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旅融合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旅融合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旅融合的概念

篇1

關鍵詞:傳統農耕存留區;全域旅游;農旅融合;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 F59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4-0124-04

The Path of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

――A Case Study of Maoshi Town,Huichuan District,Zunyi City

Zhou Jie et al.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Guizhou Normal College,Guiyang 550018,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Maoshi Town,Huichuan District,Zunyi C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tourist market of Maoshi Town,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per concept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ansystematically conceives the path of the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 service supply innovation and the microscopic innovation of the tourism product supply system.

Key words:Traditional farming area;Comprehensive tourism;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Development path

毛石鎮地處黔北,隸屬遵義市匯川區。多年來,由于交通落后,經濟發展一直滯后,無意中造就了傳統農耕文明的全域存留。作為典型的黔北山地鄉鎮,毛石鎮的傳統農耕文明具備表現形式活態化、傳承內容完整化、傳承載體規?;熬跋笳宫F典型化四大特征,其中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毛石鎮所傳承的農耕文明屬于“具有山區梯田特色的丘陵稻作農耕型[1]”,具有典型的黔北山地農耕特色。大面積存留的傳統農耕文明使毛石鎮具備了農旅融合的先天優勢,也為其試點全域旅游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全域旅游是現階段我國旅游業正在經歷的一場大變革。發展全域旅游需要強化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加大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力度,發揮“旅游+”功能,使旅游與其他相關產業深度融合[2]。時下,毛石鎮的旅游業還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前景看好。結合當前流行的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本文將以毛石鎮為例,通過毛石鎮主要客源市場需求分析,基于農旅融合范疇分析該地農旅融合發展的應有理念以及反映該理念的農旅融合基本原則,再依據農旅融合應有理念和基本原則,分別從宏觀的全域旅游服務供給創新及微觀的旅游產品供給創新兩個層面,系統構想該地的農旅融合路徑。

1 傳統農耕存留區的旅游客源市場分析

1.1 毛石鎮客源市場分類 根據旅客到訪方式,毛石鎮的客源市場分為自駕游市場、公共交通游市場(乘坐鄉村公交或乘坐日后出現的旅游專線公交)、山地自行車愛好者群體以及徒步游市場。而根據旅游目的,毛石鎮的客源市場又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以觀光、科考或體驗等為目的外鄉客人,二是為重拾鄉愁而回原居住地旅游的外遷居民。前者奔著本不熟悉的傳統山地農耕文明而來,而后者是為重溫舊時的農村生活而來。不論依據什么分類,有一點十分明確―他們內心都向往毛石鎮的活態傳統農耕文明。

1.2 毛石鎮主要客源市場界定 根據前期的毛石鎮實地調研以及其他地區的旅游發展實踐,自駕前往是現在最常見的游客到訪形式,這部分群體或許有一個明確的最終目的地,但行車途中會隨時調整行車速度甚至隨時停車駐足,至于他們因何慢行慢游,則全然仰仗傳統農耕文明在區域內的全景式呈現。在此我們不對市場來源加以界定,在大交通格局不斷完備的今天,自駕游到毛石鎮的既可以是附近城鎮的居民,也可能是稍遠一點的省內游客,也可以是較遠的省外游客,關鍵看營銷力度??傊鶕鲂蟹绞?,毛石鎮的主要客源市場就是對山地傳統農耕文明較為偏好的自駕游群體。

1.3 毛石鎮主要客源市場的需求分析 權威的全域旅游概念強調的是作為供給方的旅游目的地該做什么,這樣的解釋更富于戰略意味,抽象性十足。其實,基于游客行為視角來詮釋全域旅游要更形象一點。如果在某個區域,哪里都可能有游客臨時停下來開展不同形式、不同時長的旅游活動,那么這個區域就具備了發展全域旅游的資源基礎;若是這些游客是自駕旅游,那就側面說明這個區域的交通基礎條件能支撐全域旅游發展;若是這些游客的臨時性旅游需求能在不同時限內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那就說明這個區域已經構建起比較成熟的全域旅游服務供給體系。只有3個條件都滿足,毛石鎮的主要客源市場即自駕游市場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很顯然,目前的毛石鎮具備發展全域旅游的資源基礎,但后2項還不完備。

2 農旅融合發展理念及原則

2.1 農旅融合發展理念 毛石鎮的農旅融合發展理念應含3個“不可”:一是全域旅游根基不可觸改,二是全員參與機制不可不建,三是農旅融合進程不可停歇。

2.1.1 全域旅游的根基不可觸改 因為毛石鎮發展全域旅游的基礎就是它所具備的稀缺資源―覆蓋全鎮、活態呈現的濃郁的傳統農耕文明氣息,這就是毛石鎮發展全域旅游的根基。為發展全域旅游,不可觸改當地資源本質,也即是說,村還是村,寨還是寨,田園還是田園。豬圈牛欄、雞舍鴨棚,該有的一樣都不可或缺,否則毛石鎮獨特的資源品貌將很快消逝,從而失去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2.1.2 全員參與機制不可不建 因為原住民才是構建區域旅游核心競爭力的基石[3]。作為一種區域旅游發展模式,全域旅游是一種政府主導模式,但不可因為是政府主導而忽略民眾參與的價值。尤其像毛石鎮所擁有的稀缺的、活態的山地傳統農耕文明,更是離不開原住民的傳承與發展。所以,僅就資源保護而言,以原住民參與為基礎的全員參與機制必須構建起來,否則毛石鎮的全域旅游推進工作將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1.3 農旅融合的進程不可停歇 這是實現當地旅游業持續發展的需要。全域旅游是一種旅游發展戰略,也是一種旅游發展模式,目前都還處于積極探索階段,每個發展全域旅游的地區,都應該與時俱進,隨著市場的變化積極調整,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從而保持持續發展的動力。農旅融合是實現當地資源優勢向綜合效益轉化的最佳途徑,同時可最大程度促進傳統農耕文明的保護與傳承。

2.2 農旅融合的基本原則 當地居民及基層干部要形成正確的農旅融合發展理念,須做到3個堅持:一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二是堅持官民共同治理,三是堅持全域旅游視角。

2.2.1 堅持農業基礎地位 因為農業是農旅融合的資源基礎。失去這個基礎,無論是“旅游+”抑或“+旅游”,都缺乏一個融合的對象。毛石鎮發展全域旅游的優勢就在于它活態的傳統農耕文明,這在表面上是一種資源優勢,本質上卻是一種平臺優勢。沒有傳統農業的留存,也不會有今天的毛石鎮,更不會有低成本的農旅融合天然平臺。有了農業這個基礎平臺,相應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生態都將得以自然呈現,而失去這個基礎,就等于失去旅游發展的后續動力。

2.2.2 堅持官民共同治理 因為這是農旅融合發展的理念基礎。它實質上是合作理念在基層官民行為機制層面的具體體現,它既提倡當地居民要盡快在角色層面實現從參與管理向共同治理轉變,也要求基層官員充分認識到當地居民才是傳統農耕文明的傳承者,當地居民才是農旅融合最有資格的發言人。

2.2.3 堅持全域旅游視角 因為全域旅游是農旅融合發展的政策基礎。如果國家層面沒有站在戰略高度大力提倡全域旅游,旅游的核心地位就無法形成,農旅融合就缺乏政策支持。全域旅游本身就體現合作理念,它的實踐層面也是對合作理念的多層次多角度的全景式呈現。

3 農旅融合路徑構想

農旅融合,基礎在農,動力在旅。農因旅生財,旅因農出彩。因此,農旅融合的基本思路應該是以農促旅,以旅強農。傳統農耕存留區發展旅游業的重要目標是實現當地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同時促進傳統農耕文明的保護與傳承。

3.1 全域旅游服務供給路徑創新

3.1.1 非景區旅游發展的內涵 全域旅游發展并不是要把整個區域都建成景區,而是讓整個區域都具備景區服務功能,讓區域內所有居民都參與到旅游服務中來,同時也讓區域內所有居民都能通過不同形式的旅游服務獲益,從這個角度來看,全域旅游其實就是非景區旅游理念在戰略層面的體現?;诖耍^的非景區旅游發展就是通過提升整個區域旅游服務能力促進全域旅游發展。這里隱含3個要點:一是該區域須具備全域打造的資本,也即全區域都存在有形及無形的旅游吸引物;二是不刻意去打造一個甚至一些景點景區;三是該區域所有居民全員參與旅游服務。

3.1.2 傳統農耕文明對非景區旅游發展的支撐機理 對照非景區旅游發展的3個要點,毛石鎮所具備的活態傳統農耕文明正好可以支撐全鎮的非景區旅游發展。首先,毛石鎮全鎮范圍內都充滿山地傳統農耕文明氣息,無論是抽象層面的農耕理念還是可視層面的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及農村生態,都在毛石鎮全域展現的淋漓盡致且韻味十足,即毛石鎮具備全域打造的資本。其次,正是因為擁有這一稀缺資源,所以全域都充滿資源稟賦極高的旅游吸引物,無需刻意打造景點景區。至于交通問題,即使不發展旅游,基本交通也需要政府投入建設,何況現在毛石鎮已劃歸匯川區,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工作已在緊鑼密鼓的開展。再次,既然倡導全域旅游,自然要求全域都具備旅游服務能力,所不同的,無非是有的區域旅游服務能力應該強一點,有的區域旅游服務能力可以弱一點,但哪里都可能有游客的身影,所以原則上要求哪里都需要有一定的游客服務能力。在農旅融合平臺上,毛石鎮的所有當地居民既有義務傳承與發揚傳統農耕文明,以便保持全區域的旅游吸引力,又要為需要服務的游客提供不同形式的旅游服務,也即全員參與旅游服務,以便充分踐行全域旅游服務理念。

毛石鎮的傳統農耕文明能支撐該區域的非景區旅游發展,關鍵在于毛石鎮傳統農耕文明的活態化、完整化、規?;暗湫突瑩碛腥绱说南∪甭糜钨Y源就能持續吸引城鎮居民深入毛石鎮的每個角落,既體驗傳統農業生產,又感受農村生活,且感悟農村生態。

3.2 農旅融合發展的產品供給路徑創新 產品供給路徑創新是指在全域旅游宏觀背景下的微觀創新。一般的旅游產品供給體系包含供給主體、供給平臺、供給方式及產品形態等構成要素,但對須借助農旅融合推進全域旅游的毛石鎮而言,顯然需要有所創新。在農旅融合的平臺上,需在3個方面有所突破。

3.2.1 變靜態展示為活態營造 這一點體現了“堅持農業基礎地位”的農旅融合基本原則。靜態展示好比室內博物館的陳列展示,很難形成主客體之間的互動,而活態營造不僅是為了增強旅游的趣味性,也是為了全方位凸顯濃郁的傳統農耕文明氛圍。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貴州省每年出省或出國開展旅游營銷時只是利用靜態的圖片展示,而沒有利用多彩貴州風大型歌舞詩晚會,現在的貴州旅游會是一幅什么樣的景象。貴陽的香紙溝在過去的很多年一直沒炒熱,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核心吸引物――古法造紙沒有形成一種具有視覺沖擊力和可參與體驗的活態呈現。毛石鎮的山地傳統農業文明雖然在全域內呈活態存在,但這是單就農業而言的,站在旅游者的視角,并不是所有他感興趣的事物都能在他停留時活態展現,所以要注重基于農旅融合平臺的傳統農耕文明活態營造。

3.2.2 變產品思維為產業思維 這一點體現的是反映農業基礎地位的“官民共同治理”原則。相比較而言,產品思維就好比將一個物體一刀子切開,只看它的一個橫截面,而產業思維就好比對這個物體作立體透視。放在旅游行業,就類似于景點旅游思維與全域旅游思維的區別。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依托農旅融合,激活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的各個節點,盤活農作物種植、成長、采收的前后各個環節,形成以某一農作物為運作主體的相應產業鏈,從而形成一個產品系列。例如油菜,在育秧和種植環節可開發農事體驗旅游產品,在生長階段開發有關油菜生長護理體驗的旅游產品,在油菜開花季節自然是組織文化創意類活動。如油菜花節,油菜采收時節又組織作物采收體驗項目,油菜秸稈的處理環節開發成農村生態類體驗項目,菜油生產環節又是一個體驗項目,菜油成品變成生態旅游商品,依托生態菜油開發主題生態餐飲等等。這樣全時空的旅游開發,才有資格稱之為全域旅游發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旅融合。

3.2.3 變被動的定點展示為主動的全時空展示 這一點體現“堅持全域旅游視角”的農旅融合原則。承接上一個話題,傳統農耕文明的活態呈現至關重要,如果你沒有形成農旅融合思維,還是純粹的農業運作,那只能是在什么地點、什么時節種什么或收什么,那就好比將珍貴的旅游資源作被動的定點展示,如果沒有游客,那農業生產過程也僅僅是農業生產過程,無法提升農業效益。須根據營銷思維變被動的定點展示為主動的全時空展示,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與信息方式,讓市場知曉在什么時節有什么樣的農耕活動,在什么時節的什么村寨有什么樣的農耕民俗活動等等,主動吸引游客,全天候全方位活態展示傳統農耕文明。

3.3 農旅融合路徑的具體形成機制

3.3.1 農業基礎地位的保證機制構建 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并非還是如從前一樣只靠農業生產吃飯,而是要求基本的農村生態景觀保持不變。要求傳統的農村生活依舊活態呈現,要求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有充分的傳承空間。體現當地比較優勢的稀缺資源不能消逝,否則農旅融合也后繼乏力,最后將在資源稟賦上演變成和其它地區毫無差別的局面??傊瑢τ诿偖數鼐用穸?,要堅持傳承山地傳統農耕文明,對于基層干部而言,則須加強正確引導,共同為活態傳承山地傳統農耕文明夯實傳統農業的基礎地位。當然,在農旅融合框架內,堅持傳統農業的基礎地位與發展現代農業并不矛盾,只要保住傳統農業的基礎地位,傳統農耕文明就能繼續傳承,獨特的旅游資源也將永續存留,唯有如此,現代農業的發展與毛石旅游發展才能相得益彰。

3.3.2 官民共同治理機制培養 需要當地居民積極主動反饋農旅融合最新進展,而基層干部則須在動態調研基礎上及時形成政策建議。這兩者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協商治理的基本理念是在充分認同當地居民重要價值的基礎上加強官民合作,并不是基層干部只作為傳聲筒,只要求當地居民根據政府意見干這干那。具體操作層面,是要求當地居民在繼續傳承傳統農耕文明的同時積極主動向基層官員反饋各家或各組在農旅融合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基層官員根據這些基本信息及時形成政策建議,以供鎮政府參考。

3.3.3 全域旅游發展理念的動態形成 一方面要求當地居民全方位參與農旅融合發展,另一方面要求基層干部多時空調研農旅融合進展。毛石鎮的魅力在于其無處不在的活態傳統農耕文明,而農耕文明的傳承人即為世代生存繁衍于此的當地居民,正是當地居民創造了毛石鎮的高稟賦旅游資源。雖然在自然資源方面,毛石鎮的資源稟賦也值得一提,但欠缺比較優勢,唯有活態傳承的山地傳統農耕文明才能構筑當地的核心競爭力,但這個競爭力的基石是當地居民。已有研究表明原住民才是培育村寨核心競爭力的基石[3],所以當地居民理應全方位參與農旅融合發展。其參與形式多種多樣,最有價值的參與形式,莫過于如往常一般堅持傳統農業生產、堅持傳統農村生活、保持傳統農村生態。如果說當地居民是農旅融合發展的基石,那么基層干部就是農旅融合大橋的橋頭堡。這個群體須扎根鄉村,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充分調研農旅融合的最新進展,并及時上報,為毛石鎮政府提供更接地氣的農旅融合建議。

4 結語

本文以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為例,論述如何在全域旅游視角走農旅融合發展道路,形成了山地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轉化的區域發展新思路。類似于毛石鎮這樣的山地傳統農耕存留區域,應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實現當地傳統農耕文明的自覺傳承,并在農旅融合進程中通過山地傳統農耕文明的主客共享實現其現代旅游價值,逐步形成區域旅游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吳嶸.試論貴州農耕文化可持續發展問題[J].貴州民族研究,2006,26(4):105-109.

篇2

“農業+文旅+新型社區”

田園綜合體,是讓企業參與進來,以企業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鄉村進行整體綜合規劃、開發并運營。企業擁有開發新型鄉村所需要的資金、人才、技術儲備等各方面條件,這正是鄉村集體所不具備的。

建設“農業+文旅+新型社區”的田園綜合體,首先,企業可以直接做中長期產業規劃,以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方法提升農業產業,尤其是發展現代農業,形成當地社會的基礎性產業,避免農戶因為實力弱小而出現的短期導向行為。企業與農民合作社相結合,優劣互補,可以加快鄉村發展進程,改善鄉村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其次,打造綜合旅游業,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基礎產業和新興驅動性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當地的經濟、文化以及社會活動會發生較大的改變,緊接著便可以對農民居住環境進行改善,打造一個同時具有原住民、新住民、游客這三類人的現代化農村新型社區。

田園綜合體在利用鄉村本身肌理的基礎上,植入城市人喜愛的休閑功能,營造了一個傳統鄉村和時尚都市魅力相融合的強磁極,讓“久在樊籠里”的都市人“復得返自然”。作為現代鄉村新型產業發展方向之一的田園綜合體是“農業+文旅+新型社區”的綜合可持續發展模式,在這一模式的帶動下,逐步實現中國鄉村的現代化,實現城鎮的新型化,實現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五彩田園”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

早在2015年,廣西“五彩田園”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就已經走在時代的前沿,將田園綜合體這個概念變成了現實。“五彩田園”位于嶺南都會玉林市,坐落于綠水青山的茂林鎮。茂林鎮涵蓋10個社區,涉及人口3.26萬人,這里自古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形成一方美麗的山水傳奇。示范區共規劃為:特色農業產業區、都市農林休閑區、農場莊園集聚區、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四個區域,前期投資用于建設園區的基礎設施,對園區道路進行全面提檔升級,村容村貌統一美化改造,農田集中規劃種植,建造完成自駕車服務體系。

“五彩田園”建設完成了中國最大的農業高科技展示館、中國最長的櫻花大道、中國最美的高產水稻示范園、廣西最具特色的鐵皮石斛園、廣西第一鄉村綠道、廣西最美的生態餐廳等核心游覽園區,集現代農業生產、文化旅游觀光、鄉村特色食宿、美麗鄉村建設為一體,逐步形成了獨具田園特色的現代農村新型社區。

通過科學的規劃、建設、運營,短短2年時間,荷塘月色、荷之源、櫻花基地、海試區科技園、臺灣有機農園、隆平高科雜交水稻示范基地、市民智慧農場、中國南藥園、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樹棉基地、辣樹基地、養鱉基地等特色項目生機盎然,引導農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呈現給游客別樣的鄉村風景。昔日荒涼的田野,如今已換了新顏。

走進“五彩田園”,可以山野水岸慢活休閑游,可以田園農場體驗修學游,可以南藥養生圣境靜心游,可以花果林園生態怡情游,還可以農園科技觀光創意游。簡單來說,身處“五彩田園”,賞荷塘月色、吃荷塘美食、品鐵皮石斛、食南園名果、住嶺南小鎮、沐空氣理療、玩創意農事,田園生活豐富多彩。

園區科技化

中國現代農業技術展示館(玉林農業嘉年華)位于廣西“五彩田園”核心區域,由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設計建設,總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是目前全國主體面積最大的農業嘉年華項目,現已正式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玉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玉林農業嘉年華整體由8個主題展館、3棟配套塑料連棟拱棚及1個主題長廊組成。通過現代的溫室及栽培技術,將種植展示與景觀設計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主題展館及長廊分別以瓜果、農業科技、中草藥、蔬菜、桑蠶、沙漠植物、蜜蜂、花卉、糖料作物等農業元素為主題,通過科技高度集成創新,結合藝術創意手法,打造了“瓜彩世界”“農藝高科”“神農草堂”“玉蔬林風”“蠶織天下”“大漠L情”“蜜境尋蹤”“夢幻花海”等8大主題展館景觀及“大糖盛世”主題長廊,充分體現了現代農業的趣味性、知識性、科技性、參與性及創新性,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詮釋和展示了不一樣的農藝景觀,為都市人群提供了可游覽、可觀賞、可體驗、可互動的休閑農業場所。

在政府、村集體以及多家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兩年多的探索與實踐,“五彩田園”已經成為“美麗廣西”鄉村建設和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的成功典范、田園綜合體的深度踐行者,以及鄉村田園旅游的翹楚。

篇3

【關鍵詞】生態小城鎮;清潔生產;循環經濟

1.生態城鎮的概念

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是一種趨向盡可能降低對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盡可能降低廢熱、二氧化碳、甲烷與廢水的排放的城市。生態城市概念眾說紛紜,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的定義。前蘇聯生態學家楊尼斯基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保護。

2.生態小城鎮發展的意義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中型城市的人口、環境、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發展生態小城鎮是一個新的突破口,具有以下幾方面意義:

2.1發展生態型小城鎮減小了大中型城市發展的壓力,可逐步改善大中型城市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礎設施落后、地面沉降、水資源短缺、能源緊張以及城市的風景旅游資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壞等問題。

2.2小城鎮空間相對較小,解決了大中型城市發展過于龐大的問題,避免了大城市人口膨脹、住宅短缺、土地緊張、交通擁擠、機動車過度發展引起的空氣和噪聲污染。也減少了人們前往工作場所所投入的時間成本。

2.3小城鎮相對于大中型城市對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低、而且周邊農村也可就近提供,避免過度的消費帶來的浪費。

2.4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而且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就近的小城市發展,解決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如:當下人們比較關心的留守兒童、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2.5小城鎮人口相當一部分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和方言,在經濟建設、本地特色建設、環境建設方面容易取得一致。

2.6小城鎮周邊通常多是鄉村和自然山水景觀,合理的建設生態型小城鎮不會有大城市的“熱島效應”,避免大型城市綠化需占用額外的土地,可建成天然的“田園城市”

3.生態城鎮發展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3.1防止“偽城鎮(市)化”

在人口集聚的過程中要防止村鎮空心化,防止簡單地把農村戶口轉化為城鎮(市)戶口,防止單純為賣地而搞所謂“土地城鎮(市)化”。即不能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實現城鎮(市)化和所謂“快發展、大發展”,堅決杜絕以“土地財政”驅動的“偽城鎮(市)化”。

3.2環境保護工作

隨著經濟發展,產業集聚,小城鎮的環境保護工作也成為城鎮發展的重中之重。要想真正發展生態城鎮,就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合理利用資源,鄉鎮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發展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形成一個廢棄物可循環再利用的產業鏈條。嚴格審批工業項目,杜絕污染嚴重的項目上馬。在農業方面應大力發展節能、節水、節地的生態農業、有機農業。

3.3小城鎮個體規劃

對于每一個小城鎮,都不能盲目建設,不能照搬大城市發展模式,應按城鎮原有的脈落,水系和林帶合理配置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避免大拆大搬。還應認清自身的類型。如工礦型、商貿型、農加型、旅文型、交運型、綜合型[1],跟據不同特點進行規劃。

3.4小城鎮的整體規劃

中國現有的小城鎮絕大多數都是歷史上自發形成的,雖然具有某種自然的合理性,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小城鎮的整體規劃城,應跟據整個區域的特點,劃分出重點開發城鎮、限制開發城鎮。還應跟據這個區域主要大中型城市的特點,形成幾個衛星城鎮,即為大中型城市服務,也緩解了大中型城市壓力。整個區域即要形成一個系統,又要避免重復性建設。歸根結底就是要有一盤棋和整體化的思想。

3.5保護人文、自然歷史景觀環境

每個城鎮的發展都會有每一階段不同的風貌,反映不同時代的歷史建筑應較好保護,使城鎮有其獨特的特色。避免城鎮建設雷同化、一般化。

3.6保護生物物種

城鎮化的建設必然會影響生物的活動,應較好保護生物生活的大樹、林帶、野地和水體(池塘、溪流)和這些動物賴以生存的本地植被。減少小城鎮綠化建設中使用外來觀賞植物、人工草坪、以及管理中施肥、噴藥對生物的生存條件的破壞。

篇4

旅游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文明現象,而現代旅游不僅注重經濟消費,更著眼于文化消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人們的旅游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逐漸由觀光為主轉變成為集觀光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形式。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和旅游的結合,作為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文化旅游產業,因其關聯度高、融合度深、涉及面廣、輻射力強、帶動性大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

一、衢州市文化旅游產業背景

旅游業是全球最大的產業,是國際經濟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14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國和第四大客源國。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文化具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優勢,其中的南孔文化就是這一長期積淀所形成的衢州文化品牌。但從目前衢州市的旅游現狀來看,出現了旅游線路雜亂無規劃、各旅游景點缺乏文化內涵、旅游點缺乏主題特色等問題。基于2011年《中國旅游發展報告》中提出要在未來五年加快發展旅游業的目標,浙江省出臺的旅游發展報告計劃中提升旅游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要求,依據衢州市現有的優勢,并結合經濟迅速發展的實情,依附于南孔文化在衢州市的深厚文化積淀和完善的學術體系。亟待發育的文化旅游市場,催生了主打“南孔文化休閑游”的衢州市南孔旅游設計規劃有限公司。

衢州市南孔旅游設計規劃有限公司以孔子文化、儒商精髓為指向,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國際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和衢州學院孔子研究所等單位為學術支撐機構。通過休閑旅游線路開發和旅游宣傳帶動衢州南孔文化旅游的發展,進一步保護和發掘孔氏南宗文化并以“南孔文化”這一文化主鏈來串聯衢州市內各大名勝風景區,將零散的旅游景區集合成為一個具有較高文化內涵的商業品牌,以文化為導向,豐富旅游內涵,通過與景點合作、導游、導購、提供文化服務這四項內容為主要收益,再通過廣告植入、文化宣傳等附加收益來擴大效益。通過文化價值與旅游價值的深刻互滲互動,促進“以旅興文、以旅旺城、以旅促農、以旅富民”,帶動衢州市經濟快速增長。

二、衢州市文化旅游產業前景

浙江的經濟發展、旅游業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地位、率先在全國建成旅游經濟強省的目標,衢州作為四省交會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人文和區位優勢。而作為資源消耗低、綜合效益好的“綠色產業”,衢州旅游業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更是“興一業、旺百業”的富民產業。

由于南孔文化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文化品牌缺乏必要的物態產業支撐,從總體上看衢州文化產業的發展仍滯后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其主要原因是旅游產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人才缺乏,致使各旅游景點間缺乏必要的聯系和足夠的文化內涵,旅游推廣缺乏主題和新意,旅游品牌建設未形成集群效應。得力于省委、省政府和國家、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當前衢州旅游業發展正面臨著大好機遇。

三、衢州市文化旅游線路規劃

衢州市位于中國浙江省西部,地處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四省通衢”之稱,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內陸腹地的結合部。衢州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地貌多姿,山川秀美。有譽為“南孔圣地”的孔氏南宗家廟;有世稱“圍棋仙地”、道家福地的爛柯山;有公認“丹霞峰神州第一,一線天全國之最”的江郎山;有地貌奇特、在五億年前奧陶紀形成的三衢石林;有碧波萬頃、風光秀麗的九龍湖;有云霧繚繞、江源風光的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有物種豐富、古木參天的古田山自然保護區;有以峽谷奇峰、澗瀉飛瀑見著的紫微山國家森林公園;有譽稱為“千古之謎、文化瑰寶”的龍游石窟。基于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衢州市南孔休閑旅游有限公司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規劃,推出三條旅游線路:1.文化休閑線:以“東方地下金字塔群”龍游石窟為始,游“中國第一奇村”蘭溪諸葛八卦村,訪學“礪學礪行,維實維新”的浙江師范大學,住世外古鎮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廟。2.自然文化線:游“天然氧吧”開化錢江源,賞“根雕佛國”根博園,住世外古鎮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廟。3.自然風光線:賞“秀甲東南,江南一絕”三衢石林(常山),登“臥如來、云觀音”常山黃岡山,住世外古鎮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廟。

四、綜述

篇5

關鍵詞:旅游新常態;市場非優區;鄉村旅游;廣德縣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16404

1引言

我國旅游逐步擺脫非常規發展模式,出現需求多樣化、散客主流化、旅游全域化、產業融合化和服務智慧化等常規現象,開始進入長期穩定的發展狀態[1~4]。鄉村旅游也呈現出產品需求升級、自駕自由行主導[1]、整合集聚發展、產業形態創新和線上營銷加速的常態化特征[5~8]。新常態拉大了鄉村旅游市場非優區與優區的差距,而普遍存在的市場非優區應是鄉村旅游研究重點。

鄉村旅游的消費主體是城市居民,而旅游客源市場優劣的衡量標準是出游能力[9]?;诖耍P者將鄉村旅游市場非優區界定為本地市場出游能力弱,缺乏高引力景區,且2 h交通距離范圍內缺乏可依托的三線及以上城市的鄉村旅游地。法國學者Beteille R早在1992年已將鄉村旅游看作非優旅游,研究其起步到走向繁榮的演變[10]。Ross G F[11]、Opperman M[12]等多位國外學者在相關研究中都涉及到旅游非區的概念,但缺乏深入探討。國內旅游非優區的研究始于旅游資源非優區[13,14],后拓展到區位非優研究,其中市場區位是重要板塊[15~18]。要軼麗[9]和陳婷[19]提出市場非優區的特征是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本身出游能力低,且遠離主要高出游能力的客源市場。對于市場非優區發展,陳傳康認為應重點解決交通問題[20],朱國興提出從市場空間、行為結構和客源結構的定位彌補不足[21],徐升艷探討產品、合作等具體措施[22],孟清超闡述了推-拉理論開發模式[23]。

綜上所述,我國市場非優區研究集中在2000~2010年,國外的更早,所以需要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新解讀;目前市場非優區是作為非優區位或者旅游非優區的部分進行研究,缺乏專題研究,尤其缺乏鄉村旅游市場非優區研究。本文以廣德縣為例,揭示新常態背景下鄉村旅游市場非優區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探討其發展路徑,以期為相似區域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借鑒,豐富非優區研究的理論。

2案例地分析

鄉村旅游市場非優區的主要表現是資源稟賦較好而市場響應較弱。據此,通過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的數據對比分析,選擇廣德縣作為案例地。

廣德縣符合鄉村旅游市場非優區的定義。2015年,廣德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9526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縣內4A級及以上景區只有太極洞,且與其交通距離在2 h以內的只有2個三線城市。

鄉村旅游市場非優區資源稟賦較好,體現在資源的豐富性、獨特性和影響力等方面。廣德縣旅游資源涵蓋了旅游資源國標中的主類,且數量豐富??h內擁有豐富的藍色水庫資源、溶洞資源和養生資源,也有航天軍事研學資源,旅游裝備制造資源和佛道文化養心資源等獨特人文資源。縣內擁有國家重點鎮2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綠色名鎮、中國傳統村落和安徽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各1個,鄉村旅游資源得到國家認證。

市場響應較弱,主要體現在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和社會對區域景區的關注度等方面。2015年,廣德縣接待國內外游客396萬人次,不到黃山區國內外游客接待量的一半;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1.7億元,不到黃山區的1/5。社會對廣德縣景區的關注度較低,縣內產品引力有限。太極洞自2011年以來的百度搜索指數平均值為274,而黃山為6887。

3鄉村旅游市場非優區分析

3.1鄉村旅游發展存在問題

鄉村旅游市場非優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從一日游走向過夜游,實現真正的鄉村旅游。具體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產品引力不足。傳統鄉村旅游產品以農家樂接待和景點觀光為主,缺乏鄉村性和體驗性;缺乏營地驛站等新業態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缺乏夜產品。

(2)廊道設施欠缺。廣德縣交通暫不具備主題體驗和串聯散點的旅游功能,缺乏慢游道、旅游引導、服務驛站和廊道景觀等旅游服務設施。

(3)品牌尚未確立。廣德縣鄉村旅游中有許多國家認證的農家樂或景點品牌,未形成統一鮮明的區域品牌,市場認可度低。

(4)支撐體系較弱。該縣鄉村旅游的支持政策、人才支撐、智慧化建設以及包括廁所、廚房、環境衛生、道路交通在內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都較弱。

3.2市場非優區鄉村旅游發展路徑

鄉村旅游市場非優區主要是指鄉村本地居民出游能力弱,而周邊缺少規模大且出游能力高的客源市場,是與五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周邊的鄉村旅游優區相對的。旅游新常態使得鄉村旅游非優區的產品有效供給不足、資源小散缺乏整合、品牌市場響應小和支撐體系弱等問題更加突出,提質增效更為迫切(圖1)。

對鄉村旅游市場非優區的發展路徑,本文從產品、整合、品牌和支撐四個角度解讀。首先,產品是鄉村旅游市場的核心賣點。要貫徹生產、生活、生態和生命融合理念來提升產品的體驗性,開發休閑業態、研學業態、旅居業態和互聯網+等新業態產品,補充慢游、體驗和文化三個主題的夜休閑產品。其次,整合才能全面提升產品引力。勾勒框架、打通脈絡、塑造視點和宣傳造勢是逐步整合廊道周邊小散特鄉村旅游點的四個重要步驟。再次,統一明確的品牌是讓鄉村旅游產品打入市場的關鍵。品牌建設體現在游前塑造宣傳、游中體驗服務和游后反饋分析的旅游全過程中。最后需要體制、人才和環境等方面的支撐,需要鄉村旅游協會來統籌,推進政策暢通、人才培育和旅游環境建設行動。

4廣德縣鄉村旅游發展對策

4.1提升鄉村旅游產品品質

4.1.1增加產品體驗性

提升產品體驗性的關鍵途徑是生產、生活、生態和生命理念的融合。生產理念指農漁業生產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形成主題產業鏈,打造生態觀光休閑產品。生活理念是指挖掘鄉村文化,提供鄉村民俗風情體驗和田居耕讀的生活方式。生態理念是指貫徹低碳理念,重現青山綠水田園炊煙的鄉村記憶,于生態環境中養療。生命理念是指鄉村旅游產研結合,通過科普研學提倡回歸本真,人與自然、自我的交流和感悟。四生理念深化旅游體驗,豐富產品的體驗層次和維度。

4.1.2開發新業態產品

開發滿足市場升級需求的新業態產品,主要包括面向都市人群的休閑業態,面向學生和親子市場的研學業態,面向養生養老市場的旅居業態,以及功能性新業態在線旅游產品(表1)。

4.1.3補充夜休閑產品

針對鄉村旅游接待的都市游客市場、自駕自由行市場和度假市場的需求,將鄉村旅游夜產品分慢游、體驗和文化3個主題打造。慢游主題可利用燈光藝術包裝村落小鎮,提供夜景步道。體驗主要依托于鄉村夜市和小鎮老街的美食體驗和購物體驗,還有景區開發的夜場體驗。旅游演藝和節日是文化主題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實景演出、民俗演藝、體育競技和雜技等。

4.2加強廊道串聯整合

用廊道整合資源串聯小散特鄉村旅游點,聚小成大,聚弱成強,形成新的廊道型鄉村旅游綜合體。根據廣德縣現狀,建設水廊桐I畫廊,陸廊各鄉鎮內5條全域環線風景道。廊道通過勾線、通脈、點景和渲染的方式進行建設。

勾線是定位廊道的主干線,實現暢通暢游。建設水上航線或陸上自駕風景道,實現水陸暢通、聯通;完善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基營接待村落和服務驛站等旅游集散體系;宏^定位廊道主題和功能,規劃設計空間布局。

通脈是打通廊道的脈絡,建設廊道支線和漫游體系。要明確可連接的旅游支線,擴大廊道輻射范圍;建4.4.1體制機制保障體系

政府引導摸清鄉村旅游資源和土地存量,開展鄉村旅游信息普查行動;出臺鄉村旅游宏觀調控政策,包括相關土地政策,旅游扶貧政策,鄉村旅游企業的市場準入、規范、監督、評價、運行和發展的系列準則,實現政策暢通。

建立由當地龍頭企業管理者、政府旅游人才來領導,旅游局與村部管理人員、廣德縣企業管理者和高校旅游規劃管理人才共同組成的鄉村旅游協會。協會組織制定和評審廣德鄉村旅游標準,開展百萬鄉村旅游創客行動,組織競技比賽發現作品和人才,協助鄉村旅游項目策劃營銷,管理監督并保障協會運行,保障消費者與村民的權利義務。

4.4.2鄉村旅游人才培育

通過校村聯袂機制,建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和鄉村人才培訓基地,科學培育三級人才梯隊,即面向協會會員的管理型人才,應屆畢業生和引進的產品設計和營銷等專業人才,當地群眾和當地??圃盒H瞬沤M成的文化傳承人才。

在鄉村旅游人才培訓基地進行訂單式培育,制定一套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培訓課程,培育基本素質、專業技能、旅游理論知識、旅游文化素養和自學能力,并進行淡季實地考察和定期考核。同時,開展鄉村旅游創客行動,申請廣德縣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積極融入現代互聯網眾籌項目,創立廣德鄉村旅游創業基金,建立廣德縣鄉村旅游創客聯盟和交流平臺,不定期組織創客大賽。

4.4.3鄉村旅游環境建設

環境建設行動通過鄉土保護和旅游導向的山水林田村道的景觀整治,以農旅融合為路徑,完善道路體系、智慧工程等公共服務體系,為村落物質和文化遺產建檔,創意創新傳統資源并利用壟上行等新型旅游交通塑造新旅游吸引物,保護和重現鄉景、鄉味、鄉音和鄉俗等鄉村記憶。這從電商化行動和農家樂改造抓起。

在各村鎮全面普及電子商務的意義和技術,保證經營者熟悉網絡營銷及預訂支付。搭建政府鄉村旅游官網,提供信息共享的網絡平臺。選擇代表鄉鎮定點實驗示范,實現鄉村旅游電商化。農家樂改造行動以鄉土化、院落化、特色化、精致化、生態化為提升原則,基礎與服務設施完善為基礎,對村落景觀進行整體鄉土化塑造,健全游憩要素與功能,統一民宿建筑風格,挖掘各農家樂特色,圍繞“一院一主題”進行風格設計。

參考文獻:

[1]徐明正.認識新常態,推動陜西鄉村旅游轉型發展[N].中國旅游報,2016-7-11(4).

[2]Quansheng G E,Jianchao X I.新常態下中國區域旅游發展戰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7):793~799.

[3]張廣瑞.中國旅游發展新常態的發展理念與戰略選擇[J].旅游學刊,2015,30(4):1~3.

[4]張祖群,林姍.首都城鄉建設的文化品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建設――基于北京鄉村旅游八種新業態的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1(S2):143~149.

[5]李湘云,楊占東,郭璇.基于體驗視角的北京鄉村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14):118~120.

[6]林濤.浙北鄉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間演進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7]Qiyan W,Ling X U.基于產業關聯視角的北京旅游業與農業融合研究[J].旅游學刊,2013,28(8):102~110.

[8]毛峰.“互聯網+”時代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及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6(3):74~77.

[9]要軼麗,鄭國.旅游區位非優區的旅游業發展研究-以山西運城為例[J].旅游學刊,2002,17(5):58~61.

[10]Beteille R.La Valorization Touristique 1’Espace Rural[J].Inform,geogr,1992,56(5).

篇6

關 鍵 詞 :意境 構思 神似 情景交融

中國自古以來都以意境品評繪畫作品,畫作的意境體現了作品的深邃精神內涵,在風景寫生中營造意境是教學的重要要求。

意境是繪畫基本要素的綜合反映,它以各種匠心獨運的藝術手法營造出濃烈的畫面氣氛和超脫自然的客觀物象,表現一種情景交融、物我貫通,無比廣闊的藝術的化境。

意境在《辭?!分惺沁@樣解釋的:“意境:文藝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且有虛實相生,意與境偕,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生想象和聯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中國古典文論獨標境界以意境的高下來衡量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優秀的文學藝術往往是情與景,意與境相交融,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①這指明了繪畫的意境。然而不同的藝術家對意境的理解不一,如:北宋郭熙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李可染說“意境”是繪畫的靈魂;唐代劉禹錫的“象外之象”“境生于象外”;有的藝術家重“實景”,有的重“真景”,有的重“夢景”,有的重“神景”。在今天的色彩風景寫生中,筆者認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以景表情,以獨特的構思達到畫面有序,氣氛濃烈,物象神似,感人至深。色彩風景寫生時要求充分的投入,完善畫面元素優化,增強畫面的意境表達。

寫生時營造意境,要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勝。要做到這種境界,就要處理好由景生情,以情表意,由意入境的關系,必須在色彩寫生時從多方面進行創造。

第一,格調高雅,深思周密的構思。一幅色彩風景寫生作品的格調優雅,耐人尋味,它直接體現了作者的精神氣質,因此加強自我修養必不可少。面對自然景物在營造意境時首先是選景,選擇你感興趣的景,由景生情,以情觀景,從而把看到的繁雜的景物在大腦中加工成藝術形象,確定立意和表現形式。立意或是明快的、簡樸的,或是秀美的、蒼勁的……不同立意應選擇不同的表現形式,如筆觸的運用、色彩的薄厚、調子明度高低……通過點、線、面、色有機變化組合的視覺造型語言營造意境中的具體形象。立意與形式確定后采取相應的構圖方式,如邊角構圖,三角構圖,S形構圖等。從構圖的規律和法則凈化畫面中的各種構成元素,如區分物象均衡、對比、節奏、變化統一、主次、虛實、前后、藏露等巧妙的經營位置,以虛求實,以真求神,以有求無,無限寓于有限之中營造象外之境。在這個過程中觸景生情,以情觀景,寄情于景,最后達到情景交融,以景傳情的妙境。

第二,畫面的色調營造一種氣氛,就是說要有境。色彩的不同傾向可傳達不同的情境,如傾向大紅色調讓人感到熱烈、興奮,充滿激情,使人聯想到中午或夏天等;傾向黃的色調讓人感覺成熟,使人聯想到秋天;冷色調讓人感覺凄涼、陰冷,使人聯想到雨天或早晨。不同的色調讓人感受和聯想到不同情境。色調對于作者更能表現當時的感受和情緒,更能使觀者身臨其境,感受畫作的整體魅力。 轉貼于

第三,建造畫面秩序和情景。提煉所畫物象的各種關系,一幅畫中所有表現對象的主賓、空間、透視、輕重等各種對比關系突出體現了其思想內容。反之畫面對象平均、秩序混亂、思想模糊不清,讓人看不清、沒啟迪,更談不上美,這樣的作品沒有任何意義。因而我們畫畫時要從大小、前后、虛實、遠近、高低、冷暖等對比關系;視角變化,畫幅大小長短等構圖的形式,語言表達形式,材料運用及筆觸變化等方面,通過概括、加減、聚散、夸張、重疊等藝術手法的處理給畫面建造秩序和情景,清楚地表達畫者的思想情感,使畫面有更深的精神內涵。

第四,注重“神似”。神似是中國畫的理念,南朝山水畫家宗炳強調山水畫的“暢神”概念,強調主觀作用,抒發胸懷,發揮以形似傳神的寫意功能。在風景寫生中自然物的繁雜不可能都畫出,這時我們為解決此問題,應簡潔地概括追求形似,以畫印象,畫感覺取代客觀對象。在風景畫中忽略或放棄具體的自然景物的細節描繪,取而代之的是意象描繪,注重抒發主觀情緒,強調“意”的表達,不拘泥于“形”似和“筆”到,但有時意到,筆不到,形不似,則減弱意境成分。對于“神似”要恰當地把握,才能加強意境??傊饩呈窃旎c心源的合一。如北宋范寬的《蹊山行旅圖》,樹叢掩映之下的小人及驢馬,人與自然的比例充分表現了人對自然崇敬的高遠意境。西方畫家也不例外,如法國畫家彼愛爾·波納爾風景油畫《棕櫚之枝》的空間意境表現獨具匠心,他畫中光線強烈,色彩純度很高,畫面中間色彩略有變化的紅房子,畫面上方棕櫚葉從頭到尾畫出許多變化。遠處明亮藍色背景映襯出高高低低不同的造型,細微多樣的描繪使畫面層次豐富多彩,近景與遠景的區分造成空間氣韻,色塊對比和光影效果引人入神。畫中人物很“虛”,隱約的輪廓造成人物“神似”和藍色背景相協調,中景的房子清晰可見,這種虛實對比和高純補色對比,使整幅畫處于陽光明媚人物閑逸意境中。畫中虛實情境和空間韻致的高度意象化和精神化,有如閑逸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作者心里蕩漾。這是巧妙地利用虛與實、藏與露的藝術處理手法造成的一種高境界;相反,則境界愈小。從中外大師物象處理中可以看出,各種物體在情境中相互包容、滲透與變化,從而構成深遠的意境,使之產生耐人尋味的藝術幻覺和相應的情趣。審美的愉悅不僅在于美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于反映過程中美的再創造。在創造性的意境想象中,審美者能獲得無窮之味、不盡之意。意境是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融合的結晶,是主客觀相統一的產物。

意境的營造是繪畫的靈魂,也是構圖藝術的最終目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創造的最終目的,融情于景是構思、營造意境的繪畫構成方式?!俺鲂乱庥诜ǘ戎校拿罾碛诤婪胖狻保ㄋ巍ぬK軾),既達到了意境的造化,又不失構圖藝術的美感內涵,借景抒情,完美契合,超以象外。色彩風景寫生不論是油畫還是水彩畫、水粉畫,在寫生過程中需注重構思構圖、情感的融入及意境的營造。寫生是一種繪畫綜合能力的訓練,大家要重視結合各知識點的綜合利用,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主觀與客觀、理性與情感、理想與現實等各種因素融合一體。面對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優美動人的風景,畫出佳作來,順利地完成寫生課程任務。

注釋 :

①夏征農主編.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P2026.

參考文獻 :

篇7

摘要 層遞手法在古典詩歌中有著相當普遍的運用。本文試以一些經典的古代詩歌為例,通過對層遞手法的界定、類型、作用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得出層遞手法對于詩歌情感的表達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現代詩歌創作借鑒。

關鍵詞:層遞 詩歌 情感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層遞是古典詩歌中運用相當普遍的一種手法。它在表達深沉情感的方式上有兩種基本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借景烘托,間接抒情;第二種類型是于情遞接,直接抒情。層遞所抒發的情感大多數為愁苦之情,其它情感則很少見?!八谠姼栀p析中有著重要作用:在情景關系上,達到了互藏相生的藝術效果;在情感表達上,凸顯了沉郁深婉的藝術效果,產生了‘漣漪效應’和‘游絲效應’;在審美層面上,體現了情感層深與語言渾成的有機融合?!?/p>

一 層遞手法的界定

層遞,又稱層進。“修辭學上辭格之一。用結構相似的語句表達層層遞進的事理?!保ā掇o海》)這種逐層排列、層層遞進的手法,可以使句子表達的效果顯著。如果使用得當,在抒情中可以增強情感的感染力,使情感表現得更為強烈深沉。這種極易增強文學作品藝術魅力的修辭手法,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相當普遍的運用。如: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南唐?馮延巳《鵲踏枝》)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北宋?歐陽修《蝶戀花》)

不過由于詩歌本身句式結構的特點(平仄、字數、詞牌),我們不能機械地以“句式結構相似”這一條框來嚴格地界定它在詩歌中的使用。另外,層遞手法在古典詩歌中的運用,似乎還僅囿于在情感表達的這一范疇。因此,我們可以將詩歌中層遞手法的概念狹義地定性為:“在古典詩歌中,借助多層次的內容組合,直接或間接地將詩(詞)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逐層深入,使之表現得更為強烈深沉的一種修辭手法?!比绱?,以方便我們在古典詩學習中對層遞手法的理解與探究。

二 層遞手法的類型

古典詩歌中層遞手法在表達深沉情感的方式上有兩種基本類型: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第一種類型是借景烘托,間接抒情。即詩歌借助非感情本身的外界環境的描寫,來烘托抒情主體內心郁積的深沉情感。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對外界環境的關注往往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多角度的。例如: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

怎么能夠忍受在料峭春寒中,獨處偏僻的旅館?更何況是在那聲聲啼血的杜鵑哀鳴中面對著慘淡的西沉夕陽,目視暮色一點點地侵襲著所見之景。這一句詞可謂寫極了漂泊他鄉的游子心中的羈旅愁情:它從游子所處地點的偏僻、所感氣候的峭寒、所聞杜鵑聲的哀怨、所見天色的暮晚4個方面來表現,分別以孤館、春寒、杜鵑聲、斜陽來烘托詞人被貶謫外地、宦游他鄉時心境的孤寂、凄寒、悲哀、落寞。又如: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陸游《卜算子?詠梅》)

這一句著力表現了梅的愁苦之情,從野梅所處地點之荒蕪――驛外斷橋邊,所處境況之孤獨――寂寞開無主,所處天色這昏暗――已是黃昏,以及所處天氣之惡劣――更著風和雨4個方面來逐層深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生在荒蕪廢棄的驛站外的斷橋旁,已是不堪;竟然連同伴也沒有,孑然一身的野梅,更令人心揪。此刻暮色又至,夜色將臨,漫漫長夜如何煎熬過去?更讓人心疼的是寒冬臘月,寒風冷雨不期而至,百般肆虐,怎一個愁字了得?

第二種類型是于情遞接,直接抒情。即詩歌專注在情感本身的層面上逐層深入,直接表達抒情主體內心強烈深沉的情感。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情感的深沉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情感的豐富性、復雜性,情感的抒發必須體現逐層遞進的層次性。例如: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吹過薔薇。(黃庭堅《清平樂》)

本詞表達詞人因惜春而尋春卻又找不到的愁苦沮喪之情,可謂微妙曲折、層深語渾而又淋漓盡致。其意有6層:因春逝而寂寞惆悵,意欲尋春,一層;突發奇想,說不定有人知春所在,不如喊來同住,心情一振,二層;轉念一想,春無蹤跡,無人可知,情頓愁苦,三層;忽見黃鸝站在枝頭,心想或許黃鸝隨春而來,應知春去向,可向其打探,心情又一振,四層;但是黃鸝縱然知道春歸何處,因自己不懂婉轉鳥語,也無從知曉,更顯失望,五層;縱然自己能解鳥語,可是黃鸝早已飛過薔薇,鳥已飛,夏亦至(薔薇初夏開放),無奈只能慘面現實,最后的一絲希望也徹底化為泡影,愈顯傷感,六層。詞人借助兩處天真假想情感振起,三處直面現實,逐層擊碎夢幻泡影,饒有情趣地寫出了尋春不至的愁情。這種愁情渾成而不刻露,以多層曲折的方式遞進,將情感發掘得很深,顯出了其情意的無窮,頗具藝術魅力。又如: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

同樣有著層層深入的妙處,“因花而有淚,此一層意也;因淚而問花,此一層意也;花竟不語,此一層意也;不但不語,且又亂落,飛過秋千去,此一層意也。人愈傷心,花愈惱人?!迸魅斯?月雨橫風狂,花飄滿徑而自憐命苦,黯然落淚,第一層意也;但凡女子傷心至處,總希望有一個傾述的對象,以便緩解心中壓抑,此時眼前與自己命運相似的花兒成了首選,第二層意思;但是花非人,卻是無語,愈發使女子淚眼漣漣傷心不已,第三層意思;花兒不但不解風情,似乎也要拋棄她一般,飛過秋千,有情人如此,無情花更是如此,這不禁使女主人公悲痛欲絕,此第四層意思。詞人借助四層意思,三處層遞轉合,將這位獨處深閨大院的思婦心中那種愁怨的情感,表現得愈發凄楚傷感,哀婉動人。

有意思的是,古典詩歌中借助層遞手法所抒發的情感,大多數為愁苦之情,其它情感則很少見。這其中的奧妙或是偶然天成,或是有意為之,其背后可能有著深層的時代因素或者詩體因素,期待我們進一步思考。

三 層遞手法的作用

下面,從3個方面談談層遞手法在詩歌賞析中的重要作用。

1 在情景關系上,達到了互藏相生的藝術效果。

層遞手法的重要類型之一,即是借助外界環境尤其是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情感的深沉。在景物的選取中,詞人往往依托能夠渲染氣氛的景色來深化悲情。如李清照《醉花陰》上篇:“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睆奶鞖庵畱K淡、愁苦之久長、佳節之又逢、氣候之驟涼4個方面來層遞,因丈夫趙明誠不在而造成的愁苦心情,特別是屋外薄霧濃云的天氣,再加上閨房金獸繚繞的瑞腦煙香,很能渲染出當時壓抑沉悶的氣氛,烘托出詞人因思夫而不得所生的百無聊賴、郁郁寡歡的心情。

情景互藏相生的層遞詩句,往往在境界上契合“有我之境”。這和“無我之境”是相對的。無我之境,所謂無我,即“以物觀物”,指寫直覺中的境界,實際上就是觸景生情。作者當時內心比較平靜,無甚激情,單憑直覺去觀察外物,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有我之境”,則“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詩人當時的心情比較激動,把這種激動的心情加到景物上,高興時看到的一切景物也都在高興,悲哀時所看到的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正所謂“緣情造景”。層遞手法中詩人們往往有意采用大量特定的景象來強化內心的情感,因而此類層進的景物描寫往往會體現被賦予的詩人的情緒,即情在先,景在后。像上面秦觀的《踏莎行》中“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作者遭遇貶謫,自己悲苦的心情投射到景物上,所以看到的是孤館春寒,再加上一個“閉”字,顯得孤獨寂寞而又凄寒,耳里是杜鵑哀鳴,又值斜陽暮,更顯悲苦。又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边@位女子因為思念的人在外游蕩不歸,無法留住,所以在“無計留春住”中感慨很深,非常愁苦。她把這種感情加到景物上去,使花人格化而去問他,又寫花的飄零,來顯示自己的感觸。

2 在情感表達上,凸顯了沉郁深婉的藝術效果。

層遞手法結構很別致,它采用層層深入的方法,將所要吟誦的內容分成許多層次,且每一層都在圍繞中心強化詩人所要抒發的情感,每一層又在無形中逐步加重情感的力度,使詩歌情感表達產生一種神奇的藝術效果:沉郁者有如巨石擲靜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姑且稱之為“漣漪效應”;深婉者則有如蠶繭抽游絲,細微綿長而不斷,我們姑且稱之為“游絲效應”。這兩種效應使得詩歌的情韻頗具魅力,反復吟詠,便會愈覺情感深沉之濃郁,或纖婉之斷腸。

如暗含了層遞手法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就是以情感的深沉濃郁見長。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評點此聯:“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贝嗽u論可謂精妙之極。本聯以“地遠、時慘、羈旅、久旅、暮齒、衰疾、高迥、無親”八層,步步推進,將“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臺”的情感概括在“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中,使人深深感受到老杜那沉重跳動著的感情脈搏:那作客思鄉的情結,更添久客之孤獨、悲秋之苦病,加上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更見深沉,情感一層一層地推進,好比上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樣推排不盡,驅走不絕。

纖婉者如上面所提兩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一句。這其中蘊含著無限傷春的感嘆、獨守閨房的幽怨、自嘆身世的凄涼、無人傾述的痛苦、不被理解的悲傷。亦是層層深入,步步開掘,情感怛惻,綿邈不盡。明人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賞析此句:“一若關情,一若不關情,而情思蕩漾無邊。”真可謂一語中的,道出了其中情感藝術的精妙所在。

3 在審美層面上,體現了情感層深與語言渾成的有機融合。

詩詞家講究詩詞意的層深,而語言又追求渾成?!白髟~者大抵意層深者語便刻畫,語渾成者意便膚淺”(王又華《古今詞論》引毛先舒說),即有人為追求所謂思想深度,挖空心思,把精力用在使主題模糊上,故意設置閱讀障礙,深而無度,語言刻板毫無情趣;或者是有人為追求語言的渾成自然,卻又忽視了情感的表達,詩詞往往顯得直白膚淺,無甚玩味的地方。而層深的詩句的藝術審美價值,卻往往能夠“魚和熊掌”二者兼得,這一方面是由其特殊的修辭結構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其表達情感的深沉決定的。一般來說,只要詩詞創作者對生活發掘得深,有著深情厚意,然后通過恰當的形象,用精練的準確表達出來,往往可以使詩句達到含蓄而不淺露的藝術效果。

馮延巳《鵲踏枝》中“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極寫詞人所生新愁之苦,卻絲毫不讓人覺得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細細讀來,有含英咀華之效: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很強。押韻典雅,句式齊整,搖曳而有風度,在詞的“體格”(句式、韻律、選材等)上可以說是渾然一體;在詞的“神致”(意境、思想感情、弦外之音等)上則更具魅力,從詞人所處境況之孤獨、所在小橋之偏僻、所遇天氣之寒風習習、所待時間之漫長竟至月上樹梢幾個方面,將詞人獨自站立在小橋上,輕風吹來,衣袖鼓起,人回去后,樹林中升起一輪新月的意境,朦朧而隱約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又很自然地表現出了詞人如有所待又若有所失的情狀,語淡而意遠。

參考文獻:

[1] 唐圭璋:《詞話叢編》,中華書局,2005年版。

[2] 周振甫:《詩詞例話》,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3] 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 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華書局,1983年版。

[5] 唐圭璋、周汝昌:《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6] 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版。

[7] 夏征農:《辭?!?,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版。

[8]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篇8

傳統資源大區房山將徹底退出資源開采業,北京西部曾經的“黑色屏障”首鋼將徹底告別石景山,與此同時,石景山中央娛樂休閑區CRD的建設也將進入第二階段。在經歷幾年過渡期之后,他們是否會真正實現“涅重生”?

投資上百億元的永定河水系治理和永定河綠色產業發展帶的啟動建設,將使永定河上游的門頭溝區成為最大受益者,門頭溝準備好了嗎?

曾經偏安北京一隅的平谷,因國際陸港的正式啟動而連通了京津經濟腹地的北京順義空港與天津海港,一個面向環渤海的新經濟門戶得以打通,平谷能在經濟危機導致外需新型城市化拓展房山新格局

2009年,房山區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主要經濟指標以翻番的態勢創造出了“房山速度”:財政收入首次突破50億元大關,完成52.7億元,比上年增長1.4倍;區域稅收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完成145億元,比上年增長1.6倍;基金預算收入完成29.4億元,比上年增長4.8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0億元,比上年增長1.2倍。上述四項指標總量均實現歷史性突破,增速居全市首位。

2010年,房山區將徹底退出資源開采業,經濟轉軌迫在眉睫。根據首都建設世界城市、實施《城南行動計劃》、打造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加快生態涵養區發展、做大做強高端功能區、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等一系列加速經濟發展的決策部署,房山區明確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開創“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產業友好、生態宜居新房山”,即“三化兩區”建設新局面。

房山區委書記劉偉表示,新型城市化主要以城市化帶動和功能區建設雙輪驅動為核心,是實現城市開發建設與產業優化升級良性互動,人才、資本、信息等城市要素高度密集,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的全新發展模式。

劉偉指出,房山新型城市化將瞄準首都高端產業發展方向,主動承接北京的高端產業功能,走高端、高效、高標準的發展之路,建成友好產業新區,同時高水準規劃建設獨具特色的房山新城,使房山成為兼具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發展新區。為此,房山區將統籌考慮產業發展、城市建設、人口規模和土地利用,構建“兩軸、三帶、五園區”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兩軸”即京石高速公路發展軸和良鄉、燕房組團連接線發展軸?!叭龓А奔礀|部發展帶、中部發展帶和西部山區發展帶。東部發展帶即京石高速公路以東、永定河以西地區,以房山中央休閑購物區(cSD)、竇店現代制造業產業基地、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等為支撐,打造城市前沿發展區;中部發展帶即京石高速公路以西平原地區,以燕房組團為核心,以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為支撐,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形成中部城市集群;西部山區發展帶,以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和北京(房山)歷史文化旅游集聚區為支撐,以長溝、河北兩個市級旅游集散鎮為依托,重點打造休閑會所、文化創意等高端產業,以淺山區發展的突破帶動山區整體發展?!拔鍒@區”即按照“優一、強二、大三”的產業發展思路,整體推進建設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竇店現代制造業產業基地、房山中央休閑購物區(cSD)、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和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五個重點功能區。

此外,2010年,房山區在加速以道路建設為重點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將把握首都建設世界城市和打造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的重大契機,以長陽地區為重點,以房山中央購物區(CSD)為依托,規劃、建設并全力打造“長陽半島”,使之成為房山新城示范區。

據劉偉介紹,“長陽半島”起步項目――華北地區最大的奧特萊斯購物中心一期將于2010年建成,成為集世界名牌折扣中心、休閑度假體系和高品質居住體系等核心功能于一體、輻射華北地區的大型綜合現代服務產業項目,擬吸納300余家世界知名品牌入駐。

同時,“長陽半島”將利用永定河古河道兩岸聚集起來的高爾夫等戶外體育資源,大力發展戶外體育產業。

“長陽半島”還將積極探索永定河、小清河“水岸經濟”發展模式,著力打造會展經濟中心――企業會議中心的總部基地。此外,借助當地的旅游和地熱資源,“長陽半島”將在旅游線沿途和重點村莊建設風格不同、規模不等的民宿酒店,打造獨一無二的生態度假旅游品牌。

“后首鋼”時代的石景山路演

2010年,是曾因首鋼而興的石景山區即將“去首鋼”后的關鍵謀劃之年。2010年底,首鋼停產搬遷將全部完成,石景山CRD建設行動規劃的三步走戰略也即將進入第二步2011-2015年的大建設階段。

如何打好首鋼搬遷這張牌?“首鋼搬遷后遺留的空地已經規劃了先行啟動區,先行啟動區的規劃將在今年上半年出臺,而首鋼今年年底完成最后停產搬遷后,這個200多萬平方米的‘地盤’將在明年年初上市交易并開始建設?!笔吧絽^區長周茂非如此表示。

據周茂非介紹,這個先行啟動區位于長安街延長線的南側,在目前首鋼主廠區的東南方向,規劃方案在從32個中篩選出5個的基礎上,又優選出了最后2個,最終方案將盡快出臺。目前區政府已授權首鋼集團對啟動區進行土地一級開發,2010年將完成800戶居民的拆遷工作,明年將可實現統一上市交易。

石景山區常務副區長王春杰說,“后首鋼”時代的石景山將吸引CRD行動規劃確定的文化創意、商務金融等5大產業龍頭企業進駐石景山。在現有基礎上突出發展以動漫游戲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結合北京市保險交易所、貴金屬交易所、特許經營交易所在石景山的落戶,盡快建成北京重要的要素市場集聚區域。

據王春杰介紹,先行啟動區內除了會有20%的配套商品房住宅之外,其他全部規劃為5大產業的企業辦公區。啟動區內,設計高度為200多米的鋼鐵大廈將成為京西第一高度,也是先行啟動區的標志性建筑。同時,西長安街已經確定要西延,穿過首鋼廠區越過永定河直達門頭溝區。目前西長安街延長線上的石景山路肯定要被拓寬:“至少要建成3上3下6車道,但是拓寬工程今年肯定不會動工,應該至少要等到明年。”

在重點功能區建設方面,周茂非表示,2010年將編制完成K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特色區發展規劃*,集中優勢資源,將中關村科技園區石景山園打造成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特色區。

周茂非說,結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機遇,在支持園區發展、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支持高層人才引進與服務等方面,石景山將研究如何打好“政策組合拳”。比如,用每年一個億的園區發展資金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門支持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特

色區發展等。

國際智囊將獻計門頭溝“水岸經濟”

2009年,門頭溝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5億元,比上年增長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9.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5億元,增長19.4%,達到歷年最高水平。

2010年,隨著北京市促進西南區域發展措施的推進、永定河水岸經濟規劃的逐步實施、首鋼搬遷以及區域交通條件的改善,地區活力將進一步增強,發展空間將進一步擴大?!氨本┦刑岢鼋ㄔO世界城市的目標,為門頭溝區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鑒于按照北京市要求門頭溝區3年全部完成采空棚戶區的改造任務,以及潭柘寺,軍莊等鎮的規劃完成,特別是北京市永定河水岸經濟概念的提出,對于地處永定河上游,且擁有永定河北京段近60%流域的門頭溝區來說,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遍T頭溝區長劉云廣說。

“門頭溝的永定河水岸經濟定位于‘綠色生態發展帶’,2010年,門頭溝區將啟動國際招標,引人世界‘智囊團’,高標準規劃這一產業帶,主要規劃內容包括沿岸旅游景觀設計、商務區項目包裝等?!眲⒃茝V如此表示。

據劉云廣介紹,門頭溝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涉及軍莊、龍泉、永定3個鎮,面積120平方公里。將重點規劃永定濱水商務區、龍泉商務區,核心區總面積15平方公里。目前,這一區域初步定位于以發展商業、旅游、娛樂等服務業為主,形成集居住、生活、休閑、娛樂、商業、商務等多種城市功能于一體的河岸商業圈和沿岸商務休閑旅游帶。

同時,將以永定河沿線和門頭溝南城地區為重點,細化土地儲備和供應,2010年完成齋堂、東辛稱地塊一級開發,推動馮村、黑江、中門寺、城子東區、龍泉務、高家園、曹各莊、三家店等土地一級開發項目,啟動開發地塊內的配套設施建設,以擴大永定河綠色產業帶發展空間??诎督洕虺善焦仍鲩L新引擎

2009年,在外部發展環境嚴峻的不利形勢下,平谷區取得了快于預期、好于預期的發展成果: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8億元,較上年增長10%。地方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達到12.2億元,同比增長36.1%,超額完成年初任務。

據了解,2009年,平谷區爭取市級土地儲備開發資金總量達到其它四個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總和,市級土地收儲投資完成20億元。同時,啟動了馬坊城建區北區和夏各莊新城的土地一級開發,為加快平谷在首都建設世界城市的角度謀劃新一輪發展中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保障。2010年,即將啟動的馬坊城建區南區土地一級開發、東高村土地一級開發前期、金海湖特色小鎮建設前期等項目,將逐步把平谷南部打造形成高速路沿線特色城鎮發展帶,進而帶動全區城市地產、旅游地產和工業用地的儲備量突破1000公頃。

“在儲備了強大的產業發展空間基礎上,2010年,平谷區將繼續堅持‘生態立區’理念,實施‘三產帶動’、‘工業強區、旅游富民’戰略,做強馬坊經濟,并以此帶動區域高端旅游發展,實現平谷的新發展。”平谷區常務副區長姜帆告訴記者。

姜帆指出,經過近幾年投資建設,馬坊口岸型物流基地的通關基礎條件基本具備,聯檢大樓和各項監管設施已正式建成使用,與天津港實現通關對接,北京平谷國際陸港于2009年正式啟動運行。

他表示,2010年,平谷將加快馬坊物流基地國際陸港一期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申請“B型保稅物流中心”功能,著力引進一批大型物流企業和出口加工型企業,積極培育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規劃建設一批中高檔商業設施,重點做好馬坊和新城2號地塊的商業開發工作,完善基地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促進口岸物流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同時,依托物流基地,加快北京市綠色能源產業基地建設,推進中錦陽二期、清大天達等項目盡快達產,逐步壯大新能源產業群。

考慮到口岸物流功能提升對商務人群形成的巨大吸附能力,平谷希望藉此發展高端商務旅游。姜帆指出,2010年平谷區堅持以時尚休閑旅游為主、鄉村旅游為輔的旅游產業發展思路,加快重大旅游項目建設,積極培育龍頭產品,加速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據介紹,2010年平谷區將重點推進御馬坊度假城、金海湖景區旅游開發、洛娃酒店、汽車營地、峪口商務休閑總部區、碧波花園、國際紅酒保稅展銷中心、熊兒寨鄉東長峪旅游度假區等高端旅游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大政府對旅游產業的投入力度,加快青龍山旅游區二期、東指壺、北盤山、黃松峪礦山公園等景區開發,并探索發展工業旅游,豐富旅游業態。

同時,發力高端旅游產業的功能區域建設,加大對金海湖景區的整體開發力度,推出“夢幻夜金海”等文化旅游項目,形成集“吃喝玩樂”四位一體的休閑度假區。進一步完善丫髻山基礎和服務設施,開放老泉公園和東指壺景區,啟動大華山旅游集散鎮建設。

針對民俗旅游的提升,姜帆表示,平谷區將通過發展鄉村酒店、精品民俗村和特色民俗戶,不斷提高產品檔次和接待水平,推動平谷區的民俗游向鄉村度假游轉型。另外,圍繞馬坊物流基地和綠能基地的運行,在馬坊周邊重點發展商務旅游。

溝域經濟助力延慶建國際一流新農村

隨著建設世界城市的推進,盡快形成與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特色新農村亦成了關鍵所在。在2010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中,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正呈加速之勢,這在北京對經濟發展最薄弱區域的山區工作安排中體現的尤為明顯。郭金龍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今年將啟動山區500公里主線、400公里支線道路建設,完成5000名山區農民搬遷任務。加快落實溝域發展規劃,制定促進扶持政策,抓好7條溝域的國際招標,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溝域經濟發展。這表明溝域經濟已成為北京市帶動以農村為主的山區整體發展的重要選擇。

在溝域經濟探索中已取得明顯成效的延慶縣將如何把握這一難得契機?“生態優勢是延慶發展的重要依托,溝域經濟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重要手段,結合重點溝域的‘精品化、特色化’提升打造,帶動山區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將會有力促進延慶山區建成國際一流的美麗鄉村。”延慶縣副縣長徐鳳翔表不。

延慶縣農委副主任李風云指出,2010年延慶將重點在千家店鎮百里山水畫廊溝域經濟一期環境景觀化初具成效的基礎上,根據百里山水畫廊蘊含的“地質科普,生態休閑、農旅觀光”的多元性,針對業已凸顯的青少年科普游、老年人養生游、白領自駕游、藝術院校學生寫生游等旅游特色,結合二期建設完善旅游路網、景區和重要節點基礎設施等,促進旅游環境的建設和管理。通過挖掘地區文化特色,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體育活動,增加地區現代文化內涵,大力發展民俗旅游,建立首都“畫里鄉村――千家店”藝術院校師生戶外寫生基地,營造具有“山水印象小鎮”特色的生態旅游大環境。通過對山水畫廊區域內滴水壺和烏龍峽谷的建設,整體打造大烏龍峽谷景區,并增設旅游服務內容,百里山水畫廊將力爭申請成為4 A級旅游區。

篇9

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傳統的觀光旅游已經難以滿足旅游者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公益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將公益事業和旅游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具有奉獻愛心和休閑放松的雙重屬性,越來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睞,因此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于一些旅游發展大會建議書,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旅游發展大會建議書1第一章 總論

一、項目名稱:___文化小鎮項目

二、承辦單位概況

1、承辦單位:___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2、承辦單位基本情況

___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__年12月01日,是一家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2000萬元,主要經營范圍:項目投資咨詢;

旅游管理;

文化學術交流;

會務及展覽服務;

酒店管理;

餐飲、住宿、娛樂等。公司地址:___市浉河區十三里橋鄉八家畈黃灣村信應公路東側。

公司始終堅持用戶至上,堅持用自己的服務去打動客戶,堅持“誠信為本,客戶至上”的宗旨,本著“品質為本,精益求精”的經營銷售理念,力求給客戶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的同時,也使企業得到長足的發展。期待與各位業界新老客戶攜手共進,共創輝煌。

三、建設地點:___市浉河區十三里橋鄉,一期規劃占地面積3700畝。

四、建設內容與建設規模

項目建設規模及建設內容為三大板塊。

第一大板塊:___文化產業園區,占地1700畝,包括:1、根親文化園占地400畝,主要建筑物有根親博物館、華夏根親壇、姓氏紀念館等,建筑面積36000平方米;

2、民俗名人文化園占地100畝,主要建筑物有名人塑像、名人紀念館(二層)、茶社等,建筑面積18000平方米;

3、萬國植物博覽園占地500畝,栽植各類植物50000株;

4、騎獵園占地300畝;

5、水上樂園占地400畝,主要是安置水上樂園設施。

第二大板塊:休閑商業區,占地1200畝,包括:1、餐飲文化園占地200畝,主要建筑以仿古式和現代建筑相結合等,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

2、漫步風情街占地90畝,主要建筑物以二至三層建筑為核心,建設步行街,以商店、古玩店、餐飲為主,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

3、歷史文化長廊占地100畝,主要建筑以壁畫形式展現古文化、傳說文化及近代文化等獨特的民俗風情等,建筑面積30000平方米;

4、休閑度假村、民宿酒店占地300畝,單體以二層建筑為主,設游泳池、商店、古玩店、餐飲店等,建筑面積100000平方米。

第三大板塊:養生、養老公寓區、旅游度假酒店、民宿占地1310畝,主要包括:1、港灣社區占地400畝,建筑物以2+1層為主,建筑面積150000平方米,入住人員以建設區原有住戶為主;

2、醫療康復中心占地200畝,主要建筑物有醫技門診樓(三層)、住院部(三層)、康復綜合樓(三層)等,建筑面積68600平方米;

3、養老社區占地200畝,主要建筑物有老年公寓樓(三層)、綜合樓(三層)、醫療保健中心(三層)、娛樂中心(三層)、餐廳等,建筑面積58000平方米;

旅游度假公寓510畝。

五、建設年限:5年,其中建設期3年,完善期2年。

六、總投資及資金籌措

本項目一期計劃投資200018.0萬元,其中,工程費用179466.0萬元,其他費用6756.0萬元,預備費9300.0萬元,鋪底流動資金4496.0萬元。

項目所需資金全部由項目單位自籌解決。

七、結論和建議

1、結論

1)該項目建設符合國家及地方的有關政策,對于提高___文化小鎮整體功能,優化投資環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該項目建設是必要的。

2)該區域環境優美,是人們旅游、休閑居住的絕佳場所,該項目的建設可以有效提升___市浉河區景區品位和改善游樂條件,為___文化小鎮景區發展謀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本項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均比較好,項目所需的各項建設條件均己具備,本工程可以順利實施和達到預期投資建設目標,應積極開展實施。

經以上分析論證,該項目選址得當,規模合理,規劃科學,建設方案可行,建設條件具備,資金來源可靠,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此,項目建設具有必要性,技術上具有可行性,經濟上具有合理性,同時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建議

1)與本工程相關的工程設施的建設應有計劃地組織實施,以保證本工程建設后的正常運行。

2)建議大力推廣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做到功能適用、流程科學、經濟合理。

3)要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精心組織,科學施工,規范管理,加快進度,力爭建成優質工程,精品工程,社會滿意的工程。

第二章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條件

一、項目的背景

(一)項目區概況

1、___項目坐落于___市浉河區十三里橋鄉,浉河區在2016年被評為國家級生態區,___風景名勝區雞公山、南灣湖都在浉河區,浉河區也定位為生態旅游功能區。

2、十三里橋鄉是浉河區重點旅游鄉鎮,市、區、鄉三級政府旨在十三里橋鄉打造幸福健康小鎮,落實城鄉一體化大概念,把城市建在山水間,作為___旅游名片。

3、十三里橋鄉支柱產業有1)花卉苗木基地;

2)生態旅游景點;

3)高效觀光農業:萬畝草莓種植和5000畝黃金甲魚養殖為重點項目;

4)特小鎮生態旅游。

(二)項目建設背景

1、特色小鎮的內涵、特征與發展理念

特色小鎮并不是一個行政意義上的城鎮,而是一個大城市內部或周邊的,在空間上相對獨立發展的,具有特色產業導向、景觀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項目集合體。特色小鎮既可以是大都市周邊的小城鎮,又可以是較大的村莊,還可以是城市內部相對獨立的區塊和街區,其中部分服務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

特色小鎮的核心是特色產業,一般是新興產業,如私募基金、互聯網金融、創意設計、大數據和云計算、健康服務業,或其他智力密集型產業。特色小鎮也是一個宜居宜業的大社區,既有現代化的辦公環境,又有宜人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間和高品質的公共服務設施。

特色小鎮建設將秉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將占地面積控制在1~3km的范圍內,打造一個高度產城融合的空間,并體現其特有的地域文化。

同時,特色小鎮建設要達到AAA級以上景區標準,休閑旅游類小鎮須以AAAAA級景區標準作為建設硬指標。總之,特色小鎮是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科學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

打造特色休閑小鎮,首先是要文化找“魂”,找到特色小鎮的特色,要文化特色、主題特色。找到文化之“魂”后將其梳理轉化為體驗產品,轉化成可互動的模式,結合進行游憩方式的獨特設計與特色小鎮效益優化,并運用互聯網+思維,達到特色小鎮設計提升的最優化。應遵循六大理念:景觀主題化、景觀游樂化、景觀生態化、景觀情境化、景觀本土化與景觀動感化。

2、旅游扶貧開發的重要意義

(1)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深化旅游體制改革

在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不僅要講求旅游業本身的效益,而且還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旅游業的帶動功能,使更多的地區、更廣的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因此,為配合旅游業的發展,要對當地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如圍繞景區旅游的客觀需要發展以種植、養殖為主的農業,以茶園、藥材園等為主的觀賞性農業。而且,由于資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貧困地區發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較低,農民自發辦的.家庭旅游、餐館、購物攤點,難于上檔次、形不成規模,適應不了日益發展的市場經濟需求。

旅游扶貧要有所突破,必須深化體制改革,引導農民由分散的個體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建立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團公司或選擇有經濟規模的企業來經營貧困地區的旅游業。

(2)利于貧困地區脫貧

在我國,貧困地區面積很大,且這些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和社會發展緩慢,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是這些地區也有自己的優勢,即旅資源豐富,發展旅游業的自然環境條件較好,非常適合發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貧活動中,因多局限于救濟性扶貧的形式,扶貧效果很差。后來也曾嘗試過交通扶貧、教育扶貧的形式,但短時間內難以見效。另外,還采取過工程項

項目扶貧,對口扶貧(針對貧困戶)等形式,盡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脫貧不徹底,甚至脫貧后又返貧。而旅游扶貧具有目標明確、項目清晰、脫貧見效快、受益面廣、受益期長的特點,可以說是對扶貧措施是一個最有效的補充。

(3)利于地域經濟結構優化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旅游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并且今后仍將大力發展。旅游扶貧開發實際上是通過在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的形式,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這與我國大力發展旅游、大力發展地區經濟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地域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將成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區經濟嚴重封閉,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的地區更是如此。那種靠粗放式經營對資源掠奪性、破壞性利用,以自給自足為主的地區經濟發展道路越來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條件的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本質上符合我國地域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客觀要求,是貧困地區經濟開發形式轉型的新探索。

3、鄉村旅游發展迅速

鄉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人文無干擾、生態無破壞,以游居和野行為特色的旅游形式。隨著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近幾年圍繞鄉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創新概念和新理論,如:游居、野行、居游、詩意棲居、第二居所、輕建設、場景時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論的提出使鄉村旅游內容豐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緩解了鄉村旅游同質化日益嚴重的問題。

讓“美麗鄉村”建設附加上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把文化融合進來,把城市周邊游融合進來,把生態農業融合進來,讓農民、新村民、游客共建共享與共榮,把真正有當地特色的鄉村核心優勢挖掘、展示出來,推廣宣傳出去,形成鄉村旅游的良性發展循環。

目前,鄉村旅游作為旅為和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成為了旅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在國家、省市高度重視、積極鼓勵和大力扶持下,鄉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發展。

4、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指人們離開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民俗旅游屬于高層次的旅游。

目前,民俗旅游作為旅為和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成為了旅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在國家、省市高度重視、積極鼓勵和大力扶持下,民俗旅游得到了快速發展。

(三)PPP模式建設特色小鎮

PPP模式建設特色小鎮是我國城鎮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具有以下優勢:1、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產生補短板、調結構效應。當前,我國以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有限,推動以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特色小鎮建設,在建設形態上不搞“大而廣”,堅持“一鎮一風格”,從而以較少的財政資金撬動龐大的社會資金。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推動經濟新舊動力切換,既可以達到穩增長的目的,促進投資與消費并舉,也可以起到補短板、調結構,助推經濟去杠桿的獨特效應。2、發揮要素集聚和擴散作用,降低和分散投資風險。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一是創新,二是公共產品和服務,PPP模式是兩者的混合動力。政府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引進綜合實力較強的企業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對投資、建設過程中相關責任邊界進行明確劃分,基于當前PPP模式的推廣與成熟,社會資本可以自身先進的技術和靈活的管理經驗,通過集約、節約、綠色的發展模式,提高特色小鎮建設的效率和效益,扭轉各類資源過度向行政等級高的城市中心區集中的局面,從而提高小鎮的凝集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參與區域經濟發展。3、擴大社會資本的投資領域。在經濟新常態下,民間投資增速減速明顯,社會資本通過投資特色小鎮,除了可以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還可獲得其他衍生利益。例如參與特色小鎮的商業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日常經營和管理,獲得較為合理的經營性收入。

PPP模式建設特色小鎮的具體路徑:1、打造“產、城、人、文”一體化的運營平臺。特色小鎮不同于以往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鄉鎮建設,也不是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旅游區等功能的簡單疊加。在保留區域自然稟賦、特定人文底蘊等作為項目的標的基礎上,聯合規劃設計、通過對不同專業機構的導入,以締約形式破除原有模式的各種利益壁壘,形成“產、城、人、文”一體化的運營平臺。2、構建靈活的體制機制,培育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在產業謀劃與定位上突出自己的比較優勢,打造一種“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優、小而特、小而強”,或是旅游業,或是養老產業,或是手工藝產業等產業生態圈,實現城鎮化與服務“三農”的產業化融合。

二、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1、對___旅游發展有重要意義

___旅游在產業化、規?;?、市場化進程中,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有一系列強有力的旅游品牌來支撐旅游產品線的完善與發展。___文化小鎮的定位,在于提供集吃、住、行、游、購、娛、泡浴、度假、養生、尋根、商往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于___市旅游結構和旅游品質的完善與提升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2、是拉動___旅游業飛速發展的一重要新生力

___旅游業的發展也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同時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嚴峻挑戰。一方面,___旅游資源、旅游項目開發深度不夠,很多景點開發處于粗放狀態,旅游景點面臨老化,新景點開發不夠,知名度不高,競爭力不強,市場化、專業化水平低、對高端市場過分依賴,旅游管理經營人才缺乏,旅游產業鏈短、綜合效益不高等問題;

另一方面,周邊城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既與___旅游形成優勢互補,又對___旅游形成巨大的沖擊和嚴峻的挑戰。___必須發揚自身旅游資源的特色,另辟蹊徑,突破負面的遮蔽影響。

優美的環境,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勢,___文化小鎮完全可以建設一個集客屬交流、朝拜、休閑、娛樂、度假觀光為一體的旅游服務設施,以亮麗的景觀,高檔次的服務,淳樸的鄉情來吸引眾多的游客。可以彌補___大型旅游勝地的的欠缺,提高旅游資源質量。

3、是弘揚客家文化的一面亮麗旗幟

由于歷史的原因,客家人播衍于世界各地,所謂"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為有助于鄉誼的溝通、鄉親的互助,特別是客家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從20世紀起,不少客屬有識之士就積極探索和實踐以適應于這種要求和目的的載體,所以,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各種血緣、地緣、族緣和業緣的客屬社團和組織。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緣起于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總會舉行的第一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20世紀基本上每兩年舉行一屆,21世紀以來每年舉辦一屆,已在亞、美、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舉辦了28屆,規模逐漸擴大,由單純的懇親聯誼,發展為融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和學術研討于一體的活動載體。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以"弘揚客家精神,增進海內外客家人的團結,促進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為最基本的指導思想。目前,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已成為弘揚民族精神、傳播中華文化、聯絡客屬鄉誼的知名盛會,是海內外客屬鄉親聯絡鄉誼和進行跨國跨地區交往的重要載體,也是各國各地區客家人開展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臺,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重要貢獻。

4、項目區自然環境及發展的必然結果

___被譽為山水茶都,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里交融,形成了___獨特的人文環境。___是全國唯一連續八年入選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最美城市等頭銜。

2015年6月5日,涉及鄂豫皖三省、___市全境,規劃區域總面積達10.86萬平方公里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正式獲批實施。___作為此次規劃的核心區域和明確支持發展的重點區。2016年9月6日,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與河南省副省長王鐵分別代表農業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簽訂了《共同支持國家級___茶葉市場建設合作備忘錄》。

___近年來經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國民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然而,對比研究發現,在___,除了毛尖、華英鴨等產品以外,在地方品類辨識度、旅游項目開發等地標性名片建設,尚無全國乃至全球都能有著廣泛認知度和辨識度的帶有___特質的符號級別作品。___,需要一個經典的作品!成為帶有___特質的符號,在全國以及全球成為品類需求的首選目的地。___文化小鎮項目,對于提升___旅游形象、完善旅游結構、優化旅游品質等方面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項目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本項目屬于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因此,本項目建設符合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2013年修訂》中第一類“鼓勵類”,三十四、旅游業3(3、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及旅游信息服務)的范疇;

為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

2、項目建設符合《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即2017年中央1號文)的要求

《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即2017年中央1號文)提出:“將大力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建設一批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打造“一村一品”升級版,發展各具特色的專業村。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支持建設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建設一批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原產地保護基地,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支持各地加強特色村鎮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風貌等建設。將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p>

3、項目建設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推動生產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大力發展旅游業,深入實施旅游業提質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支持發展生態旅游、文化旅游、休閑旅游、山地旅游等。積極發展家庭服務業,促進專業化、規?;途W絡化發展。推動生活業融合發展,鼓勵發展針對個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務。促進“互聯網+”新業態創新,鼓勵搭建資源開放共享平臺,探索建立國家信息經濟試點示范區,積極發展分享經濟。推動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線上線下結合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p>

3、項目建設符合《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

《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堅持市場需求引領、重點產業帶動、服務能力提升,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以現代物流和現代金融引領生產業跨越發展,以精細化、品質提升為導向促進生活業提速發展,突出新業態發展、新熱點培育、新技術應用,促進服務業比重提高、結構優化、競爭力增強。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打造一批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特色旅游精品線路和品牌景區,塑造國際國內旅游形象品牌。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完善旅游公路、旅游廁所、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打造一批智慧旅游酒店、旅游景區、旅游城市。積極創建國家公園,培育2—3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新增5—8個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支持有條件的省轄市、縣(市、區)發展全域旅游。強化體驗活動創意、農事景觀設計、鄉土文化開發,大力拓展農業的生態美化、旅游休閑、文化傳承、健康養老、科普教育等功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施農村精品旅游線路和休閑觀光農業品牌培育計劃,建設一批特色旅游村鎮?!?/p>

旅游發展大會建議書2一、概 況

(一)、項目名稱及建設單位

1.項目名稱:某某鄉村旅游

2.建設單位: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

3.注冊資金:50萬元

4.項目負責人:某某

5.項目主管部門:鄉鎮政府

(二)、項目總投資

1500萬元。近期500萬元。

(三)、資金籌措:

公司籌資300萬元;銀行貸款500萬元;項目合作700萬元。

(四)、建設期限

三至六年

(五)、編制單位

某某規劃設計院

二、某村基本情況

某村位于某鄉的最南端,北臨下港鄉 村,東接 鎮、西靠 鎮。

距市中心約35公里。全村總面積為2200畝,人口2226人,8個生產組,13個自然村,438戶人家。民風純樸,社會治安很好。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該村人均收入3400多元,在全鄉處于中上游水平。主要產業是林果業,占總產值的70%左右,其中板栗占50%,杏占20%。養蠶戶70多戶,已初步形成規模產業。目前,村子引山泉入戶,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

某村空氣潔凈、負離子含量高、食品和飲用水無污染,是人們理想的居住地。該村共有人口976人,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30多位,90多歲的老人6位,是有名的長壽村。

本區域小梯田眾多,田內種植糧食作物,田邊種植杏、花椒、板栗、核桃等經濟林木。農林間作,很有特點。

自給自足的田園經濟是本區域最典型特色。家家都有小菜園,且以分布在房前屋后最多。這里的蔬菜不打藥,不施化肥,是名副其實的綠色蔬菜。

石磨、碾子分布較多,是村民加工食物的主要工具。也是發展民俗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原生態”資源。

三、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興村富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旅游業是富民興村的產業,某村需要通過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村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通過某村的旅游發展,形成典型的示范效應,帶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2.提升替代傳統產業,保護水源地的需要

某村地處市水源地黃前水庫上游,對水環境的要求高。當前某村的產業是林果業、種植業和養殖業,產值不高,效益一般。其中幾十個養雞大棚對水環境造成威脅,需要進行替代。通過旅游業這一“無煙工業”的發展,替代傳統的養殖業的發展,既提高經濟效益,又提高環境效益。

3.弘揚和保護某村民俗文化的需要

某村民俗有自己的特點,目前基本沒有展示和整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通過旅游業,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整理保護和利用。

(二)、可行性

1、區位交通相對便利,市場條件好,可進入性強

從某村區位看,該村地處兩城市交界地帶,有公路直接與都市區相連,城區是規劃區的主要客源地,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車程都在1-2小時左右,旅游區的可進入性較強。某村旅游東線經過此處,從宏觀旅游地理位置看,本旅游區發展旅游業的區位優勢顯著,可以借助多層次、高密度的旅游交通網絡充分發展旅游業。

2、生態資源相對豐富,有較大吸引力

某村四面環山、獨特的小盆地自然環境,形成獨特的山地小氣候。山間植被繁茂,林果品種繁多,以板栗和杏樹為主,谷底春來

早,一年三季花飄香。自然生態資源相對豐富,以“山泉小溪流水人家;杏花板栗鳥語花香”為其主要特色。盆地周邊基本沒有工業污染,內部基本沒有污染源,加之植被茂密,一年四季空氣清新,可謂天然氧吧,村內八旬以上老人30多位,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這一切對城市居民有較大的旅游吸引力。

3、上級政府部門重視和支持

隨著旅游的經濟效益和關聯效益的突顯,有關政府部門對鄉村旅游發展給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經濟支持。在制定全區經濟發展時將旅游業提到戰略高度,提出“旅游興區”的指導思想。此次,將某村作為民俗村開發試點,投入50萬資金,支持某村旅游開發,有區、鄉政府的重點扶持,本區必然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

4、旅游規劃已經制定

通過緊張的野外考察,旅游規劃專家充分挖掘了某村的社會文化與自然內涵,設計了較為全面的方案,制定了《某某鄉村旅游概念性規劃》,為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

5、管理體制較先進

某村旅游管理,一開始就設計了公司+農戶的模式,體現了政府主導,更體現了市場主體的原則,調動了方方面面的積極性,管理體制的安排較科學合理。

總之,某村有條件、有能力發展好旅游業,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農民、農村與旅游業的結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當地文明水平,旅游業會成為某村興村富民的重要產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做出表率和示范。本項目的實施會帶來可觀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本項目是可行的。

四、項目發展總體定位

(一)戰略定位

近 期:生態休閑、三農樂園

中遠期:以鄉村風情為特色、以度假、休閑、娛樂為主體的綜合旅游地

(二)戰略品牌

鄉間小路、世外桃源

(三)旅游形象定位

某村杏花村——下港某村(主要用于春季、夏初)

某村民俗村——下港某村(常年使用)

(四)目標市場定位

依托周邊城鎮居民市場;吸引分流來某村的游客市場;利用特色專題旅游產品拓展省內外專項旅游市場。

五、規劃項目布局

根據旅游資源的地域組合結構、類型結構、開發利用方向,某村旅游總體布局采取“一區三溝” 格局,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一)、“一區”:即某村鄉村旅游休閑中心。

規劃形象為“古樹老屋、桃源人家”

功能定位:以山村民俗、三農體驗、服務接待的綜合服務旅游區。

又可分為以古樹、人家為主題的鄉村風貌旅游區、以桑蠶、紡織為主題的民風民俗旅游區、以蕩舟、垂釣為主題的水景觀光休閑旅游區,以及提供農家餐飲、住宿為主的服務區。

(二)、“三溝”即通溝林果生態旅游區、東嶺根林下休閑旅游區、姚家溝山澗奇石休閑探險旅游區。其中通溝為近期規劃的重點。 1.通溝林果生態旅游區。規劃形象:杏花村

功能定位:以林業觀光、山果采摘、山泉嬉戲為主題的動感之旅游區

重點抓住這一品牌,借“春花”、“夏實”兩個高峰期,開展林業觀光活動,把發展果品生產經營與發展生態旅游結合起來,把傳統農業與觀光農業結合起來,建成城市居民休閑游憩、養生、體驗田園樂趣及鄉村居民農閑娛樂的好去處。2.林下休閑旅游區。

規劃形象:綠色幽境,悠然南山

功能定位:以林下休閑、娛樂,體驗自然為主題的悠然之旅游區

3.山澗奇石休閑探險旅游區

規劃形象:山澗奇石、快樂老家

功能定位:以賞石戲水、溪谷探險的激情之旅游區

六、環境保護

(一)現狀分析

某村位于黃前水庫的上游,是黃前水庫的水源地之一。水質優良,局部地區存在生活垃圾、排泄物。 (二)旅游業發展環境保護對策措施

某村旅游環境保護應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走出一條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新路。

1、大力宣傳,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環保意識和素質

2、用科學的手段和技術進行防治

3、用法制(包括鄉規民約)的約束來達到長久的治理。

七、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一)近期投資估算

某村近期旅游開發建設投入估算,見7-1:

表7-1:近期旅游項目投入估算(單位:萬元)

10%計算,另需要46.6萬元。近期總投資為512.6萬元,作為概算,我們做取整處理,近期總投入約為500萬元。

(二)資金籌措

政府扶持+銀行貸款+招商引資+資本市場融資+自籌資金

八、效益評價

(一)經濟效益

營業利潤:近中遠期期末年利潤為151.2、488.3、1385.1萬元。估計6年左右可以基本收回投資。 (二)生態效益

1、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

2、保護水源,凈化溪谷,打造黃前水庫的潔凈水源地。 3、保護古樹名木。 (三)社會效益

1、擴大就業面。

約計到2010年可安置160人直接參與旅游,到2014年可安置約350人,到2020年,安置約750人。為周邊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2、扶貧。

有利于增加鄉村居民的收入。

3、保護傳統的農村生活、生產方式,對延續傳統歷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九、結論和建議

從對某村鄉村旅游的分析來看,該項目的前景較好,符合產業結

構調整的政策和環境保護的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定會成為市鄉村旅游的示范,有利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本項目投資風險小,各種效益較好,實施單位有能力落實,能有效帶動本地的就業和收入的提高,帶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從項目本身來看,該項目指導思想明確,設計科學,技術可行,預算合理,預期效益較好,符合項目立項的規范和要求。建議盡快立項建設。

項目建議人:

某某

旅游發展大會建議書3第一章 項目總論

一、項目背景

二、項目概況

三、項目建設意義

四、主要財務指標說明

第二章 旅游行業市場

一、宏觀環境分析

1、宏觀經濟環境分析

2、當地經濟發展

3、政策環境

二、旅游業發展現狀

1、我國旅游經濟發展概況

2、旅游消費群體分析

3、旅游業發展趨勢

三、旅游業市場規模預測

第三章 項目建設單位介紹

一、項目建設單位介紹

1、公司基本情況介紹

2、公司發展歷程

3、公司股東介紹

4、公司近幾年主要財務指標

二、企業經營理念(宗旨、文化)

三、組織架構

三、主要管理人員介紹

第四章 項目規劃與建設規模

一、項目總體規模

二、項目功能規劃

三、項目建設規模(估算旅游項目可接待人員能力)

第五章 項目建設條件

一、項目選址

二、地理位置

三、交通條件

四、基礎設施

五、人文環境

第六章 工程建設方案與總圖布置

一、工程建設基本原則

二、總圖布置方案

三、建設經濟指標

第七章 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一、項目實施階段規劃

二、項目實施進度表

第八章 建設投資估算

一、投資估算范圍

二、資金使用計劃

三、分年投資計劃表

四、資金籌措

第九章 項目財務評價

一、基本財務數據假設

二、銷售收入預測與成本費用估算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財務評價結論

第十章 項目綜合評價

一、項目建設建議

二、項目結合評價結論

溫馨提示:因每個項目投資企業實施細節不同,投資地的具體產業政策及環境有所差異,本內容本著傳播知識、服務大眾的目的,報告目錄框架僅供參考,一諾美太投資咨詢不承擔您當前所閱覽的此目錄產生的任何有關責任;若有疑問敬請咨詢中國項目咨詢網在線客服人員。

旅游發展大會建議書4一、項目區基本情況

__鎮__自然風景區海拔2303米,由于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分布,使項目區形成灌叢,森林和亞高山草甸三大生態系統,是華北保存最完好的生態區域,素有華北“小西-藏”之稱,是避暑休閑和旅游的最佳地方。項目毗鄰北京,除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外,環境優美,氣候溫和,通訊便利,交通方便,開發的`市場和潛力巨大。

二、項目建設的依據

__鎮是中華三祖文化的發祥地,古文化遺址修護及人文旅游景點初具規模,每年到__尋根祭祖的游人絡繹不絕,而與之相匹配的休閑生態游才剛剛起步。為此,__鎮黨委、政府將旅游產業化做為今后幾年的優先發展方向,尤其將__九龍洼避暑休閑開發做為三祖文化旅游產業的延伸,使旅游產業真正成為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

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從國際看,在全球逐步變暖的趨勢和背景下,世界各地的避暑型氣候資源已經屬于越來越緊缺和珍貴的生態環境資源。目前,香港佳頓集團有限公司就對項目區及其周邊地區開發表示了濃厚興趣,并與鎮政府簽署了有關協議。

從國內看,隨著全國氣溫的不斷上升,許多城市已成“火爐”,甚至包括一些北方城市。而__自然風景區卻以涼爽宜人的氣候,打出“清涼氣候牌”吸引著國內“火爐”城市的人們紛紛涌入。針對這一現象,__鎮可以打造依托森林草甸資源、氣候資源,在項目區修建避暑山莊、酒店、鄉村旅舍等高中檔的住宿場所和狩獵嘗跑馬場等休閑娛樂設施。

四、項目建設內容

1、擬修建避暑山莊一處。

內設四星級酒店二處、當地特色的農家小院十處、旅游產品專營店一處、綜合管理辦公樓一座;

2、新建狩獵嘗跑馬嘗過山索道各一處;

3、附屬設施:道路、臺階、護欄等。

五、項目建設期限

從2010年起至2013年止,共計4年。

2010年,為規劃設計階段;2011年,為主體施工建設階段;2012年主體完善和配套建設階段;2013年試點運營和投入使用階段。

六、項目建設投資與資金籌措

預計總投資2億元,其中主體工程1.6億元,附屬設施0.3億元,其它0.1億元。

項目建設資金由承擔單位統一籌措。其中擬貸款1.5億元,自籌0.5億元。

七、經濟效益分析(略)

旅游發展大會建議書5一、概 況

(一)、項目名稱及建設單位

1.項目名稱:某某鄉村旅游

2.建設單位: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

3.注冊資金:50萬元

4.項目負責人:某某

5.項目主管部門:鄉鎮政府

(二)、項目總投資

1500萬元。近期500萬元。

(三)、資金籌措:

公司籌資300萬元;銀行貸款500萬元;項目合作700萬元。

(四)、建設期限

三至六年

(五)、編制單位

某某規劃設計院

二、某村基本情況

某村位于某鄉的最南端,北臨下港鄉 村,東接 鎮、西靠 鎮。

距市中心約35公里。全村總面積為2200畝,人口2226人,8個生產組,13個自然村,438戶人家。民風純樸,社會治安很好。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該村人均收入3400多元,在全鄉處于中上游水平。主要產業是林果業,占總產值的70%左右,其中板栗占50%,杏占20%。養蠶戶70多戶,已初步形成規模產業。目前,村子引山泉入戶,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

某村空氣潔凈、負離子含量高、食品和飲用水無污染,是人們理想的居住地。該村共有人口976人,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30多位,90多歲的老人6位,是有名的長壽村。

本區域小梯田眾多,田內種植糧食作物,田邊種植杏、花椒、板栗、核桃等經濟林木。農林間作,很有特點。

自給自足的田園經濟是本區域最典型特色。家家都有小菜園,且以分布在房前屋后最多。這里的蔬菜不打藥,不施化肥,是名副其實的綠色蔬菜。

石磨、碾子分布較多,是村民加工食物的主要工具。也是發展民俗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原生態”資源。

三、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興村富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旅游業是富民興村的產業,某村需要通過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村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通過某村的旅游發展,形成典型的示范效應,帶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2.提升替代傳統產業,保護水源地的需要

某村地處市水源地黃前水庫上游,對水環境的要求高。當前某村的.產業是林果業、種植業和養殖業,產值不高,效益一般。其中幾十個養雞大棚對水環境造成威脅,需要進行替代。通過旅游業這一“無煙工業”的發展,替代傳統的養殖業的發展,既提高經濟效益,又提高環境效益。

3.弘揚和保護某村民俗文化的需要

某村民俗有自己的特點,目前基本沒有展示和整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通過旅游業,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整理保護和利用。

(二)、可行性

1、區位交通相對便利,市場條件好,可進入性強

從某村區位看,該村地處兩城市交界地帶,有公路直接與都市區相連,城區是規劃區的主要客源地,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車程都在1-2小時左右,旅游區的可進入性較強。某村旅游東線經過此處,從宏觀旅游地理位置看,本旅游區發展旅游業的區位優勢顯著,可以借助多層次、高密度的旅游交通網絡充分發展旅游業。

2、生態資源相對豐富,有較大吸引力

某村四面環山、獨特的小盆地自然環境,形成獨特的山地小氣候。山間植被繁茂,林果品種繁多,以板栗和杏樹為主,谷底春來

早,一年三季花飄香。自然生態資源相對豐富,以“山泉小溪流水人家;杏花板栗鳥語花香”為其主要特色。盆地周邊基本沒有工業污染,內部基本沒有污染源,加之植被茂密,一年四季空氣清新,可謂天然氧吧,村內八旬以上老人30多位,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這一切對城市居民有較大的旅游吸引力。

3、上級政府部門重視和支持

隨著旅游的經濟效益和關聯效益的突顯,有關政府部門對鄉村旅游發展給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經濟支持。在制定全區經濟發展時將旅游業提到戰略高度,提出“旅游興區”的指導思想。此次,將某村作為民俗村開發試點,投入50萬資金,支持某村旅游開發,有區、鄉政府的重點扶持,本區必然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

4、旅游規劃已經制定

通過緊張的野外考察,旅游規劃專家充分挖掘了某村的社會文化與自然內涵,設計了較為全面的方案,制定了《某某鄉村旅游概念性規劃》,為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

5、管理體制較先進

某村旅游管理,一開始就設計了公司+農戶的模式,體現了政府主導,更體現了市場主體的原則,調動了方方面面的積極性,管理體制的安排較科學合理。

總之,某村有條件、有能力發展好旅游業,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農民、農村與旅游業的結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當地文明水平,旅游業會成為某村興村富民的重要產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做出表率和示范。本項目的實施會帶來可觀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本項目是可行的。

四、項目發展總體定位

(一)戰略定位

近 期:生態休閑、三農樂園

中遠期:以鄉村風情為特色、以度假、休閑、娛樂為主體的綜合旅游地

(二)戰略品牌

鄉間小路、世外桃源

(三)旅游形象定位

某村杏花村——下港某村(主要用于春季、夏初)

某村民俗村——下港某村(常年使用)

(四)目標市場定位

依托周邊城鎮居民市場;吸引分流來某村的游客市場;利用特色專題旅游產品拓展省內外專項旅游市場。

五、規劃項目布局

根據旅游資源的地域組合結構、類型結構、開發利用方向,某村旅游總體布局采取“一區三溝” 格局,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一)、“一區”:即某村鄉村旅游休閑中心。

規劃形象為“古樹老屋、桃源人家”

功能定位:以山村民俗、三農體驗、服務接待的綜合服務旅游區。

又可分為以古樹、人家為主題的鄉村風貌旅游區、以桑蠶、紡織為主題的民風民俗旅游區、以蕩舟、垂釣為主題的水景觀光休閑旅游區,以及提供農家餐飲、住宿為主的服務區。

(二)、“三溝”即通溝林果生態旅游區、東嶺根林下休閑旅游區、姚家溝山澗奇石休閑探險旅游區。其中通溝為近期規劃的重點。 1.通溝林果生態旅游區。規劃形象:杏花村

功能定位:以林業觀光、山果采摘、山泉嬉戲為主題的動感之旅游區

重點抓住這一品牌,借“春花”、“夏實”兩個高峰期,開展林業觀光活動,把發展果品生產經營與發展生態旅游結合起來,把傳統農業與觀光農業結合起來,建成城市居民休閑游憩、養生、體驗田園樂趣及鄉村居民農閑娛樂的好去處。2.林下休閑旅游區。

規劃形象:綠色幽境,悠然南山

功能定位:以林下休閑、娛樂,體驗自然為主題的悠然之旅游區

3.山澗奇石休閑探險旅游區

規劃形象:山澗奇石、快樂老家

功能定位:以賞石戲水、溪谷探險的激情之旅游區

六、環境保護

(一)現狀分析

某村位于黃前水庫的上游,是黃前水庫的水源地之一。水質優良,局部地區存在生活垃圾、排泄物。 (二)旅游業發展環境保護對策措施

某村旅游環境保護應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走出一條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新路。

1、大力宣傳,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環保意識和素質

2、用科學的手段和技術進行防治

3、用法制(包括鄉規民約)的約束來達到長久的治理。

七、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一)近期投資估算

某村近期旅游開發建設投入估算,見7-1:

表7-1:近期旅游項目投入估算(單位:萬元)

10%計算,另需要46.6萬元。近期總投資為512.6萬元,作為概算,我們做取整處理,近期總投入約為500萬元。

(二)資金籌措

政府扶持+銀行貸款+招商引資+資本市場融資+自籌資金

八、效益評價

(一)經濟效益

營業利潤:近中遠期期末年利潤為151.2、488.3、1385.1萬元。估計6年左右可以基本收回投資。 (二)生態效益

1、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

2、保護水源,凈化溪谷,打造黃前水庫的潔凈水源地。 3、保護古樹名木。 (三)社會效益

1、擴大就業面。

約計到2010年可安置160人直接參與旅游,到2014年可安置約350人,到2020年,安置約750人。為周邊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2、扶貧。

有利于增加鄉村居民的收入。

3、保護傳統的農村生活、生產方式,對延續傳統歷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九、結論和建議

篇10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農村旅游,對策

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提出的。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挪威首位女性首相Gro Harlem Brundtland,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p>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于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有利于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科技與知識)推動型的發展。

湖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多,農業經濟基礎和科技水平還有待提升,只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才能實現社會和經濟的良性循環,使各方面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作為“無煙產業”,旅游業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可創造持續的就業機會,是生態經濟學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式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湖南省在農村發展旅游業起步較晚,管理上尚無系統成型的體系。但是,湖南地形復雜,既以丘陵地形為主,又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山清水秀,加之我省大多數農村民族風俗和傳統文化保存較好,在農村發展生態旅游業的潛力非常大。

二、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湖南農村大力發展旅游業,在拓展旅游空間、推動現代旅游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扶貧致富及促進城鄉交流、構建和諧農村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由此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所以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至今,在我省迅速升溫。但在其蓬勃發展的背后,在生態環境等方面卻透露出不少的負面效應,影響著廣大農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影響居民生活,損傷居民利益

當游客數量的增多以及為接待旅游者而進行的各項服務,超過當地的綜合接待能力時,必然會擾亂當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景區的開發、基礎設施的建設,導致地價上漲,影響當地居民對土地的正常使用;外來資本的注入,會使農村居民喪失本應由他們經營的旅游業從而失去就業機會,減少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旅游者分享當地公共設施侵占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等。在一般情況下,外來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方面高于當地居民,因此他們能出高價購買行、游、住、吃、娛等無形服務產品和以旅游紀念品為代表的有形物質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經常涌入的情況下,勢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價上漲,從而損傷當地居民利益。諸如此類的問題,使農村居民非但沒有在農村旅游業發展中獲得應有的利益,反而承受著由此所帶來的困擾,使原有平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被破壞。這樣最終會造成農村居民對游客的抱怨甚至仇視。

(二)破壞產業結構,危害經濟發展

在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由于旅游從業所得到的個人收入大大高于務農收入,因此大批農業勞動力紛紛拋棄農田改行從事旅游服務。這樣,旅游業發展的結果破壞了原有的產業結構,形成了一種惡性互動:一方面旅游產業大量需求農副產品的供給,而另一方面卻是旅游產業致使田地荒蕪和農副業產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產業引起的農副產品價格的上漲,勢必危害經濟發展,殃及社會秩序。這種惡性互動問題如果出現在經濟不夠發達、旅游產業起步較遲的偏僻山村,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會更甚。

(三)污染自然環境,惡化資源品質

旅游活動是一種消費活動,隨著旅游人數和旅游活動的增加會產生各類廢棄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例如,隨著農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于各類交通工具向農村地區涌入,交通工具的頻繁使用,導致廢氣排放量的增加,造成農村旅游接待地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各類旅游設施排放的污水,則會造成水體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質不高,隨意丟棄垃圾,還會造成農村接待地固體廢棄物的污染。如果旅游區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區內垃圾隨意拋灑堆積蚊蠅成群,污水、污物隨處可見,結果就會一方面旅游區喪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氣、透明的水體、靜謐的氛圍,另一方面游客游覽的興致因環境污染而降低。

(四)盲目同質開發,導致建設性破壞

我省部分地區由于對農村旅游開發的特點和規律把握不到位,開發指導不夠,技術標準欠缺,市場定位不明確,造成精品少、同質性的開發比較普遍。各個景區盲目開發、任其發展。出于經濟目的,有些景區熱衷于飯店的建設,盲目擴大旅游區,重開發輕保護等。一些農村居民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急功近利從事商業活動,不適當地使用甚至破壞當地動植物資源,導致珍禽異獸被大量捕殺,林木被伐,造成當地動植物種類減少,生態結構失調,環境協調功能減退等。在農村景點的開發、道路的修建等相關設施的建設中,有些地方未經科學論證與 規劃,盲目開發、超載使用旅游資源,使農村地區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甚至在景區出現開山炸石、填溝埋壑、砍樹毀林的嚴重現象,造成水土流失,惡化生態環境,以至于因山洪爆發,塌方毀路等災害時有發生。

(五)對農村人文旅游資源造成破壞

第一是對農村文物古跡的破壞。由于農村閉塞、偏遠,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跡保存完好。但隨著農村旅游的盲目開發建設,致使一些珍貴的古民居、古街道等被拆除、毀壞,加上游人對文物古跡的踐踏、觸摸、亂刻亂劃,破壞了文物古跡的原始風貌。第二是農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沖擊嚴重。城市文化隨著城市游客的到來單向傳入農村地區,農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促使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農村文化勢必被城市文化削弱、同化。另外,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農村習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使農村文化被扭曲。比如,傳統的節會慶典和當地的宗教儀式,其時間、地點、內容乃至節奏、次序本來都是約定俗成的,然而,為了吸引外來游人,它們隨時隨地都會被搬上“舞臺”,其內容往往被壓縮甚至被刪改,并明顯地加快了活動節奏,顛例了活動次序,久而久之,變成了純商業性的娛樂方式,失去了文化意義和應有價值。

三、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是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可持續發展是未來農村旅游業發展的核心,要確保開發力度在環境與社會承載力之內。第一,在對農村旅游資源開發之前一定要充分論證,合理規劃。做好近期安排與長遠計劃,對開發的旅游資源進行環境影響和效益評價,進行環境承載量的科學評估,嚴禁在旅游旺季對旅游資源超負荷使用,以避免生態破壞問題的產生。第二,鑒于農村旅游業一般都具有季節性、旅游旺季時間短的特點和旅游業本身的脆弱性。為了確保農村地區的經濟利益,應不斷創新,將旅游業與農業生產有機、巧妙地結合起來,采取農旅結合的“雙腿走路”的方式較為穩妥。第三,要突出“農”。很多地方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將原有的農家小院拆了,建起來了一幢幢的樓,并且按造城市酒店進行裝修設計,但是結果卻使得游客越來越少,旅游吸引力越來越弱。其實,只要硬件設施能滿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足矣,反而要注重的是原汁原味的將鄉土風情融合到服務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夠脫離‘農’這個字,否者農村旅游業注定要死掉。

(二)宏觀指導、科學規劃、加強環保

發展農村旅游業,一是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指導作用,建立扶持農村旅游的政策體系,形成部門聯動的管理機制,健全市場機制,在安全、規劃土地、稅收、道路交通、水電、價格等方面給予配套支持。二是要科學規劃,把農村旅游項目規劃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總體規劃布局當中去。特別是要加強農村旅游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城鄉統籌規劃的銜接,確保規劃的項目、基礎設施和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三是要針對造成環境問題的不同原因,應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將這一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由于游客發生空間位置轉移而導致交通工具大量使用等客觀原因形成的環境問題,應通過對交通工具的改進、燃油品種的更換等方法加以解決。

(三)全民參與,大力宣傳引導

鼓勵和支持本旅游區農民全面參與旅游活動,通過參與旅游活動,當地居民能夠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收入,使農村更加和諧,使農民逐步改變對游客的不滿情緒及冷漠的態度,使他們產生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加強對其文化獨特性的保護,增強當地居民自尊、自愛、自強的意識,營造對游客具有親和力的淳樸民風,提高他們對不良現象誘惑的抵抗力。因此,當地政府要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使他們廣泛參與到旅游服務、旅游政策規劃的制定、旅游活動的監管等工作中。政府部門應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居民的認識水平和參與能力。一是整體培訓,普遍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環境意識、服務意識。二是分層次、有針對性培訓,提高不同類別群體的參與能力。從基本的旅游服務和經營,到高層次的旅游管理與決策,保證人人都有一技之長,都具有參與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強建設,提高綜合接待能力

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問題,主要就是環保問題。環保問題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農村地區在發展旅游業時,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及相關行業的發展投入不夠,致使接待能力低下而造成的。發展農村旅游業,需要有科研、管理隊伍的更進,需要建設相應的交通,通信和裝備等保障設施,對環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這些方面都需要相應的資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遠,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支撐發展旅游業的資源匱乏更為突出。所以在開發農村旅游資源的同時,還要多方面籌措資金增加投資力度,加強與旅游活動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高當地的綜合接待能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道路建設、停車場建設、旅游廁所、垃圾與污水處理等設施的建設和環境美化、防疫防病等方面及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五)建立機制、完善體系,促進環保法制化

一是旅游局、發改局、招商局、環保局、林業局、國土局、水利局和統計局等部門要緊密協調和配合,與各鄉鎮齊抓共管,共同制定生態環 境保護政策和規定,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化,切實保護好農村旅游業的環境。二是實行鄉鎮(部門)責任制,各鄉鎮應對本轄區生態環境質量負責,各部門對本行業和本系統生態環境保護負責。三是明確旅游開發商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在開發過程中要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誰破壞誰負責”的原則。四是實行嚴格的考核、獎罰制度。對于嚴格履行職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獎勵;對于失職、瀆職和人為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應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追究。

(六)打造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代都市人向往鄉野風光和田園生活,農村生態旅游成為一種時尚,到底該如何將農村生態旅游做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呢?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出謀劃策,打造自己的特色,給游人提供的綠色的農村生活體驗。比如,在吃的問題上,肉,現宰現吃;螃蟹,現撈現煮;豆腐,現磨現吃;蔬菜,現割現做。在住的問題上,清一色的仿古生態農莊,處在綠樹、瓜、果、菜園之中。在行的問題上,使用畜力交通工具,如馬拉車、牛拉車、狗羊等拉車。在娛的問題上,有垂釣、采摘、捕蟹、溫泉浴、沖浪等多種綠色娛樂項目。在購的問題上,景區銷售的都是游客自己采摘與垂釣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這樣,既以特色營造競爭力,又使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的來說,我省農村旅游業的發展是利大于弊。各級政府部門只要對其負面效應有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農村旅游業一定會健康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彭希喜,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1988

[2]張延毅,生態旅游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J],經濟地理,1997

[3]谷明 我國旅游者消費模式與行為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