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趨勢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險管理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國外理論界的發展狀況來看,整合風險管理已經成為不少學者的重要研究領域。Kent D. Miller是較早提出整合風險管理概念的學者,早在1992年,Miller就針對公司的國際業務領域提出了整合風險管理的思想。Doherty對近年來金融市場的各種創新發展,特別是保險證券化做了較為詳盡的介紹,為風險的整合提供了較好的知識基礎。Meulbroek則明確提出,公司進行風險管理可以選擇三種方式:第一,改變公司經營模式;第二,調整公司資本結構;第三,運用某些金融工具(包括保險合同)。在Meulbroek看來,按照一個統一的管理戰略框架或者說是價值模型對以上三種方式進行整合,就構成了整合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
一、整合風險管理的目標與優勢
風險管理的基本目標是使企業股本代表的價值最大化,這也正是整合風險管理的目標。在這樣的目標約束下,企業具有減少風險的能力并不必然意味著企業一定應當減少它面臨的風險,因為有可能減少風險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是相違背的。
整合風險管理的根本優勢在于能夠提高企業價值。具體說來,整合風險管理的優勢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顯著降低公司面臨的總體風險,減少出現財務困境的可能性。通過實施整合風險管理,企業將可以對自身面臨的風險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并充分利用各個風險因素之間的負相關性,使得企業的總體風險程度顯著降低,從而減少出現財務困境的可能性。
第二,可以大幅度節約風險管理成本。從理論上講,如果將企業由于對風險的無知或者有意識的風險自留而產生的“擬保險成本”考慮在內,那么,整合風險管理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總體風險程度,而且能夠大幅度節約風險管理成本。特別是企業在實施整合風險管理中一般都要利用多重保險計劃,它所承保的是由多種不同類型風險組成的風險組合,保險免賠額則根據各單個風險的免賠額的總和而確定。顯然,這種方式能夠有效避免為過度而不必要的保險活動支付費用。
第三,可以通過為企業減少稅收負擔而增加企業價值。具有累進性質的稅負結構使得企業有動機去平滑各年度的收益水平,以便盡可能地合理避稅,而有效的風險管理則能夠幫助企業平滑各年度的收益。整合風險管理還可以通過增強企業的舉債能力而減少稅收負擔。
二、建立整合風險管理系統的步驟
按照整合風險管理戰略的要求,建立整合風險管理系統的步驟如下:
1.風險識別與可能性預測。要全面分析公司所處的環境和內外部特點,列出公司可能面臨的所有風險因素,即列出風險清單。
2.評估各種風險如何影響公司的價值:風險成本。在實施整合風險管理的過程中,管理人員不僅要估計出每一種風險對公司價值的影響,而且還必須了解每一種風險是如何作用于整個公司的風險組合,以及減少每一種風險所需要的成本。由于風險管理產生的效益(以及成本)在每個企業之間有所不同,風險管理策略必須量體裁衣,適應每個公司的具體情況。
3.分析風險管理方式。管理人員必須考慮對已經列明的風險以何種方式進行管理,特別是要從轉變經營方式、調整資本結構、使用各種金融工具等三方面入手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關鍵問題是分析清楚不同風險管理方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篇2
關鍵詞: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
文章編號:1003-4625(2008)10-0105-5 中圖分類號:F833文獻標識碼:A
全面風險管理是目前風險管理發展的最新趨勢,它是一種站在整個公司角度進行的整體化風險管理方式,我們平時見到的公司風險管理(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或整體風險管理(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也是指全面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一個公司的風險來自很多方面,比如,一個保險公司可能會面對由需求變化、利率變化、資產價格變化等帶來的種種不同風險,最終對公司產生影響的不是某一種風險,而是所有風險聯合作用的結果,所以只有從公司整體角度進行的風險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目前關于全面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主要有以下兩大類:第一類是基于組織結構體系全面風險標準化度量的全面風險管理方法――ERM(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ERM的概念是由美國最大的幾家銀行和證券公司最先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從企業整體的角度,對整個機構內部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和業務環節的各個種類的風險進行通盤管理。ERM 要求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各種風險、各種風險所涉及的金融資產與資產組合(利率、匯率、股票、期權等)以及承擔具體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進行全面有效的整合風險管理。第二類是基于風險決策因素的全面風險管理理論――TRM。TRM(Total Risk Management)是從風險決策角度提出的另一種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從系統決策的角度出發,引入風險管理策略的三因素概念,這三個因素包括概率(Probability)、價格(Price)和偏好(Preference)因素。風險管理的目標是謀求三要素(3P’S)的最優均衡。目前TRM還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現實生活中建立如此龐大而復雜的TRM系統現在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相對TRM理論而言,ERM具有良好的現實可操作性,本文所講的全面風險管理指的是ERM。
一、全面風險管理經典文獻回顧
(一)國內(中文)文獻回顧。陳秉正(2003)在其著作《整體化公司風險管理》中論述了風險管理概念的演進、風險管理與企業價值、風險管理與資本管理以及風險管理的各種策略,并對整體化風險管理進行了展望。文章主要是融合了Shimpi(2001)的《整合性公司風險管理》和Doherty(2003)的《整體化風險管理》兩本風險管理巨著的精華,論述了全面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陽(2006)《金融機構現代風險管理基本框架》一書從金融機構的風險角色分析入手,歸納了風險的概念和性質,并從金融機構的角度論述了現代風險管理的內涵和特征,以及現代風險管理框架體系的構建。該書的特色在于對風險角色的分析和風險、風險管理概念的歸納,但作者只是提出了現代風險管理的框架體系構建,并沒有關于風險管理的實證分析和風險管理框架的具體應用。(美)尼爾?多爾蒂(Doherty, Neil. A.,2003)《綜合風險管理――控制公司風險的技術與策略》,這本由陳秉正,王在2005年翻譯的風險管理著作認為隨著近年來衍生金融市場的快速成長以及金融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加上保險市場開始重視在保單內容的設計上將可保風險與財務風險相結合,因此,當前風險管理的主要目標是反映公司的理財能力和增加公司的價值。整合型風險管理是結合保險與金融工程技術,利用創新性避險工具來管理公司的風險,包括可保風險(Insurable Risk)、財務風險、營運性風險和事業風險(Business Risk)。Doherty, Neil. A.還認為考察風險的成本是進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基礎,因此對風險的成本做了深入分析,并考察了容易產生風險成本的公司結構特征,指出改變公司的結構特征同規避風險一樣屬于重要的風險管理策略。該書對如何利用簡單的和復雜的財務杠桿對風險進行管理,包括應急性融資工具的分析在全面風險管理領域是一個創新,增強了全面風險管理的可操作性。賴志仁(1999)在《風險管理與全球保險之未來趨勢》一文中論述了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產業間的合并和企業并購行為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保險、銀行、共同基金、資本市場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金融商品之間的差異性變小,替代性變強。因此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不能繼續局限于傳統的方式,而應該從公司整體的視角上開發一種綜合的風險處理方法。該文章還指出多種避嫌工具的風險管理策略會成為未來的潮流,但并沒有具體說明企業應該如何整合這些避險工具來處理公司所面臨的風險。潘國臣等完成的文章《整合風險管理與會司價值》(2006)指出,新興風險管理工具有資產避險、負債避險和權益避險三種,這三種避險工具的價格分別為、和,并且三者的關系是>> 。如果采取避險措施之前的資產與負債額分別為與,則在資本結構已經是最優的假設下,采用負債型避險方式對資本結構的沖擊是最小的,其次是權益型避險方式,而資本型避險方式對資本結構的沖擊是最大的。若是分析損失后對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則單純使用資產型或負債型避險工具都是不利的,應該綜合運用多種避險工具。但文章并沒有就該理論進行實證研究。
(二)國外文獻回顧。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研究部在其著名期刊《Sigma,No3/2005》發表了《產險業資本承保與價值創造的實踐》①一文,該文章指出:影響產物保險公司的資本成本因素是投資活動與承保風險的組合。而公司價值比較高的產險公司的承保利潤波動較小,這些公司都有較好的風險選擇、風險分散與再保險安排,或者使用了創新的風險轉移技術。這篇文章的特點是從實證角度出發驗證了風險管理提升公司價值的重要作用。Shimpi(2001)年的著作《整合性公司風險管理》中提到:風險就像一頭大象,傳統的風險管理就像盲人摸象,“雖然每個人都摸對了一部分,但總體上來講還是錯的”。書中對于傳統個別的風險管理與創新整合型風險管理做了比較,其中包括:資本管理與風險管理;公司財務與保險;財務長與風險管理人;眾多個別風險與整合風險;眾多個別市場與整合的市場。并對整合前后的風險管理效果進行了論述。該書與Doherty(2003)②的著作是學術界公認的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領域中最經典的兩本著作,兩本書的著重點不同,內容各有千秋。Doherty(2003)主要論述了各種創新型避險工具的運作與風險分析。Meulbroek(2002)在其論文“A Senior Manager’s Guide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中強調現代風險管理的觀念不應該局限在可保風險暴露單位上,而應該關注會影響公司價值的所有風險,包括營運風險、法律責任風險、財務風險、投資風險、稅收負擔風險、監管及合規風險等。并提出了處理風險的三大基本原則:一是修正公司的營運方式;二是調整公司的資本結構;三是選擇適當的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產品)。以此來適應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的變化。Meulbroek認為應該用最具成效的方法達成風險管理的目標,使企業在遭受不可預測的意外損失時,可以及時獲得融資資金,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甚至進一步發展。Culp(2002)的兩篇文章認為,資金管理和風險管理本來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但長久以來的公司財務處理方法總是將兩者分開來管理,這不僅浪費了資源也損失了管理的效率。Culp建議公司應該采用整體化風險管理,利用創新型金融避險工具來管理風險對企業內部的現金流、盈余與資產負債表的不利影響,并避免非預期損失事件實際發生時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巨大的沖擊。
二、全面風險管理產生的基礎
全面風險管理涵蓋的范圍很廣,它是在圖1所示的三個理論與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內容涉及保險、財務套期保值、投融資、杠桿管理、薪酬設計甚至稅收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③
首先是風險管理與保險理論的發展。風險管理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管理“可保風險”而出現的。Robert Mehr和Bob Hedhes于20世紀60年代建立了可保風險管理的基本框架。之后,可保風險管理又有了一系列的創新,比如有限風險計劃;保險公司自身的資產負債管理;以及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捆綁式保障保單,這種保單不僅包括傳統的可保風險(財產和責任風險),還包括財務風險(如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從而打破了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障礙。
其次是衍生產品市場和金融工程理論的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金融創新高速發展的時期,其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理論基礎主要是馬柯威茨的資產組合管理理論、夏普和羅斯創立的資產定價模型以及布萊克和舒爾茨創立的期權定價理論。衍生產品和金融工程的發展不僅豐富了風險管理用于套期保值的工具,還為公司其他的風險管理策略提供了方便。公司不僅可用衍生產品對特定的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還可以將衍生產品嵌入到公司的負債和權益里。而新近發行的巨災債券和非傳統風險轉移工具(ART)則是直接出于風險管理的目的而出現的。
再次是公司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開始關注風險對于公司價值的影響,1976年David Cummings通過對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進一步分析,說明了公司是如何通過對風險進行保險而實現價值最大化的;Mayers和Smith(1983)又基于風險給公司帶來的摩擦成本,提出了更新的公司風險管理理論(關于風險的成本,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有詳細的論述),即風險的摩擦成本或交易成本可以使風險管理成為一個增加公司價值的過程。針對風險的成本解釋, Doherty Neil A.(1985)又提出了管理風險的“對偶策略”,即公司既可以通過降低風險又可以通過調整財務或組織結構、改變杠桿作用的方式來減少風險的交易成本。
三、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這里主要介紹美國COSO委員會和GARP組織提出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一)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①。COSO全稱為“發起機構委員會”(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它是一個自愿性質的私營機構,致力于通過商業倫理、有效的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來提高財務報告的質量。2004年9月,COSO委員會正式了《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目前已受到國際企業界、金融界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新的《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對全面風險管理給的定義是: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企業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企業戰略制訂并貫穿于企業各種經營活動之中,目的是識別可能會影響企業價值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于企業的風險容量之內, 并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保證。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稱REM框架)力求實現以下四種類型的目標:戰略目標―高層次目標,與使命相關聯并支撐其使命;經營目標―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企業資源;報告目標―報告的可靠性;合規目標―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包括八個相互關聯的構成要素,這些要素來源于管理當局經營企業的方式,并與企業管理過程整合在一起。這八個構成要素分別是: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企業風險管理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曾經有效的風險應對方式可能會失靈,控制活動可能會變得無效或不再被執行,企業的目標也可能發生變化等。面對這些變化,管理者需要通過控制手段,以確定企業風險管理的運行是否持續有效。監控可以通過持續的管理活動、個別評價或者兩者結合來完成。ERM框架有如圖2所示的三個維度:第一維是企業的目標,即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第二維是全面風險管理的八個要素,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控制活動、信息和交流、監控;第三維是企業的各個層級,包括整個企業、各職能部門、各條業務線及下屬各子公司。ERM三個維度的關系是,全面風險管理的八個要素都是為企業的四個目標服務的;企業各個層級都要堅持同樣的四個目標,每個層次都必須從以上八個方面開展風險管理活動。該框架適合各種類型的企業或機構的風險管理。
(二)GARP全面風險管理框架②。GARP(全球風險專業人員協會)成立于1996年,是在英國老牌巴林銀行倒閉、全球風險重要性開始凸現的背景下由風險專業人士倡議產生的專業組織。GARP認為全面風險管理所要做的是了解從金融機構活動中所產生的全部風險同時去有效地管理這些風險,因而一個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案會平衡風險管理結構和質量方面的問題。基于這一認識該組織認為全面風險管理框架應該包括策略、程序、基礎設施和環境四個模組以及它們之間的融合(如圖3所示)。
GARP認為,風險管理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六點: (1) 把交易策略和風險管理策略結合起來,這樣可以確保企業在預測并分散風險方面的優勢;(2) 建立風險管理過程,這個過程要便于公司組織內部對風險管理的理解和實施,并能主動支持公司的風險管理策略; (3) 通過在組織人員指導和風險行為的支持系統之間的合理安排來提高風險管理的水平; (4) 對各種類型的風險進行理性和動態的劃分,合理地反映公司商業策略和外部市場環境所對應的風險;(5) 建立一個風險和行為的衡量系統,這個系統要透明、可信、及時,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以實現個人行為與企業目標以及風險管理目標的統一;(6)強化組織的風險管理意識,重視風險管理的質量和持續性,提高企業風險承受的能力,滿足顧客要求和增加股東收益。GARP全面風險管理的四個模組協調合作,共同負責完成以上六項風險管理任務。實際上GARP方案與COSO的ERM框架并無實質區別,GARP方案囊括了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的要素,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控制活動、信息和交流、監控,并做了重新組合,更進一步來說,策略是中心,風險管理基礎設施、過程和環境是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三大平臺。
四、全面風險管理的四種基本策略①
全面風險管理策略針對的不是單個風險,而是整個公司的風險剩余,它包括下面四個基本策略。不論風險的來源如何,也不管風險是增加了稅收成本還是財務困境成本,只要風險對公司價值產生了影響就可以使用這四種風險管理策略來管理風險。
(一)資產規避策略?!百Y產規避”可以定義為用一項資產為其他資產所存在的風險提供規避。資產規避策略的思想是:一個包括了基礎資產和規避資產的投資組合可以有很小的風險甚至沒有風險。比如投資組合F,一定量的資金$被投資于兩項資產。第一項是基礎資產,每投入的一美元的回報為AB;第二項資產,即規避資產,每一美元的回報為AH。資金$按{1h}分配于兩項資產,并且兩項資產的相關系數ρBH為負,在接近-1的極限時規避效果最好。
資產規避:F= $(AB+hAH) 0>ρBH≥-1(1)
如果ρBH=-1,則存在某個規避率h*使得投資組合不存在風險,此時COV{ $(AB+hAH) }=0。
再保險保單是保險人采用的一種傳統的資產規避形式。新型的資產規避工具是巨災期權,巨災期權是根據保險公司所要求的指數價值而制定的期權,當指數達到預先設定的指數值(執行價格)時,保險公司就可以獲得一筆支付報酬。資產避險核心思想是當基礎資產遭到損失時可以通過另一項資產的獲取來彌補,當然中間涉及規避費用的問題(再保險保費或期權價格)。
(二)負債規避策略。與資產規避策略不同,負債規避是在資產負債表的相反方面實現的,即用一種負債的免除來彌補基礎資產的損失的風險管理策略。這樣,投資組合包括的就不是規避資產,而是基礎資產和規避負債的組合。
負債規避:F= $(AB-hLH ) 0
如果ρBH=1,則存在某個h使得投資組合不存在風險,即COV{$(AB-hLH )}=0。許多新型的風險管理策略,如目前市場上存在的股票期權和巨災債券都屬于負債規避。
(三)股權規避策略。全面風險管理的目的包括避免風險帶來的各項成本,保值公司對突然損失的融資能力和對投資機會的籌資能力。除了獲得外部資本注入和借債,還有另一種方式可以達到這些目的,那就是損失后的股權融資。當損失事件發生后,公司為損失或投資機會籌措資金的難易程度以及資金使用的成本取決于損失事件的嚴重程度、公司的特許價值以及當時金融市場的環境,而公司所關心的一是資金需求數量和成本,二是損失后的杠桿水平。股權融資可以滿足籌資需要,而且不會增加杠桿率。雖然債務融資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但會增加杠桿率①。當一個公司現有的流動資產無力支付投機性損失(流動性危機),而公司其實還具有一定數量的特許價值,這時候采取的資本調整措施實質上是特許價值的一種變現。
股權規避策略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簡單的損失后權益融資。這種策略的一個特征就是新的權益資本的可發行價格會由于損失而降低。第二個策略是保險人購買其自己股票的一個看跌期權,這個期權可以在預定規模的損失發生后被執行。這些新的工具已經在市場上發行的“巨災看跌期權”中被使用。
(四)杠桿調節策略。風險的成本可以通過降低風險或減少風險的交易成本兩種方式降低,這是新型風險管理的“對偶性”特征,也是我們進行風險管理策略時考慮問題的兩個基本方向。其中減少交易成本的策略可以叫做風險調整策略,而對杠桿率的控制是最重要的風險調整策略,它可以用于降低任何風險來源導致的風險成本,是典型的全面風險管理策略。杠桿調節策略可以用來處理財務困境成本,貸款人和剩余權利要求者之間成本等。此外,如果發生了突然的損失,公司將發現由于杠桿率的降低使得公司在資本市場上處于有利的位置,或者對已破壞資產進行重購,或者對新方案進行融資都變得相對容易。
杠桿調節策略顧名思義是對公司財務杠桿水平的調節,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都屬于杠桿調節的范疇,只是由于近年來風險管理領域的創新都集中在新型規避工具的使用上,這些新型工具又都屬于股權或負債型避險工具,所以把這兩種工具單獨拿出來介紹以示重視。除了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杠桿調節策略涵蓋的內容還很多,比如紅利政策的制定、債務和權益間的轉換等,這屬于更廣泛的公司財務管理的領域。
參考文獻:
[1]Culp, C.L., (2002, Spring), Contingent Capital: Integrated Financing and Risk Management Deci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2]Culp, C.L., (2002, Winter), The Revolution in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A Decade ofInnovations in Process and Product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3]Doherty, N.A.,(2003).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edition. The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
[4]Meulbroek,L.K.,(2002).A Senior Manager’s Guide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5]Shapiro,Alan C.andSheridanTitman(1985).“An Intergrated Approach to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Midland Corporate Finance Journal,3,#2,41-56.
[6]Shelor,Roger M.,Dwight C. Anderson and Mark L. Cross(1992).“Gaining from Loss :Property-LiABility Insurer Stock Price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1989 California Earthquake”,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5,476-488.
[7]Shimpi,P.A.,(2001).Integrating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NY:Texere LLc.
[8]陳秉正.整體化公司風險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3.
[9](美)尼爾?多爾蒂著.陳秉正、王譯.綜合風險管理―控制公司風險的技術與策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10]陽.金融機構現代風險管理基本框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11]潘國臣等.整合風險管理與公司價值[J].保險研究,2006,(9).
[12]賴志仁.風險管理與全球保險之未來趨勢[J].風險管理學報,1999,(2).
[13]宋明哲.現代風險管理[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4.
篇3
摘 要 金融風險管理理論是現代金融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理論體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本文通過對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指出這場危機展現出的現代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程度、深度和廣度大大超出了我們對傳統金融風險的認識,既對金融風險管理和監管模式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挑戰,也為金融風險管理模式創新賦予了新的啟示。
關鍵詞 金融危機 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管理
一、全球金融危機產生原因的分析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此次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呈現某種形式混合的趨勢。
迄今為止國內外關于金融危機的成因眾說紛紜,概況起來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是制度說,認為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全球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第二是政策說,認為美國的高消費、低儲蓄、長期低利率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是金融危機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就是大家普遍認可的市場說,則主要從金融市場的微觀角度來分析危機的原因,認為過度的金融創新、寬松的金融監管、金融機構的高杠桿、評級機構的道德風險和人性的貪婪等等都是造成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傊斐纱舜稳蚪鹑谖C的背景和原因是復雜的,不能僅僅單獨從某一個方面出發去考慮問題,應該將各個方面的問題有機的結合起來去思考。
二、金融風險管理歷程
(一)金融風險和金融風險管理的基本概念
金融風險是指任何有可能導致企業或機構財務損失的風險。而風險是一個十分寬泛的詞匯,目前還遠沒有達成一致的認識,現在對風險解釋主要有以下一些觀點:1.風險是結果的任何變化2.風險是損失發生的可能性3.風險是預期損失的不利偏差4.風險是可度量的不確定性5.風險是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金融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利率風險、合規風險、戰略風險和聲譽風險這幾種類型。
顧名思義,金融風險管理則是對相應的金融風險進行管理。金融風險管理的過程大致需要風險識別、風險度量與風險管理控制三個環節。首先是風險識別是指在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方法對實際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系統的歸類和實施全面的分析研究。其次是風險度量是指對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損失范圍、程度進行估計和衡量,并對不同程度的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后果進行定量分析。其中風險度量的主要方法有敏感性分析、VaR估計、情景分析與壓力測試。最后是風險管理控制是解決金融風險的途徑和方法。一般分為控制法和財務法。
(二)金融風險管理的發展
金融風險管理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信用風險管理、市場風險管理已經全面風險管理的歷程。
金融風險管理的萌芽于20世紀50年代,那時金融風險集中在金融機構,表現為獨立的金融系統的風險。政府管制、資本缺乏流動性以及技術限制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中筑起的貿易壁壘,加之中央銀行控制著貨幣供應和匯率,從而未發生過全面的金融危機。出現的危機僅限于個別銀行,突出表現為信用風險。進入20世紀80年代,曾經由銀行以及政府主導的那種封閉的、嚴密控制的金融體系,已經被資本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所取代,經濟全球化取代了封閉的國內市場,人們所熟悉的按照地域劃分的市場也以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市場取代政府成為風險的承擔者和解決者。此時金融風險則主要表現為市場風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則是80年代爆發的債務危機和儲貸危機。20世紀90年代以后,金融風險管理在不斷變化的全球金融環境中繼續得到迅速發展。不僅金融機構和政府監管部門對金融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而且金融風險管理技術和手段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以信用風險的量化管理模型(如VaR和KMV模型)為代表的現代金融風險管理技術正迅速崛起,并日漸成為金融風險管理的主流。與此同時,金融風險管理由過去主要注重信用風險管理和市場風險管理發展到現在信用風險管理與市場風險管理并重,并兼顧其他風險管理的全面的風險管理系統。
三、金融風險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而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金融風險管理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各國都更加重視完善相應的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從而使金融風險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主要的方面。
(一)重視培養風險管理文化
一個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失敗與否,不是因為缺乏信貸政策和相關的程序,即使設置非常復雜的風險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個好的風險管理些文化,所有這些都將是徒有形式。風險管理效果較好的企業具有共同的特征:領導者具有極強的風險意識,并極力將這種意識灌輸給企業內的所有成員,即注重風險管理文化的培育。培養風險管理文化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1.樹立風險管理意識和理念。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編制各種風險識別標準,定時檢查各部門的執行情況,力爭做到事前控制,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跟蹤解決,并提交相關的報告。2.重塑人本主義的企業文化。用人本主義來逐漸地取代資本主義在企業中的主導地位,把企業中的人應當視為人本身來看待,而不僅僅是看做一種生產要素。這種人本管理的本質是以促進人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而這種方式有利于風險管理文化的培養。
因此各金融機構應該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增強員工風險管理意識,將風險管理意識轉化為員工的共同認識和自覺行動,促進企業建設系統、規范、高效的風險管理機制。
(二)風險管理量化技術的發展
近些年來,金融風險管理量化手段和方法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持續期和凸性概念被引入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使得銀行管理利率風險的傳統資產負債管理方法變更加科學。其次,隨著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程技術的發展,各種形式的對沖風險管理更使市場風險管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一些衡量和管理衍生金融工具自身風險的指標也得到了廣泛的利用和發展。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既可用于管理風險又可用于獲取盈利從而帶來風險的這種雙刃劍性質在這此金融危機中得以充分暴露。目前,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風險屬性跟其管理風險的屬性一樣得到了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的充分重視。最后,VaR模型在20世紀90年代的迅速發展使得各種工具和市場上的風險的統一衡量和綜合管理獲得重大突破,VaR模型成為市場風險管理的一種共同標準,這種影響和變化甚至被稱為風險管理的VaR革命。因此在金融危機后,金融機構重新明確了主要的風險因子和期限結構。
另外衡量金融風險的技術是多種多樣的,各種衡量技術都有其自身的優缺點,都服務于特定的目的。因此,脫離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實際需要來評論這些技術的絕對優劣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要結合風險管理的實際需要選用恰當的方法來衡量風險水平,并且要注意不同衡量方法之間相互取長補短的作用。
四、對于我國金融風險管理的啟示
(一)全面認識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吸取美國金融風險管理的寶貴經驗
本次金融危機顯示,為了切實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效率,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因采取市場主導、集中管理的模式,從分業監管逐步轉向統一監管,可以考慮設立一個機構,加強金融機構的協調監管,解決目前金融領域存在的監管沖突、監管空白等問題。
(二)提高風險度量水平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持續上漲的周期,在這一過程中,極易出現追求利潤、忽視風險的非理性的經營行為,一旦市場形勢出現扭轉,可能對金融機構的經營產生持續的負面影響,因此應該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引進先進的風險度量技術,提高金融機構自身風險管理能力。
(三)推進金融創新
美國由于大量的金融創新且沒有節制的利用,導致次貸危機爆發引起金融危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對金融創新視而不見。由于我國的金融創新不足,導致金融體系運作的效率低,一方面實體經濟大量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大量的資金低效率的運作,我國現有的金融體系已經難以滿足滿足投資者多層次的投資需求,尤其是直接融資的規模遠小于間接投資,債券市場發育嚴重滯后于股票市場。因此,各方需求表面我國金融創新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張金清.金融風險管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王春峰.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3]余為麗.管理觀察.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的演進.2008.10.
[4]羅珊.華東經濟管理.金融風險管理理論回顧與展望.2010.12.
篇4
一、集團公司財務風險的概念
集團公司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由若干個企業組成的多功能經營聯合體。集團公司是具有多級法人治理結構的母子公司體制,母公司以產權為紐帶影響或控制集團公司其他成員企業,建立了多級法人治理體制。集團公司擁有子公司的財務控制權、經營控制權,對子公司的經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財務風險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財務風險是由企業負債引起的;廣義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的財務系統中客觀存在的由于各種難以或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業實現的財務收益和預期財務收益發生背離,因而蒙受損失的可能。集團公司風險管理既具有一般企業財務風險的共性,又具有特殊性,多級法人治理體制決定了集團公司財務風險來源的多樣性及復雜性,集團層面、子公司層面、業務層面均可形成集團公司的財務風險。風險管理是指經濟單位通過對風險的確認和評估,采用合理的經濟和技術手段將風險損失最少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種管理活動。風險管理可分為風險回避,風險自留,風險轉移三種方式,不同的風險管理方式采用不同的對策處理減少風險損失,風險管理的核心是財務風險管理。
二、我國集團公司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
1.集團公司財務管理宏觀環境的復雜性是公司產生財務風險重要的外部原因。集體公司結構復雜,集團公司及所屬企業財務管理所面對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任何一個環節不適應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都可能產生財務風險。
2.財務管理人員對集團公司財務風險的客觀性及復雜性認識不足。集團公司由于多級法人治理結構導致經營鏈條長及企業眾多,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必然帶來財務管理的難度,增加財務風險的復雜性。許多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淡薄及缺乏系統的風險防范意識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在集團公司由于多級法人治理結構,導致集團公司難以實施有效的監管和管控各子公司的真實經營管理信息,使得決策存在著一定的的盲目性,導致在籌資、投資、資金運用等財務決策中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4.集團公司內部財務管控不力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主要情況有:多級產權主體的擔保和過度負債形成的債務風險;資金管理不力或使用混亂形成的資金風險;關連交易導致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集團公司內部各成員單位利益分配權責不明的風險;子公司內部利益強化的風險。造成集團公司母公司與子公司的財務關系混亂,沒有形成有效的財務監督與控制體系。
三、防范和化解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的對策與措施
企業集團一般呈現出母公司職能雙重化、產權關系復雜化、財務決策多層次、投資領域多元化、關聯交易普遍化等財務特征。因此集團公司財務風險管理應從企業整體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和處理有關問題,實現財務風險的有效監控和整個企業集團的價值最大化。
1.建立健全企業集團財務風險識別與預警系統
集團公司對所屬公司進行分類指導、重點監控、定期報告,構建集團財務風險管理系統。通過預警信息的及時收集和傳遞,采用定性預警分析和定量預警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財務風險形成的過程,建立切實有效的防范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做到早發現、早啟動、早處理。
2.規范企業集團法人治理結構
企業集團應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明確權責關系;建立董事會對經營者的督導制度;協調所有者與經營者、債權人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關系。同時集團公司應成立財務風險工作小組,負責組織開展財務風險防范、預警和處置工作。財務風險工作小組由總會計師或財務總監牽頭,各責任部門負責人及重要子企業代表共同參加。
3.建立相對集中的集權的財務管理體系
集團公司圍繞企業的總體戰略目標,將重大財務事項決策權和現金調度支配權集中于母公司,賦予子公司一定的自主經營權,保障企業集團的戰略實施并強化總部對重大風險的控制力。
4.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風險監督管理職能
篇5
【關鍵詞】概況;防滲原理;特點;工藝
1. 工程概況
險峰渡槽是邯鄲市躍峰灌區主干渠上一座控制性咽喉工程,全長(包括上口漸變段)212米,距地面高28.70米。該渡槽下部結構為砌石拱形,槽身為矩形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流量30立方米/秒;槽身共分9節。運行30多年以來,槽身出現多處裂縫,伸縮縫老化變形,滲漏嚴重;曾用水泥抹面、粘貼橡膠帶以及環氧樹脂等技術做過處理,效果不佳。在灌區續建配套改造中用彈性高分子水泥進行處理,經過多年運行沒有出現滲漏,防滲效果理想。
2. 防滲原理
彈性高分子水泥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綠色環保型防水材料。它既有水泥類無機材料良好的耐水性,又有橡膠類材料的彈性和變形性。水泥硬化后即形成高彈性整體防水、防碳化層,沒有接縫,具有“即時復原”的彈性和長期的柔韌性。
3. 性能特點
3.1柔韌性:彈性高分子水泥可適應于不同建筑物,特別是沉降造成的變形。
3.2結合性:它與混凝土基體粘結牢固,強度可為普通水泥砂漿2-10倍。
3.3自保性:不怕凍脹破壞,耐高溫,具有較高的抗拉強度,具有自我修補0.2mm裂縫的修復能力。
3.4整體性:防水層施工一氣呵成,無接縫,減少滲漏隱患,提高防水效果。
3.5易施工:可在潮濕基面上施工,施工簡單、工期短。
4. 施工工藝
4.1基面處理。將裂縫及露筋處鑿成V形槽,用電鋼刷、砂布等施工工具將基礎面清理干凈。將伸縮縫內朽化的瀝青木條鑿掉,用水清洗干凈,露出新茬。
4.2防滲補強。對已經穩定不再發展的裂縫,用CR膠(主要成分為半剛性防水劑)涂刷,其配料比為CR膠:水=1:1,用CR膠和水泥膠嵌填斷裂縫隙,用20cm寬的丙綸布和彈性高分子水泥實施一布二涂處理。
對已清理過的伸縮縫內,放置一根直徑稍大于伸縮縫的聚苯棒,其棒兩頭要與伸縮縫緊貼,不留空隙,聚苯棒要突出伸縮縫平面1.5cm。基層處理用彈性高分子水泥涂刷,配料為液料:水:粉料=1:3:1(重量比)。防水層施工用彈性高分子水泥涂刷3遍,防水層配料為液料:粉料=1:0.6,每遍之前均要達到表干的程度,且第二遍涂刷方向與第一遍涂刷方向呈“十”字交叉的垂直方向施工;最后一遍涂刷后,等涂膜徹底固化(常溫約7-8天;不通風陰暗處要延長一些)后才可以進行下一道工序。
篇6
[關鍵詞] 慶豐水庫 灌區水利工程管理 存在問題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TV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6)10-0291-01
吉林省是東北地區重要農業產區域,農業生產和社會生產過程中,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提升,進一步加劇用水供給矛盾。做好灌區水利工程管理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有著很大的幫助。慶豐水庫灌區通過不斷深化管理體制改革,逐漸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好灌區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直接關乎到地區農業發展,對加快地區節約型社會建設,促進資源高效利用有著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們在灌區水利工程管理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我們及時采取措施將其解決。目前,隨著水利工程項目不斷建設,灌區水利工程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基于此,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灌區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問題和應對措施進行了分析,以供同行借鑒。
1 慶豐水庫灌區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管理隊伍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不合理
在灌區水利工程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著管理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專業知識不能應對新世紀灌區水利工程管理要求。由于整個工作隊伍年齡和知識結構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導致整個工作十分被動,服務質量不高,主要承擔上級部門下達的基本管理任務。對于灌區水利工程管理涉及到比較專業的問題如水利觀測、水利資料采集和整理、水利工程新技術和新方法應用等工作任務不能完全勝任。灌區水利工程管理部門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和人員流失嚴重直接導致了整體工作隊伍素質下降,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灌區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開展和管理效率的提升。由于整個工作隊伍專業素質不高,一些先進得到農田灌溉技術不能很好的應用到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對新技術了解和掌握程度嚴重不足,制約了相關節水灌溉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1.2 工程運行年限久遠,病險隱患增多
近幾年,隨著極端天氣增多,降雨量呈現季節性突增趨勢,很多水庫在汛期需要承擔很大的防汛壓力,而慶豐水庫灌區的很多水利工程都是建設于上世紀中后期,在當時建設過程中由于受到資金、建材和建設技術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多水利工程建設標準并不是十分高,由于當時材料和資金比較缺乏,很多配套設施和管理設施都未全面建設,導致水利工程出現了老化、塌陷的現象,砼工程碳化和剝落現象十分嚴重。此外,慶豐水庫大壩近幾年也出現了比較多的安全隱患,壩體結構受到了不小沖擊,在汛期來臨之后需要面對巨大的汛期壓力?,F階段,灌區水利工程管理由于缺少必要的資金投入,水利工程修復進度緩慢,相關設備老化現象進一步加劇,十分不利于管理質量提升,同時,對地區農業安全發展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1.3 灌區水利資產流失嚴重,運行步履維艱
水費是水利工程得以生存個發展的主要經費來源,但是很多工程都受到灌區地方政府的干預,除去土地費用、工程維修費用等多種費用,最終獲得效益微乎甚微。水利工程缺少基本的工程維護費用來源,最終導致灌區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難以正常開展,如此步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嚴重影響到水利工程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此外,水利工程歷史遺留問題比較多,權限歸屬問題很難界定,水利工程管理部門和群眾之間存在較大的利益糾紛,管理難度高,難度大。
2 慶豐水庫灌區水利工程管理應對措施
2.1 全面落實水庫灌區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責任制
水庫灌區水利工程安全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事關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為了更好做好水庫灌區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各縣(市)區和各有關單位要認真按照《水法》、《防洪法》和《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等規定和國家、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全面落實以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大壩安全管理責任制度,按照隸屬關系,逐座落實同級政府安全行政責任人、主管部門責任人、水庫管理單位負責人和水庫管理人員,確保所有水庫灌區水利工程安全運行責任落實到實處。
2.2 做好水庫安全隱患排查和日常巡查等工作
地區水利行政主管部門要立即組織專人對轄區內各類水利工程進行一次全面排查,對排查出的隱患逐一登記造冊并提出具體處理措施。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要按照汛期標準,對每一個水利工程都要明確專人進行看護,并堅持水利工程晝夜值守,同時做好巡視檢查工作,及時填寫巡查工作情況記錄。特別是對去年加固完初次蓄水的水庫要重點監測,同時也要對有險未加固水庫等加強檢查和巡查,隨時掌握工程運行狀況。未經驗收的病險水利工程等不得進行蓄水并嚴格控制運用。
2.3 強化資金投入
①首先,建立灌區水利工程基本建設投入新機制。各地要進一步探索政府和全社會聯合辦水利的路子,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逐步建立以政府、農民、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新機制,提高灌區水利工程基本建設的總體投入水平[1]。
②其次,積極爭取國家投入。抓住當前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投入。各地要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及立項申報等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對我省大中型灌區、旱田節水灌溉、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農村飲水工程、黑土區治理和小型農田水利 “民辦公助”項目建設的資金投入。
③最后,發揮社會資金作用。完善省級小農水資金使用辦法,建立引導激勵機制。對村組集體、農民個人、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自愿開展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其中效益明顯的項目,給予重點扶持和補貼。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水利建設,通過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及投資回報機制,調動民間、金融等其他資本參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灌區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2]。
參考文獻
篇7
1.現代風險管理奠基人段開齡博士
2.成長企業的風險管理——鄭文平博士采訪實錄
3.草船借箭有風險──哈佛大學博士陳琳談金融風險管理
4.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關系框架——基于戰略管理視角
5.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及其研究趨勢的新認識
6.論企業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機制
7.集團管理控制與財務公司風險管理——基于10家企業集團的多案例分析
8.村鎮銀行風險管理現狀、問題與對策——以浙江長興聯合村鎮銀行為例
9.董事會治理與財務公司風險管理——基于10家集團公司結構式調查的多案例分析
10.面向調度運行的電網安全風險管理控制系統 (一)概念及架構與功能設計
11.內部控制、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一個職能論的視角
12.風險管理在住院患者跌倒/墜床預防中的應用
13.國外風險管理理論研究綜述
14.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
15.社區災害風險管理現狀與展望
16.新形勢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問題的研究
17.全面風險管理模型設計與評價:基于RAROC的分析
18.供應鏈風險識別與風險管理杠桿選擇
19.計及電力安全事故責任的穩定控制系統風險管理
20.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基于治理風險視角的分析
21.互聯網信貸、信用風險管理與征信
22.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框架探討
23.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問題解析
24.風險管理發展歷程和趨勢綜述
25.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現狀與前景展望
26.投資集團公司財務風險管理探究
27.企業風險管理理論的演進與展望
28.資本配置: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
29.大斷面城市隧道施工全過程風險管理模式研究
30.集團資金集中控制下的風險管理——基于大中型集團公司的案例分析
31.對急診護理操作實施風險管理的探討
32.基于貝葉斯網絡的地鐵施工風險管理研究
33.基于第三方B2B平臺的線上供應鏈金融模式演進與風險管理研究
34.中國地下工程安全風險管理的現狀、問題及相關建議
35.基于制度設計與措施選擇論保險公司全面風險管理
36.后危機時代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
37.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風險管理研究
38.企業信息系統與服務外包風險管理研究
39.特種設備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及關鍵問題探究
40.論我國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對策
41.風險管理理論沿襲和最新研究趨勢綜述
42.論政府風險管理——基于國內外政府風險管理實踐的評述
43.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再造研究
44.珠三角土壤鎘含量時空分布及風險管理
45.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本質與風險管理
46.災害風險理論與風險管理方法研究
47.電網運行風險管理的基礎研究
48.大型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問題研究
49.滑坡風險管理綜述
50.ICU護理風險管理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
51.對我國農業保險風險管理創新問題的幾點看法
52.論現代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十項原則
53.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機制有效性研究——對風險管理長效機制問題的思考
54.論風險管理體系概念在法律層面的引入——以監事會的完善為目標
55.試論風險投資的階段性特征及風險管理策略
56.國外體育風險管理體系的理論研究
57.學校體育運動風險管理研究述評
58.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綜述
59.我國建筑工程項目風險類型及風險管理對策研究
60.股權激勵經理人道德風險的化解——全面風險管理視角
61.風險管理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應用研討
62.我國工程項目風險管理進展研究
63.政府農田水利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研究
64.銀行風險管理、資本約束與貸款買賣行為分析
65.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
66.藥品安全與風險管理
67.不確定性、聯盟風險管理與合作績效滿意度
68.企業風險管理中的風險溝通機制研究
69.廉政風險管理的分析框架:理論、過程和機制
70.風險管理標準化述評
71.企業全面風險管理(ERM)理論梳理和框架構建
72.風險管理:從被動反應到主動保障
73.構建企業稅務風險管理體系研究
74.國外電力企業風險管理典型案例及其啟示
75.糖尿病護理團隊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76.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
77.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與績效評價關系研究
78.英美加澳和中國臺灣地區醫療風險管理方法與評估工具的比較研究
79.山地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與避災扶貧移民搬遷
80.企業集成風險管理——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新方向
81.金融衍生品及其風險管理——基于美國次貸危機視角
82.企業風險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83.銀行風險管理、貸款信息披露與并購宣告市場反應
84.內部控制、公司治理、風險管理:關系與整合
85.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信用與風險管理問題探討
86.國家審計在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管理中的功能認知分析
87.區域生態風險管理研究進展
88.論城市公共安全的風險管理
89.從金融監管改革新形勢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轉型升級的著力點
90.門診輸液患兒應用靜脈留置針的風險管理
91.國際巨災風險管理文獻計量分析
92.基于模糊認知圖的生態風險管理探究
93.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對氣候變化風險及風險管理的新認知
94.彈性企業風險管理體系建構的探討——基于供應鏈彈性等領域的文獻回顧與拓展
95.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關系辨析——基于概念演進的視角
96.基于風險管理的企業內部控制研究
97.藥品風險管理:概念、原則、研究方法與實踐
98.基于公司價值視角的企業風險管理有效性檢驗
99.淺析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狀
100.企業的風險管理及內部控制
101.不同主體在現代企業風險管理中的作用與責任
102.學校體育風險管理研究追溯與風險應對反思
103.軟土地下工程的風險管理
104.從COSO框架報告看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異同
105.論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
106.推行護理風險管理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107.金融風險管理悖論的經濟學釋析
108.農業巨災風險管理的比較制度分析:一個文獻研究
109.論企業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的設計
110.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
111.淺析金融創新條件下的金融風險管理
112.從銀行監管改革變遷看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路徑選擇
113.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機制研究
114.基于施工總承包模式下的地鐵風險管理研究
115.構建我國商業銀行碳金融內部風險管理長效機制
116.金融租賃公司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初探
117.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探索
118.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思考
119.倫敦城市風險管理的主要做法與經驗
120.論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
121.新環境下的企業風險管理與風險導向內部審計
122.稅收風險管理的范疇與控制流程
123.高校風險管理的現狀分析及對策
124.進出口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機制研究
125.中觀信息系統審計風險管理的理論探索與體系構架
126.商業銀行的信貸戰略風險管理
127.風險矩陣在民航機務維修質量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128.金融風險管理理論論述
129.國際化大都市風險管理:挑戰與經驗
130.社會風險管理:框架、風險評估與工具運用
131.金融監管制度演變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
132.“營改增”后交通運輸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能力——以滬市上市公司為例
133.社會保障風險管理國際比較分析
134.現代技術項目風險管理研究的理論熱點與展望
135.論我國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
136.我國化學品的風險評價及風險管理
137.眾包社區創新的風險管理機制設計
篇8
關鍵詞:金融風險 可持續發展 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長期以來,在各類金融風險中,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一直是各商業銀行著力防范和控制的重點,這無可厚非并應持之以恒。但系統性風險往往成為非重點防范和控制對象的情形始終被忽視著。然而,無論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還是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都使我們不得不對系統性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工作進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一、切實防范系統性風險事關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
系統性金融風險是一種由外生性引發而內生性風險管理機制和風險管控手段缺損而形成的風險。系統性金融風險一旦產生,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整個金融體系和金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2007年春季以來,美國“次貸危機”的日益蔓延,不僅招致美國自本世紀以來的第一場金融危機,大量的金融企業破產倒閉,形成了讓全球震驚的“華爾街金融海嘯”,讓歐美投資者遭受重大損失,而且對全球金融的危害性至今未消除。
系統性金融風險具有明顯的特征,一是傳導性。世界經濟一體化,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后,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進出口增長速度、國外市場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對外投資的質量和效益。二是漸進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形成最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而信用風險主要是與宏觀經濟中的諸多因素相關聯的,如宏觀經濟走勢、政策法規變化、自然資源狀況變化、貸款客戶經營狀況變化等諸多因素。而這些因素的變化一般需要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漸進變化的過程,它的形成和產生具有其可循的規律,不具有突發性。三是全局性。系統性金融風險一旦形成,它所危害的不限于某一個金融企業、某一家商業銀行,更不限于某一家銀行的某一個分支機構,而是對一國甚至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帶來危害。因而系統性金融風險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危害性的后果極為嚴重。
因此,如何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是事關金融體系和所有金融企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就商業銀行而言,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風險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商業銀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若干措施
商業銀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關鍵在于堅持科學發展觀,建立完善的風險防控機制,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采取科學的風險管理方法,風險管控的政策和措施要有超前性、預見性,做到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
(一)處理好風險源頭控制與末端治理的關系,以風險源頭控制型的風險管理為主要手段。源頭控制型風險管理是指在風險管理客體的行為過程啟動之前,商業銀行事先制訂出防范、規避風險的對策和措施,注重從源頭上防范和控制風險,把好風險控制的第一道關口,把關注事情的結果體現在業務操作過程中,而不是顛倒過來。源頭控制型的風險管理是一種“獵狗追獵物”式的管理方法,哪里有風險,風險控制措施就跟蹤到哪里。
(二)建立專職的研究分析機構,開展對宏觀經濟、金融的研究和行業產業的系統調查研究分析,為各項經營決策提供決策支持和信息服務。宏觀金融經濟信息和行業產業調查研究信息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具有三項基本功能,一是釋疑功能,在進行經營管理決策過程中,商業銀行對于這種復雜的社會經濟活動,尤其是對于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具有未完全認知性,利用信息釋疑功能作用,可以有效消除或減少對其現狀和未來前景趨勢的模糊認識,避免或減少決策的失誤,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二是管理與控制功能。在商業銀行統一法人體制下,堅持統一的經營管理模式和統一的業務決策標準,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沒有統一決策標準,各個分支機構在經營活動中就可能各行其是,其結果必然是形成大量的系統性風險。三是增值功能,以商業銀行的產業行業調查研究工作為例,宏觀金融經濟信息和行業產業調查研究信息的增值功能表現尤為顯著??茖W合理的宏觀金融經濟信息和行業產業導向,有利于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產生,降低風險管理成本,避免風險損失。
(三)規范行業信息調查分析和行業信貸政策研究工作的內容。一是開展行業信貸風險、信貸資產質量的整體評價和行業信貸風險預警研究,對產業發展方向和變化趨勢進行研究分析,二是建立重要產品市場供求信息數據庫,監測和預測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及增長趨勢,為確定對各行業的貸款投入量和貸款審批提供決策支持和決策依據。三是對行業產業的區域差異性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趨勢,使行業信貸政策體現區域差異性,使行業信貸政策與區域信貸政策相統一。四是對行業產業結構和效益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調查分析,為評價信貸資產質量、計提風險撥備提供依據。五是結合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結構發展趨勢的調查分析,研究開發新的金融產品,開拓新的金融服務手段,使之與客戶對銀行的信息咨詢服務需求相結合,使行業信貸政策研究與實施重點客戶戰略、產品戰略相結合。
(四)把握風險管理機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把握風險管理機制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按一致性原則建立風險管理的內部運行機制。明確風險管理的出發點和根本點可以保障各項業務健康、有序發展,使風險管理始終體現發展觀念、服務觀念、效益觀念,最終實現以促進業務發展、效益增長為根本的增值型的風險管理。二是按全面性原則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將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系統風險等不同風險類型,公司、個銀、個貸等不同的客戶種類,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等不同業務種類都納入統一的管理體系中。具體來說要建立四大系統:一是風險報警系統,主要進行風險預警,傳遞風險信息并建立風險資料庫;二是風險決策系統,確立、行使風險管理原則、制定風險指標以及避險策略;三是風險避險系統,具體實施風險規避行為,對風險進行再分配或轉移;四是全程監控系統,對風險管理全過程進行全面監督和控制,并做出風險管理評估報告。
(五)完善風險管理工作的功能作用,建立懲戒型風險管理與激勵型風險管理相并重的風險管理機制,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結合人事激勵機制和獎懲機制的改革,通過后評價,對于按章操作、依規經營、防范和化解風險措施得力、效果顯著的經營管理人員和經辦人員,及時給予精神和物質的獎勵,真正體現責權利的完整統一。懲戒型風險管理與激勵型風險管理并重的風險管理機制,有利于處理好風險管理與銀行經營、防范風險與業務開拓的關系,使風險管理工作既有利于保證銀行資產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又有利于促進銀行的穩健經營與發展。
(六)堅持正確的考核導向,處理好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商業銀行在經營活動中,無論是確立發展速度,還是確立發展規模,應堅持長遠的持續發展目標,不能為了追求近期效益而犧牲長遠效益,不能急功近利,近期效益目標要服從長遠效益目標。各項經營業績考核措施、各項激勵機制與責任約束機制都要服從于這個基本原則,否則就會刺激短期行為而忽視長遠利益。
參考文獻:
1.張吉光.神形兼具構建全面風險管理的組織框架.《中國金融》2007(17):67-68.
篇9
關鍵詞:壽險風險;傳統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7)10-0070-04
一、我國壽險業面臨的主要風險
(一)市場競爭風險
市場競爭風險是我國壽險公司面臨的最嚴峻的風險之一,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同業間價格競爭的不合理性。部分壽險公司為招攬客戶,通過低費率、高返還、高手續費、高保障范圍、協議承保等方式爭奪市場份額。二是利用外來力量競爭的不公平性。借助行政權利、私人關系等外來力量,甚至通過向企業發放巨額貸款或幫企業擔保、融資來爭奪市場份額。三是外資壽險公司進入的迅速性。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外資壽險公司發展迅速,其保費增速遠遠高于中資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上升很快。
(二)資金運用風險
壽險產品的長期性和保費收入的穩定性給壽險資金運用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但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壽險業已積聚了一定的投資風險。主要表現在:一是資金運用渠道與國外相比過窄(見表1)。目前大部分資金都集中在銀行存款和國債,這對防范風險、規范保險投資活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單一的投資結構不利于保險資金的長期管理和運用。二是與國外相比,資金運用的收益率低,波動性大。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無論哪一年都與國外有著巨大的差距。三是壽險產品創新提高了對投資收益的要求,加大了資金運用的風險。
(三)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資產和負債的價值隨系統因素影響而出現的變化。在壽險業中,有三種特別值得關注的市場風險形式:利率風險、基礎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壽險公司的利率風險主要表現在對外融資和投資兩個方面。前者是指在融資過程中,由于利率變動而增加了直接融資成本或間接機會成本,使保險公司的預期利潤難以實現:后者是指在投資過程中,利率變動會使其投資收益率大幅下降,甚至使其經營出現虧損,繼而導致利差損,最終帶來償付能力危機?;A風險是指由于各種具有不同信用質量、流動性和到期日的金融產品帶來的收益會出現不一致性,從而使保險人面臨與負債價值無關的資產市場價值變動的風險。通貨膨脹風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削弱壽險投資功能、降低壽險保障功能、減少投保需求、增加費用。這就是說如果在制定費率時沒有考慮通貨膨脹風險,就可能會發生實際賠付額高于保單面額的情況。
(四)經營風險
從壽險業務經營流程來看,主要有產品研發、市場銷售、承保、理賠和財務管理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會存在相應的風險。這里主要涉及流程中比較突出的精算風險、承保風險、理賠風險和營銷風險四個方面。
精算風險主要指產品定價不當帶來的損失。影響壽險產品定價的主要因素有利率、死亡率、各種費用、退保率及市場競爭等。其中任何一項因素的預估失誤,都會造成一定的定價風險。此外,費率厘定是保險精算師的主要職能,費率厘定的準確與否與精算水平的高低直接相關。目前我國精算師缺乏,且精算師積累的產品定價和設計經驗有限,加大了因精算水準不足而引發的保險風險。
承保環節需要特別注意的風險是逆選擇和道德風險。逆選擇主要發生在投保時投保者往往不會提供不利于自己的資料,這些投保者也往往是身體欠佳或人身危險性較大的人。同時還體現在定期壽險續約和轉換權利的選擇和使用上。道德風險是指保險欺詐行為,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健康保險和巨額人身保險中,比逆選擇現象少,但也會給公司帶來一定損失。
理賠程序通常來講主要有四個步驟:索賠通知、調查核實、償付或訴訟和結案。相關風險也來自于這四個程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由于保險公司理賠延誤或操作失誤所致;另一類風險源于客戶對保單條款缺乏正確了解而導致的保險使用不當,甚至有意的欺詐行為。
營銷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保險市場不完善、市場競爭不規范,各保險公司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忽視業務質量而導致的風險。二是個人人素質低下的風險。保險人流失引發的諸如“孤兒保單”等一系列問題給保險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我國壽險公司風險管理的現狀
(一)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風險管理缺乏依據
保險經營是在大量可保風險前提下運用大數法則分散可保風險,各種風險數據、損失數據是保險公司經營的數理基礎,是一種保險資源。保險經營依據這些保險資源從事保險展業,通過展業擴充豐富這類資源以提高保險經營水平和展業范圍。因此在理論和實踐中都要求保險公司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系統對這些保險資源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我國相當部分保險公司有效的風險信息系統還未建立,這將可能導致保險經營缺乏合理依據。使保險經營缺乏數理基礎。
(二)風險管理技術水平低,風險管理人才不足
保險風險管理既包括投資風險管理、核保管理、理賠管理、產品管理,又包括公共關系、市場服務、培訓員工、提供法律咨詢等內容;既包括保險業風險管理,又包括保險公司內部風險管理;既包括硬件失誤風險管理,又包括軟件失誤風險管理。而在我國,沒有相關能力的人才來對保險公司的風險做一個全面的管理。風險管理人才不足已是個不爭的事實。隨著金融工程技術的發展,國外金融風險管理的量化指標和模型技術得到迅速發展,而國內風險管理技術還很落后,對國際上發達國家保險業通用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技術仍比較陌生。此外,我國也沒有專門的人員或機構進行風險管理活動,往往只針對自己工作中的風險獨立地采取一定對策,缺乏系統性、全局性,集中體現為壽險公司內部的各自為戰、擁兵自重行為。
(三)注重顯性風險管理和內生風險管理,忽視隱性風險管理和外生風險管理
一是在業務發展導向上,注重規模和速度,強調業務增長量。忽視保險發展的質量。二是在保險發展戰略上還存在著保險決策上的短期行為,對公司發展的長遠性研究不足。三是缺乏對保隊欺詐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險欺詐給保險公司造成的損失日益加大。四是保險法規在一些方面還存在著不足,有效的法律體系還未建立,而且保險企業文化建設滯后。
(四)風險管理意識淡薄
風險管理作為一種管理職能基本上還沒有融入到保險企業管理中,保險經營還是財務控制型被動經營。保險公司發展總體決策缺乏風險管理理念,以保費收入
作為經營業績的粗放型經營對保險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許多保險公司在考核時,很少涉及與風險相關的指標,而過分強調保費收入和利潤指標。另外,許多壽險從業人員或研究人員所抱定的仍是傳統的風險管理思維,漠視風險管理發展趨勢。在保險監管方面,還處于事后監管階段,監管工作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
三、全面風險管理的內涵
全面風險管理(ERM)是現代風險管理的最新發展,主要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因素多樣化和人們對風險更加全面的認識。其推動力是1998年制定的新巴塞爾協議和2001年開始制定的名為“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的新COSO報告。
全面風險管理首先應用于現代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領域,為了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國際保險業也做了許多嘗試,如美國全美保險監督官協會的企業全面風險評估系統和英國FSA監管當局提出的類似于巴賽爾協議的Integrated Prudential Sourcebook(PSB)框架。這種將保險經營過程中的產品設計、定價、核保、理賠風險及資金運用的投資風險等一系列風險綜合到統一的風險管理體系中進行管理的方法也得到了其他國家保險公司的積極探索。
全面風險管理是指企業應以價值或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以整個企業所有經營活動為考察對象,綜合風險企業現在的和未來的所有風險,利用不同風險可以相互影響、相互抵消的性質,借助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來控制對企業有負面影響的因素,使企業更好地發展。它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從企業整體角度進行,而非在數量有限的部門如財務、法律、精算等中孤立地進行若干個獨立的風險管理;二是既要分析單個事件的結果,也要意識到相關風險的綜合效應;三是須有一個系統的框架將風險管理活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四是要融入企業文化之中,要求組織從管理層到普通員工人人參與,風險意識融入企業的戰略決策和各項活動之中:五是風險管理的目標不再是降低風險,而是與風險共存榮,在風險中發現企業盈利的增長點;六是要對諸多風險管理的技術和方法進行整合和創新。
與傳統風險相比較,其主要差別如表4所示:
四、利用全面風險管理解決當前我國壽險公司風險管理問題的對策建議
從我國壽險公司風險管理的現狀以及與全面風險管理的對比中可以發現,全面風險管理思想可以在多個方面提高我國壽險業風險管理水平,改善我國壽險公司風險管理落后的局面。
(一)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架構
我國壽險公司的全面風險管理模式應由三個層級構成。如圖1所示,第一層級為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和首席風險執行官。董事會是風險管理系統最高的機構,對各種風險負最終承擔責任;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隸屬于公司董事會,是董事會的一個次級委員會。肩負著為董事會的風險管理職責提供風險報告、風險管理建議以及監督董事會風險管理戰略實施的責任;在風險管理委員會下設有首席風險執行官,是專門負責風險管理事務的高級領導層,他可以在各業務部門之間進行甲衡、協調,限制某些業務部門為單獨追求利潤造成承擔過多的風險,同時他的設立也能保證風險管理工作得到公司高層的重視,使風險管理在公司中處于較高地位。第二層級為風險管理部,它獨立于業務部門,對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其主要根據壽險企業風險管理戰略要求,落實和執行各項風險管理具體目標,向各業務部門派駐風險經理小組,行使風險度量、風險評價、風險報告和風險預警職能。第三層級為業務部門的風險經理,其在各業務部門內設立風險管理崗或風險管理小組,并指定風險管理經理對本部門負責人和風險管理部雙重負責。
(二)規范全面風險管理流程
全面風險管理流程要從風險識別入手,對企業風險進行全面普查而進一步進行準確的計量和有效的控制管理,并不斷檢查調整管理的戰略和執行。它包括風險水準定位、全面風險識別、客觀風險計量、有效風險控制和動態監查調整這五步流程。(1)風險水準定位。風險定位是確定經營方向的指南,是企業風險管理的基礎,風險定位應根據企業自身風險應對能力的大小和風險胃口的大小來共同決定,要落實到具體的風險限額和資本充足率的持有水平上。(2)全面風險識別。全面風險識別強調全面,即對企業風險進行全面普查,并對風險因素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常見的識別方法有風險列舉法、財務報表分析法、統計分析法和現場調查法等。(3)全面風險計量。全面風險計量需要一個統一的風險尺度,可以利用在險價值(VAR)、經濟價值等風險管理技術方法,結合風險附加值和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對企業整體風險進行計量和資本配置。(4)有效風險控制。即站在企業全局角度。充分利用風險因素的相關性,盡量從產品設計、投資選擇等著手,使風險相互減輕或抵消,通過合理的風險預算。選擇最佳的風險管理策略組合,實現風險管理目標。(5)動態監督調整。全面風險管理是動態過程,需要隨時檢查管理的執行力度和效果并及時反饋,根據修正后的資源配置計劃,重復上一個流程進入下一個管理周期。
(三)完善全面風險管理系統
風險管理的基礎是數據信息,實行全面風險管理需要匯總企業各項業務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對企業風險做出客觀判斷并研究相應有效的管理措施。壽險業應該加快建立一個包括企業內部業務數據、外部經濟、金融及保險行業數據甚至客戶的信息數據庫,使風險管理人員可根據需要調取有關數據,根據風險計量工具進行及時的分析研究。圖2是國外某些企業建立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篇10
關鍵詞:國際工程投標;風險管理;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2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64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11-138-03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影響國際工程承包投標市場的風險因素日益增多,企業必須在投標階段就預見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為工程中標及項目實施打下良好基礎。本文主要是從理論上對國際工程投標階段風險管理進行系統梳理,以期為相關實踐活動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
一、概念的認知
國際工程招投標是當前世界各國經常采用的有組織的市場交易行為,是國際貿易中一種商品、技術和勞務的買賣方法。作為一種跨國家地域形式的商業活動,國際工程投標風險較高,國際工程承包商面臨著更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涉及到相關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甚至是自然環境以及工程業主、監理工程師和相關單位等多種因素,為了提高投標命中率以及中標后項目的順利實施,投標者必須從一開始就認真分析招標文件,并經歷招標文件準備、招標通知的發出、資格預審、招標文件獲取、標書準備、開標、評標與決標直到合同簽訂等過程。對這一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因素進行有效的管控就成為風險管理的主要目標。
一般而言,對國際工程投標風險都需要經歷風險識別、風險估計、風險評價和風險應對的過程。通過風險識別、風險估計和風險評價,并以此為合理地使用多種風險管理技術和手段對項目活動涉及的風險制定相應的對策,實行有效地控制及監控,妥善地處理風險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證安全可靠地實現項目的總目標,加強風險識別的準確性,以提前預防風險的發生,可以有效提高企業對風險的管制能力,確保企業經濟效益的持續穩定增長,因此,加強風險管理成為從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的關注重點。
二、國外學者的研究
風險管理的相關研究在工程風險領域興起的時間相對較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風險分析技術的應用開始出現在系統工程和運籌領域,而真正將風險管理引入工程項目管理是伴隨著大規模的戰后重建開始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引起了西方學者們的高度重視,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Jack show[1]認為,公司風險管理必須從專業風險管理團隊的組建和培訓著手,通過積極調查發現公司的潛在風險,利用專業智庫測算公司的風險承受能力及其與機會的關聯度,采取先進的管理技術對風險進行評估并采取合適的應對措施,最好是組建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系統來加強企管風險管理活動。美國權威機構COSO指出,風險管理應當在企業戰略制定中得到重視并貫穿企業管理的始終,從而使影響企業正常運營的因素在可控范圍之內。
隨著戰略管理工具例如平衡計分卡(BSC)的的出現,許多學者將其與企業風險管理(ERM)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他們認為BSC和ERM之間有不少相同點,例如都關注戰略的實現、管理過程的視角、各關鍵因素之間互相影響及其聯系,要求整個管理過程的系統性與連貫性,強調責任的落實,把BSC與ERM相結合,可以拓寬風險管理的研究視野。Mark. B[3]等人建議把企業戰略管理工具平衡計分卡與企業風險管理相互融合,以達到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目標。McWhorter[4]等的研究認為使用使用戰略業績評價可以增強ERM系統,并有效提高組織和員工的績效。
近年來,隨著項目風險管理的日趨成熟,學者們對風險管理特別是技術風險、設備風險等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特別是工程招標方如何建立有效的工程項目費用支付控制機制及相關理論問題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之一[5]。F.H.Griffis and Symeon Christodoulou[6]在研究中對投標風險中的工期風險進行評估則主要是利用PERT和Mente-Calo方法;Ming Lu和S.M.AbouRizk[7]通過對PERT網絡的改進,減少了計算工作量,對工期風險進行了重新估計,提高了評價的準確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風險管理與信息網絡技術的結合愈加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Jiang[7]等人從用戶合作的角度出發,研究了信息技術對項目成員合作的影響,指出信息技術支持下項目管理績效提升的顯著性;也有不少學者對投標決策風險評估與信息技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Bakker[9]認為風險管理應當與信息項目建設同步進行,并以實證分析方法指出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對項目風險管理有正效應。
傳統的風險評估方法在項目投標風險評介研究中仍然受到不少學者的關注。D.K.H.Chua and D.Li等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投標風險進行了評價[10],他們著重分析了指標層次內部之間各因素之間關系,卻沒有深入研究指標層次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其他學者對這方面研究的不足進行了彌補,如Seung H.Han和JamesE.Diekmann,運用CIA對項目投資中的風險關系進行分析[11]; Leroy J.Isidored和W.Edward運用工期―費用組合和多重模擬分析,去研究風險的相關性[12][13];Vito F Uricchio等利用模糊決策支持系統對污水處理系統工程的風險進行了系統分析,其結論認為利用基于知識的模糊決策系統可以有效降低項目風險[14]。
目前,在企業投標的風險管理研究中,國外學者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引領著風險投標管理的主流,而且在生產實踐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三、國內學者的研究
我國目前的風險管理理論大部分都來自于發達國家,這些理論在被引入我國后,在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取得了良好社會和經濟效益。但是由于國情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社會習俗等的差異,國外的風險管理理論在我國企業的實際應用中遇到了本土化難題,
我國學者對工程項目的風險評價研究較多。房穎等從國際工程投標風險相關理論出發,分析了菲律賓國家電力公司鋼桿工程投標過程中所遇到的幾種風險,并指出了相應的策略。趙朋等(2004)提出了模糊綜合評價的方法,即利用專家調查對各個風險因素發生的概率和影響后果及其影響進行估計,再通過綜合評價,考慮所有風險因素的影響之后得出建設工程承包總的風險水平。郭鵬(2005)等針對項目風險評價中專家評判信息的模糊性與灰性,利用灰色聚類理論得到指標灰色統計量,并構造項目風險模糊隸屬矩陣,建立了一種灰色評價與模糊評價相結合的風險綜合評價方法。張朝勇等(2007)在模糊測度的基礎上,提出了工程投標多風險因素綜合決策算法,并通過案例驗證該方法的可行性。
項目投標風險決策的研究中,張英寶(2006)運用價值風險的相關原理,嘗試將VaR風險管理技術應用于建設工程投標風險評審,為建設工程投標報價評價提供了新的風險分析方法。彭錕等(2002)結合巴基斯坦鞭水電工程項目的投標實例,驗證了Fuzzy-AHP方法的投標風險評價與決策模型。劉睿等(2004)從投標風險的內部和外部風險出發,AHP方法和改進的兩兩比較判斷方法,對投標風險評價方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投標報價風險的研究方面,肖維品[15]用概率統計方法計算投標報價總報價風險,其他如劉靜[16]的分項計算法和綜合系數法等都對工程投標風險費用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從已有文獻來看,國內學者已充分認識到了工程投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對相關的風險識別、評價等理論方法的研究也較為豐富,但是,這些研究多將目光聚焦在我國國內投標風險管理的研究上,對于國際工程承包風險管理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從市場經濟全球化角度來看,進一步對國際工程承包投標風險管理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國相關企業參與全球競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四、風險管理發展趨勢
風險管理從個別理論發展到全面理論,從小范圍的初步運用到整體的精密動作,從組織內部到組織外部甚至是整個企業的聯合體,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總的來看,國際工程投標風險管理發展趨勢可歸結如下:
第一,以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為標志,風險管理從理論方法到實現手段實現了全面的科學化。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于計算機在網絡計劃分析中的成熟運用,信息系統及管理科學等理論逐漸被引入到風險管理活動中,風險管理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了空前提升。主要表現在:從現代管理理論中汲取新知識,包括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等,強化了風險管理的理論基礎,同時,現代管理方法,如評價決策技術、預測技術、排隊論等又為風險管理提供了成熟的工具和方法,極大的提升了風險管理的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二,社會化和專業化成為風險管理重要的發展方向。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項目類型多元化、運作規模復雜化的趨向越來越明顯,風險管理不再只是一種理論科學,其實用的技術性體現的更加明顯,整個社會對專業化、職業化的風險管理人員爆發出較強的需求,專業的風險管理團隊或公司也開始出現,專職的風險管理員和風險分析師成為新興職業。
第三,標準化和規范化成為風險管理的主要特征。由于面對的情況十分復雜,需要考慮的因素眾多,因此,風險管理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傾向,要求專職人員具備數學基礎、計算機操作能力、風險管理理論以及企業管理其他相關技術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如何從社會化大生產所要求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出發,降低風險管理所帶來的次生風險,使風險管理逐步工作流程化、作業規范化,從而全面降低風險管理的成本,促進風險管理專業化、社會化和通用化的實現,最大化風險管理水平及其所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就成為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五、結論
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國際工程承包投標的復雜性更加凸顯,給我國建筑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本文的研究系統梳理了國內外相關研究,內容涵蓋了國際工程投標過程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演進、方法及發展趨勢,不僅為進一步的理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企業風險管理實踐提供了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 MowbrayA H. Blaachard R H.Williams C A. Insurance.4thed. NewYork: MeGraw-Hill. 1955.
[2] 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 AICP, Sep.2004.
[3] Mark , B.,Chen, A, Nunez. K,and Wright ,L:Working Hand in Hand: Balanced Scorecards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c Finance, 2006.
[4] McWhorter L B.,Mathedy . M and Frizzell. D. M.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Smitegic Finance,2006.
[5] Meredith .J.R.and Mantel .S.J.Jr. Project mananagement: a managerial approach. John Wiley& Sons.I n c.2000:19-21.
[6] F.H.Gfiflis.Symeon Christodoulou.Construction Risk Analysis Tool for Determining Liquidated Damage Insm-emence Premiums:Case Study.Journal of ofConstm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6):407-413.
[7] Ming LU.S.M.About Rizk Simplified CPM/PERT Simulation Model.Journal of Consml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3):219-226.
[8] Jiang, J.J., Klein, G., Chen, H.G., The effects of user partnering and user non-support on projec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Information Systems .2006,(2):6890.
[9] Bakker, K.D., Boonstra, A., Wortmann, H. Does risk managementcontribute to IT project success? A meta-analysis of empirical evid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0,28 (5), 493503.
[10] D.K,H.Chua and D.Li.Key Factors in Bid Reasoning Model. Journal of construetion and Management,2000,(5):349-356.
[11] S.H Han,J.E Diekmann.Making a risk-based decision for overseas construction project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l,21(9):765-776.
[12] L.J Isidore,w.Edward.Multiple simulation Analysis for Probabilistic Cost and Schedules Integration.Joum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2,128(3):2l l-219.
[13] L.J Isidore, W. E dwafd, Gary T.FRY.Integrated probabilistic schedules and estimates from project simulated data.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1,23(9):417-426.
[14] Vito F Uricchio,Raffaele Giordano,Nicola Lopez.A fuzzy knowledge-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groundwaterpollution risk evalu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4(73):18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