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利用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7: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循環利用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循環利用的概念

篇1

摘要為構建貴州省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貴州省正加快制定并實施循環經濟的推行計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即依靠調整優化能源生產的利用方式來實現物質與能源的循環。本文以調整優化能源生產利用方式對循環經濟的作用為基礎,對貴州省目前的資源循環利用的情況進行了分析,以貴州省的貴州桐梓煤電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的成功案例為依托,提出了貴州中小型城市(縣)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形成“循環城市”的概念性結論。

關鍵詞循環經濟資源循環利用循環城市

一、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及生產利用方式

“十二五”的規劃綱要提出,要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構建穩定、經濟、安全、清潔的能源產業體系。這一方針在我國在此期間的能源發展方向上具有指導性意義。其中,轉變能源的發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間相關能源行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轉變能源的發展方式就是要實現多元發展,改變能源的生產和利用方式,總的方針是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其目的是實現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并構建現代的能源產業體系。規劃綱要中關于低能耗和低排放的要求,首先要轉變能源的發展方式。本文中,以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為基礎,分析貴州省的能源結構和資源循環利用情況。

二、貴州省目前的資源循環利用情況

資源循環利用是循環經濟的核心。資源循環利用使工業廢棄物被資源化,使經濟價值增長,減少向自然界排放的廢棄物,防止生態環境的惡化,增加了生態效益。同時,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了自然資源的消耗,保證了能源的可持續性發展。當今我國的循環經濟正處于起步階段,資源循環利用尚不成熟,沒有完備的制度。隨著經濟的發展,貴州省的部分經濟工業區的資源利用情況較好,主要體現在能源的循環利用和清潔控制。

(一)一些國家循環經濟試點項目收效較好

貴州省的一些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如貴陽的開陽磷化工集團、貴州宏福紙業有限公司等工業園區,其資源循環利用的重點項目已經啟動。在“三廢”的利用方面,各公司大力投入資金,形成了資源的循環利用體系,減少了“三廢”對環境的污染,實現了循環經濟。

(二)部分國家的大中型企業通過清潔生產的審核

一些工業園區的大中型企業在節約能源、清潔生產等方面通過了審核,取得了較好的收效。據數據統計,這些大中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以循環經濟為方向,生產的水耗、電耗都較以往有所下降,生產所排放的廢水廢物也得到了重復利用,達到了資源循環利用的要求。

(三)部分工業區初步形成主要產業鏈

貴州省的各地區依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發展特色,以特有的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初步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鏈,實現產業的協調發展。地方資源形成工業聚集區,發揮了企業集群效應,合理調整優化能源生產再利用的方式。

三、構建資源循環利用系統 形成循環城市

貴州省的資源循環利用系統已初步形成,本文中以貴州省的貴州桐梓煤電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的成功案例為依托,詳述了貴州中小型城縣構建循環城市的概念。

(一)桐梓煤電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

由桐梓煤化工項目、桐梓火電廠等項目建立的桐梓煤電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以資源循環利用為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煤化工、鋁加工、鈦加工、熱電、冶金、等產業。桐梓煤電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的總規劃面積為45平方公里,是貴州省重點培育的工業園區之一。園區分為華電工業園、蟠龍工業園、婁山彩陽輕工食品工業園、桐梓重慶工業園和渝黔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地方的大力推動下,除桐梓火電廠這樣的工程進展順利以外,金蘭偉明鋁業也基本建成。為了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桐梓縣制定了能源產業、鋁鈦加工產業、化工產業、輕工及副食品加工產業等四大產業綜合發展,對園區的產業進行規劃。園區產業定位是以煤化工、遵寶鈦業、火電廠、偉明鋁業的企業為依托,發展煤化品,鋁加工、鈦加工、電子信息和機械制造等節能環保且附加值高的附屬產業,大力把桐梓發展成黔北工業經濟的增長極和重要的產業承接基地。

(二)構建循環城市

構建資源循環利用系統是形成循環城市的核心內涵。循環城市,是指依照循環經濟及循環社會的概念,以節約資源為方向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來建設的城市,在城市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中,資源節約使用、重復使用。中小型城縣構建循環城市,是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方式,是當今節能和環保的主題下,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有效辦法。形成循環城市,對于中小型城縣,是以日益發展的循環工業園區為依托,以可持續發展為方向的新型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目前,我國的循環城市的構建還在起步中,而循環城市的形成必然成為未來社會的方向。

結論:發展可持續經濟,合理調整并優化能源生產利用的方式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方向。構建資源循環系統,形成“循環城市”是實現循環經濟的核心。本文通過分析貴州省目前的資源循環利用的情況,并以桐梓煤電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為例,提出了貴州省中小城縣構建資源循環,實現“循環城市”的結論。

參考文獻:

[1]劉鴻雁,吳永貴,安艷玲,毛健全.貴州省主要工業區發展現狀與循環經濟改造.貴州化工.2009(04).

[2]金小天,霍文冕,楊占星.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以甘肅省高臺縣為例.安徽農業科學.2006(11).

[3]陳凱,黎湘虹,張秋根,殷茵.南昌建設資源循環型城市的探討.江西科學.2009(02).

篇2

[關鍵詞]循環經濟;意義;利用

1前言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在注重發展經濟的同時逐漸意識到過度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性,意識到資源利用的可再生性,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資源利用的緊迫性促使人們不得不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出現了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而這一概念中,循環經濟作為其主要手段,不僅可以幫助人們良好地發展經濟,更能夠保護大自然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實現人類社會的良性循環發展。

2循環經濟的概念內涵及基本特征

循環經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手段之一,來源于生態經濟,生態經濟就是循環經濟的本質。循環經濟這一概念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由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而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才使用“循環經濟”這一術語。與循環經濟相對立的是傳統經濟。傳統經濟的應用流程是“資源”到“產品”最后到“污染排放”,這種線性經濟是單向流動的,并且是遵循“高開采”、“低利用”和“高排放”這三個模式的。在這種經濟的指導下,人們對現有的能源進行大量的開采和掠奪,在資源利用方面則是一次性的,通過資源變廢棄物這種方式達到經濟的快速增長。在這種惡性循環的經濟模式下,自然界的資源不斷出現短缺和枯竭的情況,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甚至威脅到了人類的正常生活。循環經濟則與傳統經濟大大不同。循環經濟是基于不斷循環利用物質的基礎上,提倡促進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這兩者和諧發展的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在遵循生態系統模式下,進行的是“資源”到“產品”最后到“再生資源”的反復循環利用物質的過程。循環經濟則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皽p量化”就是在輸入端盡量減少生產消費中所需使用的物質量;“再利用”是在使用過程中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和次數;“再循環”則是在輸出端把產品再次以資源的形式進行處理利用。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基本上不存在廢棄物,只有暫時沒有派上用場的有效資源。

3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與障礙

首先循環經濟于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而言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實踐意義。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把循環經濟看作自身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實現手段和方式。循環經濟這一競技模式的運轉可以對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變革,與此同時各個國家的科技發展的方向也會有所調整,這種經濟模式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新的價值觀念,從根源和表層來幫助人們發展綠色經濟。其次,循環經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載體,在資源短缺匱乏的地區,循環經濟是國家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循環經濟的流程幫助人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輔共生的模式。但是,循環經濟的發展也非容易之事。很多國家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出現缺乏有效的運作方法和不完善的政策等問題,因為循環經濟的運行需要市場機制和政府等機構的支持,這種時候,就需要在發展循環經濟的時候緊密結合運營機制和加強政府、企業等機構的聯系,這樣才能有效發展起來。

4循環經濟的展望

4.1循環經濟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發展

高新技術應抓住機遇,結合循環經濟發展商機,大力研發如廢舊物循環利用等的無公害技術,并且高新技術產業也應該變更自己的產業方向,從由數量增長的類型轉變為質量品質的類型,積極研究探索實踐循環經濟模式,以達良好綠色的經濟運營模式。

4.2循環經濟在再制造技術方面的研究發展

再循環制造并非收集廢舊產品不停循環進行簡單修補,而是運用先進的技術“更新”廢舊產品,可以讓它比原先的產品質量更好,如新的產品一樣。例如,我國是一個相對來說缺乏橡膠的國家,所以在輪胎制造等需使用橡膠的生產制造方面,如果我們可以研究出安全的再制造輪胎技術,就可以在不用擔心高速行駛時車子使用的再造輪胎發生爆胎的同時,節省橡膠資源的使用,這樣就可以良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也保護了我國的有限資源。

4.3要深度挖掘可以再次循環利用的資源

很多廢舊產品在基本耗盡利用價值后也可以“另辟蹊徑”。例如,可以回收利用塑料瓶,在加工處理后,將其制作成短纖維,用以生產制作環保類的速干球衣供給在俄羅斯舉辦的世界杯中十六支球隊使用。塑料袋在環境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可以篩選出有價值的塑料袋進行分解,再利用制作其他有效產品。

4.4循環經濟中產品的發展也要依靠綠色設計

篇3

    關鍵詞:水資源; 規劃; 給水排水; 循環利用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water demand is keeping increasing, meanwhile water pollution becomes more serious. Now there's more and more water resource or water quality-induced water shortage ,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or present concept on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lanning could not satisfy the demand to protect the urban water resource and regional natural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paper the new concept on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lanning is proposed so as to set up the modern urban water and water drainage planning concept and make the basis for realization of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city.

    Keywords:water resource; plann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隨著全球城市化的進程,城市需水量日漸增加,水污染狀況有增無減,水量性缺水也逐漸向資源性與水質性缺水轉變。本文提出城市流域水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規劃概念,主要是基于對目前現行的城市給水排水專業規劃在規劃理念上一種轉變的探討。

    傳統的或現行的城市給水排水專業規劃的基本要求是:如何滿足城市生產與生活用水的需求和保證排水快速安全;而城市流域水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規劃概念是:除保證城市生產與生活用水的需求和安全外,是將一個城市或一個區域的供水或污水廢水都把它看成是一種資源,而對這種資源進行系統的規劃,使之合理的進行處理與循環利用,達到本區域或本流域的水環境平衡,保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1水資源循環概念

    水是循環性資源,亦是可以再生的資源。根據其客觀規律和循環的方式,我們可以把它分為自然循環與社會循環。

    1.1自然水循環

    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態、液態、氣態三種方式存在,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范圍內處于往復不停的循環運動狀態中。在太陽輻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水從海洋蒸發變成云(水汽),又以雨、雪等方式降落到地面,部分蒸發,部分滲入地下或匯成地下徑流和地表徑流,最終又回歸大海。水的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稱為水的自然循環。

    自然水循環的特點:①自然水循環是一個相對穩定的、而又錯綜復雜的動態系統,不論是大循環還是小循環,都和氣候、土壤、地質地貌和植被條件等自然因素有關。還受到山塘、水庫等人為因素影響。水資源的質與量及其分布狀況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產物;②在水的自然循環中,不但存在水量的平衡關系,而且還存在著水質的動態平衡關系,即水質的可再生性。

    在大自然循環條件下,全球的水量循環是平衡的。據近期資料報道,全球的循環水量為496000Km3。其中,海洋蒸發水量425000 Km3,陸地(包括陸地水面以及土地)蒸發水量71000 Km3;全球水分蒸發水量496000 Km3;海面降雨量385000 Km3,陸地降雨量111000 Km3,全球水分總降雨水量496000 Km3??偨涤晁颗c總蒸發水量是平衡的。另外,在海域與陸地水量平衡方面,陸地降雨量比陸地蒸發量多40000 Km3,這部分水量即為入海徑流量。海域水面蒸發量比海域水面降雨量多40000 Km3,所損失的水量由入海徑流量補充,同樣形成水量平衡。

    根據海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儲水量及其循環水量,我們不難估算出各種水體的水量循環關系及其全部交換一次的平均循環周期時間。一般情況下,大氣中的儲水以及河流水是交換最為活躍的水體,平均交換周期分別為10d和11d。而冰帽和冰川的平均交換周期最為漫長,達8000年/次。

    1.2社會水循環

    水的社會循環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環中,人類不斷地利用其中的地下徑流或地表徑流滿足生活與生產活動之需。循環系統主要由給水系統、用水系統、排水系統3個子系統組成。給水系統與排水系統好比是一個城市或區域的動脈和靜脈,兩者不可偏廢任何一方。給水系統中若過度取水,河流生態需水量就不能滿足,或者用后的污、廢水不經處理或處理不到位都會影響自然水循環。

    1.3社會水循環與自然水循環的關系

    社會水循環是自然水循環的一個附加組成部分,對自然水循環產生強烈的相互交流作用,不同程度地改變世界上水的循環運動。開發利用水資源是人類對水資源時空分布進行干預的直接方式,在人類大興水利帶來巨大生產效益和能源效益的同時,社會水循環對自然水循環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水循環的途徑被改變(時空變化),人工水庫、人工運河、大壩、長距離跨流域引水等水利工程都大規模地截流水量,改變水循環的途徑,使下游河段過水量減少,甚至干涸,導致河流對地下水補給量銳減??缌饔虻恼{水,會加大地表水分支流域,水流的分散性增強,有可能影響地表水的更新周期和運動節律;②水循環量發生變化。人類提取的徑流量每年達到全球可更新水資源量的10%左右,顯著地改變了地表河流的入海量,使得不同層次區域上水循環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③水質的變化,水體經過人類用水循環的干擾后,在水中化學物質的種類和數量上都有了極大的增加。污染源包括未處理的污水、化學排放物以及農田中沖刷的和滲入地下的農用化學品。

    2我國社會水循環現狀與傳統城市給排水規劃觀念的反思

    目前,我國總體上來看,社會水循環仍是一種粗放式、單向流的循環機制。即從流域上游或地下水含水層取水,經過用戶一次利用之后,大部分排放至下游水體中。在整個水循環過程中,水只是一次性得到利用,并沒有形成負反饋機制。全國可開采水資源總量的58%已經被使用,工農業發展和生活用水的增長全部依靠增加水資源的開采量來得到滿足。但是,這些用于農業,農灌尾水和農田徑流挾帶著大量的化肥、農藥回歸水體,城市用戶產生的大量污水大部分直接排放,不斷地加大了對自然水循環的干擾,從而造成了兩者之間的尖銳矛盾。

    據預測,全國可開采利用的水資源,不考慮從西南調水,扣除生態環境用水后約為8000~9500X108m3,到2050年,全國需水量可能達到7000~8000X108m3,屆時將接近可開采量的極限。到21世紀中葉,預計我國城市污水仍有較大增長,見表1,其中生活污水增長量占據了總增長量的較大份額。

    從表1可以看出,全國未來城市污(廢)水排放量將繼續增加,屆時城市污水排放的污染物負荷將對城市排水設施提出嚴峻的挑戰。如果不能達到污水處理設施的快速普及和提高處理率、深度及超深度污水處理率、再生回用水應用率,未來水循環狀況將更加嚴峻。據此,傳統的城市給水排水規劃觀念已不能滿足社會水循環的要求,必須從城市流域水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重新思考城市給排水專業的規劃理念。

    就傳統的城市給水規劃而言,給水規劃是以滿足城市用水量要求,保證供水水質為最終目的,常把重點放在尋找水源上。但由于區域水資源受到污染,或暫時受到污染,水源水質不能滿足城市供水水源的水質標準要求,在一時難以選擇到理想的水源時,許多城市不是如何想辦法治理和防止區域流域污染,而仍是從源頭、上游取水??偟膩砜?城鎮發展取水用水一直沿用這樣一種線性思維:從近處取水不足時從上游或周圍地區調水,用后排放、廢棄;水資源仍不足時,考慮從更遠一些的地方去調水。這種思維方式的流行,促使很多地方建設的引水工程其規模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遠,而把城市河流變成了天然下水道。這種用水策略越來越依賴城市內陸腹地河流上游地區水源的可用性。但這種可用性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尤其是河流上游地區的用水增加,而下游地區可利用水資源量不斷下降,同時水質也在不斷惡化。

    這種傳統用水模式的弊端是:①大量的長距離調水工程,帶來日益增長的巨額費用,造成越來越重的財政負擔和水價的上漲;②可供用水量會日益衰減,水質安全問題難以保證;③河流生命將逐步喪失,景觀和地貌會加速改變;④城市和地區之間的沖突和潛在糾紛會日益增加。

    在傳統的排水模式方面,城市排水則是以防止雨洪內澇、排除和處理城市污水、保護城市公共環境和本區域流域水質為目的,普遍認為污水是有害的,應盡快排除到城市下游。這種觀念導致的結果往往是保護了局部的生活環境,危害了廣大流域地區。這種傳統排水模式的弊端是:①對城市排水規劃理念的認識不明確,內容過于粗糙,排水規劃只是簡單地根據用地規劃和城市道路規劃劃分排水區域,確定排水體制,大致勾勒出排水主干線和污水處理廠的位置,沒有進行必要的區域水資源方案論證和綜合協調,缺乏科學合理的方案比較;②傳統城市排水規劃只局限于單一的排放而不具備水資源循環利用與持續發展的觀念,沒有確立雨水、污水亦是一種資源以及要優先利用然后再排放的思想;③局限于本城市或本區域的排水規劃,缺乏流域綜合開發與利用的觀念;④城市排水規劃與市政污水與雨水處理設施建設缺乏有效的協調和配合;⑤缺少雨水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技術配套措施。

    總之,在我國傳統的城市給排水規劃理念中,比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勝天”等思想的影響,沒有把人類作為流域內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來加以研究和考察,片面地強調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愿望,以致干擾甚至破壞了流域和區域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均衡。

    3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水循環理念

    其實,在流域的城市群中,大多數城市都是臨水而建,通過若干年的建設與發展,從城市功能上基本連成一體,一個城市的下游同時是另一個下游城市的上游。作為良好的水環境并不是局部地域而是整個流域。

    在一座城市中,健康的水循環是要求城市具有完備的給水排水系統,既要有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統,為居民提供潔凈的飲用水,又要有污水收集、處理、深度凈化、有效利用與排除系統。

    如何建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水循環理念,在與傳統的城市排水系統相比,至少在理念上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根本性變化。

    3.1系統性理念

    系統性本來是自然界中事物普遍具有的一種特性,以上講的城市給排水工程,從取水、凈化、到使用排放,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如果我們用一種系統的思維模式和觀點去重新審視我們的城市排水系統,也許會使我們更加接近掌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某些客觀規律,從而為解決目前城市發展中所面臨的水危機提供一種更加綜合、可行的策略。而城市流域水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規劃概念就是將城市水系統作為一個統一的系統,從整體上來考慮城市需水、用水、再生循環、排水以及居民生活條件、食品供應等方面的問題,不再把這些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問題孤立和割裂開來,而是系統地考慮城市流域范圍內的水資源流、營養物質流與能量流的合理分配和持續發展。

    3.2資源的循環利用理念

    自然界中沒有廢物,各種物質應該都能得到循環利用。在城市水系統工程中建立資源循環型是城市給排水系統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努力。它不是傳統城市給排水概念上的一次性利用后排放的單向流,而是變成一種循環利用的閉環系統。即將首次利用之后的污水,收集起來進行處理,從而獲取滿足一定使用功能的再生水。這些再生水又通過專門的需配水系統,供給城市工業、市政等用水部門得到重復、循環地利用。

    3.3內在的可持續性理念

    20世紀,我們不斷地修筑水壩,建設引水渠道,實施遠距離輸水工程,以尋求更多的新水源來滿足城市擴張和人口增長的需要。使水環境越來越退化,水資源越來越短缺,致使城市發展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壓力越來越大,社會水循環已經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沉重負擔??沙掷m的水資源系統,它不僅要滿足現代人的需求,而且要滿足未來人的生存需求。它是一個哲學概念,而不是一個確切的存在狀態。城市給排水系統的可持續性是現代城市用水系統的內在特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為社會用水健康循環所必需。

    根據城市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水資源的利用將由過去的“取水—輸水—用戶—排放”的單向開放型流動,轉變為“節制性取水—輸水—節約地用水—再生水循環”的反饋式循環流程。

    4現代城市流域水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規劃理念

    提出城市流域水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規劃概念,主要是基于對目前現行的城市給水排水專業規劃在規劃理念上一種轉變的探討,是實現現代城市給排水規劃概念的關鍵,城市給排水規劃由傳統觀念向現念轉變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從人對自然的索取向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更有效地利用水資源可再生特性的觀念轉變;②從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轉變;③從以管理出廠水質為主,向管理用戶水質轉變;④從各自為政、各取所需,向資源共享、流域統籌管理轉變;⑤從重常規處理工藝,向深度強化處理工藝轉變;⑥從開源與節流并重,向以節流為先,治污為本,科學開源,綜合利用轉變;⑦從重污水達標排放,向污水資源化利用轉變;⑧從只注重終端處理,向既注重終端處理更注重始端管理轉變;⑨從單純的雨水防洪排澇,向水資源利用角度強化雨水的管理和利用轉變;⑩從傳統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法制化監控,多元化投資轉變。

    在現代城市供水系統的規劃與設計中,新的供水規劃理念是:首先考慮的是任何保護本區域的流域水源,科學分析流域水源的水量與水環境容量,全面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在缺水城市和地區,要向當地政府和規劃部門提出調整產業結構及控制用地規模,限制大耗水工業的發展,提高工業重復用水率;對與城市供水存在一定矛盾的上游農業區應積極發展節水農業,包括調整種植結構、產業結構使之與資源條件相匹配并推行節水灌溉,為下游城市提供豐裕的水資源環境;在城市用水規模預測中把工業節水指標考慮進去,并使工業復用水率這一主要節水控制指標落到實處;城市取水規劃應立足于依靠本地區河流的水資源來解決,最大限度地控制遠距離調水,在保證生態用水量的情況下控制取水規模。一般認為取水量不超過徑流量的40%是較為合適的;在缺水嚴重的地區,在取水量不得已超過徑流量40%時,必須根據河流生態需水的質和量要求,利用再生水補給,增加相應份額的生態用水量;上游城市的用水和排水不影響下游城市的用水,實現水資源共享,每個城市既需要限制取水的數量,也要控制排水的數量和質量,不至于污染下游河段,從而保證整條河流的水資源利用是可持續的。

    這種新的供水規劃理念的特點:①以流域為單元的水資源統籌利用模式。以流域為單位進行管理符合水資源本身的自然屬性和系統特性,這種新的取水模式強調在每個流域內的用水立足于本流域解決,流域范疇內的用水,做到統籌兼顧上下游城市、人類和河流生態系統的用水,更大程度地體現了流域水資源的公平性和共享性。②水資源的共享與循環利用。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要在本地區河流流域內解決,就要求改變一次性用水的直流模式,在城市流域范疇上實現水的利用、再生與循環;③經濟、安全的供水系統。本地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可以減輕對外流域水資源的依賴性,相應地也就提高了本地用水的可靠程度。同時,新的流域用水模式增強了城市用水的安全性,如果城市實現污水再生循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突發性自然災害事件所帶來的危害。

    在現代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與設計中,其功能應從以前的防澇減災、防污減災逐步轉向污水和營養物質的再循環,從而恢復良好的水環境,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從收集、處理、再生和再循環利用中,既要強調循環利用物質的數量,也要重視這些再循環資源的質量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意識的增強,我國水污染控制經歷了由單一污染源的治理、污水達標排放到區域綜合防治、總量控制的兩個階段。但其中廢水處理設備運行率、利用率、污染物去除率大部分不高,很多設備沒有發揮作用。同時對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重視也不夠,尤其缺乏污水再生、再循環的理念。

    在新的排水規劃理念中,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保護本區域的流域水源,科學分析流域水源的水環境容量,根據地形與地貌,以流域來劃分排水分區,確定排水體制,制定排放標準以及處理工藝路線,提出節能減排目標,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

    在進行城市總體規劃時,要及時編制區域水資源規劃。排水規劃應改變以往總是服從于總體規劃,被動地與城市總體布局相配套的工作觀念和工作方式。應主動探索,為總體規劃提出與區域水資源規劃和排水規劃密切相關的合理化建議,例如,為滿足區域水資源規劃要求,在作總體規劃時,明確提出需要保留的天然水系和滿足排水要求的道路設計與高程設計等;要積極與水利、城市防洪等專業規劃配合,合理利用水資源。要樹立流域觀念,打破行政區劃,站在全流域的高度來考慮城市及區域排水規劃;

    為了適應現代排水系統功能的變革,現今的城市排水系統將由污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再生系統、再生水供水系統和優質處理水排放系統所組成。與傳統的排水系統相比,它增加了污水再生與回用的內容,提高了污水處理程度,由污水二級處理提高到污水深度處理甚至超深度處理,達到再生水的要求。應對整個城市的功能分區、工業分布、排水管網及污水處理現狀等做周密調查,調查現有的和預測潛在的再生水用戶的地理位置及水量與水質要求,并將這種結果反應到專項規劃中。將污水處理廠視為再生水廠,改變將污水處理廠擺放在城市最下游進行高度集中處理的傳統做法。

    在規劃污水處理廠時應注意:①要近遠期綜合考慮污水再生回用的需要,選擇污水深度處理系統,預留污水深度處理發展用地,使污水處理、深度處理系統和回用系統的總投資之和為最小;②污水廠的選址和數目。按照傳統規劃方法,污水處理廠廠址要根據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標、城市布局、受納水體功能及流量等因素來選擇,一般盡可能地安放在河系下游、城市郊區。但是這種系統布局使污水處理廠遠離再生水用戶,需鋪設的回用水管網費用相應增加,不利于污水的資源化。因此,在確定污水處理廠廠址時,還應對再生水用戶進行調查分析,并根據再生水量的需求,在城市中適當位置設置若干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收集上游和附近區域的城市污水,根據回用水質要求加以處理之后就近回用,使得整個城市形成大、中、小,近、遠期相結合的污水再生廠布局規劃。這樣,既有利于污水回用,又減輕了城市排水管網系統的負擔,易于實現分期建設,符合我國國情。③在處理工藝選擇方面,應根據污水水質和再生水用戶水質的要求,對水處理單元進行多種組合,通過技術經濟比較來選擇出經濟可行、技術先進的污水處理流程。在滿足出水水質要求各項指標前提下進行經濟分析,除要考慮費用與技術等因素外,還應考慮該方案是否有利于實現污水再循環,即在原有技術和經濟分析因子的基礎上,增加“污水與物質再循環適應性”的比較因子。

    傳統的城市市政管理為了保證城市安全,都習慣于將雨水當作“洪水猛獸”,以“將地面降雨盡快排入城市雨水管道,快速排入河?!睘槭滓瓌t,忽略了雨水亦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這種理念。其實,蓄存、調節是涵養地下水、補充地表枯水流量的水文循環規律。在現代城市中,除了散布在市區的公園綠地及天然水體外,整個市區幾乎被一張不透水的大網所籠罩,阻隔了雨水向市區下部土壤的滲透,截斷了地下水徑流,嚴重影響了城區雨水的水文循環,造成雨季市區成災,枯水期小河干枯的局面。目前,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雨水的收集與利用,在我國的缺水地區已開始考慮利用雨水,但還沒有被人們普遍接受。合理地收集、蓄存、調節和利用,對改善市區的氣候環境,削減城市流域洪峰,降低城市面污染對城市流域的影響都是十分有利的。充分利用雨水資源,主要應考慮以下內容:①要科學合理地推導適合城市發展的暴雨強度計算公式,采取合理的截留滲透措施,加大地下滲入量,減少地表排放量;②選擇適當的排水標準,在保證城市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防洪措施。③提高河道的除澇標準,確保雨水排入河道時不受頂托;④合理規劃建造城市雨水蓄水和修復處理設施,將雨水收集與回用有機結合;⑤盡量采用雨污分流排水體制,降低城市流域水體的污染。

    5結束語

    城市流域水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規劃的研究,目的是在傳統的城市給水排水專業規劃的基礎之上,提出一些新的城市給水排水規劃理念。在當今人類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水危機情況下,采取更多的城市流域水資源循環利用的措施,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打下良好基礎,讓人類和社會得以更好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西琴.河流生態需水理論、方法與應用.

    [2] 任伯幟等.水資源利用與保護.

篇4

國內外城市及住宅區水循環利用現狀

1. 國外住宅區水循環利用現狀:國外對住宅區水循環利用非常重視,德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在此方面都有豐富的成功經驗。德國是歐洲開展雨水利用最好的國家,在城市的很多公共場所設有專門的雨水收集系統。很多小街巷都是以石塊鋪砌,留有縫隙,供雨水下滲,利用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處理后達到雜用水水質標準,用于街區公寓的廁所沖洗和景觀用水,大大節省了自來水的用量。此外德國還專門制定了有關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規,新建小區若無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將征收雨水排放設施費和雨水排放費。美國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對雨水利用給予重點支持。如科羅拉多州、佛羅里達州就曾分別制定了《雨水利用條例》,其中規定,新開發區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過開發前的水平,所有新開發區必須要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新加坡水資源匱乏,生活用水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經過深度處理和凈化的雨水和海水。在新加坡雨水利用的建設成本低,雨水經過深度處理作為飲用水的成本是海水淡化的三分之一。所以,新加坡在雨水收集及利用上具有很高的成效。

2. 國內住宅區水循環利用現狀:在國內,對雨水利用率比較高的城市和地區有北京、香港、臺灣等。近幾年隨著可持續概念的提出以及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很多城市開始重視節能減排,房地產行業也更加注重生態住宅的開發。但是小面積的利用雨水成效小,而且成本很高,雨水利用更應該上升到城市建設的層面上。在我國大部分城市中,道路的鋪裝一般都是透水性比較差柏油路和水泥路,雨水大多通過道路的下水道流向城市外的河流。很多地方甚至因為鋪裝的透水性較差,造成大面積積水,加重雨天城市交通擁堵。

處理水源

1. 生活廢水:對于小區內的生活廢水最好根據實際情況分別進行處理。例如,可以考慮將廚房廢水管道與衛生間的沖廁管道設為一個排污管道,該廢水因為污染物較多,所以可以考慮一起進行特定物理處理法。通過物理或機械作用去除廢水中不溶解的懸浮固體及油品,通過過濾、沉淀、離心分離、上浮等多道程序,最后達到中水水質一般標準。另外,人們的洗澡水、洗衣廢水以及洗漱廢水可以匯集到一個污水管道,因為該污水所含的化學物質較多,所以可以通過化學法進行水質處理,加入化學物質,通過化學反應,改變廢水中污染物的化學性質或物理性質,使之發生化學或物理狀態的變化,進而從水中除去。最后達到中水水質一般標準。

處理后的生活廢水如果已經達到了中水水質的一般標準,可以將其用于建設觀賞水景、澆灌小區內綠地、沖刷路面,或供小區居民洗車和沖洗馬桶,這樣不但節約了大量自來水,還可以為居民節省大量水費。

2. 雨水:雨水經收集后,既可直接用于小區雜用水、環境景觀用水和冷卻循環用水等,也可以將其簡單處理后下滲或回灌地下,補充地下水。在降雨量少而且不均勻的地區,如果雨水直接利用的經濟效益不高,可以考慮選擇雨水間接利用方案。

雨水的水質比一般回收水的水質要好很多,根據試驗研究顯示,雨水的pH值較低(平均約在5.6左右),在雨水收集過程中,降雨所帶入了許多收集面污染物或泥砂,而一般的污染物(如樹葉等)可經由篩網篩除,泥砂可經由沉淀及過濾的處理加以去除。此階段的雨水可以直接用于景觀用水,可作為植物噴灑澆灌。如果進一步將水質進行深度處理,還可以達到人們的生活用水的水質標準。

3. 實踐案例:大連大有恬園住宅小區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綜合考慮了小區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建筑節能等諸多方面因素,初步實現了住宅內外物質能源系統良性循環,無廢、無污染。小區建設了中水人工循環利用系統、地表水半自然循環利用系統和地下水自然循環利用系統,全面利用包括污水、雨水、地表涵養水等可利用水資源,開發形成了大有恬園獨創的生態住宅水循環利用系統。建設的自用污水處理站,使小區生活污水實現中水回用、污水零排放,每年可節省自來水30~40%,充分體現了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建設理念。大有恬園的節能、節水、節地,污水零排放,被譽為“大有恬園”模式。

結 語

如今,全世界都在提倡節能減排,努力建設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其根本目的是通過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也就是說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這就對水循環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我國而言,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生態住宅區的水循環利用經驗,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加強水循環的技術研究,提高水循環利用率,既能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又能減少洪澇災害。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基金資助: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2CJY037)

篇5

【關鍵詞】循環經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一、引言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一直是我國可持續化發展道路的重要研究內容,尤其是對于我國來講,不僅土地資源非常匱乏,而且土地資源分布不均衡,從而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本文研究了循環經濟的概念和內涵,進而總結了循環經濟對于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循環經濟理念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策略。

二、循環經濟的概念和特征

循環經濟在上個世紀末開始引入我國,并且在2005年被正式引入到經濟發展的策略中,循環經濟的概念主要是指,通過減少資源的利用,以及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再利用,能夠發揮資源利用的最大效率,盡量減少對資源的浪費。

循環經濟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資源的循環再利用,主要是從輸入端降低對資源的消耗,同時在生產過程中能夠進一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盡量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第二,通過提高資源的利用技術,能夠從技術角度進一步節約資源,同時降低資源消耗對環境的污染;第三,生產技術方面,在進行生產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對資源的消耗,需要利用可持續的理念進行生產,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能夠使得經濟獲得綠色發展。

三、循環經濟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

通過以上對循環經濟概念的論述可以知道,循環經濟對于土地等其他資源都能夠形成有效的利用模式,可以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降低資源的使用速率。因此,可以說循環經濟對于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人們土地資源保護意識

對于早期的土地資源利用來講,人們沒有對土地資源形成一定的保護意識,在生產過程中對土地資源進行破壞和浪費,從而使得土地資源變得進一步匱乏。當循環經濟的概念提出之后,能夠幫助人們樹立土地資源的保護意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使得人們充分認識到土地資源的不足,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能夠用來種植的土地資源非常稀少,加上我國的人口眾多,如果不對土地資源加以保護,那么很可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但是,循環經濟的概念提出之后,能夠使得人們充分認識到土地資源的不足,從而進一步在實際行動中保護土地資源;第二,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保持經濟穩定健康的增長,而且需要對周圍的環境進行保護,所以循環經濟的概念能夠更好地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未來方向。

(二)循環經濟使得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成為重要導向

循環經濟的概念,為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產生了重要導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循環經濟通過自身的各個環節,能夠形成有效的閉合式的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對于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給予一定的啟發,從而使得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能夠從理念和實際操作方向轉變;第二,循環經濟中的多項原則,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造成了重要的影響。循環經濟的實施也包括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因此循環經濟中的多項原則可以被借鑒,從而用到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實施過程中,更好地指導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向和實施過程。

四、循環經濟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策略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論述,循環經濟概念的引入不僅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方向,而且為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我國土地資源的循環利用,必須要在循環經濟的概念下,更好地發揮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策略的作用。為此,可以參考以下幾點策略:

(一)實現土地資源的減量化

土地資源的減量化主要是指進一步降低土地資源的占用率,使得土地資源的總量在一段時間內出現穩定的減少。為此可以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在農村進行城鎮化建設,使得農村人口及產業方向都向著城鎮集中發展,同時在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盡量減少對土地資源的占用,維持土地資源在一段時期內的穩定;第二,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組織,對于部分土地資源的使用需要進行明確的規劃,建立農田保護區,盡量減少建筑用地、工業用地對農田資源的占用;第三,注意對生態敏感區的保護,一些生態敏感區不僅僅資源不可重復再生,而且其中生長著很多珍惜的動植物,所以需要注意對生態敏感區的保護,不要刻意建造生態保護圈,尊重生態敏感地區的自然發展。

(二)減少廢棄土地資源

通過本文的調查和研究顯示,很多地區對于一些不太肥沃的土地地區進行了廢棄處理,這與目前提倡的循環經濟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理念是相悖的。所以,為了更好地在循環經濟的理念下,更好地促進土地資源的循環利用,就需要進一步減少土地資源的廢棄,為此可以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一些人為的干預,使得土地保持持續的肥沃程度,例如:可以通過人工測量土地肥沃度的方式,對于缺乏肥沃度的土地進行人為干預,幫助土地資源盡快恢復肥沃程度,從而能夠被進一步利用起來;第二,多種土地利用方式相結合,對于一些地區的土地,可能確實不太適宜種植農作物,因此可以鼓勵人們發展林業或者畜牧業,從而提高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廢棄土地資源的量;第三,主要土地的休養生息,當土地為農作物提供營養之后,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修養聲息,這段時間可以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其他農業勞動,不僅能夠使得土地恢復肥沃程度,而且可以幫助農民對土地做到可持續利用。

(三)土地資源的再利用

目前,我國的土地資源是非常匱乏的,為了更好地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就需要對土地資源進行再利用,為此可以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對土地資源進行優化和調整,一些土地資源可能由于各種原因,受到了災害無法發揮其原有的作用。對于這種類型的土地應該給予治理和改造,使得土地資源能夠滿足土地利用的質量;第二,加大對土地資源的投入,通過多種形式的資金投入方式,籌集更多的資金對土地進行改造和治理,不斷豐富我國的土地資源的數量,使其能夠不斷被利用;第三,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從規章制度方面,以強制的方式要求人們更好地做到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從而能夠不斷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

五、小結

土地資源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地資源非常匱乏,要求我們對土地資源進行可持續利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循環經濟的概念和內涵,進而提出了循環經濟的視角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如何利用循環經濟理念,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策略。相信,隨著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方式的不斷完善,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土地資源的發展和利用,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小敏,張軍.GIS 支持下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J].土壤學報,2012,49(1):1-8.

篇6

【關鍵詞】循環經濟 企業會計 環境會計

隨著世界工業的發展,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在逐漸上升,但是因為很多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造成需求與供應之間的矛盾加深。為了緩解這一矛盾,在企業的生產中逐漸改變以往的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而會計是為企業經濟服務的,循環經濟的引入勢必會對企業會計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引發一些企業會計問題。

一、循環經濟及其產生的背景

循環經濟是以實現循環利用為目標,堅持減量化和再利用的原則,按照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運行的經濟模式。實現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較小的環境成本和資源消耗,實現盡可能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其基本特征是:在資源的開采中要堅持綜合性的開發和回收利用,資源消耗中要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在整個社會的消費環節要提倡綠色消費。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社會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西方國家開始對環境會計進行了研究,對環境會計目標、計量、成本以及負債確認等都做了相關的規定,而我國也開始將其融合之后對環境會計假設、信息披露等進行了研究,但是由于當時的經濟發展不足,還是處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階段,處于末端治理。到了上世紀80年代,人們的目光逐漸從污染末端到污染源頭轉變,到了90年代,世界各國將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將預防取代了治理,逐漸走向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在這種大形勢下,我國也積極研究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并且頒布了一系列與循環經濟發展有關的政策和條令。

二、循環經濟下企業會計問題

在當前的世界中,循環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國內外理論界對循環經濟的研究和實踐也在進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數都是圍繞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的而研究,而對于在循環經濟對年企業會計的挑戰的研究比較少,所以需要對循環經濟下企業會計目標、會計對象等進行相應的分析和闡述。

(1)會計目標。在以往經濟環境中會計目標主要是向政府管理機構、投資者、權益人等與環境利益有關系的人提供經濟活動主體對自己環境受托責任的執行情況,以及一些與理性投資和決策有關系的信息,在這里受托責任是指末端治理責任。但是在循環經濟下,企業的受托責任不僅是末端的治理,還包括污染源的治理,要求企業實現零排放和高回收,所以循環經濟下企業會計目標應該調整為向政府管理機構、投資者、權益人等與環境利益有關系的人提供經濟活動主體按照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受托責任的執行情況,以及一些與理性投資和決策有關系的信息。

(2)會計要素。在循環經濟環境中,企業會計所有反映是企業以循環經濟為基礎開展經濟活動的真實情況,所以在循環經濟中企業的會計要素應該包括循環經濟成本、負債、收入以及利潤。其中循環經濟成本指的是企業按照循環經濟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或者是在執行環境目標要求的過程中付出的其他成本;循環經濟負債指的是企業符合債務確認標準的與循環經濟成本有關系的義務;循環經濟收入指的是企業符合債務確認標準的與循環經濟成本有關系的經濟利益;循環經濟利潤就是循環經濟的收入和成本之差。

(3)會計計量。在循環經濟環境中,企業會計要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預防、治理污染以及資源循環利用信息進行反映,與以往不同,企業有些資產、負債、收入等需要采用非貨幣進行計量,例如,在廢棄物的排放量計算中就需要采用非貨幣計量,所以循環經濟中要執行多重化計量,但是企業財務會計是以貨幣會計為基礎的,因此還需要借助價值評估辦法用貨幣信息代替非貨幣信息,而當前市場中價值評估辦法的科學性不強,循環經濟的會計計量還是存在較大的困難。

(4)會計信息披露。在循環經濟條件下,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增加,要保證企業財務報表能對企業成本費用和資源開采中的節約情況進行充分的披露必須要堅持以下三點:第一,在企業的會計報表中要設置循環經濟下企業會計各要素科目,其內容能在會計報表中反映出來。第二,對會計報表的要不斷完善,在報表附注中應該對企業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治理標準注明。第三,在企業會計還要對企業治理的措施和政策進行披露。

(5)會計準則。全球經濟發展到如今,絕大多數國家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都已接受,并且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也積極倡導經濟模式的轉變,所以如何提供與循環經濟相關的會計信息就顯得非常重要,要發揮循環經濟中會計的作用,必須要制定相應的企業會計準則,我國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中要借助國外的先進研究成果,盡快制定循環經濟會計準則。

會計概念框架構建。會計概念框架與會計理論發展水平,會計業務的順利開展都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概念框架是由相互關聯的基本觀念和目標組成的邏輯一致的體系,能引導首尾一貫的準則。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對企業會計準則進行修訂和重新頒布真實的體現了會計概念框架對于企業會計準則的重要意義。所以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應該對循環會計概念框架進行深入的研究,盡早確立。

總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實現了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加強了對環境的保護。在循環經濟下,企業會計必然面臨更多的挑戰,所以必須要借鑒一些成功的會計研究成果,以循環經濟為主研究企業相關的會計問題,從而能保證循環經濟下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垂直綠化;資源循環利用;建筑節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urban construction, building density has showed a trend of rapid growth.At the same time,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plant is dwindling, people need to look for a new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vertical greening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perpendicular afforest not only solved the problem of the planar green area less and less, but also provides effective solution of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s and resources waste problem.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clear the necessity of vertical gree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idential vertical greening from the circulatory system,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whole life cycle to the recycling of resources.

[Key words] vertical greening;resources recycling;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1.引言

當前城市建筑密度越來越大,相對應的就是綠化用地面積越來越少,同時建筑的形體趨于縱向發展,建造高層超高層是未來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建筑運行產生的超額熱量使得城市呼吸系統功能紊亂、自我修復功能降低,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應接不暇,已經嚴重違背我國推崇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初衷。

我國每年有將近20億平方米的新增建筑物,幾乎達到全球新增建筑總量的二分之一。要從鱗次櫛比的鋼筋混凝土大廈中奪取綠化面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垂直綠化。高層建筑的特點是縱向面積遠超過占地面積,所以垂直綠化是實現綠色建筑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承擔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主力軍,它同時具備節能、環保兩大功能,符合國家倡導的建筑節能和發展可持續建筑的理念。本文主將從資源循環利用的角度結合新型的垂直綠化技術對住宅進行設計,從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出發,建立一個封閉的物質能源自循環系統。

2.垂直綠化綜述

2.1垂直綠化的概念

到目前為止垂直綠化的概念一直處于模糊不清的狀態,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還處于不斷地完善和發展中。大多數垂直綠化定義等同于立體綠化,泛指用攀緣植物或者其他植物來裝飾墻面、陽臺、屋頂、棚架的一種綠化形式,以達到美化和維護生態的目的[1]。

2.2垂直綠化的意義

2.2.1節約能源

硬化的水泥比土壤和植被的吸熱能力強的多,這也是導致城市熱島效應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可以降低建筑表面的溫度,減少制冷負荷,進而減少大氣中的熱氣排放量。以炎熱的夏季氣溫來說,垂直綠化墻面是普通墻面吸收太陽輻射量的2/3,植物覆蓋層里面和周邊20cm內的微環境溫度降低0.3-4.6攝氏度,相對濕度提高4.1-9.7個百分點[2]。Katia Perini等人[3],利用凈現值(NVP)、內部收益率(NPV)和投資回收期(PBP)三個經濟參數對垂直綠化墻體的經濟效益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垂直綠化體系是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

2.2.2減少噪音

城市不僅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而且交通擁擠。危害城市居民的除了空氣污染,還有噪音污染。利用植物降噪既有經濟性又有美學價值。當然僅僅一株植物肯定達不到降噪的效果,但是如果以植物墻這種群落的形式出現,效果就顯而易見了。錯綜交疊的植物莖葉可以大量吸收與偏轉噪音;葉子表面的茸毛和很多的小氣孔有著和吸聲纖維板一樣的作用,這些都會起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2.2.3美化生活環境

生硬的建筑物被綠色的植物外衣包裹后,整個線條都變得柔和起來,被賦予了一定的動態美。我國可以用于垂直綠化的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每種植物都會有不一樣的形態、顏色和質感,而且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展現不一樣的美。對于一些特殊的商業建筑,同樣可以通過垂直綠化來打造個性的外觀,以此提高建筑品質,吸引更多的顧客,提升其商業價值。

3.住宅資源的循環利用

住宅資源的循環利用是以住宅的整個生命周期為研究對象, 以耐久性、資源循環、降低能耗和有效利用能源為目的, 并要求使其有效地發揮整體功能[4]。我們的目標是在全壽命期內把資源循環、建筑節能和建筑的耐久性聯系起來。首先資源的循環包括兩個方面:

3.1預測整個壽命期內所需資源的投入量和拆除后廢棄物的排放量,分析廢料產生的原因,依據資源能源減少排放、循環利用原則,把原材料和廢料聯系起來,組成一個基礎能源循環系統??沙掷m住宅既要符合基本的穩固性框架結構,又要使其內部構造具有一定的可變性,適應由于家庭生活階段的變化或者是家居設備功能的提升而引起改造需求[5] ,這種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的使用價值。

3.2在建筑運營階段利用垂直綠化技術、中水處理技術以及發酵技術等處理生活垃圾、生活廢水和雨水,創建帶有自循環系統的綠色生態住宅,如圖1所示。

圖1 創建一棟住宅的自循環系統

4.可用于垂直綠化的循環資源

傳統住宅樓的生活用水是由城市供水管網統一供應,而筆者設計的這個垂直綠化節能環保住宅,摒棄了傳統建筑的不足,把飲用水、清潔用水以及灌溉用水分開供應分開處理。普通家庭用水結構中,每人每天飲用水、洗刷用水總共占69.8%[6],這些廢水如果直接排掉很浪費,完全可以通過中水處理系統,達到一定的清潔標準后,一部分送入清潔用水管作為非飲用水被用于廁所用水、拖地用水,一部分送入灌溉管道用于住宅的垂直綠化用水。還有一項比重比較大的生活用水,就是廁所用水,占總用水量的25.9%,人糞尿和洗滌污水混合排放會導致污水中有機物含量少,洗滌劑含量多,農用價值極低。所以最好在外墻專門設置排糞管道,把廁所廢水專門排入小區沼氣池集中發酵處理,既可以為垂直綠化和小區綠化提供養分,也可以為建筑物提供燃燒能源。

圖2 生活垃圾構成

圖3 廚余垃圾的處理流程

除了上述兩種需要被處理的污水,還有兩種廢水可以被直接利用,一是空調的冷凝水,另一是雨水??照{冷凝水屬于中性水,如果集中收集起來會是很好的水資源,直接用來灌溉有利于植物生長。在造價方面,住宅小區的人口密度相對較大,所以水處理系統的投資就相對比較小。例如:北京萬國城Moma采用的中水循環利用系統、雨水收集系統和直飲水系統,只使得建筑整體投資多出10元/m2 ,而其帶來的經濟效益確是不可估量的[7]。

除了生活廢水,生活垃圾也可以被循環利用。如圖表1所示:占比例最大的是廚余垃圾,這類垃圾的特點是含水率及油脂含量高,極易腐敗。傳統廚余垃圾處理方式多為填埋,這種方式不僅嚴重污染水土資源,而且危害人類健康。所可以采用高溫滅菌、固液分離和干燥壓縮等技術,加以重新利用。如圖2所示,廚余垃圾經過高溫滅菌、固液分離后殘余的液體再通過厭氧發酵可變為液態有機肥料,剩余的固體再通過生物發酵又可變為非常優質的蛋白質飼料,這些都可以作為植物養分的供給原料。

5.結束語

住宅垂直綠化自循環系統的建立,既符合運行過程節能的要求又符合資源循環利用的要求,更與國家提倡的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和節能建筑相吻合。給建筑物穿上綠色的外衣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提議,只是一直沒有被環境建設部門重視與執行。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后期養護成本偏高,所以本文提倡利用住宅自循環系統,供給植物水分和養分,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節約能源,美化環境。當然本文提及的循環系統只是一個框架性的構思,真正的實施必然要涉及一系列的技術問題,在此作為引玉之磚,希望引起有關專家學者在此方面的深入研究,為建設生態城市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付志昂,張明輝.現代城市垂直綠化探析[J] .現代農業科技,2009(1):70-71

[2] 姜惠樂,尹莉娜,韓龍.基于群落結構的杭州市公共建筑物立體綠化溫濕效應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3.3(6):1359-1365

[3]Katia Perini,Paolo Rosasco. Cost-benefit analysis for green facades and living wall system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Volume 70, December 2013, Pages 110-121

[4]李大華,徐龍 .論資源循環型住宅建設[J] .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8(4):261-263

[5]劉鎮江.從資源循環利用探討可持續的住宅設計[J].中華居民,2013.1:44-45

[6]魏琰,文仁樹.單元房污水循環利用與改造構想[J].建筑節能,2008(6):69-71

[7]付磊,李玲.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環境―高層住宅”控制系統的初探[J] .江西科學,2009.6(3):375-378

作者簡介:

篇8

循環經濟是目前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現在而言,循環經濟的研究方向為:如何將“廢物”變廢為寶;同類產品的頻繁交易產生的浪費問題;生產過剩和過度消費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本文將針對三個方向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

循環經濟;廢物;浪費;生產過剩;過度消費

引言

1960年以來,循環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在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循環經濟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文獻接踵而來。但是,循環經濟的各項理論仍比較分散,沒有同意的定位和框架。本文主要從下述方面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評價。最后對循環經濟的未來進行探索。

一、循環經濟的研究概況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是“宇宙飛船經濟”但是他的概念是由Prarce提出的,20世紀末循環經濟被引入到中國,之后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循環經濟已經擴展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循環經濟作為一門學科還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

二、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外延

已有研究表明,循環經濟是針對傳統經濟而言的,循環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的本質特征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以這種本質作為循環經濟的起點進行分析的話,可以理解循環經濟的內涵就是資源循環利用。但是,這并不是唯一的定義,到目前為止其定義比較權威的已經超過了十種,中國學術界對循環經濟的理解各執己見,至今無法統一。這就說明學術界也沒有統一的研究主線。既然如此,循環經濟的研究核心到底是什么呢?實際上,資源加工成產品,產品報廢成了廢物與資源加工成產品,產品在進行利用形成再生資源的根本區別只是對“廢物”觀念不同罷了。第二者的循環本質是廢物資源化,循環模式的核心在于把廢物看成資源,這是從全局的視角看待資源問題。廢物資源化就是變廢為寶。這個過程前期需要的政府的干預。并不是所有的廢物都可以變廢為寶。這要需要三個條件。第一,廢物要具有其發揮的作用;第二,廢物能夠具有其研發的意義即科研發性;第三經濟行為主體可以從其獲得利益。利用“廢物”的時候要合法,只有擁有了“廢物”才能夠合理的開發研究,因此合法便是利用的前提,擁有研究技術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在變廢為寶這個過程中,這三個條件很難都具備,這時需要依靠當地政府的干預以及人脈關系,從而推進“廢物”的開發利用。上訴模式季節為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這種物質循環模式。在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假定的是一種理想的經濟狀態,但是“廢物”具有不穩定性,這就使得這種理想的研究模式具有不確定性。事物的本態是研究的核心,要通過對事物的本真形態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循環經濟的起源源自于Building的“宇宙飛船經濟”,這個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使得資源在宇宙飛船上得到可持續的利用。這個理論也是理想狀態下的。同樣的,富貴的人會想到慢慢的來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貧窮的就是努力的解決溫飽。這些例子都是為了說明,各種行為主體之間的差異性??赡芤粋€個體的保護,而另一個個體在嚴重的破壞。要注重經濟行為主體的多樣性,保持主體間的差異和資源節約效果的平衡。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的重點內容包括了分析單個和多個經濟行為主體,對整體的資源進行的衡量,進而推斷出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以及防止生產過剩和過度消費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個重要的途徑。最初的循環經濟的思想來源于外國,“宇宙飛船經濟”思想,它和新古典經濟學的思想表達恰恰相反?!坝钪骘w船經濟”所支持的就是資源的循環利用,他們對這個才有特別積極的態度。而新古典經濟學,把事物本身都看成了悲觀的存在著,他們悲觀的面對了循環經濟的治理。上述懂循環經濟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循環經濟是利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行的一項活動。同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是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循環經濟不同于傳統的經濟模式,它們的區別就在于在資源的判斷標準不同。傳統的經濟模式就是發揮其現有的貨幣價值而循環經濟注重于資源的有效和合理利用,最優化的發揮其社會價值和環保價值。總體上可以看出,循環經濟的核心就是“經濟”,其關系到了經濟行為主體的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循環經濟是一種最優化的狀態,是人們所追求的能夠合理利用資源滿足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的最優配置和利用的最大化。所以在進行循環經濟的同時要考慮經濟行為主體資源的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可見,循環經濟的研究主體包括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

三、總結

通過對全文的了解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第一。循環經濟理論呈現“漂移狀態”,學者們各持己見,一直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循環經濟也面臨著“破碎困境”,循環經濟隨時可能會破碎。第二,經濟如何成功的實現轉型的根本在于是否建立了廢物資源化機制,沒有建立廢物資源化機制就會使得不同的經濟行為主體在制造廢物和利用廢物之間的選擇不一致,這將會大大阻礙全球經濟成功轉型。第三,循環經濟理論關注的不變主題是資源效用,循環經濟理論研究必須堅持的準則是資源效用的最大化和最優配置。第四,合理控制規模,學會創新,加強制度設計,是成功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基本戰略。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模式是233145模式。第五,以生態效率為核心的方法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加以改進。要使循環經濟理論更加完善,更加系統,以后需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①產品交易買賣將會產生資源浪費問題,需針對這種問題進行研究并找到治理辦法。②加強對如何形成廢物資源化進行研究。③加強對物質效率的定量計算進行研究。④產品生產過多過剩和人們過度的消費將會產生的資源浪費問題,加強對這種問題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并找到治理的辦法。⑤加強對資源效用的度量標準研究,和如何用數學表達和制度設計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的大趨勢[J].當代生態農業,2002(Z1).

[2]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的大趨勢[J].當代生態農業,2002(Z1).

[3]楊華峰,張華玲.論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09).

篇9

關鍵詞:低碳裝;文獻綜述;趨勢

服裝作為人類文化史的一種載體,幾千年來大放異彩,不僅體現著自然環境之美,也體現著社會環境之美?,F在,“低碳裝”雖然是個新概念,提出的卻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中國服裝行業作為資源消耗型行業,如何把“低碳環?!焙头b的“時尚”結合起來,是服裝從業者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

1.低碳裝的研究歷程

“低碳經濟”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已經深入到各個行業,人們也開始用“低碳”來審視服裝的功能,相繼出現了一些特有名詞:“碳標簽”、“衣年輪”、“碳足跡”。

我國對低碳服裝的研究遠遠遲于西方發達國家。2006年底,我國第一部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隨后有了低碳經濟和中國能源與環境保護之說,相繼低碳經濟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并納入了十二五規劃,逐漸深入人心。近年來,國內各知名企業分分提出了各自的低碳理念,比如:可回收的別致展館、展示環保型服裝、實行體驗式加盟模式、提供人性化服務等。服裝科學理論上也對服裝進行了低碳綠色環保研究,這方面的成果有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顧怡敏的《“綠色設計”理念在服裝設計與生產中的運用》,重慶師范大學藝術設計系教師李愛英的《服裝設計新理念》,中國時尚產業經濟研究專家李凱洛的《降低碳排放-誰來買單》武漢理工大學與設計學院徐進波和王娜的《綠色設計-設計的課持續發展之路》等等。

2.低碳裝的研究內容

2.1 低碳裝的含義

低碳裝:泛指生產和消耗的低碳新概念全部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總量很低的服裝,實現低碳裝的方法包括選用碳排放總量低的服裝,選用可循環利用材料制成的服裝,及增加服裝利用率、減小服裝消耗總量等。

2.2 低碳裝的設計方法

服裝的低碳設計凸顯在整個紡織服裝行業的每個環節,主要涵蓋有以下幾方面的主要內容:

2.2.1 設計風格低碳化

在服裝設計中,低碳設計既是一種設計理念,也是一種全新的設計技術,對設計師也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它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目標,降低碳排放量為宗旨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從而在衣―人―自然三者之間創造出一種全新互動的關系。在服裝設計領域,其實現方法在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兩種風格:

一、簡約風格:遵循歐洲現代主義建筑大師Mies Vander Rohe的名言“Less is more”的簡約設計美學,用最概括、準確、精煉的設計語言來追求服裝的美感,在設計過程中使用“減法原則”,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環節或過渡裝飾環節,尊重服裝本身實用的特性,把產品造型簡化至極致,去掉了冗繁的形式,最終達到表現簡結、合理、實用的服裝風格。

二、環保風格:環保風格在服裝低碳設計上主要體現在對材料的運用以及對新型環保材料的開發這兩個方面:(1)材料的選用,當低碳和服飾開始對話,不少品牌都開始嘗試綠色概念,推出環保服飾。棉、麻等天然纖維的紡織物對維護生態平衡和保護自然環境高于人造纖維,設計師在選用服裝材料及其搭配時,應大力倡導綠色環保的天然纖維面料,不僅穿著舒適、健康,而且減少對環境的污染。(2)加快新型環保材料的開發,近年來,世界紡織服裝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推進綠色環保方面做出不少成績,服裝行業與科學家聯合對環保材料進行研發,不斷推出新型環保材料,比如再生玻璃纖維、功能性真絲、“天絲”纖維、牛奶纖維,大豆纖維、玉米纖維、竹纖維,以及甘蔗、劍麻、芒麻、亞麻、香蕉葉等植物纖維都被制成了服裝面料,這些新開發出來的新型纖維服裝面料為實現綠色環保設計提供了有力的材料保障。

2.2.2 生產銷售過程低碳化

服裝的生產銷售過程也是一個環保大問題,比如說在服裝包裝上面,用料一度的浪費是人人可見的,并且這些包裝袋一般都在消費者購買回家后被作為垃圾丟棄,其使用周期不僅短暫,還對環境造成了極大污染。如果能加入低碳設計理念,設計上采用實用簡單的包裝結構,材料上選用可以回收再次利用、易處理或循環再生的環保材料,一方面它可以使服裝產品具有低碳綠色產品的整體形象和市場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可以使包裝袋被消費者丟棄后又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再次還節約了有限的資源,從實處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其他環節,像打造節能門店,店面櫥窗設計時采用可持續使用的木材、節能LED照明設備;積極開發統倉配送系統,減少貨物運輸中的送貨里程也是減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徑。

2.2.3 廢棄過程低碳化

低碳服裝產品的生命周期不在是簡單的“從搖籃到墳墓”,而是發展到“從搖籃到再生”,也就是除了產品的壽命外,還包括產品的回收、利用和再處理。需要理解的是,要達到服裝產品廢棄過程的完全“低碳”是不可能的,只是通過高科技將其“非低碳”程度降到最低。中國李寧品牌就引入帝人集團的“ECO CIRCLE”技術來倡導低碳裝,該技術能循環利用聚酯原料生產的面料制成的服裝,雖然運用這項技術的成本還沒有完全降下來,但是隨著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這些循環再生面料技術也會贏來更多的市場。

3.低碳裝研究存在的問題

低碳,絕不只是炒概念,低碳文化是貫穿始終,是不改變的,變的只是表現形式,傳達的永遠是以人為本,社會持續、經濟持續、資源持續的思維理念。雖然當前我們只是停留在低碳理念上的傳播,相信不久的將來,會迎來真正的服裝低碳時代。當然,如果僅把碳排放的注意力放在設計環節上,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在占領永久的市場,就要加強低碳理念在生產、銷售、使用環節及回收機制的樹立,從整體出發,將低碳進行到底,即使成本上升也值的。服裝生產不是單一行業的成果,原材料生產、運輸印染服裝設計材料裁剪成衣生產制造銷售、使用回收、處理循環利用,這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企業鏈,低碳理念的傳播并非只是某一個環節能單獨完成的,做到整個企業鏈的低碳才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更好的發展。

4.結束語

低碳裝的市場前景是毋庸置疑的。誰使用的材質更環保,誰的設計、工藝更綠色,誰對環境危害更小,誰才會創造未來服裝品牌,才能掌控未來服裝企業的核心科技、核心價值??梢院敛豢鋸埖卣f,今后的市場誰抓住了低碳服裝核心價值,誰就將占據未來服裝行業龍頭老大的交椅。面對新的時代特征,服裝從業人員應肩負起歷史責任,未雨綢繆,謀劃未來,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時尚內涵的設計理念,倡導低碳、創新之風,開啟服裝的低碳時代。(四川大學輕紡與食品學院;四川;成都;610065)

參考文獻:

[1] 奕芭.服裝流行“低碳”概念.中國消費者報,2009-11-25-第C03版

[2] 王翔.低碳經濟高調出場(服裝經濟).中國紡織報,2009-12-11-第005版

[3] 李超德.低碳裝的懷想.觀察.

篇10

2003年,通過美國環境改善委員會(Committee o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和綠色化學協會(Green Chemistry Institute)等多方的努力,美國化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加入了每年4月22日舉行的慶祝世界地球日活動,這是一年一度 “化學家慶祝地球日”(Chemists Celebrate Earth Day,CCED)活動的開始。本文介紹2007年度美國化學會世界地球日化學實驗活動,以期為我國化學新課程教學提供一點參考。

1 美國化學會2007年世界地球日活動簡介

美國化學會每年紀念“世界地球日”的活動都嚴格遵守“化學家慶祝地球日"活動章程,通常圍繞4個方面的話題(水,空氣,植物/土壤,循環利用)確定一個年度主題。如2003年“化學樹(Chemical Tree)”,2004年“你了解水嗎?(What do you know about H2O)”,2005年“無處不在的空氣(Air,here,there,everywhere)”,2006年“土壤探秘(Dig it(soil)!)”。

為了使公眾掌握回收可循環利用物質的有關步驟,2007年美國化學會確定了"循環利用――化學可以做到!(Recycling-Chemistry Can!)”的年度主題。為了使慶祝活動順利開展,美國化學會的120個地方組織指定了138名協調員參與管理,美國化學會成員的參與數比往年增加了30%,使得2007年度的“化學家慶祝地球日”活動盛況空前。和前幾年一樣,圍繞2007年度主題,美國化學會組織了面向全美中小學學生及兒童的競賽活動,活動分為四個組別:幼兒園~2年級,3 ~4年級,5 ~8年級,9~12年級。2007年,美國化學會將獎勵給每一組別獲得一等獎的參與者價值150美元的獎品,獲得二等獎的參與者價值75美元的獎品,獎勵比往年有了明顯的提高。

2 美國化學會2007年世界地球日化學實驗活動

美國化學會每年所設計的操作簡單、緊扣年度主題的化學實驗活動已成為化學家慶祝世界地球日活動中的重要項目。該項目的推出一方面是通過開展與主題相關的化學實驗活動,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環保意識,加深對環境的了解。另一方面,美國化學會也希望所有化學會成員、化學教育工作者以及熱愛化學的人利用化學實驗活動向公眾展示化學在人類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下面介紹2007年度主題“循環利用――化學可以做到”開展的面向中學生的2個具有生活化、操作性強的實驗活動。

實驗活動一垃圾滲出液:垃圾處理及產生的滲出液

活動要求:要求學生用所給材料制作一個老式垃圾填埋模型,并對其進行環境評價。另外,學生要設計出一個新型的現代化垃圾填埋模型。要求該垃圾填埋模型:①能夠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例如,滲出液可以收集起來送到污水處理廠去處理),②處理相同數量的垃圾所占據的場地盡可能小。

實驗用品:2只透明干凈的塑料飲料瓶、各種各樣的谷類食品、天平、(蔬菜, 水果)搗碎器、牛奶(水)、碗、記號筆、量筒、剪刀、吸管等。

實驗步驟:

①取2只透明干凈的塑料飲料瓶,剪去其上半部分,使用飲料瓶下半部分。然后在第一只飲料瓶的底部邊緣刺4~5個小孔,并在其下面放置一只碗。

②測量并記錄1杯(約240mL)各種各樣的谷類食品(模擬固體生活垃圾)的質量。把這些谷類食品放進第一只飲料瓶(模擬老式垃圾填埋模型)中,然后用搗碎器擠壓這些谷類食品。

③把兩只飲料瓶并排放置,根據第一只飲料瓶中擠壓過谷類食品的高度,在第二只飲料瓶上做一標記線。然后向第二只飲料瓶中注入水達到標記線,用量筒測量并記錄水的體積即為擠壓過谷類食品的體積。

④量取半杯(約120mL)牛奶(水)。慢慢倒入上述擠壓過的谷類食品上面,模擬下雨。觀察流出的液體即滲出液,也稱為垃圾滲出液。記錄所觀察到的現象,并回答問題2。

⑤用第二只飲料瓶和其他材料設計制作一個現代化垃圾填埋模型。然后重復上述實驗步驟。

問題與討論:

①利用實驗步驟②和③所測定的數據,計算老式垃圾填埋的垃圾密度。

②觀察經過老式垃圾填埋場流出液體的顏色?流出液體中是否夾雜固體?

③描述所設計的現代化垃圾填埋模型及其特殊作用,以及該垃圾填埋模型在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中所起的作用?

④谷類食品(模擬固體生活垃圾)種類是否會影響滲出液?

⑤如果這些谷類食品碎片(模擬固體生活垃圾)是一些可循環利用的物質如報紙、鋁片之類的,又怎么辦呢?

這個活動是用谷類食品模擬生活垃圾和傾倒牛奶(水)模擬下雨,去模擬下雨天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滲出液這一概念?;顒又?,學生通過問題討論,將認識到垃圾填埋場的滲出液會污染其周圍的水體、土壤和空氣,并會危害人類健康。活動中所用到的塑料瓶是一個可循環利用材料,也體現了實驗活動契合年度主題“循環利用―化學可以做到”的要求。通過活動,學生能認識到他們每天扔掉多少生活垃圾,會去考慮如何去處理這些生活垃圾,讓學生明白“循環利用―化學可以做到,大家也能做到”的道理。右圖是學生設計的現代化垃圾填埋模型。

實驗活動二:垃圾分類回收

活動要求:每個小組應能檢測出每種物質的2種物理性質,然后設計出垃圾分類流程圖和傳送帶圖表。然后根據設計去分離所給的7種可循環利用的材料?;顒咏Y束后,每個小組的發言人要講述自己所在小組是如何分離這些可循環利用物質的,解釋流程圖并要展示設計的傳送帶圖表。

注:在學生所設計的傳送帶系統中是不允許用手去操作的。在整個分類回收系統中的眾多操作中,只允許其中一個學生用手去轉移物品。

活動材料:

待分類回收的7種物質:4塊2cm×2 cm 聚乙烯對苯二酸脂片(PETE)、4塊2cm×2 cm 高密度聚乙烯片(HDPE)、4塊2cm×2 cm 低密度聚乙烯片(LDPE)、4塊玻璃片、4塊3cm×3 cm 鋁片、4只回形針、4塊3cm×3 cm 報紙片。

實驗用品及設備:紙巾、磁鐵、導電檢測器、鼓風機(帶有導管)、4―6塊8cm×8cm 塑料片、4―5根導管、3個400mL大口杯、熱水、7只杯子等。

活動組織:活動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生2人或者多人組成一個小組,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每個小組中有下面四種角色成員。

實驗師(技師):測試并記錄物質的物理性質(如密度、質量等),只允許測試每種物質的2種物理性質。

工程師:編制一份分離回收物質的流程圖;協助通訊員解釋如何制作傳送帶,協助把流程圖和小組發言人介紹給班級同學。

安全管理員:管理熱水;檢查傳送帶;安全監控;活動中是否用手的監控人;協助實驗師(技師)測試物質的物理性質。

小組發言人、質量控制檢測員:解釋本小組如何設計傳送帶;設計、繪制并展示傳送帶圖表;協助解釋流程圖;監視使用合適的設備;協助工程師編制流程圖。

流程圖

這是一個學生設計垃圾分類回收生產線的開放性探究活動?;顒又?,不需要對學生的方案進行簡單的“對、錯”評價,而是針對他們的流程圖和設計的傳送帶圖表以及小組成員回答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活動所要求學生設計的垃圾分類流程圖和傳送帶圖表,只是說明了學生針對垃圾分類所做的一個計劃。上圖是學生設計的流程圖及傳送帶示例。

傳送帶圖表(傳送帶分為兩個部分)

3 美國化學會2007年世界地球日化學實驗活動特點評析

3.1 活動內容貼近生活、社會

垃圾滲出液、垃圾分類回收這兩個活動的內容都是學生生活中所熟悉的,這就有利于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通過設計現代化垃圾填埋模型、垃圾分類回收流程圖以及傳送帶的設計過程中的角色扮演活動,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探究,有助于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和真實的情感體驗。

3.2 活動用品取材于生活

雖然美國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但是在化學實驗活動中,還是提倡使用成本低、取材容易的生活物品來完成實驗活動。如活動所用到的谷類食品、剪刀、碗、吸管、報紙、玻璃片等均取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化學實驗材料,學生感到親切,不僅對增強化學實驗活動的親和力具有一定的意義,而且對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也有所幫助。

3.3活動簡單,易于開展

實驗活動中所用的材料都十分簡單,容易找到,這就使得活動易于開展。如活動一中的容器就是剪去一只干凈透明的塑料飲料瓶的上半部分即可,活動二中用到的高密度聚乙烯片可從各種飲料瓶上剪得,低密度聚乙烯可從垃圾袋上剪得。另外,活動中所涉及的知識也很簡單,沒有什么復雜的概念。如活動二中在進行垃圾分類回收的方案設計過程中,只涉及到與可循環利用物質的物理性質知識,如密度、質量、磁性、材料高溫下是否變形等知識點,這樣學生進行活動時理解起來都容易。

我們知道,垃圾資源化、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是關系到人類生存的重要課題之一,化學在這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化學新課程已把“垃圾資源化”作為一個課題編入教材。但是,我們如何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在使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呢?2007年美國化學會世界地球日化學實驗活動就值得借鑒。因此,廣大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與生活》(人教版)教材中“垃圾資源化”課題教學時,也可以借鑒垃圾滲出液、垃圾分類回收這兩個活動的案例,開發并運用實驗活動來促進學生的對該課題的學習。

參考文獻:

[1]Erica K. Jacobsen. Chemists Celebrate Earth Day 2007: Recycling-Chemistry Can! [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07,84(2):212.

[2]Jenna R.Jambeck, Jean M.Andino. Garbage Juice: Waste M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