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校園暴力的因素范文

時間:2023-12-16 16:33: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導致校園暴力的因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導致校園暴力的因素

篇1

關鍵詞:校園暴力 現狀研究 預防措施 法律約束

一、校園暴力概述

校園暴力是指學生在校園中受到其他同學嚴重的暴力行為或者嚴重的威脅等影響學生身體健康或者心理健康的行為總稱。校園暴力是國內國外都不可回避的一個十分嚴峻的現象,具有其自身的廣泛特殊性,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校園暴力逐漸演變成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校園作為學生成長和學習最重要的場所,作為培養學生世界觀、認知觀的主陣地,校園暴力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學生心理造成難以估量的深遠負面影響。因此研究當前的校園暴力現象并對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校園暴力應當運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分析,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和有效的懲罰制度,以便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安全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對學生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會價值觀、社會認識觀的培養形成。

校園暴力由于自身具有特殊性,因此對于校園暴力的界定要素不同于一般的暴力行為。校園暴力的第一個要素即為地域性要素,校園暴力行為發生的主要場所應為學校內部或者學校周邊地區,例如在校園內部或者放學路上對他人進行的毆打辱罵行為。校園暴力的第二個特殊要素即為侵害對象的特殊性,權利受到侵害的對象不僅僅包括在校的學生,還包括學校里的授課老師和行政教師等其他工作人員,但從近些年頻發的校園暴力事件來看,學生是人身權利受到侵害的主要對象。校園暴力的第三個主要要素即為施暴人的主體特殊性,從近幾年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來看,施暴人的主體主要為在校學生,且多為被侵害對象的同學,由于施暴人與被侵害對象之間錯綜復雜的各種因素,加以雙方自身身心的不成熟性與不理智性,導致校園暴力行為的發生。校園暴力的第四個要素即為侵害后果的特殊性,校園暴力事件的侵害后果多為對他人人身權利造成侵犯,進而對他人的心理造成傷害,致使被侵害對象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影響被侵害對象的身心成長與日常學習和生活。

校園暴力由于不同于一般暴力行為的界定,因而也呈現出了不同于一般暴力行為的特點。從近幾年頻發的校園暴力事件來看,當前的校園暴力具有年輕化、突發化、報復化、殘忍化、團體化等特點。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多為青少年,往往由于小的糾紛矛盾所引起,加之青少年心理成長尚不成熟,極易由于意氣行事而受到同伴鼓動,進而形成一個打擊報復的小團體,由于某些特定外界因素或者相約共同對被侵害人造成突發的刁難,并輔以十分殘暴的手段。更有甚者會引來校外成年人士參與,進而將暴力手段升級或導致危害后果加重,容易被校外人士利用發生威逼利誘、敲詐勒索等更為惡劣的犯罪。以往的校園暴力事件參與者多為男生,而從近幾年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情況看,女生參與和遭遇校園暴力事件的比例正在逐漸加大,其中很多男生參與的校園暴力事件更是由于女生的因素主導產生的,這些具有團體性、報復性等特點的校園暴力極易引發惡性循環,這對于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青春期的青少年是極具危害的。

根據校園暴力的不同特點和不同行為方式,可以將校園暴力大致分為語言暴力、行為暴力和心理暴力三種。語言暴力是指施暴者對被侵害人實施言語上的強制命令行為,包括侮辱、嘲笑、謾罵被侵害人和強制使被侵害人接受某種思想或觀點等行為,這種行為屬于一種軟暴力,不會對被侵害人的身體造成直接的損害,但是會對被侵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行為暴力是指施暴者對被侵害人實施身體上的直接侵害或者強制被侵害人實施某種特定行為,這種行為屬于一種硬暴力,會對被侵害人的身心造成極其嚴重的損害,更為甚者可能會剝奪被侵害人生命。心理暴力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暴力類型,國際勞工組織將心理暴力認定為是暴力行為的組成部分。1例如在施暴者實施暴力行為之前對被侵害人施加警告,給被侵害人造成心理恐慌。這些不同類型的暴力行為在現今愈演愈烈的校園暴力事件中已經屢見不鮮,因此我們必須分析這些校園暴力形成的更深層次的原因,進而提出有效的措施來避免一些悲劇慘劇的發生。

二、校園暴力的成因分析

校園暴力問題不是段時間就形成的,也不是由一種因素獨立導致的,而是由多種因素長期交錯復雜最終產生的,因此對于校園暴力的成因可以從被侵害人主體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法律因素等多方面來分析。

(一)學校因素

校園暴力現象愈演愈烈,校園暴力事件越來越頻繁,學校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確規定,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進未成年人的道德培養,學校應當實行預防犯罪教育的法制教育計劃。但是在我國當今應試教育體制根深蒂固的現階段,社會各界都對高分數趨之若鶩,大有一種唯分數論成敗的傾向,雖然有些地方已經實行了教育體制改革,但是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效應依然沒有散去,學校普遍追求高分數和高升學率,加大中高考的文化課程比例,縮短甚至沒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等多方面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必要的課程。將這些課程留在書面上,掛在口頭上,展示在墻面上,但是很少踐行到實際上。這種法制、品德、心理等課程的缺失,導致學生在產生矛盾糾紛時不知所措,只能按照從網絡上、電影電視中、生活中等所看到的自認為是正確的暴力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學校的這種“重做題輕做人”的教育方式對于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不能進行有效的預防和及時的矯正,學校只注重對于外來人員的排查與控制管理,而忽視了內部的預防和教育,雖然有效減少了校外人員暴力事件的發生,但是s滋生了校內同學的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學校不應該對于內外管理教育厚此薄彼。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一個人秉性的養成同他的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關系,家庭會給青少年帶來最為直接的影響。隨著網絡世界的發達和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大,父母同孩子之間進行心與心的溝通逐漸減少,父母關心的重點逐漸變為學習是否進步、音樂體育等課外專項技能是否學習、錢是否足夠等物質層面的東西,反而很少關注孩子是否有和別人鬧矛盾、是否交到了好朋友等精神層面的交流。而這種現象所形成的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不同,其中極易形成專制和放任兩個極端,而專制、放任的教養方式最有可能導致學生的不良行為。第一種是接受專制教養的學生,容易成為校園暴力事件里的被侵害人,因為其已經接受了逆來順受,不敢反抗。第二種是接受放任教養的同學,這些青少年由于父母的溺愛,肆意縱容自己的行為,沒有得到父母及時有效的限制,極易形成自負心理,養成一種唯我獨尊的意識,容易成為校園暴力事件里的施暴者。

(三)自我因素

多數校園暴力事件的當事人均為青少年,青少年在校期間因為缺乏學校和家庭的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對于外界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在遇到矛盾糾紛時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對突發事件缺乏獨立評價能力和法制規范意識,不能正確合理的控制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極具模仿性和盲目性。同時網絡世界的發達又給了青少年足夠大的舞臺表現自己,但同時也使許多青少年沾染了許多社會不良風氣,很多校園暴力事件都是通過網絡社交平臺而為外界所獲知,這種引發社會廣泛的關注會極大地滿足青少年的炫耀心理和“網紅”心理,導致青少年對于校園暴力行為樂此不疲,最終害人害己悔之晚矣。

(四)法律因素

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對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定,但是該部法律關于對預防未成年人教育、監管不力的事后處罰規定十分模糊不清,只是規定了由公安機關對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予以訓誡,責令其嚴加管教,這對于監護人的監督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約束作用。同時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僅僅規定了學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相互配合加以管教,管教無效或者無力管教的可以按照有關規定送到專門學校繼續接受教育,并沒有規定更為明確具體的懲戒措施,反而這種規定被當成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護身符。我國《刑法》中也規定十四周歲以下為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只要未成年人不滿十四周歲,即使發生嚴重的校園暴力事件,也難以適用刑法予以懲治。

在我國目前的現狀下,學校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法律因素共同導致了校園暴力現象屢禁不止,各種令人發指的行為手段頻頻發生在青少年身上,極大地影響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對其以后的學習生活造成了極大地困擾。因此我們要分析校園暴力現象產生的深層次的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手段來預防和規制校園暴力行為。

三、校園暴力的應對措施

校園暴力行為在我國頻頻發生,社會公眾對校園暴力行為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如何有效避免校園暴力已經成了亟需解決的問題。采取合理有效的應對措施不僅可以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更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觀念和道德觀念,有助于提高社會整體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形態。

(一)加強法制教育

當前我國青少年在學校和家庭中缺少必要的法制教育,因此應當首先加強對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僅需要在學校里向青少年普及法律常識,配備專業的老師切實開展法制教育,更需要家長和老師以身作則,切實為青少年做好典范,這種潛移默化的法制觀念影響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校園暴力問題。讓青少年了解所有人都要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和法律,一旦違反就要為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承擔責任。同時社會其他機構、電視、網絡媒體也應當各自開展法制教育平臺專欄,將法制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讓青少年自覺學習并有更多渠道獲得法律知識,更好的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和尊重他人。

(二)加強學校管理

學校應當實施科學的學生管理方法,針對每一個學生建立德育法制教育檔案,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共同完善檔案內容,做到一人一檔,老師和家長針對不同青少年的情況建立不同的法制教育培養模式,類似情況借鑒培養,切實建立科學的、具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法,幫助青少年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價值觀,從心理上、人格上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不斷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思想、道德思想水平。除此之外,學校應當建立完善的警備系統,在學校的必要位置安放攝像頭和安排警衛人員進行校園巡邏,在校園內部設置緊急情況報警設備,做到一有暴力事件發生及時知曉、及時到場、及時處置,盡可能減小校園暴力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做到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處置一體化,綜合防治、控制校園暴力行為。

(三)健全法律體系

在立法方面,應當將嚴重的校園暴力行為寫入刑法,對于造成重傷或者死亡結果、團體性暴力行為、持械暴力等嚴重的校園暴力行為應當由刑法加以規制,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責任,但為了保障未成年的施暴者身心健康發展,應當將其在特殊場所進行服刑。在司法方面,應當對于校園暴力行為采取從重處罰的措施,而不應當只是由家長或學校進行簡單的批評教育,應當由司法機關專業人士在特定場所對其進行法制教育,讓施暴者自身檢討反思,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以加深青少年對于違法犯罪行為的畏懼心理,使其不敢繼續實施校園暴力行為,從而改變以往的形式主義糾正制度。在對校園暴力行為的施暴者進行執行時,應當完善社區矯正制度,從實質上橢未成年施暴者進行監督和幫扶,設立專門的部門和撥付專項經費對校園暴力未成年施暴人進行有計劃地幫扶教育。

四、結語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對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每一起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都會對當事人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也會造成社會公眾的校園暴力恐慌,不利于國家的穩定團結。因此我們應當結合當今頻發的校園暴力行為的特點,彌補我國關于校園暴力的立法缺失,完善司法、執法的法律體系,集合政府機構、學校、家庭以及媒體網絡等各種渠道的力量,加強對于青少年法制的教育宣傳與引導,切實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學習環境,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梁麗琨.我國中學校園暴力的現狀及其預防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5.

[2]姜辰穎.校園暴力現象現狀分析[J].社會心理科學,2016,(09).

[3]嚴紅英,陶志陽.中學校園暴力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08).

[4]趙瑞達.校園暴力的法律解決路徑[J].法制博覽,2016,(15).

篇2

[關鍵詞]美國;校園暴力;現狀;原因

學校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之一,學生在學校的時間,甚至會超過在家的時間。學校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學生活動與交流的場所,因此保障校園安全是保障學生安全的關鍵一環。然而,近幾年世界各國的校園暴力事件不斷涌現,暴力事件發生率越來越高,暴力形式越來越惡劣,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極大威脅。最早校園暴力研究起源于美國,且美國的情況也相對嚴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將從美國校園暴力的現狀特點和產生的原因這兩個方面,對美國校園暴力現象進行初步探究。

一、校園暴力的現狀及特點

(一)校園暴力的定義

校園暴力又稱為學校暴力?;诓煌难芯糠椒ê涂磫栴}的角度,也有研究對校園暴力的定義和劃定范圍略有不同。但綜合來看,校園暴力就是發生在校園中、校園附近或上學、放學路上的,加害人蓄意對學校教師或學生的人身、財產進行傷害或威脅的行為。

(二)校園暴力的類型

美國校園暴力表現出類別的多樣性,通過對已有案例的整理,可以將其劃分成以下幾類。

1.欺侮

欺侮(Bullying)是指強勢個體對弱勢個體持續施行的故意的攻擊,欺侮者和受欺侮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力量的不均衡。欺侮行為并不是偶發的,而是長期持續地一直存在[1],包括直接身體欺侮、言語欺辱或社會拒斥。男孩主要是以身體欺侮居多,女孩則是以言語或社會拒斥居多。

欺侮不僅僅是校園暴力的一種類型,而且可能是更嚴重校園暴力的前奏。2003年4月,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權發展學會(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的研究指出,欺負或受欺負的兒童攜帶槍支進入校園、打架斗毆和受到傷害比沒有此類經歷的兒童比率要高得多。[2]美國國家威脅評估中心(the National Threat Assessment Center,簡稱NTA)對2000年37例校園槍擊案件的調查顯示,2/3以上案例中的青少年說自己對同學和老師開槍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同學的欺侮。[3]

2.槍擊

槍擊是校園暴力中最為嚴重的暴力行為,雖然發生的次數不多,但一旦發生,就會造成嚴重危害。根據不完全統計,美國校園死亡槍擊案上世紀90年生了9起;2000年以來就已經有9起,其中僅2006年就發生了3起。更嚴重的是一連串的惡性連鎖反應:在哥倫拜恩中學校園槍擊事件發生后的兩年內,一名被殺死的學生的母親因為不能忍受喪女之痛自殺;一名目睹屠殺的學生也因受不了刺激而自殺。

校園槍擊案的特征較為明顯。相比于其他幾類校園暴力的隨機性,校園槍擊均做好了充分準備,包覆性更大,且一般有明確的報復目標,在相對嚴密的計劃下實施起來也就有高效性。

3.性騷擾

校園性騷擾是一種后果很嚴重、處理起來很復雜的校園暴力行為,它不僅對受害者造成身體和心理方面的傷害,而且對整個校園產生消極的影響。1993 年,美國高校婦女聯合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簡稱 AAUW)的研究結果表明:80%以上的男生和 70%以上的女生曾遭遇過性騷擾,并且有 1/4 以上的學生“經?!苯洑v性騷擾。[4]性騷擾包括非身體的性語言、性玩笑、性手勢,針對身體的觸摸、推操、摟抱等等。女生被騷擾的情況比男生嚴重得多。

4.網絡暴力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暴力也浮出水面。網絡暴力行為是指“通過交互式的數字技術或移動電話,偷取或篡改受害者的信息,散布謠言,以受害者的名義發表言論等,給受害者帶來一定的物質損失或精神傷害的行為,可稱之為通過網絡的暴力行為?!盵5]由于網絡暴力的加害者不用直接面對受害者,也看不到受害者的反應,可能會刺激加害者更肆無忌憚地進行暴力行為,造成的傷害也可能更嚴重。

(三)校園暴力走向

根據美國學校安全中心2005年關于學校暴力死亡人數的年度統計報告,“從1992年到2005年,12~18歲的學生受到暴力侵害的比例從1992年的4.8%下降到2005年的2.8%;1993年到2005年,在校內外打架斗毆的學生百分比從42%下降到33%;同一時期內,9一12年級的學生在校內持槍、持刀和棍棒的比例從12%下降到6%?!盵6]從以上數據來看,美國校園暴力問題有一定的緩解,校園安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從近期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來看,作案比率的下降并不代表問題的減少,美國校園暴力問題表現出了以下幾個走向。

1.校園分布不平衡

2000年美國學校犯罪與安全研究(SSOCS)發現,1999年-2000年,大多數學校只發生過一起暴力事件,而一小部分學校集中著大量的暴力事件。其中7%的學校(5,400所)犯有50%(735,000起)的暴力事件,18%的學校(14,500所)犯有75% (1,090,000起)的暴力。在城鄉分配上,暴力事件集中在城市學校,而城市郊區學校較少。

2.加害者與受害者年齡越來越小

1994年美國司法公布了一個報告,在1988―1992年間,針對12~17歲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上升了近24%[7]早期兒童性情變得更加狂暴,他們在還未進入青少年時就實施了更多的暴力犯罪。校園暴力的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3.情節更加嚴重,涉槍案增多,單次死亡人數增加

90年代校園槍殺案只占所有青少年槍殺案的1%,但是涉及多位受害者的校園槍殺案由平均每年一件增加到每年5件,單次事件的死亡人數不斷增加。而到2008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報中表示,與學校校園有關的兇殺案件共有109起,造成學生死亡的人數為116人,其中以槍殺死亡的比例最高,達到65%。因此,雖然犯罪率有明顯降低,但造成的傷亡并沒有顯著下降。

二、校園暴力的原因

校園暴力的原因十分復雜,校園暴力是整個社會環境的產物,其產生不單是學校系統內部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交織作用而導致的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學生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社會因素使得美國校園暴力現狀十分堪憂。

(一)學生個人因素

1.個性心理

青少年處于青春發育期,受到激素等影響,這個時期,青少年很容易情緒波動,并產生叛逆心理。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2001年初公布的一項報告說,美國10%的兒童存在精神健康問題,每10名兒童和青春期少年中就有一人患有精神疾病,其嚴重程度足以構成傷害,而能夠接受所需治療的人數估計不超過五分之一。

雖然相關研究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通常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產生身體上的攻擊行為,而且由于家庭環境對性格的影響,來自下層階級的孩子比來自中產階級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暴力行為。[8]

2.成癮問題

美國青少年吸煙、酗酒和吸毒的發生率近些年來呈明顯上升趨勢。2008年底由密歇根大學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11%的八年級學生、24%的十年級學生、32%的十二年級學生在過去一年中吸過大麻。吸食過的青少年不僅會出現嚴重的身體健康問題,往往也會出現嚴重人格障礙,為了能長期吸食,他們可能去偷盜、搶劫,做各種違法犯罪的暴行,由此形成的錯誤道德認識及暴力觀念極易誘發校園暴力。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結構的變化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離婚率激增,能將婚姻維持在十年以上的夫婦由 20 世紀 50 年代的90%下降到 20 世紀 90 年代的50%。[9]而且同居、未婚生育和同性戀人數劇增。美國統計局的2005年“美國社會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在當前的美國社會中,有50.2%的家庭為非傳統家庭,其中近50%為單親家庭。

非傳統家庭出身的子女得到的父母關愛相比于雙親家庭要少得多,使子女易產生人際關系緊張,孤獨,自卑,厭世甚至等情緒。美國健康和公共服務部《1992年美國兒童的健康》的研究表明,家庭破裂和缺乏父母的監督和關愛是導致青少年行為包括暴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2.家庭暴力

家庭內部存在暴力傾向,父母染有惡習,動輒拳腳相加,或有違法犯罪行為,子女會因此對暴力行為有錯誤的認識,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手段,耳濡目染便易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Flalmery和Wiiliams的研究表明,受過虐待或忽視的兒童在成人期以前要比沒有受過虐待或忽視的兒童超出38%的可能性因為暴力犯罪行為而被捕。

美國的家庭暴力一直是婚姻、家庭社會的頑癥,而且其嚴重程度也在逐年加深,這邊對校園暴力起了火上澆油的影響。

3.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承擔主要教育任務一方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個性養成具有重要影響。相關研究發現,校園暴力實施者的父母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有一定規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過度嚴厲型,體罰或其它激烈行為會加重孩子的攻擊性,形成“暴力引發暴力”。二是溺愛型,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無限寬容,孩子的不良行為無法得到糾正。三是忽視型,孩子缺少父母的關心,越來越有反叛性和攻擊性。

(三)學校因素

1.自由教育觀念

美國中小學教育是典型的自由教育,這種教育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但自由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不好把握程度,一旦過了頭,自由教育就會變成“放任自由的教育”。學生的紀律問題、生活情緒問題是歸學校的專職輔導教師負責,但輔導老師精力有限,不能及時地發現和處理學生出現的行為問題。久而久之,不守規矩的學生就會形成一種不良行為的習慣,那么,出現各種違法亂紀的事情,也就很自然了。[10]

2.道德教育不足

由于傳統價值觀念的淪喪,學校又忽視對青少年的心理和倫理道德教育,青少年的倫理道德價值淡薄,對人的生命的漠視使校園暴力的強度、殘忍性和隨意性不斷加劇。例如,一項對城市高中學生的調查顯示, 20%的學生認為將偷他們東西的人槍殺沒有錯。[11]

導致美國中小學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有兩個:第一,負責學生德育工作的是專職的輔導員無法顧及每個學生。第二,美國公立學校的道德教育課的內容很容易成為各個政黨相互爭奪的地方,許多中小學?;静婚_設道德教育課,即使開設也是形同虛設。

3.學校缺乏處理暴力的資源和技能

學校針對校園暴力的防范措施是制止和減少校園暴力的重要條件, 然而大多學校本沒有有效防止暴力行為的項目和計劃。1992和1997年在俄亥俄州做的對1251名學校管理者、教師和評議員的調查發現,50%中學教師和57%的小學教師不知道其學校是否有應急計劃,24%的中學教師和27%的小學教師不愿為預防項目工作甚至參加培訓。[12]學校防范及干預的不足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校園暴力發生并造成嚴重后果。

(四)社會因素

1.暴力文化泛濫

美國司法部長約翰?阿什克羅夫特指出,化解當前校園暴力危機最有力的因素應是新聞娛樂業而不是更嚴厲的槍支管理法。一個美國青少年18 歲之前在各種傳媒上能看到 4 萬起謀殺案和 20 萬起其他暴力行為。美國全國反電視暴力聯盟(National Anti-TV Violence Union)曾對美國電視節目中的暴力內容做過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全國無線、有線電視節目中,有 37%含有暴力;家庭影院有線臺的節目中,86%含有暴力;美國電視網臺的節目中有 85%含有暴力。”[13]鋪天蓋地的媒體暴力內容,很容易對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產生惡劣影響,造成兒童對暴力的崇拜,導致不計后果的模仿。2001年2月5日,堪薩斯州霍伊特警方查獲的三名預備攻擊自己學校的學生,他們承認是1999年科隆比納高級中學槍擊事件的兩名的崇拜者。他們計劃攻擊學校純粹是為了模仿那兩名的行為。

2.槍支管理

美國把個人自由放在無可替代的位置,持槍也被認定為自由權的重要一部分。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規定:“人民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可侵犯?!泵绹耖g槍支大概有2.35億,然而據統計,1972 年以來,美國平均每天有 80 多人因槍殺案斃命,其中約有 12 名是兒童。

擁有槍支本身無可厚非,真正關鍵的是對槍支的管理。研究估計,0. 5%到 9%的學生在任何特定時間內可能攜帶有槍支。雖然美國對購槍有嚴格的年齡限制,但近半數高中生和1/4的初中生承認他們如果想獲得槍支就能得到,超過10%的學生承認他們在過去的一年里事實上攜帶過一支武器到校。[14]不從源頭上對槍支進行有效地限制,校園槍擊案就無法得到有效的避免。

3.種族及文化差異

篇3

【關鍵詞】校園暴力;預防;應急;機制

一、校園暴力的界定及其現狀

從廣義看,校園暴力可分為3種情況:一是學生之間相互實施的暴力,二是校外不法人員對在校學生實施的暴力,三是師生之間實施的暴力。據統計,當前暴力犯罪事件已占大學生違法犯罪事件的30%。從性質來看,高校暴力事件的兇殘程度則遠遠超過中小學校園的暴力行為,社會影響更為惡劣。從類型看,大學生暴力犯罪行為更加多樣化,不僅僅是勒索錢財、打罵侮辱、群體斗毆,還有搶劫、殺人、犯等。從發生人群看,大學生施暴者多集中在剛入學新生和即將離校的畢業生兩個群體,呈兩極化特點。此外,近年來女生暴力行為數量也呈上升趨勢。

二、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

筆者分別就三峽大學、三峽職業技術學院、葛洲壩電力職業學院等幾所大專院校的學生以問卷調查與訪談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研分析。其中,暴力行為是大學生中除曠課外最多的違紀行為,其中男生占85%,女生15%。問卷調查法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對選取的大學生進行測量,收集數據,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找出影響大學生暴力行為的心理或人格因素。訪談法運用結構式訪談與非結構式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實施過暴力行為的大學生做一對一訪談。從學生事發前的心理狀態入手,對其認知方式、情感體驗、人際關系、應激事件以及事后的心理反應等做了詳細的了解,并對訪談記錄進行系統地整理與分析,挖掘其發生暴力行為的深層原因。在EPQ量表的內外傾(E)這一維度上,有暴力行為的大學生T分分值主要集中在39以下或61以上,呈兩極化分布,其中又以61分以上者居多。39分以下為典型內向,這類學生個性極為安靜,不善交際,少有知己,在遇到挫折時常會壓抑內心感受,到一定程度則以暴力的方式來發泄;61分以上為典型外向,這類學生克制力差,脾氣暴躁不冷靜,常常會在沖動中做出暴力舉動。在神經質(N)這一維度上,絕大多數暴力行為學生的T分分值在61分以上,為典型不穩定類型。他們常對微小的挫折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引起心境波動,焦慮不安,導致暴力行為。綜合這兩個維度,大部分暴力行為大學生體現為典型膽汁質(外向、不穩定)和典型抑郁質(內向、不穩定)氣質類型。此外,在精神質(P)這一維度上,很多有過暴力行為的學生T分>61,即具有突出的精神質特質,如:易沖動,做事不考慮后果,只顧一時情緒宣泄;自我中心,唯我獨尊,缺乏信任感;報復心重,攻擊性強,看問題偏激,爭強好勝,不能體諒他人;自卑感和自尊心都較為強烈,虛榮心強,愛面子,對自己評價不高;無目標,感到大學生活空虛,無意義,對自己不滿意。首先,個人自身的原因。校園暴力實際上是個體蓄意使用不正當手段對他人身體與精神造成傷害的行為。青少年的人格缺陷、心理素質差、心理壓力過重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他們通過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其次,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養成的第一場所。良好的家庭環境能促使子女健康成長,形成社會所需要的個性和行為方式,而父母離異、單親家庭、家庭環境緊張等不良的家庭環境以及父母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都會導致兒童攻擊的增加。再次,社會方面的原因。社會上,暴力文化的傳播極容易影響青少年,使其產生不良情緒。據研究,媒體暴力內容與觀眾的暴力行為有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美國心理學學會根據大量研究得出結論,經常觀看媒體暴力內容會會增加青少年的暴力傾向,使青少年變得缺乏對受害者最起碼的同情心,對生命的意義產生漠視心理。暴力文化貶低人的本性并剝奪大眾的心靈自由,在更寬廣的思想空間上影響了青少年的道德和價值取向,增加了引發其沖動行為和破壞干擾行為的誘因,成為種種青少年問題的催化劑。最后,學校方面的原因。學校品格教育的缺失,使很多青少年成為了“迷失的一代”。同時許多學校并沒有完善的校園安全預警機制和危機處理機制,對暴力事件的預測能力不夠,對突發事件的控制以及應急處理不能及時有效,導致暴力事件更加惡化。

三、校園暴力的預防及應急機制研究

(1)健全校園安全的法規政策,積極開展法制教育。鑒于校園暴力的特殊性和緊迫性,制定專門預防和處理校園暴力的法律,完善校園暴力法律防治體系已成為迫切的問題。只有從法律上構建校園暴力防治體系,明確規定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法律程序與法律救濟,才能切實解決校園暴力問題,預防青少年犯罪。(2)加強社會文化的控制性預防工作,根除暴力滋生的土壤。相比較法律防控和其他的防控手段而言,文化防控更具靈活性和多樣性,有一定的親和力,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國家需要通過對主流文化的倡導,對非主流文化的疏導和管理,來積極宣揚正確的社會評價標準和社會準則。(3)加強學生品格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我們處在一個文化多元、社會結構急劇變動的時代,曾有的道德規范不斷地被解構,社會的價值觀變得更為混亂。在這種前提下,讓青少年對自己做一種價值定位是很困難的。而多數學校在教育觀念上仍片面強調智育的重要性,重智輕德現象未得到改善。校園暴力被認為是道德教育的缺失,其緣由還在于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的簡單、陳舊或流于形式。因此我們不妨借鑒美國的體驗式品格教育模式,學校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情景和實踐場所,讓學生在情景中、實踐中理解、體驗和踐行所要求的核心價值和美德,逐漸形成良好品格和真實的行為習慣。(4)重視對教師的培訓活動,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教師往往低估校園暴力行為的發生率和后果的嚴重程度,同時又高估自己的干預能力。因此,在校園暴力預防上,學校需要通過培訓、會議、規章制度等形式提高教師對校園暴力行為及危害的認識以及應急處理技巧。同時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建檔工作,對心理有疾患有障礙的學生要及時發現,采取一跟一的方法,進行長期的跟蹤了解并進行有效的疏導與矯治。(5)完善程序化的校園暴力應急預防制度。學校管理需要做好早期預警制度、綜合治理制度、程序化處理制度,以專門防治校園暴力。做好早期預警制度,首先要布建校園暴力通報管理系統。如經常巡查校園及其周邊,尤其是校園暴力較嚴重區域;裝置反暴力咨詢專線電話,提供學生在緊急狀況或被暴力威脅時的求助途徑,使校方及早有效處理暴力,也使學生增強對學校安全管理的信心。校園暴力事件發生之時,暴力處理系統立即操作。校園安全委員會各小組按規定的分工和程序快速采取救援行動,妥善地處理暴力事件。學校充分調動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應對暴力事件,相關管理人員積極掌控、處理、請求支持,以消除危機狀況。在暴力事件發生之后,立即進行各種善后處理,側重于校園秩序的恢復、學生和老師的心理安撫、經驗教訓的吸取等。最后,學校應該將暴力處理程序通過教育與訓練,讓全校師生知道,以加速學校安全管理的成效。(6)學校加強與家庭、社區的聯系,共同應對校園暴力問題。學校應制定包括家庭、社區和社會力量的全方位計劃來預防校園暴力問題。教育者應和家庭多聯系,與家長建立真正意義上平等的、合作的雙向交流關系。教師對學生的生活背景要采取主動了解的態度,避免由誤解而導致的沖突。教育者要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解決校園暴力問題的行動中來,共同對導致學生問題行為的誘因進行探討,得出相應的可供參考的解決策略。

參 考 文 獻

[1]張美英.象牙塔里的陰影――透視國內校園暴力[J].科學中國人.2003(2):23~25

篇4

關鍵詞:校園暴力,價值觀,防治策略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呈逐漸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阻礙了和諧校園建設的進程。在此背景下,研究校園暴力的發展趨勢、分析其產生原因,以預防校園暴力的發生,就成為理論界和學校教育者共同面臨的課題。

一 當前校園暴力的特點

1 學生對教師的暴力事件增多。近年來,學生對教師的暴力事件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據報道,自2008年10月以來,有全國影響的殺師事件就發生了4起。從這些學生傷害老師的案件中可以看出,以往尊師重道的觀念在學生頭腦中已經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對老師的仇恨,這雖然是受到了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結果,但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應了學生價值觀的扭曲和變形。這一趨勢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

2 因戀愛引起的暴力事件增多。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西方自由式戀愛主義逐漸傳至中國,大學生甚至中學生談戀愛,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學生,還沒有完全領會愛情的含義。很大一部分學生,把交異性朋友、談戀愛當成了一種游戲,而一旦游戲失敗就會產生報復的沖動。因戀愛而導致的校園暴力事件,近年來呈現出了增多趨勢,因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3 學生家長參與的暴力事件增多。以往,家長對教師大都比較信任,比較尊重,對教師體罰學生也能欣然接收。然而,現在由于種種原因,“尊師重教”的教育觀念已經逐漸淡化。一些家長不但不再尊重教師,反而對教師采取暴力行為,直接導演了一些校園暴力事件。由家長制造的校園暴力一方面反應了家長的低劣素質,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正確人格的形成帶來了負面影響。

二 校園暴力事件的原因探析

1 價值觀扭曲。價值觀的扭曲是學生實施暴力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部分學生在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由于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加之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會習慣,其價值觀逐漸扭曲變形。在這種變形的價值觀引導下,學生開始仇恨學習、仇恨老師、仇恨學校甚至仇恨整個社會。任何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可能加重這些學生的反叛心理,而產生暴力行為。

2 心理素質脆弱。學生心理的不成熟也是導致校園暴力的一大原因。大多數學生由于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其行為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和效仿性,很容易因為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而產生逆反心理、模仿心理、報復心理等,如果個人的控制力比較差,往往會產生一些反常行為,甚至走向犯罪道路。調查顯示,當前學生挫折承受能力、壓力應對能力和心理適應能力普遍偏低。一部分學生表示,當自己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后(比如戀愛失敗、被別人諷刺嘲笑等),會采取暴力復仇。另外一些心理不健康、法制觀念淡薄的學生,在社會上各種腐蝕思想的影響下,極易誘發其內心私欲的膨脹,對他人施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 家庭的不當教育和引導?,F在的家庭過多的重視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對子女健康人格的培養,對于子女的精神需求、思想變化、感情煩惱很少留意,不會以朋友的身份與子女進行溝通、引導,而采取了不當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使學生偏激心理形成?,F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視其為掌上明珠,容不得半點傷害,一旦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家長往往不是冷靜分析處理,而是采取不當的報復手段,這一方面直接導致了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也給學生形成了一種錯誤的引導。

4 “尊師重教”觀念的淡化。全社會“尊師重教”觀念的淡化也是誘發校園暴力事件的一個主要因素。尊師重教觀念的轉變,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市場經濟帶來的金錢至上價值觀的誤導,也有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溺愛,還有教育和教師自身的一些因素。雖然現在推崇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的影響卻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小學和中學,依然把升學率作為衡量學??冃У闹饕獦藴?,進而對學生區別對待,而導致部分學生和家長的不滿。另外,教師也由于各種原因,淡化了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影響,使學生、家長、社會對教師的師德產生了質疑,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加深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矛盾,社會對教師職業的尊重也隨之淡化。

三 校園暴力的防治對策

1 短期策略

(1)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一些極端校園暴力的行為主體,心理素質大都比較脆弱,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因此應該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心理不健康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克服他們的心理障礙,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通過有針對性的心理教育,克服學生中存在的逞能、好勝、霸道、急躁心理,使其緊張、不滿等情緒及時得到疏解;另外,對已有暴力傾向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促進其人格正?;?,防止因小事而引發暴力案件。

(2)給予一些特殊學生及其家長更多的人文關懷。一些貧困學生及家長往往因為自身的經濟原因而產生自卑感,當這種自卑感達到一定程度,輔之以一定的外在刺激,就有可能超越極限而產生暴力行為。因此對貧困學生及家長給予人文關懷,使之感受到來自教師、學校及社會的關愛,可以有效克服他們的抑郁情緒,從而消除他們的暴力傾向。這就要求學校及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及學習情況,及時了解每一位貧困生的心理變化,給予正確的心理引導和人文關懷。

(3)加強校園及周邊地區的治安管理。發生在校園內的暴力事件大多是由小事引起,學校應加強校園的安全監管,及時發現學生之間的小沖突、小矛盾,進行教育、化解,避免小矛盾變成大事故。

2 長期策略

(1)加強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校、家庭等群體對個人價值觀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學校和家庭應承擔起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責任。對學校而言,應將價值觀教育納入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改變過去那種書本式的應試價值觀教育,確立學生在價值觀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現實需要與價值觀教育統一起來。對家庭而言,應為孩子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應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家庭榜樣,與學校形成有力的統一體,共同為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確立而努力。

(2)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提高其心理應對能力。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提高其心理應對能力,是預防校園暴力發生的主要途徑。同時,加強心理素質教育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梢酝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個別輔導等形式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適應、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家庭和社會可以為學生創造一些“磨難”的機會,讓孩子接受挫折的洗禮,以提高其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應對能力。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相互協調、相互配合,把心理素質教育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再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充分發揮各自的心理素質教育功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

篇5

校園暴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法制化校園暴力是指以校園為背景,發生在校園內外,施加于學校成員(既包括學生又包括老師)的導致身體或心理傷害的行為。校園暴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城市還是農村,校園暴力在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上都呈上升趨勢。在我國,10~19歲青少年人數近2億人(2009年統計數據),校園暴力行為的頻發已經嚴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構成亟須應對的社會問題。

一、校園暴力的家庭教育影響因素分析

家庭教育對校園暴力行為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中暴力觀念的傳輸。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多元利益沖突集中爆發,嚴重沖擊著社會公眾的是非觀、價值觀。部分青少年父母在遭遇矛盾沖突和利益紛爭之時,限于自身認知、評判、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頭腦簡單、意氣用事、暴力維權,而不能理性思維、審慎判斷、依法維權;并在日常生活中將以暴制暴、暴力維權的觀念傳輸給子女,對校園暴力行為的防治產生負面影響。

二是家庭暴力氛圍的潛移默化。家庭暴力氛圍對青少年實施校園暴力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研究顯示,遭受過父母打罵的學生施暴行為的發生率明顯高于無暴力經歷的學生。許多施暴者都是從受害經歷中學會對他人施暴的,由于心理不成熟、缺乏社會經驗,容易在受到暴力侵害時簡單地通過暴力反擊、“以暴治暴”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二、防治校園暴力的家庭教育法制化路徑

(一)理論思辨:家庭教育的公益性和公權介入的有限性

1.家庭教育的私益性與公益性。家庭教育是否專屬于私人領域和空間?對此,我們需要從家庭教育發展史的角度來考量。古代社會,基于維持生存、繁衍子孫的需要,家庭教育主要傳授生產勞動知識和原始科學技術,家庭教育即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和發展,家庭教育的內容逐漸豐富,涵蓋了為人、為官、為事諸方面。隨著現代國家的建立,傳統家庭教育觀念逐步改變,家庭教育逐漸被認為兼具私益和公益雙重屬性。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社會化特征已覆蓋了生活的各個層面,很難找到完全不受任何法律干預的純私人領域,家庭、家庭教育亦然。因此,推進家庭教育立法,以法律形式規范家庭教育,從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防治校園暴力逐步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2.公權力介入的有限性。既然家庭教育兼具公益和私益的性質,家庭教育立法作為公權以公益為名干預私權的法律形式有其合理性。同時,家庭教育立法并非事無巨細包羅萬象,國家公權力的介入也要有一個“度”的限制,不能以立法形式剝奪家庭成員依據憲法享有的基本權利。理論研究有一種錯誤認識,即家庭教育立法是以法律形式規范家庭教育的內容、形式、責任、義務等的法律制度,它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對家庭教育立法的誤解。實際上,家庭教育立法應理解為國家據以推展家庭教育的法律,即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家庭教育的機構、家庭教育專業人員的培養和選聘、家庭教育的經費保障以及家庭教育的運行體制機制等,是對政府及相關機構開展家庭教育工作、切實履行職責提出的要求;而對于家庭本身來講,立法主要表現為家庭教育指導,以倡導性規范為原則。

(二)經驗借鑒:臺灣地區家庭教育立法概要

2003年初,臺灣地區頒布《家庭教育法》。該法包含二十條,其內容主要涉及立法背景和目的、家庭教育事項的實施范圍、家庭教育中央與地方主管機關及職責、家庭教育咨詢委員會的任務、家庭教育的推展機構和推展方式、推展人員的選拔和培訓、家庭教育服務對象、家庭教育課程、教材的研發以及家庭教育的經費保障等。2004年,臺灣《家庭教育法實施細則》頒布實施,該細則共九條,對家庭教育法的相關概念、家庭教育推展的原則、學校家庭教育課程的設置及開展、各級主管機關家庭教育的推展、對實施家庭教育機構的獎助與評鑒等逐一進行了闡述。

(三)探索實踐:推進家庭教育法制化,有效防治校園暴力

1.家庭教育立法的原則和理念

理論和實務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校園暴力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乏力,因此,要以立法形式規范家庭教育,以國家強制力推進家庭教育;對于不履行家庭教育職責的家長或父母,要依法強制其履行,造成嚴重后果的還應承擔法律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有效防治校園暴力。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并不是所有社會問題都可以通過立法來解決,一遇到問題就想到立法其實是立法依賴者的體現,實際上是浪費立法資源,增大社會成本。上述截然不同的觀點緣于對家庭教育立法的錯誤理解和認識。本文認為,以立法形式規范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家庭教育立法勢在必行;同時,法律并不是萬能的,家庭教育立法亦然,社會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多方合力。

2.家庭教育理論指導及實務推展

一是要加強法制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質。校園暴力行為的逐年上升態勢與當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乏力、青少年法律素質低下不無關系。勒索財物、人身傷害、犯等案件都屬于廣義上的違法行為,有的甚至涉及刑事責任的承擔;即使行為人因達不到法定年齡、缺乏責任能力而不承擔法律責任,其行為本身也已經構成了對他人合法權益的侵害。因此,在家長法律素質提升的前提下,有效推進青少年家庭法制教育,非常必要。

二是要加強生命權教育,使青少年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對生命的尊崇和敬畏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當前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加之各種影視作品對暴力血腥場面的渲染,青少年對生命表現出不應有的漠視。校園傷害案件頻發,校園虐待動物事件頻現網絡的事實不斷考驗我們的承受力。生命權教育已成當務之急。

三是要加強青少年品德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是非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片面追求考試成績的應試教育背景下,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成為家庭教育的軟肋。因此,家庭教育指導過程中應重點引導青少年父母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指引,對青少年子女實施家庭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是非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是要加強青少年社會交往與矛盾糾紛處理能力的培養?,F代社會,交際能力與矛盾糾紛處理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人具有社會性,總是處于與他人不斷交往的過程中。現在很多青少年都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導致在學校與同學交往過程中出現表達障礙和情感障礙;在發生矛盾糾紛時,不能理性分析,妥善解決;在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通過合法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動輒發生口角甚至暴力傷害事件。因此,家庭教育指導和培訓以及家庭教育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尤其注重青少年社交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培席等.大學校園暴力發生情況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12):943-946.

[2]Tennessee Bureau of Investigation.Crime jumps on tennessee college campuses.Black Issues Higher Edueation,2004,(8):13-15.

篇6

【反對校園欺凌主題班會一】 一、活動目標:

1.自覺抑制校園暴力,能與校園暴力進行斗爭。

2.能夠正確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沖突,能夠勇敢地與校園暴力做斗爭。

3.認識校園暴力的危害性,掌握與校園暴力做斗爭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掌握與校園暴力做斗爭的方法,學會自我保護。

學會巧妙地處置校園暴力。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教材、多媒體課件、搜集典型的校園暴力事例等。

2、學生準備:學生課前閱讀課文,思考怎樣正確處理校園暴力。

四、教學過程

一、觀看《校園暴力》視頻,引入新課。

二、 思考:

1、什么是校園暴力?你遭遇過校園暴力嗎?

學生結合觀看的視頻和及生活實際回答。

校園暴力是發生在校園中的一些學生奉信暴力決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等現象,校園暴力是個全球性的問題。(板書)

2、學生閱讀專家訪談后回答。

討論:校園暴力有什么危害?

學生回答并歸納:

校園暴力首先給受害者的身體帶來傷害;其次是更為嚴重的心理上的傷害,使受害者產生不安全感,產生恐懼和焦慮。(板書)

3、校園施暴者的構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學生: 曾經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學習差表現差的學生;愛歧視的學生;在家庭中缺乏溫暖、關愛的學生;性格孤僻、心理壓制,無處發泄的學生

4、社會、學校、我們對校園暴力的態度?

校園暴力必須被制止。

想一想:

面對校園暴力我們有哪些對策?

學生回答。

(一)對策一:從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著不吭聲: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訴家長或者老師。

盡量不要一個人待著:盡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沖你喊,讓你交出你的午飯錢,不要理睬他,裝做沒聽到,繼續走自己的路。

小討論:

暴力容易發生的時間:上學或放學學生回家途中。

暴力容易發生的地點: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暴力襲擊的對象:低年級學生,弱小的學生。

暴力發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訴老師、學校、家長或者公安機關;傷勢嚴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對策二:從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嗎?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給你帶來批評、處分甚至法律處罰,這將成為你人生的一個污點。而起因也許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僅僅是你自己的一時沖動。這么做,值得嗎?

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罵甚至是毆打,你會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長時間的恐懼和痛苦,你忍心嗎?

學校有政教處,有法制校長,社會有治安管理機構,有公安機關,必要可撥打110等。

法制社會,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5、以案說法。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2 010年校園血案40天5宗

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實驗小學發生兇殺事件,兇徒鄭民生殺害了8個孩子,還有5個孩子重傷。

4月12日,在廣西合浦某小學門前又發生了一起兇殺事件,2人死亡、5人受傷,其中包括多名小學生。

4月28日,廣東雷州兇殺案,一男子持刀砍傷16名師生。

4月29日,江蘇泰興傷人事件,一男子在幼兒園內持刀砍傷32人。

4月30日,山東濰坊校園血案,一男子在小學內用鐵錘錘傷5人后自焚。

師:讀完這些材料你想說些什么?

學生回答:

二、面對校園暴力怎么辦?

據有關部門調查:在校中小學生有30%有過被校內、校外不法分子敲詐、勒索、搶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擾的經歷,卻很少有人主動采取正確的方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1)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材料說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社會學校家庭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和保護。

(2)你認為應陔采取哪些正確方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學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對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準確地作出判斷,然后機智勇敢靈活地與其斗爭;

③積極尋求家長、學校和社會的保護;

④受到侵害時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利益

6、實踐營地

班級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設計一個比較合理的校園防暴系統。

【反對校園欺凌主題班會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校園欺凌產生的原由,認清校園欺凌帶來的負面影響。

2.通過恰當的引導和暗示教會學生察覺自己的攻擊意識,并合理控制與調整不合理的觀念。

3.當面對他人的攻擊時能夠嘗試用溫和和理智的態度處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機。掌握應對校園欺凌的正確辦法,從而提高防欺凌能力,進而學會保護自己。

教學重點:

了解校園欺凌的實質和危害,掌握正確應對校園欺凌的辦法和策略。

教學過程:

一、走近校園欺凌

校園本是靜美之所,然而這片靜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這種校園欺凌發展下去,那無疑會在青少年中間造成一種不良的暗示:邪惡比正義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價值。這是相當危險的,所以要拒絕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的最可怕之處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對施暴者來說,其過早染指了不良惡習,日后的成長令人擔憂。而對受害者來說,這樣的經歷無疑是一場夢魘,很容易留下永久的傷痕。列舉一些校園欺凌事件:

2015年5月22日媒體曝光,安徽懷遠縣火星小學13歲的副班長小賜因為擁有檢查作業、監督背書的權力,向另外6個孩子要錢。錢沒給夠,就逼迫他們喝尿吃糞。 2015年6月10日上午,16歲的永泰縣東洋中學初三學生小黃,在結束中考語文科目考試后,難以忍著劇烈腹痛繼續參加中考, 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個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學五年級起,他就頻繁被其他同學無故毆打。8日晚,小黃再次遭同班同學夏某、林某和張某圍毆,忍痛2天后被送醫,卻被發現脾臟出血嚴重,于11日晚,經手術切除了脾臟。 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縣發生一起多人圍毆女生事件,受到網友廣泛關注。據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學生有2人,中學生4人,3人已輟學。她們年齡都在12至16歲之間,其中涉案人員劉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園欺凌產生的原由 校園欺凌的產生原由比較復雜,受多方面的影響。

有家庭原由,有社會因素,也與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管理有關。調查中發現,僅從施暴者自身來看,主要原由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壓力大,無法通過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 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虛。

第三、傳媒渲染(網絡、電視、電影、廣播、報刊等),社會暴力文化的影響。

三、校園欺凌帶來的危害

校園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這種不良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靈成長和社會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對于施暴者而言:給他人帶來傷害,要承擔治療甚至賠償費用,要受到學校老師嚴肅批評教育,甚至無法繼續完成學業。他們的行為很難獲得社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的認可,那些常在中小學打架,特別是加入到暴力幫派的學生,很多最終都走上犯罪道路。 對于受害者而言:帶來肉體損傷甚至殘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氣;造成心靈的陰影和傷害;厭學甚至輟學。

四、如何預防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常見情形:

1.索要錢物,不給就拳腳相加;

2.以大欺小,以眾欺寡;

3.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

4.同學之間因義氣之爭;

5.不堪長期受辱,以暴制暴。

預防欺凌的方法:

第一,不能怕字當頭。在遇到勒索、敲詐和毆打時不害怕,要敢于抗爭。因為這些攔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齡,他們所實行的第一次攔截往往都是一種試探。如果此時在心理上就被對方所壓倒,任其欺壓,那么這樣的第一次妥協其實就縱容、鼓勵了攔截者,就會帶來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園欺凌的第一要訣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發對方欺凌升級,導致眼前吃虧。

第二、要及時報告。我們也要認識到勒索、敲詐頻繁是同欺凌緊密聯系的,我們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與之抗爭,但不意味著逞一時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詐后要及時向學校、家長報告。第一次遇到攔截后的表現是十分重要的。無論對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氣吞聲,或是不想宣揚,相反的會在無形中助長了對方的氣焰,使得對方以為你軟弱可欺,往往會導致新的勒索、敲詐和毆打事件的發生。

篇7

【關鍵字】 校園暴力 法律意識法制建設法律信仰

一、校園暴力事件的影響

福建南坪、廣西雷州、江蘇泰州……接連發生校園血案,類似頻發的事件已經成為一種令人恐怖的社會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與輿論的非議,學生的恐懼、家長的擔心、老師的無奈……這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校園命案的陰影讓我們懷疑是這個社會缺失了應有的營養,就像三鹿奶粉一樣成為一種毒源,從而導致人們價值取向發生的危險化。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為精神沙漠的危險,作為社會的人如果沒有正確的信仰,就仿佛營養不足的民族一樣,發展下去將是整個社會沒有安全感甚至是沒有凝聚力。這勢必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甚至會困擾著整個中華民族,信仰的缺失與道德的赤字正在轉化為一樁樁人為的災難,社會開始為多年累積的信仰危機與道德淪喪承受沉重的代價。我們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滋生了這種毒瘤的泛濫?校園血案發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改善這種局面?

二、引發校園暴力發生的原因

有人說校園暴力的接連發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玷污,玷污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與人為善的精神;有人說這是對我國博大精深的的玷污,玷污了儒教“和”與道教“禮”的精神;作為一個法律人,我想說這是一種法文化的缺失,是一種源于對法律的信仰危機從而引發的一種歸宿感的恐慌與靈魂寄托的缺位。

每當談起法律信仰,都會想起法學家伯爾曼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當今時代當我們呼吁大力推進社會現代化的進程時,是否遺忘了更重要的東西――法制建設的現代化呢?當我們倡導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時,是否也能讓心靈跟上時代的步伐,去尋找一方沃土來培育法律信仰這棵綠苗呢?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辯證的觀點從內外因的角度分析這一事實,我想說作為法律信仰的主體我們沒有從根本上去把法律規則作為一種行為的準則,沒有發自內心的去尊重法律!而從外在的因素來分析的話,不可忽視的是家庭教育在這方面的缺位以及各中小學從起步教育在這方面的忽視逐漸造成了今天的這種局面。

三、預防對策的幾點建議

我們的社會要繼續發展,我們的民族要繼續生存,如何能使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真正給人們一種安全的歸屬感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我的個人觀點:

首先,從主觀方面來說,我們自身要養成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學法也就是基礎階段對法律的一種接觸和認知,通過對基層的法律宣傳,社會的普法教育增強自身的法律知識素養,從而形成一種潛在的法律意識。有了法律意識我們要自覺的去守法,用法律的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意識從消極服從到自覺信仰的提升才是法治化的動力源泉。同時,青少年應當加強理想信念的教育,注重道德素質的修養,培養高尚的人格以及對學生榮辱觀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從客觀方面來說,我們的社會也要為培育具有法律信仰的公民提供相應的客體條件。

第一,完善法律體系的建設。人們崇尚法律是因為法律本身的公平、正義理念深入人心,人們把法律作為約束行為的準則是因為對“良法”的信仰,當我們號召法制的現代化建設時,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完善法律體系建設,我們應積極的探索法律的本質要求、貫徹法律的精神 、科學民主的去立法。要使法律真正的貼近社會的現實和人們的訴求,真正反映人民廣大利益同時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這也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先決條件。

第二,構建健康的校園文化。學校是學生生活的載體,校園的軟環境對學生的思想進步有直接的影響,學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不能僅僅強調高的升學率,德智體美勞的倡導不能只是一句口頭語,怎樣真正將其貫徹落實到實處是對學校新的要求,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圣地應當為學生構建健康的校園風貌,在學生的必修課程中增加發展法治方面的宣傳,特別要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引。

第三,家庭教育不容忽視。青少年的成長離不開父母以及親友的家庭教育,這點是至關重要的,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價值觀歪曲的主要原因?,F在的很多孩子在家中都是獨生子,過分的溺愛和放任使得孩子在成長中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家長也疏于對孩子道德與法律意識的培養,使得他們唯我獨尊,任性妄為,逐漸的就會誤入歧途,所以說家庭教育對校園暴力的改善是責無旁貸的,對孩子法律信仰的形成也是舉足輕重的。

人類必須有自己的精神家園,每個人一生之中都要有信仰,作為一名法律人,我呼吁社會各界能夠心存對法律的信仰,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不能沒有法律,它是社會安全有序發展所維系的根基。特別的是,我們加強對新時期這一代人的熏陶和感染,為他們法律信仰的培養提供適合的社會環境氛圍。我們不難設想:倘若人們法律意識淡薄,喪失對法律形而上的信仰,中華民族缺少對法律的信念以及對法的追求,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僅僅是一句口號!

參考文獻:

[1] 黃富源.校園暴力之研究與防治.現代教育及防治.第12期

[2] 陳娟.建立法律信仰的必由之路.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3

[3] 陳國華. 從法律思想的轉型論社會主義法律信仰重建[J].

[4] 莫然.青少年校園暴力及其對策.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 2005

[5] 李云虹. 校園暴力,心中永遠的痛[J]. 法律與生活, 2006,(12)

篇8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按學校類型在本區9所大學中抽取2所學校,在2所職業高中、8所普通高中和29所普通初中中各抽取1所學校,再在所抽取學校中的每個年級隨機抽取2個班,共計抽取1 388名學生參加健康相關行為的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 378份。

1.2 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學校衛生專業人員,統一使用中國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調查問卷,對調查對象采用現場匿名問卷調查。

調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在調查員指導下,統一發放問卷填寫后當場回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進行質控。

1.3 統計分析

使用EPData 3.1進行數據錄入,SPSS 11.5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 378份,問卷回收率為99.28%。其中男生640名(46.44%),女生738名(53.56%);初中生248名(18.00%),高中生293名(21.26%),職業高中生234名(16.98%),大學生603名(43.76%)。被調查學生的年齡11~24歲,平均年齡為(17.56±2.78)歲。

2.2 校園暴力傾向

校園暴力傾向包括言語暴力、軀體暴力、情感忽視/虐待和性騷擾。言語暴力報告率男生高于女生,職高生高于普高生,普高生高于大學生,大學生高于初中生。軀體暴力報告率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職高生,職高生高于普高生,普高生高于大學生。情感忽視/虐待報告率初中生高于職高生,職高生高于普高生,普高生高于大學生。性騷擾報告率男生高于女生,職高生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普高生,普高生高于大學生(表1,表2)。

2.3 與非故意傷害相關的行為

有60.23%的學生在調查前30 d內有步行違規行為;在調查前30 d內騎過自行車的學生中,有39.99%的學生有騎車違規(其中26.12%騎車帶人、10.96%騎車逆行、10.81%騎車闖紅燈、10.67%雙手離把、7.47%互相追逐嬉鬧)。步行違規和騎車違規中的騎車帶人、雙手離把、追逐嬉鬧、騎車逆行、攀扶車輛的報告率在職高生中最高。有6.24%的學生在過去1年中曾到非安全場所游泳,該項行為報告率也是職高生最高,其次是初中生;男生報告率高于女生。在過去1年中有13.43%的學生有過1次或以上打架行為,男生明顯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普高生,職高生高于普高生,職高生高于大學生(表3,表4)。

2.4 與故意傷害有關的行為

在過去1年中,男女生中均曾有自殺意念、有自殺計劃和自殺未遂者。自殺意念普高生最高,自殺計劃為初中生最高。在調查的近30 d內,50.07%的學生感到無安全感,其中大學生最高;女生高于男生。

有81.06%的學生感到孤獨,其中很少孤獨的占25.33%,有時孤獨占42.16%,經常孤獨的占10.30%,總是孤獨的占3.27%;孤獨感大學生最高;女生高于男生。

有84.47%的學生心情郁悶,其中很少郁悶占22.93%,有時郁悶占42.09%,經常郁悶占13.72%,總是郁悶占5.73%;心情郁悶普高生最高;女生高于男生。

有68.21%的學生因擔心某事而失眠,其中很少失眠的占29.68%,有時失眠的占28.81%,經常失眠的占6.89%,總是失眠的占2.69%;失眠職高生最高;女生高于男生(表5,表6)。

3 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步行違規、騎車違規、參與打架、到非安全場所游泳等是導致青少年傷害的危險行為,與一些相關調查一致[1,2]。此外,還顯示危險行為報告率男生高于女生;初中、職高學生高于普高、大學學生。因此,應針對性別年齡特點的差異采取干預措施,初中職高男生是危險行為的高危人群,需要重點關注。

去非安全區游泳,近1年內打架等行為的報告率均為男生高于女生,可能與男生好動、好奇、沖動等有關。近1年內曾自殺過的報告率為2.54%,這可能與青少年情緒不穩定、學業壓力大、家庭社會過高的期望等因素有關。因此,應及時對他們進行疏導,加強挫折教育及情緒控制和應對問題的能力,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減少自殺意念和行為的發生。

以軀體暴力、言語暴力、性騷擾、情感忽視/虐待為主的校園暴力傾向中,其報告率除情感忽視/虐待外,均顯示為男生高于女生。雖然這些行為表現來自問卷,只能反映各種暴力行為傾向,有些則是一般欺負行為的延伸,但不能忽視這些暴力傾向的預示作用,任其發展不加干預,將對青少年學習和身心健康成長有很大的破壞作用。另外,職高、初中生的校園暴力傾向報告率較高,提示今后干預的重點是這兩個學段。原因可能是低年齡的青少年自我和人格正處于形成、發展的過程,沒有樹立明確的是非觀和行為準則,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加以模仿。而職高學生可能是因為學校、家庭、社會對其期望值降低,使其失去了對更遠大目標追求的動力。同時也為了更早地適應社會,他們會試圖去嘗試。此時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就易受不良環境和行為的侵襲。

有50.07%的學生在上學途中對周圍環境產生不安全感,女生報告率高于男生。這與現今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有關校園暴力傾向事件的負面影響有關。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應聯合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為他們創建一個安全健康溫暖的成長環境。

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不良情緒的報告率也很高,其中孤獨、心情郁悶、因擔心某事而失眠的報告率分別為81.06%、84.47%、68.21%,且均為女生高于男生。這可能與女生內向、敏感、情緒不外露等因素有關。孤獨感是大學生最高,原因可能與他們即將面臨就業等的壓力以及踏入社會前的焦灼心理有關。心情郁悶是普高生>大學生>初中生>職高生,原因可能是普高學生承受著過重的課業負擔及升學壓力。

建議把預防傷害有關的危險行為融入到健康教育中,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及時掌握青少年不良意識行為,把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給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學習生活環境,保障其身心健康發展。

4 參考文獻

[1]周月芳,羅春燕,彭寧寧,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險行為現狀研究:易導致傷害的危險行為[J].中國校醫,2003,17(2):100-103.

篇9

研究以德育教育為平臺,以活動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主線,多方面多渠道加強安全知識的教育,強化安全意識,提高全體師生自救互救及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工作技巧,保護學生在校期間的生命財產安全。這是對傳統的校園安全教育模式的一種突破和創新。

關鍵詞:中職學校;突發事件;處理能力

近年來校園突發事件給家庭和社會造成的嚴重后果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面對我國目前的獨生子女現狀,學校除了承擔學生的教育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要承擔起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學生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應變和處理能力。解決這個難題的重點在于提升教育工作者在突發事件面前的應變和處理能力。為了更真實的了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園突發事件中的處理能力和策略,在我校教職工中開展了調研。通過問卷分析,總結出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在處理校園突發事件的能力和相關策略。

一、調研目的

此次調研重在了解掌握教師對校園突發事件的認識、處理辦法、心理特征及教師對學?,F有關于校園突發事件系列教育活動的認識。進而分析和總結,為提高學校應對校園突發事件處理能力和學校針對校園突發事件開展系列教育活動提供相關依據和建議。

二、調查對象

此次教職工的問卷調查,共發問卷165份,回收有效問卷163份。從年齡上涵蓋了老中青教職工;覆蓋一線教師、班主任、學校行政、工勤人員;覆蓋了文化課和專業課教師。問卷調查的覆蓋面上達到了100%,保證了問卷調查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三、調研結果

(一)教師層面

1、校園突發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作為一所集教學、實訓、住宿為一體的職業學校,校園突發事件的類型很多,有自然災害事件、校園安全和事故突發事件、校園管理事件、政治類突發事件、網絡和信息安全類事件、校園暴力事件、中職生心理危機、教師傷害事件等。在調查問卷中139名教師都經歷過校園突發事件,只有24名教師未經歷過,而這部分教師從教師年齡和工作崗位分析以年輕教師和行政人員為主,他們從事教育工作時間比較短,和學生接觸面窄,還沒有遇到和經歷過校園突發事件,也缺乏處理和解決校園突發事件的經驗。從問卷調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教師在經歷過的校園突發事件占多數的是校園管理類事件如教學事故、師生矛盾沖突;校園暴力事件如學生斗毆、偷竊、賭博等。中職生正處于身心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關鍵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自我意識增強,但自控能力不足,做事容易沖動。當自主性被忽略或個性伸展受到阻礙時,他們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無所適從和反抗,有時用過激的行為方式去掩飾自己可能受到的傷害,比如通過逃課、頂撞教師、打架斗毆等違紀違規現象,顯示自己的勇敢。此時教師如果引導不好,個別學生漸漸就會形成了反叛的人格傾向,容易偏離職業發展的正確道路。

2、教師對于校園突發事件的關注度不夠

通過問卷分析共有128名教師選擇關注和偶爾關注,有43位教師選擇無所謂和不關注,表明我校教師在校園突發事件的上存在認識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視的問題。作為一所中等職業學校,從學生的生源結構上分析,90%的學生在中考中失利,繼而進入職業學校;少部分學生是在初高中輟學后重返校園,由于在普校學生學習基礎差,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和關愛,學生的思想狀態和精神狀態容易出現一些扭曲,這部分學生將在社會上沾染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帶入校園,給校園帶來了一定的危險因素,同時導致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現階段我校每年都會發生一到兩起校園暴力事件,通過分析產生暴力事件的主要因素,就是因為學生之間的矛盾缺乏自我化解的能力,同時沒有得到教師的重視,繼而引發嚴重的后果,這對于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果教師在校園突發事件尤其是學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工作上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不夠,那么校園的和諧穩定就沒有辦法得到根本的保證。

3、如何提升教師應對校園突發事件的能力

(1)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升教師職業素養。

(2)將教師學習應對突發事件相關知識納入教師培訓體系,并指導教師進行自主學習。

(3)加強教師的政治敏感度。

(二)學校層面

1、學校在校園安全管理上普遍存在觀念陳舊、管理落后、投入不足三大問題。

為了解除這些安全隱患,學校首先必須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配備專業消防管理人員。安排學校綜合治理辦公室的正式教師接受系統完善的培訓工作,能夠熟練使用校園消防設施。組建教師、學生干部滅火隊,當發生突發火災時,正確使用消防器材撲滅初期火災。在校園消防隊的培訓工作一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必須讓校園義務消防隊的成員熟練操作消防設施,能夠撲滅校園初期火災。

2、在對學生開展的安全教育上,教育手段單一,教學效果一般。

3、預形成和完善防和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預警機制。

(三)社會層面

1、公開透明處理校園突發事件。

2、全力凈化校園周邊環境。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開發勞動力資源,培養數以億計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頻繁發生的校園突發事件,已經成為影響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和社會聲譽的一大難題。面對復雜多變的突發事件,中職學校管理者絕不能畏縮、逃避,而應本著“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的態度,摸清突發事件的本質,掌握其規律,構建校園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急運行機制。校園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對是個系統工程,也是復雜的動態過程,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全力支持,只有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綜合治理,持之以恒,才能還校園一片祥和與寧靜。(作者單位:西寧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中等職業學校危機管理探討.職業教育研究

[2]馬桂榮.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對策.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篇10

校園霸凌又稱校園欺凌或校園暴力,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言語羞辱及敲詐勒索甚至毆打的行為等。具體地說,就是被欺凌的學生個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且因為欺凌者與被欺凌者之間的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因素不對等,被期凌者不敢或無法有效反抗。

校園霸凌的欺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壓迫,造成受害人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郁。校園霸凌不只發生在校園,因同齡人而引起的校園霸凌也可能發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聯網上。

霸凌的種類包含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系霸凌和非直接霸凌四種。霸凌是一種行為,通常會造成被欺凌者心靈創傷、扭曲,也會造成學業成績滑落、人際疏離,甚至有可能逼迫被欺凌者產生報復性攻擊行為,或使被欺凌者轉而霸凌他人;但對欺凌者也有一定影響,他們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現象比例相當高。

[ 運用方向]

1.校園不是法外之地。在依法治國的今天,校園內也要依法治理。很多學校發生校園霸凌后,為息事寧人,大都不了了之,導致校園霸凌越來越多。校@不是法外之地,要通過法律手段讓霸凌者受到嚴懲,才能杜絕霸凌現象。

2.普法教育任重道遠。中小學生之間之所以發生霸凌事件,根源在于學生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學校之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因為學校不習慣運用法律武器??梢?,普法教育任重而道遠。

3.霸凌沒有贏家。人們一般認為,校園霸凌的被欺凌者是受害者。其實,欺凌者也是受害者,欺凌者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現象比例相當高,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4.唯分數論者當戒之。在應試教育和唯分數論的沖擊下,許多學校重視知識教育,輕視法制與規則教育,忽視生命、尊重與心理教育,導致校園霸凌行為頻發,受害者會長期受到欺凌。

[ 習作片段]

校園本是教書育人之所,本應是學生汲取知識的樂園,但近年來的“校園霸凌”事件卻給樂園蒙上了陰霾。抵制“校園霸凌”,斷不是一句空話,而應落到實處。

作為學生最切身的場所,家庭承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家長們不應一味關注孩子學習成績,而應適時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認識到校園暴力事件的可怕之處,讓受暴學生及時站出來,及時走出心理陰影……

學校應加大德育力度,鼓勵學生舉報“校園霸凌”,同時加大監管范圍,讓學生安全進校,安全回家。一些地方教育部門的不作為不應成為學校不作為的理由,學校應就自身機制深刻反省,改正并強化……

進一步說,“校園霸凌”事件不能僅作為人們的談資,更是一座警鐘。發生過的事可以彌補,尚未發生的有待我們預防。司法機構并非只針對成年人,它們的執法對象是全社會,法律的空白更應及時得到填補……

盡管學生涉事者為“未成年人”,但懲罰也不可少。讓涉事者真正暴露在陽光下,受到應有的懲罰,才可能讓“校園霸凌”事件真正遠離孩子,讓學生遠離傷害……

預防校園霸凌,家庭、學校、社會應各司其職,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時,更要加大司法力度,將矛盾化解于無形,防患于未然,才可還給學生一片安全的藍天,擁抱未來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