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發展的好處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4: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產業融合發展的好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提升咖啡品質
云南德宏州宏天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94年,董事長熊相人從5畝咖啡地開始創業,到2014年,公司咖啡產品不僅銷往京滬深等大中城市,更遠銷韓日新俄等42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國咖啡種植規模最大、深加工能力最強、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咖啡企業。
宏天實業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咖啡、橡膠、茶葉、稻谷等農業產業開發。目前,宏天實業公司注冊資本為6710.79萬元,公司現有員工近2000人,下設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和云南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兩個子公司。
“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是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是提高產品品質、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毙芟嗳苏f。
熊相人認為,建設咖啡種植與加工結合、休閑與觀光結合的現代農業生態園,便于提高科技含量,生產綠色的優質農產品,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準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占領國內外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鐘真表示,咖啡是我國熱作地區重要的特色產業之一,咖啡企業走融合發展的道路具有較強的經濟社會外部性;企業主導的產業融合發展應在加強主業生產經營能力的同時,充分利用熱區生態與資源稟賦,拓展產業鏈條和經營范圍,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雙提升。
創新利益聯結模式
近年來,宏天實業公司通過強化一產基礎、優化二產結構、健全三產功能,促進咖啡產業鏈的延伸和產品附加值的提高,并通過完善惠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盡可能讓咖啡產業融合發展帶來的好處惠及更多的咖啡種植農戶。
打造“合作社+”的現代農業模式。宏天集團總經理楊棟欽說,公司開發種植咖啡27.3萬畝,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及“反租倒包、抽簽管理”的咖啡種植經營管理模式。在企業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戶近6萬戶共30余萬人。在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公司通過農民入股、保底收購+二次利潤分配、建立產業聯盟、土地流轉租金+農民工資+社會保障等形式讓農民直接受益。
以介桃村李長偉家為例,承包20畝咖啡林,畝產1噸鮮果,收購價為3000元/噸,20畝年收入6萬元;20畝林地租給公司,林地租金每年按500元/畝計算,20畝年租金收入為1萬元;作為合作社的成員,按股份每戶每年可得800元左右的分紅。以上三項相加,李長偉一家一年的收入為7.08萬元。
企業增利與農民脫貧同步進行。公司在產業融合過程中瞄準貧困人口,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減少了社會資源的浪費,直接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農民能直接達到脫貧增加收入目的,同時還能示范和帶動周邊的鄉鎮、村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幫助農民脫貧增收,扶貧的效果明顯。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譚智心表示,宏天集團在農產品產地采取產業扶貧的優勢在于能夠就地解決貧困人口的生問題,通過產業化的帶動力量,將貧困人口納入到咖啡產業的鏈條中,形成各方共贏的利益共享機制,最終實現資源、資本和老百姓支持的有機統一。
推動“互聯網+”信息化合作社建設。楊棟欽說,為推進信息化合作社建設,公司對每個合作社進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及互聯網普及,建立公司農業合作社信息化業務平臺和服務中心,實現合作社種植、收購、庫管、資金流、技術培訓、業務咨詢、市場與反饋等環節的信息化管理,實現咖啡種植、加工、銷售全過程的在線監控及網上,健全產品可追溯制度。讓消費者清楚地看到每個環節,體驗完整的咖啡文化,消費健康綠色的咖啡食品,從而實現具體品牌宣傳化及利潤最大化。
機制尚待完善
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在于打破產業的界限,形成農業和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核心在于完善惠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建議政府從土地、財政、金融等方面建立完善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保障機制。
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合理用地需求。首先,在年度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業旅游觀光等設施建設。其次,通過農村閑置林地、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要優先用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完善多渠道的農村產業融合服務。應大力改善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道路,以及供水供電停車場等配套設施。
篇2
產業融合作為一種經濟現象,最早源于數字技術出現而導致的信息行業之間的相互交叉。國外學者和機構已對產業融合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如羅森伯格(Rosenberg,1963),歐洲委員會(1997)“綠皮書”,尤弗亞(Yoffie,1997),格林斯騰和漢納(Greenstein&khanna,1997),林德(Lind,2003)等開展的研究。目前,產業集群、產業融合和產業生態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浪潮沖擊下國際產業發展的三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高新技術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產業融合已成為提高生產率和競爭力的一種發展模式和產業組織形式。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拓寬產業發展空間,促使產業結構動態高度化與合理化,開辟新的市場空間。
互聯網技術以其廣泛的適用性和強大的滲透力,為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提供了技術支撐和運作平臺。在互聯網技術進步和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一種新型金融業態——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ヂ摼W金融集中了互聯網和金融業的優勢和特點,具有明顯的產業融合特征。
二、互聯網金融的產業融合特征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的產業概念特征
“產業(industry)”是經濟學和管理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也是使用最模糊的概念之一,通常與“行業”、“產業領域”等概念混同在一起。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產業概念內涵也在不斷變遷,學術界對產業的定義研究也不斷深入。
古典經濟學家在討論分工時,用行業的概念描述產業分工。如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各行業之所以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這種好處。一個國家的產業與勞動生產率的增進程度如果是極高的,則其各種行業的分工一般也都達到極高的程度”。貝恩、波特等人從產業組織理論和戰略管理等理論出發,將產業定義為“生產同類或相互間具有密切替代關系產品、服務的企業集合”。這種產業定義曾被廣泛接受,成為美國標準產業分類系統(SIG)進行產業分類的前提和基礎。但這種產業分類方法是基于對現有產品和過去產品替代性考慮的靜態產業定義。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形態的演變,這種定義的科學性越來越遭到質疑。默雷和阿布雷漢森(Murray&Abrahamson,1997)從產業演化的動態角度將“產業”定義為“一組具有相同組織形式的企業,即用類似的投入和生產技術,生產類似產品或者類似消費者服務的具有相同組織形式的一系列企業”。塞普勒(J.L.Sampler,1998)將“產業”定義為“擁有足夠的關于同一市場關鍵信息的企業群”,他認為信息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改變了產業的競爭特征,企業對消費群體擁有的信息已成為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資源。梅里和菲利普(K.A.Munir&Phillips,2002)建議用“活動網絡”(activity network)的概念來替代“產業”,并將“活動網絡”定義為“直接或間接致力于塑造或執行一項特定活動的一組企業”{1}。由此可見,關于產業的概念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從產業邊界明晰確定的靜態定義,向動態的產業邊界觀轉變。特別是塞普勒關于“關鍵信息”企業群、梅里和菲利普(K.A.Munir&Phillips,2002)“活動網絡”對產業的界定,反映了信息時代企業面臨的動態化競爭環境,對于分析產業融合背景下的互聯網金融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從塞普勒的定義出發,互聯網金融業所依賴的戰略資源就是海量的客戶和市場信息,通過社交網絡生成和傳播信息,通過搜索引擎組織、排序和檢索信息,通過云計算處理信息,最終形成連續、動態變化的關于市場和客戶的信息序列。因此互聯網金融業不同于傳統靜態定義下的“產業”概念,既不等同于互聯網信息服務業,也不等同于傳統的金融業,而是由“關于同一市場關鍵信息的企業群”組成的新型產業業態。從“活動網絡”(activity network)的概念出發,互聯網金融業是圍繞借貸關系和資金融通這一“特定活動”而關聯的一組企業,包括金融企業(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電子商務企業、個人、獨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同領域的企業盡管采用不同的商業模式參與其中,但圍繞的是共同的“中心活動”。
因此,從產業的概念特征上看,互聯網金融業具有不同于傳統靜態產業定義下的金融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業的特征,具有動態產業定義下的產業特征,具有明顯的“市場關鍵信息”和“活動網絡”指向,是產業融合背景下產生的新型產業形態。
(二)互聯網金融的產業邊界特征
從產業經濟活動的過程來看,每一個產業都有其特定的技術邊界、產品和服務邊界、業務和組織邊界。周振華(2004)、李美云(2007)把這些邊界定義為產業邊界。產業融合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在不同的產業邊界處,原本相互獨立的產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融為一體,通過對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的整合,組合成新的產業?;ヂ摼W金融業是在互聯網信息服務和金融業的產業邊界發生漂移和交叉之后產生的新產業。這種新產業具備了多個產業的特征和功能,產業邊界模糊,很難從通行的產業分類系統,如美國“標準產業分類系統(SIC)”、“北美產業分類系統(NAICS)”、“聯合國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系統(ISIC)”和歐盟“歐洲產業分類系統(NACE)”等,找到對應產業分類?;ヂ摼W金融業的出現,使原本不屬于同一產業的企業成為直接競爭者,這必將對企業的戰略管理提出新的挑戰。
篇3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AMD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鄧元鋆看來,PC早已不是AMD的全部,消費導向、云計算和融合才是未來要把握的制勝點——以APU為核心,把握消費者的主流需求,讓“超輕薄”成為對抗超極本的利器;洞察行業趨勢,以高密度、低功耗為優勢,把握云計算的行業需求;聚焦新興市場,堅定大中華區的核心地位,與合作伙伴共進退。
在這樣的布局下,AMD對未來的市場有何預期?作為PC融合發展的重要布局,AMD將如何推動APU下一步的發展,實現戰略與行動的配合?計世傳媒集團副總編孫定與鄧元鋆進行了深入交流。
打造產業鏈實現共贏
孫定:在你加入AMD的近兩年中,對大中華區做了哪些改變?AMD對下一階段開疆拓土有怎樣的規劃?
鄧元:在我加入AMD時,我們正要推出APU這個對于行業有著革命性意義的產品。那時,如何把CPU(中央處理器)和GPU(圖形處理器)融合,提高計算效率,是整個行業的趨勢?,F在,越來越多的內容都是多媒體的信息,只有加快處理的速度和圖形能力才可以順應市場的發展方向。在我看來,IT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是融合,AMD是全球惟一同時擁有CPU和GPU精深技術的廠商,APU的出現,實現了兩者的“真融合”。而我的重要任務,就是讓行業、合作伙伴和消費者了解AMD的技術,推出更多創新的產品。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AMD有很多創新。尤其在AMD并購了ATI后,在圖形方面的技術有了很多突破,可以說AMD最新的GPU產品是全球功能最強大的。我們相信,要把領先的技術轉變為消費者能用的產品,芯片始終是產品的驅動力所在。
孫定:目前,大中華區在AMD全球處于怎樣的戰略地位?
鄧元:大中華區是AMD全球最重要、最大的地區。除此之外,大中華區也是PC產業鏈最重要的基地,全球很多OEM、ODM廠商都在這里。所以AMD大中華區的重點之一,就是跟這些合作廠商建立更好的合作,讓更多的筆記本電腦、臺式機甚至其他產品都用AMD的芯片。
此外,大中華區除了是銷售、合作伙伴和產業鏈的重要基地,也是AMD重要的研發基地之一,我們在上海、北京都有研發中心。這些研發中心擔負了AMD全球重要的研發工作,包括產品設計、客戶定制化需求等。去年,AMD也把全球客戶支持中心搬到了大中華區,以便從技術和設計層面給OEM提供更快速響應的支持。同時,大中華區還是AMD全球測試、封裝、生產方面最重要的生產基地??梢?,大中華區在AMD全球處于一個多么重要的地位,因為它的每個角色都是舉足輕重的。
孫定:在你上任后的這段時間里,是如何推進OEM、ODM廠商接受AMD技術和產品的?未來還將有哪些進展?
鄧元:我們與合作伙伴的進展非常不錯。AMD第一代APU推出以來,在全球市場,APU產品發貨量已超過5000萬顆。在全球我們有超過100款基于APU設計的產品,包括主流筆記本電腦、超輕薄筆記本、一體機、臺式機、平板電腦等產品。宏碁、華碩、戴爾、富士通、惠普、聯想、微星、三星、索尼、東芝等在內的主要OEM廠商,均已推出了基于APU的多款 PC產品。
今年6月,第二代APU產品以后,APU技術迄今已經有320多款定型設計,充分得到了OEM廠商的支持。尤其是基于APU的筆記本電腦產品,在全球和大中華區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市場份額,這充分證明了我們的技術是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是受到合作伙伴和消費者、用戶支持的。
特別是在大中華區,AMD的市場份額在一年多時間內增長了超過6個百分點,這在目前的大環境中是非常不錯的。
未來的主流是超輕薄
孫定:你曾經表示,“有了APU,AMD將變得更全能?!蹦敲床捎玫诙鶤PU設計的產品,將給消費者帶來什么好處?
鄧元:第一個好處是電池的續航時間非常長。超過12小時的續航時間,在筆記本電腦電池續航能力方面居于行業領先;第二個好處是產品本身的圖形性能提升56%,雙顯卡交火技術更可使圖形性能提高75%,達到高清效果;第三個好處是用戶體驗的提升。相比上一代APU上網速度提升了3倍,辦公速度提升2倍,查殺病毒的掃描速度可提升大約3倍。
對于一般的用戶來說,除了工作需求,上網、看視頻、玩游戲基本上是筆記本電腦的最主要用途。一直以來,游戲體驗是AMD的強項,而有了APU之后,用筆記本玩游戲的體驗更好了。最重要的是,AMD一貫秉承高性價比的優勢,APU的出現更加強了這一點。
孫定:今年業界對于輕薄筆記本的熱情達到了,你認為,這種趨勢是否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引領PC產業的導向?AMD提出的“超輕薄”在與英特爾“超極本”的正面交鋒中,最大的差異化是什么?
鄧元:目前筆記本電腦的主要發展方向是用戶越來越喜歡輕、薄的設計,對材料和外觀設計的要求也在提高。AMD認為,這是消費者的主流要求,而不僅僅是高端的用戶才需要。所以我們在第二代APU出來之前,就與OEM、ODM廠商針對“超輕薄”的市場來做設計。而且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價格很重要,所以我們一定要將這類產品提供在主流價位,不會定在比較高的價格,否則就不是主流產品了?,F在用第二代APU的超輕薄產品已經上市,4000多元就可以買到,未來主流廠商陸續都會推出自己的產品。
篇4
關鍵詞:休閑農業;體育運動;融合
0引言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正處在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在農業和體育方面。一方面,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休閑農業開始逐漸步入現代人的視野并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人們開始走出傳統的旅游方式轉而走進鄉村、農戶等,鄉村旅游變得炙手可熱[1-2]。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健身理念的不斷增強,人們在追求生活品質的同時,也更注重自身身體素質的提升。因此,休閑農業和體育運動二者看似不關聯,卻因人們觀念方面的變化而開始產生聯系,同時也為現代休閑農業注入了新的活力[3-4]。因此,針對當前休閑農業和體育運動融合發展的趨勢,如何借助體育運動來加強休閑農業的發展,并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成為本文探討的主要方向,同時也進一步豐富和創新了休閑農業的內涵。
1休閑農業內涵
1.1休閑農業的功能
休閑農業以農業作為公共基礎,以休閑作為主要目的,以各類游客作為目標客戶群體,結合了旅游業和農業,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因此,根據上述對休閑農業的定義,可以看出休閑農業同時具備旅游和農業的功能.休閑農業具備生產功能,從農業的屬性出發,農業生產的根本是提供包含水果、蔬菜和糧食等各類基本的農業產品。同時,休閑農業通過環保、科學的方法,促使傳統農業朝著現代農業的方向去轉變,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此外,休閑農業兼具文化功能,如廣大游客可通過田園式的農耕生活,在健身的同時體會到強大的農耕文化。
1.2休閑農業發展的意義
休閑農業的開發,首先可充分利用農村旅游資源,實現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產業結構調整,拓寬現代農業的發展路徑。其次,通過將休閑農業與體育運動相融合,可進一步拓展休閑農業的內容,讓游客更加深刻體會到休閑農業的趣味。此外,通過二者的融合,可增加農民收入,并促進城鄉之間的活動,從而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2融合驅動力
任何產業的融合都需要驅動力,驅動力是產業融合的前提。研究認為,產業的關聯性是產業融合的基礎,同時也是關鍵,無任何關聯的產業是不可能實現融合的。研究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發現,體育和旅游之間的關聯性最強.由于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存在諸多關聯,而農業與旅游業息息相關,因此可以旅游業為媒介,實現體育與農業的關聯傳遞。但并非產業間有了關聯性就可直接融合,產業融合還必須具備其他外在條件,通過外在的驅動,才能更好地為產業融合創造條件。筆者認為,休閑農業與體育運動的融合動力主要來自于旅游業的競爭激烈度、旅游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和旅游業的發展政策.通過休閑農業與體育運動的關聯性和外在驅動機制,為休閑農業中引入體育運動奠定了基礎。
3融合存在的問題
3.1思想觀念相對落后
隨著現代農業生產工具的不斷提升,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逐步被改變。但由于受到傳統農耕思想的影響,我國傳統農業一直長期占據主導位置。目前休閑農業大多采用自營模式,農民對休閑農業的認識相對缺乏,認為休閑農業是旅游業的附屬產品,對其深度開發沒有任何價值。走訪陜西西安部分鄉村旅游景區發現,超過80%的農民認為“休閑農業+體育”的旅游方式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要想在休閑農業中融入體育項目,轉變落后思想是關鍵。
3.2項目相對單一
當前,人們大多認為休閑農業是指讓人們到農家采摘瓜果、釣魚和吃農家飯等,而且認為采摘、釣魚等方式足以讓廣大的游客在享受鄉村景觀的同時,體會到健身的好處。這種狹隘的理解導致西安周邊地區的休閑農業觀光園的開發模式大同小異,缺乏新意,能吸引游客的項目寥寥可數,休閑農業觀光園缺乏核心競爭力。由于其他場所也同樣提供目前農業觀光園所提供的項目,一些農業觀光園逐漸失去了對游客的吸引力。因此,現代農業觀光園應加強創新和豐富其項目內容以重新吸引游客,而這種需求也為休閑農業與體育運動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3.3缺乏資金投入
要想發展“休閑農業+體育”,實現二者之間的融合,一定的資金投入必不可少。一方面,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投入和硬件設施以更好地滿足游客的觀光需求。另一方面,體育的引入也需配備大量的體育基礎設施,如在農業觀光園中引入跑車、修建專門的跑道等。因此,“休閑農業+體育”的發展必須有大量資金的投入,才能更好地實現休閑農業的規模化發展,提升其服務水準。
4融合的策略
4.1轉變思維觀念
對于在休閑農業中引入體育項目,轉變人們對休閑農業的認識是實現休閑農業與體育運動融合的前提。而隨著現代人生活觀念的轉變,人們的思維觀念也在不斷的變化。如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旅游受到人們的日益追捧,而當人們已經習慣城市旅游的時候,鄉村旅游又開始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吃農家飯、做農家活等被認為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體驗。這些觀念的轉變,其根源在于當前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而當鄉村旅游受到追捧的時候,體育旅游、休閑旅游等也隨之出現,使得旅游逐步細化。而這些變化,歸根結底是產業的創新。“休閑農業+體育”作為“現代農業+旅游業”的一種創新,在對旅游賦予傳統農業功能的同時,也賦予了其健身的功能,“休閑農業+體育”開始興起。因此,要想適應游客需求,農戶需轉變其對休閑農業的認識,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不斷拓展現代農業的內涵,包括賦予其健身、鍛煉等功能。
4.2創新融合產品形式
要想發展“休閑農業+體育”,關鍵在于其推出的旅游產品是否足夠吸引廣大的游客。創新融合產品形式,是提升休閑農業觀光園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可借助休閑農業的內涵,推出不同形式的農產品,如蔬菜、水果等各種品種。另一方面,在休閑農業觀光園中,可引入多種體育項目。如鄭州某科技農業觀光園,在發展休閑農業的同時,引入了跑馬、卡丁車等各種不同的項目,游客在體驗農家生活的同時,也體驗到了在大自然中參與體育活動的樂趣,由此使得該觀光園炙手可熱。
4.3加強構建融資平臺
要想實現現代休閑農業觀光園的品牌化與個性化,加大資金投入勢在必行。由于政府對農業企業的資金支持有限,因此要想加快休閑農業與體育運動的融合,還需構建合法化的融資平臺,通過引入大量的社會資金來壯大當前的休閑農業產業。
5結束語
休閑農業與體育運動的關聯性及其外部驅動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動力,而要想在現代休閑農業中引入體育運動以豐富現代農業的內涵,不僅要轉變思想,加強融合產品的創新,還要增加資金投入以滿足游客需求,從而實現休閑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業的收入。
參考文獻
[1]吳曉陽,于海濤,李志向,等.農業轉移人口休閑體育參與現狀與對策:基于山東省的調查數據分析[J].體育科學,2015,35(4):30-41.WuXiaoyang,YuHaitao,LiZhixiang,etal.The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ofagriculturalpopulationtransferpartici-patinginleisuresports:basedonthesurveydataanalysisofShan-dongprovince[J].ChinaSportScience,2015,35(4):30-41.
[2]段輝巧.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家樂休閑體育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5(24):172-174.
[3]俞愛玲.體育旅游對促進海南熱帶休閑農業發展的研究[J].瓊州學院學報,2011,18(5):96-98.YuAiling.OnsportstourismtopromoteHainan'stropicalleisureagriculturaldevelopment[J].JournalofQiongzhouUniversity,2011,18(5):96-98.
[4]覃雯,江詠海.休閑農業與民族體育運動融合初探[J].山西農經,2016(4):44.
篇5
周宏仁:我對三網融合的發展前景還是樂觀的,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三網融合是技術發展的大趨勢。目前的技術發展已經走到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數字化網絡傳播時代,在這個大背景之下,三網融合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雖然目前國內的三網融合發展遇到一些障礙,但這個潮流是誰也阻擋不住的,它一定會向前發展。這是我想表達的第一個看法。
其次,是中央對推進三網融合的決心很大。三網融合是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推進信息化的一項重要國策。目前,三網融合在張德江副總理的具體領導下正穩步推進,無論是規劃還是目標均非常清晰;第二階段的試點工作將在對2011年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應該低估中央的決心。
第三,在融合過程當中遇到各種困難,非常正常。因為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成長都不會一帆風順。因此不要把這些困難和問題看得太重,碰到什么問題就克服什么問題。
此外,我一直認為三網融合無論是技術、服務還是產業,范圍都是非常寬泛的,相關行業都會有自己的發展天地,關鍵是要知道,自己的天地在哪里,及如何揚長避短??梢哉f,在中國這樣一個的巨大市場中,大家都會有飯吃,而且誰都會吃得很好。因此,我認為要解決三網融合目前出現的各種問題,需要各利益攸關方能盡快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領域。揚長避短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的一個基本策略,如果非要揚短避長,最后的結果可能是走了很多彎路,還是要回頭。因此,我認為,三網融合試點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條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道路,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家都要有開放的胸懷,而開放其實對大家都有好處。這也算是我的一個呼吁。
我國的三網融合起步很早,在1995年就開始提出,如果我們做得好,中國三網融合的發展完全可以領先于世界。
記者:目前歐美國家三網融合的發展狀況?可以為中國帶來哪些借鑒?
周宏仁:與中國相比,美國的三網融合最大的特點是:政策較小——美國的Cable及電信網都可以提供視頻、數據及語音業務,因此美國廣電及電信運營商的三網融合發展狀況主要取決于用戶的選擇。
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說,美國的三網融合發展其實仍處于一個過渡期,因為網絡的光纖化是一個大趨勢,Cable網雖然可以支持互聯網接入業務,但最后也一定會走向光纖化。之所以采用目前的模式,首先是美國老百姓對三網融合的敏感度遠不如中國,例如寬帶業務,很多美國觀眾普遍對帶寬沒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美國的國家寬帶計劃推出后,并沒有得到很多老百姓的認同。鑒于這種市場情況,Cable運營商在投資建設光網時就會顯得相對保守,另外,由于Cable網是由企業投資搭建的,從經濟效率考慮,如果不是迫不得已,Cable運營商不會輕易選擇將同軸升級至光纖。而在我國,cable網絡大部分由廣電運營,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我國的體制優勢,其實我國的cable之路完全不用像美國走的那么長。
此外,與美國相比,中國最大的優勢是人口多、市場大,從創新角度,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均不遜于美國,而中國的三網融合無論是技術還是產業都有很多創新的機會,如果三網融合開展得好,就會造就一塊較好的土壤,技術及產業服務的創新都會不斷涌現,包括服務模式都可以比美國做的更火。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在三網融合方面完全有可能超越美國,實現跨越式發展。
早在2006年、2007年的時候,我們就針對國內的三網融合進行過一些深入調研,當時在廣電行業有一些較為成功的案例,如青島廣電在終端上實現的一項創新——用搖控器刷卡,實現在線支付,我認為這些嘗試很好,但卻沒有被推廣開。其實,只要在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上安裝傳感器,再利用無線技術,完全可以搭建一個由電視作為統一管理終端的家庭網絡,通過這樣一個網絡就可以開展很多基于家庭用戶的創新型業務,當然也包括上網,而如果僅租用電信網絡開展寬帶接入業務的話,絕大部分收益都需要上交給電信運營商,因此三網融合最好的推進模式還是創新,無論技術還是業務。
記者:目前三大運營商都在大規模推進光網入戶改造,廣電運營商也在推進網絡雙向化改造,多網入戶不但會加劇競爭,也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您如何看待這種情況,怎么解決更為合理?
周宏仁:從全國角度來說,理想的模式就是搭建一張國家骨干網,由一家公司負責運營,為所有廣電及電信運營商提供骨干傳輸服務。而作為一張壟斷型網絡,國家顯然不會允許其自行制訂服務價格。國家骨干網不但可以吸引大量投資,而且也有利于整體提升中國的網絡帶寬。
目前在國家層面已經有寬帶中國的相關規劃。采用國家骨干網模式主要基于以下思考:首先,現有的3大電信運營商及廣電不需要再搭建自己的骨干網,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網絡重復建設的成本;其次,國家骨干網可以最大限度滿足各地運營商的需求;第三,可滿足未來10~20年新一代網絡發展的需求。
2011年5月16日,美國出臺了由總統奧巴馬簽署的《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可以說新一代的網絡,將對國家的未來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新一代網絡包括新一代互聯網,朝哪個方向走都應該是國家層面而非某個行業或某家企業應該思考的問題。
鑒于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未來網絡的發展肯定不是對現有的網絡修修補補或只是僅限于提升網絡帶寬,而是對整個體系架構進行重新的思考,而這個問題一定會影響三網融合的未來。國家骨干網建設一定會與新一代網絡結合起來,具備足夠的技術前瞻性及安全性。這種安全性不僅包括國家的信息安全,還包括在保障每個網民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保護其利益及隱私不受侵犯。
在接入網方面,則一定要采取非綁定政策。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2006年在上交中央的相關建議中,就曾提出過網絡的非綁定問題,如果每家運營公司都拉一條光纜到用戶家中,不但用戶受不了,而且也容易引發不正當競爭。這方面,我比較認同劉韻潔院士的意見,接入網完全可以由第三方搭建及運營。武漢就曾做過較好的嘗試,專門成立了一家第三方公司提供接入網服務,但不知道這家公司目前的運營情況如何。
在接入網層面采用非綁定策略,不但可以節約大量的建網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升接入網本身的質量——如果接入網企業知道這個市場會長期存在,且所有運營商都會來租賃他們的網絡資源,它才愿意投入較高資金搭建一張帶寬足夠高且更具技術前瞻性的接入網。
因此接入網綁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我國在制定這個政策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即通信政策的制定單位不要與通信運營管理單位混在一起,如美國的FCC,只有這樣的機構,才能從國家角度出發,中立地制定出符合全體人民利益的政策,保障國家的投資更有效。
“其實如果我們不浪費的話,中國的信息化發展會進步得更快,但受到體制的一些限制,有些浪費還是繞不過去。”
記者:作為國家級專家,您認為有線運營商在三網融合時代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發展策略?
周宏仁:有線運營商必須充分認識到三網融合是技術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且只有擁抱它才能保障自己未來的發展。對于廣電來說,目前面臨的問題是應該如何擁抱它?電信走過的路,廣電是否要重走一遍?電信建了骨干網,廣電是否也要重建一張,個人認為這顯然不是一個正確的策略,廣電的優勢是內容,因此我對廣電行業的建議是利用自身的內容優勢,積極與電信“聯姻”發展。
其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思路:
首先,廣電行業如果重新搭建一張與電信類似的基礎網絡,不但投資巨大,而且國家也不會支持。其次,廣電運營商目前還處于分散經營狀態,即使成立了國家網絡公司也很難在短期內將所有網絡連接起來。因此我認為,目前較好的辦法就是與電信企業聯姻,而且由于廣電的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因此這種聯姻應該是區域性的而非全國性的。
對于各地廣電來說,應該開放心態,根據各自情況不同,積極尋求與電信企業的合作最佳模式;而從廣電管理層的角度,則應制定更為合理的管理政策,積極鼓勵各地廣電與電信企業的合作。
這種合作,一是可以避免網絡的重復建設,二是有利于廣電對內容實行全國一體化的管理,可以較好地調動中央與地方及地方與地方之間資源。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大國來說,這樣的內容產業集團未來會具有極大的發展規模,問題就是看廣電如何操作——如果國家網絡公司堅持自己建一張全網的話,這盤棋就很難下下去,因為從國家的角度來看,這不是一個效益最好的解決方案,無論是財政部還是發改委都很難給予資金的支持。
記者:目前國家電網不但在大力推進光纖入戶,而且也在積極尋求與電信及廣電運營商在業務及網絡層面的合作,您如何看待國家電網目前在三網融合市場中的角色及定位。
周宏仁: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眾所周知,現在的光纜價格已經非常低廉,對于電力公司來說,現在鋪一張光網非常容易,只要在鋪電纜的同時增加一根光纖就可以實現。與其類似的部門還包括交通部——鐵路、公路鋪到那兒,光纖就可以到達那里,如果是這樣的思路,是不是交通部門也可以搭建一張光網?一個是沒有必要,另一個是如果這樣的話,就會干擾整個市場的正常運營,因為它把整個市場過度分割了,而市場過度的分割其實對老百姓對國家都是非常不利的,因為一個市場如果太分散,就不可能形成好的集聚效益,就等于其利潤被瓜分了,而如果每個參與者的利潤都很低,則其再建設、再發展、再創新的能力就會受到制約,因此我覺得在傳輸網市場現有的幾家運營商已經足夠了。對于電力行業來說,雖然光纖非常便宜,但即使這樣,搭建一張光網仍需要國家進行較高投資。因此如果其業務需要,完全可以使用電信的光纖,我個人認為電力的這種做法需要仔細考慮。因為對于國家來說,各行業如果都在物理層面上建專網浪費太大,如果有必要,完全可以通過電信網絡搭建一個虛擬專網,虛擬專網模式不但可減少資源浪費,也能保障專網的安全性。
除了骨干網之外,在接入網方面,其實各運營商也應該有合理的分工,不能誰想建、誰有能力建誰就去建,光網其實與鐵路一樣都是國家基礎設施?!笆裁唇谢A設施,基礎設施就是大家都要用的,因此其建設應該采取統一的且最省錢的方式,從這個角度,無論是骨干網還是接入網均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管理?!?/p>
記者:近年來,國內各行業信息化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您認為國內信息化的發展將為廣電與電信的三網融合帶來那些新的發展機遇?
周宏仁:從大的趨勢來說,我國在本世紀的頭10年發展得非常之快,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信息化的角度,很多領域的指標取得了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長,已經從一個信息化較為落后的國家,跨入到中等發達國家。為此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央提出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任務,主要包括基礎設施水平、兩化融合水平、農業農村信息化、電子政務及物聯網等方面的發展。
在寬帶基礎設施方面,世界發達國家2020年的目標都是實現下行100M,上行50M,寬帶是信息化一個主要的發展方向。我國目前的網絡帶寬大約在1M左右,發展空間巨大。另外,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已經變成一個主要的時代特征,我國手機用戶雖然發展很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許多歐洲國家的無線終端持有率已超過百分之百,我國還只有70%。根據2011年3月的的統計,印度在去年已經超過中國??梢哉f中國在移動終端及移動互聯網發展方面已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從互聯網的發展來看,目前我國IPV4地址已經用完, IPV6的使用就成了一個很突出的問題。
綜上所述,從信息化基礎設施的發展來看,無論是對電信運營商還是廣電運營商來說都有巨大的機會。如果說我們三網融合走的比較順的話,中國整個寬帶、整個的移動寬帶,都可以加快發展。
面向未來10年、20年的一個寬帶國家基礎設施,當然這個寬帶包括移動寬帶,將為中國信息化提供一個最大的機遇。其他很多方面的發展都將依托于這個基礎設施,如電子政務的可視化、移動化及農村信息化都將帶來新的巨大的市場。因此,我認為接下來的10年,中國的信息化還會大發展,這是由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所決定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因為對企業來說,一定要走兩化融合的路,否則無法完成產業升級,而它走兩化融合之路,就意味著它對信息化有需求,包括對網絡的需求,所以在下一個10年中國還會發生更大的變化,這些都將為廣電及電信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因此對三網融合相關各方來說,都應該有一個更開放的思路及更寬廣的視野,因為每一個技術革命都會帶來巨大的發展,如何在這些機遇中找到自己的機遇,顯然將考驗產業各方的智慧及眼光,如果拘泥于一些小事情,4年、5年、7年的打下去,最后的結果是大家都不能快速發展起來,如果能實現產業間的協同發展,可能各自都會發展得更快、更好。
篇6
關鍵詞:融資租賃;特點;作用
中圖分類號:F8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2-0-01
一、融資租賃的概念及特點
融資租賃,又稱金融租賃或財務租賃,是指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供貨人和租賃標的物的選擇,由出租人向供貨人購買租賃標的物,然后租給承租人使用。融資租賃是指經中國銀行業監管管理委員會(中國銀監會)批準經營融資租賃業務的單位和經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主管部門批準經營融資租賃業務的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開展的融資租賃業務。
融資租賃和傳統租賃一個本質的區別就是:傳統租賃以承租人租賃使用物件的時間計算租金,而融資租賃以承租人占用融資成本的時間計算租金。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一種適應性較強的融資方式,是20世紀50年代產生于美國的一種新型交易方式,由于它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所以在20世紀60-70年代迅速在全世界發展起來,當今已成為企業更新設備的主要融資手段之一,被譽為“朝陽產業”。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這種業務方式后,二十多年來也得到迅速發展,但比起發達國家來,租賃的優勢還遠未發揮出來,市場潛力很大。
2007年,由國務院確定試點并經銀監會批準開業的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相繼成立,為中國融資租賃行業注入新的活力。面對復雜形勢,租賃企業開拓創新,不斷挖掘租賃特色。在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方面,融資租賃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金融發展必須建立在實體經濟之上,服務于實體經濟;如果脫離實體經濟,將造成虛擬金融資產迅速膨脹,產生金融泡沫,助推通貨膨脹,并最終傷害到實體經濟。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融通服務,其價值創造必須源于實體經濟的真實價值。
融資租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租賃標的物由承租人決定,出租人出資購買并租賃給承租人使用,并且在租賃期間內只能租給一個企業使用。第二,承租人負責檢查驗收制造商所提供的設備,對該設備的質量與技術條件出租人不向承租人做出擔保。第三,出租人保留設備的所有權,承租人在租賃期間支付租金而享有使用權,并負責租賃期間設備的管理、維修和保養。第四,租賃合同一經簽訂,在租賃期間任何一方均無權單方面撤銷合同。只有設備毀壞或被證明為已喪失使用價值的情況下方能中止執行合同,無故毀約則要支付相當重的罰金。第五,租期結束后,承租人一般對設備有留購、續租和退租三種選擇,若要留購,購買價格可由租賃雙方協商確定。
二、融資租賃在溝通金融與實體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1.促進產融結合,拉動有效的投資需求
融資租賃使承租人在未完成資本積累時,只需要較少的資金投入就可以引進設備。而租賃公司直接購買租賃資產,將提高制造商的銷售規模,擴大承租人的資產投資,增加社會投資。同時,可以利用租賃方式把東部沿海地區的二手設備轉移到中西部去,解決局部投資資金不足和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并存的突出問題,促進西部大開發。
2.完善金融結構
中國金融結構長期以來保持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格局,而股權類資金供應嚴重不足。目前,我國企業資產負債和地方政府資產負債都出現了一些惡化或緊張跡象,如融資結構不能較快得到改善的話,金融杠桿率過高勢必成為潛在的、巨大的風險。融資租賃是以物、資產為載體的新興資本流動的方式,具有平衡資本與投資供需矛盾、促進資本理性選擇的特殊功能;從整體上提高經濟的融資效率,為解決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疏遠化”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
3.幫助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一般為三年左右,一項設備的回收期大約五年,甚至更長。在傳統信貸模式下,期限大多是一年以內,容易發生資金短借長用、負債與資產結構不匹配等財務風險。租賃更側重于對項目未來現金流的考察,對承租人歷史上的資產負債情況不刻意要求,使新企業或中小客戶可以享受到融資服務。同時,在一家企業退出市場時,將租賃物轉租給其他企業,可以有效地防控融資風險。
4.規避貿易壁壘,促進貿易平衡
中國的“走出去”戰略應當由商品輸出向生產輸出和資本輸出轉變,需要更加有效地使用外匯儲備,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融資租賃是推行這一戰略轉變的有力手段。融資租賃是非常國際化的業務,有助于在租賃項目投資和租賃資產證券化領域推進跨境交易并發揮蓄水池的作用,并突破貿易壁壘,調節我國貿易結構,促進貿易平衡。
5.提高廣大企業的經營發展水平
對承租企業而言,融資租賃可以使承租人享受到分期付款、稅收優惠等好處;有利于強化產品促銷,有利于應收款的收回;有利于節省項目建設周期;有利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因此,企業運用好融資租賃,能夠很大程度地提高經營發展的效率,提升發展速度。
融資租賃業近幾年發展很快,其行業背景和經營特點也日益豐富。融資租賃行業應該積極協作,共同承擔起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企業發展的責任,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層次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閔一民,王憶華.略論我國融資租賃業的發展[J].金融教學與研究,1986(01).
[2]謝瑞平.淺談我國融資租賃業的發展[J].中國城市金融,1988(04).
篇7
綠水青山,藍天凈土,苗侗靈藥,傳統飲食――發展大健康產業,黔東南具有先天優勢。
政策密集,機制完善,項目落地,示范先行――打造大健康產業高地,黔東南后勁十足。
國家火炬黔東南州苗侗醫藥特色產業基地獲批建設,貴州首個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在黔東南成立,首屆貴州省大健康醫藥產業發展大會在黔東南舉行,《關于支持黔東南州大健康醫藥產業發展的意見》出臺,232個大健康項目集中開工,簽約項目130個、總投資260億……因地制宜、順勢而為,黔東南將大健康列入“三大戰略”,舉全州之力助推產業起航。
如今,苗鄉侗寨間,大健康產業風生水起。根據規劃,2020年黔東南州大健康醫藥產業增加值將達到200億元以上,以苗侗醫藥產業園為引領的大健康全產業鏈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醫藥產業強勢崛起
2月23日,春寒料峭,凱里醫藥產業園飛云嶺藥業的生產車間卻一片熱火朝天。以苗藥為主要成分的產品生產線上,員工們正在忙碌地分揀藥品。
據公司副總經理吳千勤介紹,飛云嶺現建有膠囊劑、顆粒劑、中藥材提取等六條生產線,開發生產了多款苗藥及養生飲品,年生產膠囊劑2.5億粒、顆粒劑1.8億袋、片劑2.5億片,年處理原生藥材5000噸銷售網絡已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公司生產的苗藥益肺止咳膠囊和隔山消積顆粒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廣受消費者歡迎。
“飛云嶺藥業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得益于黔東南地區苗醫苗藥的獨特優勢?!眳乔诒硎?。在他看來,黔東南的好山好水孕育了優質藥材和苗醫技藝,是“醫藥企業發展的寶地、福地”。
“寶地”“福地”并非虛名――貴州的中藥材資源排名全國第二,而黔東南現已查明的中藥品種有2831種,總儲量達1080萬噸,占全省中藥總量的60%。截至2015年底,全州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6萬畝,太子參、何首烏、頭花蓼三個品種通過中藥材GAP認證,黔東南研發的“黔太子參一號”是全省第一個中藥材新品種,桔梗被評為“貴州十大名藥”,茯苓被國家對外貿易部評為優質產品……
更重要的是,苗醫藥、侗醫藥、瑤族醫藥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早在2008年便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苗侗醫藥與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苗藥三千,單方八百”的民族民間醫藥體系。
良好的資源為黔東南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更為大健康產業的勃發夯實了基礎。
一批民族醫藥企業迅速成長。截至目前,全州中藥材產業相關企業已發展到89家,苗仁堂藥業、東南藥業、苗侗百草醫藥發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健康醫藥企業正在成長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龍頭企業。
一批醫藥產業園正在破土萌芽。凱里經濟開發區醫藥產業園、黔東南州中藥材交易市場、施秉醫藥產業園區、施秉縣牛大場中藥材現代高效示范園區、丹寨醫藥產業園、凱里萬潮苗侗醫藥產業園等32個園區被授予“黔東南州大健康產業發展示范基地(園區)”稱號,輻射帶動能力日漸凸顯。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睘檫M一步鼓勵大健康醫藥產業發展,黔東南州專門制定實施了《黔東南州大健康醫藥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和《黔東南州大健康醫藥產業發展六項實施計劃(2015―2017)》,為新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2017年,大健康醫藥產業增加值將達到120億元以上;2020年,大健康醫藥產業增加值將達到200億元以上,黔東南州將打造成為全省大健康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示范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健康醫藥產業基地。
養生產業方興未艾
“水準備好嘍!快去泡一泡!”在從江縣翠里鄉高華村,53歲的瑤浴藥師趙成富樂呵呵地招呼客人進入洗浴間。
干凈衛生的小房間內,木制的澡盆盛著紅茶湯一般的藥水,熱氣氤氳?!斑@盆藥水由30多種中草藥混合煮成,能祛除風濕、排汗排毒,對身體大有好處?!壁w成富為祖傳的保健配方感到自豪。
在這個古老的瑤寨,傳承千年的民間藥浴如今已發展成為養生產業,曾經交通不便的村落也變為瑤浴健康養生基地:全村共有62戶132間洗浴間,建有一個瑤浴洗浴接待中心,共種植鉤藤200畝,其他瑤藥材450畝。每戶村民單依靠瑤浴收入就有5萬元左右。
“瑤浴名氣越來越大,很多人慕名而來,一住就是十多天,最后都舍不得回去。” 村民趙財現說,還有珠海、廣州的客商來洽談生意,想在高華投資興業。
瑤浴養生產業的興旺,只是黔東南大健康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依托碧水藍天、森林溫泉、農田峽谷,黔東南大的健康養生產業漸成規模,凱里云谷田園、雷公山森林公園、劍河養生溫泉等一批休閑養生基地,已經成為眾多游客往來憩息的度假勝地。
2015年9月1日掛牌成立的貴州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更是全國首個民族文化旅游和健康養生深度融合發展的省級示范區。示范區以健康養生為核心,規劃建設文化旅游健康養生城、民族文化旅游體驗帶、健康養生產業帶、大健康醫藥產業園、侗鄉大健康現代物流園、健康醫療園等“一城五帶十園”。
“示范區分核心區、聯動區和輻射區三個層次推進,在10年時間內將由核心區發展次第帶動從江、黎平、榕江等聯動區發展?!鼻瓥|南州政協副主席、貴州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管委會主任袁尚勇表示,預計10年后,示范區將完全建立起一個開放型經濟體系,大健康產業產值達500億,旅游人數達3000萬人次?!岸编l大健康產業示范區將打造成貴州面向珠三角地區的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區?!?/p>
目前,示范區已完成產業項目規劃,部分項目已經開工建設,目前已簽約相聚12個,簽約資金82.83億元。
大健康產業未來可期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方言,意為走路不穩)”,黔東南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特殊的地域條件、傳統的飲食習慣,構建起黔東南自成一體的酸系列飲食文化。作為黔菜的典型代表,凱里紅酸湯制成的酸湯魚,酸香開胃、肉嫩湯鮮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食客。
2009年,經中國食品協會評選,凱里紅酸湯火鍋底料被評為全國三大特色火鍋底料。2013年,凱里紅酸湯被國家質檢總局列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5年,以紅酸湯為代表的酸食產品銷售額超過10億元。
除了酸食產品,黔東南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的從江香豬、三穗鴨、雷山銀球茶、黎平香禾糯等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和綠色健康食品,近年來在知名度提升的同時,有機食品的產業鏈也在日趨成熟。
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黔東南正在成為西南山地綠色食品原產地。2015年,黔東南州啟動實施100萬畝精品水果種植工程、100萬畝商品蔬菜種植工程、100萬畝稻魚生態種養工程、100萬畝中藥材種植工程、100萬畝高標準木本油料作物種植工程和100萬頭規模特色養殖工程的“六個百萬工程”。
與此同時,圍繞“六個百萬工程”的總體規劃部署,黔東南州成立了大健康產品研發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編制了11個研發方案,對魚醬酸、苗族百草香草酒產品、酸湯固化等項目進行重點研發。
種得有機,吃得放心,品出美味,養出健康。山地綠色食品的種植與民族特色健康產品的研發,在“食”字上做足了文章。
事實上,大健康產業所包含的“醫、養、健、管、游、食”六大產業,黔東南做到了三個“先”:發揮先天優勢、產業先行先試、搶占市場先機。
例如,圍繞“健”字,黔東南依托云臺山、雷公山、月亮山等山地資源優勢,利用世界自然遺產“施秉云臺山”,清水江、都柳江為主干的2900多條大小河流,將在2020年建成5個以上省級運動康體示范基地。而貴州環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國際挑戰賽、下司全國皮劃艇激流回旋錦標賽、“雷公山之巔?巴拉河之夏”全國山地自行車賽等專業賽事,已經成為黔東南健康運動產業的獨特品牌――“天然康體運動場”名不虛傳。
篇8
對此,延續本刊封面故事的話題,我們也嘗試拋出這樣的話題:科技到底能否被稱作傳統技藝的天敵?
在記者聯系業內相關行家采訪和了解的同時,也有不少人表示出我們此次關于文化產品的報道不能生拉硬套地和科技扯上關系。其實此種表述,著實不能讓人信服。我們的初衷可能沒有完全被質疑人理解和尊重,但并不代表我們自身不愿意嘗試主動思考如上述報道所涉的質疑。
談到硯臺、陶瓷、漆器、刺繡、織錦、雕刻、青銅鑄造,以至更多被中國文化總結為瑰寶的東西,都是很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工藝,是歷經千百年歲月積淀下來的文化歷史印記。她們如若嫻婉的少女,盡管才情萬種,卻未能走出深閨,在現代舞臺上展現她獨特的魅力??茖W技術作為現今社會發展的重要生產力,則如一個充滿活力的小伙兒,科技與傳統工藝共舞,這一靜一動,能否成為一對好舞伴,跳出曼妙的舞姿?
中國的制硯工藝無疑是中國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硯文化可否簡單地被視為僅僅給予保護和封存,以備珍藏的東西?這就像是教育,我們從來不愿意簡單地將其產業化、商業化,可如今社會需求是剛性的,重要的在于引導。
就像上述報道所引用的文化部的一位專家的說法,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利用、發展不可分割。我們既要做好保護、傳承工作,同時又要利用、發展好文化遺產,要通過利用和發展,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當前,積極利用一些現念和先進科技手段來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有利于解決部分文化遺產項目面臨的兩個方面的棘手問題:一是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民眾與它們的感情日益疏離;二是保護工作缺乏持久的動力。在生產工具、生產材料、生產流程的科技進步促動下,部分遺產項目有可能轉化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將成為推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芍^恰到好處。
如今,盡管現代科學技術絕大部分取代了手工技能,成為當今時代最強大的生產力,但傳統工藝完全可以獲得現代科技的提升,從而繼續服務于大眾。工藝美術不僅僅講藝術,也講工藝科技,實際上工藝美術這個名稱本身就代表著科技與藝術的聯姻。
科技對于產品質量和形態的提升,對于品牌的塑造作用是剛性的、是支撐。如今全國的工藝美術行業正在產生一水分流現象,即少數老藝人和大師開的家庭工作室以傳承傳統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責任,他們的生產是傳統形態的、純手工的、少量的。絕大多數工藝美術企業則需要持續地堅持科技創新,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在企業內部建立起產、學、研一體化的機制,以此來解決人力成本高、產量低、天然材料消耗大、能耗大、產品形態陳舊、產品同質化等等歷史問題,力爭在傳統工藝美術各個行當里,都能涌現出世界級的民族品牌。
上述報道,還提到了科技支撐的三個方面:一是設計研發。目前的傳統手工藝行業,無論是題材還是圖樣,都存在與現代審美需求脫節的情況,尤其是個體手工勞動者,很少有涉及研發的??梢哉f,設計方面的瓶頸是這一行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二是材料與工藝創新。在這方面,內地從業者也一直在努力,但是力度不夠。比如,刺繡用的絲線,從淺藍到深藍,我們只有20多種,而在日本,這樣的絲線可達100種。三是行業標準。內地的手工藝行業開展理論研究的力度不夠,行業標準嚴重欠缺,這導致我們的產品均質化沒有保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
篇9
關鍵詞:云計算;業務系統;三網融合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operator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business systems integration, as well as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business system integration and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nets joint.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Business systems; Three nets fusion
中圖分類號:TP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當前,全球通信產業已經進入新的大融合、大變革和大轉型時期,將逐步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技術、業務、產業的融合和創新將成為這個時期通信產業的主要特征:一是通信業憑借其技術和市場優勢,逐步向終端和內容產業延伸,通過提升客戶體驗,在內容上不斷拓展新的媒體,圍繞人們的娛樂、社交和商業活動提供業務應用;二是電信網絡和IT網絡設備的有效融合,網絡架構逐步向云計算演進,提供寬帶、綠色、安全、高效、智能、便捷、低成本的信息和網絡服務;三是通信業將進一步滿足行業市場的需求,大力發展物聯網,不斷拓展網絡和用戶的屬性與邊界。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通信產業面臨新的技術、商業模式和來自其他行業的挑戰。
一、云計算在通信行業中的應用前景
云計算,促進通信業務“云化”。傳統靜態配置的網絡架構已難以適應運營商新時期發展的需要,以云計算技術構建的新型服務模式將是今后的必然選擇。根據IDC預測,云計算相關IT支出在2012年將達423億美元,未來4年,全球云計算服務市場平均年增長率將達到26%。通過向分布式云計算模式遷移,通信業務將實現“云化”。借助于虛擬化、資源共享技術,傳統電信網絡中專用平臺將被替代。由于計算、存儲資源和軟件解耦,運營商提升了資源的利用率和使用彈性,大大提高了業務部署速度和處理能力;在降低總體成本的同時,滿足用戶的動態個性需求。未來,業務“云化”與通信能力的結合將為電信網絡提供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綠色通信,推動通信發展的新動力。通信業已成為全社會綠色環保和節能減排戰略中的重要戰場,產業界正通過設計、發明新的部件,開發和優化網絡架構,來實現降低單位能耗的目標。目前,應用于綠色節能的各種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網絡架構和體系正不斷涌現,比如:高效功放器件、智能載波/端口關閉技術、關斷載頻節電技術、分布式網絡架構、休眠新技術等,已經極大地降低了通信設備和網絡的能耗。預計進一步的創新將發生在云架構下,實現廣域范圍內的資源處理、認知無線電、“光進銅退”、低成本FTTx和綠色PON固定接入、動態光旁路以及全光網絡應用等,以全方位降低能耗,推動綠色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托起電信和互聯網健康發展的未來。為了通信和互聯網將來的健康發展,網絡運營商和互聯網公司將通過技術手段確保存儲在網絡上和終端側的用戶隱私安全,同時還會防止網絡設備資源被非法使用或濫用,做到只有經過認證的用戶所授權的應用才可以允許訪問指定的該用戶的資源。同時,國家也會出臺和采取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安全保護政策與措施,提升用戶個人隱私權的保護意識,以全面提供網絡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確保通信和互聯網的健康發展。
二、云計算實現多種能力的接入與聚合
要實現多種能力的接入與聚合,需要采用面向服務架構(SOA),將電信能力(如:SAG能力、IMS能力等)、互聯網能力(如:Google翻譯、Google搜索、天氣預報等)、物聯網能力、及其他能力接入到平臺。這種方法具有一些特點:
1.1提供了完整的SOA解決方案:統一接入異構系統通過不同協議提供的服務。
1.2使用方便:屏蔽WS/SOAP等技術細節。
1.3基于標準協議的開放式平臺:支持SOAP/JMS/HTTP/IIOP等標準協議,支持Web Service。
三、構建高效的業務執行環境
執行環境主要包括服務運行層和服務管理層。服務運行層包括服務的創建、裝配、執行等從原始到運行的一系列操作。服務運行層將按照業務規則和業務需求創建并等待配置和執行,該層提供了一系列業務引擎來保證服務在其生命周期之內具備一定的可控性。服務管理層主要提供了一種更加抽象的、高級的服務編排及管理策略。服務運行層對服務的管理只是輕量級地對服務生命周期進行控制;而服務管理層的管理則是涉及運營戰略的,該層不僅包含服務管理的功能,同時也應具備對整個平臺安全和升級的可控能力。
下一代業務交付平臺(SDP)要求執行環境能夠做到資源彈性調度,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應用在運行過程中,如應用負載較大,則無法滿足SLA要求,那么需要根據預定的策略,增加系統資源,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如應用長時間處于低負荷運轉的狀況,系統則可以根據預定的策略,釋放系統資源,以降低能耗。如現在的短信中心、彩信中心在年底時幾乎處于爆滿狀態,但其他系統可能是閑置的,但卻無法進行動態調整。
如圖所示,我們需要采用云計算分布式技術,把執行環境在部署時分割成調度主機、多個業務處理機,分發調度主機中的數據庫系統存有調度策略、訂購關系表,分發調度主機管理并配置各個業務處理機,新增處理機要向分發調度主機注冊;分發調度主機能夠實時檢測業務處理機的狀態,在某個業務處理機出現故障的時候能把原來該業務處理機上相應的工作轉移到其他業務處理機上。分發調度主機能夠按照一定的分發策略,把多個業務或同一業務的多個訂購關系合理分配到各個業務處理機,并將分配結果保存在調度策略表和訂購關系表中。在業務量和用戶量上升的情況下,可以增加業務處理機的數量,以達到分擔負荷的目的;在業務量和用戶量降低的情況下,可以停用部分業務處理機,以降低能耗。
四、基于云計算構建三網融合系統
1、利用云計算打造三網融合平臺環境
基于云計算的平臺,會帶來很多好處:
①利用云并行計算能力,提高數據壓縮處理能力,實現實時編碼能力。
②利用云存儲分散讀寫操作,實現網絡IO和存儲器IO的讀寫均衡;利用靈活擴展能力,滿足業務爆炸增長需求。
③利用虛擬IDC業務,快速部署系統,提高資源利用。
④基于PaaS模式,不斷提升公共計算能力,打造云模式生態環境。
2、利用IaaS構建基礎設施平臺
運營商建設的三網融合系統是一個分級分域的系統。這種設計與用戶數量龐大、網絡通信流量巨大相聯系。分域后物理設施分別服務不同區域的用戶,相應的網絡環境以城域網為主,用戶業務實現按地域而分離,降低了服務系統壓力。以往這種設計針對IPTV業務還比較有效,但隨著三網融合內涵的變化,簡單的分級分域模式難以應付復雜的應用場景的變化。
采用云計算構架,將基礎設施虛擬化,通過云管理的集群管理、任務調度、虛擬管理、負載均衡和存儲管理等管理模塊,將基礎設施的資源統一管理起來。硬件設施通過虛擬化的處理,使得資源和物理位置關系得以解耦,方便了資源的使用和管理。這樣,云計算能夠將硬件設施從分區部署的場景中集中起來,形成可管理的、可調度的、可按需使用的能力集。基于IaaS架構,建立起動態的負載支撐能力。將資源分配給計算繁忙的業務使用。同時,基于IaaS架構布局,更易于建立起應用服務冗余機制,杜絕單點故障造成業務系統的服務中斷。
3、利用云存儲應對大規模數據壓力
三網融合中,多媒體數據的存儲需求會比較突出。云存儲通過對大量小文件采用壓縮和封裝處理,同時采用冗余策略,提高文件存儲效率和可靠性。云存儲還通過分布式數據庫的使用,提高結構化數據的讀寫性能和容量。云存儲能夠提供對存儲資源的統一管理能力,實現建立統一的資源庫,適應融合業務的開展,避免重復資源占用。云存儲還可以配置資源的使用策略,根據不同的存儲場景,使用不同的存儲介質和網絡來存儲內容。
4、構建智能云應對終端的多樣性需求
智能云就是為了系統平臺能夠自動響應不同的終端設備訪問,根據終端的硬件和軟件環境,反饋不同格式的內容。智能云具備云計算的海量處理能力,利用平臺強大的計算能力,能夠形成對各種終端服務內容的匹配。智能云后端是三網融合的內容服務平臺,通過對視頻、音樂、資訊和用戶相關信息等數據的規整和適配,提供給不同類型終端一致的服務。智能云通過應用程序接口的方式,支持終端的應用開發。
終端的多樣性近年來愈演愈烈,除了手機終端主流的操作系統平臺品種增多,更有平板電腦、游戲廠商推出的各種游戲機、電子書等等,都加入到三網融合的業務場景中。而且終端性能提升很快,用戶體驗不斷提高。因此,應用平臺需要應對各種類型終端的訪問,基于同一套內容,能夠支持各種終端。
五、結束語
通信寬帶網絡作為業務發展的基礎網絡演進以業務需求及技術走向為導向,而“三網融合”是國家網絡發展重點戰略舉措,隨之而來的相關業務融合,勢必使業務種類形式及用戶量大幅增加,已成為網絡后續支撐保障的重中之重,全面影響網絡演進方向。這種全方位融合的業務環境,對系統平臺提出高的要求。而云計算正是通信信息技術應對海量信息處理的情況下誕生的技術體系和服務方法。利用云計算構建三網融合的服務平臺是恰逢其時,順勢而發。云計算與三網融合必將相得益彰,構筑起強大的服務平臺和智能的應用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敏輝.基于云計算技術的研究與探討[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0.
[2] 胡樂明.新一代的業務交付平臺架構研究[J].研究與設計,2010.
篇10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010020)
【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急速發展,媒介融合日益成為社會傳播的焦點,2015年央視春晚便是這一融合的新生兒。本文分析媒介融合的內涵,以央視2015年的羊年春晚為例,探討媒介融合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 傳統媒體;新媒介;媒介融合;融合價值
伴隨著新型媒介技術的勁爆發展,舊的傳媒格局迅速被新的媒介系統侵蝕,在這種情況下,媒介融合的進程表現得緊鑼密鼓,短時間內,形成蔚為大觀之勢。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主席特別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媒介融合被提升至國家層面,映射出它的重要戰略意義。
1 媒介融合的內涵解析
媒介融合并非新近幾年才出現的樣態,它是與人類文明史始終相隨的常態過程,只是每個歷史時期融合的速率大相徑庭。近年來,率先由西方傳媒業界提及的媒介融合,再一次成為全球新聞傳播界所關注的對象。那么,何為媒介融合,它的內涵究竟怎樣呢?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一書中論及。他認為:數碼電子科技導致涇渭分明的傳播形態聚合,致使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他對媒介融合的定義還停留在傳統傳播介質的視域內。時至今日,媒介融合的定義仍未達成共識,專家學者的詮釋日趨多元、深邃,給人以啟迪。美國學者Andrew Nachison認為,“媒介融合應是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道爾(Doyle)認為媒介融合是指電子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媒體的融合;詹金斯(Jenkins)詳細闡述了媒介融合的五種形式:技術融合、經濟融合、社會或組織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美國西北大學教授Rich Gordon對媒介融合進行了詳細地探討和劃分,稱融合應包括所有權融合、策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新聞表達融合。與此同時,國內學者也紛紛進行了熱烈探討,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認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電子化和數字化這種形式靠攏,這個趨勢是由數字技術驅動的,并在網絡技術的推動下變得可能?!敝袊嗣翊髮W蔡雯教授將媒介融合定義為,“在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的各產業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p>
學者們對媒介融合的定義均有可取之處,卻因立足的媒介文化環境和媒介研究視角不同,顯得媒介融合定義難下定論。筆者認為,媒介融合涉及到的相關系數較為龐雜,但“它肇始于技術創新,加速于制度創新,深化于市場創新,最終表現為產品創新”的規律是不變的。因此把握好媒介融合的內涵比下定義更為合理。有鑒于此,筆者將媒介融合的內涵囊括于三個維度之下:
一是,傳播介質方面的融合。介質作為一種有形的物質存在,是承載傳播信息和觀念的基礎工具,媒介融合就是要將報紙、電視等傳統傳播介質與借助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媒體技術相融合,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優勢互補的全媒體平臺。
二是,業務經營方面的融合。新老媒介的融合必將沖擊傳統的業務操作與媒介經營,媒介融合要求傳媒業者必須提升自身素質,學會并掌握融媒體下的新聞采寫技能、攝影攝像技能、不同媒介的編輯與傳輸技能等,還得樹立融媒體的工作視眼,將工作實踐立足于媒體融合大格局之下。媒介融合也改變著經營管理方式,機構的兼并與重組、資本的運作與經營等具體操作,都需要依據媒介融合的要求進行整合與聯動,以破除獨立經營的弊端。
三是,價值理念的融合。媒介融合不僅要改變原有媒介形態,催生新的媒介形態,還要踐行融合理念,而不是簡單相加。媒介融合需要一個漫長的磨合過程,是系統性工程,它有自身發展規律,需要學界和業界共同探討與摸索。這一過程中,需要我們改變定勢思維,呼喚制度與理念創新,使不同媒介與融合大勢相匹配,真正產生融合實效。
2 媒介融合的成功典范:2015年央視羊年春晚
央視春晚歷經33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百姓春節不可缺少的年度盛宴。三十多年來,央視春晚始終緊隨時代脈搏,不斷推陳出新,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來,在新媒體巨浪的卷攜下,央視春晚同其它傳統媒體一樣,受眾受到瓜分,收視率連年下跌。然而,2015年央視春晚卻不拘一格,改頭換面,充分將多媒體炫酷科技嫁接到聯歡晚會,在媒介融合大潮下成功涅槃。
借力新型媒介,創新媒介產品,強化品牌文化。媒介融合是信息技術不斷創新與應用的結果,它沒有終極目標,只有不斷地推進與演化,其特征多趨向為:“多媒體信息在同一平臺上的能量互補;各類媒體之間的信息能量交換;信息傳播者與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信息能量交互;外部產業對傳媒業的能量支持?!毖胍暣和碜鳛橐粰n品牌節目,過去幾十年間,缺乏品牌形象意識,被業界笑稱只會“聯歡”的節目。2015年羊年春晚一反常態,有效地將新媒體應用嵌入熒屏,并借助多維媒介科技,大力開發媒介產品,形成了宣傳曲、宣傳片、吉祥物等一系列媒介產品,使觀眾生動地了解春節與春晚的同時,也助推了自身品牌文化的傳播。特別是微信紅包的發放,以及春晚首個吉祥物“陽陽”的開發,不僅傳遞了傳統春節文化,寄寓了新年愿望,還極大地躍動了觀眾的欲望與激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媒介產品研發,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春晚欄目形象,增強了品牌的識別度。
拓展傳播渠道,爭取市場份額,擴大欄目影響。多元傳播渠道的共融與多維聲像技術的集成應用是媒介融合帶來的最顯著變化。這種變化看似新媒體對老媒體進行沖擊,實質是新老媒體的一種交混與更新、優化與培植,關鍵在于媒體順勢而為,傳播渠道和方式的拓展與運籌。以往央視春晚只在央視、衛視頻道,以及個別海外媒體播出,而今年破格將直播權授予像愛奇藝這樣的視頻網站,并加深了與微信、微博、客戶端、You Tube等社交媒體的合作,呈現出多渠道融通與聯動的繁榮,擴大了央視春晚的聲勢影響。索福瑞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春晚的熒屏總收視率為29.6%,雖不及去年,但人均收視時長較往年大幅增加,是2014年的2倍有余,達155.55分鐘/人。央視春晚欄目組為了擴大海外聲勢,還特意邀請美聯社、路透社等國際媒體參加首次春晚海外推薦會,并與TWITTER、FACEBOOK等海外社交平臺合作,開展2015年春晚預熱活動。此外,在海外播發宣傳片和廣告、組織春節活動等方面也做了巨大努力,有效擴展了春節文化和央視春晚的傳播渠道,獲取了更多的“注意力”,而這種“注意力”正是媒介市場化時代的制勝法寶。
更新價值理念,增強受眾體驗,提升春晚價值。媒介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傳播由大眾傳媒的“點對面”向傳媒分眾的“點對點”過度,媒介受眾由以往的單向閱聽的被動角色轉變為傳媒為其量身定制資訊、娛樂服務的用戶。這種傳媒趨向直接引發社會階層和文化需求的“碎片化”,“使原有的社會階層經由社會觀念達到集體行動的邏輯發生了某種斷裂,社會觀念的利益化和個性化傾向明顯”。為了適應“碎片化”、“個性化”的時代要求,媒體只有揣度與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轉變“傳者至上”的價值理念,才可能獲得受眾認可。2015年羊年春晚之所以獲贊,就是欄目組能夠站在媒介受眾的角度去思考節目設置,從而較好地滿足了受眾需要。春晚期間,央視通過微信“搖一搖”平臺,與觀眾互動總量超過110億次,微信祝福在185個國家之間傳遞了約30000億公里,相當于往返地月370余萬次。再如“曬曬全家?!?,觀眾通過新型媒介,將全家福上傳到央視演播現場,直接拉近了與春晚現場的距離,有一種賓至如歸的親切感。這樣的媒介創制,不僅激發了全民跨屏互動的熱情,傳遞了新年夙愿,還把“溜走”的觀眾再次拉回熒屏,提升了央視春晚的價值,堪稱傳統媒體攜新媒體的一次華麗亮彩。
3 媒介融合的意義
新媒體攜領傳統媒體奏演的融合之勢如火如荼,它刷新了媒介發展歷史,催生了新的社會變革力量,改變著社會的多維發展,特別是在社會互動、媒介內容、媒介運營模式等方面,凸顯出巨大的融合價值。
有利于打造無界的社會互動空間。媒介融合肇始于技術創新,而媒介技術發展帶來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信源泛化和信息傳播的裂變呈現,這些新的信息傳播特點,改變了過去獨占信息的權力中心,自上而下的線性傳播變得岌岌可危,民主化、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無界信息傳播成為潮流。媒體融合大勢之前,傳統媒體掌握著信息的主動權,信息傳播和渠道選擇受制于國家利益和精英階層,公眾無法看到信息的天然狀貌。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信息的絕對壟斷,呈現出多元化的傳受趨勢,公眾對信息公開透明和主動傳播的欲望加強,更重要的是,他們借助網絡互動平臺,將長期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崩發出他們對社會的長期關切。媒介融合大勢正迎合了他們參與社會、重置話語權的期望,有效連接了“上下層”的平等對話,緩解了社會氣壓。
有利于開發高品質的媒介傳播內容。傳統媒體形態比較單一,技術手段應用也相對有限,新型媒介技術的開發,使媒介形態變得繁華,為內容、產品、技術、管理、平臺和人才的一體化提供了先決基礎,媒體融合可以將擁有高品質內容的傳統媒體與高技術的新型媒介進行統和,對傳媒內容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二次加工、處理和采編,進而滿足各類人群的個性化需求,增強了他們的媒介體驗,從而有效地提升了媒介信息產品的檔次和品味,最大地實現傳播效果。
有利于推進高級的媒介運營模式。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使本來清晰的媒體邊界變得模糊不堪,媒介市場的激烈競爭,迫使獨立運作的媒體企業與其它媒體合作,重新劃分利益地盤,帶來組織結構和營銷方式的調整。媒體融合的好處之一就是讓不同媒體之間相互借力,揚長避短,共同架構高效的媒介組織與營銷方略。中央電視臺的電視技術、電視設備和技術應用都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向新興主流媒體轉型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有內容研發和節目生產的優勢,但在多屏傳播上存在欠缺,因此電視臺有針對性地改進了組織管理體系和產業經營體系,如研發了全流程的采編播體系,建立起了央視影音、央視新聞、央視體育、央視樂動為核心的媒體融合產品體系,搭建了全產業鏈的版權開發體系和跨媒體的傳播效果考評體系,有效地做到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
參考文獻
[1]蔡雯.新聞傳播的變化融合了什么[J].中國記者,2005(09).
[2]朱天,彭泌溢.試論媒介融合中的“加減之道”——時代華納與美國在線“世紀婚姻”終結對我國“三網融合”的啟示.http://media.people.com.cn[OL/J].
[3]高鋼.媒體融合:追求信息傳播理想境界的過程[J].國際新聞界,2007,3.
[4]數據來源:2015年央視春晚索福瑞數據統計[Z].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產業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