公司的一個領域。
然后第二個角度其實在人,因為互聯網很多取決于人,所以包括VC什么的投資公司,可能更注重的是這個帶頭人,公司的核心靈魂人物,他是不是有遠大的報復,是不是持之以恒不偏離你的主業,能踏踏實實的做這一件事情。另外一點,我們A股選個股,大家也可以看到,我們有一些優秀的公司,一些平板股的互聯網公司在海外上市,所以A股的上市公司可能有一些在細分領域的一些東西,那么就是說我們還要考慮,這些垂直領域的這些公司,它的業務是不是會被平臺公司很容易的把飯碗搶掉。所以從現實角度,其實在細分垂直領域可以選擇非常好的龍頭公司。
主持人:互聯網向各個傳統行業的擁抱和改造是一個過程,很多是剛剛露出一個苗頭,股價已經飛到天上去了,那這個成長性是盈利水平和股價之間短期的巨大漲幅之間的關系,你怎么去評估。我們現在看了很多知道這個東西好,但是不敢買,這個你敢買,這個就是區別。
王茹遠:其實這個跟,比如說當年和當前的市場分析偏好有關,這個是一方面。另外一個是,大家在討論互聯網公司怎么估值的問題,我經常講,我說這個互聯網的估值是按它可能的潛在盈利能力去估值,也許它的盈利不是去年賺的,也不是今年賺得到的,是按照它現在擁有的用戶,它的業務模式什么的,可以推算出來它的一年、兩年、三年以后是什么盈利水平。它最終市場給的這個估值,可能是結合了它未來兩三年潛在的盈利能力等一些考慮。所以如果是真正好的互聯網公司,它一定是高成長的,意味著它一定是高估值的,你看它的靜態(TE)一定是非常高估值的,甚至就是沒辦法能夠用這個。
主持人:幾百倍到幾萬倍的。
王茹遠:對,你沒有辦法評估它的安全邊際??赡茉谕顿Y消費角度來說,和我們過去的投資理念比如說投消費股相比,這個是一個巨大的顛覆,未來發生的事情就存在不確定性。
篇6
網絡醫院,折射出什么?
近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網絡醫院正式上線啟動,一直被稱為可能“顛覆傳統醫療模式”的移動醫療終于亮劍。于是,關于網絡診療這一新型醫療模式是否合法,是否靠譜,是否適應中國國情,成為目前社會關注的熱點。移動醫療發展的另一個標志――應用移動設備向健康管理領域的滲透,已勢不可擋。移動醫療在健康管理上的應用,開拓了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而關于網絡醫院、網絡診療的爭議,主要體現在法律主體、責任主體、運營模式、準入制度、管理要點上,但筆者認為更應探討其市場需求、民生需求和應用前景。
如何解決世界難題
“看病難、看病貴”是世界性醫療體制和服務體系的難題,其中,優質醫療資源的供需矛盾、就醫流程的繁雜、病人往返醫院的辛勞和不便等,往往是矛盾焦點。移動醫療具有便捷、空間距離改變、診療范圍輻射的優勢,也客觀存在不能直面問診、無法體格檢查等局限。美國等發達國家應用Google等網絡軟件推出移動醫療等服務項目(美國有十幾個州允許醫生通過移動醫療診療和開處方),保險公司向移動醫療購買服務,被認為大大縮短了診療時間和降低了醫療成本。
我國“好大夫”、“春雨掌上醫生”、“丁香園”提供在線咨詢以及眾多醫生通過微信、微博提供的咨詢等服務模式,都是移動醫療的雛形和探索。在中國目前的醫療體制和服務體系現狀下,應用網絡醫院、移動醫療進行疑難雜癥遠程會診、網上疾病咨詢等,對提高醫療資源的配置效率、緩解看病難、減少醫療成本、改善就醫流程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網絡如何追責
關于網絡醫院和移動醫療的法律和責任主體、醫療糾紛處理、準入監管和醫政管理,筆者認為,要以傳統醫療的法律法規為底線,而不應以載體和手段的改變而改變法律關系。在我國現有法律下,遠程會診參照會診的法規,會診醫師提出咨詢甚至指導診療或主刀手術,法律和責任主體是病人所在醫院;同樣原理,網絡醫院和移動醫療,在我國現行法律下,法律主體仍然是醫院,任何網絡醫院和移動醫療一定隸屬于合法經衛生行政準入的醫療機構。醫院在承擔法律、經濟、醫療責任的同時,理所當然成為醫療糾紛中的供方代表;醫院在具有聘任醫生、醫療收費的權力的同時,有提供服務、保證質量、醫事管理的義務;醫院和醫生之間,則依然是聘任、合同或雇傭關系;患者在網絡醫院就診與在實體醫院就診一樣,而且更為強調病史和資料提供的準確性,并且在醫生提供告知義務的同時,患者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義務,同時也擁有與實體醫院相同的維權權力;衛生行政部門如同對實體醫院的管理一樣,對網絡醫院、移動醫療的診療行為擁有準入、監督等執法和管理責任。隨著相關信息技術的發展,相應的法律法規、衛生政策和醫政管理的完善成為移動醫療健康發展的亟待。
總之,面對移動醫療這樣的新生事物,衛生行政部門和醫院管理者應從信息時代的大勢看醫療發展的趨勢,因勢利導,務實地從頂層設計、法律規范、準入監督等著手,以保證質量、服務民生、便捷患者為宗旨,在現代醫療服務模式創新上積極探索和有所作為。
來源:中國醫藥報
互聯網醫療速死的原因
埃森哲最近了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51%的數字醫療創業企業在頭兩年內失敗了。而根據勞動統計部門的數據,1994到2009年之間,創業公司在同一時段內的總體失敗率大概在20%到26%之間。可見數字醫療創業的失敗率遠遠高于整體。
如何來理解這種情況要分兩個方面。一是成功的項目因怎樣的天時、地利、人和而成功。二是這些失敗的項目忽略了什么因素所以導致失敗。
什么樣的推動因素
有一類是因為政策變化而導致快速增長,比如遠程醫療Teladoc。這種模式能夠得以快速做大的原因就是因為醫改帶來了團體支付意愿,雇主能夠直接從遠程醫療服務中獲利――節省醫療費用。對于商業保險公司來說,遠程醫療更低的服務價格對他們控制成本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這些有利條件因醫改而出現,因為奧巴馬的醫改政策明確了根據療效和醫療價值來付費的模式,給醫院和支付方更大的壓力去控制服務質量和成本。
另一種則是以B端客戶為銷售對象的模式,能夠證明其在行業內對機構客戶的價值,最后被業內大公司收購。比如,Merck去年收購了遠程心電監測公司eCardio,這家公司提供專業的心臟遠程監護儀,并有一套有效的算法探測心律失常。醫生使用這項產品可以進行長達30天的心電監測。這些產品加上服務已經深入到醫院,并獲得醫生的認同,能夠有效幫助Merck去抓住B端客戶,增強依從性,然后和自身的業務產生協同。
這樣的數字醫療項目有很明顯的專業門檻,其路徑是B2B,但是最終可以通過B真正獲得專業的C端數據,和收購方的主營業務進行聯動。相比市場上直接針對C端的數字醫療模式,這種B2B2C模式能夠帶來批量有效的C端信息和數據,并且這些數據對機構是有直接價值的。這和針對海量C端的模式性質完全不同。
當然,移動醫療做大的項目里也有聚集C端的模式,但背后主要的推動因素是市場格局變化導致需求大增,很典型的例子就是醫生社區Doximity。根據奧巴馬醫改價值醫療的理念,醫生必須為病人提供有價值的醫療服務,這要求一切以病人的實際醫療效果為考核標準。為了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醫生之間的交流需求變得迫切。在以病人為中心的前提下,醫生之間的協同也日益增強,提供交流平臺的醫生社區因此獲得了爆發式增長。
同時,因為醫改對支付的規則更加嚴格,看中服務效果,而且要求醫院必須使用電子病歷,額外的IT成本加上支付的收緊讓很多小診所不堪負荷而面臨生存困境,或者倒閉或者并入大醫院體系中,在這樣的市場格局變化中促進了醫生的流動。
Doximity就是在這樣變動的市場格局中發展起來的。和其醫生社區前輩公司QuantiaMD和Sermo不同,Doximity的主要營收來源是招聘,無需依靠藥廠的營銷廣告,幫助平臺上的醫生屏蔽了所有廣告,能讓醫生獲得較為純粹的交流平臺。而且, 也不被整合進任何EHR系統或提供藥品數據服務,這讓其較好地解決了面向醫生平臺的倫理困境,最終獲得了醫生的信任,為其成為垂直招聘平臺奠定了基礎。美國醫生市場規模大概有76億美元,這相比美國整體招聘市場1240億的規模仍然是冰山一角,但醫生招聘專業性很強,因此在垂直領域很有市場。
由上面三類情況可看,移動醫療項目本身對政策非常敏感,總體來說B端的項目比較有可能被整合到行業內的傳統業務中去而存活下來。這可以揭示第二方面的問題,那些失敗的項目到底因何失敗,核心是沒有找到支付方以及其主要訴求。
間接性的生搬硬套
數字醫療的付費意愿來自幾個方面:商業保險、醫院、和雇主。他們共同的訴求是獲得即刻的效應。比如,對于商業保險來說,大部分號稱可以增加用戶鍛煉和改善飲食或者疾病管理的移動醫療工具都太間接了,對用戶的影響和最終在醫療上帶來的效果無法量化,對改善健康的效果更是無法直接衡量。因此,這些工具被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作為增加品牌力度的方式以及營銷工具,靠這樣的目的去支撐一個創業公司的快速成長是不可能的。
而對于醫院來說,大部分數字醫療項目都太間接,太不專業了。很多偏向服務的項目期待醫生去學習并使用這些新工具,而他們忽略了一點,醫生即便在美國(更遑論中國),也沒有太大的精力去適應新的工具,何況這些工具和治病并沒有直接關聯。我們無法要求醫生有條理地使用工具進行慢性病隨訪、診后管理、病人互動等。醫生就算會使用這些工具,可能也只是針對一些老病人和特殊病人,而這些小批量需求是無法支撐一家創業公司的快速成長的。如果要想讓醫生或醫院買單,直接的理由就是為他們省錢,這也就是為什么移動護理、ICU移動管理、心臟病專業監測等項目可以獲得B端買單,因為這些項目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直接為服務方省錢。
雇主的支付理由同樣直接。遠程醫療能夠更好地幫助員工看上病而且價格低,這和建立員工診所的道理類似。因為美國很多大企業采用的是自保模式,自己承擔醫療開支的風險,因此雇主有非常迫切的理由去使用最經濟有效的醫療服務,降低員工的醫療開支。
從支付方的意愿來看,同樣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從B2B2C角度切入比較有利于支付。同時這種模式因為通過B這個更加專業的平臺,再切入到C,可以有兩個好處。一是比海量C端模式更加有針對性,而且有專業門檻,依從性更強,數據也更有價值。二是B端到C端可以有助于風險分散,不像直接針對C的項目那樣,很可能導致C端逆向選擇。這也就是針對團體的業務在醫療這樣風險相對較高的行業中比針對個人項目的優勢所在。
來源:中國數字醫療網
蛋糕這么大,能消化嗎?
“互聯網+”的風口已然吹向醫療領域,一些人不禁發問,互聯網這小蘿莉遇上傳統的醫療大叔,是擦出不一樣的愛之花火呢,還是反而催促了醫患糾紛升級?商業大佬們頻頻闊綽燒錢,是否代表著互聯網+醫療的光明前景?蛋糕究竟有多大?
互聯網+醫療:燒錢問路,路在何方?
放眼國內外,移動醫療領域硝煙四起,國內以BAT巨頭為核心的商業大佬們紛紛布局移動醫療領域,如果沒“吞掉”幾個移動醫療平臺,都不好意思出席這個峰會那個論壇。
為什么他們這么熱衷移動醫療?
數據給你答案:2014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整體規模為113.9億元,其中移動醫療(屬于互聯網醫療的一部分)達到30.1億元。預計到2017年,中國互聯網移動醫療將突破200億元。
這么大塊蛋糕,誰能消化得了?想當年馬省長顛覆傳統購物、小馬哥顛覆交流方式時,其市場規模遠遠大于傳統醫療。況且除了互聯網巨頭外,醫療器械、制藥公司、民營醫院等對移動醫療也已虎視眈眈??磥?,關于這塊蛋糕能不能被消化的問題,筆者確實是多慮了。
互聯網能解決醫患糾紛嗎?
醫患糾紛的根本矛盾源自我國整個醫療體制的病態,這一點就算搬到線上也是無法解決的,但是傳統醫療行業中一些問題,例如掛號難、看病難、維權難等問題卻會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善。
以“掛號網”為首的院前移動醫療正在試圖解決掛號難的問題,而“春雨醫生”等以醫師為主導的醫療平臺,則充分調動二級醫院醫生的碎片化時間,幫助患者解決初步問診問題,這都是一些較好的切入點。
至于醫患糾紛、患者維權等問題,則又涉及到我國現行的醫保政策及保險條款等多方,也許互聯網的春風能化解,至少到目前沒有添亂的跡象。
移動醫療的醫生從哪里來?
無論什么模式,患者最關心的永遠都是:誰能看好我的病?這就延伸出一個問題:移動醫療里有醫生,醫生是從哪里來的?
其實,移動醫療的短板不在于找不到IT人才和醫療精英,而是找不到能夠進行跨界翻譯、對接、轉換并最終進行高效實現的人才。
一方面,國內很多醫生沒有在心理上接受移動醫療,醫生們長期的職業習慣不易改變和顛覆。另一方面,我國的醫生行業壓力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行業限制多,導致移動醫療領域的醫生少之又少。
這也是造成移動醫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尷尬現狀的重要原因。
我不信任移動醫療怎么辦?
除醫生外,醫療行業另一大主體便是患者本身?!罢l敢在網上看病啊,網上假貨都那么多,冒牌醫生肯定更多”、“醫生是通過患者狀態、語言描述的問診做判斷的,連面都不見怎么看?。俊边@些問題都是患者切實反映出的顧慮。
有網友認為:國內移動醫療還停留在國外私人醫生的科普工作階段,移動醫療平臺不敢給用戶承諾,萬一你說沒事,人家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能行嗎?你要是說以醫院診斷為準,那人家直接去醫院就行了?。?/p>
所以,如何打消患者網上就醫的顧慮、如何加強醫療服務的信任倍數,又是移動醫療發展需要攻克的另一個難關。
正所謂移動醫療燒錢問路,但是路在何方,恐怕不是燒錢就能得到答案的。以上四問只是皮毛,關于互聯網醫療行業深處的提問四百問都不止,IT人士們還是要多看病多思考,才能找到路啊。
來源:中國數字醫療網
最值得抓住的“B”是誰?
Bessemer風投副總裁Ambar Bhattacharyya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提及,許多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的業務模式從一開始的2C模式轉向嘗試B2B2C的模式。在中國我們也看到了這種探索性趨勢。這種轉變其中有何邏輯?
這里的C端主要是指普通消費者或患者。這種對B2B2C模式的嘗試并不一定全面放棄2C模式,但卻將營收的希望相當程度的寄托于在B2B2C上的突破。互聯網醫療B2B2C的幾個主要B方:企業雇主、保險公司、醫療機構、藥品零售商,前兩個以往業界有一些談論,后兩個業界還較少談論。這里之所以沒有制藥企業是因為制藥企業本身通常并不直接向C端銷售產品而是通過醫藥流通公司進行銷售,因此不能成為幫互聯網醫療產品或服務推向C端的橋梁,而更多的是反過來把互聯網醫療產品作為廣告輸出的媒介。
我們可以一起看看這幾個B端都有哪些特點,潛力如何?怎樣踩準他們的核心訴求點?
企業雇主:非剛需,上規模有難度
企業雇主采購在線醫療服務,作為員工福利提供給員工使用。美國幾個著名的在線問診公司幾乎都有提供這樣的對雇主業務,例如American Well,包括今天成功上市的Teladoc,他們都有面向雇主的業務。而Sherpaa這家更是全部面向雇主客戶,沒有直接2C的業務。今年5月,春雨醫生開始面向大型企業推“私人醫生”服務,嘗試雇主支付的盈利模式。
即便國內的企業除了社保之外,并沒有類似美國的政策強行要求企業購買商?;蚱渌】迪嚓P的服務產品,但一些大企業還是會每年拿出部分預算來采購健康類福利產品,例如健康類商業保險、健身會所會員資格、健康體檢等。不少企業還將健身運動作為宣揚健康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設置制度激勵員工健身,甚至以部門健身運動執行的量化指標來作為考核部門主管的指標之一。但這部分企業需求在中國畢竟不是剛需,企業福利管理部門的采購備選列表里已經有長長的一串可選項,而每年的福利支出卻不可能大幅上調,想要在這塊蛋糕上切下一塊還是有難度的。不過,10年前開始興起的員工健康體檢服務就是成功切下這塊蛋糕的先例。
保險公司:適合戰略捆綁,不適合作為目標客戶
保險公司采購互聯網醫療產品或服務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是增加其保險計劃的附加價值,以便更好地銷售保險產品。二是借助互聯網醫療手段對投保人進行正面的健康干預,以某種激勵方式降低投保人的患病風險,從而降低理賠概率。還有一種目的是看重了健康數據采集價值,希望拿到更多的個人健康數據,以便根據數據分析來優化設計保險產品。
這幾個目的是相互交織的。例如保險公司與在線問診公司合作,例如Teladoc和安泰的合作,投保人可免費使用在線問診服務,這既增加了保險產品的附加價值,事實上還能降低理賠費用。因為參保人有了線上選擇就會更少去門診看病,而保險公司以批發價使用在線問診服務的費用很可能要大大低于參保人去實體診所花費的門診費。再例如,保險公司采購健身手環激勵參保人使用,促進他們提高自我管理意識,降低患病概率,同時還能將相關的個人健康數據信息對比理賠數據,尋找內在關聯因素,從而更優化保險產品設計方案。有些保險公司提供具有電子個人健康記錄性質的健康管理APP工具激勵投保人使用,也有獲取數據的目的。
總的來說,保險公司的需求主要以控費為核心。如果你能證明自己能幫保險公司有效控費就有可能切入這個市場。然而保險公司的數量非常有限,被幾家第一梯隊的互聯網醫療公司瓜分之后,其他相似領域就很難再有機會切入了。已經有切入的企業會更多從戰略層面尋求合作,力圖與保險公司長久地捆綁在一起。與保險公司合作,并不總是單線性的B2B2C,也可能是B與B聯合后再2C。也就是保險公司與互聯網醫療公司合作,例如共同設計健康險方案,共同銷售,分享利益。因為單線性地與保險公司這種超大又稀有的客戶群進行直接交易對企業收入構成的合理化有負面影響。此外,還有部分保險公司傾向于直接投資自行開發互聯網醫療的相關產品,而不是通過采購合作的方式。
醫療機構:未來的潛力需求方
在中國,將醫療機構作為埋單方的互聯網醫療項目還很稀有,在這方面醫院僅有醫療信息化方面的IT采購需求,還未真正形成使用互聯網醫療軟硬件工具的強大驅動力。然而在美國,醫院的經營更為開放,美國的醫院正在經歷一輪管理思想變革,這是以患者為核心,更注重患者體驗,更注重協同醫護,更強調以效率和效果為導向的經營思想。在這種變革思想的驅動下,以梅奧診所、克利夫蘭診所為代表性的創新型醫院正在開展對互聯網醫療新手段應用的嘗試。例如給醫生護士配備移動硬件,提供移動協同效率;或者給醫院的患者或院后待康復患者帶上可穿戴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數據。例如梅奧曾與Fitbit合作,用以跟蹤監測心臟手術病人的恢復情況。再例如,麻省總醫院與首個獲得美國遠程醫療協會認證的公司American Well合作,利用American Well的遠程醫療平臺來實現虛擬問診,從而將其服務從醫院擴展至家中。
中國民辦醫院長久以來徘徊在低端市場,但隨著國家政策對社會資本辦院的持續鼓勵,外資醫院的涌動,以及優質醫生資源的進一步解放,民營醫院正在進行升級迭代。新一代民營醫院更有意愿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工具,提升體驗,提高效率來贏得自己在中國醫療產業中的地位。在這樣的風潮形成之后,部分公立醫院也將隨即跟上。此外,國家醫療支出持續增長,政府對醫改最直接的期望是對降成本的需求,圍繞這個方面部分改革正在緩緩推動中,如果互聯網模式能有效實現這一需求,政府采購資金也會有部分傳導到公立醫院中。因此,未來和傳統醫療設備采購一樣,醫院采購、合作或自行開發互聯網產品將逐漸成氣候,雖然過程可能相對漫長。
值得注意的是,醫院的核心價值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升患者體驗和療效,從而令患者更愿意最終為高端服務埋單。
2、將于醫院的服務延伸到院外,延長價值體現的時長,增大價值實現的空間范圍。這也意味著醫療機構可以獲得更多的服務價值變現機會。
3、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在同等資源投入的情況下獲得更好的療效,或者在同樣效果的情況下減少成本。
互聯網醫療創業項目不妨從以上視角尋找可能性,然而部分領域該有的臨床試驗要有,該拿下的準入許可和認證得拿下,否者徘徊在灰色地帶很難圖謀突破性的發展。
藥品零售商:合作還是競爭?
就零售行業而言,藥店算是變革得非常遲鈍的領域了。然而近年來,海外一些較有創新意識的大型連鎖藥店開始一股腦地伸長互聯網醫療觸角,包括Rita Aid、Walgreens、CVS Health在內的連鎖藥店巨頭,典型的是為藥店會員引入遠程在線問診服務。
自2011年起Rita Aid連鎖藥店以自建的方式開始嘗試遠程問診增值服務,后轉而發展店內遠程問診服務站Healthspot。Walgreens最開始也通過自己的藥劑師員工為會員提供遠程問診增值服務。隨著Teladoc、 American Well等美國在線問診服務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邊際成本也越來越低,藥店自營的在線服務邊際成本越來越不及專業在線問診服務公司的成本低了,而店內服務站必須在藥店現場才能使用,觸角規模有限。2014年9月Walgreens最終開始采用MDlive這家在線問診平臺為其會員提供服務。而就在上個月末,CVS Health美國第二大連鎖藥店宣布通過與3大主流在線問診公司American Well、Doctor on Demand 、Teladoc合作強力拓建它的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在此之前CVS Health在其店內也有開設Minute Clinic遠程問診服務站。
就個人醫療開支來說,有很大一部分是花在藥店買藥上的。對主流實體連鎖藥店來說,也有不少能支持社保報銷,除參保藥品外,消費者還有大量其他藥品采購的需求。遠程問診領域與藥品零售關系密切,在線平臺需要走通線下購藥環節,藥品零售希望上延影響消費者決策。在過去,雙方都企圖采用某種方式將觸角伸向對方的地盤,在國內我們也看到兩方滋生出競爭的苗頭――藥店要搞遠程問診服務;在線問診平臺想搞醫藥電商。美國這三家藥店零售巨頭的戰略路徑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琢磨琢磨,你就會發現:作為在線問診創業公司,如果你強大,你就更有可能與藥店強強聯合,實現共贏;而如果你虛弱,藥店不但不會與你合作,還將分食掉你的地盤。最后這又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互聯網醫療項目直接2C遇到了什么障礙?
從以上分析的幾方情況中,我們可以發現互聯網醫療中B2B2C模式有兩類不同的方式。一類B端直接埋單,提供給C端免費使用,C端使用之后B端沒有直接獲得收入,但獲得了其他某種形式的收益;另一類可以將B端理解為戰略合作伙伴,雙方合作聯合推出經過戰略優化的產品或服務再共同去影響C端,最終這種服務或產品還是由C端進行消費決策。
互聯網醫療項目直接2C遇到了什么障礙?這里的障礙可以分為兩類:一個是使用障礙,也就是得有意愿去使用;另一個是支付障礙,愿意為此埋單。
許多互聯網新創項目都存在使用障礙,這是因為他們所設計的產品和服務的受眾對象缺乏使用的剛性驅動力,看似產品很有價值,但仍處在可用可不用的狀態。比如說,對自身的健康管理人人都是有惰性的,明知道這樣做更有利于健康,但以往沒有這么做,未來也很難去改變。因此許多對健康有好處的產品和服務卻很難靠消費者自覺性來形成使用習慣。在消費者自身缺乏內驅力時,找到自身有驅動力的B端去推動C端則順理成章的成了一種解決方案。
支付障礙來自醫療消費的支付習慣。人們對一般性醫療服務的消費的重要買單方是社會醫療保險,雖然其中的部分支出仍是消費者自己支付,但這兩種支付方式是捆綁在一起的,你不能把他們割裂開來分別支出。如果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提供的服務不能實現將社保支付捆綁進來,那么消費者就很難接受這種新型服務方式,因為這無疑會增加個人醫療開支。
篇7
移動醫療是電子醫療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被認為是醫療領域21世紀最具潛力的創新性技術。移動醫療應用主要由數據采集及展示層、傳輸層及平臺層組成。 移動醫療的應用特點
需求潛力大。我國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需求潛力大。
一是國家衛生管理,信息采集與發放需求大。隨著國家衛生信息化進程的推進,為實現醫療信息互聯互通,信息共享,衛生部將加快推進衛生信息化建設工作,提高對信息采集與發放的建設,進而推動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發展。
二是醫療行業發展,遠程醫療發展需求大。隨著醫療行業發展,遠程醫療作為臨床的重要補充有巨大需求,將促進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發展。
三是保健與養老,家庭醫療與救助需求大。隨著老齡化及慢性疾病的發展,老人和慢性疾病人群數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這些人群通常需要頻繁的檢查生命體征(如心率、溫度、脈搏、血壓等),以確保他們的健康狀況,而移動領域移動應用可以有效且低成本解決長期監護問題,實現隨時隨地監測、分析、指導。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的需求巨大,進而推動行業應用高速增長。
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我國醫療資源總體嚴重不足,且分布極不均衡,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突破醫療的地域約束,能有效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問題。移動醫療將信息技術、無線設備與醫療技術相結合,讓地處偏遠地區的患者接受及時診治,將疾病進行有效篩查,促進醫療資源有效分配,解決醫療資源不足、分布不均等問題。
保障醫療安全。醫療機構在對病人護理過程中,有可能出現護理人員交接環節的失誤,以及在發藥、藥品有效期管理、標本采集等執行環節的失誤。移動醫療借助無線網絡可以更好地進行醫療質量管理,終末質量管理,環節質量管理,有效監控完整的醫療過程。
提高工作效率。 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使醫院信息系統向病房、床旁的擴展和延伸成為可能,可以實現醫院信息化的科學管理,優化臨床醫療、護理任務的過程控制,使醫療資源得到合理運用,幫助解決高素質醫護人員短缺的狀況,提升醫療工作效率及醫療管理的水平。如醫護人員利用移動智能終端直接調閱患者的化驗報告和相關資料,從而掌握最新病情,并在病人床邊記錄患者動態信息,減少了在病房和工作站之間來回行走的時間,增加了診斷、治療病人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移動互聯網應用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個性化服務理念和運作模式,它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影響了醫療信息化的多維度應用,基于移動技術與網絡技術融合的醫療信息化系統,突破了傳統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基于單一互聯網應用的時間、空間的局限性,把鎖定在一個個固定站點中的信息釋放出來,每一個活動的個體都成了移動的網絡節點,充分發揮了無線互聯網的優勢,隨時隨地獲取所需信息,實現了醫療信息化的現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務。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具有多方面優勢,有利于多層面、多專業集成,通過整合協調,發揮它們的整體效能;有利于醫療主體與客體之間雙向溝通,促成良性互動的要求。由于醫療領域移動應用的眾多優點,國際上有很多國家已經在開發移動醫療的業務,在商業模式、通信技術、生理信息采集器等方面都有相關的研究。目前,全球已有近130項移動醫療應用,覆蓋了基礎護理、公共衛生研究、急救護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醫療服務等多個領域。 我國醫療領域移動應用通常與物聯網、RFID等技術相結合部署。國內目前已有20%的醫院在移動醫療應用上有所嘗試,不同程度地使用了PDA及RFID技術,但是已有的移動醫療應用,涉及應用的范圍窄,只能在局限的方面發揮作用。
移動醫療發展現狀與趨勢
目前,我國醫療領域移動應用主要有醫療信息傳輸、疾病控制、醫生護士病區移動查房、院外移動醫療及辦公應用、醫務人員VOIP、IVPN通訊、母嬰管理、病患管理、醫院特殊重地管理、醫療設備管理等。如江蘇蘇州市推出智慧醫療市民健康管理服務系統。該系統以手機為載體,集實時掛號、預約體檢、個人健康檔案查詢、遠程治療等于一身。市民通過手機短信、WAP軟件等登錄該系統后,可點選自己欲前往的醫院,在網上掛號。各大醫院每天會將病人的病史記錄、用藥信息等作為病人的健康檔案,上傳到由蘇州市衛生部門監控的數據庫內,市民通過手機登錄健康管理服務系統就可查到個人就診信息、體檢報告等。同時,該系統還能實現遠程治療,病人通過特制身體檢測裝置測出健康狀況數據后,可通過手機經系統傳遞給醫生,醫生就可據此進行診斷。部分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領域還未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且面臨收費困難問題。目前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僅存在硬件銷售、解決方案售賣、軟件應用下載收費、電話咨詢服務收費、網絡運營商流量收費等商業模式,其中醫療信息化解決方案商業模式運營較成功,但法律規范的不健全,移動醫療運維盈利模式面向用戶收取問醫費用涉及網絡行醫執照問題不清晰。
由于我國醫療機構市場化程度較低,醫療機構開放度不夠。眾多IT廠商難以切入醫療系統,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發展受限。在應用領域方面,目前IT廠商與醫療機構展開合作還僅僅限于地方衛生局在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醫院信息系統建設等層面,將移動醫療應用于移動醫療醫護、醫療物聯網應用的較少。在應用主體方面,目前醫療領域移動應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在中小城市、特別是縣、鄉鎮醫院應用較少。
由于移動醫療標準缺失,使得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規?;l展困難。只有實行設備標準化生產才能保證醫療結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滿足醫療服務的日常醫療需要,才能實現醫療領域移動應用規范化發展。
由于我國信息技術發展起步較晚,在設計理念和發展環境上的不足,造成移動醫療領域技術研發能力較弱,移動醫療行業軟件和硬件的核心技術均被國外壟斷,以至于移動醫療產業國內廠商短期內難以與國外廠商抗衡,阻礙我國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發展。
我國醫療領域移動應用需求增長迅速。一方面我國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以移動醫療為代表的信息采集與發放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醫療行業發展,臨床醫療醫護與遠程醫療結合速度加快;最后我國老齡化及慢性疾病步伐加快,老人、慢性病患者的激增,對家庭醫療與救助需求旺盛。
我國醫療領域移動應用基礎牢固。隨著低成本的手機及全球性移動通信網絡的普及,數千萬無法接入固定電話或者計算機網絡的人們也可以使用移動設備作為日常通信與數據傳輸的工具,移動電話的普及,為使用移動技術支持醫療服務提供了關鍵的基礎。
隨著政府、醫療機構、IT廠商的通力合作,我國醫療領域移動應用的規模將不斷擴大。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預計2017年到歐洲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醫療市場,營收將達69億美元。亞太地區和北美緊隨其后,營收分別為68億美元和65億美元。中國的營收將達到25億美元。從醫療領域移動應用的主要構成來看,GSM以及慢性病管理等監控服務將占整個市場的65%,市場規模將達到150 億美元左右。診斷服務將成為第二大細分市場,占全球移動醫療市場的15%,市場規模達到34億美元,包括能使隔離區的患者與醫療專業人士溝通的移動遠距離醫學與健康呼叫中心。治療服務將成為第三大細分市場,收入將占整個市場的10%,市場規模達到23 億美元,當前的應用主要是確?;颊咦袷刂委煱才诺姆?,如通過短信提醒用戶吃藥時間。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及網絡的延伸,使移動醫療的應用成為可能。在過去40年時間里,移動通信設備始終堅持小型化、快速化及低成本化發展,并在硬件、軟件、網絡訪問、標準及服務等諸多方面都有所提高。現在,大量的服務都可以通過更加統一、快速且便宜的寬帶接入實現。另外,網絡技術的無線化發展,也推動移動醫療應用的持續發展,并為雙向數據服務服務模式提供了發展條件。
目前,我國醫療領域移動應用有:移動醫療醫護,基于物聯網的身份識別、位置服務,以及基于三網融合的病房內多媒體信息自助服務。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我國醫療領域移動應用范圍將會進一步的增多。
移動醫療重點環節分析
產業鏈環節。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主要由軟件環節、硬件環節、網絡傳輸環節及終端應用環節組成。
軟件環節主要由應用軟件開發商及系統方案商組成。應用軟件開發商主要開發移動醫療的應用軟件,系統方案商主要進行醫療信息系統開發。目前眾多軟件廠商開展了移動醫療軟
件及醫療信息系統開發工作,提供了基于移動通信的解決方案來擴大他們為醫院和消費者提供的現有產品組合,并加大對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的部署力度。Intel2005年成立“數字醫療保健事業部”部署醫療移動軟件開發。微軟開發了醫院信息系統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Oracle開發基于HL7的醫學信息化平臺工具HTB,IBM提出智慧醫療方案。除知名跨國IT企業在移動醫療應用方面投入大力進行軟件開發外,我國本土軟件廠商也積極部署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現有獨立軟件商(ISV)300多家進行移動醫療軟件開發,其中有10多家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如東軟、天健、東華合創、創業等。
醫療設備廠商也在積極部署移動醫療應用,醫療器械生產廠商制造了具有移動通信功能的家用醫療設備,實現設備向中心信息系統平臺發送信息以供監護。邁瑞在2011年宣布與中國聯通合作,從而使邁瑞的測試和診斷設備通過中國聯通的3G網絡來實現社區護理。
移動網絡運營商將移動醫療作為其為醫療機構服務產品的重要部分。我國三大運營商分別與醫院合作,建立了一個基于電子病例系統和醫療信息系統的醫患溝通平臺,推出相關移動醫療相關項目。同時,運營商把基于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于醫療領域移動各行業運用,如基于云計算以私有云和公有云形式向大型和中小醫院提供信息化解決方案,基于物聯網為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提供身份識別、位置服務。
全球重要電信運營商紛紛成立了專門的部門以負責醫療信息化的運營。其中Vodafone在該公司的全球事業部下建立了醫療衛生專門團隊,2009年又組建了新的醫療信息化解決方案部門。法國電信旗下Orange 集團以及Verizon無線也已組建了專門的醫療健康部門,負責醫療健康相關的研發及合作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一些運營商還聘請外部專家組成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的成員主要是來自各大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的高級管理人才,其中很多是首席信息官或首席技術官,組成強大的智囊團隊開發醫療領域移動行業應用產品。在我國,中國移動已與劍橋大學聯合開展移動醫療信息化應用研究,其通信研究院成立了專注移動醫療的項目小組,目前在超過20 省通過12580、手機WAP、無限城市門戶等開展預約掛號。中國聯通建立了“云存儲”服務平臺,用于醫療健康數據采集、傳輸和檢索,以及移動醫療救護定位、生命體征信號實時傳遞;中國電信則在國內200 多個醫院展開移動醫療試點,并得到大中型醫院高度肯定。
醫療領域移動應用主要有移動醫護應用、基于物聯網的身份識別、位置服務、基于三網融合的病房內多媒體應用。這三類通過運用移動智能終端采集信息后通過無線網絡傳輸到醫院信息系統進行分析,分析完畢后再通過無線網絡傳輸最終顯示在移動智能終端上。
應用環節。移動醫療醫護利用移動智能終端隨時隨地進行生命體征數據、醫護數據的查詢與錄入,醫生查房、床邊護理、呼叫通信、護理監控、藥物配送和病人標識碼識別、WLAN手機應用等等。
通過智能移動終端的短信服務功能,將測試與治療方法、醫療服務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發送到用戶端。在我國,SMS對于那些偏遠地區,缺乏醫院、缺少醫療工作者、對醫療相關信息了解較少的人們而言,尤其有效。另外,SMS不僅可以作為單向的通知工具,還能夠成為雙向的交流工具。
傳染病通常是在小范圍內爆發,但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則可能會發展為流行病。運用移動智能終端,將疾病信息進行跟蹤及反饋,實現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目前,很多國家已經建立了基于移動通信技術的疾病報告機制。
通過無線網絡的覆蓋,醫生通過移動智能終端,實行病人床邊醫療服務,包括病歷查看、書寫、查看檢驗檢查報告、醫囑錄入等。
護士進行床邊醫囑執行時,運用移動終端掃描病人RFID 腕帶確認病人身份,然后再掃描病人藥物條碼,核對醫囑,給藥流程結束,所有流程信息均被記錄在HIS 中,便于醫院管理查詢以及事后的追蹤。護士也可通過移動終端直接在患者床邊采集和錄入病人體征數據等關鍵信息,提高醫護工作效率。
院外移動醫療及辦公應用包括遠程醫療、危機值協同管理、計劃任務管理、會診管理、危重病人管理、藥品使用管理、醫療業務查詢等。遠程醫療應用中,醫生可使用移動智能終端進行遠程醫療會診,使病人在原地、原醫院即可接受遠地專家的會診并在其指導下進行治療和護理,可以節約醫生和病人大量時間和金錢。
篇8
600萬注冊用戶,卻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這是安吉星的一大驕傲的硬傷。
在中國,安吉星對外宣稱自己有70萬的活躍用戶,然而,一些上海通用汽車的用戶常見的反饋是,極少用。安吉星的存在似乎直接被解釋成了一個尷尬的小概率事件。
車聯網不搞英雄主義
在上海徐匯區虹梅路的新業園中,安吉星的辦公樓與上海騰訊大廈緊鄰,但氣象迥異,如果把安吉星交給張小龍去運營,會做成什么樣的呢?這樣的假設當然不會成立。張小龍的騰訊心經是,只抓主場景,不做全功能,體系不可復雜,要避免打通、整合。這一套要放在安吉星,很可能會被視為“異教”。
2007年,美國安吉星再探中國,實際上,這也是它們事隔7年之后的第二次與上海汽車及上海通用的全面接觸。早在2000年的時候,安吉星闖蕩歐洲以失敗暫退,接著想轉戰中國市場,當時上海通用泛亞研究院的工程師曾經花了近一年時間來做各項技術參數的評估,終因風險較大而放棄。
于洋,上海安吉星現任副總經理,也是當年三方談判的主力人員之一。他至今清楚地記得2007年與通用簽訂協議后,還有些泛亞的老人曾拿他打趣,“我曾經做過的事,你們現在又撿起來了”。
2009年10月,上海安吉星經過近兩年的籌備正式成立,上汽、美國安吉星與上海通用三方的合資股比是40%、40%和20%,上海通用是唯一的客戶。上海安吉星“撿起來的事”主要是為上海通用旗下的各主力車型提供遠程安防安保服務,比如,碰撞自動求助、路邊救援協助、全音控免提電話、實時按需檢測和全程音控領航等等。
安吉星是全球較早的車聯網企業之一,也是目前成立歷史時間較長的公司。汽車的電子系統遠比手機等消費類電子復雜,看似一個簡單的遠程救助,實際需要將上層應用跟汽車的底層CAN總線(控制器局域網絡總線)打通,其中會關聯到汽車的各種關鍵數據。因此,在1995年美國安吉星成立的時候,在通用內部也是經過激烈討論和力排眾議的一個結果。
基于這樣一個背景,通用一直以來都把持著對美國安吉星的絕對控股權。汽車行業雖然較早開始做聯網,但始終進展緩慢,聯網也僅限于各汽車企業圍墻內的私家花園。
“汽車內涉及大量的編碼,對系統的可靠性要求很高,而且需要與運營商配合,將通信功能穩定、持續、可靠的與車匹配在一起,這是安吉星的核心能力?!庇谘髮ΜF在拿互聯網思維強行輸入到汽車行業并不看好,“互聯網科技是一個個算法,是算法就可以變成產品,而車聯網不是Technology,而是Engineering,工程不是一個算法英雄能解決的,是戰役和團隊的合作,各個環節都掌握著一個階段的關鍵瓶頸,是整合的策略?!?/p>
從1998年開始,上海通用在黑河、定海、三亞常年有幾百輛車在做測試,可以隨時掌握遠程數據。在上海安吉星的合資初期,爭論一直存在,曾出現過幾個中方總監和外方人士吵起來的情況,他們認為“遠程救防有什么難的”。不過在后來與外方技術人員的接觸中,于洋他們才知道做一輛,十輛很簡單,但做幾萬輛幾百萬輛才是能力,不同當量,不同架構和技術解決手段下,情形完全不同,據于洋回憶,多年前,有個品牌曾經所有車輛在一個城市路上全停下來了,熄火了。“以前有上千家公司在做行車技術的小盒子,那時只要跟交管局搞好關系,告訴當地所有物流運輸車,出租車都要裝,就行了。2007年車聯網概念進入中國后,很多人恍然大悟,搖身一變變成了IT精英?!?/p>
曲折的決策路徑
“點上的創新誰都可以做,用嘴糊一個大橋過長江是很簡單的。5000個用戶可以,500萬用戶才是考驗?!焙芏鄷r候,于洋的看法不失犀利。
泛亞研究院曾經所有的檢測設施都是由于洋主導建設,他對汽車測試標準甚為了解,“QRD是質量,可靠性和耐久性,不是中國一個單純的質量概念。儀表板的高溫測試達到120度,液晶屏的工作溫度有很大限制,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但價格差別高到8000元~9000元,低到只有2000元~3000元,零部件是相互關聯的,不是幾個技術點上的創新就可以的?!?/p>
安吉星在汽車發生碰撞的時刻,通過振鈴可以將信號全部上傳,有專門的圖層包括110和區域管理范圍,最近110電話和直線電話等詳細數據,可以讓救助人員第一時間在他管轄范圍內趕到現場。同時,在他/她的數據庫里,當事人血型、第一聯系人、帶什么工具等信息也會及時同步。在美國有些醫院基于安吉星的數據建模。
安全安保是于洋所解釋的金字塔結構中最底層的基礎應用,往上依次是信息,最上面是娛樂。“安吉星是從底層往上走并不難,但從上往下走是難的,信息的整合決定事故之后反應速度和全面性,這是能力。很多企業走到這里是一個墻。集成不是機械的,不是簡單的1+1。智能也不是把手機拴到脖子上,神經系統卻沒有進化?!庇谘笾毖?。
雖然于洋一直在強調安吉星體系的能力,但實際在他的心里也藏著一個結。有時候過分強調某部分的優勢,實際也是一種對其他方面的能力欠缺的掩飾,這一點他也清楚。上海安吉星受到最大的質疑,是來自于金字塔上層信息娛樂應用方面的本地化,明顯滯后于其競爭對手。目前,安吉星除了去年新推出的“車輛位置”及“社交分享”等少數信息娛樂應用外,基本上少之又少。
來自圈內一位同行的看法認為,體系能力確實是安吉星的一大優勢,但也構成了它的一短板。安吉星內部按PET產品工程管理團隊的模式來運營,橫向部門很多,有財務、采購、技術工程、規劃;另外縱向產品線也多,比如別克、雪佛蘭、君威和君越等等。每個項目都是以產品為導向,從一個概念到產品下線需要18月,產品線總監需要整合所有資源。上海安吉星既要參與上海通用的采購、IT、規劃以及車聯網的PET會議,同時幾乎每天都要跟北美的安吉星,供應商和呼叫中心進行無數遍溝通。
通常一新項目由規劃牽頭,市場提需求,不能完全聽市場的,需要前瞻性,在北美安吉星客戶一天能反饋1000多個點子,需要一個很好的機制去過濾,這是規劃部職責,它們通過龍卷風模型進行不斷地篩選、預研和商業風險評估,根據重要程度進行決策。幾百萬元以上的投入通常要拉動北美的資源,然后由那邊批準再下發費用。百萬元以下的投入由上海通用、上汽及上海安吉星三方組成的執委會決策。
這樣一種曲折的決策路徑與當前快速的產品迭代更新模式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相適宜。不過,在于洋看來,“很多人說通用官僚、決策慢,一個優質的決策過程不一定保證結果一定是好的,但可以保證概率?!?/p>
通用也在變,于洋作為上海安吉星老人,有更深的體會,“安吉星的老大從電信領域來的,搞娛樂,內部也有過爭論,這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不應該過于擔憂和焦慮,IT只是技術手段,要擁抱改變。做不做是性質的變化,怎么做是量變的過程。不是極端的Yes or No的問題。通過效率改變,與用戶分享價值?!?/p>
體系的議價能力
通用從去年開始也在面向第三方開發者開放車聯網平臺,一位業界人士認為,這一動作會直接對安吉星產生掣肘的作用,意味著通用開始兩條腿走路,“安吉星長期不盈利的話,未來對于通用來講,會越來越成為一個昂貴的成本中心”。
“開發者與整車廠指望一個科技宅男把客戶需求整合進去,不現實。”針對這類問題,于洋上來就直接針尖對麥芒,“在車聯網行業,誰花錢誰支配知識產權,上線8~9個新應用,不是最重要瓶頸,最難的是如何基于已有平臺去研發和整合。”
他接著舉了個例子,“有個家伙創業,把所有的導航儀模塊裝在一起就等于研發了,然后把系統給4S店,給客戶貼錢,管理軟件給你,交換使用費,后裝聯盟,都很美好,但行不通。為什么?他們不了解4S店銷售經理壓力有多大,對利益機制不了解,一邊是巨大的誘惑,一邊是壓力??刂撇缓?,客戶就會走。4S店人走了,把車機的號碼帶走,500個客戶帶走,到下一家就撬前一家的客戶。沒有用戶市場洞察力的研發,都是簡單粗暴型的。好比阿姨突然以為她是主人,以為可以為主人做決策了?!?/p>
在商業模式上,于洋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從安全安保,到銷售服務、金融、保險,整條價值鏈壓縮的過程中,可以擠出“一塊肥肉”來,存在剩余價值?;ヂ摼W公司拿不到這塊肉,因為要落地,除非變成特斯拉,自己成為硬件廠商。他覺得,就是特斯拉也要往下沉,所以大家都有機會。
在整個鏈條中,整車廠的機會最大,因為整車與客戶后續有很大的粘性,整車廠擁有完整的線下團隊,從研發到銷售的資源整合,包括用戶粘性,都是整車廠的資產,同時也是他們的議價能力?!罢噺S應該主動去擁抱開放,與鏈條上的企業各拿各的錢,不過,整車廠可以把好吃的先吃掉,再拿去分,因為責任和能力在那里,他們具有整合能力?!?/p>
篇9
【關鍵詞】無線城市 發展模式 設計思路
1前言
2010年,無線城市在中國遍地開花。只要稍微有一些基礎的城市都推出無線城市的建設規劃,而政府和三大運營商也都成為無線城市簽約儀式上的主角。
由于無線城市投入大、影響范圍廣,如果缺乏一個能正向循環的運作機制,極有可能把產業帶入發展的死胡同,不僅浪費大量的金錢,還可能導致整個城市錯過信息化產業發展的良機。探討無線城市的盈利模式,是牽涉無線城市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以往大家總結了四個無線城市的運營模式,即完全政府投入、運營商獨立建設、捆綁廣告、個人資源共享四類模式,這四類模式都存在巨大的缺陷與不足,最終都沒有成為成功的典范。
2中國無線城市發展特征
在中國發展無線城市,與國際其他國家有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政府的行政影響力大。政府在產業發展決策上,有重大的影響力。政府決策鏈條較短,能在最短的時間把上級決策轉化為一線部門的執行綱領。從好的情況分析,政府可以在特殊問題上快速達成一致,高效率解決問題;從不好的情況分析,如果政府決策失誤,會帶來更大的損失,而且如果缺乏政府的關注,很多事情實施過程中難以得到相關部門配合,增加了企業運作成本。這是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在這里就不過多闡述。
(2)三大電信運營商均是國企,承擔社會責任與市場效率的雙重考核。要發展無線城市,必須要有電信運營商提供配套的管線支撐。在中國大陸,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都是國企身份,這意味著運營商在經營的時候,不僅僅是看收益,還需要兼顧社會責任。因此對運營商的利益引導上過分強調經營利潤,或過分強調社會責任都不合適,而是兩者綜合的均衡。
(3)政府投入預算大,政府采購是產業發展前期重要的資金注入方式。在技術尚未完全普及之前,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需要有很多的資源注入,以確保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推進。政府采購一方面為產業發展做出引導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為研發機構或基礎運營企業提供收益保障。
從上述特征不難看出,政府投入在無線城市的發展中有重要的影響。以上世紀90年代的政府大規模高速公路建設為例,當時政府為了解決社會經濟停滯發展的問題,決定用政府投入拉動產業經濟,優先選擇投資建設全國高速公路網,“要致富先修路”的口號隨處可見。從長期來看,這筆政府的投入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由于交通運輸網絡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全國的物流的發展,從而促使市場交易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帶動了社會的持續繁榮。在一個普通的小縣城里,我們也能購買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貨物,這完全得益于交通環境的改善。
同樣,無線城市的建設,也將呈現相似的歷程。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動產業形態的變革,進而降低社會運作成才,提高社會效益。
3無線城市發展模式設計思路
根據中國近幾年的建設和發展經驗,無線城市建設應該是一個軟硬結合的綜合性規劃。無線城市是在城市數字化基礎上的信息流動方式,是用無線接入的辦法,使得城市居民能夠享受無處不在的信息化應用。因此,城市的數字化基礎是核心,無線接入是手段。一個城市的無線城市發展計劃,受到城市的既有的信息化基礎的影響,而不能生硬照搬照抄他人經驗。
筆者認為,在無線城市的發展模式設計中,需優先發展民生項目,注重信息整合帶來的效益提升,有效關注基礎設施的優化與完善。
3.1優先發展民生項目,關注社會效益
一項能得到廣泛普及的項目,其社會效益也能被最大化。我們評價一個城市的無線城市發展得好不好,可以通過市民的眼光來進行評價。老百姓的眼光是最樸實的,一個項目有沒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老百姓都會有直接的感知。從民生的角度,老百姓最關注的是衣食住行等天天接觸到的事情,而不斷讓老百姓覺得在城市中生活更方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政府職責所在,也是無線城市的政績所在。
城市交通、看病就醫、保險申報等等,都于市民休戚相關。我們會關注自己公積金的變化,關注自己的醫??ǖ挠囝~、關注交通車輛的信息,任何一項的突破,都可以給市民帶來方便。
以開車罰單為例,在傳統的情境中,交警現場開罰單現場收錢。這個弊端很多,有可能司機現金不夠,也可能有腐敗機會。后來部分城市改用警務通系統,交警在設備上提交罰單信息后,罰單通過無線網絡即時上傳到中心服務器,并同步到合作銀行的數據中心。司機可以憑罰單號在規定的時間內去銀行繳費,完成罰款過程。這就變得很智能化。車主可以隨時上網查詢自己的罰款扣分記錄,做到心中有數。
如果再進一步,把移動支付給關聯起來,效率又更高。警察現場開完罰單,信息直接傳遞到司機手機上,司機可以隨時用在線支付完成罰款的過程,這為司機又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把這些信息串聯起來,就是看得見的無線城市的交通部分。
醫療保險也是民生的一個重要領域。作為普通市民,不僅看病難,而且在不同醫院、不同時間、不同科室就診往往要做重復的檢查。有效推動醫療系統的信息化,也將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作為無線城市規劃藍圖之一,可實現醫生的就診時間及時對外公布,市民可以用電腦或手機隨時查詢并選擇就診時間;就診記錄馬上被存儲到數據庫中,患者可以隨時查詢診斷結果和藥方記錄。如果條件具備,還可以把醫院間的診斷信息進行共享,在患者授權的情況下,醫院可以調取其他醫院的診斷記錄,這不僅提高了醫療效率,還降低了患者負擔。這樣的無線城市,肯定會受到市民歡迎的。
市民關注的大量城市信息,看似普普通通,背后卻是大有可為。城市決策者在推動無線城市發展的時候,建議不妨到基層中多做些調研,了解群眾的呼聲,而后再有重點地發展能切實解決市民問題的項目。我們見過很多束之高閣的“無線城市”,其內容往往華而不實,沒有落腳點,最終變成形象工程。
3.2關注信息整合,實現集中優勢
無線城市要取得深度的發展,信息整合能力尤為重要。在城市信息化的前期,表現為各部門、各行業獨自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統。只有充分實現信息共享,才能讓無線城市取得突破性的發展。
作為城市管理,按照行業屬性的不同被劃分到各個部門獨自管理;然而從市民的角度看,處理不同的事情就需要在不同的部門之間奔跑。用市民的眼光去關聯、整合不同部門的信息,就能帶來巨大的信息集中優勢。
前面提到的警務通系統,把司機身份、駕駛證、銀行系統、保險系統關聯到一起,不僅交警開單效率提升,司機也不用奔跑于銀行和保險公司,這就減少了大量的社會成本。
廈門的車輛通行繳費系統也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廈門主要經濟圈在一個島上,出島的車輛都繳納過橋費,如果采取人工收費將會導致嚴重的交通堵塞情。廈門引入RFID技術,給繳納年費的車量發放了一個RFID卡貼在擋風玻璃上,車輛經過收費站時系統會自動識別自動放行,機動車不需要做任何停留即可通過收費口。這套數據信息被島內多個停車處共享,其中包括軟件園。當車輛要??寇浖@的時候,不再需另外辦理另外門禁卡,憑借出島的RFID卡即可通行。隨著數據被更加廣泛的共享,車主將可以僅憑一張RFID卡即在島內的停車場隨停隨放。
作為市民信息,還有很多可關聯的屬性。例如個人醫療信息、圖書館借閱記錄、人才中心檔案等等。隨著信息共享變得越來越充分,官方的無線城市網站將演化為數字化城市的門戶。市民可以在這個數字化門戶中一站式登錄,快捷穿梭于各個部門之間辦理各項手續或業務。
信息整合是未來的,現在更多是推動各個行業實現數字化、信息化、無線化。當條件成熟的時候,整合的時機將會到來,作為城市的決策者,需要提前預見未來的信息整合趨勢,提早建立相關標準,減少系統因接口沖突導致數據難以整合的情況發生,并減少由此帶來的巨大的資源浪費。
3.3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無線城市建設要特別注重有線無線的互補關系,關注物聯網的相關應用。
電信運營商所經營的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類似于高速公路,道路建好了就會有大量的應用奔跑于其中。一個無線城市的發展是否順暢,與電信運營商的基礎網絡建設有密切關系。城市決策者需要關注電信運營商在基礎建設上的投入情況,并把基礎網絡建設作為衡量無線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
無線城市雖然冠名以無線,但從現有的無線技術角度看,3G、4G都無法取代有線網絡。無線城市在實際推動過程中,仍然需要以有線為主、無線為輔的發展思路,把無線看作是一個重要的補充(這里我們提到的無線網絡主要是指3G或4G)。
無線網絡受到無線頻譜的制約,無法實現高密度、高流量的網絡數據傳輸,這也是在上海等用戶密集區域出現無線上網卡訪問不穩定的關鍵原因。要保障信號傳遞的穩定,仍然需要采用有線網絡。例如在城市用戶密集區,多攝像頭的視頻監控的業務,更適合采用有線接入的方式,或者是“有線+WIFI”的接入方案。而對于遠郊的農村地區,在有線網絡無法覆蓋的區域,無線網絡則可以發揮主要作用。
為什么提到這個問題呢?因為有些城市對“無線”的盲目崇拜,導致對無線網絡使用過渡,進而產生了一些雞肋項目。在技術手段尚未實現根本突破的前提下,這些雞肋項目很難“解套”。
除了電信運營商的管道(有線、無線)建設,物聯網相關應用也是無線城市的基礎建設的一部分。物聯網是感知環境的技術,它能夠采集現實環境中的信號,并轉化為數字信息,從而匯總為龐大而復雜的數字城市。前面提到的交通RFID卡,以及二維碼、NFC卡、風感應、光感應、溫感應等等,都屬于物聯網的范疇。
3.4抓住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契機
無線城市將在移動互聯網井噴的大潮中得到充分發揮。隨身攜帶的手機的變化,正意味這移動互聯網時代浪潮的到來。手機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打電話的工具,現在已經被賦予了形形的功能。借助無線網絡,手機已經演化為一個智能操控終端,幫助用戶無線網絡瀏覽,或者是遠程控制。
手機終端與PC機有巨大差異:
首先,手機屬于便攜設備,可隨身攜帶,可接入無線網絡,因此具有實時、無
所不在的特性。前文提到的移動支付使得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完成繳費過程,還提到了司機可以第一時間收到交警的罰單信息。
其次,手機終端屏幕和操作界面小,不能像鍵盤鼠標一樣快速錄入信息。其UI(人機互動)的設計上不能照抄照搬PC機的內容。一個電腦上現實的網頁,到了手機中就會變得混亂無序,瀏覽極為不易。
篇10
投權轉讓
海印股份(000861):日前公告稱,公司與Kalamazon礦業公司及其原始股東簽署《股權購買合同》。公司擬以400萬美元認購KAL增發的20,228,498股股權,相當于KAL增發后總股本的35%股權,成為KAL的單一最大股東。
黃河旋風(6001 72):日前公告稱,公司將所持有北京黃河旋風鑫納達科技有限公司6%股權轉讓給香港千億發展有限公司,轉讓價格為360萬元。
海亮股份(002203):日前公告稱,經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公司以每股4.5元的價格收購恒吳礦業2400萬股的股份,即總股本的6.90%,交易金額為人民幣1.08億元。公司已于2010年6月1日完成了本次股權轉讓的工商變更登記。
深鴻基(000040):日前公告稱,2010年5月31日,公司與深圳百川盛業投資簽署股權轉讓協議,百川盛業將持有的西安深鴻基地產40%的股權轉讓給公司,股權轉讓價格以經審計、評估后的西安深鴻基地產的凈資產評估值為依據,各方協商確定轉讓價格為205947J"元。股權轉讓后,公司持有西安深鴻基地產100%股權。
公司經營
黑貓股份(002068):日前公告稱,為了保障公司控股子公司烏海黑貓炭黑有限責任公司的16萬噸/年炭黑生產線項目長期優質穩定的原料油供應和公司向上游產業鏈延伸的戰略需求,經烏海黑貓考察論證后,提交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擬由烏海黑貓投資建設30萬噸煤焦油深加工項目,與之先前建設的16萬噸/年炭黑生產線項目配套,形成較為完整的煤焦油深加工產業鏈。
寧波海運(600798):日前公告稱,公司與中海工業(江蘇)有限公司簽訂了2+1艘4.75萬噸散貨船建造合同,價格合計為5.48億元。公司表示,新建船舶是公司運力結構調整的需要,也是公司提升整體運力的需要,為公司未來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有利于進一步突出公司核心競爭力,鞏固公司在沿海干散貨市場運輸的地位。
華潤三九(000999):日前公告稱,公司將在觀瀾華潤三九醫藥工業園擴建創新科技中心及新藥研發中心兩個項目,使公司生產單元、研發中心、營銷部門(三九醫貿)和職能部門,逐步集中到觀瀾工業園區。公司表示,為更好地落實公司運營中心管理模式,實施集中統一管理,并滿足新產品研發和產品生產工藝技術改進的需要,推動公司生產技術進步。
精功科技(002006):日前公告稱,根據公司全資子公司浙江精功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生產經營實際情況,精功新能源及其下屬企業精功紹興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擬搬遷至柯西生產廠區,并在不影響其現有生產、銷售的情況下,在現有50MW太陽能多晶硅切片產能的基礎上通過技術改造將切片規模新增至IOOMW,實施精功新能源搬遷暨太陽能多晶硅切片生產線技改項目。
國創高新(002377):日前公告稱,湖北省交通廳于6月1日《杭州至瑞麗高速公路湖北省陽新至通城段瀝青材料采購招標評標結果公示》,公司為LQ05合同段第一中標候選人,預期中標價103,376,000.00元。該中標項目預期中標含稅合同金額為103,376,000.00元,約占公司2009年度經審計營業總收入的16.84%。本項目的履行對公司2010年與2011年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產生積極的影響。
投資評級動態
首次評級
江海證券首次給予蘇州高新“增持”投資評級
蘇州高新(600736):是以房地產為主,多元化經營的蘇州本土上市公司。公司目前的業務包括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載體產品建設、基礎設施經營、房地產開發及高新技術企業投資等。至上市以來,經過多年積累、快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磨練,打下了良好的經營基礎,總股本由上市之初的6000萬股(流通股1500萬股),擴展到目前的8.82億股,總市值達到65億元,為一家中型房地產上市公司。公司發展面臨三大機遇:一、西部生態城將把新區建設推入快車道,公司土地資源和市場空間兩大問題迎刃而解。二、公司積極探索拿地渠道,通過參與一級開發和城中村改造等形式,強化拿地優勢,后續資源拓展值得期待。三、隨著業務結構優化和交通升級,公司盈利能力提升,諸多建設項目面臨價值重估。而且在區域經濟恢復、交通建設及區域二次開發推動下,房地產主業的“住宅+商業”盈利模式轉型順利。公司在區域內基礎設施經營、旅游服務和股權投資等業務的競爭優勢繼續增強。為此,公司積極探索拿地渠道,通過參與一級開發和城中村改造等形式,強化拿地優勢,在日益激烈的土地市場競爭中控制土地成本。
江海證券分析師付豪杰預計,公司2010~2012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3.19、3.42和4.12億元,實現每股收益分別為0.36、0.39和0.47元,市盈率分別為16、15和12倍。首次給予公司“增持”評級。
浙商證券首次給予上海能源“買入”投資評級
上海能源(600508):為了突破資源瓶頸,打造公司新的增長源泉,近年來公司積極參與新疆煤炭資源開發,已先后布局多個新疆煤炭項目,必將成為公司未來的利潤增長點。近期中央出臺政策大力支持新疆發展,新疆地區煤炭儲量豐富,未來有望發展成為繼內蒙之后又一能源、化工基地,公司提前布局新疆煤炭項目將有利于進一步獲取資源,在越來越激烈的資源爭奪戰中占得先機。雖然目前公司在新疆的煤炭項目皆處于在建和籌建階段,進展較快的葦子溝煤礦和106煤礦也要到2年后才能投產,但公司在新疆的大規模布局將使公司擺脫資源瓶頸的制約,為公司業績的快速增長打開空間。隨著國內外經濟狀況的好轉,公司電解鋁業務盈利能力逐步恢復,2010年前5個月噸鋁凈利潤可達到1000元以上,預計全年可實現凈利潤l億元。公司電解鋁產能在行業內屬于中等規模水平,但由于靠近消費市場,銷售價格處于行業相對高位;此外,公司實行煤電鋁一體化聯營,電力需求可全部自給,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公司電解鋁盈利能力在行業內處于較高水平。
浙商證券分析師史海表示,預計2010-2012年公司實現每股收益1.66、1.83和2.06元,對應當前股價的動態市盈率分別為12,1、10.9和9.8倍。公司業績持續穩定增長,估值明顯偏低,首次給予“買入”評級。
中金公司首次給予天奇股份“審慎推薦”投資評級
天奇股份(002009):已經成為國內領先的工業自動化裝備應商,產品運用于汽車、家電、煙草、化工、機場等眾多行業。研制的自動化輸送設備主要包括:皮帶輸送機、滾筒輸送機、鏈條輸送機、升降輸送機、自動分檢機、無人搬運車、堆垛機、自動小車等。目前,在汽車自動化裝備市場,公司國內市場分額達40%~50%,產
品單價已經超過了韓國企業的水平,低于日本、德國企業的單價水平,屬于全球前十強。公司分別在2008年6月中標日產車體株式會社總裝生產線合同(合同額達5,826萬元),2009年5月中標美國福特(本部)密歇根總裝工廠的輸送設備合同(合同額達4,858萬元),產品成功進入日本、美國市場。另外,風電鑄造公司的改制計劃將煥發活力:2008年天奇入股無錫一汽鑄造公司后,改善了原有激勵機制,管理層獲得20%股權,激勵機制到位后,在原有的技術、品牌優勢上,市場開拓力度加大,業務大幅增加。
中金公司分析師王黎明等預計公司20lO-2012年每股收益分別為0.44、0.62、0.72元,市盈率分別為29.9、21.0、18.2倍,首次給予其“審慎推薦”投資評級。
維持評級
太平洋證券維持煙臺氨綸“買入”投資評級
煙臺氨綸(002254):目前公司收入全部來自于氯綸和芳綸產品,最新數據顯示,氨綸占公司總收入75.32%,芳綸占總收入23.22%。毛利構成中氯綸占到總毛利的60.39%,芳綸占到36.48%。公司主營產品短期內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公司醫用氨綸項目采取原有生產線技改和新建生產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技改部分:公司將已有一條生產線改造成醫用氨綸生產線,并于20iO年3月底形成1500~2000噸/年的醫用氨綸產能‘新建部分:公司新建的3000~3500噸/年醫用氯綸生產線目前建設順利進行,預計2010年10月投產。另外,對位芳綸項目進展順利,2011年初有望投產。以國內市場為主,市場定位為“先民用,后軍用”。民用主要用在一些飛機剎車片,光纜密封材料,防護材料。切割手套等等。如果能夠正常生產的話,將會打破國際巨頭杜邦、帝人在我國的壟斷地位,對于我國高性能纖維領域發展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太平洋證券研究所預計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別為1.57、1.97、2.10元,鑒于公司產能持續擴張,維持其“買入”投資評級。
中投證券維持東阿阿膠“推薦”投資評級
東阿阿膠(000423):以現有資源為平臺,向上延伸至養驢產業,向下拓展至養顏養生館、方等,力爭形成“產品和服務”并重的成熟盈利模式,為未來業績的長期穩健增長夯實基礎。阿膠塊受限驢皮資源,采取“限產提價”的策略,今年初以來已累計提價38,6%,而終端實際售價距最高零售價尚還有約10%空間,預計下半年在終端需求拉動下繼續提價的可能性很大。而復方阿膠漿實行“控價放量”策略,未來受益于基層需求放量,增速有望達到30%以上。2009年公司保健品業務主推“阿膠元漿”、“桃花姬阿膠糕”、“九朝貢膠”等,銷售收入達到1億,凈利潤首次扭虧為盈約204萬。在營銷的有效推動下,預計未來3年有望實現50%以上的增速,利潤貢獻逐年提高。此外,近年來公司通過文化營銷實現阿膠價值回歸,實行“由銷轉營”打造終端拉動力,力推控制營銷強化對市場控制力,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公司計劃提高醫院處方的銷售比重,OTC、商超和醫院的目標比例達到5:3:2,同時還將加快與華潤系萬家超市的合作,打造“店中店”等特色盈利模式,進一步優化和完善銷售渠道。
中投證券分析師余方升初步預計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為0.89、1.24、1.68元,未來業績存在超預期可能,維持“推薦”評級。
安信證券維持銅陵有色“中性”投資評級
銅陵有色(000630):近日公告稱,集團公司與中國鐵建各出資50%的全資子公司中鐵建銅冠投資(加拿大)有限公司于2010年5月28日通過每股8.6加元現金要約收購Corrtente Resources Inc,全部發行在外的76,478,495股普通股,總金額為6.58億加元,占該公司約96.9%的股權,成為Corriente控股股東。今年以來,全球銅價走勢較弱。雖然西方消費繼續走在復蘇的軌道上,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銅消費國,消費增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放緩,再加上歐洲債務危機以及國內緊縮的調控政策影響,全球銅價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另外,由于銅冶煉產能的過剩與銅精礦供應緊缺,目前銅精礦現貨加工費已經下降到接近零的水平,銅冶煉業務盟利能力持續下降。
安信證券分析師章小韓認為,海外礦業公司的收購擴充了銅陵有色集團公司的資源儲備,符合行業長遠發展的戰略要求。但考慮到該收購為集團公司行為,且短期內沒有產量貢獻,對上市公司業績的沒有直接影響,因此,暫不調整銅陵有色的盈利預測與目標價,預計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別為0.68、067、074元,并維持公司“中性”評級。
評級調動
光大證券調整新海宜投資評級至“買入”
新海宜(002089):日前公告稱,非公開發行方案獲得證監會通過。本次公司募投的四個項目分別為:1、承載多種寬帶業務的遠端接入系統技術改造項目,2、ICT軟件產品及服務業務項目;3、基于3G的視頻監控系統項目;4、寬帶移動視頻接入網關產業化。公司計劃通過發展這四個項目用以完善產品結構和進行產業鏈延伸。公司募投的四個項目分別對應:光接入網、軟件外包、3G視屏監控以及移動互聯網領域。這四個領域未來的發展空間都十分巨大,募投的項目將有美好的盈利前景,未來能夠拓寬公司增長的空間。
光大證券分析師周勵謙等預計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別為0.59、0.77、0.96元,市盈率分別為29、22、18倍,上調其為“買入”投資評級。
東興證券調整美邦服飾投資評級至“強烈推薦”
美邦服飾(002269):一季度毛利率的大幅下降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第一是年初“用工荒”現象導致了貨品的交期大幅延長,第二是季節性因素,由于今年國內低溫天氣持續時間大幅超出往年,因此品牌服裝行業整體備貨結構與今年的市場需求形成偏差;第三是公司采取了讓利客戶的營銷策略,終端銷售的銷售折扣率大幅下降?;趯掀放芃B定位區域重心的市場的高度看好和對今年“拳頭產品”閃亮登場后的良好預期,該老品牌在未來將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預計今、明兩年收入可保持25%以上的增長速度,且毛利率還將隨著運營效率和設計能力的提升而逐漸提高。
東興證券分析師銀國宏預計,公司2010`2012年的每股收益分別為0.67、1.22、1.81元,基于對公司品牌力優勢和未來經營策略以及品牌定位區域消費能力的看好,給予30-35倍的市盈率較為合理,對應2011年的股價區間為36.6~42.7元,將投資評級上調至“強烈推薦”。
國泰君安調整恒順醋業投資評級至“謹慎增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