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獸醫學和獸醫區別范文
時間:2023-12-22 18:02: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獸醫學和獸醫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臨床獸醫學學科在高等農林教育動物醫學專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動物內科學、動物外科學及獸醫產科學等課程是專業必修課。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緊密結合臨床實踐中動物的疾病治療展開教學和研究。但隨著一些新的疾病的出現,課本內容還沒有收錄,需要在教學中隨時補充;另一方面,傳統的課堂教學和臨床實驗分離教學,造成學生理解困難。如何讓學生對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學好試驗,提高自身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對傳統教學方法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革。培養學生主動的思維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探求尋找疾病的臨床表現、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此,在實驗示教工作中,筆者從4個方面進行了探索性嘗試。
一、改進課堂教學內容,強化學生思維能力
要進行臨床獸醫學學科課程的教學實驗,首先,教師要認識課程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論難點和實驗重點。因為是專業課,需要學生對學過知識的融會貫通,還要在具體的疾病機理中運用學習的知識去闡述剖析,徹底對某種病例有清楚的認識,從而在處理及治療中有“方”可依。還要對疾病進行鑒別診斷,區別不同的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這些需要在課堂上得到鞏固提高。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盡量采用圖片等直觀的方法進行講課。能用圖表的就盡量用圖表表示,每一堂課結束前對所學內容進行幾分鐘的歸納總結。新課開始講授前,采用課堂提問的形式,對上一節課的內容先進行一個摸底,然后就是查漏補缺,對提問中學生沒有完全掌握的知識點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悉心講授??梢粤信e幾個近似的疾病,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回答,加以辨別,教師輔地提示和完善。只要學生能把在課堂上學的知識充分掌握了,并在實驗中加以鍛煉就能達到教學效果。
二、自編實驗教學指導綱要
臨床獸醫學科的教材不斷更新,但實驗指導書大部分內容陳舊,更新速度慢,實驗一般為單獨設置,減少了學習內容的綜合應用。我國資源廣泛,但分布各不相同,特別是各地區農林院校要結合自身地區的特點對教學內容要求不同,即側重點不同,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本學科組廣泛收集相關教材、教學實驗指導書和專業期刊等,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補充實驗中最新的技術應用、科研動態,在生活實踐中多發的疾病的臨床特征和診治方法,編寫適合我校學生使用的實驗指導手冊(報告),對重點實驗仍然重視,這樣也不失全面性。
在實驗指導的編寫中,注重綜合性實驗的設計,結合教學大綱(進行了全面修訂,加強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將以前的實驗合并或刪減,實驗動物對象的重點偏于豬、牛和小動物,壓縮特種動物的臨床實驗,這也為學生的就業導向和地區農牧業服務提供支撐。
三、改進實驗示教,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以往的實驗課往往是老師在講壇上先示教一遍,然后讓學生自己按照示范進行相關的實驗步驟,得到的結果具有預見性,操作過程也較固定死板。實驗考核也過于單一化,考查實驗報告,對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不夠重視,這經常會出現對實驗考核的過程化。在實踐中發現,也許老師上課沒有提到過的內容,但生活中需要,這時如何正確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職責。
采用了分段式實驗教學,就是實驗分階段地進行。首先,對實驗目的進行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制定實驗方案,得到最佳的技術流程路線。然后,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再指導,因為學生未接觸過新的實驗內容,在初步思路的指導下開展,這樣出現錯誤后分析這些易犯錯誤的原因,對以后的實踐工作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只有不斷發現問題,才能不停地思考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這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最后,在實驗分組中設計內容相同的比較實驗結果,設計內容不同的比較實驗路線,綜合判定學生對實驗技能的掌握熟練程度。
四、實驗考核多元化,注重后期培養
改進考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考核包括平時操作技能考核、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程序、課后動物醫院實習報告等,占總成績的30%。如何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生活中,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梢圆贾靡粋€跟現代動物醫學密切相關的課題多角度展開討論,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能用更全面和前瞻的眼光看世界。希望學生把基礎知識牢固地掌握好,為今后的臨床實習及工作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樹東.基于生態學視角的我國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對策.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6(4):233-235.
[2]易本馳,魏明奎,鄭全芳等.《獸醫臨床診療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與探索.河北農業科學,2008,12(5):171-172.
篇2
【關鍵詞】 豬水腫??;病菌;仔豬;防治
一、發病病因
本病發生與飼養管理的好壞息息相關,以下原因易導致發?。荷醿葴囟群龈吆龅?。豬舍潮濕,空氣渾濁,不及時清掃消毒,給有害菌大量的生存空間,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突然改變飼料和飼喂方法;斷奶方法和時間不當。突然斷奶,使其對維生素或礦物質的缺乏,引起腸道微生物區的變化,促進某些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引起生??;飼料成份單一。飼料單一,質量差,缺乏維生素,高鈣、高蛋白飼料引起仔豬胃腸機能紊亂,致使病原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而致??;飼料中蛋白質水平偏高;豬貪吃造成過飽;豬體缺乏硒和維生素E;舍內衛生條件差;防疫與時應激反應;豬體缺乏運動。
二、臨床癥狀
多數病豬始發于斷奶后1周左右的仔豬,發病突然,初期表現輕度精神不振,多數病豬體溫不高,食欲減退,隨著可見四肢無力、步態搖擺,臥地時呈跪趴狀,眼瞼與頭部水腫;后期可見豬臥地不起,四肢劃動似游泳狀的神經癥狀,口吐白沫。后期反應遲鈍呼吸困難,腹瀉或便秘。用手觸摸豬體時豬發出嘶啞的叫聲,好似全身有痛感。個別豬喜臥于暗處,病豬常拉一小堆橢圓形球狀糞便,糞便表面潮濕且發軟,一般在24小時內死亡。病期可長至5-7天。
三、病理變化
解剖可見眼瞼、顏面、下頜和頭頂等部水腫,胃大彎部水腫尤其嚴重,切開可見胃壁明顯增厚,并流出淡黃色或清亮的液體;結腸系膜呈膠凍樣水腫;全身淋巴結水腫、充血和出血;心包、胸腔和腹腔積液,剖開見空氣則凝成膠凍狀。
四、診斷鑒別
豬水腫病診斷的主要依據是臨診癥狀及剖檢變化。其特點是斷奶后小豬發病,病程短,常突然死亡。發病大多營養良好和體格健壯的仔豬。剖檢主要特征是胃大彎、腸間膜和淋巴結水腫。本病需與營養不良性水腫相區別:營養不良性水腫,病程長,結膜貧血、黃染,無神經病狀。改善飼養條件,增加蛋白質及青飼料后,可恢復。
五、病例分析
現對2008一2009年6月某養殖戶家10頭能繁母豬產仔情況分析,2008年10頭母豬共產仔287頭,有97頭發病,發病率為33.7%,針對仔豬水腫病的不同情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治愈143頭,治愈率為49.8%,死亡144頭。
六、治療方法和綜合防治措施
(一)豬水腫病治療:藥物治療效果初期一般,后期無效??诜蛩徭V15~25g,每日一次;卡那霉素2ml、5%碳酸氫鈉30ml、25%葡萄糖30ml,混合后一次靜注;肌注維生素C 4ml,2次/日;亞硒酸鈉維生素E 2ml,1次/日;地塞米松5mg,2次/日;遠征霉素3ml、亞硒酸鈉維生素E 1ml、地塞米松2mg,肌注,1次/日,療效明顯。;亞硒酸鈉在缺硒地區用,有一定治療效果。
(二)防治措施:除了加強飼養管理,改善衛生條件,降低應激反應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藥物防治:在母豬懷孕30日和90日分別肌注維生素B1注射液,產后2日時給仔豬肌注豬血丙種蛋白,分別在斷奶前1周和斷奶后2周肌注組織胺蛋白,在斷奶前1周和斷奶后2周之間,用磺胺類拌料,每日1次。在斷奶后嚴格控制好飼料的飼喂量。疫苗預防:目前多數廠家生產水腫疫苗,對預防仔豬的大腸桿菌病效果不好,近年來,采用基因工程苗K88、K99,在仔豬斷奶前后給仔豬皮下注射,發現不僅使仔豬斷奶后腹瀉降低90%以上,而且水腫病的發病率也明顯降低;減輕斷奶后營養應激的影響,合理的早期斷奶可提高母豬繁殖力,加快仔豬的生長。因此,應在斷奶前及早開始補料,使它在斷奶前能適應植物性飼料,胃腸消化機能各到加強。斷奶后1周內不要更換飼料;消滅傳染源,隔離病豬,搞好豬舍衛生,定期消毒圈舍內不存水,不積尿;喂給易消化的飼料,并供給充足飲水中添加復合維生素B溶液;治療以抗菌消炎、抗過敏,增強糠代謝,保肝解毒,利尿消腫為主要治療原則。采取1個得病全窩治療的原則。
參考文獻
[1] 劉俊偉,張創,司紅英. 規?;i場仔豬水腫病的防治[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4(02)
[2] 冉雪琴,王紅珍,艾虎,吳擁軍,王嘉福. 豬水腫病大腸桿菌志賀樣毒素Ⅱ型突變體新基因的分子特征[J].微生物學報. 2004(02)
[3] 成大榮,卞紅春,陳海霞,徐建生,朱明,符德志. 豬水腫病大腸桿菌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J].動物醫學進展. 2004(02)
[4] 吳曉東,高崧,張如寬,劉秀梵. 致豬水腫病大腸桿菌F18ab菌毛單克隆抗體的研制及其初步應用[J].中國獸醫學報. 2004(01)
[5] 凌明亮,黃仁術. 酸化劑在斷奶仔豬不同類型飼糧的添加效應試驗[J].養豬. 2003(06)
[6] ,王家鄉,殷裕斌,龔大春.仔豬水腫病多價蜂膠滅活疫苗免疫原性的研究[J].中國獸醫科技. 2003(05)
[7] 胡文琴,王恬,孟慶利. 通過營養調控預防仔豬水腫病[J].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 2003(05)
[8] 王尚榮. 中西結合治療豬水腫病效果好[J].中獸醫醫藥雜志. 2003(02)
[9] 嚴振龍,徐建生,董國雄,李俊寶. 致仔豬水腫病大腸桿菌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J]. 中國動物檢疫. 2003(03)
[10] 鄭纓. 二苓平胃散的臨證應用及其機理研究[J]. 中獸醫學雜志. 2003(01)
篇3
關鍵詞 雞;禽霍亂;臨床癥狀;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7-0304-01
禽霍亂又稱禽巴氏桿菌病、禽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雞、鴨、鵝等多種禽類的傳染病[1-4]。以雞較為易感,4月齡以上的性成熟產蛋雞發病較為嚴重,2月齡以內很少發病,且多發生于夏秋季節,病雞和康復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尤其是慢性感染病雞是本病復發的傳染源。主要通過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感染,一般潛伏期為2~7 d。
1 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1.1 最急性型
該病多見于流行初期,個別雞、尤其是高產雞和營養狀況良好的雞常無明顯癥狀,突然倒地,雙翼撲動幾下就死亡;可見冠、肉髯紫紅色,心外膜有出血點,肝表面有針尖大的灰黃色壞死。
1.2 急性型
癥狀:大多數病例為急性經過,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食欲廢絕,飲水增加。精神萎靡,羽毛松亂,翅膀下垂,離群呆立。呼吸困難、鼻、口流出泡沫黏液、雞冠發紫。糞便灰黃色或綠色,周圍羽毛污穢。產蛋下降或停止,最后衰竭而死。病程1~3 d。
眼觀病理變化:心包積液增多,心冠和內外膜有出血點和出血斑。肝肺大、發黃,表面有灰色或灰黃色小壞死點,肺充血、出血,有纖維素性滲出炎癥。十二指腸黏膜充血和淤血,腸內含有血性內容物,皮下組織、腹腔脂肪、腸系漿膜等處可見到大小不等的出血斑點。
1.3 慢性型
癥狀:多發于流行后期或急性病例轉化而來,或毒力較弱的菌株引起,病雞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冠和肉髯腫脹、蒼白,隨后干枯樣化,甚至壞死脫落;關節腫脹、跛行,并有慢性肺炎和胃腸炎。病程可達1個月以上,生長發育和產蛋長期不能恢復。
眼觀病變:可見鼻腔,氣管、支氣管有多處黏性分泌物,肺部質地變硬;肉髯腫大,內有干酪樣滲出物;關節腫大、變性,有炎性滲出物和干酪樣壞死;產蛋雞可見卵巢出血,卵黃破裂,腹腔內臟表面上附有卵黃樣物質。
2 診斷
該病可根據該養殖戶的以往病史、流行特點、臨診癥狀及病理變化特征,再結合用病死雞的肝或脾為病料,做組織切片,用美藍染色后鏡檢有無兩極染色的巴氏桿菌,可以確定診斷。注意與雞新城疫、禽流感、傳染性鼻炎相區別。
3 防治措施
3.1 做好雞舍及環境衛生防疫措施
平時加強雞群飼養管理,注意雞舍通風換氣和防暑防寒,避免過度擁擠,使雞體保持抗病能力,并定期進行雞舍和養殖場地清掃消毒。如雞群發生該病,除了對雞群用藥物治療外,對病雞污染的雞舍、場地、用具進行徹底清掃和消毒,對病死雞進行深埋或燒毀等無害化處理。
3.2 建立免疫計劃
于春末或夏末按計劃開展免疫接種,一般接種弱毒和滅活苗,可選擇種雞在產蛋前接種,免疫期一般為6個月,但作為種雞每次注射免疫期一般為4~5個月。常用的弱毒苗有731禽霍亂弱毒菌苗、G190E40禽霍亂弱毒菌苗和833禽霍亂弱毒菌苗等,在使用禽霍亂弱毒菌苗時還應注意:禽霍亂弱毒苗苗只能用于發生禽霍亂的疫區,非疫區不要使用;在非疫區中最好用滅活苗,滅活苗是將細菌滅活后加入佐劑如氫氧化鋁膠液、油乳劑、蜂膠等,以減緩吸收速度,延長抗原作用及免疫期。
3.3 藥物防治
有計劃地進行藥物預防,已發生該病的養雞戶應及時選用藥物治療。一是中藥預防治療方劑。①白頭翁湯。用白頭翁30 g、黃連30 g、陳皮20 g、苦參20 g、厚樸20 g、山藥30 g、黨參30 g、蒼術20 g,水煎每1劑,用于100羽雞,在飼料中或飲水中添加連用3 d。②茵陳20 g、藿香10 g、白花蛇舌草40 g、半枝蓮20 g、大青葉20 g、車前子10 g、當歸10 g、生地30 g、赤藥10 g、甘草20 g,在飼料中或飲水中添加,用于100羽雞,分3~6 d內用完,對于不飲不食的雞可以灌服。③穿心連、成年雞每天口服鮮葉2次,每次8片,連用3 d。二是西藥預防治療方劑。①磺胺類。磺胺脒:飼料中添加0.4%~0.5%,飲水加入0.1%~0.2%,2次/d?;前粪瓙毫?,飼料中添加0.1%連用2~3 d,間隔3 d,再添加0.5%,喂2 d,再停3 d,再喂2 d。②青霉素。成年雞肌肉注射2萬~5萬U/羽,2次/d,連用2 d。添加飲水中4萬~10萬U/羽,連用3 d。③恩諾沙星。5~10 mg/kg體重拌飼料喂或肌肉注射連用3~4 d。④喹乙醇飼料中添加0.3 g/kg,或每日20 mg/kg體重一次口服,每隔7 d用藥1~2 d。
為了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最好采用交替用藥法,以提高療效,同時注意用藥療程和劑量。
4 參考文獻
[1] 高齊瑜.雞病診斷與防治原色圖譜[M].鄭州:河南科學出版社,1998.
[2] 吳清民.獸醫傳染病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
篇4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80-0211-02
醫學主題詞檢索法是醫藥文獻作息檢索的重要手段,即使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在醫藥文獻信息檢索領域,主題詞檢索法都仍在繼續使用,并且與時俱進,持續發展。醫學主題詞表是情報檢索語言(通常是主題詞語言)的具體體現形式,規范的醫學主題詞表是二次文獻標引的重要依據,根據信息檢索原理,標引與檢索是信息存儲與獲取的兩個方面,標引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信息檢索。因此,醫學主題詞表是用戶與標引人員間的“指南”。在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中,醫學主題詞檢索法是醫學文獻信息的重要方法。PubMed與Embase是醫藥領域最常用的二次文獻檢索系統,都包含MEDLINE資源,且都具有醫學主題詞表,本文以這兩個檢索系統為例,對醫學主題詞檢索法進行研究。
1 PubMed與Embase
根據2012年最新數據表明,PubMed中經過MeSH標引的MEDLINE期刊有5627種,Embase包括MEDLINE在內的期刊有7961種,這些期刊全部經過Emtree標引。PubMed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免費檢索MEDLINE文獻的檢索系統,它的學科范圍包括生物醫學和生命科學,覆蓋護理學、藥學、牙科學、生化學、細胞生物學、衛生保健和獸醫學等學科。Embase是全球最大最具權威性的生物醫學與藥理學文獻數據庫,包括各種藥物和疾病信息,除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外,還覆蓋如藥物研究、藥理學、配藥學、藥劑學、藥物副作用、毒物學人體醫學(臨床與實驗)基礎生物醫學、生物工藝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保健策略與管理、藥物經濟學、醫療公共政策管理、公共職業與環境衛生、藥物依賴性及濫用、精神科學、替代與補充醫學、法醫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
2 MeSH與Emtree
醫學詞表編制的質量決定了對檢索系統的檢索效率。PubMed系統所用詞表為MeSH,Embase系統所用詞表為EMTREE,因Embase工作人員參照MeSH于1988年編制了Emtree,這兩個著名的醫學詞表有共同之處,但區別非常明顯。對醫學詞表的比較研究,有益于深入了解檢索系統,而且可以加深對情報檢索語言的理論研究。
MeSH與Emtree這兩個詞表最大的不同是專指度的差異。專指度是指主題詞與文獻主題概念的切合程度,揭示主題詞在表達文獻主題的深度和精度方面的能力。詞表的專指度直接影響檢索系統的查準率,較高專指度的詞表能夠幫助用戶獲得更高查準率的檢索結果。而專指度的高低與詞表的主題詞數量直接相關,主題詞越多說明詞表的專指度越高。如表1所示的收詞量上來看,Emtree收錄的主題詞是MeSH的2.4倍,同義詞也多出了七萬多條,從這一角度能夠反應出利用Emtree檢索比利用MeSH檢索會獲得更高的查準率。
同一個生物學或醫學概念、術語,在兩個詞表中的地位有較大區別。通常,Emtree使用更多的詞語做主題詞,而有可能這些詞語被MeSH當作入口詞來使用,這樣MeSH的概念體系可能更加清晰,同時可以防止相關文獻在彼此同義或近義的各個詞下的分散。但從總詞匯量方面來講,Emtree的詞匯數量遠遠多于MeSH詞匯數量,對于用戶來講,更多的詞匯意味著易用性更好。而且Emtree針對藥物主題詞專門設置了17 個核心的藥物副主題詞和47 種給藥途徑,如藥物副作用反應、臨床試驗或藥物分析等,增強索引的深度。針對疾病主題詞專門設置了14個疾病副主題詞,包括恢復、副作用、外科手術、治療等,幫助用戶精確地檢索疾病的某一類或幾類分支的相關文獻, 提高相關性。這些在Embase數據庫中的文獻記錄可以清晰地體現,文獻被標引時使用的主題詞被分成了藥物、疾病和其他三種類型。
3檢索效果比較
本文通過對兩個檢索系統中主題詞擴展檢索(即包括被檢索詞及其所有下位詞的檢索)進行測試,比較分析其檢出量之間的差異,進而評價其檢索效率,為教學過程中學員理解和掌握主題詞檢索法示范,最終為用戶選取最佳檢索平臺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3.1常見疾病、藥物或研究方向等醫藥概念檢索
因PubMed與Em轉自 base的基本檢索都具有檢索詞自動轉換或匹配主題詞功能,故檢索結果也同時對比給出基本檢索命中文獻數。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常見疾病如心臟病和糖尿病的檢索文獻命中率Embase都好于PubMed;常見藥物使用商品名芬必得,Embase能夠通過商品名匹配到主題詞布洛芬,命中文獻,PubMed幾乎不能識別芬必得,只有使用布洛芬才能命中約為Embase五分之一的文獻。生物學領域的轉基因動物研究,Embase的命中文獻數遠遠少于PubMed,可以推見PubMed的生物學領域的文獻較多。而2012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研究領域“誘導多功能干細胞”,在Embase中收錄的文獻數量可觀,而PubMed主題詞檢索的命中文獻僅為它的七分之一多。
3.2專題檢索
例:查找相關病毒性胃腸炎(viral gastroenteritis)的藥物經濟學(pharmacoeconomics)方面的文獻。為查找到較為準確全面的文獻,我們盡量使用主題詞檢索法和關鍵詞詞組相結合的方式。經分析與實際操作。PubMed中“病毒性胃腸炎”沒有主題詞,但上位詞“胃腸炎”有主題詞,且它有一個“病毒學virology”的副主題詞,故檢索式為("Gastroenteritis/virology"[Mesh] OR “viral gastroenteritis”) AND pharmacoeconomics,命中文獻數為3。為了擴大檢索結果范圍,使用“病毒性胃腸炎”的上位詞“胃腸炎”,檢索式為gastroenteritis AND pharmacoeconomics,命中文獻數為62。Embase中“病毒性胃腸炎”這一概念有對應的主題詞,故檢索式非常簡單:pharmacoeconomics AND 'viral gastroenteritis',檢索效率也高,命中文獻數為77條。
在醫藥文獻信息檢索課程中通過對MeSH與Emtree 兩個著名醫學主題詞表的對比分析與研究,并結合PubMed與Embase中的主題詞檢索途徑的實例檢索,幫助學員理解醫學主題詞掌握主題詞檢索法,并能夠通過結合主題詞表來判斷檢索系統優劣,最終達到選擇合適的檢索系統與檢索方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曉政.EMBASE.com的檢索特色[J].圖書情報工作,2005,49(5):136-139.
[2]于雙成.逢大欣與李占兵, MEDLARS與EMBASE所用詞表的比較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 1996,19(5):38-40.
篇5
[關鍵詞] 引經;靶向;機制;研究進展;冰片;牛膝;柴胡;桔梗
[Abstract] Ancient materia medica and medical formularies were consulted to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eridian-guidi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 influences of various meridian-guiding drugs (Achyranthis Bidentatae Radix, borneol, Bupleuri Radix, Platycodon Radix) on the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drugs were summarized. Meridian-guiding drugs can promote the absorption and targeted distribution of other drugs and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injured tissue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meridian-guiding are related with changing the component of cell membrane, inhibiting the efflux of P-gp, opening physiological barriers, modulating the levels of biochemicals, promoting microcirculation and adjusting the pH of targeted tissues.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meridian-guiding drugs are the substance basis of meridian-guiding. The aim of exploring meridian-guiding chemicals is to find a natural targeted delivery system. At the present time, som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on meridian-guiding field.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for the meridian-guiding theory of TCM.
[Key words] meridian-guiding;targeted delivery;mechanism;research progress;borneol;Achyranthis Bidentatae Radix;Bupleuri Radix;Platycodon Radix
doi:10.4268/cjcmm20161310
引經藥,又稱“引藥”,是指在處方中起向導作用,能引領其他藥物直達病所或對機體某經絡或臟腑有特殊作用的藥物,如“引藥下行”以提高治療下肢疾病療效的牛膝,“引藥上行”以促進藥物透過血腦屏障的冰片,被古代醫家推崇為“舟楫之劑”的肺經引藥桔梗,以提高藥物肝靶向作用的肝經引藥柴胡等[1]。引經藥是中藥方劑靶向療效的載體,在處方用藥時,若能恰當地運用引經藥以作向導,使藥力直達病所,則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引經藥與現代醫學中的靶向給藥具有一定相似性,可增加藥物靶組織分布量,并降低非靶組織分布量,從而達到增效減毒的作用[2-3]。為了進一步探討引經理論的科學內涵,現對國內外引經藥的研究進行綜述,為天然靶向給藥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以及中藥引經理論的研究提供參考。
1 中藥引經理論
1.1 歷史沿革
引經之說萌芽于《神農本草經》,云:“(菌桂)為諸藥先聘通使”,發展成熟于金元時期。醫家張元素用藥尤其重視引經藥,張氏將引經藥稱為“的藥”,突出見于《醫學啟源?各經引用》[4],云:“太陽經,羌活;在下者黃柏,小腸、膀胱也。少陽經,柴胡;在下者青皮,膽、三焦也。陽明經,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腸也。太陰經,白芍藥,脾、肺也。少陰經,知母,心、腎也。厥陰經,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絡也。以上十二經之的藥也?!笨梢姀堅啬菚r已經有了引經之說,不僅明確了十二經報使藥,而且有上、下之分,這也是后世引經理論的雛形。李東垣作為張元素的學生,繼承和發揚了張元素的引經理論,在《用藥心法》[5]中明確記載“東垣報使”、“諸經向導”兩章節,并新增了很多向導藥,如手肺太陰經向導藥桔梗,手少陽經向導藥川芎等。當時李東垣的引經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世醫家多沿襲這一說法,且結合醫療實踐,進行系統歸納和發揮,不斷充實并擴展了引經理論。引經藥由引導其他藥物功效達到各經絡,逐漸演變成引臟腑、引部位。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6]曰:“牛膝,能引諸藥下行?!崩顣r珍在《本草綱目?序例》[7]中首次提出“引經報使”一詞,云:“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币浝碚撛谇宕玫綇V泛認可,引經藥的臨床應用更為普遍和深入。尤在涇《醫學讀書記》[8]曰:“兵無向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眳蔷贤ㄔ凇夺t醫病書》[9]中單列“引經論”章節,曰:“藥之有引經,如人之不識路徑者用向導。若本人至本家,何用向導為哉?”黃宮繡《本草求真》[10]亦云:“(桔梗)開提肺中風寒,載藥上行?!苯吨嗅t大辭典》[11]中“引經報使”定義為:“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向導’的作用,故稱。如太陽經病,用羌活、防風、藁本為引;陽明經病,用升麻、葛根、白芷為引;少陽經病,用柴胡為引;太陰經病,用蒼術為引;少陰經病,用獨活為引;厥陰經病,用細辛、川芎、青皮為引。又如咽喉病須用桔梗載藥上浮,達到咽喉部,治上肢病用桑枝為引,治下肢病用牛膝為引等”。近現代遣方用藥仍較常使用引經藥以提高藥效。
1.2 引經與歸經辨析
中藥引經理論是在歸經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引經與歸經聯系密切,但兩者并不相同。歸經是指中藥對機體的某一部分具有特殊作用,其選擇性特別強,即中藥對某臟腑經絡具有親和作用。而引經是指改變其他藥物的原有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側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和部位。研究表明61%的中藥歸經所絡屬臟腑組織與其有效成分在臟腑組織中的選擇性分布基本一致[12]。武密山等[13]運用同位素示蹤技術證明牛膝中的蛻皮甾酮較集中地分布在小鼠肝、腎、腎上腺、肺、心等,該成分對器官組織選擇性分布的特點,與牛膝歸肝、腎經的臟腑絡屬關系基本一致。郭順根等[14-15]采用放射自顯影法說明川芎嗪、梔子苷所歸經絡,分別與川芎和梔子在小鼠體內的定量分布相一致。
引經藥首先自身歸屬或分布于某臟腑組織,然后才能通過引經作用,使其他藥物較集中地分布于該臟腑組織。例如,大鼠體內的藥代動力學實驗結果表明,冰片主要分布于肝、腦、心、脾、肺等組織,與其歸經具有一致性[16];冰片具有“引藥上行”之功,能增加尼莫地平在腦、肝組織中的分布[17],并可促進川芎嗪透過血腦屏障,提高其在腦組織中的分布[18]。然而,并非引經藥自身在歸經所絡屬的臟腑組織分布較多,就一定對該部位有引經作用。例如,三妙丸中牛膝具有“引藥下行”作用,雖然牛膝中的蛻皮甾酮較集中地分布在小鼠肝、腎、腎上腺、肺、心等[13],但是對佐劑型關節炎大鼠研究發現,三妙丸含牛膝組在給藥后2,4,6 h和多次給藥14 d后關節濃度均高于不含牛膝組,關節/心臟小檗堿濃度比值顯著大于不含牛膝組。由此可見,牛膝“引藥下行”作用體現在降低三妙丸中小檗堿在心臟組織中的濃度,同時提高小檗堿在靶關節的分布[19]。因此,引經作用是在該藥物歸經部位中有選擇地進行。
1.3 常用引經藥
歷代醫藥典籍記載的常用引經藥有牛膝、冰片、柴胡、桔梗等(表1),其中,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引火(血)下行,常作為下肢疾病的引經藥,臨床有“無牛膝不過膝”之說,代表方劑有三妙丸、四妙丸、玉女煎等。冰片開竅醒神,“開達諸竅,無所不通”?!伴_竅”即“引藥入腦”,與現代醫學中促進藥物透過血腦屏障密切相關。李時珍云:“痘瘡心熱血瘀倒|者,用引豬血,直入心竅,使毒氣宣散于外,則血活痘發?!贝矸絼┤绨矊m牛黃丸、蘇合香丸等。《本草衍義補遺》曰:“桔梗能載諸藥不能下沉,為舟楫之藥耳?!币龑幬锷闲杏诜危矸絼┯刑焱跹a心丹、血府逐瘀湯等。柴胡,為肝經引經藥,透表泄熱,疏肝解郁,代表方劑如逍遙散、復元活血湯、龍膽瀉肝湯等。其他引經藥,如桂枝有橫通肢節的特點,能引諸藥橫行至肩、臂、手指,為上肢病的引經藥;獨活辛散苦燥,性善下行,引諸藥達下肢;川芎善于上行頭目,引藥直達頭部。徐大椿謂:“(檳榔)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極?!?/p>
2 引經藥對其他藥物體內過程和藥效的影響
2.1 研究藥物體內過程的新方法
研究引經藥對其他藥物體內過程影響的方法,傳統上以組織(血漿)法居多。近年來,研究新方法主要包括指紋圖譜技術、微透析技術和同位素示蹤法等。
指紋圖譜技術主要用于單味中藥或復方分析,對經過適當處理后的中藥樣品,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能夠標定該中藥特性的共有峰圖譜。中藥指紋圖譜具有整體性和模糊性的特點,不強調必須對每個譜峰進行成分鑒定。劉萍等[20]采用指紋圖譜技術,比較了桔梗對天王補心丹全方成分溶出的影響,發現桔梗能增加天王補心丸中酸棗仁皂苷等成分的色譜峰面積,認為桔?!拜d藥上行”的作用機制與桔梗皂苷增加活性成分(酸棗仁皂苷)的溶出有關。指紋圖譜技術還可用于研究藥物在實驗動物體內的分布情況,并研究指紋圖譜與藥效的相關性。尹蓮等[21]運用指紋圖譜分析了給藥后大鼠血清和關節中移行成分及其離子峰強度的相對變化,發現牛膝促進三妙丸方中黃柏生物堿類和蒼術倍半萜類成分在血液和踝關節的分布,從而增強三妙丸方抗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作用。王強等[22]通過指紋圖譜發現天麻與川芎合用后,大鼠血、腦組織、腦脊液指紋圖譜中的天麻素及天麻苷元均呈現響應增強,體現出川芎“引藥上行”之功。
微透析是一種新型的在體采樣技術,能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實現對實驗動物體內游離藥物濃度的持續、動態監測。多位點微透析技術可完成多組織或部位的同時取樣,不僅可降低實驗動物消耗,還能在同一只動物上獲得多組織的完整藥時曲線,具有良好的時間和空間分辨性,可避免由于動物個體差異帶來的實驗誤差。筆者課題組運用血和腦雙位點微透析取樣技術,探討了不同劑量冰片對山柰酚在大鼠腦組織分布的影響。血管探針和腦探針分別插入頸靜脈和海馬,大鼠尾靜脈注射給藥,合用不同劑量(15,30 mg?kg-1)冰片后,山柰酚在腦中的AUC0-inf由13.06 mg?L?min-1分別增加到24,28.57 mg?L?min-1,在腦中的Cmax由0.11 mg?L-1分別增加到0.23,0.35 mg?L-1,表明冰片可顯著促進山柰酚透過血腦屏障,增加腦組織分布,提高其腦生物利用度,且呈現劑量依賴性[23]。Xin等[24]運用微透析技術,實時、定量地監測不同時間點冰片對血和腦組織中美洛培南濃度的影響。Yu等[25]采用微透析技術,考察了冰片對梔子苷在大鼠腦組織4個不同區域(皮質、海馬、下丘腦、紋狀體)分布的影響。劉萍等[26]運用微透析技術監測大鼠腦紋狀體透析液中的多巴胺含量,探討桔?!拜d藥上行”對氯丙嗪發揮藥效的影響[27]。
同位素示蹤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標記物作為示蹤劑,研究藥物在生物體內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的一種微量分析方法[28]。該技術具靈敏度高、專屬性強、檢測方法簡便、對生理狀態影響小等特點。目前,該法已用于藥物的歸經研究,實現了監測藥物歸經對有效成分在動物體內的定量分布、排泄狀況和藥動學參數的影響[13-15]。筆者認為,該技術亦可用于研究引經藥對其他藥物體內過程影響的研究。
2.2 引經藥促進其他藥物吸收和靶向分布
引經藥通過影響其他藥物的體內過程,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藥物較集中地分布和作用于靶部位。與三妙丸去牛膝組比較,“引藥下行”之牛膝可提高三妙丸中小檗堿在佐劑型關節炎大鼠靶關節的分布[19],同時提高蒼術倍半萜類成分和黃柏生物堿類成分在痛風大鼠下肢血漿和踝關節中的分布[29]。另外,牛膝還可提高雙氯芬酸鈉在佐劑型關節炎大鼠靶關節的分布[30]?!耙幧闲小敝茉黾恿姿岽ㄜ亨?、麝香酮在腸段的吸收[31-32],促進山柰酚[23]、咪達唑侖[33]、木通皂苷D[34]以及丹參中3種丹酚酸(迷迭香酸、丹酚酸 A 和丹酚酸 B)[35]透過血腦屏障,提高其在腦組織的藥物分布,提高頭孢曲松在腦紋狀體aCSF中的濃度[36],促進尼莫地平,人參皂苷Rg1,人參皂苷Re和三七皂苷R1等藥物的腦組織分布[37-38],提高麝香保心丸中4種人參皂苷(Rb1,Rc,Re,Rg1)的生物利用度[18],抑制復方丹參方中丹參素的代謝或消除[39],以上研究均與冰片“引藥上行”有關。引藥入肺經的桔梗能提高替米考星、羅紅霉素、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卡馬西平等藥物在肺組織中的分布[40-44]。引藥入肝經的醋柴胡提高索拉非尼在大鼠肝臟中的濃度[45],可顯著增加白藜蘆醇、大黃酸及其代謝物在小鼠肝臟峰濃度和藥物分布量,增強藥物在肝臟的相對攝取率(RUE)和相對靶向效率(RTE),而達到減毒增效[46-47]。
引經藥促進其他藥物靶向分布的途徑可能有以下2個方面:①通過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從而增加藥物的靶部位分布量,大多數研究表明,引經藥能提高藥物的血漿濃度,如不同劑量的冰片均能提高山柰酚在血漿中的藥時曲線下面積(AUC)[23],高劑量醋柴胡可提高血漿中白藜蘆醇的RUE和RTE[46],但也有少數學者發現引經藥能降低其他藥物的血漿濃度,如牛膝降低血漿中雙氯芬酸鈉濃度[30],醋柴胡降低血漿中大黃酸的RUE和RTE[47],因此,引經藥提高藥物的靶向分布是否與促進藥物吸收有關,仍需進一步研究;②通過降低藥物非靶組織分布量,從而增加藥物靶組織分布量。醋柴胡可降低白藜蘆醇和大黃酸在脾、肺、腎等非靶組織分布量,同時增強其在肝臟的RUE和RTE,而達到減毒增效[46-47]。目前,大多數學者僅通過研究引經藥增加其他藥物靶組織分布量來說明引經,未與非靶組織分布量進行比較,尚不能說明引經藥對靶組織的特異性選擇。因此,引經作用是否通過降低非靶組織分布來實現,仍需繼續探討。
2.3 引經藥提高其他藥物的靶部位藥效
研究表明,引經藥均可提高其他藥物的靶部位藥效?!耙幭滦小敝Oタ稍鰪娝幬飳Π嘘P節或下焦疾病的治療作用,提高三妙丸方中小檗堿及雙氯芬酸鈉在下肢炎癥靶點的藥效[19,30],還可明顯提高活骨Ⅱ方或痛風活絡方對骨關節炎的預防和治療作用[48-49]。單瑋等[50]發現三妙丸方中的川牛膝在提高方中黃柏、蒼術的抗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作用方面具有劑量依賴性。另外,川牛膝還能提高四君子湯對大鼠下肢難愈性皮膚潰瘍的療效[51]。Li等[52]發現桔梗引藥入肺,可增強清熱解毒藥金銀花和連翹等對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的療效。桔梗湯能增強清熱解毒藥(黃芩、梔子)的抗炎解毒功效,進一步改善急性肺損傷模型大鼠癥狀[53]。柴胡使抑郁癥模型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 軸)功能亢進,與其引藥入肝經密切相關[54]。“引藥上行”之冰片常被用于提高心腦血管藥物的療效,如復方丹參滴丸等。筆者認為,“藥無引使,則不達病所”,引經作用與協同藥效的區別,關鍵在于引經藥可促進其他藥物在靶部位的分布,從而提高靶組織的藥效。
3 影響引經作用的因素
引經藥在體內發揮引經作用的影響因素包括中藥炮制方法、引經藥劑量、給藥頻次、給藥間隔時間等。中藥炮制對藥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質影響較大,如醋柴胡抗大鼠免疫損傷性肝纖維化的作用優于生柴胡[55]。引經藥劑量對不同被引藥物引經作用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影響,如低、中、高劑量(600,1 200,2 400 mg?kg-1)醋柴胡對索拉菲尼在大鼠體內肝臟分布的影響呈劑量依賴性[45];與低劑量(400 mg?kg-1)和高劑量(1 200 mg?kg-1)醋柴胡相比,中劑量(800 mg?kg-1)醋柴胡對小鼠體內白藜蘆醇的肝靶向作用最好[46];低劑量(300 mg?kg-1)醋柴胡較中劑量(600 mg?kg-1)和高劑量(1 200 mg?kg-1)醋柴胡對小鼠體內大黃酸及其代謝物的分布具有更強的肝靶向作用[47]。與低劑量(15 mg?kg-1)冰片組相比,高劑量(30 mg?kg-1)冰片組能更有效促進山柰酚在大鼠腦組織的分布,且山柰酚的腦和血藥時曲線下面積比(Te= AUCbrain/AUCblood)與冰片劑量呈正相關[23]。引經作用還與給藥頻次有關,如桔梗與卡馬西平合用時,桔梗給藥7次后卡馬西平在2,4,6 h的血藥濃度明顯高于桔梗給藥1次的結果(P
4 引經藥的作用機制研究
4.1 細胞膜效應
4.1.1 影響P-糖蛋白 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一種由人類多藥耐藥基因-1(MDR-1)編碼的ATP依賴性轉運蛋白。目前,已發現多種引經藥可通過抑制P-gp的外排功能,提高細胞內模型藥物的濃度。陳艷明等[58]通過MTT法,在犬腎(MDCK)和人子宮癌(Hela)2種細胞模型上,觀察到冰片能顯著增強長春新堿所致的細胞毒性,并明顯抑制細胞膜上P-gp的活性,作用與維拉帕米類似。伍倩[59]考察了柴胡、升麻、川芎、桔梗、白芍、丹皮、黃連、黃柏、葛根、知母等10種受試中藥的含藥血清對長春新堿所致細胞毒性的影響,發現多種引經藥均可抑制P-gp的外排功能。牛膝“引藥下行”機制可能通過調節氧自由基,特異性對軟骨細胞P-gp 起調控作用,發揮靶向調節骨關節炎軟骨退變的作用[60]。醋柴胡增加藥物肝靶向性的作用機制,與降低正常大鼠肝BRL細胞膜上P-gp表達量,從而減少藥物的外排有關[61]。占宏偉等[62]采用99mTc-MIBI顯像技術,單次和連續5 d對腫瘤模型大鼠灌胃給藥15%冰片石蠟油溶液(10 mL?kg-1),發現冰片對腦內、外耐藥惡性腫瘤P-gp的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單次和連續給藥組的抑制作用幅度相似。
4.1.2 影響細胞膜組成 目前關于引經藥的作用機制,除了考察細胞膜上P-gp的表達和功能,亦有學者研究引經藥對細胞膜成分(如蛋白質、脂質等)的影響。Zhao等[61]發現醋柴胡能提高肝BRL細胞膜的滲透性,且無明顯細胞毒性;醋柴胡對肝BRL細胞膜膽固醇成分的影響不明顯,但能明顯影響細胞膜總蛋白質和脂質成分含量,且存在劑量依耐性。筆者認為,通過比較引經藥對靶組織和非靶組織細胞膜組成的影響,方能體現引經藥對引經部位的特異性選擇。
4.2 生理屏障效應
引經藥提高被引藥物的靶向效率,還可能與打開靶部位的生理性屏障有關,如血腦屏障、血眼屏障、血關節囊屏障等,這些屏障限制了組織與組織間的物質交換,維護組織所在區域環境的相對穩定。目前認為冰片開放血腦屏障、提高藥物腦分布量的機制,與冰片疏松內皮細胞的緊密連接結構有關。有學者通過透射電鏡觀察到冰片可使大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之間的緊密排列變得疏松[63]。冰片開放血腦屏障具有可逆性,如陳艷明等[58]采用透射電鏡,觀察含冰片血清處理的血腦屏障細胞模型,發現冰片使血腦屏障緊密連接結構減少、細胞吞飲囊泡數量增加、粒徑增大,移除含冰片血清24 h后,上述影響即消失。冰片還能作用于血眼屏障,促進藥物入眼,如Li等[64]發現冰片能提高丹參素的眼分布,可能與開放血眼屏障有關。Jin等發現冰片可影響大鼠血-視神經屏障上的緊密連接膜蛋白clautin-5和 occludin的分布,從而使內皮細胞的緊密連接結構疏松[65] 。Levick等[66]認為關節組織存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滑膜內膜層組成的血關節囊屏障,使得藥物透過滑膜組織進入關節腔的量減少。筆者認為,牛膝之“引藥下行”作用機制是否與打開血關節囊屏障有關,可作為一種研究新思路來進一步探討。
4.3 生物化學物質調節效應
引經藥作用機制還可能與調節機體各組織中生物化學物質(如cAMP,cGMP,神經遞質,NO等)水平密切相關。天王補心丸含桔梗組能明顯升高肺組織中cAMP含量[67];桔梗增加失眠大鼠腦組織內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的釋放,提高天王補心丸鎮靜安神的效果[68];桔梗與氯丙嗪合用后,大鼠腦內紋狀體中多巴胺水平明顯升高[27]。不同劑量組的冰片均可提高下丘腦中5-羥色胺和組胺的含量[69],顯著恢復因連續作業導致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含量的降低[70],非競爭性地抑制乙酰膽堿受體的介導作用[71]。冰片開放血腦屏障機制可能與促進NO的釋放有關,如冰片可增加生理、病理狀態下大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中內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表達量,促進內皮NO的釋放[72]。因此,引經藥可能通過直接影響神經遞質水平,或同時調節2種或多種生化物質水平來發揮引經作用。
4.4 其他機制
文獻表明,引經藥可能通過改變靶組織pH來影響藥物分布。劉麗娟等[73]認為醋柴胡可能通過影響大鼠肝細胞質pH,降低囊泡內pH從而影響藥物分布。另外,引經作用可能與改善局部微循環有關。如桔梗可提高天王補心丸的活血作用,改善大鼠腦微循環和血液黏度[68]。牛膝可明顯改善佐劑型關節炎大鼠下肢的各種血液流變學指標[19]。引經藥的作用機制十分復雜,可能是上述諸多機制中的某一種,或者是多種機制的綜合作用。因此,引經機制的研究不能只考察某一方面,而需要從諸多方面進行探究。
5 引經化學成分研究
引經化學成分是引經藥發揮作用的物質基礎,為引經理論研究的重點之一。目前,引經化學成分的研究進展相對緩慢,除了結構簡單、成分明確的天然冰片(左旋龍腦或右旋龍腦)之外,引經藥成分大多復雜,發揮引經作用的化學成分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桔梗皂苷類成分是桔梗發揮“舟楫”作用的關鍵成分,為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質。桔梗皂苷能增強細胞膜的通透性,或通過增溶作用提高方劑中難溶性成分的浸出程度。如銀翹散方中桔梗的有效成分桔梗皂苷,在達到臨界膠束濃度后會形成膠束,增加方中揮發油和薄荷油等難溶性成分的溶出,提高制劑的穩定性[74]。然而,桔梗皂苷是否為桔梗引藥入肺經的引經成分目前仍無進一步的確切研究,因此尚無定論[75]。馮麗敏等[76]發現醋柴胡小分子水溶性部位MHE能夠抑制P-gp高表達細胞的外排作用,作用類似P-gp抑制劑,因此認為MHE是醋柴胡抑制P-gp的有效部位,可能是其引經化學成分之一。汪巍等[55]認為柴胡醋制后其抗大鼠免疫損傷性肝纖維化的作用增強,可能與其總皂苷的溶出率提高,皂苷水解成苷元等有關。宋娟等發現被譽為“血中之氣藥”的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有明顯下調Caco-2細胞P-gp表達的作用[77],可能是川芎發揮“引藥上行”的重要活性成分。其他引經藥的有效成分(如牛膝之β-蛻皮甾酮、桂枝之桂皮醛等)是否為其發揮引經作用的化學成分,還需要采用各種先進的提取和分離技術,結合相應的藥理學實驗結果來進行探討。
6 展望
引經理論是中藥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代醫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是指導臨床辨證用藥的重要依據,但一直未能被深入研究,無論支持者或反對者,均未提出令人十分信服的科學證據。目前,該領域的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尚在積極探索期。因此,采用現代藥學研究技術對引經理論進行深入而全面的闡釋,將是繼承和發展方劑配伍原則等中醫藥理論的重要手段,也為引經藥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引經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多數文獻只研究引經藥對其他藥物在靶組織分布和藥效的影響,并且只針對靶組織探討引經機制,未與非靶組織進行對比,不能充分說明引經藥對靶組織的特異性選擇作用,無法用中醫整體觀來解釋引經藥的作用途徑和內涵。另外,部分文獻未考察引經藥的引經作用與其劑量之間的關系,實驗設計不夠嚴謹,導致實驗結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中藥引經不是一個簡單、機械的過程,不能單純從“引藥直達病所”來解釋引經的作用機制,而要從多角度和多層次考察引經藥與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探討引經的作用途徑。筆者認為,引經化學成分的研究有利于尋找天然的靶向給藥體系,為靶向給藥提供安全有效的載體。如果發現引經藥中的某種或某類成分具有引經作用,那么同樣含有該成分的同科同屬植物是否具有相似的引經作用,也是值得探究和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文彬,袁卓志.中藥引經藥的臨床意義[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35):141.
[2] 冷靜,鄒亮,胡一冰,等.中藥引經理論與藥物靶向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3):277.
[3] 武密山,趙素芝.引經藥是方劑靶向療效的載體[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24(5):11.
[4] 鄭洪新.張元素醫學全書[M]// 張元素.醫學啟源.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50.
[5] 王樹澤.金元四大家醫學全書[M]//李東垣.用藥心法.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863.
[6] 王思勝.朱丹溪醫學全書[M]// 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65.
[7] 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97.
[8] 孫中堂.尤在涇醫學全書[M]// 尤在涇.醫學讀書記.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346.
[9] 李劉坤.吳鞠通醫學全書[M]// 吳鞠通.醫醫病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72.
[10] 黃宮繡.本草求真[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06.
[11]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45.
[12] 徐樹楠.中藥歸經現代研究方法探討[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4,20(5):598.
[13] 武密山,趙素芝,任立中,等.3H-牛膝蛻皮甾酮在小鼠體內組織定量分布與歸經關系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21):3018.
[14] 郭順根,牛建昭.3H-川芎嗪在動物體內分布的放射自顯影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1989,4(3):17.
[15] 郭順根,賁長恩,趙麗云,等.3H-梔子甙整體放射自顯影及圖象分析與梔子歸經的關系[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4):28.
[16] Yu B, Ruan M, Dong X, et al. The mechanism of the opening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y borneol: a pharmacodynam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combination study[J]. J Ethnopharmacol, 2013, 150(3): 1096.
[17] Wu C, Liao Q F, Yao M C, et al. Effect of natural borneol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nimodipine in mice[J]. Eur J Drug Metabo Pharmacokinet, 2014, 39(1):17.
[18] Jiang P, Fu P, Xiang L,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borneol on pharmacokinetics changes of four ginsenosides in Shexiang Baoxin pill in vivo[J]. Biomed Chromatogr, 2014, 28(3): 419.
[19] 孫備,呂凌,陸忠祥,等.三妙丸中牛膝對關節炎大鼠引藥作用的機制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24):2946.
[20] 劉萍,鄒鵬,李外,等. 指紋圖譜技術考察桔梗在天王補心丸中的配伍意義[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 (2):156.
[21] 李欣,尹蓮,段金廒,等.二妙丸類方抗濕熱證痛風有效部位群指紋圖譜比較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6):1971.
[22] 王強,沈嵐,房鑫,等. 大川芎方沿體外-血漿-腦脊液-腦組織的移行成分研究[J]. 中成藥,2013,35(11):2364.
[23] Zhang Q, Wu D, Wu J, et al. Improved bloodbrain barrier distribution: effect of borneol on the brain pharmacokinetics of kaempferol in rats by in vivo microdialysis sampling[J]. J Ethnopharmacol, 2015, 162(2): 270.
[24] Xin H L, He X R, Li W, et al. The effect of borneol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meropenem in rat brain and blood[J]. J Asian Nat Prod Res, 2014, 16(6): 648.
[25] Yu B, Ruan M, Cui X B, et al. Effects of borneol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geniposide in cortex, hippocampus, hypothalamus and striatum of conscious rat by simultaneous brain microdialysis coupled with UPLC-MS[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3, 77(2):128.
[26] 劉萍,何新榮,周文斌,等. 大鼠腦紋狀體微透析法研究天王補心方劑中桔梗的應用與抑制性神經遞質變化的相關性[J]. 中國中藥雜志,2009,34(23): 2830.
[27] 何新榮,宦定才,曹征,等. 桔梗與氯丙嗪伍用對大鼠腦紋狀體多巴胺的影響[J]. 中國中藥雜志,2009,34(18):2386.
[28] 邊詣聰,胡海紅,曾蘇. 放射性同位素標記藥物在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研究中的應用[J]. 藥物分析雜志,2012,32(5):906.
[29] 劉瓏瓏,潘紅英,時樂,等. 三妙丸抗急性痛風關節炎配伍機制研究[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4,16(5):997.
[30] 林月泉,孫備,楊士友,等.牛膝引藥作用對雙氯芬酸鈉抗佐劑型關節炎大鼠的影響[J].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9,20(5):408.
[31] 肖衍宇,陳志鵬,平其能,等.冰片對川芎嗪促吸收作用的研究[J]. 藥學學報,2009,44(8):915.
[32] 鄒亮,林俊芝,胡慧玲,等.冰片對麝香酮在大鼠小腸吸收的影響[J]. 中國中藥雜志,2012,37(22):3490.
[33] Zhang R, Mi S Q, Wang N S. Effect of borneol on cytochrome P450 3A enzyme and midazolam pharmacokinetics in rats[J]. Eur J drug metabo Pharmacokin, 2013, 38(3): 159.
[34] Zhou Y, Li W, Chen L, et al. Enhancement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akebia saponin D by borneol and probenecid in situ and in vitro[J]. 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 2010, 29(3): 229.
[35] Lai X J, Zhang L, Li J S, et al.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 and bioavailability studies of three salvianolic acid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alone or with synthetical borneol in rats[J]. Fitoterapia, 2011, 82(6): 883.
[36] 魏宇寧,劉萍,何新榮,等.微透析法研究冰片對頭孢曲松在大鼠腦紋狀體中含量的影響[J]. 中國中藥雜志,2010,35 (19):2605.
[37] 張建強,魏玉輝,段好剛,等. 冰片對卡馬西平藥動學及腦組織分布的影響[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1,31(9):747.
[38] Wang S X, Zang W J, Zhao X F, et al. Effects of borneol on pharmacokinetics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of notoginsenoside R1 and ginsenosides Rg1 and Re in Panax notoginseng in rabbits[J]. J Anal Methods Chem, 2013, 83(1):40.
[39] 劉潔,李霞,胡珊珊,等.復方丹參方中使藥冰片對君藥中的丹參素在家兔組織分布中的影響[J]. 藥物分析雜志,2008,28(10):1612.
[40] 邊濤,王建平,趙駐軍,等.中藥桔梗對替米考星在肺臟中藥物濃度的影響[J]. 畜牧獸醫學報,2013,44(6):980.
[41] 李英倫,盧勝明,簡i.桔梗“引經”對羅紅霉素肺藥濃度的影響[J]. 中獸醫醫藥雜志,2005,24(3):3.
[42] 李英倫,崔恒敏,陳紅偉.桔梗的“引經”作用對氟苯尼考藥動學的影響[J]. 中國獸醫學報,2008,28(10):1203.
[43] 李英倫,蔣智鋼,何曉俐.桔梗對左氧氟沙星在健康雞體內藥動學影響的研究[J]. 畜牧獸醫學報,2006,37(2):183.
[44] 劉萍,魏玲.桔梗對卡馬西平家兔體內血藥濃度的影響[J].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8,8(5):366.
[45] 何春曉,張貝貝,鄭蕾,等.引經藥醋柴胡對索拉非尼在大鼠血液和肝臟中藥物濃度的影響[J]. 醫學研究雜志,2014,43(6):62.
[46] Zhao R Z, Liu S J, Mao S R, et al. Study on liver targeting effect of vinegar baked Radix Bupleuri on resveratrol in mice[J]. J Ethnopharmacol, 2009, 126(3): 415.
[47] Zhao R Z, Yuan D, Liu S J, et al. Liver targeting effect of vinegar-baked Radix Bupleurion Rhein in rats[J]. J Ethnopharmacol, 2010, 132(2): 421.
[48] Kong X, Wang R, Tian N, et al. Effect of Huogu Ⅱ formula (活骨Ⅱ方) with medicinal guide Radix Achyranthis Bidentatae on bone marrow stem cells directional homing to necrosis area after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J]. 中國結合醫學雜志(英文版),2012,18(10):761.
[49] 王榮田,孔祥英,田能,等.活血通絡方加不同引經藥對股骨頭壞死兔成骨相關因子的影響[J]. 中國骨傷,2013,26(7):591.
[50] 單瑋,闕華發.三妙丸類方及川牛膝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大鼠炎癥反應的作用機制研究[J]. 世界中醫藥,2013,8(2):189.
[51] 王云飛,闕華發,高丹,等. 四君子加川牛膝方對大鼠下肢難愈性創面愈合的影響[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7(3):95.
[52] Li Y, Zheng F, Huang Y, et al. Synergistic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Radix Platycodon in combination with herbs for cleaning-heat and detoxification and its mechanism[J]. 中國結合醫學雜志(英文版),2013, 19(1): 29.
[53] 鄭豐杰,李宇航,王慶國,等.清熱解毒藥配伍桔梗湯對急性肺損傷模型治療作用的實驗觀察[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5):944.
[54] 馬書娟,姚建平,樊蔚虹,等.柴胡疏肝散對抑郁癥模型大鼠HPA軸功能的影響[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9):1210.
[55] 汪巍,王麗娜,許,等.柴胡與醋柴胡抗大鼠免疫損傷性肝纖維化作用比較研究[J]. 中成藥,2014,36(4):828.
[56] Cai Z, Hou S, Li Y, et al. Effect of borneol on the distribution of gastrodin to the brain in mice via oral administration[J]. J Drug Targeting, 2008, 16(2): 178.
[57] 喻斌,呂高紅,孫永,等. 電針配合冰片對小鼠血腦屏障通透性的影響[J]. 針刺研究,2012,36(5):335.
[58] 陳艷明,王寧生.冰片對 P-糖蛋白的影響[J].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3,14(2):96.
[59] 伍倩.引經藥對P-糖蛋白的影響[J]. 現代預防醫學,2005,32(7):855.
[60] 劉發元,黨傳鵬,翁霞萍,等.牛膝引藥下行靶向調節骨關節炎軟骨退變的機制探討[J]. 風濕病與關節炎,2014,3(6):46.
[61] Zhao R, Liu L, Wang Y, et al. Vinegar-baked Radix Bupleuri modulates the cell membrane constituents and inhibits the P-gp activity in rat hepatocytes[J].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4, 14(1): 357.
[62] 占宏偉,劉洪彪,葉小娟,等. 冰片對P-糖蛋白影響的99mTc-MIBI 顯像研究[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22):1.
[63] 葛朝莉,韓漫夫,白潤濤,等.冰片促進血腦屏障開放的超微結構研究[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10):1183.
[64] Li Z, Sun D, Yang H, et al. Effect of borneol on the distribution of danshensu to the eye in rabbit via oral administration[J]. Curr Eye Res, 2010, 35(7): 565.
篇6
[關鍵詞] 甘草查耳酮A;藥理作用;抗腫瘤
[收稿日期] 2013-05-05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260338);兵團杰出青年創新基金專項(2011CD006);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2012BC001)
[通信作者] 鄭秋生,博士,教授,E-mail:
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A)是從豆科植物甘草中提取的查耳酮類化合物,已有研究表明其具有較為廣泛的藥理活性,包括抗腫瘤,抗炎,抗菌,抗寄生蟲等。為深入研究甘草查耳酮A的作用機制,促進該化合物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本文結合國內外研究對其各方面的藥理作用進行綜述。
1 抗腫瘤作用
1.1 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細胞凋亡(apoptosis)又稱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一種主動性的細胞自殺行為。正常情況下,細胞的增殖與凋亡保持著一種平衡關系,一旦這種平衡關系遭到破壞,就可能導致腫瘤發生,腫瘤細胞能被化學藥物誘導變異和凋亡。
甘草查耳酮A作用于人卵巢癌OVCAR-3及SK-OV-3細胞,可以下調Bid,Bcl-2,Bcl-xL和survivin 蛋白水平,上調Bax蛋白水平;能引起線粒體膜電位下降,促進細胞色素C釋放,活化Caspases (-8, -9,-3);促進PARP-1裂解;上調抑癌基因 p53表達水平,從而促進細胞凋亡[1]。類似的研究發現甘草查耳酮A可以通過下調抗凋亡蛋白Bcl-2表達,降低Bcl-2/Bax比率, 促進PARP蛋白裂解,從而誘導人乳腺癌細胞系MCF-7細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細胞系HL-60細胞凋亡[2];最近的研究也表明,甘草查耳酮A可以誘導胃癌細胞凋亡, 機制可能與裂解PARP蛋白,下調 Caspase-3,Bcl-2蛋白表達,上調Bax蛋白表達有關[3]。體內實驗表明,甘草查耳酮A可顯著抑制皮下接種結直腸癌CT-26細胞BALB/c小鼠的腫瘤生成,免疫組織化學TUNEL染色發現,隨甘草查耳酮A劑量增加,凋亡細胞比例逐漸增加[4]。
1.2 阻遏細胞周期 細胞周期的有序運轉受到細胞內外各種因素如細胞周期蛋白 cyclin、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 Cdks等的嚴密調控。腫瘤細胞的惡性增殖,與細胞周期調控異常密切相關。甘草查耳酮A可以上調Rb蛋白表達,下調cyclin A,cyclin B 和 MDM2表達,將細胞周期阻滯在G2/M期從而抑制人胃癌MKN-28,AGS和MKN-45細胞增殖[3];甘草查耳酮A可以誘導前列腺癌PC-3細胞凋亡,抑制cyclin B1和cdc2的表達,抑制Rb,S780蛋白磷酸化,減少轉錄因子E2F表達的同時伴隨著cyclin D1,CDKs 4和6的表達下調和cyclin E的表達上調,將細胞周期阻滯在G2/M期[5]。
1.3 預防化學致癌,抑制腫瘤侵襲和轉移 惡性腫瘤細胞的轉移是其區別于正常細胞的特征之一,是其本身的生物學特征。腫瘤的轉移是其危及宿主生命及影響治療效果的主要原因。甘草查耳酮A對化學藥物誘導的腫瘤有明顯預防作用,氧化偶氮甲烷化學方法誘導的C57BL/6結腸癌小鼠經口服給予5,15,30 mg?kg-1甘草查耳酮A,腫瘤發生率均明顯降低,并呈劑量依賴性。另外對甘草查耳酮A預防轉移的研究中發現,甘草查耳酮A可明顯提高脾臟內注射CT-26細胞裸鼠成活率,同時抑制肝臟轉移[6]。
1.4 誘導腫瘤細胞分化 惡性腫瘤細胞在形態、功能等方面都類似于未分化的胚胎細胞具有高分裂特征。誘導分化(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是指惡性腫瘤在誘導分化劑的存在下重新分化向正常成熟方向逆轉的現象。目前腫瘤誘導分化治療是腫瘤治療的一種新思路、新方法。甘草查耳酮A體外研究顯示對多種腫瘤細胞具有抑制作用,甘草查耳酮A作用于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細胞,可以誘導非特異性酯酶(NSE)表達升高,對硝基藍四氮唑(NBT)還原能力沒有影響,NSE是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形成的標志,而NBT還原能力是粒細胞形成的標志,推測甘草查耳酮誘導HL-60細胞向單核細胞分化而不是粒細胞[7]。
1.5 抑制血管新生 腫瘤的生長和轉移依賴血管生成。研究發現甘草查耳酮A在體外、體內均能抑制血管生成。體外研究發現,甘草查耳酮A能顯著抑制人類臍帶血管內皮細胞(HUVECs)增殖(20 μmol?L-1)、遷移(5~20 μmol?L-1)和管腔形成(10~ 20 μmol?L-1),以及大鼠主動脈環微脈管生長(10~20 μmol?L-1),并呈劑量依賴性。體內研究表明,甘草查耳酮A顯著地抑制BALB/c小鼠體內接種結直腸癌CT-26細胞的生長,隨濃度增加腫瘤組織 CD31和 Ki-67陽性細胞減少,但是凋亡率明顯增加。其抗血管新生機制可能與下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2活化,阻斷VEGF / VEGFR-2信號通路有關[4]。
1.6 增強抑癌劑的抗腫瘤作用 化學藥物對大部分的實體腫瘤都有比較好的治療作用,但是伴隨化學療法的毒性作用,往往限制其臨床應用。目前,發現與化療藥物合用能夠抑制腫瘤生長并且降低毒副作用的輔助藥物,已經成為研究熱點。甘草查耳酮A能夠增強腫瘤細胞對抑癌劑的敏感性,Szliszka等研究了5種查耳酮類化合物聯合腫瘤壞死因子誘導凋亡配體TRAIL的抗腫瘤作用,結果表明甘草查耳酮A可以增強TRAIL對前列腺癌細胞系(LNCaP)的細胞毒性,顯著增強TRAIL誘導前列腺癌細胞凋亡的比率[8]。
甘草查耳酮單獨作用于皮下移植CT-26細胞的裸鼠,可通過減少DNA合成明顯抑制其腫瘤生長而未檢測到腎毒性,肝毒性和氧化損傷。當甘草查耳酮A與順鉑聯合用藥時,可降低荷瘤鼠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酸酐(Creatinine)、丙氨酸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水平,從而減輕順鉑誘導的腎毒性和肝毒性。此外荷瘤小鼠順鉑給藥前,給予甘草查耳酮A治療,可以降低其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和脂質過氧化水平,從而抵抗順鉑所引起的氧化損傷[9]。
1.7 其他途徑抗腫瘤作用 甘草查耳酮A通過抑制DNA拓撲異構酶Ⅰ的活性對人非小細胞肺癌A549 細胞、人卵巢癌SK-OV-3細胞、人黑色素瘤SK-MEL-2細胞和人結直腸腺癌HCT-15細胞產生抑制作用[10]。甘草查耳酮A能誘導人前列腺癌細胞(LNCaP)出現明顯的自噬形態特征,包括自噬泡的形成和酸性囊泡細胞器的形成,誘導產生自噬的同時下調Bcl-2的表達并對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產生抑制作用[11]。甘草查耳酮A在5~250 mg?L-1對宮頸癌SiHa細胞增殖的抑制率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在50 mg?L-1時,抑制率達到最大,為90.75%;此后,隨著濃度的增加,抑制率略微有所下降,這可能與高濃度的甘草查耳酮 A 誘導癌細胞產生耐藥性有關[12]。另外研究發現甘草查耳酮A顯著抑制STAT3的磷酸化和核定位,而異常活化JAK/STAT信號會導致很多造血系統疾病甚至腫瘤發生,提示甘草查耳酮A可能通過抑制JAK/STAT信號通路發揮抗腫瘤作用[13]。
2 抗炎作用
2.1 抑制NO合成 急、慢性炎癥的發生均和NO有關, 誘導型NO合酶(iNOS)是介導炎癥反應的重要的酶, 病理狀態下iNOS催化產生過多的NO?;ㄉ南┧岽x產物前列腺素(PG) 作為一種炎癥介質, 在組織的炎癥反應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環氧化酶(COX) 在PG 合成途徑中起關鍵作用, 其中炎癥發生時COX-2 會催化合成大量的PG。甘草查耳酮A可降低LPS誘導的RAW264.7細胞誘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和環加氧酶(COX)-2表達,從而抑制細胞NO和前列腺素(PG)E(2)生成,同時還抑制炎性因子IL-1β和 IL-6的產生。體內實驗結果表明甘草查耳酮A通過抑制多種炎性細胞因子和NO的產生對LPS誘導的裸鼠內毒性休克起保護作用[14]。
2.2 抑制NF-κB激活 NF-κB可以高效誘導炎癥細胞因子(TNF-α,IL-1,IL-6等)、趨化因子、黏附因子(ICM-1,VCM-1)、炎性酶(iNOS,COX-2)等基因表達,對炎癥反應級聯放大,在多種炎癥性疾病的炎癥部位高度活化。甘草查耳酮A可通過抑制NF-κB的激活發揮抗炎作用,甘草查耳酮A可抑制TNF-α誘導的核定位(nuclear localization)、DNA結合活性和NF-κB的轉錄活性,其機制可能與甘草查耳酮A抑制IκK的激活和IκB降解有關[15]。甘草查耳酮A作用于脂多糖(LPS)誘導的RAW267.4細胞和巨噬細胞,其NO產生、TNF-α表達和MCP-1表達水平均受到顯著抑制。C57BL/6小鼠注射LPS前給予甘草查耳酮A,其血漿TNF-α和MCP-1水平也明顯降低。甘草查耳酮 A顯著抑制LPS誘導的TNF-α轉錄激活,然而對IκBα降解和磷酸化作用以及NF-κB P65的核轉運和DNA結合活性不產生影響,推測甘草查耳酮A抗炎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NF-κB的激活[16]。
另外,甘草查耳酮A可以降低腎炎小鼠尿蛋白水平[17],顯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腫脹和角叉菜膠所致的大鼠足腫脹[18],對抗多種皮膚炎癥,包括兒童特異性皮炎[19]以及紫外照射導致的皮膚炎癥[20]等。
3 抗菌作用
甘草查耳酮A對多種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腸毒素可能會導致人體多種疾病,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胃腸炎,食物中毒等,亞抑菌濃度的甘草查耳酮A可顯著減少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糖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腸毒素A(SEA)和腸毒素B(SEB)分泌[21]。甘草查耳酮A體外可以顯著下調金黃色葡萄球菌hla和agr基因表達,抑制其α-毒素分泌,并抑制其溶血活性[22-23],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阻止其向致病性更強的菌絲生長狀態改變[24]。另有研究指出甘草查耳酮A能夠抑制食品中芽孢桿菌生長[25],對人類致病性分枝桿菌種和軍團菌種等也具有較好的抑菌效果[26]。
4 抗寄生蟲作用
寄生蟲具有不同于哺乳動物宿主的特殊呼吸能量代謝系統,研究表明對寄生蟲厭氧呼吸傳遞鏈相關酶系: Complex I ( NADH-rhodoquinone reductase) 和ComplexⅡ ( Rhodoquinone-fumarate reductase) 具有選擇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有望成為新的一類抗寄生蟲藥物。
4.1 抗瘧活性 甘草查耳酮A外抗惡性瘧原蟲IC50為1.43 mg?L-1[27],可以在較低濃度下抑制惡性瘧原蟲線粒體泛醇-細胞色素C還原酶(ubiquinol-cytochrome C reductase)和呼吸鏈復合物Ⅱ(Complex Ⅱ)活性,提示其抗瘧疾活性可能通過抑制瘧原蟲線粒體呼吸鏈有關[28],與青蒿素聯合應用可以增強青蒿素的抗瘧活性[29]。甘草查耳酮A是一種強效的膜活性劑,可以將正常紅細胞轉化為棘紅細胞,從而抑制惡性瘧原蟲的生長,體外同步培養實驗結果顯示其抑制機制主要是抑制侵入,小鼠體內注射甘草查耳酮A也可觀察到紅細胞膜的改性現象[30]。
4.2 抗利什曼原蟲活性 甘草查耳酮A顯著抑制利什曼原蟲生長,改變碩大利什曼原蟲前鞭毛體和無鞭毛型線粒體超微結構,卻不影響巨噬細胞的細胞器和吞噬活性。甘草查耳酮A對寄生蟲線粒體超微結構的改變可能與其抑制寄生蟲線粒體脫氫酶及其他與呼吸相關酶類的活力有關[31]。甘草查耳酮A能抑制寄生蟲呼吸鏈,顯著抑制利什曼原蟲前鞭毛體和線粒體延胡索酸還原酶(FRD)的活性[32]。
5 成骨活性
骨骼動態平衡的維護主要依賴于骨骼重塑所控制的破骨細胞骨吸收能力和成骨細胞骨形成能力的平衡,增加破骨活性或者抑制成骨活性都將誘導骨骼重塑的失衡,導致骨量減少,而骨量減少會增加骨折和其他骨代謝疾病發生的風險。
甘草查耳酮A既能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能力[33]又能促進成骨細胞的形成能力[34]。5 μmol?L-1甘草查耳酮A顯著抑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活性和破骨細胞形成,同時對細胞活力不產生影響。低濃度的甘草查耳酮A可刺激小鼠原成骨細胞(MC4)分化,激活雙潛能間質細胞(C2C12)的成骨活性。甘草查耳酮A作用于MC4細胞和C2C12細胞均伴隨著ERK磷酸化和JNK去磷酸化水平的提高,提示甘草查耳酮A的成骨活性可能與ERK的活化和JNK的失活有關。運用斑馬魚的骨骼發展模型和鼠標顱骨骨形成模型證實,甘草查耳酮A在體內能夠促進骨骼形成并抑制骨骼再吸收。
6 其他藥理作用
6.1 免疫調節作用 甘草查耳酮A及其他4種具有查耳酮骨架結構的類似化合物可以抑制由PHA誘導的人淋巴細胞增殖,并能抑制單核細胞和T細胞免疫相關細胞因子的產生,提示甘草查耳酮A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有可能用于治療多種類型的疾病[35]。
6.2 解痙攣作用 甘草查耳酮A預處理可以對卡巴膽堿(carbachol)、氯化鉀、氯化鋇等誘導的肌肉收縮產生松弛作用。其解痙攣機制可能與抑制環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cAMP PDE)活性有關[36]。
6.3 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 血管平滑肌增生是高血壓患者特有的病理表現,甘草查耳酮A(5 μmol?L-1)可以降低鼠血管平滑肌細胞(rVSMC)內cyclin A,cyclin D1,CDK2,CDK4表達和Rb磷酸化,將細胞周期阻滯在G1期,從而抑制PDGF誘導的細胞增殖[37]。
6.4 減少脂肪形成 甘草查耳酮A體外顯著減少脂肪細胞的脂質堆積,下調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CCAAT增強子結合蛋白α和膽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1c以及其靶向基因(脂肪酸結合蛋白、脂肪酸合成酶、硬酯酰-輔酶A脫氫酶和甘油-3-磷酸乙酰轉移酶)的表達。10 mg?kg-1甘草查耳酮A處理組小鼠體重、甘油三酯、膽固醇和非脂化脂肪酸水平顯著降低[38]。
6.5 抗氧化活性 10 mg?L-1甘草查耳酮A可顯著抑制H2O2的溶血作用[39],大鼠口服甘草查耳酮A(30 mg?kg-1?d-1),減少尿蛋白排泄量大約為35%,但對膽固醇、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等沒有顯著的影響。電子自旋共振光譜表明,甘草查耳酮A體外對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有微弱的清除活性[16]。
6.6 抗HIV活性 甘草查耳酮A在質量濃度為20 mg?L-1時,能抑制HIV誘導的巨細胞形成[40]。
6.7 雌激素作用 酵母菌篩檢試驗檢測甘草查耳酮A的雌激素作用,50 μmol?L-1甘草查耳酮A引起的URA3基因表達升高僅與0.1 nmol?L-1雌二醇引起的升高相同,推測甘草查耳酮A是一種較弱雌激素,但還需要其他定量試驗對此進行驗證[2]。
7 總結與展望
甘草是一味最常用的中藥,隨著對其化學成分研究的日益深人,發現了許多具有藥用價值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甘草查耳酮是新發現的一種雌激素黃酮,又可分為多種不同類型[41]。研究發現甘草查耳酮A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甘草查耳酮A可以通過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阻滯細胞周期、抑制腫瘤細胞轉移、誘導腫瘤細胞分化、抑制血管新生等途徑發揮抗腫瘤作用,對于促癌劑誘發的癌變也表現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與化療藥物合用能減輕化療藥物的毒性作用;通過抑制NO合成、抑制NF-κB激活等途徑減輕多種炎癥反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分枝桿菌、芽孢桿菌等多種致病細菌真菌具有良好地抑制效果;選擇性抑制寄生蟲厭氧呼吸傳遞鏈相關酶活性發揮抗寄生蟲作用;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能力,促進成骨細胞的形成能力等。然而目前對于甘草查耳酮A部分藥理作用的具體機制研究還不明確,進一步研究闡明甘草查耳酮A的各種藥理作用機制,特別是抗腫瘤機制,將為合理研發高效低毒的抗腫瘤藥物提供新的思路,也為高效利用甘草資源奠定了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Lee C S, Kwak S W, Kim Y J, et al.Guanylate cyclase activator YC-1 potentiates apoptotic effect of licochalcone A on human 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 cells via activation of death receptor and mitochondrial pathways[J].Eur J Pharmacol, 2012, 683(1/3):54.
[2] Rafi M M, Rosen R T, Vassil A, et al.Modulation of bcl-2 and cytotoxicity by licochalcone-A, a novel estrogenic flavonoid[J].Anticancer Res, 2000, 20 (4) : 2653.
[3] Xiao X Y, Hao M, Yang X Y, et al.Licochalcone A inhibits growth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by arresting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inducing apoptosis[J].Cancer Lett, 2011, 302 (1) : 69.
[4] Kim Y H, Shin E K, Kim D H, et al.Antiangiogenic effect of licochalcone A[J].Biochem Pharmacol, 2010, 80 (8) : 1152.
[5] Fu Y, Hsieh T C, Guo J, et al.Licochalcone-A, a novel flavonoid isolated from licorice root (Glycyrrhiza glabra), causes G2 and late-G1 arrests in androgen-independent PC-3 prostate cancer cells [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4, 322 (1): 263.
[6] Kim J K, Shin E K, Park J H, et al.Antitumor and antimetastatic effects of licochalcone A in mouse models [J].J Mol Med (Berl), 2010, 88 (8) : 829.
[7] Park E J, Park H R, Lee J S, et al.Licochalcone A: an inducer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cytotoxic agent from Pogostemon cablin [J].Planta Med, 1998, 64 (5) : 464.
[8] Szliszka E, Czuba Z P, Mazur B, et al.Chalcones enhance TRAIL-induced apoptosis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J].Int J Mol Sci, 2009, 11(1): 1.
[9] Lee C K, Son S H, Park K K, et al.Licochalcone A inhibits the growth of colon carcinoma and attenuates cisplatin-induced toxicity without a loss of chemotherapeutic efficacy in mice [J].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 2008, 103 (1): 48.
[10] Yoon G, Kang B Y, Cheon S H.Topoisomerase I inhibition and cytotoxicity of licochalcones A and E from Glycyrrhiza inflate [J].Arch Pharm Res, 2007, 30 (3) : 313.
[11] Yo Y T, Shieh G S, Hsu K F, et al.Licorice and licochalcone-A induce autophagy in LNCaP prostate cancer cells by suppression of Bcl-2 expression and the mTOR pathway [J].J Agric Food Chem, 2009, 57 (18) : 8266.
[12] 李宏智.甘草查耳酮類化合物的制備及體外抗宮頸癌活性研究 [D] .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 2010.
[13] Funakoshi-Tago M, Tago K, Nishizawa C, et al.Licochalcone A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TEL-Jak2-mediated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specific inhibition of Stat3 activation [J].Biochem Pharmacol, 2008, 76 (12) : 1681.
[14] Kwon H S, Park J H, Kim D H, et al.Licochalcone A isolated from licorice suppresses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s in RAW264.7 cells and endotoxin shock in mice [J].J Mol Med(Berl), 2008, 86 (11) : 1287.
[15] Funakoshi-Tago M, Tanabe S, Tago K, et al.Licochalcone A potently inhibits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nuclear factor-kappaB activation through the direct inhibition of IkappaB kinase complex activation[J].Mol Pharmacol, 2009, 76 (4): 745.
[16] Furusawa J, Funakoshi-Tago M, Mashino T, et al.Glycyrrhiza inflata-derived chalcones, licochalcone A, licochalcone B and licochalcone D, inhibit phosphorylation of NF-kappaB p65 in LPS signaling pathway[J].Int Immunopharmacol, 2009, 9 (4): 499.
[17] Fukai T, Satoh K, Nomura T, et al.Antinephritis and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prenylflavonoids[J].Fitoterapia, 2003, 74 (7/8) : 720.
[18] 崔永明.甘草黃酮的分離鑒定、藥效及其指紋圖譜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08.
[19] Udompataikul M, Srisatwaja parative trial of moisturizer containing licochalcone A vs.hydrocortisone lo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topic dermatitis: a pilot study[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1, 25 (6): 660.
[20] Kolbe L, Immeyer J, Batzer J, et al.Anti-inflammatory efficacy of licochalcone A: correlation of clinical potency and in vitro effects[J].Arch Dermatol Res, 2006, 298 (1): 23.
[21] Qiu J, Feng H, Xiang H, et al.Influence of 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licochalcone A on the secretion of enterotoxins A and B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J].FEMS Microbiol Lett, 2010, 307 (2): 135.
[22] Qiu J, Jiang Y, Xia L, et al.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licochalcone A decrease alpha-toxin production in both methicillin-sensitive and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olates [J].Lett Appl Microbiol, 2010, 50 (2): 223.
[23] 邱家章,姜游帥,夏禮杰, 等.甘草查耳酮A對金黃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分泌的影響[C]//武漢: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獸醫藥理毒理學分會第十次研討會,2009.
[24] Messier C, Grenier D.Effect of licorice compounds licochalcone A, glabridin and glycyrrhizic acid on growth and virulence properties of Candida albicans[J].Mycoses, 2011, 54 (6): e801.
[25] Tsukiyama R, Katsura H, Tokuriki N, et al.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licochalcone A against spore-forming bacteri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2, 46 (5) : 1226.
[26] Friis-Moller A, Chen M, Fuursted K, et al.In vitro antimycobacterial and antilegionella activity of licochalcone A from Chinese licorice roots [J].Planta Med, 2002, 68 (5): 416.
[27] Yadav N, Dixit S K, Bhattacharya A, et al.Antimalarial activity of newly synthesized chalcone derivatives in vitro[J].Chem Biol Drug Des, 2012, 80 (2): 340.
[28] Mi-Ichi F, Miyadera H, Kobayashi T, et al.Parasite mitochondria as a target of chemotherapy: inhibitory effect of licochalcone A on the Plasmodium falciparum respiratory chain[J].Ann N Y Acad Sci, 2005, 1056: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