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范文

時間:2023-12-26 17:56: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歐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歐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篇1

[關鍵詞] 歐元 世界經濟

歐元是具有經濟實力的歐洲眾多工業化國家推出的新型貨幣,也必將在歐元區國家乃至整個歐洲經濟發展中產生重要的功能。

歐元的啟動將促進成員國之間貿易的發展。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相互貿易已占到它們全部對外貿易的35%左右。但長期以來由于多種貨幣的存在,匯率的差異和貨幣兌換費用等原因,不利于內部貿易的發展。

歐元的使用將擴大歐洲資本市場,加速資本流動。歐盟的GDP總量與美國相當,但歐元地區的公司債券市場只相當于美國同類市場的16%。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別,其原因就在于歐盟各國存在的匯率風險以及各自獨立、相互分割的資本市場限制著資本的自由流動。歐元啟動后,匯率風險消除,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投資、籌資較方便。因此,資本市場可望擴大,資本流速亦會加快。

歐元的啟動必將推動歐盟經濟的發展,增強其經濟實力。歐洲統一貨幣后,各國中央銀行可以減少對付貨幣投機而要保留的外匯儲備,將節省的大量資金進行公共工程投資,會刺激經濟回升。另一方面,歐元的使用促成了歐盟單一市場的真正形成,實現了商品、資本、勞務、人員等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必將推動歐洲經濟的發展。

當然,歐元的發行也會給歐盟帶來一些風險和負面效應。11個歐元國政府不再能夠利用利率和匯率等貨幣政策來調控本國經濟,而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不一定能適合每個成員國的需要。歐元國利用財政政策調整經濟的手段也受到嚴格的限制。若出現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某些國家可能因承擔不了義務而退出歐元國行列,如果勉強維持原來的歐元發行時刻表,則歐元可能成為弱勢貨幣。另一風險是各國為了達到趨同標準,皆采取了緊縮的政策,導致福利的減少和失業的增加。歐元發行后,若為了符合趨同標準繼續采取緊縮政策可能引發社會動蕩,若為了社會安定放松趨同標準,則可能使歐元成為弱勢貨幣。

一、歐元啟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從近期看,歐元的問世還不足以挑戰美元的地位,相反它將會促進歐美相互投資,有助于加強雙邊貿易關系。對美國來說,歐元是一件好事,它意味著美國可以增加對歐出口,因為歐元將使市場更加統一。許多美國大企業、大銀行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它們比歐盟某些同行的企業準備得還要充分。從1998年開始,美國的企業和銀行紛紛涌進歐洲,搶占市場。一些歐洲經濟學家認為,美國企業國際化。

程度高、實力強,能夠更充分地利用歐元帶來的好處。從長遠看,歐元啟動將使世界貨幣體系改變面貌,促使國際金融體系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歐元作為一種實質上穩定的貨幣,很快就會成為集投資、貿易結算和儲備三位一體的世界性貨幣,它會使國際貨幣體系改變面貌,使其趨于穩定、趨于合理,為防止世界金融危機發揮較大的作用。

1.歐元將使國際貨幣體系走向多極化。本世紀國際貨幣體系基本上是以美元為主導,美元在世經濟中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成為國際性結算、支付和儲備貨幣,其主導地位在近幾十年來一直未曾動搖過。據1997年有關統計表明,全球外匯儲備總額的59%是美元。歐元是對美元的一個挑戰,歐元將改變美元的主導地位,國際貨幣格局將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在投資市場上,目前美元的債券總額超過8萬億美元;歐元問世后,11個歐元國家的貨幣將轉換成歐元,使證券總額達到7萬億美元。歐元公債發行總額已相當于美元發行量的40%,歐元成為一種新的國際投資貨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2.歐元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地位將不斷增強。從國際貿易來看,歐盟15國對外貿易(不包括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額的20.9%,美國占19.6%。但長期以來美元作為國際貿易中的主要結算貨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占有60%的比重。美元的壟斷地位,使得美國可以長期維持匯率偏低的優勢以促進本國出口。歐元的啟動將極大地改變這一局面,使更多的國家能在國際貿易中獲得平等的機會。

3.歐元使世界貨幣體系趨向均衡和平穩。因為歐元是一種穩定的可依賴貨幣,是建立在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經濟政策之上的,它將迅速在世界市場上流通。隨著它的擴展,必將對世界貨幣體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從而在穩定金融市場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二、歐元對中國外經貿發展的影響

1.歐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商機。(1)人民幣對歐元的匯率優勢將擴大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2)歐元的使用將減少中國與歐盟結算的復雜性,節省成本、降低風險,擴大貿易,使企業長期發展計劃變得更加安全、穩定。(3)歐元啟動有利于改善中國外匯儲備結構。第四、歐洲資本市場的統一為我國籌集資金提供了便利。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中國企業和金融界可充分利用這個市場為企業發行歐洲債券和股票,以籌集低成本的資金。

2.歐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歐元畢竟是歐盟的貨幣,它的啟動自然首先是促進歐盟區內的經濟效益與發展。目前,這類影響主要體現在我國的對外貿易、外資利用及金融業發展上。(1)由于歐元區各國匯率取消,將使我國對歐出口企業無法實施基于匯率風險基礎上的差別價格戰略,因而將連帶承受歐盟征收反傾銷稅或削減配額的壓力。(2)歐盟是我國吸引外資的重要來源地區,但是長期以來,歐盟對外經貿活動中重貿易而輕投資傾向十分突出,對亞太地區,特別是對中國的投資占其對外投資份額很少。同時,歐元區內欠發達地區投資的優惠政策體現得更為充分,這又會吸引歐盟的部分對外投資發生回流。(3)對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壓力加大。(4)由于中國加入WTO,中國將面對歐盟要求全面開放證券、保險、銀行、信托等金融市場的壓力,加之歐元區內的銀行可能均采用集融資、信貸、保險、投資、證券于一體的全能型銀行模式,競爭力較強,這對于中國的金融業無疑加大了競爭壓力。

總之,歐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影響應給予足夠重視,特別是長期地看,歐盟的強大將使我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直接面臨著美國、日本以外的又一個極其強大的競爭對手、應加強對這一方面影響的長期追蹤與研究。

參考文獻:

[1]廖九如:歐元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生機

[2]張時玲:歐元走向、功能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篇2

中圖分類號:D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3-0076-01

摘要:歐盟憑借其成員國共同的地理、文化傳統、一體化經濟以及外交的趨同表明了歐盟是個實質性的國際體系單位。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國際環境塑造了歐盟,而歐盟的發展也改變了國際環境。同時在冷戰結束后,歐盟更是致力于發展自身力量。追求其集體身份在國際社會互動中的進一步牢固。本文試從歐盟自身經濟、政治、軍事、及成員國與歐盟自身矛盾的四點內因及經濟全球化、多極化格局和國際定位認可三點外部環境兩大方面討論當代歐盟在國際體系機構中的地位。

關鍵詞:國際格局體系;一超多強;經濟全球化

歐洲共同體/歐盟在兩極對峙年代臥薪嘗膽為國際體系的轉換打下基礎,國際體系的轉換反過來為歐盟在新秩序中的創造了條件,同時使其集體身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高度認可。而在冷戰結束后的國際體系機構中,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憑借其強大綜合國力,穩居霸主地位,雖然當下美國無法單獨主宰國際體系中的很多事項,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尚無其他力量能與美國進行實質上的挑戰。那么在此背景下的歐盟到底處于什么位置呢?

首先從歐盟自身來看,歐盟在經濟方面的力量相對于如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力量中心是明顯更強的,主要體現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適應國際多變進程等方面。在世界貿易體系中貿易相關規則的制定和多變談判議程的確定上體現了歐盟在國際經濟領域的強勢。但如果從政治力量這一角度,歐盟的實力較為缺乏。雖然“歐盟現在有能力對外采取自信的、獨立的行為”①,在國際行動中,歐盟沒有參與派駐索馬里、盧旺達、阿爾及利亞沖突地區的維和部隊,顯然是缺乏必要的權力的。由于歐盟成員國仍然保持著國家身份,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顯然,成員國對歐盟國際行為能力發揮產生了制約,具體來講,主要有三方面的問題:第一,國家與超國家權力之間的矛盾。歐盟一體化本質上是以群體行為代替或取代個體行為的各城,必然導致國家向一體化組織的轉移或讓渡。但目前的形式來看,各成員國的政策市要盡可能減少向歐盟過渡,成員國仍然是核心,在此狀況下,歐盟超國家權力的有限性決定了對外政策領域和行為能力的局限性。第二,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行為的基本動因,同時由于各國實力、地位、觀念、利益上的不同使得歐盟無法統一利益點,或者說無法通過各成員國的磋商、討價還價和協調而最終博弈產生結果,因此“歐盟對外能力的局限性主要來自成員國無法取得一致意見,有時候,成員國的對外行為反而成了歐盟發揮其作為一極的作用的反作用力?!雹诘谌?,由于歐盟內部存在三個大國,即英、法、德。其中法德間的關系尤為重要,近幾年來,德國與法國之間的分歧增多,對歐盟的發展及其行為能力的發揮帶來了負面影響。由此可見歐盟成員國對歐盟的一體化進程及在國際體系中地位的影響是不可小視的。

綜上考慮來看,歐盟作為一個新型國際行為體,雖然在經濟方面,有著超強的實力,但是在權力政治、軍事安全領域的行為能力是有限的,加之歐盟本身存在的一些制約性的矛盾的存在,使得歐盟在全球影響上及作用范圍仍有一定局限?!霸谝幏兜囊饬x上,歐盟像一個巨人,但在實踐中,它卻是一個矮子。”③

再次從外部環境的影響來看具體的歐洲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在一定社會生產發展水平、科技革命成果和國際分工發展基礎上形成的一個關系世界經濟全局的、長期的、客觀必然的歷史進程和發展趨勢。歐盟是經濟全球化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作為資本主義發源地的西歐,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已發展成為規模最大的一極。在歐盟內部,建立了統一大市場,基本建成了經濟與貨幣聯盟,取消了關稅和貿易壁壘。在國際上,歐盟大力推進貿易自由化。顯然,在經濟全球化的外因促進下,歐盟的發展更為迅速,并且充分利用歐盟強大的經濟實力,將歐盟的一體化進程加深加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歐洲一體化看作是經濟全球化的區域性表現。因此,歐盟很好的利用了經濟全球化這一浪潮,為經濟超強的地位加大了實力。從多極化格局方面來講,冷戰期間,歐洲處于夾縫之中,在美國的保護下首先解決自身的發展問題,對于國際事務多局限在經貿上。冷戰結束后,歐盟取得了較大的主動權,重新調整了發展戰略和對外關系,積極使歐盟的整體競爭力不斷提高,謀求歐盟在國際舞臺展現說話的聲音和政治地位。因此,歐盟與一系列國家或區域組織建立全面伙伴關系,與美國加強了跨大西洋伙伴關系,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與俄羅斯發展戰略關系。這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對于國際和平與穩定有著積極意義,也有利于促進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在這種對外關系的開展中,歐盟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也有了一定得提高。但是,這種提高是量上的提高,而不是質上的提高,并沒有使歐盟具備對抗美國的實力,因此,國際體系格局的重大改變沒有根本性的為歐盟帶來顛覆性的實力改變。

通過以上對歐盟內因的分析得出歐盟自身雖然具有經濟強大的是實力,但是非常尖銳的存在限制其國際地位的軟肋。從外因上看,由于世界各成員國的利益出發點各不相同,對歐盟的認可度并不是十分的。因此,可以得出,歐盟雖然是世界上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但它由于自身存在的諸多限制和國際背景的制約,使其國際影響力無法與傳統行為體如世界格局中的美國、俄羅斯相比。當然在未來發展趨勢來看,歐盟作為一個國際行為體,在世界舞臺上的活動將更加積極,也更加獨立。在內外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歐盟的整體國際行為能力及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將逐步增強,歐盟將繼續為歐洲和世界的和平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茂明,《歐洲聯盟-國際行為能力研究》,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姚勤華《歐洲聯盟集體身份的建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3]陳朝高編著:《歐洲一體化與世界》,時事出版社,1999年版。

[4] C.Hill(ed.),《National foreign policies and European Political Cooperation》,London,Allen&Unwin,1983

[5]Alim.El-Agraa,《The European Union:economics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2007.

注釋:

①參見Hazel Smith ,European Union Foreign Policy:What Is and What It Does,P.272

②俞正梁等:《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第250頁

篇3

楊麗琳(1976-),女,江西南昌人,江西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服務貿易。

摘要:文章對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四國服務貿易競爭力與貿易相似度進行經驗性比較,結果表明:印度在計算機及信息業、通訊業等新興服務業上具有國際競爭力;中國和俄羅斯在運輸、旅游、建筑等傳統服務業上具有國際競爭力;巴西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較弱,但相對傳統服務業,巴西的新興服務業更具競爭力。此外,中國與巴西、俄羅斯的貿易相似度較高,而與印度的貿易相似度較低。

關鍵詞:服務貿易;競爭力;貿易相似度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9)08-0074-06

收稿日期:2009-03-23

一、前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服務貿易迅速發展。從1980年到2007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從3650億美元擴大到32915億美元,27年間增長了9.1倍,占世界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4.3%上升至19.5%。隨著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總量中比重的不斷擴大,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正日益提高。由于全球服務業發展的嚴重不均衡,以美國、歐盟、日本為首的發達國家及地區一直在世界服務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長期處于劣勢地位。隨著世界新一輪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繼續推進,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還將不斷上升,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充分意識到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對本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并開始利用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

篇4

[關鍵詞]歐債危機 路徑 經濟

2009年,歐盟成員國希臘爆發嚴重的債務危機,隨后其他歐盟國家也開始陷入債務危機,首先是愛爾蘭、西班牙和葡萄牙,隨后蔓延至比利時和意大利,歐債危機產生的“多米諾效應”令歐元區面臨成立11年以來最最嚴峻的考驗。殘酷的危機使得諸多專家學者探尋歐債危機的深層次根源,并紛紛致力于歐債危機演變趨勢的預測,以期獲得最優選擇。本文探析了歐債危機的爆發的根源和影響,并就其演變路徑進行預測,只有看清了歐債危機的發債脈絡和趨勢,才能從危機中規避風險和尋求機遇。

一、 歐債危機根源

歐債危機發生后,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關注,人們紛紛對歐盟這個一體化程度最高的組織發生危機的原因進行了探討。財政部副部長李勇認為歐洲債務危機的根源是歐盟內在的制度缺陷。華夏基金張后奇認為歐債危機根源在于歐元區一直以來實行的高福利制度。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宋鴻兵的觀點是歐債危機的根源在于統一財稅權之爭。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說,債務危機和失業是政治精英們為政治利益所犯下的錯誤。筆者以為,歐債危機的爆發的原因不是某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各種因素合力的作用。

(1)外在根源:金融危機的深化

首先,各國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引發了債務負擔。08年美國金融海嘯之后,世界經濟持續動蕩,歐盟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一度陷入衰退。為保證經濟發展和就業,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尤其是過度積極的財政政策。歐洲各國為抵御經濟系統性風險的救市開支巨大,政府各項財政指標急劇惡化。部分國家多年財政紀律松弛、控制赤字不力,財政收支失衡的矛盾更為突出。目前歐元區16國平均赤字水平超過,各國財政赤字過高和債務嚴重超標直接引發了本次債務危機。

其次,評級機構煽風點火加速了危機蔓延。全球三大評級機構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美國政府的干擾控制,處于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考慮,評級機構不斷下調歐盟國家信譽等級。2011年7月末,標普將希臘評級從09年的A-下調到CC。9月,標普宣布,將意大利長期債務信用評級下調一個等級,從原來的A+降至A,同時給出了負面展望。11月,標普將匈牙利評級從BBB-/A-3'調降至BB+/B',展望為負面。信譽評級一方面使得投資者對歐盟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使得援助國對于出售援助歐洲舉棋不定,從而加速了危機的蔓延。

第三,投機資本、熱錢涌動沖擊了原本脆弱的局面。希臘債務危機爆發后,迅速蔓延至歐盟國家,投機資本和熱錢紛紛涌入歐洲,妄圖從中分一杯羹,他們一方面大量沽空歐元,一方面大批低價收購違約信用產品。投機資本使得歐盟的金融市場動蕩不安,也使得市場對歐盟失去信心。值得注意的是,涌入的熱錢和投機資本很多熱錢很多都是歐盟自身所擁有的。熱錢回流在某種程度上對緩解歐債危機又一定幫助,但是妄圖利用熱錢來解決危機無異于飲鴆止渴。

(2)內在根源:歐盟所固有的體制缺陷

第一,分散的財政政策和統一的貨幣政策導致調控失效。1992年,歐盟首腦會議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奠定了歐盟的制度性基礎。《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歐元區成員國必須上交貨幣政策權力,但是不必上交財政政策權力。分散的財政政策和統一的貨幣政策使得歐盟在進行經濟調控時,各成員國存在著“搭便車”的道德風險。一方面,分散的財政政策影響了歐盟的救援力度,當發生不對稱經濟沖擊時,歐洲央行無權調動各國的財力進行調控。即使歐盟成立的結構基金能向成員國提供一定的財政援助,但救助負債國家的決定可能引發道德風險,需要反復博弈和權衡。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一些危機國家選擇退出歐元區。另一方面,統一的貨幣政策限制了各國財政調控的空間,在歐元區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不對稱的框架下,由于貨幣政策統一上交,各國政府面對不對稱沖擊時只能依靠財政政策這一“跋腿”刺激本國經濟增長。

第二,剛性的福利制度和僵化的勞動力市場。歐盟歷來實行剛性的福利政策,承諾提高工資和養老金待遇是各國政黨爭取選舉勝利的常用手段,社會福利水平因此不斷上升,加上人口老齡化加速,政府財政壓力巨大,只能傾向于擴大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在勞動力市場上,強大的工會組織提高了單位勞動成本。強大的工會可與資方談判或通過罷工向政府施壓,導致社會工資水平處于高增長狀態,實際上提高了PIIGS國家的單位勞動成本,使其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盡失,無力與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競爭。

二、 歐債危機影響

就目前來看,歐債危機的影響僅限于歐盟范圍內,而且遭受重大影響的僅僅是歐盟成員國中的幾個國家。但是歐盟作為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體化組織,其受到的影響卻是全局性的,在此,筆者通過金融市場、外匯市場和貿易市場來闡述歐盟經濟受到的影響。

(1)歐盟金融市場持續動蕩,融資困難

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后,投資者恐慌情緒積聚,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出于避險需求,國際資本從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流向美國國債市場。全球資產價格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2010年1月到5月,PUGS國家中希一臘、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和意大利的股市市值分別下降了33%、 29%、11%和28,波詭云橘的國際金融市場使歐元區國家所面臨的金融。歐盟國家同期債務信用違約掉期CDS息差大幅上升,其中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息差創歷史新高,相關國家再融資成本迅速上升。

篇5

[關鍵詞]國際金融;格局調整;中國對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88

當今的世界經濟正在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隨著這個趨勢的變化,全球金融格局也相應地受到影響。美國作為曾經的金融霸主,現如今的地位已經受到嚴重的削弱,世界金融的部分格局漸漸地被歐洲所取代,亞洲的經濟發展也在世界金融格局分得“一杯羹”,面對變化如此快速的全球金融格局,現代中國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進行金融改革,我國的優勢是用較短時間就能完成發達國家多年才完成的事情,事物存在兩面性,這不僅是中國創造機會的時刻也是存在風險的時代,對此需要提出應對之策,以使我國能夠在此機遇之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將中國變為金融強國的目標。

1國際的金融格局發生變化

11標志

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逐漸蔓延到發達國家,根據相關資料表明,20世紀許多發展中國家多次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例如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金融危機,這些漸漸地蔓延到全球,美國在21世紀所爆發的次貸危機就是最好的證明,日本和歐洲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同時由于西方多數國家都有著高福利的政策和巨大的軍費開銷,導致長期以來入不敷出,造成了這些國家的債務危機。[1]

12美國的金融霸主地位呈現下落趨勢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后,地位得到極大的提高,在金融上美國取代了英國的地位,確立了美元直接和黃金、其他國家的貨幣掛鉤的貨幣體系,變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霸主,然而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后,美國在世界金融中的地位變得不穩定。但是根據美國的資本市場監管委員會的報告可以看出,縱使美國在世界金融上的影響力受到削弱,但其影響力仍不容忽視。

13歐盟金融受到嚴重沖擊

在金融風暴及債務危機的影響下,當今的歐洲銀行負債累累,某些國家宣告破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機,歐盟在此環境中經常性地出現經濟負增長,其金融受到嚴重的沖擊。

14日本所面臨的困境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日本受其沖擊,國際消費市場大幅度萎縮,出口貿易也有所下降,作為日本的兩大支柱性產業的汽車和電氣都無法避免地受到波及,日本的經濟在此之后也經常性地出現負增長,海嘯及福島核電站泄漏都嚴重削弱了日本經濟,估計日本經濟在短期之內很難恢復。[2]

15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地位日漸上升

次貸危機對于中國和印度的沖擊不是很嚴重,原因是中國和印度的金融業并沒有完全開放,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財富基金替代了對沖與私募這兩個基金,這說明以發展中國家作為主體的金融力量在不斷地壯大,并將在未來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發展中國家地位的提升對于現有國際金融體系是一種很大的沖擊。

2中國的相應對策研究

美國的次貸危機讓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意識到,以美國為主體的西方經濟主導地位不再穩定,美元也無法再處于等同國際貨幣的地位,發展中國家在過去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現如今由于次貸危機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在實力大部分保存的情況下,地位開始日益提高。中國作為其中的代表,需要對當今的形勢作出相應的調整,以此發展自己,走符合國情的道路,主要方法有下面幾種。

21打破資本市場的限制,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的經濟

開放型的經濟是中國能否在全球經濟中獲得更高地位的保證,開放國內市場,用積極的態度去參與經濟全球化以此來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當前的國際經濟市場關系錯綜復雜,各方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壓力巨大,對此需要積極地制定相關策略以使國內的資本市場最大化的開放,將國際間的競爭壓力轉為我國發展的動力,促進中國經濟的騰飛,進一步將產業開放領域以及業務的范圍擴大,使中國的經濟和世界的經濟得到更深層次的聯系,并且還要加強風險的防范體系,保護國內的經濟不會受到外部的沖擊。[3]

22加強金融的監管工作

我們放開金融的范圍不代表著放開金融監管,金融監管的力度應該不降反升,政府對于金融的監管是符合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的,這可以穩定金融的環境。金融行業是一個大眾性產業,金融等機構所經營的“商品”是社會上的貨幣資金,銀行作為支柱以高負債來運營,這就會面臨許多的風險,而且風險還有傳播的特性,若不對金融進行監管,就會導致金融業的發展存在極大的風險性,會產生極為嚴重的損害,為此需要加強對于金融的監管工作,同時要對金融創新進行鼓勵,通過把握好金融監督和創新使我國的金融穩定地發展。[4]

23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M程

我國的人民幣在當前的形勢下地位逐步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國際化是人民幣的最終發展目的,這也是發展的必然。雖說人民幣在國外流通的數量不少,但是距離國際化還是很遙遠的,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國內金融市場不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不夠是原因之一,為了加快我國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需要中國不斷地發展自身經濟,在合適的時候,把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提升我國的經濟地位。

24轉變當前的經濟增長方式

金融危機過去之后,每個國家都在培育新興的產業,積極地對經濟增長做出調整,金融應該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中承擔起必要的責任,明確轉變的方向以及重點,在融資方式等方面做出創新,把科技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根本,加大對于科技的投入,在教育的投入上加大對資源的合理性開發、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積極地改善當前的金融管理方式,創造好的金融環境以及信用氛圍,對經濟的增長起到幫助作用。

3結論

當前的形勢是機會和風險都存在于國際金融市場,在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嚴重受損的同時,也讓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有了登上國際金融舞臺的機會,發展中國家的實力得到了保存,中國作為其中的代表,應該抓住機會,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金融離不開中國,中國的金融資產規模占據了很大的比重,中國要想發展就需要抓住當今的機會,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完善自身的金融市場,加強對內對外的金融發展,提高我國的國際金融地位,掌握話語權,為中國的崛起提供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郭盈利國際金融格局調整及中國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4(6):105-106

[2]林小斐中國對國際金融格局調整對策分析[J].技術與市場,2016(3):163-165

篇6

關鍵詞:美歐;自由貿易區;TTIP

從20世紀90年代起,美歐就意欲將雙邊關系推進到跨大西洋自由貿易的高度,可由于美歐一直致力于同新興經濟體建立經濟聯系,并滿足于目前的雙邊關系,以至于美歐自貿區的構想多次被提出卻也多次被擱淺。2013年2月上旬,美國總統奧巴馬,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以及歐美理事會主席范佩龍分別在華盛頓和布魯塞爾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在6月份開始以美歐自貿區為核心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TTIP)的談判,并計劃于2014年締結協定,此時美歐自貿區的構想才真正踏上了落實階段。

盡管在6月18日結束的八國集團峰會上,美歐完成了美歐自貿區的首輪談判,但美歐兩國在農產品補貼、技術保護、監管制度等問題上相持不下,使得不少人擔心自貿區的談判可能最終還是“如同唐吉可德對他的公主達西妮亞的渴望”那般成為一種幻想。但美歐計劃在兩年之內排除談判障礙,促成美歐自貿區的形成,可見美歐堅定的意志,這使我們不得不回到自貿區談判的初衷來考量美歐促成自貿區的堅定意志。

一、刺激經濟增長,“抱團”度過經濟“寒冬”

近年來,美歐經濟一直深陷金融危機的泥潭,盡管美歐采取了財政和貨幣政策挽救瀕臨危機的國內經濟,但作用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財政和經濟政策的邊際效應在不斷減少,因此美歐抱住了貿易這根“救命稻草”。

美歐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者經濟產出占全球總產出的一半,雙邊貿易額約3.8萬億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美歐還互為最大的投資者,美國公司在歐盟的投資近2萬億美元,為其在亞洲投資的3倍,歐盟企業在美國的投資達到17萬億美元,是其對中印兩國投資總額的8倍。因此,這個擁有8億人口的自貿區一旦形成,就會成為全球規模最大且價值最高的自貿區,它們的一體化措施也無疑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潛力。

盡管美歐的關稅水平已經很低,平均關稅僅為4%,但由于其貿易總量的基數龐大,小幅的關稅削減也將會帶來巨大的貿易增量。據歐美專家測算,若進一步削減關稅,即從目前平均約4%逐步減至零關稅,那么到2027年前,歐美經濟將從中收獲0.4% -0.5%的年增長率,相當于歐盟GDP年增860億歐元,美國年增650億歐元;消除50%的非關稅壁壘,將可為歐美經濟分別帶來0.3%和0.7%的年增長。不難看出,這一措施通過取消關稅和降低貿易壁壘實現交易成本的減少,有助于美歐走出經濟困境。前美國貿易副代表卡蘭?巴提亞就稱,美歐自貿協定是不用花納稅人一分錢的“最大的尚未使用的刺激手段”。

二、對抗新興經濟體,維持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

目前,全球的經濟發展呈現東升西降的趨勢,美歐同時遭遇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劇烈沖擊。盡管美歐國家仍占有世界經濟產出的一半,但經濟發展明顯動力不足。以2008年金融危機劃線,危機以后美歐的經濟總量下降到47%,貿易比重從47%降到29%,而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卻從9%上升到20%。

二戰以后,美歐基本壟斷了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執行,發展中國家為了融入世界市場,不得不接受偏向于發達國家的經濟規則。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的增大,它們在國際經濟領域討價還價的余地也越來越大。美歐感覺發展中國家漸漸失去控制,不愿按照美歐的利益要求行事。同時美歐也擔心經濟力量對比變化將引發權力轉移,如果美歐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例持續下降,主導世界經濟秩序的權力資源最終將會轉手給新興國家,自己將會處于經濟博弈的下風。

現今美歐實力下降,依靠一己之力已經無法扭轉局勢。為了維持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導地位,美歐拋出了自貿區構想,試圖整合美歐資源,相互借力,對抗新興市場的挑戰,維持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正如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日前的題為《2030年全球趨勢:可能的世界》的報告中所言,如果目前的趨勢保持下去,亞洲的全球勢力很快就將超越北美和歐洲。歐洲和美國前所未有地更需要對方,這使得加強跨大西洋合作變得至關重要。

美歐自貿區一旦建成,他國出口到美歐的商品會在一定程度上被美歐自由貿易所取代。貿易轉移效的產生使得新興市場與美歐的貿易受到沖擊,貿易額有大幅降低的可能性,而由于區內國家的關稅水平很低,盡管貿易由高效率的區外轉入效率較低的區內國家,區內國家仍會從中獲利。這就給其他國家傳遞了一個信號:美歐自貿區是一個新的富人俱樂部,貿易轉移效應可以作為美歐制約新興經濟體的有效手段,增加美歐同區外國家的談判籌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歐自貿區似乎超過了傳統的經濟意義,蘊含了“經濟北約”的意味在里面,美歐試圖借此抵御外部挑戰,謀求經濟上的均勢。

三、包抄多哈談判,建立利于美歐的經濟規則

戰后的世界經濟體系主要由美歐國家建立推動,他們傾向于在自由貿易基礎上建立全球多邊貿易機制。但近年來,美歐越發感覺在它們看重的多邊框架下自身獲益并不多,卻承擔了繁重的維持世界經濟秩序的任務。反而是發展中國家憑借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和自由貿易的便利條件,在全球貿易中獲得高額順差,成為多邊體制真正的受益者。因此,美歐意欲重塑新的國際經濟體制。

美歐本來將重建國際經濟體制的厚望寄予多哈談判,但由于南北方國家的利益糾紛難以協調,一直僵持不下,多哈談判已于2006年7月宣告“無限期”推延。所以,美歐決定另辟蹊徑,從雙邊貿易領域尋找突破口,側面包抄多哈談判,于是美歐自貿區的談判被迅速推進。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談判側面包抄世貿組織框架下的全球多邊自由貿易談判,這一策略美國歷史上早已成功實施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與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的進展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為此,美歐共同成立“高級別工作組”,該工作組的職責是確定哪些政策和措施應該包括在美歐自貿談判中,建議確立最終的合作框架,統一美國標準和歐盟標準,利用規則的“溢出”效應,使美歐標準擴展為全球通則。而美歐自貿區宣稱自己是“立足于下一代”的貿易新體制,其制定的高規格環境標準、知識產權標準、勞工標準等,給想進入美歐市場的企業提高了門檻,增加了美歐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除此之外,美歐自貿易區一旦建立,其33萬億的經濟總量無疑會產生強大的示范效應,它所采納的經濟準則有可能成為未來地區甚至全球貿易區規則的新范本,美歐也將進一步鞏固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方面的壟斷地位和話語權。

盡管美歐對于自貿區的談判有強大的決心,但美歐產業結構的相似性以及市場保護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南轅北轍的標準,都將使美歐自貿區的談判任重道遠。為避免自貿協定流產,美歐有可能通過討價還價最終達成一個“縮小版”的美歐自貿區――歐美相互承認對方的標準、審計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兼容,并對農業等敏感領域做出例外處理。

鑒于美歐推動自貿區的動因多元,既有拓展多邊貿易格局的打算,也有建立關稅同盟的考慮,因此美歐自貿區的到底會成為怎樣的經濟體還不得而知。它有可能發展成為新的貿易保護主義的載體;也有可能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抑或是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但可以確定的是美歐自貿區將給將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產生重要影響。

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也應該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保持對美歐貿易的主動權。一方面加速經濟轉型,提高自己的產業競爭力,力爭參與到美歐自貿區規則的建設中;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與其他國家的自貿談判,努力營造自己的自由貿易體系,減少對于美歐自貿區的依賴。

參考文獻:

[1]樊瑩.國際區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

[2]歐美經貿關系課題組.評歐美“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前景[J],現代國際關系,2013年第3期

[3]余翔,朱琨.美歐自貿區談判前景及其影響[J],國際研究參考,2013年第5期

[4]盧寶康. 跨大西洋伙伴關系正經受考驗[N],文匯報,2012年3月28日,第7版

篇7

值的原因。

一、從經濟學角度看美元貶值與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一)各國貨幣匯率之爭本質上就是貿易問題之爭。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旨在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歐盟對中國施壓,同樣也是為了縮小日益擴大的歐中貿易逆差。據有關統計資料,2007年前9個月中國對歐洲的貿易順差達948億美元,幾乎占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一半,同時中國成了歐盟唯一的貿易逆差來源。據歐盟統計,其2006年對華貿易逆差高達1,280億歐元。對此,歐盟認為人民幣的相對貶值一方面使歐洲國家的對華出口相當不利;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國的商品進入歐洲市場比進入美國更容易。如自2006年初以來,中國對歐盟出口同比增長約40%,特別是2007年以來,由于美國經濟放緩使中國對美出口增速有所下降,而中國對歐盟出口則迅速上升。在此情況下,一些人把歐盟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歸咎于人民幣對歐元的貶值就不足為怪了。

(二)國內外資本利差所引起的套利活動導致資金國際間的流動,而資本流動又引起外匯市場供求變化,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依此套利理論,當一國利率高于他國利率水平時,該國金融資產將增值,這對本國和外國的投資者都具有吸引力。通常情況下,一國利率提高、信用緊縮,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引起貨幣貶值。目前,由于我國央行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多次加息,客觀上已使得目前相對較高的人民幣利率水平吸引著套利資本大量涌入我國,成為拉動人民幣升值的又一因素。

(三)世界經濟存在嚴重的需求不足與結構不平衡問題。新世紀以來,整個世界經濟不景氣。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美國,在其經歷了八年經濟持續增長之后,隨著高科技產業泡沫的破裂也陷入衰退。據統計,2001年底美國失業率高達7%,“9.11”事件的發生更是使其經濟雪上加霜,美國經濟復蘇遙遙無期。而日本自從《廣場協議》簽訂之后,經濟一直萎靡不振,近些年又經歷了金融、房地產泡沫的破裂,以及嚴重的結構問題令其經濟持續低迷,至今也未有大的起色。歐洲地區經濟近來也不景氣,失業不斷增加。昔日生機勃勃的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速度緩慢,還未完全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拉美國家經濟則因金融與債務問題,發展速度大不如前。生產能力的相對過剩與不平衡的結構縮小了世界經濟的政策空間,貿易摩擦不斷,保護主義抬頭。因此,世界性的需求不足與結構不平衡是形成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的一個深層次原因。

二、從匯率制度角度看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有學者認為,從理論上來看,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反映的是市場的供求關系。但從現在實行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看,由于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與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的突出特點,使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缺陷,從而導致人民幣匯率基本上體現的是政府意志而非市場的供求關系,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匯率。人民幣的強制性結售匯制度限制了出口企業和居民個人的外匯留存,抑制了外匯需求,造成虛假的“供”大于“求”,使人民幣匯率難以反映市場實際供求狀況。強制性結售匯制度是在擔心人民幣貶值時出臺的,在有升值預期時,這種制度會導致外匯儲備的被動增加,強化升值的壓力,進而造成了一種不對稱的外匯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劇了人民幣匯率的上升。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巨大,2007年底外匯儲備達到15,282億美元,近年增長相當快。

三、從國際政治角度看美元貶值與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一)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國際政治問題。西方國家頻頻逼迫人民幣升值出于多種原因:嫉妒、轉移國內對當局的指責或為了爭取國內制造業的選票等,如西方國家簡單地將人民幣幣值水平與其本國制造業的衰退聯系在一起,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原因是認為中國實行的“盯住美元匯率”政策,使美元貶值的積極效用沒能全面發揮,只是“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刺激了中國產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貶值的同時,美國外貿逆差卻創出了4,352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對華貿易逆差達到1,031億美元。但事實上,美國外貿逆差劇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國產業結構調整、對外直接投資擴大、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長,以及美元貶值的J曲線效應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國內有專家就認為,歐美明知人民幣升值對改善其國際貿易狀況起不到多大作用,但仍然不遺余力地促壓人民幣升值,原因之一是打擊中國“世界工廠”的競爭力,使中國制造難以形成企業優勢,從而削弱與歐美銷售商的議價能力,中國廉價勞工就必須永遠為歐美經濟沒完沒了地服苦役;二是通過人民幣大幅升值和不斷加息,使得全球熱錢投機中國,誘發國內流動性嚴重過剩,資產價格飛漲,并在泡沫頂峰時再做空中國,重演日本式金融危機。而在這場大國間貨幣博弈中,美元是螳螂捕蟬,歐元則是黃雀在后。

(二)金融霸權作為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的延伸,美國憑借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隨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強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斷獲取霸權利潤,維護其“金融霸權國”地位。美國通過美元貶值,既能減輕其外債負擔(每次美元大幅貶值都能使美國債務減少1/3),又能刺激其產品的出口,遏制中國商品的對美出口,還能轉嫁其各種經濟危機,是其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

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本質就是要借人民幣升值和美元貶值,對中國發動一場史無前例的全世界的美元對中國人民幣的戰爭。戰爭的目的就是要瘋狂的掠奪中國的財富,以此遏制中國的崛起,或者摧毀中國的經濟。這場戰爭其表層的原因就是中國外貿的巨大順差,和美國外貿的巨額逆差。為了降低美國的貿易逆差,通過逼迫人民幣升值來補償美元的貶值。但時,陰謀的政策總是相輔相成的,幾乎就在人民幣升值的同一時間,國際石油價格也開始了猛烈的上升(直到現在人民幣升值尚不能抵消油價的增長)。據報道,現在世界上石油的供應量,遠遠超過需求量,油價不斷上漲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這場由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和放任美元貶值所挑起的戰爭,使得全世界持有美元的國家和公司以及個人都在想方設法掠奪中國的經濟財富所造成的。

(三)關于“亞元”問題的討論,近年來越來越熱,誰來主導未來的亞元已變成一個日益敏感的話題。由于1985的《廣場協議》使得日本經濟十年來萎靡不振,因此日元充當亞洲貨幣主導的可能性在變小。而中國由于經濟高速增長,已經逐漸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幣的價值日趨明顯,在中國周邊國家已經開始形成一個“人民幣地帶”,導致日本對此憂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對華出現50億美元順差的背景下,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提出議案,提請七國集團通過“與1985年針對日元的‘廣場協議’類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幣升值,將全球壓制人民幣升值的聲浪推至頂峰,目的就在于想通過人民幣升值,打垮人民幣對日元的挑戰,確保日元的未來主導地位。

篇8

1996年世界經濟平穩發展、運行良好,總體形勢好于1995年。預計1997年將保持較強增長勢頭。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1996年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8%,高于1995年增長3.5%的水平。1997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可達4.l%。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和預測,1995、1996和1997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l%,2.3%和2.5%。美國經濟實力回升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從1993年到1996年,美國經濟持續4年增長,年均增長率達2.6%;失業率從1993年1月的7.1%降至1996年9月的5.2%,4年來增加了1070萬個就業崗位;聯邦財政赤字從l992年度的2904億美元降至1996年度的1090億美元,4年來減少63%;勞動生產率(非農業部門)從1993年的0.2%提后到1996年上半年的0.9%;出口大幅度增加,1993年增長3.7%,1995年增長14.6%,1996年頭7個月增長7.8%;通貨膨脹率繼續控制在3%以下的低水平。預計1996年美國經濟增長串可達2.6%,高于1995年2%的增長水平。

美國將發揮重要作用

美國從80年代初開始的經濟政策大調整已見成效,并繼續發揮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擺脫了“滯脹”困境,走上了低通貨膨脹條件下的經濟持續增長;從后工業社會邁向信息社會;在全球競爭力提高,美國已連續三年成為世界競爭力最強的國家。美國經濟中仍面臨平衡預算、社會福利機制和外貿逆差等問題。但是,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勢頭不會很快逆轉,美國經濟實力和地位正在回升和提高。不少人預測,美國將對國際經濟和國際市場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歐共體的經濟增長將放緩

歐盟15國經濟平均增長率將從l995年的2.5%降至1996年的1.6%。歐盟經濟增長速度突然放慢的主要原因,是歐盟國家采取緊縮財政政策造成的。歐盟國家已達成一致,決定歐圳統一貨幣自1999年1月1日如期實施。歐盟國家為了按時“達標”。爭取第一批進入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實行歐洲單一貨幣,相繼采取財政緊縮政策。歐盟多數成員國存在高財政赤字、高社會福利和高失業率、產業結構、產品競爭力不及美國和日本。采取緊縮財政政策對歐盟經濟造成沖擊。但是,歐盟各國經濟趨同的努力將促進歐盟經濟增長,從長遠看利大于弊。歐盟委員會認為,歐盟多數成員國已作出了“驚人的努力”,尤其是減少財政赤字。歐盟經濟一體化出現了今人鼓舞的進展。歐盟委員會預測,1997年和1998年歐盟國家經濟平均增長率可分別達到2.3%和2.8%。明顯高于1996年的增長水平。

日本經濟尚在調整

從1991年到l995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長率為0.6%,在發達國家中是最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1996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為3.5%,但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達不到這樣高的增長水平。政府采取的景氣對策,力度較強,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日本經濟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如泡沫經濟破滅的沖擊、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影響、國內地震等突發問題造成的損失,最根本原因是日本式體制已陷入疲憊狀態,日本經濟正處在大調整時期。預計1997年日本經濟增長率也不會很高。國際社會關注的不是日本經濟近期增長速度,而是日本向何處去。日本從1968年明治維新到1997年前后僅用40年左右時間就完成了西歐經歷的200年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和產業革命的兩個過程。二戰后,日本是在一片廢墟上重建經濟的,日本經濟從1956年起飛,到90年代初,用不到40年時間又重新崛起,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上第二經濟大國。種種跡象表明,經過調整后,日本經濟將進入第三個增長期,特別是日本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后將奉行什么樣的對外政策,這是國際社會都在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

發展中國家增長率仍然高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和預測,1995、1996和1997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9%、6.3%和6.2%。明顯高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水平。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總體實力地位上升。拉美經濟曾經歷80年代“失去的10年”,進入90年代后又受到短期資本(“飛燕式”資本)大進大出的影響。聯合國拉美經濟委員會預測。l996年拉美經濟增長率可達3%左右,大大高于1995年0.6%的增長水平。拉美經濟在經歷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機的沖擊后,已恢復正常發展。拉美自然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未來10年可能是拉美“有希望的10年”。發達國家都在擴大同拉美國家的合作、開拓拉美市場。日本認為“掌握21世紀地球發展關鍵的是南美各國”,并正在強化對抗美的經濟外文。拉美經濟不穩定因素之一仍是外債問題。1996年拉美外債總額將高達6220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6%,這是需要拉美國家和國際社會認真解決的一個問題。

曾是多災多難的非洲大陸,經濟形勢已開始好轉,1996年和1997年非洲經濟增長率都將達到5%,忘于I995年3%的增長水平。這個經濟落后、但資源豐富的大陸重新引起西方國家的重視。美國官方宣:“現在是美國同歐亞爭奪地球上這個尚未開發的最后一個市場的時候了?!?996年初,克林頓政府提出了“對非洲國家貿易及開發的綜合政策”,通過“商業外交”改變其在非洲市場占有率不足10%的落后局面。非洲經濟能否持續發展,關鍵是非洲大陸能否保持穩定和加強合作,48個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起色不大。這些國家的人口已超過5.7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00多美元,它們的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己從20年前的0.8%降至目前的0.4%。國際社會有責任支持它們應付挑戰和發展經濟。

亞洲經濟增長速度在放慢

在發展中國家,亞洲經濟增長速度在放慢,引人關注。1994、1995年亞洲經濟增長率仍分別達到9.l%和8.6%。但是,1996年和1997年亞洲經濟增長率將分別降至8%和7.5%。亞洲經濟速度放慢主要是由于東亞經濟增長減速。自70年代以來。東亞一直是世界上經濟最活躍、增長最快的地區。東亞產值已占世界總產值的25%,東亞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和投資市場之一。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1995年經濟增長率仍高達8.5%,但是,1996年經濟增長率將增至8%。1997年有可能進一步放慢。東亞經濟增長放慢的外部原因是國際市場上半導體、計算機和其他電子產品需求變動,受此影響新加坡經濟增長率將從1995年的8.8%降至1996年的5.9%。隨著電子產品需求回升,1997年新加坡經濟增長率可達7.3%。但是,東亞經濟增長減速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政策調整所致。東亞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一方面是經濟規模正在迅速擴大,另一方面也積累不少問題,如基礎設施滯后、通貨膨脹壓力增大。中國、韓國和東南亞國家相繼調整政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增長速度同質量、效益統一起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視保護環境,實現低通貨膨脹條件下的經濟持續增長。東亞經濟增長速度放慢正是東亞經濟走向成熟的標志。但是,東亞經濟增長率仍將大大高于其他地區。

俄羅斯經濟仍難走出谷底

篇9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會與世界銀行年會10月7日在伊斯坦布爾雙雙落幕。繼9月下旬美國匹茲堡的G20峰會之后,此次接踵而來的年會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主要在于世人對于IMF的改革憧憬。然而,會議的結果難盡如人意,IMF在后危機時代的定位仍不明朗?;厥装肽昵癐MF春季會議之時,各國聚首共商應對危機之策的心情是何等急切,更覺當前改革時機不可錯過。

應當承認,此輪全球金融與經濟危機發生,恰與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國際金融系統性監管的缺失直接相關,更顯示出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缺乏外部性考量的惡果。為避免風暴再次襲來,防止全球經濟陷入大蕭條,各國協調有力的政策干預勢在必行。世人由此寄望于IMF改革。以其常設性機構的性質,以其擁有的大量專業人才和經驗,以其可處理國際金融經濟的具體事務的實力,以其可對成員國經濟政策實施監督并提出政策建議的功能,更以其186個成員國的廣泛的代表性,IMF成為惟一一家“既著眼于實體經濟又著眼于金融體系的國際機構”(總裁斯特勞斯-卡恩語)。盡管在過去的危機干預中也曾有不成功記錄,但這家國際金融機構在此次危機中通過對借貸方式的若干調整顯示功效,確已重新回到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心(參見本期封面文章“需要怎樣的IMF”)。

然而,IMF到目前的改革仍相當有限,斯特勞斯-卡恩所主張的“全球最后貸款人”角色,并未得到其事實上的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的熱烈響應。至于IMF在危機后時代的重新定位,與會各方也未達成具體共識。在這里,各國利益的分歧包含了一種必然,改變國際金融秩序、重新分配利益需要更充分的時間進行評估。然而,隨著危機淡去,國際合作共識壓力正在減低,現狀仍不能不使人擔憂。世人由此期盼世界主要國家積極行動,盡早打破可能存在的僵局,主動選擇未來走向。

在IMF諸般改革中,目前最重要的改革正是治理結構的改革。如無公平、合理的治理結構,則加強IMF對成員國經濟金融等政策的監督,把各國的大量外匯儲備集中起來交給IMF管理,無異于將金庫的鑰匙拱手讓人,各國自然難以接受。在治理結構改革中,份額改革又是核心議題,其難點在于:既要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轉讓至少5%的份額,又要滿足從份額高估的國家向份額低估的國家轉移,并且要求份額反映各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這個“多維度”目標難以實現。雖轉讓份額共識已建,但建立份額決定機制仍局勢難明。

篇10

Abstract: Now China's export enterprises are facing the situation of "large-scale, high status, poor structure, poor level". For this situation, the paper proposed a series of measures, in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hina's export enterprises.

關鍵詞: 出口企業;現狀;措施

Key words: export enterprises;current situation;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74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2-0218-02

1 當前我國出口企業面臨的現狀

1978年我國出口排名占世界上第34位,2007年占世界排名的第二位。在目前的形勢下,外貿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大,與消費投資共同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大主力軍。而且我國對世界貿易的貢獻也在逐年攀升,不斷加大,成為世界重要經濟體的重要合作伙伴。2007年,我國的出口量拉動我國的經濟增長2個百分點,可是到了08年,情況突然惡化,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到了09年出口對拉動經濟增長幾乎沒有貢獻,嚴重的話還會拉低經濟的增長。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對當前的出口問題有一個認識,就是規模看起來很大,地位也很高,但是結構差,水平也差。我國出口的“規模大、地位高”,就我國出口年均遞增16.8%而言,是遠高于同期世界貿易8%的增長水平。1997年我國的出口規模實現了歷史的突破,成為了世界十大出口國家之一,出口規模呈上升趨勢,而且趕上了當年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的出口規模水平,到了2007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還要大。其中我國的經濟增長,有1/5甚至以上是因為出口拉動的,通過出口也促進了國內的產業調整,加快了我國全球化的步伐,因為我國出口的產品是勞動密集型的,這也為我國創造了大量的崗位,緩解了就業壓力。水平低,結構差說的是在我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中,只有三成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七成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則反之。根據海關的推算,在外國進口的機床的價格高于我國出口的機床的價格的132倍;而且我國出口方式比其他國家單一,都是靠買賣輸出的,而跨國公司的商品靠的是資本輸出和生產本地化實現的;再有是我國的出口企業缺乏管理,目光短淺,投入和產出都很低,無法抵抗市場的風險能力。規模大,地位高的特點說明我國的出口貿易在世界貿易中占的份額比較大,在世界出口貿易中的位置比較重要,相對的這也反映出了我國對對外出口的依賴性大,如果沒有了出口,會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水平差,結構差也充分顯示了我國在對外出口上遇到的問題,需要進行變革。

2 對出口企業不利影響的因素分析

總體看,在影響出口企業經營的不利因素中,各因素的影響力從高到低排序為外需減少、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漲、產品價格下跌、出口退稅力度不夠、融資困難、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和內需減少。外需減少是金融危機影響最直接的表現。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推動出口產品成本上升,從而削弱了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進一步加劇了外需下降的影響。產品價格下跌是外需減少的結果,導致企業出口利潤下降。企業在危機面前融資困難,對于中小企業難上加難,融資難將導致企業經營難以持續。分行業看,外需減少、人民幣升值和產品價格下跌固然是各行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此外,對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如紡織、服裝、鞋帽及相關制造業,金屬、礦物冶煉加工,醫藥及相關制造業,農副食品、飲料、煙草制造業和汽車及相關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也是排進前三的影響因素。

3 我國出口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

3.1 出口市場多元化 在過去的50年里,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僅包含幾個主要國家相互貿易的經濟環境發展成為一個實際上包含了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全球化性的市場。這一過程見證了一些強大國家的興起,其雄厚的經濟實力把它們推向了這個時代的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心。這類國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由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國組成的G7?,F在整個G7的GNP比全球的一半還多。在下一個50年里,各國經濟的規模、發展狀況還將經歷劇烈的變化。特別要注意的是,數據顯示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被稱為BRIC的經濟體——會成為世界經濟中更大、更強的一股力量。的確,在當前的趨勢以及合理的規劃下,且不談墨西哥、韓國、土耳其和印尼這些新興經濟體,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四國國內所產生的經濟增長,無論從單個國家看還是從這四國構成的整體看都會在未來的幾十年中使其成為世界經濟中更強大的力量。特別是到2025年,BRIC四國的經濟總量將到達G7的一半左右。對于我國來說,出口市場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主要是指美,歐盟和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對他們的出口額占我國的出口額的47%,另一個市場主要是以俄羅斯,東盟,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它們占我國外貿出口總額的30%。自從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以來,美元價格上漲,世界經濟凋敝,我國對外出口數量一直都在下降,在發達國家方面,我國的零售額出現負增長,而且這些國家的情況還在持續惡化,失業率一直在增加,因此負增長還會持續,對我國的出口造成嚴重影響。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經濟衰退必將嚴重影響中國的外部需求。從歷史數據來看,近10年間中國出口出現過兩次大幅下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的實際出口增長率下降接近15個百分點;2001年美國IT泡沫破滅期間,中國出口下降接近25個百分點。面對歐美市場衰退,出口企業應開拓新的市場領域,爭取把損失降到最低。從目前來看,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增速下降最為明顯,對歐盟、日本次之,而對拉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地區的出口金額則影響不大。我們應有意識開拓新興市場,增加與BRIC國家的貿易往來,通過新興市場的增長來彌補發達市場的下降,借助市場多元化減小金融危機的影響。

3.2 積極進行產業升級 如今企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我國出口的產品一直以低技術,低價格作為拼殺手段的話,在當今的世界貿易中很難生存,我們要大力發展科技,進行技術創新,對品牌建設積極進行升級,將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如果國家一直這樣發展的話,經濟一定會再上一個臺階。正如,東莞穎祺公司的服裝產品90%出口,雖然2009年以來紡織業頻頻遭受不利因素的打擊,但該公司上半年的接單量從以往的300萬件上升到600萬件,全年產量預計將從2008年的600萬件上升到1200萬件。其服裝出口量保持大幅增長,正是得益于企業的升級轉型。

3.3 主動開展跨國收購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為我國企業海外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另外,因為美國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部分企業因此陷入了暫時的困境,這樣增強了原股東出售的意愿,降低了美國企業的估值,更削弱了美國國民和政府對外資并購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態,從而降低了收購的政治風險,其他歐洲企業也有這種情況。這就給我國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并購機會,并購這些外國企業加大了我國的科研能力促進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例如雅戈爾在美國收購了POLO等系列男裝品牌,將其產品和品牌都收入囊中,不用再花金錢和時間成本創品牌,有助于增強雅戈爾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4 做強品牌轉內銷 我國的企業正面臨著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原材料上漲等帶來的問題,價格的提高遠遠趕不上成本的提高,企業已經沒有了價格低的優勢,因此許多國內的企業開始轉攻內地市場,做強品牌。從大的方面來看,我國國民經濟的整個結構正面臨著大的調整,擴大內需成了主要方面,出口投資變成了次要方面,因此,出口企業轉攻內地市場是順其自然的事,可是轉型也是很艱難的,需要強的策劃執行管理能力,資本的投入,需要了解市場的需求,但如果這些出口企業不進行轉型的話,只能面臨破產。

4 結語

我國的出口貿易20年以來,只有1993年出現貿易逆差,對外出口下降,而1996年、1998年和2001年因為國內整個大的經濟背景不景氣,使出口轉進口,順差的增速下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對外貿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因此國際形勢對我國的經濟影響很大,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我國的出口國家的經濟衰退會導致我國經濟很大程度上的回落,在這樣的形勢下,人民幣升值,成本的增長,出口國家的經濟蕭條,是對我國出口企業的一次考驗,國家和政府如何應對解決這種情況,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1]高虎城.對我國出口現狀的基本認識[N].新聞公報,200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