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的核心問題范文

時間:2023-12-21 17:20: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學的核心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學的核心問題

篇1

關鍵詞:中小學生價值觀;生成性教育;策略研究

一、中學生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中國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和家庭結構的變遷對學校的價值觀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戰。但目前許多學校的價值觀教育并沒有完全有效地回應這一問題,同時學校中原有的價值觀教育本身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依然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教育內容沒有較好地適應社會變化的要求。對中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能不能堅持與時俱進,使價值觀教育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是價值觀教育有效性的關鍵。梅平樂與劉濟良認為中學生價值觀教育效果不夠理想的深層原因在于價值觀教育內容時常脫離社會現實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不少學校沒有對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涵進行分析研究,在進行課堂講授時常常忽視了中學生的特點與要求,使很多學生認為價值觀課空洞無味,抽象無用,不能有效地結合價值觀課程的內容來理解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二)忽視了價值觀教育的特殊性質。價值觀教育的困難之處在于很難僅僅通過教育和宣傳將價值觀念植入人心。目前在價值觀教育實踐領域中大多采用價值灌輸的方法,這種方法來自知識能力教育,但價值觀教育在性質上和一般的知識能力教育不同,它是一種精神培育,在價值觀的教育中應該更加強調人文關懷和受教育者的積極思考,而這正是我國中學生價值觀教育中所缺乏的東西。

(三)價值觀教育中的主體性存在問題。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我國價值觀教育中,占主體地位的不是學生,這實際上限制了中學生在價值觀教育中的主動性。中學生處在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對人生和世界的很多基本問題開始進行思考,如果不能在這一階段促進他們思考的積極性和引導思考的方向,會對他們的價值觀形成造成不良的影響。

二、提高中學生價值觀生成性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中國當前的中學生教育需要回應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文化和家庭等方面的變化對中學生價值觀教育所提出的挑戰,增加了學校在中學生價值觀教育中所要承擔的任務。而要完成這一任務,需要學校針對當前的情況和中學生的特點來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在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上作出適宜的調整。本文在此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與建議。

(一)在教育內容上。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價值觀教育體系在中國文化與價值觀多元化這一背景下,應通過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價值觀教育內容來提高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在具體內容的設定上,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成員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最重要的部分,決定著整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許多內容是我們對中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主要源泉,因此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在教育中培育中學生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也要教育中學生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必須采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而這兩方面正是體現具有色的價值觀教育的內容源泉。

(二)在教育方法上。促進教育方法多樣化和靈活性在傳承我國中學生價值觀教育實踐中呈現出來的合理模式的同時,積極借鑒國外價值觀教育模式合理要素,將二者進行有機的結合來對當代中學生價值觀教育開展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模式創新、教育方法創新。教育者要根據價值觀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教育規律、教育目的和教育法規,選擇與教育對象相適應的教育形式與方法,用更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代替長期以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學校應從中學生的實際特點出發,探索更多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新方法,以提高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同時,學校要組織學生進行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價值觀的教育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也要注重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這樣才能避免其在教學中出現空洞抽象的問題。

(三)在教育對象上。要尊重和包容學生群體中的多樣性特點教育者應在對中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中學生群體中的價值觀和形成價值觀環境上的多種差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師生在價值觀教育中能夠進行高效的互動。根據孫琦和鄭鋼的研究,不同性別、年級和城市的中學生在價值觀三因素上均有顯著差異,并且由于其家庭成長環境的差異獨生子女在價值觀的形成上也異于非獨生子女。

總之,在當前的社會轉型背景下,中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要提倡寬容和理解,尊重學生成長的權利,并對中學生群體中價值觀多元化承認與尊重,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學生的想法,提高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篇2

曾永成:10多年前剛開始把與生態思維聯系起來時,不少人以為是牽強附會,過度闡釋。其實,只要認真讀了的原典,特別是《巴黎手稿》和《自然辯證法》,就會看到深刻而豐富的生態思維就存在于這些文本之中。這些深刻的生態思想本來就是學說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在人類面臨生態危機的情勢下,這些內容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凸現出來,無可置疑地彰顯出引領人類克服生態危機的指導意義。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以負責任的嚴肅虛心的態度,盡可能全面而充分地發掘這些寶貴的思想財富,通過盡量準確深入地闡釋并介入實踐,將其轉變為人類解決當下問題的生態智慧。

學界的發掘和闡釋路向各有不同,我則主要著力于把這些概念和觀點的生態思維內涵揭示出來。比如“對象性”這個概念,就具有極為重要的生態思維內涵。馬克思說過,一切感性的存在物都是對象性的存在,都是以他物為相互依存的對象的。正是對象性使萬物互相關聯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人的主體性和作為人的對象化活動的實踐,都是建立在對象性的基礎之上的。審美關系也首先是一種特定的對象性關系。引申開去,首先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也是以對象性為基礎的??梢?,被很多人所忽視的這個概念,不僅是理解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核心觀點,而且昭示了對世界萬物生態關聯的基礎意義。從對象性觀點出發,馬克思說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質”也就很好理解了。正因為自然界本來就具有“人的本質”,人才可能從自然中生成,并且與自然界發生對象性的關系,自然界才可能成為人的物質食糧和精神食糧曰在此基礎上,也一來,說自然界是人類的母體和家園,是人類生存的根基,保護自然生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等等,才從根本上得到回答。這些概念對于生態美學也極為重要,比如“自然界的人的本質”這個觀點就可以解開自然美這個理論死結。

對上面提到的這些概念和命題的生態內涵的闡釋,是我的《文藝的綠色之思》和《回歸實踐論人類學》的重要內容,這里就不一一說到了。

艾蓮:好的。在對這些具體概念和觀點進行深入發掘和闡釋的基礎上,您還從整體上將其概括為人本生態觀,并由此衍生出人本生態美學的構想。在“生態”之前一定要加上“人本”二字,使一些人認為您仍然堅持的是生態主義所反對的“人類中心主義”,大不了也只是一種“淺綠”觀念。對此,您是怎么考慮的?

曾永成:我不贊成一切生物在生態面前一律平等的所謂“深綠”觀念。道理很簡單,生態系統本來就是由不同的生態位構成的,而且生態系統本身也是不斷遷化變異并在生成的過程之中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是站在人類的立場,為人類的命運來研究和解決生態問題的。馬克思的《巴黎手稿》中關于“歷史之謎”的論述,不僅把人與自然的對抗和人與人的對抗作為“歷史之謎”的基本內容,而且明確地把“為了人”和“通過人”結合起來。這說明,積極解決兩個對抗,實現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和解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解,其目的是為了人,其手段是通過人。在這里,目的和手段高度統一。這就意味著,在生態問題上,人類也只能自己救自己。而兩個對抗的克服和兩個和解的實現,就是人類的真正解放。其間的道理很清楚,人的生存和發展要以自然生態為本,而自然生態問題的解決也要以人為本——既是價值之本,也是實踐之本??朔鷳B危機的唯一可靠的實踐主體只能是人自己。在“生態”之前加上“人本”,正是為了突出生態對于人的重要性,也突出了人為了自身解放而努力的責任擔當和能動性。我以克思和恩格斯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根本精神。

篇3

關鍵詞:工業污染;生態工業園區;景觀生態規劃;景觀安全格局

正文

緒論

1.1工業活動帶來環境污染問題

從人類出現至環境工業革命為止,是早期環境階段。這個階段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均處于環境承載范圍之內。然而,伴隨人類科學技術進步、城市發展和物質財富增加的是如影隨形的環境污染。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引人注目的“世界公害事件”可以看出,人類在享受工業革命帶來的喜悅成果的同時,也深受科技進步這把雙刃劍的痛苦。工業活動是造成污染問題的主要根源,自工業革命以來環境治理主要集中在工業環境治理?!澳┒酥卫怼保聪任廴驹僦卫淼姆椒ㄔ谠缙趹靡院蟊话l現導致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資源日益短缺的局面。人們在對其經濟發展過程進行反思的基礎上認識到,不改變長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單靠事后的環境補救措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1.2生態工業學解決環境問題

生態工業學為人類指明了未來工業發展的方向,而生態工業園區作為生態工業實踐的最主要形式,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以丹麥卡倫堡工業園為代表展示出其在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巨大優勢。生態工業園區以其極高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世界范圍內工業園區的重要發展方向。

生態工業園區規劃

2.1生態工業園的內涵

生態工業園區(EIP)是以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工業發展的新的良好模式,也是循環經濟在區域層面上的一種重要的運作方式,是依據工業生態學原理、循環經濟理念和清潔生產要求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園區,它通過物流或能流傳遞等方式把不同工廠或企業連接起來,形成資源和副產品共享互換的產業共生組合,建立“生產者一消費者一分解者一生產者”的物質循環方式,使一家工廠的廢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或能源,尋求物質閉路循環、能量多級利用和產生廢物最小化。自世界建成了第一個生態工業園區后,隨著生態工業園的概念的提出和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等在實踐層面的推廣,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人們認識到,生態工業園不僅減少工業體系對環境干擾的效果明顯,而且在降低成本、提高企業效益方面也大有優勢。工業生態園區的建設引起了各國家的廣泛關注,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2生態工業園的規劃

建設生態工業園需要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以循環經濟和工業生態理論等為指導,拓展主要行業內部以及行業間的產品代謝鏈和廢物代謝鏈,形成完善的生態產業鏈網,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排放。在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區域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建成基礎設施完善、結構優化、布局合理、配套完整的生態工業園區,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三者的協調發展。

從上圖表中不難發現,生態工業園的規劃建設是以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為基礎,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以應用工業生態學為手段的,整個園區的規劃建設雖然目的是為了在實現工業生產的同時最大限度的保護生態環境,但實際情況卻是在規劃中絲毫沒提對園區本身和園區所處區域整體的生態環境的規劃,接下來,筆者將從景觀生態規劃的學科理論角度重新分析規劃,試圖探索出一條生態工業園區規劃的新路,作為對傳統生態工業園區規劃的一種補充。

景觀生態規劃

3.1景觀生態規劃概念

景觀生態規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可以把景觀生態規劃理解為:是一種以多學科知識為基礎,運用生態原理和系統分析技術,為科學地管理和最佳利用土地,保證人、植物、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資源都有適宜生存或存在空間的土地利用規劃。景觀生態規劃也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廣義的理解是景觀規劃的生態學途徑,也就是將廣泛意義上的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及知識作為景觀規劃的基礎,實際上是景觀的生態規劃,其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紀下半葉,蘇格蘭植物學家和規劃師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調查后規劃和美國景觀之父Oi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與區域綠地系統和自然保護系統的規劃。直到20世紀60年代Mchang的設計遵從自然的景觀規劃途徑,當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觀學在規劃中的應用。景觀生態規劃的狹義理解是基于景觀生態學的規劃,也就是基于景觀生態學關于景觀格局和空間過程水平過程或流的關系原理的規劃。在這里,景觀更明確地被定義為在數平方公里尺度中,由多個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所構成的、異質的土地嵌合體。

生態工業園區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4.1生態工業園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原則

(1)整體優化原則

整體優化原則是以系統綜合平衡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核心,將園

區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進行規劃,將工業生態系統的思想貫穿于園區的工業生

產、居民生活等各個方面。

(2)空間異質原則

空間異質性是園區自然景觀環境良性發展,便于維持和管理的核心問題之一,異

質性有利于抗御內外干擾,實現自然體系的波動平衡。

(3)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強調的是園區建設不僅要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要注重

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將高科技工業園的建設最終落實于公眾生活環境質量的改善

上。

(4)因地制宜原則

景觀環境的規劃必須注意因地制宜、繁簡得當,并突出地方特色,不可一味追求

“完善”而添加各種枝節,致使整體設計主次不分、特色不明,降低了可行性。要根

據生態系統分異性原則,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提出分區建設和管理方針,突出重點。

4.2生態工業園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目標24

(1)合理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

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就是合理開發利用高科技工業園中的山、林、田、河、湖、城等環境資源,適當保留丘陵和湖泊,保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建立起景觀環境生態

安全格局,以園區內的自然組分作為生態環境質量的控制組分來建設,維持和恢復生

態過程及格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2)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園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要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通過綠化設計、水土保持、

道路建設等手段,促進園區結構布局、組織功能與自然景觀環境的協調一致,實現園

區自然環境生態的良性循環,創造獨特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形象。

4.2生態工業園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內容

生態工業園區作為一個空間區域單元,具有明顯的空間異質性,因此,在生態工業園總設計時,要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從景觀管理和設計基本原則入手,對生態工業園的土地使用、建筑、基礎設施、視覺效果、環境質量、綠化、土壤、水文、景觀、照明、交通和周邊環境等多方面加以考慮,合理地協調建成異質的“斑塊”、“廊道”狀分布,使各組分間合理配比,構建集經濟、生態和美學價值于一身的景觀。

參考文獻:

[1]韋亞權.生態工業園區的規劃與設計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5.

[2]江偉斌.提升江西工業園區核心競爭力研究.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8.

[3]王向東.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研究一以江蘇常熟經濟開發區為例.上海交通大學,2008.

[4]李玲.蘇州高新區生態工業發展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5]葛夫財.生態工業園在日本的實踐及其啟示[J].生態經濟.2005(9):107―108

[6]陳波,包志毅.土地利用的優化格局----Fonnan教授的景觀規劃思想.規劃師,2004,20(7):66-67

[8]王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

[9]黃光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0] Forman,R.T.T.,1995.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 scapes and Reglons.

篇4

曾永成在《走向人本生態美學的三十年》一文中指出院“從1981年到2011年整整30個年頭,是我真正從事美學教學和研究的30年,也是我從運用系統原理到運用生態哲學研究審美,最后走進了人本生態美學的過程?!眹@《以美育美》《感應與生成》等所論述的以“節律感應”為核心范疇的感應論審美觀,以《文藝的綠色之思要要要文藝生態學引論》等為中心主張的文藝生態學思維,以及《回歸實踐論人類學》中對哲學、文藝學原典的新解讀,可以看作曾永成理論研究走向人本生態美學的三部曲,同時也是中國當代美學和文藝理論建設過程中極富個性特征的代表性著作。作為當代學者的雅范,他在三十多年間所發表的一系列文章和的著作,呈現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審美文化精神嬗變的軌跡,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時期以來當代文藝思想研究的時代風貌和精神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學術史意義。

2005年12月,曾永成所著《回歸實踐論人類學要要要文藝新解讀》出版。他在書中立足于當代語境,擺脫已有的流行性闡述,從實踐論人類學對原典進行全新解讀,推動了對哲學的重新認知,為文藝理論界提供新的哲學思路與研究視角。

21世紀以來,整體性的人類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受到普遍質疑,市場經濟與網絡技術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帶來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失衡以及深刻的精神危機。在新形勢下,面臨向何處去的問題,需要警惕狹隘化、片面化甚至歪曲化的闡釋傾向。這就需要從當今語境出發,立足于21世紀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實際,對及其文藝學原典進行深入解讀,與時俱進地加深對原典的認識。只有如此,才能適合新的現實要求,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展現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回歸實踐論人類學,就是從根本上調整對文藝學哲學基礎的認識。曾永成關注早期作品中關于人類學的論述,并以之為理論起點,在“生成本體論”和“人本生態觀”的基礎上,認識到實踐和人的“類本質”生成的獨特重要性與整合效用,從而闡發其“實踐論人類學”內涵,以此作為對哲學原生整體形態的重新認識?!皩嵺`論人類學”契合了世界本體的生成論與生態屬性,消解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絕對割裂,表現出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統一。以實踐論人類學為文藝學理論基礎,可以有效避免對原典內容的屏蔽以及某些原則性的誤解,更能夠接近馬克思原典的本意;可以幫助的哲學和文藝學順利找到進入21世紀現實語境的切入點與適應性,推動對其學理闡釋的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其時代功用;有利于文藝學理論基礎的人類學回歸,使其以一種更具包容性與整合力、更有價值導向意義的闡釋模式展示原典中更加廣闊深邃的內在含義。

回歸實踐論人類學,可以對哲學和文藝學進行“綠色解讀”。長期以來,對文藝學的傳統闡釋大多都從意識形態性開始,很少從人類生命根基的角度闡明文藝需要這一文藝活動的出發點,文藝的功能問題探討難以深入。曾永成以這個根本問題為切入點,本著實踐論人類學的整體精神,對生成本體論和人本生態觀進行學理分析,再回歸到基于兩者統一的實踐論人類學解讀文藝理論的生態學內涵。他回歸文藝審美活動的生態本性,并將其最終落腳在文藝理論的生態學化建設上,在生態思維中建構具有實踐論人類學精神的文藝學新形態,將生態論文藝學作為文藝學建設的當代課題。

曾永成以“走向類的融通”為題,論述了文藝學跨越中西文化的思維優勢。他指出,文藝學融合中西方文化的思維優勢走向類的融通,不僅表現在“藝術掌握方式”論、“更加莎士比亞化”的自然性精神和“性格”與“意境”的類意識通觀等具體問題上,也體現在關于文藝需要和功能這個文藝人類學思維和生態思維的核心問題上。由此,文藝學中國化的內在可能性就從原典出發被揭示出來。建設中國特色的當代文藝理論和美學,最好的思想基礎還是的實踐論人類學及其文藝思想,這為我們展示了最真實的世界圖景、最根本的價值觀念以及最開放的思維空間。如高云涌在對《回歸實踐論人類學》的評論中所說院“在由于生態危機而使人類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高度緊張的今天,這種基于“返本”進而“開新”的解讀,無疑有助于激活哲學和文藝學的內在基因所固有的生命力,有助于使其更加深入而且有力地介入21世紀人類創建生態文明的歷史性實踐?!?/p>

曾永成所著《回歸實踐論人類學》一書,整體呈現出一個顯著特點,即在以往對生成本體論的闡釋的基礎上,從實踐論人類學對之加以更加深入的考察,明確提出對哲學本體論的新理解,即“生成本體論”說,而鮮明地區別于流行的“實踐本體論”。

首先,曾永成對馬克思理論的闡釋與流行的實踐本體論不同,認為不僅要如以往的權威性解讀一樣,強調人與自然通過實踐發生的共時態聯系,更需要創新性地強調人與自然之間也存在著歷時性的生成關系,而且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和前提。實踐對于審美活動的意義不在于其是美與審美得以產生的根源,而在于將其從動物的對象性聯系提升為主體性的關系。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將這種生物性活動提升為主體性活動,并將主體性建立在對象性的基礎之上,以此說明自然與人之間存在歷時性的生成關系。而這種聯系先于實踐,修正了以往實踐是審美產生的內在根源的誤讀。

其次,實踐本體論對舊唯物主義合理內涵簡單摒棄,對這些已經融入哲學并具有重要理論內涵的觀點不予理睬,不可避免地將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片面化。而生成本體論重新喚起對馬克和恩格斯的自然史觀的關注,糾正了實踐本體論的這個思維誤區,不僅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成性聯系,更高度重視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觀點,形成“自然要人”大系統的整體觀念。

再次,曾永成從原典出發,對“自然向人生成”進行科學解讀,立足于整體性觀點形成“生成本體論”主張,對自然本體論、人本體論、精神本體論以及實踐本體論等本體論觀點加以序化綜合,將世界本體解讀為不同形態內在聯系的生成過程。對哲學本體論的這種生成本體論的解讀,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而深邃的視域,既將傳統意義上的實踐本體論納入其中,又避免了它的狹隘性和局限性,并有利于真正吸收其合理內核和美學上的積極成果。

最后,在生成本體論的整體格局中,實踐從審美根源的角色中解脫出來,充當自然、人、精神和歷史等諸種形態間能動綜合的中介。這打破了長期以來審美本體論所默認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虛妄,體現出自然生態規律對于人類實踐的深刻制約性。在生成本體論中考察實踐,對于今天的人類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極為重要。

以曾永成所理解的的實踐論人類學作為思維框架進行考察,實踐本體論所秉承的可貴的生態關懷與其基本理論內核之間的內在矛盾顯露無疑。實踐本體論美學追求表達人與自然發展和諧統一,較早意識到人類所面臨的自然生態危機,表達了生態關懷理念。而實踐本體論的基本觀點是強調從實踐中尋求美和審美的本質和根源,這種片面高揚主體性的實踐正是生態危機的根源,根本不可能解決生態問題。把實踐本體論回歸到生成本體論,回歸到自然主義和人本主義相融合統一的人本生態觀,在實踐論人類學中對其加以科學的闡釋,乃是實踐本體論美學克服其生態關懷與基本學理之間的矛盾的根本出路。

篇5

【摘要】本文著重考察媒介生態學的起源和發展,對媒介生態系統等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界定,提出了媒介生態系統結構的“六界”說。并對媒介生態學的建構和發展提出提出來一些具有啟發性和前瞻性的觀點。 [關鍵詞]媒介生態,媒介生態系統,媒介環境,媒介生態學 Abstract: This paper emphasizes on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a ecology, and deeply studies and defines the concepts of media ecosystem, and then advances the “six-boundary” theory on media ecosystem structure.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everal enlightening and forecasting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a ecology. Key words: Media Ecology; Media Ecosystem; Media Environment; Media Ecology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橙籼┥剑砣舸固熘?,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莊子《逍遙游》 一、為什么“媒介是條魚” 媒介是什么?是報紙、廣播、電視、電影、書籍、雜志;是通訊、網絡、計算機;是手機、是信紙、是工具、是機器、是CCTV、是新聞集團、是時代-華納……是信息傳播的中介。不!媒介是條魚。 當我們把媒介放在社會大環境下觀察的時候,媒介更像是條魚。這條魚可大可小,大可以大到莊子《逍遙游》中所描述的鯤鵬:“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橙籼┥剑砣舸固臁?;小可以小得置于掌上,甚至讓你肉眼看不見。我在給學生講解傳播學時,常常把媒介比作魚,信息資源比作水。信息的傳播就好比魚把水和養分從嘴里吸入,經過傳播者的選擇加工成為信息內容產品,再經過不同的傳輸渠道傳給受眾,最終形成的反饋和影響還又回到水里。 按照孔德劃分社會學的方法,我們也可以把信息傳播的研究劃分為傳播靜學和傳播動學。傳播靜學是指對傳播現象的結構性分析,一個傳播現象的靜態分析就象剖析一條魚的解剖圖;傳播動學則是把傳播現象放到社會大背景中去動態地觀察,就象一條靜態的魚又突然動起來,活蹦亂跳地游弋在江河湖海中。社會中有無數的媒介,象無數條魚,每天在吸進呼出,循環往復地做著信息處理與信息傳播的工作,在維持社會信息系統的大環境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魚,有大魚,有小魚,有大魚吃小魚,也有小魚吃大魚。 媒介和自然環境一樣成為一個龐大的環境系統,由媒介系統每天提供的信息,對于人類來說已經成為像水和空氣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媒介這條魚也與其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生死相關。生態環境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條件。如同大自然相互制約和依存的生態環境一樣,媒體的生態環境也存在相互制約和依存的生態系統。媒介生態學是借助于生態學和環境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傳播學理論研究的延伸和發展。 以往的傳播學理論說到底還是對傳播現象的一個靜態分析,至于對傳播的動態研究,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我們國內都是一塊尚待開掘的研究領域。正如邵培仁教授所指出的“當代大眾傳播學關注的是微觀的傳播過程及其各傳播要素之間的工作關系﹐而不太注重大眾傳播中微觀﹑中觀﹑宏觀系統之間和它們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生態關系﹐更沒有積極探索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生態規律 [1]。”媒介生態學這個概念的提出,給了我們研究當代傳播現象和動態傳播的規律一個很好的研究方法和視角。這似乎給面對瞬息萬變的媒介陷入困惑的大眾傳播研究投來一道曙光。 為什么我們把媒介看作是條魚,這里面有幾層意義: 首先,我們要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能以極高的效率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自我復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 其次,媒介是始終處在一種運動狀態的事物。媒介傳播現象就是在復雜的社會現象,是社會信息系統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綜合運動與傳遞。 最重要的是,我們既然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那么,就要以生態的觀念來看媒介,就要把媒介放在一個大生態系統中去考察和研究,要保護媒介生態。媒介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導致媒介的大量死亡,就像漂在水面的死魚。實際上,很多媒介已經死掉了,只不過是在某些外力的作用下死而不僵而已。 那么,既然我們把媒介放在一個大的生態環境下進行考察,媒介生態的研究就變得至關重要。在我們展開媒介生態研究的時候,對媒介生態研究的淵源和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應該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確認。比如:最早開展研究的學者有哪些?有什么觀點?用什么研究方法?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是什么?是以人類為中心展開的媒介生態研究,還是以媒介為中心展開的媒介生態研究;生態與環境這兩個概念之間是什么關系?媒介生態系統是怎樣的構造?什么是媒介生態平衡?什么是媒介生態危機?……媒介生態研究有一個復雜龐大的體系,下面我們著重就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二、媒介生態學的起源與發展 1、媒介生態學研究在我國 應該說,媒介生態學研究在我國的展開,來自于我國傳播學者的自覺,不同于傳播學研究那樣是從海外引進。盡管美國學者開展媒介生態研究和日本學者開展媒介環境研究要比我們早很多年,但似乎國內的媒介生態研究最初的展開與他們并沒有什么淵源。中國學者的媒介生態研究意識是原發的,而不是引進的,從一開始學者的關心就側重在媒介的發展生存環境研究方面。國內傳播學界的有識之士似乎有不謀而合的共識,邵培仁教授最早發表了媒介生態研究的論文“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等論文開了國內媒介生態研究的先河;張國良教授也開展了媒介生態方面的課題研究;童兵教授在論及中國傳媒市場格局的文章中也使用了媒介生態的概念 [2],張立偉等的“入世一年的四川傳媒生存環境變化” [3],表現出媒介實物研究方面的專家也對媒介生態問題顯示出濃厚的興趣。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發表了對媒介生態頗有見地的觀點和研究。這種研究意向和研究意識,與大洋彼岸的美國學者似乎有一種默契。但媒介生態學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研究思路和學科框架還很模糊,需要深入探討。 2、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起源 從全球來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起源應該是在北美。在北美的媒介生態學研究中,又分為加拿大的多倫多學派和美國的紐約學派。提起媒介生態學,人們通常會聯想到多倫多學派和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當然,不可否認由一群多倫多大學的媒介學者們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多倫多學派在媒介生態學理論的早期發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哈羅德.英尼斯(Harold Innis)和著名的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是這個學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也應該被認為是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物,當然其代表人物還包括Eric Havelock 以及Edmund Carpenter 等人。但是,美國的媒介生態學者卻把芒福德看作是比英尼斯等更早的先驅者。美國學者認為到目前為止有關“媒介生態”理論的第一部著述是美國學者尼斯卓姆(Nystrom)的《面對媒介生態理論:人類傳播系統研究理論范式集錦》 [4]。在這本書中,尼斯卓姆將劉易斯. 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技術與文明”的論述作為媒介生態理論的基礎。同樣地,另一位美國學者昆斯(Kuhns)也將芒福德(Mumford)作為他編篡的“主要媒介生態學者名錄”的第一位。因此,他們傾向于將芒福德看作是整個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芒福德也被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和哈羅德.英尼斯(Harold Innis)這兩位學者提到,被稱為是最早介紹媒介生態的概念和研究傳播技術對人類影響的人。 劉易斯. 芒福德(Lewis Mumford)被看作是紐約學派最早的代表人物。紐約學派并不象多倫多學派那樣所指的是一所單獨的學校,而指的是紐約這個城市中的媒介生態學者的群體。紐約學派早期的成員包括紐約大學的奈爾.波斯特曼(Neil Postman)和尼斯卓姆(C. Nystrom)、哥倫比亞大學的Louis Forsdale、福德哈姆大學社會研究學院的約翰. 庫克(John Culkin)、皇后學院的Gary Gumpert 和 Charles Weingartner、曼哈頓的Tony Schwartz等等。紐約大學的奈爾 波斯特曼(Neil Postman)是最早正式提出“媒介生態”概念并將其建設成紐約大學一門課程的學者 [5]。雖然芒福德的確將媒介與傳播學、文化、科技和城市放在一起研究,但實際上,他無論是在媒介研究領域還是在傳播學領域都沒有被視為一個偉大的先驅者。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大眾傳播和城市化是大眾社會研究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談到技術,芒福德的技術理論對多倫多學派的媒介技術理論是有影響和關系的。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圈等層次?!吧鷳B學”一詞是德國媒介學家E.海克爾1869年提出的;eco-源自希臘文,意思是“家”或“生活場所”,-logy意思是“學問”。??藸栐谄鋭游飳W著作中定義生態學是:研究動物與其有機及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特別是動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關系。后來,在生態學定義中又增加了生態系統的觀點,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歸納為物質流動及能量交換;20世紀70年代以來則進一步概括為物質流、能量流及信息流。20世紀30年代,已有不少生態學著作和教科書闡述了一些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論點,如食物鏈、生態位、生物量、生態系統等 [6]。至此,生態學已基本成為具有特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的獨立學科。 芒福德將媒介與生態聯系在一起,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很多其他的媒介生態學家僅僅只是將生態學作為了一種隱喻,但芒福德卻將人類生物學和科技學上的一些習慣轉化為了研究過程中具體的、可行的方式。而在芒福德之前把生態與人類文化研究聯系在一起的學者是戈德斯(Geddes)。戈德斯的思想對于芒福德和英尼斯都產生過重要影響。戈德斯(Geddes)是一位蘇格蘭的生物學家,他的理論涉及到了植物學、生態學以及古生物學、社會學、人口統計學、經濟學、人類學、宗教研究、城市學等等諸多領域。戈德斯的“人類生態”的觀念在芒福德歷史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他的興趣范圍的確定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叭祟惿鷳B學”是戈德斯(Geddes)思想中被人們常常提及的一個。 多倫多學派的英尼斯和麥克盧漢同樣也受到了戈德斯的影響,戈德斯對那些芝加哥學派的著名人物同樣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戈德斯(Geddes)也通常被看作是紐約學派和多倫多學派之間聯系的橋梁。戈德斯的“人類生態學”理論的論題在芒福德早期的作品中反復出現 [8],并且成為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一書的中心主題 [9]。甚至有學者認為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是戈德斯而不是芒福德或英尼斯 [10]。但是,不管怎么說,在英尼斯和芒福德的思想里,媒介環境的概念都已經產生并且明確了。 不少學者往往對媒介生態學的一些論點有所誤解,草率地以科技決定論一詞來作否定。例如,傳媒生態學創始人之一的麥克盧漢的理論,從六十年代起,就一直受到西方馬克斯主義學派學者的抨擊,不斷的攻擊其理論沒有考慮到傳媒的政治經濟背景,缺乏在政治和經濟層面上的認識媒介。當然,這些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之批評是有些道理的。但是,我們必須認清,這些批評者提出的問題,是政治學或政治經濟學的問題,而不是傳播的問題。 3、國際媒介生態學研究的進展 九十年代以來,美國的媒介生態學的研究重點,集中在研究各種媒介的符號和信息本質以及傳送特性,從人類傳播的結構和過程來解析文化的形成、延伸和變遷。媒介生態學者所研究的問題大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例如﹕在人類還沒有文字之前,他們是如何處理信息的?對當時的人來說,什么是重要的信息?基于什么理由他們會如此定義?當時的人是如何去建立其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認同?什么是他們的歷史觀和知識論?文字的產生、新媒介的產生對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認同有什么樣的沖擊? 蘭斯.斯瑞特(Lance Strate)與凱薩.曼孔盧姆(Casey Man Kong Lum中文名:林文剛)是現在美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代表人物。蘭斯(Lance)的研究著重在媒介生態思想的研究;凱薩(Casey)的研究著重從人類傳播的結構和過程來解析文化的形成和變遷,并且他的研究以中華傳媒與文化研究為中心,以各種傳媒的發展和其符號、信息特性為依據,來分析歷史、政治、社群、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他們在2002年4月在《新澤西傳播學雜志》上主編了一本有關「媒介生態學的學術淵源的專輯,該專輯中的七位學者主要圍繞媒介生態學研究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11]。 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在日本也很早就受到關注,六十年代,最早提出“信息產業”的梅倬忠夫就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展開對信息社會的研究的。不過,日本學者倒是一直沒有準確地使用“媒介生態”這個概念,而更多地用的是“媒介環境”,由于信息科學和社會信息學在日本比較盛行,使得日本的媒介研究也多少帶有信息科學的色彩。在媒介環境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東京大學的社會情報研究所和在九十年代末成立的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的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其中,2001年出版的由月尾嘉男和濱野保樹、武邑光裕合編的《媒介環境原典1851-2000》 [12]一書是比較有價值和份量的媒介環境研究著作。 三、 媒介生態系統的“六界” 媒介生態系統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單位,也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1、媒介生態系統(media ecosystem) 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最核心概念是媒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生態系統一詞是由英國植物生態學家坦斯利(A.G.Tansley)提出的 [13]。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圍或區域內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群落內不同種群生物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并處于互相作用和互相影響的動態平衡之中。這樣構成的動態平衡系統就是生態系統 [14]。 媒介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媒介系統、社會系統和人群,以及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媒介與個人之間的互動構成了受眾生態環境;媒介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構成了媒介制度與政策環境;媒介與媒介之間的相互競爭構成了媒介的行業生態環境;媒介與經濟界之間的互動關系則構成了媒介的廣告資源環境。媒介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在現實生活中,城市和區域也在變化,變得移動化和虛擬化。媒介變了,環境變了,媒介與社會、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也將發生變化。媒介生態系統的變化會影響到媒介的工作方式和受眾的接受方式。媒介生態系統變化也會導致社會生態系統的一系列變化。 媒介生態系統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對象,也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大小不一,多種多樣。小如一滴湖水、培養著細菌的瓶皿、小溝、小池、花叢、草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以至包羅地球上一切生態系統的生物圈。媒介生態系統具有多種層次,多種結構,可以作各種不同的劃分。按照人類活動范圍可分為村落、城市、區域、全球、宇宙等媒介生態系統。媒介生態系統的基本單位一般以城市或區域來劃分。應該是基于某個區域或城市范圍內的媒介個體、媒介種群以及媒介與個人、媒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我們經常把“媒介生態”和“媒介環境”的概念混淆在一起,難以分辨。那么,這兩個概念是什么關系呢?筆者認為,媒介生態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媒介環境則是一個相對中觀的概念,有時這兩個概念又是交叉的,我們采用“媒介生態環境”這個概念也許更恰當。環境是相對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與某一中心事物有關的周圍事物,就是這個事物的環境。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媒介環境對于人類來說是一種生活環境和傳播環境。對于媒介自身的生存發展來說則是媒介的生態環境。它在宏觀上研究人類同媒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社會經濟發展和媒介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微觀上研究媒介環境中的媒介變遷、轉化和傳播規律,探索它們對人與社會的影響和作用等。媒介環境和媒介生態兩個概念的區別是:前者著眼于媒介環境的整體,而后者側重于媒介彼此之間以及媒介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媒介環境和媒介生態兩個概念很相近,但前者突出人類在媒介環境中的主體地位,強調人類同媒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2、媒介生態系統的構成 媒介是多樣化的和大量的,媒介生態系統的劃分方法也是多樣的。地球上的媒介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書籍、通訊、網絡、計算機等;每天運行在郵電系統中的郵件有數以千億計;每天發行的報紙也數以億計;人類擁有的電話有數十億部;更有數十億臺電視供人們收拾節目;數億臺電腦連著因特網在不停地進行著信息處理和信息交換。媒介的種類則更多,它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形態結構,它們的傳播方式也變化多端。 由于媒介變化太快,媒介概念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大。我們可以按照媒介的發展分為早期的“新聞媒介”到“大眾媒介”,到“傳播媒介”,再到“信息媒介”的概念,還可以按內容分為新聞媒介、娛樂媒介、通訊媒介和網絡媒介;也可以簡單地分為紙質媒介、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報社是媒介,報紙也是媒介;電視臺是媒介,電視機也是媒介;到底哪個是媒介呢?看來,每種媒介的分類方法都有不周全之處。 在媒介生態學中,我們可以參照生物學家的辦法來劃分媒介系統。生物學家根據生物的發展歷史、形態結構特征、營養方式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等,將生物分為若干界。當前比較通行的是美國R.H.惠特克于1969年提出的5界系統。中國生物學家陳世驤于1979年提出6界系統 [15]。 在這里,我們提出一種新的媒介系統劃分法是:我們可以按照媒介在社會信息系統的傳播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把媒介生態系統劃分為六界:媒介符號系統、媒介資源系統、信息處理媒介系統、信息儲存媒介系統、信息傳播媒介系統和信息接收媒介系統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有時會使這六界媒介系統之間相互轉變和融合。

轉貼于 媒介生態系統的“六界” 一界 二界 三界 四界 五界 六界 媒介系統 媒介符號系統 媒介資源系統 媒介管理與規范系統 信息處理媒介系統 信息傳輸媒介系統 信息接收和儲存媒介系統 科技 數字化 網絡化 宣傳部 硬件、軟件 光纖、衛星 芯片、納米 文字、圖片 廣告、讀者 新聞出版署 報社 發行網 新聞紙 語音 廣告、聽者 廣電局 廣播電臺 電波 收音機、磁帶 圖、聲、文 廣告、收視 廣電局 電視臺 微波 電視機 圖、聲、文 廣告、收視 廣電局 有線電視臺 光纖電纜 電視機 圖、聲 廣告、觀眾 廣電局 制片機構 發行網 錄像機、VCD 圖、聲、文、數字 廣告、使用者、消費者 電訊局 計算機 因特網 計算機、芯片 圖、聲、文 廣告、收視 廣電局、電訊局 衛星電視臺 衛星折射器 電視機、芯片 圖、聲、文 廣告、觀眾 文化部 制片廠 電影院 膠片、VCD 圖、文 購者、讀者 新聞出版署 出版社 書店 書 3、媒介生態學的主要任務 第一,探索全球范圍內媒介生態變化的規律。媒介生態環境總是不斷演化的,媒介形態變異也隨時隨地發生。為使媒介生態環境向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避免向不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就必須了解媒介生態環境變化的過程、基本特性、結構形式和演化規律等。 第二,揭示人類信息傳播活動同媒介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社會信息系統,媒介系統為這個巨大的信息系統的運轉提供了支持和保障的子系統,其中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內容資源的生產等。人類通過生產和消費信息的活動,不斷影響社會環境也不斷影響媒介系統。環境既是媒介的產品的消費者,又是媒介的資源。正如美國傳播學家德弗勒和鮑爾.洛基奇(L.DeFleur and Ball─Rokeach)指出的:媒介生態關系的形成“一方面在于目標﹐另一方面在于資源。生活在一個社會的部分意義就在于個人﹑群體和大型組織為了達到個人和集體目標,必須依賴其它的人﹑群體或系統控制的資源,反之亦然?!盵16] 人類生產和消費信息資源的過程是異常復雜的,但必須使社會的信息資源足夠豐富和信息傳輸渠道保證暢通,整體的社會環境才能保持相對平衡。因此,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必須列入媒介環境發展的內容,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決策必須考慮傳播規律和媒介生態環境的要求,以求得人類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三,探索媒介生態環境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媒介生態環境變化是由媒介技術因素和社會因素以及它們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須研究信息媒介技術的發展變化以及進媒介形態的各種變化。同時,還必須研究媒介生態環境變化同社會信息系統之間的關系。這些研究可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的媒介生態環境、控制信息污染和信息生態危機。 第四,研究媒介生態危機和危機信息管理系統。發達國家對應信息危機和媒介生態問題的研究包括幾個方面:60-70年代主要是信息爆炸和信息污染的治理;80年代側重研究信息安全和信息犯罪;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媒介產業的數字化和全球化所引發的一系列媒介生態環境問題。引起媒介生態環境問題的因素很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措施和管理手段,從區域媒介生態環境的整體出發,利用信息系統分析和媒介生態的規律尋找解決媒介生態問題的最優方案。 任何媒介的生存發展都不是孤立的,同類媒介之間有互助有競爭,不同媒介之間也存在復雜的競爭關系。媒介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一定的空間、資源與社會環境。媒介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對周圍環境和條件的各種需要,如受眾資源、傳播技術、廣告資源和傳播制度等。各種媒介所需要的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表現為媒介的特性。因此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媒介系統與媒介種類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的社會信息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成為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四、關于媒介生態學發展的思考 2002年11月,筆者去美國參加全美傳播學大會,并應美國媒介生態學研究會的邀請參加了他們的學術活動,與幾位美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代表學者蘭斯(Lance Strate)和凱薩(Casey Man Kong Lum)等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我發現我們與美國學者之間對媒介生態研究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他們的立足點是從人出發,研究方法上以文化研究和人類學研究方法為主,但豐富多彩且多元化,研究的面也很廣很雜;而我們國家的媒介生態學研究目前的切入點,主要立足于媒介,方法上接近政治經濟學和媒介經營管理學。以下是筆者關于媒介生態學研究地發展和趨勢的一些思考。 1、 媒介生態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如果我們需要對媒介生態學的研究范圍進行確認的話,是否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媒介生態學(media ecology studies)是吸收了傳播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的成就和研究方法逐漸發展起來的,是研究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環境以及人與媒介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媒介生態學研究媒介的種類、系統結構、功能、行為以及媒介與人、媒介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 媒介生態學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部類:一個部類是以媒介為中心展開的,研究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環境問題的媒介生態學;另一個部類是以人類為中心展開的,研究人與媒介環境問題的媒介生態學,可能把這類研究稱為媒介環境學更恰當。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一個完整的媒介生態學體系。人與媒介環境的研究是把媒介環境作為社會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它的運作規律以及人與它的相互關系;媒介與其生存環境的研究則是把對媒介的生存發展影響巨大的社會政治經濟和人文環境、市場競爭環境等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研究,研究媒介與此之間的互動問題。美國的媒介生態學研究接近于前一種研究,日本的媒介環境學研究也側重于這種研究;而我國學者對媒介生態學關注和研究則更傾向于后一種研究。 媒介生態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和分支學科的展開有多種架構。比如,按所研究的媒介類別分,有報業生態學、電視生態學、網絡生態學等。也可以按媒介所處的環境類別分,有國內媒介生態學和國際媒介生態學,美國媒介生態學、歐洲媒介生態學、亞洲媒介生態等。還可以按媒介生態發展的歷史分,有古代媒介生態研究和當代媒介生態研究等。還有一些應用性分支學科:如媒介經營生態、媒介生態危機、媒介生態環境管理、農村媒介生態、城市媒介生態等。 2、媒介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媒介生態學吸收了傳播學、生物學、數學、信息技術科學的研究成果,向精確定量方向前進。媒介研究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研究方法和實驗方法等是在媒介研究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媒介研究的發展史上,這些方法成為一定時期的主要研究手段。 現在,這些研究方法與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綜合而成現代媒介生態學的研究方法體系。呈現出由定性研究趨向定量研究,由靜態描述趨向動態分析。統計調查和計算機的應用,使媒介生態學者有可能更廣泛、深入地探索媒介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對復雜的傳播現象進行定量分析,從中找出規律。 3、媒介生態學的創新與拓展 媒介生態學研究逐漸向多層次的綜合研究發展,一方面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在進入微觀領域,涉及個體媒介的傳播、經營、管理等各個層次;另一方面,媒介生態系統又越來越全球化,研究也在走向宏觀;微觀和宏觀各層次之間又都有密切聯系。因此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具有綜合性。 研究深度在不斷加深。我們對西方媒介生態學理論的了解也不斷深入。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觀點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熟悉的了,而芒福德的“技術就是容器(container)”的觀點對于我們則比較陌生 [17]。容器技術是經常被忽視的一種技術形式,與工具和武器是人體的延伸的觀點不同,技術即容器的觀點與媒介環境和技術系統這些觀點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工具、武器和機器是男性文化的符號,“容器”則顯示出女性文化符號的特征,有機體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繁殖是女性文化的特征,同時也是“容器”的特征,從而擴展為建筑和城市的特征。這種理論在芒福德對女性器官延伸的論述中得到體現。芒福德將城市看作是“母性的擁抱”、“容器的容器” [18]。 4、關于學科的交叉 媒介生態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日益顯著。例如,由媒介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看,媒介生態學是傳播學和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的交匯點;從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來看,媒介生態學又是心理學與統計學的交匯點;在方法論方面,研究環境因素的作用機制離不開社會調查和統計分析,更離不開數學的方法和信息技術;在理論方面,生態系統的概念基本是借鑒生物學,而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研究角度則可說是社會學、經濟學等共同交叉的研究。 在《藝術與技術》 [19]這本書中,芒福德提到了科技和生物之間的緊密聯系:“人類的技術發明與其他生物的有組織活動之間存在著很多的類似之處:蜜蜂按照工程學的原理來筑巢,電鰻能夠產生電壓很高的電擊,蝙蝠早在人類之前就懂得使用它們的雷達在夜間飛行”。在《技術和人類發展》這本書中,他表達了一種更深層的觀點,認為科技是生物器官的一個部分。芒福德認為科技和生物學的融合在后現代文化中既是作為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作為一個美學問題提出來的,科技和生物之間的分離是人為的,是機械化和工業化的結果。使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的不是工具、工業或勞動,而是語言、藝術和游戲 [20]。 5、媒介生態系統的保護 世界上的媒介生態系統都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社會經濟生產系統與媒介生態系統相互交織,實際形成了龐大的復合系統。媒介作為“社會公器”,它在大眾傳播中的任何生態失控或失衡都會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對已經形成的生態平衡關系造成破壞。因此﹐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保護媒介生態,否則我們將會受到懲罰。 媒介生態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保持媒介生態平衡的方法和規律。綜合運用系統論、控制論和整體概念,就像系統論所提到的那樣: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現象是部分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控制論卻是將其研究的重點放在如何通過傳播和反饋來達到控制的目的。加強對社會信息系統的認識,搞清媒介生態系統結構以及媒介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從生態整體出發,對媒介生態系統“人為地施加有益的影響,調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達到系統最優結構和最高功能,以實現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最大的生態效益。[21]” 6、確立我們的媒介生態觀那么,我們怎樣對待媒介生態呢?確立怎樣的媒介生態觀呢。媒介生態的基本觀念有一些是人類共通的,比如生態系統的理念,互動的理念,生態平衡的理念等。確立正確的媒介生態觀念,對于化解媒介生態危機,正確而科學地管理媒介系統,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媒介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邵培仁教授曾提倡要樹立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媒介生態的整體觀、互動觀﹑平衡觀﹑循環觀、資源觀。他認為,不這樣就會破壞媒介的生態資源,進而危害人類的精神家園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最終也使媒介失去了自身的奮斗目標和用來與社會進行交換的資源。[22] 芒福德在他的頗有爭議的“龐大機器”理論也提到媒介生態的觀念問題?!艾F代的權力國家實際上僅僅只是古代“龐大機器”政權——軍隊系統的升級和放大而已,只是一部完全由人組成的勞動機器而已,只是組織人力去修筑金字塔的埃及法老而已”。芒福德指出古代與現代龐大機器最為重要共同特征是“隱藏在古代和現代龐大機器之下的意識形態是為了加強權力的規模與擴大控制范圍,而毫不顧及生命的需要與意義”[23] 。芒福德在他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在反抗著這種意識形態。 在我國,媒介生態學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目前研究思路和學科框架還很模糊。北美的媒介生態學研究已經積累了一批成果,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借鑒和啟發。但是,我們未必一定要走北美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路子,北美的研究思路與理念和我們之間有不小的差距,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媒介生態學研究正在探索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我國的媒介市場正企盼著文明的媒介生態。童兵教授對我國媒介生態狀況的改變充滿了樂觀:“隨著入世后保護期的縮短,政府角色的逐步轉換,中國新聞法制同國際法的接軌,受眾對傳媒需求的變化,一個文明的媒介生態和更為開放的傳媒市場的新格局必將在人們的期盼中呈現。目前這種前景已端倪初現” [24]。 最后,我要再次強調的是我們要有保護媒介生態的意識。要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要以生態的觀念把媒介放在一個大生態系統中去考察和研究??傊浇槭菞l魚,是有生命的東西,很神奇,也很脆弱。不是木頭,不是石頭,不是機器,不是工具,你記住了:媒介是條魚! 注釋: [1] 邵培仁:“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新聞界》2001年第5期。 [2] 童兵:“入世一年的中國傳媒市場新格局”,a.com.cn/ 2003-1-6 [3] 張立偉 李之俠 楊飚 鄧斌:“入世一年的四川傳媒生存環境變化”,chinese.mediachina.net/index [4] Nystrom, C. (1973). Towards a science of media ecology: The formulation of integrated conceptual paradigms for the stud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viersity. [5] Lance Strate and Casey Man Kong Lum, Lewis Mumford and Ecology of Technics, The New Jerse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 8, Number 1, Spring 2000. [6] R.達若著,張紳等譯:《生態學概論》,甘肅人民出版社,蘭州,1981。 [7] Novak, F. G., Jr. (Ed) (1995). Lewis Mumford and Patrick Geddes: The correspondence. London, EnglandL Routledge. [8] Mumford, L. (1934).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NY: Harcourt, Brace. [9] McLuhan,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 NY: Mcgraw-Hill. [10] Kierk, G. S. (1983). The nature of Greek myths. New York, NY: Penguin Books. [11] 林文剛(Casey Man Kong Lum):《什么才是華人傳通問題:中華傳媒生態文化史初探 》comm.nccu.edu.tw/nl22_4.html [12] 同注[11] [13] Lance Strate and Casey Man Kong Lum, Lewis Mumford and Ecology of Technics, The New Jerse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 8, Number 1, Spring 2000. [14] 月尾嘉男和濱野保樹、武邑光裕 編:《媒介環境原典1851-2000》,東京大學出版會2001年4月。 [15] 蔡曉明、尚玉昌 編著:《普通生態學》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16] 涂長晟:“生態系統”,《中國大百科全書》2002年版。 [17] 陳閱增 葛明德:“生物學”,《中國大百科全書》2002年版。 [18] [美]德弗勒﹑鮑爾-洛基奇﹕《大眾傳播學諸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年﹐第339-340頁。 [19] Mumford, L. (1967). The myth of the machine I: Technics and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Harcourt and World. [20] Mumford, L. (1961).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New York, NY: Harcourt and World. [21] Mumford, L. (1952). Art and technics. p.17,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2] Mumford, L. (1967). The myth of the machine I: Technics and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Harcourt and World. [23] 孫彥泉﹑蔣洪華:《生態文明的生態科學基礎》,《山東農業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24] 邵培仁:“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新聞大學》2001年第4期。 [25] Mumford, L. (1970). The myth of the machine II: The pentagon of power. New York, N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26] 童兵:“入世一年的中國傳媒市場新格局”,a.com.cn/ 2003-1-6

轉貼于

篇6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 綜合英語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a)-0125-02

20世紀90年代初,普通高校開始創辦獨立學院。獨立學院一方面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探索體制改革的嘗試(戴林富,游俊,2006)。獨立學院也稱“三本學院”,生源質量介于普通本科與??浦g。國家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要求21世紀的英語人才應該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好的素質。我國獨立學院綜合英語教學也參照了該大綱的要求。但是獨立學院英語專業課程不僅要符合普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要求,還要在英語人才培養上有自己的獨特性。因此,綜合英語的課程也要符合英語人才培養的獨特性。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其他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是有區別的。除了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知識,更要培養他們的技能和工作能力,幫助學生將來面向市場,找到適合的工作。因此,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和對一本,二本院校的學生一樣,以培養學生的學術為主或者培養高尖端的口譯員為主。獨立學院要培養學生有一技之長,發展學生的專門用途英語,如會計英語和文秘英語。并和當地的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使學生在學中用,在用中學。而獨立學院的綜合英語教學就是要朝著這個目標,不盲目跟從其他高等院校,而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價值環境,找準教育定位。目前獨立學院的綜合英語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有:(1)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不準確;(2)教學理念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課堂模式傳統單一、課程教學形式傳統老套、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脫節;(3)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基礎薄弱,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該文將運用限制因子規律、教育生態位、耐度定律和最適度原則、花盆效應四個原理,從確定教學目標,創設生態化教學環境,創建真實性教學資源并設計情景化教學活動幾個方面,對我國獨立學院英語專業綜合英語教學改革提出見解。

1 教育生態學

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和哲學家Haeckel提出生態學這一概念,指出它是研究生物體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的學科(劉森林,2008)。生態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黃遠振2007)。根據生態學的觀念,生態系統內的因子有機相連、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轉換、物質循環代謝和信息傳遞的功能(孫芙蓉,謝利民,2006)。197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LawranceGremin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態學”的概念(陳堅林,2008)。教育生態學是一個新興的交叉研究領域,其主要特點是應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探索教育規律(鄧小泉,杜成憲,2009)。與自然生態一樣,教育也是一個由多種因子有機相連的生態系統,生態因子對教育的發展起著促進或抑制的作用。學者們依據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的原理和機制,研究教育與其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機理和規律(唐淑敏,2012)。生態教育學關注的核心問題是教育過程中生物個體和群體“生命”的成長狀態。吳鼎福,諸文蔚(2000)提出,教育生態學包括限制因子規律、耐度定律和最適度原則、花盆效應、教育生態位原理等11個基本原理。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把綜合英語課堂教學看成是“英語課堂生態系統”。在這個課堂生態系統中,有需要知識,需要成長的學生;勤勞和有技術的教師;還有適合學生學習知識的環境和各類動態因子,如教學資源,學生之間的關系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遵循生態學的規律,創造出良好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能充分地吸收知識的養分。

2 獨立學院綜合英語教學的生態平失衡以及應對策略

課堂生態是由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價值環境構成的復合生態環境。生態平衡是指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個體與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他們相互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范國睿,2000)。從宏觀層面來觀察,我國獨立學院綜合英語生態因素失衡主要表現在:沒有準確的教學定位,盲目跟從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學模式;應試教學目標與學生全面發展失衡;教與學的失衡;課內學習與課外運用的失衡。

2.1 找主導性限制因子,提高綜合英語教學質量

生態學的限制因子是指達到或超過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840年,李比希研究了各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的影響后發現,谷類作物的產量通常不是受它所大量需要的營養元素的限制,相反是受那些微量元素的限制。當植物所需營養物質降低到這種植物最小需求量以下時,這種營養素就會限制這種植物的生長。教育生態系統的限制因子定律以此為基礎,又表現出一定的特性:(1)所有的生態因子都可以成為限制因子,因子量過多或者過少,都會產生限制作用;(2)有機體能對限制因子的作用產生適應機制,把限制因子變成為非限制因子(關文信,2003)??偟膩碚f,現在課堂教學有三大主要限制因子:社會環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學習態度(陳旗敏2008)。以下將從三個方面具體提出提高綜合英語教學質量的辦法:

2.2 把握教育生態位原理,確定教學目標

生態位是指一個群落中,每個物種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種的時間、空間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從教育生態系統的角度,每個學生在學?;蛘甙嗉壍纳鷳B環境中,都處于相應的位置,都有自己的生態位。綜合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生態位,指生態系統中教師和學生這些生態因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生態位主觀上是受自身的知識、能力、性格等因素的影響;客觀上會受到周圍環境、他人評價,尤其是教師或其他成人的評價的影響。

獨立學院專業學生的特殊性需要教師和學生們共同找準生態位。由于獨立學院學生的高考錄取分數均低于一本和二本分數,學生們英語基礎薄弱,從入學起普遍都有自卑的心理。許多同學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如親戚朋友對他們消極的評價。他們變得敏感而且脆弱、學習積極性不高、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強。班上的同學說出消極的語言,其他同學也會受到影響。如班上學生說,許多用人單位不招收獨立學院的畢業生,英語專業的三本畢業生就業更難。學生的心理也影響他們上課的情緒。這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做好情緒的疏導作用。而不是忽略學生的自卑心理,繼續灌輸學習知識。教師也要調整教學設計,做到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先從培養學生信心開始,并進行耐心疏導。并讓班級中積極樂觀的學生帶動內向懶惰的學生,營造出積極向上的班級學風。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人生態度,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掃除學習障礙的首要任務。

2.3 遵循最適度原則,創設生態化教學環境并創建真實性教學資源

謝爾福德在1911年提出耐度定律。該定律是指一個生物能夠出現,并且生存下來,必須依賴于一種復雜條件的存在。而如果要使一種生物滅絕,只要使其中的一個因子超過它的耐度即可。最適度的“度”是生態因子質和量的統一。教育生態系統也遵循該原則,對周圍的生態環境和各種生態因子都有自己的適應范圍和區間。

目前我國獨立學院綜合英語教學制約了英語專業學生的發展。傳統的重輸入、輕輸出,重筆試、輕交際的的教學模式學生扼殺了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表現在學生上課昏昏欲睡,課堂表現力不強,學習效率不高。學生抱怨英語難學,學習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不會運用。目前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了限制學生吸收知識養分的因子,并一再挑戰學生的忍耐度。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學形式單一,課堂上只有教師在照本宣科,獨唱大戲。臺下的學生只是觀眾,缺少參與互動的機會。因此,教育生態學要求教師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適度原則,為學生創設最適度的生態化教學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學生的心理環境,給學生充足的養分。綜合英語課堂設計始終要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活動設計上考慮學生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提高課堂活動的參與度。教師要平衡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關系、筆試和交際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和學習書本知識和實際語言運用的關系。保證語言輸入的真實性和多樣性。語言輸出入的真實性外語資源體現在教學材料和課堂言語活動兩方面。教學材料不能僅限于課本,還要拓展到其他真實的語言材料,如外國網站,外文原版小說,外文電影等等。課堂言語真實性要求中教以準確的英語授課為主,漢語解釋為輔,為英語語言輸入提供準確性。并聘請外籍教師參與綜合英語課堂授課,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語境,與中教合作,進行教學互補。語言輸入的多樣性指豐富的課程資源,利息的多種形式,如文字、聲音、圖形和影像等。要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多思考,注重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語言產出。注重和學生的互動交流,不要抓住學生的語言錯誤不放,要多肯定學生的思想。把綜合英語看成一個整體,聽說結合,讀寫結合。聽力為口語提供語境,口語產出為聽力加深理解并鞏固所學,并加入學生的創造,豐富口語的語言形式和內容。讀也為寫提供語境,而寫作也更能使學生理解閱讀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創造力,產出更好的文章。

2.4 摒棄花盆式的局部環境,創造真實情景語境

花盆是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態環境,在空間上有局限性,還要人為地為之創造適宜的環境,一旦離開這個小生態環境,個體、群體將會失去生存能力?;ㄅ璺N不出萬年松。學生在封閉、半封閉的教育群體或教育系統中孤立地學習書本知識,學習的效率低,知識汲取的養分也少。摒棄花盆式環境,把學生至于開放式的教育生態環境中,才能實現與外部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使學生得到生存與發展(劉森林,2008)。開放式的生態系統首先要求教師要有開放的教學理念。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就應該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如果教師也只是在一個花盆生態系統下吸取的養分,他們的定向思維就會決定課堂生態系統營養的稀少。因此,學校首先應該為教師提供進修的機會,提高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先為教師提供開放性的培訓系統。其次,英語教學要把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強化課內知識與課外語用的練習,注重課堂教學與外界社會的互動(單巖2007)。筆者認為,教師并不一定要真的走出課堂,在社會中授課。而是可以通過創造真實的情景語境,如利用多媒體播放外文影片和紀實片,帶領學生閱讀簡易版外文小說,讓學生間接體驗外國的歷史和文化;邀請外國留學生到課堂與學生互動,一起做游戲,做roleplay,讓學生直接體驗真實的語境,把所學的詞匯和語法,真正運用到與外國人交流中去。學生變被動學習為對知識的主動探索,把課堂土壤延伸到更豐富的外部真實世界中。

3 結語

教育生態學為綜合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它強調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綜合英語教學就是一個教育微觀生態,它應該是動態的,自由和諧的。而這種和諧生態環境的創造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在課堂中促進各種生態因子相互作用并發揮功能;找出主要的限制因子,找準獨立學院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減少學生受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采取多鼓勵少責備、小步子慢爬坡、低起點多反饋的教學策略,努力為學生創造開放式的真實情景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信,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堅林.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確:對07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新解讀[J].外語電化教學,2008(1).

[2] 陳旗敏.教育生態學視野下的課堂教學[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

[3] 戴林富,游俊.創新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芻議[J].中國高教研究,2006(1).

[4] 鄧小泉,杜成憲.教育生態學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5).

[5] 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關文信.西方教育生態學理論對課堂教學監控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3(11).

[7] 黃遠振.生態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外語教育[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8] 康淑敏.教育生態視域下的外語教學設計[J].外語界,2012(5).

[9] 劉森林.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模式設計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8(121).

[10] 孫芙蓉,謝利民.國外課堂生態研究述評[J].國外中小學教育,2006(4).

篇7

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寫于1966年,充分體現了德魯克作為管理學大師的遠見和洞察力。至今,仍常讀常新,被奉為管理學經典之作。德魯克自諭是一個“社會生態學家”,畢生致力于研究社會生態系統中“人、組織和社會”這三個最重要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探求三者間的和諧發展之道。正是在這本書中,德魯克極富前瞻性地提出,現代企業組織與泰勒所處的工業時代已經相去甚遠,其突出標志就是知識工作者的大量出現,進而成為主導社會組織發展的最重要力量。

與工廠‘工人不同的是,知識工作者的管理和績效衡量都遇到了巨大挑戰。德魯克把那些“促進機構有效運轉、負有行動和決策責任的知識工作者”都稱為管理者。這樣的管理架構就像越南叢林中的游擊戰土一樣,每一名士兵都是指揮官,因此,每位知識工作者也都是管理者,他們中每個人的創新能力、行動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決定了一個組織的績效。然而,在知識企業中,知識管理者的工作又如此難以監督,因此組織的效率往往取決于成員對自身能否進行有效的管理。此后的幾十年中,德魯克都在豐富和發展這一思想,并提出了現代組織管理核心在于“自我管理”的理念。

德魯克這一管理思想也是對于傳統管理學的反撥。在上世紀60年代,有效管理者被認為是“天生的”,有著某些一般人無法擁有的“個人才能和特質”。德魯克則指出,有效的管理者沒有一個是天生的,管理的有效性是可以后天習得,而且是源于某些管理習慣的。德魯克在這本書中提出了有效管理者的“四大天敵”:一、管理者的時間往往只屬于別人,而不屬于自己;二、像所有人一樣,管理者也容易墨守陳規;三、只有別人使用管理者的貢獻時,管理者才具有了有效性;四、管理者身處組織之內,組織績效卻來自組織之外(如客戶購買產品或服務形成企業利潤等)。

針對管理者面臨的種種現實困境,德魯克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他關于提高管理者有效性的五點著名建議:一、善用時間;二、目標管理,而非工作本身,注重對外界的貢獻;三、善于發揮自己和別人的優勢;四、要事第一;五、善于做出有效的決策。今天,這五點建議已經被引為經典,廣泛引用。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他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知讀了多少遍”。而海爾的“日清工作法”(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等管理方法都得益于德魯克“管理無奇事”等大師智慧的點撥。作為一代管理學宗師,德魯克生前常常不忘提醒他的信徒們:管理不在知,而在行,諸如此類的經典管理思想影響了整整一個世紀。

篇8

素之一。在對這一教學環境進行生態化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從建構主義的視角出發,提出了一種以認知

主體為核心的生態交互模式,以期優化這一教學環境。

關鍵詞: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教學生態環境;建構主義;生態交互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5795(2012)03-0062-0004

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因其某些特點和建構主義的概

念相契合,因而被眾多研究者所關注。關于“大學英語

教學”、“網絡教學”和“建構主義”三者之間的結合點

以及相互關系頻繁出現在眾多研究成果中,比較具有

代表性的是丁剛等人(2003)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

為進一步將建構主義應用于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的實踐

奠定了基礎。

網絡教學環境是一種虛擬的教學環境,其由于主

導一主體時空分離和人一機交互模式等原因而與傳統的

課堂教學模式相區別,但是由于其以“學生生命發展”

為主旨,能夠“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尊重學生的

內心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探索的學習態度,激

發英語學習持久的內在動機,培育良好的英語學習興

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能力和效力”(高凡、張媛媛,2010:199),因而也是一

種生態化的英語教學環境。與此相應的教學模式將學

習者作為環境中的有機體,通過對人、環境、人與人之

間、人與環境之間研究來揭示影響學習者學習效果的

多重因素和復雜的關系,因而學習者的“學”是我們研

究的核心問題(Anderson,1991:7)。同時,建構主義

所提倡的學習環境實質上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

習環境”(喬納森等,2002:2),與這一生態模式相似,

因而可以借助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導對網絡教學生態環

境的研究。

1 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環境——服務于“學”的

虛擬教學環境

“教”和“學”是教學活動中雙向互動的兩個過程,

通過對兩者基本規律的研究,顧日國(2005:6)發現,

從理論上來說“教服務于學”、“教的職能是助學”,但

“從社會集團層次上講,由國家提供的正規教育迄今為

止可以說是學為了教的教育”。網絡教學則不然,某種

程度上來說,它實現了“基于學而教”這一理想,是一

種個性化的教育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知識(信息資

源)是數字化的,學生之間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往是

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進行的,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景象

是人一機交互的模式。對單個的學習者而言,除他/她

之外的一切學習因素都是虛擬的,學習者對計算機的

操作似乎就是對信息和交互對方的操作,因而其主體

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顯,虛擬學習環境的其他因素

都是為學習者的“學”而服務的。這一體系看似有主

體性發揮泛濫之嫌,但實際上卻在其對學習者的“框束

功能”和“機遇功能”的合力作用下可以平穩發展,并

且,網絡虛擬環境更有利于“變框束為機遇”(顧日國,

2005:8)。

2 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環境中的生態問題

2.1 教育生態化

教育生態化是指將生態學的相關原理運用到教育

研究中。“生態學”的概念被引進教育研究始自美國學

者Lawrence Gremin。1976年他在《公共教育》一書中首

次提出了“教育生態學”這一概念。我國學者劉森林

(2008:33)認為:“教育生態學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

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道德的、生理和心理的)之間相

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其核心內容是教育的生態平衡?!?/p>

教育中的生態問題研究既有關于整體教育模型的假設

(顧日國,2005),也有針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生態化

環境設計(劉森林,2008),還有關于“教育信息生態學”

學科構建的構想(朱永海、張新明,2008),總體來說都

是圍繞優化“教學環境”來展開的。在本世紀初由Tudor

和Leather兩位學者將生態學概念引入到了外語教學環

境的研究中(劉森林,2008:33;高凡、張媛媛,2010:

199;魏晶,2010:70),引起了我國學者的關注。上述研

究即是分別針對外語教學中的不同生態問題而展開的,

分別涉及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問題和環境問題。

2.2 生態化的網絡教學系統

隨著教育科學不斷發展,尤其是信息網絡時代的到

來,虛擬的網絡教學環境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其中的

生態問題也為人們所關注。魏晶在研究中指出,“多媒體

網絡生態課堂環境是一種動態的生態系統,系統中的因

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這里的生物因素是學習者

和老師?!标愮蛷埥▊?2003:92-94)將學習生態系統定

義為“由學習社群及其物理的和虛擬的學習環境構成的

自成一體的實體”,其基本構成包括“學習者/學習社群”

以及“他們所學習和生活其中的學習生態環境”其中學習

環境指的是信息資源、技術工具和社群一學習過程中

可能發生交往的人,包括教師、同學。

從以上研究中我們發現,生態化的教學觀強調教

學過程中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強調個體發展的平

衡性及個體發展與其他個體、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之

間的相互聯系,體現了“和諧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

思想,同時還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教學理念。在網絡

外語教學實踐中,通過合理的教學管理,虛擬教學環境

可以在“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動態平衡中不斷發

展和優化,并與傳統課堂教學相互補充,共同致力于促

進學習者英語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

2.3 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生態環境與傳統課堂生態環

境相比的優勢與不足

與傳統課堂生態環境相比,網絡生態教學環境既有

其無可比擬的優勢,也還存在一些不足,因而還不能徹底

地取代前者,在具體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兩者只能優勢

互補。從生態學角度來看,網絡英語教學環境具有以下

優勢:①網絡信息資源豐富,且時間充裕,彌補課堂教學

在有限時間內的信息“資源缺乏”的局限;②多媒體及網

絡信息技術保證“多種渠道輸入信息”(魏晶,2010:71),

學生接觸信息的方式也多樣化,創設了一種“多樣性”的

信息生態環境,另外對語言學習來說,可以實現聽、說練習

的反復操練,鞏固學習效果;③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時

間及學習進度相對自由地安排學習時間,學習自主性加

強;④學習者之間可以有效地通過協作交流實現資源共

享,在討論中實現問題解決,實踐一種“開放式”學習,并

且在這種學習環境下“學習者學習效果和人力資源的利

用達到最大化”(張立新、李世政,2008:6);⑤網絡教學

環境有利于實現“個性化”和“差異性”教學,體現了關注

“教育過程中生物個體和群體‘生命’的存在狀態”(高凡、

張媛媛,2010:199)的理念;⑥在網絡環境下管理者(教

師)可以有效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及時對環境中的不

利因素進行監控和引導,使系統平衡發展。

網絡英語教學環境中也存在一些影響系統平衡、有

序發展的不利因素,具體表現為:①對學習者自主學習

能力要求較高,在監管缺失或不力的情況下會導致學習

“漫游”,影響學習效果;②對學習者有一定的多媒體及

網絡技術要求,如果達不到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③信

息資源分布不均,并且“信息污染”會導致學習環境的

“生態危機”(張立新、李世改,2008:5);④由于學習者

對網絡教學環境的不適應而導致交流、協作活動不能有

效進行;⑤當個別學習超出一定范圍時管理者(教師)

便不容易再對整體教學程序進行設計和評估;⑥長時

間使用計算機會導致學習者視覺疲勞,甚至影響身體健

康;⑦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盡管多媒體網絡

英語教學在聽說、閱讀、翻譯與寫作的教學上成效顯著,

但在詞匯與結構和完形填空教學方面與傳統課堂教學

相比沒有突出優勢(金成星、李新國,2010:67)。

針對網絡教學中的優勢和不足,并結合大學英語

網絡教學實踐,我們認為提倡“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學習環境理論可以有效地幫助解

決其中的某些問題,優化網絡教學生態環境。

3 建構主義理論下的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生態

系統

3.1 建構主義理論下的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

建構主義是目前眾多應用于教學實踐的理論之

一,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張建偉、陳琦,1996:

75)。盡管流派紛呈,在教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上,眾多

的建構主義者的觀點仍然是一致的,形成了獨特的知

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主體與客體相互

作用的結果,是不能傳遞的,而只能由學習者建構起來

(Jonassen,1995:9)。因而與此相適應的教學觀認為,

教學的作用并不在于直接傳授給學生知識,而在于給

了學生有效的活動機會,學生在活動和互動過程中、在

問題解決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陳琦、張建偉,

2003:91)。因而“學習”也被認為是在一定情境下,借

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寫作活動而實現的

意義建構過程(何克抗,1997:4),是一種社會性、相互

性的合作學習(Skehan,1999)。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對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最

具有實踐意義的是它所提倡的學習環境。眾多的研究

者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建

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耙饬x建構”是目的

也是核心;“情境”,特別是真實情境是“意義構建”的

必要前提(王湘玲等,2002:21);“協作”、“會話”則是

方式和手段。何克抗(1997:5)在研究中提出了與建

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一種

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

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

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

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

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边@一模式突出了學習者

在意義建構過程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教師的主導作

用以及教學中情境、交流的重要工具性作用。它在一

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語言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

心、教學內容以易于進行系統闡釋的語法知識為主、互

動、交流不足而導致“啞巴英語”現象普遍存在等問題

的不足,因此被后來眾多的語言教學研究者所接受,并

被應用到問題研究的實際中,本論文也基本贊同這一

模式。

3.2 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優化大學英語網絡

教學生態環境的模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所關注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

與教學生態環境所關注的問題相契合,尤其是建構主

義所倡導的教學模式對改善和優化網絡教學生態環境

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具有指導意義。

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大學英語網絡生態教學系

統的設計應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其與周圍環境的互

動來完成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保證這一過程

順利進行的條件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學習

者與學習環境中的各構成因素——包括信息資源、技

術工具和交往社群——之間形成一種生態交往模式,

主要包括三種形式:①認知主體問生態交互;②認知主

體與認知工具間生態交互;③認知主體與客體問生態

交互。

認知主體問生態交互,指學習者與助學者之間的

交互。這里的助學者包括教師以及學習者,在建構主

義所倡導的“合作學習”中,每一位個體學習者都是其

他學習者的助學者。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習者之間的

協作、交流,信息資源可以有效地得以共享,“每個人既

分享外界的知識,同時又共享自己的知識,既是知識的

‘消費者’,又是資源的設計者、知識的‘生產者”’(陳

琦、張建偉,2003:93),保證了教學生態系統中的“能

量守恒”。

認知主體與認知工具間生態交互,即一種積極健

康的“人一機”交互模式。建構主義認為,多媒體網絡

技術是協助學習者進行意義建構的最理想的“認知工

具”(陳琦、張建偉,2003:92),但是它不能替代主體自

動完成意義建構。無論網絡的功能多強大,它必須服

務于人的認知需求,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生態平衡的

學習系統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學習者應當合

理、正確地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服務于學習活動,提升

自己各方面的技能,而不是成為網絡的奴隸,被網絡所

牽制。一方面長時間面對計算機工作會對人的健康造

成威脅;另一方面,沉迷于虛擬的網絡環境會造成人與

真實社會環境的隔離,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這些因

素都會導致網絡教學環境的“生態危機”,只有克服了這

些弊端才能營造一種健康的“人一機”生態交互模式。

認知主體與客體間生態交互,指學習者與信息資

源的生態交互。網絡資源雖然信息量大,但分布不均,

且質量參差不齊;而且“信息污染”嚴重,導致網絡信

息環境不安全,資源利用不夠優化。另外,建構主義并

不是普適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于在網絡環境

下進行“意義建構”,例如,詞匯和結構等學習內容不

太適合在網絡教學環境中建構。同時,由于學習者受

到自身的多媒體網絡應用技術能力的限制,以及把握

信息、對信息進行整理、分析能力不強,也會導致對網

絡教學環境不適應,不能有效利用資源。因而監控網

絡信息環境和及時進行技術指導一定要落實在網絡教

學過程中,才能保證其順利進行。

最后,教師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還應注意以下問

題:①教師應組成教學小組對網絡教學環境進行管理,

形成“多對多”的教輔模式,并且依照每位教師的專長

對教學內容及活動板塊進行分區管理。這樣可以確保

教師在每個領域的指導能力上都是合格的,符合學生

智力發展的“最近發展區”理論。②要做到多媒體網

絡教學和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如前所述,這兩種教

學模式在目前教學實踐中不可相互替代,只能優勢互

補。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做到從實際出

發,針對教學內容的性質合理安排最合適的教學模式。

③在網絡教學環境中,教師作為指導者、管理者既要

“在場”又要“隱形”。網絡信息環境客觀要求教師必

須在場,而創設“真實”交際語境的現實又要求隱去教

師“權威”的干涉,使交流自然、自發。理想狀況下,教

師自身也以“學習者”身份參與交流、討論。

4 結語

相比于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建構主義視角下

的網絡教學突出了情境、協作、交流等理念,同時也為

語言的實際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交流平臺,達到了

“交流盡在指間”。在網絡教學生態系統中,“生態平

衡”與“生態危機”共生,只有轉弊為利,化解危機使生

態系統不斷達到新的平衡,才能有效優化環境,保證學

習者健康、全面發展。通過對這一虛擬環境和建構主

義的學習理論的研究,我們發現兩者都關注于以學習

者為中心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以建構主義學習觀的

具體內容為指導,我們提出了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生態

篇9

關鍵詞:流域;生態補償;地理學

當前,隨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環境保護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生態補償問題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生態補償問題是上個世紀60-70年代提出的一個較新課題,從國內外生態補償的相關研究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生態補償的內涵的解釋;[1-5]第二,生態補償的理論研究;[6-8]第三,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9-12]流域是完整的地理與生態系統區域,是實施生態補償的典型單元。流域生態補償是生態補償應用領域的拓展,體現生態責任和生態利益分配正義,是調節流域社會公平、建立和諧社會、實現流域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經濟手段。[13]地理學科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學科特點,其在流域生態補償研究中具有特殊作用和地位。因此,從地理學角度分析流域生態補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 流域生態補償的地理學理論基礎

1.1 地理環境整體性理論

地理環境整體性是指地域系統內各組分及要素在地理空間上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而形成的內部相對統一的整體,主要表現在一個要素(組分)的變化將帶來另外一個要素(組分)的變化,這些變化又受到整體的制約。整體性不僅是地理環境的基本性質之一,而且也是地理學的基本原理之一。[14]國際上所說的“生態補償”主要是指:通過改善被破壞地區的生態系統狀況或建立新的具有相當的生態功能或質量的棲息地,來補償由于經濟開發或經濟建設而導致的現有的生態系統功能或質量下降或破壞,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5-16]顯然,從這個概念來看,它是把生態系統做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其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壞,必然影響其他部分。為了保持其整體的平衡,通過人為的其他手段來實現補償很有可能和必要。

1.2 人地關系協調論

人地關系協調論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理論,指一定生產方式下從事各種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人,有意識的同自然進行物質交換,與自然界諸要素有規律結合,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流域生態事關人與流域生態環境的和諧相處、區域間協調發展、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等問題。流域生態補償現已成為協調被破壞了的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重要措施,它試圖通過政策、財政、稅收等手段來協調流域上游地區與下游地區、環境受益區與受損區及自然環境系統與社會人文系統之間的關系,是人地關系協調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人地關系協調論也是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理論之一。

1.3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環境保護的壓力與經濟增長的動力這樣兩種力量的妥協或矛盾的統一,它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核心是發展;第二,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協調;第三,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協調;第四,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的協調。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流域內的水資源、森林、草原、濕地等進行有效保護,協調部分與整體、當代與后代、自然與人類的關系,使代內與代際之間擁有同樣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權利。因此,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

1.4 地理區劃理論

地球表層系統的各要素最主要的特點是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不均。因此,作為地理學工作者,對地理空間按照需要進行區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以地域分異規律、發生統一原則、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綜合因素和主導因素相結合等原則進行。在流域生態補償過程中,必然涉及到流域補償主體與客體的地理空間區劃,因此,區域內的統一性和區域間的差異性是指導流域補償空間規劃的基本思路。

2 流域生態補償的幾個關鍵問題

2.1 生態受益區與受損區的區域界定問題,即“誰補誰”的問題

劃定流域生態補償主客體的地理范圍,判斷生態補償機制中的受損區和受益區是生態補償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任務,“誰受益、誰補償”是生態補償的基本原則。因此,在生態補償開展之前,確定生態補償的主體,明確生態補償中受益區和受損區是生態補償中的關鍵問題。在劃定補償區域的過程中,研究生態受損區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基本特征、地理方向(或地理路徑)、分布范圍或基本分布格局,得到受損區與受益區的基本事實,進而界定流域中的受損區和受益區。

是流域生態補償過程中區域劃分的一個基本方法。如在確立受益主體時,可根據獲得水資源補給(包括生態需水)、大氣質量改善等關聯分析,得到“直接受益地區”,根據碳循環和其他物質循環的相對均衡、同一景觀區域內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完好程度和自然生產力(總量)的增加,判斷“間接受益地區”,據此承擔不同程度的補償責任。

2.2 補償標準的計算問題,即“補多少”的問題

建立生態補償的量化評估指標體系,計算相關補償費用。在流域生態補償的過程中,必然產生不同區域為確保主體生態安全而與其自身經濟發展的矛盾,受益區和受損區之間補償額度多少一直是雙方爭議的焦點。目前對生態系統的價值評估沒有統一的方法,在學術界也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只有建立起科學的、全面的、可行的計量模式,對生態系統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進行相應的經濟評估,并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生態補償標準和出臺相應的政策與制度,才是協調各區域公平與共同發展的根本途徑。建立生態補償的量化評估指標體系就是要將生態系統的產品及其生態功能轉化為人們明顯感知的貨幣值,這不僅能較好地反應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本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為生態補償提供了可以依據的合理標準,為生態補償的實施提供有效幫助。

2.3 補償途徑的選擇問題,即“怎么補”的問題

流域生態補償的途徑有很多,主要有資金補償、實物補償、政策補償、項目補償和智力補償等。這些補償途徑各有利弊:前兩者在補償中的優勢是讓被補償方擁有較大的靈活性,方便快捷,屬于“輸血式”補償,但很有可能轉化為消費性支出,不能從機制上保障補償真正能夠起到保護生態的作用,并有可能造成被補償區對生態補償的路徑依賴,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而后三者是將補償資金轉化為技術項目或是政策支持安排到被補償方(地區),從而增加落后地區發展潛力,形成造血機能與自我發展機制,使外部補償轉化為自我積累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17]這幾種補償方式屬于“造血式”補償方式,這種方式見效慢,周期長,且很難直接用貨幣進行量化,操作不便。因此,在流域生態補償的過程中,如何根據不同的區域特色選擇合適的補嘗途徑十分必要,也是事關生態補償能否成功的關鍵。 3 地理學與流域生態補償的關聯點

流域生態補償的研究涉及到生態學、環境學、經濟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當然也離不開地理學科的支撐,地理學者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尋找到地理學與流域生態補償的關聯點。

3.1 主體功能區劃與流域生態補償

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要根據資源承載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從全局利益出發,將我國國土空間劃分為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重點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等四種功能區,并對不同功能區在發展重點、政策支持及業績考核等方面區別對待,采用不同的標準。對于限制和禁止開發區而言,必然導致發展機會的喪失、公共物品的流失,甚至還要承擔相應的生態恢復和建設的額外成本支出?;诖?,為協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在主體功能區劃的過程中實施生態補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主體功能區劃背景下實施生態補償其自身的特點和內容:首先,這種機制建設應重點考慮于區域之間的利益不平衡,各類主體功能區是問題的主體。其次,由于主體功能區這一區域類型的獨特性, 政府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生態補償的目的是要彌和區域間生態、環境和經濟利益的不平衡,重點回答誰來補、補給誰、補多少、怎么補等核心問題。[18]區域外部性、空間格局(自然、經濟)、區域本底的性質和區域結構(產業、人口、就業等)等方面是分析生態補償問題的重要地學基礎要素,生態補償核心問題的解決必須以這些地學要素的基本特征為基礎。[19-20]

作為主體功能區劃分依據的流域而言,其整體性很強,上下游彼此關聯度很高,并且受行政區劃的影響很大。因此,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必須以地理學思想為指導,充分討論流域不同功能區之間的空間差異,分析這種空間差異的總體特征和基本格局,并從地理運動與過程、地理要素稟賦的價值計算等方面進行科學分析,從而建立和完善主體功能區之間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3.2 新經濟地理學與流域生態補償

早期的主流經濟理論忽視了空間因素對經濟影響的重要性。20世紀90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一批學者通過空

間作用力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均衡分布,將空間經濟學引入主流經濟學的研究中,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新經濟地理理論與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關系密切,從流域的污染成本計算而言,由于污染的凈成本推動力使下游地區的生產成本增加,在利益驅動下要素必然從下游地區流向上游地區,而生產向上游地區集中更進一步地增加了下游地區的污染,從而使經濟陷入污染的循環累積陷阱,導致污染外部性下的市場失靈。[21]因此,對流域的上下游實施政府干預性的生態補償是政府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政策。在實施流域生態補償的過程中,因為各級政府發揮的作用不一,政府間的博弈導致利益相關方均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爭取利益最大化,導致政府調控失靈,這就要求上一級政府在協調下一級政府(區際)之間的生態補償政策發揮主導作用。就流域生態補償而言,中央政府在流域上下游的生態補償中,可通過財政和稅收政策推進生態補償政策的實施。

3.3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流域生態補償

在流域生態補償過程中,生態補償的具體實施者——政府在其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它既要追求資產收益的最大化,同時又要追求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統一。這種雙重身份的角色決定了政府在經濟與生態之間的選擇十分糾結。因此,資源的開發利用及發展機會的競爭等問題是擺在上下級政府及同級政府之間的關鍵問題。而生態本身公共物品的屬性決定了它的尷尬處境,政府盡管有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職能,但在現行的政府績效評價體制之下,它提供公共物品的積極性不高,在生態與經濟的選擇過程中更趨向于選擇區域經濟發展。

在流域生態補償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考慮流域各區域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尤其是要協調好上下游各區域之間的關系,解決好“經濟不生態”和“生態不經濟”之間的矛盾。當流域內各區域橫向之間出現利益矛盾和關系沖突的時候, 上級政府的協調作用非常重要。在上級政府主持下促進流域各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上游地區為下游地區提供了正面的外部作用,并因此從那些區域獲得生態補償,是我國當前生態補償問題的焦點。[22]

3.4 流域生態系統價值評估與流域生態補償

科學制定生態系統價值評估體系一直是制定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關鍵環節和難點問題。李文華院士認為,廣義的生態補償,應該包括社會公平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對因環境保護而喪失發展機會的區域內的居民進行資金、技術、實物上的補償和政策上的優惠;另一方面,對為增進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環境保護水平而產生的科研、教育費用等進行補貼。[23]因此,在實施生態補償機制之前對利益相關方進行評估,給出一個可以實施的補貼標準,這就要求我們要準確把握生態系統價值,建立相關的評估體系。目前,國內外的計算思路大體可以分為兩種: 生態建設成本核算法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核算法。張偉(2010年)等提出:“地理要素稟賦當量”的測算方式,從地理要素的角度提出了社會生態補償的區域空間分配標準,這是從地理學角度測算生態補償的一種新方法。地理要素稟賦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非常重要,因其空間差異將引起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同樣也是生態補償的根本原因,在具體的社會生態補償過程中,各地區地理要素稟賦的差異及其對社會公平和區域發展的影響程度,就應該成為實施補償的重要標準。[24]

綜上所述,從地理學角度探討流域生態補償是一種很好的途徑。流域所特有的綜合特征和地理要素的空間差異,決定了其補償能力、補償成本和補償效益存在較明顯的空間差異。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就必須在地理學理論的基礎上,探討這種地理空間差異,并努力尋求具有地理意義的生態補償方式,這種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際價值。

參考文獻: [1] 蔡邦成,溫林泉,陸根法.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理論思考[j].生態經濟,2005,(1):47-50.

[2] 李碧潔,張松林,侯成成.國內外生態補償研究進展評述[j].世界農業.2013,406(2):11-15.

[3] herzog f,dreier s,hofer g,et al.effe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as on floristic and breeding bird diversity in swiss agricultural landscapes[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 environment, 2005,(3):189-204.

[4] 葉文虎,魏斌,仝川.城市生態補償能力衡量和應用[j].中國環境科學,1998,18(4):2

98-301.

[5] 毛顯強,鐘瑜,張勝.生態補償的理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2(4):38-41.

[6] 毛鋒,曾香.生態補償的機理與準則[j]..生態學報,2006,26(11):3841-3846.

[7] 俞海,任勇.生態補的償理論基礎:一個分析性框架[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7,20(2):28-31.

[8] 王豐年.論生態補償的原則和機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2(1):31-35.

[9] 李曉光,苗鴻,鄭華,等.機會成本法在確定生態補償標準中的應用——以海南中部山區為例[j].生態學報,2009,29(9):4875-4873.

[10] 熊鷹,王克林,藍萬煉,等.洞庭湖區濕地恢復的生態補償效應評估[j]. 地理學報 ,2004,59(5):772-780.

[11] 劉桂環,張惠遠,萬軍,等.京津冀北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初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4):120-124.

[12] 秦艷紅,康慕宜.國內外生態補償現狀及其完善措施[j].自然資源學報,2007,22(4):557-567.

[13] 李志萌.流域生態補償:實現地區發展公平、協調與共贏[j].鄱陽湖學刊,3013,12(1):5-17.

[14] 潘玉君.地理環境整體性理論的初步探討[j].地理科學,2004(3)

[15] moreno p j,raj b,stern r m.data driven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for speech recognition:a unified approach[j].speech communication,1998, (24):267-285.

[16] cuperus r,canters k j,piepers a g.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the impacts of a road. preliminary method for the a50 road link (eindhoven oss, the netherlands)[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6,(7):327-349.

[17] 劉桂環,張惠遠,萬軍,等.京津冀北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初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j].2006,16(4):120-124.

[18] 吳紹洪,楊勤業,鄭度.生態地理區域系統的比較研究[j].地理學報, 2003,58(5): 686-694.

[19] 王金南,萬軍,張惠遠.關于我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的幾點認識[j].環境保護, 2006,(19): 24-28.

[20] 王昱,丁四保,王榮成.主體功能區劃及其生態補償機制的地理學依據.地域研究與開發[j].2009, 28(1):17-21.

[21] 安虎森,周亞雄,顏銀根.新經濟地理學視域下區際污染、生態治理及補償.南京社會科學[j].2013,(1):15-23.

[22] 張郁,丁四保.流域生態補償中的協商機制研究.世界地理研究[j].2008,17(2):158-165.

[23] 李文華,李芬,李世東,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研究現狀與展望.自然資源學報[j].2006,21(5): 677-688.

篇10

關鍵詞:海德格爾;生態自然觀;自然;藝術

當代生態倫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因,在于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了史無前例的蹂躪與破壞,從而導致了自然與人的關系危機,而這種自然與人的關系危機不僅僅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政治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如何理解人、如何理解自然的統領全局性的問題。但是對如何理解自然與人的關系、如何對待和保護自然,則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把環境惡化歸因于人類中心主義,因而提出了與之相對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另一種則把環境惡化歸因于只關注自然的工具價值而忽視自然本身的內在價值,因此要求人類重視自然的內在價值。這兩種自然保護主義思想并未從根本上探明環境危機的真正始因。一如德國哲學家梅勒所言:“生態哲學的初始問題是關于人類中心論和自然的內在固有價值的討論,而它的核心問題,我認為,是關于自然之異化的問題?!憋@然,在梅勒看來,僅僅局限于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內在價值的討論,還只是生態哲學的初始問題,并未觸及“自然異化”這一自然哲學的“核心問題”,不過,梅勒的這一核心問題在海德格爾那里得到具體的闡明。

20世紀30年代,海德格爾預見性地洞悉到,現代技術時代的地球已然面臨著某種不祥的命運,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將陷入嚴重的生存困境,因此他曾一度放棄《存在與時間》的寫作計劃,轉向對西方現代技術和歐洲現代性傳統的批評和反思,力圖把西方人慣有的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的偏執,導向至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嶄新方向,使人類能夠有一個適于居住的自然寓所。海德格爾敏銳地認識到,技術時代的危險是由人隨意主宰地球和自然所導致的,人類過分地對自然萬物施加其主體性的暴虐,以技術霸權宰制一切,陷人自我主體主義的僧妄之中。而問題的關鍵則在于人們的觀念,在于西方傳統的人類中心論和“人是自然的主宰”的觀點,因此問題的理解必須依賴于對“人的本質”在當下的改變而進行。

一.人類的現當代本質與自然的異化

1.人類的現當代本質

西方思想史長期以來都以人類自身為中心,反映在觀念中就是過分強調人類的主體性。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又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档抡f:“人就是目的本身,人的目的是絕對的價值”。尼采說“上帝已死”,人的時代已然來臨。這種人類自我中心的人道主義逐漸成為人們的主導意,人類成為世界的中心,甚至成為世界的主宰。特別是文藝復興以來,憑藉科學技術賦予人類的理性翅膀,人類對地球的宰制和蹂躪日益肆無忌憚。如果說古代哲學家們對人的本質的論斷還只是表現出某種理論上的武斷,那么,現代的人類已經將這種理論的武斷變成了實踐意志的任意宰制。誠如海德格爾所說,這是一個祛魔的時代,但更是一個附魔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似乎只有人類想不到的,沒有人類做不到的。的確,是人在為“存在者”提供價值尺度,是人在決定:什么東西是存在的和應該存在的以及什么東西將會繼續存在。但現代人使用的唯一尺度只是技術和人自身的需要,凡是符合人類自身目的或符合技術需要的東西才應該是現實的。人在實際上成為了這個世的唯一目的,相應地,世界只能作為人的對象,成為人類主體得以顯現的中介。這或許可以理解為羅蒂關于“自然之鏡”的另一層不曾揭示的隱意:地球不過是照現人類主體性影像的一面鏡子。地球因此被作為任意擺弄的玩偶,甚至成為私心膨脹的人類主體隨意攻擊的對象。自然成為技術的奴隸,所有其他存在者都只是作為工具和對象而存在。當尼采宣稱“上帝已死”時,人似乎就取代了上帝,一躍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主人。海德格爾憂心地感嘆道:“到處都是脫出了存在的真理的人作為理性的生物,圍繞著自己本身轉圈子”。無疑,從這點上來說,主體性已然成為新時代人的本質。

2.自然的異化

談及自然,則不可回避自然的原初及異化。海德格爾認為,在人們把希臘文的自然翻譯為拉丁文的自然(natura)時,就把后來的一些因素轉嫁到自然的原初意義上,從而把促使自然界或自然物顯現的自然當做觸目可及的自然物來對待,使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然隱匿不彰。相對于自然物而言,自然是遠比自然物更為原始和古老的存在,是自然物得以澄明的本源。自然蘊含在自然物之中并通過自然物表現出來,而自然物被自然所規定并依據自然生成和變化,自然離開了自然物則無所棲身,而自然物缺乏自然也就喪失了自身的規定性。然而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到來,源初的自然失去了自身的庇護,變成了人們可以任意剝奪的客觀之物,自然按照人的意志和目的發展,自然的神圣性和自明性不復存在。這種對“自然的祛魅”不但使源初的自然隱而不彰,而且使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和實踐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致于人們對待自然的思維方式、目的態度和審美經驗中都是用對待自然物的方式對待自然本身。正是在這樣歷史性的“祛魅”活動中,自然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自然異化了。

自然的異化同時也與人們對待自然的對象性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這種對象性思維把變動不居的現成自然作為自己理論建構的前提,而從不考慮自然的創生問題。人類以把握自然物中不變的東西為目的,所以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只要抓住了變化多端的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運行規律和結構,就等于說抓住了世界的本原。如果說古希臘時期對待自然的對象性方式與自然的本義還多少有所牽連的話,那么,到了近代,特別是受基督教神學思想的洗禮之后,自然徹底地被理解為人的創造物。海德格爾認為正是由于人們對待自然的方式,使世界進入了圖像時代,以致于橫在人與自然之間的屏障越來越厚重,人們已無法真正接近自在自持的自然本身了。即使人們接近自然,也不把自然當做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生命來對待,而是當做機械的、只有因果關系的物來看待。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現代技術帶給人類生產力的極大解放,物質財富的空前增加,人類生活的空前便捷,現代技術對待自然的態度已成為人類的價值標準和宰制性力量,人類在沉浸于現代技術帶給人類的繁華和時尚、文明的生活的同時,卻絲毫意識不到自身岌岌可危的現實處境。那么,如何地改善當下的困境呢?海德格爾提出由藝術通向人與自然和諧的途徑。

二. 藝術:自然拯救之路

在西方藝術發展史上,藝術作為一種歷史存在常遭人詬病。雖然不少思想家竭力為藝術的合法性進行辯護,但也難抵藝術“終結”的歷史命運。海德格爾卻不但力挺藝術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而且把藝術看做是關切和保護自然的守護神,是化解人與自然異化的通衢。他提醒人們:“人的本質在于:人比單純的被設想為理性的生物的人更多一些”?!案嘁恍痹诖瞬荒苡眉臃ǖ姆绞絹砝斫猓⒉灰馕吨鱾飨聛淼娜说亩x是基本規定,然后只需再加上某種東西,擴充一下原有的內涵就行了。海氏所謂“更多一些”的意思是:“更原始些而在本質上更本質性些”,即“人不是存在者的主人,人是存在的看護者”。在這種觀念的變更中,人并無虧損,而是有所增獲。正因為由于人少了一些主體性或自我僧妄,他才真正進入了存在的真理中,或更接近于存在的真理。他獲得了這種“看護者”的具有本質意義的赤貧,“而這種看護者的尊嚴就在于被存在本身召喚到存在的真理的真處中去”。然而,在當時,在對人的主體性的一片頌揚聲中,海德格爾的聲音顯得格外的清冷和孤寂。

既然“人不是存在者的主人,人是存在的看護者”,那么人類應該怎樣生活呢?海德格爾引用荷爾德林的詩句“人充滿勞績,但仍詩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以此表達了他自己對人類本真的生存方式的追求:在大地上居住,即要維護大地。這意味著把大地當作“服務性的基礎的東西”來加以保護,把它當作“欣欣向榮的結果實者,它伸展在巖石和五湖四海中,涌現為植物和動物”。海德格爾指出,在現時代,大地恰恰沒有在它的本質方面受到維護,而是被無節制地利用和消耗。在技術本質主義的統治下,它被限定在能量和原料的功能上;在“形而上”的道德倫理學統治下,大地成為“荒蕪”,它被迫交出“不可能的東西”。這種盲目的過度使用,使世界在坍塌,地球在荒蕪,人的所有基本生存條件遭受日益嚴重的破壞。

為了挽救自然日遭沉淪的命運,讓自然如其所是地呈現出來,我們必須事先贏獲通達自然的正確方式,海德格爾認為為了贏獲通達自然的方式,就必須回歸源初的技藝而非今日意義上的藝術(art),使自然在藝術作品中得到本真的呈現。而自然之所以在藝術作品中得以本真的呈現,就是由于技藝雖然是人的一種實踐行為,但這一實踐行為并非以概念的把握和功利的滿足為目的,而是盡量讓物自身來道說。正如康德所言:“(藝術)盡管它是有意的,但卻不顯得是有意的”。就是說,美的藝術必須看上去像是自然,雖然人們意識到它是藝術。正是在此意義上,自然在技藝以其去主體的方式使自然得以如其本然的呈現,達到自然與藝術同一的境地。恰如康德所說: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時像是藝術;而藝術只有當我們意識到它是藝術而在我們看來它卻又像自然時,才能被稱為美的。

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的獲得以及“藝術”的通達在于摒棄物質功利性的眼光,而使藝術以失其主體和非對象的方式去克服環境惡化的根源——人類中心主義。以整體關聯去超度個別存在的短暫,這就是一種詩意的存在。至此,海德格爾已從存在的根本意義上提出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具有理想化色彩的生態學概念,即“詩意地棲居”。(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岡特·紹依博爾德.海德格爾分析新時代的科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類未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3]李學軍.重返人與自然的本源關系[J].社會科學集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