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18 17:56: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文化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建筑文化研究

篇1

關鍵詞:西南;地域建筑文化;聚落;動因

在諸多古代建筑論著及各類建筑著作中,民居建筑及聚落都不屬于重點。并且由于西南地區距離漢文化的中心相對較遠,所以在建筑文化方面相關的描述也比較少。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南地區地域文化研究,開始從民居研究,通過一段時期的摸索,西南地區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范疇才逐漸擴大,從簡單的單體建筑研究逐漸向聚落、鄉土建筑綜合研究的方向發展。

1文化學視域下的西南

西南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包含四川、廣西及云南三省,從廣義范疇來看,還包含貴州、及湖南、湖北的西部地區。而現代研究中,多數還是從廣義范疇出發。四川廣大地區及云貴高原地區,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發展,受長江流域、西北草原及黃河流域中游三大文化區的相互交融,各時期的民族融合等,造成了西南地區文化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及異質性的特點。而地區雖然從地緣關系上也屬于西南,但由于的民族文化特質線性,族群單一,所以,不包含在西南地區內。所以,本研究中,對西南地區的定義主要包含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及重慶市

2西南地區建筑學的民居研究

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相關學者對西南地區典型住宅開始研究,采用西方古典建筑學方法進行調研。劉敦楨在1941年在《西南古建筑調查概況》完成后,被普遍認為是西南民居甚至是中國民居研究的開始。而進入40年代后,劉志平在對四川、云南地區大量民居進行實際調查以后,著作《云南一顆印》,屬于中國首篇民居建筑研究的學術論文,其后在1990年出版了《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是對民居研究的一個新的階段,在全國建筑界內也引起了較大的反響。進入80年代后,關于西南地區民居研究的發展速度較快:云南省設計院在1986年編寫《云南民居》;朱良文等于1988年完成《云南白族民居》;啟燊于1989年完成《四川藏族住宅》;陳謀德、王翠蘭于1992年著作《云南民居續篇》;唐璞于1994年完成著作《山地住宅建筑》;四川省勘察設計協會、四川省建設委員會及四川省土木建筑學會于1996年聯合編寫《四川民居》;季富政于2000年編寫《中國羌族建筑》;孫大章于2004年作者《中國民居研究》;李先逵于2005年著作《干欄式苗居建筑》;羅德啟于2008年著作《貴州民居》等。縱觀20世紀30年代至今,關于西南地區民居建筑的專著較多,也反映出我國在民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較為豐碩,大量西南地區民居建筑著作也為西南民居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所以在本研究中,也應用到這些基礎性的資料。

3文化學影響下的西南民居研究

文化熱思潮是從20世紀80年代后在學術界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對于西南地區來說,從地理特征來看,其海拔自東向西逐漸升高。西南地區有諸多少數民族,是民族聚居區,在文化特征上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所以在我國民族文化研究中,西南地區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經過多年研究,西南地區文化研究從最開始的單一文化學研究,已經發展到現階段的文化人類學、文化地理學及文化生態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并且由以往各省份單獨研究,轉變為當前的大西南研究視角。所以,在西南建筑學研究中,也應該基于大西南的視角。在文化熱思潮下,建筑學界也表現出了異常的敏感性。在文化熱思潮下,西南文化研究熱潮直接影響到居民建筑的研究:私心直于1992年編寫《西南民族建筑研究》、楊大禹于1997年完成《云南少數民族住屋—形式與文化研究》、蔣高宸于1997年著作《云南民族住屋文化》等一大批著作完成,盡管這些著作都是從民族學角度對西南少數民族建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討論,但其還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研究的主線均為文化視角。

4從民居到聚落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動因

民居建筑研究在文化熱思潮的影響下,在民居文化縱深方向的研究已經很難滿足探索的渴求,所以地域建筑文化逐漸從民居向聚落研究的角度發展。聚落是民居建筑的集合體,包含的文化信息更全面、復雜,數量更大。所以文化研究的內在動因方面,地域建筑從民居向聚落轉變本身就屬于一個動因。但是,如果僅僅依靠文化熱,還無法實現研究方向的轉變的全部動力,這其中也包含了建筑理論的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類聚居學導論》面世,對聚落的概念進行了闡述:聚落是鄉村聚居類型中復合永久性聚居的方式。進入到90年代,人類環境科學的系統綜合學科理念由吳良鏞提出,其中指出了建筑概念從房子到聚落的延伸,在人居環境建筑理論中,聚落也真正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除此以外,民居到聚落研究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還包含現代建筑設計實踐,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其生活空間載體就是住宅,但是對于人類生活來說,所有的活動也并非全部在家庭中進行。家庭與社區的互動、人與人的交往,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社會屬性。當代建筑在信息時代文化快速傳播中也呈現出系統化的特征,建筑內部功能逐漸增多,空間也更加復雜,建筑體量呈現出龐大化。所以在對現代建筑研究中,不能以之前民居建筑視角來對待,因為聚落更加的復雜與綜合,與現代建筑功能發展更加吻合。從相關統計來看,從1994年開始,關于聚落研究的報道以及關注度都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這就表明了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聚落研究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方向。隨著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現,以及研究的深度增加,西南聚落研究方法及理論不斷深入,并且研究也向著新的切入點發展,多角度、多學科的研究逐漸形成。并且在西南聚落研究中,也并非只局限于建筑學,其它學科也相互交叉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如歷史學、社會學等對西南聚落都有影響。至此,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以聚落為當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研究過程中,又結合了諸多學科,使研究的深度、廣度等都不斷拓展。

5結語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及經歷多年的研究與探索,在西南地區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從單體居民建筑向人居環境中的聚落研究發展,在研究過程中,形成了多學科交叉影響的研究視野。但在實際研究中,還存在諸多研究角度比較孤立,片段性、分散型的研究結構表現相對突出;在聚落的研究方法及歷史考證中,研究理論單一,在聚落課題研究中仍然占據著主流。對于西南各民族而言,其生活以聚落為外在表現,并且聚落中涵蓋了諸多文化種類,由于文化元素比較多,在研究中極易出現混亂的現象。所以,建立一種系統的、整體的研究狂下,對各文化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清晰的梳理,并且使各文化與聚落之間的關系能夠理清,這在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是非常關鍵的。

作者:鐘陳友

參考文獻

[1]鄭宏飛,張瀚.地域建筑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思考———以重慶地區為例[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2,04(15):35~37.

[2]錢錫棟,周俊.現代建筑的地域文化性實踐———以象山商會大廈建筑設計為例[J].浙江建筑,2012,07(21):10~12+16.

[3]石健和.地域建筑文化理論實踐的分析梳理建構[J].建筑學報,2002,05(14):9~10.

篇2

關鍵詞:建筑;建筑文化;傳統建筑;傳統建筑文化

 

    建筑是人們用木材等建筑材料來構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場所。從這個定義上看建筑的范圍包括諸如居住場所、橋梁、公共建筑甚至園林等。在歷史的發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經不僅僅是現實存在的建筑,它已經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人類眾多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質存在的長久性記錄了不同民族、地區國家的發展歷程,成為了人類文明的紀念塔。

    從建筑的文化本質而言建筑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獨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審美觀念和出世原則。既能夠反映出時代特征又具有濃厚的民族烙印。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建筑是一種物質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學。

    中國建筑作為中國文化的物質載體和中華民族物質化存在,必然有著與西方不同的建筑風格和特點,并以其發展中獨特的形質格局,超拔的內容體系而流放異彩為人矚目。從理念上看中國建筑有著濃厚的天人合.的時空又見念和和諧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則有著濃厚的以皇權為中心的到建倫理藥直德觀念??梢哉f中國的建筑滲透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這一思想,貫穿了中國哲學并影響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因此在中國的建筑中也帶有濃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諧為一的天人合一意識。李約瑟曾經說過:“中國建筑總是與自然調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這種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識在具體的建筑過程中又和具體的儒釋道文化結合起來。因此,儒釋道具體的天人合一觀念才對中國的建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具體的建筑過程中儒釋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觀念有著具體區別:儒家將自己主導的倫教綱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當中,尤其是在宗廟的建筑中有著嚴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則是將自己的教義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將自己的返璞歸真的自然意識融人到建筑理念當中,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對于中國建筑最大的影響主要是在園林方面,然而這種思想和今天在郊區建立遠離大都市喧囂的郊區別墅有著很大的相同之處。然而在民間的建筑中又有著自己的主導思想,通俗的講民間建筑有著濃厚的風水意識,用較為專業的術語則是堪輿之術。長期以來我們都把這種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輿之術里面涵蓋著濃厚的天人合一意識,甚至可以認為堪輿之術的本質就是通過一些行為和建筑來實現天人合一。

    通過這些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審美精神,也就是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

 在具體的布局中中國建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風格,中國建筑大多是講究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倫理營構,以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開,形成中華傳統建筑的尚大性格。眾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亂的建筑群體中卻有著嚴格結構布局。占據中心位置的無疑是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圍繞著中心建筑而建。這種理念和中國的儒家思想結合就使得中國的建筑群整體與局部相結合,使得中國的建筑具有強烈的文化意味。當這種布局思想和堪輿之學相結合時,就使得我國的建筑既具有濃厚的使用精神又滲透著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審美理想,充滿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藝術精神,展現了中華古民的無比智慧和獨特風采,也展現了中華傳統建筑的強烈個性和藝術魅力。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令人驚嘆的文化碩果,我國的建筑文化無疑是其中優秀的一枝,不僅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優秀的建筑文化,也為世界建筑史創造了奇跡,然而在近代伴隨著西方文明的沖擊,我國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沖擊,隨之而起的是現代化的建筑傳統建筑正在銷聲匿跡,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篇3

【關鍵詞】 古典建筑文化;創新設計;結構

在我國古典建筑中,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比如:故宮;頤和園;天壇;地壇等皇家建筑,還有一些寺廟建筑獨樂寺觀音閣等,都是我國古代的優秀作品,歷經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風雨,經過地震、洪水,依然挺立于世間。在我們感慨、領略古代文明的同時,也不禁為它們的堅固所震撼。現代建筑大多為鋼筋水泥,而且大多為高層建筑,有了堅固,卻也失了風韻。如何將古典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相融合,是很多建筑設計師的追求。

一、 古典建筑文化特色

1. 木結構為主

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很多方面都有著突出的成就。不僅具有四大發明,我國的古建筑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很多外國的建筑都是仿照中國古建筑建造的。中國的古建筑具有鮮明的特點,就是以木結構為主,屋子的整體架構都是木頭的,根據不同的地形有相應的變化。在建造屋子的時候,選用的都是上好的木材,再進行精心的結構設計。木結構的建筑現代仍然保存很多,可見其堅固性。

2. 建筑體現著政權

在我國古代,是封建制國家,統治者把臣子從上到下分為不同的等級,這種等級的不同不僅體現在服飾上,也體現在建筑上?;实邸⒃紫嘁约耙黄?、二品直到九品,都是屬于不同的等級,從而屋子的建造形式和使用材料也不同?;实凼且粋€國家總的統治者,代表著最高權力,因此,皇宮的建筑物具有莊嚴、宏偉的特點,體現出皇帝的尊嚴不容侵犯。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像琉璃瓦等都是高級官員的院落才可以使用,一般臣民即使有錢也無權使用。仔細觀察古典建筑,就是古代等級的體現。

3. 對稱結構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對稱美,在建筑方面也不例外。中國古代建筑不管從整體布局還是具體到某一個建筑物上都是對稱結構。如古代屋頂的設計,在屋檐上會有裝飾物,或者龍或者其他的動物雕刻而成,但是每個屋角的裝飾物必定都是一樣的。從整體布局來說,中間為正屋的話,左右必各有一間廂房或者東西廂房對稱分布,北京的四合院就是最好的例子。每一個院子都方方正正,正屋坐北朝南,東西都有廂房,面積和結構都一樣,在古代時東西廂房的屋內陳設都是一樣的。古代建筑每一個細節都體現出對稱美。

二、 基于古典建筑文化的創新設計

1. 細節體現古建筑文化

現代建筑多是鋼筋水泥,雖然堅固,但卻感覺冷冰冰,毫無親切之感。如果在建筑的某個細節處運用中國古建筑的特點將會改變這一現狀。如整體結構采用鋼筋水泥,但是在門窗的設計上采用中國元素,現代的窗子都是安裝鋁合金的門窗,如果將這種窗子設計為木窗,將為建筑物增色不少。木窗可以采用鏤空雕花技術,既透氣,又給人清新之感。還比如在屋內的門,安裝為古代的格子木門,或是在門上進行繪畫,畫上古代門的樣子。這樣都能將古代文化融合進現代建筑。

2. 古代文化滲透于現代建筑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加大。具調查顯示,50%以上的人表示自己有很大的工作壓力,在單位就要集中全部的精力,生怕出什么差錯。而中國的古代文明是農耕文化,男耕女織,過著悠閑自如的生活。如果將中國的古代文化滲透進現代建筑,將給忙碌的現代人帶來心靈的寧靜之感。古典建筑在現代建筑中呈現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另一個創新點就在于將古代建筑文化滲透進現代建筑,雖然采用的形式是現代的,但是體現出古代的特點尤其是古代建筑給人的安靜、溫馨之感。例如將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壁畫藝術運用進現代建筑,在建筑物的表面設計上具有中國古代特色的龍鳳呈現圖案,這樣就變冷冰冰為喜慶祥和,而中國人就喜歡喜慶的氛圍。將古代文化滲透進現代建筑,就要在古代建筑文化的指導下,進行現代建筑的設計。

三、 基于古典建筑文化的創新需要注意的細節

基于古典建筑文化的創新設計將會給現代建筑設計帶來一股全新的設計風氣,給現代建筑設計帶來全新的突破?,F代建筑也追求出新,獨具一格,但是設計師大傷腦筋也想不出好的設計方案,如中央電視臺大樓的修建,還有某省大樓的形狀被網友稱為“褲子”,這些建筑風格我們不置可否,但是可以看見現代建筑設計走入了一個誤區。而將中國古代建筑文化融合進現代建筑的設計,將是建筑界的一大突破。但是有幾個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建筑師要精通古代建筑文化。對于建筑師而言,不僅要了解古代建筑的風格,結構,色彩的使用,更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因為古代的建筑不僅代表著建筑方面的成就,更是刻上了古代文明的烙印。了解了古代文化,才能從根本上讀懂古代的建筑。才能真正將古代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相結合。二是要將古代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相契合,不能牽強。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融入古代建筑文化元素,也要選擇合適的建筑物,不能把任何一座建筑都與古代建筑文化結合。只有在合適的地方運用,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才能設計出讓人滿意的作品。

結語

將古典建筑文化融入進現代建筑的設計,是建筑設計的一個方向。但是只有真正了解古代文化,才能真正讀懂古代建筑,才能將古典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相信在未來,建筑師會設計出越來越好地具有中國風格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李楊 廣西本土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創新應用——西南民族傳統建筑的“樓”式文化比較研究 《藝術與設計(理論)》 2008年06期

[2] 張強,雍鵬 陜南傳統民居建造技術研究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 2010年03期

[3] 聶瑋 徽州古居的現代敘事——類型學下的新徽派建筑設計 《安徽建筑》 2011年01期

篇4

【關鍵詞】三維圖形技術;三維動畫技術;三維虛擬技術;古建筑文化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及其他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的可視化成為新的應用發展方向,基于三維圖形技術的應用日益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將三維圖形技術的應用技術引入古建筑文化的研究中,為古建筑文化的再現、保存和延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手段。

目前三維圖形技術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三維動畫技術,另一種是三維虛擬技術。三維動畫技術和三維虛擬技術都是模擬真實世界和想象的世界。三維動畫主要應用于虛擬現實場景的制作、角色動畫制作和后期特效等方面。如電影、廣告等預先設計好的演示等;三維虛擬主要是用于仿真、需要對用戶輸入作出反應,如娛樂、汽車與飛機制造、醫療、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軍事、航天、教育等領域應用。

一、三維動畫技術

三維動畫技術是指三維動畫,又稱3D動畫,D是英文dimensional的簡寫,3D是“three dimensional”的縮寫。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新興技術。三維動畫軟件在計算機中首先建立一個虛擬的世界,設計師在這個虛擬的三維世界中按照要表現的對象的形狀尺寸建立模型以及場景,再根據要求設定模型的運動軌跡、虛擬攝影機的運動和其它動畫參數,最后按要求為模型賦上特定的材質,并打上燈光。當這一切完成后就可以讓計算機自動運算,生成最后的畫面。

三維動畫技術成熟以后,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眾多功能日趨強大的三維軟件給現代動畫的設計制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也為設計師開拓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三維動畫主要應用于虛擬現實場景的制作、角色動畫制作和后期特效等方面。三維動畫豐富的表現手法,如自由的燈光設置,任意的夸張變形,豐富的材質貼圖以及特效的制作,增強了影視廣告的藝術表現力,超越了一般影視藝術的表現局限,充分發揮設計者的想像力和創作思維的表現力,幾乎不受到外界的任何阻撓。我們經??梢钥吹胶芏喑鰝鹘y視覺經驗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鏡頭畫面.這是電腦三維動畫與數碼合成技術所創造出來的。它帶給我們的視覺享受是有目共睹的,很多場景是傳統技術所無法拍攝完成的,或完成起來要花費極大的人力和物力。它帶給電影和電視劇翻天覆地的的變化。我們清晰地認識到,

計算機三維動畫給影視創作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可以這樣說,當下計算機三維動畫技術帶給人們震撼心靈的視覺奇觀。三維動畫技術強大的建模方法、豐富的材質貼圖,超寫實的渲染技術??舍槍ΜF在已經不存在的古建筑文化遺產或是即將不復存在的古建筑文化遺產進行三維圖形技術的再現。逼真的表現方法更賦予古建筑文化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形成了一種傳統手法無法達到的,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沒有或無法看到的現象,都可以在動畫中得到實現,極大的滿足了觀眾的心理揭求,使古建筑文化更具欣賞力與吸引力。除了可以再現已不存在的古建筑文化遺產,或是即將不復存在的古建筑文化遺產,恢復古建筑的昔日光彩,具有景觀珍藏的意義。

二、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硬件與軟件資源的集成技術,提供一種實時的、三維的虛擬環境,使用者完全可以進入虛擬環境中,觀看并操縱計算機產生的虛擬世界,聽到逼真的聲音,在虛擬環境中交互操作,有真實感覺,可以講話,并且能夠實現系統作為一種嶄新的人機交互界面方式。他的基本特征強調人在虛擬現實技術中的主導作用。從過去人只能從計算機系統的外部去觀測計算機的處理結果,到人能夠沉浸到計算機系統所制造的環境之中;從過去人只能通過鍵盤、鼠標與計算機環境中的單維數字化信息發生交互作用,到人能用多種傳感器與多維化信息的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從過去的人只能從以定量計算為主的結果中得到啟發而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到人有可能從定性和定量綜合集成的環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認識從而深化對概念的認識和萌發新意。虛擬現實技術系統,正是通過沉浸、交互、構想才能真正實現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代替,從而達到一種境界的虛擬。

古建筑文化遺產不可再生,而修繕保護方法是多樣的,選擇最佳的古建筑修繕保護方案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虛擬仿真的辦法對古建筑修繕保護,是對修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建筑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采用非接觸測量技術、三維成像技術,經過實地攝影、數據采集,實現了文物建筑影像的三維模型,利用3D虛擬建筑技術將修繕保護工程方案制作成一套全面、具體、準確、生動的歷史文物古跡三維復原虛擬仿真系統,對歷史文化古建筑的保護、更新、延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虛擬現實技術結合網絡技術, 可以將文物的展示、保護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首先表現在將文物實體通過影像數據采集手段,建立起實物三維或模型數據庫,保存文物原有的各項型式數據和空間關系等重要資源,實現瀕危文物資源的科學、高精度和永久的保存;其次利用這些技術來提高文物修復的精度和預先判斷、選取將要采用的保護手段,同時可以縮短修復工期;再次通過計算機網絡來整合統一大范圍內的文物資源,并且通過網絡在大范圍內來利用虛擬技術更加全面、生動、逼真地展示文物,從而使文物脫離地域限制,實現資源共享,真正成為全人類可以“擁有”的文化遺產。 使用三維動畫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推動文博行業更快地進入信息時代,實現文物展示和保護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汪成為,高文,等.靈境技術的理論、實現與應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2]朱曉華,肖彬.地理科學中的虛擬現實技術及其應用.南京師大學報,1999,(3):105-109

[3]楊克儉,虛擬現實與城市規劃.系統仿真學報,2000,(3):207-210

作者簡介:

篇5

關鍵詞 徽派建筑文化 住區環境藝術設計

一、住區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及其研究意義

住區環境藝術設計以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為目標,從宏觀的自然環境中,限定出一個用于居住生活為主的區域所進行的環境藝術設計。探尋居住區域建筑室內外空間的開放性系統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及能量流動的過程,并通過一定的設計整合進行藝術處理,使得居住區的景觀及其建筑等體現出特定的氛圍和設計風格,打造出一個舒適、美觀,又充滿人文精神的人居環境。

在現代社會中,居民對住區的需求已經不再滿足于僅僅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場所,而且對住區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引發了房地產和開發商在內的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因此提升住區環境設計的高質量化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區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一)徽派建筑發展脈絡的啟示

古徽州主要由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這六縣組成。秦至元代,為躲避戰亂曾出現了三次大規模的移民(西晉末年、唐代末年、北宋末年),北方望族也因而紛紛南下遷徙徽州。由此,官式建筑技藝被帶入徽州,對古徽州傳統建筑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基本呈階段性發展的官式建筑技藝與連續發展的地方傳統的雙重影響下,融合形成了新的“徽文化”結構框架。明清時期,徽州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徽商崛起。發展至清代,傳統的徽派建筑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在中國建筑史上,奠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清末民初,開始,社會動蕩徽商衰落,中國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外來思想和文化傳入。傳統徽派建筑在西方建筑的影響下,出現材料工藝上保持徽州建筑要素和氣質,但建筑形態、語匯上效仿西式建筑,或是基于徽州本土建筑,包容性地吸納若干新建筑因素的建筑形式。例如,以徽派建筑傳統形態為“體”,采納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孝思樓”,就有“小洋樓”之稱。由此可見,徽州建筑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融合演變著。雖然在近百年中已經不再有較為穩定的進步和演變,但這對我們來說也許是一個使地區建筑文化重新煥發生機,邁向新里程的一個機會。

(二)徽派建筑形成因素所凸顯出的特點

“慧之為郡在山嶺川谷崎嶇之中”(王安石《孫抗墓碑》),徽州位于九華山脈和黃山山脈的東南,山嶺環繞較為封閉,由于交通運輸困難,當地優秀的林木、石材資源極又極為豐富,這些特殊的地理環境客觀地影響了徽州建筑的形態特征,為徽派建筑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例如,徽派建筑中房屋的木架結構,精美的“三雕”(磚雕、木雕、石雕)等的資源材料大都是源于本地,再加上本地工匠高超的技藝,成為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傳世佳品。

徽文化是以儒家倫理價值觀為核心,與當地本土文化相結合,孕育出的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理學大師朱熹和程穎、程頤兄弟的祖籍所在地就在徽州,朱熹也多次回到徽州講學,所以自南宋以來,徽州地區就被世人譽為“程朱闕里”。而“程朱理學”也深受當地徽州人民的推崇,在徽州得到了深遠的貫徹,這種思想也賦予了徽州建筑內斂的品質和淡薄的色彩。無論是儒家思想觀念,還是程朱理學哲學觀念,都直接決定了相應的倫理制度與生活習俗,間接影響了徽州古民居建筑空間環境、藝術風格及其人的審美趨勢。由此,徽州建筑講究順風順水、擇吉地而居的風水學說的由來也就有跡可循了。

(三)徽派建筑應用在住區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發展現狀

優美的住區環境能夠對居住者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還能愉悅我們的身心,同時折射出居民的審美情趣和對思想境界的追求。在傳統的建筑審美觀點和現代的住宅需求下,很多住區設計都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但大都顯得過于蒼白簡單,缺乏一種和諧性,不協調的設計導致建筑與景觀產生了視覺上的對抗。當下“功利主義”的盛行也使得傳統徽派建筑設計元素和規劃布局被不嚴肅、不經揣摩地濫用,導致大批住區的環境藝術設計案例陷入了窘境。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不但沒有有效地融合,生拉硬拽地強行組合反而導致徽派建筑風格與住區實用性需求的日益脫節。有趣的是,雖然目前兩者之間的磨合導致問題不斷,但深入骨髓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學理念,又引領著中國人擁有對傳統住區環境的強烈需求。這就對新徽派建筑設計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促使其不斷嘗試區域建筑文化探索,思考如何將兩者更好地有機結合。

(四)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區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以黃山德懋堂為例

黃山德懋堂,地處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老梁上的豐樂湖畔,是當地一處經典的旅游地產項目。建筑所在的豐樂湖與黃山一脈相承,建在豐樂湖畔的德懋堂有機地融合了黃山的秀美和豐樂湖的靈氣,達到了完美的結合。黃山德懋堂的建設過程中,創新采用了原拆原建的科學做法,將散落在徽州的民居以原拆原建的方式進行異地的復原保護,并重新組合成為聚落群體。同時,在保留原有建筑形式的基礎上,秉承傳統徽派建筑文化理念,萃取古徽居藍本中靈魂元素,融合現代建筑文化元素,對德懋堂內部進行適度裝修和現代化改造,以符合現代生活的要求。同時,建筑裝修的風格、選材、顏色等注重與古民居整體的格調相協調,使其成為可居、可賞、可游的休閑度假精品,創作出別具特色的新徽派度假別墅群,堪稱新徽派建筑的典范。

(五)徽派建筑文化對現今環境藝術設計的意義

在全球化的今天,工業文明的發展使得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城鄉建設,從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來看,已經很難單從景觀及其建筑的視覺上辨別城市的名稱。由此,只能解釋說,世界性的文明壓抑住了地區性的文化。我認為,作為一個有源遠流長建筑歷史的國家,我們不僅要積極地攝取世界多元文化用于保持自身先進性,也要將目光放在本地區傳統建筑的文化中。例如,從傳統徽派建筑風格中進行吸取再創造,提煉出仍然符合現代需求的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和元素,進而通過有效的應用保護地方建筑文化的活力和特色,做好繼承和發展工作,避免地區性文化和其所包含的地區建筑流派逐漸泯滅在歷史長河中。

三、在住區環境設計中活用徽派建筑元素

在住區環境設計中利用好徽派建筑元素,需要我們充分闡釋做好吳良鏞先生所闡述的鄉土建筑現代化,現代建筑地區化的概念。把握徽派建筑設計對所規劃區域內因地制宜的布局和形態,充分考慮地域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等相關因素,摒棄一些已經不適宜現代生活和技術的景觀及建筑設計方式和封建迷信,秉持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傳統,充分發揚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哲理和實施的具體途徑,讓徽派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的技術先進性在摩擦碰撞中融合出新的設計方案和理念。

在具體實施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行深入認識傳統徽派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住區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載體――住區空間布局、細節體現和教化精神。在住區設計規劃中,不僅要注重徽派元素的合理運用,也要把徽派建筑風水學中具備科學性的一面展現到設計規劃方案中。例如,在建筑組合上注重多樣性和統一性相結合,建筑與景觀環境相結合。充分利用區域的土地、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資源條件及其建筑的裝飾構造做法等,實現人居環境的良性循環,力求營造宜人的現代人居環境,協調人與自然、建筑之間的關系,謀求三者之間的和諧有機統一。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設計師應注重對徽派符號進行合理的簡化、抽象化設計,使其在保證居住區肌理、色調和神韻傳承徽派建筑文化核心精髓的基礎上,能夠合理使用相對于傳統徽派建筑更廉價的材料和簡明的建造工藝,并發揮新材料的功能與特色,打造出新一代具備徽派建筑特征的生態住宅區域。

四、結語

研究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區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旨在積極保持徽派建筑特色的同時,有效降低住區的建造成本,加速徽派住區規劃設計的普及率,繼承和發揚傳統徽派建筑文化,與時俱進,創新徽派建筑設計理念,進而達到創新徽派建筑,發揚徽州文化的最終目的。

(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

[作者簡介:韋鵬昊(1990―),男,安徽淮南人,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本科生在讀?;痦椖浚罕疚南蛋不肇斀洿髮W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41037823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衛鵬.徽派建筑傳承文化在桂北建筑中的應用[J].藝術百家,2013(7).

篇6

關鍵詞:南方北方;建筑空間;冬暖夏涼;文化;氣候

中圖分類號:TU241.5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中國古代對四季更替所產生嚴寒酷暑的深刻認識,建立二十四節氣,把握太陽、風、雨、雪等自然因子的基本活動規律,并將其與山川地貌產生聯系,在建筑上充分利用日照、采光、通風等規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區域的南方與黃河流域的北方各自從選址、營造和活動三方面著手都營造了冬暖夏涼的建筑。

一、選址

選址是冬暖夏涼建筑營造的首要文化內容,以氣候因素為主導,綜合考慮地質、水文、地形地貌等環境因素。

1、基址的地質條件要穩定。穩定的基址,土的密度大,延展范圍廣,不易泛潮,建筑室內空氣濕度小,不易造成冬天陰冷,夏天悶熱。

2、就江河湖海等水面來說,北方建筑講究遠離水面,南方建筑則講究親近水面。風水認為,位是吉地,在南方是顯而易見的。

3、就山巒崗阜等高地來說,北方地區講究將建筑建在“山之陽”,即山的南邊,而南方地區更看重能否獲得從高地傾泄而下的清涼空氣。

如果在聚落的擇址上符合以上三點,則被稱為“大吉之地”。因此,就擇址的范圍而言,南方有更多的選擇余地,無論在稻田水間,還是山川河谷,民居散落各地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而北方的聚落則更為集中。

二、適應氣候條件

對日照、風向、降水善加利用是南北方建筑空間基本文化。

1、日照

太陽輻射能提高環境溫度,寒冷地區趨之,炎熱地區避之,從而影響建筑的朝向、布局、立面、色彩、材料及樹木選擇、室內布置等。

①朝向

對日照的取舍決定了建筑的朝向。北方地區,為獲得充足的日照,建筑多南向,其次為東向、西向。而在南方地區,為避開陽光直接照射,高大樹木、現狀建筑等環境因素往往起決定作用。

②布局

日照影響著建筑的四至、圍墻、庭院及輔助建筑。

在北方地區,為獲得充分的日照,多采取南院北房的布局,其次為西院東房及東院西房,宅院前、后、左、右多巷道、且寬,布局散亂。在南方地區,為避開日照,院落的南、東、西側多布置建筑、高大圍墻,宅院之間的巷道很窄,能省則省,布局緊湊。

③立面

北方地區主要建筑特別明顯,立面平直,而南方地區建筑之間主次不明顯,立面多凹凸,雨蓬出檐較深。換句話說,形體簡單的硬山建筑更適合北方地區,而形體較為復雜的懸山、歇山建筑更適合南方地區。

④色彩

由于建筑與人的長期相互影響,寒冷地區看到如棉絮似的枯草、抵御寒風的老墻、遮擋風霜的陳瓦,在心理上能使人感到溫暖的,而在炎熱地區看到同樣的材料,因其能隔熱避光,同樣也使人感到涼爽,這可以從晝夜溫差較大的極冷極熱的高原地區建筑得到驗證。

⑤樹木

繁茂的樹木不僅能遮擋陽光還能吸收陽光,具有降溫作用。因此,為得到充足的光照,北方地區講究栽植落葉樹種;為減少光照,南方地區傾向于四季常青。

⑥材料

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材料的可選擇范圍是非常有限的,不外乎土、石等當地的自然材料及其制品,而這些材料的熱導率較大,性能較差,保溫隔熱的重要辦法就是增加圍護結構的厚度,縮小建筑體量以減少傳熱面積,從而減少熱量的傳遞。

⑦室內

陽光通過建筑的洞口影響室內的布置。在北方地區,靠陽光那側的內墻多與陽光平行,建筑內部空間分隔時多用橫墻;在南方地區,由于門窗總是位于大雨蓬的陰影里,室內分割就自由得多。

2、風力

各地風向千差萬別,有的地區具有明顯的主導風向。因此,北方抵御寒風散熱、南方迎風納涼就成了營造冬暖夏涼建筑的一個技術,深刻地影響著建筑的朝向、布局、立面、材料、以及植被、室內布置等。

①朝向

在北方地區,避開風向的建筑,其朝向都是合理的,無論是建筑還是圍墻的出入口;而在南方地區,一切有利于迎風納涼的開口都是合理的,無論是建筑還是巷道的出入口。事實是,北方地區很少有建筑及圍墻向北開口的,而南方地區則由環境因素決定。

②布局

在北方,將主要建筑設置在北端,靠其高大厚實的外墻來抵御寒風、風影內的輔助建筑設在南側就成為平面的基本布局。因背風面多回旋風,常沿宅院設防風墻,東北地區有名的“土圍子”即是。而在南方,為迎風納涼,將建筑直接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是最理想的。因此,經常會看到在廣闊的稻田水間散落著一座座建筑,那種認為體現中國人內斂性格的圍墻在炎熱地區卻難覓蹤跡。

③立面

北方立面密實,門窗洞口少、??;而南方則通透,門窗洞口多、大。

④樹木

在北方地區,樹木的作用在于形成防風林;在南方地區,樹木靠蒸發能明顯降低環境的溫度。

⑤材料

在北方,需要增加圍護結構的厚度;在南方為隔絕室外的熱空氣,同樣如此,或者,為了將室內的熱量傳導到室外,建筑多單薄或通透。

⑥室內

當室內空間分隔的時候,布置一些橫墻,在北方地區,可以阻擋由門洞進入室內的冷風,而在南方地區,則不易影響穿堂風的形成。

3、降水

北方地區臺階低,屋頂坡度大,建筑出檐小;而南方地區臺階高,屋頂坡度小,建筑出檐大。

三、空間活動

在北方,適當的增加活動,而在南方,適當的減少活動,可提高對建筑空間的舒適感受。

結論:

冬暖夏涼為南北確立了一系列適應氣候的建筑文化,這些文化以建筑的形式出現,它們包括大至聚落的自然環境、功能、形態,小至宅院的布局、建筑的基本構成。這些文化在我國的南北方廣泛傳播,在歷史的長河里積淀成為特色鮮明的地域建筑文化。

參考文獻

[1]潘谷西.中國建筑史.第六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3](明)王君榮.圖解陽宅十書

基金項目:本文為新鄉學院科技創新基金項目成果的一部分,項目編號1399020093。

作者簡介:

篇7

關鍵詞:園林建筑設計;文化傳承;路徑

The Case Research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QichuangRen

(L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uan 23715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some main features of the curr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in China, and then, tries to discuss the methods to cultural inheritance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of thought inheritance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ultural inheritance; path

中圖分類號: K9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我們都知道,園林建筑藝術在我國已經擁有了一個很久遠的歷史,并且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并沒有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反而正在迸發出新的活力,取得了更好的發展,但這種發展并不是完全的摒棄以往的歷史中的園林建筑設計理念和藝術,而是正在合理的繼承和發展,尤其是對于其中園林建筑設計文化的傳承。下面我就結合個人的理解探討下在園林建筑設計中是如何對文化進行傳承的。

1我國現行園林建筑設計的主要特點

我國的園林建筑設計特點還是比較鮮明的,在世界各國的園林建筑體系中也是比較獨特地存在,總的來說,最為明顯的特點主要有三個:首先,最為明顯的就是關于意境的構建了,眾所周知,我國園林建筑設計最為看重的就是意境了,“意”和“蘊”可以說是園林建筑設計的靈魂所在,沒有了意境的園林設計是最不完整的中國園林;其次,我國的園林設計還最為講究對于空間的合理利用和充分設計,也就是說充分的在最為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出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構設計,我們認為最好的園林設計就是要給人一種你每走一步路就有一種換了一個場景的感覺;最后,在園林建筑設計造型方面,我國的園林建筑設計大多采用兩種設計方式,一種是完全對稱式的結構,給人一種幾何美感,另一種就是完全雜亂無章的虛幻的結構設計,給人一種變化莫測的感覺,這兩種結構的有機結合造就了我國的園林建筑設計。

2當前我國園林建筑設計現狀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尤其是受到外來西方思想的影響,我國當前的園林設計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其對于固有的文化也進行了必要的傳承。園林建筑設計作為園林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下面我就介紹下當前我國的園林建筑設計的主要現狀。當前我國園林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主要來說有兩個方面的錯誤趨勢,一方面是受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太深,太過于注重科學技術的運用和現代化建筑的結合,所以就導致了太多的園林建筑是被西方思潮大批量生產出來的,雖說在外在形式上是有創新,但是卻缺少內涵和對于傳統文化的有效繼承;另一方面則是照搬我國固有的園林建筑設計,而這種照搬只是在形式主義上的一種遷移,而沒有學到傳統園林建筑設計的內涵,當然這種傳承也是不可取的。

這兩種錯誤的觀念很可能導致我國固有的傳統的園林建筑設計文化得不到很好地傳承,以至于最終遺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就是當前我們急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此時,我們就需要認真看清現代化的園林建筑設計是否成為了傳統園林建筑設計文化傳承的阻礙,還是僅僅是傳承方法上的不到位導致的這種傳統園林建筑設計文化的消散。個人認為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們沒有清楚的認識到我國傳統的園林建筑設計的文化在哪,并且如何把這種文化合理的運用到現代的園林建筑設計當中來,也就是在傳承的方法和手段上出現了問題。

下面我會重點探討下我們應該如何進行園林建筑設計的文化傳承,主要傳承的內容是什么,方法和手段又是如何的。

3我國園林建筑設計文化傳承的途徑

既然當前我國園林建筑設計中存在著諸多的傳承問題,那么究竟如何來進行文化的傳承呢,下面我就從形式上的模仿、空間上的延續和色彩上的運用等三個方面具體探討下如何在園林建筑設計中進行文化傳承。

3.1形式上的模仿

我這里所說的形式上的模仿并不是上文中所說的那種純外在的形式主義的遷移,而是有自我意識在內的,經過變化的一種形式上的模仿,是有設計師的思想蘊含其中的。其基本過程是這樣的:首先,當代設計師們重點研究我國古代園林建筑設計的主要結構組成和細節構件,然后進行具體的簡化,提取出其中最基本的東西,我們稱之為“原型”,這些被提取出來的“原型”就是我們進行下一部自主設計的基礎所在,也就是說在這些“原型”的基礎上我們要進行變化,這里的變化主要就是指“拓撲變形”,我們一般可以通過簡化或者重組的方式進行符合我們自身審美觀念的改變,進而創作出新的符合現展觀念的園林建筑設計。舉個例子來說,在我國古典園林建筑中斗拱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設計結構,我們就可以把這種形狀當做一種“原型”,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化,從而生成一種和原有的斗拱不一樣,但確有其內涵的新的建筑結構。所以說,這種模仿重點就在于改變上,要使兩者之間及存在著相似之處,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把古典的園林建筑設計合理的融入到新的現代化社會中來。

3.2空間上的延續

空間上的其妙設計是我國古代園林設計的一大特色所在,因此,我們有必要也必須把它融入到當今的園林建筑設計當中來。這里我所說的空間的延續主要就是體現在現代園林建筑設計對于古代園林建筑中的“庭院”的繼承和發展?!巴ピ骸笔俏覈糯鷪@林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與周圍景觀的關系問題一直是所有設計師們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在這一點上古代的園林設計師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借鑒,其中我們可以借鑒到現代園林建筑中的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外部的自然景觀搬遷到庭院內,也就是通過人工遷移的方式在庭院內部進行自然景觀的構造;另一種方式則是就在本身就是自然景觀的地方建設庭院,從而達到更佳的切合度。這兩種方式都能夠使我們的園林建筑設計達到最佳的空間效果,有效地增加了園林建筑的舒適度和神秘感。

3.3色彩的運用

在園林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們關注的不僅僅只有形狀上的問題,在色彩的選擇上也是需要考慮的??赡芤惶岬綀@林的色彩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綠色,但是在園林建筑設計上則完全不是這樣,建筑的色彩需要多樣化,并且需要達到和諧的程度。我國傳統的園林建筑設計最為突出的五種顏色就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和黑色。并且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至今廣受影響的“五色體系”,現代園林建筑設計師就應該仔細研讀我國古代建筑顏色的運用體系從而吸取其中的精華,經過變化后使其適應當前的園林景觀設計。例如,蘇州的博物館就是很好的把“無色體系”融入到了建筑設計中,從而創建出了新型的特色景觀。

4園林建筑設計文化傳承中的思想傳承

思想才是建筑的靈魂所在,所以在進行園林建筑設計的文化傳承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對于一些古代園林建筑思想的傳承。我認為古代的園林建筑設計思想最具有借鑒意義的主要是三種思想:1)以人為本的理念,這也是當前我國極為推崇的一種思想理念,也就是說要尊重人的精神需求,始終把人放在首位,認識到園林建筑也是為人服務的;2)尊重生態的存在,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其實這一點在古代園林建筑設計中就有所體現,需要我們去學習把握;3)追尋人們對于生活理念的理解,生活是人們的全部,所以我們進行園林建筑設計時就需要考慮人們對于生活存在什么樣的理解。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園林建筑設計雖然已經和古代的建筑設計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發展中的問題也是有很多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需要我們進行古代園林建筑設計的文化傳承,這也是我們今后工作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注:本文章是皖教高[2011]5號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園林技術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魏閩.中式意境,現代感受———“九間堂”別墅區總體及建筑單體設計的解讀[J].時代建筑,2006(3):29.

[2]羅藎.傳統建筑文化繼承與創新[J].中外建筑,2004(2):8-12.

[3]顏向軍.淺議園林建筑設計現狀和發展趨勢[J].中山大學學報,2007(1):10.

篇8

【關鍵詞】 中央大街 老建筑 文化背景

每一座城市建筑文化的背后,都有其城市自身的歷史發展脈絡,在時間的更替下,建成屬于它自己的城市印象。哈爾濱作為東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因其發展歷史的特殊背景,而獲“東方莫斯科”的美譽。而中央大街作為哈爾濱特色鮮明的百年老街,這條百年道路在時間的更迭中薈萃了歐洲各時期的建筑風格。

1 哈爾濱中央大街的建筑風格形成的歷史背景

1896年,19世紀末,隨著《中俄密約》的簽訂,哈爾濱獲得了修筑中東鐵路的機會,而中央大街本是后來由于中東鐵路開建而由沙俄在建城之初打造的一個運輸物資的通道,但是在漫長的社會變革之下,經過漫長的歐陸、殖民與反殖民、市場轉型等多重的歷史變遷,中央大街形成了特有的商業形態以及獨特的空間體系。正是在這種激烈的沖蕩之中,西方各種風格的建筑也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間接的傳入了中國,在西方建筑文化和中方城市的溫和碰撞中,中央大街建筑呈現了哈爾濱特有的氣質與文化。

2 歐洲主要建筑風格流派在哈爾濱中央大街的體現

哈爾濱中央大街建筑以其多樣性的風格,鱗次櫛比的形態,勾勒了獨特的中央大街建筑文化。全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筑75棟,匯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折衷主義及新藝術運動多種風格等歐式風格市級保護建筑13棟。這些建筑體現了西方300年的建筑精華的同時,也使中央大街成為一條建筑的藝術長廊。

2.1 16世紀——和諧穩定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筑。文藝復興建筑在歐洲文化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繼歐洲12到14世紀哥特式建筑之后的一種新型建筑樣式。15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造意味著歐洲文藝復興建筑的開始,直至19世紀,這400年的時間范圍內出現的建筑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其中,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歐洲文藝復興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影響力。文藝復興的明顯特征是:摒棄以基督教神權為統治的哥特式建筑形式,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古典柱式以及穹頂統率下的集中式構圖。

原為哈爾濱猶太國民銀行的黃寶珠寶,建于1923年,磚混結構,這座建筑充分展現了文藝復興建筑風格。墻體仿石塊砌筑處理,一層采用落地窗,二層為豎向圓拱為折線與曲線結合處理,局部開洞。頂部冠以圓形穹頂,方圓結合,使該建筑輪廓富有變化。樓頂的裝飾豐富生動,脫鹽石之撐著樓檐,裝飾浮雕細致精到。陽臺金屬桿造型優美,做工精細,建筑檐口裝飾復雜。整個建筑通體簡潔明快,又富細致裝飾,形成形式上的對比。

2.2 17世紀——自由奔放的巴洛克時期建筑。當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使古典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張揚,世俗文化也便深入人心,當教皇受到世俗文化的沖擊,也遍不會再像中世紀那般統攝人心了。于是金碧輝煌的巴洛克建筑以其標新立異的的格調在17世紀更受人歡愉。巴洛克建筑風格的基本格調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運用富麗堂皇的空間處理和色彩絢爛的格調;墻面常常呈波浪形,在墻面的裝飾上往往披金掛銀;將建筑、雕塑、繪畫三種藝術形式于一體,開創了其建筑形式的先河;用橢圓形空間和穿插的曲面來表現建筑效果。

坐落在中央大街120號的教育書店,建于1909年,原為松浦銀行。作為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教育書店以其豐富的外觀,細膩的裝飾,動感的造型成為中央大街的最具標志性的代表。一層采用深色調墻面、大面積櫥窗的構圖;二層為簡潔的圓額矩形窗,窗上刻劃精致線腳;三至四層飾以貫通的科林斯壁柱,每兩個圓額矩形窗作為一組,窗上飾以豐富的裝飾。不同的窗飾相同的尺度又有著不同的窗飾,統一不缺變化;半球形的文藝復興式穹頂,端部卻以類似俄羅斯式洋蔥頭頂作為結束,成為復合式穹頂。

2.3 18世紀——純形式美的折中主義建筑。折中主義建筑是19 世紀上半葉到20 世紀初的一種建筑創作思潮,以法國最為典型,它的主題思想是要彌補所謂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在建筑上的局限性”,這種思潮認為,只要能實現美感,可以不受風格的約束,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式樣或拼湊不同風格的裝飾紋樣。

中央大街112號(華梅西餐廳),始建于1925年,磚混結構,典型的折中主義建筑。建筑內部墻面以及天頂均以黃白色為主的雕花作為裝飾,熠熠生輝,營造出一種絢麗富麗堂皇的效果,立面壁柱上置雕塑,將建筑與雕塑結合起來,創造新穎的內部形態;壁柱采用混合柱式,既有古羅馬建筑風格又有巴洛克的色彩,創造出純形式美的折中主義建筑形式。

2.4 19世紀——簡潔裝飾的新藝術運動建筑。新藝術運動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工業化的產物,作為西方藝術設計史上一個特定時期產生的藝術思潮,新藝術運動既承接了古典藝術之風,同時又融入了現代工業文明的氣息,成功構建了一座連接古典與現代的橋梁。當然,工業化帶來的新材料新技術,以及古典主義固有的感性與浪漫,也實現了新藝術運動“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訴求。

馬迭爾賓館,中央大街的標志,1906年建成。從建筑裝飾上看,自由浪漫的建筑外形,優美典雅的內部裝飾,都體現了新藝術運動的活力,富有生命的象征。出挑的陽臺兼作入口的雨篷,為建筑提神之筆,女兒墻以磚砌筑,柔軟、靈活的曲線造型之中,又不失氣勢與動感,賦予建筑鮮活的生命力,恰到好處的詮釋了“新藝術”的唯美曼妙;室內的墻壁或飾以唯美的壁畫,或以鏡面為飾,精美的詮釋著室內空間的基本形態,黃銅的樓梯欄桿,充滿柔媚的線條,大理石飾面以及精致的飾線,勾勒出室內的感性浪漫,沒有絲毫的做作。

3 哈爾濱中央大街特色建筑的繼承與發展

中央大街的建筑是異域文化在哈爾濱的展示,是特定歷史變遷的文化產物,是中國范圍內乃至世界建筑歷程的一縷陽光。隨著城市發展速度的提高,發展歷程的推進,這些老建筑原本持有的形態也與現代文化產生了或多或少的碰撞,如何把握建筑的歐洲風情與中華文化、傳統與現代、商業與非商業化的結合,是當下執政者們以及學者們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這也是打造哈爾濱城市文化的重中之重。我們期待哈爾濱以其獨特的歐陸建筑魅力和獨特的文化背景,來構筑“冰城夏都”的城市形象。(本論文為黑龍江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之學生創新課題項目而作,指導教師:胡泊)

參考文獻

篇9

20世紀80年代,我國步入城市化正軌,城市化的進程在不斷的加快,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所產生的城市問題也引起了學者的普遍關注。城市化帶來的最直觀的結果是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傳統的居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本文通過對現有居住文化研究文獻收集整理,分析現階段在建筑學的視角下居住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了解居住文化的組成要素,探討居住文化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

關鍵詞

居住文化;居住建筑;居住習俗;建筑學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變遷機制研究》(13BSH047)

1.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是人類在居住活動中產生發展的文化,它是漫長人類文明沉淀積累的結晶,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在不同學科視野下,對居住文化的定義和研究也不盡相同,人類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研究側重點是居住文化的非物質層面;城市規劃、建筑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更多關注其物質層面。建筑學視角下居住文化是以居住建筑為載體,涵蓋了居民由生活過程形成的居住習俗等內容。它既包括物質的“硬件”,也包括非物質的“軟件”。其中作為載體的居住建筑是居住文化“硬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居住文化“軟件”則是由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心態文化共同構成,可稱之為居住習俗。本文從居住文化“硬件”與“軟件”兩方面分析居住文化研究的現狀,并探討居住建筑與居住習俗之間的關聯性。

2.研究方法及內容

2.1研究方法與目的

本文通過收集關于居住文化的文獻資料,統計這些文獻中所研究的居住文化具體內容,分析居住文化的研究現狀。關于居住文化的文獻資料均來源自在網絡大型資料庫——中國知網、維普期刊、萬方數據、讀秀、方正電子圖書等。筆者通過檢索有關居住文化硬件與軟件方面的關鍵詞得到文獻樣本,樣本涉及了建筑學、城市規劃、人文歷史、社會學等學科,包括書籍、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三種文獻類型。在檢索的結果中選擇出有研究價值的樣本80個,樣本文獻出版時間在1997-2014之間,其中書籍6本,學位論文54篇,期刊論文20篇。由樣本所提取到的關于居住文化的研究內容,研究者按照居住文化“硬件”與“軟件”兩部分來分類。其中,“硬件”部分以居住建筑為主,可分為居址的選擇、空間布局、建筑功能、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筑裝飾、建筑形態、建造技術及工藝、建造程序及儀式9項內容。居住文化“軟件”部分由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組成,即居住習俗,可細分為宗族制度、政法制度、儒道文化、日常起居、生活模式及生產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念7項內容。通過統計樣本中對居住文化硬件與軟件各部分的研究次數,得出其研究程度。

2.2居住文化“硬件”——居住建筑研究現狀分析

(1)空間布局

統計結果表明,空間布局是居住建筑研究最多的一部分,占到關于居住建筑總研究量的18.8%。空間布局研究的一個部分是聚落及建筑的空間布局。聚落空間布局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聚落空間布局內容包括聚落公共空間如水口的營造,聚落道路的組織,其外在的表現是聚落形態,居住建筑的空間布局包括民居空間構成及其組合方式。傳統居住建筑由入口空間、廳堂空間、過渡空間等構成,這些空間通過不同的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傳統民居。以滿族合院式傳統民居為例,它的空間布局是以南北向的軸線控制院落空間與序列,且軸線方向上,院落在縱軸豎向呈現由低到高的空間規律。

(2)建筑形態

建筑形態的研究量在居住建筑中是第二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總量的16.1%。建筑形態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建筑形態理論的研究,二是對傳統民居建筑形態的研究。對建筑形態理論的研究主要有建筑形態學、建筑類型學、建筑符號學等相關理論的研究。對傳統民居建筑形態的研究著力于現存民居,包括從立面造型角度分析建筑的外部形態構成:建筑屋頂、檐口、墻體、門窗等;從空間形態分析傳統民居的空間單元和空間結構;從平面型制分析基本型制,分析典型的形態組合模式,以及不同傳統民居建筑形態的具體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及人文背景。傳統民居建筑形態的研究有利于指導現代住區的設計和傳統民居的保護傳承。

(3)建筑裝飾

建筑裝飾的研究是第三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總量的15.2%。“裝飾藝術具有雙重性,一是依附于被裝飾的主體,在不破壞主體功能的前提下對其美化;二是裝飾藝術的價值可以獨立于裝飾主體之外,即功能主體密不可分,又在藝術層面上游離于主體之外。”①建筑裝飾的研究內容包括裝飾圖案、題材內容、構圖特征以及表達手法。建筑的所有構件和部位都是裝飾的對象,包括門、窗、墻、柱、梁、屋頂及瓦當。傳統民居中建筑裝飾手法有雕刻、繪畫等。其中雕刻又包括木雕、磚雕、石雕。在徽州地區雕刻工藝廣泛運用在傳統民居裝飾上。在現存的徽州傳統民居中隨處可看到其梁、枋、掛落、窗欞、雀替上精美的木雕。雕刻的內容包括花草鳥獸、幾何紋路、生活愿景及故事題材。

(4)建筑結構

建筑結構研究總量所占比例為13.4%,是居住建筑中研究量的第四位。傳統民居的建筑結構包括承重體系和圍護體系。承重體系又有穿斗木構架體系,木骨泥墻、夯土墻體承重、石砌墻體承重等承重方式。四川客家民居的承重體系可分為土墻承重和木構架承重兩種,其中土墻承重可分為夯土墻承重和土坯墻承重。土坯墻承重與夯土墻承重的不同就在于墻體的做法,其余做法均相同,土坯墻主要是用土坯磚砌筑而成。木構架承重主要有三種做法:穿斗式構架體系、抬梁式構架體系和穿斗與抬梁相結合的混合式構架體系。圍護體系主要研究對象是屋面、墻體及門窗。屋面按照材料不同可分為草頂和瓦頂,墻體有木板墻和竹編夾泥墻,門窗可分為對內立面的門窗、對外立面的門窗及天窗。“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了一定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②建筑作為居住文化“硬件”中最主要的內容,對它的研究一直都在進行。居住文化硬件中的其他內容如建筑材料、建造工藝及技術的研究也較普遍。建造技術及工藝是居住建筑實現的重要手段,關系到建筑形態、建筑裝飾等。建筑材料多受制于地域環境,建筑材料一方面需要滿足當地的氣候條件,另一方面還需要兼具實用性,降低營造費用。關于建筑選址的研究多涉及風水觀念、、人們生活中的禁忌。

2.2.2居住文化“軟件”——居住習俗研究現狀分析

(1)宗族文化

在居住文化軟件方面,宗族文化是居住習俗中研究最多的一項,占了居住習俗研究總量的22.3%。“宗法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點,西方中古時代諸侯國錯立,并無宗族上的關系,而我國殷代起就形成了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制度,到了周代,這種制度更為完善。……它以家庭-家族-宗族-氏族-村落-郡望的生長方式,從血緣化走向地域化,……使中國成為君臣和宗法雙重的二元國家。”③我國傳統民居的布局深受宗族文化的影響。贛南地區客家人遷徙至此地,仍然保留了古代中原地區的宗族制度和禮法觀念,其建筑格局也體現了這一點,“贛南客家傳統民居大屋內部縱橫交錯而秩序井然的建筑格局,集中體現了客家人尊卑有序的宗族禮法觀念。廳堂是整座建筑的核心部分……每進廳堂的高度逐級遞增。”④徽州地區與贛南客家地區宗族文化有相似之處亦有差別,“客家的宗族文化建立在單純的血緣關系上,而徽州地區的宗族文化則包含了血緣與地緣的關系,并帶有程朱理學的內容,從宗族血緣上升到宗法制度。”這種差別也是造成聚落形態差異的因素之一。

(2)社會文化

我國地域遼闊,由于地區環境及社會背景的差異,社會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及時代性。在我國影響較深的三種社會文化分別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教文化。地區佛教氛圍十分濃厚,佛教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道教思想在聚落環境營造及民居選址中得到顯著的體現。“天人合一”是傳統民居選址的核心思想,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天道和人道的和諧統一,我國傳統民居的人居環境反映著這一思想。道教經典《陽宅十書》中所提出的“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生”則是傳統民居聚落環境所追求的境界。⑤在影響下形成的風水文化細致地指導著民居的選址、營造。

(3)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占了居住習俗研究總量的16.3%,是第三位。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感受、體驗、判斷和再創造的過程。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與風格能大體可以反映不同地區居民的審美情趣,而單體建筑之間的差異更加細微地反映使用者之間的審美情趣差異。適宜的尺度與氣氛能夠滿足人們在心理上對美的追求。不同民族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其審美情趣也有很大不同。以滿族聚落與徽州地區建筑裝飾為例,滿族屬于北方民族,民風粗獷開朗,其室內裝飾也表現出這一特征,“滿族人很講究室內裝飾和擺設,一般都擺得規規矩矩,物件整潔,進屋后給人一種干凈利索的感覺。”⑥徽州地區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通常用建筑裝飾來表達、隱喻居住者的愿景,裝飾的內容也更加繁復。

(4)生活模式及生產方式

在對傳統民居的形成背景研究中,生活模式及生產方式是一項重要內容,生產方式關系到社會經濟模式,也影響了居民的生活模式。以徽州地區為例,其生產方式可分為務農和經商兩種,這種生產方式深刻影響了社會經濟、居住建筑建造及聚落形態。“從務農到經商,再到徽商形成規模,徽州形成了個人-家庭-宗族的三級經濟模式,在此基礎上,土地所有制亦是分為家庭私有和宗族共有兩個部分……徽州村落很難用均質化一的方式來規劃建造……居住建筑的建造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存在較大的靈活性和自由性,如漁梁村。”⑦居住文化軟件層面中宗族文化、社會文化、生活模式和生產方式及審美情趣的研究占到總研究量的70%,除此之外,政法制度、價值觀念及日常起居對傳統民居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政法制度中的土地制度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各朝代變法改制很大一部分是對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關系到民生問題,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社會活動。日常起居是人們在民居中的常態,它最直接地影響著民居的空間布局。價值觀念的研究多是通過分析其社會文化,了解價值觀念形成的根源,分析居住文化硬件中對價值觀念的反映。

3.小結

現有的研究資料表明,居住文化在居住建筑、居住習俗方面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關于居住建筑的研究表明,其各部分之間相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造成了居住建筑之間的差異,促使了居住建筑的多樣化,使我國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傳統民居。對居住習俗的研究表明,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心態文化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例如宗族禮法的基礎是家庭制度,它又在價值觀念的驅動下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起居。所有文獻樣本對居住建筑與居住習俗并沒有完全割裂地進行研究,而是以其中一個為主體相互依附地進行研究。從上述研究中,我們發現居住建筑、居住習俗不僅其本身各部分之間存在關聯,兩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關聯,兩者之間關聯性的研究將是研究者未來研究的方向。由于樣本并不能完全涵蓋居住文化與居住建筑的既往研究,研究結果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敬請各位讀者指正。

作者:蔡迪 劉陽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金正鎬.東北地區傳統民居與居住文化研究——以滿族、朝鮮族、漢族民居為中心[D].中央民族大學,2004.

[2].李秋生.贛南客家傳統民居的文化內涵初探[D].長安大學,2010.

[3].陳英.湘西傳統居住文化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8.

[4].胡媛媛.文化傳承下的上甘棠村聚落形態研究[D].湖南大學,2006.

[5].董黎.鄂南傳統民居的建筑空間解析與居住文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

[6]趙武.住宅設計對傳統居住文化的借鑒[D].中國農業大學,2005.

篇10

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建筑規劃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城市建筑規劃理念陳舊

科學的城市建筑規劃并不是用高樓大廈的數量來衡量的,而是要體現出這座城市的特點、未來的發展方向,綜合考慮城市的功能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等,才能夠將城市的建設與城市的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然而,現實中,城市建筑規劃更多地是以滿足目前建筑物需求為主、簡單的模仿其它城市的建筑,建筑規劃理念明顯滯后于城市發展、城市建筑設計的需求,比如,由于重新“規劃路”強拆現象時有發生,這就與城市建筑規劃未能夠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未能夠運用發展的眼光來規劃城市建筑建設有著直接關系。

1.2城市建筑規劃缺乏“個性”

建筑設計是一座城市的“地標”,而要提高城市的品位、提升城市的品牌影響力,就必須要突出城市建筑規劃的個性?,F實中,城市建筑規劃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忽視了城市建設是城市文化整個構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而言,每座城市都有鮮明的地域性、歷史性以及文化傳承性,如果城市建筑規劃游離于這些“積淀”之外,那么城市建筑就失去了其作為歷史、文化等傳承的功能作用,可以說,城市建筑規劃缺乏可行、缺乏創新已經成為“城市空間藝術”展示的“短板”之一,導致城市“自然特色”與城市人文品位的嚴重缺失。

1.3城市建筑規劃缺乏系統性

城市建筑規劃需要政府、各個部門以及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暢通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渠道,這樣才能夠使城市建筑規劃滿足城市發展各個方面的需求。調查結果顯示,當前絕大多數城市建筑規劃缺乏系統性,未能夠充分考慮城市經濟結構演變、產業結構變化、城市居民生活提升而出現的新要求等,從而導致盲目規劃、盲目建設的情況常常出現,這為城市建筑建設、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

1.4過度重視新城建筑規劃

當前,新區建設、新城開發似乎已經成為城市建筑規劃的“主旋律”,不可否認,這些建設活動的開展確實加速了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但是,盲目地進行新城區建設、規劃,卻忽視了對古建筑的保護與發展,甚至于個別地區以犧牲古代建筑為代價進行新城開發,這已經成為大多數城市建筑規劃必須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2優化城市建筑規劃的具體對策

針對當前城市建筑規劃存在的以上問題,制定針對性強、實效性強的改進對策,是優化城市建筑規劃布局、提升城市規劃設計“品味”的必然選擇。

2.1城市建筑規劃要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

當前,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要為城市的發展留出足夠的空間、建設一流的城市、提升城市配套服務能力及水平,就必須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發展的眼光來進行城市建筑規劃,統籌兼顧,貫徹全面發展的設計理念。城市建筑規劃不僅要能夠符合當前城市建設、發展的需求,而且要為未來的發展留有足夠的空間,否者,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如果規劃不科學、不合理,勢必會成為城市發展的障礙。建筑規劃創新、建筑設計創新首先應該是理念的創新,這是提高城市建筑規劃設計科學性的基本保障。

2.2城市建筑規劃要突出城市的“個性”

以城市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為切入點,將城市的建筑規劃、建筑設計與這座城市的發展史、人文特色以及確定的未來發展方向融合在一起,突出城市的“個性”,比如,德國魏瑪小鎮,規模不大,但是在世界上卻有較高的知名度,這主要取決于其建筑規劃基本山繼承了中世紀的風格,古老而又古典,即使是新建建筑也能夠體現出其濃厚的古典主義文化特色,因此,雖然并不新潮,甚至于顯得有些“古板”,但是因為其有自己的特點、品位,從而使得其成為世界諸多城市風貌中的一個“亮點”,吸引著大量的游客來此觀光游覽,這樣一方面提升了這座小鎮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為這座城市的發展積累的大量的資金、人脈。城市建筑作為一座城市文化、歷史的“積淀”,應該是這座城市文化、歷史、地理、生活等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時代產物”,在進行城市建筑規劃、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全方位分析、準確定位,不僅要彰顯城市建筑規劃的“外在美”,更要體現出城市的“內涵、底蘊”。一般而言,每座城市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城市建筑規劃過程中,突出城市建筑中的“個性”是促進城市快速發展、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的重要保障。

2.3提高城市建筑規劃的系統性

城市建筑規劃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過程,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使城市建筑規劃與城市發展需求相符,因此,必須要提高城市建筑規劃的系統性。首先,明確城市建筑規劃的目標,根據城市發展定位、經濟發展結構進行城市建筑規劃總體設計,提高城市建筑規劃的前瞻性、計劃性。其次,增強城市建筑規劃的“統一性”。城市建筑規劃、建筑物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可能在短的時間內“一蹴而就”,這就要求城市建筑規劃必須要具有一定的統一性、繼承性,絕對不能領導換了城市規劃思路也跟著換,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巨大的了資源浪費,也難以對城市建筑規劃進行準確定位。最后,城市建筑規劃工作必須要“有效管理”。城市建筑規劃所涉及到的建筑項目較多、區域較廣,建立完善的、統一的綜合管理制度,有助于促進城市建筑規劃、建筑項目的有序、合理以及協調發展。政府、城建部門、規劃部門以及具體建筑施工單位等必須要緊密合作,并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在遵循誠實發展“脈搏”的基礎上,有效地開展誠實建筑規劃。

2.4新城開發與“古城”保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