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環境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21 17:20: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與環境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市與環境研究

篇1

關鍵詞:城市規劃;水環境;響應;暴雨管理模型(SWMM)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683(2014)01-0073-05

城市規劃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涉及城市建筑物、產業的區域布局,城市工程的安排以及道路、運輸設施的設置等,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重要依據。然而,現行的城市規劃規范中并未兼顧城市發展對城市水環境的可能影響,使得城市水環境的安全保障壓力凸顯。近年來,“近自然規劃”、“半自然規劃”等城市規劃理念不斷涌現[1],但對城市水環境的影響仍缺少明確的量化評估,因此還無法通過合理利用城市規劃模式與城市水環境的響應關系來實現城市水環境安全。另一方面,城市水環境管理和修復基本都是在城市化之后進行的改造建設,不僅滯后于城市發展,而且浪費了大量資源,因此尋求城市規劃與城市水環境保障的協同途徑成為當務之急[2]。在歐洲,城市規劃必須通過水環境影響的預評估后才能實施,而國內的城市規劃管理體系中還缺少城市水環境影響的環節。大量研究表明,城市用地規劃布局與城市水環境質量存在一定的關聯關系[3-6],這些研究都是在多年實測數據的基礎上進行的,還缺少預防環境污染的理論研究。本文以自貢釜溪河城市規劃為例,在分析城市規劃方式與城市水環境關系的基礎上,探討城市規劃與城市水環境安全保障的理論評估模式,從而為城市環境管理決策提供參考。

1 流域概況

自貢市地處四川省南部,平均氣溫17.5 ℃至18.0 ℃,日照1 150~1 200 h,降水1 000~1 100 mm。全市境內地形多丘陵,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開春的時間較早,回溫很快;夏天溫度高,降水量大且集中;秋天較短,常見綿雨天氣;冬天雨水較少。釜溪河又名鹽井河,是自貢市境沱江段最大支流。自貢釜溪河城區段控制性景觀規劃紅線范圍總用地250 hm2,其中釜溪河水面面積65 hm2。

2 SWMM模型簡介與參數選取

2.1 SWMM模型簡介

[JP2]SWMM是由美國環保署于20世紀70年代開發的,被廣泛用于對排水管網、地面徑流以及污水處理單元等系統的水量水質的動態模擬。經過不斷的完善和改進,目前己經發展到具備良好通用性的SWMM5.0,對SWMM模型的應用研究逐漸增多。例如,王靜曾應用SWMM評估了山地城市暴雨徑流的生態化改造響應程度[7];趙冬泉等應用SWMM分析了澳門某實驗區流域的徑流特性,在研究中引入了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技術,實現了匯水子流域的自動生成,并與SWMM無縫對接,簡化了模型概化的前期準備工作[8];董欣等以深圳河灣地區的排水系統規劃為例,應用SWMM 模型討論了規劃布局方案近期(2010年)和遠期(2020年)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研究結果為其它地區排水系統的評價提供了參考[9]。[JP]

2.2 模型概化

規劃范圍內排水體制為分流制,根據規劃范圍用地布局特點和流域地形地貌特點,將規劃范圍(陸地部分)劃分成了15個子流域。河道部分設置為梯形管道,上游來水設置為零,忽略規劃范圍之外區域的暴雨徑流輸入。 SWMM模型概化結果見圖1,各子流域用地布局信息見表1。

為進一步提高研究區域的暴雨徑流調控效率,本文還分析了規劃片區內屋頂綠化、廣場滲透措施對規劃片區暴雨產流排污的影響。屋頂綠化措施的調控效果評估通過更改SWMM模型中各個子流域內不透水下墊面比例,以及將土地利用類型中屋面更改為綠地的方式實現;廣場滲透措施通過更改子流域中不透水下墊面比例實現。屋頂綠化、廣場滲透和屋頂綠化協同廣場滲透三種措施對規劃片區暴雨產流的影響分析結果見圖4,對暴雨徑流TSS濃度的影響分析結果見圖5。

由圖4可知,規劃后用地屬性的進一步優化可以顯著降低暴雨徑流峰值流量,且組合措施的控制效果優于屋頂綠化和廣場滲透兩種措施單獨應用的調控效果。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三種降雨條件下,屋頂綠化、廣場滲透、屋頂綠化+廣場滲透組合三種措施對降雨徑流峰值的消減率相對于規劃后的暴雨徑流可分別降低34%、30%、68%;34%、29%、66%;31%、28%、59%,相對于規劃前暴雨徑流可分別降低73%、71%、87%;72%、70%、86%;73%、72%、84%??傮w上看,隨降雨強度的增加,優化措施對暴雨徑流峰值流量的消減率略有降低。

近年來,城市內澇的發生幾率日益增加,即使小強度降雨也可能造成路面積水,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化引起的不透水下墊面比例的提高。因此,人們提出很多現代暴雨徑流管理措施,如低影響開發、最佳管理措施等,但對于如何通過城市規劃途徑實現城市暴雨徑流的管理一直缺少理論探究與實踐嘗試,本案例的分析結果無疑為城市規劃與城市暴雨徑流的量化耦合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李淵,張建林.自然中的規整規整中的自然-論自貢市迎賓大道綠化景觀規劃設計[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6(3):199-205.(LI Yuan,ZHANG Jian-lin.On Regularity of Nature and Nature in Regularity-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Landscape along Yingbin Road in Zigong[J].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6(3):199-205.(in Chinese))

[2] 尹澄清.城市面源污染的控制原理和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YIN Cheng-qing.Urban Diffuse Pollution Control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M].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09.(in Chinese))

[3] 郭青海,馬克明,趙景柱,等.城市非點源污染控制的景觀生態學途徑[J].應用生態學報,2005,16(5):977-980.(GUO Qing-hai,MA Ke-ming,ZHAO Jing-zhu,et al.A Landscape Ecological Approach for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5,16(5):977-980.(in Chinese))

[4] YEO,In-young,GULDMANN Jean-michel.Land-use Optimization for Controlling Peak Flow Discharge and Nonpoint Source Water Pollution [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2006,33(6):903-921.

[5] [JP2]匡文慧,劉紀遠,陸燈盛.京津唐城市群不透水地表增長格局以及水環境效應[J].地理學報,2011,66(11):1486-1496.( KUANG Wen-hui,LIU Ji-yuan,LU Deng-sheng.Pattern of Impervious Surfac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Beijing-Tianjin-Tangshan Metropolitan Area [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66(11):1486-1496.(in Chinese))[JP]

[6] TONG Susanna-T-Y,CHEN Wen-li.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Surface Water Quality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66:377-393.

[7] 王靜.基于 SWMM 模型的山地城市暴雨徑流效應及生態化改造措施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WANG Jing.Research on the Rainstorm Runoff Effect of Mountainous City and Measures of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SWMM [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12.(in Chinese))

[8] ZHAO Dong-quan,CHEN Ji-ning,WANG Hao-zheng,et al.GIS-based Urban Rainfall-Runoff Modeling Using an Automatic Catchment-Discretization Approach:A Case Study in Macau[J].Environ.Earth Sci.,2009,59(2):465-472.

[9] 董欣,陳吉寧,趙冬泉.SWMM 模型在城市排水系統規劃中的應用[J].給水排水,2006,32(5):106-109.(DONG Xin,CHEN Ji-ning,ZHAO Dong-quan.Application of SWMM Model in Urban Drainage System Planning [J].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2006,32(5):106-109.(in Chinese))[ZK)]

[10] [ZK(#]韓嬌.城市降雨徑流面源污染水質水量動態模型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HAN Jiao.Research of Dynamic Model of Urban Rainfall Runof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Based on SWMM [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in Chinese))

[11] 祁繼英.城市非點源污染負荷定量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5.(QI Ji-ying.Quantity Study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City[D].Nanjing:HoHai University,2005(in Chinese))

[12] 王志標.基于 SWMM 的棕櫚泉小區非點源污染負荷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WANG Zhi-biao.Research of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 in Palm-spring Residential District Based on SWMM [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07.(in Chinese))

篇2

[論文摘要]環境保護作為應對城市環境改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方法得到了廣泛的重視,隨著研究的深入,眾多研究者對基于城市競爭力提升的環境保護這一領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現有國內外研究成果從方法論、城市 經濟 和城市環境變化機理的角度剖析環境保護與城市競爭力之間的關系,關于兩者之間關系的主要觀點是:以波特為代表,認為長期有效的環境政策能刺激技術創新和 管理 創新;基于“囚徒困境” 邏輯 推理出不問國家或地區競相采取次優的環境政策使得全球環境惡化加劇的“環境競次理論”;“污染避難所假說”從內在機理剖析環境力對城市競爭力的傳導機制,以為重視城市競爭力中的環境力、環境保護提供充足的理論支持,是該領域進一步發展的重點。

城市發展引發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早已引起人們的關注。19世紀末期,英 國學 者e.howard首次在其著述《田園城市》中試圖用理性的規劃方法協調城市化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發展,就此揭開了世界性的城市和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的序幕。時至今日,關于城市與環境及環境保護的研究已經很多,但涉及的層面極為分散,既有宏觀層城市與生態環境發展規律的理論研究,也有微觀層環境保護對企業的影響分析;既有定性的機理探索,還有定量化的測度和 預防 研究。更多的學者是就環境、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探討環境問題,就環境、環境保護探討城市競爭力作用的學術成果相對較少,研究深度仍有待提高。企業、產業、城市是交叉、更迭、相互依存的系統體系,之間的影響是相互傳遞和響應的,分析城市競爭力的環境影響問題不可避免地要論及企業、產業、城市,筆者搜集和歸納了相關的研究成果、經驗以資借鑒和參考。

一、國外關于環境保護與城市競爭力關系的研究進展

最早把自然環境引入城市競爭力的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douglas webster(1990),他將決定城市競爭力的要素劃分為四個方面:經濟結構、區域性稟賦、 人力 資源 和制度環境。他提出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城市能夠生產和銷售比其他城市更好的產品的能力,提高城市競爭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他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自然環境對城市競爭力有一定的影響,把自然環境納入城市競爭力的研究框架,從自然環境對不可轉移特性的區域稟賦的影響進而推及到城市競爭力的過程進行描述。

在方法論上,以美國學者park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充分利用生態學和 社會 學 的原理將城市化外部生態問題的研究轉向城市內部社會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方面,從此城市化及其生態環境問題的生態學研究方法成為主流;berry應用生態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城市化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的主要因子,開創了生態因子研究法的先河;fitter和jovet在實踐中分別從生態規劃的角度研究了倫敦和巴黎等城市的過度城市化與城市生態環境演替關系問題;i-kharabsheh、deosthal等利用先進的gis與rs、數值模擬等方法對城市發展引致的水資源問題,如水污染、地下水開采過度、水資源絕對與相對缺乏等進行大量的長期定位研究。進行大尺度數據處理,在時空維度進行過程模擬和空間分異;日本學者中野尊正等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系統闡述了城市化對城市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城市綠化、城市環境污染及防治等問題。環境經濟研究中貢獻較大的成果是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假設,grossman和krueger用計量 經濟學 方法,以42個發達國家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揭示出隨著城市經濟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呈現倒u型的演變規律。根據對不同國家或地區橫截面數據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空氣和水污染在人均收入達到5000美元-8000美元之前以增速遞增,超過此水平后污染水平開始回落,環境質量逐步好轉。這一現象在經驗上也得到印證,美國1940年的洛杉磯光化學事件、倫敦1952年的煙霧事件、比利時1930年的馬斯河谷事件等等都集中發生,20世紀30至60年代正是這些國家處于環境與經濟關系的峰值時期,因此也支持了這一規律。這一曲線無疑帶有悲觀的色彩,但結局是樂觀的,需要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許多學者對此進行重新研究和修正,他們認為如果這是一種規律的話,那么占世界大多數地區的發展

值體。城市 環境 質量對城市產業價值體系產生的是直接影響,環境質量差、嚴重污染對城市企業生產要素資源造成侵損和破壞,導致企業直接的價值損失,影響企業價值創造活動和產品的質量,從而削弱城市產品的競爭力。他還認為城市環境的非流動性對城市吸引人才、吸引高附加值產業都有重要作用,對城市競爭力的提升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需要動態辯證地考察兩者之間的關系,城市依賴環境發展相關產業但可能會喪失其他甚至更高價值的產業機會,同時處在污染情況下的企業經過技術創新,可以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在降低企業 成本 的同時擴大產品的 市場 份額,增加城市產業的收益,從而改進城市的價值體系。他的研究特點是沿襲了波特的鉆石體系,以企業績效、效率為城市競爭力的核心體現。他的研究結果是環境力對城市競爭力的相關系數和貢獻彈性系數分別為0.063和0.01。然而,其研究也有局限:第一,環境力涵蓋面狹窄,沒有考慮 工業 化發展對城市的環境壓力;第二,沒有考慮環境保護對環境力的作用,因此環境力沒有體現城市環境改良的潛力和能力;第三,環境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分析局限于企業、人才、產業的吸引,環境力對其他分力的傳導機制分析流于一般。

寧越敏考察了城市綜合 經濟 實力、產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科學技術競爭力、對內對外開放程度、基礎設施、國民素質、政府作用、 金融 環境以及環境質量等十個方面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環境質量是后期加上的,之所以增加這個指標在于我國環境質量普遍較差,有待改善。他認為良好的環境質量不但是創建宜居城市的必要條件,而且對吸引人才、吸引外資也很重要。環境質量中包括了大氣狀況、水環境質量、綠化情況、垃圾處理情況等。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iud)以國際競爭力理論為基礎,把生態環境列位于對城市競爭力有重要影響的九大主要方面之一,就其對城市所具備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所做出的貢獻分別從動力、能力、活力、潛力、魅力和積聚力、擴張力、增長力、控制力的形成過程進行描述。

一 環境 為主體的生態關系放到以人類一環境關系為主體的研究上,使得生態學密切地聯系了當代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對解決世界城市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各種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有重要意義,也為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化的關系研究進一步奠定了理論和方法論基礎,同時也掀起了

篇3

關鍵詞:多元性城市功能 生活性 旅游廊道

中圖分類號:D267.7 文獻標識碼:A

城市街道空間一直以來就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城市生活的容器,人們的行、食、穿、娛等相關的事情都發生在街道。之后城市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城市街道空間經歷了巨大的變革,現代交通的飛速發展使得城市道路在20世紀的發展中城市街道在變得越來越復雜,但卻也變得越來越沒有生活性,徹底成為現代交通工具的附屬品。

上世紀初,國際現代建筑協會在《雅典》中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休憩、交通”?,F代城市的交通功能被單獨提出作為城市四大功能之一,這在之后引發了城市道路反生活化的。1963年《城鎮交通》一書中提出了“道路層次結構”,這一理論劃分了城市街道的優先級,合理的區分了城市道路之間的功能。但這使得街道的劃分以技術至上為原則,等級較高的道路其交通功能主導了街道空間,導致街道的生活空間被壓縮,使道路空間變得功能單一化。相比較最初的道路,現代城市街道在變得越來越寬敞的同時,功能變得越來越單一,也變得沒有生活性。

進入20世紀后期,人們開始了對城市的反思,從TEAM10到雅各布斯再到蘆原義信等,對城市街道生活不斷的關注并提出了現代城市設計理論。使得現代城市中城市生活回歸了街道空間,城市空間更加的生活化。而隨著傳統城市的飽和,城市需要開發新的區域,并且重視新區的城市功能。例如,新區的旅游功能等。因此,在新區的街道空間設計中不僅重視城市的基礎功能,同時關注街道空間對城市功能補充完善。

下面以偃師市首陽新區中州路城市景觀設計為例,分析在田園城市規劃理念和旅游城市開發中中州路功能的多元性。即作為田園城市中的核心景觀道路,要滿足人們對城市生活的要求;同時作為城市旅游開發的重要旅游廊道,又要承擔城市旅游功能,展示良好的城市旅游環境。

偃師市首陽新區歷史文化及自然環境資源

偃師首陽新區位于華夏文明的腹地偃師主城區西部首陽山鎮境內,夏、商、漢魏三大都城之間,規劃總面積10.6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人,是一個肩負洛偃一體化重任、承載偃師城市未來的現代化新城區。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北側為邙嶺,丘陵橫亙,保留有大量古墓群,首陽山為邙山一峰,古代名臣的伯夷、叔齊墓地便位于首陽山巔。西側是漢魏故城遺址,東側是商城遺址。南側是洛水河,臨近伊洛河國家濕地公園。境內還有中州渠等數條水系支渠和自然水塘等,境內水資源豐富。

首陽新區及中洲路城市功能定位

偃師市首陽新區由于緊靠洛河,規劃中結合城市水資源的優勢提出了“山水生態城市”的理念。新區與邙山古墓群、二里頭遺址、商城遺址等著名歷史遺址都聯系緊密,且新區范圍內文化遺址等景點眾多。城市建設在打造“山水生態城市”的背景下提出了結合旅游開發的步行城市的構想。以步行系統串聯所有的城市景點和重要景點,優化城市空間環境,發展城市旅游產業。

中州路打破車行交通為主的傳統規劃,結合道路景觀建設,尤其是在田園生態環境的建設理念下打造宜人的城市步行體系,使中州路成為新區城市公共生活的載體。中洲路作為新區城市主干道五縱三橫布置之一,位于新區中心位置,為東西方向布置。東起濱河路,西至漢魏故城遺址,連接多個城市節點。結合城市水系及景觀綠帶打造城市旅游廊道。成為城市旅游與城市生活

中州路多元功能下的方案規劃

方案結合城市實際功能需求。發揮自然及人文資源優勢,開發城市旅游資源,以旅游帶動城市發展,優化街道公共生活環境,打造宜居宜行的生態田園城市。強調街道空間的城市公共生活功能和旅游步行廊道功能,因而選擇將城市綠化帶集中布置,形成大尺度的城市綠化帶,方便布置城市公共生活的相關場地。同時使功能流線能夠多樣化,為市民提供多樣的公共生活選擇。大尺度的城市綠化帶也便利于城市旅游景觀的打造和展示良好城市旅游形象。將機動車道布置在城市街道空間的一側,弱化機動車道的存在感。突出街道的景觀綠化帶,以呼應山水田園城市規劃理念,同時也可以滿足中州路作為城市旅游廊道的功能要求。中州路城市景觀為主體的街道空間,在整體上形成城市的綠脈,與城市景觀水系連成一氣,形成景觀的共生。聯通城市漢魏故城和濱河生態景觀等城市節點。同時與商業帶軸線和行政中軸線形成交叉的縱橫城市綠廊,輻射整個新區。

由于中州路街道尺度大,城市空間圍合感差,人們在街道空間中容易感到荒涼感和缺乏安全感。因而在綠化帶中種植大型喬木,以高大喬木的遮擋限定空間的尺寸,并在喬木邊界布置一些臨時建筑,與街道界面建筑呼應,圍合出舒適的步行空間。另外這些建筑也可作為市民或者游客的服務設施,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建筑沿街界面采取退臺式,建筑塔樓比裙樓相對街道后退距離更大,弱化建筑高度對街道造成的壓抑感。沿街建筑的形態參照夏商一些青銅器中的造型,體現出城市的地域文化。在裙樓部分裝飾以夏商等的青銅紋飾,同時街道的城市家具和步行道等都以夏商文化為主題,展示街道的城市文脈,與城市旅游環境呼應。

在中州路上布置連續的城市節點和道路節點,形成對步行人群的吸引,使得人們更多關注節點空間而忽略節點之間的距離,消除步行中人們對距離的抵觸心理。

小結

在城市新一輪的開發熱潮中,決策者更加注重城市的功能定位。新的城市功能要求打破了傳統的城市對道路的要求,使得道路在滿足傳統道路功能的同時兼顧城市功能。這就對道路的景觀環境設計提出更為復雜要求,以偃師市中州路為例,在打造田園城市街道的優質公共生活空間的同時,滿足城市旅游對空間環境的要求。從街道的空間環境、尺度、形象、基礎設施、水環境等多方面提出了設計構思,希望為之后的城市新區發展建設提供參考實例。

參考文獻

[1] 揚?蓋爾著.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 簡?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3] 蘆原義信著.外部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篇4

[關鍵詞]城市環境道路材料影響改進

[中圖分類號]TU984.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0-0163-02一、前言

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給人們提供了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但同時也造成了地球上各種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人類的生態環境在惡化,尤其是工業廢料和生活垃圾的無限制排放,造成生活環境質量下降。從全球的視角來看,資源枯竭、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已成為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單從城市道路材料選擇對環境的影響來看,我們就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顯然,我國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帶動全球各大城市道路的高速發展。不可否認,城市道路環境逐漸成為城市建設的標志,其保護問題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概括地講,城市道路環境保護的包含道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和道路建設各階段對環境的作用與影響兩大方面。其中,道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主要體現在道路建設過程中和之后。從一開始的城市道路的設計,再到道路建設施工及道路正式運營管理,城市道路材料的環保功能都在發揮著作用。也就是說,要做到材料的整體環保,關鍵在于道路材料的最初選擇。要從源頭上做好道路環境的環保,以此來對道路建設各階段中道路材料對環境的作用進行整體把控,減少或杜絕城市道路建設對環境的污染和恢復路域生態損失。

二、道路材料與城市環境的關系

道路材料從生產到使用再到運營管理,整個過程都與城市環境密切相關,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城市環境。

首先,道路材料比如生產混凝土的生產要消耗能源和礦物質資源,肯定會產生固體廢棄物污染,同時會排放出對生產環境有害的溫室效應或對身體有害的氣體。

其實,道路材料屬于大型建筑材料,從搬運到最后目的地的使用,都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粉塵、噪音,還有很多會出現物理振動等,這些都是城市環境的污染或公害。主要表現在:

(一)道路材料的生產與施工過程產生城市污染

對城市環境的物理振動和噪音是道路材料如混凝土在運輸與施工過程中必然要產生的,這對人們的生活具有較大影響,是城市污染的主要來源。有數據表明,混凝土的攪拌與施工也產生粉塵,130kg的粉塵由1t水泥的生產即可產生,這些都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CO2 等有害物質的排放

水泥作為道路材料如混凝土的重要組成材料之一,其主要原材料成分是CaCO3。CaCO3是形成于遠古時期大約 35 億年前的物質,它是由大氣中的 CO2 常年固化而來的石灰石。在制造水泥時,就是不斷地對這種固化物質進行了分解,最后生成石灰,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有溫室氣體CO2 釋放。水泥的燒成反應在煤炭的燃燒過程中又不斷地產生 CO2 和 SO2 等有害氣體。

(三)道路材料消耗大量自然資源和能源

砂石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體積上又占據了 70%~80%??梢钥闯?,天然的石灰石和粘土是膠凝材料水泥重要的原材料構成。按照統計數字,為了大量生產水泥和混凝土,我國每年要大量開采粘土、石灰石和砂石等礦物質材料,基本上都是開采50×108t 以上。這樣巨大的開采量嚴重影響了河床位置及形狀,原來既定的自然景觀遭到嚴重破壞,原來很好的水土資源流失現象嚴重。從另一方面來講,混凝土要成型,必然要使用大量的模板,而這些模板的制作需要消耗大量木材,木材的取材必然要消耗森林資源,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又對生態平衡及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四)道路材料很難實現循環利用

混凝土材料由多組分構成,一般解體時不可以循環利用,循環利用成本非常高,這與高分子塑料、金屬材料等有很大的差別。

(五)道路材料化學成分高,視覺和觸覺效果差

道路材料混凝土里面外面視覺和觸覺效果差。一方面內在的質地脆硬,化學成分呈強堿性,另一方面表面粗糙,顏色灰暗,在觸覺、視覺效果上都很差。

(六)道路材料透水性、透氣性都非常差

道路材料結構的密實性是傳統的混凝土不變的追求,這樣的性能是為了達到強度和耐久性。目前使用的新修建道路的材料大部分是混凝土路面,這種路面占據了整條道路表面的80%以上的面積,由于這種道路材料透氣性和透水性都比較差,整條道路覆蓋的區域沒有空氣、雨水,寸草不生。另外,這樣的道路受到太陽的照射,升溫較快,對附近區域的輻射較強,不僅不利于周邊生態環境的美化,反而使周邊的環境在氣溫上高出2-3度,綠色植物無法生存,綠地面積減少,不利于周邊生物存活,導致生態系統平衡失調。

三、城市道路材料選擇對城市環境所帶來的問題

任何的城市道路建設都一定會影響城市的整體環境,尤其是大范圍的城市路網建設工程的鋪開,更是深刻影響環境的質量。目前的城市化推進注重的是規模,很少也很難使用較好的環保建筑材料。大量的不環保道路建筑材料用于道路建設,必然深刻影響城市環境問題。

(一) 施工時間段道路建筑材料對環境的影響

道路施工需改造當地地理環境,占用沿線土地或臨時用地,將原本生態化的資料人工化,改變了沿線生態環境,還需要大面積地改變居民住房,甚至連供電、水利等設施也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勢必會破壞沿線森林、土壤和植被,引起生態失衡。

(二) 營運時間段道路建筑材料對環境的影響

道路運營后,帶來一系列的生活影響,最直接的就是道路上的汽車噪音和尾氣,還有就是道路材料不好散發出來的氣味,影響對空氣質量和沿線環境產生深遠影響。

四、新型道路材料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一)新型環保型混凝土及其開發背景

近年來,全世界共同關心的課題是保護地球環境,尋求與自然的和諧,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道路材料混凝土作為人類最大量使用的建設材料,除了要求不斷改善道路材料混凝土性能之外,還必須考慮道路材料混凝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主要是資源、能源消費及生態平衡等方面的因素。

(二)環保型混凝土的種類

1、減輕環境負荷型混凝土和免振自密實混凝土,詳細見下表1。

表1

(三)廢棄物再生混凝土

廢棄物再生混凝土一般來說分為:生態型混凝土、透水、排水性混凝土、吸音混凝土、綠化混凝土等幾種類型。具體的性能和作用詳細見下表2。

表2

[參考文獻]

[1]王艷美.對城市道路施工中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施工工藝的分析[J].廣東科技,2011,(12).

篇5

關鍵詞:旅游經濟;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生態環境是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旅游是現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對于中小城市而言,發展旅游經濟也是促進整體經濟發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有力措施。旅游經濟的發展對環境有著加大的依賴,也有著對環境消耗的需求,這就決定了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協調發展的問題。

1.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概述

1.1協調發展度的含義

協調發展是一個協調整體性、綜合性和內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單個系統或要素的簡單意義上的增長,而是多系統或要素良性循環的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強調的是各個要素的綜合全面發展和整體水平的提高,這一含義中的發展側重于動態意義上的發展。協調發展度是綜合了系統或要素間的協調狀況。

1.2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含義

旅游經濟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尤其是作為城市的旅游經濟發展,旅游經濟的內容與形式越來越豐富,同時政策、整體經濟以及社會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作用,對于衡量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旅游經濟作為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不能用單一的要素進行衡量,與發展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要素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意義。

1.3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特點

從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過程來看,兩者之間存在著階段性的變化特征,都是從最初的初始協調階段到不協調發展再逐漸協調發展的變化;旅游經濟與城市環境協調發展在目標上具有一定的相對性,旅游經濟的發展目標與城市生態環境的發展目標在二者協調發展的總體目標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單純意義上的最優目標,而是在特定生態環境和社會條件下的實現最適當的旅游經濟發展目標以及城市生態環境發展目標;此外,二者之間的關系還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續性,這也表明二者之間發展上的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特征。

2.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評價

2.1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旅游經濟狀況的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因素,外國游客人數、國內游客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人均消費、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級酒店的數量、A級以上景區的數量等指標,都能夠反映某個城市的旅游經濟發展狀況。

生態環境發展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指標,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城市綠化覆蓋率、自然保護區面積占轄區面積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聲平均值等。

以上指標的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年鑒》與國家統計年鑒,在指標數據的查詢和獲得問題上,一定要以政府統計部門公布和的數據為準,要通過具有權威性和可靠性的數據進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在各自的子系統及系統間指標的量化以及對系統的指向性存在差異,在進行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水平的測度上需要對相關數據進行標準化的處理,一般是需要根據指標的正負向特征,對負向的指標采用與正向指標相反的處理辦法。

2.2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評價標準

在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中,對于協調發展的衡量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環節,而衡量協調發展程度問題上必須依據相應的標準進行評價。筆者認為在城市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響應值上,可以比照國家生態市建設指標的響應值,而旅游經濟發展的評價標準可以采用各個城市在旅游業發展目標值來衡量。對于城市而言,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對城市整體發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義。

按照評價標準對選取的指標和數據進行分析,對旅游經濟和城市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的指標進行多重共線性分析,利用數學函數模型等進行協調發展的評價分析。

2.3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結論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評價上會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區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對不同地區和城市科學的選擇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例如現在較為流行的熵值法來確定旅游經濟、城市生態環境指標的權重,對旅游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評價,這樣能夠得到一段時間內的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程度與發展,也能夠從中反映出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但是當前大部分的評價研究方法還無法實現對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精細化研究,要想實現精細化研究還要在確定權重的方法和過程上加以改進。還要在協同發展度模型和計算方法上進行不斷的調整,從而反映出更加真實有效的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水平。

結論

綜上所述,旅游產業是一項對生態環境有著很大依賴程度的產業,當前我國各城市對于發展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都非常重視,關于二者協調發展的質量還是非常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尤其是將我國城市的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與國外的城市相比,可能存在的差距會更大,但代表我國城市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是巨大的,還有不斷進步的空間和可能。

參考文獻:

[1]翁鋼民.魯超.旅游經濟與城市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以秦皇島市為例[J].生態經濟,2010(03)

[2]鄒永廣.鄭向敏.廈門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性評價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1(01)

篇6

關鍵詞 城市人居環境;能源消費;住宅面積;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 TU984.01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4-002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5

我國現在住房、道路、公共綠地、生活用水、衛生廁所、有線電視等人居環境與20年前相比有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但是這些年中中國所消耗的各種形式的能源均有所增長,2006年中國的能源消費就已經占了全球能源消費的15%以上。隨著中國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提高,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也大幅度增長,這給資源和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改善居住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制冷取暖、生活熱水、家用電器的需求增大。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國是否要走一條西方國家已經走過的大規模城市開發同時又是大規模消耗資源、產生污染的道路?因此有必要分析和研究能源消耗與人居環境改善的關系,進而提出科學的改進方案,為我國人居環境節能建設提出寶貴建議,使中國人居環境在改善的同時,能夠盡可能的減少能源消耗。

1 我國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

“人居”是指發生有組織人類活動的地方,環境是相對于一定主體而言的,一般是指圍繞某個中心事物的外部客觀存在的總和,現代城市生態學認為,城市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復合生態系統。因而城市人居環境是指由圍繞城市人群的各種環境因素構成的系統整體。從構成人居環境的基本因素看:建筑是基本因子,它直接提供人類居住、工作的空間;此外具有前瞻性的基礎設施是重要因素(包括道路、給排水系統等),如果這些基礎不完善或前瞻性不夠,會給居民的出行與生活帶來不便;而社會的自然系統――生態基礎設施是社會及其居民能持續地獲得自然服務的基礎,因而是人居環境的最基本部分,它不僅包括綠地系統的概念,而且更廣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自然服務(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體育、休閑娛樂、安全庇護以及審美和教育等等)的城市綠地系統、林業及農業系統、自然保護地系統[1]。

人居環境表現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檔次和社會生活水準,凝聚了這個時代的社會文明。因此,優化人居環境是個復雜的工程,它包括城市功能的完善、產業結構的調整、居住條件的改善、綜合環境的治理,以及人文景觀的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等諸多方面。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居環境的不斷改善是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合理規劃的需要。十幾年來我國城市人居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

1.1 居住面積擴大

1978年,我國城鎮新建住宅面積0.38億m2,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只有3.6 m2。1990年,我國城鎮新建住宅面積1.73億 m2,城市人均居住面積6.7m2[2]。2004年我國城市人均居住面積13.79 m2。2007年我國城鎮新建住宅面積6.88億 m2[3]。與1978年相比,城鎮住宅建設面積平均每年增長2 100多萬m2,極大緩解了城市居民的居 住需求,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環境質量。

1.2 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改善

1980年,中國城市平均每人擁有鋪裝道路面積2.8 m2,平均每萬人擁有下水道長度2. 4公里,平均每人生活用水46.8 t,用氣普及率16.8%,每萬人綠地面積9.6 hm2[2] 。2007年,中國城市平均每人擁有鋪裝道路面積11.4 m2,城市排水管道密度8.2 km/km2,城市集中供熱面積30.1億 m2,平均每人生活用水65.1 t,用氣普及率87.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0 m2[3]。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發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舒適度。

1.3 住宅區位向城市外擴展

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土地變無償配給為有償使用,市場經濟杠桿發生作用,地價由城市中心區向外呈遞減規律,中心區的居住用地部分讓位于土地收益率更高的商業、金融、辦公等第三產業用地,城市近郊區由于地價相對較低,適宜于發展住宅產業,從而為城市中心區人口外遷提供了住房選擇。例如,1999年處于上海市中心的靜安區居住房屋占全市居住房屋面積的2.99%,而離市中心較遠的松江區居住房屋占全市居住房屋面積的1.85%[4]。2008年上海靜安區居住房屋占全市比例為1.74%,松江區居住房屋面積占全市6.51%[5]。其他大城市的住宅發展也體現了這一特點。住宅區位的向外擴展提升了對交通基礎設施以及私人汽車的進一步需求。

1.4 城市住區的綜合功能提升

住房成為商品以后,人們對家的主張變得強烈,家的概念也變得豐富起來。人們的品位越來越高,對于住宅的空間功能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如今,人們對于住房的設計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①無毒害、無污染的新型環保綠色建材,建設生態園林住宅,力求實現自然與建筑的和諧。②空間設計上要求大空間,便于人們靈活布置家具,滿足自主設計的愿望。③私家車泊位,建立地下停車場是居民的普遍要求。④住宅小區的配套設施要求越來越完善,諸如幼兒園、公園、圖書館、超市、交通換乘等[6]。

陸歆弘:我國城市人居環境改善與能源消費關系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4期2 我國城市人居環境改善與能源消費的關系

2.1 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指標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費指標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v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著能源的改進和更替。能源的開發利用極大地推進了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顯然,我國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和居住水平的提高,也需要相應的能源供應和消費作為基礎。表1為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費量。由表1可以看出,從1990-2007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從9.87億t標準煤增長到26.56億t標準煤,其中生活能源消費量占10%-16%。2007年我國人均生活能源消費已經超過200kg標準煤。

表1 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費

Tab.1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in China

年份

Year能源消費總量

(萬t標準煤)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104 tce)生活能源消費量

(萬t標準煤)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104 tce)平均每人生活消費能源

(kg標準煤)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kg tce)199098 70315 799139.21995131 17615 745130.82000138 55315 965126.42003174 99019 827153.92004203 22721 281164.22005224 68223 450179.92006246 27025 388194.72007265 58326 790203.3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8,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年[3]為了便于研究和發現規律,本文選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三個指標的均值來反映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所用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96-2008年歷年。計算時各項指標均以1990年為100,計算出的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指標及人均生活消費能源指標見表2。

表2 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指標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費指標

Tab.2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 and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index

年份

Year城市人均住宅

建筑面積

Urban house floor

area per capita城市人均擁有

道路面積

Per capita area of

paved roads in cities城市人均公園

綠地面積

Per capita park

green area in cities城市人居環境

質量指標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人均生活消費

能源指標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index19901001001001001001995118.98141.94138.89133.2793.971997129.93167.74161.11152.9395.622000148.18196.77205.56183.5090.802001151.82225.81255.56211.0693.612002166.42254.84300.00240.4298.352003172.99300.00361.11278.03110.562004182.48332.26411.11308.62117.962005190.51351.61438.89327.00129.242006197.81354.84461.11337.92139.87

2.2 兩個指標間的關系

根據表2,我國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指標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費指標之間呈現如圖1的關系。兩者之間適合擬合一條U型拋物線:y=143.94-0.598x+0.002x2, R2=0.984,式中y代表人均生活消費能源指標,x代表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指標。20世紀90年代格魯斯曼等人發現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一條倒U型曲線[7],它描述了部分環境污染物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的長期關系,即隨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環境污染的程度由低

圖1 我國城市人居環境指標與

人均生活消費能源指標的關系

Fig.1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human habitats

quality index and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index趨高,經過某個臨界點后,其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但是本文發現,我國的城市人居環境改善和人均能源消費之間卻存在正U型曲線。目前我國所處的階段是,隨著人居環境的舒適程度提高,能源消費水平也在提高。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見圖2),在人居環境質量指標與人均能源消費指標增長的走勢中,兩者存在“脫鉤”現象,他們之間的依賴關系并不是長久的。人均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并沒有人居環境質量提高的速度快,因此圖2中出現了一種“喇叭口”現象,兩個指標之間最大相差2.4倍。

圖2 能源消耗與人居環境改善之間的“脫鉤”現象

Fig.2 The “decoupling”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uman habitats improvement3 與國際經驗的對比

在世界上,我國的人均能耗處于相對比較低的水平,如圖3所示。2006年,世界人均一次能源消費為72.4MBtuBtu是英國熱量單位。,中國人均消耗為56.2 MBtu,日本和德國分別為178.7和177.5 MBtu,而美國的人均一次能源消費則高達334.6 MBtu[8],接近中國的6倍。

圖3 世界人均能源消費量

Fig.3 The global energ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數據來源: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 Energy Annual 2006[7]

3.1 與德國比較

從人居生活環境來看,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耗確和德國有類似經驗,如圖4。隨著戶均和人均居住面積的逐步增長,德國的人均能耗也呈現一種U型拋物線關系,而且目前也已經過最低點、處于拋物線的上升階段。從中國和德國兩個相似案例來看,似乎在能源消費和人居環境(居住面積)之間存在一個最優點。據兩條曲線推算,在中國這個最優的節能居住面積在人均建筑面積20 m2左右,而德國為戶均83 m2左右,人均36 m2左右。但中國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住宅沒有像德國那樣普遍使用取暖等耗能設備,因此從圖1和圖4對比來看,德國拋物線的上升階段要比中國的曲線更陡。說明中國在居住條件改善的同時并沒有像德國那樣大規模地提高能源消費。

3.2 與日本比較

中國人居環境指標和人均能耗指標之間的“喇叭口”現象,在日本也同樣存在。但是與中國相反,如圖5所示,人均能源消費指標在戶均住房面積指標的上面,顯示人居環境(居住面積)的改變不大,但是能源消耗卻大量增長。1978年,日本戶均住宅建筑面積80.28m2,2003年戶均建

圖4 德國人居環境與能源消費指標的關系

Fig.4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habitat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Germany

數據來源:根據參考文獻[8]和[9]計算。

筑面積94.85m2[9]。按2000年日本戶均人口2.67人計算[11],2003年日本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大約35.5 m2。但是日本家庭的能源消耗量卻非常大,1980年日本50%以上的家庭有了空調,1984年50%以上家庭有了兩臺彩色電視機,1987年50%以上家庭擁有微波爐,1992年每個日本家庭都使用一臺以上空調。2002年日本家庭的總用電量達1977億kwh[12]。因此日本正在大力倡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節約能源,例如在商業和居家領域日本現在有18個產品大類(如冰箱、電加熱器等)必須滿足法定的節能標準。

3.3 與美國比較

美國雖不是全球人均能耗最高的國家,但也屬于相對

圖5 日本人居環境與能源消費指標的關系

Fig.5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habitat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Japan

數據來源:根據參考文獻[8]和[10]計算。比較高的國家。近年來美國的戶均能耗得到了有效控制,呈現下降趨勢,如圖6所示。1980年,美國每戶家庭消費能源114.10 MBtu,2005年下降到94.90 MBtu[13]。當然,家庭規模的縮小可能是一個原因,而更主要的是節能技術和新能源的利用和推廣,如美國的綠色建筑標準LEED正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業主和開發商購買高效能的住宅建筑器具可以獲得政府補貼[14],美國政府在新能源的研發和利用中大力支持,2005年可再生能源占美國能源產量的6%[15]。而這正是中國應該學習的經驗。

圖6 美國家庭住房和能源消費(1980年=100)

Fig.6 Residential houses area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U.S.

數據來源: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 of Energy, U.S.,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Survey (RECS),1980-2005[13]

4 結 論

居住條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出行道路便利,是近20年來我國居民的明顯感受,在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人居環境改善的明顯成就同時,對于能源的依賴也越來越強,本文通過國內外人居環境改善與能源消費的關系對比研究,取得了以下結論:

總的來看,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水平并不高,中國的節能效果也是明顯的。由圖2的“喇叭口”可以看出,人居環境的改善并沒有伴隨人均能源消耗的同幅增長,這與我國居民的用能習慣和地域分布有關。與1990年相比,2006年中國人居環境改善指標提高了3.38倍,人均能源消費提高1.46倍,兩者已經形成了“脫鉤”趨勢。

人們對舒適生活環境和便利居住條件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盲目擴大居住面積、提高城市建設水平,也是不利于減少能源消耗的。2006年中國城市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已經是27.1 m2,但是通過圖1的曲線回歸發現中國最優的節能居住面積在人均建筑面積20 m2左右,德國也存在類似的U型拋物線。這給了眾多房地產開發商一個提示,大面積別墅、高檔住宅的開發從長遠來看不是適宜之舉。

但是與美國相比,中國在節能工作上不能放松,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是非常高的,對人居環境的舒適性改善必然伴隨著更多能源的消費。石化能源的節約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也有利于人居環境的優化。中國也正面臨著發達國家提出的碳減排壓力。以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為家庭供能是首要的變化和趨勢。在一定時期,中國應當出現人均能源消費曲線向下移動的趨勢(見圖6)。

中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建設和人口壓力為節能帶來了巨大挑戰。本文期望為我國人居環境的節能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吳良鏞. 關于人居環境科學[J]. 城市發展研究, 1996, (1):1-5. [Wu Liangyong,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J]. Urban Studies, 1996,(1):1-5.]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6[M/OL].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2009-05-05]. /Ndsj/Information/Zh1/i011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 Yearbook 1996[M/OL].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6[2009-05-05]. /Ndsj/Information/Zh1/i011a]

[3]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8[M/OL].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2009-05-05] /Tjsj/Ndsj/2008/Indexch.Htm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 Yearbook 2008[M/OL].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8[2009-05-05]. /Tjsj/Ndsj/2008/Indexch.Htm]

[4]上海市統計局.上海統計年鑒2000[OL]. 2000[2009-08-12] /Shtj/Tjnj/2000/Tables/6_5.Htm [Shanghai Municipal Statistics Bureau. Shanghai Statistic Yearbook 2000[OL]. 2000[2009-08-12]. /Shtj/Tjnj/2000/Tables/6_5.Htm]

[5]上海市統計局.上海統計年鑒2009[OL]. 2009[2009-08-12] /2003Shtj/Tjnj/Nj09.Htm?d1=2009tjnj/C1006.htm [Shanghai Municipal Statistics Bureau. Shanghai Statistic Yearbook 2009[OL]. 2009[2009-08-12]. /2003Shtj/Tjnj/Nj09.Htm?d1=2009Tjnj/C1006.Htm]

[6]張勤. 適應市場需求,改進住宅設計[J]. 住宅科技, 2001, (1):23-25. [Zh ang Qin. Adapting to the Market Demand and Improving House Design [J]. Housing Science, 2001, (1): 23-25.]

[7]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e,1995,110(2):353-377.

[8]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 of Energy, US, Internat ional Energy Annual 2006 [R], 2008-12-19.

[9]Bundesministerium für Verkehr, Bau und Stadtentwicklung. Wohnen und Bauen in Zahlen 2008/2009 [R], 2009-01-18.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Ministry, Germany.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Statistics 2008/2009 [R]. 2009-01-18.]

[10]日本NFDC0務省統計局調查部國勢統計 課「住宅•土地統計調查報告[R/OL]. 2003[2009-07-08]. 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1801000.Xls [Statistical Survey Department, Statistics Bureau,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Japan. Housing and Land Survey [R]. 2003[2009-07-08].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1801000.Xls]

[11]日本NFDC0務省統計局調查部國勢統計課「國勢調查報告[R/OL]. 2005[2009-07-08]. 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0216000.Xls [Statistical Survey Department, Statistics Bureau,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Japan. Population Census [R]. 2005[2009-07-08]. Stat.Go.Jp/Data/Nenkan/Zuhyou/Y0216000.Xls]

[12]Agency f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ergy,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Japan. Energy in Japan 2006 [R], 2006-03: 4.

[13]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Department of Energy, U.S.,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Survey (RECS), 1980-2005 [R]. 2008-05.

[14]李忠東. 美國如何推動建筑節能[J]. 建筑,2009,(11):56. [Li Zhongdong. How USA to Impel Architecture Related Energy Conservation [J].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 2009, (11): 56.]

[15]周篁. 美國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情況考察[J]. 中國能源, 2006, 28(12): 15-19. [Zhou Huang. Review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Energy of China, 2006, 28(12): 15-19.]

[16]馬瓊,楊可晗,買英.塔里木灌區土地人口承載力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0,(S2):98-99.[Ma Qiong, Yang Kehan, Mai Ying.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 y of Talim irregated are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0 ,(S2):98-99.]

[17]王玉平.礦產資源人口承載力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8,(3):1922. [Wang Yuping.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eral resources[J]. China Pop 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1998,(3):1922.]

[18]宋健,于景元.人口控制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Song Jian,Yu Jinyuan . Population Cybernetics[M].Beijing:Science Press,1985.]

[19]Kraft J, 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DP [J]. EnergyDevelopment, 1978,(3):401-403.

[20]王南豐,魯玲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變動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2 2(5):30-34[Wang Nanfeng, Lu Ling. Analyze for the Change of theIncome GapBetween China s Urban Residents[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Economics, 2009,22(5):30-34.]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rovement of Urban Human Habitat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LU Xinhong

(School of Real Estat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702, China)

篇7

關鍵詞:城市化;環境地質;城市型洪水;地面沉降;透水性鋪裝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地域綜合體,環境地質問題作為人們生存發展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城市化進程中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地質惡化,生態環境被破壞等問題。面對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的現狀,提出了生態城市建設的計劃。近年來,生態環境的概念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關注。因此,從生態環境建設的角度出發,為城市防災減災工作及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新思維。

1城市化進程中的環境地質問題分析

1.1城市化引發城市地面沉降問題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地表面積內出現水平面下降的現象,是自然災害的一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規模的增加,地面沉降問題越來越嚴重,沉降面積也越來越大,人為原因是造成自然沉降的主要原因。據有關統計顯示,我國已經有95個城市不同地區發生了地面沉降現象,其中80%分布在城市地區,并且地面沉降速度在不斷加快。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為開采地下水資源,而地殼活動、工程建設以及自然作用造成的地面沉降僅占20%。在城市化發展較快的北京地區,地面沉降現象更為嚴重。據有關調查顯示,北京市的地面沉降量已達到350 km2。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地下水開采急劇增加,降水大量流失,地下水補給的水量明顯減少,從而形成了多個沉降中心。

1.2城市化引發城市型洪水

城市化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人口增長、城市空間擴大以及城市經濟發展3個方面。而城市化和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城市人口增加、能源消耗量增大以及空間擴張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威脅,而生態環境又通過資金爭奪、政策干預等對城市發展產生約束。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中原有的天然土壤逐漸被建筑物所取代,出現了非透水性硬化地面,從而改變了自然土壤植被下的天然可滲透性。城市地面的硬化導致地下水補給量減少,同時也降低了自然土壤以及植被截留量,增大了城市的地表徑流總量,容易導致城市型洪水的發生。

1.3城市化引發的工程滑坡、邊坡、崩塌問題

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工程建設數量增多,規模不斷壯大,對原有的地形地貌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使其趨于平坦。但這種改造對自然環境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導致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工程活動所引發的不穩定斜坡以及崩塌等問題逐漸突顯出來,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改善這種狀況,需要重視城市化進程中的地質問題,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預測和評估。

2改變城市環境地質現狀的有效策略

2.1鋪設透水性材料預防城市型洪水

透水性瀝青混合料是一種環保型材料,具有高強度、高透水性等特點。在城市地面硬化中使用這種材料,可以使降水迅速下滲到地下,補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的濕度,同時減輕城市排水壓力。透水性瀝青混合料的孔隙主要由閉孔隙、連續孔隙以及半連續孔隙組成。水流可以在透水性瀝青混合料的內部孔隙中流動,以混合料作為鋪筑結構,從而將其表面上的雨水滲透到鋪裝下面,達到減小地面積水的目的。通過相關驗證得知,透水性瀝青混合料的孔隙與其滲透系數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只要確定混合料的孔隙率,就可以保證透水性鋪裝的透水能 力。透 水 性 瀝 青 混 合 料 的 孔 隙 率 的 計 算 公式為:V徑流設≥10.2269lnQ徑9.3×10-2BL(1)式中Q徑為徑流量,L/ s;B為鋪裝寬度,m;L為鋪裝長度,m。只要將混合材料的孔隙率設計為V徑流設,由其鋪設的路面在暴雨強度為q時,可以將產生地表徑流量的雨水透除,使鋪裝表面不產生地表徑流,從而避免城市型洪水的發生。此外防治工程中出現邊坡問題時,可以通過修筑擋土墻和護墻等方式支持不穩定巖體,也可以利用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支撐工程,加強巖質邊坡的穩定性。

2.2做好城市地質環境保護立法工作

針對城市環境發展過程中對地質環境的破壞行為,應該以立法的方式加以制止。為此,需要加強城市地質環境保護立法工作,地方立法機關也要因地制宜,出臺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政策,同時加強執法隊伍的建設,依照相關法規嚴格執法,從而制止城市發展建設中對地質環境的破壞行為。此外,還應該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地質環境保護的認識,讓人們充分認識到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性之間的關系,避免盲目改變自然環境造成的生態失衡現象。在環境保護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貫徹到人們的思想中,從而確保城市發展中的地質環境質量。針對城市化過程中工程滑坡、邊坡、崩塌等問題,需要通過法律規范相應的責任人,落實相關人員的工作責任,加強他們在工程施工方面的檢測和檢查力度,依照相關法律制止違規施工作業,避免因為工程違規操作帶來的邊坡、坍塌事件的發生。

2.3加強城市地質災害的預測和評估

城市地質災害的出現給城市帶來較大的危害,需要通過建立城市地質災害評價體系,采用地質監測和環境預測等方式提高城市的防災能力。如果在檢測過程中發現地質災害問題,需要查明城市的地質環境背景和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綜合評估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同時預測在人為活動下可能出現的地質作用強度,這樣才能采取相應的策略,為防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城市地質災害評估中還需要加強信息化監測系統的建設,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相關數據的檢測,將監測到的數據共享,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信息依據。為了避免工程滑坡和坍塌事件的發生,在施工過程中應該加大對工程邊坡的測量,及時獲取準確的測量數據,同實際規劃中的數據進行比較,從而預測實際邊坡的傾斜度,避免邊坡嚴重傾斜的情況下出現坍塌現象。

3結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城市環境地質中的城市型洪水以及地面沉降問題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解決環境地質問題,城市化發展應該堅持生態規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本著防災減災的理念,有效減輕和緩解城市型洪水的發生??刂频孛娉两祮栴},需要從地下水開采入手,采取限量開采和人工回灌的方式,調整地下水的開采層次,以地面水源取代地下水源,尤其注重開發、利用天然雨水資源達到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此外,可以選擇透水性材料鋪設城市道路,防治和緩解城市環境地質災害問題,減輕生態環境惡化對城市發展造成的影響,為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董好剛,黃長生,陳雯,等.珠江三角洲環境地質控制性因素及問題分析[J].中國地質,2012(2):539-549.

[2]宋慶豐,黃小蕓.城市化建設與城市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的探討[J].綠色科技,2015(5):215-216.

篇8

論文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污染天堂假說,環境污染,環境庫茲涅茨假說

 

一、引言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視,環境承載力對經濟增長的制約日益嚴重。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人們對清潔環境的需求日益提高。追求鳥語花香、藍天碧水、空氣清新的生存環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節能減排論文,反映了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訴求。

經濟學家一直關注環境的承載力變化。羅馬俱樂部的世界末日模型體現了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一種極度悲觀的看法。庫茲涅茨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假說,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呈現一種倒U型曲線,即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環境污染會隨經濟增長而增加;但到達一定收入水平后,環境污染會隨經濟增長而減少怎么寫論文。

對于FDI、污染行業轉移與環境的關系研究的結果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污染天堂假說”,即外商直接投資與東道國的環境污染是有關系的,并且東道國較弱的環境規制會吸引環境管制較高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從而使東道國成為“污染避難所”;第二類“污染光環假說”,即進行投資的跨國公司總是傾向于對投向東道國的公司散播綠色技術,通過運用統一的環境標準而有利于東道國的環境污染減少;第三類則認為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促使東道國產出大量增加,從而引致相應污染的增加。國外的學者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Mani,M.和D. Wheeler(1997)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污染產業投向了發達國家,而非發展中國家[1]。Eskeland和 Harrison(2003)的研究表明,外資企業比國內企業排放污染明顯要少[2]。JieHe(2006)利用中國數據研究節能減排論文,發現 FDI資本每增加1%,工業SO2排放量增加 0.098%,FDI對經濟增長和結構轉換引起的污染排放增加完全抵消了FDI對環境管制影響引起的污染減少[3]。楊海生、賈佳、周永章和王樹功(2005)根據1990~2002年中國的相關數據進行研究,其結論是FDI與污染物排放呈現顯著的正相關[4]。潘申彪、余妙志(2005)利用1986~2003年江浙滬三省市數據,進行了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與環境污染加劇的因果關系檢驗,發現三省市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增長是導致該區域環境污染加劇的原因[5]。沙文兵和石濤(2006)利用中國30個省市、區1999~2004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生態環境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6]。陳凌佳(2008)利用2001~2006年全國112座重點城市(均為地級市)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三個地區的FDI對環境均產生負面效應,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東部、中部和西部工業SO2污染強度增加0.0316%,0.0568%和0.0716%[7]。賀文華(2010)利用東部十一省市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中國東部的數據不支持“污染天堂假說”[8]。因FDI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的上海、浙江、江蘇和廣東,本文在環境庫茲涅茨假說基礎上,以FDI為污染輸出變量,利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面板數據研究FDI對環境的影響。

二、污染指標選取及模型構建。

(一)數據來源和污染指標選取

因2004年前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的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考慮統計口徑一致及數據的連續性,本文數據全部來自2004~2009年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上海、浙江、江蘇代表長三角節能減排論文,以廣東省代表珠三角怎么寫論文。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代表經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萬美元)表示污染輸入的變量,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以工業廢水排放量(萬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噸)和工業煙塵排放量(噸)代表環境污染指標。

上海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呈遞減趨勢,從2003年的61112萬噸減少到2008年的44120萬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從2003年的300734噸增加到2005年375231噸,而后遞減,到2008年為298000噸;工業煙塵呈現遞減趨勢,從2003年的49671噸減少到2008年的40629噸;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FDI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分別從2003年的46718元、585022萬美元快速增加到2008年的73124元和1008427萬美元(見圖1)。

圖1 2003~2008年上海市環境污染指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FDI變化趨勢

注:坐標軸單位為千,即坐標軸上100是100*1000。 圖2和圖3同

浙江和江蘇共有24個城市,分別是江蘇的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云港、淮安、鹽城、揚州、鎮江、泰州、宿遷和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衢州、舟山、臺州、麗水。2008年工業廢水排放量超過4億噸的有江蘇的無錫、蘇州和浙江的杭州,杭州達75585萬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過10萬噸的有江蘇的南京、徐州、蘇州和浙江的寧波、嘉興,蘇州達176990噸;工業煙塵排放量超過4萬噸的有江蘇的無錫、蘇州,無錫達44487噸;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萬元的有江蘇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和浙江的杭州、寧波,蘇州達106863元;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0億美元的有江蘇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和浙江的杭州、寧波。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是蘇州節能減排論文,達813260萬美元。從2007至2008年,三大污染指標都減少的有江蘇的南京、無錫、蘇州、鎮江和浙江的溫州、紹興、金華、麗水;除江蘇的南通和浙江的溫州、嘉興、湖州、紹興、臺州的外商直接投資有所減少外,其他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資呈現快速增加趨勢(見圖2)。

2007~2008年浙江和江蘇24市環境污染指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FDI變化趨勢

廣東省共有21個城市,它們是廣州、韶關、深圳、珠海、汕頭、佛山、江門、湛江、茂名、肇慶、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陽江、清遠、東莞、中山、潮州、揭陽、云浮。2008年工業廢水排放量超過1億噸的有廣州、韶關、佛山、江門、肇慶、東莞、中山,東莞達33359萬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過10萬噸的有東莞、佛山,佛山達124100噸;工業煙塵排放量超過2萬噸的有佛山、江門、茂名、東莞,東莞達41612噸;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萬元的有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深圳達89814元,東莞和中山都低于6萬元,分別為53285和56106元;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0億美元的有廣州、深圳、東莞,吸納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是深圳,達402018萬美元。從2007至2008年,三大污染指標都減少的有韶關、深圳、佛山、江門、湛江、梅州;除云浮的外商直接投資有所減少外,其他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資呈現增加趨勢(見圖3)。

2007~2008年廣東21市環境污染指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FDI變化趨勢

用FS、SO2、GYYC、Y和FDI分別表示工業廢水、工業二氧化硫、工業煙塵、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外商直接投資,為了消除序列相關節能減排論文,把數據取自然對數,用LNFS、LNSO2、LNGYYC、LNY和LNFDI分別表示FS、SO2、GYYC、Y和FDI的自然對數值。利用Eviews6.0對長三角和珠三角污染指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FDI進行統計分析得表1,從表1可以看出長三角所有指標的均值、中位數都高于珠三角指標的對應值;除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最大值是珠三角高于長三角,其他指標值均低于長三角;除FDI的最小值是珠三角高于長三角,其他都比長三角的對應值小;其他如標準差、峰度、偏度和JB值都存在較大差異。

表1 長三角和珠三角污染指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FDI的數據分析

 

 

  長三角

珠三角

  FS

SO2

GYYC

Y

FDI

FS

SO2

GYYC

Y

FDI

Mean

20412.62

88902.54

24157.65

31444.96

135035.6

8622

44570.37

10106.2

25262.12

72592.93

Median

11601.5

68778.5

19384

26628.5

73068

5449.5

33775

8176

15493

20373

Maximum

85735

375231

61606

106863

1008427

91260

197500

41612

89814

403018

Minimum

958

6269

2797

5400

1245

220

924

47

4111

2118

Std. Dev.

20004.63

74157.97

14660.33

19957.31

187197.6

10103.19

44421.6

8174.932

20870.59

99027.69

Skewness

1.5486

1.9216

0.7381

1.1892

2.4204

4.7855

1.7104

1.2361

1.1934

1.8052

Kurtosis

4.3719

7.010

2.5440

4.3536

8.8407

36.990

5.3677

4.6722

3.1731

5.3140

Jarque-Bera

71.7175

192.8161

14.9192

46.8043

359.671

6546.445

90.8637

46.7687

30.0658

96.5423

Probability

0.000576

Sum

3061893

13335381

3623648

4716744

20255335

1086372

5615867

1273381

3183027

9146709

Sum Sq. Dev.

5.96E+10

8.19E+11

3.20E+10

5.93E+10

5.22E+12

1.28E+10

2.47E+11

8.35E+09

5.44E+10

1.23E+12

Observations

150

150

150

150

150

126

126

126

126

126

Cross sections

25

25

25

25

25

21

21

21

篇9

【關鍵詞】地下空間;環境巖土工程問題:地質災害:優勢面

引言

在現代化的環境建設中,城市的豎向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城鎮化、現代化的建造中,地下的工程發展十分迅速,這就不乏產生了安全隱患的問題那就是城市環境巖土工程問題,而且還會發展的愈演愈烈,雖然城市地下空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方便優勢,但是不斷發展的巖土問題給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物質文明帶來層層的影響和傷害。因此,在地下空間開展的過程中就要進行技術性的分析和精湛的決策。

1 21世紀是地下空間開發的世紀

1.1 地下空間利用的重要性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已規劃面積已經達到很高的比例,而我國人口基數大,這樣人均使用面積就小了,要使人們過上幸福舒適的環境,所以合理開發城市空間是城市化發展的大趨勢,因而城市的豎向開發就顯得尤為的重要。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就成為了隧道工程活動進入最高點的助推劑,這也是在2004年國際隧道協會的前主席Hack所預計的。

在我國近幾年來,各大城市也紛紛開始了驚醒了多層次的交通網系統建設,主要是以輕軌、地鐵為主。而我國的開發空間不僅僅只向地下發展,也向上發展,那就是高層建筑深地基,還有地下資源的開采,鐵路地鐵的修建,西部水電工程的完善,國防軍工業這些建設等等,而我們的國家也隨著這樣的改變而逐步變得強大。

1.2 地下工程引起的環境巖土工程問題

1. 2. 1 地下工程引起的主要環境巖土工程問題

(1)軟土地下工程施工變形,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淺埋隧道塌方引起房屋道路開裂:管線破壞引起次生災害。

(2)欽土盾構法地下工程施工:盾構頂底層的破壞突水涌水,引起地面沉降、塌陷;盾構隧道使土體上隆或擠入盾尾內,引起土空隙水壓變化和地層固結變異。

(3)砂土液化、滲透變形、粘土觸變塑流。

(4)地下水問題:地下排水引起大面積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裂、積水。

(5)有害氣體,例如沼氣。

1. 2. 2 環境巖土工程問題演化為地質災害問題

地質災害問題是在環境巖土工程中常常發生的,這是由于對環境巖土工程缺乏了解,缺乏知識研究,所以不同深度下的開發都應該注意其可能會發生的災害,并作出總結,反復的推敲認證研究。在地下工程的開發中,往往會導致巖體隧道和土體隧道兩種災害問題,而巖體隧道災害會導致水害地賣弄不均變形、水環境惡化、圍巖變形失穩塌方或其他的災害等等;土體隧道災害會導致地面變形和塌陷、滲透變形、沙土液化等等,這些都應該引起大家注意,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總結。

1.3 地下工程研究思路

1. 3.1 四個基本影響因素

(1)有結構缺陷(2)流變特性(3)地應力作用(4)地下水作用

1.3.2 優勢面分析觀點學術思路

(1)研究目標和重點:研究目標宏觀地質安全、整體穩定性、局部穩定性和突水分析。重點是:關鍵在于找優勢面、優勢層(結構性研究);核心在于抓軟巖、軟土(物力性研究);決定因素在于水對穩定性的影響。

(2)背景研究是基礎:區域結構與場地結構研究。

(3)建立圍巖失穩地質概化模型(f尤勢分離體)和圍巖突水涌水模式(富水優勢斷裂):優勢面和優勢分離體是模式化、模型化、量化評價和數值分析的基礎。

2 地下工程優勢面和優勢層判定

2.1 地下工程優勢面判定

優勢面判定地質法:硐室的優勢面有數量優勢面和地質優勢面兩類。數量優勢面包括節理裂隙帶、風化破碎帶、斷層破碎帶、緩傾角斷裂等;地質優勢面包括活動性斷層、軟弱夾層、層間破碎帶等。

2.2 優勢層的確定

2.2.1 優勢層是優勢面觀點在邊坡、橋梁和地下工程工程地質研究中的擴展。

2.2.2 優勢層的確定 可用層組結構和優勢持力層量化分析法。層組劃分重點研究優勢層,如在硬土層中尋找優勢持力層;在軟土層和液化層中尋找優勢敏感層。

2.2.3 用地質法、巖土分析法、優勢指標法等量化可找出優勢層。

3.1 圍巖穩定性評價方法

穩定性分為宏觀地質安全,整體失穩和局部失穩三類。圍巖穩定性評價方法主要有:地質分析法、圍巖穩定性分類(分級)評價法、計算法(理論模型)評價。

3.1.1 地質分析方法

(1)松弛質塊體穩定性分析:基礎主要是結構面組合的幾何解析,是一種幾何力學方法。(2)地質分析法圍巖穩定性評價:有優勢分離體,是成硐條件不好,發生塌滑或塌落和產生超挖現象的重要因素。

3.1.2 圍巖穩定性分類(分級)評價法

(1)國外巖體質量分級法。(2)中國工程巖體基本質量BQ分級,確定BQ需要兩個指標:巖體單軸飽和抗壓強度(Rc)和巖體完整性指數(Kv)。(3)毫值法分級與風險分析分級

4 支護設計方法和施工方案

確保地下工程設計成功的方法就要依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則進行勘測研究、設計、施工和支護治理的工作。

4 1 支護設計方法

主要是有工程地質類比法、彈塑性理論數值分析法(荷載結構模型――松散地壓理論)和新奧法(噴錨支護法)以及現場監控反饋法。

現今,圍巖穩定性分類法、新奧法和數值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評價和結構設計法。

4.2 施工法 主要施工法:礦山法、新奧法、淺埋暗挖法、盾構法。輔助工法:凍結法、管棚支護法、注漿加固法。地下結構施工和地質災害常相伴共生,支護和治理很重要。

4 3 支護和治理

4 3.1 人地諧調觀點

(2)計對性治理(2)地質工程的治理觀點(3)生態化(色設計、美化設計)治理。

4 3.2地下工程支護和防水的人地調諧設計

(1)注意超前預報(2)主要的超前預報方法有:超前導坑法、工程地質素描法、超前水平鉆探法、臺車鉆速測試法、超前綜合物探法。

5 結語

為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施工過程中要抱有嚴格精益求精的態度,那么對待地下工程要遵循在勘測、設計、施工管理以及管理規章制度上的嚴格性。對于地下工程的多元復雜性,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要具有精密的決策,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理論出發,用以往的經驗技藝保駕護航,要在實際的環境下對監測和地質研究要進行強化施工,至于反饋的設計就要用到綜合集成模型,這就是為保證我們的工程能夠保質保量的完成。這樣完美的城市規劃空間發展,四通八達的交通就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羅國煜,李曉昭,閆長虹,地下工程研究的基本地學觀點和原理[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1):124 - 128.

[2]羅國煜,陳新民,李曉昭,等,城市環境巖土工程(國蒙“九五”重點圖書項目)[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第1期羅國煜等:地下工程環境巖土工程問題研究與認識

[3]陳宗基.地下巷道長期穩定性的力學問題[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82,l (1):1- 20.

[4]李曉昭.地下工程優勢面控穩控水機制及其數值分析[D].南京: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1998

[6]王思敬,黃鼎成.中國工程地質世紀成就[M].北京:

地質出版社,1994

篇10

(四川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自貢 643000)

摘要: 憑借良好的城市投資環境吸引外來投資者,以此引進資金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已成為當前城市發展的新途徑?;诖?,從投資者關注的風險、成本及收益三個方面出發構建城市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對自貢市投資環境的實證分析,找出影響投資決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善城市投資環境的合理化建議及對策供城市建設者參考。

關鍵詞 : 投資環境;投資環境評價體系;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830.59;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2-0004-04

0 引言

城市化進程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加速城市化發展已被認識到是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拉動內需的有效途徑[1]。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資金對于拉動城市經濟發展極其重要,而良好的城市投資環境是吸引資金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城市投資環境建設不斷完善。創建良好的投資環境,首先應建立科學的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對城市投資環境進行正確的評價,然后依據評價結果了解城市投資環境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最后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投資環境。政府和投資者對于同一投資環境的要求不同,所需要的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也會有所不同,基于吸引更多投資者的目的,從投資者角度出發的城市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可以滿足投資者的評價需要,而且還可以為政府建設城市投資環境提供參考。

自貢市地處四川盆地南部,東鄰隆昌、瀘縣,南界江安、南溪、宜賓,西與犍為、井研毗鄰,北靠威遠、內江,轄區面積4372.6平方公里[2]。從2004年到2013年,自貢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從286.77億元增加到1001.60億元,平均增長率達到54.6%;企業數從215家增長到510家,并實現企業利潤總額從4億元上升為81.3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從51億元到320.09億元;外商直接投資額實際使用額從1995萬美元增加到2062萬美元[3]。以上數據表明,自貢市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投資對于促進該城市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改善城市投資環境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

基于此,本文擬從投資者角度展開城市投資環境評價研究,運用AHP方法、問卷調查法和專家評分法構建城市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以自貢市投資環境為例進行實證分析,找出影響投資決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善城市投資環境的合理化建議及對策供城市建設者參考。

1 城市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1 城市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投資環境是由多因素組成的復雜綜合體,使得選擇正確評價指標成為城市投資環境評價的關鍵環節。為了得到客觀現實的評價結果,在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時應遵循如下原則:①相關性原則。即每個評價指標的選擇都充分反映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所關心的投資環境因素。②重要性原則?;谕顿Y者角度出發評價城市投資環境,指標的選擇應該主要針對投資者關注焦點,基于此設計的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為提供更好的投資環境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③可操作性原則。投資環境評價指標應該具有可行性和實用性,優先選取通過科學計算的,并擁有準確數據來源的指標。另外,對于定性指標可以使用調查問卷及Delphi法進行量化,使評價結果更科學。

1.2 城市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城市投資環境是由受資方和投資方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政府出于發展城市的目的,而投資者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所需要的評價指標體系的針對性也不同。但建設城市投資環境主要是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基于投資者構建的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對于城市建設者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4]。

為構建科學合理的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以自貢市為例發放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由于部分填答不完整,最終回收有效樣本156份,回收率達78%。依據調查結果,分別從風險因素、成本因素、收益因素三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

①風險因素。風險可以使企業環境本身發生變化,選取政治環境、競爭環境、社會環境作為二級指標。政策穩定性和政策執行程度是投資者首要考慮的問題,政府對投資者的服務意識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質量,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日益完善的市場經濟中,競爭環境的公平性備受重視,市場準入與公平競爭以及社會誠信程度反映城市競爭環境的公平性。社會環境可以為企業的長期投資確保可能性,由城市設施水平、城市治安、文化與風俗習慣3個三級指標來反映。

②成本因素。成本是制約企業投資效益最大化的關鍵因素。依據調查結果,設置人力成本和非人力成本2個二級指標。人力成本主要指普通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和高管人員平均工資水平,職工平均工資越低,則勞動力越低廉,對外商的吸引力就越大。非人力成本下設定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額、人均土地面積、供水電氣總量、稅收占銷售收入比重、公路貨物周轉量、郵電業務量6個三級指標。

③收益因素。獲得良好的收益是投資者投資最終的目的。通過調查,選取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結構、市場規模及潛力3個二級指標。經濟發展環境體現城市經濟綜合實力,決定城市投資環境的優劣,選取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指數及地區財政收入作為三級指標。第二、三產業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反映了該市經濟結構。社會銷售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反映了該市市場規模及潛力,城市的市場潛力越大,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就越大。

2 城市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模型的選擇

城市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具有多層次、多指標特征。并且評價主體對投資活動目的與角度的差異,產生同一指標的不同評價結果。針對不同的評價結果通過模型計算出每個指標的相對權重,這樣就可以比較客觀地評價城市投資環境。鑒于城市投資環境指標體系的特征,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評分法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

模型構建思路:首先通過層次分析法和專家評分法計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然后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最后對每個評價對象進行加權綜合評分。根據綜合評分結果排序,分值越大則表示該指標對投資者投資決策的影響力越大,城市投資環境建設過程中應加以重視。

2.1 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HP)在1973年由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薩蒂率先提出,該方法不僅綜合了專家們的經驗和觀點,而且還在一定的數學基礎上,通過建立判斷矩陣,逐步地將眾多因素綜合起來,將復雜問題從定性分析轉化為定量分析。運用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操作步驟為:

第一,將待解決的問題劃分為不同的組成因素,并根據不同因素間的相互關系構建層次結構模型;

第二,依據1-9比率標度法(見表1),對同一層次下的兩兩因素進行對比分析構造判斷矩陣A;

第三,代入公式(1)求出同一層次下判斷矩陣A的特征向量Wi,并根據公式(2)計算出各層次下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運用公式(3)進行一致性檢驗,其中RI在表2中取值,如果經檢驗具備滿意的一致性,則該特征向量Wi即為同一層次下各因素的權重值;

第四,指標體系的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2.2 數據標準化處理

2.2.1 采用極大值標準化和極小值標準化兩種辦法,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解決由于各評價引資計量單位不一致問題。

3 自貢市投資環境的AHP法實證分析

3.1 構造同一層次下的兩兩判斷矩陣并確定指標權重 各目標兩兩比較其重要性得到判斷矩陣。在矩陣的理論計算中,要求判斷矩陣應給出不同目標重要性相對比率的精確數值,但實際操作中很難達到此要求。為了能更精確的反映實際問題,通過咨詢專家,判斷同一層次下兩兩子系統、因素間的重要性來構造A-B,B-C,C-D各層次判斷矩陣。由于篇幅限制文中僅列出A-B,B-C層判斷矩陣。

①A-B層判斷矩陣的構建及指標權重計算。根據1-9比率標度法(如表1)和專家評分法,得到B層中風險因素B1、成本因素B2、政策因素B3相對于A層的判斷矩陣(如表3)。

根據計算得到的最大特征根,進行一致性檢驗,即將一致性指標CI計算出來,再選取相應隨機一致性指標RI(見表2),依此計算出隨機一致性比率CR。

由層次分析法理論可知:當CR?燮0.1時,認定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要求,反之對判斷矩陣再進行調整,直到滿足一致性為止。經檢驗,當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要求時,計算得到的特征根即為每個指標的權重值。

②B-C層判斷矩陣的構建及指標權重計算。同樣,依據1-9比率標度法(如表1)和專家評分法構建各層的判斷矩陣。B-C分別包括:風險因素層、成本因素層和受益因素層。其判斷矩陣如表4-表6所示。

同理計算得到:λmax=3.011,CI=0.005,RI=0.52,CR?燮0.1,通過一致性檢驗。

由矩陣理論可知,二階矩陣總是滿足完全一致性。

λmax=3.003,CI=0.0005,RI=0.52,CR?燮0.1,通過一致性檢驗。

注:各因素相對重要值根據問卷調查得到。

同理計算得到C-D指標權重:

C1-D:W=(0.332 0.254 0.424)t,λmax=3.01;CI=0.005;RI=0.52;CR?燮0.1,滿足一致性檢驗。

C2-D:W=(0.643 0.357)t,根據判斷矩陣理論,二階矩陣總是滿足完全一致性。

C3-D:W=(0.322 0.254 0.424)t,λmax=3.01;CI=0.005;RI=0.52;CR?燮0.1,滿足一致性檢驗。

C4-D:W=(0.4 0.6)t,根據判斷矩陣理論,二階矩陣總是滿足完全一致性。

C5-D:W=(0.145 0.241 0.276)t,λmax=3.104;CI=0.021;RI=0.52;CR?燮0.1,滿足一致性檢驗。

C6-D:W=(0.409 0.314 0.276)t,λmax=3;CI=0;RI=0.52;CR?燮0.1,滿足一致性檢驗。

C7-D:W=(0.529 0.471)t,二階矩陣總是滿足完全一致性。

C8-D:W=(0.353 0.449 0.198)t,λmax=3;CI=0;RI=0.52;CR?燮0.1,滿足一致性檢驗。

③層次總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依據上述計算結果,綜合得出自貢市投資環境評價指標總排序(如表7)。

3.2 數據標準化處理 進行城市投資環境綜合評價時,將成都、自貢、瀘州、綿陽、內江、樂山、宜賓以及眉山8個城市作為評價對象。因為這8個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相近,地理上相鄰,城市間競爭激烈,對它們進行城市投資環境的綜合評價可以為投資者和城市建設者提供參考。

為了便于比較與分析,采用極大值和極小值標準化兩種數據模型對評價指標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極大值標準化使用于正指標,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指數指標,指標值越大則表明該城市的經濟水平越高,則采用極大值標準化處理。比如8個城市中2013年瀘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指數最高達到14.3%,以此為分母,根據公式(4)計算得到成都2013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指數標準值為12.5/14.3=0.8741。極小值主要針對逆指標,例如普通職工平均工資指標反映投資的成本因素,指標值越小越好,則根據極小值標準化處理,8個城市中2013年樂山市的普通職工平均工資最低為30406元,根據公式5計算得到成都市普通職工平均工資標準值為30406/45665=0.6658。

其他數據處理同上(如表8)。

3.3 綜合評分及相關性分析 所得的標準值Eij和權重Wi,按公式Fij=∑Eij·Wi得到各個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分,再根據公式Pj=∑Fi得到8個城市的最終得分,最后依據分值進行排序。并且根據表7中24個三級指標的排序,可知各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程度,只選取相對重要的前19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分。依次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指數、市場準入與公平競爭情況、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地區生產總值、供水電氣總量、社會銷售品零售總額、高管人員平均工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郵電業務總量、土地資源、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市設施水平、稅收占銷售收入比重、普通職工平均工資、公路貨物周轉量、財政收入,以此得到城市投資環境綜合評分表(如表8)。

根據上述綜合評價結果,將評價結果與2013年各城市外商直接投資額實際使用額進行相關性分析(如表9),發現評價結果排名與實際排名基本相同,說明此次評價結果與情況基本相符,表明評價方法客觀合理。

3.4 城市投資環境評價結果分析 層次分析法計算結果表明:投資者進行投資環境評價時,收益因素是最主要的關注因素,所占比例為41.2%;其次是成本因素,所占比例為31.4%;最后是風險因素,所占比例為24.6%。具體而言,24個指標中前十大指標分別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指數、原材料資源及價格、市場準入及公平競爭情況、人均土地面積、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財政收入、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社會銷售品零售總額、高管人員平均工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換而言之,地區總體經濟發展水平是吸引外來投資者的關鍵因素,經濟發達城市較能吸引外商的投資。并且優惠政策及基礎建設等投資硬環境的建設在各城市間的差異逐漸變少,吸引投資者主要靠城市軟環境的建設。

通過對綜合評分結果可知:投資環境排名前4的分別為成都、綿陽、樂山及眉山,而自貢和宜賓相對較差。自貢市投資環境主要是在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城市設施水平、財政收入及公路貨物周轉量指標上相對其他城市較弱。

4 改善城市投資環境的對策建議

通過對城市投資環境的評價結果,可以發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指數、原材料資源及價格、市場準入及公平競爭情況、人均土地面積五個指標是投資者投資決策時最為關心的因素。政府擔負著改善城市投資環境的職責,本文基于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供政府部門參考。

4.1 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加大城市交通、水電、通訊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努力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處理率,力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城市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齊頭并進。

4.2 推動城市間的聯合發展。努力推動相鄰城市間的聯合發展,積極發揮各個城市地理、資源、低勞動力成本等優勢,并相互彌補不足,力爭城市投資環境的不斷完善,達到招商引資的突破性發展。

4.3 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首先要加強市場建設,調整和完善市場結構,規范市場行為,對于不正當競爭應該嚴加懲罰。其次對于招商引資的政策制定上,盡量避免特殊優惠政策,給所有的外來投資者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

4.4 培養高素質人才。人才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應該重視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加大相關方面的投入,力求提高全民素質,并積極引進優秀人才。與此同時,要完善職工的就業培訓制度,培養高素質、實用型技術人才,從而吸引外來投資。

4.5 加快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優化城市產業結構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引進先進的經營理念,發展現代化服務業。

參考文獻:

[1]江筠.區域投資環境評估與分析[D].浙江大學,2004:14-15.

[2]自貢市人民政府.自貢市概況[ED/OL].zg.gov.cn/zjzg/zjzg/zggk.aspx.

[3]四川省自貢市統計局.自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D/OL].drcnet.com.cn/eDRCnet.common.web/DocSum mary.aspx?docid=3169108&leafid=14012.

[4]李瑞蘭.基于投資者視角的投資環境評價研究[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