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云計算服務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3-12-22 18:04: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云計算服務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實驗教學;云計算實驗平臺;實驗模式;實踐創新
引言
云計算技術是近年來計算機和互聯網領域的研究熱點,云計算技術的迅速發展對高校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和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云計算課程正逐漸成為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核心課程。目前,國內各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設云計算相關的課程,在培養云計算專業人才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1-2]。為促進學生掌握云計算相關技術,培養學生的云計算設計和應用能力,河海大學在物聯網工程專業開設云計算技術與應用課程,主要介紹云計算的基本理論、關鍵技術以及云系統的架構和應用。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云計算的解決方案,掌握云計算的服務模式,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踐部署云平臺,進而在云平臺上構建相關云應用。由于云計算是來源于互聯網企業的一項綜合性技術,是虛擬化、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負載平衡等多種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成果,云計算技術的實踐性、時代性與發展性,決定云計算是一門以實踐為中心的課程,因此實驗環節對整個課程的教學質量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對云計算技術與應用課程的實驗教學進行探索和實踐,通過構建實驗平臺、優化實驗內容、創新實驗模式、強化綜合設計訓練等措施,幫助學生掌握云計算的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術,使學生在未來的就業市場更有競爭實力。
1構建云計算實驗平臺
為了給云計算課程的教學和實踐提供實驗環境支持,筆者采用“IBMOpenStackSolutionforSystemX”云平臺解決方案設計企業級私有云架構[3],構建基于OpenStack的云計算實驗平臺并在其上部署虛擬桌面、分布式計算等應用環境,按實驗需求分配基礎設施資源,提供實驗教學的軟硬件環境支持。OpenStack是一整套云計算開源軟件項目的綜合,旨在為公共及私有云的建設與管理提供軟件,實現基礎設施級的資源配置?;贠penStack的云計算實驗平臺根據用戶需求快速創建實驗環境,為云計算課程以及其他物聯網專業課程提供應用開發和環境管理服務。云計算實驗平臺框架如圖1所示。云計算實驗平臺的物理設施資源包括網絡、計算和存儲設備等,通過使用虛擬化技術KVM對底層硬件進行虛擬化,形成統一的虛擬資源池[4]。云計算實驗平臺中部署了OpenStack的核心服務組件,包括存儲服務、計算服務、鏡像服務、認證服務、網絡服務等,以提供實驗所需的軟硬件資源管理;同時還配置了開源的網絡資源監控工具Ganglia和Nagios,對云平臺的運行狀況及性能進行實時監控。Nagios用于監控云平臺的主機、網絡和服務狀態,Ganglia用于監控系統資源負荷情況。在基于OpenStack的云實驗平臺下配置常用的云應用工具,如數據庫、桌面云系統、分布式數據處理和存儲平臺Hadoop等。桌面云系統為實驗教學提供一種自主創建和管理虛擬機實驗環境的方式,采用VDI(virtualdesktopinstructure,虛擬桌面架構)模式構建。云實驗平臺將實驗所需的軟件環境制作為鏡像,需要時再利用這些鏡像創建虛擬機,學生只需獲得使用權限,通過桌面云登錄到虛擬機,就可獲得所需的實驗資源。云實驗平臺下的Hadoop應用環境為分布式數據處理的相關實驗以及專業工程實踐提供環境支持和展示服務;在OpenStack云平臺中部署Hadoop,不僅能充分利用云平臺中未被利用的計算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務器資源利用率,還可簡化Hadoop集群的部署工作,大大提高實驗環境的部署效率。
2產學合作,優化實驗內容
云計算實驗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動手對云平臺進行操作和配置,加深理解云計算的理論和架構并掌握一些云應用構建和部署的經典技術,最終能夠利用云平臺開發各種應用。圍繞這個目標,河海大學與IBM公司合作共同建設云計算技術與應用課程,設計云計算實驗的關鍵內容和實驗項目,幫助學生對所學理論和技術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IBM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和平臺支持、教師參加IBM的云計算技術培訓等各種方式,積極吸收云計算企業的前沿科技成果;充分利用IBM公司提供的云平臺資源實施相關的實驗項目,設計IaaS、PaaS以及SaaS相關的實驗項目并持續完善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在IaaS級別上的實驗項目主要是對開源云平臺OpenStack的部署和應用。通過安裝和配置OpenStack核心組件,學生可以深入理解基礎設施云架構,從而理解怎樣構建公有云和私有云;學生采用腳本安裝或源碼安裝方式搭建一個多節點的OpenStack云平臺,安裝OpenStack的主要組件服務并對OpenStack云平臺實現基本的操作管理,掌握IaaS平臺對基礎設施資源的分配和使用模式。在PaaS級別上的實驗項目包括Hadoop以及IBMBlueMix平臺的應用。學生通過搭建一個Hadoop集群的分布式計算平臺,熟悉其核心組件,同時自主研究大數據分析算法,對現實中海量數據處理場景進行分析,并在Hadoop集群環境中處理實現。BlueMix是IBM公司推出的PaaS公用平臺,學生在BlueMix平臺配置開發環境,可以實現移動應用、Web應用、大數據應用和物聯網應用的開發和部署[5],通過自主研發和實踐操作理解云計算PaaS平臺的可靠、高效以及高可伸縮的處理特點。在SaaS級別上,以IBMWorklight開發環境為核心,將云計算和移動開發相結合,設計海量并發移動應用開發等案例。這些實驗內容的設置,旨在通過實踐教學結合行業云應用案例,幫助學生掌握云應用的特點以及構建、部署、運行和管理云應用的相關技術。學生通過實驗可以了解虛擬化、集群管理、云平臺資源分配、云應用部署和等多種技術內容,加深對云平臺層次模型的理解,提高云平臺的實踐技能。教師在實驗教學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和補充實驗項目,結合物聯網專業的其他實驗教學平臺,開發與工程訓練與工程應用相關的實驗項目,如與移動流媒體應用開發實驗平臺相結合,在云計算平臺部署后端移動視頻直播服務器,實現手機視頻即拍即傳、手機視頻直播和點播播放功能,設計基于云平臺的實時移動視頻應用實驗項目,作為開放性實驗。
3依托在線課堂,探索實驗教學新模式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對實驗素材進行整理和測試并補充完善相關的理論知識,編著出版針對本科生層次的云計算實踐教程,使學生能夠在教程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實驗項目;同時對課程進行在線課堂建設,整合包含視頻、PPT、文字等多種媒體形式的實驗素材,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由于云計算技術發展迅速,平臺更新快,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需要通過網絡資源獲取,因此在線課堂應密切關注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動態,緊密跟蹤主流云計算平臺與技術,及時更新技術資料和知識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依托在線課堂,教師應改革實驗教學模式,強化課前預習(在線)和課后拓展(在線)環節并在課堂實驗中增加研討內容,逐步打破傳統的單一課堂實驗模式,形成“課前預習(線上)+實驗研討(線下)+課后拓展(線上)”的混合型實驗模式。在線課堂的開放性和云實驗平臺的共享性決定課程采用混合型實驗模式具有先天優勢:學生可以隨時提前進行實驗預習和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網絡平臺傳給教師審核;教師可以在云實驗平臺上驗證學生提交的實驗作品;課后拓展實驗所需的軟硬件資源可以通過遠程登錄云實驗平臺申請分配,并通過虛擬桌面的方式獲取。在混合實驗模式下,教師在實驗前準備相關知識點的視頻和閱讀資料上傳到在線課堂,并為學生制訂可完成的預習目標,讓學生有的放矢,自由自主地完成與實驗相關的預習任務;在實驗中引導學生完成實驗并進行互動討論,讓班級同學以小組形式開展協同學習,將實驗任務落實到組內的每個成員;實驗驗收時由各組講解相應內容,教師與其他小組進行點評和提問,參與討論;要求學生在實驗后在線提交實驗作品和實驗報告,根據學生表現和實驗結果打分并計入課程總成績?;旌闲蛯嶒災J酱蚱苽鹘y實驗方式對實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讓學生自主決定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和學習難度,解決學生學習意愿與資源供給的矛盾,從而有效提高實驗效果。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線上學習、線下動手實踐和討論的方式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不僅輕松學習專業知識,還可鍛煉自主學習能力、自控能力和表達能力。
4強化綜合設計訓練
對于云計算的初學者和本科層次的學生來講,課程教學比較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快速建立云計算的基本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操作直觀了解云平臺的使用,在此基礎上再深入了解和剖析云計算系統的體系結構和實現模塊,因此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按照課程教學的進度實時安排實驗內容,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及時消化理解課堂所授知識點;同時,鼓勵學生在完成課堂實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對云計算進行深入學習和實踐,完成拓展實驗項目。學生以課外小組的形式提高學習,學習主題不限,可以是IaaS/PaaS平臺搭建配置,也可以在云平臺上進行應用開發,或者設計一套從底層到應用的云計算解決方案。以PaaS平臺BlueMix為例,該云平臺具有強大的靈活性和兼容性,不限制開發內容和開發工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在該平臺實現與硬件、網絡、軟件開發相關的應用并且即時到互聯網。課后拓展實驗環節注重綜合能力訓練[6],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在開放的實驗環境中設計開發云計算應用系統,逐步培養自主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于表現突出或者在公有云平臺上優秀作品的學生,鼓勵他們參加國家、省部級組織的云計算相關賽事,如云計算應用大賽、IBM公有云平臺開發大賽等,利用學科賽事訓練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7]。通過自主學習和參加競賽,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最先進的軟件開發模式,掌握最新的云計算技術,提高云計算設計和應用能力。
5結語
篇2
“云計算給ITSM服務管理帶來的最大挑戰是,云計算要求把設備、流程和人整合到一起?!盉MC北亞區首席顧問畢巍告訴記者。
畢巍解釋說,云計算流行之前,IT系統是靜態的,其管理也相對簡單,因為用戶需求、流程以及應用都是固定的、可預測的、規劃好的。而在云計算時代,IT系統的運行和管理變得動態,也就是需要根據用戶的需求動態地配置資源,迅速地將服務提交到用戶的手中。而要完成這一切就要求實現設備、流程和人的聯動,同時還要把治理、性能監控等結合起來,自動化地完成。
“云計算提倡自助式服務,也離不開ITSM的支持。一旦用戶通過自助式門戶選擇了云計算服務目錄中的某項服務,后臺必須馬上調度好這項服務所需的資源、完成相關的配置,并把服務及時地提交出去。這背后其實就是ITSM在統一管理人、流程和設備?!碑呂”硎?,同樣,云計算的計費、服務級別保障以及合規管理也都需要ITSM的跟進。
當然,今年除了云計算給ITSM帶來挑戰之外,IT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趨勢,并將影響ITSM的演進。比如,越來越多的集團企業走向大集中模式,企業開始從IT運維管理逐步邁向IT綜合運營管理等。企業在實施ITSM時,除了滿足安全規范運行需求之外,還需要考慮如何通過ITSM提升效率與優化成本;另外,公有云、私有云的引入,對傳統ITSM管理模式帶來了挑戰,需要提出適合云環境的ITSM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篇3
關鍵詞 云計算;虛擬化;網格計算;云安全;云標準
abstract: in the study of cloud compu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topics such as understanding comput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grid and cloud compu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s and the cloud computing centre, and security and standards have attracted intense research intere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topics and concludes that virtualization provides internet users with intensive, large-scale professional services; grid computing involves utilizing many computers for one large-scale computing task, while cloud computing involves one platform for many services. a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in the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center may be unsuitable for a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in cloud computing focuses on trust and trust management between service suppliers and consumers; and based on existing standards in cloud computing, new standard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realize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services.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virtualization; grid computing; security of cloud computing; standards of cloud computing
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大眾參與的計算模式,云計算以服務的方式提供計算資源(包括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和交互能力等),形成了一種動態可伸縮虛擬化的新型計算資源組織、分配和使用模式。這種模式使得計算資源成為向大眾提供服務的社會基礎設施,與傳統利用桌面計算資源的模式有很大不同,將可能會對信息技術本身及其應用產生深刻影響。軟件工程、網絡與端設備的資源配置、獲取信息與知識的方式等[1],無不因云計算的發展而產生重要變化。自從2007年云計算概念被提出以來,經過科研和產業界一段時間的推進,云計算正在逐步從理想走向實踐。但是,也正因為云計算所產生的影響將會非常深刻,其技術手段和實現方法的完善必將會是一個較為長期的發展和演進過程。云計算有一些重要的基本熱點問題正在被廣泛討論[2-7],涉及云計算的技術基礎、服務模式和商業運作等各方面。本文從對計算資源虛擬化的理解、網格計算與云計算的差異、云計算中心與高性能計算機的關系、云安全和云標準等熱點入手加以探討并發表看法。
1 計算資源虛擬化問題
維基百科將虛擬化定義為“對計算資源的抽象[8]”。從技術的發展歷史來看,虛擬化技術早已存在。如操作系統弱化了軟件應用環境與硬件平臺之間的依賴,甚至完全隔離;中間件弱化了應用軟件對軟件運行的依賴,甚至完全隔離;它們都可以說是采用了虛擬化技術。進一步,在由單機向互聯網環境轉變的背景下,虛擬化技術催生了云計算的雛形。如web郵箱通過瀏覽器收發和管理海量的電子郵件,而郵箱管理系統的結構和實現細節被虛擬化了;搜索引擎服務于個性化搜索請求,但是搜索和匹配的細節被虛擬化了;網絡相冊用于存儲和分享照片,而存儲中心的動態管理被虛擬化了;網上開店已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而網上交易、支付被虛擬化了等等。
我們可以將虛擬化的對象——計算資源歸納為3個主要類別: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和交互能力,恰好對應于傳統的單臺計算機的cpu、存儲和輸入輸出等資源。但是計算資源虛擬化促使我們不能單純地把計算看作是主體。若把計算看作主體,主體就是計算中心;若把存儲看作主體,主體就是存儲中心;也可以把交互看作主體,而計算和存儲可為其輔助。大眾用戶可用更加自然的交互方式呈現出個性化服務的強勁需求,無需關心特定應用軟件的服務方式,如是否被他人同時租用;無需關心計算平臺的操作系統以及軟件環境等底層資源的物理配置與管理;無需關心計算中心的地理位置。分別滿足于這3方面要求的恰為互聯網環境下的虛擬服務: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由他們實現動態可伸縮的計算資源組織、分配和使用。
篇4
關鍵詞:云計算;虛擬化;服務器
中圖分類號:TP399-C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1-0000-02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loud Computing Theory in SMEs
Tang Huawei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524037,China)
Abstract:Cloud computing adopts a kind of technical support and management to share resource,and provides more efficient data storage and processing power.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nalyses its key technology-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describes the framework of cloud in the server.
Keywords:Cloud computing;Virtual;Server
一、引言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得到了深入發展,計算機網絡為我們訪問非本地的計算服務(信息存儲、處理和信息服務等)提供了便捷的通道。2007年Google公司提出了“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戰略,提出社會化計算機網絡服務的構想,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提高數據資源利用效率,如何快捷、方面的滿足用戶的任務需求。云計算是一系列分布式計算技術自然演化與融合的結果。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推廣,利用開源項目來構建企業級私有云已成為云計算應用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本文研究了云計算在中小企業中的應用,提出虛擬化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云計算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問題,使得該平臺在為大家服務的時候最大化的實現資源利用率。
二、云計算的特性
云計算和網絡計算、分布式計算都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點。
第一,從規模上來說云技術是龐大的,很多云計算平臺都有幾百萬臺服務器,如IBM,微軟公司等。大規模的服務器首先能提供強大的處理能力,在硬件給予了足夠的保證。
第二,云有分解性,可以將一項復雜的工作分解為很小的工作單元,然后逐步擴展到計算中心中去,云計算平臺可以實現7x24小時服務,實現了服務的不間斷性,它還能夠實現動態調整,滿足不同的商業應用需求。
第三,優越的處理計算能力,及自動化管理。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通過用戶接口組織自己的資源,這些工作都是自動化的,不需要云計算平臺干預。云計算平臺唯一做的事情就是記錄用戶使用的資源大小和時間信息。
云計算模式采用了SOA架構,共享資源的部署是動態進行的,各種計算機類型很好的被支持在云計算平臺上,并且云計算平臺有高擴張性、高可靠性及資源的虛擬性,云計算平臺包含的硬件資源也非常豐富,可以是小型機、普通計算機或者是服務器等。
三、中小企業中云計算的應用
根據全球頂級在線就業平臺Elance最近對250創業企業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近57%的產業企業依靠云技術進行在線雇傭人員,42%的創業企業依靠云技術進行文件儲存。中小企業通過云技術應用可以僅支付少量的IT服務費用,不用再支付大筆費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中小企業通過云技術就可以在就業市場找到更好的在線雇傭員工。云技術還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外部的文件存儲,減少企業內部的服務器需求;通過在線應用程序套裝軟件使行政管理任務變得更加的順暢;同時可以提供更大的移動性,允許使用最新的IT軟件。
云計算的興起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找到了一條更為光明的道路,下面我們便看一下如何應用云計算為中小企業構建屬于自己的網站。
(一)利用免費的圖片托管服務
我們可以利用Picasa網絡相冊,將公司的宣傳圖片或是產品間接圖片放到網絡相冊中,這樣只需點擊相關鏈接就可以完美的鏈接到圖片,是更多的人了解公司,熟悉公司。
(二)使用谷歌分析工具進行數據分析
Google Analytic具有完美的分析功能,可以提供完美的圖形或圖表形式的跟蹤統計數據,而且占用的網絡資源很少,非常的方便快捷。
(三)利用You tube視頻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將視頻內容托管到公司域意外的做法已經慢慢的被淘汰,應用云計算我們可以將相關視頻上傳到You tube上,然后將其嵌入公司網站。
(四)使用Feed burner的RSS和通訊
我們可以利用Feed Burner向網站添加RSS,同時Feed Burner允許讀者“訂閱”網站,便于網站向讀者發送通訊。
(五)利用Wikipedia獲取相關信息
利用Wikipedia提供網站原本沒有的信息,可以為瀏覽者提供企業及產品的相關信息和知識。
四、關鍵技術探析
(一)虛擬化研究
所謂虛擬化技術從字面理解是對是實物的虛擬化,即將物理單元實體虛擬化為多個邏輯實體,提供給多個業務邏輯場景使用。虛擬化技術在云計算中廣泛被使用,云計算的目的是整合資源,以服務的方式提供業務場景使用,這要求系統有較高的可靠性、可用性及服務器的高處理能力來滿足多樣化的服務請求。目前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企業的服務器普遍使用效率都很低,服務器的采購費用占到了IT預算的25%,實際服務器都沒有高負荷的運轉,這樣造成了資源的極大的浪費。例如東莞一化工廠的IBM服務器有4臺,CPU的實際使用率都低于22%,硬件資源沒有充分得到利用,虛擬化技術的推出可以極大的優化資源,服務器的處理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虛擬化技術范圍廣,主要有硬件虛擬化、軟件虛擬化、內存虛擬化等各項技術,本文研究的重點是服務器虛擬化,即將服務器虛擬為多臺邏輯服務器供業務場景使用,提高了服務器的利用率,當沒有虛擬化時,不通的應用部署在不同的物理服務器上,采用虛擬化后,應用部署在邏輯服務器上,這些邏輯服務器可能只對于一個物理的服務器,即一個物理服務器托管了多個邏輯應用,通過服務器的虛擬化,硬件資源不在是獨立的了,而是可以共享。物理服務器的虛擬化分解到底層即硬件資源的虛擬化如:CPU、IO等物理硬件的虛擬化。
目前服務器虛擬化可以概括為:全虛擬化和半虛擬化。服務器虛擬化技術在云計算平臺的應用可以理解為硬件資源的虛擬化,這樣云計算平臺的設計就更具彈性,全虛擬化的特點是指令動態執行,半虛擬化是修改客戶機操作系統來實現特權指令的執行問題,半虛擬化中的客戶機和平臺必須是兼容的,否則虛擬機沒法操作宿主機。
(二)服務器云的構建
云計算平臺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服務器云,利用服務器云實現了很多云平臺的功能,服務器云包含有云平臺的虛擬機超級監控器、操作系統底層、硬件服務器,目前計算模式也發生了變化,由大型模式逐步變遷到微型模式,最近演變成了個人模式,異構的操作系統和應用服務很難被用戶獲取使用,特別是在輕量級的設備上服務不夠完善。虛擬化技術在云計算中的應用的原理是將計算機的位置、服務差異、數據異構等屏蔽掉,提供給用戶的是一個統一的接口,用戶只需要提出自己的要求,就可以得到相應的信息和服務,所有實現細節都有云計算平臺來實現。
(三)平臺架構說明
服務器云主要由硬件系統、軟件系統等組成,主要包含Linux Server操作系、HP,IBM 3650服務器和Virtualization Hyper visor組成,利用Red Hat管理系統將服務器整合成一個云計算平臺,對外就是個服務平臺,將實現細節封裝起來,將服務器的硬件抽象為統一的CPU資源池、storage資源、network資源池、memory資源池和network資源池,任何服務都可以在統一資源視圖中獲得硬件支持。
五、總結
本文旨在為中國中小企業構建云計算平臺提供初步解決方案,采用Red Hat軟件可以快速構建中小企業云計算平臺。目前云技術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構建的云計算平臺還有很多不足。需要我們共同去研究和探索,提供很多的服務供大眾使用。
參考文獻:
[1]王鵬.走近云計算[TP].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6
[2][美]Michael Miller.云計算[TP].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4
篇5
關鍵詞:云計算:資源管理;資源優化配置
1 云計算定義
云計算是一種商業計算模型,它將計算任務分布到由大量服務器構成的資源池上,從而使用戶能夠根 據需要獲取計算能力、存儲空間和信息服務,這種資源池稱為“云”?!霸啤笔且恍┛梢宰晕揖S護和管理的 虛擬計算資源,通常是一些大型服務器集群,包括計算服務器、存儲服務器和寬帶資源等等。它是并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延續, 或者說是這些計算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云計算是虛擬化(Virtualization)、效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 l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等概念混合演進并躍升的結果。在云計算的定義上,許多學者與機構各執一詞,下文列舉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云計算定義方式:
Ian Foster等人[1]認為云計算是一個由經濟因素驅動的大規模分布式計算范式,在云計算之中有一個抽 象的、虛擬化的、動態伸縮的、計算能力得到管理的,且存儲、平臺和服務通過互聯網被按需提供給外部 用戶的資源池。
IBM在其技術白皮書[2]中指出:云計算一詞描述了一個系統平臺或一類應用程序;該平臺可以根據用 戶的需求動態部署、配置等;云計算是一種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訪問的可以擴展的應用程序。
Michael Armbrust[3]等人認為云計算既是指通過Intemet作為服務的應用程序,也指提供這些服務 的數據中心中的軟硬件資源,這些服務通常被稱為SaaS。數據中心的硬件和軟件合在一起便是我們所稱的 “云”。當這些軟硬件資源以即用即付(pay as you go)方式提供給公眾時,稱其為公有云(public cloud),其所提供的服務就是效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與之相對的是私有云(private cloud),其描述的是一個商業或其他機構對外不可用的內部數據中心,因此云計算即為SaaS和效用計算的融合。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給出的云計算定義為:云計算是一種普適的、便捷的、通過網絡按需介入到一組配置好的計算資源池(如網絡、服務器、存儲、 應用程序以及服務等)的模型,該模型能夠以最小的管理代價或與服務提供商的交互快速地準備及。
中國云計算網將云計算定義為[4]:云計算是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和網格計算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 根據部署模式的不同,云計算的類型又可以分為公用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資源管理是云計算的核心問題之一,它主要包括資源的描述、動態組織、發現匹配、優化配置和即時監控等活動。與傳統的分布式環境和網格環境下的資源管理所不同的是,云計算環境下資源管理是通過虛擬化技術的運用來屏蔽底層資源的異構性和復雜性,把分散的各種資源管理起來,使得分布式資源能夠被當作單一資源處理,形成一個統一的巨型資源池而不是分散的資源庫,以此確保資源的合理、高效的分配和使用,并且云計算環境下資源管理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資源的描述、組織、發現與匹配、
配置和監控是彼此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的系統要素,它們之間的共同作用構成了一個整體。資源的描述和表示形式將影響到它的動態組織方式,而資源的發現與匹配機制又會因上述兩者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以實現高效資源提取;同樣的,在制定資源調度策略時,也會考慮底層資源的組織形式、發現與匹配機制;最后,資源動態監控將對系統中的各個要素進行檢測和控制,保證系統的安全、穩定和高效運行。
2 云計算資源管理框架構建
1.資源信息的表示和描述針對云環境下資源信息的表示和描述方法具有服務化、語義化和用戶化等特點,該方向主要有以下幾點問題:
①由于目前分布式計算及網格計算環境中資源信息的表現形式各異,描述語言多樣且雜亂,會使得在 此環境下的資源難以得到有效管理,因此云計算環境下資源信息描述方法應在現有的資源信息表示格式、方法及框架基礎之上進行相應的描述轉換問題,從而實現資源的統一描述,克服資源描述方式的多樣性, 資源的異構性和分布性等障礙,以此來支持云計算服務系統的開放性,降低系統構造復雜度,也為云資源發現與匹配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基礎。
②在對云計算資源進行統一描述過程中,充分考慮資源的語義化描述問題,使其更貼近用戶的自然理解,更加準確反映資源的實際內容,從而達到高效的資源發現和匹配及支持面向用戶的智能化資源管理的目的。
③在對資源進行統一描述過程中,充分考慮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問題,以期進一步增強表述用戶信息的能力,加入如滿足SLA、QoS等需求的用戶個性化偏好信息,為用戶提供滿意的信息資源。因而,在云環境下信息資源管理研究中,應將重點放在研究適用于云計算環境的、面向資源管理的服務語義描述框架,進而研究基于用戶興趣的個性化資源定制需求的擴展服務語義描述框架。
2.資源的發現與匹配機制針對云計算資源的分布性和異構性特點,以及從資源發現過程中充分考慮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云環境下資源發現與匹配機制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①基于分布式環境下的資源發現機制。云環境作為一種廣域的大規模分布式環境,資源存儲在異構平臺上,并且由不同的管理策略控制,研究不依賴集中控制的、迅速的、分布式、可擴展、能適應資源動態變化,并且定位性能好的資源發現機制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②基于語義匹配的資源發現方法與技術。由于語義化資源描述可以使機器精確地理解、采集和組合信息,并且基于語義的信息很容易加入如SLA,QoS等個性化需求,從而研究云環境下基于語義匹配的資源發現方法也就成為一種必然。針對云計算環境中的海量資源,該領域應主要研究具有自適應特征的資源發現機制,建立基于服務語義描述和迭代反饋調整機制的資源匹配模型,并提出相應的求解方法。
3.資源的動態管理云計算資源的動態管理是個復雜的問題。在云環境中,資源的地理分布極廣,類型豐富和數量巨大,而且要求一定程度的協同工作:資源是動態變化的,包括資源屬性的變化,以及在云環境中的復制和遷移等;資源工作在異構平臺上,并且由不同的管理策略控制;在跨云計算平臺的資源需求協調過程中,資源為不同的組織擁有,這些組織具有不同的使用規則、計費模型、負荷能力和使用模型。
在這樣的環境中,就需要研究一種實時性強、擴展性能優異且適應資源動態變化的資源動態管理機制, 從而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法向應致力于協調用戶與資源提供者之間的關系,對資源進行有效組織、分配,研究云計算環境下基于用戶需求和用戶行為的資源推薦模型及算法,研究獲取跨組織、跨管理域的資源服 務協議,建立資源的動態優化分配機制,最終為云用戶提供優質的資源服務。
3 小結
在動態的云計算環境下對資源實現有效的管理是保證云計算系統高效運行、資源優化配置和服務即時提供的保障。本文在總結云計算資源的基礎上,提出了該領域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和挑戰。并構建了云計算環境下資源管理框架。
參考文獻
[1]Foster I,et a1.Cloud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 360-degree compared[C].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Workshop,IEEE,2008:1-10.
[2]智慧的地球一IBM動態基礎架構白皮書.http///cn/express/migratetoibm/dynamicinfrastructure/download/dy7namicinfrastructure_whitepaper0903.pdf.
篇6
關鍵詞 云計算;虛擬化;網格計算;云安全;云標準
abstract: in the study of cloud compu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topics such as understanding comput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grid and cloud compu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s and the cloud computing centre, and security and standards have attracted intense research intere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topics and concludes that virtualization provides internet users with intensive, large-scale professional services; grid computing involves utilizing many computers for one large-scale computing task, while cloud computing involves one platform for many services. a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in the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center may be unsuitable for a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in cloud computing focuses on trust and trust management between service suppliers and consumers; and based on existing standards in cloud computing, new standard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realize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services.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virtualization; grid computing; security of cloud computing; standards of cloud computing
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大眾參與的計算模式,云計算以服務的方式提供計算資源(包括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和交互能力等),形成了一種動態可伸縮虛擬化的新型計算資源組織、分配和使用模式。這種模式使得計算資源成為向大眾提供服務的社會基礎設施,與傳統利用桌面計算資源的模式有很大不同,將可能會對信息技術本身及其應用產生深刻影響。軟件工程、網絡與端設備的資源配置、獲取信息與知識的方式等[1],無不因云計算的發展而產生重要變化。自從2007年云計算概念被提出以來,經過科研和產業界一段時間的推進,云計算正在逐步從理想走向實踐。但是,也正因為云計算所產生的影響將會非常深刻,其技術手段和實現方法的完善必將會是一個較為長期的發展和演進過程。云計算有一些重要的基本熱點問題正在被廣泛討論[2-7],涉及云計算的技術基礎、服務模式和商業運作等各方面。本文從對計算資源虛擬化的理解、網格計算與云計算的差異、云計算中心與高性能計算機的關系、云安全和云標準等熱點入手加以探討并發表看法。
1 計算資源虛擬化問題
維基百科將虛擬化定義為“對計算資源的抽象[8]”。從技術的發展歷史來看,虛擬化技術早已存在。如操作系統弱化了軟件應用環境與硬件平臺之間的依賴,甚至完全隔離;中間件弱化了應用軟件對軟件運行的依賴,甚至完全隔離;它們都可以說是采用了虛擬化技術。進一步,在由單機向互聯網環境轉變的背景下,虛擬化技術催生了云計算的雛形。如web郵箱通過瀏覽器收發和管理海量的電子郵件,而郵箱管理系統的結構和實現細節被虛擬化了;搜索引擎服務于個性化搜索請求,但是搜索和匹配的細節被虛擬化了;網絡相冊用于存儲和分享照片,而存儲中心的動態管理被虛擬化了;網上開店已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而網上交易、支付被虛擬化了等等。
我們可以將虛擬化的對象——計算資源歸納為3個主要類別: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和交互能力,恰好對應于傳統的單臺計算機的cpu、存儲和輸入輸出等資源。但是計算資源虛擬化促使我們不能單純地把計算看作是主體。若把計算看作主體,主體就是計算中心;若把存儲看作主體,主體就是存儲中心;也可以把交互看作主體,而計算和存儲可為其輔助。大眾用戶可用更加自然的交互方式呈現出個性化服務的強勁需求,無需關心特定應用軟件的服務方式,如是否被他人同時租用;無需關心計算平臺的操作系統以及軟件環境等底層資源的物理配置與管理;無需關心計算中心的地理位置。分別滿足于這3方面要求的恰為互聯網環境下的虛擬服務: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由他們實現動態可伸縮的計算資源組織、分配和使用。
互聯網資源配置的變遷如圖1所示。大量服務器的使用促使了服務器托管的出現以減輕各機構自身維護的成本負擔,而簡單的托管并不能對服務器實施更好的集約化使用,如果能夠實現虛擬化服務,將服務器變成“服務”,則服務提供方就可以進一步地整合各類計算資源。
從虛擬服務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云計算以服務的方式提供計算資源是必然的。這與工業化革命促使傳統制造業的大生產向集約化、規?;I化轉變的趨勢極其相似。今天,信息產業也正在走向信息服務的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計算資源的虛擬化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并可有效提高利用率。據統計,服務器的實際利用率只有15%,而在服務器集群系統中其利用率則可能提高到80%以上,這甚至直接促進了節能減排和綠色計算的實現[9]。
2 云計算與網格計算的差別問題
在云計算的概念被提出之前,網格計算[10]作為一個熱門研究領域已有10余年歷史,并得到了廣泛關注。在云計算剛被提出的一兩年間,不少人的印象是:云計算在企業界熱,在學術界不熱,而網格計算則相反,在學術界熱,在企業界不熱。云計算與網絡計算的差別在哪里?概括地講,網格計算是“多為一”多臺計算機構成網格,為一個特定的大型計算任務服務;云計算是“一為多”,互聯網上一個個集約化、專業化的云計算平臺依托網絡形成規?;姆?。
網格技術的開創者ian foster將之定義為“在動態、多機構參與的虛擬組織中協同共享資源和求解問題”。網格計算依托專網或互聯網,將處于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多個閑散計算機資源組織起來,通過統一調度來組成一臺虛擬的“超級計算機”,共同完成一個較為復雜的任務,如要求大量計算處理周期和大量數據的科學計算問題。可見,網格計算的基本應用場景就是將跨地域的、不同所有人的計算資源結合起來,以形成更為強大的計算能力。
云計算傾向于利用互聯網上某些節點強大的計算資源(包括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和交互能力等),以服務的方式將這些資源變成可被廣大用戶使用的動態、可伸縮的虛擬資源。云計算強調用戶主導、按需服務、即用即付、服務完即散。云計算的基本應用場景直接面向互聯網,通過同一個相對集中的計算資源池,以服務來盡量滿足大量的、分散的終端用戶的需求。
兩者最大的相似點在于“資源共享”和“虛擬計算”,即都強調以某種虛擬化方法對互聯網上的資源進行共享并提供給用戶,以獲得更合理的資源利用率。關于其差別,可以將其細化為5個方面:
(1)云計算以集群計算為主,其中的計算節點自主、自治,面向不同服務對象;網格計算以并行計算為主,依托網絡將跨地域的計算機組織起來,并通過統一的調度系統將作業分解到不同的計算節點中并行處理。
(2)云計算承認異構,即承認節點在原理、規模和能力上的差異性,用服務的互操作來實現節點之間的資源共享;網格計算需要在更高層屏蔽異構,即用中間件屏蔽異構系統,使用戶面向同一環境來共享資源。
(3)云計算面向完成持久性、多樣化的服務,互聯網上不同的云計算中心通常提供大量多樣化的、持久的面向特定領域的服務;網格計算往往用于完成一次性特定任務,且要完成的任務是預先設定的。
(4)云計算采用商業式運營,即向用戶提供盡力而為質量的多租賃的服務,用戶按租使用、按用付費;網格計算依賴于組織之間的協作式運營,能夠提供帶寬保證、性能保障,沒有明顯的商業模式。
(5)云計算更多的是服務于大眾用戶的需求,大眾參與計算與交互,相互溝通交流,需具備語義處理、不確定性處理等能力;網格計算面向科學計算任務,按規定要求和程序輸入/輸出,存在確定的交互,人通常不主動參與。
可見,云計算與網格計算分別適應于不同應用場景,兩者有著不同應用目標,在科學計算領域和為大眾用戶服務兩個方向上各自發揮著潛能。
3 云計算中心的計算機性能問題
云計算中心以集群計算為主,其中大量的節點通過互操作形成面向用戶的虛擬服務器。但是,目前很多機構已經購置高性能計算機、搭建起高性能計算中心。那么,高性能計算機是否可應用于云計算中心?云計算中心是不是高性能計算中心?高性能計算機和云計算中心的虛擬服務器之間是什么關系?
從目前流行的規?;?、集約化、專業化的云計算中心,如google、amazon與salesforce等來看,并沒有使用全球top10的高性能計算機構成服務器集群。據分析,google計算中心的服務器集群可能是由至少分布在25個地方、超過45萬臺的普通計算機組成的,而amazon和salesforce的計算中心則可能分別運行著由約10萬臺和千余臺普通計算機組成的集群系統[11-12]。正因為云計算服務于大眾用戶相對獨立的需求,服務器集群用于響應不同用戶請求的任務的依賴性、交叉性也大為降低,這種松耦合的任務甚至使得云計算中心可以“使用尼龍拉鏈將計算機固定在高高的金屬架上,這樣一旦出現故障便于更換”[13]。但是,通過集群之間的協作,對于涉及到“微處理器工作幾十億次”和閱讀“幾百兆字節數據”的一個搜索任務而言,通常仍然可以在零點幾秒內即可完成。
高性能計算機的服務對象是各個科學計算領域,應用領域集中在能源、制造、天氣預報、核爆、流體力學和天文計算等[14]。目前排名第一的xt5(jaguar)高性能計算機部署在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在linpack測試中獲得了1.75 pflops的性能分數,采用了近25萬個計算核心,理論峰值計算速度可達2.3 pflops0。高性能計算機重要的追求目標是提高計算處理的速度,在linpack測試中取得更高的性能參數。
云計算中心的服務往往需要面向大眾用戶的多樣化應用,包括大規模搜索、網絡存儲和網絡商務等,其應該更多地具備為數以千萬計的不同種類應用提供高質量服務環境的能力,并且能有效地適應用戶需求和業務創新。與超級計算中心相比,云計算完成了從傳統的、面向任務的單一計算模式向現代的、面向服務的規模化、專業化計算模式的轉變??梢?部署于高性能計算中心的計算機,適合解決要求高并發計算的科學問題,但是未必就適合云計算模式。
4 云安全問題
資源共享的云計算,促使人們尤其關心云安全:我的信息放在你那里安全嗎?
首先云計算不是為了解決安全問題的新式武器。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模式,云計算在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將不可避免地出現諸如安全漏洞、病毒侵害、惡意攻擊及信息泄露等既有信息系統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安全問題。因此,傳統的信息安全技術將會繼續應用在云計算中心本身的安全管理上,而云計算本身的信息安全技術手段也在不斷發展中。
但是,云計算中虛擬服務的規?;?、集約化和專業化改變了信息資源大量分散于端設備的格局,云計算本身可以通過安全作為服務(secaas)的形式為改善互聯網安全作出貢獻。云計算中心可實現集約化和專業化的安全服務,改變當前人人都在打補丁、個個都在殺病毒的狀況;還可以將備份作為一種服務形式,實現專門的云備份服務等。因此,大眾用戶在使用云服務的過程中所關注的云安全焦點將會進一步地轉移到信任管理上來,傳統的信息安全將會進一步發展為服務方和被服務方之間的信任和信任管理問題??梢哉f,人們普遍關心的云安全,實際上更多的是云計算中的信任管理。
如何理解云服務中心與大眾用戶之間的信任關系?在從傳統的、自有的數據中心轉向云計算中心的過程中,用戶所面臨的信任問題,可以用銀行存款的發展過程來打一個通俗的比方。過去的人可能認為把銀元放在自家的某些隱蔽處最安全、最放心。但隨著銀行服務的發展,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自己來保藏大量的財富了,大家更多的是與銀行簽訂服務契約,把財富存在銀行里,由銀行來專門負責自己的財富安全。個人或者企業的敏感信息也具有某種相似性。為什么可把最敏感的數據交給云服務中心去管理?在缺乏信任管理、機制和技術保障的單機和互聯網前期,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放心。因為要防止數據的意外泄露,隱私被掌控,獲取、傳輸和交流困難等,所以此時數據還是放在自有的信息系統中,用戶自己來負責安全,如安裝防火墻、殺毒軟件、數據備份等。但是,隨著云計算的快速發展,就不見得還一定要把敏感信息放在自己身邊。云計算的核心模式是服務,服務的前提是用戶和服務提供方建立信任。建立這種用戶使用云計算服務所需要的信任的社會關系,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證在于互聯網的民主性所形成的由下而上的力量。事實上,信任不是一次性測試出來的,也不是依靠一套固定指標測出來的,它是云計算運作過程中累積出來的品質,是消除一個個不可信要素的過程。如何更好地抽象、應用這種應用演化中所涌現出來的信任,是云安全中信任管理的關鍵問題之一。云計算中信任的建立、維持和管理可以通過社會與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式來推動。
5 云計算的標準化問題
云計算的本質是為用戶提供各種類型和可變粒度的虛擬化服務,而實現一個開放云計算平臺的關鍵性技術基礎則是服務間的互聯、互通和互操作?;ヂ摗⒒ネ?、互操作是網絡技術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特性。各種局域網和廣域網協議讓計算設備互通,傳輸控制協議/網間協議(tcp/ip)實現了網際互聯。在萬維網時代,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和超文本鏈接標記語言(html)等實現了終端與web網站間的互操作,使得任何遵從這些協議的web瀏覽器都能自由無縫地訪問萬維網,web服務與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soa)開啟了服務計算的大門。
篇7
借助云平臺邁向體驗極致
作為PLM云計算行業的領先者,達索系統在SolidWorks 2010年全球用戶大會上,就已經推出了基于云計算的三維CAD試制做功能,并以達索的EnoviaV6平臺和云計算為中心提出了SolidWorksPLM路線圖。此后,通過一系列產品、平臺和服務將云融入整體策略。
提供的V6開放式平臺是其所有品牌,CATIA、SolidWorks、SIMULIA、DELMIA、ENOVIA、3DVIA、Exalead、3DSWYM等的基礎和核心所在;面向逼真體驗和應用的3DStore在線商店首發幾款支持云技術的3D和PLM業務服務;還對提供新一代SaaS運營商服務的新興公司Outscale進行戰略投資。
達索系統在V6戰略的驅動下,進行了一系列收購動作:2011年,收購了Enginuity,進一步完善了CGP行業解決方案又收購了全球頂尖的復合型模擬和先進曲面模擬技術供應商――simulayt公司,解決了航空航天、汽車、生活消費品和能源等行業制造商所面臨的優化材料行為方面的挑戰隨后,還收購了位于比利時的Elsys公司,這是一家交互式電氣工程和破壞性多學科生成式原理圖解決方案的創新型供應商,該公司的生成式技術可從多功能邏輯主數據中自動生成數百萬個213原理圖,因此可避免繁瑣,昂貴且易出錯的交互式人工原理圖的生成方式。與此同時,2011年第三季度,達索系統宣布借助3D swym推出面向逼真體驗和應用的3DStore在線商店,允許開發人員以社區的形式參與到V6平臺中。
2012年,達索系統進一步進行基于云的整合,推出全新3D體驗平臺3DSwY,將企業打造成一個全新的“社交企業”,讓企業內外部更多的人員如設計師、工程師、營銷人員甚至是終端消費者都參與進來,通過整合的3D體驗來推動和實現企業的創新,并給終端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至此,3D體驗成為達索的最新定位。
同時,達索還以3.6億美元收購地質建模和仿真公司――Gemcom國際軟件公司(以下簡稱“Gemcom”),其擁有世界著名的采礦解決方案,是全球采礦業軟件解決方案的領軍者。隨著對Gemcom的收購,結合現有的3D體驗平臺功能,達索的目標將是對地球進行模擬和仿真,以提高自然資源行業及其他領域的可預測性,效率、安全性以及可持續性?!斑_索系統總裁兼CEO BemardCharles說,”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目標,達索創建了一個全新品牌一GEOVIA。原材料供應和資源的長期可用性是當今社會的一大關注點。借助3D體驗推出可持續性創新產品,使產品,自然和生活達到和諧狀態,此次收購正是實現此目的的重要一步。
2012年7月,達索還宣布與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展開合作,推出了應用在V6平臺的云計算技術。V6平臺可應用于AWS(亞馬遜網絡服務)云技術,支持云計算設施的多種元素――EC2.S3等等,集成了3D商店(一套應用程序)和達索投資的外包公司Outscale來運行云計算解決方案??梢钥吹?,達索正在收購中不斷擴大產品用戶群,并將逐漸將產品從單純的工具融入體驗。
云計算為PLM帶來正能量
2011年至2012年間,全球市場疲軟,企業面臨著更大的創新壓力,并對企業流程優化、創新模式有著更高的訴求。其中,企業內部的人員知識性培養、復雜的供應鏈以及協同環境、創新環境的構建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面對這些挑戰,西門子不斷發展基于云計算的PLM產品,以期為企業帶來一線生機。
2010年,Siemens PLM software與微軟公司合作,推出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行業首個基于云計算的質量管理解決方案,利用微軟Windows AzureTM平臺的云計算服務,安全可靠地運行SiemensPLM Software所開發的尺寸規劃和驗證(DPV)應用程序。這標志著基于需求而經濟高效地訪問和使用世界一流的質量管理應用程序這一目標,在云計算的支持下得以實現。除了DPV-Azure項目,Siemens PLM SoRware還與微軟積極合作,共同探索高效利用云計算的其他方式。這些合作的目標是在原始設備制造商(OEM)及其供應商之間自動、安全地共享采用標準JTTM數據格式和PLMXML數據格式的3D產品信息。
只要得到合理利用和部署,云計算的能量和潛力就會給PLM行業帶來重要影響。因此,Siemens PLM Software與諸如微軟等行業領導廠商緊密合作,為基于云計算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開發多種前景廣闊的應用程序。
2011年,SiemensPLMSoftware了最新版本的Teamcenter Mobility移動設備應用,顯著提高最終用戶利用便攜式數字設備參與PLM工作流程的能力。進一步完善了HD―PLM的框架。Siemens PLM So,ware產品執行副總裁和首席技術官Chuck Gfindsmff表示,借助Teamcenter Mobility2.0,用戶除了可以通過任何WiFi網絡或者移動寬帶即時獲取Teamcenter軟件管理的產品知識,還可以獲取和貢獻新的知識。
HD-PLM的目標是為用戶創建最好的協同決策支持平臺,建立一個“智能的和集成的信息體系架構”:通過該架構,不僅能夠了解信息元素的關聯,還能理解這一關聯存在的原因,從而讓PLM能夠預測用戶需要哪些知識以及什么時候需要,并主動提供信息通過開放的技術和業務模型,使IT投資隨著業務變化而變化。在這方面,Mobility與SiememPLMSoftware愿景相吻合,如根據用戶角色及當前任務對用戶界面進行個性化處理:更清晰地呈現豐富的產品信息,因此可以輕易理解這些數據等。
2012年,Siemem PLMSoftware最新了SolidEdgeST5繼續深化同步建模,推出多體建模方法和iPad應用等,增加了1300多個來自用戶需求的新功能,幫助用戶更快更好地設計出更出色的產品。在新版本的Solid Edge ST5中,SiemensPLMSoftware推出全新的數據管理解決方案InsightXT。InsightXT是一個基于微軟Sharepoint技術的應用。企業部署InsightXT之后,除了能夠應用到Sharepoint協作平臺的功能之外,還能夠方便地管控SolidEdge數據、產品結構數據(BOM),管理新產品開發流程,加強研發,工藝,制造等各個部門之間的協同。
PTC:邁入移動應用行列
云計算、物聯網和移動應用正在逐步擴大應用,這些信息技術與PLM的融合能夠給企業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PTC公司4月9日正式了新一代的CAD產品――Creo 2.0。和Cre01.0平臺相比,Creo 2.0強化了490項功能,增加Option Modeler變身十大應用,提升了用戶從二維概念設計到三維詳細設計的轉化效率,雖然尚未實現基于云的應用,但是PTC已經觀察到了這種市場的變化。PTC內部在2011年的客戶調研顯示,很多Creo客戶確實有希望在私有云的環境下運行Creo。比如在設計飛機時,并不是每個研發工作者都想看到全部的飛機架構,他們只想訪問其中的一部分,通過云的方式滿足這種需求很方便。
PTC公司Creo產品開發部門副總裁Michael M.Campbell表示,云計算對客戶來說非常重要,一些企業希望能夠與合作伙伴、供應商隨時共享一些數據,例如,Windchill完全能夠基于云計算實現應用。但是,從CAD的角度來說。大數據量的3D圖像文件無論在私有云和共有云上對網絡的要求很高,出于用戶的安全性的考慮,Cre02.0目前還沒有基于云計算的版本。在未來Creo 3.0平臺時,會多考慮云計算的應用。
而在移動應用方面,PTC在一些國家推出了Windchill on demand,一些客戶可以通過付費去訪問他的Windchill系統。在移動設備方面,PTC也是有很大的投入,我們希望客戶可以通過其在各地的移動設備,訪問產品開發的流程。今年春天,PTC在一個Creo View的產品里面實現移動設備的訪問,所訪問的這些工程數據和所有產品信息都是可以在移動設備中實現的。PTC公司今年推出更多適用移動裝置的應用系統,將大幅改變工業產品設計、維修人員的工作習慣。
PTC提供各式工業產品從概念開發、設計,到采購資源、提供服務所有流程一系列方案,足以改變制造業者創造和提品服務的方式。這些在移動裝置上的應用,讓高端產品研發主管可以隨時了解產品信息,維修人員也不必攜帶厚重工具書來維修復雜產品;但目前僅推iOS版本,Android版要待明年推出,而PTC也密切注意Windows 8的消息。
從根源來講,PTC轉向Creo這一決策帶來的最根本影響,就是建立一種運行在可配置平臺之上、能共享公共工作環境的應用程序。工作臺、桌面端、軟件包以及很多其他概念在企業級軟件里由來已久。然而,成套應用程序的啟用和關于未來的計劃表明,PTC對客戶需求和簡單流程的理解相當到位,困擾主要來自細節??梢灶A計,未來PTC將會在拓展客戶興趣點方面努力,這樣一來,PTC進入PLM移動應用的行列將是一個好的開端。
計算平臺加速向云端轉移
在2010年11月的歐特克AU中國“大師匯”上,當歐特克公司信息模型及平臺產品高級副總裁AmarHanspal首次面對中國公眾談論云計算的時候,多數人恐怕并沒有對此抱有過多期待,歐特克當時只有AutodeskBuzzsaw等為數不多的云計算軟件,而絕大多數現實設計任務都需要具備強大的計算性能和圖像處理能力的終端。
此后不到兩年的時間,歐特克在云計算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從AutoCAD WS、美家達人等云應用的大受歡迎,到25朵“Autodesk360”的部署,再到一系列Autodesk 360的解決方案的,歐特克正在大步邁向云端。Autodesk360(前身為Autodesk Cloud)作為一個云計算平臺,面向所有歐特克用戶提供免費3GB云存儲空間和文件瀏覽及共享功能。2013版設計軟件產品將桌面連接到云計算機平臺Autodesk 360,提供了存儲、編輯和共享設計方案的功能,而且可以讓用戶隨時隨地訪問近乎無窮的計算能力。從而大大改善其工作方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歐特克在云計算方面的突破性進展,解放了過去一直困擾數字設計者的束縛――有限的計算資源、終端的阻礙,以及由此產生的低下效率和昂貴成本:同時它還讓數字設計歷史性地走出專業人士的密室,而被越來越多的普通公眾所掌握。
篇8
關鍵詞:云計算;安全架構;安全機制;安全模型;模型評價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23-0037-03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Architecture, Mechanism and Modeling
XU Ji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wide use of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tenants require higher and higher security assur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computing are dynamics, randomness, complexity and openness, which make the original security solutions difficult to be applied to the cloud environment, so this is a big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loud computing. We analyze the features and security challenges of cloud computing, and do a survey on security architecture, mechanism and model.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at the security architecture of cloud computing needs not only the security of many kinds of trusted services, but also the security eval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and can be controlled.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architecture; security mechanism; security modeling
1 概述
繼個人計算機、互聯網變革之后,2010年,我們迎來了以云計算為代表的第三次IT浪潮。云計算技術的出現能夠很大程度的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對于企業來說可以不需要購置大量的計算機的基礎設施和軟件,可以直接將這些設施和軟件的工作需要提供給云計算的供應商進行處理。通過這種管理模式,企業不再需要購置服務器來增加信息化建設的存儲空間,只需要按照云計算的要求來選擇適當的服務,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的運營的成本,更好地為企業服務。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更加詳細、明白地了解云計算對于中小企業的作用以及云計算實施當中的一些不足。
越來越多云及云計算用戶的數量增加,用戶的需求與云計算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如何最大限度減少安全威脅并提供安全的云環境仍然缺少完善的方案,同時提供商根據使用者所在組織的安全要求強制實施一定的安全機制成為必然。盡管云計算帶來了靈活性、可擴展性和敏捷性等諸多好處,但安全性依然是使用者在采用云時所擔心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深入全面的探討云計算,本文分析了云計算安全的架構、機制及相應的模型。
本文第2節介紹云計算對應服務的相關特點,當前面臨的安全挑戰,并給出了相應的云計算框架;第3節重點從可管、可控、可度量的角度分析云計算架構;第4節對目前的云計算安全機制進行說明;第5節對云計算安全的度量指標進行闡述;第6節總結云計算安全并給出進一步研究方向。
2 云計算的安全概述
2.1 云計算的服務模式
隨著對云計算相關技術和應用的深入理解,用戶也逐步理性。首先對云計算的概念和價值已經充分理解,并能夠與自身的應用、短期和中長期規劃、IT環境相結合,分步驟、分階段的部署和使用云計算進行應用系統的整合、優化、其次在選擇方案、產品和服務的時候,需求和目標更清晰,更多的是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調用云基礎設置的開放接口,用戶獲得計算、網絡、存儲能力,并能自由靈活按需選擇。中小企業為了減少運營成本,提高運行效率,采用這樣的模式是最好的途徑,企業無需購買、構建和維護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序。平臺云可以被視為用戶的一個托管平臺,用戶將他們自己的應用托管到云平臺上交給云提供商管理維護。如圖1所示,云服務模型知道了提供商向使用者提供的服務及功能,NIST在SP 800-145中將云服務產品劃分為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軟件即服務(SAAS)?;A架構即服務為使用者提供部署其操作系統、應用程序和數據所需的技術架構資源;平臺即服務為使用者提供應用程序需要的開發平臺及其所需的計算資源,支持達賴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的開發工具和部署工具;軟件即服務提使用者需要的軟件,并確保提供的軟件經過全面測試,并且能根據使用者需求開發新特性和功能。目前更多的中小企業更愿意嘗試IAAS,以此降低IT投入成本。當然,隨著IAAS和SAAS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更多的用戶需求將會催生各種混合式的云服務。
2.2 云計算服務框架
針對以上所闡述的云計算安全問題,本節中討論云計算安全的服務框架,討論的方法是基于模型的分析。
通常情況下,可以將云計算其當做是一個用來服務的應用系統,主要包括用戶和服務的供應商這兩個使用主體。服務供應商在開發出云計算系統之后,通過網絡其可提供的具體服務項目和內容;用戶則是結合自身需求,選擇服務供應商網站提供的具體服務和項目,魚刺同事服務供應商給予用戶相關訪問權限。
如下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系統的監控和模型分析是云計算服務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架構及其機制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系統相關機制的選取,進而對系統運行效率進行影響,云計算供應商應該盡可能從安全角度設計理想的云計算安全架構模型,從而使得用戶可以合理地選擇。
在對云計算安全服務進行模型分析和監控的過程中,可以針對云計算的系統可用性、系統的基礎性能等從多個維度的分析模型,其中多個維度包括瞬時維度、穩態維度和區間值以及其它一些維度,而且通過分析比對對云計算用戶的監控數據和服務供應商相關的用戶屬性對應的指標,根據這個提供的性能指標數據值,可以進行相關機制和模式選擇。
云計算的供應商可以或更新云用戶所選擇的安全機制,按照需要動態地增刪機制的機制集合。通過比對供應商提供的云計算機制和實時監測到的系統性能指標數據,云用戶可以按照業務的實際需求選擇安全的機制。云用戶和供應商兩者通過達成一定的協議來約定彼此的安全責任,類似的協議有SLA(Service-Level-Agreement)協議等。
3 云計算安全架構
安全框架一般設計到人員、流程和技術這三個方面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安全框架可以是管理性機制或技術性機制。管理性機制包括安全和人事政策火鶴用來指導各種操作的安全執行的標準規程。技術性機制通常通過IT技術架構上部署的工具或設備加以執行。
SOA架構是目前流行的云計算安全架構,這種架構主要是能夠充分地考慮到云計算環境中的用戶的個性化與多樣化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一種以云計算為導向的一種安全架構。但是比較缺少云計算環境中用戶及其相關的供應商獲取安全需求的相關方法。因此,在這個基礎上,吸取相應的架構優點信息,提出一種基于云計算安全模型評價的可控可管可度量的安全架構。但是如何能讓云計算用戶明確云計算安全的重要性,在后期中如何更好地選擇最好的安全管理機制,這個是目前很多學者研究的重要方向。
4 云計算安全機制
云計算從生命周期來看,可以劃分為上線前、實際應用階段、運行維護這三個階段,以下從安全的測試與驗證機制、認證訪問和權限控制機制以及隔離機制等角度進一步介紹和闡述云計算安全。
4.1 安全測試與驗證機制
在云計算產品的開發階段,針對安全進行專門的測試和驗證是必不可少的,這對發現安全漏洞和隱患至關重要?,F階段,即便是針對傳統軟件產品的安全性測試已經非常困難,而云計算自身的獨特環境又增加了安全性測試的挑戰性,因此當前學術界和產業界非常關注云計算環境中的安全性測試問題。就目前來看,云計算的安全行測試與驗證機制主要有、增量測試機制、自動化測試機制以及基于web的一些專門測試工具。
4.2 認證訪問和權限控制機制
云計算環境中的授權認證訪問和權限控制機制是防止云計算服務濫用、避免服務被劫持的重要安全手段之一。這里主要從服務和云用戶兩個視角說明對云計算認證訪問和權限控制機制的應用方式。
以服務為中心的認證訪問和權限控制機制是對請求驗證和授權的用戶設置相應權限和控制列表來驗證和授權。在進行認證與權限訪問控制的方面,對于云計算用戶中中采用聯合認證的方式來對系統中的用戶權限控制保證其安全性,需要將用戶的相關信息交給第三方進行相應的維護與管理,這種方式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用戶的安全隱患問題。
4.3 安全隔離機制
在進行安全隔離管理機制處理的過程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個方面是需要對云計算中用戶的基礎信息的安全性進行管理與保護,方便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對云計算中用戶的基礎信息管理,另外一個方面是需要降低其他的惡意的對用戶的行為進行攻擊及一些誤操作帶來的安全隱患行為。
5 云計算安全模型評價
在云計算的環境中,云計算的環境相對來說比較的復雜,因此在對云計算環境下進行安全保證的過程中,不能夠僅僅從原來的一些安全保障措施進行處理,還需要作為一個非常特別的服務系統進行處理,需要從系統的角度來重點考慮,對系統中的考慮指標包括可用性、可靠性、可生存性、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安全性包括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各個屬性之間的關系示意圖如圖3所示。
6 總結
本文在分析目前的云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云計算面臨的安全挑戰和問題;并從云計算安全架構、機制以及模型三個方面對云計算安全技術進行了說明,并對現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當然,云計算的安全研究問題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解決。比如,云計算安全機制的動態變化和適用范圍問題。目前,伴隨云計算的各種技術和應用在快速動態變化,這種變化對云計算安全機制的適用性問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動態變化的云計算環境意味著要有著靈活和易于擴展的解決方案。還比如,云計算安全機制的具體實施問題。本文提出的架構及評價模型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云計算應用系統的安全性,但是怎樣在實際應用環境中對模型的實際部署實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林闖, 蘇文博, 孟坤, 等. 云計算安全: 架構, 機制與模型評價[J]. 計算機學報, 2013, 36(9): 1765-1784.
[2] 張潔, 何利文, 黃斐一, 等. 一種應用于云計算環境下的服務發現架構[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2013, 45(4): 556-562.
[3] 劉婷婷, 趙勇. 提供可信 IaaS 服務的云計算平臺構建[J].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 2013, 34(11): 3731-3735.
[4] Dinh H T, Lee C, Niyato D, et al. A survey of mobile cloud computing: architecture, applications, and approaches[J].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2013, 13(18): 1587-1611.
[5] Moreno-Vozmediano R, Montero R S, Llorente I M. Key challenges in cloud computing: Enabling the future internet of services[J]. Internet Computing, IEEE, 2013, 17(4): 18-25.
[6] Younis M M Y A, Kifayat K. Secure cloud computing for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 survey[J].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Tech. Rep, 2013.
[7] Hwang K, Dongarra J, Fox G C. Distributed and cloud computing: from parallel processing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M]. Morgan Kaufmann, 2013.
[8] Nafi K W, Kar T S, Hoque S A, et al. A newer user authentication, file encryption and distributed server based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architecture[J]. arXiv preprint arXiv:1303.0598, 2013.
[9] Amin M A, Bakar K B A, Al-Hashimi H. A review of mobile cloud computing architecture and challenges to enterprise users[C]//GCC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GCC), 2013 7th IEEE. IEEE, 2013: 240-244.
[10] Rong C, Nguyen S T, Jaatun M G. Beyond lightning: A survey on security challenges in cloud computing[J]. Computers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3, 39(1): 47-54.
[11] 李連, 朱愛紅. 云計算安全技術研究綜述[J]. 信息安全與技術, 2013, 4(5): 42-45.
篇9
關鍵詞:云計算;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中圖分類號:TP311.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35-0113-02 收稿日期:2016-10-13
作者簡介:朱 林(1981―),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軟件工程、電子商務。
一、研究背景
現階段,各大高校的教育資源共享方式比較單一,效率也較低下,教育資源共享的方式通常有FTP共享、教師下發資料、通過打印實現共享或通過 U 盤進行傳輸,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資源共享的方式存在的弊端越來越明顯。
二、基于云計算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設計
使用云計算構建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可以解決以上弊端,該平臺主要實現對教育資源的高效共享和安全存儲。用戶包括管理員、教師和學生,用戶都可以上傳和下載教育資源,管理員主要可以添加教師和學生信息,并對上傳的資源進行審核通過;教師可以錄入試題,批閱試卷;學生則可以在線測試,并在教師批閱試卷后進行查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平臺的設計:
1.云平臺系統架構的設計
系統可以采用Apache VCL云平臺進行基本架構的設計,軟件架構使用目前軟件開發常見的N層結構模型:表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以及數據存儲層。其中,表示層與用戶息息相關,用于顯示平臺輸出的數據以及系統接收用戶輸入的信息,為用戶提供一個可以進行人機交互操作的平臺;業務邏輯層是整個系統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功能在于系統業務規則的制訂、業務流程的實現等與業務需求密切相關的系統功能,它應對的是系統的領域邏輯,其處于數據訪問層與表示層之間,以弱耦合的結構在數據交換中起著橋接作用,在整體架構中的關鍵性不可忽視;數據訪問層和數據存儲層的功能比較純粹,前者主要負責對數據庫的訪問,后者主要功能是進行文件的存取。
2.數據庫的設計
任何一個軟件系統都離不開數據庫的支持,云平臺也不例外。系統在當前的狀況下運行,對于數據的儲存,數據庫基本上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但考慮到業務系統的不斷更新以及數據量的快速增加,平臺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在性能和易擴展性上的要求也會與日俱增。為此,根據云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需要采用合理的、適應發展的存儲架構,對數據存儲與處理、擴展性、訪問接口、調度策略等做相應的優化與改善,從而加強對各種數據資源的存儲維護等行為操作。
3.角色及流程設計
在基于云計算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中,主要有三種用戶角色,分別是系統管理員用戶、教師用戶以及學生用戶。
(1)系統管理員是該系統的主要角色,在該系統中,系統管理員需要管理教師以及學生用戶,可以創建教師與學生用戶,還可以上傳下載教育資源,對教育資源進行審核或刪除,并添加課程信息,錄入題庫,添加題目。
(2)教師業務流程。
在該系統中,教師用戶由管理員用戶創建,需要從管理員處獲取登錄賬號及密碼,教師可以上傳和下載教育資源,可以添加課程信息,錄入題庫,添加題目,新增試卷,錄入試卷,并且在學生測試后,對學生的測試進行閱卷評分,注銷退出。
(3)學生業務流程。
在該系統中,學生是主要使用者,學生用戶也由系統管理員創建,因此也需要從管理員處獲取登錄賬號和密碼,登錄后,學生可以上傳和下載教育資源,并且在線測試課程,測試后提交試卷,由教師閱卷評分后公布成績,學生可以查看課程測試的成績。
三、云計算服務類型及開發框架選擇
1.云計算服務類型
隨著云計算技術越來越成熟,云計算的服務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在廣大領域中云計算的服務類型主要有以下三種:
(1)基礎設施即服務。
消費者從一些完善的基礎設施中獲得相應的服務,其主要面向硬件需求的客戶,用戶只需要提供需要計算的數據。
(2)平臺即服務。
將云平臺作為服務模式,本系統的云計算即是云平臺服務,需要用戶自己寫服務器,然后將所寫的服務器部署到云平臺上即可。用戶也可以自己寫云平臺,在這里為了方便,直接將服務器部署到開源的云平臺上。而本系統所選擇的云平臺為新浪云。
(3)軟件即服務。
軟件即服務,從字面意思理解,即通過軟件的形式提供服務,在這種云計算服務中,用戶并不需要購買軟件,只需要向擁有軟件的商家租用即可,通過租用的基于Web的軟件管理經營的活動。
2.主流云平臺
當前主流的云平臺主要有阿里云、新浪云等。其中可以使用新浪提供的云平臺開發本系統。在新浪云注冊賬號,然后進入新浪云服務,創建應用,在代碼管理中上傳自己的項目war包,下載新浪云的架包,然后將代碼的war包上傳到新浪云,并啟動新浪云上的MySQL服務,配置相應的JDBC連接。
3.開發框架
本系統可以選擇SSH框架進行開發,SSH框架由Spring,Struts,HibernateM成,其中Spring可以說是一個管理層,用來管理Struts和Hibernate之間的工作,Spring框架是一個輕量級的框架,主要有IOC和AOP兩大機制。Struts是一個基于MVC模型的整合框架,即Model層、View層、Control層。因此Struts是用來做應用層,負責調用service層。Hibernate是系統的持久層,也可以說是數據訪問層,它對JDBC調用數據庫作了輕量級的封裝,省去了大量的SQL語句。SSH框架是當前比較主流的Java Web框架。
四、系統構建關鍵點分析
(1)數據庫設計是系統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從總體上來說是屬于教學管理類系統平臺,在設計時,可以使用SQL Server數據庫系統進行數據的存儲管理。先要對系統的各個功能要有明確的定義,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功能表,創建數據庫。另外,必須明確表的有效屬性,在建表初期,難免會有無用的屬性,需經過反復的測試,只保留必要的屬性,減少數據庫的規模。
(2)對于需求的理解程度是系統的重點,需要分析平臺設計背后所反映出來的供求關系,對資源的廣度和效度進行深度挖掘,在基本要求和功能之上,創造盡可能多的創新點,并努力提高平臺的安全性和效率。
(3)在具體功能都能實現的基礎上優化頁面的設計。頁面如何布局是考慮的重要問題,既要體現美觀大方,又要減少代碼冗雜。不能一味地尋找網上的模板,必須對頁面布局有足夠的了解,才能省時省力,事半功倍。因此,用好HTML 5語言和JSP頁面開發技術尤為重要。
篇10
關鍵詞:桌面云服務;計算機實驗;實驗管理
一、計算機實驗管理
計算機實驗管理可以巧妙的將計算機虛擬化技術與云計算,云服務相結合,而且可以通過它構建出更加有效的計算機軟件系統。計算機實驗管理是高校實驗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更好的利用新的信息,培養高科技人才是計算機實驗管理的一大目標。
二、桌面云服務技術的優越性
目前對桌面云服務的定義并不是很明確,不同人對云桌面的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造成桌面云行業的巨大不確定因素,但是它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操作系統虛擬化:一臺物理服務器上可以同時運行多臺“辦公電腦”,傳統的硬件電腦被模擬成了看不見摸不著的運行中的“軟件電腦”,而且互相之間沒有干擾,可以分別進行開機、關機、使用等常規操作。遠程桌面:辦公電腦都被集中放置到服務器上進行軟件模擬了,通過“云終端”遠程連接到自己的桌面上,“云終端”通常又被稱為“瘦客戶機”、“瘦終端”,因為它的體積可以很小,像個機頂盒,只要能夠運行一個客戶端小軟件,通過網絡去連接到用戶自己的電腦,然后把鍵盤、鼠標、顯示器接到這個云終端上,就可以像正常使用電腦一樣進行辦公了。云管理平臺:那么多的硬件電腦變成了軟件電腦,被集中存放在一臺或多臺服務器上,這些虛擬機怎么創建、修改、刪除?服務器出故障了怎么辦?誰來做日常管理呢?當然是云管理平臺了,這個平臺就是所有服務器的管理系統,管理員進入這個系統,就可以足不出戶地管理這些虛擬機,把它當成電腦里的一個軟件一樣進行新建、配置、啟動、關閉、刪除、監控。
三、計算機實驗管理中桌面云服務應用
1.建立云計算數據中心。計算機管理中云服務應用的重要一步是建立云計算數據中心,建立云計算數據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科學的合理的管理好各項試驗數據和其他對應的信息,保證信息的可靠性;第二,根據各種信息的種類不同,運用云計算系統資源管理軟件將各類資源整理整合到各個計算機上,使實驗者通過計算機得到自己對應的實驗結果并保存數據;最終,管理者經過整合各種實驗信息資源,提高數據安全性可靠性,使資源得到更好的保存并為以后的利用提供方便。2.提高軟硬件資源的使用效率。桌面云服務的應用關鍵一點在于提高軟硬件資源的使用效率,管理人員在使用計算機時應充分注意提高軟硬件資源的使用效率,再此基礎上能夠充分提高計算機的使用性能,同時,管理人員應注意確保云計算的資源分配管理能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對應的資源分配,并且根據所有資源節點運轉情況以及資源的分配是否合理來為登錄的實驗客戶提供最適合的資源。3.實現網絡高效率聯通。計算機管理中桌面云服務應用可以使網絡高效聯通,想要實現網絡高效聯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要求,第一,根據所屬單位具體情況選擇虛擬操作機構,從而確保高效率性;第二,計算機管理者應當根據計算機的性能不同從而在不同計算機上創立數目不一樣的操作機構,從而根據具體的實驗項目的差異和虛擬機的不同來使資源得到最充分和合理的安排利用。4.靈活變更操作系統。計算機管理中桌面云服務能靈活變更操作系統,首先,工作人員在靈活變更操作系統時應全面了解計算機上安裝的所有操作系統,對于各類操作系統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然后,工作人員需要在不同的操作系統上選擇不同的軟硬件設施。在這個過程中,操作者應當對所有虛擬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建構一個或者多個虛擬計算機集群系統,從而有效降低載荷量和提高流暢程度,同時,工作人員要利用整合的資源使信息高效的利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時代下,將桌面云技術應用于計算機實驗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改變了計算機管理的傳統方式,讓計算機實驗管理穩步提高,這種模式已經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可。在桌面云服務的作用下計算機實驗管理的發展路程變得平坦,是非常值得推廣的一種模式!
參考文獻
[1]吳雨蓓,梁雪,羅潔穎,林青璇,謝遠妹.基于大學生計算機實驗管理系統的研究[J/OL].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1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