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經濟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28 17:50: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產業經濟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歷程
旅游業不僅包括傳統的以旅游資源為依托而產生的旅游、交通運輸和住宿餐飲業本身,而且包括與之相關的其他一切行業,諸如產品研發與設計、金融服務等。在實現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旅游業被公認為“無煙工業”,為各國政府所推崇。在一些科技水平相對較低、工業制造業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旅游業是一國獲取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旅游服務業的迅速發展,來中國觀光的國外游客日益增加。從1980年到2012年,入境中國的過夜旅游者人數從350萬人次增加到5568.59萬人次,增加了14.91倍。入境游客在中國境內的消費,對中國的就業增加和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拉動作用。從1999年到2013年,外籍游客在中國的人均花費從144.58美元增加到225.96美元,年均增長率為4.02%。
隨著中國旅游服務貿易出口規模的擴大,中國在國際市場的排名不斷上升。從入境的過夜旅游人數來看,1980年,中國的世界排名是第18位;1996年,排名上升到第6位;2004年以來,這一排名穩居在前4名之列。在外匯收入方面,1980年,中國旅游業外匯收入的世界排名是在第34位;1994年,這一排名升到世界第10位;到2010年,升到世界第4位,并且保持至今。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由于中國的出境游發展迅速,入境游的相對發展速度在放緩。自2009年至2011年,中國的入境人次的增幅有所下降,從2012年開始,入境人次甚至出現了輕微下降的現象。與之相反,同期中國的出境人次迅速增加。出入境人次之間的差額迅速變小。②
二、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優勢的分析
(一)中國旅游服務業的國際收支
1982年,中國的國際旅游收入為8億美元,而國際旅游的支出僅為1億美元。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國際旅游業迅速發展,出境游和入境游的規模均不斷擴大。2008年,中國的國際旅游收入已經達到408億美元,年均增長1.92倍;國際旅游支出為362億美元,年均增長13.88倍。總體來看,在2008年之前,中國的國際旅游處于順差狀態。此后,中國旅游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并且逆差額不斷增大。2014年,中國的國際旅游收入為569億美元;國際旅游支出為1649億美元;國際旅游逆差為1079億美元。顯然,中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在逐年下降。(見圖1)
(二)中國旅游業的貿易競爭力指數
為了更準確地描述中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優勢,本文引入貿易競爭力指數。該指數主要計算一國某個產業的貿易差額在該產業進出口貿易總額中所占的份額。根據1980-2014年的國際收支表計算出的中國旅游服務業的競爭力指數如圖2所示。在2009年之前,中國旅游貿易的競爭力指數為正值,表明中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相對更高。尤其是1982年至1990年一段時間內(1988年除外),貿易競爭力指數基本在0.6以上。從1991年開始,隨著中國出境旅游的興起,這一指數開始下降。到2009年以后,指數變為負值。2014年,指數已經達到了-0.49。這表明,由于相對于出境游來說,入境游發展緩慢,導致中國的旅游服務貿易出現逆差,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呈持續下降的趨勢。
三、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優勢減弱的原因
關于入境游本身發展緩慢的原因,除了人民幣升值、日本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競爭等外部因素外,歸根結底,是由于中國旅游服務業本身存在問題,諸如效率不高(黃麗芳、楊向陽,2015),不是依靠高附加值、高品質的服務,而是更多依靠低價進行競爭(邵華,2013)等等。
關于出境游迅速發展的原因,本文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消費者收入的增加。改革開放初期,普通消費者很少有能力自費赴國外旅游。伴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和國民收入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私人消費者愿意去國外旅游購物。在中國的總出境人次中,因私出境人次所占的比例從2009年的88.6%增加到2014年的94.37%。④
其二,出境旅游成本的減少。近年來,匯率方面的利好(諸如人民幣持續升值)、日本和德國等國簽證條件的放寬以及免稅品范圍的擴大等一系列因素,降低了中國游客境外旅行和購物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購物游是中國境外旅游的一個突出特征。自2009年到2014年,中國出境游客的人均支出遠遠高于入境游客的人均支出,這一方面和航空公司的選擇等因素有關,同時,中國消費者熱衷于境外消費,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對中國的消費者來說,從高檔奢侈品到一般的數碼產品和普通的日用品,都是他們的采購對象。尤其是2014年以來日元大幅度貶值后,大批中國游客赴日本旅游、購物,2015年上半年,日本已經成為中國游客的第三大出行目的地。
由此可見,旅游產業的競爭優勢,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一國整體經濟的競爭優勢。日本和德國等國,正是憑借著強大的工業制造業,吸引著眾多的中國旅游者。相比之下,中國制造的產品對入境游客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當然,不同國家關稅水平和稅收制度的差異,也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近年來,中國旅游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優勢持續減弱。為扭轉這一局面,一方面,中國的旅游服務業和其他行業都需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中國的行政部門需要適當降低稅費,使更多消費者在境內購物消費??傊挥薪洕鞑块T協調發展,中國旅游業才能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注釋:
①數據來源:國家旅游局,由EPS數據庫整理。
②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09-2014《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篇2
【關鍵詞】耦合協調;旅游產業;縣域經濟
0 引言
近年來,旅游業迅速發展,儼然成為了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由此許多地方政府把旅游產業的開發與發展作為“活縣”、“富縣”、“興縣”、“強縣”的重要舉措。湖南省攸縣經濟的發展長期依賴于煤礦資源的開采,屬于典型的資源型縣域,但在兩型社會構建的大背景下,經過政府和多方的努力,縣域旅游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這對于類似攸縣的資源型縣域來說,也不失為調整縣域經濟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隨著資源型縣域所面臨的難題逐漸增多,資源型縣域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亟待解決。所以當前研究旅游產業與資源型縣域經濟之間的耦合協調性關系非常及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數據主要來自《2004-2012年攸縣統計年鑒》、以及《2004-2012年攸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公報》。
1.2 研究方法
(1)齒輪模型
(2)耦合度評價模型
借鑒物理中的耦合度函數計算方法:
其中C表示某城市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度,C∈[0,1]。本文只涉及兩個系統,故取k=2。為了避免當兩個系統各自的發展水平都較低時,其耦合協調度卻同樣可能較高的這一缺陷,對上述模型進行了修正,即:
其中: D 表示耦合協調度,T表示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綜合協調指數。α指縣域經濟對旅游業發展的貢獻度,β指旅游業對縣域經濟的貢獻度,且α+β=1。從上述的齒輪模型中,不難得出α/β=?棕a/?棕b,故α/β=旅游收入增長率/縣域經濟增長率。
為了更細致地反映實際狀況,將旅游產業系統與縣域經濟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劃分為以下十種類型:①D∈(0,0.1]為極度失調;②D∈(0.1,0.2]為嚴重失調;③D∈(0.2,0.3]中度失調;④D∈(0.3,0.4]輕度失調;⑤D∈(0.4,0.5]瀕臨失調;⑥D∈(0.5,0.6]勉強協調;⑦D∈(0.6,0.7]初級協調;⑧D∈(0.7,0.8]中級協調;⑨D∈(0.8,0.9]良好協調;⑩D∈(0.9,1.0]優質協調。
(3)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權重賦值
要計量耦合度,需先測算出旅游產業系統與縣域經濟系統各自綜合評價指數,該處利用線性加權法進行測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 w1和w2分別為旅游產業系統和縣域經濟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nij為第i個系統的第j個指標,即:
其中: lij為第i 個系統的第j個指標,lmax、lmin表示li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由于旅游產業與縣域經濟耦合關系的研究錯綜復雜,因此,需要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分析方法,分別構建了旅游產業系統和縣域經濟系統的指標體系,并用AHP法進行了指標權重的賦值。
攸縣旅游產業綜合指標體系:旅游總收入(權重0.1358)、接待游客人數(權重0.1237)、景區數量(權重0.1469)、星級酒店數量(權重0.1142)、旅行社數量(權重0.1087)、公路旅游周轉量(權重0.1136)、旅游總產出占全縣GDP比重(權重0.1458)、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銷售總額(權重0.1113);攸縣縣域經濟綜合指標體系:GDP總量(權重0.1015)、人均GDP(權重0.1038)、財政收入(權重0.1128)、城鎮居民人均支配收入(權重0.1241)、農民人均純收入(權重0.1136)、第三產業占GDP總量比例(權重0.1317)、財政占GDP總量比例(權重0.1283)、戶籍人口(權重0.0926)、郵電業務量(權重0.0922)。
2 調研結果與分析
2.1 調研結果
利用齒輪模型,根據每個城市的旅游收入增長率和區域經濟增長率得到α值和β值。如下表1。
表1 攸縣旅游產業增長率與縣域經濟增長率
根據上文所述的耦合協調度計算公式,分別計算出攸縣2004年-2012年的旅游產業與縣域經濟綜合指標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耦合協調度,并判斷攸縣旅游產業與縣域經濟耦合發展的類型,如表2。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旅游產業系統和縣域經濟系統的發展都呈現強勁的上升趨勢,2004-2012年以來攸縣經濟的發展水平一直保持在10%的增速平穩增長,即便是在2008年,雖然正值金融危機,但經濟發展受其影響較小,仍實現了14.6%的高速增長,逆勢上揚。而旅游產業在這九年里也得到了長足發展,雖起步較晚,2007年之前還未形成規模的旅游產業,每年接待的游客保持在20萬人次左右,但發展速度驚人,市場前景廣闊。特別是2008年,縣內4A級景區酒埠江國家地質公園的開園掛牌吸引了260萬游客,實現旅游收入5.2億元,同比增長了近372%,實現了階段性質的飛躍,并維持著30%以上的增速全面追趕縣域經濟發展。
表2 攸縣旅游產業與縣域經濟耦合協調度數值及水平
從耦合協調度結果分析,攸縣旅游產業與縣域經濟的耦合度逐年提升,由2004年的極度失調優化為初級協調,并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從時間序列上看,攸縣旅游產業與縣域經濟的耦合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2004-2007年為嚴重失調期,2008年耦合度得到極大改善,一直到2011年保持為勉強協調,2012年則在前期良好的發展基礎上順利進入初級協調階段。
3 總結與建議
經過對攸縣2004年-2012年的地面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旅游產業與縣域經濟存在著交互耦合關系,旅游業開發有利于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化縣域經濟結構,推動資源型縣域經濟轉型的進程。
結合煤炭資源型縣域旅游開發的條件及特點,對已廢棄的礦場、礦坑、設備可以部分保留或稍加改造,以開展工業遺產旅游專線,對仍在生產的礦區可開辟專門的線路以發展現代工業旅游。工業旅游既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還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改造與優化,同時還可結合農業旅游資源,大力發展以休閑、娛樂、觀光等為功能的現代化生態農業,開展農業觀光游,進行產品的組合開發,可謂一舉多得。
(2)當前攸縣旅游產業與縣域經濟的各自發展水平都較高,但耦合協調度相對較低,尚處于初級協調階段,這說旅游產業對于縣域經濟的帶動作用不夠,縣域經濟對于旅游產業的支撐作用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攸縣境內雖擁有酒仙湖、白龍洞、皮佳洞、攸洲森林公園等眾多景點, 但目前只有酒埠江風景區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其他景區普遍存在知名度不高、旅游產品種類單一等問題,有些景區由于采礦業的發展而遭到了嚴重污染,比如桃源谷景點因溪水被嚴重污染被迫廢棄。對此,則需要政府加強景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與此同時完善旅游景區的交通、住宿等基礎配套設施,從廣度和深度豐富旅游產品,開展徒步、野營、探險旅游等多種旅游形式,增設避暑、療養、水上娛樂等項目,擴大“攸縣香干文化節”的影響力,提升旅游品牌價值。
【參考文獻】
[1]方法林.基于齒輪模型的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研究:以長三角城市群為例[J]. 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36(2):119-125.
[2]姜嫣,馬耀峰,高楠,等.區域旅游產業與經濟耦合協調度研究:以東部十省(市)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11):47-50.
[3]丁紅梅.論安徽省旅游業發展對安徽經濟的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 2012,30( 5):57-61.
[4]周志宏,周雨婷.我國省級旅游產業績效的對比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2( 12):139-141.
[5]生延超,鐘志平.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8):23-29.
[6]何丹. 遼寧省森林旅游產業發展與縣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
[7]劉廣元.重慶旅游產業發展與經濟績效評價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
篇3
一、旅游業總體發展概況
通過研究調查相關數據能夠明確了解到,我國在2013年的整體國內旅游狀況以及國外的整體旅游狀況呈現出了持續增長勢頭,由旅游所拉動的經濟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形成了1.45億元的經濟增長,相較于往年的平均增長增加了10%。在這種盛況下,旅游行業已經開始受到各個行業的關注,并且成為了輿論的焦點內容,但是受到地域性差異的影響,旅游行業會從整體上呈現出改革措施以及旅游資源方面的不同程度差異,除此之外,總體的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發展機遇也會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不同,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區域在旅游行業中所產生的整體經濟增長就會呈現出很大程度的差異。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旅游行業所產生的整體經濟增長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很多時候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響,使得旅游行業呈現出很大程度的反差,具體來講,我國的東部地區在所擁有的旅游資源方面并不十分豐富,可是卻呈現出了十分顯著的經濟增長效果,在我國的西部地區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作為旅游資源,但是在整體經濟增長方面,卻因為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呈現出了疲軟乏力的狀態。從現有的旅游業發展歷程來看,這一行業能夠產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是市場化改革,這樣一來就使得整個旅游行業從整體上實現了產業結構優化,從而增加了經濟增長的總體效率。
二、數據來源以及研究方法
2.1數據來源以及具體處理措施
在繼往開來的改革開放措施帶動下,我國的經濟體制開始進行市場化變革,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旅游行業的繁榮和發展,并且逐漸進入了發展的黃金階段。在這時政府也不失時機的針對旅游行業進行了大力的政策扶植,推動旅游行業的進一步發展,針對旅游行業的具體狀況出臺了很多鼓勵性政策,并且強化了針對旅游行業的投資,這一系列的舉措在穩定住了旅游業發展趨勢的同時,也使得整體的發展速度逐漸提升。通過對相關數據的了解,時至今日,在我國境內進行旅游的游客,已經在數量上累計達到1.56億人次,由此產生的國際性經濟收益已經累計達到529.59億美元,相較于往年的增長呈現出明顯的提升趨勢。在我國境內所產生的旅游人數流動量以及遠遠超出了32億人次,由此產生的總經濟收益累計達到2.63億元,同比例情況下所產生的增長率已經達到15.7%。我國國內進行國際旅游的總人數已經累計達到9800萬人次,同比例的增長概率已經增長了18.9%。與此同時,旅游行業的總體生產能力也呈現出了全面增長的趨勢,并且在生產要素方面在持續性擴大著總體的規模,在此基礎上,旅游行業的整體產業結構也呈現出了全面優化的效果。
2.2測度模型
產業結構的改變能夠對區域旅游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對這方面內容進行測算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以生產函數為基本角度進行測算、以產業結構的相關具體統計數據作為依據進行測算、以投入和產出作為基本角度進行具體測算。生產函數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將經濟生活中的現實狀況大概反映出來,但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具體的測算很難找到擁有較強可比性的樣本數據。除此之外,盡管利用收入產出的方式進行具體測算,能夠得出相對準確的結果,但是在進行具體的測算之前,需要做好詳細的產出分析工作,否則將不能夠進行具體測算,這樣看來這兩種測算方式都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在這種情況下,利用產業結構中的相關統計數據來進行具體的測算,能夠將以上兩種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進行有效彌補,不僅能夠得到客觀準確的計算結果,還能夠很容易得到相關統計數據。
三、優化產業結構的具體研究
3.1計算結果
通過具體的測算公式能夠針對2005~2013年之間旅游行業的產業結構優化促進旅游區域經濟的具體增長狀況,如圖1示。從圖中的內容能夠明確了解到,旅游業已經對我國的區域旅游經濟的具體增長形成了強大的推動作用,有著明顯的貢獻。但是在不同的時間階段,所產生的推動效果以及貢獻程度會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差異。以經濟周期為基本角度進行問題分析,能夠將圖中的曲線以2009年為節點,分成兩個階段。
3.2旅游產業地位處于提升階段的具體貢獻
通過上一節內容能夠明確了解,在前一個階段中,旅游產業的整體經濟地位正處于逐漸上升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旅游行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被逐漸認可。特別在2008年奧運會在我國正式舉辦的期間,外國人口入境旅游的人數總流量出現激增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國的整個旅游業,使得整個行業得到了階段性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政府對整個旅游行業也進行了一系列政策性鼓勵,使得整個行業得到扶植,同時也強化了整個旅游系統的各地管理機構的具體建設,使得整個管理體系能夠更加完備和系統。在這一過程中,旅游已經成為各地區進行具體經濟建設的支柱性產業,而且還在針對旅游的相關資源進行持續性的深度開發,在旅游產品的類型上推陳出新,具體來講,如工業園區,還有農家樂,甚至是郵輪游等,這些新型的旅游產業還有待于進一步開發。
3.3發展階段的具體貢獻
篇4
【關鍵詞】旅游產業;經濟增長;協整;誤差修正模型
旅游業是第三產業中產業關聯度高而且富有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促進就業,而且還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投資環境的改善以及提升城市形象。近年來湖北省旅游產業出現蓬勃發展的勢態,2010年湖北省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數達到181.7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460.53億元,同比增長45.4%;旅游外匯收入達到7.51億美元,同比增長47.2%。湖北省旅游產業的發展為湖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此背景下,測度旅游產業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對于加快湖北省地區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的增長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采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研究湖北省經濟增長與旅游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找出旅游產業對湖北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究竟有多大,以其為湖北省經濟決策提供參考。
一、模型選擇和數據處理
(1)指標選取與數據處理。選取湖北省歷年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代表經濟增長的變量,選取湖北省歷年旅游收入作為湖北省旅游產業發展的指標。樣本數據均來源于歷年《湖北省統計年鑒》,數據起止時間為1986~2010年。以1986年為基期的GDP平減指數核算實際的GDP與實際的旅游收入。用GDP與TR分別表示消除價格變動后的實際GDP與實際旅游總收入。為了使得兩變量的時間序列避免劇烈變動同時盡可能的消除可能產生的異方差,我們分別對消除價格變動后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實際旅游總收入取自然對數,分別既為LGDP與LTR.。協整理論是研究變量之間長期均衡關系的方法,在進行變量協整分析之前先判斷變量序列的平穩性。(2)時間序列分析中,如果一組非平穩的時間序列的線性組合為平穩的時間序列,則說明這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這個線性組合被稱為協整方程。協整表示經濟變量之間存在著某種長期均衡的關系,在短期內可能變量之間的關系會偏離這種均衡,但是在長期變量之間會存在某種內在機制使得變量之間的關系重新趨向均衡。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來的EG檢驗來討論湖北省旅游產業發展和旅游收入之間的關系是否存在協整。如果存在協整,則表明旅游產業的發展是促進湖北省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兩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二、實證分析和估計結果
1.描述統計分析。為了直觀的觀察變量之間的關系,首先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我們發現LGDP與LTT都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通過對他們進行一階差分進行ADF檢驗,我們發現LGDP與LTT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時間序列即LGDP~I(1),LTR~I(1),LTGDP與LTTR均為1階單整的時間序列。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取對數后的湖北省國內生產總值和湖北省旅游總收入進行線性回歸就不會產生偽回歸的問題。以LGDP為被解釋變量,以湖北省旅游總收入LTT為解釋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回歸結果如下:
LGDPt=5.85+0.46×LTRt+et (48.0)(18.6)
DW.=0.48,R2=0.94
由于采用了滯后一期的解釋變量,因此這里的DW值并沒有參考意義。然后對本回歸方程的殘差進行ADF檢驗,發現殘差在10%顯著性水平下為平穩時間序列
由以上協整回歸方程結果可以看出,由于雙對數模型,因此回歸方程彈性系數0.46表明湖北省旅游產值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大約0.46個百分點,充分說明了湖北旅游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2.旅游產業發展短期波動對GDP的影響。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了著名的Granger定律:即如果變量X與Y是協整的,則它們之間的短期非均衡關系總能由一個誤差修正模型來表述?;谝陨戏治觯覀円胝`差修正模型。引入變量ECM,表示以上回歸方程的殘差,回歸方程形式如下,其中DLGDP與DLTR分別表示對實際GDP與實際LTR一階差分后的時間序列。
從以上誤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湖北省對數國內生產總值LGDP的短期波動受到湖北省對數旅游總收入LTR的短期波動的影響。從長期來看,湖北省旅游產業總收入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大約0.46個百分點。從誤差修正模型中可以看出,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系統將以0.05的調整力度將系統從非均衡狀態拉回到均衡狀態。
三、結論
以上協整分析說明,從長期看,湖北省的國內生產總值與旅游產業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彈性系數為0.46,說明湖北省旅游產業總收入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大約0.47個百分點,充分說明了旅游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巨大的,在當前經濟背景下,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為實現湖北經濟跨越式發展以及經濟的又好又快的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肖新成.江西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統計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1(10)
篇5
1979年以來,我國鄉鎮企業的總產值以年均23.9%的速度增長,遠遠超過全國工業總產值平均11.4%的增長率,被國外學者稱為增長之“謎”。與鄉鎮企業高速相對應,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國有企業卻經歷了一個速率遞減的增長過程。應該說,鄉鎮企業產生于國有企業的縫隙之中,但短短20年間,卻在工業經濟中由原來微不足道的補充地位,到80年代末和國有企業分庭抗禮,90年代末占據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疤K南模式”、“溫州模式”等一批鄉鎮企業的發展模式一時成為界的焦點。同時近年來,隨著“蘇南模式”由盛而衰的變化以及“溫州模式”、“橫店模式”的迅速崛起,使人們不禁思考一個,即同屬于公有制的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以及不同類型的鄉鎮企業之間緣何產生如此之大的經濟效率差異?經濟學者關于兩類企業經濟效率差異的分析和討論,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本文則從一個新的角度,即人力資本產權的角度,對企業經濟效率差異的原因作出解釋,以求與經濟學界同仁探討。
一、企業經濟效率差異的實證分析
本文分析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以及近年來的有關和統計報告。這些調查統計報告和數據對分析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經濟效率的具體差異性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和針對性。筆者從利潤率、資本產出率、勞動產出率三個方面對兩者作全面的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篇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產業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已經從最初單純的政府外事接待部門、單一機構發展成為包括食、住、行、游、購、娛等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產業,2011年我國旅游總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4.77%,旅游產業地位不斷提升。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旅游產業在快速發展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時,所出現的產業結構失衡、產業結構效益不佳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旅游產業的持續、快速和穩定發展。事實上,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產業轉型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已引起政府、業界和學界廣泛關注。早在1986年國家“七五”社科重點研究課題《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綱要》中就已經明確指出,“旅游業作為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只有優化結構,才能更大地發揮功能,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2008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確定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中心任務是“轉型升級”,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戰略部署,黨的十進一步提出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點結構性問題。因此,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升級將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通過分析國內旅游產業結構相關研究文獻,對我國旅游產業結構領域的重要問題和研究方法進行系統梳理,回顧當前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研究現狀、研究領域和研究特點,進而提出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的研究重點和研究趨勢。
二、旅游產業結構概念與內涵研究
旅游產業結構是指旅游經濟各部門、各地區、各經濟成分及經濟活動各個環節的構成與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一般而言,旅游產業結構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指的是旅游產業內部各產業部門間以及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部門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后者是指以食、住、行、游、購、娛為核心的旅游產業內部各大行業間的經濟技術聯系與比例關系。旅游產業結構也反映了稀缺旅游資源的配置問題,表現為旅游勞務在不同旅游部門之間進行的與一定旅游需求包括潛在旅游需求和實際旅游需求相適應的分配,分配的直接結果形成旅游要素存量在不同部門間的組合,即旅游產業結構。它既包括旅游產業各要素在規模上的比例關系,也包括各要素之間投入產出的關聯關系,分別用以反映旅游產業結構量的內容和質的特點。同時,旅游產業結構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使得旅游產業結構不斷合理化和高級化。在現代旅游經濟增長過程中,旅游產業結構反映一個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制約著旅游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因而旅游產業結構對于區域旅游增長影響重大。根據對旅游產業結構的要素分析,旅游產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旅游產業不僅僅包括為旅游者提供旅游產品的旅游景區、飯店、旅行社等,還與交通、園林綠化、制造業等部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使得旅游產業界限的確定成為一個難題。旅游產業邊界的模糊廣泛性,使旅游產業結構構成要素的確定也呈現出一種不明確性。馬波認為在研究旅游產業地位及旅游產業內部結構時應采用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對旅游產業整體發展的思考必須從全球、全國或地區社會經濟的背景出發。張濤將旅游產業流行的新舊三大支柱產業說和新舊四大支柱產業說進行比較,分析旅游業內部支柱性行業構成。楊振之、陳謹將旅游產業結構分為基礎要素和提高要素。張立生依照旅游產業結構內在規律將旅游產業劃分為基礎層次產業、中間層次產業和核心層次產業三個層次,并分析它們彼此間的演進規律,提出旅游產業部門結構演進的三種結構模式理論。馬波從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旅游產業發展現狀,點出當下資本要素、技術要素在旅游產業總要素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導致旅游產業鏈條拉長,對旅游產業的結構產生影響。盡管眾多學者對于旅游產業結構構成要素有不同的結論,但都認識到旅游產業結構要素的強關聯性,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是旅游產業結構的主體。
三、旅游產業結構測度方法與模型
旅游產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產業中重要的一部分,適用于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研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于旅游產業結構的研究。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方法論及其實證方面的研究,國內學者多借鑒產業結構論、系統論、運籌學理論等中的方法,結合旅游產業的特性進行分析。在旅游產業結構測度研究中較常使用的方法有偏離-份額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區位熵、集中度等。研究方向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旅游產業結構灰色關聯模型
旅游經濟系統是一個經濟關聯性很強的復雜動態系統,其發展不僅與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相關聯,且與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緊密聯系,這就使得界定旅游產業的全部關聯因素及因素間的作用機制變得較為困難。為有效分析各類因素間的作用機制,研究者將旅游產業整體看作是一個灰色系統,運用灰色系統理論有效測度旅游產業結構的關聯度。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探討一定地域內的旅游產業結構是現在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方法。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帶有“旅游產業”和“灰色關聯分析”詞語的旅游學科類文獻,可查到有效文獻約為1500篇,其中碩博士論文達700篇,可見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研究是目前較為成熟的分析方法。王淼較早將灰色系統理論用于旅游產業結構分析中,其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定量分析江蘇省大旅游產業結構狀態及發展趨勢,并對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一些思路;陳雪瓊、任曉春運用灰色系統關聯度分析法,對福建省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動態分析,提出優化建議;蘇林寧、謝新麗等運用灰色絕對關聯度、灰色相對度和灰色綜合關聯度分析判斷影響區內旅游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指出旅游產業結構發展的一般趨勢就是結構合理化和發展高級化;廉同輝通過對黃山、九華山景區旅游產業結構關聯度的實證分析,比較二者的差異,提出完善旅游產業結構協調性等建議。
(二)旅游產業結構效益測度分析
目前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的研究較為常見的方法是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SSM)。 偏離-份額分析法是一種國內外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分析普遍使用的方法。該分析方法是將某一特定區域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變動分為區域增長量、產業結構分量和競爭分量這三個分量,以此評價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劣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和衰退的原因,找出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進而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動態性。較早將偏離-份額分析方法應用于旅游研究領域的是潘景勝、王淼,評價上海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現狀,根據計算結果給出提高上海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的建議對策;楊新軍、馬曉龍等運用SSM分析法分析陜西省旅游產業結構現狀,并指出SSM法在旅游創匯部門產業結構分析中的應用效果;汪惠萍、章錦河運用該方法對黃山市旅游產業結構進行評價,并提出優化對策;康傳德對青島市旅游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并給出諸如加強旅游資源開發及區域整合、塑造旅游精品工程等發展對策;葛軍、劉家明綜合運用靜態、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對廣東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及競爭力進行分析,提出針對不同相關部門的發展狀況,應采取不同的優化調整策略。張明磊、付崗、劉月皓、張曉明、鄭平等分別運用SSM分析方法對云南、四川、山東、秦皇島、西安、廣西等地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結合各地狀況,提出旅游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相應建議。除上述普遍從產業效益角度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評價分析外,楊勇、李文靜嘗試從產業角度、結構紅利角度結合偏離-份額法分析旅游產業內部產業結構變遷與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和旅游產業潛力的關系。
(三)旅游產業關聯及其波及效應
旅游產業不僅產業內各行業緊密聯系,旅游產業與其相關的產業部門也具有較強的關聯,可以說旅游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經濟活動。研究旅游產業結構時,為有效分析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結構關系,得出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效應、經濟貢獻,常使用投入-產出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又稱“部門聯系分析法”或者“產業關聯法”,它主要以均衡理論為基礎,通過建立投入產出表和投入產出模型,量化分析旅游產業結構,定量測度出旅游產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效應。閆敏通過比照分析《1992年中國投入-產出表》,按照旅游研究的需要重新進行了行業劃分,得出中國旅游業的直接投入結構和完全投入結構,并論證在發展中國家的特定階段旅游業并非“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的觀點。戴斌、束菊萍從產業供給和產業關聯的視角,結合投入-產出表分析北京市旅游產業結構,指出該地區旅游業的前向關聯度與環向關聯度較弱,中間需求率偏低的現象。喬瑋側重于從經濟效應的基點出發,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旅游產業與其他行業以及內部各行業的關聯對上海經濟的影響。王麗、石陪基通過對甘肅省旅游業投入結構、產出結構、感應度與感應度系數等指標的分析,探討甘肅省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程度。盧璐、宋保平等運用投入結構、產業結構、中間需求等指標測度中國旅游產業,定量分析中國旅游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之間的前向關聯關系和后向關聯關系,指出在國民經濟中旅游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拉動作用大于推動作用。張吉林提出為準確衡量旅游產業與社會經濟的貢獻程度以及其產業關聯度,投入-產出理論的應用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化。馬儀亮從經濟學原理內核出發,提出強化各級旅游與統計部門的協調合作,擴大推廣旅游衛星賬號核算方法,在此基礎上調整投入產出表的流量矩陣,使投入產出數據分析更加合理和客觀。根據以往研究可知,將投入-產出分析法應用于旅游產業關聯及波及方面的研究是較為廣泛的,得到的相關結論也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然而該方法用于分析旅游產業關聯這種復雜現象,有時會由于對投入-產出方法只是單純在片面、靜態理解的基礎上的運用而致使出現一些錯誤,因而投入-產出法有待于進一步的理解和更加合理、科學地結合旅游產業結構特點進行分析和應用。
(四)旅游產業結構綜合測度研究
除運用單一的分析方法對我國或者一定地域的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分析、提出優化建議之外,部分文獻還基于產業經濟等理論運用多種方法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吳錚爭將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與產業結構的動態研究規律聯系起來,采用比較分析法、偏離-份額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從內部結構、結構效益、結構關聯性三個方面分析西安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的演化趨勢和優化現狀;黎美洋運用偏離-份額法、效益指數法、差異比較分析法及旅游產業協調發展指標等相關分析法,對四川省旅游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化進行了測算分析和驗證;王松茂、何昭麗等在對新疆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分析時運用了偏離-份額、灰色系統關聯度以及絕對集中度指標等方法;楊琴、王兆峰試圖根據產業結構與技術創新的互動機理,分析技術創新對旅游產業結構的作用,探討湖南省旅游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崔振興在產業組織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下,運用區位熵、系統熵、偏離-份額等方法量化分析陜西省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和效果;張佑印、顧靜利用區位熵、產業集中度指數和產業結構變化指數以及產業結構變化方向四個理論模型,闡明我國不同區域旅游核心產業之間的變化及差異;廖濤運用發展經濟學中分析生產力結構的定量分析法,從理論上提出旅游產業的構成比重、結構變動指數及結構生產力系數的計算方法;此外莊小麗、劉水良、張廣海、甘永萍分別在對湖北、張家界、山東、廣西的旅游產業結構分析時綜合采用了灰色關聯分析法、偏離-份額分析法、專業化指數等研究方法。綜合運用計量、產業經濟學等多種分析方法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和測評,使所得結果更加客觀和科學,更具現實指導意義。目前用于旅游產業結構定量測評分析的方法除常見的灰色關聯分析法、偏離-份額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這些基礎產業結構分析方法之外,國內學者也試圖將效益比較分析法、效益指數分析、區位熵、產業集中度指數、產業結構變化指數、生產力系數等計量方法運用到旅游產業結構的研究中,對國家、區域旅游產業結構的科學測算和評價進行了積極有 益的探討。
四、旅游產業結構優化與應用研究
(一)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旅游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是實現旅游資源要素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關鍵。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是在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中達到旅游產業之間的協調、產品供求結構的相對均衡,進而實現生產要素在部門之間的優化組合和對全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隨著旅游經濟規模擴展帶來的資源要素在旅游產業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和再配置,從而使得旅游產業部門結構出現合理化、高級化現象。旅游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旅游產業內部保持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的比例,保證旅游產業持續、協調發展,同時促使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大,保證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旅游產業結構高級化是指在旅游產業內部協調發展條件下,新興旅游景點和服務設施迅速發展,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傳統旅游產業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旅游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目前我國旅游產業優化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未能合理化,主要表現在旅游業的六大要素未能協調發展;二是未能進一步高度化,主要表現在六大要素的每一要素內部未形成完善的體系。旅游產業與國民經濟中的許多產業部門高度相關,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存在空間上的差異性,使得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較為困難。事實上,在旅游產業高級化的工程中,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和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配置”。
我國學者結合旅游經濟發展和旅游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對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討。陳仙波基于需求與供給理論的運用分析,闡述了發展中國家旅游產業結構的特征,指出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性,探索其優化模型與優化措施。郭勝、高維忠分別探討了我國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途徑、目標和措施。隨著我國各省市紛紛提出旅游產業調整與優化升級的目標,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研究表現出由國家層面向區域層面轉移的趨勢。顧朝林等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量化分析江蘇省旅游行為特征、旅游產業結構、旅游空間結構,指出江蘇省處于產業結構明顯轉型期,強調產業優化的重要性;李剛對遼寧省的旅游產業結構特征進行了分析,指出其產業結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期促進遼寧省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宋靜針對重慶市旅游產業結構具體情況,評述重慶旅游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的優化;任建華在分析河南省旅游產業結構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相應優化建議;馬勇、王迪云、吳冬霞、單珍等分別對福建、南岳旅游區、廣西、浙江等地旅游產業結構現狀及其優化政策進行了闡述。以上學者都是通過分析一定區域內旅游產業結構的現狀、確定旅游產業結構評價指標,進而得出該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對策及發展路徑。
(二)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政策
我國旅游產業結構調整仍然表現出很強的政府推動型特征,產業政策仍然是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研究認為,除了區位條件、資源基礎、開發環境等因素,產業集聚、產業融合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旅游產業區域結構優化的進程。王兆峰、楊衛書從微、中觀層面,基于演化經濟學的動態視角、系統學的耗散結構角度,構建了旅游企業與產業結構變遷過程的演化模型,提出旅游產業集群在推動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方面的作用。麻學鋒借鑒價值鏈和系統論的理論,分析旅游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與動態演化,建議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應遵循升級軌跡進行系統自適應的調整。王云龍提出旅游產業結構概念模型和運行模型,指出旅游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產業結構演進的動因。李峰認識到旅游產業融合是旅游產業結構升級演化方面的重要動力來源,探討了旅游產業融合對旅游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生延超在構建多部門經濟模型的基礎上,測度出旅游產業結構變動對旅游經濟增長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是,區域發展不均衡是我國旅游產業結構面臨的現實問題,國家政策扶持和措施實施在顯著改善旅游市場、投融資等產業發展環境的同時,地區間絕對差異的擴大仍不容忽視。以上學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動力機制、動態演進等空缺,對于今后相關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五、研究述評及展望
近年來旅游產業結構日益成為我國學術界和旅游產業管理與政府決策部門的關注焦點,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有關。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地位提升與深入發展,旅游產業發展效率和質量亟待提升,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發展方式轉型已迫在眉睫,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不斷凸顯。通過梳理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第一,研究內容日益多樣,部分領域相對不足。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呈現出理論分析、方法研究及應用對策研究等成果逐年增多的態勢。同時,研究普遍認識到當前我國旅游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性,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旅游產業的升級是旅游業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旅游產業結構的影響因素、作用機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對滯后,與我國旅游產業發展有些不吻合。第二,研究范式較為成熟,研究視角需要拓展??v觀國內研究,絕大多數采用“分析發展現狀—提出存在問題—給出優化建議”的研究范式。研究側重旅游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政府機制作用、地區發展政策措施的制定,而從旅游產業市場機制自身調節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探討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明顯不足,較少結合旅游產業集聚、城市化發展等視角進行綜合探討。第三,研究熱點相對集中,理論體系尚需完善。目前旅游產業結構研究的優化理論和方法測度主要集中在合理化和高度化兩個方面,大多借鑒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等領域較為成熟的公式或基礎理論,缺乏結合旅游產業特殊性對這些公式和方法進行的調整和改良,分析手段較單一,比較分析方法的使用較少,缺乏創新實證研究,旅游產業結構量化分析方法與理論體系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綜合看來,盡管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研究在內容、方法和理論方面取得長足的進展,但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優化仍是今后的研究重點:首先,重視旅游產業結構理論體系的構建。深入探討旅游產業結構的概念、構成要素 、劃分等基礎理論,在借鑒相關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旅游產業特性,完善旅游產業結構評價體系、評價模型與測度方法研究,還應加深對旅游產業結構水平提升的動力研究,注重將區域旅游產業結構與旅游產業集聚、產業融合、區域經濟、城市化等相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其次,重視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機理的研究。在定量研究中,旅游產業結構研究往往關注結構要素之間的關聯、產業影響和效益分析,旅游產業結構影響機制、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機理方面的研究明顯不足,對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指導價值較小,因此,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機制、優化機理將會是今后關注的重要領域。再次,重視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政策的研究。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要重視經濟效益,同時也需重視產業可持續發展、社會和環境效益,注重與其他產業的經濟關聯分析,注重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劃研究等。對旅游產業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和政府政策正確引導是避免產業結構失衡、實現產業結構合理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推動力量。區域政府應正確發揮其引導和服務職能,防止盲目干擾旅游產業發展,盡量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促使旅游市場機制發揮出調節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的主導作用。
魏巍.遼寧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研究.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0:5-6.
羅明義.旅游經濟分析:理論、方法、案例.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37-38.
王兆峰.基于產業集群的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58-63.
陳玉英.關于優化旅游產業結構的幾點認識.旅游科學,2000(1):28-30.
廖濤.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定量實證分析.商業時代,2012(17):131-132.
張輝.旅游經濟論壇.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5-8.
江世銀.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主導產業選擇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24-26.
馬波.試論旅游產業經濟學的建立.旅游學刊(基礎理論與教育???999(51):24-28.
張濤.旅游業內部支柱性行業構成辨析.旅游學刊,2003,18(40):24-29.
楊振之,陳謹.論我國旅游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9(5):30-34.
張立生.旅游業部門結構演進規律及演進模式.經濟經緯,2005(2):120-123.
馬波.中國旅游業轉型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旅游學刊,2007,22(12):12-17.
王淼.旅游業的產業結構研究—以江蘇省為例.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5(1):72-76.
陳雪瓊,任曉春.福建省旅游產業結構研究及其優化對策.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3):20-26.
蘇林寧,謝新麗.環三都澳區域旅游產業結構灰色關聯分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9):66-68
廉同輝.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旅游產業結構研究—以黃山、九華山景區為例.旅游論壇,2011,4(4):66-68.
潘景勝,王淼.上海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分析.上海大學報,1998(5):37-42
楊新軍,馬曉龍.旅游產業部門結構合理性的SSM分析.人文地理,2005(1):49-52.
汪惠萍,章錦河.黃山市旅游產業結構評價與優化分析.華東經濟管理,2007,21(1):12-15.
康傳德.青島旅游產業結構分析與優化對策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09(20):23-25
葛軍,劉家明.廣東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與競爭力的偏離-份額分析. 地理科學進展,2011,30(6):760-765.
張明磊,孟慶紅.云南旅游產業結構效益分析.中國集體經濟,2011(2下):163-164
付崗,趙愛婷.秦皇島旅游產業結構研究.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社會版),2007(4):101-105.
劉月皓,孫虎.山東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的偏離-份額分析.曲阜師范大學學報,2008,34(3):113-117.
張曉明,劉總理.基于偏離-份額法的西安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分析.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25(1):103-105.
鄭平,汪東亮.四川省旅游產業發展研究—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產業結構分析.產業觀察,2011(18):120-121
楊勇.結構變遷效應與旅游業發展潛力.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08-113.
李文靜,喬小燕.省際旅游業結構變遷中的資本生產率增長效應分析—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實證檢驗.產業經濟,2012(10):29-31.
閆敏.旅游業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旅游學刊(雙月刊),1999(5):10-15.
戴斌,束菊萍.旅游產業關聯:分析框架與北京的實證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5):7-15.
喬瑋.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旅游對上海經濟的影響.經濟地理,2006,26(12):63-66.
王麗,石培基.甘肅省旅游產業關聯及產業波及分析.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3(1):68-72.
盧璐,宋保平,等.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旅游產業關聯度分析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3):43-48.
張吉林.旅游業—一個產業化組織的過程.財貿經濟,1999(2):61-64.
馬儀亮.對旅游業幾個重要問題的經濟學分析.經濟地理,2011,31(5):852-856.
吳錚爭.西安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分析與優化研究.西安:西北大學,2004:1-5.
黎美洋.四川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分析.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6:1-3.
篇7
【關鍵詞】 秦皇島市 旅游產業 文化產業 產業融合互動 協整分析
一、引言
2009年,秦皇島市委、市政府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確立了“旅游立市”的發展戰略,提出了把秦皇島建設成為中國北方最大濱海休閑度假基地,國內最佳、國際上享有較大影響的旅游目的地的建設目標。2011年11月,《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批準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該規劃提出秦皇島市應重點發展休閑旅游、港口物流、數據產業、文化創意等服務業,將秦皇島市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濱海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作為河北沿海地區中心城市之一,秦皇島城市的發展定位確定為全國著名濱海休閑度假勝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電子信息、重型裝備、文化創意、現代物流基地,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綜合性港口城市。基于此,秦皇島市按照旅游與生態、文化有機融合的理念,提出全方位發展旅游產業,全產業融合旅游,努力構建以旅游業為中心的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思路。因此,旅游與文化的融合互動,是當前秦皇島市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隨著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發展,人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旅游與文化之間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在理論研究方面,羅明義(2009)從旅游與文化產業的屬性和特征角度,論述了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相互關系,進而提出了兩者互動發展的對策。張海燕、王忠云(2010)研究了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產業邊界及互動機制,并從價值鏈的角度分析了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過程。閻友兵、譚魯飛、張穎輝(2011)從區位、經濟、社會、行政和人力資源等方面分析了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聯動發展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者聯動發展的原則和模式。袁俊、劉建徽(2011)通過對國內外文化與旅游產業互動發展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文化產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的集中典型模式。此外,還有很多學者從特定地域角度,研究了區域旅游和文化產業融合互動的問題,如孫永龍(2010)從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的關聯性和互補性出發,以發展文化旅游為互動基礎,提出整合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作為提升甘肅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二、旅游與文化產業互動的協整分析
1、數據來源
根據旅游產業統計的實際,本文選擇1995—2011年的旅游和文化產業數據作為樣本進行協整分析,數據來源于《秦皇島統計年鑒》??紤]數據的可得性,旅游變量選擇旅游總收入指標,用L表示;文化產業變量選擇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和娛樂業增加值指標,用W表示,由于缺少2001年該項指標,本文采用均值插補。為了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本文以1995年為基期的相應年份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對旅游和文化產業的時間序列進行縮減。然后,對兩列數據取自然對數,得到旅游和文化產業的自然對數序列lnL和lnW。
2、時間序列數據平穩性檢驗
為了避免時間序列數據的虛假回歸,首先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的單位根檢驗,檢驗方法選擇ADF檢驗法。本文所用軟件為EViews7.2。
下面對lnL和lnW進行ADF檢驗,滯后期選取采用AIC 與SC準則,兩者最小時的滯后長度為滯后期。對lnL和lnW 的水平值和一階差分序列分別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原序列lnL和lnW的ADF檢驗t統計量都大于5%和10%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說明原序列存在單位根,因此為非平穩序列。原序列lnL的一階差分序列d(lnL)的ADF檢驗t統計量為-3.604447,小于顯著性水平為10%的臨界值,不能接受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說明差分序列d(lnL)在10%的顯著水平下是平穩的。原序列lnW的一階差分序列d(lnW)的ADF檢驗t統計量為-4.041758,小于顯著性水平為5%的臨界值,不能接受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說明差分序列d(lnW)在5%的顯著水平下是平穩的。由此可知,序列lnL和lnW為一階單整序列,即lnL~I(1),lnW~I(1),滿足進一步作協整分析的條件。
3、協整檢驗
為了檢驗變量lnL和lnW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選擇Engle-Granger 兩步法檢驗,即為EG檢驗。首先,做協整回歸,即用OLS法對變量lnLt和lnWt進行回歸,估計方程并計算非均衡誤差et;其次,檢驗非均衡誤差項的單整性,如果et是平穩序列,則認為變量lnL和lnW為(1,1)階協整。
對變量lnL和lnW進行最小二乘回歸,得到協整方程:
lnLt=2.0705+0.6535lnWt+et(1)
(9.8235) (8.7276)
R2=0.8355;F=76.1715;D.W.=1.5820
采用ADF檢驗法對殘差項et進行單位根檢驗,ADF檢驗的t統計量為-3.098408,小于顯著性水平為1%的臨界值-2.717511,
拒絕接受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說明回歸殘差項是平穩的。因此,可以認為變量lnL和lnW是協整的,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協整回歸結果顯示,從長期均衡看,文化產業增加值每增加1%,旅游收入將增加0.6535%。
對變量lnW和lnL進行最小二乘回歸,得到協整方程:
lnWt=-2.1997+ 1.2784 lnLt +et (2)
(-3.8684) (8.7276)
R2=0.8355;F=76.1715;D.W.=1.3825
采用ADF檢驗法對殘差項et進行單位根檢驗,ADF 檢驗的t統計量為-2.761661,小于顯著性水平為1%的臨界值-2.717511,拒絕接受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說明回歸殘差項是平穩的。因此,可以認為變量lnW和lnL是協整的,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協整回歸結果顯示,從長期均衡看,旅游收入每增加1%,文化產業增加值將增加1.2784%。
4、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由協整檢驗可知,旅游與文化產業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下面我們檢驗二者的因果關系。對變量lnL和lnW的格蘭杰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滯后2期時,對于第一個原假設,F統計量值為2.95613,相應的概率值0.0980小于10%的檢驗水平,因此可以認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lnW是引起lnL變化的格蘭杰原因;而對于第一個原假設,F統計量值為0.69407,相應的概率值0.4848大于10%的檢驗水平,因此不能拒絕原假設,可以認為lnL不是引起lnW變化的格蘭杰原因。同理,當滯后3期時,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lnL是引起lnW變化的格蘭杰原因,而lnW不是引起lnL變化的格蘭杰原因。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文化產業在滯后2期對旅游產業有影響,旅游產業在滯后3期對文化產業有影響,即文化產業的增長促進了旅游產業的增長,進而旅游產業的增長又反過來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增長。目前,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只是這種互動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三、結論與對策
1、結論
實證分析表明,秦皇島市旅游與文化產業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文化產業在滯后2期促進了旅游產業的增長,旅游產業在滯后3期拉動了文化產業的增長,初步形成了融合互動的發展局面。但是,兩者的互動還不是非常顯著,今后需要進一步提升兩者的互動水平。
2、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互動的對策
(1)加強文化資源的挖掘與研究。文化資源是旅游和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源泉,也是品牌特色的靈魂。經過歷代創造傳承,秦皇島積聚了豐富優秀的文化資源,但是這些資源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才能被開發利用,進而轉化為旅游、文化產品。因此,應該引導鼓勵對秦皇島的文化研究,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形成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研究成果,為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持。
(2)建立政產學研聯動機制。秦皇島市在“十二五”規劃剛要中提出:“深度整合旅游資源和關聯產業,全產業融合旅游、全方位體現文化、全市域優化生態。”這是站在旅游立市高度的一項長期的社會工程,要完成好這一工程,需要大力整合各方社會資源,建立包括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在內的聯動機制,為旅游、文化與生態的融合互動提供機制保障。
(3)旅游與文化延伸融合拓展新興業態。秦皇島市旅游業發展正處于加強與其他產業、與城鄉發展逐步融合,實現由觀光為主的旅游模式向以休閑度假為主的多業態模式轉型時期,目前雖然仍以“門票經濟”為主,但已經具備了產業融合的基礎。在第三產業中,文教、衛生、體育、娛樂等蘊含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并且更易于同旅游業的滲透融合,因此可以加強文教、衛生、體育、娛樂等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創新旅游和文化業態,并逐漸向其他產業拓展。這就要求秦皇島政府進一步整合旅游與各種文化資源,在原有旅游景區模式基礎上,積極培育商務會展、文化娛樂、健身養生、醫療康復、生態莊園、體育休閑、科普旅游等新型旅游業態,拓寬產業空間,提升旅游品質。
(4)旅游、文化與高科技融合創新?,F代旅游產業的升級與創新離不開高科技的支持。秦皇島市應依托數據產業基地,利用基于集群導向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模式,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旅游產業的發展拓寬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空間,反過來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改造和提升傳統的旅游產業,豐富旅游者的旅游體驗。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相互促進,帶動了創意設計、節慶會展、影視傳媒、動漫創作、網絡游戲、發行出版、演藝娛樂、文化旅游、體育健身等產業發展壯大,形成了文化產業集群。
(注:課題項目:2012年秦皇島市社會科學重點應用性課題“秦皇島市旅游與文化融合互動發展研究”(批準號:201206013)。)
【參考文獻】
[1] 羅明義:論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互動發展[J].經濟問題探索,2009(9).
[2] 張海燕、王忠云: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6(4).
[3] 閻友兵、譚魯飛、張穎輝: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聯動發展的戰略思考[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1,27(2).
[4] 袁俊、劉建徽:文化產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模式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1,27(5).
[5] 王生鵬、孫永龍:甘肅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整合戰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6] 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與建模(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8] 水:產業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旅游衛星賬戶對發展旅游業所起的促進作用:有利于發展和完善旅游統計體系;創建一個用途廣泛的數據庫;提供有關旅游的宏觀經濟總量指標,揭示旅游業的規模及其經濟重要性;給政策制定者提供關于旅游業及其社會經濟影響方面的啟示;成為許多深入分析旅游經濟方法的基礎,旨在說明建立旅游衛星賬戶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旅游衛星賬戶 旅游業
旅游衛星賬戶(又稱為旅游附屬賬戶或旅游分賬戶)是由世界旅游組織(WTO)、歐盟統計委員會(EUROSTAT)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合作開發的一種新的國際旅游統計標準、統計工具,于2000年3月得到了聯合國(UN)的正式批準。據世界旅游組織的統計,迄今為止,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發和正在開發旅游衛星賬戶。旅游衛星賬戶的開發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編寫成本很大,它甚至要求對整個旅游統計體系進行調整。建立旅游衛星賬戶對發展旅游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有利于發展和完善旅游統計體系
在旅游衛星賬戶創建之前,世界各國的旅游統計工作都面臨幾乎相同的問題。例如,有關旅游業的信息是分散的、不完整的和不協調的;各類旅游企業和行政管理部門在統計時遵循的定義和原則都有所不同;收集旅游信息的過程各國也差異很大。因此各國形成的旅游統計結果不僅在范疇上,而且在精確程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別。
而建立旅游衛星賬戶將指導各國完善自己的旅游統計體系(System of Tourism Statistics, 簡稱為STS)。2000年3月,聯合國等四方組織共同了正式文件《旅游衛星賬戶:推薦方法框架》,這份文件成為各國編織旅游衛星賬戶共同遵循的綱領性文件。這份文件的導言明確提出“旅游衛星賬戶作為一個建立過程,將指導各國發展他們自己的旅游業統計體系,其主要目的是完成旅游衛星賬戶的編制,可以將此視為這種體系的綜合體?!币虼耍凑者@個框架建成的旅游統計體系將遵循統一的概念、定義、分類和記賬原則,將包括統一的統計指標體系及統計標準體系。因為這個框架規范旅游業信息的產生、描述和數據生成的方法,并針對現場操作的技術性問題的解決、統計基礎設施的創建、結果的設計以及數據導入信息體系設定了統一的原則,所以各國的旅游統計體系就遵從了一致的標準。作為附屬賬戶,旅游衛星賬戶與基礎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相吻合,因此這個旅游統計體系就可以將旅游業和國民經濟中其他經濟活動對經濟的影響進行比較。
正因為旅游衛星賬戶使各國的旅游統計體系遵從了一致的標準,因此旅游衛星賬戶就成為了進行國際間對比旅游業經濟貢獻的一種工具。因為各國旅游衛星賬戶的表格填制遵從的是旅游業特征產品和旅游業特征活動清單的有關規定,所以它可以提供有關旅游的國際間可比的宏觀經濟總量,從而在揭示各國旅游業的規模及其經濟重要性的基礎上,很容易進行相互對比。目前,國際間旅游對經濟影響的對比,已在實施旅游衛星賬戶的國家間進行。表1所列為一些國家旅游衛星賬戶的主要結果。
創建一個用途廣泛的數據庫
建立旅游衛星賬戶重要統計意義之一在于它將創建一個用途廣泛的數據庫。建立旅游衛星賬戶的主要目的在于把關于旅游的分散信息集中到一個整合的框架中來,它可以把國民統計體系中來自需求方調查的數據和不同的供給方企業調查數據結合起來,而來自這兩方面的數據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傮w而言,旅游衛星賬戶提供了旅游者消費的詳細數據,并顯示這些消費是如何由國內供給和進口得以滿足的;它還包括關于就業、與其他生產性經濟活動的聯系和資本形成的數據;還提供旅游業分析需要的基本信息,包括經濟數據與非貨幣信息之間的聯系。具體而言,旅游衛星賬戶展示著旅游業各個方面的信息,比如:旅游消費和收入及其產品細分,按旅游者類型統計的旅游消費和收入,旅游消費和收入按地區的細分情況,總體固定資產構成以及旅游設施的占用情況,旅游的間接影響,旅游對GDP的貢獻,旅游就業情況,旅游獲得的稅收,旅游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以及諸如住宿、交通、旅行社這些重要的旅游企業對旅游總體影響的貢獻。因為這個數據庫收集了大量旅游業的微觀經濟數據,所以它對于旅游業的分析、規劃以及旅游衛星賬戶本身的發展,例如地區性旅游衛星賬戶及時性國家旅游指數的,都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旅游衛星賬戶的眾多用途之一就是用于客源營銷工作。旅游衛星帳戶使用現有數據、家庭調查、旅游者調查(包括日記法和在住宿地點、出入境地點、交通工具和主要旅游地進行的調查)、旅游企業調查、中央銀行調查和支出模型等方法來收集關于旅游者的消費信息。這些關于各類旅游者的數據對旅游企業和地方政府的營銷工作作用明顯。以波蘭1995年公布的實驗性旅游衛星賬戶為例,賬戶中計得的旅游總需求為143.28億茲羅提。將旅游消費按產品類別進行劃分的結果表明,比例最大的是交通服務(占總額的24.5%),其次是住宿服務(16.1%)和餐飲服務(13%)。衛星賬戶還顯示了不同購買群體的重要性。就交通而言,商務旅游者占了絕大部分(占總額的59.2%),其次是外國旅游者(23.2%)、國內旅游者(14.2%)、外國日游者(4%)。把所購買的產品和細分市場結合起來,得到的數據又不一樣,這就能夠說明不同旅游者群體不同的市場行為。外國旅游者花費的最大部分是交通服務,占其總花費的28.8%,而國內旅游者僅為10.6%。另外,外國旅游者和國內旅游者用于餐飲方面的花費占其總花費的比例相當接近。但住宿服務就大不相同,國內旅游者在住宿方面的花費比外國旅游者低得多,這說明探親訪友仍然是最重要的國內旅游形式。對于外國日游者而言,餐飲和汽油是其花費中比例最高的二項,二者加起來占到花費總額的89.3%。這樣,就可以得到兩個重要的結論,國內旅游者對于旅游服務部門是一個相對較小的群體,特別是住宿服務;對于入境旅游者,日游者使用旅游服務的程度非常低,其主要目的就是購物。
另外,將旅游衛星帳戶中的數據和來自其他資料來源的數據進行對比,就可以引發對一些問題的深入分析,從而幫助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
提供有關旅游的宏觀經濟總量指標
《旅游衛星賬戶:推薦方法框架》指出:旅游衛星賬戶可以提供“被視為一組衡量一個經濟體旅游業規模的相對指標:現金境內旅游消費、境內旅游消費(現金和實物)、旅游產業的增加值、旅游業增加值、旅游業國內總產值?!边@些經濟總量的指標將全面地揭示旅游業的規模及其經濟重要性。
分析旅游業對經濟的重要性,離不開確定旅游業的宏觀經濟總量。而旅游衛星帳戶的創建涉及到填制十張表。在創建之初,為了測算旅游業的宏觀經濟效益,就必須至少完成一部分表格的填制。其中表1、表2、表3和表4分別統計了入境旅游消費、國內旅游消費、出境旅游消費和境內旅游消費;表5是旅游產業和其他產業的生產賬戶;表6是按產品分列的國內供給和境內旅游消費。表6是旅游衛星賬戶的核心,在其他表格的基礎上,通過表6可計算出旅游業增加值、旅游業國內生產構成部分等指標。有了這些經濟總量指標,即用基本的貨幣量表示的概念,宏觀的經濟分析就有了基礎和技術性的關鍵支持。
以加拿大為例,1994年7月加拿大統計局了針對加拿大旅游衛星賬戶的研究成果(它采用了1988年的數據),它首次顯示了旅游業這個綜合產業的內部結構,以及構成旅游經濟活動的旅游商品和服務;首次揭示了哪些產業是由旅游支持的,哪些對旅游者的依賴性較弱。具體而言:1988年旅游消費總值為303億加元,大約相當于當年GDP的4%;旅游給各級政府上交37億加元的商品稅;按對經濟的貢獻,旅游業排在所有行業的第12位;所有的旅游GDP當中,只有75%來自于加拿大旅游部門的企業,另外25%來自旅游者購買的非旅游產品(這就啟示,要發展旅游業,旅游部門必須和其他經濟部門中的企業展開合作);旅游是一個勞動密集型部門,其勞動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所有產業每份工作平均取得的總增加值為49000加元,而旅游衛星賬戶顯示旅游全職工作取得的增加值為29000加元。旅游衛星賬戶的研究成果促使當時的新聯邦政府將旅游業確定為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關鍵行業,并將發展旅游的聯邦基金增加了5倍;還促成了政府用加拿大旅游委員會(Canadian Tourism Commission,簡稱為CTC)取代加拿大旅游局(之前,加拿大旅游局是隸屬于工業部的一個分支部門)。加拿大旅游委員會成為旅游企業與行業協會、省級政府、中央政府之間重要的旅游行政管理機構,它為促進加拿大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許多國家,人們對旅游業的看法實際上是發生了很大變化的。在中國,旅游業在改革開放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被認為是社會服務的一個方面。例如,當時的旅行社這種典型的旅游企業被看作是事業單位,其主要任務是接待,而不是以贏利為目的。但是,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它對于單個企業、地區,甚至整個國家,都成為了重要的收入來源及就業來源,這就要求運用不同的計量方法來考察它對經濟的影響和貢獻。而旅游衛星賬戶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新的統計工具,因此建立旅游衛星賬戶,揭示旅游業的經濟規模和重要性是很有意義的。
深入分析旅游經濟各種方法的基礎
旅游衛星賬戶為旅游業統計核算制定了一些必須共同遵守的原則,即所謂的“概念性框架”。這個框架“以一個經濟體內旅游所產生的產品需求與其供給之間存在的基本平衡為基礎?!彼€包括旅游業特征產品清單和旅游業特征活動清單等等。旅游衛星帳戶可以成為深入分析旅游經濟各種方法的基礎。
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旅游衛星帳戶的缺點之一就是時滯性。其研究結果往往是關于許多年以前的。因此,有些國家就研究能夠及時反映旅游業發展的方法。加拿大的國家旅游指數(National Tourism Indicators,簡稱NTI)就是這種方法。加拿大就是在旅游衛星賬戶基礎上,開發出了一個全國性和地區性的旅游指數系列。國家旅游指數最早是開發用來更加及時地提供加拿大旅游衛星賬戶一些主要估算數據,其關鍵概念都是從旅游衛星賬戶當中來的,目前已做到每年四次。旅游衛星賬戶促進了國家旅游指數的發展,使國家對旅游業進行完全徹底的統計分析和及時監測成為可能。
旅游衛星帳戶也為開發地區性旅游衛星帳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旅游衛星賬戶提供的是關于全國旅游業的數據和信息,對各地區旅游經濟政策分析的作用不是十分明顯。因此,除全國性的旅游衛星賬戶之外,政策制定者更感興趣的將會是各省、地區性旅游衛星賬戶。事實證明地理特征突出的旅游衛星賬戶有著明顯的價值。省級、地區級旅游衛星賬戶在旅游衛星帳戶的基礎上,通過對各省、地區的旅游花費、GDP和就業,來測算各省地區旅游經濟的重要性,其分析結果對和旅游相關的企業、地區性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制定旅游戰略和政策更有意義。以1996年加拿大地區性旅游衛星賬戶對安大略省的旅游經濟分析為例,安大略省的旅游業的旅游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際旅游者,國際旅游者占到旅游需求的38%,這是加拿大各省中最高的比例;旅游增加值占安大略省總國內生產總值的2.1%,就業占4.5%。這兩個指標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地區性旅游衛星賬戶就在全國性賬戶的基礎上,實現了在各地區之間比較旅游經濟貢獻的可能性,對地區旅游經濟決策和發展都能夠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篇9
關鍵詞:可拓理論;蒙特卡洛模擬;隸屬度;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潛力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3-2563-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3.04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Food Industry Cluster Based on Extensible Set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LIU Yang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food industry cluster quantitatively, a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exes including 3 second class indicators, 6 third class indicators and 14 fourth class indicators was built and the grade interval of the indicators was quantified and defined. Besides, entropy method was combined with E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the matter element evaluation model was built based on the extension theory and got the final class of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n the basis of maximum membership principle.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made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sensitivities based on Monte Carlo theory. At last, the paper set food industry cluster of Luohe city as a example to analysis and go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strengthening.
Key words: extension theory;Monte Carlo simulation;degree of membership;food industry cluster;development potential
產業集群,作為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最高效的組合方式,在促進企業整體效益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也極大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成為全球化競爭格局下的新生經濟現象[1,2]。目前,已有很多學者對產業集群進行相關研究,但是綜合各項研究文獻,大多數集中在旅游[3,4]、家電[5]和制造業[6]產業集群的研究上。食品產業作為當前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其向區域化和集群化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合理有效地對食品產業集群的發展潛力進行綜合評價,并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同樣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傳統的食品產業集群研究主要運用DEA模[7]、熵值法[8]等定性分析方法,然而,食品產業集群研究評價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影響因素較多,既獨立作用,又相互約束,僅定性評價或采取簡單方法定性評價很難全面反映該馱憂也蝗范ü程??赏丶鳛橐环N不確定數據處理領域的新方法[9],能夠實現指標定性與定量之間的轉化,并同時兼顧數據的模糊性和隨機性;蒙特卡洛模擬則是一種通過隨機模擬和統計實驗[10],對評價指標進行敏感性分析,求解數學、經濟、工程等敏感性問題的數值方法。因此,本研究將以上兩種方法結合,提出一種基于可拓集和蒙特卡洛模擬的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研究方法,在指標體系構建、等級劃分基礎上,基于可拓集計算指標所屬安全等級,并基于蒙特卡洛原理對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進行敏感性分析,對敏感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重點控制管理,促進食品產業集群的發展。
1 評價體系構建
1.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在對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潛力的內在機理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有關理論和相關文獻[11,12],關于食品產業發展潛力影響因素所出現的頻度,按照指標劃分系統性、簡明性、客觀性、實效性、可測性、指標之間盡可能避免顯見的包含關系、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結合使用等多重原則[13],本研究將食品產業發展潛力的影響因素分為內在成長潛力(Potential of internal growth,簡稱“I”)、外部擴張潛力(Potential of market extension,簡稱為“M”)和可持續發展潛力(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為“S”)三個維度。同時,在每一維度下對其進行細分,其中內在成長潛力包括產業結構和資源稟賦,外部擴張潛力包括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可持續能力包括政策支持和產業增長及收益,在三級指標的基礎上拓展出14個四級指標,通過對指標的相關性分析,最終形成了圖1所示的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
1.2 等劃分
根據指標現狀對產業集群的發展潛力進行綜合評價,并將其劃分為不同等級,以清楚識別產業集群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便于實施決策和措施。本研究根據相關文獻[14]將產業集群的發展潛力劃分為Ⅰ、Ⅱ、Ⅲ、Ⅳ 4個等級,分別對應于理想狀態、良好狀態、一般狀態和較差狀態,并經過多次計算分析,分別確定定量標度為100~90、89~70、69~50、50以下。具體等級如表1所示。
同時,在搜集數據和資料的基礎上,考慮到評價過程的可操作性和結果的可行性,將產業集群發展潛力的相關指標進行等級劃分,共A、B、C、D四個等級,并將各等級進行定量的區間劃分,具體的指標體系的分級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A級表示指標處于理想的發展狀態,B、C、D級分別表示指標發展狀態良好、一般狀態和較差狀態。
2 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潛力綜合評價
可拓學是以廣東工業大學的蔡文研究員為首的中國學者在1983年創立的,以物元為對象,以關聯函數為媒介,分析元素和集合間的可變性,通過可拓物元變換定量極端不相容問題[15]。其中,物元模型構建、關聯函數確定、權重與隸屬度計算等是其重要組成要素[16]。
2.1 物元模型構建
1)診斷標準模型構建。①確定經典域,經典域的確定是以指標的等級劃分為依據,根據可拓理論,將經典域定義如下:
3.3 敏感性分析
為了對影響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潛力的因素進一步分析,找出對產業集群發展潛力影響較為敏感的因素,增強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在基于可拓評價法對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潛力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根據蒙特卡洛模擬原理分別對其進行敏感性分析。選擇2009~2014年間的指標數據進行敏感性分析,將14個指標定義為假設單位,最終發展潛力評分值定義為預測單元,根據實際情況設定各指標的分布為三角分布,最可能取值為實際取值,最大值最小值為最可能取值的110%和90%。基于Crystal Ball軟件,定義模擬次數為1 000次對2009~2014年間的指標數據進行敏感性分析,各指標的敏感性貢獻度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到,每一年的數據中均存在一個敏感性貢獻度明顯高于其他指標的季度敏感因素,但是由于各年的情況和環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因此該敏感因素并不一致。其中2014年對c2(食品出口率)指標極度敏感,對c11(科技開發投入)的敏感性次之;2009、2011、2012年對c6(食品業全員生產率)指標季度敏感;2013年對指標c11較為敏感,對c2(食品出口率)的敏感性次之;而2010年的對c6(食品業全員生產率)和c11(科技開發投入)指標均較為敏感。從敏感性貢獻度的總體分布來看,從2009~2014年間c2(食品出口率)、c6(食品業全員生產率)和c11這三個指標對漯河市食品發展潛力的影響較為敏感。因此,在對產業集權發展潛力進行控制管理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對這三個因素進行重點控制,重點加強食品的出口率,加大國外的食品供給力度,同時提高員工的勞動生產率,從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出發增強產業集群的收益,并增加科技開發投入,鼓勵科技開發,采用新技術新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發展潛力。同時,從敏感性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每一年的敏感性因素并不一致,因此,在后期的管理評價中需針對每一年的具體市場狀況和政策環境進行分析,找出每一年的敏感性因素,并采取具體措施提高發展潛力。
4 小結
1)在綜合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基于3個二級指標、6個三級指標和14個四級指標的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克服了以往指標選取時局部性的缺陷;并將產業集群發展潛力分為理想狀態、良好狀態、一般狀態和較差狀態四個等級,并將評價指標劃分為A、B、C、D四級,并根據數據庫的分析將各等級量化,使評價結果更貼合實際。
2)提出了一種基于可拓評價和EAHP的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潛力的綜合評價方法,并以漯河市食品產業集群為例進行實例分析,驗證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得出了漯河市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潛力在逐步增強的結論。該評價方法直觀簡單、邏輯性強、可傳達性好解決了指標之間的不相容問題并使之定量化,與傳統的評價方法相比更能從變化的角度認識事物,反映評價對象的狀態。
3)根據蒙特卡洛原理,基于Crystal Ball軟件對2009~2014年間的漯河市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潛力進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食品出口率、食品業全員生產率和科技開發投入指標是對發展潛力影響較大的三個因素,在后期的管理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敏感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參考文獻:
[1] 阮建青,石 琦,張曉波.產業集群動態演化規律與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2014(12):79-91.
[2] 劉媛媛,孫 慧.資源型產業集群形成機理分析與實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1):103-111.
[3] 郭美斌.四川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思路與對策[J].企業經濟,2012(11):120-123.
[4] 于球陽.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結構模型及其測度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14-119.
[5] 劉 煒,李 郇,歐俏珊.產業集群的非正式聯系及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以順德家電產業集群為例[J].地理研究,2013(3):518-530.
[6] 劉霄泉,孫鐵山,李國平.基于局部空間統計的產業集群空間分析――以北京市制造業集群為例[J].地理科學,2012(5):530-535.
[7] 董巖輝.基于DEA模型的河南省綠色食品企業生產效率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9):2271-2274.
[8] 周會敏,帥傳敏,程 欣.中國食品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潛力的綜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5(7):48-51.
[9] 李沃源,張慶普.基于可拓方法的創意產業集群創意擴散環境評價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21):152-158,164.
[10] 魏茹生,吳建華.蒙特卡洛法在水資源工程經濟分析中的應用研究[J].管理現代化,2008(5):43-45.
[11] 黃漫宇,彭虎鋒.中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科學,2014(23):4715-4723.
[12] 王德章,趙大偉,杜會永.中國綠色食品產業結構優化與政策創新[J].中國工業經濟,2009(9):67-76.
[13] 王兆峰.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8(10):31-35.
[14] 羅 芳,馮立樂.基于潛力模型的南京都市圈城市等級劃分[J]. 華東經濟管理,2010(6):7-11.
[15] 王少偉,包騰飛,任 姣,等.改進的物元可拓模型在大壩安全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水電能源科學,2012(2):66-68.
篇10
【關鍵詞】旅游衛星賬戶 建立 問題 創新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發展,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不斷提升,準確測量旅游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便顯得越來越重要了。旅游衛星賬戶作為一種新型、權威、有效的衡量工具應運而生,成為世界旅游組織和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推選的國際標準,并成為各國政府部門制定旅游經濟發展政策的有力工具。
一、旅游衛星賬戶概念的提出及其發展
1、旅游衛星賬戶的涵義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旅游衛星賬戶核算方法一經出現就受到了世界有關經濟學家和統計學界的推崇。2000年3月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正式批準了世界旅游組織提交的《旅游附屬賬戶:建議的方法框架》(簡稱“框架”),使旅游業成為第一個擁有獲得聯合國首肯的國際性標準來測量和計量的產業。旅游衛星賬戶(TSA,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又稱為旅游附屬賬戶,是一種宏觀統計計量方法。它是以國民經濟核算為統計基礎,按照國際統一的國民賬戶的概念和分類標準,在國民經濟核算總賬戶下所單獨設立的一個子系統。通過編制這一賬戶可以把由于旅游消費而引發的國民經濟各行業中的直接和間接的旅游產出,從相關行業中分離出來單獨進行核算,從而達到在國際統一的統計框架下對旅游經濟進行全面測量和分析比較的目的。旅游衛星賬戶區別于傳統的旅游統計體系,為各旅游發展國家提供了一個國際統一標準的計量方法,不僅大大提高了旅游統計數據的可信度和區域間的可比性,還能夠準確全面地測度旅游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實現國際間的可比和對旅游業經濟影響的量化分析。
2、世界各國旅游衛星賬戶的建立情況
2001年5月,由加拿大旅游委員會、世界旅游組織(WTO)、世界旅游理事會(WTTC)和世界經合組織(OECD)主辦,在溫哥華舉行了“旅游衛星賬戶(TSA)――為良好決策提供可靠數據”的國際會議。溫哥華會議確認了TSA作為一種國際標準,用以測量一個經濟體系之內旅游對其他產業和其他經濟體系產生的直接經濟影響,承認以往開發和實施 TSA的努力遵循了多樣化的方法;承認各國可以根據各國自己的情況,在TSA標準之內對分類進行調整。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亞、西班牙、法國、新西蘭、瑞士、美國等國相繼進行了旅游衛星賬戶編制的實踐。他們以“框架”為基礎,并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補充。許多發達國家通過旅游衛星賬戶的成功編制,為制定旅游業發展政策和規劃提供了決策依據。在對旅游衛星賬戶的界限與分析中,許多國家從中受益。
二、我國旅游衛星賬戶的建立
1、創建我國旅游衛星賬戶的有利條件
由于TSA是由一些邏輯嚴密、協調一致的賬戶表式組成,所以在其建立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困難。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創建我國旅游衛星賬戶大致具備以下優勢:一是國際TSA理論和實踐的豐富經驗。國際成功的TSA理論與實踐,顯示了旅游統計與旅游核算國際化和科學化的最高水平。TSA為進行旅游經濟宏觀經濟分析和決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建立以國際化標準為基點的旅游統計與核算體系,不僅是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有效規劃和管理旅游業服務的重要手段,更是躋身國際旅游產業的重要前提。二是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多次參與世界旅游組織會議之后,國家旅游局在我國部分省市進行了研究編制旅游衛星賬戶的試點工作。在此基礎上,國家旅游局和國家統計局研究商定,于2006年正式開展了“中國國家級旅游衛星賬戶”研究編制工作。三是我國旅游統計國際化初見成效。國民經濟核算是統計體系的框架和參照點。TSA提供了建立科學的旅游統計體系的規范:在TSA框架下選取指標、定義概念和構建指標體系,統計過程應覆蓋更寬的信息范圍,提供具有國際可比性、高可信度和一致性的數據。1991年6月,世界旅游組織頒布了《關于旅游統計的建議草案》,并以《世界旅游組織和聯合國關于旅游統計的建議草案》形式作為一種國際標準在世界范圍內推廣。
2、我國建立旅游衛星賬戶的償試
我國之所以先后在廈門、秦皇島、桂林、江蘇等地區,開始建立區域旅游衛星賬戶進行試點,這主要是因為我國TSA在建立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是成本高昂,搜集旅游相關的詳細數據任務艱巨。尤其是在數據收集方面存在數據不夠全面和數據落后等問題,極度影響我國TSA的建立和賬戶數據的準確性。二是TSA所依賴的統計數據并不能經常更新,原因也在于成本高昂。三是TSA所采用的一些定義和結論形式與旅游傳統上所采用的并不一致,這就可能造成一些誤用和無用,或者無法理解和無法使用。四是我國在旅游衛星賬戶的建立上面雖然有外國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我國TSA的建立也要從本國的實際出發。
2002年9月江蘇省旅游衛星賬戶編制試點工作組完成了《江蘇旅游衛星賬戶體系構建》,較系統的提出了江蘇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的構想。2006年國家旅游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組成工作組,正式啟動國家級旅游衛星賬戶研究編制工作。2007年3月1日“中國國家級旅游衛星賬戶”項目工作組召開的匯報鑒定會,由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旅游局有關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經過長期的研究工作,以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批準的《旅游附屬賬戶:建議的方法框架》為基本原則,利用2004年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和國民經濟核算的相關資料,初步編制完成“中國國家級旅游衛星賬戶”的部分賬戶表。
三、我國的旅游衛星賬戶的優缺點及創新
1、我國旅游衛星賬戶的優點
我國TSA的建立大大拓展了旅游統計與核算的范圍,強調旅游活動的基本概念和分類及理論框架的一致性、統計指標與數據收集的同一性、旅游經濟活動與其它行業經濟活動的可比性以及國際間、地區間的可比性。TSA允許應用不同經濟理論和方法建立模型,揭示國民核算的主要經濟指標與TSA特有指標之間的關系。相比之下,原有的旅游統計與國民核算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功能。同時TSA反映了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它所確定的核算主體范圍反映了市場經濟的開放性特征。它關于基本核算單位的界定及其部門劃分的原則,反映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本經濟單位的獨立性特征。我國的TSA主要有以下優點:一是統一性,我國旅游衛星賬戶建立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之下,其概念與理論、統計指標與數據的搜集都具有統一性,澄清了過去許多存在模糊的區域。二是可比性,在旅游衛星賬戶下的旅游統計與分析數據和其他行業一樣,統一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因此,在我國內部,旅游行業可以和其他行業比較,同時世界各國采用規范的旅游衛星賬戶,也使旅游所產生的經濟影響可在不同國家間進行比較。三是綜合性,我國旅游衛星賬戶能夠全面地衡量旅游的產出效應、收入效應和就業效應等,這為今后旅游的宏觀規劃及旅游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四是靈活性,我國一旦建立起了旅游衛星賬戶,研究者就可根據需要計算旅游對某個方面的影響,比如說就業、收入等。
2、我國旅游衛星賬戶的不足
我國旅游衛星賬戶雖然已完成了初步編制,但是它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復雜性和滯后性是旅游衛星賬戶存在的最普遍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旅游衛星賬戶相對于其他旅游經濟效應分析方法來說,要復雜的多。對于我國或者一個大的城市來說,也許創建一個衛星賬戶是有益處,而對于一個較小的地區來說,旅游衛星賬戶可能過于復雜,其花費往往要大于收益。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投入產出表常常幾年才編制一次,采用過去的投入一產出表,毫無疑問,數據是具有滯后性的,隨著時間的變化,產業間的關系、生產與消費等都會產生變化,這會影響旅游衛星賬戶的效果。不過從短期來看,問題不大,如果用于長期的預測,肯定有相當程度的偏差。
3、我國旅游衛星賬戶建立的障礙
一是旅游前后的支出難以全部涵蓋到賬戶中。目前,我國旅游衛星賬戶側重于旅游期間的支出。然而,旅游前后往往也會發生與旅行相關的花費。二是耐用消費品往往被忽視。主要是單用車輛和購買第二住宅或別墅。如何處理個人資本或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三是術語和概念有時難以掌握。TSA本身是一份面向技術人員閱讀的報告,報告本身的寫作無懈可擊。然而,對一般讀者而言,其中的一些概念和術語則難以理解。四是TSA中的一些數據之大出乎意料。這主要包括某些行業或就業人數的相對數量水平往往招致異議。五是TSA不提供有關特定市場的數據。盡管TSA包括需求和供應兩方的數據,但是它并不提供任何有關具體市場或消費者群體的規?;蚱渌卣鞯男畔?六是數據往往過于概括難以應用。TSA表格中的數據往往局限于國家級的水平和總量。產業分析者認為他們需要分解到省級或更小地區的信息,但是這種分解水平,超出了我國旅游相關的現有商業調查的能力。
4、我國旅游衛星賬戶的創新
為了充分地交流已有成果,將TSA的影響擴展至我國整個旅游業,我國旅游衛星賬戶在與各國交流中應采取新的措施。首先,要求參與開發TSA的國家旅游辦公室,應使用非技術語言編寫一系列有關行業具體事實的表式,從而為各個行業提供匯總的統計數據。其次,每一個事實數據表示的內容和格式可以與相關行業的代表協商確定,通過協會自己的郵件列表分發給相關人員。同時未來版本的衛星賬戶應當包括更細致的行業分類,尤其是對景點。
我國現有的旅游衛星賬戶中的基本框架,應當與時俱進,把一些新發展的旅游消費信息也加入到TSA賬戶中。另一方面,針對TSA的信息滯后性缺點,應對TSA中的數據及時更新與。
【參考文獻】
[l] 郭魯芳:旅游經濟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2] Stephen ?J? Smith:Tourism Economic[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10).
[3] 吳珍:測量旅游經濟效應的新工具一旅游衛星賬戶[J].統計與決策,2002(8).
[4] 高書軍:海洋旅游理論解析與方法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4.
[5] 任佳燕、張海燕:旅游活動測量與TSA方法[J].中國統計,2001(8).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消費行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