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起源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學起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國生態美學;原生性;生命活動論生態美學;水文化;鹽文化
中圖分類號:B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1-0096-05
任何美學觀念都是以一定的文化觀念為根基的,并表現出某種特定的文化觀念。那么,中國生態美學是建立在一種什么樣的文化根基之上的呢?對于這一問題,不少論者總是試圖并習慣于去尋找某種西方的理論根基,這也導致了許多研究滿足于西方話語的簡單挪用。正如曾繁仁先生所指出的,“我們在生態美學研究中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話語”,“這些話語在相當程度上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實存在諸多差異,甚至有些西方話語與我們的文化傳統與現實生活難以兼容,就是俗話講的有點‘水土不服’”①。中國生態美學的進一步發展,必須致力于中國話語的探索與建構,而這種中國話語的探索與建構,又必須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及現實的充分理解,并從根質與原性上作出準確判斷和把握。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水文化底色與原色
如何從根質與原性上來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理解與把握?筆者認為,不能離開一個重要的概念與范疇:水。
通觀中華文脈與文化傳承,水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不可分離的緊密關系,并由此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水文化底色。誠如有學者所說:
開天辟地,滋養他的是混沌之水。女媧補天造人,取舍首要是水。炎黃創衍稼穡,農耕命脈是水。堯舜無奈天災,鯀禹功過系于水。《山經》依于水?!逗=洝坊谒??!吨芤住纷內缢??!渡虝酚浻谒??!独献印沸Хㄋ!墩撜Z》樂山水?!秾O子》學于水。《莊子》智若水?!睹献印烦擞谒!盾髯印贩e于水。許由洗于水。屈子溺于水。星相關注水。風水敬畏水。藥石通于水。齊術善用水。道教尊崇水。禪宗化如水。②
西方文化的底色與原色是一種鹽文化,這在《圣經》里得到充分體現?!妒ソ洝窂娬{“凡獻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鹽調和,在素祭上不可缺了你神立約的鹽。一切的供物都要配鹽而獻”③,“凡以色列人所獻給耶和華圣物中的舉祭,我都賜給你和你的兒女,當作永得的分。這是給你和你的后裔,在耶和華面前作為永遠的鹽約”④。可見,鹽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意義。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西方文化對水的意義的忽視?!妒ソ洝氛f:“主耶和華對耶路撒冷如此說,你根本,你出世,是在迦南地……論到你出世的景況,在你初生的日子沒有為你斷臍帶,也沒有用水洗你,使你潔凈,絲毫沒有撒鹽在你身上,也沒有用布裹你?!雹葸@里水的意義很明顯是與“洗禮”的宗教含義相聯系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水在西方文化中的意義顯然沒有鹽重要,《圣經》就提到:“以利沙說,你們拿一個新瓶來,裝鹽給我。他們就拿來給他。他出到水源,將鹽倒在水中,說,耶和華如此說,我治好了這水,從此必不再使人死,也不再使地土不生產。于是那水治好了,直到今日,正如以利沙所說的?!雹蕖斑@水往東方流去,必下到亞拉巴,直到海。所發出來的水必流入鹽海,使水得醫治(譯文作‘使水變甜’,不及原文作‘使水得醫治’準確,該引依原文)?!雹呖梢哉f,在西方文化的視域里,世上萬物的存在固然離不開水,但水對世上萬物的作用卻有賴于鹽的醫治與激活。而正是在這個層面上,與水相比,鹽具有更本原的意義,并賦予了西方文化的鹽文化底色,而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水文化底色形成分野。西方文化的鹽文化底色認同的是上帝的恩賜,人與天地都是上帝的創造,人與天地并非是所屬或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而是一種二分的關系,這種二分關系極大地促進了西方強調“天人相分”的“原生性文化”,即科技文化的形成。
中國傳統文化的水文化底色與原色,視水為天地萬物之本源,重視天人合一,形成的是一種“天人相和”的“原生性文化”,亦即以水文化為核心的生態文化。正如曾繁仁先生所指出的,西方的“原生性文化”是一種科技文化,西方生態文化的產生是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后,而且是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生態文化影響的結果,生態文化在西方具有后生性、外引性的特征⑧,我們在操持西方話語時,對此應該有充分的認識,而不是數典忘祖。
二、中國原生性的生態文化與美學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以水文化為底色與原色的原生性的生態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具有原生性意義的生態美學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原典意義的《周易》,向來被儒家稱為“群經之首”,并與道家的《老子》《莊子》一起被稱為“三玄”之一,其中對這種生態文化與美學思想就有比較集中的表述?!吨芤住分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⑨,是對宇宙萬物在創生過程中所呈現出的蓬勃生機與生命之美的高度概括。
《周易》所謂太極是中國古代用以說明世界本原的范疇,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太極”這一范疇呢?宋代周敦頤有所謂“無極而太極”的說法,實則是把太極視為了某種無形質的本原存在,但顯然是后世趨于思辨性的發揮,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太極”的原初認識,也就成了一個值得追問與探究的問題。
龐樸先生通過對太極圖的考察指出,“太極圖雖然在中國出現很晚,思想的萌芽則在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中已經出現,大概在公元前三千年”,這種思想的萌芽,表現了“古人對水的一種崇拜”,出于這種崇拜,“先民們所做的就是畫水的漩渦”⑩,這就是“太極”思想的最初發端,表現出了先民以水為世界本原并生化萬物的看法。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頗具啟發意義的,也更加符合當時先民對世界本原的樸素認識。而且,老子主張“道法自然”,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又提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可見,其在世界本原問題的認識上與《周易》的密切聯系?!靶弊值某霈F,可追溯至甲骨文時期,甲骨卜辭即有“乙亥卜,其于祖丁,其玄”的記載。而據龐樸先生的考證,“漩渦剖面就是古文‘玄’字”,“以漩渦表示水慢慢變成‘玄’這個字”,“玄”的初始意義是以漩渦表示的水。我們結合這種分析,由上述卜辭可見,在中國先民的祭祖儀式中保留著對水的崇拜痕跡,這顯然是與其對世界本原的理解與認識相一致的。而對“玄”所表示的色彩意義,也是與水相聯系的,因為水的漩渦“本身就是黑色的”,所以“玄”又有“黑”的意思,而且“太極圖就是一個漩渦,它的顏色也幫助我們理解‘玄’有黑的意思”?!缎栄拧V詁第一》就稱“玄”,“黑也”。《說文解字·玄部》亦云:“黑而有赤色者為玄?!泵珎鳎骸靶?,黑而有赤也?!笨梢?,“玄”的主色為黑色,為生化萬物的水,而其中的赤色則為生命的顏色,而《大戴禮記·易本命》說:“丘陵為牡,溪谷為牝?!睋丝芍?,“牝”可作“溪谷”解,指的是水的源頭,以“玄牝之門”為“天地根”,實質上道出了水孕育生化宇宙萬物的本原意義。而管子則更是明確地指出“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饵S帝內經》有腎水之說,認為“腎者主水”,為生命之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水的創生與運化意義相聯系的是中國人的生命意識,注重其大化流行的過程,如孔子所謂的“逝者如斯夫”,即是將生命視為一個流動的過程。這些都無不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以水文化為底色與原色的生態文化所呈現出的生化萬物的生命活動論特征。而這表現在具體的美學形態上,即為一種植根于水文化而極富水的意蘊的生命活動論生態美學,并由此構成其獨有的原生性特質。
這種原生性的植根于水文化而極富水的意蘊的生命活動論生態美學思想,具體到中國傳統的美學范疇上,就是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具有源頭意義的美學范疇都是與水相關聯的,或是由水的意義與體認衍生出來的。比如老子所說的“滌除玄覽”,莊子所謂“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在老莊看來,“上善若水”方“幾于道”,所以只有心如水潔,不染塵滓,遠離世俗利害關系,才能在物我同一中達到對宇宙大道的體認。在此基礎上,南朝的宗炳提出“澄懷味像”,并進行了比較自覺的理論概括。這種理論概括是與其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在藝術實踐中,宗炳順水而游,跡滿天下”,“從故鄉南陽到江陵,經漢水和長江;他‘西陟荊、巫’,走的是漳水和長江;他‘南登衡岳’,走的是長江、洞庭湖、湘江;他‘眷戀廬、衡’,還是順流下長江至九江;他‘傷趾石門之流’,經過的是澧水;從嵩山至華山,走的是洛水”,“理解了‘天下之至柔,而馳騁天下之至堅’,確像圣人說的那樣,道也便在其中了,這就叫‘味像’,在像上(譬如水)正反映著圣人之道”??v觀中國歷史,宗炳的這種文化踐行與文化體認,在中國文人中并不少見,是一種頗為普遍的文化現象。從孔子的“智者樂水”,“見大水必觀”,到屈原行經沅、湘之間,“思彭咸之水游”,再到蘇軾“性喜臨水”,而“天下之信,未有若水者”,等等,不一而足,都體現出了中國文人與水不可割舍的精神聯系,也表現出了中國文人觀看世界的獨特文化方式。
而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宗炳提出的“澄懷味像”,對中國美學而言,是一個具有文化根性的重要概念。后來朱熹又提出所謂的“涵泳”之說,指出審美體驗“自有個血脈流通處,但涵泳久之,自然見得條暢浹洽”。無論是宗炳提出的“澄懷味像”,還是朱熹提出的“涵泳”,都強調生命活動的直接參與和體悟,體現出了中國美學重視直觀并注重生命活動的特征,而呈現出與西方傳統的靜觀美學不同的風貌。
西方傳統文化是以鹽文化為原色與底色的,這種鹽文化底色認同的是人與天地都是上帝的恩賜與創造,人與天地既不是所屬的,也不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而體現為一種二分的關系,這種二分關系表現在對客體對象的認識上,即是一種主客二分的關系,重視對客體對象的靜態考察與邏輯分析,這影響到西方傳統的靜觀美學的形成,西方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基于其邏輯理念的美學觀點就是此種影響的典型產物與集中體現。
而與之不同的是,以水文化為底色與原色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生態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直覺體悟與生命感悟,這也決定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直觀性與重視生命活動的特質,表現為一種生命活動論生態美學。這種生命活動論生態美學建立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詩意審美關系。在中國傳統美學范疇中,最能體現這種關系的,當是“暢神”這一核心范疇。而宗炳所提出的“澄懷味像”,其旨趣也正在于此。他指出在“澄懷味像”的生命體悟與“觀道”中,“萬趣融其神思”,“暢神而已”,把“暢神”視為最高和最終的審美境界,具體而言,也就是王微所說的“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皶成瘛笔且环N物我同一而自在歡愉的精神狀態,一個“暢”字道出的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無礙的詩意存在關系,所謂“心物相諧”表現出的也是人與自然這種詩意存在關系。
另外,還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傳統美學中還有不少的范疇看似與水無關,實則也要借助對水的體悟來表達,典型的如司空圖的《詩品》即是使用“采采流水,蓬蓬無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來描述與說明“纖秾”這一范疇的,表現出中國人獨有的生態美感悟與生態美學智慧。
三、中國原生性的生態美學思想與山水藝術體系
上述這種植根于水文化而極富水的意蘊的生命活動論生態美學思想,體現在具體的藝術活動中,就是中國人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包括山水詩、山水畫、山水建筑與山水園林等在內的山水藝術體系。在文學方面,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楚辭》開其端,中國山水詩可遠溯至《詩經》《楚辭》,《詩經》《楚辭》中就有各種的山水意象,山水詩經過魏晉時期的發展,到唐時達到興盛,并對中國文人的生存方式產生極大影響;在繪畫方面,山水畫在中國具有主導性的歷史地位和意義;中國的建筑,如城市、宮殿等,也都講究山水的布局,形成中國建筑的山水特色;而中國園林更是致力于山水格局及其境界的營構,成就了其山水園林的獨特魅力。
上述種種山水藝術的形成,不能脫離水的意義來作出解釋與說明。中國的山水詩注重山水景物的狀寫,并往往重視其中水的意義?!霸谥袊膶W史上,水的地位也是至高無上的,不然,一部中國文學史就會失血失魂。少了水,中國的首部詩集《詩經》,一大半都要不復存在。”而在《楚辭》中,屈原“所用之‘水’的意象尤多”,“至于一部唐詩,水的景觀,水的佳句更比比皆是”,山水詩里更是如此,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杜甫的《春夜喜雨》、王之煥的《涼州詞》、孟浩然的《臨洞庭》、王維的《漢江臨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柳宗元的《江雪》、張繼的《楓橋夜泊》、杜牧的《泊秦淮》等,都是此類經典。
而對于中國山水畫,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所指出的,自然山水風景之美“不僅僅意味著天地自然本身的優越,也體現了當地民族的文化、歷史和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談論中國風景之美,同時也是談論中國的民族精神之美”,而要表現這種美,“竟是唯有墨才能勝任的”,東山魁夷所謂的“墨”顯然是有其特定涵義的,即“水墨”,而正是這種“水和以墨”的“水墨”,賦予中國繪畫以生命力。
中國古代的城市建筑與宮殿營建,也力求依山傍水,先秦時期的管子就曾指出,“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可見對水的重視。
中國園林建設始于殷周時代,秦漢時的帝王宮苑已具有很大規模,其以湖水為中心,堆山建島,以所謂“一池三山”(瑤池與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的格局,形成中國皇家園林的傳統。而中國私家園林主要地處江南,盡管規模較小,卻更于疊石理水、水石相映、小閣臨流中見勝。一般來說,園林中不能沒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條件,就會帶上園林,做到宜居宜游,就此而言,水的意義更為重大,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對于人的行止居處而言,水有聚氣的作用,正所謂“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氣誠然關乎生死,但沒有水是不可設想的,水賦予萬物以生氣。
可以說,在中國傳統的山水藝術體系中,水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文化價值。中國傳統的藝術觀點認為,“水,活物也”,“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云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水所具有的本根與命脈意義可見一斑。而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水也賦予中國藝術以生命流動之美,而與這種生命流動之美相一致的是,中國藝術對自然山水的審美觀照,并不止于對一景一物的靜態摹寫,而是注重“經營四方”而“周流六漠”的動態觀照,并由此表現出與西方傳統藝術不同的審美特征。
西方傳統文化的鹽文化原色與底色,認為人和萬物是一種二分的對象性關系,注重對客體進行靜態的實證性和解析性的研究,并影響到西方傳統的靜觀美學的形成,表現在藝術活動中,就是審美觀照的靜觀模式。
而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以水文化為底色的生態文化,構成了其生命活動論生態美學的文化根基,這種生命活動論生態美學表現在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中,即是重視生命活動的審美參與和動態觀照。《逍遙游》里的莊子視接萬里,目游八方;《離騷》中的屈原“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李白“何意到陵陽,游目送飛鴻”;杜甫“游目俯大江,列筵慰別魂”;蘇軾“游目以下覽”而“五岳為豆,四溟為杯”,等等,無不是一種動態審美觀照的生動體現。中國的山水園林與建筑也重視其游目騁懷的功能,在“俯仰往環,遠近取與”的動態審美觀照中營造詩意美感。而這種動態審美觀照在中國山水畫里即表現為所謂的“散點透視”,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畫家的眼睛不是從固定角度集中于一個透視的焦點,而是流動著飄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陰陽開闔、高下起伏的節奏?!边@種“散點透視”不同于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從一個固定的視點出發,對景物進行由近及遠的描摹,層次與光線明暗的處理遵循視覺真實,這顯然符合以鹽文化為底色的西方傳統文化重邏輯性與實證性的特點,也是西方傳統靜觀美學在繪畫中的體現。
中國山水畫的審美視線是仰觀俯察、流動宛轉的,從而與山水詩、山水建筑、山水園林等其他中國山水藝術一樣,在人與自然的詩意審美關系上,打破了時空局限,容山水萬物于尺寸之間,使人在與天地萬物同參的生命活動中,達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表現出一種生命活動論生態美學的獨特品格,而這正是西方傳統靜觀美學所不具有并做不到的。
總之,中國生態美學是建立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底色的水文化的根基之上的,它與植根于鹽文化的西方傳統美學有著很大的不同,表現為一種植根于水文化而極富水的意蘊的生命活動論生態美學形態,并由此構成其獨有的原生性特質。這種特質在中國獨具特色的山水詩、山水畫、山水建筑與山水園林等山水藝術中得以具體體現,呈現出特有的生態智慧與美學魅力,而這也為中國美學的建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傳統資源。我們不能割裂傳統而一味地盲目追隨西方話語,否則就會造成話語建構中的根性失落與根基錯位。目前中國生態美學所出現的話語危機,從根本上說其問題也在于此。
毋庸諱言,近年來西方生態美學獲得了很大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不少理論借鑒,但這種西方話語在更多的意義上是一種環境美學的概念,在這種環境美學的概念中,正如約·瑟帕瑪所指出的,“環境圍繞我們(我們作為觀察者位于它的中心),我們在其中用各種感官進行感知,在其中活動和存在”,是將環境視為主客二分的對象物了。我們前文已經提到,以鹽文化為底色的西方文化,強調在主客二分的關系中對世界進行對象性的認識與把握,上述環境美學的觀點仍未脫此窠臼,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并認真在根性上對中國生態美學與西方話語加以區分。我們應從中國傳統文化與現實需要出發,加強本土理論資源與文化傳統的深入開掘,使植根于中國水文化傳統而富有原生性特質的生命活動論生態美學,在當前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篇2
關鍵詞:高職 園林生態學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040-02
新時期的園林工作對園林專業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有工程技術和設計學的創造能力,還必須具有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在全球“大生態”和創建“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的浪潮推動下,園林生態學這門課程已迅速發展為高職院校園林專業的一門重要支撐課程。
然而現在的高職學生相對來說底子薄,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欠缺,加上本門課程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許多學生重專業課程,輕基礎課程,傳統的教學已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在職教改革大浪潮的今天如何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對園林生態學課程進行改革,是擺在主講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針對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特點,我們本著“夯實基礎、注重應用、講求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目標,將生態知識的講授與綜合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探索出一些有益的改革措施,與大家共勉。
1 制定“適應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課程整體設計
新時期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為:高素質、寬基礎具有高度職業適應性的應用型人才[1]。要注重能力目標的培養,課程的實施過程要緊緊圍繞這些能力目標,以能力訓練過程為課程的主要線索[2]。
通過廣泛調研確定高職園林專業對應的學習本課程后應具有的職業能力為:園林植物生長所需的生態因子測定及調控的能力、營養液營養土配制與無土栽培管理能力、生態學角度防治病蟲害的能力、鑒別園林植物對環境適應的形態類型的能力、園林植物群落特征的測定能力、分析園林植物群落演替趨勢從而判斷設計合理性的能力及初步建設園林生態系統的能力。
因此,主講教師要打破“生態課是基礎課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輕能力”的思維框架及培養模式,轉變觀念,將這門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相結合、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堅持“職業導向、夠用為度”為原則,突出應用性,在上課之前先要制定出適應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標準及“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體系,既將課程設置為理論與實踐兩大部分,理論教學部分與實踐教學部分的比例調整為接近1∶1。
為了使課程達到新的職業標準,任課教師必須對課程進行教學設計?!耙皂椖繛檩d體,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目標”制定完整可行的整體教學設計,在整體設計中要確定出課程的整體目標,特別是課程的能力目標,如能調查―― 能熟練進行園林生態系統建設需要的地形與土壤調查、小氣候調查、人工設施狀況調查的能力??稍谇逦鞔_的課程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將課程設計出若干個能力培訓項目,如光環境調控項目、土壤環境調查項目、小氣候調查項目、無土栽培項目等等。在單元教學設計上做到“知識、理論、操作一體化”,將每次課都清楚能力目標、知識目標以及設計上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使學生具有扎實系統的專業技能。
2 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提高能力培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為了改變高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在課堂上懶于“動口、動手、動腦”的現狀,使學生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任課教師應積極實施教學方法的改革,注重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靈活多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有利于提高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2.1 “問題式教學法、頭腦風暴法”的深入實施
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目的在于刺激學生的思考能力。將教材的知識點轉換成一連串的生活或專業中的問題、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解光環境對園林植物的作用時,提出:“育苗生產時應選取什么顏色的塑料薄膜、為什么?”“綠植盆景配置的位置?為什么?”“園林設計的行道樹秋季罩上黑色的罩子的作用?”“為什么自然狀態下草莓是春天吃、多是九月開?”等一系列的問題讓同學們思考、回答,同時,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互相交流,以“問題”為線索,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頭腦風暴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就某一課題自由發表意見,是一種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最多的思想和觀點的工作方法,是聚合思維訓練的一種好辦法。通過集體討論,集思廣益,促使學生對某一教學課題產生自己的意見,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激勵引發連鎖反應,從而獲得大量的構想,經過組合和改進,達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目的。如針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城市土壤環境如何改良、我國人造園林景觀建設存在的問題、城市化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問題都可采用此法。
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安排座位,以便于學生的交流、討論與回答問題,對于討論、回答問題活躍的小組及個人給予加分,會大大提高教學效果,深受學生歡迎。
2.2 “換位自主教學方法”的不斷完善
現成文本內容在師生間機械位移的“填鴨式說教教學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改革這種教學模式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換位自主教學方法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學生換位扮演教師角色,教師擔任“導演”角色,通過雙方的互動來實現學生的自主教學,提升教學效果。在園林植物的生態因子的光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等章節采取這種方法,“學生自講、同學互評、教師講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組織教學,既掌握了專業知識,又鍛煉了語言表達、組織思維的能力,并提高了生態環保意識及倡導綠色生活的能力。
2.3 “項目教學法”的積極探索
項目教學法實質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目的是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教師起輔導作用,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的實際訓練為主導,把學生推到項目活動中去,項目從設計、實施到完成要能夠有一個完整的成品出來,作為項目的成果,使學生完成項目后有一種成就感,提高學生的興趣[3]。同時,還通過各個小組的成員在完成項目中的分工合作,鍛煉了學生吃苦耐勞和團隊合作能力,如園林植物生長的光環境調控項目、土壤環境調查項目、無土栽培項目、園林植物群落的生態作用分析等都采用此法。
在園林植物光環境調控的項目進行時,學生們通過搜集大量的信息自己寫出花期調控的項目設計方案,并親自管護花卉、調控處理,最后寫出總結。當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開出美麗的花朵時,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2.4 “實例教學法”的廣泛應用
園林生態中有很多理論較為抽象,教學中結合相應的實例,將所學的生態知識與專業課程及實際工作相銜接,應用到具體的問題中,使學生能夠更深的理解講授的內容。如在講到園林植物對水污染的凈化作用時,采用石家莊“清源凈流行動”―― 河的水污染處理方案來分析,在講解生物多樣性在園林規劃設計上的應用時,則是結合石家莊太平河的“臨風田園、秋實公園、語林園、秀水公園”等主題公園的設計方案進行分析,使學生變抽象的理論為身邊的實例。
同時在教學中要關注行業發展動態及最新成果,拓寬學生視野。如在講解園林生態系統建設時則結合溫州生態園三濕地公園建設進行分析,在講解園林生態城市建設時結合揚州市園林生態城市建設的案例分析[4]。
實例教學法的廣泛應用,使學生們清楚學習的目的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大大地提高教學效果及學生的應用能力。
2.5 “集約式管理;一人一檔案、一課一任務”的具體實踐
當學生深感自己被教師認識、重視,以及自己的作業被認真批改后,他對這門課程就無形中會有興趣并認真對待,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培養學生做事的責任感,教師可為每個同學建立一個檔案,學生在檔案袋上貼上自己的照片,也可以寫上座右銘或努力的方向,便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內存每次調查任務的完成情況、實踐教學情況、“自講”及其他課堂表現,教師要認真批改每一次學生的各項報告,依據學生檔案在學期末給出合理的成績,并由學生自查本門課程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每章內容除了相應的實訓工作任務之外還有關于家鄉的相關環境的調查任務,如家鄉的光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水環境等方面的調查,結合生活與專業,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之外還提高了學生的資料搜集、整理、總結及書寫專業報告的能力。
雖然這項工作增大了教師的工作量,但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效果顯著。
3 建立“體現能力和素質”的考核評定模式
長期以來,生態課學生成績主要以期末筆試為依據,這樣容易造成學生死記硬背、臨陣磨槍的現象,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尤其是對學生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極為不利[5],因此,可建立了一套“平時與集中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筆試與操作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能力和素質的考核評定模式(見表1)。
在平時考核中注重學生聽講、討論、自講、作業、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方面;考核時“考理論、考應用、考操作”。既考基礎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考本門課程的知識在后續課程及工作中的應用以及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實訓部分現場操作與綜合總結分析相結合,既注重技能又注重素質的培養,并將考核內容與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相接軌,如營養土、營養液的配制技術,與學生考取園林綠化工、花卉園藝師的職業資格證考試相銜接。且綜合實訓單列一門實踐課程考核。
園林生態學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實踐、探索與努力的過程,主講教師可從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入手,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任務為載體、以培養能力為目標”。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高,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的為生態園林服務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小瓊.對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理論與應用研究,2009(3):12-13.
[2] 戴士弘.職教院校整體教改[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 馮志剛.項目教學法在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2):75-77.
篇3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素質
作者簡介:周曉陽(1953-),男,湖南祁東人,南華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哲(1987-),男,江西井岡山人,南華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湖南 衡陽 421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研究”(項目編號:XJK012BDY005)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8-0213-02
近年來各高校通過開設生態文明相關課程,啟動生態文明意識“三進”工程,開展生態文明相關活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關注生態、關注環保,使生態文明意識通過有形或無形的方式植入大學生的頭腦中,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明顯增強,大學生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明顯提高。但據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還存在著不少突出問題,認真調查分析這些問題及原因,對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為建設生態文明和中國特設社會主義事業提供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據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比較認同,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也得到了初步提高。但是我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我國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態文明素質,對生態文明有一定的認知,但一般處于淺表層,并未對生態文明的本質和規律有一個比較全面而深刻的認知。我國大學生生態文明認知大多僅僅停留在一些環境保護的基本常識,如公共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保護花草樹木等淺表認知上,并沒有將生態文明認知內化為生態文明情感和意志,沒有形成穩定的生態文明心理機制和思想品質。他們對生態文明的本質和規律大多是一知半解,對生態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其危害認識不深。由于生態文明認知不深刻、情感不穩定、意志不堅定,因而不能外化為自覺的生態文明行為,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現象還相當普遍。
2.各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有待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各高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已經開始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教育教學體制中。但由于重視程度不夠,投入不足,計劃不周,效果欠佳。能將生態文明教育作為一件大事來抓的高校還是很少,雖然有個別高校開設了生態環境保護專業和相關課程,但還沒有制定出面向全體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設置方案,致使生態文明教育不能全面落實。許多高校至今還沒有開設生態文明選修課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也沒有納入生態文明的內容。目前,我國教育主管部門還沒有制定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考核指標,許多高校把生態文明教育只是停留在口頭,并沒有付諸行動。這些現象說明,我國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3.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不夠豐富
目前雖有部分高校已經開設了生態文明相關的人文素質選修課程,但還不夠系統全面。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僅僅局限于生態文明常識上,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生態文明的教育內容應該包括生態文明理論教育(包括生態世界觀教育、生態價值觀教育、生態審美觀教育等)、現代生態環境科學教育(包括環境科學教育、生態科學教育等)、中國傳統的生態文化教育(包括儒家生態文明思想教育、道家生態文明思想教育、佛家生態文明思想教育等)、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教育(包括生態文明的道德規范、生態文明的方針政策教育、生態文明的法律制度教育)等內容。但目前,很多高校并沒有把上述內容納入生態文明教育中。我國高校除生態環境專業外,還沒有一本專門的、通用的生態文明的相關教材,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還僅僅停留在基本知識的層面上,而很少涉及到深層次的內容。
4.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夠科學
首先,許多高校并沒有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到高校各門課程教學中,特別是沒有納入到高校德育中。生態文明素質作為大學生挑起未來社會主義建設重擔必不可少的思想素質,應該是高校德育的一項重要培養任務,因此,生態文明教育有待于納入高校德育體系。
其次,目前生態文明教育的方式不夠豐富。部分高校沒有充分利用現有的先進教學設備,如多媒體教學手段等,給大學生形象地展示生態文明相關的知識和圖片;沒有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保教育活動,如生態文明文藝演出、演講比賽等,使生態文明意識寓教于樂,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沒有把生態文明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校外社會生態環保實踐,培養大學生建設生態文明的能力。
最后,沒有營造一個生態文明教育的良好環境。教育環境十分重要,它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目前,一些高校片面強調理論知識的顯性教育,忽視了教育環境的隱性教育。應當克服這一缺陷,優化教育環境,營造生態校園,發揮生態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隱性教育作用。
二、我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存在上述突出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原因,必須深入分析產生問題的主客觀原因,才能進一步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1.客觀原因
首先,我國生態文明思想從古至今源遠流長,但生態文明建設起步較晚。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其后黨和政府多次作出一系列與此相關的重大決策。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并第一次把生態文明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的六大特征之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并強調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即“兩型社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之一,并把“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1]黨的十進一步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并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2]總而言之,我國自覺地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充其量也只有20多年。由于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不長,人民自覺地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還沒有形成,這在客觀上影響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
其次,我國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經驗不足。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順應時代要求而孕育產生的。新事物從產生到成熟必定要經歷很多曲折。目前我國高校雖然已經啟動了生態文明教育,但還處在初步探索階段,實踐經驗嚴重不足。我國一些重點高校雖然較早設置了生態環境科學的專業和課程,但最長也只有20多年的歷史,且其教材大多從國外引進的。至于非生態環境專業的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則是從新世紀以后才啟動的,教育經驗更是缺乏。目前,各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規劃和課程體系,各自為戰,沒有形成發展合力,這必然制約我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健康發展。
最后,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制度不健全。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制度建設是保障。但是由于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歷史不長,經驗不足,制度建設滯后,還沒有形成健全的生態文明教育制度。國家在制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制度規范時,還沒有明確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其中。各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依據僅僅是黨的文件,還沒有一部關于生態文明的教育法規出臺。個別高校雖然率先制定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一些規定,但還不夠系統,沒有形成制度化、規范化,經費和師資都缺少制度保障,這必然導致許多矛盾和問題的產生。
2.主觀原因
首先,高校及其主管部門對生態文明教育缺乏科學規范。目前,我國高校及其主管部門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普遍重視不夠,沒有制定統一的規劃,更談不上科學規劃。要加強和完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高校及其主管部門必須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科學規劃。目前我國在生態文明教育規劃方面的情況不容樂觀。
具體表現為:一是沒有把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列為高等教育的議事日程,而只是作為一種臨時性的工作任務,沒有形成一種長期的戰略規劃。二是沒有把生態文明教育列入高校德育體系。沒有認識到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教育主管部門與環保部門沒有形成協作機制,制定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統一規劃。離開了環保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很難制定出符合實際的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方案。因此教育部門與環保部門必須密切配合,研究制定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計劃,統一規劃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合理制定高校各門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計劃地在人文素質選修課和各門相關專業課程中滲透生態文明知識和理念,“使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更加條理化、系統化、科學化。”[3]
其次,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生態文明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目前,我國高校大多數教師的生態文明素質還不夠高,缺乏對生態文明知識的系統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不夠強。甚至有個別教師連生態文明的內涵也不了解,更談不上對生態文明教育規律的認識。由于對生態文明理解不深刻,對生態文明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也不到位,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方面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不能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更不能做到言傳身教。由于我國生態文明學科建設起步晚,造成生態文明相關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各高校尤其是??圃盒5纳鷳B科學專業教師十分缺乏。師資隊伍建設嚴重滯后,也是造成生態文明教育滯后的重要原因。
最后,大學生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普遍不強。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對專業知識的教育,使非生態環境專業的大學生只重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對生態文明知識的學習。一些人認為生態文明就是簡單的綠色環保,平時多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即可,不需要專門開課去學習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教育僅僅停留在感知上而沒有深入到理性層面,致使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普遍不高。
調查發現,除了生態環保專業的大學生之外,其他非環保專業的大學生絕大多數對生態環保缺乏深刻認識,不少大學生甚至連生態文明、綠色文明、低碳生活、循環經濟、兩型社會、美麗中國、可持續發展等概念都不理解。由于對生態文明的認識不深,因而不能形成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和堅定意志,更不能外化為自覺的生態文明行為。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較低,必然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正因為大學生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普遍不強,因而造成了生態文明教育效果欠佳。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篇4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136-02
一、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
1.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它是相對傳統媒體而出現的,是信息科技和媒體產品的緊密結合,是媒體傳播市場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既然是新媒體就要有其革新的一面,不但技術上革新,形式上革新,最重要的是理念上也要革新,目前比較流行的定義是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的,他認為:新媒體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訊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客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式。
2.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就應該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對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影響都是全面而深刻的。一方面,大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的快捷性和開放性迅速的獲取大量有價值的知識和信息,達到學習的目的。另一方面,網絡的普及和發展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隱往導致社會責任的缺失,網絡的無序,虛假信息的泛濫,網絡犯罪等這些都是威脅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新形式。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利用技術上的優勢加強了對其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文化理念等在全球范圍內的鼓吹和滲透,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意識形態在我國的主導地位和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是黨和國家的未來,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其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狀況直接關系著國家的安危和民族的未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影響,導致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部分大學生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了解和認知不夠準確。這部分學生對我國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存在著認識不清,或者是概念化、教條化、書本化式認同。其主要表現就是只把主流意識形態當作一種概念,而忽視對概念的理解與認同;只注重對其教條化的記憶,而忽視利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只注重從書本中的條條框框出發,而忽視了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生活相聯系。
2.部分大學生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感不強。這部分大學生沒有認識到認同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存在著邊緣化認同和反向認同的現象。主要表現就是一些學生不但沒能認識到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性,還把對意識形態的學習當作一種負擔,致使主流意識形態在個人生活中被嚴重的邊緣化,甚至出現認同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的現象。再者,由于在現代化的建設中出現了諸如官員腐敗、分配不公、環境污染等問題,致使部分大學生對我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產生了懷疑,從而導致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感的下降。
3.部分同學主流意識形態淡化和西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與西方國家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此情況下,部分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淡化和西化傾向也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部分同學對資本主義缺乏科學的認識,對中國的國情和歷史缺乏深入的了解,致使他們盲目的崇拜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
4.部分同學政治素質低,政治思想淡化。大學生能否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發展前途,也與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息息相關。很多同學對沒有深刻的認識,甚至是對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沒有什么認識,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們不了解我國所走的路線,所采取的方針、政策。雖然,有一些同學關心國內外的時事熱點問題,但在市場經濟浪潮的影響下,很多同學都把經濟放在第一位,根本不關心國家政治。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社會轉型時期文化多元及社會問題的產生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影響。在社會轉型時期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強,隨之伴隨而來的就是西方各種社會思潮在中國的蔓延和滲入。由于我國正處于傳統的經濟模式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時期,所有制結構,分配方式,利益格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導致了人們對過去的一些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迷惑和懷疑。再者,一些地方官員的腐敗、辦事拖拉、大搞形式主義等問題,這都嚴重影響了政府在人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和廣大干群關系的和諧,并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大學生對我黨的信任。
2.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僵化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影響。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的主要陣地,然而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并不盡人意。首先,在一些高校內,竟然出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配置不足的情況,這都嚴重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其次,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對社會的丑陋現象一再曝光,導致了部分大學生思想的混亂,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最后,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手段單調且毫無新意,也很難引起同學們的共鳴,這些勢必都將影響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3.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影響。目前,網絡文化已成為大學校園內的一種新型的校園文化,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文化內容道德維度的缺失、隱往導致社會責任感、道德感的缺失、網絡犯罪等。由于大學生尚未成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他們不可能很好的對網絡虛擬空間內的現象和問題進行分析,然而這些都已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
4.大學生自身的原因。當前,大學生自身特色化發展加快,思想狀況和價值取向呈現多樣性的特點?,F在的大學生是在和平的年代和父母的溺愛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抗挫能力低下,缺少積極進取的精神,缺少信仰,理想。他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識也只停留在書本上的只言片語,并不能深刻的理解它們的含義,更不用提把這些知識化為自身發展的動力了。
總之,在改革開放和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加強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而深刻剖析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又是全面做好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基礎,只有這樣,高校才能承擔起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命與責任。
參考文獻:
[1]歐陽永忠.社會環境與校園文化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4):96-103.
[2]古維娟,柯元.當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淡化原因及對策[J].九江學院學報,2010,(1):110-112.
篇5
【關鍵詞】媒介生態學;媒介環境學;思辨;區分
如今,媒介生態學已經成為新的學術增長點,并帶來了學科的繁榮和發展。但中國媒介生態學的研究,也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廓清這些認識,理清與北美“Media Ecology”的關系,已成為促進中國媒介生態學進一步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中國學者的媒介生態研究意識是不是“原發的”
在中國媒介生態學起源問題上,一些中國學者認為,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起源應該是在北美,美國和日本的相關研究也比我們早很多年,但是“中國學者的媒介生態研究意識是原發的,而不是引進的”,國內媒介生態研究的展開與它們并沒有什么淵源。[1]筆者認為,以上觀點在表述上是矛盾的,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他們主要是更多地強調了中國媒介生態學和北美媒介環境學的區別,而忽略了國內外媒介生態學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只是將2001年后,“Media Ecology”在中國的獨創性發展作為了中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起點。
(一)中國最早的媒介生態研究意識來源于西方
在我國大陸傳播學研究中,最早使用“媒介生態”概念的《論媒介生態——我國報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若干制約因素》一文正是在介紹西方社會生態學和社會有機體平衡、和諧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媒介生態”這一概念以及社會大系統、共生共食、有限資源、關鍵功能等觀念。然后又是結合美國社會生態學家奧迪斯·鄧肯所提出來的人類社會“生態復合體”的四個變量,展開我國報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
(二)從生態學視角研究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的環境問題最早出現在西方
中國媒介生態學研究一開始就注意運用平衡、和諧和系統等生態思想來研究媒介,并側重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的環境問題研究,關注人、媒介、社會、受眾之間的和諧互動關系構建。但是早在1970年,第一屆地球日慶典宣稱人類進入“生態時代”之后,西方很多學者便開始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開展研究,承認環境中每個因素的平等內在價值,主張重建人類文明秩序。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喬亞舒·梅洛維茨就非常重視媒介與社會環境的關系。他認為,媒介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受眾選擇媒介受社會環境制約的同時,媒介對社會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此外,他還運用了一個生態學暗喻,將受眾納入“情境”概念,認為傳播行為受受眾制約,必須根據受眾類型選擇合適的傳播方式與信息。[2]可見,中國媒介生態學研究“在思維范式取向上異于西方,但是與西方的媒介生態學(Media Ecology)研究存在學術淵源”[3]。
二、“媒介生態學”是不是中國的原創概念
有學者認為:“媒介生態學是中國的原創概念?!盵4]筆者認為“媒介生態學”這一概念實際上來源于對北美“Media Ecology”的直譯,只是后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提出了“媒介生態位”、“媒介生態系統”、“媒介生存策略”以及“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等原創性的理論。中國學者使用此概念絕非巧合,更非原創,而是與北美“Media Ecology”有著密切的內在傳承關系。
(一)“Media Ecology”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北美
我國大陸傳播學研究中,最早使用“媒介生態”概念的《論媒介生態——我國報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若干制約因素》一文是1996年3月召開的“中國報業經營管理現狀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參會論文,后被收入百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報業現狀與趨勢》一書。然而,早在1967年,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在與人合著的《媒介即是訊息:效果一覽》一書中就最早提出了“Media Ecology”的概念。1968年,波茲曼在“英語教師全國委員會”年會上作演講,首次公開介紹并明確提出“Media Ecology”一詞。后來,波茲曼又在紐約大學拓展媒介研究課程,并將這一術語轉變為正式學術領域的專有名詞。
(二)中國最早出現的“媒介生態”和“媒介生態學”概念都是“導入”,而非原創
有學者評價說,裘正義的《論媒介生態——我國報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若干制約因素》一文“系我國大陸傳播學研究中最早導入‘媒介生態’概念的專論”[5]。這里的所謂“導入”,即引入,也就是把一個地方的東西引入到另一個地方。此文雖然沒有明確說明“媒介生態”概念的出處,但這一概念的出現是在北美提出“Media Ecology”20多年之后,而“Media Ecology”的中文直譯就是“媒介生態”或“媒介生態學”。
中國學者尹鴻、崔保國、邵培仁等最早明確地將“Media Ecology”引入中國的時候,都是將其翻譯為“媒介生態”或“媒介生態學”。其中,清華大學尹鴻教授的《電視媒介:被忽略的生態環境——談文化媒介生態意識》一文被認為是“國內新聞界雜志中最早提到‘媒介生態學’一詞的”,但“尹鴻的觀點正是來源于北美的媒介生態學(Media Ecology)”。[6]
三、中國學者把“Media Ecology”譯為“媒介生態學”是否存在誤譯
何道寬認為,崔保國先生把“Media Ecology”翻譯成“媒介生態學”,進而用社會大環境是水,媒介是水中之魚來詮釋“媒介生態學”,違背了北美“Media Ecology”的基本觀點。[7]筆者認為北美“Media Ecology”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其研究思路和學科框架都具有多向性,中國學者的翻譯并不存在誤譯問題。
(一)中國媒介生態學與北美“Media Ecology”屬于同一個學科范疇
中國媒介生態學與北美“Media Ecology”的理論前提預設和邏輯起點一致。它們都是從生態學的角度研究媒介與人類社會的互動關系,探討媒介和社會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媒介現象的本質,實現生態學和媒介學的對接與融合。它們都屬于媒介生態學的學科范疇。
北美的很多“Media Ecology”研究先驅在一開始就有生態學互動、平衡、和諧的意識,如劉易斯·芒福德所謂“技術生態”的思想,謀求技術的人性化、技術的有機化,強調人類生態的平衡不能因為機械技術的到來而被打破。麥克盧漢、伊尼斯等人在他們的著作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生態學的思想,但他們的著作有關生態學的暗喻隨處可見。[8]“Media Ecology”學會的章程第一條還開宗明義地寫道:“媒介生態學研究符號、媒介和文化彼此之間的復雜關系?!?/p>
邵培仁更是為媒介生態學正名道:“但凡能以生態的眼光來觀照媒介傳播之實質的相關研究,其實統統可以納入到廣義的媒介生態學的學術圈中”,而“‘Media Ecology’從字面上看,其準確恰當、無可爭辯的譯法就是‘媒介生態學’”。[9]
(二)北美“Media Ecology”具有多種含義
何道寬認為崔保國先生把“Media Ecology”翻譯成“媒介生態學”,背離了北美“Media Ecology”的基本觀點,主要是依據波茲曼本人在1968年給“Media Ecology”的界定:“Media Ecology”是把“媒介作為環境的研究”,它主要探索傳播媒介如何影響人類的感知、理解、感覺和價值,以及我們與媒介的相互作用如何幫助或阻礙我們的生存。[10]52
其實,波茲曼本人就是一個“沒有一定之規”的人,其觀點也存在先后的不一致,以至于梅羅維茨沒有沿用他的導師所定的“Media Ecology”這個名稱,而是另起爐灶用“Medium Theory”來稱呼這個研究傳統。[10]65李明偉在《知媒者生存:媒介環境學縱論》中也沒有把波茲曼列入媒介環境學的代表人物,原因是波茲曼對“Media Ecology”的某些認識和分析更傾向于批評學派,與伊尼斯、麥克盧漢包括波茲曼本人等的研究實際上并不吻合。而何道寬則表示對這種做法“不敢茍同”。
崔保國認為“媒介生態”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處于中心位置;而“媒介環境”是一個中觀概念,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外部媒介營造的環境??梢?,在中國學者眼中的媒介生態學是廣義的,包括被波茲曼界定為“媒介作為環境的研究”的媒介環境學。波茲曼對“Media Ecology”的界定只是為北美“Media Ecology”的發展確定了一個明確的方向,而并非其全部內容。
四、“媒介生態學”與“媒介環境學”是否需要區分
美國“Media Ecology”學會副會長林文剛、深圳大學的何道寬都認為:“把‘Media Ecology’這個學派翻譯為‘媒介生態學’也不太妥當,主張將其譯為‘媒介環境學’?!盵11]
隨著對北美“Media Ecology”的認識不斷深入,我們發現中國媒介生態學與北美媒介環境學雖然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兩者在研究起源、研究視角、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著明顯的差異。鑒于此,從當前的研究情況來看,筆者認為,將兩者區分開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中國媒介生態學研究彌補不足,不斷完善
中國媒介生態學研究不關注文化研究、學術傳統和組織準備的嚴重缺位,研究方法趨向于定量研究,不作結構性分析。而北美媒介環境學著重探討媒介本身的變遷和發展對人類社會、文化產生的影響,融入并借鑒了生物學、社會學、生態學、語言學、符號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有著深厚的學術傳統,理論根底扎實,知識淵博,思維方式也是多元的。
將中國媒介生態學與北美媒介環境學區分開來,有助于看清各自研究的軌跡和特點,促進中國媒介生態學與北美媒介環境學的交流,并借鑒媒介環境學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廣闊的學術視角以及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批判意識,得出更多創新性的成果。
媒介與社會的關系本身就是非常復雜的,涉及多個要素。在媒介生態學研究中,以不同要素為中心也就形成了不同偏向,構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中國媒介生態學研究以媒介為中心,考察人類社會的各種因素對其生存發展的制約,構成媒介社會學范式;北美媒介環境學以人類社會為中心,考察媒介創造的生態對人類的影響,構成媒介環境學范式。兩者之間互相補充矯正,正好成為媒介生態學之樹上的兩朵璀璨之花,形成珠聯璧合之效果。
(二)有利于中國本土媒介環境學的拓展與深化
將中國媒介生態學與北美媒介環境學區分開來,可以為中國本土媒介環境學研究指明方向,使其更加清楚地審視北美媒介環境學研究的路徑和特點,積極引進和借鑒國外媒介環境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分析當前中國的傳播現象,關注中國語境下的傳播環境問題,深化中國本土媒介環境學研究。同時,也有助于挖掘中國本土的媒介環境思想,吸引更多跨學科人才的介入,開展跨學科領域的研究。
學科的發展就是理念不斷清晰、確立和發展的過程。媒介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也在不斷地發展演進、充實和完善,也存在著不同的研究層次和范式。這些研究,對于中國媒介生態學乃至整個傳播學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崔保國.媒介是條魚——理解媒介生態學[J].中國傳媒報告,2003(2):20.
[2]孫滔.西方媒介生態理論的構建、創新與困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6):30.
[3]袁靖華.生態范式:走出中國傳播學自主性危機的一條路徑[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6(3):72.
[4]陽海洪,趙平喜.媒介生態學:中國新聞史研究的新路徑[J].新聞界,2009(2):68.
[5]宋超,趙凱.深水靜流(1929-2009)[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457.
[6]楊婷婷.論中西媒介生態學研究的差異[J].新聞界,2005(3):79.
[7]何道寬.媒介環境學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7(1):46.
[8]陳浩文.中西方媒介生態學的研究狀況和理論反思[D].廣州:暨南大學,2008:33.
[9]邵培仁.思想、理論、趨勢:對北美媒介生態學研究的一種歷史考察[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8(3):181.
[10]李明偉.知媒者生存:媒介環境學縱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1]林文剛,編.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角(總序)[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
篇6
關鍵詞:檔案學;生態學;檔案生態研究;述評;展望
20世紀90年代末,檔案界開始關切檔案生態研究,嘗試從生態學角度分析檔案系列問題,初步提出了相關命題,開了檔案生態研究的先河,為后期檔案生態研究奠定了學術基礎。今天,生態學普遍應用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成果凸顯。在圖書、情報、檔案領域,利用生態學理論分析專業問題也不再陌生,相關概念如圖書館生態、信息生態、情報生態及檔案生態、檔案信息生態系統、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等被不斷提及并被學術界持續關注,同時,國家各層次相關社科基金也紛紛為此研究立項,支持學術界持續、深入地開展相關研究。為此,本文將在文獻綜述基礎上,梳理并分析檔案生態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1檔案生態研究發軔
單純從生態學融入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觀之,環境問題是人文社會科學引入生態學理論的重要基點。正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環境問題、地區環境問題等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生態學思想也恰好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由此,環保問題、生態安全問題、轉基因問題、物種問題等,成為生物學家和社會學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相關的交叉學科不斷涌現,相關的交叉研究層出不窮,相關的交叉成果琳瑯滿目。檔案界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在信息生態的關注中開始關注并研究檔案生態問題,提出了檔案信息生態、檔案文化生態、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等研究命題,為檔案生態研究開了先河。
1.1生態研究及其應用。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藸栍?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它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英語ecology是由希臘語詞匯“Οικοθ”(居住在同一家庭中的人)和“Λογοθ”(學科)組成,意思是“研究居住在同一自然環境中的動物的學科”,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1] 20世紀40年代以來,生態學發展迅速,應用廣泛,研究對象與領域不斷拓展,相關分支學科不斷涌現。[2]生態學發展至今,其內涵和外延都有了變化,尤其是隨著全球人口猛增,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不斷凸顯,促使當今生態學研究日益從以生物為研究主體發展到以人類為研究主體,從自然生態系統的研究發展到人類生態系統的研究,因此,生態學的定義應當反映這種變化,把研究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包括在內。為此,在集成眾多生態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鄒冬生、高志強認為,當今生態學可以定義為:生態學是從系統的高度,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其中的生物包括人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而環境則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環境;[3]曹湊貴認為,生態學可定義為“研究生物生存條件、生物及其群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其目的是指導人與生物圈(即自然、資源及環境)的協調發展”。[4]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生態問題成為全球問題之一,生態學也從誕生時的生物學范疇衍生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領域,尤其是在政治學與經濟學領域,生態學的應用可謂百花齊放,各類成果不勝枚舉。筆者認為,生態學由自然科學進入人文社會科學,最大的功效是為人文社科提供了思維導圖,使人們嘗試運用生態學理論從觀察自然界轉移到觀察社會生活,如企業生態、政治生態、社會生態以及文化生態等。其中,生態位理論尤為明顯,生態位概念揭示的是生態個體、種群和物種生存與競爭的普遍規律,該理論20 世紀80 年代開始被引入社會科學研究的領域,成為研究人類社會巨系統中的一個分析工具。[5]
1.2檔案生態研究。檔案生態問題,不言而喻,正是借用生態學理論和思想,參考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積極地將生態思想引入檔案學研究領域的專業學術研究,根本目的,是在拓展檔案學研究視野基礎上,為檔案事業的發展出謀劃策或者是提供思維導圖。而如何去實現,如何去選擇生態學的理論,怎樣使得生態理論和思想與檔案研究之間取得關聯等,這便是檔案研究者、檔案從業者需要面對和思考的直接問題。隨著生態學知識在圖書情報檔案界的應用,除圖書館生態、信息生態、情報生態研究外,檔案生態研究也業已初步展開,并取得一定成果。據筆者通過中國知網以“檔案+生態”為關鍵詞,以“題名”為限定條件進行檢索統計,截至2011年8月,顯示相關文章98篇,與檔案生態研究直接相關文章近20篇,其中,有關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研究最能體現檔案生態研究之思想,不僅積極引用借鑒生態學知識思考檔案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理念,為學術界認識和研究檔案問題奠定了基礎。據統計,在目前有關檔案生態研究的文獻中,明確提出“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的有3篇,分別為薛春剛《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種金成《檔案信息生態失衡問題研究》 [6]及葛翠玲的《檔案信息生態失調原因探析》[7] ,其中,薛春剛一文[8]對檔案信息生態系統進行了初步界定:它是指以實現檔案信息的產生、積聚、傳遞、開發、利用等為目的,具有特定的結構和秩序的由各種要素組成的相互關系的總和,其組成要素有人、信息、設備及指導其運行的檔案學術理論等。并指出,理想的檔案信息生態系統應該是平衡的、穩定的系統,是“人造系統”、“開放系統”以及“動態系統”,突出強調人、信息傳遞、環境變換在檔案信息生態系統中的表現。
目前,生態學理論和知識在學術研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跨學科研究的典范之一。借鑒生態學知識開展專業研究,不僅適用于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傳統人文社會學科,也同樣適用于新興社會學科。盡管檔案生態研究業已開展了初步研究,但不可否認的是,檔案生態研究仍然處于起步狀態,但研究的問題深度不夠,成果不多,有關專著更是鮮見。為此,筆者以為,擺在檔案生態研究面前的首要問題,是進一步推動檔案生態研究的開展,使得檔案生態研究在廣度與深度上同時得到提高,即有更多的人參與檔案生態研究,更多的成果體現檔案生態研究,更多的問題驅動檔案生態研究。
2檔案生態研究現狀
通過“檔案生態研究發軔”的論述,我們對檔案生態研究的主題有了基本把握,也對檔案生態研究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認識,為今后檔案生態研究提供了參照。接下來,筆者將以傳統文獻綜述的方式詳細分析檔案生態研究現狀,為檔案生態研究的未來提供系統的文獻梳理和問題導向。
2.1文獻回顧。檔案作為社會存在一分子,檔案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檔案與生態有自然的內在關聯,實際上,我們從傳統檔案管理實踐來看,作為檔案管理重要內容之一的“檔案保護”問題,其實,涉及諸多自然科學知識,尤其是生物學知識和傳統生態理念,這在《檔案保護技術學》這門課程上得到鮮明體現。同時,告訴我們,利用生態學知識開展檔案保護工作,也是檔案事業建設與發展重要手段之一。前文中,筆者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統計,截至2011年8月,顯示相關文章98篇,其中,與檔案生態研究直接相關文章近20篇。而在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層面上,金波教授《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課題、卞昭玲教授《信息生態學理論與我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研究》課題,分別在2008、2010年度獲得立項研究。通過分析檢索出的文章,我們發現,檔案生態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其中,《利用農業科技檔案為生態農業建設服務》[9]一文,是檔案界最早從生態角度開展檔案研究的專業論文,作者從檔案的角度,分析了農業科技檔案為生態農業建設服務的系列問題,盡管,不是我們所說的檔案生態研究,但對我們后期開展檔案生態研究具有啟發意義;而《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10]一文,應是檔案生態研究的開山之作,該文旗幟鮮明地從生態學角度探討檔案信息生態問題,并首次從生態系統的高度,認識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誠如其文所說,意在“著重探討影響檔案信息生態系統平衡的諸因素,及保持和恢復檔案信息生態系統平衡的途徑”。
新世紀以來,在上世紀末研究基礎上,生態思想進一步被檔案學界借鑒和引用。有人撰文提出建立“生態檔案館”,[11]當然,這純粹是從建筑生態的角度認知檔案館建設低碳、環保問題,是傳統檔案保護技術研究的傳承;有人提出,要關注“檔案生態位”, [12]分析了檔案作為社會信息群中的一個子系統,在社會信息系統中獨樹一幟的原因,指出,“檔案,作為社會信息群中的一個子系統,……以它的真實性、開發性、系統性、滯后性等特點,區別于其他信息,而在社會信息系統中獨樹一幟,并由此,形成它獨特的‘生態位’――司法工作的憑證,戰略決策的依據,科學研究的參考,宣傳教育的憑據等”,雖然文章較短,但“標題黨”效應明顯,明確地將處于生態學核心理論之一的“生態位”理論引入檔案學研究,并提出“檔案生態位”問題,至今不乏參考意義。事實上,這已經涉及檔案與其他事務之間的生態生存問題,可以說,已經很“生態”了;有人提出“生態式思想與檔案館管理制度”,[13]此文已經將生態思想貫徹深入到檔案管理制度層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還有提到“我國檔案業務工作環節的生態學考察”,[14]此文引入生態式管理理念,可以彌補傳統“科學管理”的不足。生態式管理追求管理的整體功效,向一切等級制挑戰,它使人生發新的潛能,使檔案工作可持續發展,這已經從檔案業務環節內部開始了檔案生態考察,為我們全面認識檔案管理工作開啟了新的分析視角;同時,將文化生態有關理念引入檔案學研究,也成為新的研究增長點。《從文化生態學視角看檔案文化市場的構建》[15]、《文化生態與中國傳統檔案文化》[16]、《文化生態對中國傳統檔案文化的影響》[17]以及《試析檔案文化的社會生態系統屬性》[18]等文,這些研究,已經集中體現了檔案文化生態研究的初步成果?!稊底謾n案館生態系統的建構》[19]一文,通過生態學的理念,全面引入到數字檔案館的研究中,把數字檔案館作為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系統分析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各生態因子及其相互關系,建構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為數字檔案館建設與研究提供參考。而本文也正是作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編號08BTQ040)的項目成果之一。而作者近年來以課題為支柱,已經指導多篇有關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有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環境、結構、保障機制、運行機制以及評估等系列研究。南昌大學張東華則在《數字檔案館信息生態平衡及其策略研究》[20]一文中,論述了保持數字檔案館信息生態平衡的意義,分析了數字檔案館信息生態失衡的表現及原因,并提出了保持數字檔案館信息生態平衡的應對策略。
2.2研究述評??v觀上述文獻回顧和分析,我們看出,目前,檔案生態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成果還不是很多,尤其是專著除了傳統檔案保護技術學教材外更是鮮見。從國家社科基金的立項來看,反映了檔案生態研究在檔案學學術領域受到重視,且相關課題也被提到國家層面,需要開展深度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從已有的成果分析來看,我們認為,主要研究突出表現在初步的借鑒層面,缺乏深度的專業研究且研究層面比較分散,呈現零星研究狀態,缺乏系統深度研究層次??上驳氖牵陙?,國家社科基金已持續關注檔案生態研究,相信隨著這類以課題為中心的檔案生態研究,將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成果。
筆者以為,借鑒生態學理論研究檔案問題、探索檔案發展等,這其實是涉及學科嫁接這一基本問題,不算創新。若想提升至創新層次,迫切需要直面“如何選擇、如何關聯”問題,進而回答“如何實現”,即通過學科嫁接或者理論嫁接抑或思想嫁接,最終是“為我所用”,使生態理論為檔案事業作“嫁衣裳”。雖然,檔案生態問題客觀存在,但實際上,檔案生態卻仍是個新生問題,相比相關學科而言,我們的交叉研究剛剛起步,我們的專業關注還很薄弱,我們的專業視野還很狹窄。為什么說客觀存在?我們知道,生態問題與環境之間息息相關,檔案與環境之間關系也很密切,相關的研究也很多,但缺乏理論深度和社會高度,生態學的問世及應用為檔案與環境研究提供了理論視角和思想路線。作為新生問題,只緣從生態學視野關注、研究檔案問題的太少,已經提出的檔案生態問題聲音太弱,迫切需要檔案人開始高度關注,積極研究,充分應用相關研究成果,形成檔案生態理論和思想,促進檔案工作發展。
3檔案生態研究展望
檔案生態研究,盡管在20世紀90年代末業已開啟,在新世紀初得以全面展開,并在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課題層面進入深入研究序列,可見,生態學與檔案學之間的關聯研究,業已獲得了國家層面的認可。但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相關深度研究仍然缺乏,其研究空間仍然廣闊,需要學人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不斷拓展檔案生態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筆者以為,在未來檔案生態研究層面,可以從以下諸角度開展研究。
3.1檔案事業生態環境研究。目前,檔案事業發展迅速,特別是在信息網絡技術驅動下,檔案事業發展呈現諸多新特點,如新領域的開拓(數字檔案館的建設與發展所帶來的系列專業問題)、新環境的呈現(檔案事業發展環境需要直面信息網絡技術驅動下的網絡社會現實環境)、新問題的困境(檔案事業在“傳統與現代化”的轉型歷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如檔案信息化、檔案信息資源組織、電子文件的采集與長期保存、數字檔案館等結構與功能等)等,所有這些新領域,均可歸結為檔案事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學術界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研究,一方面,從生態學的視角分析檔案事業建設與發展的新問題,另一方面,通過跨學科的介入拓展傳統檔案學研究的范圍。
3.2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實際上,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生態系統的角度觀察與分析數字檔案館系列問題,而提出的跨學科性研究課題。該課題,在金波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推動下,目前,已經取得初步成果。就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課題本身而言,我們認為,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生態系統理論對數字檔案館建設與發展的戰略影響的前提下提出的全新概念,這也是近年來,生態學理論與生態系統理念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具體應用的進一步發展。面對未來,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的培育與發展問題至關重要,這不僅涉及數字檔案館的進一步可持續發展問題,且關切到中國檔案事業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全面推進與發展。我們可以從生態系統理念的角度,提出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理念,并從戰略上規劃數字檔案館發展,為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的培育與發展指點迷津。可以預見,隨著數字檔案館建設投入的加大和相關研究的深入,該課題將會面對更多新情況,需要學人持續跟進,從生態學、系統學角度進一步研究和分析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相關的各類問題。
3.3檔案文化生態研究。目前,文化生態研究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據百度百科解釋,文化生態核心思想有三:[21]①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所顯露的美好的姿態或生動的意態;②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③泛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狀況和環境。檔案作為人類文明的承載,它自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特性,通過文化生態的引入分析檔案文化生態問題。目前,檔案界在檔案生態研究成果中已有初步涉獵,有涉及檔案文化市場研究的,如《從文化生態學視角看檔案文化市場的構建》;有從中國傳統檔案文化角度分析的,如《文化生態與中國傳統檔案文化》與《文化生態對中國傳統檔案文化的影響》以及《試析檔案文化的社會生態系統屬性》。這些研究,已經集中體現了檔案文化生態研究的部分成果,但還有待于進一步展開系統深入研究,從文化生態學視角,深度探討文化屬性層面的檔案及檔案文化與“大文化”、“文明”等關聯命題。從檔案自身文化屬性以及文化生態研究趨勢來看,系統從生態學、文化學等角度,分析檔案文化生態課題具有廣闊的空間,它不僅有利于拓展檔案學自身研究的領域,而且,可以提升檔案學研究的深度,也是傳統檔案文化研究的升華。
3.4檔案生態管理研究。生態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也有學者稱之為“eco-management”),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美國,20世紀90年代,成為研究和實踐的熱門。由于自身的復雜性,生態管理無論是作為理論還是實踐至今仍處于發展中。生態管理的理論基礎非常廣泛,它跨越了生態學、生物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和系統論等學科領域。[22]生態管理思想是生態管理理念的集中體現,認為“生態系統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而成的系統,對于它的管理與調控,必須在遵循生態學原理的同時,受到社會、經濟規律的調節和制約”,需要通過生態管理思維達到“維持依賴于自然資源的社會經濟修通之間的一種平衡”。 [23]鑒于生態管理在社會領域的廣泛應用,作為從生態學、系統學等多學科角度綜合提出的檔案生態研究命題,生態學自然對其影響深遠,不僅是此概念提出的直接動因,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傳統檔案學學科體系中,檔案管理學處于核心地位,這與檔案管理活動的實踐性以及檔案學起源于檔案管理實踐密不可分。在生態思維大力引入管理實踐的今天,作為管理性特征突出的檔案管理實踐來說,引入生態管理思想具有邏輯的合理性。我們認為,在未來檔案生態研究中,引入生態管理思想滲透入檔案管理實踐具有必要性,借鑒生態管理理論研究檔案管理活動具有實踐的可行性。
檔案生態研究盡管已經起步并有諸多成果問世,但學無止境,檔案實踐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需要學界同仁持續跟進,進一步探索檔案生態研究的前沿課題,不斷拓展檔案生態研究領域,為檔案事業建設與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08BTQ040)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維基百科.生態學 [EB] [2010-12-16]:zh.省略/wiki/%E7%94%9F%E6%80%81%E5%AD%A6.
[2]鄒冬生,高志強主編.生態學概論[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6.
[3]鄒冬生,高志強主編.生態學概論[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2.
[4]曹湊貴.生態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5]莊悅群.從生態位到可持續發展位:概念的演進[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4 ):1.
[6]種金成.檔案信息生態失衡問題研究[J].云南檔案,2011(3):53~54.
[7]葛翠玲.檔案信息生態失調原因探析[J].蘭臺世界,2007(7下):35~37.
[8]薛春剛.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J].檔案與建設,1998(4):12~14.
[9]劉越男.利用農業科技檔案為生態農業建設服務[J].檔案學通訊,1997(4):37~40.
[10]薛春剛.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J].檔案與建設,1998(4):12~14.
[11]縱浩.論生態檔案館.宿州學院學報[J].2005(1):103~104,142.
[12]吳端端.檔案的“生態位”.中國檔案[J].2003(7):38.
[13]李偉.生態式思想與檔案館管理制度.蘭臺世界[J].2005(8):85.
[14]徐欣云,黃建連.我國檔案業務工作環節的生態學考察[J].檔案學通訊,2009(2):26~29.
[15]吳文斌,李亞珍.從文化生態學視角看檔案文化市場的構建 [J].蘭臺世界,2007(7上):13.
[16]陳愚.文化生態與中國傳統檔案文化[D].成都:四川大學,2005年5月.
[17]楊道玲.文化生態對中國傳統檔案文化的影響[J].上海檔案,2003(4):36~39.
[18]程穎.試析檔案文化的社會生態系統屬性[J].湖北檔案,2010(10):12~14.
[19]金波,湯黎華,何偉祺.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的建構[J].檔案學通訊,2010(1):54~57.
[20]張東華,魯志華.數字檔案館信息生態平衡及其策略研究[J].湖北檔案,2010(8):12~14 .
[21]百度百科.文化生態[[2011-7-13] .baike.省略/view/897522.htm.
[22]百度百科.生態管理[2011-7-14] .baike.省略/view/3601184.htm.
篇7
本專欄歡迎廣大讀者踴躍投稿,有關媒介素養基礎理論、媒介教育理論以及媒介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及有關媒介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總結均可,投稿郵件主題請寫明媒介教育專欄。
媒介素養這一概念從1994年由西方引入至今,業已成為中國內地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梢哉f,我們在探索適應中國內地媒介環境的本土化媒介教育[1]道路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中國內地的媒介教育無論在理論研究層面,還是在教育實踐層面,仍然存在著偏差與不足,亟需我們去彌補。本文就以媒介生態學[2]的理論范式為指導,探討當下新舊媒介技術交替動蕩的傳播生態下,中國內地媒介教育理論應該給予的若干轉變,希望能為減少和彌補這些不足做出有益的嘗試。
媒介教育全新的理論內核――媒介生態學
中國內地已有的媒介教育理論主要是借鑒外國經驗并結合中國內地實際進行本土化的改良。在理論基礎上也是以傳統經驗學派的功能理論和西歐批判學派的控制理論為理論構架的。前者從經驗功能主義出發,而后者則從政治經濟學切入。其研究重點也落在媒介傳播內容對受眾造成的影響,以及媒介控制背后,經濟與權力的染指上。
經驗學派的主要關注點一般是所謂媒介影響研究,特點是定性經驗主義、功能主義和實證主義。[3]相應地,在此指導下我們的媒介教育多關注的是分析媒介內容對使用者或消費者的影響,并用經驗主義的實證行為主義方法去幫助受眾抵御媒介對人短期行為的負面影響。
“批判學派也關注大眾媒介內容對社會的影響,但著重研究的是大眾媒介的政治經濟學,尤其是媒介的所有權,是政治和公司對媒介的控制,以及它們如何在媒介內容的生產、銷售與獲取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關注的重點問題是,所有權的集中造成信息環境對人敏銳的社會意識和文化意識起到限制作用,而這個信息環境就包括媒介的內容,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多樣化,因為信息壟斷只會服務于政治、產業和公司的精英?!盵4]在這種理論的觀照下,我們的媒介教育也在施行一種政治形態的保護主義?!熬唧w的主要是將媒介教育尤其是媒介分析作為一種消除學生受到傳播者錯誤信仰和思想影響的工具。逐漸培養受眾,主要是青少年,對媒體傳播及運營的理性認識和批判思考的能力,使其真正學會建設性地使用媒介內容?!盵5]
可以說我們的媒介教育領域在這兩個理論的支撐下,無論是從理論研究上,還是實踐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還有許多我們沒能解決的問題,我們忽視之處,尤其是在網絡媒介迅速發展,并日益成為主導傳播渠道的時代,我們面臨的是全新的傳播生態。技術的發展使受者轉變為傳受者,但是與技術環境發展脫節的傳受者素養的缺乏卻導致了一系列傳播文化危機的出現,并引起我們所處的媒介環境連鎖式的惡性反應。就像波茲曼說過的:“技術的變革不是疊加性的,而是生態性的。它不是增加或減少什么,而是改變一切。如果我們把握不好,這種改變很可能是悲劇性的”。[6]但顯然,舊有的兩大理論無法充分解決現在我們棘手的傳受者素養問題。于是,引進一個全新的理論來支撐并指導新的傳播環境下的媒介教育就成為一種必然,于是有傳播學第三學派之稱的媒介生態學呼之欲出。
媒介生態學起源于20世紀末,由北美的多倫多學派和紐約學派整合而成的媒介環境學派所創立。它采用生態學的概念,將媒介視為一種生態環境,動態地研究媒介信息與技術及其結構對人類的認知、理解與價值觀的影響,其理論范式的建構著力于詮釋媒介技術和社會文化的關系,認為信息結構決定信息本質,并帶來一系列的偏向。它創立了全新的生態研究模式框架,努力研究控制信息污染和信息鴻溝等傳播生態問題,以維護宏觀與微觀媒介環境的生態平衡。[7]
它的意識形態和理論視野,和管理學派以及批判學派不同,強調用生態學的路子去理解作為環境的媒介和技術,關注的是媒介和技術對文化和社會在形式上和根本問題上的沖擊。[8]
它以結構主義為基礎,將媒介環境視為感知和符號的結構。由于每一媒介特定的物理法則和符號結構,以及由此而來的時間、空間、認知、政治、社會和內容影響上的諸多差異,媒介生態學認為媒介自身帶來了一套偏向。[9]也就是說傳播媒介在將信息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個地方時并不是中性、透明或無價值的渠道,每種媒介形式所帶來的傳播模式必然會帶有一種隱而不顯的偏向,而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社會組織就是由業已內化的主導性的傳播模式塑造的,因而這種理論的研究重點之一,就集中在挖掘這種隱而不顯的偏向在人們的感知、意識或心靈活動的過程中究竟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以及從此帶來的對文化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信息領域的生態質量是媒介生態學關注的又一個重要問題,既然媒介生態學將媒介視為動態的生態環境, 那么使媒介生態環境的創造與維護向有利于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方向發展也就成為媒介生態學研究必然的題中之義。媒介生態學派致力于研究媒介傳播結構和技術模式的環境影響的同時,力求在征服與維護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結合點,以理清媒介與人類社會的交互關系,從而確保媒介環境的生態平衡和良性循環。也就是說,媒介生態學不僅關注媒介技術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強調受眾在通過對媒介技術的使用,不斷塑造著媒介生態環境,這就更全面地揭示了媒介與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
具體對于媒介教育來說, 媒介生態學則代表一種理論思維的轉向,它使我們可以超越技術理性的預設,本著功能主義和批判主義,圍繞媒介功能、媒介內容影響力和媒介機構、市場運作而進行的受眾教育,可以沿著技術批判的思路,以“文化、技術共生論”為指導,把和諧與平衡作為研究與實踐的出發點,使我們的媒介教育真正起到“一種恒溫器的作用”,在印刷技術向電子技術轉變的過程中,幫助社會文化尋求一種保護與革新的平衡,從而對抗現在媒介生態結構失衡帶來的文化成見,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技術的惡性循環。
在這一理論的全景意義下審視我國內地的媒介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不難發現有許多的不足與偏差亟待我們去彌補和改正。筆者僅從媒介教育的范式、內容、實踐的主體以及實施途徑與方法四個方面,進行粗略的探討,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促進媒介生態學這一全新的理論體系與我們的媒介教育更加有效、深入、建設性地結合。
媒介教育范式的轉變:分析轉向整體,功利轉向互利
在經驗學派的效果理論,以及批判學派政治經濟理論的指導下,國外的媒介教育先后經歷了“批判范式”、“分析范式”及“解密范式”的變遷,現在正在沿著超越保護主義的道路向縱深發展。而中國內地媒介教育現在所采用的多是分析范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批判范式,但是受到理論基礎的影響,無論是上面的哪一種范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立足于一種對媒介的防范意識,對受眾的保護觀念??梢哉f我們的研究與教育的邏輯還局限在單面的,對立的線性模式,在思辨上采取的也是一種分析的范式,功利的范式。
媒介生態學也關注媒介對受眾思想的涵化作用,認為公眾在適應作為感知與符號系統的媒介環境的過程之中,不斷內化著“媒介/訊息”帶來的文化偏見。它探究符號系統和媒介技術如何對我們構建的“現實”產生影響,而這樣的“現實”又對我們的社會制度,文化習俗和價值觀設定哪些隱含的命題。但是同時,它也強調受眾并不是傳統觀念上消極被動的弱勢個體,每一個人都在與媒介環境不斷進行著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互動,受眾生態在一定意義上左右著傳播文化的走向。以此為據,我們的媒介教育應該對媒介環境與社會文化的關系進行生態式的觀照。
可以說,我們以往提倡的這種傳統的、以追求受眾的利益為最高目標的分析、保護、功利性的范式存在著深層次的價值缺損,而正是這種共贏互利的價值缺損才使我們的教育始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由人與媒介的關系緊張帶來的種種傳播問題。[10]
因此,筆者提倡采用媒介生態學提供給我們的立體的思考范式,從分析思維轉向整體思維,從功利性思維轉向互利性思維。對整個媒介環境進行全期、全景的關照,并在改善人、媒的互動關系上進行多感官技術的努力。我們不應簡單地探討如何保護公眾不受到媒介在施教、改變態度及意見以及銷售商品等方面的影響,而是促使閱聽人理解媒介對社會、文化影響的長期效果,并認識到在自己社會文化生態體系中的位置與作用,從而自覺地提高自身包括媒介素養在內的文化素養,以實現與媒介環境的共棲,與信息生態的互利。
媒介教育內容的轉變:作為信息的媒介環境與作為技術的媒介環境的均衡
正如前面討論過的,在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的指導下,媒介素養研究者的眼光多集中于關注媒介的內容對受眾思想、行為乃至社會文化的影響,卻忽略了作為技術的容器的媒介,它本身的性質、結構以及發展變革對人類社會產生怎樣的作用。在媒介生態學者看來,傳播媒介本身就是一種環境結構,是由一套專門的代碼和語法系統組建的符號環境,這種特定的環境結構在信息的選擇、編碼、傳輸及解碼的過程中扮演著解釋和塑造性的角色。由于媒介技術特定的物理法則和符號結構,以及由此而來的時間、空間、認知、政治、社會和內容影響上的諸多差異,媒介偏向就成為必然。而且這種偏向不僅是信息內容上的,更是結構技術上的。
而我們現在的研究與實踐卻都忽略了在整個符號系統的互動過程中,作為技術環境的媒介的隱而不顯的偏向在人們的感知、意識或心靈活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況且我們現在正處于媒介技術迅速發展的變革時期,我們現在面對的不止是媒介表現、使用方式或者媒介內容的改變。新舊技術的重新定位,媒介環境結構的重組,人的感官比例的重新調整,這些都必然會引起更深層次的我們認識論的改變,我們文化的轉軌。
從這一點上引申開來,我們的媒介教育內容應該劃分為微觀與宏觀兩個層面,即媒介信息認知與媒介技術認知,前者關注信息載體的媒介素養,而后者研究技術載體的媒介素養,不同的認知對象,也就構成了媒介教育的不同內容。
媒介(信息)認知包括媒介內容認知――了解媒介的表達內容,以及媒介規則認知――了解特定媒介的表達規則。我們現在的研究與實踐工作主要都是圍繞著這個層面進行的。
媒介(技術)認知同樣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對媒介技術偏向對人的感知、思維、行為影響的認知;對媒介技術變革與社會進程互動關系的認知。
可以說我們現在的媒介教育的重點多集中在對信息媒介影響的認知上,但對于技術媒介影響的認知的教育還處于缺失狀態。我們應該意識到這方面的空白,并開展相關研究、開設相應課程加以彌補。否則當這種媒介技術結構的平衡被徹底打破,或者說某種技術的偏向超出了社會文化可以承受的范圍,那么媒介環境的惡化以及其伴隨的種種不良后果會使人們成為媒介發展的犧牲者。
媒介教育實施途徑與方法的轉變:多元媒介技術的平衡參與、環境互動模式、傳播文化內省
經過上面的探討,可以得出以下推論:我們的媒介教育在實踐上應更加強調受眾的主動地位,更加調動受眾的能動性,在實際的研究與教學中,應該促進各種媒介的參與,發揮它們的現身作用。但是要強調的是,這種媒體的實踐、參與,應該是多元平衡的。
媒介生態學認為,現在人類生活的兩個世界――他所繼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創造的技術圈已失去平衡,處于深刻的矛盾中。媒介生態失衡導致的如信息侵略、信息過剩、信息污染、信息匱乏等問題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破壞程度呈指數上升趨勢。應對這種媒介技術結構失衡帶來的種種危機的根本辦法,就是將生態學中的生態平衡觀點應用于我們的媒介文化之中,尋求文化的各個側面里保存和革新兩種傾向的平衡。 在實踐上,就是提倡多種媒介技術使用的協調,從而促使人的感官比例的平衡,維護并提升人的理性思辨能力,培育新媒介環境中傳受一體的新型媒介人的信息生存素養。
以此為指導,我們應該改變現在以網絡媒介為中心的研究、教育傾向,而提倡多元媒介的認知與使用,尤其是發揮印刷媒介在教育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因為媒介生態學的研究顯示,以電子媒介為代表的新媒介正在使技術理性代替人的理性,而印刷媒介能夠保存并發展人的理性文化。
應結合媒介技術造成的不同群體的數字鴻溝現狀,針對不同的對象設置差異化的媒介素養目標,采用多樣的立體、互動教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無論是將媒介作為教育的內容,還是作為教育的工具,都要做到各種媒介的比重整體均衡且有所側重。
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中,應該采用“環境互動模式”,即不僅要引導大眾深入認識、全面分析媒介的信息和技術環境,平衡地使用媒介技術,也要鼓勵大眾參與到媒介文化的塑造當中,學習通過各種媒體正確地表達意見,發揮監察媒體的能力,在促進人與媒介環境的良性互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在教學策略中,不但要堅持批判觀點,還應引導公眾進行“傳播文化內省”,即在識讀、使用媒體時,幫助學生從生態互動的角度反思我們的媒介使用行為會帶來的文化與社會的問題。這樣的最終目標就是幫助公眾本著對自己、對未來負責的態度,正確地認識、使用媒體,從而實現傳播生態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實現人與信息環境的共生共榮。
媒介生態學承認傳播技術、符號媒介和社會文化間共生、互動的聯系,并從一個更宏觀、縱深、辨證的角度來探索由新媒介凸現與發展所帶來傳播以及社會文化問題。媒介生態學者期望用自己對媒介生態的理解與研究幫助文化或社會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而這些都是應對媒介化社會危機的思想資源。
因此,我們主張將媒介生態學作為媒介教育全新的理論內核。在它的媒介技術與文化互動理論的視域下,堅持生態人文主義的研究范式和教學方法,真正培育出全面素質的新型媒介人,從而在根本上遏制媒偌介環境的惡性循環,促進整個信息生態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注釋:
[1] “媒介教育”在中國內地也被稱作“媒介素養教育”,在中國香港稱作“傳媒教育”,中國臺灣稱作“媒體素養教育”。本文作者認為,“媒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與提高個體的媒介素養,個體媒介素養可以通過媒介教育的有效途徑來得到培養與提高。因而,將媒介素養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這一新興學科領域稱為“媒介教育”較之“媒介素養教育”更為合適。
[2] 對于“media ecology”的中文譯名,在學界尚有爭議,以何道寬教授為代表,主張譯為媒介環境學。而邵培仁、陳世敏等學者則支持譯為媒介生態學,而本文的兩位作者也傾向譯為媒介生態學。因為譯為媒介環境學雖然能夠突出此學說重視媒介技術的環境效應的觀點,但是卻沒有體現出人與媒介環境的生態互動關系。因此,本文將“media ecology”譯為媒介生態學。
[3] 林文剛:《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何道寬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頁。
[4] 同上,第12~14頁。
[5] 徐永貴、梁啟冰:《國內外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比較分析》,載《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6年第12期。
[6] 同[3],第191頁。
[7] 樊佩佩:《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的媒介生態學》,載《國外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8] 李曉云:《尼爾?波茲曼與媒介生態學》,載《新聞界》2006年第4期。
[9] 何道寬:《媒介環境學辨析》,載《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1期。
篇8
生命倫理學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展最迅速、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學科。生命倫理學中的生命主要是指人類生命,但也包括動、植物生命乃至生態系統;倫理學是用道德價值和原則對生命領域中人類行為的規范性進行檢驗。因此,生命倫理學具有生命科學與哲學雙重身份。
在我國,生命倫理學起步較晚,很多人對它還很陌生。雖然諸如醫學、生物學等相關專業的生命倫理教育有一定的存在規模與發展,但是在中學中,系統的生命倫理教育尚處萌芽狀態。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初中生正處于活力四射的青春期,他們思維活躍,易接受新鮮事物。因此,初中階段無疑是學生倫理意識開始形成并逐漸成熟的重要時期。在初中階段的各學科中,又以生物學科最有可能也最有利于滲透生命倫理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的生物學教育,應當擔當起進行生命倫理教育的重任。生物學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學科的優勢,利用生命科學的豐富資源,結合學生實際,切實有效地開展生命倫理觀的教育。下面以北師大“新世紀”(版)初中《生物學》(以下簡稱北師大版)八年級教材為例,談談如何發揮學科優勢滲透生命倫理教育。
1 挖掘初中生物課程中的相關教學內容,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在傳統教材中,學生更注重的是理解科學知識,忽略了對生命的思考。新課程標準十分注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北師大版初中《生物學》教材比較全面地講述了生物學各領域的基礎知識,在生命倫理教育方面,并不是純粹傳授生命倫理知識,而是注重增強學生的生命倫理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生命倫理道德水準,體現了人文關懷的思想。八年級教材中生命倫理教育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北師大版教材第19章專題闡述了生物的生殖和發育這一有關生命延續的基本特征?!拔覐哪睦飦怼笔菍W生小時候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他們渴望了解自己的出生之謎。所以,本章教材在第1節首先講述人的生殖和發育?!靶律脑杏边@部分內容讓學生認識到人的由來,從而理解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最優秀的個體。生命來之不易,非常珍貴,值得人們去珍視、善待。此外,本節教材的“小資料”介紹了人體受精、早孕危害、避孕等性知識,有利于幫助學生健康地度過青春期。第19章第3節呈現的內容是植物的生殖方式。學生通過學習綠色開花植物的繁殖過程,懂得被子植物的繁殖要經過開花、傳粉、受精的過程,才能結出果實、產生種子來繁殖后代,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如花的雌雄蕊受傷或未傳粉,就無法形成種子。學生初步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才能珍愛、珍惜生命。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知識讓學生體會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與生存的不易,引導學生去體會生命從開始孕育到最終誕生的艱難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人文情懷。
1.2 利用生態學知識,進行生態倫理教育
教材基于對生命倫理的廣義理解,在第23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中,滲透了著生態倫理、環境倫理教育。第23章第4節提供了一份資料:位于北美的凱巴森林,原本是一片和諧安詳的景象,印第安人和各種生物在這片森林中和諧地生活著。后來,凱巴森林被列為國家禁獵區,政府嚴禁在林區內捕殺黑尾鹿,卻允許獵人捕殺以黑尾鹿為食的野獸。30年后,凱巴森林失去了往日的寧靜,面目全非。學生通過尋找凱巴森林變遷的原因,對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有限的自我調節能力進行了分析。正是由于人類的不恰當干預打破了凱巴森林的安寧,使得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受到破壞,然后進一步分析生態失衡的其他因素,主要原因是人類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如森林被砍伐,草場遭破壞,導致土地荒漠化,從而造成全球性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地球所能維持人類生存的能力正在衰減。愈演愈烈的環境問題必須要引起人類足夠的重視,由此教師要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1.3 正確的認識和應用生物技術才能為人類造福
隨著科學水平的飛速發展,現代生物技術在向人們展現美好未來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倫理難題。例如人類已經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生物的性狀,甚至培養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物種。大量的人工培育會不會影響物種的發展?是否允許人們通過改變基因來選擇自己喜歡的的性狀,甚至根據自身愿望來選擇未出世孩子的特征?……這些問題都促使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生命倫理教育。
現代生物技術種類繁多,原理復雜,對于初中生來說,難度較大。因此,第25章“生物技術”僅選擇轉基因技術和克隆技術。“克隆技術”部分的教材內容從“尋找科學家培育克隆羊‘多莉’成功的奧秘”的活動入手,使學生對克隆技術有所了解,接著闡述了克隆技術的應用意義,但克隆技術引起的倫理之爭是存在的事實,如克隆哺乳動物家族的日益壯大讓“克隆人”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教師也可以就此讓學生展開討論:“你贊同克隆人嗎?為什么?”這些道德評判對于培養學生面對生命倫理的獨立思考、形成自己對生命倫理的獨到見解大有裨益。
2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生命倫理觀念的方法
北師大版初中《生物學》教材中的生命倫理道德教育的內容呈現形式多種多樣,有助于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師可采取講解、討論、實踐活動、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在接受生命倫理教育時不會感到枯燥和乏味,還可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自然融入倫理沖突,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2.1 課堂教學是進行生命倫理教育的主渠道
生命倫理教育的教學過程不單純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傾向于塑造人格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讓學生了解有關生命科學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是道德觀念培養和形成較好的途徑和辦法。如第25章第2節介紹了轉基因產品帶給人們巨大的利益,同時又質疑“轉基因食品是否會引起中毒或過敏反應,轉基因生物或其他產品對其他生物或生態環境是否構成潛在的不利影響”,要求學生就此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使學生懂得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帶來的利害得失需要權衡,有利于學生對生命倫理的認識逐步趨于規范和理性。
2.2 聯系生物學知識、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是進行生命倫理教育的良好途徑
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并獲得親身的感悟。生命的成長需要生命本身的體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獲得,只有親身體驗的東西,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獲得。例如,在學完“植物的生殖方式”一節之后,筆者利用我校科技活動時間組織學生培育植物來體驗生命的歷程。當學生看到自己親手播種、施肥和精心呵護的植物由小長大直至開花結果時,他們不僅取得收獲滿懷欣喜,更在這個過程中知曉了生命的萌芽、發育、成長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損的痛苦,從而推物及人,敬愛生命之情油然而生。
2.3 拓展其他方式讓生命倫理教育更豐富
教材并不是通過簡單說教進行生命倫理教育,安排了許多建議活動促使學生透視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如“寫科幻文章――假如地球上沒有微生物”、“參加愛鳥周活動”、“角色扮演――研討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等。教材還提供了不少小資料和課外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更新了學生的觀念。如“慎用抗生素”、“早孕的危害”促使學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遠渡重洋的屎殼郎”、“加強農藥的環境監督刻不容緩”等有利于學生生態倫理觀的構建。這些建議活動和課外閱讀內容都能提高學生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另外,還可以通過舉辦知識講座、知識競賽、圖片展覽等活動進行生命倫理觀的教育。
篇9
關鍵詞:經濟學;滲透式環境教育;模式
基金項目:湖南省環境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度開放基金項目“企業環境教育模式及績效測評研究”;衡陽師范學院教學教改項目“滲透式環境教育與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YKT201402)”;湖南省重點建設學科“區域經濟學”資助
在高等院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進行環境教育對于普及環境科學知識、環境法律知識和環境道德知識,促進新型人才培養、教育改革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我國經濟學專業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經濟管理類人才,這些優秀的經濟管理人才在各行各業擔負著領導和決策職能,然而在決策過程中只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的理念和行為模式卻加重了當前的生態環境危機,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方式。因此,本文分析了當前經濟學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環境缺陷,并借鑒國外經濟學專業中的滲透式環境教育模式,最后提出了適合生態文明社會發展需要的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滲透式環境教育模式。
一、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無視環境價值性
經濟學起源于古希臘的家政管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才呈現在高等學府。我國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國家提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導向,各大知名高校紛紛開設經濟學專業,傳授經濟學理論與知識,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經濟管理人才。從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以來,經濟學專業經歷了緩慢發展、快速發展、穩定發展三個階段,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的要求,各高校開始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與國際接軌。總體來講,經濟學學科發展呈現出精、尖、深的發展趨勢,與數理學科融合明顯的同時與人文社會科學相分離的趨勢并存。隨著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環境承載能力的限度也逐步展現出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絕不能以犧牲子孫后代的健康幸福為代價發展經濟,然而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無視環境價值性更是加劇了環境承載負擔,越來越背離“美麗中國夢”的實現軌道。
(一)培養目標價值取向單一
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價值取向的綜合反映,關涉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的好壞。從當前我國各大高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來看,均突出以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為導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以培養具有扎實的經濟理論基礎和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實操型人才為目標。然而遵循這一價值取向的經濟學人才培養目標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在人生價值觀方面堅持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在實踐管理工作中大多傾向于以經濟利益最大化作為價值判斷標準,目光短淺,行為短視。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支持,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決定經濟發展的質量。面對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現狀,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單一價值取向已完全不能適應生態文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二)課程設置不全面
課程設置是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在高教司的調查中,我國經濟管理類學生應具備綜合素養、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專業知識、社會責任感五方面能力,然而從經濟學專業課程設置來看,要滿足這五方面能力還遠遠不夠。例如,在課程設置方面經濟學專業均開設《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主干課程,而這些課程都過分強調理性經濟人假設,物質利益最大化,無視環境的價值性,帶有明顯的環境缺陷,專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經濟學專業課程設置為考慮環境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融合,無法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
(三)教學內容陳舊
教學內容的設計直接關乎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塑造。我國自開設經濟學專業后一直沿用西方經濟學思想理論體系,而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強調一系列假設基礎上的數量模型設計與推導,不注重考慮環境成本和生態補償,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未能引導學生把經濟學放大到整個自然環境系統中去思索,無論是經濟人假設、還是生產函數、消費者理論、廠商理論以及我們用來衡量經濟增長的GDP都不考慮環境成本,與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理念相脫節。這些不考慮環境成本、環境代價的經濟學知識一旦被運用到實踐,各級管理者就會想方設法追逐利益最大化,置生態環境于不顧,這樣,所培養出的經濟管理人才自然無法擔負起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
二、國外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滲透式環境教育模式借鑒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上升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以及一系列世界公害事件的出現使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環境保護除了法律、行政等強制約束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滲透式環境教育是將環境知識分散于文、理、工等學科教學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環境教育,使學習者在各學科的學習中獲得環境保護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深入學生內心世界,以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提升學生環境保護自覺性。以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都主張環境教育應滲透到所有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并在環境教育的內容、特點、方式方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尤其是在經濟學的發展中引入環境和生態科學的內容,形成“環境經濟學”這一學科分支,為人類克服經濟發展與環境危機的矛盾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尤為強調經濟系統的環境分析,注重吸收最新的環境資源性、有價性和稀缺性理論,逐步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倫理觀。
(一)環境價值觀深入每個教育管理者心中
教育管理者在環境教育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環境價值觀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教學管理者。在國外,很多教育管理者本身就是環境保護組織的成員,經常利用周末休息日參與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活動,自身已經確立了深厚的環境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因此,在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已經成為每個教學管理者的自覺活動。
(二)課程設置規范、全面
國外經濟學為適應時展自身也在不斷完善中。西方經濟學吸收生態學、環境學等學科內容,形成環境經濟學學科分支,為經濟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生力量。由此,國外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把有關環境教育、環境經濟學等課程作為必修課程,課程體系更加全面和系統,引導學生把原有孤立的經濟系統放大到整個生態系統中,讓學生學會在社會生產實踐中考量環境價值。
(三)重視各教學環節的滲透式環境教育
在國外,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實踐教學都非常重視滲透式環境教育。在經濟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案例分析將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的清潔生產觀介紹給學生;通過辯論討論的形式將西方經濟學推崇的生產消費觀轉變為適度消費綠色消費觀。此外,國外充分利用經濟學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滲透式環境教育,例如,在學生專業實踐活動中,深入企業了解整個供應鏈管理流程,產品制作過程的清潔工藝,三廢循環處理技術及企業環保投入等內容,并自主虛擬設計企業生產營運系統,從而通過實踐教學滲透環境教育,提升經濟學專業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滲透式環境教育模式
經濟學專業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對未來環境問題的預防和解決將產生重要影響,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對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我國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滲透式環境教育還沒有真正開展起來,探索出一條滲透式環境教育有效模式成為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做好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頂層設計
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頂層設計是指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的角度,對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進行統籌規劃。從宏觀上來講就是要求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必須要立足十“五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培養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方位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從微觀上來講,各大高校應致力于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實現所培養的經濟管理人才不僅具有深厚的經濟理論功底和實操能力,而且更要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樣學生在實際管理工作崗位上才能形成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的處事思維,才能實現決策的真正理性化。
(二)優化課程設計
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滲透式環境教育必須在課程設計上進行優化。首先是更新課程觀念。經濟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門類齊全,體系完備,但整個經濟學體系中卻忽視了環境這一重要資源的價值性,使得學習與社會生活脫離,因此,必須通過滲透式環境教育來彌補傳統經濟學這一缺陷。其次,課程設置綜合化。當代科學發展呈現出分化與綜合雙向拓展的態勢,為適應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經濟學專業課程內容應在學科間進行橫向綜合。在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除開設《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主干課程外,應吸收國際先進科研成果,開設《環境倫理學》、《資源環境學》、《環境經濟學》等基礎必修課程。第三,課程安排合理化。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習時間為四年,在大一入校開設相關環境保護方面的通識課,大二開設《環境經濟學》等基礎專業課,在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之后大三開設實踐課,使學生掌握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
(三)改革教學內容
改革教學內容是在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進行滲透式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還未將有關環境教育、環境倫理課程列為必修課程的情況下,需要一些專家學者根據我國國情自編經濟學教材,并在各章節安排有關環境知識、環境資源、環境成本等內容;同時,對經濟學專任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吸收先進的環境價值理念,樹立正確的倫理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自編講義,將經濟學知識點與現實環境保護聯結起來,在介紹經濟學流派或代表人物的思想觀點時,應拓展對其思想淵源的倫理基礎和經濟思想的價值判別,對經濟學所提出的政策主張應立足國情給予道德分析等,啟迪學生的環境思維,引導學生形成經濟學環境價值思維。
(四)改良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敗。在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進行滲透式環境教育對專任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轉變過去“一言堂”、“填鴨式”教學方法,在理論教學中通過多學科滲透,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借助案例分析、辯論等形式,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了解環境保護知識,樹立環保意識。其次借助現有經濟學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參與見習、實習、模擬實訓等方式,深入企業實際,了解整個企業的生產營運過程,循環技術、清潔技術等環保技術,增強環境保護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何永秀,張娜,張曉春.中美經濟學專業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6)
[2]劉輝煌,李峰峰.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的國際比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6)
[3]袁紅輝.中國傳統經濟學教育與環境問題[J].雞西大學學報,2013(6)
[4]劉燦等.經濟學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現狀調研報告[R].21世紀中國經濟學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探索,2006(8)
[5]丁浩.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人力資源,2008(10)
作者簡介:
吳月(1982- ),女,湖北荊門人,漢族,衡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生態經濟;
篇10
【英文摘要】In this treatise, concepts and problems of the complex and complexity are discussed, meanings of complexity on Ontology,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are too researched. Connections between Complexity and Nonlinear, Chaos, Fractal, Fluctuations , Mutations, Randomicity, Determinism, too. A definition of Complexity on Ontology and on Epistemology is present.
【關鍵詞】復雜性/簡單性/本體復雜性/認識復雜性/隨機性
Complexity/Simplicity/Complexity on Ontology/ Complexityon Epistemology/ Randomicity
【正文】
復雜性是什么?20世紀70年代以前,它是“無法認識”和“難以處理”的代名詞。簡單性被認為是世界自身的基本屬性,復雜性從沒有被認為是世界的屬性,至多被認為是簡單性復合產物,是現象。復雜性甚至被認為是認識主體運用簡單性原則處理問題能力不足所致的結果。因此,無論在認識論或本體論上,“簡單性”與“復雜性”的地位都是不對稱的。近年來,人們仍爭論“復雜性”是不是世界的屬性,表明“復雜性”本體論地位仍未得到認同。而“復雜性”認識論意義更未澄清。本文提出復雜性有關的問題和觀點,就教于同行,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1 “簡單性”與“復雜性”問題
問題1:“復雜性”是這個世界的客觀本質屬性, 還是“簡單性”的復合現象?有人認為,這個世界骨子是簡單的,復雜只是世界的表面。簡單是本質,復雜是現象。也有人認為,復雜性也是世界基本屬性。我們稱問題1為“復雜性存在論”問題。連帶的認識論問題是, 復雜性是人們認識能力不足造成的呢,還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質呢?
我對問題1的回答是:“復雜性”是世界的本質屬性, 復雜性是客觀的,不是簡單性的線性組合和現象,特別不僅僅是簡單性的表現結果。證據如下:彭加勒和后來的KLM理論都證明, 可積系統測度幾乎為零,而不可積系統的測度幾乎為無限,這個證明的意義就是復雜性世界真實存在,理想的簡單性世界倒更像是人類的幻象!
問題2:復雜性是從簡單性中生成的呢, 還是始終與簡單性并存的世界屬性?按照演化邏輯,這世界是逐漸生成的,是從簡單到復雜演化而來的。因此會問,既然復雜性從簡單性中生成,那么,簡單性不是更為本質嗎?另一方面如果認為復雜性與簡單性同為基本屬性,也可能帶來復雜性只能生成復雜性,簡單性只能生成簡單性的問題。我們稱問題2為“復雜性演化論”問題。
我對問題2的回答是:承認復雜性是從簡單性中生成演化而來, 并不妨礙承認復雜性是世界的基本屬性。我們有一種陳舊的類比觀點,即認為凡后出現的屬性,一定是先前屬性的從屬屬性,一定不是可與在先屬性并列的、處于相同地位的屬性。既然這個世界是演化發展的,為什么不能承認后演化出來的屬性也同樣是世界的屬性呢?產生在先的屬性已經不能概括整個后演化出的世界,而復雜性又是一種凸顯、超越,為什么不能承認這種復雜性不可還原呢?先開端的因素也許先退化,后發展的因素也許后來居上。事實上,我們太把屬性看成從來就有的,如果把屬性看成演化的過程因素,承認整個世界是一個過程,問題2 就比較好理解。問題1和2,均屬于本體論層次的問題,但問題1 是問復雜性是否為存在本質,而問題2則問復雜性是否也演化。當然, 復雜性是相對簡單性而言的,在本體論上它們存在絕對界限,在認識論上則只有相對意義。
問題3:承認復雜性的客觀地位, 有人會問:科學模型難道以后不再追求簡單嗎?要復雜性就會丟掉簡化的模型方法嗎?連帶的問題是,科學就是追求簡單嗎?刻畫世界的復雜性方法與簡單性方法僅僅是簡化上的區別嗎?我們稱問題3為“復雜性方法論”問題。
我對問題3的回答是:科學模型不是追求簡單,而是追求簡化。 科學模型的最大目的是模擬被認識對象,如果對象是復雜的,模型就不能為了追求簡單性而舍棄真實;復雜性的方法可以與簡單性方法區別開來,例如,混沌學和分形理論的方法,抓住復雜性中的標度不變性和奇異吸引子等特性,找到了描述復雜性本質的簡化方法,但是它卻不是線性簡單化方法。認識復雜性不是把復雜性對象所有因素一個不拉地統統寫入“方程”,復雜性的描述也需要簡化,但需要能抓住復雜性本質的方法,而不是把復雜性本質的非線性方面近似為線性的簡單性加以處理,后者這種處理實際在一定程度上丟掉了復雜性的本質。
2 描述“復雜性”概念的約定和限制
描述事物復雜性,首先應該約定把描述限定在某一層次。離開層次談事物的復雜性,復雜性就是一個無法度量的具有無限深度的虛假問題。如一個生命,我們是在哪一個層次討論它的復雜性呢,是原子、分子層次,還是組織層次或整體呢?顯然,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約定,復雜性無法加以討論。第二,定義復雜性也要限定它的描述精細度,或粗?;潭?。這兩個限定,都是認識論范疇意義的限定。第一個限定,不僅涉及觀察者對事物認識的深度,而且也涉及事物本身的結構層次問題;第二個限定,則不僅涉及觀察者的認識能力,也涉及事物可認識的理論極限等問題。
有了上述規定后,我們才可以在本體論和認識論意義上討論復雜性概念。對科學家和哲學家們建立的某種復雜性概念,我們可以在本體論上了解它是否真正描述了事物的復雜性及其程度,在認識論上了解它是否有效地描寫了事物相對復雜性以及人們掌握此復雜性的認識程度等問題。
3 復雜性概念
詞典語詞表達的日常意義“復雜性”概念,并不充足和科學, 〔1〕目前已知至少有30種以上的“復雜性”概念,如計算復雜性、語法復雜性、生態復雜性、演化復雜性等,〔2〕、〔3〕、〔4 〕大多數“復雜性”概念是涉及計算和計算機算法方面“復雜性”問題以及生物學或生態學、經濟學方面的概念,論述一般復雜性,或對復雜性研究進行概念抽象的“復雜性”概念則比較少。較一般的定義如F.克萊默〔4〕把“復雜性”定義為,系統表明自身的方式數目的對數:K=LogN。(式中K是復雜性,而N是不同的可能狀態數目), 該式與波爾茲曼的熵定義式類似(S=LogW), 有把系統熵最大等同于系統復雜性最大的混淆嫌疑。較早在哲學層面對復雜性進行研究的,也主要是研究與復雜性密切相關的一些基本屬性,如對非線性、混沌、分形等概念、理論的研究。有人認為“復雜性”有三層涵義:〔5〕復雜性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復雜性是客觀事物層次之間的一種跨越;〔6 〕復雜性是客觀事物跨越層次的不能夠用傳統的科學學科理論直接還原的相互關系。這定義缺陷在第一和第三上方面。建議對上述定義修正如下:客觀復雜性:客觀事物某種運動或性態跨越層次后整合的不可還原的新性態和相互關系。認識復雜性:對客觀復雜性的有效理解及其表達。
有人提出復雜性的基本屬性有:突變、約束、編碼、組織〔5〕。 我認為,除突變、約束(洛倫茲〔7〕稱為:compact,緊致性,拉茲洛稱為會聚〔8〕)和組織外,并非所有復雜性事物都具有編碼特性, 隱會性(非不知,非隨機性)可能是復雜性屬性之一。復雜性的基本屬性還有:非線性;混沌、分形;分岔;隨機性、被凍結的偶然性〔9 〕與時間不矢[不可逆性];循環的嵌套;遞歸等〔10〕。非線性是復雜性產生、演化的動力學機制,是連接簡單性與復雜性的橋梁;混沌和分形是復雜性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性態;漲落和突變是可編碼外的復雜性演化內在特性;隨機性和被凍結的偶然性是其在復雜性演化道路上的表現。復雜性演化必須具有約束或緊致性,風中飄揚的旗幟狀態之所以復雜,是因為它被約束在飄揚的可能空間中,如果發散,運動就不存在,何來復雜?
度量復雜性的標度有:系統狀態空間維數(原指系統內部獨立運動的要素、關系、層次個數);系統隨參量變化的階數(原指階數反映處理問題的難度)多少;演化中相互關系的次數多少。根據近年來研究的發展,系統空間狀態維數此時不僅是系統內部獨立運動的要素多少,而且標志系統占領狀態空間的能力大小。分數維數的出現,標志著復雜性的度量有了新的尺度。復雜性標度的另一個重要發展是,在不同標度變換下的不變性,這是認識復雜性的重要尺度,自相似性和分維都是這種尺度的反映,也是復雜性的層次穿越性。換句話說,當我們遭遇未知事物時,可以根據以上方法測度,如果事物表現出分數維數、自相似性和混沌運動性態,就可把它歸結到復雜性范圍。目前,運用復雜性方法研究人體、音樂、結晶生長、地震、經濟演化等,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表明復雜性方法抓住了復雜事物和過程的本質。當然運用和創新復雜性方法還任重道遠,復雜性認識和方法還十分年輕,前面不知有多少困難和未知等待科學家解決和認識呢!
4 本體論復雜性概念
為區別于日常生活意義“復雜”概念,我們把“復雜性”概念做了分類。如按事物本身運動或形態、性態分類,有運動復雜性、結構復雜性等。如按人們的認識區分,則有算法復雜性或計算復雜性、有效復雜性等概念〔11〕。第一類稱為本體論復雜性概念,第二類稱為認識論復雜性概念。
1 兩種運動復雜性
至少有兩種運動復雜性,第一是突變論的——指運動曲線或軌道非光滑有突跳的運動。第二是混沌的——指運動的相鄰軌道永不相交、相互分離的運動。以上兩種運動都是傳統數學不可分析的?,F代分析工具主要是混沌理論和非線性動力學等。運動復雜性涉及運動發生條件以及對條件的敏感依賴性程度,同時也涉及不同層次和尺度的運動。
2 兩種結構復雜性
同樣存在兩種結構復雜性,第一是分形的——指系統內部結構具有多層次、多部分,并且各個部分相互聯結、嵌套、遞歸;第二涉及結構穩定性,局部非穩定的結構具有多個分岔點、鞍點,它同時也是復雜性的結構;當然也有完全不穩定結構,但它存在時間極短,有時處處不穩定,或時時不穩定,這種結構目前還不可分析。此外穩定與非穩定結構還牽扯著結構演化以及演化方向問題。
5 認識論的各種復雜性概念
認識論的復雜性概念涉及到認識主體或觀察者的認識能力、范圍、主體間相互交流的狀況和水平,特別涉及理論上的復雜可認識性,涉及一種可共享的語法、語意和語用環境。在信息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復雜性描述分成兩個層次:語法意義和語用意義的復雜性描述。我們首先涉及的問題是,如何度量復雜性?一般度量尺度有:數量多寡、種類之間的相互聯系的多少。這種經驗性的尺度,仍然屬于本體論范疇。如何把本體論的復雜性度量尺度轉換成為認識論尺度呢?按一些學者的觀點,認識論的復雜性就是主體之間關于事物認識的描述長度。然而問題在于怎樣描述事物。復雜性概念主要是主體信息交流過程中可理解的復雜性。在一定的共享意義下,描述長度越長,所涉及的對象就越復雜。復雜性概念應能確切表示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復雜性”,即對事物復雜性的理解性。另外,當理解者認識程度、水平和能力不同時,這個描述長度不同。目前人們常用算法復雜性或計算復雜性、有效復雜性等概念概括與描述長度相關的認識復雜性。
算法信息量或算法復雜性(algorithmic information content, 簡稱AIC)是計算機專家用來描述事物的計算機程序信息串的長度, 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描述長度來定義描述的復雜性。一個事物如果其包含的信息是很難獲得的,那么它就是復雜的。算法復雜性是申農語法信息意義下的復雜性,不能包括意義中含混、歧義等語用成分,對有效復雜性理解描述是不完全的。
有效復雜性概念,指的是對某事物或系統或數串的規律性的簡要描述長度。我們對事物復雜性或復雜程度的認識,通常通過辨識其規律而獲得,而不是僅僅在表面上感覺事物頭緒繁多無從下手而已。所以,復雜性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人們能夠認識它的規律性。例如,眾所周知的混沌,原來意義就是一種認識上渾渾噩噩的朦朧狀態,是對復雜性事物的一種朦朧感受而已?,F在的非線性混沌,對它的屬性科學家已經有了許多了解。
在有效復雜性概念下,數量這種描述長度需要改造。1 摩爾純氧至少有6×10[23]個氧分子,但容器中的氣體整體并不復雜。 故應在這個尺度上加以限制,定義為:不是元素而是要素數量多少是復雜性的一個量度。換句話說,系統內部相互獨立的不同種類組分越多,描述系統才越復雜。
在有效復雜性概念下,類間聯系這種描述長度也需要改造。系統內部可相互獨立的各個要素之間如果完全沒有聯系,這個模式被認為是簡單的。以點為例,其描述長度為“所有點間完全無關”;而系統內部可相互獨立的各要素間如果完全聯系,即全部點之間全部存在聯線,它的描述長度為“所有點間完全相關”,在語法信息角度上,兩者描述長度完全一樣(語用信息角度不同嗎?),所以并非聯系越多越復雜。在一個有限系統內,類間聯系這種描述長度的復雜性應是一個非線性函數,最少與最多都簡單,而介于兩者間才復雜。要有效復雜性大,AIC 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系統既不能太有序,也不能太無序。但是由于這樣一個概念無法精確化,無法給出介于有序和無序間的程度,而無法度量一般最大有效復雜性程度?;蛟S有效復雜性本身就是一個“有個性”的概念,每個系統其最大有效復雜性都處于該系統演化的無序和有序間不同時空點。當然,復雜性的非線性類并不是每一個與另外一個現象毫無相似或共同之處,目前已經發現,非線性至少存在三個類:孤立(子)波、混沌和分形〔12〕。
6 復雜性與確定性、隨機性
當復雜性表現為混沌時,其本質被洛倫茲稱為確定性混沌?;煦缇哂蟹侵芷谛院蛯拵нB續頻譜,而噪聲也具有這樣的特征,換句話說,如何區別具有的非周期性混沌復雜性和隨機性表現的噪聲呢?洛倫茲把混沌的特征稱為“貌似隨機性”,而普里戈金則以確定性的終結為題,闡述了概率性描述的基礎本體論意義〔13〕。表現為隨機性的那部分復雜性(如算法復雜性中的隨機性)是混沌還是噪聲?它可轉化為有效復雜性呢,還是轉化為噪聲?如果為前者,那么有效復雜性僅僅表達了人類認識復雜性的那個部分,如果為后者,有效復雜性表達了復雜性全體。作為本體的客觀復雜性,有沒有類似前者的隨機性或貌似隨機性的東西,而這部分我們恰恰沒有認識或根本不能認識?也許復雜性之所以復雜就在于它的全部恰恰是由具有規律性的可壓縮的數據信息流和具有混沌性的不可壓縮的非數據信息流兩部分構成。也許復雜性起源于確定性和簡單性,但世界的復雜性更在于它的復雜性演化過程中,它從來沒有停止過演化。
因此,
復雜性的世界具有潛在復雜性(potentialcomplexity);有效復雜性也并非對復雜性的表達已經完備,有效復雜性概念也應該用潛在復雜性概念加以補充。但是一補充后,復雜性是不是至少有一部分就變得不可認識了?
直到今天我們雖然能夠測量復雜性類別(如大腦層次數目),但卻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結合成為一個復雜性整體的。對一個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差別我們常常能夠用圖表表示,但是我們很難產生一個生態系統復雜性的圖表,這是因為全部復雜性不是其中任何一個事物,或幾個事物就能夠產生那圖表。仍然存在一些天真的樸素期望,即復雜性就是對一些單一事物測量的聚合?,F在對全部遺傳信息的某些測量正在開始,但信息總量仍不能揭示交互作用復雜性是什么〔15〕。這表明復雜性是這種組分綜合后產生的整體結構和功能,也表明復雜性本身就是一個并未完全界定的開放問題。
以上我們簡要地討論了“復雜性”問題的若干方面,我們仍然無法給出復雜性的全部含義,對復雜性做出圓滿的解釋,并給出定量化的描述。但是這個世界的許多人已經意識到復雜性是世界的基本屬性,它可能產生于簡單性,但是不能歸結為簡單性,它穿越于不同層次,把自己的整合功能傳遞給每一個層次,認識到這點多少也是令人鼓舞的事情。認識復雜性的動力學起源,被普里戈金稱為當代科學最引人入勝的概念難題之一。而我們還要進一步說,研究復雜性的演化與整合特性更是當代科學最復雜的認識使命之一。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S].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95-397頁.
〔2〕David Ruelle, Chance and Chaos, [M ]: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136-149.
〔3〕http: // Sciencemag. org/. Science, 1999 April 2[J].“復雜性”研究專輯.包括 Complexity in Chemistry, Lifeafter Chaos, Complexity and the Nervous System, Complexity inBiological Signaling Sytems, Simple Lessons from Complexity,Complexity and the Economy, Complexity and Climate.
〔4〕F. Cramer. Chaos and Order——The Complex Structureof Living Systems [M]. New York, VCH. 1993. 340-345.
〔5〕顏澤賢,,胡皓.復雜系統演化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7-62.
〔6〕Stuart A. Kauffman. Articulation of Parts Explanationin Biology. See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Vol. 8. 1971, Edit, By R. C. Buch and R. S. Cohen, Boston,257-272.
〔7〕(美)洛倫茲.《混沌的本質》[M].劉式達等譯. 北京:氣象出版社,1997.
〔8〕(美)E.拉茲洛.進化——廣義綜合理論[M].閔家胤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42.
〔9〕(美)W.B.阿瑟.經濟活動中的正反饋論[J]. 科學(美).1990(6):50-61.
〔10〕D.R.Hofstadter.哥德爾、艾舍爾、 巴赫——集異壁之大成[M].郭維德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1〕(美)蓋爾曼. 夸克與美洲豹——簡單性和復雜性的奇遇[M].楊建鄴等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12〕谷超豪.非線性現象的個性和共性[J].科學.1992(3 ):10-12.
〔13〕(比)普里戈金.確定性的終結-時間、 混沌與新自然法則[M].湛敏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