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傳統習俗起源范文

時間:2023-12-19 17:5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春節傳統習俗起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春節傳統習俗起源

篇1

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而春節的習俗世世代代的流傳下來,現在,許多國家也有了過春節的習俗。

在世界上,據統計,除了中國外還有,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把春節定為法定節日。

他們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萬人購年糕

春節是新加坡一年當中最盛大的節日。在年市上,各種年貨琳瑯滿目,一應俱全。過去中國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飯等,在新加坡的華人中幾乎都保留了下來。至今,新加坡華人們還認為,年糕象征著“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戶戶過春節的必備品。新加坡還從中國的廣東和香港等地進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應市。春節期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來到年市選購年糕等年貨。

而在春節的起源地?中國,春節的習俗也是很多的。從農歷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歷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后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并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后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

篇2

關鍵詞:傳統節日 專題報道 溯源 創新春節:探尋傳統節日最深的文化根源

2013年農歷春節前,《桂林廣播電視報》精心推出專題報道《蛇年春節:重溫舊年味,不忘老習俗》,以老桂林講桂林“老板路”(桂林方言,即故事)的方式,突出春節作為中華民族合家團圓喜樂的文化底蘊,對桂林人過年老民俗進行了細節性的報道,向讀者展示了“忙年、除夕、禮俗、廟會、喜興、上元”等從籌備到歡慶的各項節日民俗活動。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合,令人過目不忘,印象深刻。

為了從大眾角度更深入地體會春節民俗,記者還以《他們兒時過的年》為題,采訪了三位年齡分別為80歲、60歲、30歲的普通市民,在他們自述式的童年故事里,回顧了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至今桂林人過春節的習俗,體現了傳統節日的文脈傳承,增強了報道的廣度與深度,受到讀者廣泛好評。

冬至:挖掘地方傳統節俗的獨特魅力

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節點,冬至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桂林也不例外。在過去的桂林,人們對冬至的重視程度與春節相差無幾。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因此冬至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日。

《桂林廣播電視報》在2012年冬至節期間,重點報道《桂林人,這些過“冬節”的風俗你曉得咩?》。記者打破新聞寫作常規,采用鮮活的對話方式,以桂林本土資深民俗專家生動有趣的桂林方言貫穿首尾,身臨其境的敘事性結構凸顯人際文化的傳承和民俗的真實還原。繪聲繪色的場景描寫和至情至性的細節捕捉極大地增強了報道感染力。

中秋:呼喚現代社會缺失的情感交融

中秋節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有著獨特的文化意蘊?!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边@個被歷代文人傾情詠唱的傳統節日,象征著團圓、和諧、吉祥、平安和親情。但是,在當今的中國,商業氣息已經不可阻擋地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中秋節更像_個市場消費的狂歡盛宴,那些蘊合在圓月、月餅里面的文化、習俗和親情,日益淡化,甚至被漸漸遺忘。

2013年中秋節,這個屬于團圓和思念的節日,市民將怎樣度過?又有多少人會保留賞月這一傳統習俗?節前,《桂林廣播電視報》圍繞這一熱點話題展開隨機調查,記者采訪了30多位不同年齡段的市民,制作成題為《中秋夜:面對良辰美景,幾代人不同的賞月》的專題報道,通過《青年篇:月夜無眠,期待“風花雪月”》《中年篇:舉家賞月,漸成生活奢侈》《老年篇:懷念往昔,回味賞月溫馨》的細節敘述,聚焦桂林老中青三代過中秋的現狀,向大眾呼吁:社會發展了,中秋過節的形式日益豐富,但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的傳統習俗不應被忘掉。不妨利用中秋節,一家人到大自然中賞賞月,放松身心,增進家庭情感。

版面編輯還貼心地鏈接了一組《桂林賞月好去處》,為讀者提供賞月服務,希望在這個合家團圓的夜晚,人們能夠靜靜地賞月,只為求得心靈片刻的平靜和情感長久的交融。

重陽:注重單身老人歸宿的人文關懷

篇3

湯圓越煮越硬的原因:

1、湯圓是中國漢族的代表小吃之一,起源于宋朝,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湯圓象征合家團圓,吃湯圓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湯圓的種類繁多,根據中國各地的飲食文化不同,制作方法和用料也不相同,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

2、湯圓本身有HY1素,加熱時,會產生酶精,而酶精會使HY1變硬,HY1變硬則湯圓也變硬,所以湯圓越煮越硬。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2、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為了鎮惡驅邪。人們認為,小孩子很容易招來邪祟,可以用壓歲錢來壓祟驅邪。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的寓意是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3、壓歲錢分發的對象是晚輩,而分發的時間主要是在吃完年夜飯之后或者是在大年初一晚輩向長輩拜完年之后。其主要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福。

4、相傳,壓歲錢的起源比較早,但真正流行起來是在明清時期。古時候的壓歲錢就是錢幣,因此壓歲錢是很多小孩子過年最期盼的禮物。

篇5

春節(Spring Festival),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2年春節是在幾月幾日,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2春節是在幾月幾日2022年春節是2022年02月01日星期二。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于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于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傳統習俗臘月二十三,糖瓜粘。

這一天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顧名思義就是這一天正式開始過年了,二十三這一天就是正兒八經的開始,人們在這一天會置辦過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等到家里來客人在閑時吃的。從這天開始小孩子們是最高興的,因為糖管夠。

臘月二十四,除塵。

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打掃屋子,“塵”字和“陳”字想通,意味著陳舊的意思,這一天全家總動員意把陳舊、晦氣、霉運去掉準備迎接新的一年。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

這一天的習俗來源于傳說,傳說灶王爺上天之后會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疾苦,玉皇大帝會在二十五這一天下屆查訪,看看人間是不是如灶王爺所說的那樣,人們在這一天就做豆腐吃豆腐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大帝的懲罰。

臘月二十六習俗,去割肉(燉大肉)。

這一天家家戶戶是準備過年伺候客人用的豬牛羊肉,這一天也是小編最愛的一天,因為不管走到哪一家都有肉吃,這一天肉要切大塊兒,用大鍋慢慢燉,在古代是沒有冰箱的,燉熟的肉可以保存到正月十五左右,這一天可是家家飄香啊。

臘月二十七習俗,宰公雞。

這一天是把家里的家禽殺了備用,因為過年的飯桌上不能只有地上跑的動物,還得有能飛的,寓意著來年能飛黃騰達,當然這一天也是趕大集的好日子,家家戶戶在這一天會備足年貨,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

臘月二十八習俗,把面發。

臘月二十七準備肉食,二十八這一天就得準備主食了,因為從前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各家商店是不開門的所以年前必須準備充足飯食,發面、準備主食的原料都是大工夫。當然現在不一樣了,超市大年初二就開門了,甚至過年都不會關門。

臘月二十九習俗,蒸饅頭。

這一天是把昨天發的面蒸饅頭,越多越好,這是為了給年后要來的客人準備主食,有的大戶人家客人多,可能在二十八號這一天就開始蒸饅頭了。

臘月三十晚上,熬一宿。

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從早到晚都在忙,早上起來準備包餃子的面,餃子餡,年夜飯需要的菜品。家里的男人準備著貼春聯,放鞭炮,貼福字,寫牌位,太陽下山之后還要去上墳(在有的地區會把已故的人請回家里過年),年三十晚上稱之為守歲,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小孩子們放鞭炮,一直等到過了十二點,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偘研绿覔Q舊符。

大年初一,扭一扭。

大年初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起的很早,早早吃完飯,天一亮就開始挨家挨戶的去拜年,全國各地的百年習俗不一樣,在小編的老家是挨家挨戶去給老人拜年,跟在父輩的后面,進門跟著磕頭。這個時候婦女是不讓出門的,得等到老爺們們拜年拜的差不多了才輪到婦女們出動,婦女不像那人們一樣,她們只去自己家里的老人那,別人家不去。

春節的作文春節,歷代以來都是中國各種傳統節日之首,詩人們詠唱節日之時,先想到的就是春節了。其次才是重陽節,端午節等。正如王安石所說“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因為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很長,而且中國上下都過春節。所以,春節也是有著各種各樣的過法。

我們天天稱呼這個節日為過年,那么,“年”是什么呢?在古人眼中,年可不是什么“快樂,美好的事物”,而是一個可怕,邪惡的化身。它就是怪物“年”。它象征著霉運,厄運,會為人帶來災厄。而一年之末,同時也是一年之首,人們也要趕走這個“倒霉蛋”了。

春節一開始,人們對霉運的驅趕就開始了。孩子已經開始吃糖,買東西了,而大人們也開始買好,準備好除夕夜的一切了。這還不是重點呢!這只是一個序曲而已。大多數地區的春節,都是從臘月開始,在正月十五時結束。而且大多分為這幾個部分,以除夕為分界線,有除夕前,除夕和除夕后。

現在,是重頭戲了——除夕!大家可能會想:這重頭戲就只有一天,豈不是虎頭蛇尾嗎?那你可大錯特錯,雖然除夕只有一天時間,但內容可豐富多彩了。光是“走流程”就多極了。早上,不管是誰,都要洗澡,換新衣。要干嘛呢?是的,“年”被“趕”走了。當然,也有地區開始辦廟會了。到了晚上,也就是除夕夜,人們有的吃湯圓,有的吃餃子,還有的吃面。是的,這就是吃貨的最愛了——年夜飯。并且晚上,煙花閃耀著,爆竹齊鳴,好不熱鬧!

除夕后,小孩忙的不亦樂乎——紅包來了!人們開始休息,買魚,漸漸恢復以往的樣子。

篇6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春節和除夕有什么區別,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除夕夜的來歷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著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 訴孩子夕又來做亂,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 氣宇不凡??伤匀焕^續勸說,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跋Α鲍F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 。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 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跋Α贝篌@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 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 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春節起源春節的來歷,在中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中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后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并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后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后,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春節正月初一的習俗開門炮仗

開門炮是漢族傳統年俗。農歷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剛蒙蒙亮,人們便起床了,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梆敲三更,響炮連天,這意味著開門大吉,也宣告新年開始。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通常指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必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

拜年的傳統正確時間應該是除夕零點以后,這個時候新的一年真正開始大家互相祝賀,而早于零點就屬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屬于晚年了,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p>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篇7

冬至做為節氣與節日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到冬至節家家戶戶都會過冬至,那么冬至還有哪些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2021冬至節氣簡短介紹,歡迎大家來閱讀。

2021冬至節氣簡短介紹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就排在了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傳統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或一氣,一年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对铝钇呤罴狻逢P于冬至說: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這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天文學上也以冬至日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至日標志著陰氣到了極點,陽氣開始到來,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上的熱量比地面向空間發散的少,短期內氣溫還會繼續下降。所以,冬至也是寒冷的開始。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所以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實質上相當于今天的春節。

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冬至過后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也表明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的。為了區別于后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也有稱做"添歲"、"亞歲"。而冬至這一天,被稱為長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

冬至作為節日來源于什么時候冬至的起源,約在3000多年以前,而把冬至作為節日的來過源,則起始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而且,當時的“冬至”是被看作“新年”之始的,因為按大周的“周歷”,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的,它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當時,大周的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他老人家,曾用“土圭法測影“,并在“洛陽”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之后便定此為“土中”,但是他沒有想到這個舉動卻造就了一個影響了我國幾千年的節日。

冬至吃什么好北方冬至吃餃子。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冬至,“數九寒天”的開始,北方有吃餃子、餛飩等風俗,南方則吃米團、長線面。

南方湯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岸翀F”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滕州羊肉湯。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個好兆頭。

蘇州米酒。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閩南姜母鴨。在閩南地區,當地人會在冬至享用姜母鴨。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

篇8

“引萬束春光入院,為希望打開心簾。煮清酒溫馨彌漫,邀親朋一飲歡年?!卑菽?,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包含著祝福長輩、感恩親朋、問候街坊等情誼,是對新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禱。下面,我們就把中國從古至今拜年歷史的演變理一理。

遠古時代

驅趕傳說中的怪獸

傳說中,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頂獨角,口似血盆。每逢農歷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慶賀未被“年”吃掉。久而久之,拜年便形成了習俗。

春秋時期

辭舊迎新拱手禮

“拜年”的最初意思見于《左傳?昭公十七年》:“慧所以除舊布新也”,“慧”即掃帚的意思,本指掃除塵土,在此引申為除卻過去一年的晦氣,迎來新年好運。

《禮記?曲禮》記載:“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我們今天拜年時所行的作揖禮,就源于春秋時期的拱手禮。作揖拜年時,雙手的標準動作是:左手在外包住右拳,雙手拇指并列,不要翹起來,也不要相互壓住。通常情況下,對尊長行作揖禮時,除了手上的動作,還要鞠躬,表示尊敬。

魏晉南北朝

親族拜年飲屠蘇

親族間的拜年活動,早在南朝時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這里說的是以長幼為序的本家拜年。其中,“屠蘇”是一種酒的名字,飲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在新年第一天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唐宋年間

帶著名片送祝福

據考證,真正意義上的拜年出現在唐代,盛行于宋代。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有相關記載:“正月朔日……士兵皆交相賀,民男女,亦皆鮮服往來拜節”,可見當時士兵互賀,百姓則穿著新衣,互相拜年。還有史料記載,在宋朝的上層社會中,倘若有的人交友廣泛,難以登門遍訪,就會派仆人帶上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也會貼一個紅紙袋,上寫“接?!眱勺郑脕硎⒎琶?。

明代

漫天飛來賀年卡

到了明代,拜年習俗又添了新花樣。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寫道:“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庇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边@里的“謁”就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已經在互贈賀年卡了??梢?,古人也是相當有潮流精神的。

清朝

拜年必須講次序

自明清開始,拜年的次序便固定下來:首拜天地神仙,次拜祖先畫像,再拜高堂尊長,最后全家按長幼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則拱手祝福。另外,拜年中的“團拜”形式,大約出現在清朝。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連年誼,以敦鄉情”,即為此意。

當代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篇9

一 、嫩江流域達斡爾族民間歌舞起源的傳說

達斡爾族民間舞蹈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民間傳說,在達斡爾族所崇奉的神靈中,有一位稱之為“笊籬姑姑”〔7〕的舞蹈女神,據說是一位聰明美麗、擅長舞蹈的姑娘。有一年大年三十夜,煮餃子的時候,她去鄰居家借笊籬的路上,因天寒地凍不慎摔倒被凍死,人們為了紀念她,把她奉為舞蹈之神“笊籬姑姑。”傳說,過去人們跳舞的時候,首先要將她的神像擺放在桌子上,經過一番祭奠后才開始跳舞。

笊籬姑姑,在達斡爾語里稱為“笊籬巴日肯”,在達斡爾族宗教神之中稱為 “舞神”。 嫩江流域達斡爾笊籬姑姑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然而笊籬姑姑舞蹈之神的地位,從請笊籬姑姑的習俗中依稀可見。

嫩江流域達斡爾人請笊籬姑姑儀式,多在春節后的正月十六的夜晚。由于笊籬姑姑是女性,所以傳說請笊籬神姑姑必須都是女性。她們用柳條編制的一把笊籬作臉(剝去皮的柳條白色的很像人臉),縱向扎兩根分開的木棍為兩條腿,橫向扎一根木棍為兩個手臂,然后穿上女孩的衣服制成神偶像。傳說笊籬姑姑是在牛糞下面,正月十六正值隆冬季節,由寡婦帶著大家進入牛圈里,大家翻牛糞餅,請笊籬姑姑。笊籬姑姑請進屋里后,把笊籬姑姑神像立在方桌上,并擺上供品。這時笊籬姑姑的神偶像就開始跳動了,大家唱著歌,與笊籬姑姑一起跳起舞來。歌詞大意是這樣的:莎拉騰格,紹莎勤金,她倆把姑姑請來了,快來用糖餅祭祀,快來跳舞。莎拉騰格,紹莎勤金,她倆把笊籬姑姑請來了,牛糞已經抹好,馬糞已經擺上了,請來了。莎拉騰格,紹莎勤金,她倆把笊籬姑姑請來了,九位姑娘快舞蹈,九位老太太快舞蹈,請來了!請來了!

從歌詞中可以感受到歌舞場面的熱烈,人們情緒高漲,同時也使我們了解了達斡爾族供奉笊籬姑姑儀式的習俗。歌舞升平場面結束后,大家把笊籬姑姑送回到牛圈邊,把神偶像的笊籬、木棍等骨架遠遠扔掉,整個儀式結束。

二 、嫩江流域達斡爾族哈庫麥勒(魯日格勒)舞的傳說

篇10

少先隊中秋節活動方案一

一、活動目的

中秋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的最大意義與主旨是“團圓”。團圓與和諧緊密相連,團圓不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內心的和諧與相通。為充分發掘傳統節日內涵,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激發廣大師生的民族情感,我們要通過中秋節來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二、活動主題:“我們的節日·中秋”

三、活動時間:20XX年9月9日

四、活動地點:教室

五、活動內容:

活動一:中秋節的風俗和來歷

1、知道中秋節的日期,了解中秋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

活動二:月餅

1、感受月餅的香甜。

2、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

活動三:網上閱讀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可以組織學生上網瀏覽,查閱有關中秋節的故事和詩歌,并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記錄下來

活動四:應用與深化

通過調查研究,學生了解了有關中秋節的一些知識,讓學生設計自己怎樣度過今年的中秋節,并通過語言或其他方式表現出來。通過對有關中秋節詩歌的搜集,鼓勵學生培養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與習慣。

六、反思與拓展

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學生作品的展示與評比,指導學生總結研究成果,最后舉行“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價值,同時,教師適當引導與鼓勵學生進行其他研究活動的興趣。

少先隊中秋節活動方案二

一、活動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

2.通過了解家鄉過中秋的風俗習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二、活動準備:

收集當地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以及中秋節的相關故事、傳說、詩詞等資料。

三、活動實錄

1、情境導入

播放音樂《花好月圓》,營造一種中秋的氛圍,同時展示圓月的畫面,引出僅次于春節的我國傳統佳節——中秋節

輔導員:中秋節是月亮最圓的時候,是團圓的日子,我們心里也會喜洋洋、甜滋滋的,那中秋節是怎么來的呢?

(1)出示月相圖(初一到十五的月相變化)。

輔導員:隊員們?每當天氣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盤、像圓餅。)

(2)、出示圓形月餅,讓學生比較。

輔導員:月亮在最圓的時候是什么日子?(每個月的十五日左右。)

(3)、說中秋由來。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時候月亮圓滿,象征團圓,所以也叫團圓節。它起源于魏晉時期,在唐朝初年成為我們國家固定的節日,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傳統節日。中秋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剛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報的遺俗。

2、中秋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1)輔導員引:中秋節在我們中國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月圓人團圓”,那是一個溫馨和諧、及富詩情畫意的節日。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現在就讓老師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嫦娥奔月》(見附后資料)輔導員:有誰能來講講有關中秋節的傳說,中秋節的起源及一些民間故事?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引導隊員講出不同版本的傳說,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等。(展示嫦娥奔月動畫圖片。)

輔導員(小結):看來中秋節是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

(2)隊員扮演嫦娥姑娘來介紹其他中秋節的習俗

輔導員引:好,聽了我給你們講的故事,你們一定意猶未盡吧?,F在我們請嫦娥姑娘來給我們介紹中秋節有趣的傳統習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3)繼續介紹關于中秋節的神話故事

好,聽了嫦娥姑娘的給我們的介紹,我們覺得中秋節真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啊,它還有許多傳說故事呢———《月中玉兔》、《吳剛伐掛樹》

3、中秋佳句知多少

輔導員: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團圓節這份思念當然會更密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期,詩人就會用詩詞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誰會背關于月亮的詩歌呢?隊員齊背《靜夜思》。

4、歡樂過中秋

輔導員:隊員們每年是怎樣過中秋的呢?隊員講出各種賀中秋的民俗活動,引出吃月餅、送月餅。

月餅的外形——圓,象征團圓,表達合家團圓。

餅中有餡,表面有花紋,花紋主要有月亮、桂樹、玉兔等在圓中表達美好的愿望?,F代的花紋設計更是各異,別致。(欣賞月餅圖片若干張)

全班品嘗月餅。

5、討論中秋節活動方案

中秋節就要到了,你們有什么想法嗎?談談今年打算怎么過中秋節,隊員之間交流。

四、小結

隊員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中秋節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雖然大家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愿望,那就是:花常開!月常圓!人常在!老師感到好開心!看來,我們505中隊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節的月亮一樣圓圓整整!

最后,我提前祝大家中秋快樂!

少先隊中秋節活動方案三

中秋節是歡慶豐收的節日,是團圓的節日。中秋的月餅象征著人們渴望家人團圓、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在這個傳統節日來臨之際,我們學校少先隊大隊部決定利用這個節日,舉行一次少先隊中秋節活動。具體活動方案如下:

一、學校利用宣傳欄、雛鷹小廣播等輿論工具,讓學生了解有關中秋節來歷等有關知識。

二、在中秋節假期期間,讓學生充分收集有關中秋節的故事,詩詞,起源等知識,使學生能充分感受到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收集的材料回校后在班主任老師的指導下歸類整理上交學校)

三、各中隊舉行一次以中秋節為主題的班隊會??梢栽娫~朗誦,也可以是中秋節故事會,還可以舉行一次中秋節演講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四、請各中隊在9月12日前,上交本中隊的活動設計方案以及相關的照片。(照片上要能明顯的看出是中秋節班隊活動)

希望各中隊輔導員老師能認真對待,本次活動將列入班級考核,切實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濃厚的民族風情,提高學生愛祖國的思想意識。增強學生熱愛黨,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極大熱情,爭取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少先隊中秋節活動方案相關文章:

1.2016小學中秋節活動方案

2.幼兒園中秋節活動方案3篇

3.幼兒園中秋節主題班會活動方案

4.小學中秋節手抄報活動策劃方案

5.2016年中秋節幼兒園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