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人文主義教育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7: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人文主義教育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大學英語;中醫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3—0015—03
“人的教育”模式是上個世紀80年代由英美發達國家提出的,緣由是這些國家意識到高等教育中科技與人文教育比例的失衡。“人的教育”模式是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維度的特點而設置課程,注重學生知識結構系統化和綜合化的同時,也重視情感教育和健康積極的學生心理品質的塑造。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普遍采用“通才教育”,所以在人文素質失衡這一問題上,中國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問題。90年代初期至今,國內關于研究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面越來越廣,但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興趣都集中在貫徹教育方針層面這些比較空泛的議題上,從人文教育的內涵、外延、意義、措施和具體如何實踐等一系列根本問題上有獨特見識成果的不多。我國人文素質教育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理論和培養水平,總體上沒有實質性和突破性的改觀。
一、人文主義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大意義
英國思想家紐曼在《大學辯》(Idea of University)一書中指出一個悖論:知識越專,離知識越遠。也就是說過分集中的觀點,過分專注的眼光是有局限性的。因為所見只是局部而不是整體,看問題的角度也是單個而非多樣化的。人文教育是一種通識教育,而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可以把我們中醫院校的學生從單一的專業教育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擁有比較廣博的知識背景和人文情懷,從而更好地傳播中醫藥知識,完善自我。因為人文教育是最為廣泛的通識教育,它包括乍看起來互不相關的學科:從古典語言到邏輯、藝術、音樂到文史哲等等 (而這些恰恰是大學英語教材所涉及到的領域)。恰恰是這些寬、泛、廣、博的不同領域給中醫藥專業的學生以觸類旁通,雜交互補的優勢。再者,人文教育可以給人的自由精神和批判意識,對于超越傳統規范,以新的視野發展中醫,開創新的中醫藥理論體系和闡釋框架是至關重要的。
大學的教育似乎已經不是培養具有批評和啟蒙精神的社會精英,而是各行各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芭小⑺急妗痹絹碓较颉芭囵B、訓練人才”妥協,而只有“后現代“時代才有的追求實用性的狀況在中國這個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國度大行其道。而這種現象與大學管理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年來有些大學把原來兩年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都改成了一年,并且在師資、政策和財政的支持方面都是不夠的。而有些學校甚至規定學生只要過了四級,就可以申請免修英語課程。在管理者的眼里,英語僅僅是一門語言而已,而它的人文性、社會性、以及跨文化交際功能都被消解。大學的管理者們應該克服功利主義思想,多一點理想主義元素,這樣才能把大學辦好,給大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以生存空間。
大學英語應該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發展的課程,為教語言而只教語言的忽視人文性的教學必須改革。通過研究人文教育的重大意義、人文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關系,以及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更好地實施人文教育,來更好地對英語教學進行改革,使我們的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不再是知識單一的“技工”,而是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具有很高人文素養的人才。
傳統意義上大家對于英語學習更多的強調的是它的功利性和實用性。“重技能,輕人文”仍舊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大行其道。然而有人認為從根本意義上講英語是一種技能,一種載體,只有當語言與被載體深度結合才能產生更加深遠的意義。而此處英語的被載體是什么?是文化、傳統、歷史、人文思想、文學、繪畫、音樂等。英語里大量的俚語、諺語、俗語和慣用語與西方文明的兩大來源——古希臘羅馬神話和基督教文化,如《圣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斯圖爾特·霍爾在《表征——文化意象與意指實踐》一書中指出“語言不可能是個人的事情,因為我們不能為我們自己由個人創造各種語言的規則。它們來源于社會,來源于文化,來源于我們共享的文化信碼,來源于語言系統,而不是來源于自然或單個主體”。的確,我們生于一種語言,及其各種信碼和意義之中,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的社會性才是我們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而這些就是人文教育的內涵所在。當我們對他者文化和信碼一無所知抑或一知半解的時候,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就變成空談,而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實際功能被消解,它只是一個空殼,毫無內涵而言。
對于具有中醫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生而言,人文課程寥寥無幾(以福建中醫藥大學學生課表為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必然是醫重文輕。同時人文教育的缺失會使我們與西方社會無法深度交流,從而就無法真正意義上把中醫介紹給世界?;蛘呶覀儠媾R一種尷尬:我們的中醫醫學會被西方媒體或者學者言說,更甚者“妖魔化”,中醫仍然很難擺脫“巫術”之說,對于中醫的推廣我們在還沒有“發聲”(speak)之前就已經“被消聲”(being silenced)或者“被言說”(being spoken)。當韓國中醫和日本中醫在國際社會宣稱他們才是中醫的正宗,當他們要求把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中”字去掉變成“傳統醫學”(Traditional Medicine)的時候,我們的憤怒和不滿的聲音該怎樣發出? 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而知彼的一個重要途徑——即西方文化和西方語言,這些常常被我們草率地小看成一個工具而已。先生《文明之消化》一文里說道:“消化者,吸收外界適當之食料而制煉之,使類化為本身之分子,以助其發達……人類之消化作用,不惟在物質界,亦在精神界,一人然,民族亦然?!泵鎸ξ鞣秸Z言和文化我們唯有類化為我身之分子,才能助我發達。而不懂得別國文化、傳統和人文思想的交流將會是十分被動的, 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西方文化和知識的必要性和作用必須發揮出來,一方面作為通識教育的一個模塊,大學英語是為數不多的可以擔當起傳授西方文化和人文思想角色的課程之一。特別是在中醫院校這樣學科比較專業化的院校,英語教學的人文功能切不可忽視。
二、挖掘英語教材深層次的教學意義——人文教育因素
善于發掘素材的人文精神,拓寬人文視野,注重情感陶冶,培養學生的道德感。外語教學發展的趨勢就是“從語言技能教學轉向內容教學”,“語言之靈魂在于內容”。Rivers 指出“語言不能與文化分割開來,因為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 我們目前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在選材上注重趣味性、信息性、思想性、藝術性和前瞻性。而教材中的課文承載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匯聚著英語國家許多名篇佳作,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愛國主義,奉獻精神,自由精神,堅韌精神和人生追求。以我們正在學習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五單元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為例。文章簡述的是一位母親為自己吸煙的青少年女兒的擔憂,而由此想到自己的父親因煙而死,許多窮人和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因為吸煙遭受著身體和精神的折磨,她對香煙制造商發出了吶喊:適可而止!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章許多主題進行挖掘:代溝問題、中美的煙草政策和煙草包裝差異、抽煙的群體是誰、吸煙的危害等等。文章里還提到了American inner cities and reservations 的概念,我們知道美國的中心城區跟中國的市中心有著很大的差別,在American inner cities 里住著的往往是收入低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吸毒者、罪犯和黑幫。老師要進一步解釋reservation (居留地、居住地或保留地)的含義是什么。Reservations 指的是:聯邦美國政府劃定的并強迫印第安人居住在那里的區域,約有二百多個,主要集中在美國的西部地區,有將近百分之七十的印第安人被迫生活在居留地里。居留地實際上是變相的集中營,居民未經特許不得擅自離開居留地,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為他們制定的法律的約束和限制,他們的生活環境十分惡劣。通過這樣的學習,這篇英文的跨文化交際功能和人文教育功能大大超越了其語言功能。
這樣學生通過學習以英語語言知識為框架、人文教育和跨文化交際為內涵的課文,可以領會、思考、辨析以及批判這些人文內涵,從中得到感染、暗示、引導、激勵的力量。久而久之,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閱歷,陶冶了他們的性情。
三、深化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和方式——引入人文教育元素
(一)英語教學中深入人文精神是英語教改的基點。英語的教學對象是人,人是鮮活的,有感情的,富于變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轉變教學觀念。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需求,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潛能,展示他們的自我個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道德感。因為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所以教師的教學計劃和設計也應該有所變化和有所針對。而這往往是一個難點,教師在這個時候可以設計不同的作業給程度不一的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應以其原有基礎為依據,動態地給予適當評價。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也不能止于課堂,借助現代信息科技和網絡技術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可以更近,更親密。
(二)實際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網絡等多種形式把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等承載的語言文化內容多元化、多維度地展現出來,這樣他們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會在調動他們的通感的情況下得到提升。例如當學習到課文Legal and Moral Implication of Cloning 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克隆技術是否應該推廣,以及克隆技術對人類道德感和尊嚴感提出的嚴重挑戰等話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在討論中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可以更加的深刻。組織學生觀看相關英文影片,如電影The Cloning of a Man 或者The Island 。這樣平面知識與立體素材的結合,讓難懂的專業術語和專業背景在生動、活潑的環境下被學生掌握。
(三)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大學精神,中醫藥大學更不例外,“(大學精神)它不僅彰顯著大學人所認同的價值觀,更積淀著學校一脈相承的人文傳統,具有行為導向、價值規范、凝聚人心和氛圍感染的重要作用?!彼源髮W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怎樣發揮英語語言的人文精神從而使我們的大學精神發揚光大是值得我們好好想想的。師生們應采用多種形式,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組織各種社團和興趣小組,例如英語角、英語話劇團、英語俱樂部、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等等。這不僅僅是一時興起而為,要形成一種傳統、常態活動和一種精神來浸潤、豐富我們中醫藥院校的大學精神。校園文化是“隱形文化”,這種文化的教育是感化性的、非強制性的和非權力性的,但也是最有力量的。
(四)樹立發展性評價標準,注重個體語言能力和個人素養的全面、真正的發展。為防止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產生錯誤的認識,而忽略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教師和學校要革新對于學生的評價觀。以往有些學校教務處會對四級通過的學生給予免修英語課的特權,這些學生只要提出申請就可以不再來上英語課。這種做法助長了學生的功利心,歪曲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我們要拒絕總結性評價,注重表現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教師要對以往的傳統評價標準持懷疑、批判的態度:書面考試能否考察一個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以往知識點的考察點是否太過單一?能不能引入跨文化交際和人文素質方面的考察?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去思考和探索的。
四、結語
教育原本是對人的教育,但是在這個喧囂、文化快餐消費的時代,不知不覺中我們發現它卻放棄了育“人”的責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質,人的教育被忽略,單純知識的教育、專業的教育卻被放大。正如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在專業院校中,能夠承擔起人文教育功能的英語課程應該被重視起來。教師也要改變教學理念,大學英語的教與學不應簡單地圍繞著聽、說、讀、寫、譯進行。我們要極大地發揮大學英語的人文教育功能,只有這樣我們的受教育者才能提升他們的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以及完成個人與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斯圖爾特·霍爾.表征——文化意象與意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文明之消化[N/OL].國際航空報(轉載).http:///imerl/article/20061211/1586_1.shtml,2006-12-11.
[3] Rivers W.M.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Chicago and London[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