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碩士專業方向范文

時間:2024-01-02 17:43: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計算機碩士專業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計算機碩士專業方向

篇1

[關鍵詞]全日制 工程碩士 實踐環節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3-0041-02

一、前言

工程碩士教育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一種類型,是工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過程的核心是專業實踐。本文首先介紹本單位培養目標及學位項目案例,然后介紹我校特點及專業實踐環節的現有問題,重點研究專業實踐環節培養模式和具體實施方法。通過專業實踐相關問題研究,總結本單位在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可借鑒的經驗,研究其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作用,有效服務于后續研究生的培養和教育工作,為國家特殊需求的人才項目培養高質量人才。

二、我校工程碩士生源特點及培養目標

大連民族學院是國家民委直屬的六所高校之一,也是東北地區和東部沿海城市唯一一所以工科為主的民族院校。學校本科教育面向全國絕大多數省份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少數民族學生比例達到65%以上。本科學生的入學成績分數差別較大,生源質量參差不齊。[1]由于我校工程碩士教育招生時間較晚,招生影響力小,本科生源又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這導致我校工程碩士生源有如下特征。

一是生源本科專業多元化。我校招收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部分是從機械、電子專業轉到計算機領域學習的,其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與計算機專業學生差別很大。二是學生本身素質區分度大。有的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強,有的學生理論能力強,動手能力相對較弱,教學進度很難同步。

目前我校計算機技術領域工程碩士培養目標為:1. 本領域培養掌握計算機技術領域相關理論知識、具有較強解決計算機技術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計算機技術領域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本領域培養的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應有較強的知識獲取、遷移和應用能力,具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具備獨立擔負計算機應用工程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職業素質。2.在國家特殊需求背景下,作為一名合格的計算機技術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既要符合國家特殊的戰略需求,又要符合國家和企業對計算機技術人才的現實需求,要能夠成為企業所需要的高層次的計算機技術人才。

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應該注重拓寬專業口徑,突出工程特色,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增強學生市場競爭能力。[2]因此,根據我校工程碩士學生的特點,因地制宜,構建適合民族院校的“國家特需”人才培養模式以及與之匹配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專業實踐環節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專業實踐環節培養模式研究

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過程的核心是專業實踐,實踐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重要環節。[3]在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我校特別強調“實踐教學是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環節”,同時“鼓勵工程碩士研究生到企業實習,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工程碩士研究生在學習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實踐學習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強調“不參加企業實踐或企業實踐考核未通過,不得申請畢業和學位論文答辯?!?/p>

(一)專業實踐教學的形式

目前我校完成專業實踐教學的企業有三種來源: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導師推薦的合作企業、學生自己聯系的企業。通過比較三種模式的優缺點,我校目前實施方式以前兩種企業為主。校企聯合培養基地與學校簽訂合作協議,管理和考核等體制明確到位,可接納相對較多的學生,有利于學校管理和導師指導。但實踐實訓基地的培養方向和實訓內容相對固定,無法滿足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需要,而且研發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拓展。到導師推薦的合作企業中實踐,首先能夠保證學生實踐內容和導師研究方向保持一致,學生可以從學校的學習內容直接過渡到實踐內容中,時間成本小,而且導師對整個實踐過程可以把控到位。但這種形式接納的學生人數較少,而且導師很難保證每年都有和企業合作的項目,長效機制很難保證。學生自己聯系企業實踐,是目前本科學生實習采用的常用方式,學生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和企業。但這種形式,實踐內容無法保證專業貼合度,導師無法保證指導,很難達到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5]

(二)我校專業實踐具體實施方式

在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我校采取集中與分段相結合的、分層次分階段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方式。根據我校研究生特點,在基礎知識理論的學習方面,我校采取如下方案:不同專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已有基礎進行某方向課程的免修,同時投入更多精力到其弱勢課程。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校內導師也根據學生不同基礎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教學工作。

篇2

就業方向:該專業畢業生具有寬領域工程技術適應性,就業面很廣,就業率高,畢業生實踐能力強,工作上手快,可以在電子信息類的相關企業中,從事電子產品的生產、經營與技術管理和開發工作。主要面向電子產品與設備的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從事各種電子產品與設備的裝配、調試、檢測、應用及維修技術工作,還可以到一些企事業單位一些機電設備、通信設備及計算機控制等設備的安全運行及維護管理工作。

2、地球物理學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堅實的數理基礎和較系統的地球物理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教學、研究能力,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蛳嚓P的技術和行政部門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就業方向:從事地質類專業勘查,以科研工作為主要方向,通過各種地球物理方法從事地質研究。預測自然災害。從事工程探測類,通過地球物理方法,探測工程、建筑進行水文工程地質、城市環境與建筑基礎以及地下管線鋪設情況的勘查等。做相應的地球物理軟件程序設計,地球物理儀器開發等工作。其他工程應用。

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地、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的高級專門科學技術人才。

就業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發展路線基本上有兩條路線:第一類路線,純技術路線。第二類路線,由技術轉型為管理。這種轉型尤為常見于計算機行業,比方說編寫程序,是一項腦力勞動強度非常大的工作。就業要求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大學生應該儲備的知識。

4、化學類專業,培養要求: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化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受到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訓練,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應用研究及科技管理的能力。

就業前景:化學專業為學生提供化學知識方面的職業才能,同時,還開設包括數學、物理和生物在內的輔的課程。除了使學生掌握具體科學基礎知識外,該專業還培養學生具有判斷力的思維、試驗技術、解釋觀察以及清晰表達思維等能力。打算從事化學職業的學生將樂于獨立工作。他們將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科學和數學天賦,有用自己雙手勞動,使用技術材料和操作實驗的靈巧性。堅韌、耐心、好奇心、獨立、創造力和關心細節是職業化學家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

5、理科試驗班專業,核心課程:數學分析、高等代數、數學與信息科學概論、程序設計、程序設計實踐、數據結構、普通物理、操作系統、概率論、計算機組成原理、數理統計等共同基礎課。

篇3

關鍵詞:工程碩士;開放式教學;課程組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針對這個目標,其教學實施應著重體現出以下兩個差異性:

(1) 軟件工程學科領域和計算機學科領域間專業設置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應能夠很好地體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2) 工程碩士課程和軟件學院本科課程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應能夠很好地體現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目的。

目前國內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學科和傳統的計算機科學學科在課程設置上差異還不顯著,工程碩士的培養方案中甚至部分課程只是本科階段的重復。雖然大都開始強調學生的軟件項目實踐,但普遍缺乏過程管理。本文在對IEEE的軟件工程知識體系進行深入學習的基礎上,針對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碩士提出了實現開放式教學體系的教學改革方案。

2軟件工程知識體系

2004版SWEBOK將整個軟件工程知識體系分為11個知識領域(Knowledge Area,KA),其中前5個知識領域是按軟件開發的生命期諸階段排列的,即軟件需求、軟件設計、軟件構造、軟件測試和軟件維護;后6個知識領域是軟件開發中的支撐性或者輔的方面,可能覆蓋軟件開發的多個階段,包括軟件配置管理、軟件工程管理、軟件工程過程、軟件工程工具與方法、軟件質量、相關學科知識領域。這些知識領域SWEBOK并沒有重新系統規定,而是直接套用已經成型的各領域知識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疊和不匹配。

在SWEBOK的基礎上,IEEE與ACM又共同擬定了CCSE。其中的核心部分是軟件工程教育知識(SEEK)。SEEK由十個知識領域組成,包括:計算機基礎(CMP)、數學和工程學基礎(FND)、職業實踐(PRF)、軟件建模與分析(MAA)、軟件設計(DES)、軟件驗證(VAV)、軟件演化(EVL)、軟件過程(PRO)、軟件質量(QUA)、軟件管理(MGT)。

可以看出,SEEK和SWEBOK基本內容是相近的。總的來說,二者都是包含了軟件工程核心類的知識領域、基礎類或前導類的知識領域,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

3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狀況

目前國內關于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論文很多,如翁敬農、劉云等在軟件學院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容與規劃中提出了“一個目標”、“兩種途徑”、“三大環節”、以及“四級臺階”的具體步驟。王移芝、林艷琴提出基于“兩段教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體系框架。謝芳清、閆大順提出了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王浩、胡學鋼等提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研究與建設。王志英以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例,提出實踐是綜合能力培養的基礎,并以此構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董瑋、邱建華等以專業課“程序設計基礎(C語言)”為例給出了建設實踐教學體系的實踐探索。然而目前還沒有檢索到專門研究軟件學院工程碩士教學改革的論文。無論是從傳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與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區別,還是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區別來看,針對軟件學院工程碩士的教學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也是迫切的。

4工程碩士的課程體系設計策略

我們以IEEE SWEBOK和CC2004SE的知識體系為主體,結合中國軟件產業以及本院的具體實際情況,設計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作為我院工程碩士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實施的依據。以SEEK為基礎,我們對軟件工程的課程設置進行規劃。整個課程設置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導論性課程、軟件工程核心課程和其他課程。如圖1所示,該知識體系定義了7個知識體系子類。計算機基礎和數學和工程學基礎屬于導論性課程、其他課程包含了職業實踐、領域課程、軟件工具、工程實踐等四個子類。

其中計算機基礎定義了軟件工程作為計算學科所必需包含的計算科學基礎以支持軟件產品的設計與建設;數學與工程學基礎提供了軟件產品獲得所需屬性的理論和科學基礎;職業實踐則聚焦于軟件工程師以職業行為從事軟件工程實踐所必需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軟件工程核心課程應該包含軟件開發生命周期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識領域;領域課程包含了對于某個特定領域軟件工程師應該接受的特定教育或經驗;軟件工具定義了從事軟件工作所必需掌握的當前主流工具與軟件產品等;工程實踐則是學生使用所學到的知識從事實際開發活動,提供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

對于工程碩士來說,大部分同學經過計算機本科專業的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計算機基礎以及數學與工程學基礎,因此目前其課程體系建設如圖2所示,重點是完成軟件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并結合IT界的最新技術趨勢設計相關領域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如何設計軟件工程的核心課程,并指導學生熟練掌握相應的軟件工具,強化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

5工程碩士開放式教學體系建設

對于如何設計軟件工程的核心課程,我們的主要思路是打破原先各子知識體系間的界線,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工程實踐,引入課程組的概念,實現一個完整的開放式教學體系。如圖3所示,整個開放式學習體系包含三個部分:

(1) 設計課程組:在理論環節采用課程組的概念,集中講授較高層次的、符合碩士生水平的軟件工程的某些重要環節;

(2) 開設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教學中采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或LBD)理念,由指導教師講述軟件工具的具體操作過程,同學實際動手學習;

(3) 強化工程實踐:在工程實踐中由學生自主選題,并將LBD中講述的工具在項目整個生命周期中貫穿使用。

5.1設計 課程組

目前我院開設的高級軟件工程和本科的軟件工程課程內容并沒有太大差別,對于軟件工程的各個環節面面俱到,但又都比較淺顯,對于工程碩士的培養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我們設計了軟件工程課程組的理念,初步設計了以下課程:

(1)“軟件開發管理”(Manag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2)“軟件系統架構”(Architectures for Software Systems)

第一門課程主要針對以后立志從事軟件工程管理方向的同學,課程針對IT項目集中闡述如何實現風險、資金、工期等各方面的管理;第二門課程主要針對以后立志從事軟件高級開發方向的同學,課程主要講述復雜軟件系統架構層上的設計,介紹目前通用的軟件系統結構、設計技術以及實現這些結構的模型、表述方法等。這兩門課程對于軟件工程碩士應該至少必修一門。除了這兩門課程,其他軟件工程類的課程包括了設計模式、軟件測試、語言類課程如J2EE、.NET等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修。

5.2開設實踐教學

針對該課程組,我們開設了實踐教學環節,采用做中學理念,由指導教師(可以由助教擔任)根據事先確定的主題,選用具體工具講述如何使用該工具完成項目開發的某具體環節,工具涵蓋了項目管理、架構設計文檔化以及測試等軟件項目開發的主要方面。

對于軟件工具的選擇,有兩種思路。一種方法是對軟件工程的不同環節分別選擇不同工具,例如項目管理選Project、開發文檔化選Rational、測試再選別的工具這樣來做,但結構分散,不利于整體化考慮。另一種是采用套件,完成項目開發全程的所有操作,目前我們選擇了兩種套件,一是微軟的VSTS,該套件和微軟的Visual Studio開發平臺綁定,適合學習.net開發框架的同學;另一種是IBM的RSA,該套件和Eclipse開發平臺綁定,適合選擇開源J2EE開發框架的同學。

5.3強化工程實踐

大多數的軟件學院目前都開設了專門的工程實踐環節,但實際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因此我們將工程實踐環節也納入到開放式學習體系中,以前面所說的理論以及實踐教學環節來指導學生更好地高質量完成整個工程實踐。

從教學方法上,工程實踐應盡可能地貼近現實項目,除了常見的軟件工程文檔,我們還要求學生提交過程管理類文檔(軟件開發合同、會議記錄、工作日程記錄、合同執行報告:財務報告和開發過程報告、個人總結、小組總結等)。

從技術上,學生可以自由選題,也可參考工程實踐題庫中的選題。選題涉及所有領域課程包含的內容。要求學生必須采用實踐教學環節中介紹的工具全程介入項目開發的各個階段。學院設立專門的工程實踐網站提供學生選題及交流,以及指導教師的監督。

從教學形式上,則注重如何實現應用型軟件人才的核心能力分析與培養,要求學生運用職業實踐子知識體系中的相應內容,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通過學生的開題演講、采用各種工具完成相應的項目文檔、結題答辯等環節來實現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從實踐效果評價上,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的成績考核方法、管理考核信息、分析考核結果、評價教學質量等措施,實現完整的考核體系。

6結論

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在學科教育與培養面向市場需求的人才方面有著事實上的矛盾。軟件學院現有的實踐教學體系存在著專業課程設置定位不準確、課程實驗師資不足、實驗教學內容質量不高、實驗指導和管理落后等問題。根據軟件工程專業教學所面臨的挑戰,在充分調研IEEE SWEBOK和CC2004SE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針對軟件學院的工程碩士,我們提出了軟件工程碩士開放式教學體系的建設,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工程實踐,引入課程組的概念,制定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開放式實踐教學實施計劃。

參考文獻 :

[1]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EB/OL]. [2004-08-25]. /ccse/SE2004Volume.pdf.

[2] 翁敬農,劉云. 北航軟件學院本科生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07(11).

[3] 王移芝,林艷琴.“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 實踐教學,2008(8).

[4] 謝芳清,閆大順. 計算機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 中國科技信息,2008(9).

[5] 王浩,胡學鋼,侯,等.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建設[J]. 計算機教育,2007(11).

篇4

首先從社會需求來看,據人事部人才網的統計數據顯示,2001~2007年,全國各個地區對人才需求的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計算機人才(季)供需情況

年度

求職數量

招聘數量

供需比

2001

9.9

6.9

1.43

2002

31.6

14

2.26

2003

57.1

20.6

2.77

2004

31.6

25.9

1.22

2005

76.9

34.7

2.21

2006

75.3

33.2

2.27

2007

90.9

39.

02.33

由表1可以看出,計算機專業需求和供應的比例關系為1:2.5左右,供求大致平衡。供和求都在前三名,大部分排名第一。

第二,從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的角度來看,大眾化教育是國際教育的總趨勢。根據國際通用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臨界指標(毛入學率達到15%以上)顯示,各國數據分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以上和15%以下兩組(分別簡稱為A類國家和B類國家)。

1995年,A類國家為68個,其中超過35%的國家為29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芬蘭、新西蘭、挪威和韓國等7個國家超過了50%。

B類國家為50個,其中低于8%的國家有34個。近25年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增幅均較為顯著,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2 1950-1995年部分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年均遞增率

國別

1950年

1995年

2007 年

均遞增率(%)

美國

2

081.8

0.03

日本

2.95

40.9

0.06

英國

3

26.9

43

0.05

法國

5.3

51

0.05

德國

3.93

41.1

0.05

意大利

5.78

41.4

0.04

韓國

0.8

60.3

0.10

中國

0.31

6.86

23

0.07

由表2可以看出,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950年達到0.31%,1995年達到6.86%,2007年達到23%。

2007年,我校組織團隊到英國大學考察大學教育,當時英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3%。通過跟專家教師的交流我們了解到,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他們也曾遇到過,如學生人數的增加與相關資源的矛盾等。如表3所示,從教育指標和國家人均GDP產值對照可以看出,發達國家人均入學率是持續增長的。

表3 教育指標和國家人均GDP產值對照

2000/01年國際數據

人均GDP (美元) 大學毛入學率(%)

全世界平均

512

022

高收入國家

2651

062

中上收入國家

455

026

中等收入國家合計

186

017

中下收入國家

123

015

中下收入國家

123

015

中國(2006年)

2055

22

估計中國國際排序

約1

00

以社會進步來看,入學率的增長是一個重要的趨勢或指標。教育部長周濟在2005年“亞洲教育北京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我國還將繼續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到2020年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的目標。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我國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5%。從國家需求和教育目標來看,入學率要持續增長,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人口當年入學率在降低。因此,我們應該好好考量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出優秀的人才培養戰略。

培養人才應和國家的科技計劃緊密結合。2006年,國家制訂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對我國的科技計劃具有重要作用。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10年后是國家科技計劃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批人,能否滿足國家需求,對我們來說是重要挑戰?!毒V要》給出了國家創新體系,即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建設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建設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綱要》中設立了11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68項優先主題;16個重大專項;8個技術領域的27項前沿技術;18個基礎科學問題;4個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其中有關信息產業的重點領域及優先主題包括現代服務業信息支撐技術及大型應用軟件;下一代網絡關鍵技術與服務;高效能可信計算機;傳感器網絡及智能信息處理;數字媒體內容平臺;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顯示;面向核心應用的信息安全幾大項。前沿技術包括智能感知技術;自組織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主要是支撐信息技術發展的科學基礎,包括重點研究新算法與軟件基礎理論;虛擬計算環境的機理;人機交互理論;海量信息處理及知識挖掘的理論與方法;網絡安全與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理論等。

考慮到我們培養的人才最終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要制定計算機專業規范與專業認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將計算機學科分為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信息技術四大領域;計算機專業認證的學校有山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規范計算機教學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提出了很多問題。如計算機專業認證分為四個方向,即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信息技術,高校認為雖然定了各個方向的指標體系,但如何實現這些指標體系是高校結合自身特點確定的。企業也有專家參加專業認證,如ISO9000的專業認證也有一系列指標,達到就可以通過,沒達到就無法通過,因此這里有很多挑戰性的問題。比如在這四個方向中,計算機科學對同一門課的知識體系規定是不相同的,如操作系統課程就可以選擇三個方向,一個學校很難把一門操作系統課程按照三個不同方向進行講授。但如果不這樣講授,高校和企業的認證標準就會出現不吻合的現象。

下面介紹計算機專業學科的布局情況,全國普通高校開設計算機專業的數量是(按省市劃分):

江蘇(114)

廣東(101)

山東(99)

湖南(93)

河北(87)

湖北(85)

河南(83)

安徽(81)

北京(78)

遼寧(76)

陜西(72)

上海(69)

四川(68)

浙江(67)

江西(67)

黑龍江(62)

山西(59)

福建(53)

廣西(51)

吉林(44)

云南(44)

天津(42)

重慶(36)

貴州(34)

內蒙古(33)

甘肅(33)

新疆(30)

海南(15)

寧夏(13)

青海(11)

(4)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學分布極不均衡。

另外,我們還對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分布的情況做了統計。

學科分布情況是:

重點一級學科(7)

國家重點學科(27)

一級學科博士點授予權(25)

計算機系統結構博士點授予權(29)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博士點授予權(37)

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點授予權(63)

專業分布情況是:

計算機專業(771)

一級學科碩士點授予權(116)

計算機系統結構碩士點授予權(119)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碩士點授予權(184)

計算機應用技術碩士點授予權(314)

在此基礎上,又對具體情況進行了詳細統計(按省市劃分)。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及博士點的情況如下:

一級學科的分布情況是:

北京(6)

上海(3)

江蘇(2)

湖北(2)

四川(2)

陜西(2)

遼寧(1)

吉林(1)

黑龍江(1)

浙江(1)

安徽(1)

山東(1)

湖南(1)

重慶(1)

廣東(0)

廣西(0)

海南(0)

福建(0)

天津(0)

河北(0)

山西(0)

內蒙古(0)

江西(0)

河南(0)

貴州(0)

云南(0)

甘肅(0)

青海(0)

寧夏(0)

新疆(0)

(0)

博士點的分布情況是:

北京(26)

陜西(13)

上海(12)

江蘇(12)

四川(7)

湖北(7)

遼寧(6)

湖南(6)

黑龍江(5)

浙江(5)

安徽(5)

山東(5)

吉林(3)

河南(3)

廣東(3)

重慶(3)

天津(2)

山西(2)

河北(1)

內蒙古(1)

貴州(1)

新疆(1)

福建(0)

江西(0)

廣西(0)

海南(0)

云南(0)

甘肅(0)

青海(0)

寧夏(0)

(0)

從數據可以看出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碩士點及碩士點的分布情況如下(按省市劃分)。

一級學科的分布情況是:

北京(20)

陜西(12)

江蘇(9)

浙江(9)

山東(7)

上海(7)

重慶(6)

湖南(5)

四川(5)

遼寧(5)

湖北(5)

黑龍江(4)

天津(4)

廣東(4)

河北(4)

山西(3)

安徽(3)

甘肅(3)

吉林(2)

福建(2)

江西(2)

河南(2)

云南(2)

內蒙古(1)

廣西(1)

新疆(1)

貴州(1)

海南(0)

青海(0)

寧夏(0)

(0)

碩士點的分布情況是:

北京(88)

陜西(51)

江蘇(43)

遼寧(37)

山東(35)

上海(29)

湖北(27)

浙江(25)

湖南(23)

河北(22)

黑龍江(21)

河南(21)

廣東(21)

重慶(21)

四川(21)

安徽(18)

江西(17)

天津(15)

吉林(14)

甘肅(13)

山西(13)

福建(10)

廣西(10)

云南(8)

內蒙古(7)

貴州(5)

寧夏(2)

新疆(2)

海南(1)

青海(0)

(0)

從數據可以看出分布是極度不均衡的。

因此人才培養面臨挑戰與機遇。

第一個挑戰,社會認知問題。高思在《提高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的重大舉措》一文中指出,“實施‘質量工程’,是提高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發揮高等教育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關鍵作用的要求。然而,高校辦學條件不足、教師隊伍水平不高、教育觀念落后、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過死的局面,正在削弱著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應有的支撐作用,影響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p>

第二,高校為國家培養人才承擔了責任,計算機技術發展快,高等教育入學比例持續提升,社會需求多樣性,國家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要求高校承擔更多的責任。

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很多機遇,教育部的質量工程和專業認證為本科生培養創造了好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北航也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這些工作也付出了相當的艱辛和努力。

北航是研究型大學,北航計算機學院也是研究型學院,在學科上有很大優勢。我校學科建設的任務是凝煉研究方向、匯聚學術隊伍、構筑學科基地。但學科優勢與人才培養并非等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發揮優勢學科作用,如何將優勢學科真正用在人才培養上,是一個挑戰性的問題。

我校的李未校長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強化基礎、突出實踐、重在素質、面向創新”。

計算機學院將本科生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科技研究型人才。科技研究型人才就是擁有科學型與工程型相結合的素質、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強烈的創新意識,具有正確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良好組織能力的人才。而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就是把學科優勢變成人才培養優勢,在此過程中建好人才培養的三個環境,即教學環境、實踐環境和科研環境,深化優勢學科在人才培養環境建設中的核心作用。

我們的基本做法是:

1.強化基礎,建設6門校級核心基礎課和10門核心專業基礎課

李校長提出大學生的教育要分二個階段強化基礎性教育,其一是通識素質教育,重點在大學一、二年級進行;其二是專業素質教育,重點在大學三、四年級進行;學校建設六門校級核心基礎課程,即數學分析(272學時)、高等代數(112學時)、基礎物理(206學時)、大學英語、大學語文、工程訓練(程序設計);學院建設8-10門核心專業基礎課;學院作為首批試點,選擇了離散數學、數字邏輯、計算機組成原理、數據結構、編譯原理、操作系統、軟件工程、計算機圖形學、數據庫原理和計算機網絡作為計算機專業核心基礎課。

2.學科梯隊作為課程群和核心課程主體

學院在學校最早完成了所有教授上本科課程的任務,進而組建了學科責任教授、學術帶頭人負責的5個課程群。課程群教授負責整合課程體系結構,組織設計課程及實驗內容等,形成教學與實驗教學有機銜接,促進了新知識、新技術及時進入課堂。

學科責任教授組織教學與實驗體系設計與建設,使得教學實驗體系能夠按學科方向建設;按本科生與研究生實驗統籌規劃,使得本科生與研究生實驗打通,并有機銜接,為優秀的本科生提供更深入的實驗內容。

3.以建設精品課程為驅動力,建設核心課程

精品課程建設是教學一項重要工作,我們現有校級精品課程8門,北京市精品課程2門,國家精品課程2門。

2008年,《計算機概論與倫理》和《編譯技術》獲得國家精品課程。熊璋教授是學科責任教授,他首先將計算機倫理引入本科計算機教學,教學效果非常好,是學生最喜愛的教師之一。

張莉教授是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二級課題負責人,她負責的《編譯技術》課程注重團隊建設,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

4.突出實踐,強化計算機專業教學實驗中心建設

學院教學實驗中心已經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堅實的學科基礎、擁有先進的實驗體系和一流的實驗環境的實驗教學基地和工程創新能力培育基地,2006年獲得首批計算機專業國家教學示范中心。

學院除教學實驗中心的專任實驗教師參與實驗體系建設外,另有20多名非實驗中心的教師參與到實驗體系的建設與實驗教學過程中。

實驗教學體系結構上分為學科基礎實驗平臺、一級學科實驗平臺和二級學科實驗平臺三個層次。

在實驗教學體系建設過程中,實驗中心堅持本研一體化建設。

堅持教學實驗室與國際企業合作。

實驗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北航計算機學院實驗體系結構

5.以計算機系統系列課程為突破口,實現核心理論基礎課程與工程實驗課程相結合

對數理邏輯、數字邏輯、計算機組成原理、編譯原理與技術、操作系統進行統一一體的研究?,F在的教材基本上自成一體,課程之間相對獨立,缺乏有效的銜接,各門課程知識自成體系,冗余性較為突出,學生難以建立計算機系統整體概念。我們通過MIPS指令系統建立環境,使本科生能夠設計實現一個功能型計算機、一個編譯系統、一個操作系統,最終實現一個相對完整的計算機系統。

具體做法是,用數理邏輯建立邏輯描述的方法和能力,包括布爾邏輯及其變換、真值表的邏輯表示以及邏輯范式表示。這樣就可以應用數字邏輯知識,基于MIPS指令集,實現基本部件,設計寄存器、加法器、移位器、控制器、多路選擇器、計數器、比較器。有了基本部件,就可以應用組成原理知識,將基本部件搭建起來,形成數據通路,進行實驗。在此基礎上,學生實現編譯,實現操作系統。這樣可以使課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解決了核心課程與方向核心課程的合理有效劃分;為解決工科類研究型學院實現計算機專業認證提出的四個方向知識體系教學;為實踐科學型和工程型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的教學課程與實驗課程體系提供了一種成功的經驗。

6.以企業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了解企業技術創新環境

本科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建立學生社會實習基地,使學生了解社會需求,參與社會技術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每年的45%的專業實習、5%~10%的畢業設計在企業進行。

另外,我校著眼創新能力與素質培養的科研環境建設,具體做法是:

1.將重點實驗室作為學術梯隊的基地

我校擁有軟件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信網絡計算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實驗室、先進計算機應用技術教育部工程中心、北京市先進網絡技術重點實驗室等重點實驗室以及中德軟件技術研究所、軟件所和計算機系統結構研究所等單位。90%以上的教師與實驗室是緊耦合的合作關系。

2.以重點實驗室等科研環境為基地,培養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能力與素質

以重點實驗室為主要培養基地,發揮重點實驗室的主導作用,為本科生感悟科技探索、研究和創新提供了實踐環境。

通過本科生參與學術討論,培養學生有效的交流能力;通過團隊合作,培養學生能夠較好地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通過科研實踐,培養學生的專業自信心及對計算機專業的熱愛,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并具備渴望解決問題的愿望和自驅力。

將重點實驗室科研環境轉化為教學實驗環境。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在“985”工程和科技部實驗室基金的支持下建立了良好的實驗研究環境,虛擬現實技術課程實踐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開設實驗課程,包括演示驗證、典型系統開發和創新實驗三個不同層次。

發揮重點實驗室的主導作用,將其作為科學型與工程型教學實踐的重要基地。近三年來,我院進入科研實驗室的本科生達到90%以上,其中有55%的專業實習在科研實驗室完成,承擔了90%以上的本科畢業設計任務。

3.以重點實驗室為國際學術交流的窗口,使直接感悟國際學術前沿

重點實驗室成為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窗口,與英國劍橋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利茲大學與愛丁堡大學,美國MIT、芝加哥大學與伊利諾斯理工學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德國洪堡大學,澳大利亞Monash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重點實驗室邀請國際著名專家、教授訪問,如邀請“圖靈獎”獲得者Robin Milner教授、“萊布尼茲獎”和“祖思獎”獲得者Hotz教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Gordon Plotkin教授、英國eScience首席科學家Tony Hey、美國阿貢實驗室Ian Foster教授、荷蘭科學院院士Barendregt教授來華訪問交流。

篇5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 電路 就業 學習

一、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習內容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主要是學習基本電路知識,并掌握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等方法。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第一,要有堅實的數學知識,同時對物理學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電學方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需要學習很多電路知識、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計算機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課程。學習電子信息工程還需要自己動手設計,加入一些電路,基于計算機進行實驗,對操作能力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例如,自己連接傳感器的電路,通過計算機建立小型通信系統,還會參觀一些大公司的電子和信息處理設備,理解手機信號、有線電視是如何傳輸的等等,并能有機會在老師指導下參與大的工程設計。學習電子信息工程,要求學生喜歡思考問題,善于動腦筋發現問題。

隨著社會不斷的信息化,大多數行業需要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員,工資是非常高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設計、應用開發和技術管理等。例如,做電子工程師,設計和開發一些電子和通訊設備,做軟件工程師,設計和開發各種相關軟件和硬件;做項目主管,策劃一些大的系統,這就要求有充足的經驗和知識,還可以繼續學習成為教師,從事科研,等。中國IT行業開始了將近十年,很年輕。人們總是高度關注新鮮事物,關注新朝陽產業。正是因為這一原因,計算機專業迅速成為高校的熱門專業,很多同學為了能踏入電子信息工程領域而擠破了頭,努力向這一目標奮進,有些人出于興趣,有些是為了謀生而掌握一項技能,還有的是希望在未來能夠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習目標

與前幾年計算機專業的火爆相比,近年來,人們對這個專業的選擇趨于一個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學生和父母考慮更多的是一種基于更有利于個人長遠自我發展的出發點,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必須在畢業前掌握下列知識和技能。

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適應電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廣泛的工作范圍;掌握電子電路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具備分析和設計電子設備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獲取、處理的基本理論和應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設計、集成、應用及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產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企業管理的基本知識;了解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理論前沿,具有研究、開發新系統、新技術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掌握計算機電子技術所必須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原理;掌握電子產品的一般生產工藝具有電子產品生產管理能力;掌握電子電器類維修焊接技術具有按工藝文件完成復雜產品的全部裝接焊接能力;具有熟練使用和維護常用電子儀器儀表的能力和按高度文件調試設備排除故障的能力;具有電子工程的現場安裝與調試基本能力。

三、就業展望

由于信息時代的到來,據推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此類人才仍將供不應求。據調查,現階段對于電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對緩解當前該類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就業方向有以下幾種:

1.電子系統方向(原雷達工程專業)

本專業方向依托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學科(博士和碩士點)和雷達 信號處理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面向雷達和通信等行業重點培養學生的電子系統設計能 力,掌握雷達、通信等電子信息系統信號的產生、獲取、傳輸、處理和系統控制等方面 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畢業生可以從事雷達、導航、通信、制導等各種電子信息系統 的研究、設計、制造和管理工作,或報考本專業相關學科的碩士研究生。

2. 信息處理方向(原信息工程專業)

本專業方向依托信號與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學科(博士和碩士點)和 雷達信號處理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及超高速電路設計與電磁兼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處理研究和開發領域重點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理論研究及其信息處理的軟、 硬件設計能力,掌握電子信息系統的信息獲取與處理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畢 業生可以從事各種信息處理系統的研究、設計、制造和管理工作,或報考本專業相關學 科的碩士研究生。

3.空天電子技術方向

本專業方向是為適應空間科學與應用迅速發展而設立的寬口徑專業方向,面向航天電 子信息領域重點培養學生的微波遙感及其信息處理的軟、硬件設計能力,掌握空間電子 信息傳輸與處理、深空探測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畢業生可從事空間科學與應 用和航天電子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制造和管理工作,或報考本專業相關學科的碩士 研究生。

4.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方向

向依托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國家重點學科(博士和碩士點)和天線與微波技術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面向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領域重點培養學生的天線、微波、電波傳 播和電磁兼容的設計、仿真及測量能力,掌握電磁場與電磁波、天線與微波技術、電磁 兼容原理與技術等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畢業生可從事天線、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及其應 用系統的研究、設計、制造和管理工作,或報考本專業相關學科的碩士研究生。

篇6

[關鍵詞] 計算機密切型專業;柔性;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3)04-0004-04

0 引言

當前,計算機相關學科和專業發展呈現兩個趨勢[1]:一是向計算機領域更尖、更深和更專的方向發展,如軟件工程、信息安全和計算機網絡;二是向計算機學科與其它學科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如教育技術學、地理信息系統和電子商務。學者將這些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似特征和共性規律的專業稱為計算機密切型專業。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誕生推動了計算機向高、精、尖和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促進了更適合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的培養。就許多高校而言,計算機密切型專業大都是在原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基礎上創立、分離、發展而來的,缺乏專業特色和戰略層面的定位,缺乏高層次帶頭人,難以形成特色和優勢[2],資源獲取的能力和強度也比較有限,通常處于邊緣的被動地位[3,4]。如何充分發揮計算機學科的基礎優勢,整合學科資源,加強學科合作,帶動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是當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在國內,燕山大學率先將“柔性教育思想”和“學、研、產”互動的人才培養機制引入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人才培養中,構建了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柔性培養模式,依托計算機學科群的優勢,推動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1 計算機密切型專業柔性培養模式的涵義及意義

柔性培養模式有三層涵義:第一,教學管理具有柔性,使教學管理的職能和手段有助于計算機密切型專業人才培養;第二,培養過程具有柔性,能以較低的代價對培養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調整,滿足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第三,培養的學生具有柔性,具備計算機密切型專業所需的知識結構、能力、意識和人格,更容易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

柔性培養模式把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定位和發展放在計算機學科群下研究,既關注專業間的共性問題,又涉及具體專業問題,對促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1)有利于完善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培養方向、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就業競爭力,使培養的學生“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能適應行業和社會對 “高、精、尖” 人才的需求。

2)有利于打破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發展瓶頸,拓展發展空間,使計算機密切型專業逐步擁有自己的碩士點和博士點,拓展專業在教學、科研和交流合作方面的發展空間。

3)有利于提高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師資水平,優化師資結構。提高了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促進其成長;吸納和穩定學術帶頭人,靈活充實新生師資力量,從而使師資結構更加合理。

4)有利于優化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教學環境和實踐環境。為專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實踐環境,為學生創造優質的教學輔助平臺,促進計算機密切型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

5)有利于優化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課程體系。構造了可擴展、可演化和可拔插的柔性課程體系,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滿足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

2 計算機密切型專業柔性培養模式的實踐

以燕山大學軟件工程、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統和教育技術學4個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為研究對象,從專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課程體系、教學實踐平臺5個方面進行柔性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2.1 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發展方向和專業定位

目前,自覺融入區域,構建大學、產業、政府三位一體的新模式已經成為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促進大學發展的高等教育新理念[5]。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發展應遵循“以需求為導向、以特色求發展、以質量謀提升”的教育理念,以服務地方經濟為核心,以內涵建設為主線,以計算機專業的發展為龍頭,帶動其他密切型專業的發展。

1)以需求為導向。燕山大學立足于服務河北省經濟結構調整和信息產業發展,重點發展與計算機專業密切相關的軟件工程、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統和教育技術學等學科,形成了條件比較先進、創新能力比較突出的學科發展平臺,為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發展奠定了科學基礎。同時,將河北省的資源和區域優勢融入到學科和專業建設中,全力推進校企合作,構建起與相關專業領域知名企業的合作平臺,為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

2)以特色求發展。在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發展過程中,燕山大學充分發揮信息科學與技術作為河北省強勢特色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作為河北省重點學科的優勢,形成了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并行與分布式計算、網絡技術等十幾個固定的研究方向,獲國家、省部級科研獎20余項。計算機密切型專業課程開設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面向秦皇島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需求,設置突出地域和行業特點的培養方向,開設具有針對性的應用型課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秦皇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的素材,豐富案例庫和教材內容。燕山大學操作系統精品課程建設榮獲2013年河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3)以質量謀提升。圍繞質量主題,根據計算機密切型專業教育規律和發展趨勢,確立了“在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前提下,走高質量、有重點地發展道路”。經過多年的建設和探索,燕山大學形成了“面向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兼顧行業需求” 的人才培養模式,并榮獲2009年河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2 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師資培養、遴選和管理

采用以“專職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臨聘教師為補”的“三三制”原則,構建優勢互補、流動有序的柔性化師資隊伍,提高師資水平,優化教師結構,為計算機密切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人力保障。

通過實施柔性的師資培養、遴選和管理機制,打造一支具有豐富經驗的校內專職師資隊伍。重點引進名校名專業的高學歷人才,注重引進人才的年輕化、知識化,建立一支有創新能力、有開拓精神的中青年專業團隊。對關系專業發展長遠規劃的關鍵崗位,大膽啟用具有真才實學、具有開拓精神的博士、碩士擔任學術帶頭人、專業建設帶頭人、助手、課程負責人等。選拔有潛力的青年教師到國內外名校學習。以計算機學科為依托,多學科聯合申報密切型專業的碩士點和博士點,將相關專業教師融入到計算機學科的學術隊伍中,改善相關專業教師的生存環境。改革師資評價方式,突出實踐特點。教授、副教授在崗位聘用期內要承擔一定的實驗、實習、指導科研立項、畢業論文的工作,從而保障了課程理論學習與實驗、實踐、研究環節的緊密跟蹤與指導。成立青年實驗室,把培養和引進的青年人才集中起來,匯成一股強勁的力量,壯大計算機密切型專業團隊的科研實力,迅速提高科研檔次、找準科研方向,力爭短時間內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973”計劃以及省、市級科研項目,實現專業團隊科研跨越式發展。

充分利用秦皇島豐富的社會資源,聘請政府、企事業單位等實際用人部門的高層次管理人員、研發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隊伍。同時,加強與兄弟院校相關專業的溝通與交流,聘請外校知名學者來校講學,開闊學生視野。

2.3 柔性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實踐

將“柔性教育思想”引入教學,以“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為指導思想,以計算機學科的資源和環境為依托,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實驗式、討論式、協同式和行動研究式等多種授課形式,運用多教師交叉授課、自由選擇、分層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組織方法,采用網絡教學和自主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在課程結構上強化知識結構的完整性,為每個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生存、發展和創造的能力打下基礎;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則要求多樣化和綜合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構建網絡化、立體化教學輔助系統和自主學習環境,將60%的訓練內容設計成“自我導向式”探索課題,而將其中40%難度較大的部分設計成“團隊攻關式”探索課題,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整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靈活”構建學習環境、“有效”調用外部學習環境。

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定制培養畢業生。燕山大學以“育素質、教方法、練技能、學知識”為核心理念,以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與東軟集團共同進行專業課程建設,利用東軟集團強大的知識積累以及領先的產品技術優勢,完善計算機密切型行業工程師崗位技能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使學生明確職業發展的階段, 擁有自我發展的意識。建立素質教育的考核評價體系,制定出完善的考核內容、考核標準、考核方式,根據職業需求來培養 “拿來就用”的計算機密切型專業人才。

2.4 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

計算機密切型專業課程設置以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程為主體架構,以相關學科知識之間的拓撲關系為基礎,從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兩方面突出專業設置的標準化和特色化,構造“強內核專業基礎課程平臺、柔外殼專業方向課程平臺”的課程體系架構(見圖1)。而且每門課程也包括必講的核心內容和可調整的外殼內容,體現“厚基礎、寬口徑”的創新人才培養思想。

強內核專業基礎課程平臺由擁有相對穩定的內容、方法和基本原理的基礎專業課程構成,體現了厚基礎的課程內涵,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知識結構上具備堅實的數理知識、深厚的現代計算機知識與計算機基礎和應用知識以及全面的計算機密切型專業基礎知識。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絡和編譯原理等課程,已逐步成為每位計算機密切型專業學生必修的學科基礎課程。

柔外殼專業課程平臺由可擴展、可演化和可拔插的專業方向課程模塊構成,形成了包括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安全、地理信息系統和教育技術學等五個專業方向的柔外殼專業課程平臺。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模塊用于構建服務機械和重型裝備行業人才的知識架構;軟件工程課程模塊對接“河北、北京、天津、沈陽”軟件開發園及企業的需求,用于構建軟件開發人才的知識架構;信息安全課程模塊用于構建服務地方社會信息化,從事企事業單位及政府信息系統建設、管理、運行、維護、系統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務人才的知識架構;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模塊構建服務地方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領域,從事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領域技術開發人才的知識架構;教育技術學課程模塊構建適應信息時代地方各級各類院校、企業、部隊、教育電視臺、出版社和電教館等企事業單位數字化資源和平臺建設、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人才的知識架構。在保持內核專業課程穩定的基礎上,外殼專業課程每年允許有30%進行替換和更新,將每個專業方向模塊中50%的課程作為計算機密切型專業選修課,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2.5 計算機密切型專業教學資源和實踐環境設計

多年來,燕山大學通過實施“學研產互動”的人才培養機制,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內容。以科研強化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教師隊伍和教學內容,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和實驗專題。以軟件產業作為綜合實踐基地,強化綜合實踐環節建設。

1)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計算機控制原理”課程中引進了有多年研究基礎的并聯機器人控制研究成果,將并聯機器人控制模型、算法、技術、裝置等內容貫穿教學全程,出版了輔助教材《并聯機器人機構學理論及控制》。結合“油井下信號USB采集處理系統”科研項目,將USB接口技術內容引入到“計算機接口技術與外設”課程中,編寫了《USB2.0原理與工程開發》教材,在國內發行兩版,共計11000冊,并在臺灣出版發行。

2)將學科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內容和教學案例,改變了以往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做法。以移動機器人為研究對象,開發“人工智能”課程的機器人足球實驗平臺,編寫了《機器人足球系統》教學資料,為“并行/分布計算機系統”學位課構筑了基于Linux的并行分形實驗平臺,編著了《分形圖形分布式并行生成技術》教材。在“軟件工程”教學中,將獲得“河北省十大優秀發明獎”、采用柔性軟件技術開發的“萬通通用財務系列軟件”作為教學案例,出版了《柔性軟件開發技術》、《會計電算化實用教程》等參考教材;在“計算機接口技術與外設”課程中結合國家“863”項目,將“機器視覺接口系統”確定為課程設計題目。

3)將軟件產業作為綜合實踐基地,為教學提供了多種教學內容和案例。燕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軟件中心(以下簡稱軟件中心)是由計算機專業骨干教師領辦的高科技企業,是河北省軟件技術發展和軟件產品研發基地。在多年專業教學實踐中,以軟件中心作為綜合實踐基地,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到那里進行實習、實訓和畢業設計,定期邀請軟件中心技術專家開設講座,根據軟件中心的生產實踐評價教學內容、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形成了科研促進教學、產業支撐實踐、人才回饋產業的良性運行機制。

2.6 柔性考核體系構建

建立柔性考評模型,提出柔性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加強過程的評價與管理,開展由政府、學校及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根據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特點,提供自我測評、定性測評、長期測評、過程性評價、質性評價等多元評價體系,激勵學生樂觀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柔性培養模式堅持以人為本、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構建了“強內核,柔外殼”的課程體系,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使培養的學生“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建立了柔性的師資培養、遴選和管理機制,多渠道提高教師學歷和業務水平,優化教師結構,構建優勢互補、流動有序的教師隊伍,以解決專業師資水平低、結構不合理、工作量不足等問題。能夠提高計算機密切型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保障學生的培養質量,對于促進計算機密切型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未.關于提高計算機本科教育質量的幾點思考[J].計算機教育,2010,(1):4-6.

[2]陳英.計算機學科本科教學規劃的重構與發展[J].計算機教育,2004,(8):54-58.

[3]桑新民,梁林梅,劉永貴.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繼往與開來[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2-16.

篇7

關鍵詞:地方財經院校;金融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投資理財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1—153-03

教育部和財政部2010年7月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指導思想別強調,本科教育應更好地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在高等教學錯位競爭發展趨勢下,復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是研究型重點大學的培養任務,地方院校應重點培養應用型人才。

金融工程本科培養以地方財經類院校作為中堅力量,51%的金融工程本科在地方財經院校。財經類院校的人才培養受到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快速推進嚴峻的挑戰,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定位是“根據多樣化的社會需求,確定財經本科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張進,2006)。因此,地方財經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也需要實施面向應用的人才培養改革,以順應高等教學大眾化趨勢和響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與教育部的本科質量工程。

一、地方財經院校金融工程本科專業培養困境

國內金融工程本科專業屬于教育部認可的目錄外專業,其培養是以國外金融工程碩士教育(Master in FinancialEngineering,MFE)為藍本,要求學生具備金融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知識背景和專業能力。從學科結構、培養層次和學生能力分析發現,作為金融工程本科培養中堅的地方財經院校根本就培養不了本科生具備這種金融、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交叉的專業能力。

1.地方財經院校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基礎薄弱。作為金融、數學和計算機三學科融合交叉的體現,國外金融工程碩士通常由大學的商學院(國外金融屬于商科)、數學系和工程學院聯合授課,其實質是以數學工具來建立金融市場模型和解決金融問題。然而,地方財經院校傳統的經濟管理專業和學科體系限制了其對金融工程的數學和計算機學科支撐:一是這些院校的數學教學以“經濟數學(俗稱數學三和四)”為主,要求較低,即使為金融工程專業開設“理工科數學(俗稱數學一和二)”,教師長期習慣“經濟數學”的教學模式,導致教學的深度和難度以及課程的成熟度都難以達標;二是地方財經類院校的計算機教學也缺乏專業性,授課主要由偏重管理的信息管理學院負責,難以實現程序設計、算法優化等教學要求。數學和計算機偏科的現象不僅是地方財經院校,中央財經大學等教育部直屬的財經院校也同樣因為學科問題而被排除在“985工程”之外,與研究型綜合大學差距明顯。同時,財經院校學科偏科還體現在“金融工程”課程建設上,所有獲得“金融工程”國家精品課程的高校都是具有綜合學科優勢的“985”研究型綜合大學,沒有一所財經院校,即使是教育部直屬的重點財經院校也如此。因此,數學和計算機學科缺陷嚴重制約了地方財經院校金融工程本科的培養。

2.地方財經院校本科層次難以到達金融工程的培養目標。在金融、數學和計算機學習過程,金融工程本科生面臨工商管理專業同樣問題,跨學科學習導致學生疲于應付金融、數學和計算機課程學習任務,泛泛的學習難以精通,因而數學建模的金融工程專業技術能力難以形成,這種天方夜譚式的學科交叉培養形同虛設。因此,以金融、數學和計算機學科交叉培養不適合地方財經院校當作金融工程本科的培養要求和培養定位,只適合相關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這不僅是國外金融工程只有研究生項目的原因,而且也體現國內實力雄厚的“985”綜合性大學不設金融工程本科之上,例如四所“金融工程”國家精品課程高校僅武漢大學保留金融工程本科,而同是首批開設金融工程本科和“金融工程”國家精品課程高校的廈門大學2009年取消了金融工程本科專業。

3.地方財經院本科畢業生難以勝任目標職位。從培養方案來看,金融工程本科定位培養面向投行、基金和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高層次金融技術人才——金融工程師(Quant),從事衍生品定價、模型的建立和應用、模型驗證、模型研究、程序開發和風險管理等工作。這些工作需要精深的數學建模能力,而事實上金融工程本科生只具備金融基礎知識和常規業務素質。因此,地方財經院校培養的金融工程本科畢業生不能勝任需要數學建模的金融工程相關職位,同時各大財經招聘網站的相關職位招聘信息也從來不把本科畢業生作為招聘對象。

綜上,地方財經院校難以將本科生培養成具有數學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師,因此,其金融工程本科培養必須重新定位。

二、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資理財的培養定位可行性

地方財經院校難以培養跨學科合格的金融工程人才,其金融工程本科培養必須順應人才需求的趨勢,經分析和梳理,面向投資理財的專業定位是現實的選擇和最可行之路。

1.投資理財就業穩定而有潛力,是金融工程本科最佳的就業渠道。遵循著名哈佛校長德里克·博克將學生的發展與社會需求(就業市場)相結合的高等教育思想(潘金林,2010),將投資理財作為金融工程本科學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從培養規模來看,金融工程本科只需很小的金融就業細分市場,2010年金融工程專業畢業生僅有2000—3000人,不到金融專業的8%;同時,整個金融就業市場前景廣闊,2003-2007年我國金融從業人數比例不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齊小東,2010);再者,資本市場擴容和直接融資比例增長的趨勢下,以證券業發展為基礎的投資理財就業將獲得結構性增長和突破,金融工程以投資理財作為就業方向將非常穩定。

2.投資理財緊密聯系金融實務,是金融工程本科最好的切入點。由于數學和計算機培養的學科缺陷,地方財經院校實現不了數學建模解決金融問題的金融工程本科培養目標,只能退而求其次,弱化數學和計算機的培養要求,利用其經濟金融的學科優勢,凸顯培養以投資理財為主的金融知識和能力,不失為可行之路。拋開數學和計算機課程,國外金融工程碩士的金融課程主要是股票市場分析、投資組合分析、期貨和期權、資產定價、資本預算、固定收益分析、利率模型、金融風險管理等,這些課程正好構成投資理財的知識體系。與此同時,投資理財是金融工程的基礎性工作,本科生可以從投資理財切入證券業,積累經驗提升成為真正意義的金融工程師,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無限。

3.投資理財實務素材豐富,是金融工程本科合適恰當的教學內容。投資理財內容翔實具體,既可發揮地方財經院校的學科優勢,又能作為金融工程本科生的培養定位:(1)投資理財教學內容充實豐富,與以期貨期權為重的金融工程教學因國內實務匱乏而枯燥空洞截然相反,投資理財實務工作成熟而繁榮;(2)投資理財的教學素材易于收集,例如,豐富的證券軟件財經資訊和各大網站財經專欄的投資理財專題;(3)投資理財不僅是有豐富的案例和實務可供講解和學習,而且得到以資產組合理論為代表的現資理論體系強有力支撐。因此,投資理財非常適合用來培養本科生。

三、面向投資理財的金融工程專業教學改革

應用型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資理財的培養定位是一條現實可行之路,為了進一步理清地方財經院校金融工程本科培養的教學改革,本文以貴州財經大學為例,考察金融工程專業知識能力結構重新設計和課程改革。

1.貴州財經大學金融工程本科的背景介紹。貴州財經大學金融工程本科教學和培養由金融工程教研室具體負責,所屬金融學科背景扎實、優勢凸顯,是貴州省唯一的金融學碩士學位授予點、金融學重點學科建設單位和金融學省級示范專業建設單位。同時,該學科的教學改革也備受關注,先后獲得了教育部2009年度“‘面向基層、面向三農’的金融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09年貴州省級教學團隊“金融學主干課程教學團隊”和2010年貴州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地方財經院校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整體優化改革研究”等項目。

同時,金融工程教研室師資科研實力強勁,投資理財專業背景扎實。該教研室15名教師博士占10位,集中金融學科70%的科研力量。同時,教研室以投資理財教學為主,有“證券投資學”省級精品課程、“金融工程學”和“投資銀行學”校級精品課程;教師證券研究和從業經驗豐富,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金融研究》和《管理工程學報》權威期刊發表證券文章5篇。

2.金融工程專業知識能力結構設計。參照劉德仿等人(2009)的“以能力為主線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框架”、發揮學科背景和教師專業背景優勢,貴州財經大學金融工程教研室將金融工程本科專業培養定位為投資理財,以知識能力結構體系作為議題進行教研室討論,采用逐層分解的結構化方法,將專業能力結構體系分為方向、崗位、能力和知識點等四個層次:(1)就業方向分為投資分析和理財規劃,其中投資分析是理財規劃的基礎;(2)崗位以就業方向為導向,梳理出適合本科生工作的相關機構的基礎崗位,投資分析方向面向實務投資、證券投資、金融市場創新等三個崗位;(3)能力則是崗位需要具備專業核心能力,為了凸顯專業能力,省略通識能力,以證券投資崗位為例,以基本分析、技術分析和投資組合等三種能力為主;(4)知識點是專業能力的知識基本框架,技術分析能力包括基本指標、分析指標、圖形學、分析理論等四個知識點。

3.金融工程專業課程設計與建設。與此同時,依據面向投資理財的專業知識能力結構體系,貴州財經大學金融工程教研室也提出了金融工程專業課程設計和建設基本方向:(1)教研室集中精力重點建設專業主干課建設,專業課是教研室的主要任務和特長,而通識教育和基礎課非教研室所專長,由基礎教學部門負責;(2)選擇投資分析作為專業主干課,理財規劃為專業選修課,以體現投資分析作為理財規劃基礎的課程規律;(3)采用馬建榮(2010)學科邏輯和問題邏輯的課程教學設計方法,投資分析專業主干課以“證券投資學”、“金融工程學”和“金融衍生工具”為原始藍本,借鑒國內相關課程的主要成果,按照不同投資工具分為八門課程(詳細見表1)。

四、展望

地方財經院校是培養金融工程本科的中堅,但在由于學科結構、培養層次和學生能力的原因很難培養出真正具有數學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人才。依據地方財經院校的學科優勢、金融工程專業基礎知識和本科培養的特點,地方財經院校將金融工程本科培養定位面向投資理財,以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和與研究型綜合大學錯位競爭的地方院校應用人才培養趨勢。與此同時,針對地方院校應用金融工程本科培養,面向投資理財梳理出方向、崗位、能力和知識點的專業能力結構體系,并提出按照學科邏輯、問題邏輯和投資工具的課程教學改革方案。

依據學科優勢、金融工程專業基礎知識和本科培養的特點,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和與研究型綜合大學錯位競爭的地方院校應用人才培養趨勢,作為地方財經院校的代表貴財金融工程教研室將金融工程位面向投資理財,并提出由方向、崗位、能力和知識點構成的專業能力結構體系和按照學科邏輯、問題邏輯和投資工具改革的課程教學方案,這種應用型金融工程培養模式可以作為其他地方財經院校借鑒的范式。

未來落實面向投資理財的金融工程應用化培養,地方財經院校教學改革和教學方式轉變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對金融工程的主要理論和思想進行重新梳理和組織,分課程講解,避免同一個理論在多門課程重復出現的現象;二是吸收豐富的投資理財實務資料作為教學素材和教學案例,增強金融工程專業實用價值和實際意義;三是兼收并蓄,吸納成熟的投資類精品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將按投資工具細分的金融工程專業主干課程建設成為特色課程。

篇8

學院擁有強大的教學科研團隊和雄厚的師資力量,設有工業設計系、環境設計系、視覺傳達設計系、公共藝術系、雕塑系、音樂系、藝術基礎教研部和綜合實驗中心等業務機構?,F有教職工120人,專職教師103人,其中正副教授51人,碩士生導師50人,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80人,并長期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任教、講學或開展其它學術交流活動。

學院擁有雄厚的教學科研實力,教學、科研和藝術實踐活動碩果累累,每年市級以上科研立項超過30項,100余篇,出版教材或專著3部以上,展覽比賽獲獎200余項,多次獲得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德國紅點和IF等設計競賽大獎。

學院擁有近30000平方米的教學樓(美術館和音樂館)和一流的教學設施及先進的實驗設備,為本學院師生開展教學、科研和藝術實踐活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和良好的平臺。

到目前為止,學院已向社會輸送優秀畢業生3000余名,一些畢業生已經成為國內部分高校的教學骨干和藝術團體及設計院所的業務主力,為國家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專業介紹

1、產品設計 學制四年

研究方向:產品設計;展示設計;數字化設計。

培養目標:本專業從產品設計整體內涵出發,訓練學生學會綜合運用眼、腦、心、手,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設計基礎、正確的思維方法與必要的設計技能,培養學生具有創新設計的意識、創新設計的能力和持續發展的潛力。

主要課程:產品設計、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產品開發策略、產品設計表達、人機工程學、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展示原理與方法、展示專項空間、 展示材料、展示工程施工、企業形象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計算機輔助展示設計、數字化設計基礎、產品數字成型、虛擬現實技術、動畫視頻等。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可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產品設計、產品研發、企業策劃、展示設計、動畫設計、三維數碼設計等工作,也可在大中專院校從事設計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2、環境設計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相關學科領域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并具有創新能力和設計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環境藝術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主要課程:造型基礎、構成、人體工程學,專業制圖,建筑透視學,藝術表現技法,室內設計原理,景觀設計原理,園林設計,空間概念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照明設計、室內快題設計、景觀設計、工程概預算。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可在高等藝術院校從事環境設計或教學、研究工作,也可在藝術環境設計機構從事公共建筑室內設計、居住空間設計、城市環境景觀與社區環境景觀設計、園林設計、項目策劃、經營管理工作。

3、視覺傳達設計 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國際設計文化視野、中國設計文化特色、適合于創新時代需求,集傳統平面(印刷)媒體和現代數字媒體創作能力于一體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意人才。

主要課程:造型基礎、構成、藝術概論、計算機輔助設計、視覺心理學、圖形創意、字體設計、標志設計、印前設計、傳播心理學,平面設計史,招貼創意設計,影視廣告創意,視覺導向設計,廣告媒體設計,展示設計,書籍設計,品牌形象推廣、影視廣告基礎。

就業方向: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方向學生畢業后可在專業設計領域的企業、傳播機構、市場部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從事視覺傳播方面的設計、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

4、雕塑 學制五年

研究方向:雕塑藝術;陶瓷藝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雕塑學科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立體造型能力以及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具象和抽象造型創作的能力,能在傳統雕塑、架上雕塑、室內外公共雕塑、陶瓷企業和陶瓷產區等專業領域從事專業設計與實踐,并能從事本專業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專業人才。

主要課程:藝術學理論、素描、解剖、構成基礎、泥塑浮雕、泥塑圓雕、雕塑創作、傳統雕塑、綜合材料、金屬焊鍛、木雕、環境雕塑設計、陶藝材料與成型技法、燒成工藝、陶藝創作等。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可在高等學校、城市與園林規劃部門、雕塑公司、景觀公司、陶瓷企業、藝術機構、藝術品公司等單位從事教學、科研、設計策劃、設計制作、技術監督等工作。

5、音樂表演 學制四年

研究方向:聲樂;鍵盤;西洋弦樂;中國樂器。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系統的音樂理論知識和較強的音樂表演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較高綜合素質的音樂人才。

主要課程:聲樂、鋼琴、手風琴、雙排鍵、琵琶、二胡、古箏、揚琴、小提琴、大提琴、基礎樂理、視唱、和聲、曲式分析、合唱、藝術概論、民間民族音樂、中西方音樂史等。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可在專業音樂團體、藝術院校、文化藝術管理部門、新聞媒體等單位從事表演、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

二.招生計劃

表一:美術設計類分專業計劃

專     業

學制

科類

學費

合計

??际》輸M計劃

山東

山西

湖南

湖北

河南

吉林

江蘇

產品設計

4年

8750元/年·生

85

15

15

15

15

15

5

5

環境設計

50

10

10

5

10

5

5

5

視覺傳達設計

50

10

10

10

5

5

5

5

雕塑

5年

15

5

5

 

 

5

 

 

       總        計

200

40

40

30

30

30

15

15

表二:音樂表演專業分方向計劃 專業方向

學制

科類

學費

合計

??际》輸M計劃

黑龍江

吉林

山西

聲樂

美聲、民族

4年

8750元/年·生

20

6

4

10

器樂

鋼琴

14

4

3

7

雙排鍵

2

2

手風琴

2

 

2

琵琶

2

 

2

二胡

2

,

2

揚琴

2

 

2

大提琴

2

 

2

小提琴

2

2

古箏

2

2

總      計

50

12

7

31

注:1、只招藝術文科類考生,若生源省份藝術類不區分藝術文、藝術理,則不作要求。

2、各專業招生計劃以教育部最終確定公布的計劃為準。

三.報名

(一)報名條件

凡符合普通高等學校2016年藝術招生工作規定報名條件,且具有一定的音樂或繪畫基礎,身體健康,無色盲、色弱(音樂表演專業考生除外)的考生均可報名。報考音樂表演專業的考生原則上男身高應不低于170CM,女身高應不低于160CM,要求相貌端正,形象、氣質好。

(二)專業考試報名辦法

1.報名時間、地點:在我校規定的報名時間內,考生到本省規定考點現場或網上辦理報名手續。不受理函報,考生不得跨省參加考試。

表三:??伎键c分布

篇9

關鍵詞: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08-0000-02

獨立學院屬于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主要面向地方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1]。所以,要在高等教育中樹立獨立學院的競爭優勢,人才培養就必須有自己的特色,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應該從理論、技能和創業素質三方面考慮,只有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既高于“二本”學生的技能素質和創業素質,又強于高職學生的理論修養,并且也符合獨立學院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目標要求[2]。

由此,獨立學院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大學,強調學生專業技能。計算機專業是一個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技能為目標的工科類專業,它的專業技術性強,應用面也很廣。目前獨立學院的計算機實踐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不論是在實驗教學體系上,還是在實踐項目內容上都跟不上迅猛發展的計算機技術,無法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要想提高計算機專業的教學質量,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對計算機類實踐教學的改革就勢在必行。

一、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計算機專業的實踐教學是將學生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內化為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主要環節,同時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的重要舉措。計算機學科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實踐教學尤為重要,是培養計算機應用人才的基礎。我國高校計算機學科在實踐教學改革方面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同當今社會的需求差距還是有一定距離,很多學生畢業后,到了工作崗位,常常只能照搬照套別人的東西,不善于把自己所學的理論、原理和方法進行綜合運用,缺乏進行新產品、新技術革新的能力。導致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計算機類實踐教學體系、實踐項目內容以及實驗條件跟不上迅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無法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二、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

(一)明確實踐教學目標

獨立學院本科培養的是面向地方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直接從事解決實際問題、維持工作正常運行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社會對這種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掌握本專業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掌握在本專業應用中的非技術的知識。所以,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是:既要培養學生計算機專業的技術開發與應用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完善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的內容應由基礎實驗、綜合實習和集中實訓三部分組成。

1.基礎實驗:包括計算機各專業課的基本知識點的驗證實驗和綜合實驗等。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功。

2.綜合實習:包括專業課的課程設計和畢業實習等。綜合實習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3.集中實訓:包括畢業設計和各類專業資格考試認證、興趣小組和科技競賽等。實訓部分主要作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計算機專業的實踐教學中,為了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能真正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技能,應該盡量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

(三)校企聯合培養

為了達到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實驗設備,借助企業工程技術的人才優勢,把市場上的職業培訓引入高校,在校內建立職業培訓和高校的聯合實訓基地,在學校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并且可以將項目經理,工程師請到學校,親自指導學生做項目,這種方式不僅節約了技術培訓成本,還可以讓教師參與其中,有利于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3]。

(四)鼓勵學生走出校門,提前上崗實習

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為了使學生更貼近前沿技術,了解企業的需求,學校應該推薦學生到專業對口的實訓基地進行培訓。學生畢業設計也可以采用學校和企業聯合指導的方式:畢業課題的選題與項目制作在企業中進行,學生培養的要求與規格由校方規定執行。這種培養方式不僅使學生所設計的課題更加具有前沿性和實用性,而且也保證了畢業設計中所采用的技術更加先進,與行業同步。

(五)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素質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狀況息息相關,因此,要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就必須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操作動手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校內外的科研項目,送教師出去參加專業培訓,鼓勵教師申報課題,申請項目。高校只有建設一支屬于自己的“雙師型”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符合社會需求的學生。

三、總結

計算機專業是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的工科專業,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所有的課程計劃都應該是兩者兼而有之。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應用,才能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內化為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達到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moe.省略/

[2]肖滿生,劉雙強.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建設的探索[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0,24(5):95-97,96

[3]沈凌,彭慶喜.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2:212-213,213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名稱:重慶市西永保稅區IT行業緊缺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13092)

篇10

【關鍵詞】計算機藍領 課程設置 專業定位

隨著國家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融入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該技術的核心計算機產業也成產業發展的中間力量,是未來幾十年世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專業的發展卻到了一個瓶頸階段,一方面企業需要大量的計算機應用人員、計算機軟件開發人員,另一方面,各層次學校培養的計算機專業人才中高層次人才層次不高,低端人才偏少的狀況。對于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而言,找不到合適的計算機方向的工作崗位,專業對口率不高。如何使學校教學和社會需求相適應相促進,如何定位中職層次計算機專業,這成為中職學校計算機人才培養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由于計算機專業開辦時主要延續了高等院校的課程體系,內容重理論而輕應用,課程設置上廣散網,不注重精細化和專業化,而且不以中職學生本身的學習和接受能力為出發點,而且專業教學內容相對固化,與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社會人才需要的靈活化嚴重不對等,與中職學生的能力水平不對等,這就需要我們在課程設置上充分理解市場對計算機藍領人才實際工作技術和能力的需求。

(二)人才培養方式比較單一、方向不清晰

很多學校在開設相關專業時并沒有深入調查當地企業計算機應用人才需求的狀況。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方向存在不合理現象,這就造成了這些學校計算機專業定位不明確,培養目標模糊。學生也就缺乏科學引導,嚴重影響了學生后期就業。

(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弱

中職教育受傳統高等教育影響,重專業輕基礎,重書本輕實踐,忽視了中職教育職業教育的本質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中職由于學生本身學習基礎差,領悟力不強,思考能力缺乏,這時如果還忽略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必將造成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人才需求的脫節。

(四)單一評價不能有效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過去我們一直采用普通中學的評價模式,以學生成績為主,主要是老評價學生,這種評價方式已不能激發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技能也起不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二、建議

針對上訴問題,當前中職學校又該如何才能夠制定出合理的計算機藍領人才培養方案呢?筆者在充分研究當前計算機產業的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狀況,再結合本學院的實際情況和筆者多年計算機教學經驗,總結得出以下幾點。

(一)培養目標要明確

要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首選要了解中職學生學習計算機專業能夠到達的層次,根據企業對計算機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定位中職計算機專業的藍領方向,計算機藍領的培養目標應為企事業單位培養最基本的計算機應用服務人員或為相關軟件開發企業培養底層的軟件代碼編寫人員。除此之外,還要注重培養具有相關職業領域理解與溝通能力,注重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要認真貫徹黨或國家的職業教育方針和政策,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并重,企業實踐與頂崗實習相結合,真正做到校企融合,共同辦學。

(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企業對計算機藍領人才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明確計算機藍領的主要工作包括:在軟件工程師的指導下,依照軟件計劃書,編寫子模塊內的規范化程序;整理和編寫軟件資料和文檔、測試記錄、會議記錄;進行數據(程序、軟件文檔)保管、備份;從事軟件的模擬用戶測試;為用戶提供售前售后服務;進行桌面系統、嵌入系統軟硬件的維護;網絡、網站的日常維護等等。在行業專家的幫助指導下,結合學院的辦學實際情況,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出合理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采用技能為主的培養模式。在一學年主要培養基本技能,二學年主要培養職業技能,并要求進行企業實踐,三學年主要為崗位技能培訓,通過企業實踐和頂崗實習來實現。

(三)重構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計算機藍領人才的培養,重在計算機的應用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并根據專業方向,通過理實一體化,校企合作,構建起模塊化下的項目課程體系。以軟件藍領為例,沒有關系數據庫的理論基礎,不懂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可能并不會妨礙學生去使用工具開發出用戶層的界面或者數據庫的基本應用程序。在技能為主的培養目標下,讓學生首先掌握好最基本、最必要的專業基礎知識,在較淺的程度內掌握一到兩種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之后根據企業的應用需求,學習市場較流行的、更加專用的軟件開發工具和技術。

構建出模塊化課程體系后,還需要結合工作崗位的實際任務來確定教學內容,要擯棄傳統的講授式加上機操作的教學模式,從應用中學習,采用項目式教學、小組合作的模式,讓學生參與一個實際項目的應用開發中,真正了解和掌握軟件的開發的過程和開發技術。教學內容最好以任務單的形式構建,要形成項目化課程與教材,需要有配套的教學資料。

(四)創新教學評價體系

在教學評價中,我們要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兩手抓,并設置相應的權重。一方面設立統一的試題庫,采取抽考的方式作為結果考核的檢查手段,以此來衡量與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同時也是鞭策學生積極學習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注重每一個教學任務的過程考核,要結合任務特點,設置合理的考核標準,并從師評、組評、互評、自評等維度多方面評價學生的綜合表現。

總的來說,計算機藍領人才的培養一定要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實際對人才需求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并要求加強校企之間交流溝通,通過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夠切實保證培養出來的人才是企業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