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集約節約與利用范文

時間:2023-12-25 17:52: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的集約節約與利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土地的集約節約與利用

篇1

【關鍵詞】 土利 集約節約 產業 布局

一、前言

土地作為人類一切活動的場所和載體,由于它從事的活動不同,使得它在空間上表現出不同的利用類型,也使得不同地塊之間不僅有距離和方位特征,還具有與各種地理要素和社會經濟活動有密切關系的空間分布規律。隨著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不斷加快,土地利用的物質生產方式直接影響著工農業生產與布局,區域產業結構也隨之不斷變化。在土地資源的稀缺性表現得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土地需求的增長與土地資源的稀缺性之間的矛盾日益顯著,土地集用利用則是緩解用地緊張的有效途徑。所以,挖掘土地利用與產業布局的關系,對解決用地問題,提高優化產業的的布局意義重大。

二、土地集約利用的演化

土地利用方式經歷了粗放經營、輕度集約和規劃集約經營三個階段。在最初的農業時期,經濟不發達,大面積的土地處于待開發或輕度開發階段,人們對于土地的利用完全是依附于土地的區位稟賦,簡單地將一些生產資料和勞動分散地投在較多的土地上,進行粗耕簡作,面山而住的靠山吃山,鄰水而居的靠水吃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數量的增加、技術水平的提升,土地產權制度的確立與完善,土地資源已經由充裕變得稀缺,稀缺的土地資源已經不允許粗放經營。資本和技術這兩種生產要素相對“充?!?,人們會在原先處于優質區位的土地不斷地追加投入,以期獲得更多的收益,土地利用也逐步由粗放向集約轉化,特別在當前城市化建設加速的進程中,土地資源越發稀缺,為防止土地資源的浪費,政府往往通過行政的手段,對土地資源的利用進行有效地規劃,強調集約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三、產業空間布局的演化

產業空間布局演化有兩種形式。

1、企業出于自身的成本收益而采取的因地制宜的理性選擇

產業布局是在一定的地域內展開的,地域的具體條件是決定布局的依據。土地是一切活動的載體,土地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視為企業投資、要素配置與產業活動狀況的空間投影,由于土地本身所處的區位特點與土地空間的不可移動性,各地區土地的自然稟賦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因此產業的空間布局早期是圍繞著各地自身的自然特色展開的,這樣有港口的地方開展船運業,有礦產的地方開展采礦業,所以“每一地區最適合于生產那些所需要素在該地區較豐富的產品,而最不適宜于生產需要某些要素占很大比例且存量很少甚至沒有的產品”,正因為每個地區都有其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等自然狀況,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企業必然會根據自身所經營的產業特征來選擇最合適生產的區位,選擇成本低廉的區位從事經營活動,企業最初的選擇均是個人分散的行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間競爭越發激烈,出于成本與規模經濟的考慮,原先分散生產的空間布局也會慢慢地向集聚生產的空間轉移,當隨著集聚規模的膨脹,出現規模不經濟,如地價上漲、交通擁堵、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一些低產值、低效率部門出于成本收益考慮,將會在成本低廉的郊區或其他地方設立新的分支機構,開辟新的市場、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在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選擇符合自己要素稟賦結構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技術,經濟中的多數企業才會具有自生能力。

2、政府的行政干預推動了產業空間布局的變化重構與轉移

政府的行政干預對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促進城市內部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優化調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方政府在城市發展中的角色經歷了兩次大的轉換,這兩次大的轉換對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演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一是向發展型地方政府的轉換。地方政府積極介入經濟領域,在加強對國有企業經營的同時,大力發展鄉鎮工業,其對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城市土地利用規模迅速增長;城市建成區快速擴張。二是向創業型政府的轉換。地方政府承擔的主要職能從經營企業轉為經營城市,成為具有獨立利益和行為目標的創業型政府政府對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促進城市內部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優化調整。

四、土地利用與產業布局的相互關系

1、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對產業的影響(圖1)

篇2

關鍵詞:土地 節約集約 利用 科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事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土地作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資源,它的利用程度精細化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后勁,代表著經濟的發展水平。實現土地利用由粗放向精細化轉變,深挖潛力,節約集約用地,是當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不高的主要原因

1、管理者不能以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工作。不能牢固樹立“只有節約集約用地,才能保障發展用地”的新觀念,沒有真正使節約集約用地和經濟發展統一起來,實現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思想觀念的落后直接導致工作思路的滯后。

2、盤活存量土地困難大。存量土地在銀行抵押的多、土地利用率低、私下交易嚴重,企業對閑置土地有較高的預期等問題,加之個別企業把原劃拔取得的土地擅自出租、轉讓、聯營聯建,既擾亂了土地市場。

3、管理力度不夠有力。建設項目預審不能完全發揮作用。集體建設項目管理不到位,私下交易頻繁,管理現狀不理想。

4、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缺少相應扶持和鼓勵的優惠政策措施,對經濟利益的平衡關系、運作空間的處理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不能充分調動企業,尤其是農村集體組織轉變土地利用方式的積極性。

5、土地市場機制不夠完善,土地資源市場配置水平低,土地法規政策的宣傳力度和覆蓋面有待加強,還不能起到先頭開路的作用,監督監察的力度不夠,缺乏制約。

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主要對策

1、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利用的科學發展觀,是當前社會經濟轉型中必須遵循的科學理念,是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目標的指導思想。因此,我們在國土資源管理和創新中,要始終牢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增強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緊迫感、責任感,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堅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路子,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投入產出水平,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強化園區用地的管理利用。企業向園區集中是節約用地的趨勢,是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以節約集約用地為目的,達到“產業集聚、布局集中”。

3、盤活存量土地。通過土地調查,在全面掌握存量土地數量的同時,“濃縮”原有用地,擠出“水分”,積極盤活存量土地資源。

4、強化農地、廢棄地整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必須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積極爭取省及國家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既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經濟建設爭取更多的占補平衡指標做出了積極貢獻。充分利用相對豐富的土地后備資源,注重政策扶持、示范引路。一是堅持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二是堅持開發者優先并優惠承包的原則;三是加強資金支持,根據不同情況給予一定數量的補助。示范引路則根據不同地域特點進行不同形式的開發、復墾和整理,對鹽堿地、洼澇地采取

一洼一臺方式,即下挖成養殖水面,抬高地面壓堿種植水稻等糧經作物。

5、搞好企業內部挖潛。著眼內部挖潛,在精細上做文章,通過應用行政手段嚴格控制增量建設用地,利用經濟手段提高市場化配置土地資源的能力,政策鼓勵引導企業利用存量土地等舉措,充分調動企業走內部挖潛,增產不增地的積極性。

6、完善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法規政策。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對違反國家規定違法亂占濫用土地的違法行為進行嚴肅查處。積極組織開展清理閑置土地專項行動,加大對閑置、空閑和不按合同約定使用土地行為的處罰力度,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停止辦理用地手續、停止供地、停發土地證、高額罰款、收回土地等措施。對閑置、空閑和低效用地較大的地區,相應調整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扣減農地轉用指標,暫緩辦理土地審批,避免土地的再次閑置與浪費。

7、提高用地準入門檻。對過去很多已經建成的工業項目普遍存在多占少用,用地粗放,建設容積率和規模不達標的情況,也應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通過經濟和法律手段,鼓勵其提高土地利用率,確實難以達標的要督促其讓出多余用地。同時,對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還要大力促進集約用地措施從單一的投資強度控制轉到既看投資強度,又看產出效益相結合的多目標控制體系的逐步完善。

8、建立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考核制度。要像保護耕地一樣,建立集約用地評價考核制度,對集約用地實行量化的評價考核,將集約用地目標任務納入年度重大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和領導干部任期目標考核內容,明確目標,明確責任,嚴格考核,把考核結果與建設用地指標和農地轉用、征收相掛鉤,從機制上促使地方政府加大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的力度。建立集約用地考核制度,將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與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安排結合起來。對土地利用集約度較高的地區,適當增加和優先安排下一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優先辦理農用地轉用、土地征收審批手續。土地利用集約度不高、未達到考核標準的地區,不得擴大現有建設用地規模,暫停辦理該地區新的農用地轉用、土地征收審批手續,從機制上促使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提高現有建設用地利用率。

篇3

【關鍵詞】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意義;問題;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F293.2文獻標識碼:A

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節約集利用土地資源涵蓋著三層含義:①用地節約,各個行業在用地時都要遵循節約原則,減少耕地占用量;②用地集約,各個行業在用地時應該投入較高的強度并獲得最高產出率,確保土地的集約化狀態;③轉換和儲備都要合理進行,使得土地可以科學地保存和使用。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①耕地保護,在現階段發展城市建設和保護耕地互相矛盾同時互相促進,建設城市會占用耕地資源,耕地是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也是確保順利開展城市建設最基本的條件。在我國,對于土地的利用一向是粗放型,很容易就發生土地浪費和閑置的狀況,故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不但能確保耕地的利用率還能有效地協調城市建設和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和相互依靠的關系。②降低建設城市的投資,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不但可以更合理更科學地對城市中的用地進行布局,而且也有效地規劃城市人口分布,使人口集中一些,這樣可以完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對人口的利用率,同時人口集中加大對土地的需求量,人們會在城市用地中尋求更節約更有效的用地手段,能節省對于城市建設的投資。③加大管理土地力度,在對于土地的利用過程中,政府會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或者浪費現象,從而提高對土地的規劃進程,促進對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法律法規的制定。④促進經濟建設進程,加強土地管理也就意味著要高效地利用土地,提高利用率也就能相應加快發展城市經濟,以期能帶動整體經濟發展。

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現階段對于土地的利用程度其實并不是很大,原因有很多種,首先管理者沒有科學地進行土地規劃的工作,沒有對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概念,沒有有效的實施控制用地的各項措施,也沒有意識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對于經濟發展的意義,落后的思想觀念也在一定方面上使得工作滯后,土地資源的使用不盡人意。其次存量土地狀況不佳,因為這種土地多在銀行進行抵押,不僅降低了利用率還大量進行私下交易,預期和現狀不匹配,同時一些企業還把劃撥所得到的土地私自出租和轉讓,破壞了土地管理的完整性,對土地資源造成損失,還加大了管理盤活存量土地的難度。再次土地資源的市場機制不完整,市場配置比較低,各項土地法規宣傳不到位,不能起到震懾警戒的作用,市場上機制不完善,不具備必要的制約手段,故而土地資源管理名不其實,比如在預審項目時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不能在項目的可研階段時順利開展預審程序,一些大型項目預審的深度和范圍不標準,預審僅僅只是一種形式。項目管理并不到位導致土地大量私下交易,管理狀況不甚理想。在現階段針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狀況發現情況不甚樂觀,主要還是由于土地規劃不科學不合理,資源比較緊缺,耕地大量流失,閑置的土地增加等原因,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縣級以下的地方對于土地的利用率很小,這些地方人口占全國的一半以上,但是土地面積卻在93%以上,也就是說縣域中包含豐富的土地但是利用效率卻是不盡人意,造成了浪費現象,還是源于對土地規劃的不科學,只能看到現有利益而不重視開發建設,并不能發現合理規土地的意義。其次是耕地面積減少而閑置土地增多,比如說城市中一些舊城區或是工業區改造不合理,土地閑置或是荒廢,農村中人口大量流失使得耕地荒廢和林地流失,同時農村在大力發展的同時也會耗用大量耕地面積。并且更嚴重的是在現有的土地利用環境中,多是進行粗放型利用,不能有效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土地使用結構分配不合理,利用不科學。再次對于土地資源的監管也需要加強,監管審查工作也影響著土地的利用狀況,因為不健全的審查工作導致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的意識并不高,造成大家對這種情況不以為意,不重視。影響了土地資源的利用。土地進行開發時整合不徹底同時后備資源不充足,不均衡分布,加大了開發難度。最后城鎮建設時對布局研究不深刻,在規劃時并沒有嚴格遵循量地而行的原則,沒有考慮城市發展的空間和建設過程的實用程度,農村中也由于不斷外擴的住宅和商業圈導致村鎮中出現的空心村現象,治理改造工作難度很大。

三、推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措施。

源于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非凡意義,故而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它的最大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是為了我國發展最大的出路。首先要做好一個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的科學整體規劃,做到對于土地的整體宏觀調控,根據土地的具體環境科學地分配,并且做好控制措施和使用條件。其次是要注意對于閑置土地以及利用程度小的土地的整合方法,城市化的結果是使得我國城鎮中出現了空心村現象,而經過調查發現空心村土地占有率已經高達城鎮土地的15%,這就表示土地浪費很嚴重,同時基礎設施和服務不完善也都表明土地利用狀況不盡人意,所以對土地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依照實際的情況來使居民遷移,使人口集中化,將農村或者工業廢棄地進行整合,讓土地資源可以二次利用,要加大對城市中地下空間的利用。再次是要建立土地利用的考評機制,要想土地利用的工作落到實處就應該采取措施,但同時相關的考評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進行考評的機制內容可以有:明確規定出各級的政府應該落實的責任、出示明確對于農田保護的條文、對于土地進行的規劃和實施環節、明確對土地進行出讓時的規定比如出讓方式和出讓金、考評用地項目的投資強度和實際產出率等等,這樣才能對土地利用狀況有所了解,考評主要能否進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來當做一項考評環節,置入考核的過程,可以讓政府更加重視并且能主動積極落實政策。最后要制定扶持政策和優惠措施,提高人民的重視性和積極性,若是對土地實施整體規劃,就一定會出現居民搬遷問題,要是能順利地解決居民搬遷問題并且雙方都滿意這種結果就認為土地的整體規劃有一個好的開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一些扶持政策和優惠的措施來維護土地整體規劃進程的實施,比方可以拿出一些土地的收益對居民的搬遷進行補償,鼓勵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工作,加大了農民舊宅進行還耕工作的積極性,農民在進行土地復墾工作時可以提供一些合理補助、減少或者免除一些設施費或配套費用,政府也可以提供一些設施補助。加大農村中土地資源的開發和整理的力度,以期能提高農村中土地的利用率。還可以建立地方政府對于土地的收購儲備制度,重視工業用地利用率,盡量向園區集中,實現退城進郊。還可以采用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主要是為了重視農民的意愿,保護好群眾集體的利益。實行這種制度的好處有很對,比如說可以增加農業的生產率,最終可以集約和規模經營農業模式,還為農民增加了收入,加快農村基本的經營制度相關的創新和完善過程。

篇4

關鍵詞: 錫林郭勒盟; 土地集約利用

在全面分析錫林郭勒盟土地利用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從土地利用結構布局、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使用效率、土地投入強度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量為主的評價模式,進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然后采用適宜的方法,來綜合衡量土地利用集約度,最終實現對土地集約利用的定量評價。

依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委員會(2005年9月)制定的《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研究――思路和要求》,同時結合錫林郭勒盟建設用地利用現狀和特點,選取指示性強、較易獲取的12項指標,從三個方面構成錫林郭勒盟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下表所示:

1. 城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變化趨勢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處于適度利用。容積率在擬選的指標中所占的權重最大,說明其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貢獻最大,是土地集約利用直接相關的規劃控制指標。從容積率的表現形式來看,城市區位條件的差異,由城市中心區向城市邊緣逐漸降低,錫林浩特市城市容積率的差異比較顯著。

1.1 土地使用強度不斷加強

從整個錫林郭勒盟城市發展來看,城市發展更多地體現為平面的近域擴展,而城市立體的伸張相對缺乏,城市中心區的空間集聚效應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1.2 城市土地投入穩步增加

建設用地增長率與固定資產增長率的相對系數可以用來反映一個地區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水平的變化,相對系數越低,說明集約度越高,反之說明集約度越低。近年來,錫林浩特市土地投入增加較快,2000年~2006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加,分別增加7.15億元、9.1億元、12.72億元、15.06億元、23.35億元、41.16億元、38.52億元,平均每年遞增22.89%;城市建設用地由2000年的19.89平方公里增加2006年的26.27平方公里。從上述數據來看錫林郭勒盟城市用地的集約利用水平在不斷提高。

1.3 城市用地效益不斷提高

按當年價格計算,錫林浩特市城市第二、三產業值由2000年的23.16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56.21億元,城市建設用地由2000年的19.89平方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26.27平方公里,由此計算單位城市建設用地第二、三產業值由2000年的116.44元/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13.97元/平方米,盡管經濟增長有技術進步、投資增加、管理優化等多種因素,但也有城市用地效益不斷提高的貢獻。

2. 建制鎮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

錫林郭勒盟現轄34個建制鎮,其中旗縣所在地建制鎮10個。根據2005年變更調查和《錫林郭勒盟統計年鑒》統計,全盟人均建制鎮用地面積199.29平方米/人,超出城鎮人均建設用地150平方米的自治區最高標準。說明錫林郭勒盟建制鎮用地規模偏大,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不高。

2.1 建制鎮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水平分析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鑲黃旗城鎮人均建設用地面偏高,已超出城鎮人均建設用地150平方米的自治區最高標準,土地利用程度偏低;從總體狀況來看,全盟建制鎮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相對較低,用地規模偏大。

2.2 建制鎮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變化趨勢

隨著全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土地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在規劃期內確保土地在可持續利用條件下,全盟建制鎮用地應以內涵挖潛改造為主,適當控制建設用地規模,逐步向城市用地集約化程度靠近。到規劃期末將人均建設用地面積控制在150平方米/人之內。

3. 農村居民點節約與集約利用評價分析研究

3.1 農村居民點節約與集約利用水平分析

2005年錫林郭勒盟農村人口51.85萬人,根據錫林郭勒盟2005年變更調查統計,全盟農村居民點用地23418.34公頃,人均居民點建設用地為451.66平方米,遠遠高于《村鎮規劃標準》(GB50188―93)規定人均最高150平方米。

錫林郭勒盟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和人均建設用地偏大,最主要原因是:錫林浩特市是典型的牧業地區,鄉村勞動力以牧業勞動力為主,牧民以放B牲畜為生,“逐水草而居”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廣大牧民必然以分散居住為主,并農村居民點用地包含部分農業生產和畜禽養殖用地,其次是錫林郭勒盟在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鎮(為了草原的保護與建設,內蒙古的草原區近年來一直在執行“以草定畜”制度和實行退(耕)牧還草、草原生態建設水資源保障等工程。錫林浩特市本著“轉人、減畜、增收、增綠”的發展思路,積極促進居住在嚴重退化草地上,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落后的牧戶;人畜飲水困難的牧戶;以及確定為重點工業項目需要征地區域的牧戶的人口向外轉移)及城鎮用地不斷擴展的同時,農村居民點用地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在增加,農村居民進入城鎮后“雙重占地”甚至“多重占地”的現象比較普遍,從而造成了農村居民點用地大、土地利用率偏低的現狀。

3.2 農村居民點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變化趨勢

通過對樣點地區農村居民點內部用地情況實地調查分析,同時結合錫林郭勒盟農村民點用地現狀和經濟發展的因素,從節約與集約利用的角度來看,人均居民點用地面積高于其人均實際建設用地面積。說明其用地規模偏大,結構混雜,用途多樣,土地利用率偏低,內部挖掘、改造的潛力較大。對一些未利用地和空閑地可以通過整理復墾等方式還原為部分農用地。

隨著錫林郭勒盟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生態移民工程、扶貧工程等的實施,空心村整理力度的進一步加大,農村居民點面積增長的趨勢將會得到有效的控制,本著節約利用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內在潛力,保障農村居民生活、生產用地需求,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嚴格控制居民點用地規模,盤活空閑宅基地,以內涵挖潛改造為主,提高土地約集約利用水平。到規劃期末全市農村居民點人均用地控制在280平方米之內。

4. 工礦用地節約與利用水平分析

4.1 工礦用地節約與集約利用水平分析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工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特別是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增加,工業用地需求逐年上升,工業用地效益進一步提高。

錫林郭勒盟的工礦用地效益明顯,增長速度較快,單位工業用地產值由2001年的15.08元/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39.72元/平方米,但遠遠低于自治區同期(279.39元/平方米)的平均水平,說明其工礦用地的集約化水平比較低。

為了更進一步掌握錫林郭勒盟工礦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選擇全國、自治區及自治區各盟市地區,從單位工業用地投入、單位工業用地產出、投產比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衡量錫林郭勒盟工礦用地的集約利用水平。

單位工業用地投入產出比是單位工業用地固定資產投入與單位工業用地工業產值之比,它類似于效益遞增遞減規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隨著投入的增加,其產出也越大,當達到某一定值時,隨著投入的增加,其產出反而降低。相對于工業用地利用的集約度來說,單位工業用地投入產出比越高,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化水平也越大,當投入達到一定程度時,比值開始下降。即工業用地的集約化水平達到了最大。從上述表分析來看,錫林郭勒盟的單位工業用地投入產出比遠遠低于平均水平,說明錫林郭勒盟的工礦用地集約化程度屬于低度集約。

4.2 工礦用地節約與集約利用變化趨勢

由現狀數據分析可知,錫林郭勒盟的工業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對工業用地的需求還將進一步增加,在國家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的情況下,通過各種途徑和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工業用地面積的利用率,逐漸由現在的低度集約向是適度集約轉變。

參考文獻:

[1] 劉愛民. 城市土地集約化利用問題研究[J]. 上海土地, 2007(3):22-24.

[2] 崔瑩. 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研究[J]. 科協論壇, 2008(1):58-59.

[3] 金學惠. 城市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內涵[J]. 上海房地, 2007(10):34-36.

[4] 唐中. 關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探討[J]. 衡陽通訊, 2007(8):27-29.

篇5

關鍵詞:土地利用;集約節約用地;方法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 A

一、概念辨析

(一)土地利用

從字義上來看,土地利用是指土地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活動中被當作一種生產性資源的使用,目的是為人類生存生活獲取物質產品和服務。從這個視角來說,土地利用是一種人地關系,一種人類勞動與土地相結合的經濟活動;用“嫡變方程”原理來說,就是人類與土地資源進行的物質、能量和嫡的交換、轉化與傳遞。土地雖然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和其他生產性要素一樣,在利用中符合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但其本身的不可移動性,決定了土地資源與其他生產性要素的差異性,土地資源通常作為其他資源和設施、設備的承載體而發揮作用,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各部門的生產建設都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土地空間上,土地利用程度(廣度、深度和合理程度)也就映射了其投入產出規模、效率,它與人類的生產技術水平息息相關。高水平的生產技術能力意味著高水平的投入產出率,反之則意味著低水平的投入產出率。規劃學的土地利用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具體涉及到5個方面的內容:(1)土地資源的整理(調查、分類、統計),(2)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程度、結構和效益),(3)土地利用規劃;(4)土地保護;(5)土地開發等。

(二)集約節約用地

集約節約用地包含了三個層次的內容:首先是節約用地,通俗地說就是各項生產、生活活動建設要盡可能的節省用地,以不占用或者盡可能減少占用耕地為宜;其次是集約用地,也就是說在建設用地投入總量既定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土地資源的投入產出強度,提高其集約化程度;最后就是通過整合、置換和儲備等手段,合理安排建設用地投入的規模、速度、時序安排、以及建設用地內在的用地結構、空間布局和內在潛力,盡可能提高土地資源時空配置效率。集約節約用地是一個動態的多目標函數式,城市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屬性,決定了城市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多目標性,強調土地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僅意味著高強度、高效益的投入產出率,同時也意味著舒適、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也就是高水平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它是一個集經濟效益、社會效應、生態效益統一的多目標函數,以集約促社會文明的進步;同時,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城市功能的完善與發展、城市居民生活理念的轉變等,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內外環境的動態改變,也就意味著其調控對策和執政手段的改變,所以,要以發展的眼光去制定土地利用發展規劃,做到政策措施的與時俱進。

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性

首先,更好保護耕地。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土地,人們之所以節約集約使用土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資源具有稀缺性。開展城市建設以及保護耕地,既是矛盾同時又彼此相互支持。城市要發展必須保留一定數量的土地,而耕地又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保證,是確保城市化穩步推進的重要前提。此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能全面節省城市建設。投入到城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能適當減少對土地本身的投入,提升城市用地的布局以及人口分布的積聚程度。對于城市建設用地需要集中布局,適當集約利用后土地,來不斷減少基礎設施的運行費用,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更為完善的社會服務與基礎性設施,提升城市建設用地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三、土地集約節約現狀

首先,土地利用的布局、結構不科學。工業工地占到的比例相對較大,交通與綠地偏少是當前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因為這方面的用地偏緊,導致出現城市交通擁擠,并且對居民的生活質量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還存在土地空間布局混亂,不能建立功能合理的布局結構,也就影響了城經濟運作,不能全面發揮好聚集經濟效能。

其次,土地集約化程度不高。當前的一些項目的土地的寬用的現象較為普遍。利用的效能較為偏低,讓原來就緊張的土地供需矛盾進一步增加,粗放型使用土地情況較為普遍,土地利用整體效能低,讓可持續發展缺少必要的后勁。

四、土地集約節約的有效方法

首先,編訂科學的土地利用規劃??茖W有效的土地使用規劃,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將起到建設性的作用。土地利用規劃必須建立在全面規劃調研的基礎上,對經濟、社會以及自然環境等展開全面的把握。制定出一些富有成效的規劃,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結構布局以及功能定位等方面進行科學安排,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能。

其次,做好土地的整理和置換工作。用地區位本身的稀缺性、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需要從集約土地的視角來選取配置方式,真正科學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通過土地整理和置換工作,能切實體現出從土地低效使用到高效土地的利用,能對經濟結構調整與引導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土地利用規劃的每一個層次都需要確定土地利用規劃所起到的引導、控制作用,在城市規劃的每一個層次需要明確土地整理和置換的具體內容,從整體計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從產業結構優化、基礎設施以及生態環境的基本需求出發,編訂土地置換與整理規劃,對需要進行置換與整理的土地進行科學安排,并對整理與置換之后的土地控制指標、使用性質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從宏觀層面做好土地的整理與置換工作。與此同時,還需要從微觀層面來整理或置換后的土地使用性質、容積率加以明確的規定,避免因為置換與整理中存在的逐利行為,導致超出了環境、經濟的可承載范疇,避免出現過度開發的情況,確保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

再次,完善土地儲備制度。土地儲備制度實際上由政府委托的相關機構,采用收購、征用以及置換等方式,從分散的土地使用人手中,將土地逐漸集中起來,在經過對前期的放開之后,按照土地出讓計劃,再有計劃、分批次的將土地投放到市場內。

最后,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監督機制。從事土地管理的部門,需要充分使用好權利,對土地使用中的違法行為按照法律的要求給與必要的處罰,對土地閑置的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或直接回收。做到政務公開化,加強行政權利行使的透明性與公開性。確定好基礎地價和公布工作,全面擴大對低價監管的監測范圍,進一步增加對土地使用的監測點與監測數量。加大對土地地價情況變化進行監督,對重要市場信息加大分析的力度,判斷并把握好土地市場運作情況,探討土地分析的供需矛盾,預測土地開發的基本要求。要定期采取多種有效的方式與路徑向社會全面土地供應規劃,及時公布土地地價的動態變化情況,引導正確的市場供求信息,穩定市場預期,避免地價出現大規模的變動。

結語

總之,土地是重要的民生資源,大力推進土地集約節約用地,將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以及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進一步明確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重要性,特別是針對當前土地集約節約中存在的土地利用的布局、結構不科學以及土地集約化程度不高等問題,編訂科學的土地利用規劃,做好土地的整理和置換工作,完善土地儲備制度,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監督機制,提升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程度,安排好土地投放的節奏與數量,適當改善當前的土地布局與結構,全面支持并實現保障發展,發揮好土地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要作用,提升土地的利用效能,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堅,張沛,劉詩毅.論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的技術體系與思路[J].中國土地科學,2009,04:4-10.

篇6

作者簡介: 張俊峰,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經濟。

通訊作者: 董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利用、土地資源經濟、區域經濟。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09BJY039)。

摘要 以獲批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武漢城市圈為研究對象,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目標,綜合考慮土地集約利用的環境、社會、經濟效應,闡述了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依據投入-產出等理論,構建了武漢城市圈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體系,利用數據包絡分析(簡稱DEA)法,對武漢城市圈土地集約利用進行了評價。研究結果表明:①武漢城市圈中僅有武漢、仙桃、天門三個城市是DEA有效的,DEA無效的6個城市DEA有效性從高到低分別是為黃岡、孝感、潛江、咸寧、鄂州、黃石;②影響武漢城市圈中城市DEA無效的因素是多樣的,但主要集中在固定資產投資和單位GDP能耗等投入過多, GDP、社會商品銷售額、財政收入、就業人員、生活垃圾處理率等產出率低。文章根據評價結果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并指出了武漢城市圈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土地利用問題,進而探討“兩型社會”框架下武漢城市圈應如何集約利用土地,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以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目標。

關鍵詞 兩型社會;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數據包絡分析;武漢城市圈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1-011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18

進入21世紀以來,資源和環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我國作為一個資源相對稀缺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的壓力,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目標的“兩型社會”被寄予厚望。2007年,國務院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求兩地以建設“兩型社會”為目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出一條新型城市化發展之路,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范和帶頭作用[1]。

土地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生存的物質基礎和來源,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密切相關。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率,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目的,是建設“兩型社會”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武漢城市圈為研究對象,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目標,從“兩型社會”建設角度出發,對武漢城市圈的土地集約利用狀況進行了評價分析,力求為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提供參考。

1 “兩型社會”與土地集約利用內涵

“兩型社會”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簡稱,指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和消費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2]。” 它的核心內容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根本目標是資源集約和環境保護。

土地集約利用帶有一定的時代特點[3],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同時代土地集約利用內涵不同,學者們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也不同,土地集約利用追求的主要目標也不相同。

我國提出了以“兩型社會”建設為目標的發展任務,這個時代背景就要求我國土地集約利用要以“環境保護和土地資源節約”為目標,為構建“兩型社會”服務。所以新時期,土地集約利用內涵應包含以下幾方面:①土地集約利用過程中要以“土地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為目標。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別強調的問題,因此土地集約利用就烙上了這個時代特點。②土地集約利用要體現整體性和社會性。土地集約利用不僅僅是一個局部的問題,更是一個區域、一個社會的問題,因此土地集約利用要體現整體性、社會性。③土地集約利用是一個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土地資源不斷優化、利用效益不斷提高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態的終極目標[4]。④土地集約利用不是追求最強的土地利用程度,而是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綜合效益最大化[5]。⑤土地集約利用要堅持可持續利用思想。土地集約利用要求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滿足現在需要的同時不損害未來對土地的需求和土地的潛能。⑥土地集約利用具有完備性和純粹性特征。土地利用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6]。因此土地集約利用要求區域土地在整體上達到集約,在產業部門內部達到集約,在土地單元內部達到集約。

2 武漢城市圈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21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211 評價體系選擇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必須從土地集約利用內涵的本質出發,充分考慮影響土地集約利用的相關因素。目前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體系多種多樣,具有代表性的評價體系有“投入-產出”、“經濟-社會-生態”、“集約-高效-協調”、“城市土地總量集約、水平結構集約、垂直空間集約和動態集約”、“壓力-狀態-響應”等[7]。本文所采取的評價體系是“投入-產出”指標體系與“經濟-社會-生態”指標體系的結合,一是基于“兩型社會”和土地集約利用內涵,二是易于區分指標的類型,三是能與選取的評價方法(C2R模型)很好的契合。

212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在建設“兩型社會”背景下,我們從土地集約利用內涵出發,堅持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目標,依據“投入-產出”理論,按照系統性、代表性、獨立性、可操作性等指標選取原則,我們選取以下15項指標,構成武漢城市圈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本文的指標體系是在“投入-產出”指標體系框架下,從宏觀層次出發,結合“社會―經濟―生態”指標體系進行選取的,可以避免指標漏選、重選。指標體系以宏觀層次指標為主,一方面是基于土地集約利用不僅是一個局部的問題,更是一個區域、一個社會的問題,宏觀性指標能夠體現土地集約利用的整體性、社會性;另一方面,宏觀層次指標可以擴大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體系的應用范圍,增強實用性。在指標體系中,地均環境投入、污水處理率、工業廢氣處理率、生活垃圾處理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等指標體現了“環境保護”的目標,單位GDP能耗、單位GDP電耗、地均三廢綜合利用價值等指標體現了“資源節約”的目標,指標與土地集約利用內涵緊密結合,為構建“兩型社會”服務。文章的指標數據來源于《湖北統計年鑒2009》、《湖北統計年鑒2010》、《中國統計年鑒2009》和《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09-2010)》。潛江、仙桃、天門三市的環境投入和三廢綜合利用價值數值是往年數據經過時間修正和價格修正后取的算術平均值。其中地均技術投入=技術改造投資/土地面積,地均環境投入=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本年投資/土地面積,地均三廢綜合利用價值=“三廢”綜合利用產品價值/土地面積,其它指標值直接來源于統計指標。

22 評價方法

土地集約利用是一個抽象概念,其內涵豐富,如何將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具體化、數量化,是眾多學者專家一直在研究的問題。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評價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多因素綜合評價法、控制標準法、計算機技術法、理想值修正模型等。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簡稱DEA)法對土地集約利用進行評價。與傳統的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方法相比,DEA方法特點有:①綜合性好。適用于多輸出多輸入的有效綜合評價問題,在處理此類問題上具有絕對優勢;②客觀性強。無須任何權重假設,而以決策單元輸入輸出的實際數據取得權重,克服了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的主觀性,客觀性強;③單位不變性。DEA方法并不直接對數據進行綜合,因此決策單元的最優效率指標與投入指標值及產出值的量綱選取無關,增強了數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221 DEA簡介

1978年,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次提出了評價決策單元相對有效性的數據包絡分析方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法即DEA。隨后,對DEA方法和模型研究不斷深入,多種派生和專用的DEA模型相繼誕生。例如RDBanker和ACharnes等給出的BCC模型,Charnes和Cooper給出的CCGSS模型,Charnes和KKortanek等基于半無限規劃理論而給出的新數據包絡模型-CCW模型,魏權齡和黃志民提出了稱為錐比率的數據包絡模型-CCWH模型。DEA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以凸分析和線性規劃為工具,應用數學規劃模型計算比較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對評價對象做出評價。它能充分考慮對于決策單元本身最優的投入產出方案,因而能夠更理想的反映評價對象自身的信息和特點,同時對于評價復雜系統的多投入多產出分析具有獨到之處[8]。目前,在多指標輸入和多指標輸出系統的有效性評價方面,數據包絡分析是具有絕對優勢的方法。

假設有 n 個部門或單位(稱為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s),這 n個單元都具有可比性。每個單元有m個輸入變量和s個輸出變量,如表2所示。

在表中,Xj,Yj(j=1,2,...,n)分別為決策單元j的輸入、輸出向量,v、u分別為輸入、輸出權重。

222 C2R模型

對于前面講的向量表所給出的數據,設

hj= uTYj vTXj ,j=1,2,...,n,

為第j個決策單元的評價指數,總可以選擇適當的權系數u,v, 使得

hj≤1,j=1,2,...,n

第j個決策單元的評價指數hj的意義是:在權系數u,v下,投入為vTXj, 產出為uTYj的投入產出比。我們需要考慮以某個決策單元j0的效率評價指數hj0為目標,在約束hj≤1的最大值,即分式線性規劃:

MaxVp= uTYj0 vTXj0 ;

s.t. uTYj vTXj ≤1, j=1,2,L,n,

u≥0,v≥0

稱上述模型為C2R模型[9]。

為了便于計算將分式線性規劃轉化成線性規劃模型:

Mas VC2R=μTYj0;

ωTXj-μTYj≥0, j=1,2,...,n,

s.t. ωTXj0=1,

ω≥0,μ≥0.

定義1:若該模型中VC2R=1,則稱決策單元 j0 是弱DEA有效的。

定義2:若該模型中存在最優解ω>0,μ>0,并且,有VC2R=1,則稱決策單元 j0 是DEA有效的[9]。

23 評價結果及分析

231 評價結果

結合評價指標體系,我們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對武漢城市圈土地集約利用進行評價,可以得到表4。由C2R模型定義2可知,對于武漢市有ω5>0,μ4、μ6、μ9>0,且VC2R=1,對于仙桃市有ω5>0,μ6、μ7>0,且VC2R=1,對于天門市有ω4、ω5>0,μ7>0,且VC2R=1。因此,武漢、仙桃、天門是DEA有效的。相反,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潛江6個城市θ值分別為:0667 3、0655 6、0805 7、0923 4、0749 6、0782 4,都有VC2R≠1,其DEA無效的。其DEA有效性從高到低分別是:黃岡、孝感、潛江、咸寧、鄂州、黃石。

232 結果分析

DEA的有效性反映決策單元的投入產出比效益,在本文中反映土地集約利用程度。DEA有效則說明決策單元的投入產出是有效的,土地實現集約利用;反之則是不合理的,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低。

從表4可知,武漢、仙桃、天門是DEA有效的(ω、μ不全大于零)。其中武漢市是省會城市,工業發達,技術先進,相對于其他城市優勢明顯,尤其表現在單位GDP電耗投入少、污水處理率、地均三廢綜合利用價值等指標上,同時武漢市人均建設用地面積產出水平高。仙桃市以農業為主,在環境保護指標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處理率和資源節約指標如單位GDP電耗上比工業城市更具有先天優勢,因此總體上土地投入產出比高。天門市在資源節約上做得非常不錯,GDP能耗、GDP電耗少,同時在環境保護方面產出很高,因此土地利用總體上集約程度高。

黃岡、潛江、孝感、鄂州、咸寧、黃石6個城市是DEA 無效的。影響這6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因素很多(見 表5),也各不相同。從投入角度看,它們都存在固定資產投資過多、單位GDP能耗多的問題,資產投資冗余,資源利用不節約。從產出角度看,這6個城市地均GDP、地均社會商品銷售額、地均財政收入、地均就業人員、生活垃圾處理率等指標產出均偏低,土地

綜合經濟效益不高。其中黃石市空氣質量也有待提高,鄂州、潛江工業廢氣處理不當,孝感、黃岡、咸寧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偏少、三廢綜合利用產品價值低,資源未能回收利用。

3 存在問題

由表4、表5結果并結合武漢城市圈實際,我們可以得出武漢城市圈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31 武漢城市圈土地利用經濟效益低

武漢城市圈土地經濟產出不足,地均GDP、地均社會商品銷售額、地均財政收入等經濟指標產出低。從城市圈內部來看,只有武漢市的土地經濟效益比較高,其他8市與武漢市相差甚遠,地均財政收入均不足武漢市的25%,尤其是黃岡、咸寧,地均GDP不足武漢1/13,地均社會商品銷售額不足武漢1/10,仙桃、天門兩市的DEA有效也是基于生態指標和社會指標高產出的貢獻。從城市圈總體來看,武漢城市圈在經濟產出總量上與中部其他三個城市群相比都沒有任何優勢,甚至長三角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是武漢城市圈的3-4倍。土地利用經濟效益低,直接限制了武漢城市圈土地的集約利用。

32 武漢城市圈土地資源不節約

武漢城市圈DEA無效的6個城市中,地均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和幅度不斷加大,土地資源存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矛盾突出。就拿武漢市來說,國土開發強度已經達到很高水平,江漢區達到924%,大量非建設用地變為建設用地,但是這些建設用地不僅未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相反造成了土地利用負的外部性,給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同時武漢城市圈單位GDP能耗大,可回收利用的三廢等產品未能充分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這種高投入、高風險、非高產出的土地利用模式,制約了武漢城市圈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

33 武漢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不均衡

在武漢城市圈中,武漢市土地利用經濟效益最高,但是生態效益不高,例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是最少的。仙桃、天門兩市在土地利用社會生態效益上產出率高,但是土地經濟產出率偏低。其他6個DEA無效的城市中,或經濟投入多產出少,或環境、技術投入不足,或社會、生態效益產出不夠??傊錆h城市圈存在著土地利用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不均衡。政府和個人片面的追求土地利用的某一效益,忽視了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益,違背了土地集約利用社會、經濟、生態綜合效益最大化的內涵。

4 對策建議

41 調整城市圈內部產業布局,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武漢城市圈是由多個獨立行政能力的城市組合而成,我們必須將城市圈的土地視為一個整體,統籌安排城市圈內部各城市的土地資源,合理制定規劃,以達到圈內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在產業布局上,仙桃、天門、潛江三市雖然經濟產出比較低,但是其耕地面積比重較大,自然條件優越,在產業選擇上應重點發展糧農產業,咸寧、 黃岡的耕地面積所占比例低于20%,地理位置和工業基礎較好,適合發展輕工業和加工制造業,武漢作為中心城市,應將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作為重點發展對象。

在工業布局上,工業要多布局在郊區和土地質量低下的土地上,以保護城市中心的生態環境。另外,在城市圈內,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工業用地門檻,形成集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等產業結構,實現城市圈內部土地資源優化配置。

42 創新節約集約用地手段,實現土地資源節約

武漢城市圈應以“土地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目標,對土地集約利用手段進行探索,改革和創新土地集約利用機制,找出適合武漢城市圈土地集約利用的技術和方法。如武漢市作為首位城市,土地管理部門運行機制相對比較成熟,可以從創新土地管理機制出發,探索有利用于城市集約發展的機制。而天門、仙桃、潛江經濟相對薄弱,城市化起步晚進程快,應將集約節約創新重點放在農村土地上,可以從新農村建設著手,推進“遷村騰地”試點工程,加大對“空心村”的治理力度,引導農民“進程出村”。對建設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市縣應將創新工作重點集中在立體空間上,從空間節約視角出發,探索土地空間資源,比如開發地下空間、提高建筑容積率、拓展城市空間容量和承載力等??傊錆h城市圈應結合各城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特點,不斷嘗試創新節約集約用地手段,以實現城市圈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43 統籌經濟、社會、生態發展,提高城市圈土地利用綜合效益

土地集約利用不是追求最強的土地利用程度而是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綜合效益最大化。因此,政府應將社會、生態發展放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武漢城市圈中,武漢市土地利用經濟效益最高,但生態效益很不理想,應著重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例如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提高行業準入條件和環境保護的共享共建等[10]。仙桃和天門土地利用生態效益高而經濟效益低,可通過吸引外資、加強基礎建設投資等手段來增加土地的產出,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黃石、鄂州兩地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固定資產的投資力度,消化和挖掘資產投入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通過能源節約和生態保護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黃岡、咸寧等地土地利用總體效益均較低,需要將社會、經濟、生態發展并重,整體提高城市圈土地利用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肖安民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08-200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426-427[Xiao Anmin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2008-2009)[M]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9:426-427]

[2]王鵬對“兩型社會”內涵的再思考[J]北方經濟,2009,(1):5-6[Wang Peng Rethinking of the Content of “Two-oriented” Society[J] Northern Economy,2009,(1):5-6]

[3]畢寶德土地經濟學[M]5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45-50.[Bi BaodeLand Economics [M]5th Edition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5:45-50]

[4]劉黎明土地資源學[M]4版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4:199-200[Liu Liming Land Resource Science [M]4th Version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 2004:199-200]

[5]理查德•T•伊利,愛德華•W•莫爾豪斯土地經濟學[M]騰維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Richard T Ely,Edward W MorehouseLand Economics[M]Teng Weizao Translation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2]

[6]龔義,吳小平,歐陽安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內涵界定及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浙江國土資源,2002,(1):48-49[Gong Yi, Wu Xiaoping, Ouyang Anjiao Defining the Content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and Designing Indicators of Evaluation[J] Zhejiang Land & Resources, 2002,(1):48-49]

[7]張前進,侯光輝,么相妹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的發展及展望[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85-286[Zhang Qianjin,Hou Guanghui, Yao Xiangshu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3):285-286]

[8]魏權齡數據包絡分析(DEA)[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10.[Wei Quanling.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M].Beijing:Science Press,2006:3-10.]

[9]魏權齡數據包絡分析(DEA)[J]科學通報,2000,45(17):1794-1805[Wei Quanl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0,45(17):1794-1805]

[10]肖安民.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09-201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92-196.[Xiao Anmin.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2009-2010)[M].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10:192-196.]

Evaluation on Intensive Land Us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wooriented” Society

ZHANG Junfeng DONG Jie(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L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uild connotation and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intensive land use for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wooriented” society (resourceconserving society and environmertalfriendly society)

and inputoutput theories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method an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he results indicate: ① Wuhan, Xiantao, Tianmen in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have DEA efficient, the other six cities that have DEA inefficient from high to low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rinciple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s on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in bole city and analyzed how to do well the land intensive evaluation.

關鍵詞:土地集約程度;評價體系;原則;方法

Key words: land intensive degree; evaluation system; principle; method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1-0230-01

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是指對土地的投入與取得有效產品(或服務)之間的比較,是在城鎮這個地域范圍內各產業投入產出經濟效果的綜合反映。土地集約利用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涉及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難以簡單地用單個或少數幾個指標進行評價,必須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全面反映,綜合評價,構建城鎮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①代表性――指標體系應該反映出城鎮土地經濟利用的特點、城鎮土地經濟運行的獨特規律,以及該指標體系設計的目的.這是城鎮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區別于其他指標體系的根本特征,為城鎮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評價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②系統性――指標體系構成要反映城鎮土地利用經濟效益形成要素的主要方面和內在聯系。為了使指標體系結構清晰,易于使用,指標體系應該根據研究系統的結構,分出層次,由宏觀到微觀,由抽象到具體。

③獨立性――指標體系中應該排除密切相關的指標,只有選用相互獨立的指標才能獲得最優的評價方案。

④可操作性――如果在構建指標體系時片面追求系統狀態的完整描述,其指標數量之多,無以數計,或選定的指標難以獲取,都將使設計的指標體系缺乏實用性。

設置建設用地節約和集約利用的指標體系,一定要充分反映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的涵義,其指標要體現節約和集約利用的全面性、完整性、客觀性與不可替代性。需要應用一定的指標結構來體現建設用地節約和集約利用的措施、節約和集約利用的規模與力度,因而就要求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要清晰,結構要簡明,避免指標的繁瑣、重復與片面。同時,要充分利用相關部門已有的統計資料,并與其協調配合。因此,指標體系設計時,應盡可能選擇已有的統計數據,保證數據的可采集性。根據上述原則,根據博樂市發展的一般規律,并結合博樂市的實際情況,以及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指標的簡潔性和代表性,本專題從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土地投入指標、土地產出指標、土地利用強度三類指標。(見圖1)

建立評價模型。

篇8

記者近日在上海、重慶、浙江等多個省區市調研了解到,受到發展水平的限制和“GDP至上”的政績觀影響,一些地方節約集約用地的主動性不夠強,尤其作為用地主體的企業,節約用地動力不足。一些地方的建設用地已逼近耕地紅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底線面臨挑戰。

土地開發已經到了“喉嚨口”

據統計,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上,適宜進行大規模、高度工業化開發的國土面積只有約180萬平方公里。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化每年將保持1個百分點左右增長,每年新增城鎮人口在1400萬左右,按人均100平方米建設用地計算,每年需要新增1400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特殊的資源國情和特定的發展階段已經決定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我國面臨的現實選擇。

在土地資源約束加大和土地需求持續擴張的雙重壓力下,許多地方的建設用地已逼近極值。地處東部的上海市是建設用地資源最為緊缺的地區之一。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莊少勤介紹,全市所有地方的土地都已經到了“喉嚨口”了,未來還有11400公頃可用,如果按以前每年新增建設用地4500公頃來計算,兩三年就用完了。

在中部地區,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國土資源分局副局長何立林說:“從赫山區目前建設用地儲備資源看,按現在每年200公頃新增建設用地計算,還能干五六年就要逼近耕地紅線了?!?/p>

情況也不樂觀。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全區到2020年建設用地總規模預期達到162.28萬公頃,而到2013年底實際已達156.58萬公頃,剩余空間5.7萬公頃。按每年需求量3萬公頃計算,2015年后將無規劃新增建設用地規??捎?。

與此同時,我國土地資源粗放利用的狀況尚未根本轉變。據測算,中國的國土經濟密度(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承載的GDP)約為美國的1/2,日本的1/18。

節約集約用地呈現三大特點

一是東部緊、中西部松。記者走訪發現,由于土地資源約束趨緊、供需矛盾較為緊張,東部地區的土地節約集約意識普遍較強,對于土地利用的要求更為嚴格。例如,上海已經規定,從現在到2020年,城市建設用地總規??刂圃?226平方公里內;2020年以后,將實現規劃建設用地總規?!傲阍鲩L”。與之相比,中西部地區雖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但總體而言主動性還不強,在執行相關規定時“手也偏松”。2012年度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顯示,中、西部地區的工業用地產出強度僅為東部地區的一半。記者在一些中西部省份采訪時,不少基層干部也表示:“土地在中西部還不是那么緊張,可以騰挪建設的空間很大,而且現在正處于建設發展時期,還顧不上談節約集約用地的問題。”

二是政府熱、企業冷。從2008年至今,國務院和國土部已先后出臺《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單位GDP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增長的新增建設用地消耗考核辦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等多個文件,明確了各級國土部門在節約集約用地方面的具體職責。但作為主要用地主體的企業,節約集約用地的主動性還不夠強。一些已經開始想辦法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的工業企業承認,如果不是當地用地實在緊張,又不能搬到中西部去,企業可能也不會考慮集約用地的問題。

三是標準嚴、監管弱。以工業用地出讓為例,按照國家規定,單位用地投資產出強度、容積率、建筑密度等都有嚴格標準。但記者調研發現,在實際的土地利用中仍有不少地方達不到規定標準。究其原因,有的是考慮到招商引資需要而“不想管”,有的是缺乏供后土地利用的具體數據而“管不了”,甚至在明知存在土地閑置的情況下,也因為種種原因而難以收回。

深層癥結制約用地思路轉變

受到發展水平的限制和“GDP至上”的政績觀影響,一些地區在招商引資時放松了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記者在湖南、重慶等中西部地區采訪時,一些基層干部甚至表示,決不能因為沒有達到土地集約標準這種“小事”,就耽誤了招商引資的“大事”。

部分地方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也不利于提高節約集約用地的水平。原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曾在一次會議上談到,土地財政是一個客觀事實,但目前我國的土地財政主要依賴擴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通過土地出讓來獲取收益,地方政府主要的建設資金來源于土地出讓收入,這樣客觀上促使了多賣地、快賣地、早賣地、賤賣地,犧牲了子孫后代的利益。

篇9

1、用地要規劃、規劃促發展

2、規范土地市場,促進可持續發展

3、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4、加強土地督察,嚴格土地監管

5、堅守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紅線

6、集約用地,科學發展

7、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8、土地調查,利國利民

9、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10、培育土地市場,經營城市土地

11、嚴把土地供應閘門,促進經濟平穩發展

12、嚴格土地登記,明確土地權屬

13、決不允許擅自將耕地改為非農用地,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14、依法土地登記,維護合法權益

15、嚴格執行土地計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6、統籌規劃各類土地,支持新農村建設

17、科學規劃用地,提高利用效益

18、堅決執行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

19、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20、嚴肅土地執法、維護規劃權威

21、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亂占耕地現象

22、嚴格土地執法,規范土地市場

23、以依法用地為榮,以違法占地為恥

24、土地整理,利國惠民

25、土地利用節約集約,經濟發展又好又快

26、實施土地督察制度,依法依規管地用地

27、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妥善處理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重要手段

28、保障民生用地,促進社會和諧

29、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土地執法

30、規范土地市場,合理配置資源

31、堅持科學發展,規范土地市場

32、國土資源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

33、科學規劃、合理用地

34、土地復墾,變廢為寶

35、遵守規劃計劃,嚴格依法用地

36、推進土地整理,服務新農村建設

37、嚴格落實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責任制

38、嚴格保護基本農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39、嚴格用地標準,推行集約用地

40、依法管理土地,合理利用土地

41、節約集約用地,造福子孫后代

42、嚴把土地供應閘門,促進節約集約用地

43、保護耕地,人人有責

44、嚴格執行規劃、實施用途管制

45、堅持科學發展觀,珍惜每一寸土地

46、依法依規用地,又好又快發展

47、保護耕地是國策,合理用地是職責

48、改革完善征地制度,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49、嚴格土地管理,構建和諧社會

50、嚴格按照規劃使用土地

51、珍惜土地資源,堅持可持續發展

52、科學規劃,合理用地

53、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

54、節約集約用地,促進科學發展

55、依法土地登記,明確土地權屬

56、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57、珍惜土地資源,構建和諧社會

58、落實建設用地稅費政策,規范土地出讓收支管理

59、規劃用地、利國利民

60、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城鄉各項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據

61、節約用地,珍惜資源

62、合理利用土地,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

63、規范土地市場,保護土地資產

篇10

關鍵詞:轉變 土地利用 方式 集約節約

我國正處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土地作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顯得尤為寶貴。發展離不開土地,而土地又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因此,要解決土地與發展的關系問題,就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土地利用方式,統籌好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關系,節約集約用地。

一、轉變土地利用方式,集約節約用地的意義

土地節約集約是相對于粗放而言的,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節約用地,各項建設都要盡量的節省用地,千方百計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約用地,每宗建設用地必須提高投入產出的強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三是通過整合置換和儲備,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數量和節奏,改善建設用地結構、布局,挖掘用地潛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是保障發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徑,是緩解我國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選擇。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現在人均耕地只有1.41畝,并且耕地后備資源十分緊缺。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各行業用地需求與日俱增,嚴格土地管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節約集約用地顯得極端重要。雖然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觀念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人心,但到具體的落實上還仍然存在差距,耕地保護的嚴峻形勢、房地產用地的結構性矛盾、工業用地的鋪張浪費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觀念的推進。

二、當前建設用地粗放利用的主要表現

(一)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不合理,產出效率低

建設用地規模模糊,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許多城市開發建設中盲目批地、上項目,導致結構失衡,投資強度和用地定額不能實現雙向調控。許多城市“攤大餅”式地外延擴張,熱衷于寬馬路、大廣場建設,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程度不高。在廣大農村,空閑住宅、空心村、閑散地大量存在,土地浪費嚴重。據國土資源部統計,全國村莊用地2.48億畝,人均村莊用地高達218平方米,約是特大城市人均用地面積的2到3倍,比我國城市人均用地面積最高限額還多98平方米。

(二)閑置、低效用地量大,土地利用率總體不高

經調查,城鎮規劃范圍內存在大量閑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城市閑置地占5%,城市容積率低,還有40%屬于低效用地,粗放浪費現象比較嚴重。一是原國有企業改制造成部分土地閑置。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許多國有企業被兼并、重組或關閉,有的停產、轉產或破產,企業原有部分劃撥土地長期處于閑置或低效利用狀態。大部分企業原來使用國有土地的方式是無償劃撥,后來又轉移到個人名下,土地成本低廉,而政府又難以將這部分閑置土地收回重新處理。這些企業因資金和規劃等原因,暫時不會新上項目,所占大量國有土地仍將繼續閑置,繼續影響土地管理的正常秩序。二是部分開發商存在囤地現象。一些開發商看中了土地的升值效應,取得一塊土地后,對其投入盡可能少的資金,然后拿這塊土地抵押后繼續購入新的土地,采取推遲開發來獲得更多的利潤,導致土地的閑置。另外,部分企業由于自身資金周轉或經濟實力發生變化,大部分資金用于繳納土地出讓金,無法消化前期土地儲備,或者隨行就市放緩開發節奏,也導致囤地現象的出現。有的項目土地開發手續早已完善,但開發企業之間相互轉讓,造成開發時間延誤,從而造成土地閑置。

三、實現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約節約用地轉變的措施

我國節約集約用地有著巨大潛力。據初步調查,全國城鎮區規劃范圍內共有各類閑置和空閑土地及新增建設用地批而未供土地近400萬畝,占城鎮建設用地總量的7.8%。廣大農村中小城鎮在興起,中心村在發展,舊村在改造,也有一定的宅基地閑置,可挖掘利用的潛力很大。為此,在土地利用上,應當走持續發展道路,轉變土地利用方式,節約集約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一)要充分發揮規劃的調控作用。規劃的影響是長遠的,而且很難改變,要想使土地能夠適度利用,使土地的利用強度和收益水平達到最佳狀態,只有將節約集約原則貫穿到規劃當中,才能從源頭上防止土地的浪費。從單獨的規模控制轉向規??刂婆c土地利用節約集約度控制并重,重點抓好土地利用功能分區,科學確定各分區和地塊用途,提出控制指標和限制條件。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鎮總體規劃的銜接,力求在規劃的期限、規模、區域范圍、發展方向、功能指標等方面取得一致。同時,政府應有計劃地實施遷村騰地,加大對農村廢棄地、工礦廢棄地的整治力度,盤活閑置土地。積極引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通過建設用地置換政策,逐步引導農村居民點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中,鄉鎮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充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挖掘建設用地潛力。對低效利用的城鎮土地要進行詳細規劃用地,有計劃地組織實施。

(二)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反應土地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抓緊研究和推進土地產權、土地價格、土地稅收、土地金融改革、完善行政管理體制。要采用航空、航天遙感監測等技術和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等科技手段,加強節約集約用地的日常監測和重點監測,及時發現和制止閑置和浪費土地的現象。要研究和探索通過產權和價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機制。對符合城市規劃、不改變用途的項目,經批準采取廠房加層、重建、改建途徑壓縮綠地和輔助設施用地面積,擴大生產性用房面積,提高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充分挖掘企業用地產出潛力,鼓勵企業在不增加用地面積的前提下增資擴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