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評估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科學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科學評估

篇1

【關鍵詞】:大學英語網絡教學 終結性評估 形成性評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4-0036-02

2007年7月10日教育部正式了經過試行、修訂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該“要求”指出:“對學生學習的評估分為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兩種。形成性評估是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和發展性評估,即根據教學目標,采用多種評估手段和形式,跟蹤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庇纱丝梢?形成性評價在現代英語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形成性評價以評價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學習內容的水平為基本出發點,以課程目標為統一標準,以教學過程、學生發展和進步為關注的焦點,尤其目前基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大學英語改革, 形成性評價已成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需求。

一、形成性評估的內涵及必要性

1. 形成性評估的內涵

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 年由美國著名評價學專家斯克里芬(M. Scriven) 提出來的,之后美國教育家布盧姆(B. S. Bloom)將形成性評估運用于教育評估實踐中。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許多學者開始重視形成性評價對教學的影響。Weirt建議教師應采用形成性評估,這樣可以有效地調整教學各個環節和學生的學習行為。Harlen&James強調形成性評價的關鍵是認清學生現有水平和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Bachman&Palmerts從考試的角度探討了形成性評估,強調用于形成性目的的考試可以幫助指導學生學習,幫助教師調整教學方法和教材。因此形成性評估具有以下內涵:

首先, 教學評估是一個過程; 在教學評估的活動過程中,伴隨著一系列的檢測、考核等活動, 以搜集、分析、處理、評估信息。其次, 教學評估的活動過程,是一種有明確的目的、以實現狀態與預定目標相比較的活動過程。其最終目的是用一定的價值標準對教學情況進行價值判斷, 品評優劣, 以助決策。

2. 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課程形成性評估的必要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 ,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要的監控與輔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對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而言 ,這一點尤為重要。網絡技術為自主學習、個性學習提供了極為有力的環境和條件。在強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新形勢下,傳統的、只重視反映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估已難以對網絡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習要素進行客觀而科學評估。同樣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形成性評估的重點在于對學習中知識建構過程的評價,這要比強調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更為全面和準確。因此,形成性評估是教學評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客觀有效的形成性評估既可以使教師獲取準確的反饋信息以促進教學,又可以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從理論上看,形成性評估更適用于網絡教學,而網絡教學也需要形成性評估來引導、監督和管理。

二、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之間的關系

形成性評估彌補了終結性評估的不足, 是檢驗教學不可缺少的步驟和手段。

二者的互補關系如下表所示:

以構建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的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 提倡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以知識的轉化為目標, 目的在于將新知識與學習者已有的個人知識構件和認識整合,而教師則起到組織、 指導和促進的作用。從這一理論出發, 對學習的評估也應該是連續性的, 必須反映學習者進行知識建構的學習過程,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形成性評估強調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提供反饋信息,并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傲⒆氵^程、促進發展”是這種評估思想的集中體現。

三、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課程形成性評估方法

網絡環境下形成性評估應當包括學生自我評估、 學生相互間的評估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評估,并以量化的成績表現出來。完善的形成性評估體系應當是這三方面的綜合評價結果。

1. 學生自主學習與評估

這一部分的評估是通過學生檔案記錄(Student Portfolio)來實現的。學生檔案記錄主要目的是記錄學生學習的過程,內容可以包含單元學習的總結 ,難點重點的概括 ,學習拓展的內容(包括文化背景的知識和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記錄) ,以及對階段性的聽、說、讀、寫、譯能力的評價;反映學生學習狀況的測驗或學習記錄;某一特定學習任務的過程記錄等。在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課程教學模式中,這部分記錄可以由計算機完成,這樣形成的記錄更加客觀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更好地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

通過以上方式實施的形成性評估 ,可以獲得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真實而全面的反映。教師與教學管理部門可以通過按照一定比例對上述內容進行量化,得出形成性評估的結果,從而確保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并且可以為教師提供學生學習情況的最真實的記錄 ,使教與學可以更好的互動 ,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2. 學生相互間的評估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 ,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學習領域內的一些日常活動或實踐。這些接近生活真實的、復雜的任務整合了多重的內容或技能,它們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應用所學的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意識到他們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有意義性。這一觀點對語言學習尤其適用。學生相互間的評估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激勵并監督,可以使學生從另外的角度審視學習內容,達到內化語言知識的目的。學生相互間的評估可以將學生分學習小組進行。評估內容可以包含學習小組活動記錄,學習小組成員階段性學習能力掌握情況以及相關建議。教師要按照一定比例對上述內容進行量化,得出形成性評估中學生相互間的評估的結果。

3.教師對學生的評估

教師對學生的評估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3.1 教師對學生的評估主要來源于面授中學生與教師的交談、網絡課堂上的BBS留言和學生在課堂的短劇表演、各種主題英語演示、情景對話、主題辯論、小組討論總結等學習活動中的表現、階段測試及作業情況記錄。課堂表現、階段測試與作業情況完全能夠準確量化,為教師提供評價教學效果的最直接數據。

3.2 學習紀律情況記錄

學習紀律是學生習效果的保障 ,是形成性評估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學習紀律情況記錄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由教務管理部門要求 ,而任課教師負責實施。

通過以上三種方式實施的形成性評估,可以獲得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真實而全面的反映。教師與教學管理部門可以通過按照一定比例對上述三方面內容進行量化,得出形成性評估的結果,從而確保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四、結論

形成性評估是對學生學習的準確和全面客觀的評估, 尤其在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中,使學生變被動、強迫的學習轉為主動的,有興趣的自主學習。學生們不僅在英語課堂上積極參與、思維活躍,在課后也樂于與老師同學們用英語交談。同時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英語學習途徑得到拓寬。英語教學才能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使他們具有終身教育的能力。開展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課程形成性評估,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實行監控,使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學習 ,有步驟地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達到大學英語教育和教學改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Black,P.and William,D..InsidetheBlackbox:RaisingStandardsThroughAssessment[J]. 1988

[2] 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羅少茜2003.

[3] Bachman, L, Palmer,A.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1999.

[4] 周聘娣、秦秀白,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電化教學, 2005.5.

篇2

(一)水工環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

判斷水工環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要對水工環地質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并且結合外部環境進行判斷,不能僅僅依據水工環地質災害的面積和數量進行判斷,例如,如果有一個工程項目的場地只有一小部分的面積存在較為嚴重的地質災害,而這個工程場地的其他地區沒有地質災害,這個時候,工作人員要結合工程場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地質災害可能性的判定,不能簡單地得出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結論。要在調查工作中,重點關注被調查地區的巖層和地形,科學的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進行明確的劃分,對地質災害發育程度不同的地區采取不同的調查方法。

(二)地形地貌的形狀

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工作,需要對調查地區的地理形狀和地貌特點進行深入的調研,不能僅僅對地形地貌的基本形態進行考察,要對斜坡、沖溝等細節進行全方位的考察,考察人員要切實認識到,只有對這些細節具備充分的了解,才能夠把握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關鍵點,從而科學的進行水工環地質災害的評估工作。評估工作要對調查地區的具體地理形態進行科學的統計,制作報告的過程中,要將建筑的具置和周邊的地理環境進行詳細的統計,并按照統一要求制定成規范的報表,以便改良工作可以根據報表制定科學的方案,改善地質環境。

二、我國水工環地質條件

隨著我國水工環地質災害評估水平的提高,很多專業評估人員的思想認識和專業技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依然還有一些評級機構的專業人員沒有掌握水工環地質災害的科學評估與方法,一些評估人員不能對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和工程地質條件進行準確的區分,以為二者是一樣的,這樣錯誤的認識,導致評估工作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當前,我國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將地質災害分為三個等級,即良好、較差和不良三個等級,不良狀態主要表現為,巖溶的發育過于強烈,嚴重的損壞了沖溝,非常嚴重的軟土沉陷使得抵制受到嚴重破壞,還有膨脹土等等不良的地質發育。在水工環地質破壞方面,最嚴重的屬于工程地質破壞,很多大型工業企業的生產對當地地質造成了嚴重損害,一些工業生產所需的化學材質,由于缺乏科學的保存技術,長時間棄置在土地之上,一些對地質有害的化學物質滲透到了土地當中,造成非常嚴重的地質破壞。還有的大型工程項目在沒有充分做好工程地質保護的情況下擅自進行地基挖掘,造成很多地區的地質破壞。壞境地質災害也是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地區缺乏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使得一些原材料開采企業在未經環保部門許可的情況下擅自進行土地資源挖掘,導致很多地區出現了水土流失等現象,還有些地區對工程后期的環境保護工作沒有進行嚴格的監管,使得這些地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環境地質災害問題。

三、對水工環地質災害進行評估

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首先要對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進行調查,發育程度要科學的區分為若干等級,在外部條件一樣的情況下,如果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在55%以上,這種地質災害屬于強度地質災害,如果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在24%—10%之間,這種地質災害屬于中等地質災害,如果地質災害的發育強度在10%以下,這種地質災害屬于低級地質災害。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也有明確的等級劃分,低級的水工環地質災害往往指一百萬元以下的財產損失和五人以下的傷亡,中等級別的水工環地質災害往往指一千萬元以下的財產損失和十五人以下的人員傷亡,高級水工環地質災害是指超過一千萬元的財產損失和超過十五人的人員傷亡。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是一種科學的評估方式,對水工環地災害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合理的預測,預測評估需要首先對參考因素進行科學的選擇,只有以準確的參考因素為依據,才能真正計算出與實際情況沒有太大差異的地質災害預測方案,地質環境的復雜程度是預測評估的主要參考依據之一,只有準確的了解地質條件的具體形態和具體組成部分,才能夠科學的計算出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情況。降雨量也是預測評估地質災害的重要依據,只有對該地區年均降水量和該季節平均降水量取得充分的了解,才能夠按照科學的預測評估方法,預測地質災害等級。巖土性質也是預測評估工作人員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因為巖土性質問題而出現的地質災害非常多見,因此,必須了解巖土性質,才能做出準確的地質災害預測評估。

四、水工環地址災害危險性評估和預防舉措

(一)工程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和預防舉措

在工程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方面,要首先對工程項目進行了解,掌握工程項目的地基挖掘深度,施工所需材質等等基本因素,以便做出準確的預測,很多大型水電工程往往選擇山區作為工程地址,山區土地的地質災害情況與其它平原地區的土地地質災害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必須結合實際地質情況進行合理的預測,然后才能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方案。

(二)水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與預防舉措

要將地下巖溶的發育情況作為水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依據,充分把握對水文地質災害強度具有關鍵性影響的因素,根據影響程度的不同制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案,并根據評估方案確定預防措施。

(三)環境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與預防舉措

首先,要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以便每一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人員能夠充分認識到工作的重要性,從而認真對待本職工作,要對不同自然條件的地質采取與之相對應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措施,確保評估工作的科學性。要從根本上預防環境地質災害的發生,及時完善環境保護方面的各項法律法規,并督促執法機構嚴格執行,切實避免環境地質災害的發生,為我國公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間。

五、結束語

篇3

關鍵詞: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策略

引言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廣闊,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水資源,借助水利工程可以實現對礦產資源與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使用,而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設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其會對整個水利工程的后期使用產生巨大的影響。為此,本文在分析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現狀以及地質環境給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造成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化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一些策略,可供參考。

1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現狀

水工環地質工作牽涉到諸多領域,但本文著重對水利工程方面的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進行研究。為了保證順利、有序地開展水利工程建設施工,應對水利工程施工現場的勘測工作加以高度重視,編制具有針對性且合理的施工計劃,以保證施工計劃能夠與當地的施工環境相符合,為水利工程建設完成后的正常使用奠定基礎。從當前情況來看,盡管在建設水利工程的過程中,均能做到對所建造的水利工程實施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然而,由于某些作業人員的專業素養不足,再加上某些設備和勘測技術非常有限,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由于當前我國缺乏技術創新,致使勘測技術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因為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要求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和素養,如果作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素養不足,則必定無法準確地對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等級進行劃分和評估,無法對工程地質環境及巖土體工程的地質特點進行精準的劃分,這樣必定會大大降低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準確性。此外,施工水平也是影響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一個主要因素,倘若施工水平偏低,則有可能增加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2地質環境給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造成的影響

2.1地形地貌造成的影響

地形地貌給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造成的影響主要是指水工環施工現場的地形地貌給工程施工造成的影響[1]。而施工技術及施工方案與地形地貌造成的影響存在較大的關聯,而且與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等級密切相關,先進的施工技術和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的減少地形地貌造成的影響,降低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因此,在開展斜坡等地形施工時,應先對地形條件加以充分考慮,編制科學且具有針對性的施工方案,再采用先進的技術來開展施工,這樣可以防止因施工操作不當而增加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在編制水工環施工方案及施工預案的過程中,應對施工現場的地形地貌加以充分考慮,不斷地優化應急預案,落實好施工現場的監督、指導工作,這樣方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地形地貌對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影響。

2.2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

地質災害給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造成的影響主要是指以往施工現場出現的地質災害給水利工程施工帶來的影響,技術人員在勘測施工現場時,應盡量做到合理地制定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科學地劃分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2]。譬如,在勘測水利工程對應的水工環施工項目的施工現場時,應認真勘測施工現場的所有施工項目,以免影響施工方案的編制,影響水利工程后期的正常使用。另外,在勘測施工現場的地質災害時,應科學地劃分地質災害較為突出的地區,以便施工人員及時地采取對應的防范對策,為順利、有序地開展水利工程施工奠定基礎。

3優化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策略

3.1加強對水文環境的勘測

在評估水工不地質災害危險性時,應重視對水文環境的勘測,科學地分析水文條件,恰當地使用水文因素來評估水工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為提升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奠定基礎。在優化水文環境勘測的過程中,應對評估依據及參考數據進行科學地設定,合理地分析現有的水文條件,一般來說,應將地下巖溶的發育狀況作為主要的評估依據,通過對危險等級和巖溶發育狀況之間的關聯進行分析來得出危險評估結果,再根據危險評估結果來編制處理對策及防范對策,以保證水利工程施工的順利開展[3]。

3.2加強對地質環境的勘測

通過加強對地質環境的勘測,可以有效的減少地質環境給水工環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為科學地評估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奠定基礎。在勘測地質環境的過程中,應先對地質環境現有狀態、施工設備及技術可能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并以此為依據來編制出防范生態環境破壞行為的措施,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保證施工順利開展的目的。同時,還應對管理部門的監管職能進行全面優化,以便更好地監管工程施工過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確保評估結果的準確性。

3.3加強對施工現場的勘測

在勘測水利工程施工現場時,必須對施工現場進行合理地劃分,嚴格落實好每個區域的勘測工作,嚴密監控施工現場四周的環境條件,同時,必須對各種可能造成地質災害危險的因素加以全面考慮,認真落實好對施工現場的勘測工作,為提升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精準性奠定基礎。譬如,通常情況下,水利工程均建造在山區,所以,在開展施工前,應加強對山區的勘測,盡可能詳盡地掌握施工現場情況,再根據勘測結果來編制施工方案,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少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提升評估結果的準確性。

4結語

目前我國水利工程建設已步入了飛速發展時期,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也已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一個焦點。在評估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地質環境、水文環境及施工現場的勘測,這樣方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準確性,為順利、有序開展水利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王雪,黃娓.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策略分析[J].低碳技術,2017(20).

[2]羅升華,陳宇超.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策略分析[J].礦山工程與建設,2017(4).

篇4

關鍵詞:人口遷移;生態環境承受能力;評估

中圖分類號:X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1

隨著城鄉統籌發展的推進以及國家對貧困地區移民搬遷工作的推進,國家、省級重大項目建設的推進,移民搬遷甚至整村、整鄉鎮成建制的搬遷現象也不罕見。這些人口搬遷后必然加大目的地的人口規模,并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探討人口遷移背景下生態環境承受能力評估具有現實意義。

一、人口遷移背景下生態環境承受能力評估的目的和意義

(一)生態環境承受能力評估有助于風險預警。在人口遷移的決策階段和遷移之初進行評估,一方面,可以更科學的掌握遷入地生態環境承受能力(從量化的角度),可以承受多大程度的人口遷入,從而為進行決策提供參考,避免出現人口過度遷入的情況。另一方面,在人口遷入之后,可以根據生態環境的實際變化,對其承受能力進行客觀的評估,發現可能或者將會出現的問題,并進行預警,可以避免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帶來的重大損失。

(二)生態環境承受能力評估有助于利益補償的推進。人口遷移對遷出地的居民而言意味著放棄原有的“生態福利”,對遷入地居民而言由于人數的增多可能造成“生態福利”稀釋,因此要進行生態利益補償。而進行生態環境承受能力評估,可以從量化的角度測算遷入前后(遷入地居民)、遷出和遷入前后(遷出居民)居住地生態環境承受能力的變化,從而為“生態福利”補償提供了量化基礎,避免了定性的說明。

(三)生態環境承受能力評估有助于進行針對性的干預。對于遷入地而言,遷入人口后必須采取措施對生態環境進行補償,如通過綠化、建立各種垃圾、污水處理設施來提供生態環境承受能力,進行承受能力評估,一方面,可以發現哪方面的承受能力較弱,為進行生態干預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至少需要進行多大程度的補償提供參考,以便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

二、生態環境承受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生態變化。生態變化是用于衡量居住地居民生存和發展生態條件的變化,主要可以從人均土地占有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綠化面積三個指標來考量。若評估地為農村,則人均土地占有量可以變為人均耕地占有量,人均生活用水量可以用人均降水量等更容易量化的指標來進行評價。

(二)環境變化。環境變化用于衡量居住地居民生存和發展環境的變化,主要可以從生活垃圾排放量、廢水排放量、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或者采用PM2.5即每立方米空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的含量)、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毀壞程度四個指標來進行衡量。

(三)生態保護。生態保護是指為提高生態承受能力而做出的努力,這種努力會在未來形成生態承受能力的一個部分,因而需要加以考慮。這主要可以從人工植樹造林量、土地開荒量、安全用水率等指標來進行考察。

(四)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是指為提高環境承受能力而做出的努力,同樣,這可以從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年廢水處理能力、環境保護設施完善程度(如垃圾池的修建等)來進行評價。

三、生態環境承受能力評價方法的選擇

(一)構建模糊綜合評價因素集和綜合評判的評判集。以 表示生態環境承受能力評價的要素集,分別對應第二部分的各項二級指標。以表示評價等級,等級越高表示承受能力越強, 最強。

(二)進行單因素評判,構建模糊關系矩陣。以表示因素獲得評價的隸屬度,這樣就可以獲得因素獲得1到5及評價的一個單因素評判集,為了剔除量綱,在具體的運算過程中對作歸一化處理,使之滿足。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模糊關系矩陣R:

(三)進行模糊綜合評價。以表示各指標的權重,,B表示評判的結果,于是,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評價結果為。為清晰的標書評價結果,還可以對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

四、生態環境承受能力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注意事項

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生態環境承受能力進行評價,要對評價主體的選擇、權重的賦予等方面下功夫,以此來提高評價的科學性。

(一)要注意選擇評價主體。 評價主體的選擇即要避免讓單一的主體進行評價,要盡可能的將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納入評價的主體中,主要包括政府部門、原住居民、遷入居民。通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來分析各種不同主體的態度,使評價的結果更多的反應實際情況。

(二)要注意權重的賦予。 權重代表著不同的指標的重要程度,權重的大小直接關系著評價結果,因此必須采取較為科學的賦權方法才能使得評價結果更為科學。在具體的實踐中,可以采用專家賦權法,即依托專家的知識對不同的指標進行賦權。

(三)要積極的利用評價軟件來進行運算。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評價,涉及到大量的運算,因此,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借助于mceGRAY等專門的軟件進行計算,以此來降低運算的難度,提高運算的準確性。此外,還可以采用軟件編程等方法來進行計算。

(四)要注重評價指標的選擇。選擇評價指標,除遵循可操作、科學客觀等要求外,還要注重評價目標因素。由于人口遷移的目的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如重大項目人口遷移、地質災害隱患帶來的人口遷移等等,因此,在設計具體的指標時,需要根據這些現實情況進行適度的調整,以便提高評價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彭念一,呂忠偉.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評估指標體系及測算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12):87-89.

篇5

Abstract: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 has constructed a large number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however,the constructionis essentia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ydropower projects have a larger and longer disturbance to the environment . In a general sense,influence includes immigration on the sediment and river; on climate,hydrology,geology,soil,water,fish and biological species; on the heritage and landscape and the impact on human health.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geological hazard assessment have become a Water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stage of the important work.

關鍵詞:水利水電;環境巖土工程勘察;地質災害評估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geological hazard assessment

中圖分類號:TV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6-0148-01

0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大量的修建水利水電工程,然而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對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強度較大、時間較長。從普遍意義上講,水利水電工程在環境方面的影響主要包括移民問題對泥沙、河道的影響;對氣候、水文、地質、土壤、水體、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對文物和景觀的影響;以及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等。擾動區(特指工程施工區)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常發生根本改變,難以自我修復,必須加以人工措施促進其恢復進程。植被恢復是生態系統恢復的基礎。擾動區退化植被恢復與重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需統籌規劃,科學設計與施工,才能保證恢復進程的順利進行。[1]

1環境巖土工程勘察工作要點

首先,工作人員需要進行詳細的環境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①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②區域構造穩定性評價;③地裂縫勘察評價;④泥石流勘察評價;⑤區域地面沉降勘察評價;⑥巖溶勘察評價;⑦采空區勘察評價等七項勘察內容。[2]

其次,工作人員還需要對工程環境進行特殊土影響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六項內容:①黃土濕陷性;②紅粘土分散性;③軟土的觸變性、流變性、高壓縮性、低強度、低滲透性、不均勻性;④新近沉積土、混合土、填土欠固結、欠壓密、高壓縮性、結構不穩定性;⑤自然條件變化和各種工程活動影響多年凍土的工程地質條件變化;⑥膨脹巖土的脹縮性等。以上各項環境巖土工程的勘察內容,都與地質災害的評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2地質災害評估工作要點

2.1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災害評估特點。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地質災害評估是所有評估體系中最為復雜嚴謹的一種,具有以下幾項特點:[3]①建設用地范圍大:包含了樞紐區、庫區、場內公路區、建筑材料區、棄渣場區、生活區等。②包含工程樞紐多:不同工程樞紐區地質災害現狀需要分開評價。③環境地質條件復雜: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場地主要表現為地形地貌類型、地質構造、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地質災害發育等,環境地質條件評估普遍在中等――復雜之間,因此總的環境地質條件應評估為中等――復雜。

2.2 地質災害評估內容。

①調查評估區各類地質災害的發育現狀、形成原因和主要作用因子,對其穩定性進行現狀評估;②根據地質災害現狀和地質環境條件,對主要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并對其危險性和可能對擬建工程產生的危害程度做出預測評估。

3地災評估與環境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區別

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的規定,地災評估不能替代建設工程和規劃各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或有關的評價工作,要嚴格區分地質災害和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的區別。目前,各類工程地災評估所涉及的災種通常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相關的六種災害。除此以外,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中的一些不良物理地質現象、不良環境地質問題均不作為地災評估的災種。[4]

4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的關系

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項目中,地質災害評估與環境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密切相關。地災評估必須建立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遙感影像、區域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和氣象水文等資料的基礎上,對水利水電工程進行全面的地面調查,必要時也應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物探、坑槽探與取樣測試。

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開鑿了大批隧洞,這些隧洞工程的興建,使其固有的環境地質平衡條件發生改變,從而誘發了一系列的不良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甚至發生地質災害。例如:隧洞工程所引發的淹沒與浸沒、進出口邊坡穩定、隧洞涌水、圍巖穩定、巖爆、高地溫、有害氣體、放射性元素、隧洞廢渣排放等主要環境工程地質問題,都可能引發地質災害。

5結語

要“發展經濟”必須大量修建水利水電工程,要“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少修甚至不修水利水電工程。針對這一矛盾問題,本文科學論證了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重要性。地質災害評估代替不了建設工程和規劃各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或有關環境地質勘察的評價工作。工作人員應嚴格區分地質災害和工程地質問題的區別,同時也要對工程地質問題中涉及工程安全、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巨大的、不屬于地災評估內容及范圍的不良地質問題,在評估報告中進行初步評估,指出其危害之處。探討環境巖土工程地質現象造成的地質災害,提出預防環境巖土工程地質問題發生的措施建議,也將成為地災評估和環境巖土工程勘察共同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曹永強.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人民黃河,2008,27(1):56-58.

[2]陳麗暉.環境巖土工程勘察工作要點[J].云南環境科學,2008,24(4):14-18.

篇6

關鍵詞:和諧;礦產區;生態環境評估

中圖分類號:X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1

一、礦產區生態環境評估亟待加強

(一)建立健全補償機制需要加強和改進礦產區生態環境評估。礦產區開發難以避免會造成生態環境破壞,進行生態補償無疑是減小這種破壞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在技術不成熟的背景下為避免部分礦產品如礬的開發,保護區域性的生態環境,也可以采用補償的方式來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目前,國家正不斷完善這種補償制度,但在補償的過程中如何確定補償標準等,無疑需要進行生態環境評估,并以礦產品開發可能給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等為參考來確定補償的內容。

(二)執行規范化的評估制度需要加強和改進礦產區生態環境評估?!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的實施為推進生態環境評價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部分省份更是制定了自身的技術標準,如山西省了《山西省煤炭礦山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總體來看,現行的標準主要從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兩個類別進行了劃分,沒有建立統一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這就使得評價的結果可能存在差異。因此,如何進一步規范評估行為值得探索。

(三)促進礦產區和諧發展需要加強和改進礦產區生態環境評估。礦產區的和諧發展,不僅要保護當前的生態環境,更要求礦產開發不會對子孫后代造成重大的影響,能夠為子孫后代的生存提供有利的條件。而這就要求有效的進行生態環境評估,對礦產開發可能帶來的影響,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事件等進行分析和預測,并提出應對措施。因而,加強和改進生態環境評估有利于促進礦產區的和諧。

二、礦產區生態環境評估體系的構建

(一)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根據礦產開發的特點,礦產區生態環境評估可以從對生物群落、生態、環境三個方面來進行考察。

生物群落是指礦產的開發對生物種群帶來的影響,包括量的變化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重大變化,這種影響可以從動物、植物種類減少量,珍惜保護動物、植物消失量,動物、植物生存環境是否出現重大變化六個方面來考察。

生態在這里主要指生活在礦產區的居民所面臨的生存和發展條件的變化,根據礦區生態破壞的基本特征,可以從耕地損毀量、森林覆蓋率、人均綠地面積三個方面來進行考察。

環境在這里主要是指由于礦產開發所帶來的環境惡化,這可以從生活用水污染程度(用安全飲用水達標率來衡量),空氣污染程度(可以用環境空氣質量指數或者采用PM2.5即每立方米空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的含量來衡量),村(鎮或縣)容惡化程度,道路等基礎設施毀壞程度等指標來衡量。

(二)評估方法的選擇。利用評價指標得出評價結果,需要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張禾裕,彭鵬,肖武,湯世璐(2008)主張采用系統聚類與Delphi法、層次分析法(AHP)以及GIS來進行評價,秦格(2011)年建立了煤炭礦區環境損失系統動力學模型來進行評價。結合礦產區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認為可以綜合運用AHP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的結合來進行評估。

1、建立一個由礦產品開發部門、環保部門、當地居民以及專家在內的四個評審小組,由這四個評審小組對上述3個一級指標進行比較,構建判斷矩陣(即通過比較第i和j指標的重要性來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進行一致性檢驗,即這種判斷是否符合邏輯,若不符合邏輯則需再次向相關人員解釋指標含義,同時再次進行判斷;2、用于AHP法求出3個一級指標的權重,得到一個判斷矩陣式。以Cij表示因素i和j相對于目標值的重要性,i和j同等重要則Cij等于1,i元素比j元素重要則Cij大于1,反之則小于1,通常采用1-9標度法來進行衡量,即1/9≤Cij≤9。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判斷矩陣。在此基礎上,計算得出每個指標的權重,定義為W;3、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評價,并得出不同的組的評價結果,以此來表示不同的個體對這種評價的差異。以V={V1,V2,V3,V4,V5}表示評語等級域變化的程度,在對各要素進行評價的基礎上得出模糊關系矩陣R,以B表示評價的結果,則B=WR。

三、加強和改進礦產區生態環境評估的思考

(一)不斷完善評估體系。1、要不斷完善評估指標,一方面,要建立一個保護生態環境評估基本內容的基礎指標,通過這些指標來反映評價的目的和內容;2、針對具體的礦產區特別是礦產品,要適度的引入一些反映特殊要求的指標。其次,要不斷完善評估方法,要根據評估技術特別是軟件編程技術的進步,以現有模糊綜合評價等方法為基礎,開發新的軟件,利用軟件這種標準化的處理體系來提高評估的科學性。

(二)強化評估準備工作。1、要強化評估前的分析,對參與評估的主體,評估調查的目標等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2、要規范評估單位的選擇工作,除確保進行評估的主體擁有相應的資格外,還要對其近年來的工作業績等進行考察,以便篩選出具有較高信譽度的評價主體。

(三)強化評估的公開透明性。1、要推動評估過程的公開透明性,在評估方法、評估預測要向特定的群體公開,以便評價評估結果是否客觀公正;2、要推動評估結果的公開,接受社會監督;3、要對一些潛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并盡可能的公開,以便提高評估的公平客觀性。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河流流域 生態安全 綜合評估 方法研究 DPSIR模型

河流生態安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河流系統具有自身的形成是根據自然規律的演化而來的,具有一定的生態結構,能夠表現出較好的水質情況。另一方面是指河流生態系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即可以產生清潔的水資源,對養殖業、旅游業的發展有著天然的好處,能夠為人類的發展提供生態環境上的支持。本文將利用DPSIR法建立河流生態環境的體系,對河流流域生態安全進行綜合性的評估,評估對象包括人類干擾、自然災害、生物入侵等。

1.評估方法體系構建

1 . 1 DPSIR模型的建立

DPSIR模型通常運用在環境測量的系統之中,同時受到了較好的評價。對河流流域生態安全的評估選用該方法能夠在驅動力、狀態、壓力、系統影響和系統響應五個方面做出深層次的解析。

在表1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到:驅動力主要是從人口、社會和經濟發展三個方面著手,對河流區域的發展和人類生活相結合,能夠體現出雙方間具有的根本性聯系。壓力指標主要是因為人類在生產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業的廢水,這對河流的生態環境有著極其惡劣的影響,甚至是難以挽回的影響,對河流所蘊含的資源壓力和環境壓力造成了直接的損害。狀態指標主要是通過水量、水質對河流的生態進行具體描述。影響指標則是反映河流流域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發展有著什么樣的作用。在對比陸地生態、水生態和社會生態的情況下,分析河流的作用。最后一點是響應指標,即通過人類的反饋對河流進行改造和改善,更好的實現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案改變不良的局面,建立更好的生存環境。

1 . 2評價步驟和流程

在評價的步驟上,我們首先要進行的就是數據的預先處理。在環境保護上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定律,就是當環境和生態質量指標形成等比關系時,環境和生態效應之間會出現等差反映。因此,我們需要得出正向型指標和負向型指標,具體的公式為:正向型指標:=現狀值/標準值;負向型指標:=標準值/現狀值。在完成該步驟后,我們要對各層權重進行確定。這是在AHP的群體決策模型上進行方案選擇的。最后,我們要對調查的各項數據進行匯總和綜合指數的計算。

2.案例分析――沁河流域生態安全評估

2 . 1地區概況

本次探究我們選擇的沁河流域位于山西省晉城市。眾所周知,山西省的能源以煤炭資源為主,且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現象。沁河流域的總面積有4858m2,有大大小小的支流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占據晉城市總面積的51%。這樣龐大的河流面積對晉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

2 . 2指標體系和評估標準

通過表1指標層和生態安全等級的具體分析,我們得出了沁河流域安全評估指標的主要數據。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堅持顯著性和科學分析的原則和態度,對指標進行篩選。與此同時,我們要著重的考慮到當地的具體情況,對以煤炭開采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的晉城市進行分析。尤其是在工業污染和水體指標上,這對形成正確的判斷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應該考慮到河流的季節性問題,在干旱的氣候條件下出現的斷流現象,這對河流流域的生態安全評估有著重要的幫助。在對表1的分析中,我們認為沁河出現的斷流情況已經影響到晉城市的經濟發展,對人類用水安全也產生的不利的影響。

2.3權重計算和安全度劃分

(1)權重計算

權重計算主要是對環境方面的專家進行咨詢,對河流流域的生態問題進行調研。我們以目標層和方案層的對比進行數學矩陣上的探討,逐步說明多準則群體決策模型是如何進行權重計算的。本次參與的主要專家共14人,同時分為了四類進行。由此可知權重系數分別為a1=a3=a4=a10=a12=5/54,a11=a14=2/54,a2=a6=a8=a13=4/54,a5=a7=a9a3/54。

(2)安全度的劃分

生態安全評估的重要方面就是對河流流域的安全等級進行評估。我們將表中的數據作為標準值得到了安全度的劃分。我們對河流流域生態安全綜合指數進行了四個層次的劃分,分別為:很不安全、不安全、安全和理想,其對應的分值分別為

2 . 4評估結果分析

在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的系統理論分析下,我們對2010-2014年的河流流域的變化進行了對比分析。從全局的角度上看,驅動力、狀態和影響這三項指標基本上處于理想的安全線左右,而壓力處于較低的安全區間,響應則步入“紅色警戒”,處于不安全的范圍內。導致不安全因素形成的關鍵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污水處理廠的排放標準不達標,生活污水甚至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接進行了排放。隨著時間的延續,壓力和響應有所改善,這是因為國家大力的倡導環境保護后,對工業企業的生產進行了硬性指標的規定,在加大環保監督后產生了一定局面的扭轉。

就目標層的結果進行分析,我們得出了一定的結論。首先,從時間方面看,沁河流域綜合評估結果出現了逐年上漲的趨勢,同時也反映了晉城市在環境保護上做出了一些成績。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和加強污水排放的治理,能夠有效地改善當地的河流流域生態安全狀況。從另一方面說,在幾年的發展中,安全綜合指標仍然沒有超過0.68的指標,這就說明在河流治理上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實現這一突破。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建立DPSIR模型能夠較為真實和準確的反映地區河流流域生態安全的基本情況,能夠對影響生態安全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和判斷,從而有利于解決方案的制定。這對我國河流水質狀況和生態環境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能夠推動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共同進步,有利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實現可持續發展之路。

3.結語

DPSIR模型能夠對河流的水域環境進行較為真實的測量,在層次分析法的幫助下,結合多種指標對河流流域的生態環境做出評價,并對河流的生態平衡進行安全層級的劃分。盡管我國對河流流域生態平衡的研究剛剛起步,且其需要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研究領域中尋找到科學的評估方法將對調查結果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對具體問題的分析下,我們對河流流域產生污染的情況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并為我國河流流域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案例。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

一、國外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進展

環境代價評估的發展是以人類社會發展及對環境價值認識的深入,而不斷發展的。經濟發達國家對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以及環境影響的代價意識較中國早。

新古典經濟學派代表馬歇爾首次在其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體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經濟學》中提出了“外部不經濟”的概念與內容,并指出市場機制自身無法消除外部性,應該實行政府干預促使外部性內部化,進一步完善了外部性問題。庇古理論的實質是通過國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相互持平,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隨后帕累托、卡爾多、??怂埂⑽鞫喾蛩够热艘蚕嗬^提出了系列性觀點,并與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論體系,這一體系成為環境代價的評估的理論基礎。國外早在20世紀初就已開展了環境代價的定量化評估研究和實踐,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初美國政府委托相關的研究機構就建設項目帶來的環境經濟影響開展了定量化的評估和計量工作。并已將由馬歇爾、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論應用到了水、大氣污染代價定量評估中。

自產業革命開始后,由資源開發所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污染,而且還有比之更為嚴重的生態系統損害,這逐漸成為人們的研究和關注熱點,人們開始認識到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經濟學思想的影響下,發達國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環境破壞者補償由此帶來的環境代價。在這一背景環境下,對大氣、水、土壤的污染損失的評估計量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與之帶來的是有關的環境質量與公共物品經濟學理論得以滋長生根。而公共物品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又為評估環境的非使用價值或者說是不可直接計量的非使用價值(如存在、選擇價值等)提供了理論基礎,并學界逐漸完善了環境代價的評估體系。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界還開展了重要污染物劑量―反應關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場價值法為代表的一系列環境代價評估方法。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綜合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在不同層面逐漸開展,挪威、法國等發達國家率先開展將環境資源核算納入國民核算體系(SNA)的研究工作,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組織力量進行較系統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辦法。提出進行環境經濟核算,建立環境衛星帳戶,對國民經濟帳戶進行調整,把環境數據和經濟數據統一起來,在各種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礎上逐步形成有關綜合環境經濟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則、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內的三個綜合環境經濟核算手冊。而作為環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環境代價評估在計算對象的內容上,從微觀層次上升到全球系統層次,從環境資源核算擴展環境服務核算,從經濟效益核算擴展到人類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場法和假想市場法為代表的新一代環境代價評估技術。

雖然不同的環境代價評估方法的得到了應用,但它們的研究對象多是發達國家針對水資源開發、森林資源開發、大氣污染造成的環境代價進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論方法比較成熟、案例分析較多。而將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代價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比較少。這是因為國際上在注重環境代價核算時的這一、二十年來,世界礦產資源的開發主要集中在不發達國家。不發達國家的開發一般都沒有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在國際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夠。隨著世界各國環境意識的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核算正在成為研究熱點。

與此同時,在發達國家,控制環境代價的制度問題一般被假設由市場機制所包容,并放在環境與資源框架內分析,缺乏對資源環境空間負外部性的各種現象進行科學研究和系統分析,明顯不適用于市場機制不完善、監測和量化資源開發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技術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因而也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二、國內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進展

開發和利用非再生資源,不僅會消耗資源,而且還會帶來生態破壞,產生環境損失,國內有學者已開始對資源自身價值和生態環境損失的補償進行定量研究。雷明圍繞資源―經濟―環境一體化核算這一主題,基于邊際機會成本理論,從投入―產出核算出發,提出一套綠色投入―產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應用問題如綠色GDP核算、綠色稅費、資源―能源―經濟―環境綜合核算進行了深入分析。王廣成對此一體化核算體系還進行了實證。這些成果總的來講仍是理論太強,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對礦產資源與環境資產價格的確定、礦產資源和環境資源價值帳戶的設置以及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連接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徐篙齡認為中國環境價值損失評估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對環境經濟損失計量的目的和用途沒有進一步的認識;以及這種計量缺乏充分而完備的可計算性。同時,他還進一步分析了我國進行環境損失評價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措施。曹鳳中對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綜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在研究方法上,為了對污染損失的價值進行貨幣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復費用法、人力資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評估生態破壞和環境損失的程度。他認為這樣基于成本的方法對支付意愿的估計偏低;二是計算環境污染損失必須確定環境污染程度與健康損害間的劑量―反映關系,但我國卻缺乏流行病學的調查資源,因而使環境價值的評估缺乏真實性;三是存在重復計算問題。因而他主張加強中國環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學和綜合研究。

此外,張金屯、黃廣宇、青衛平、張坤民、陳妙江等則從區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對其環境污染損失進行了定量分析和評估。這些研究雖然考察了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區域內生態和環境損害,但沒有考察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價值折耗和補償問題,更沒有考察跨區域的環境損失以及補償問題,以致沒有形成對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環境代價的全面核算。

目前,環境經濟學家已開發出了不少對環境損害進行貨幣化評價的方法,新的文獻仍在不斷出現,并且其中的一些評估結果已被決策部門作為其制定可持續發展政策和進行綠色GDP核算的依據。雖然這些環境價值評估方法都根植于傳統經濟學,但它們又都包含了環境經濟學家的創新。在核算環境損害價值的過程中,傳統上主要有三種核算技術:即總量假設估算法、結構分析法和綜合總量分析法。這一思路雖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環境產品和服務的利益相關者群體的中間規模層次,無法解決物質稀缺性與經濟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貫徹“窮盡性原則,和“獨立性原則”等問題,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最近有學者還提出了新的環境價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對己有研究思路進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濤(1998)從宏觀層次上提出的環境價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趙景柱等人(2004)從利益相關者群體等中觀層次提出的環境產品和服務經濟價值的評估體系。張云(2007)對非再生資源開發中的資源價值和環境損害價值補償進行了研究。余振國、馮春濤、趙冉(2007)對煤炭開發的環境代價進行了研究??梢哉f,我國明確尚沒有出現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統、全面、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

三、現有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評述與展望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從國內外環境價值評估的實踐看,常用的進行環境損害評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場價格來確定環境價值的生產率法、人力資本法(包括改進的人力資本法)、重置成本法、機會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場價格來衡量沒有市場價格的環境物品價值的旅行費用法以及基于假設的市場來衡量環境質量及其變動價值的意愿調查法(CVM)等。雖然這些基本方法對準確評估環境損害價值有重要意義,但由于這些基本方法在進行具體評估時需要大量的數據、經費及時間等,因此,在一定范圍內使用基于上述相關方法衡量的環境損害價值評估的研究成果估計類似環境影響的貨幣化價值的方法―成果參照法或稱轉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環境價值評估中也被廣泛使用,這在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表現的最為明顯。

在對我國的資源環境代價進行經濟評價的過程中,國內外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計算結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銀行(1997)在研究我國環境損害經濟價值時,都是圍繞環境污染造成的環境損害進行評估,而沒有對生態退化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而且它計算的主要是大氣污染的經濟損失,而對其他污染基本沒有計算。美國東西方中心(1990)在計算中也一直強調由于數據和信息缺乏,其計算結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從研究對象來看,國內外的環境代價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損失,而對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價值損害沒有綜合的予以考慮;三是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和生產力的破壞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從研究結果看,國內外研究的結果差距很大。這主要是因為對污染引起早死的經濟損失計量方法不同。國外主要采用WTP,而國內則主要采用人力資本法;四是對生態破壞的損失進行了初步測算并且由于統計數據的缺乏,評估的主要內容又是圍繞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害進行的,對生態服務價值或生態退化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的研究相對較少。如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2000―2002年會同國家測繪局、國家統計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環境科學院、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等開展的西部和中東部生態環境調查顯示,因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西部和中東部分別相當于其GDP的13%、5%~

12%。因此,從己有的研究結果看,中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相當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兩年,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的學者對1949―2004年間的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環境代價進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的理論與方法體系。雖然我國針對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有了一些嘗試和研究基礎,但到目前為止,對于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核算仍處于探索階段。

(基金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調查項目(編號:12120113006800);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2 00811044)。)

【參考文獻】

[1]徐嵩齡:中國環境破壞的經濟損失計量[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2]葉兆木:環境損失與環境成本評估研究進展、問題及展望[J].四川環境,2007(1).

[3]李宏:環境經濟損失評估方法體系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1.

[4]郝紅彬:生態公路建設環境損失經濟評價的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5]李紅莉:十年經濟發展對環境空氣和地表水體質量的影響[D].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8.

[6]姜濤:山東省環境污染經濟損失的評估[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7]陳葵容:煤炭企業資本補償問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0.

[8]鄭文莉:我國農業環境災害的經濟損失評估[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

[9]田華:高速公路環境損益后評價指標體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

[10]劉文明:山東省沂蒙山區土壤侵蝕經濟損失評估及恢復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11]李瑞?。荷綎|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蝕經濟損失評估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12]俞林、徐立青:環境成本內在化對國際貿易競爭力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紡織行業[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

篇9

2011年10月19日,中華環保聯合會、北京中林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在北京共同組織召開了“中國生態環境損害評估與法律機制”專題研討會。來自環保部、國家林業局、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北京注冊會計師協會的領導及環保部環境規劃設計院、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中國林科院、山東大學海洋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北京中林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生態評估中心的專家學者及媒體單位共100余人參加了會議。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污染事件頻發,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但事發后卻往往因生態環境污染評估定損體系和法律制度的缺失導致經濟追償及法律追究困難,鑒于此,環保、評估、法律界人士打破行業界限,首度跨領域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評估與法律的交流與合作。與會嘉賓對國內外重大生態環境污染事件及其處理模式進行了剖析,分享了國內外環境污染損害評估、鑒定和法律索賠的研究成果和實務經驗及其存在的問題,就建立我國生態環境污染定損的第三方鑒定評估體系、評估方法、訴訟索賠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會專家認為,建立第三方獨立鑒證生態評估體系迫在眉睫,本著“公開、公正、公平”及對全體社會公眾負責的原則,生態災害調查和損失評估的主體應是獨立于生態環境利益關聯方(政府、損害方和受害方)、具備相關調查和鑒證評估資質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第三方評估機構 “獨立、客觀、公正”的社會屬性,其結果將更具客觀性。

本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在生態環境損害評估、環保及法律領域初步構建了多部門協同應對機制和會商平臺,對推動我國建立以第三方生態環境損害鑒定和評估為技術支撐、以法律手段為主體的生態環境損害處置制度將起到積極作用。

會議由開幕式、專家演講及交流互動三部分組成。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執行總裁Peter Lehner先生,環保部環境規劃設計院環境損害評估中心博士張紅振先生,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曹明德先生,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副總工王宏偉女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博導、生態評估專家侯元兆先生,山東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王亞民先生六位專家應邀到會作了主題演講。

篇10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的再生資源,對于優化生態環境,促進國家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國注重加強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當下,注重科學的衡量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森林利用率是非常有意義的。對此,就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森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

中圖分類號:

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1005902

0引言

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整的資源庫、基因庫、能源庫,其可以維護生態環境,同時森林也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對于促進經濟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所以,在我國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宏偉目標而努力的當下,分析和研究森林的生態效應和社會效益,從而有效的運用森林,這必然會優化生態環境,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1森林資源概述

目前對森林的概述,分為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說明。其中狹義的森林資源是指樹木資源,尤其是喬木資源。而廣義的森林資源則指林木、林地以及其所在空間范圍內的一切森林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這些生

命體賴以生存并對其有重要影響的自然環境條件的總稱。森林資源的有效應用,可以為全人類造福,為了確保森林資源可以有效應用,聯合國提出了《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和聲明》對森林資源及森林土地應用方式提出了管理辦法,以保證森林持續、有效的應用,促進當代經濟發展的同時,造福子孫后代??梢哉f,森利資源作為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環境系統,其具有結構復雜、功能齊全的特點,這使得森林資源具有良好的作用。

森利資源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維護自然環境平衡及人類生存生活空間。森林種類較多、層次結構較多、生產能力較強,可以為自然界提供能源、水資源、生物等,促使自然環境中生物體、水資源、大氣等保持平衡狀態。而人們生存生活所需的氧氣、水都可以通過森林來供應,促使人們的生存生活空間良好。

其二,優化林內環境條件。森林中的生物生理代謝、生化反應、物理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改善林內的空氣、土壤等環境條件,促使林木良好的生長。

其三,促進經濟增長。森林可以作為人們生產木質產品、開發林副產品、創建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資源,促使產品有效生產,為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創造條件。

2森林的生態效益分析

綜合以上對森利資源的分析,可以確定森林資源具有多種作用,其可以創造較多的經濟效益。那么,森林的生態效益如何呢?相關專業人士對森林的生態效益進行分析,確定了森林生態效益的價值評估手段,即評估森林能為社會提供的巨大有效效益的程度。但因為森林生態效益所體現的社會意義遠超于其所體現的經濟價值。筆者在此從森林生態效益所能體現的社會意義角度出發,來對森林生態效益的價值評估進行分析。

2.1涵養水源效能評估

綜合相關文獻,目前國內外涵養水源效能評估方法主要方法分為兩大類,其一是通過河川調節徑流、降低洪枯比等對灌溉發電等部門增加的效益,即為涵養水源效能評估值。利用此種手段所評估的涵養水源效能可以相對準確的、合理的、有效的得到涵養水源效能。其二,是探究相對有效的措施來實現與森林同等涵養水源作用效果效能,計算效能所消耗的成本,這也可以相對準確的評估出涵養水源效能的效益。通??梢岳盟畮斓葋硖娲B水源,對其效能進行評估。

2.2固土保肥效能評估

固土保費效能評估主要是對森林防護土壤所產生的生態效益進行評估。因為森林可以對土壤進行防護,避免土壤流失。為了可以相對準確的評估森林防護土壤所產生的生態效益,科學、合理、規范的進行固土保肥效能評估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對森林所防護的土壤的肥料、效能進行評估,從而相對準確的、有效的評估出土壤養分,再根據當前土壤種植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作為衡量標準,可以相對準確的計算出森林防護土壤所產生的生態效益。

2.3固碳制氧效益評估

因為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維護自然環境和人們生存生活空間。為了可以相對準確的評估出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因此采用固碳制氧效益評估法來計算。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固碳制氧效益評估所應用的計算方法有三種,在具體進行固碳制氧計算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計算方法來進行科學的計算。固碳制氧計算的三種方法為:

其一,根據逃命作用和呼吸作用方程式來計算固定二氧化碳的量,在此基礎上,可以相對準確的評估出固碳制氧的效益值。

其二,利用實驗來測定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在以此為依據,可以直接計算出森林的制氧的生態效益。

其三,對森林吸收氧氣、釋放氧氣的特點,利用適合的數學模型,進而對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進行估算,相應的森林制氧的生態效益就可以計算出來。

2.4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

所謂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是指生物多樣性所包括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所提供的具有經濟意義的價值。正來說,對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評估是從量化的角度出發,科學、合理的量化生物多樣性,進而確定生物多樣性價值,這可以準確的、有效的評估出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但由于目前對生物多樣性量化還處在研究階段,諸多實際困難的存在,促使生物多樣性量化難度大,并且量化結果不夠準確。所以,目前對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主要是采用探索性的價值核算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市場價值法、防護費用法、支付意愿法等。

2.5凈化環境功能價值評估

森林具有凈化環境的功能,此項功能所產生生態效益較高。目前對森林凈化環境的生態效益的評估主要是采用凈化環境功能價值評估法。具體的做法是對森林吸收有毒氣體、降低噪音、消滅細菌等方面進行評估計算,以此來作為森林凈化環境的生態效益。

3森林的社會效益分析

森林的社會效益的評估,主要利用兩種方法來評估即消耗評價法和效果評價法。所謂消耗評價法是森林的社會效能發揮作用過程中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其進行評估,可以確定森林社會效益的大小。利用此種方法來評估森林的社會效益,可以相對準確的說明森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對于推動社會良好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而效果評價法則是對森林社會效能所節約的勞動量和產生本地級差異收入進行分析,進而科學、合理的評估森林社會效益??傊?,兩者有效應用可以對森林社會效益進行有效的評估。

4結束語

在我國積極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當下,注重科學、合理的利用森林資源是非常必要的,這可以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率,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推動社會良好發展。為此,明確森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至關重要,這可以為有效利用森林資源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施瑩,劉生冬,王鴻鈞.森林資源及其生態與社會效益研究進展[J].吉林林業科技,2008,(01).

[2]張三煥,朱哲,李京花.長白山森林生態效益資產評估研究―以汪清林區為例[J].資源科學,2002,(06).

[3]張穎.大興安嶺基于森林的綠色GDP核算及政策應用分析[C].2005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2005.

[4]程平.淺論林業的可持續發展[C].林業、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研究―2004年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