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作總結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4: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作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礦山環境保護 綜合治理 資料搜集 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 TD16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4-233-1
1概論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就是評估礦山建設及生產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制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采用工程和生物等手段使礦山環境得以恢復或重建的技術方案的總稱。這是一個涉及礦山地質、礦產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地質災害、巖土設計、結構設計、綠化設計等多學科的工程,目的是通過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為礦山環境保護、規范化管理和礦山生態恢復提供依據。
要做好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主要是通過收集資料和對礦山范圍及其周邊進行野外調查。資料的搜集可以明確礦山地質環境條件,現狀調查可以查明現狀條件下礦業活動引發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從而為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規劃方案打下堅實的基礎。
2資料搜集
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資料搜集,應該包括地質資料、水文資料、礦山資料、礦山設計資料、礦山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治理成果資料等。
2.1地質資料主要包括:礦區普查地質報告、礦區勘探地質報告。
(1)通過這些地質資料可以了解礦區所處行政區地理位置、地理坐標;周圍交通及基礎設施、城鎮鄉村;氣象、水文;地形地貌(主要是所處地貌單元,地貌形態特征,特別是與礦山工程有關的微地貌特征以及周圍可開發利用的地貌景觀資源);土地類型及植被情況。
(2)可以概略了解礦區區域地層巖性和巖漿巖、變質巖的分布。
(3)可以詳細了解礦區地層層序、厚度、巖性、產狀、相互接觸關系,含礦巖系中的含礦層位及其走向、傾向,礦層(體)產狀、形態特征及空間分布,巖漿巖的種類、規模、分布范圍,特別是成礦后期對礦體(層)和圍巖造成破壞的巖漿巖以及與成礦變質作用和圍巖蝕變有關的變質巖類型、特征、分布情況。
(4)概略了解礦區區域地質構造的分布發育、特征;
(5)詳細闡明評估區基本構造形態,褶皺、斷裂破碎帶的性質、特征、產狀、規模、分布情況與礦山工程場地的關系,重點是活動斷裂。
(6)工程地質方面包括:巖土體結構類型及特征,礦層頂底板圍巖的穩定性;構造破碎帶及小構造發育分布情況,重點是切穿礦床破壞圍巖穩定性的斷裂;軟弱巖層及軟弱夾層的巖性、厚度、層位、分布;礦床圍巖蝕變帶分布、種類、特征(與巖漿活動有關的礦床中,礦床與圍巖之間常分布有寬度不一的蝕變帶,是影響圍巖穩定性的薄弱帶);風化帶厚度、風化程度、分布,隨地形的起伏變化;構造破碎帶、圍巖蝕變帶、風化裂隙帶三帶組合關系;殘積層巖性、厚度,第四系覆蓋層巖性厚度變化及特殊土發育分布特征;地震加速度值、設計地震分組、各類采礦工程及礦山設施的抗震設防烈度。
2.2水文資料主要是指礦區的水文地質報告。
該報告可以明確闡述評估區所處區域水文地質單元的位置,水文地質結構特征,礦層(體)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的位置,礦層(體)頂底板圍巖隔水性(巖性、厚度、穩定性),礦床的進水與隔水(阻水)邊界條件,補、徑、排條件和充水條件,老窿、老硐和巖溶裂隙的充填情況,斷裂構造與破碎帶的含水性、導水性,地表水體分布與地下水的水力聯系。
2.3礦山資料包括:礦山專題性地質資料與生產科研成果、可行性研究報告等,
評述礦山勘查階段、設計階段、生產階段完成的礦山地質工作成果及工作程度。
2.4礦山設計資料主要:礦山開采設計方案、礦山開發規劃方案、礦山開發利用方案。
通過這些資料的收集,可以了解
(1)礦山類型,礦區范圍與面積(礦區面積是指礦界范圍之內在地形圖上投影的平面面積),礦山建設規模。工礦企業的分布;土地類型及土地利用等。
(2)礦山開發歷史與現狀
建礦時間、礦山開發進程階段(新建礦山、改擴建礦山、生產礦山、閉坑礦山)的狀況,開采區層位、開采范圍、開采深度(開采水平)、實際生產能力,采空區(范圍、面積、累積厚度、多礦層結構及埋深),礦山閉坑年限。
礦山開采工程類型、規模、布局,包括露天采場境界和地下采區、選礦廠、尾礦庫(壩)、排土石場、尾礦輸運管線、污水處理設施、建議運輸礦路、供水工程、炸藥庫、工業場地(管理區)、生活區等。
礦山開采方式、開采順序、首采區,露天采場和地下采區工程要素,開拓運輸系統及外部運輸,采選方法和生產工藝流程,礦山廢渣、廢水、粉塵的排放處理方式方法,礦山生產服務年限。
2.5環境資料主要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治理成果
闡述本礦山開發和周圍礦山開發及其他人類工程活動(公路建設、城鎮建設、農田建設、抽取地下水)對評估區地質環境影響,曾發生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3礦山環境現狀調查
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是指建礦以來,在礦業活動及其它人為、自然因素影響下,已發生和現存的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含地質災害)。主要包括:
3.1礦山土地資源環境調查
礦山工程建設及工程活動壓占損壞土地情況。
3.2地貌景觀調查
破壞地貌景觀(海拔高程、相對高差、采坑、棄渣)、植被和土壤環境污染(包括范圍、面積、類型、程度、危害等)。
3.3礦山水資源環境調查
礦山開發對地下水均衡系統影響破壞(地下水位、水量變化、水質污染)和地表水影響(河、渠、湖、水庫水量變化和水質污染),以及對工農業生產用水、生活用水影響程度評估。棄渣中礦石化學成分。
3.4礦山地質災害調查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巖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3.5綜合分析:通過現狀調查,確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編制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圖,為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規劃方案打下堅實的基礎。
4工作總結
通過收集資料和對礦山范圍及其周邊進行野外調查,可以確定評估范圍,根據評估區重要程度、礦山生產建設規模、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進一步確定評估級別,為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規劃方案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