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自主創新范文

時間:2023-03-27 15:45: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自主創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企業自主創新

篇1

[關鍵詞] 自主創新聯盟 自主創新能力 創新模式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民族的共識,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對自主創新投入更大的熱情。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企業僅依靠一己之力進行自主創新,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可能會貽誤戰機。建立自主創新聯盟,充分發揮聯盟成員各方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是全面提升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現實而有效的途徑之一。

一、企業自主創新聯盟的內涵探析

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都存在著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企業普遍缺乏自主創新的人才和資金,創新能力和承擔風險的能力也不足,一旦自主創新失敗,會使企業的巨額投資難以收回,給企業帶來難以承受的后果。相比單個企業“單槍匹馬”的自主創新模式,組建自主創新聯盟能夠提高自主創新的成功率和有效分散不確定性帶來的創新風險。

所謂自主創新聯盟,不同于我們常說的合作創新,合作創新的參與者可能是國內企業或科研機構,也可能有國外企業或科研機構。而自主創新聯盟首先強調自主,即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內企業或科研機構組建的合作創新聯盟,目的是為完成一項或若干項創新,在相互獨立自愿的基礎上通過契約或聯合實體等方式形成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風險共擔的合作創新組織形式,如研發聯盟、技術資產聯合和創新投資協議等。

自主創新聯盟的特點是以企業為主體,各類市場主體廣泛參與,以契約關系為紐帶,通過資源共享和創新要素的優化組合,圍繞關鍵共性技術進行協同創新。組建自主創新聯盟,從事行業共性技術、前沿技術等研究,有利于加速技術創新進度和創新成果的產業市場轉化速度,能實現一個企業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有利于中國企業防御國外技術標準的進攻,形成或加強中國企業在國際技術標準競爭中的話語權。

二、構建企業自主創新聯盟的戰略意義探析

眾多強大有序的企業自主創新聯盟的存在,對于國家標準的推廣乃至產業的發展,都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梢哉f,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呼吁自主創新聯盟的產生和發展。

1.自主創新聯盟有助于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研究和探討自主創新聯盟并非排斥與國外相關企業或機構的合作創新,就如同我們呼吁和強調自主創新并非就完全拋棄技術引進一樣。問題在于如果國內企業間的聯盟創新能夠大有作為,為何不倡導這種模式呢?

自主創新聯盟通過優勢互補的創新資源組合,在聯盟內部進行知識的廣泛交流,圍繞關鍵技術進行協同創新,這樣的自主創新成功帶動的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一群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多的自主創新聯盟的出現,對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自主創新聯盟能夠有效推動創新突破,加速創新進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重視自主創新并不斷提高創新投入。但從總體上來看,企業單獨開展自主技術創新活動的能力非常有限,實現重大技術突破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但這并不排除其擁有某種獨特的核心技術優勢,且和其他企業的技術優勢存在著較強的互補性。如果在這些企業間通過開展技術聯盟活動,將分散的技術力量進行整合或將聯盟企業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就能夠極大的提高自主創新的成功率,并且能夠有效分散單個企業難以承受的風險。此外,自主創新聯盟通過合作創新也能夠避免企業間單純的惡性價格競爭,因為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有利于改善行業內眾多企業只是在相同的產品技術層次上競爭相對有限的市場需求的不利競爭狀況。

3.自主創新聯盟能夠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技術標準競爭中的話語權

國內企業真正聯合起來,組成自主創新聯盟,從事技術標準、行業共性技術等研究,有利于加速技術研發進度和產業市場轉化速度,能實現一個企業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有利于中國企業防御國外技術標準的進攻,形成或加強中國企業在國際技術標準競爭中的話語權?!伴W聯”的成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07年11月22日,由中國企業主導的“閃聯”技術標準通過了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至關重要的一輪投票。這意味著,全球首個3C協同國際標準花落中國已成定局,實現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歷史性的突破?!伴W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們的自主創新是以聯盟的方式進行的。

三、推動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聯盟發展的對策思考

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聯盟發展必須從強化企業對聯盟創新的認識、不斷完善自主創新聯盟的治理機制、加強行業和區域的有效引導以及加大國家和政府的支持力度方面同時入手。

1.強化企業對聯盟創新的認識

過去我國企業常常在同質的產品上低價血拼,導致內耗嚴重、創新乏力、品牌缺失,結果國內丟失了高端消費者,國外還引來反傾銷的種種麻煩。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專利、標準成為競爭的有力武器,要求我國企業必須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然而單靠自身實力實現自主創新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通過自主創新聯盟強強聯手之后,核心技術的擁有和自主品牌的形成就有了可能。因此,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倡導競合理念,加速我國企業的戰略覺醒,使自主創新聯盟能夠深入人心,推動我國企業從“零散制造”邁向“共同創造”模式的轉變,實現“和諧”發展和共同發展。

2.不斷完善自主創新聯盟的治理機制

完善的自主創新聯盟治理機制是自主創新聯盟存在和發展必要基礎。在聯盟組建之初就必須對聯盟成員對聯盟的投入進行明確的界定,這是規范聯盟運作、強化聯盟成員相互信任、維持聯盟穩定發展的基礎條件。雖然聯盟成員的選擇是基于聯盟成員的資源優勢及參與意愿,但必須以明確的書面契約來保證聯盟成員對聯盟的投入,包括相應的技術人才參與、必要的資源投入、定期的會商制度等等,這是確保聯盟組建和運行的關鍵。此外,推動自主創新聯盟的發展還必須積極探索和完善相應的治理機制,包括聯盟成員之間的談判機制、沖突協調機制、聲譽信譽機制、知識產權信息披露機制、創新成果共享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等,通過機制來規范成員的行為,維持聯盟的可持續性。

3.加強行業和區域的有效引導

自主創新聯盟的形成有賴于企業的自發行為,但行業和區域的引導和協調也非常重要。行業協會應加大對國家政策導向、項目安排的研究和跟蹤的力度,加強對國外技術發展動態、技術法規和貿易政策的了解和研究,積極協調行業內的企業組建自主創新聯盟,為聯盟構建搭橋牽線。在關鍵技術領域和共性技術領域,自主創新聯盟的組建應當按照突出重點、帶動全面的思路,協調組織行業力量進行聯合攻關,促進重點突破。

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應當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區域現有產業技術優勢和主導產業確定的基礎上,推動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來實現自主創新的聚合效應,通過有意識、有重點地培育若干自主創新聯盟來引導和帶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不同的區域應當在區域內為聯盟構建搭橋牽線,根據本地區的產業發展優勢組織和協調本地區的相關企業聯合起來組建自主創新聯盟。

4.加大國家和政府的支持力度

政府應加強對自主創新聯盟的支持,不僅應表現在財政、稅收等的優惠及政府采購的傾斜上,還應表現在對創新成果的認可與推廣、適時將自主創新聯盟的創新成果上升為國家標準的推動、促進知識產權產業化、自主創新的行業與區域協調及相關的引導和服務上,政府的有效支持是自主創新聯盟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除了加強政府的支持力度之外,政府還應當承擔自主創新聯盟的協調工作。因為在一個產業可能出現多個企業自主創新聯盟同臺競爭的現象,這就需要政府出面整合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聯盟的力量,形成一個統一的、有序的自主創新聯盟,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家標準,不僅會因為有廣泛的基礎而更具說服力,也會因為集思廣益而能迅速地崛起。另外,政府的參與往往能夠增強聯盟各方的合作意愿和承諾保證,為自主創新聯盟的聯合開發提供額外的保障。高清碟機國家標準和國家數字電視標準的推出就是最好的注腳。

四、結束語

環顧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很多技術創新與新產品開發的經驗與模式,可以看出,很多都是以企業聯合開發為主的。企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為美、日等國應對外部挑戰的強有力工具,中國眾多標準的實施不順暢,或多或少都與這些聯盟有關,DVD風波就是極好的例證。我們呼吁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能夠聯合起來,借助自主創新聯盟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應對跨國公司的專利之爭和標準之爭。

參考文獻:

篇2

>> 企業自主創新與技術能力構建戰略 論自主創新與自主創新型企業 自主創新 標準先行 自主創新與企業成長 自主創新戰略下的企業機遇 戰略聯盟下企業自主創新的脆性探析 自主創新關鍵要素與戰略風險提示 開放式自主創新與實施戰略探析 企業自主創新淺析 汽車強國戰略之自主創新 知識轉移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 河北企業自主創新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企業社會責任與自主創新 外資研發中心與江蘇的企業自主創新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確認測度與評價 自主創新能力與民營企業發展 企業文化構建與自主創新 企業自主創新問題與對策思考 FDI、行業技術差距與企業自主創新 技術差距、政府補貼與企業自主創新強度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2年9月21日.

[4]顏陶,何蘭嵩,等.寬溫系列溫敏鐵氧體材料的制備[J].佛山科普時空,2009:12(3):44-46.

[5]龍克文,陳勇勝,顏陶,等.溫敏磁控開關微型化結構設計及應用[J].日用電器,2013(5):60-63.

[6]龍克文,武俊德,顏陶,等.防水溫控器浸水耐壓測試系統[J].日用電器,2013(1):50-52.

[7]顏陶,龍克文,等.家用電器雙金屬片式溫控器的防水性能開發和產業化[Z].科技成果登記:佛科成登字[2012]100號,2012年12月13日.

[8]顏陶.一種防水型溫控器[P].中國專利:CN201928551U,2011-08-10.

[9]顏陶,龍克文,等.一種雙金屬片式防水溫控器的生產方法及溫控器[P].中國專利:CN102929307A,2013-2-13.

[10]顏陶,龍克文,等. 一種用于防水型溫控器的雙液點膠機[P].中國專利:CN202909895U,2013-05-01.

[11]顏陶,龍克文,等. 一種防水溫度敏感控制器的液槽式試驗裝置及其測試方法[P].中國專利:CN103149921A,2013-06-12.

[12]龍克文,龍義全,等. 電水壺用溫敏磁控開關應用技術開發[J].

篇3

[關鍵詞]FDI;民族企業;自主創新;政府援助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9-0030-0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企業R&D創新投入的風險與有效性研究》(70772084)和中山大學“985工程”產業與區域發展創新基地資助。

一、引 言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通過吸引外資,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FDI給我國本土企業帶來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的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袁誠,2005)。長期以來,我國民族企業依賴外源型經濟,通過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以低成本的勞動生產率等優勢,逐漸壯大和發展了產業。由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依賴外源型經濟,具有強大技術背景的外資企業來我國投資的原因主要是看中了我國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土地成本以及龐大的國內市場,大多數外資企業只將生產環節放在三資企業,非常重視對技術的保密,與其合作的國內企業很難接觸到它們的核心技術,更不用說介入其技術創新環節了(江小涓,2002)。同樣,國內的內源型企業往往滿足于內源型企業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以及廣闊的國內市場,熱衷于擴大企業規模以降低成本并通過價格戰來獲得競爭優勢,它們大多通過跟蹤模仿戰略來提升自己的技術水準(劉世錦,2005)。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資源、環境、土地的大量消耗,加入WTO以后更多國內市場的對外開放,以及外商投資企業先進技術的競爭,這種優勢正在喪失(陳清泰,2006)。

國內外經濟發展的經驗已經證明,引進和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是發展中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本經驗(Amsden,1989;Kim,1980;陸園園等,2006)。但引進是為了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礎上創新,只有具備自主知識產權,才能搶占世界經濟制高點。一個企業在高技術領域哪怕只領先一小步,就有可能占領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其他競爭對手將很難生存,而后來者似乎連參與競爭的機會都沒有(王紅領,2007)。因此研究在引進外資的背景下,如何實現我國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隨著FDI的不斷引入,外商投資企業在帶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對我國民族企業的自主創新起了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這種影響是否因行業技術差距而異?

二、文獻綜述:國內外關于FDI對東道國自主創新影響的研究動態

1.國際研究動態

部分學者認為,當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市場時,當地企業為了在競爭中不處于劣勢,必然會投入資源進行自主創新,以提高產品的質量、降低成本,從而贏得國內市場。Das(1987)認為從長期來看,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勢一種必然現象,這是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的潛在成本,因為免費搭車的當地企業遲早會變得足以與跨國公司相抗衡,最終的結果是增加了東道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也有學者持相反的觀點,認為FDI對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貢獻是有條件的。當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占的市場份額較大且技術水平差距太大時,FDI對東道國的技術進步沒有影響(Kokko,1994)。Haddad and Harrison(1993)分析了摩洛哥公司層面的數據,證明了更高技術水平的FDI并不一定能帶來國內研發水平的提高,其原因在于摩洛哥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之間較大的技術差距阻礙了跨國公司溢出效應的產生。Aitken and Harrison(1993)分析了委內瑞拉企業的面板數據,結果表明FDI的技術水平對本國企業的創新起負作用。

Barrio等(2005)提出FDI對東道國企業有兩種效應:負向的競爭效應和正相的外部效應,兩種效應的大小共同決定FDI的作用,一般FDI對東道國企業的影響呈U型,在前期負向的競爭效應占主導,后期則外部效應占主導。這說明FDI對東道國自主創新的影響像一把“雙刃劍”(王紅領等,2007)。

2.國內研究動態

中國是國際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學者們對FDI對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觀點不一。 王紅領等(2007)認為FDI的進入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競爭,但在激烈競爭中存留下來的企業變得更強大了,因而FDI的競爭促進了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江小涓(2002)認為改革開放20多年,通過于跨國公司競爭,我國企業競爭力提升很快,FDI促進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王志鵬(2001)認為外資企業進入我國市場帶來的競爭效應使我國企業比從前“變現得更好”,即國內企業通過技術變革縮小了與外資企業的差距。

我國也有一些學者對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效果表示質疑(沈坤榮,1999;姚洋,1998)。姜奇平(2004)認為大量外資涌入中國,特別是以跨國公司為主力的外資采取并購我國民族企業的戰略,打破了我國原有的市場格局,導致了行業壟斷,容易引起國有資產流失、本土開發能力下降,形成對外方技術過度依賴。秦曉鐘(1998)、何潔(2000)等認為中國目前大量引入外資,并沒有換來先進的技術,反而陷入了“越落后越引入,越引入越落后”的陷阱。

目前已有的文獻,系統地分析FDI對東道國不同技術差距行業的企業創新投入及創新成果影響的文獻并不多,多數文獻側重研究FDI對東道國企業的溢出影響。Findlay(1978),Das(1987)等學者,以及以趕超策略(Catch-up))為代表的理論認為:技術差距越大,當地企業從FDI溢出中獲益越多。R.Findlay(1978)通過構建一個簡單的內生動態模型,檢驗了FDI企業與東道國企業之間技術差距等對技術擴散的影響,認為FDI輸出國與東道國之間技術差距越大,技術擴散率越高。國內學者王紅領等(2007)等基于行業數據對FDI與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做過一些實證研究,但他們并沒有深入研究在這種影響是否因技術差距而異,FDI對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是否因技術差距而異。宣燁(2007)以江蘇省為例,實證檢驗了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與FDI溢出效應的關系,認為技術差距比較大時,溢出效應為負。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論,我們認為FDI對東道國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作用而應區分不同技術差距的行業而論。不同的行業有著不同的技術含量,且不同的行業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有著顯著的不同,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森林砍伐和投資建立芯片制造廠對當地經濟的影響應該有所不同。我們試圖探討FDI對我國不同內外資技術水平差距的行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如何。

三、理論模型及假設的提出

1.理論模型

我們依據并參照Anderson and Enomoto(1987)以及巫強和劉志彪(2007)的理論模型(模型的具體推導過程見附注),來提出我們的實證假設。根據該模型的結果,可以得出民族企業創新的期望利潤為:π=×(c-c)R*/r(1)

期望利潤 技術差距

上(1)式中,我們將R產品的技術視為一種附屬產品,生產q的過程就是企業令R符合一定技術標準的過程,q可以看作是企業創新活動的產出;R*,q*即表示在沒有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競爭的情況下,民族企業基本產品R的產量與其所需達到的技術要求;c表示產品R的價格;c表示企業進行工藝創新,能將基本產品R的初始平均成本c下降到c;其中,a為外生固定系數,表示民族企業根據自身提供基本產品的初始技術水平q*與FDI企業提供基本產品的技術水平q之間的差距來決定自身努力程度。上式表明技術差距(q-q*)與創新利潤π正相關,即技術差距越大的情況下,內資企業選擇創新獲取的利潤越大。因此,當內外資企業技術水平越高時,內資企業投入資源進行創新獲取的預期收益越大,也更愿意選擇創新。

2.假設的提出

外資進入越強,競爭越激烈,越有利于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因為當外資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之后,內資企業為了在與外資企業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必然會加大企業自身的研發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被淘汰的地位,因此外資的進入對內資企業起到了一種“促進劑”的作用(洗國明,2005)。這與FDI的主流學派“趕超效應”理論一致,即認為由于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越大,表明本地企業越具有后發優勢,從而可以具有追趕和學習的空間,從而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就越是明顯。

當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較大時,國內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也更大,國內企業可以通過關聯效應、示范和模仿效應以及看中學效應更好地獲得外資企業的技術外溢。嚴兵(2006)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技術差距越大的行業,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越強。因此,雖然內資企業的技術水平趕不上外資,但由于技術的溢出效應,內資企業技術水平的進步較快,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逐漸縮小。而在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較小的情況下,外資企業進入東道國的這些行業主要看重的是廉價的勞動力、廣闊的消費市場等,外商投資這些行業大部分銷往國外,把東道國看成一個裝配和加工基地,這些行業的外資進入對東道國國內企業市場沖擊較小,因而外資的進入對東道國本土企業的創新水平促進作用影響不大(洗國明,2005)。

由此提出我們的假設如下:

假設1a:外資企業進入程度越強,越有利于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假設1b:當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越大,FDI的進入越能促使民族企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經濟學家通常認為,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由于創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品的特性,而創新收益也不能完全被進行創新活動的企業所獨占,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來促進私人部門的技術創新活動(胡明勇,2001)。當內外資企業之間存在技術差距時,由于技術創新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如技術前景的不確定性、市場前景的不確定性、制度環境的不確定性等,而且創新成果又極易被盜版和流失(陳清泰,2006)。技術創新的高投入、高風險的性質,使得很多企業不愿意投資,而政府通過以補貼、減免稅收等方式援助民族企業創新,能促進民族企業的創新行為。魯文龍等(2003)認為在我國企業技術水平普遍落后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提供適當的保護和補貼,以增強國內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在技術差距越大的行業,外資企業的進入對內資企業造成的競爭壓力更大,且這類行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所需投入的成本更大。根據前面的模型結果,可知技術差距與內資企業進行創新所獲取的預期利潤成正比,則政府對這類內資企業進行援助,不僅有利于降低創新的風險,且解決了這類企業的資金瓶頸,因此在這類行業,政府援助為本土企業獲得技術能力進行自主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有利于技術差距較大行業的本土企業進行自主創新,且能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提出我們的第二個假設。

假設2a:政府援助有利于內資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的提高。

假設2b:技術差距越大,政府援助對企業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越明顯。

四、實證部分

1.變量選取和數據來源

我們選取的數據為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1998――2003年的數據。由于行業分類的原因,本文剔除掉了2002年行業分類中刪除的“木材及竹材采運業”,另外“其他礦采選業”因為數據不全也未納入樣本,最后選取了37個工業行業作為研究對象。

參照王紅領(2007)的做法,我們選取三個指標作為因變量來衡量內資企業的研發投入和研發能力。包括:(1)科技活動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R&D);(2)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Tech);(3)專利申請數量(Patent)。

在自變量的選取上,我們選取各個行業FDI投資的三資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銷售收入比重作為刻畫FDI進入該行業強度的指標,而對于政府的補貼程度(Gsubsidy),我們選取內資企業科技經費籌集中來源于政府的資金作為考察因素。作為控制變量,我們還引入了一些其他可能影響內資企業研發能力的變量。這包括:(1)企業的規模(ESize)。我們選取內資企業的平均銷售收入作為考察變量。(2)行業的投資規模(ISize)。當一個行業投資規模擴大,急需擴張時,會遇到更多的技術問題,對創新能力要求更高。對此我們選取年鑒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與更新改造投資之和來表征。(3)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Gap):參考陳濤濤(2003)的做法,我們采用內外資企業平均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來衡量“技術差距”,技術差距的具體計算方法:首先分別計算出行業中內資與外資企業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值(行業工業總產值/年末從業人員),然后用同行業中較高的一方的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值除以較低一方的平均值,這樣每個行業的技術差距均為大于1的值。

各個行業的投資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其他數據來自各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在指標選取上,三資企業的數據可直接從年鑒中獲取,內資企業的數據則間接利用三資企業數據與所有工業企業數據之間的差值獲得??紤]到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行業準入政策以及行業技術差距變量的取值①,我們未將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為0的行業納入樣本。

2.模 型

本文重點檢驗FDI對東道國本土企業自主創新是否因各行業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而異,因此本文首先將所有樣本納入一個模型,分析外資企業的進入是否對國內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有促進作用,然后再利用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Gap)將行業分組,將所有行業分成技術差距較小與技術差距較大的兩組,然后再對每一組分別檢驗外資企業的進入是否對內資企業自主創新有促進影響。我們建立回歸模型如下:

內資企業研發能力it = a0+a1×外資進入程度it + a2×政府援助it+a3×企業規模it+a4×行業投資規模it+uit (2)

(2)式中,a1,a2,a3,a4分別表示變量的回歸系數,u為誤差項,it表示第t年i行業的數據。我們重點考察外資進入程度與政府援助對內資企業研發能力的影響,企業規模與行業投資規模是控制變量。其中,各變量的說明如表1。表1. 各變量的定義說明

3.描述性統計

我們先來看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表2. 各變量的基本描述性統計

資料來源:該表來自SPSS13.0。

我們將技術差距大于2的樣本與技術差距小于2的樣本分成兩組②,比較技術差距較大組與技術差距較小組的變量統計值,內資企業研發資金的投入、內資企業研發人力資源的投入以及專利數均值差異不大,但技術差距較小組的外商直接投資均值遠遠大于技術差距較大組的均值,前者為0.284,后者為0.189,由此可見外商直接投資多數集中在與內資企業技術差距較小的行業,這主要受我國對外資企業的行業準入政策所限,如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煤炭開采、石油和天然氣等行業未對外資企業開放,而我國目前這些行業的技術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技術水平差距較大,而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如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服裝等行業,則對外資企業開放,這些行業國內外企業技術水平差距較小。因此,由于產業政策或者其他原因,在技術水平差距較大的行業FDI不能進入或進入程度較低。另外,從表中還可以看到技術差距較大組的行業的投資規模以及政府的補貼都大于技術差距較小組,兩組的企業規模相差不大。

其中,技術差距較大與技術差距較小的行業主要包括如下一些行業(如表3所示)。表3.內外資企業之間技術差距較大與較小的部分行業③

資料來源:該表由作者根據SPSS13.0統計分析的結果整理而得。

從表中可以看出,技術差距較小的行業主要為技術含量較低的制造性行業,這些行業內外資企業技術水平差距不大,且多為出口型行業。而技術差距較大的行業主要為高技術含量的行業。

4. 實證回歸分析

利用SPSS13.0,根據研究假設和檢驗模型,并考慮其中可能存在的共線性后,得到的實證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表4.外資進入、政府援助與技術差距關系的實證證據

注: 括號內的值為變量的標準差,*表示0.1水平上顯著,**表示在0.05水平上顯著,***表示在0.01上顯著。

資料來源:該表來自SPSS13.0。

表4結果顯示,在控制了企業規模、行業投資規模變量后,外資的進入程度、政府援助對民族企業的創新能力有正效應,說明外資的進入、政府援助對民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起促進作用。所有樣本的回歸結果中,外資進入強度、政府援助與衡量內資企業研發能力的三個變量正相關,且都顯著。我們的研究結論與王紅領等(2007)、洗國明(2005)等研究結論一致,即外資的進入對我國民族企業的自主創新起促進作用。

在技術差距較大組,外資進入程度在三個回歸模型中回歸系數分別為3.347、0.06、0.026,且分別在1%、10%、1%的水平下顯著;在技術差距較小組,外資進入程度的3個回歸系數為 2.468、0.040、0.004,均小于技術差距較大組,這一結果充分驗證了我們的假設1。說明在我國行業之間,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越大,內資企業“追趕效應”越明顯,東道國內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得越快,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內資企業加大研發力度以后,試圖縮小與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而外資企業為了保持領先位置,也會加大企業的創新力度,內資企業又進一步通過技術的溢出、看中學等追趕,如此循環,則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趨勢,類似“擠牙膏”效應(蔣殿春,2005)。而在技術差距較小的行業,外資企業的進入對內資企業的產生的競爭壓力并不大。我們的這一結論充分驗證了R.Findlay(1978)年提出的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即FDI輸出國與東道國技術差距越大,產生越高的技術擴散效率,越有利于本土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

另外比較政府援助的回歸系數,在技術差距較大組中,以申請專利數、R&D科技經費為因變量的回歸結果中回歸系數分別為0.645,0.0033,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這個結果大于技術差距較小組的回歸系數0.540、0.0028,表明在技術差距較大組,政府援助對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大于技術差距較小組的作用,從而驗證了假設2的正確性,這一結論也表明我國政府應更多地關注如何援助我國與外資企業之間技術差距大的行業,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水平的提高。在這些行業,政府援助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要遠高于政府投資在一些低技術含量的行業。

五、結論與討論

在充分借鑒國內外學者關于FDI對東道國行業溢出效應的作用機制研究成果基礎之上,我們利用中國大中型企業的行業數據對FDI與中國民族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機制做了經驗研究,結果表明:

第一,與國際上的同類研究結論相符合,我們認為,內外資企業之間充分和適度的競爭是促使FDI的進入在我國行業之間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有效機制。在充分競爭的情況下,我國本土企業會在技術差距之下,通過自主創新等手段達到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提高企業自身的勞動生產率;同時,外資企業也會在競爭中,通過積極獲取更為先進的技術來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兩類企業在“逃離落后”中,不斷形成“追趕效應”,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競爭能力,縮小了行業之間的差距。

第二,相對于國際上現有的研究成果,我們的研究取得了更進一步的進展。我們發現,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越大,外資的進入越有利于民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隨著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的擴大,內資企業通過投入資源進行創新所獲取的利潤增加,也更容易在與外資的競爭中獲勝,內外資企業之間的這種“你追我趕”,形成了技術上的有效競爭,促使本土企業在競爭中變得更加強大,自主創新能力更強。

上述研究結論對我國的外資政策具有重要的啟示。從原則上講,首先,為了有效地獲取FDI對中國的行業內溢出效應,培養或創造一種內外資企業充分競爭的環境最為重要。原因在于,內資企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之競爭的外資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充分的競爭是促使外資企業更多更快地引進先進技術的最有效機制。但目前,我國對外資企業的行業進入還有所限制,特別是在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如煤炭開采、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等行業,對外資企業沒有或者開放程度很低,而這些內資企業的壟斷經營對國內這些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并沒有什么激勵作用,只有適度的開放,引入競爭,才能更有利于國內本土企業在這些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其次,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是值得重視的重要指標。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內外資企業之間存在技術差距的行業,技術差距越大,政府援助所發揮的促進作用越顯著。因此,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政府應對不同行業采取不同的補貼方式,尤其是在技術差距較大的行業,政府應該給予更多的援助以便于內資企業更好地規避創新風險。政府適當的支持和傾斜政策,有助于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在較短時間內縮短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

附 注:

(一)模型的假設前提

第一,將R產品的質量視為一種附屬產品,生產q的過程就是企業令R符合一定技術標準的過程。在該假設下,R可以看作是企業基本產品生產活動的產出,而q可以看作是企業創新活動的產出,q增加意味著企業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創新活動,產品的技術水平提高,實現產品升級。

第二,我們令R和q的價格分別為pR,qq。假設R和q完全市場競爭,因此,pR=c,qq=cq,c,cq分別為初始狀態下R和q的平均成本;包含技術q的產品R,即產品組合(R,q)的初始價格為pRq=c+cq。同時,我們假設cq保持不變。

第三,企業進行工藝創新,能將基本產品R的初始平均成本c下降到c。但創新有風險,企業了解創新成功的概率為h(x),x為企業自身努力程度,且x∈[0,1]。h(x)滿足以下條件:h(0)=0; h(1)=1; h'(x)>0; h"(x)

第四,企業創新屬于非劇烈創新,即其創新成功后R和q價格不變,產品組合(R,q)價格仍為pRq=c+cq,并沒有因為基本產品R的成本下降而降低。

(二)國內消費者初始消費均衡分析

初始狀態是本文分析的起點,此時外商投資企業還沒有進入國內市場,國內消費者為了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選擇R,q的最有需求水平,假設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U=Rαqβ,其中α+β=1,且α,β均大于0。假設國內消費者的收入為I,則滿足pRR+pqq

R*=αI/pR=αI/c (1)

q*=αI/pq=αI/c (2)

R*,q*即表示在沒有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競爭的情況下,民族企業基本產品R的產量與其所需達到的技術要求。

(三)民族企業的創新決策

外商投資企業由于對國內市場不熟悉,且是后來者,它往往具有更高水平的創新能力,且產品技術水平更高,并以此來吸引國內市場的消費者。如果外商投資企業提供的基本產品技術水平q小于民族企業初始技術水平q*,則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幾乎沒有競爭市場,民族企業也無需進行創新。一般我們假設FDI投資企業提供的基本產品R的技術水平q>q*,即初始狀態下民族企業的產品組合(R*,q*)無法達到FDI企業的產品技術水平,從而面臨失去國內市場的危險。此時,民族企業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不在企業創新活動中投入資源,等著產品市場被FDI企業侵占,退出市場后的利潤為0;二是投入資源Cx用于創新,使基本產品R的技術水平從q*提高到q,并根據假設3可知該工藝創新令R的生產成本降低,但創新概率為h(x)。

民族企業創新成功后基本產品R的生產成本降低,未來無限期內的利潤現值可表示為π1(根據假設4,基本產品R的價格保持不變,所以國內消費者對其的消費量R*并沒有發生改變):

π1 =(pR-c)R*e-rtdt-Cx=(c-c)R*-Cx(3)

若創新失敗,則企業未獲取任何回報,利潤為:

π2 =-Cx(4)

則民族企業創新的期望利潤為:

π=h(x)π1+[1-h(x)]π2=h(x)×(c-c)R*/r-Cx(5)

按假設3可得5a式如下:

π=×(c-c)R*/r-Cx(6)

上式右邊第一項×(c-c)R*/r可視為民族企業創新的收益,第二項Cx為企業創新的成本。只有當π >0時,民族企業才會選擇創新。

假設民族企業根據自身提供基本產品的初始技術水平q*與FDI企業提供基本產品的技術水平q之間的差距來決定自身努力程度x。當兩者差距增大時,民族企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趕上FDI企業的技術水平,從而贏得市場。我們假設x=a(q-q*),其中a為外生固定系數。

上(6)式表明技術差距(q-q*)與創新利潤π正相關,即技術差距越大的情況下,內資企業選擇創新獲取的利潤越大。因此,當內外資企業技術水平越高時,內資企業對創新的預期收益越大,也更愿意選擇創新。

[注 釋]

①當外商投資企業對某行業的投資為0時,則該年三資企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為0,內資企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該年為非0值,其大于三資企業的值,則該年該行業的行業差距為一個非0的值除以0,不合理,因此我們沒有將外商直接投資為0的行業納入樣本。

②國內部分學者采用技術差距為2作為分組界限(洗國明等,2005),本文參考國內學者的做法也選取技術差距為2作為分組的界限。

③注:本表中技術差距較大組列出的部分行業為,六年中(1998-2003)該行業每年均被分到該組的行業。技術差距較小組中帶*的行業表示六年中有五年被分到該行業,其余為六年被分到該行業的。

[參考文獻]

[1]Aitken,B. and A. Harrison.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J] Evidence from Venezuel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89, (3):605―618.

[2]Amsden,A.H. 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Industrializ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Anderson, R.K. and Enomoto,C.E., Product Quality and PriceRegulation: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Economica, 1986,53:87-95.

[4]Salvador Barrios,Holger G?rg and Eric Strobl .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Host Country[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5,49,1761-1784.

[5] Das, S. Externaliti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7,22,(1-2): 171-182.

[6]Erhan Aslanoglu. Spillover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Turk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2000,12:1111-1130.

[7]Findley,R. Relative backwardness,direct investment,and thetransfer of technology:a simple dynamic model[J]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78,92(1):1-16.

[8]Fredrik Sj?holm and Magnus Blomstr?m,1999,Technologytransfer and spillovers: Does local participation with multinationalsmatter?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4-6):.915 -923.

[9] Haddad, M. andA. Harrison. Are There Spillovers from Direct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3,42:51―74.

[10]Kokko,AriTechnology,Market Characteristics,an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3:279-293.

[11]陳清泰.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思考[J].管理世界,2006,(7):1-3.

[12]陳濤濤.中國FDI行業內溢出效應的內在機制研究[J].世界經濟,2003,(9):23-28.

[13]代 謙,別朝霞.FDI、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6,(4):15-26.

[14]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J].中國社會科學,2002,(6):4-14.

[15]蔣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作用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5(8),3-11

[16]劉世錦.我國經濟“低成本競爭”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年第6期,5-9

[17]劉志彪.中國沿海地區制造業發展:國際代工模式與創新[J].南開經濟研究,2005年第5期,37-44

[18]陸園園,譚勁松,薛紅志.“引進-模仿-改進-創新”模型與韓國技術學習演進過程[J].南開管理評論,2006,9(25):74-82.

[19]魯文龍,陳宏民.R&D合作與政府最優政策博弈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03,(1):60-62.

[20]王紅領,李稻葵,馮俊新.FDI與自主研發:基于行業數據的經驗研究[J].經濟研究,2006,(2):44-55.

[21]巫強,劉志彪.進口國質量管制條件下的出口國企業創新與產業升級[J].管理世界,2007,(2):53-60.

[22]洗國明,嚴兵.FDI對中國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J].世界經濟,2005,(10):18-25.

[23]洗國明.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作用的影響―基于產業層面的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5,(6):16-23.

[24]宣 燁.外商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基于企業特征視角的考察――以江蘇為例[J].南方經濟,2007,(6 ):51-60.

[25]袁誠,陸挺.外商直接投資與管理知識溢出效應:來自中國民營企業家的證據[J].經濟研究,2005,(3):69-79.

FDI、the Technical Gap of Industry and Innovation――One Research Based on Chinese Industry Data

Zhen Liming,Tang qingquan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FDI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national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37 industrial data of China.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foreign capital not only brings the competition but promotes the nation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the more the foreign capital enters, the severer the two kinds of enterprises compete, which can better improve the nation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f the technical gap is wider, the indirect promoting effect is more obvious. Meanwhile, with more governmental aid, the national enterprises can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better, and the promoting effect increases with the technical gap becoming wider.

篇4

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大而不強”仍是中國工業最基本的特征,研發能力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從研發投入看,2009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僅占主營業務收入的0.69%,特別是大型企業集團不僅在研發投入占比方面低于跨國公司,在研發投入總量上更是遠遠落后。從專利水平看,2010年,我國申請國際專利合約(PCT)的專利12,337件,僅相當于美國的1/4、日本的1/3,平均每1.3億美元出口才有1件國際專利申請。從標準來看,以我國企業牽頭成為世界主流標準的少之又少,僅有TD-SCDMA等少數幾個??鐕究刂屏水a業核心技術,在產業鏈的上游賺取了大量利潤,而我國眾多的制造企業則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這種發展方式帶來的后果就是我們經濟增長付出的代價太大,資源能源利用率不高、環境污染較大,獲取的回報較低。

要扭轉這種局面,就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緊緊抓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個中心環節,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工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并以此為突破口,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為此,國家確定了“十二五”時期技術創新的主要目標: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重點骨干企業達到3%以上,企業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一倍,攻克和掌握一批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產業核心技術,重點領域和新興產業的關鍵裝備、技術標準取得突破。

市場需求是技術創新的主要動力,企業是市場活動最直接的參與者,對市場信息反應最靈敏。技術創新的成果需要企業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企業自然也是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因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必須真正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對建設創新型國家至關重要。

篇5

本文將企業技術創新網絡的影響因子歸納為網絡構成密度、網絡聯結程度和網絡運行效率。在企業技術創新網絡中,通常用網絡構成密度來刻畫網絡節點之間的聚集程度。網絡聯結程度從網絡節點的合作頻率和合作程度兩個方面反映了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緊密程度。網絡運行效率通過網絡節點之間合作的交易時間和交易成本來體現。隨著這網絡構成密度、網絡聯結程度和網絡運行效率的改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也會發生規律性的變化。本文列舉創新主體的專利數量和創新收入作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因子。技術創新網絡與創新主體的自主創新能力兩者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創新過程中的互動表現為:一方面,技術創新網絡結構和運行效率的改變創新資源的傳播和轉化過程,進一步通過創新技術研究開發的產出影響創新活動效果,最后影響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創新網絡構成密度的提高、創新網絡聯結程度的加強和創新網絡運行效率的提高,能夠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提升,為了適應環境改變其行為,這樣就會導致技術創新網絡構成密度、創新網絡聯結程度和創新網絡運行效率發生改變。在這一過程中,創新主體的專利數量和創新收入的增加,促使技術創新網絡構成密度、創新網絡聯結程度和創新網絡運行效率發生改變。

2企業技術創新網絡與自主創新能力的互動作用機理模型

本文在上述互動作用機理的基礎上,應用系統動力學的理論分別構建了技術創新網絡與自主創新能力互動作用機理的仿真模型和數學推導式。其中,技術創新網絡對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如下。在式(1)中,t代表創新持續的時間,Ct代表t時刻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i代表某個創新主體,Lit代表t時刻i的創新成果,Rit、Kit分別代表i在t時刻擁有的創新資源和創新知識的數量,Dt、Et、Ot分別代表t時刻技術創新網絡的網絡構成密度、網絡聯結程度和網絡運行效率,Pit、Iit分別代表i在t時刻的專利數量和創新收入,α代表i的創新成果累積量的影響系數,β、γ分別代表創新主體所擁有的創新資源累積量和創新知識累積量的影響系數,θ、ω、η分別代表網絡構成密度、網絡聯結程度和網絡運行效率對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系數,εt代表創新損益及受到意外影響產生的變動,μ、υ分別代表i在t時刻的專利數量和創新收入的影響系數,λi、ξi分別代表i創造的創新資源和創新知識的傳播效率及利用率。在式(2)中,Nt代表在t時刻整個技術創新網絡的創新能力,Pt、It分別代表t時刻技術創新網絡中的專利數量總量和創新收入總量,其余同式(1)。

3仿真分析

本文基于上述數學推導式,應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臺進行仿真模擬,構建了系統動力學模型,如圖1所示。

3.1網絡構成密度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系應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臺對網絡構成密度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系進行仿真,時間折線圖見圖2,時間窗顯示為10,代表創新活動的時間。在0~10的時間區間內,隨著網絡構成密度的增大,創新主體自主創新能力的增長速度先是由慢到快,隨后又逐漸放慢。這說明進行創新活動之初,創新主體分布比較分散,聚集程度較低,雖然網絡構成密度緩慢增長,但創新主體仍然不密集,創新成果不多,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能快速提高;在創新活動的中期,隨著網絡構成密度的進一步增大,創新主體間的日益緊密的相互聯系使資源利用和知識共享更加方便,從而使自主創新能力的增長速度加快;隨著網絡構成密度逐漸變大,具有創新能力的相關實體不斷增多,越來越密集的合作和互動使創新主體間產生了互相依賴的現象,合作成果的創新性不高,從而使自主創新能力的增長速度放慢。從總體趨勢上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隨著網絡構成密度的增大而不斷增長的。

3.2網絡聯結程度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系應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臺對網絡聯結程度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系進行仿真,時間折線圖見圖3,時間窗顯示為10,代表創新活動的時間。在0~10的時間區間內,隨著網絡聯結程度的提高,創新主體自主創新能力的增長速度先是由慢到快,隨后又逐漸放慢。這說明進行創新活動之初,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頻率和合作程度不高,雖然網絡聯結程度在增長階段,但創新主體之間的聯結程度仍然較低,創新資源和創新知識的傳播受到牽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從而制約了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在創新活動的中期,隨著網絡聯結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創新主體間的日益頻繁和深入的合作使資源利用和知識共享更加快速有效,從而使自主創新能力的增長速度加快;在創新活動的后期,隨著網絡聯結程度進一步提高,技術創新網絡中的創新主體合作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深入的合作導致創新趨同,限制了異質性創新資源和創新知識的產生,阻礙了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從總體趨勢上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隨著網絡聯結程度的增大而不斷增長的。

3.3網絡運行效率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系應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臺對網絡運行效率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系進行仿真,時間折線圖見圖4,時間窗顯示為10,代表創新活動時間。在0~10的時間區間內,創新主體的自主創新能力增長速度隨著網絡運行效率的提高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這說明在進行創新活動之初,技術創新網絡的運行效率不高,網絡節點間進行合作的交易成本高交易時間長,使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速度緩慢;隨著創新活動的繼續進行,網絡運行效率進一步提高,委托—鏈條相應減少,交易成本和交易時間的減少使資源利用和知識共享更加快速有效,從而促進了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3.4專利數量和創新收入與技術創新網絡的關系應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臺對專利數量、創新收入與技術創新網絡的關系進行仿真,時間折線圖見圖5,時間窗顯示為10,代表創新活動時間。在0~10的時間區間內,隨著創新收入的提高和專利數量的增加,技術創新網絡的創新能力也呈現增長趨勢。在創新活動過程中,企業專利數量逐漸增加,創新收入不斷提高,產生更多更有利用價值的創新資源和創新知識,使網絡中的其他創新主體的取得更多創新成果,對整個技術創新網絡的創新能力有促進作用。

4結論與優化策略

篇6

[關鍵詞]自主創新;企業管理;組織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10-0035-04

自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創新的經典定義以來,對于創新的認識已經在對于產業和經濟變化的研究中不斷深化。創新已經成為企業長期戰略的核心和組織行為有的功能行為,是一個經濟學和社會學詞匯,包括社會、經濟和技術等因素,由此形成了一些創新的組合詞,如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自主創新、模仿創新等。

早在2002年初,科技部就明確指出:我國科技發展戰略必須加快實現從以跟蹤模仿為主向以“自主創新”和實現科技跨越式發展為主的轉變。同時,同志在2005年初多次強調“要把推動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梢姡萍嫉摹白灾鲃撔隆币芽滩蝗菥?,這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擺在面前,必須認真加以探索和研究。

一、自主創新的概念

較早提出的“自主創新”概念,其涵義是“自主技術創新”,是在引進、消化以改進國外技術的過程中,繼技術吸收、技術改造之后的一個特定的技術發展階段。稍后又有“企業主要通過自身努力,攻破技術難關,形成有價值的研究開發成果,并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動創新的后續環節,完成技術成果的商品化,獲取商業利潤的創新活動?!?這一定義與傅家驥主編、1998年出版的《技術創新新學》中給予的定義非常相似。柳卸林認同自主技術創新的提法,并提出要“在自有技術上自主創新”。

謝燮正認為自主創新包括了組織管理方面的創新,也包括選擇發明和科技成果,使之逐步成熟到適合于生產應用,并獲得市場成功,還包括根據市場和生產需要去開發技術的各種努力。所謂自主,就是想方設法保持自己選擇理念、目標、模式和過程的主動權,自主創新就是不要鎖定在對手設定的創新軌道里。余江和方新將自主創新能力定義為,“能獨立進行產品技術、工藝技術的研發乃至開發出面向市場的有競爭力的全新產品的能力”[1]。

李正風等人認為自主創新是創新主體依賴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資源進行并完成的創新活動。自主創新中知識、技術或制度等方面的關鍵性突破是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的,這是自主創新的本質特點。各種創新活動中,自主創新最具主動性[2]。

譚賢楚認為自主創新是科技創新主體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在科技創新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攻克科技難關,并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動科技創新的后續環節(這與重走別人的老路對已有科技所進行的改進而無重大突破的模仿創新是有根本區別的),從而達到預期目的的創新實踐活動[3]。其核心思想就是不走別人的老路,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切都要從頭做起,關鍵是要善于捕捉并有效利用前人的嶄新的理論、技術或概念而打開新的局面。在這里,自主創新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基本涵義:一是在自主研究、開發基礎上的創新;二是在別人(國內外)先進科技知識的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而進行的再創新。通過分析研究,科技自主創新的領域主要體現在以下層面:基礎研究、由應用引起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等。

二、自主創新的內涵

自主創新是一個內涵和外延極其寬廣的概念,從目前學術界和實務界研究的現狀看,對自主創新內涵的理解主要有四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把自主創新的內涵定位在狹義的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第二種觀點批判性地指出在論及自主創新能力時,人們通常把自主創新理解為科技實力、成果和專利數的復合體,把自主創新等同于科技發明創新;第三種觀點是把自主創新的本質看成是否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并形成自主開發的能力;第四種觀點則是站在反對“知識產權”的論點之上的[4]。

自主創新既可以指一種創新方式,也是指一種發展戰略[5]。在前一層意義上,是指一種體現中國特殊國情的科技創新方式,包括加強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個基本方面。一是增加原始創新,努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二是要集成創新,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或者產業;三是在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自主創新三個方面的內容是相互關聯的。原始創新往往孕育著科學技術質的飛躍,是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源泉。集成創新是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主要是指圍繞一些具有較強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戰略產品和重大項目,將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起來,實現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甚至引起重要領域的重大突破。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自主創新不能封閉起來進行,而應展開廣泛的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完善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機制,充分利用人類共同的科技成果。

研究國際發展經驗可以發現,自主創新是一個后起國家在加速推進現代化過程有的概念,本質上講,是體現自己發展的戰略意愿的創新。這一概念的背后,包括了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和政策等一系列重大問題[5]。其實,從自主創新的三個基本方面,就已經充分體現了自主創新作為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的特殊性。加強原始性創新,就是針對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薄弱;加強集成創新,就是針對過去單項技術研發難以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的問題;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就是針對多年來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的老問題。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現有英語體系中,很難找到一個公認的、能夠比較貼切地表達我們所要表達意思的單詞與自主創新對應,因為自主創新是一個國家戰略,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術語。

三、自主創新的特點

以上列舉的有關企業自主創新的界定,雖然受研究者的研究視角的限制而各有區別,但從中可以歸納出自主創新的三個特點[6]:

(一)技術突破的內在性

企業自主創新并不是指企業在研究開發上對每一個技術環節都面面俱到,但企業必須擁有其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或主導技術必須是由企業依靠自身力量獨立研究開發而獲得的。

(二)市場開發的率先性

率先性是自主創新所追求的目標,新技術成果具有獨占性。自主創新企業的產品率先進入市場,領導本行業或相關行業的標準或技術規范,對跟進者形成技術鎖定,從而能夠穩固其在行業中的核心地位。

(三)知識資本的集成性

即通過整合內部和外部各種創新所需的資源,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知識和能力上的內外部支持力量。這是自主創新成功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自主創新過程中,從技術構思、研究、開發、工程建設、生產制造和市場銷售等創新過程的每個環節,都需要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結合內外部各種資源、知識和能力的支持來實現。

四、自主創新的基本支撐性理論

自主創新能力不僅包括科技發展能力,還應包括科學技術知識的生產、擴散、產業化、市場運作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以社會的自主創新能力為基礎,以企業自身的科技力量和創新目標為主導,在資源投入、研究和開發、制造和生產、管理和營銷等各方面創新能力的總和。以我國政府對技術創新概念的規定為基礎,從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要求來看,自主創新的基本理論支撐包括以下三點[7]:

(一)技術創新的主體性理論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即企業是技術創新決策、投資的主體,是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獲取利益和分配的主體,這是技術創新理論的重要基礎。只有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夠有效地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這在宏觀上是解決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根本途徑,在微觀上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根據。

(二)技術創新的有序性理論

技術創新是思路創新、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的有序化過程。它要對這一系列自主創新過程進行優化,又要善于運用集成戰略得以組織實施。因此,技術創新活動必須考慮系統的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和有序性,使創新活動的各個環節都能在系統運作過程中實現有序的相互聯接和相互協調。任何一個環節的脫節、無序和受阻,都將影響自主創新活動的預期完成、甚至導致失敗。

(三)技術創新的市場性理論

技術創新的目標在于實現最大的市場價值。這種市場價值的實現,既要使產品生產者獲得最大效益,也要為商品消費者帶來最大利益。同時,企業對新技術、新工藝、新的生產方式等應用,必須考慮如何擺脫對外技術依賴的安全需求和社會需求,并使這種需求理念貫穿于創新活動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五、自主創新的機理

創新就是要開拓新的道路,做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就是對已有的、舊的事物的否定和發展,就是“創造性的毀滅”,就是對知識的超越、自由競爭和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一)創新主體的知識基礎及其超越

創新就是要突破前人的成果,就是要在前人(包括自己)或他人已經發現或發明的成果的基礎上,能夠做出新的發現、提出新的見解、開拓新的領域、解決新的問題、創造新的事物等。所謂知識基礎就是指創新主體在進行創新時所必備的知識條件,它包括扎實足夠的專業知識、哲學知識(方法論)、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等[8]。知識是創新的基礎和原料,任何領域的創新活動都要以該領域中的已有知識和成果為起點。 在自主創新中,創新主體對前人或他人(也包括自己)知識的超越是自主創新成功的象征,只有在某些領域或方面實現了知識的超越,才會使得創新主體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取得突破性進展而成為知識的領先者。

(二)自由競爭:自主創新的實質

如前所述,自主創新的知識基礎是創新主體不可或缺的條件,但是創新主體必須認識到科技創新還有其自身的獨特發展規律,認識到自主創新也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自由競爭,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而又動態演進的社會系統。它的內部諸要素(主體、客體環境)的有機融合使得自主創新的良性運行可在時間進程和空間形態上具體展開,這主要體現在“政府引導”、“市場對科技的導向”等方面[9]。

(三)科技的跨越式發展規律

自主創新是時展的需要,適應時代的要求進行跨越式發展是科技自主創新的一條原則和思維特色。一般說來,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可以發生在企業和產業層次,也可以發生在國家發展的戰略層次。所謂“跨越式發展”就是指科技創新不要一切都要從自己做起,而是有效并靈活運用嶄新的理論、技術或概念“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打開局面,從而有重點、有選擇地發展自主科技,以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這是科技自主創新的一個普遍規律。國家層面的科技跨越式發展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10]:一種發生在接近科技和生產力前沿的相關的競爭領域中――科技發展的不確定性、市場環境、制度環境等都相同,跨越的實現以領先者的位置互換為標志; 另一種是落后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跨越,追趕者有比較明確的前進方向,在追趕過程中實現科技發展的某些領域的某些過程和階段的跳躍或實現路徑創造。在知識經濟和科技全球化日益擴展的今天,科技的跨越式發展是國家經濟實現跨越實現路徑創造。在知識經濟和科技全球化日益擴展的今天,科技的跨越式發展是國家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六、現代企業自主創新的組織管理模式

提高現代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管理模式的構成要素尚無定論。 我們知道,經濟的根本現象是發展而不是均衡,發展的根源是創新,而創新是通過各種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要素的新組合活動而實現的。如果能有意識地將過去由于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等原因所造成的閑置生產要素圍繞優勢創新機體重組,則有可能以較低的成本、在較短的時間實現要素(包括資產存量)的優化重組,迅速轉化為生產力?,F代企業創新動力機制和科學的組織管理體制問題,通過何種形式,建立什么樣的組織制度和結構、采取什么樣的激勵手段來實現自主創新,目前世界各國都處在探索階段,在我國還沒有形成固定有效的實踐模式。

筆者立足于我國現代企業自主創新管理模式理論與實踐的系統性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現代企業自主創新管理模式的構建和組織文化的新生,構建了由核心技術競爭(Compete)、科研力量整合(Integrate)、組織管理激勵(Prompt)、科技成果轉化(Transform )四個結構因子組成的國防科研院所自主創新管理模型,我們簡稱CIPT模式。

(一)核心技術競爭能力是現代企業自主創新的關鍵

核心技術競爭我們關注基于核心競爭力的自主創新機理、基于核心競爭力的自主創新主體、基于核心競爭力的自主創新環境、基于核心競爭力的研發投資管理。核心技術競爭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的學識。并不是所有的資源、知識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而只有當資源、知識和能力同時符合稀缺(能增加企業外部環境中的機會或減少威脅的資源、知識和能力才能稀缺)、異質(企業獨一無二的,沒有被當前和潛在的競爭對手所擁有)、不可模仿(其他企業無法獲得)、難以替代(沒有戰略性等價物)的標準時,它們才成為核心競爭力,并形成企業持續的競爭優勢[11]。 事實上,只要具備了核心技術的創造力,并以此為基礎確保企業始終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企業就能在市場競爭中居于有利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動力主要來自于對利潤的追求。為此,要使企業的核心技術的創造力給以相應的利潤回報,可以通過為此類企業提供研制、生產合同,使企業在履行合同補償自己在創新中的投入,并且獲得相應的利潤。產品的購買者往往不僅要購買最終產品,而且要購買“科研成果”這種中間產品,使產品研制過程中的投入得到補償,才能使企業在產品研制中保持核心競爭力,為自主創新提供持續的動力。

(二)科研力量整合是提高現代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

科研力量整合我們關注國家支撐企業基礎研究、企業科研院所與高校科研合作、多元化開發、爭取國際合作。現代企業應該走出封閉,充分整合社會資源。 實際上,我們已經擁有大量創新技術分散在全國成千上萬的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中,應該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的作用,重視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研究,集成創新研究,既考慮科技創新的內涵和規律,還要考慮現代企業的需求,多渠道吸引國外先進理念,引進技術,合理分工及資源整合?,F代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扎實的基礎研究為支撐。而基礎研究投入大、風險大、收益小或者沒有直接收益。 重大的科研活動,需要協調各方力量進行合力攻關。大力協同,是我國現代科技工業發展的寶貴經驗,也是自主創新的重要條件。加強信息化建設,搭建相應的信息平臺,加強社會科研開發整合力,是提高現代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

(三)組織管理激勵是提高現代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保障

組織管理激勵我們關注現代企業組織結構建設、基于項目管理的激勵機制、科技人才勝任力評價、企業組織文化新生。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重建或者再造,不僅依賴于組織結構的再造,更依賴于組織文化的新生。如果不徹底地質疑、挑戰或者替代現代企業中隱含的價值、信念和假定,則任何管理模式的變革都將流于重復的表面改變,新的方式只是去適應既有的規范和政治條款,維持現狀。現代企業還要為自主創新營造一個和諧、清新的文化環境,從而使自主創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里所要營造的學習型組織創新文化環境的關鍵在于激活創新主體進行創新活動的精神家園,激勵創新主體有效進行創新活動。在這種創新文化環境中,創新主體創新欲望強、敢于冒險和探索、勇于標新立異、善于開拓進取,從而不同創新主體間形成團結協作、公平競爭、寬容失敗的良好文化氛圍。

(四)科技成果轉化是提高現代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動力

科技成果轉化我們關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科技成果轉化途徑、科技成果轉化條件。西方國家的學者對技術創新的概念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技術創新是一個從新產品或新工藝設想的產生,經過研究、開發、工程化、商業化生產,到市場應用的完整過程的一系列活動的總和?!盵12]可以看出,創新包括發明的生成和走向市場兩個過程。科技成果轉化具體表現為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商品化是科技成果,實現有償轉讓,得到相應的價值認可;產業化是形成科技產業,進行科技成果的規模生產,追求更大的效益;國際化則是更高的要求,是在國際市場的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尋求跨國發展。因而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實現,無論是哪種形式,其根本價值都體現在科技成果應用服務于社會生產實踐并從中獲得利益。

綜上所述,自主創新以創造性和市場成功為基本特征進行周期性技術經濟活動,成功的自主創新,經過普遍的推廣,必然導致地區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外貿結構的變化,刺激新的市場需求,同時也帶動新一輪更高層次的技術創新,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推動地區經濟的不斷增長。

[參考文獻]

[1]張 煒.自主創新文獻綜述[D]. 北京:首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772-779.

[2]李正風,曾國屏.中國創新系統研究―技術、制度與知識[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21-23.

[3]譚賢楚.自主創新:新世紀我國科技發展的主導模式[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6,(1):76-78.

[4]胡曉鵬.中國學界關于自主創新問題的觀點論爭與啟示[J].財經問題研究,2006 ,271(6):9-15.

[5]胥和平.以自主創新理解發展[J].中國軟科學,2006,(3):6-10.

[6]李 剛,陳昌柏.企業自主創新模式選擇[J].科技與經濟, 2006,109(19):26-28.

[7]楊永.自主創新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模式探討[J].工業技術經濟,2005,143(24):2-4.

[8]王永生.創新方略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0.

[9]譚賢楚.國家創新戰略的一種模式――自主創新的機理、主體及環境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8-13.

[10]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M].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148.

[11 ]魯俊毅.企業核心競爭力及核心技術創新研究 [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6.

[12]劉 華.科技成果市場化的機制研究[D].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6.

A Research on Management Mechanisms of Self-determined Innovation in Modern Enterprises

Zhao Ruijun,Bao Zhanguang,

Zheng Juan

(B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China)

篇7

[關鍵詞] 廣西企業 自主創新能力 評價研究

一、引言

廣西自治區是我國工業落后地區之一,正處于工業化進程初期階段,在這一時期,如果制定和實施有力措施,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使工業企業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將會帶動國民經濟進入一個較長的高速增長期。這對于廣西自治區來說是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要抓住這個機遇,前提是要有強大的、不斷發展的、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工業企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是企業認識、了解自身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企業明確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之后,可以更好地運用和發揮已有的優勢,彌補不足。

二、廣西企業分布現狀

根據管理理論中的2/8原則,可以知道廣西的大中型企業中對廣西GDP的貢獻僅僅集中在20%企業。根據這個原理,可以得出廣西工業前50強企業,是對廣西GDP貢獻最大的一部分。在廣西2006年前50強企業中,只有14家企業屬非制造業,其余的36家企業屬于制造業。在廣西工業當中,制造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要發展廣西,富裕廣西,就應該大力發展廣西制造行業。

在整個制造企業的運作中,從產品設計和研發、生產制造、經營管理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技術是現代制造業發展的根本,對制造業來說最重要的創新當然也在技術創新。所以本文針對廣西的具體情況,集中研究自主創新中的技術創新。

三、廣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指標建設

2005年11月的《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報告》中提出:從技術創新能力的角度構建一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共包括以下四個一級指標: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指標;技術創新活動評價指標;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技術創新環境指標。本文針對廣西的具體情況,集中研究自主創新中的技術創新。所以這個指標體系,對本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作者根據該報告建立了廣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且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得出了各個指標的分權重。計算后的最后的權重如左下表:

四、廣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橫向比較

從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研討會首次的2006年中國31省區市創新能力的指數看,四川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全國排在前列,現在把四川省作為標桿,四川省自主創新的各項指標當成是廣西企業自主創新學習和努力的目標,建立一個適當的模型。由于每項指標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影響的程度不一樣,比較的時候不能簡單的比較各項指標的數據,必須跟指標的權重聯系起來。建立模型:差距(%)=廣西的指標數據/四川的指標數據*該指標的權重*100。

各指標數據為了客觀性,選取了2003到2005年三年的數據的平均值,因為只選取一年的數據進行比較可能存在很大誤差,選取三年的平均數值則有一定的穩定性。最后得到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的差距為0.154%、科技經費籌集金額的才差距為1.001%、R&D經費投入強度的差距為1.121%、申請專利占全國申請專利比重的差距為1.366%、新產品銷售收入的差距為17.439%、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差距為1.725%。

五、結論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①新產品在差距的貢獻上最大,達到17%以上。新產品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最直接的表現,但是廣西在這個方面又很弱,所以要提高廣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最直接的是要提高新產品的產出,提高把科技成果轉化成實際生產力、轉化成產品的能力。②從以上的差距數據又可以看出廣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比較弱的是科技產出情況,沒有一個好的科技環境。這也是導致廣西企業新產品創新這個指標弱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要求廣西必須加大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研究,加強廣西的科技產出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廣西的自主創新能力。③此外,廣西的科研人力資源和投入經費都有待提高,這是廣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這方面的原因要求政府能從政策上給予更大的支持,加強引進和留住高素質人才,并且還應該在科學研究經費投入方面加大力度。

但是廣西企業也應該從自身出發,提高自主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管理,只有企業才是創新的主體,才是自主創新的實施者,才能與政府相關政策形成互動,只能對其起到輔導和支持作用。

參考文獻:

[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商務印書館,1990

[2]李曉燕:論企業自主創新體系的構建[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7)

[3]黃少堅:山東社會科學,我國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 2006(8)

篇8

企業自主創新風險是由眾多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導致自主創新風險產生并使之變化的因素稱為風險因素。自主創新的高新技術一般都是建立在最新科研成果基礎之上的先進技術,具有技術更新速度快、產品生命周期短、產業成長迅速等特點。而從自主創新過程來看,由于企業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技術創新項目的復雜性以及創新者自身能力與實力的有限性,從而對技術創新過程難以進行有效控制。以至于技術創新活動失敗、中止或未達到預期目標。其過程如圖所示:

圖中過程表明企業自主創新首先需要對創新產品進行市場需求的研究,如果可行再對該技術進行自主研究與開發,如果研發成功那么再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如果轉化成功,那么將新產品進行市場試銷,根據市場試銷反應進一步改進技術產品,然后再將新產品正式上市,如果市場銷售成功的話,那么自主創新就成功了。這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如果”,每一個如果的背后都隱含著風險,可見自主創新風險的各個環節都包含了風險因索。

二、自主創新風險因素界定

從自主創新的全過程來看,決定企業創新成敗的因素主要包括六個主要因素,即技術因素、市場因素、資金因素、管理因素、生產能力因素和環境因素。這六個主要風險因素并非自主創新風險特有的因素。但卻是自主創新風險本質的因素,與其他技術創新方式相比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以下對這六大風險因素進行剖析。

三、自主創新風險因素剖析

(一)技術風險的特征及其構成分析

從企業自主創新的角度考慮,技術風險主要有三種:技術開發風險、技術成果轉化風險和技術替代風險。

1.技術開發風險是指技術研發上成功的不確定性。技術是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創新的核心依托,技術的研發大多處于當代科學技術的前沿,具有明顯的超前性,難以預料的未知因素很多,且無明顯的規律性,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進行高新技術產品創新活動,技術可行性論證及其風險分析與對策是至關重要的前提工作。

2.技術成果的轉化風險是指新技術的研發無法商品化而導致自主創新失敗的風險。新技術在誕生之初都是不完善的,對于在現有技術知識條件下,能否很快使其完善起來.開發者和技術創新的企業家都沒有把握。因此,新技術的發展前景是不確定的,創新企業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成功的技術開發活動能夠使企業掌握一部分先進成果,但技術商品化過程卻還須通過產品開發來實現。它必須在平衡狀態下將不同的技術結合在一起,特別要消除某些薄弱環節對技術整體水平的限制,以便使關鍵技術的優勢能夠真正轉移到待開發的產品中。

3.技術的替代風險是指當自主創新完成的時候,一項更好的技術出現了,該項創新已過時,從而失去價值導致自主創新失敗的風險。技術替代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局部替代,即構成替代關系的技術之間具有一些相同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特長,它們的適用范圍部分地重合在一起;另一種是舊技術整體上被取代,其過程不可逆轉。無論哪種情況,技術替代都會改變產業的競爭態勢,企業管理者如果能夠及早發現替代技術,就有可能把這種風險轉化為實現進一步發展的機遇。

(二)市場風險的特征及其構成分析

從自主創新的角度出發,企業的市場風險主要體現在新產品及其定價能否被市場接受、新產品是否會在短時間內被替代以及新產品能否成功地在市場上進行銷售。所以,可將自主創新的市場風險分為產品風險、定價風險、市場替代風險和銷售風險。

1.產品風險:是指產品在市場上處于不適銷對路時的狀態。產品風險又包括:一是產品設計風險,指產品設計過時或者過于超前,不適應市場的需要;二是產品功能質量風險,指產品功能質量不足,不能完全滿足用戶需求;三是產品市場定位風險,指產品的特色等與市場要求不相符合。自主創新產品是全新的玩意兒,它的市場也是潛在的。越是高技術的新產品,用戶接受起來就越謹慎小心。對一項新的技術產品.企業很難確定市場接受它的時間,很難確定產品上市的適當時間。

2.定價風險:是指企業為產品所制訂的價格不當導致市場競爭加劇,或用戶利益受損,或企業利潤受損的狀態。產品的定價風險包括:低價風險。產品定低價。一方面會使消費者懷疑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使企業營銷活動中價格降低的空間縮小,銷售難度增加;高價風險主要表現為:一是高價招致市場競爭程度白熱化,從而導致高價目標失效;二是高價為產品營銷制造了困難,因為低收入者會因商品價高而望而卻步;三是訂高價也容易使顧客利益受損,尤其是對前期消費者的積極性傷害較大。

3.新產品的市場替代風險:是指企業自主創新的產品剛投放市場就被更完善的同類產品所取代的風險。主要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企業進行產品創新的時候,另外也有企業正在進行類似的產品創新而且技術更高明或者產品更完美,使得企業還來不及賺回成本,產品就被市場所淘汰了。另一種情況是新產品研發成功后,產品所屬的行業整個都已被市場淘汰了,此時產品的性能再好也已經無濟于事了。相比較而言,第一種情況存在著更大的風險,因為企業的自主研發過程是絕對保密的,企業很難了解到競爭對手的研況。而第二種情況可經過市場研究、分析.盡量避免發生風險,當然,風險本身不可能是完全可控的,只是相對來說小一點而已。

4.銷售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在開展銷售活動過程中,由于促銷行為不當或干擾銷售活動的不利因素的出現,而導致企業促銷活動受阻、受損甚至失敗的狀態。銷售風險有:廣告風險。企業進行廣告促銷必須向廣告公司支付一定的費用。企業所支付的這些費用具有特殊性,即費用所產生的效果不可衡量性。雖然大量的事實證明廣告能促進銷售,但這僅是事后的證明,能否促銷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銷售,事前并不能估計;人員推銷風險。包括推銷人員知識、技巧、責任心等方面的不完備而呈現的各種狀態。人員推銷雖然是一種傳統有效的促銷方式,如使用不當,同樣會給企業帶來損失;營銷推廣風險。是企業為在短期內招徠顧客、刺激購買而采取的一種促銷措施。企業營銷推廣的內容、方式及時間若選擇不當,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新產品銷售是自主創新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只有產品能成功銷售,才能說明自主創新是成功的。一般看來,一貫具有良好銷售業績的企業的新產品銷售風險會比較小,反之,如果企業本身銷售水平一貫就不行,那么就會產生比較大的新產品銷售風險。

(三)管理風險的特征及其構成分析

我國科技型企業創新管理能力尚十分薄弱,有人嘆息,中國的企業平均壽命太過于短暫。國外相關統計數字表明:美國企業的壽命是50年,日本企業是13年,中國企業則只有5年。歸納起來,企業自主創新面臨三個主要的管理風險,即決策風險、組織風險和戰略風險。

1.決策風險是指企業決策者可能因為決策失誤而造成自主

創新失敗所帶來的風險,這是企業戰略層次的風險。自主創新是關系全局的活動,決策者如缺乏長遠的眼光和全局性觀點,有可能進行錯誤的技術創新決策。而自主創新的整個過程包含了許多關鍵性的決策,從項目的選擇到產品的設計、市場定位都離不開正確的決策,而且自主創新過程中,還常常會出現因市場的變化而需要改變創新方向甚至中止創新項目等需求,這都需要正確的決策,如果發生了選擇錯誤的戰略類型,或創新項目與戰略定位不相符,或戰略時機把握不準,面臨潛在機會但退出市場等錯誤決策的情況,那么整個企業自主創新就面臨著很大的失敗風險。所以說,決策風險是戰略層次的風險,它具有全局性,因而無論足危險還是機會,其結果都會使損失或利潤得到放大。

2.組織風險是指企業的組織結構可能不適合創新所導致自主創新失敗的風險。不適合的組織結構可能使創新所需的各種資源組合不夠恰當,從而使創新活動無法順利進行,導致企業自主創新過程充滿風險。

3.戰略風險是指由于自主創新的全過程通常都歷時較長,中間各方面的變數也較多,這就要求企業能用戰略眼光去分析研究自主創新行為,如果企業沒有較強的戰略管理能力的話,那么創新就存在著很大的風險。

(四)資金風險簡析

資金風險是指因資金不能適時供應而導致創新失敗的可能性。資金往往是企業成敗的關鍵。資金的缺少會使企業發展速度減慢甚至破產。企業經營離不開資金,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更加需要足夠的資金。對于自主創新的企業,資金的高投入和收益的不確定性給其融資的渠道、成本和運用均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它突出地表現在企業R&D及未來的銷售活動中,如圖所示,企業的R&D與產品的生命周期之間存在明顯的相位差。其中I為現金流入階段,Ⅱ為現金流出階段。若R&D周期過長或銷售狀況不佳導致投資收益不能彌補支出,則企業就會陷入極大的被動。自主創新的資金風險主要取決于企業的融資能力和資金控制能力。

(五)生產風險簡析

企業自主創新的生產風險是指在自主創新產品研發設計成功之后投入生產之時,由于生產系統中的有關因素及其變化的不確定性而導致創新失敗的可能性,如難以實現大批量生產、生產周期過長、工藝不合理、設備和儀器損壞、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可靠性差、生產供應系統無法滿足批量生產的要求等。創新需要的制造能力指把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為符合設計要求的可批量生產的產品能力。生產風險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是企業裝備的先進性和設備新度,二是公認的技術等級、適應性和質量。

(六)環境風險剖析

自主創新的環境風險主要分為宏觀因素風險和地方政策風險兩方面:

1.宏觀因素風險

宏觀因素風險主要是指國家各種政策和環境的變化而給企業自主創新帶來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宏觀政治、經濟環境和政策的變化,法律、法規有可能變化.自然災害的發生等因素導致企業自主創新失敗的風險。

2.地方政策風險

篇9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WTO accession,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more severe challenge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paper presents Relations among Private enterpris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analyses current status and features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ropose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science the appraisal system, and has discussed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appraisal method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ppraisal system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

關鍵詞: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評價體系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evaluation system

0 引言

民營企業,在中國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民營企業又是中國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因此,提高民營企業市場生存能力,改變其市場被動地位,將有助于穩固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這也是中國經濟現在和將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自主創新,作為民營企業提升自身品牌價值,掌握核心競爭力,提高自身所處產業鏈位置,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向世界大舞臺提供更加充沛的動力。而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夠評價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與國民經濟

民營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中國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民營企業的興衰是決定當今中國能否繁榮富強的基礎之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升級產業結構,關鍵是要不斷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進行自主創新,已經成為我國政府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

2009版民營經濟藍皮書顯示,2008年民營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全國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達到657.42萬戶,較2007年底增加54.37萬戶,增長9%;注冊資金達到11.74萬億元,較2007年底增加2.35萬億元,增長25%;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雖同比增長20.4%,高于全國7.5個百分點,但與2007年相比則出現6.3個百分點的回落,而2008年1月至11月私營工業企業利潤增幅較2007年增幅則回落21.8個百分點。說明在國際國內復雜經濟形勢之下,盡管民營經濟抗風險、抗沖擊能力較強,但自身也受到較大沖擊。因此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全面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于更好地拓展民營企業生存空間具有重要的意義。

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中,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1]。

2 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現狀

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民企“走出去”積累了條件。首先,上規模民營企業不斷增多,出現了大量行業排頭兵。國家工商總局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達133.63萬戶,占私營企業總戶數的24.24%。其次,民營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我國技術創新的70%、國內發明專利的65%和新產品的80%來自以私營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在廣東、浙江等一些沿海省市,民營企業已成為境外投資的重要力量。目前,一批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已走出國門,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新生力量。同時,民營企業在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改革開放,建立市場體制,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

雖然民營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加強,但由于歷史和體制等原因,我國民營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表現在: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所需的資金、技術、設備、人才、信息缺乏;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環境和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大部分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以模仿引進為主,產學研合作能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國外研究機構合作研發尚未深入展開,民營企業沒有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資源,創新層次較低。大部分民營企業創新活動中通過研發活動掌握核心或關鍵技術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始創新能力較弱,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也不強。

3 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特點

3.1 區域創新差距明顯、省市之間發展不均衡

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對北京、重慶、遼寧、浙江、廣東、云南、河北、吉林、江蘇、湖北等10個省市的通訊化工、醫藥、造紙、金屬制品、設備制造、化工等20多個行業的822家民營企業進行了自主創新能力調查,建立了2006年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數據庫。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民營企業創新具有十分明顯的區域發展差異,呈現東強西弱特征。

3.2 技術創新的方式逐漸傾向以國內自主開發為主發展

上述調查的結果還顯示,企業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以“自主開發”的方式實現的比重為48.9%,名列企業實現技術創新各種方式的首位;企業采用的其他技術創新方式依次為:“與國內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開發”、“與國內其他企業合作開發”和“國內引進”;相比之下,與國外合作開發或引進的比重則較小。由此可見,企業當前實現技術創新的方式主要依賴于國內新技術資源。

3.3 不同行業創新形式的選擇具有明顯差異

在不同的行業,因競爭激烈程度和技術發展速度的不同,在技術創新模式選擇上存在一定差異是正常的。從調查的結果看,在通訊設備、計算機電子設備制造業和專業設備制造業中,原始創新傾向的主導地位最為明顯,選擇原始創新的樣本企業數是選擇引進模仿創新樣本企業數的兩倍以上。這說明,我國電子及通信工業的創新已經越過了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低級發展階段,進入了自主創新技術發展的新階段。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汽車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行業,主要以引進模仿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為創新的主導模式。

在選擇實施技術創新的組織方式上,不同行業的差異也比較明顯。高新技術企業選擇“自主開發”和“與國內高?;蚩蒲性核献鏖_發”的比重明顯高于其他企業;上市公司、大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東部企業采用“國外引進”方式的比重明顯高于其他企業。

3.4 集成創新模式下的創新能力較強

創新模式決定著企業創新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創新理性較強的企業,更傾向于選擇與自身狀況相匹配的創新模式。在這里,我們可以采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推出的自主創新能力指數,來衡量樣本企業的創新能力,并據此比較不同創新模式下的企業創新能力的差異。限于樣本數量比較小,我們僅對原始創新、引進模仿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等主要模式下的創新能力進行整體比較,不再細化到行業。在105家樣本企業中,能夠計算出技術創新模式和技術創新組織模式的只有100家或102家,引進模仿再創新模式下的自主創新能力強于原始創新模式,而集成創新模式下的自主創新能力在三類創新模式中最強,而從實施技術創新的組織方式角度看,聯合創新模式下的企業創新能力高于企業的獨立創新。

3.5 創新收益較小、創新投入與產出的關聯度較差

創新的目的是提高企業競爭力,使企業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但是,通過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中心2006年中國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指數105家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與產出關聯度考察卻發現,企業創新的經濟效益普遍較低,且新投入與產出的關聯度也較差[3]。在計算各省市產業集聚度的基礎上,再根據《科技統計年鑒》計算出各省市民營企業專利申請數量與新產品銷售比重,然后采用專利數量與產品銷售比重為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通過相關回歸分析發現,各省市產業集聚度與專利申請數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為1.38,產業集聚度與新產品銷售比重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48,均具有較高的相關性。這說明,產業集聚度的高低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收益有一定的影響。再者,從地域分布來看,企業創新收益與創新投入之間表現出線性相關很弱,影響企業創新的地域差異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市場環境等[4]。通過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2006年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指數105家企業數據進行分析,也證實了這一結論。最后,成功的創新是能夠帶來盈利的創新,這不僅取決于最初的創造力,更取決于隨后的出色商業化過程,除了著力解決創新回報率不高的問題之外,企業還必須實現有效的創新全球化與組織機構的一致性。同時,對商業化的重視也是至關重要的。

4 建立科學的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評測體系

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是人們認識和科學測評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績效,系統分析影響因素的重要工具,也是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活動資源配置,正確制定自主創新策略的重要依據。因此,建立一套科學的指標體系以全面評估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活動,分析不同企業之間自主創新效率的差異,為民營企業制定發展策略尤為重要。

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是一個多層次的動態系統,涉及因素眾多、結構復雜,只有從多個角度和層面來設計指標體系,才能準確反映真實的水平。因此,為保證評價結果的全面、準確、客觀,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目的性原則:不僅僅是為了反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發現薄弱環節,為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指明方向和提供決策參考。(2)科學性原則:主要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的內容和涵義都應建立在科學的創新理論基礎之上,保證評價結果客觀、準確、合理和公正。(3)系統性原則: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應能反映創新能力的各個方面,如環境因素、研發能力、創新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營銷和產出等。(4)定性和定量結合原則:定量指標反映企業創新能力的具體方面,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往往用定量的指標衡量。定性指標使創新能力中無法用數字衡量的部分得到了體現。(5)可比性原則:建立的指標體系應能對多個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因此,在選擇指標時要充分考慮各企業創新能力統計指標的差異,指標的名稱、含義、范圍和統計口徑盡量標準化,以保證指標的可比性。(6)可操作性原則:可操作性主要是從數據獲取的可行性、有效性、簡單和方便等角度考慮的原則,也是指標體系設計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根據建立指標體系的原則,可以參照2006年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報告》中提出的指標體系[5]。

此外,在度量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時,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選擇采用全面指標來評價,還是采用核心評判指標來評價。二是解決參照系的選擇問題,對參照系的選擇既可以選擇國內的行業先進企業,也可以選擇國際上行業先進企業。對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可根據具體數據的可掌握程度或數據的可獲得性來進行選擇。

————————————

參考文獻:

[1]賈榮言:《借鑒外國模式加速民營企業技術創新》[J];《交通企業管理》2008(11):74-75。

[2] 路風、封凱棟:《為什么自主開發是學習外國技術的最佳途徑——以日韓兩國汽車工業發展經驗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4(4):6-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55-60。

篇10

論文摘要: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企業充分吸收與利用外部知識,并與內部知識進行整合形成新知識的過程。文章闡述了企業自主創新過程中的主要知識活動,并分析了如何對知識獲取、知識學習、知識創新進行管理來提升自主創新的效率,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引言

所謂自主創新是指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產生技術突破,攻破技術難關,形成有價值的研究開發成果,并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動創新的后續環節,完成技術的商品化,獲取商業利潤,達到預期目標的創新活動。其含義是主要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完成技術創新全過程,關鍵技術上的突破由本企業實現。

知識管理是當企業面對日益增長的非連續性的環境變化時,針對組織的適應性、組織的生存和競爭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種迎合措施。本質上,它包涵了組織的發展進程,并尋求將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對數據和信息的處理能力以及人的創造能力這兩方面進行有機的結合。知識管理通過對企業內外部知識資源的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來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而提高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知識管理的內容包括知識的獲取與加工、知識的積累與儲存、知識的交流與共享、知識的應用與創新。知識的獲取是知識管理的起點;知識的加工是對收集到的知識進行分類、分析、整理和提煉,形成對組織的生存和發展有價值的知識;知識的積累可以增加組織的知識存量,通過知識積累形成組織的知識庫,便于員工的重復利用;知識的存儲是將對企業目前和將來有用的知識存儲下來,把過時的知識及時清理;知識的交流和共享是生成新知識的手段和途徑,沒有交流,知識的效應將會降低、創新也難以產生;知識創新是知識管理的最終目標,創新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

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企業充分吸收與利用外部知識,并與內部知識進行整合形成新知識的過程。因此,企業自主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創新的過程,知識貫穿于自主創新的始終,知識既是自主技術創新的起點,又是自主技術創新的歸宿。因此,在自主創新過程中對知識的收集、組織、運用和創新等進行管理,能夠加快知識的流動,提升知識的使用效率,加快知識創新的速度,從而提升自主創新的效率,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一、企業自主創新中的知識活動

自主創新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知識活動:與創新有關的知識獲取、知識學習、知識創新。

(一)知識獲取

知識獲取是通過識別和獲取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信息和知識,對其進行提煉、解釋和組織,產生新知識的過程。知識獲取是知識管理的一項重要活動,它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MeAdam(1998)強調指出:知識識別和選擇能力強的企業通常更具有創新能力,他們允許新知識融人現有知識體系,并在組織中廣泛應用。

企業自主性技術創新要求創新主體能夠通過創新活動得到原創性的創新成果。但原創性創新成果的出現,顯然不能完全依賴于企業現有的知識資源。企業自主創新的知識來源分為外部和內部兩大來源。外部知識主要來源于市場需求、競爭對手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術的發展,內部則來源于企業內部研發部門和其他部門。企業自主性技術創新的實現,要求企業既能夠充分整理、組合現有的來自于企業內部的知識資源,又能夠對來自于企業外部的前沿知識充分地吸收利用。既企業立足于自身的科技力量,創造性地綜合利用所需要的各種來源的知識。面對這些廣泛的知識來源,企業必須建立能夠有效地識別、篩選、獲取和存儲知識的機制,才能獲得創新所需的相關知識,從而構成自主創新的知識基礎。

企業內部知識的獲取,主要通過員工之間的交流與學習等方式。而企業外部知識的獲取,則通過收集、購買或并購等方式。對于外部的公共知識,企業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獲取。而對于外部企業的專有知識,企業只有通過購買或并購等方式來獲取。企業自主技術創新雖然屬于高風險性的研發活動,但任何一項技術創新都是在已有的技術水平基礎之上進行的改進和創新,如果企業自身不具備足夠的創新基礎知識,而其他企業具備本企業所需要的關鍵技術知識時,為了節省時間和資源以及早日實現創新的成功,企業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從外部購進所需技術知識,必要時甚至可以通過并購的方式來獲得此技術知識。這樣不但可以大大縮短技術創新的周期,而且能夠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

顯性知識的獲取,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企業可以通過文獻檢索、數據庫查詢、網絡搜尋等方式來獲取,而隱性知識的獲取則相對較難,因其形成與前因后果有密切關系,獲取隱性知識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需要對其產生情境進行仔細的分析和總結,并努力實現其顯性化,使其在創新過程中得以充分利用。

由于知識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企業在獲取知識時,必須不斷地評估知識的有效性,對于已獲取的知識,一旦發現過時,需立即將其淘汰,以免使其誤導員工的行為,影響企業的創新績效。

(二)知識學習

自主性技術創新要求創新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產生技術突破,獲得原創性的創新成果,原創性的創新成果中必然包含著原創性的知識,而原創性知識需要通過創造性學習來產生,所以,自主性技術創新的學習類型是創造性學習,學習方式包括個人學習和團隊學習。自主創新的主要參與者是企業的研發部門。由于每一項自主創新技術往往是多個學科知識交又重構的結果,因此,自主創新團隊一般應是一個由多種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構成的跨學科團隊,自主創新的知識學習方式以團隊學習為主。

1、個人學習。組織是個體的集合,沒有個體的學習,就沒有組織學習,組織是通過其各個成員進行學習的。在自主創新的初期,研發部門根據研發任務的目標要求,對與創新項目有關的知識進行收集整理,整理后的知識供全體研發人員共享。起初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個人學習,即研發人員對相關資料進行熟悉和掌握,首先將外部的顯性知識轉化為研發人員個體的隱性知識。此階段是知識內化的過程,知識以個人為載體。知識內化十分重要,只有真正內化的知識才能得到正確的應用(Polanni,1962)。知識內化使員工充分吸收和理解新知識,在創新中能更好地使用這些知識。

2、團隊學習。團隊是組織中最佳的學習單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現在幾乎所有重要決定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團隊作戰,而進一步付諸行動的。在某些層次上,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是無關的,即使個人始終都在學習,并不表示組織也在學習。但是,如果是團隊學習,團隊變成整個組織學習的一個小單位,他們可將所得到的共識化為行動;甚至可將這種團隊學習技巧向別的團隊推廣,進而建立起整個組織一起學習的風氣和標準。在自主創新過程中,研發團隊必須善于運用“深度匯談”(dialogue)和討論?!吧疃葏R談”是一個團隊所有成員,攤出心中的假設,彼此用心聆聽,進入真正一起思考的境界,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良性互動。討論則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加以辯護。

在此過程的學習中,研發人員已在初期個人學習的基礎上對相關新知識有了一定的熟悉和掌握,并逐漸對研發任務有了一些了解和想法,開始產生一些零星的、不成熟的創新思想。為了達到共識,找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辦法,研究人員把各自的創新思想提出來,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和探討。通過交流和切磋,知識的層面由個人層面上升到組織層面,同時不同主體的知識面也得以擴大。此階段主要是隱性知識顯性化,以及隱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化。

團隊學習的關鍵在于成員之間知識的充分交流與共享。員工個體的知識是創新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知識只有為組織共享才能成為組織知識,也才能在自主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這里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共享成員的個體隱性知識。由于隱性知識為少數人所擁有,且這些隱性知識是其優勢地位的保證,一旦與人共享將不再占有優勢,所以,這些知識的擁有者往往不愿意將此知識與他人共享。企業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并獎勵知識共享,阻止并懲罰對知識的隱藏行為。

高效的團隊學習應能創造出團體智力高于個人智力之和的效果,這就要求個人和團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具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企業的每一個創新項目都有一個明確的總體目標,每個成員也都有自己的分目標,每個成員都應對自己和團隊所要達到的目標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在創新中積極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朝著共同目標而努力。

(2)努力提升個人學習力。團隊學習力的提升依賴于成員個人學習力的不斷提升。為提升個人學習力,團隊成員需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相關知識,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團隊成員應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結合起來,在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中達到個人目標的實現。

(3)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創新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必須明白,創新的成功需要的是集體的力量和智慧,而不是單個人的努力。任何一個成員在團隊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家應視彼此為工作伙伴,積極與他人協作配合。團隊中各個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可以形成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夠促進團隊精神和團隊凝聚力的形成。

(4)學會系統思考。系統思考是彼得·圣吉五項修煉中的關鍵技術,系統思考要求人們運用系統的觀點看待組織的發展。它要求人們從只看局部到縱觀整體;從看事件的表面到洞察其變化背后的結構;從靜態的分析到認識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進而尋找一種動態的平衡。系統思考能讓人們看到組織中各種事件的相互關系而不只是單一事件,能看見事物漸漸變化的過程而非稍縱即逝的一瞬間,可以使人們敏銳地覺察到系統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微妙“搭配”。系統的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員工處理業務的能力,特別在當前企業風險增多的情況下,增強察覺風險、預防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作為個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個別事件上,應用整體的、長遠的眼光看事件背后的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產生的原因。

(5)鼓勵建設性沖突。建設性沖突是指組織成員從組織利益角度出發,對組織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提出意見等。鼓勵建設性沖突,能使團隊養成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創新、努力進取的風氣,形成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局面,使團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6)勇于創新,不怕失敗。創新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對學習和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學習過程中,不要被困難和可能出現的失敗所嚇倒,要努力嘗試,勇于探索,充分發掘自己的潛力和創造力。

(三)知識創新——創造原創性新知識

知識學習是企業自主創新不可缺少的行為,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創新。原創性新知識的產生才是自主性技術創新的真諦。創新知識的出現有賴于企業把融入技術創新過程中的知識加以有效的整合。對于一個企業或個人來講,知識整合決不是現有知識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知識創新的過程。知識整合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知識進行綜合和集成,實施再建構,使單一知識、零散知識、新舊知識、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經過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識體系。新知識體系中知識盡管未必都是全新的,.但卻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實現了升華,這種升華了的知識有其內在的原創性,達到了產生原創性新知識的目的。

企業自主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時時有大量的新知識涌現,同時也時時需要利用大量的知識。各種知識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不斷地循環流動,在流動中為企業捕獲并融人企業技術創新過程。技術創新的成功實現依賴于企業能否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在獲取相關知識資源后,企業必須對現有知識進行認真分析整理,了解現有知識和創新項目的要求還有多大差距,哪些知識需要通過創新來獲得。找到知識缺口后,自主創新團隊在充分應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找出現有知識間的新的內在聯系。從中找到知識創新的突破口,進而對知識進行創造性地組合。

自主創新知識整合的關鍵是對團隊成員所獲知識的有效整合。由于研發團隊中每個成員的學科專長、能力特點、工作經歷、思維模式都是不同的,在看待同一問題時每個成員的出發點不同,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往往會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正是因為具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才有可能通過交流和溝通得到意想不到的創造性解決方案。為了使團隊成員的不同學科專業知識進行有效整合,組織必須強調團隊精神,強調以組織的創新目標為最高目標,要求團隊成員必須以積極、合作的態度對待創新,明確其他人在創新中的重要性,把創新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和沖突看作有益的行為。這樣,研發人員就可以在友好合作的氛圍中,通過彼此觀點的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相互碰撞,實現知識的重構和裂變,實現組織的創新目的。

二、知識管理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作用

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實施知識管理可以提升自主創新的效率,知識管理對自主創新的支持作用主要通過構建知識庫、構建知識地圖、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來實現。

(一)構建知識庫

建立企業知識庫的目的是把對企業發展有用的各種知識收集起來,并進行分類、加工、提煉、匯總、儲存,形成企業系統的、不斷發展的知識資產,并提供檢索手段,供員工進行各種類型的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員工首先要學習知識庫的知識,才能豐富他們的知識,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而員工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學習獲得的隱性知識,需要通過知識管理工作來集成,并把它存儲于企業的知識庫中。知識庫的設立使組織知識可以被保存下來,將零散的個人知識變為組織知識,使以后的學習和技術創新活動更易于追蹤,學習過程也更易于復制。因此,企業的知識庫反映了企業現有的知識和技術能力水平,也反映了企業技術能力進一步發展的潛力。

知識庫對分散在組織各處的知識對象進行系統的集中管理,提高了知識對象的利用率,為知識的交流和共享提供方便,并且有利于減少知識資產的流失(應瑛,2001)。

企業知識庫的知識不僅包括本企業產生的知識,它還應包括競爭對手的知識、顧客知識以及本企業所在領域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科技知識。企業知識庫主要包括以下知識:

1.企業內部知識。指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積累的各種知識。一是企業在發展中積累的經驗、技術知識、市場知識等。這些知識是企業在發展中積累的寶貴財富,對于組織充分激活現有知識,以及學習新技術和知識等都十分重要。二是企業在技術開發和生產實踐中的成功案例。這部分知識的借鑒可以使企業的產品開發和生產等活動少走彎路,減少摸索時間,從而實現組織知識的繼承性并提高技術發展的效率。

2.企業外部知識。與本企業所在領域相關的最新的科技方面的知識。企業的技術發展不能采取封閉式學習的方式,必須密切關注同類企業的技術能力發展動態。因此,企業需要不斷吸收外部新知識并將其融人組織的技術創新活動之中,才能使企業的技術能力發展與時代同步。

3.客戶知識。包括客戶對使用中產品存在缺陷的反饋信息、對開發中產品的檢測信息、對未來產品的期望等,是客戶對于企業產品的切身感受。

自主性技術創新是始于創意而終于市場開發的完整過程,包括創意產生、研究開發、生產制造和市場開發。其中每一環節都需要從企業知識庫中獲取足夠的知識。完善的知識庫為企業的自主創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構建知識地圖

知識地圖是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制作的企業知識資源的總目錄及各知識款目之間關系的綜合體。也就是說,一份知識地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資源目錄;二是目錄內各款目之間的關系。知識地圖必須清楚揭示企業內部或外部相關知識資源的類型、特征及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一份完整的知識地圖應能提供知識資源的存儲地點、所有權人、有效性、及時性主題范圍、檢索權利及使用渠道等。

知識庫主要用來儲存知識,而知識地圖則主要是用來尋找知識。二者相互配合使得對組織知識的查找、使用變得快速、方便,有利于對組織知識的高效利用。

(三)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為了充分調動員工學習和創新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員工及組織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企業必須要在內部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為此,企業的知識管理需要在以下方面提供幫助:

1、制定有效的創新激勵制度。設置知識創新相關獎勵辦法,針對知識創新所創造的企業價值,提供有價的獎賞;及時肯定成員在團隊學習中的知識創新表現;采用知識創新“只賞不罰”策略,重賞知識創新成果具高附加價值者,對員工的創新失敗采取容忍的態度。如果企業對員工的創新失敗處罰過重,就可能導致員工的保守和畏懼不前,使員工失去創新活力。為了達到較好的激勵效果,應采取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式。

另外,具有創造力的員工通常都喜歡行動自由、不守常規、喜愛冒險、追求成功等。要使這些具有創新潛力的人才能夠留在企業中,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做出貢獻,首先要為其在企業內部能夠自由從事創新活動提供便利。理想的方法是讓其能夠在企業的支持或默許下進行他所希望從事的創新活動,即允許員工個人進行自由創新。例如,美國的HP公司就擁有一批喜歡進行個人自由創新活動的員工。這些人常常繞過現有的管理組織機制,進行非正式的、帶有灰色行為的創新活動。雖然是自由創新行為,但必須與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一致。在創新管理政策上應該使員工明確:只要是符合企業發展目標的,任何由員工自行發起的創新活動都將被允許,都可以獲得企業的資源支持。

這些有形與無形的激勵措施的采用,能夠不斷地對員工的創造性學習產生正強化效果,增強個人的學習動機,使員工愿意通過創造性學習進行知識創新。

2、創造有利于知識交流和共享的空間。知識的交流與共享是知識創新的手段和途徑。自主性技術創新是知識高度密集的企業創新行為,對企業中知識的流動和共享有較高的要求。如果在一個企業中知識無法共享,那么這個企業的組織學習效率一定很低。知識的充分共享可以實現知的指數級增長和創新效率的提高。知識的交流與共享需要在企業內部形成一個良好的組織結構和文化氛圍,使員工之間的交流暢通無阻,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識在交流過程中得到融合和升華。

為了員工之間知識的交流和共享,企業可以設立員工交流場所,如采用開放式的辦公室,設置舒適的茶水室,方便員工在工作和休息時間進行信息、知識與經驗的交流。企業不但要為那些工作互相關聯的員工之間創造交流的機會,而且還應該為那些通常不能相互交往的員工提供交流的機會,以促使不可預知的創新行為產生。

企業還可以舉辦多種形式、多種主題的講座,也可以讓員工輪換崗,為員工提供各種交流機會。

3、打造鼓勵知識共享和創新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內部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和遵守的價值觀、道德標準、行為規范、經營理念、管理方式、規章制度等方面的總和,企業文化影響員工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為了促進員工積極地獲取、共享、利用和創新知識,企業必須營造一種自由、平等、信任、尊重和積極進取的文化環境,形成一種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企業員工能夠暢所欲言,充分表述自己的見解,能有效激發員工的創造能力,使員工將個人的成長與企業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三、知識管理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一)提高知識存量——提升員工及組織創新能力

知識的生產具有很強的自我積累性和路徑依賴性,任何新技術知識都是在已有技術知識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較大的現存技術知識量意味著具有較強能力去開發更多的新技術知識。從自主技術創新過程角度考察,企業自主技術創新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充分利用舊知識產生新知識,并調動企業各方面技術能力將新知識物化為有形產品,組織企業員工進行高效率生產的過程。創新過程的每一環節都需要已有的知識和能力來支持。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企業就無法創造出相關的新知識。因此,企業應廣泛收集、獲取、儲備相關領域的知識,充實自己的知識存量,并將這些知識為企業員工所共享。

知識管理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廣泛獲取與創新目標有關的知識資源。通過對相關知識資源的有效獲取,使企業的的知識存量得到大大提高,改善了員工及企業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水平,從而提升了員工及組織的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加速知識流動——提升創新速度

二十一世紀是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速度無疑是企業創新成功的關鍵之一。創新人員能否及時得到所需的各種知識,直接影響著自主創新的速度和成敗。知識管理通過采用知識庫、知識地圖、外部信息網絡、內部信息網絡等一系列的技術手段為員工獲取、使用和轉移知識創造條件,使創新團隊能夠方便高效地獲得和使用所需知識,從而加速了創新過程中的知識流動,提高了知識的利用效率,加快了創新速度。

(三)促進知識學習——提升創新效率

首先,知識管理轉變了員工的學習觀念。知識管理強調知識和知識學習的重要性,認為知識是主要的生產力因素,企業競爭力的強弱取決于企業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強弱又取決于企業的學習能力,每個企業必須比競爭對手學習的更快更好,才能在競爭中處于優勢。知識管理要求員工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鼓勵員工不斷學習,把學習貫穿于工作的始終,從而改變了員工的學習觀念,提高了員工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員工的學習和再教育成為企業的一種日?;顒?,在學習中不斷完善和提升員工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其次,知識管理為自主創新團隊的知識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一是為團隊提供了豐富的創新知識基礎,知識管理把與企業自主創新有關的各種知識收集存儲于知識庫中,方便團隊成員迅速補充知識、更新知識、進行各種類型的學習,即提升了成員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又提升了團隊成員的學習效率;二是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創新激勵制度,這些制度大大提高了員工學習和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員工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激勵員工為實現創新目標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三是創造有利于知識交流和共享的空間,促進了員工的知識交流,使員工在交流中樂于貢獻自己的知識,從而加速了創新的效率和速度。

知識學習的結果是找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創造出組織所需的新知識,使得員工和組織的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