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03 17:4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動物學 課程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5(b)-0144-03
動物學是研究動物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分類、進化及其基本的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動植物檢疫和動物生物技術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既有理論教學、又有實驗教學、野外實習等理論聯系實際的活動。該課程內容繁多,知識面廣,涉及動物解剖及組織胚胎學、動物地理學、分子生態學和分子進化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其內容以動物的演化系統為主線,較系統地介紹動物界各主要類群的特征;重要代表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個體發育的特點;動物各門、綱、目的分類、生態及經濟意義;動物界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各門、綱的演化關系以及動物地理分布知識等。知識點分散而凌雜,需要記憶的東西較多,因而學生感到難學,老師也感到難教。為適應21世紀高等教育發展需要,“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進一步提高動植物檢疫和動物生物技術相關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科研能力,改革傳統的動物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全面優化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使動物學的教學內容符合學科發展趨勢和社會對人才培養需求。
1 優化動物學教學內容,突出授課重點
傳統的動物學教學存在教學內容多,知識面廣而學時數少的矛盾,教學內容較抽象,學生被動的接受現成的結論,主動參與教學的機會很少,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很難激發,知識的牢固性較差,極易忘記。教學方法以板書、掛圖為主,這些媒體所承載的信息種類和信息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傳統動物學教學側重于動物形態結構、分類和分布的描述,知識內容詳盡,但缺乏與生物學原理的有機聯系,也缺乏對動物生命活動及其基本規律的討論,而現代動物學則更多地注重功能生物學[1]。動物學的教學應與現代動物學緊密結合,動物學的教學內容應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與時俱進,確定動物學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科發展趨勢和社會對人才培養需求的改變,修改動物學教學大綱,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普通動物學》(第二版)為本課程的教材,利用網絡資源和圖書資源等手段及時增加動物學前沿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拓寬學生視野。根據新的動物學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動植物檢疫和動物生物技術相關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對《動物學》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與補充,積極開展實踐教學研究,加強實踐教學建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1.1 精簡和整合教學內容
動物學教學內容由傳統向現代化方向較變。課程內容包括緒論、原生動物門、多細胞動物的起源、多孔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原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門、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動物進化等19個部分,共計26學時。本課程的知識模塊順序及對應的學時如表1。
動物學作為動植物檢疫和動物生物技術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必須與我國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相一致,在保證動物學課程有較系統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適當的壓縮一些動物形態結構、分類方面過細、過繁內容,將特種經濟動物、動物地理學、動物生態學、動物進化等相關的動物學知識引入課程教學中來,特別介紹在細胞、分子水平滲入動物進化的研究而取得的成果,使學生接觸現代動物學理論的研究熱點和方法;講述動物繁殖和發育時,聯系試管嬰兒、克隆動物、轉基因動物、動物反應器等動物生物工程新成果。在有關章節加強保護生物學知識。這樣不僅不會影響學生對動物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學習,而且還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素質。
1.2 教材和參考書的選擇
動物學課程在教材上一直借用綜合性大學課本,因其篇幅大,內容太多,難與動植物檢疫和動物生物技術相關專業的要求和學時數相適應。因此,在動物學系列課程的教學中,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普通動物學》(第二版)為藍本,圍繞教學大綱,利用網絡資源和圖書資源等手段及時增加既能反映動物學前沿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又能適應學科交叉、拓寬學生視野的內容。該教材保留了傳統的動物學系統特色,同時注入了國內外動物學研究現狀、進展、發展趨勢等,突出代表動物的科研價值,經濟動物的綜合利用途徑等、內容深入淺出,圖文并茂,極易與專業接軌,符合動植物檢疫和動物生物技術專業培養計劃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使學生系統掌握各門及主要綱的特征和重要代表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個體發育的特點,基本掌握門、綱、目的分類、生態及經濟意義,了解動物界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各門、綱的演化關系等,為動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和持續利用,為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為醫藥衛生準備必需的理論基礎。另外,經篩選向學生推薦中文和英文參考書10部,供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考。
2 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活動中形成的并由人們自覺提煉的為實現一定教學目的而采用的調整和建構師生關系和活動的范式[2]。動物學涉課程及動物解剖及組織胚胎學、動物地理學、分子生態學和分子進化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等多門課程,教學內容繁多,知識點零散,課時少,學生難掌握。傳統的教學方法必須改革,探索創新型教學方法。在動物學課程的教學中,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黑板+粉筆+掛圖、標本、模型,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把教學時間主要集中于對重點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根據動物學課程自身的特點結合安徽省野生動物資源特點,課題組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劃分,采用討論教學法、比較法、因材施教法和啟發式教學方法,介紹課程的框架,進行重點式講解,就經典案例進行討論,使學生學習由被動轉變為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實現學習的內在動力與學習的責任感相結合,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2.1 討論教學法
在動物學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 形成“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為主導”的教學新模式,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鉆研,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針對門課程的特點與學生的興趣,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試著自己去解決,在自身實踐中體會和提高,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促進教學內容的改革[3]。
2.2 比較法
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準,找出事物的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的認識方法,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4]。在動物學教學中,有很多內容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點,所以運用比較法是一種有效的、重要的教學方法[5]。運用比較法有利于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幫助學生識記、理解,綜合運用動物學知識,突破難點,抓住重點,化難為易,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脊椎動物學的教學中,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的心臟結構是一個重點,但學生往往難于掌握,容易把它們搞混淆。如果在教學中列出如下比較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將會有助于學生理解,提高識記速度(見表2)。
2.3 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6]。在動物學課程教學實踐中認真分析學生的基礎和需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對反應遲鈍的學生,要激勵他們積極進行思考,勇于回答問題和進行爭辯;對能力較強而態度馬虎的學生,要給他們一點難度較大的作業,并嚴格要求他們注意精益求精;對語言表述缺乏條理的學生,要多讓他們在課堂上作復述和發言,以克服其不足;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專心的學生,要多暗示、提醒、提問,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對視、聽覺不好的學生,要照顧他們坐在比較適合的地方;對學習感到很輕松或很困難的學生,要加強個別輔導,給能力強者開點“小灶”,增加課業,對困難者給予特殊幫助或補課。在教學中以敬業的精神,愛生的熱情,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使學生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學習。引導學生有效利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獻身科學事業的熱情。不斷改革考試方法,推行多元性的考試評估體系。例如:增加了綜合分析試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對學生的作業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常規作業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撰寫小論文的內容等。通過論文、綜合測評以及考試內容的改革,實現對學生能力的考核,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4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通過《動物學實驗》、《動物學野外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等三個實踐教學環節,將理論教學內容具體化、可視化,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實踐驗證理論;還通過《動物學實驗》教學案例實施,補充現行《動物學實驗》有關教學的不足,引入新的研究成果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內容。通過《動物學實驗》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的實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及指導教師主導地位,以提高學生實踐創新的能力。
3 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改進教學手段
隨著計算機的應用和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簡稱CAI)成為當今教育科學和技術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被動教與學的呆板關系,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的效果[7]。通過現代教育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結合發展而來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的優勢,并結合計算機和投影等設備,通過圖片、表格、文字和動畫等形式將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并給學生帶來視覺和聽覺上新的感受。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同時由于多媒體信息量大,也能夠優化教學過程[8-10]。動物學作為動植物檢疫和動物生物技術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屬于一門形態學學科,它以動物進化為主線,通過對代表動物的講授,較系統地介紹各類群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分類、生態及經濟意義等。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大量名詞、圖片、標本和模式圖,內容繁多,用傳統的教學手段不能很好地展示,影響了學生對動物學知識的掌握和學習的興趣。為了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組制作了《動物學》多媒體課件應用于動物學課程的教學中。例如鳥的雙重呼吸這部分內容,學生比較難理解,適時地播放一個雙重呼吸FLASH動畫,學生會覺得比較形象,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利用網絡資源,將《動物學》的電子教案、大綱、課件、習題等掛在網上,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增加感性認識,在課下也便于復習。另外,通過Email、QQ對學生的提問進行答疑、討論,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改變了學生傳統的“二維”課堂學習模式:即邊聽邊記,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接納和理解、提高他們課堂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張曉紅,張虎芳.普通動物學課程教學設計探討[J].晉中學院學報,2006,23(3): 44-45.
[2] 閻金鐸、潘仲茗.現代教學方法百科全書[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3.
[3] 肖明松,金光明,鮑方印,等.“淡水養殖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2,26(4):80-83.
[4] 唐自杰.自學心理學[M].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1987:158-163.
[5] 韓宗先.比較法在動物學教學中的作用及具體運用[J].涪陵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13(3):122-126.
[6] 涂嵐,廖先鋒.論因材施教藝術在學生工作中的運用[J].德州學院學報,2012(12):19.
[7] 金顯文,鄧道貴,耿雪俠.CAI在動物學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宿州學院學院,2008,23(3):129-130.
[8] 陳東.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改革的一些嘗試[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版),2004, 20(3):98-100.
篇2
關鍵詞: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實驗效果;準實驗設計;難度;區分度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6-0237-03
傳統的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包括預習-講解-操作-指導-作業,預習的針對性,講解的精煉性、具體性、明確性,操作的主導性、明確性,指導的高效性,作業的反饋性等環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問題,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是:(1)設計不同的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供實驗對比使用;(2)運用不同的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進行動物學對比試驗;(3)總結分析動物學對比試驗結果,提出有利于學生動物學實驗能力培養的實驗教學策略。本課題研究,旨在通過對比試驗,提出更加優化的實驗教學策略。通過實驗教學策略的改革與優化,更好地指導動物學實驗教學的實踐,發展學生的動物學實驗能力。目前,有關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實驗教學理論[1,2]、實驗教學途徑[3,8]、實驗教學設計[5]、實驗教學評價[14]、實驗教學技能[4-7]、實驗教學方法[8-13]的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多基于課程教學的角度,而課堂教學層面的研究較少;研究方法多采用教學經驗總結及教學行動研究,而教學實驗研究較少,本研究立足于動物學實驗課堂教學,采用實驗的方法,對包括實驗教學過程、模式、方法、評價、手段等內容在內的實驗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旨在抓住動物學課堂實驗教學這一主陣地,改革實驗教學策略,提高動物學實驗教學質量。
一、研究方法
教學實驗法(準實驗設計、非隨機化控制組后測實驗設計),非隨機化分派受試者于實驗組、控制組中,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后,讓實驗組、控制組均接受后測,以比較兩組后測之差異。
1.實驗設計。僅施后測的準實驗設計。實驗組是2010級生物2班;對照組是2010級生物1班;自變量――不同動物學實驗策略,包括傳統策略與改革策略;因變量――學生動物學實驗效果,實驗效果的評價主要通過后測均分體現,同時參考實驗動作技能的規范熟悉程度、實驗解剖成功率及當次實驗作業完成情況。
2.減少誤差的無關變量控制。①由同一教師按2種實驗策略實施教學實驗;②隨機分派受試學生,確定實驗組和對照組;③保證2組學生接受學習時間基本一致;④事先不通知學生接受實驗,進行測驗;⑤后測試題有一定難度和區分度;⑥教師對2組學生的輔導盡量等同。⑦應有實驗重復;⑧實驗條件基本一致;⑨由同一個教師按統一的評分標準進行后測閱卷。
3.統計方法:兩個獨立樣本的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
4.后測試題難度和區分度的計算方法。①難度的概念:指題目的難易程度,或說測驗的難易程度,常以試題的通過率作為難度的指標。一般規定難度在0.3~0.7為宜,0.5時最佳[1]。②難度計算方法。P=X/M(P代表難度;X為試題平均得分;M為試題滿分)。③區分度的概念:指測驗對考生實際水平的區分程度或鑒賞能力,它是題目質量和測驗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區分度的衡量標準為:在0.4~1之間符合要求,區分度越接近1,則說明區分度越大[1]。④區分度計算方法。D=(PH-PL)(D代表區分度,PH表示接受測驗的高分段學生的得分率,PL表示接受測驗的低分段學生的得分率)[1]。
5.兩種不同動物學實驗策略的設計。傳統的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包括:預習檢查―實驗講解―實驗操作及指導―實驗作業;改進型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包括:預習檢查―實驗講解―實驗操作及指導―實驗總結―實驗作業―試驗考核。
二、結果及分析
1.后測試題分析。用來衡量動物學實驗效果的后測試題是自己編制的,為了說明該試題的科學性和可信度,對該試題的難度與區分度進行了分析,本測量試卷有三種題型,第一題選擇題(20分),共10小題;第二題是問答題(10分),第三題是填空題(20分),共10小題,總分為50分。題目設計包括知識、能力、情感三個領域。各題難度及區分度見表1.本試卷難度為0.68,區分度為0.561,均符合要求,說明試卷設計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以用來測量學生的實驗效果。(一般規定難度在0.3~0.7為宜,0.5時最佳;區分度的衡量標準為:在0.4~1之間符合要求,區分度越接近1,則說明區分度越大[1]。)
2.后測實驗成績統計。對比試驗后,按照統一的考試時間,對實驗班(33人)與對照班(34人)進行了后測,實驗班及參加試驗的所有被試各分數段與對應人數見表2。實驗班與對照班各題測驗的得分情況見表3。實驗組與對照組后測成績分布見圖1。
3.實驗班與對照班后測成績的比較。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后測成績進行了兩個獨立樣本的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見表3,檢驗表明:p
4.其他實驗效果評價指標。評價學生動物學實驗效果主要采用上述紙筆測驗,還采用口試評價學生實驗內容的掌握情況;辨認測驗了解學生對實驗標本結構的識別,觀察學生實驗動作技能的規范熟悉程度,比較了實驗解剖成功率及實驗態度,結果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表現存在一定區別(表4)。
三、結論及建議
1.主要結論。①兩種不同動物學實驗策略的設計。分析總結現用的動物學實驗策略,稱之為傳統的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包括:預習檢查―實驗講解―實驗操作及指導―實驗作業;反思傳統的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的不足,構建了改進型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包括:預習檢查―實驗講解―實驗操作及指導―實驗總結―實驗作業―試驗考核。該實驗策略是本次對比試驗的自變量。②實驗效果評價指標的選擇。實驗效果的主要評價指標是實驗后測成績,另外,還參考了實驗動作技能的規范熟悉程度、實驗解剖成功率、實驗作業完成情況、實驗態度、形態結構的辨認測驗等手段。試圖運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法,考察學生知識、能力、技能和情感的變化,實驗效果評價指標是本次對比試驗的因變量。③研究結論。采用準實驗設計的方法,對實驗組(2010生物2班)和對照組(2010生物1班)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的后測成績與對照組的后測成績差異顯著,且差異極顯著(p
2.教學分析。傳統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與改進型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相比,在教學程序上缺少了試驗考核和實驗總結的環節,不能較好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學生學習缺少目標驅動,也沒及時總結反思實驗的成敗與得失,既影響了學生實驗學習的積極性,也影響了學生實驗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而采用改進型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教學,學生知道實驗結果與實驗目標的差距,能分享成功的喜悅,也有實驗學習的動機和目標,知道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有沒有學到要求的程度,因此,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表現較好。
3.教學建議。①有關實驗教學策略改進建議。根據對比試驗的結果,有必要對傳統動物學實驗教學策略進行改革與完善。主要加強實驗考核和實驗總結環節的改革,實驗考核包括實驗過程的考核與實驗效果的考核,實驗過程的考核是試驗考核的重點,建議每次試驗設計該次實驗的評價檢核表,評價實驗過程及技能水平。實驗評價檢核表是一種實踐評價工具,包括操作過程檢核和作品評價兩部分,操作過程檢核又分實驗設計檢核和實驗步驟檢核,評價等級只用通過及不通過表示,它所評價的表現行為特質通常不是屬于連續性變量資料[1]。目前,實驗過程評價占實驗總成績的60%,但缺少統一的評價標準,為使該過程的評價公平、公正、客觀,應該加以研究,以減少評價的隨意性。②建議設計實驗檢核表和實驗反思,并增加到學生實驗報告冊里,調整學生實驗報告冊的內容及格式,以改變目前實驗報告主要評價學生實驗結果,而忽視實驗過程評價的現狀,從而真正提高學生實驗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恩山.生物學教育研究方法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0-194.
[2]徐作英,王重力.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鄭清梅.延伸動物實驗課堂,營造創新思維場所[J].生物學雜志,2010,27(5):102-107.
[4]杜曉光.動物學實驗基本技能訓練的教學研究[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9,(3):124-137.
[5]馬綱.動物學實驗教學設計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探索2009,28(7):120-176.
[6]耿雪俠.生物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初步探討[J].宿州學院學報,2009,28(2):58-67.
[7]田麗.改革動物學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綜合技能[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0(12):84-96.
[8]黃斌.動物學開放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新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報)2009,25(4):78-93.
[9]魏伍川.改革動物學實驗課教學,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方式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26(8):35-43.
[10]張大治.《普通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23(7):134-145.
[11]張志強.提高動物學實驗課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與體會[J].安徽農學通報,2008,12(9):96-112.
[12]韋仕珍.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河池學院學報,2008,12(S2):91-142.
篇3
【Key words】Animal biology; 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 Reform in education
動物生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是動物學課程教學的重要部分[1-2],是培養學生動物學實驗技能的重要形式,能強化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鞏固知識與開拓學生視野,同時還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可以很好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3]。但部分高校動物學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仍很突出,其獨特教學效果難以充分發揮,所以新形勢迫切需要探索野外實習改革,提高實習效果。本文針對目前動物學野外實習的教學現狀,根據多年的野外實習經驗,提出相應措施及建議,加強學生野外實踐技能的培養,切實保證野外實習教學質量[4],同時為高校進行實踐教學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供理論參考。
1 實習基地建設,實習遠近點相結合
實習基地是動物學野外實習的主要活動場所,是野外實習的先決條件之一。建立野外實習基地,是保證實習質量的首要條件[5],建立一個高質量的實習基地對于保證野外實習的效果非常重要[6]。
實習基地建設應充分考慮到實習候選地的典型性、持續性與經濟高效原則。首先,具有典型性原則,候選地的自然生態系統是生態系和生物種的儲源地,具備豐富動物資源和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學生對于海濱動物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對環境的適應及采集、鑒定和保護動物標本的方法等都能得到實習[7]。能滿足動物生物學課程野外實習的需要[8]。其次要具備持續性原則,使實習可隨時進行,實現常態化,實習基地建成后便于長期合作。同時,共建動物學野外實習基地時還要兼顧節約成本的原則,如交通便捷、食宿及醫療條件便利。使動物學野外實習符合質量高、規模大、成本低、經濟高效的原則。
我校自2009年起與廣東湛江雷州國家級白碟貝保護區簽訂了動物學野外實習基地共建協議。此地離學校較遠,往返也只需要2天時間,并且提供住宿。另一實習點在湛江南三島陳村(學院的養殖基地),距學校1小時車程,當天可以返回。近處實習,花費少,學生的吃、住、行等管理方便。這兩個實習基地是動物學野外實習的理想地方。我校的學生2009年自后都到此進行野外實習,并已與其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基地的關系,取得良好的實習效果。
2 編制實習指導書和培訓指導老師
動物學野外實習教材要求針對性強、地域性強和實用性強。良好的實習指導書和專業的指導教師是動物學野外實習效果實現的根本保障。余勉余編著的《廣東省潮間帶生物調查報告》偏重于廣東珠三角一帶[9],王友松編著的《南鹿列島海濱生物實習指導》偏重于浙江地區[10],這兩本書對于動物野外實習參考價值較大,但實用性不強。目前沒有一本現成的、普遍適用湛江的動物學野外實習指導,這對實習帶來不便。因此,根據當地動物地理分布類群的實際情況,編寫適合于本地區使用的動物學野外實習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建設內容。所以,指導教師應結合當地實際,把自然地理概況、動物棲息地的觀察、實習的基本方法,把歷年采集的動物標本分類整理,把常見的動物的名稱及簡要識別特征編入實習指導,編寫出適合自己的動物生物學野外實習指導書,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實習任務。
同時,要選派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對實習指導教師進行專業培訓[11],以提高他們的指導技能。通過培訓,使指導教師明確實習目的、實習任務和實習過程,了解實習基地的地貌等基本情況,熟悉實習基地動物種類及分布情況,掌握各類動物標本采集、制作和分類鑒定的方法等。通過這樣的培訓節約了師資,解決了野外實習教師資源緊張的問題,提高了實習效果。
3 改進實習方法與科研項目相結合
參觀實習是理論和實驗課教學的延伸,是集中野外實習的良好補充,有利于學生了解動物的生活環境[12]。我校的水生生物博物館建筑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多平方米。內有九間陳列室,共陳列珍貴的水生生物標本近3000種。
在動物學野外實習中,從科研的角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撰寫畢業論文等后續工作奠定基礎,對動物學野外實習進行了改革。即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將野外實習和部分同學的畢業論文、老師的科研項目、本科生的創新實踐、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結合起來,以科研項目帶動野外實習教學的方式,即指導教師設計小課題,學生圍繞小課題進行調查研究。
篇4
[關鍵詞]野生動物學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 S8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0-0100-03
野生動物學是研究野生動物形態結構、分類、生態及管理等方面的科學,是農林院校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林學、生態學等專業的基礎必修或專業限選課程之一。通過野生動物學教學,不但可使學生獲得有關動物界的構成多樣性、與人類的關系、動物進化發展規律等方面的知識,掌握野生動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而且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思維方法及創新精神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進而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因此,有必要探討在野生動物學教學中,如何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積極促進素質教育功能的實現。
一、課程內容的完善
本課程開設之初,主要教學方式為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修訂教學計劃之后的課程內容包括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習等環節。理論教學基于教材,按照動物進化的順序,選擇代表性強的動物作為例子,系統地介紹各類動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態習性、分類地位、經濟價值和保護狀況等,使學生在掌握野生動物學完整知識體系的同時,了解野生動物的多樣性及保護現狀。實驗、實習教學根據不同專業的不同培養目標,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開設不同類型的實驗、實習課程,如結合華南農業大學面積較大、鳥類資源豐富的實際,我們相應開設了“校園觀鳥實習”課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習熱情。
二、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針對不同專業的不同需要,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編制了相應專業的野生動物學課程多媒體課件,并制作了鳥類多樣性、靈長類、兩棲和爬行類等專題課件,有效地提高了理論教學水平和質量。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還創新實驗教學方法,如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由學生自主設計并實施實驗,通過交流、討論,進行實驗總結,或自己獨立進行動物的采集、飼養、分類鑒定等工作,在此過程中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另外,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擁有全校最大的野生動物標本室,室內野生動物標本種類多、代表性強,并根據講課進度定時為學生開放,讓學生對課堂教授的理論知識“有據可循”,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采用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理論教學內容要注意聯系實際,講解時要條理分明,重點突出,生動易懂。難點內容可以通過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傳授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上課應避免教師一言堂,可以通過穿插學生搜集、制作PPT來講解及課堂分組討論,聽取學生的聽課反饋意見并積極改進等方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盡可能做到多與學生交流。
(二)注重教學手段和課后交流及習題測試
多媒體教學可以容納大量信息,使學生更多、更快接受知識。而傳統的板書具有容易突出重點、難點,便于把握教學進度等優點,在教學中務必注意兩者的有機結合,交替使用板書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兩者的整體效應,揚長避短,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加強課后輔導與交流。課后將野生動物學講義、課件、實驗(實習)指導以及復習題等發到公共郵箱,方便學生登錄瀏覽,學生可以采用電子郵件、短信留言等方式與授課教師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交流,還可以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向教師提問題和建議,便于師生及時溝通,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督促教師及時彌補教學中的不足。
(三)重視實踐性教學,提高實習質量
野生動物學野外實習是對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的鞏固和延伸,能夠有效地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近年來,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逐步將野外實習轉變為研究型、探索型和綜合性實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在實習過程中,我們把加強對學生的技能訓練與培養、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作為目的。在實習開始前,把根據實習地點編制的實習指導書和圖鑒、檢索表等資料盡早發放給學生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到標本室參觀和熟悉標本。在理論教學中適當穿插實習相關的視頻或專題;召開實習動員大會等。在實習過程中指導教師不再像以往一樣逐個為學生講解每種動物的相關信息,而是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考實習工具書(實習指導、檢索表等)和利用實習工具(望遠鏡等)去發現問題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而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是起指導作用。與此同時,要求學生記錄和分析所觀察到的動物的特征、習性等信息,通過自己查資料完成實習報告等。實習結束后,及時召開實結會,請學生代表匯報實結和心得,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觀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有機結合。通過分析歷屆學生的實結,指導教師可以清楚地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有助于提高實習教學的質量,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
三、增強學科動態引導的教學理念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野生動物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科特點,適當引入學科動態,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教師的觀念或信念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能夠自覺引導學科動態的重要前提是,教師本身強化了學科引導的教學理念。
(一)理論教學內容應該與時俱進,適當增加野生動物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研究熱點
在主要章節開宗明義之初,概括性地介紹相關領域的研究背景,可以使學生了解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歷史、現狀及趨勢,了解國內外著名人物及其成就等。野生動物機體是多層次、多側面的結構體系,這就決定了野生動物學具有多層次、多交叉的特點,應從個體層次向微觀深入到細胞和分子層次,向宏觀擴展到群體和生態系統的層次,在更深意義上揭示動物生命活動規律和本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動物學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在宏觀方面,由于許多新技術,如電子顯微鏡、X 射線衍射技術、激光技術、生物技術和電腦在動物學研究上的應用,使許多老的分科,如分類學、比較解剖學、胚胎學等研究方法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定性范疇走向定量范疇。一些新領域被拓展,許多非生物學科在向生物科學延伸,形成了許多交叉型學科,進一步拓寬了動物學研究的領域。在微觀方面,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對動物結構的研究更為精細,生命現象最終可以解釋到分子水平,甚至用電子水平進行物理學研究,如基因工程技術可以使人們有可能改變、制造出新的理想物種,但這些新的成果在現行野生動物學教材中得不到應有的反映。因此,野生動物學的教學內容不僅要精選經典動物學的內容,還要反映有關野生動物學研究的新成果、新內容,并要及時向學生介紹野生動物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研究熱點。如在講述無脊椎動物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科研工作,介紹土壤線蟲生活在土壤中的水膜里,全長僅有1毫米,細胞數量少,功能簡單。因為它們主要以細菌等為食,所以室內容易培養。又因為全身半透明,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線蟲體內的消化道、生殖腺等器官。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授予悉尼?布雷內等三人,正是因為他們選擇了線蟲作為模式生物,發現器官發育和“細胞凋亡”過程中的基因規則,目前這些成果已用于研究治療疾病的新方法。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解,學生會深切感受到,今天所學的課本知識是前人經過艱苦研究而逐漸積累起來的,而這些內容也會隨著當今研究的深入和拓展而不斷向前發展,這有利于學生樹立動態的知識觀念。同時,學生可以初步了解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的主要成就和不足,進而激起創新的熱情與志向,這為他們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及學好該章節的內容奠定了基礎。
(二)結合當地實際進行引導
在野生動物教學過程中,動物多樣性狀況及其保護、動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可以與當地實際聯系,適當引導有關的研究、保護、生產等背景,以理論聯系實際,了解當地的實際狀況和有關部門所做的工作。如在講鳥綱時,講完我國現存鳥綱多樣性狀況之后,可介紹廣東鳥類多樣性研究的背景與現狀。如廣東車八嶺自然保護區、廣東內伶仃島、廣州市越秀公園、廣州新墾紅樹林濕地等,隨著廣州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棲息在廣州的各種鳥類也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其群落分布也發生了變化。盡管對廣州公園鳥類的調查有很多,但調查時間和地點較短較分散,很少體現鳥類群落的季節動態變化。因此,我們對上述公園的鳥類進行了連續一年(2008年1月~12月)的調查,共記錄 71 種鳥。在工作者記錄的鳥類中,雀形目鳥類 54 種,占 76.1%;非雀形目鳥類 17 種,占 23.9%。鳥類的多樣性為 3.39,均勻度為 0.55,并發表相關論文2篇。通過這樣的介紹,不但可使學生了解當地有關動物多樣性的研究背景、尚待研究的空間,而且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促使他們積極參與類似的研究工作。同樣,這種結合當地實際的引導也可運用到野外實習或畢業論文中。實踐證明,這種結合野外實習的課題研究卓有成效,實習完成后學生可以整理發表研究論文。這不但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初步掌握了相關研究的基本方法,對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三)結合科技創新活動進行引導
為了提高教師指導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獨立承擔科研小課題搭建平臺,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于2008年開始推行學生科技創新研究計劃,其宗旨是訓練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培養開拓精神、激發創新意識,使學生盡早地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等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并得到基本的科研訓練??萍紕撔掠媱澲攸c資助那些學術思想新穎、目標明確,具有創新性、探索性、研究方案可行的項目。申請者通常是項目小組(3~5人為一組),學生在導師指導下認真填寫申請書,系教學委員會組織專家對項目進行公開答辯、評審,確定資助項目名單及資助金額。如在指導學生填寫土壤動物方面研究的申請書時可以引導以下內容:2008年1~2月,我國南方地區發生罕見的冰雪災害。持續近1個月的冰凍天氣導致森林遭受嚴重破壞。南嶺山地范圍內的自然保護區森林植被遭受重創,尤其海拔450米~1100米范圍內的森林受到整體性、毀滅性破壞,連片的森林喬木被毀損,形成了大量的殘枝和凋落物。森林生態系統一旦產生過多的凋落物,就會極大地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甚至直接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進程和演替方向。已往對于地上生態系統的研究表明,這種大規模的雨雪冰凍對森林生物群落造成了強烈影響,從國內外研究的情況來看,盡管已經有人進行過暴雪等對凋落物及土壤動物影響的研究,但土壤動物作為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歷了冰雪災害之后其群落結構和功能會有怎樣的變化?由此引導學生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確定研究方法,擬定研究方案,2006、2007級森游專業的十幾名同學參與了上述科技創新研究,并已有3篇。這表明,在實踐教學中適當引入恰當的學科動態內容,不僅可使學生較全面地掌握實驗方法,同樣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對提高創新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經過以上教學內容的完善和教學方法的探索,我們意識到高校教師應該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深入鉆研教材,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案,實行多種教學媒體有機結合,強化引導意識,強化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的意識,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質量的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胡永婷,李穎靚,李彥明.淺談提高普通動物學教學效果的途徑[J].科教文匯,2009,(3):128.
[2] 溫茹淑,方展強.新課標下高師《動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嘗試[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4):492-496.
[3] 熊燕,喬惠理,張才喬,王寶青,符信賢.動物生物學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的構建初探[J].高等農業教育,2002,(2):45-46.
篇5
關鍵詞:動物學教學;地方師范院校;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5-0049-02
動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鞍山師范學院屬于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有其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的特點。為確保動物學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新性,培養他們實踐動手能力及在教學中主導的作用,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提高師范生的教師從業技能,增強本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培養優秀中、小學生物教師,在動物學教學中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嘗試和探討,為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具有一定的意義。
一、動物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動物學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教學體系仍以傳統動物學為線索;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雖然使用PowerPoint教學,但教學模式基本上仍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填鴨式課堂教學,由此產生幾個問題:第一,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介紹的課堂知識,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第二,目前的考試主要采用常規的閉卷方式,學生養成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的習慣,不能很客觀地評價一個學生全面掌握本課程知識水平,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深入鉆研、探討的思維方式。
二、動物學教學體系的改革
1.調整完善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重視知識的基礎性和內容的先進性相結合,學科的學術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相結合,精減課時,因材施教,留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和空間,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對于部分繼續攻讀研究生的學生,相對要求較高,不但要求基本掌握動物學知識體系的內容,而且要及時了解動物學及生物學的最新研究動態,及時介紹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對于想要就業的同學,培養他們的教師從業技能,使其能高質量就業。
2.教學方法的改革。動物學課程已經使用了多媒體教學,這不僅使動物學的過程更加直觀,而且大大地節約了課堂的時間,增大了信息量,但還遠遠不夠,為此我們進行了一些改革:(1)模擬教學:由于本校是師范院校,大部分同學畢業后可能從事中小學生物教學工作。因此,在動物學理論課教學中,讓學生選擇一種比較感興趣的動物,從其分類地位、外部形態、內部構造、經濟價值及與人類的關系等方面入手,自己搜集材料備課,寫講義,自制幻燈片和板書相結合,在課堂上進行20分鐘的講解,并解答其他學生的提問,培養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備課、授課、課堂掌控等教師從業技能的提高。這種方法不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培養了查閱文獻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極佳的教學效果。(2)采用啟發互動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針對教學中遇到的某個知識點或熱點問題,4~5名同學組成討論小組,鼓勵學生進行同組討論和交流,相互組別討論和老師討論等形式。把課堂教學從傳統的單向傳授變為雙向互動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活躍主體。(3)采用科研式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增加實驗課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脊椎動物魚綱實驗――鯽魚形態觀察及解剖,通過一個實驗,把魚綱理論知識和脊椎動物標本制作結合起來,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動物學課程的樂趣。由于學生畢業后大多會從事生物教學工作,鼓勵和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生物模型或教具的制作,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例如制作DNA的雙螺旋結構,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等,脊椎及無脊椎動物模型等,加強高校師范生培養與中學生物學教學的接軌,為畢業后從事生物教學工作積累豐富的經驗。(4)以漢語教學為主,漸進式滲透英語的雙語教學。由于動物學內容直觀生動,和日常生活結合緊密,在授課過程中對動物學專業詞匯采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以增加學生的專業詞匯量,同時搜集一些動物學相關的英語短文和英文資料,既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又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外語應用水平,為以后學習專業外語和研究生學習提供基礎。(5)采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利用互聯網有效節約課堂時間,將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參考文獻目錄等內容在網上向學生開放,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推薦一些好的網站、動物學及相關學科專業的新近動態,借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拓寬學生知識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跟上生物學發展的步伐。(6)充分利用生物學野外見習機會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由于我校地處鞍山,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帶領學生到千山風景區、海城市的九龍川風景區進行生物學野外實習。使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把書本中死的理論知識和所見的有活力的動物有效地結合起來,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初步掌握野外使用采集工具的方法,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和增強對環境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意識。(7)教學反饋。本課程在第三、四學期開設,在此階段,學生對自己是否考研或就業有了初步的計劃。在本課程結束時,對同學進行教學反饋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教學內容接受情況、學生自我評價、個人未來規劃、成績自評、對本課的建議和意見等,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教學內容的完善。
3.評價體系的改革。在課程評價方面,逐步建立了多元化及科學的評價體系。考核方式改革:考試成績由三部分構成。理論課:閉卷考試考查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按卷面80%計算;平時成績20分,主要考查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回答問題,課堂講授動物學小論文的準備、講授、板書、解決問題情況等。實驗課:考查學生課上實驗操作、動手及創新的能力;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情況;按照小組進行生物模型或教具的制作情況。按照優、良、中、及、不及分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采取多方位的、全面客觀的評定成績。通過上述方法的改革,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改革成效及一些思考
通過近四年的動物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有了明顯提高,申請了校級教改項目。其中,2009級生物師范專業學生有7人考入動物學專業研究生進一步深造,有近10人從事中小學生物學教學工作,他們在工作單位受到領導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同時在教學改革中,教師必須加強業務學習、加快知識更新。開闊學術視野,才能對講授課程的內容加以創新處理,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的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概念和理論,而且教師科研的成果可以輔助教學內容的更新,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另外,教學改革還要求教師對其他知識,如計算機知識、多媒體技術、網絡知識和外語知識等都有更高的要求。教師也要與時俱進,適應現代化的動物學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劉凌云,鄭光美.普通動物學[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95.
篇6
1.1實驗動物科學的概念
實驗動物科學(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以實驗動物資源研究、質量控制和利用實驗動物進行科學實驗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在《學科分類與代碼標準》(GB/T13745-1992)中,與實驗動物科學有關的學科分別是“實驗動物學”、“醫學實驗動物學”、“比較病理學”等,分別歸屬于動物學和基礎醫學等。實驗動物科學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現在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的基礎科學,它是融合生物學、動物學、獸醫學和醫學等科學,并引用了其它自然科學的成就發展起來的。因此這門科學是綜合性的,它所涉及到的知識面很廣泛,不僅要以生物學、醫學、藥學、獸醫學、畜牧學等為對象,以遺傳學、育種學、病理學、生理學、營養學、微生物學等為基礎,還要引用機械工程學、環境衛生學、建筑學等科學,對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方法進行開發和研究。簡言之,實驗動物科學是以生物特性、飼養繁殖、遺傳育種、質量控制、疾病防治和開發應用的科學。
1.2實驗動物科學的研究內容
實驗動物學(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以實驗動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將培育的實驗動物應用于生命科學等研究領域的一門綜合性基礎學科。概括地講,實驗動物學包括了實驗動物繁育和實驗動物應用兩部分內容。前者主要圍繞實驗動物種質培育和保存、生物學特性、生活環境、飼養繁殖與管理、質量控制、野生動物及家畜禽的實驗動物化等開展有關研究,使實驗動物品種、品系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最終達到規范化和標準化的要求。后者主要以各學科的研究目的為目標,研究實驗動物的選擇、動物實驗的設計、試驗方法與技術、動物模型的制造、影響動物實驗結果各因素的控制以及在試驗中實驗動物反應的觀察和結果外延分析等,以保證科研教學活動中動物實驗的質量。實驗動物學研究范疇包括實驗動物生物學、實驗動物環境生態學、實驗動物遺傳學、實驗動物營養學、實驗動物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實驗動物醫學、比較醫學、動物實驗技術、實驗動物福利、動物實驗倫理學、動物實驗替代方法學等內容。隨著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實驗動物科學與生命科學、醫學、藥學、制藥工業、化學工業、航空航天、環境保護、生物安全、生態保護等許多學科和行業結合越來越密切,已經起到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
1.3實驗動物科學的地位與作用
實驗動物是“活的精密儀器和試劑”,是生命科學、醫學和藥學等諸多領域的科技支撐條件,是四大科技支撐條件中最不可控的條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世界經濟科技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設備、試劑、信息已不是科學研究的制約因素,而實驗動物已成為生命科學、醫學、藥學等領域影響研究課題的確立和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直接將許多領域的研究引入新的境地。近交系動物的培育為遺傳學研究、育種學研究和免疫學等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手段。免疫缺陷動物的成功培育對于器官移植、組織細胞移植、腫瘤學研究、免疫學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蚬こ虅游锸构δ芑蚪M學研究迅速發展,生物反應器和人工改造動物成為可能,為比較醫學提供了研究基礎,也成為揭示生命科學本質和了解病理機制的重要途徑。
1.3.1實驗動物科學是生命科學進步的基石
實驗動物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支撐,也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生命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實驗動物科學已經融入到許多前沿科學中,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動物進行功能基因組研究;研究新藥的靶基因、靶器官、作用機理和毒性作用,通過轉基因技術研制現代醫藥工業的生物反應器等,通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動物模型,研究傳播途徑、傳播規律,研究發病機制,研究預防、治療措施,藥物疫苗的創制與開發等。
1.3.2實驗動物科學對于人類健康和醫藥學的進步起著關鍵性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醫藥學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撐,尤其是與醫學的進一步融合,比較醫學和轉化醫學的發展和崛起,實驗動物科學對于生命基本規律和機理的闡明,對于人類疾病的發病機理、治療、藥物研發所起的作用越來越不可或缺。
1.3.3普及實驗動物科學知識
實驗動物科技已成為保障現代科學實驗研究的重要支撐條件。所以,普及實驗動物科學知識,宣傳我國實驗動物科技成就,管理法制化、質量標準化、技術規范化行業特色,以及實驗動物倫理、福利和替代研究進展,引導公眾科學認識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感受先進科學技術帶給人類的福祉。支持和促進實驗動物學發展,營造和諧、創新、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
總之,實驗動物科學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或單位科學研究水平的重要標志,也與人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不僅僅是科學家的責任與義務,也是政府和全社會的責任與義務。
2 實驗動物學科特點、發展動態、發展模式
2.1實驗動物學科特點
實驗動物是一種遺傳限定動物,是根據科學研究需要在實驗室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人工馴養、繁殖和科學培育獲得的動物。實驗動物來源于野生動物、經濟動物、觀賞動物,又不同于野生動物、經濟動物、觀賞動物等“實驗用動物”,它既具有野生動物的共性,同時又有生物學特性明確、遺傳背景清楚、表型均一、對刺激敏感性和反應性一致的特點。這些自身特點有利于僅用于少量動物就能獲得精確、可靠的動物實驗結果,并具有良好的可重復性,因而廣泛用于生物學、醫學及藥學科研與教學。
實驗動物能復制多種疾病的模型。由于人類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十分復雜。要揭示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不可能完全在人身上進行,以人為實驗對象在道義上和法學上往往受到種種限制。人類的疾病均可利用現代醫學實驗技術通過實驗動物復制和模擬出相應的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用實驗動物模擬人類疾病過程,觀察藥物及其他各種因素對生物體機能、形態及遺傳學的影響,既方便、有效、可比性高,又易于管理和操作。
實驗動物作為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和重要支撐條件,它的重要性隨著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愈來愈得到充分的體現。可以說實驗動物科技發展水平在某些領域的研究中,已經成為關鍵性的制約因素。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不斷地將生命科學研究推向更高的層次,同時,生命科學的發展也給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創造出更為廣泛的發展空間。在一定意義上,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生命科學的發展水平。
2.2國內外實驗動物學科發展動態
2.2.1發達國家實驗動物學科發展動態
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如美、英、德、法、澳、日等國,對實物動物高度重視,均已實現實驗動物生產的標準化、社會化和商品化。他們有完整的組織管理機構,其管理已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目前,國際實驗動物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是圍繞對動物福利的關注和滿足科學研究對高質量的實驗動物的需求兩個方面。各國也相繼制定了各種有關的法律法規。對實驗動物的飼養管理與使用提出一系列規范化要求。
發達國家以美、歐、日本為代表,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經歷了幾十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學科體系,在科學研究、資源建設、技術平臺建設、科學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發展?;粳F狀是:常用實驗動物及相關產品的生產供應商品化、社會化,標準化質量管理行業化,實驗動物保種和新資源開發政府資助的公益化,科學研究資助力度加大化,動物實驗技術規范化。尤其在科學研究、保種育種和新資源開發方面,政府投入力度非常大,有利地促進了生命科學研究的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2.2.2國內實驗動物學科發展動態
為加快我國實驗動物學科的發展,1988年,我國頒布《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在此之后陸續頒布了10條配套法規,規范了實驗動物管理、許可證制度、種質中心、質量檢測網絡和動物福利等方面。各省、市、自治區也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管理法規和規章制度。已經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實驗動物法制化、規范化管理體制。
為保障實驗動物質量,國家資助基本建成了包括啃齒類、實驗犬、兔、禽類、小型豬和實驗靈長類的國家動物種子中心和種植資源基地網絡。成立了國家省市兩級實驗動物質量檢測體系。已經形成低等級小動物使用量不斷減少,SPF級、基因工程動物和疾病動物模型使用量不斷增加的局面。調查發現,我國實驗動物生產量已達到1900萬只的規模,使用量也高達1600萬只,高于歐盟25國的總和――1210萬只,成為實驗動物生產和使用大國。國內機構從原來單一的生產逐步向多元化發展,最直接地參與動物實驗服務和拓展業務轉向其他相關產品和業務。
2.2.3福建省實驗動物學科發展動態
我省實驗動物科技工作起步較早,在1993年就提出并實施省實驗動物公共實驗室建設計劃。近年來,福建省科技廳先后資助建立了4個實驗動物科技平臺。動物實驗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我省在實驗動物工作在法制化管理、質量控制、資源建設和人才教育與培訓等諸多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實驗動物科學學科體系基本建立。
(1)實驗動物管理體系現狀。1988年頒布的《實驗動物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國家科委主管全國實驗動物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科技管理部門主管本地區的實驗動物工作,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負責管理本部門的實驗動物工作。按照職能分工,福建省科技廳主管全省實驗動物工作,負責制定實驗動物科技發展規劃,印制、發放和管理實驗動物許可證,以科技項目經費支持實驗動物科學研究。1991年成立的福建省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省動管會”)由省科技廳等有關政府職能部門領導及專家組成,省動管會主要是宏觀上對實驗動物科技領域依法實施科學管理的執行機構。近年來,我省強化了實驗動物法制化管理,調整了省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成員,頒發了《福建省實驗動物許可證驗收細則(修訂)》、印發《福建省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等文件,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組織機構管理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和質量保障體系。
(2)構建了實驗動物技術服務平臺。近5年來,省科技廳采取“科學規劃、統籌協調、激勵共享、分期實施、滾動支持”的方式,累計資助1 500萬元,先后建立了福建醫科大學鼠類動物實驗技術服務平臺、福建中醫藥大學兔類動物實驗技術服務平臺、福建省人口與計劃生育科研所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技術服務平臺和廈門大學轉基因與基因敲除小鼠培育與研究共用技術服務平臺。
(3)實行實驗動物許可證制度及從業人員崗位資格認可證制度。實驗動物許可證經審核合格由省科技廳發放認定,從業人員崗位資格認可證經培訓考核合格由省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發放認定,“十一五”期間,累計培訓學員1 000余人次,有效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實驗動物設施內環境指標檢測報告由省實驗動物質量檢測中心出具(該中心于1996年通過福建省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2001年被國家科技部認證為省級實驗動物環境檢測機構)。
(4)實驗動物設施建設和資源發展迅速。截至2012年6月,全省飼育、使用實驗動物的單位近50家,其中有34家取得實驗動物許可證,生產使用實驗動物達10余個品種品系,2011年動物的使用量約12萬只,生產量約4萬只,其中實驗大小鼠用量占85%。全省共有實驗動物設施12000m2,通過許可證評審并能正常開展工作的屏障系統以上級別實驗動物設施6000m2。其中,福建中醫藥大學清潔級及SPF級動物實驗設施達2100m2;福建醫科大學已建成并通過驗收的實驗動物設施3000多m2,特別是正在施工的1200m2的GLP實驗大樓,將為我省新藥臨床前安全性評價創造了條件;福州總醫院1800m2和廈門大學6000m2的實驗動物中心大樓已經建成。近期擬提交驗收。這些都將為我省實驗動物的科研及實驗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5)建立福建實驗動物信息網。經過多年的努力,建立了福建實驗動物信息網,實現全省實驗動物信息資源的整合;并通過與中國實驗動物信息網、福建科技信息網和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系統的鏈接,實現信息共享。目前,實驗動物信息網調研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寶貴的資料,可為用戶提供信息瀏覽、產品搜索和信息等服務,信息量包括政策法規、國家標準、許可證專欄、學習園地、知識之窗等12個欄目,現有信息已達20000余條。
(6)充分發揮實驗動物學會的作用。我省于1993年成立省級實驗動物學會,業務主管部門為福建省科協。實驗動物學會作為一個群眾性的團體組織,充分發揮學會的專家團隊作用,解決了我省專門從事實驗動物科學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極大地發揮學會在學術交流、科學普及、科技咨詢等方面的作用。
(7)實驗動物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我省實驗動物科學獲國家、省級科研項目(課題)12項,科研經費700萬元,發表SCI論文10篇,核心期刊論文30余篇;其中,福建省科學技術廳和廈門大學聯合創立的“福建省轉基因與基因敲除小鼠培育與研究共用技術服務平臺”繼之前在省內率先成功完成了多個轉基因小鼠品系的創建之后,最近又成功構建了福建省首例基因敲除小鼠,該項目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2.3國內外實驗動物學科發展模式
2.3.1發達國家實驗動物學科發展模式
發達國家的實驗動物在市場經濟制約下,已經成為專業化商品,并形成了實驗動物產業,這一產業以實驗動物的生產供應為主體,同時也包括相關產品如飼料、墊料、籠具、儀器設備及工程設施的商品化、社會化和產業化。這種在市場競爭下所形成的商品化生產供應和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模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也是我們發展實驗動物科技可以借鑒的模式之一。
在美國,生物科學課題投資的40%涉及實驗動物,而60%的生物學科研課題需要實驗動物,國家衛生署每年用于實驗動物的經費是4億美元,全美有1300個有關實驗動物科技工作的生產與研究單位。美國NIH實驗動物資源中心和杰克遜實驗室,是世界上最大的遺傳保種和遺傳研究中心,僅NIH實驗動物資源中心就維持著250種近交系大小鼠。創立于40年代的美國查理士河公司的產品約占美國實驗動物市場60%的份額,歐洲市場80%的份額。該公司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從一間車庫開始,發展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實驗動物供應商,在18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獨資和合資的分公司。
歐洲國家已建立全國性的、現代化的實驗動物中心、研究中心及輔助用品的生產公司。而在上世紀50年代建立的英國實驗動物中心和法國實驗動物中心在70年代相繼關閉,德國實驗動物中心在經過嚴格審查后才得以保留。在歐洲產生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這些機構的發展方向沒能針對實驗動物自身學科發展要求運轉,偏離了對實驗動物學科自身的研究,同時也偏離了市場經濟的軌道,已經不再從事實驗動物的研究。
日本于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有計劃地在各個國立研究機構和大學建立現代化的動物實驗設施,并且很快實現實驗動物的商品化、標準化。2000年5月建成的日本熊本大學動物資源開發研究中心保存有已育成的與人類疾病相近似的病理動物模型417種。在實驗動物的生產、培育方面,日本在國際上占有明顯優勢。全國專門生產實驗動物的公司有50多個,大小鼠每年使用數為1560萬只,但40%的實驗動物仍需要從美國進口。
2.3.2國內實驗動物學科發展模式
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的實驗動物科技工作取得長足的進步。目前我國大約有300多家有一定規模的實驗動物生產單位,每年生產實驗動物達1900萬只,大小鼠品系50多個,其中SPF級動物產量占年產量的5%~8%,并逐年增加,在數量上基本滿足科研需要。已經建立了國家嚙齒類實驗動物種子中心、國家實驗動物質量檢測中心和國家實驗動物質量檢測網絡。各省市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提出并建立適合實際的發展模式,已形成了地區性生產基地,開始向生產規?;?、供應社會化方向發展。
(1)實驗動物技術服務平臺建設。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實驗動物科技平臺建設速度很快,已逐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國家層面為加快實驗動物標準化、規范化,全面提升我國實驗動物整體水平,建立實驗動物平臺為全社會提供資源和技術服務支撐,初步建成的實驗動物平臺包括實驗動物信息平臺、實驗動物遺傳資源共享平臺、實驗動物種質資源的保存與共享平臺、實驗動物公共服務平臺、靈長類GLP動物實驗平臺和比較醫學技術共享平臺。按照國家建立技術服務平臺的要求,全國已有17個?。ㄊ?、區)從本地實際需求出發立項建設實驗動物平臺,突出為本地產業和企業發展提供服務,突出為本地科技活動的中下游提供支撐,突出區域特色和優勢。
(2)中外合資模式。上海西普爾一必凱實驗動物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10月,系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與英國B&K環球有限公司合資的國內首家生產高質量實驗動物的企業。主要從事大小鼠、犬、兔、獼猴等實驗動物的繁育生產及全價顆粒飼料的生產,并向社會提供技術咨詢服務。該公司每年向社會提供大小鼠達30萬只和部分兔、犬、猴等標準化實驗動物,并向國外出口,為探索中外合資模式發展我國實驗動物產業積累了經驗。
2.3.3福建省實驗動物學科發展模式
《實驗動物管理條例》頒布后,福建省科技廳于1 990年提出并實施實驗動物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通過重點實驗室建設承擔全省實驗動物生產供應、檢測和培訓的發展模式,以期實現到2000年四大實驗動物重點實驗室聯手建成能承擔風險,有一定社會和經濟效益、自負盈虧、全方位開放,全省性實驗動物生產、供應、科研一體化的企業集團。該發展模式預期目標未能實現,但仍為我省實驗動物事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為落實福建省“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規范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管理,促進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共享,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良好條件,福建省科技廳采用“科學規劃、統籌協調、激勵共享、分期實施、滾動支持”的管理方式,先后扶持建立了鼠類、兔類、非人靈長類和轉基因與基因敲除小鼠培育與研究共用四個技術服務平臺。通過法律地位確立、政策法規確定和管理辦法制定三個要素的有機組合,推動資源整合,促進實驗動物生產、使用和研究、開發的有機結合。實踐證明,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法規制定、政策引導、監督管理和財政的資金扶持和培育。
3 福建省實驗動物學科發展趨勢預測
3.1實驗動物的管理走向法制化
實驗動物管理的法制化是推進依法行政的需要。按照《許可法》的要求,完善實驗動物的法制化才能為在我省范圍內實施實驗動物管理行政許可提供法律支撐,這是加強生物安全和社會安全的需要,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通過實驗動物的法制化可以有效促進實驗動物產業化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
3.2實驗動物種質資源擴大和質量提高
我國自1997年開始,在實驗動物種子資源的保存和利用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設立了國家嚙齒類實驗動物種子中心和分中心,已經初步建立了種子網絡體系。用于科研的實驗動物種類,從嚙齒類、兔、犬到實驗非人靈長類動物不斷擴大。實驗動物使用總量下降,高質量實驗動物使用量增加,實驗動物品種、品系增加,用于科研方面的嚙齒類普及清潔級,部分實驗室將使用悉生動物和無菌動物。
3.3實驗動物福利
動物實驗替代方法的3R理論已被愈來愈多的科學家所接受,并在實際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推動生命科學以及相關學科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索能夠達到相同目的或獲得相同結果的動物實驗替代方法是今后我省實驗動物工作的發展趨勢。
3.4實驗動物標準化建設
實驗動物標準化建設是實驗動物科學發展的重點,質量管理是實驗動物管理的核心。我國通過立法,實施實驗動物的許可證制度和統一的國家技術標準,提高了實驗動物的質量,保證了人員安全,也保護了動物福利,推動了實驗動物學科的快速發展,但是,伴隨著生命科學發展,實驗動物標準化管理體系不健全等深層次的問題仍然存在,迫切需要加以系統研究和完善。
4 福建省實驗動物學科面臨的挑戰
21世紀,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對生命科學、醫藥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實驗動物學的發展提出了挑戰,當前我省實驗動物體系存在品種資源短缺、創新能力不足、政策法規和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保障體系薄弱、共享機制不完善等諸多問題。
4.1實驗動物資源不能完全滿足科學研究的需要
我省常用實驗動物品種品系單一,規模偏小,有時需要從外省引進,實驗動物資源不能完全滿足科學研究的需要。
4.2實驗動物標準化管理存在漏洞
實驗動物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個別單位存在有法不依、有標準不遵守現象。實驗動物福利倫理認識程度低,缺乏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規范和機制。
4.3實驗動物及其相關產品產業化、商品化、市場化程度低
符合質量要求的常用實驗動物及相關產品的生產供應不足,缺少政府的扶持和資助,難以保持,更不能形成產業化局面。
4.4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匱乏
具有一定實驗動物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是保證實驗動物科技工作質量的先決條件和基本保證。雖我省實驗動物從業人員逐年增加,由于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和缺乏專業系統教育,省內符合第一任職要求的實驗動物科技工作者少,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有必要集中省內優勢技術力量和資源,建立健全系統而科學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5 福建省實驗動物科技面臨的機遇
5.1時代機遇
隨著比較醫學和轉化醫學的發展和崛起,作為生命科學、醫學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撐的實驗動物科學,對于人類疾病的發病機理、治療、藥物研發所起的作用越來越不可或缺。發達國家大型實驗動物資源匱乏、動物實驗成本高、動物保護主義運動影響以及動物福利和倫理學的要求,動物實驗特別是大型實驗動物臨床前研究呈現出向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顯著趨勢,為我國承接國際醫藥動物實驗業務帶來了機遇。
5.2政策機遇
目前,科技部正在努力打造科研基礎平臺,加強科研基礎條件建設,以滿足科技創新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宗旨,加強我國實驗材料資源的收集、搶救、整理、整合、保存,根據實驗材料的描述標準和規范,實現實驗材料的數據化,建立E平臺,實現實驗材料資源的信息共享和實物共享。我國科技規劃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建立以國家實驗動物種質資源中心為核心、20~30個功能獨特的實驗動物種源單位共同形成的結構完整、功能齊全、技術先進并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實驗動物種質資源網絡平臺。在保證實驗動物質量和實驗動物品種(系)與類型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實驗動物種質資源共享。這無疑是實驗動物科學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5.3產業機遇
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實驗動物科學發展提供了機遇。在發達國家,人口、健康和醫藥衛生高新技術發展迅速,其產業規模和產值迅猛增長。我國生物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國家“863”計劃、科技“攻關”計劃都將生物技術列入重點支持領域。而醫藥、生物技術日新月異,對實驗動物科學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福建省實驗動物科學發展思路和目標
6.1發展思路
以提高我省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醫藥技術產業發展為目標,以實驗動物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實驗動物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加大實驗動物科研及質量監控力度,完善法制建設,努力培育我省實驗動物產業,走出既符合國情,又有福建特色的實驗動物科技發展道路,為我省生命科學發展提供保障。
6.2發展目標
(1)到2015年,建立能生產并滿足全省大動物和常用清潔級以上實驗大小鼠需求量的供應體系。合格實驗動物生產量達10萬只,其中清潔級以上實驗大小鼠8萬只,普通級實驗兔1萬只,實驗用猴和實驗比格犬3000只。建成能滿足我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需求的動物實驗技術服務和信息服務平臺,基本實現實驗動物保種、繁殖、生產、供應與使用的標準化和社會化,為我省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條件保障。
(2)實驗動物質量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實驗動物質量檢測體系進一步完善,實驗動物質量檢測的快速診斷技術及其應急系統基本建立;基本形成實驗動物檢測、自檢和抽檢相結合的質量檢測體系。
(3)實驗動物科研水平顯著提高。閩臺實驗動物科技創新暨轉基因培育與研究技術服務合作基地的建立,轉基因培育與研究共用技術、保種與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到2015年底,基因工程小鼠達300種,開展轉基因大鼠或轉基因豬等轉基因大動物的創建與研發;福建黃兔人工種群的生物凈化暨實驗動物化研究及應用取得實質性進展。
7 福建省實驗動物科學發展的戰略任務
7.1實驗動物法制化管理體系的完善
法規制度體系建設。爭取在2013年將《福建省實驗動物管理辦法》列入省政府立法計劃項目,“十二五”期間完成省政府立法并實施;同時完善和修訂相關管理制度并實施。
法制化管理體系的建設。充實和調整福建省實驗動物專家組,真正發揮專家組在我省開展實驗動物發展研究、為我省實驗動物法制化管理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等方面的指導和咨詢作用。
建立管理信息系統。在現有的福建實驗動物信息網頁上增加實驗動物學會活動窗口,加強實驗動物信息網后臺管理建立實驗動物信息網的專業信息平臺,加大實驗動物科技宣傳力度,使社會各方全面、準確地理解和執行國家實驗動物管理條例。
實施應急反應體系。為控制實驗動物疫病的發生和傳播,保證實驗動物質量及其動物實驗結果的準確可靠,建立和完善與相關部門聯動機制,制定和重大實驗動物疫病控制應急預案,形成全省性的重大動物疫病控制應急體系,保證和促進實驗動物持續健康發展。
7.2加強行政執法管理力度
在科技計劃立項、成果管理活動中加強有關實驗動物質量和動物實驗條件的審核,強化監督管理,切實有效地發揮其職能。應用不合格實驗動物或未取得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進行的科學實驗、檢定,其實驗、檢定結果無效,科研項目不予以立項。
加大實驗動物質量管理力度,優化資源配置,完善省實驗動物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建立實驗動物質量抽查和報告制度。全面推行實驗動物許可證制度,嚴禁未取得生產許可證或不合格的動物進入流通渠道。
加強本省行政區域內實驗動物行政執法工作力度,建議設立實驗動物質量監督員、實驗動物信用管理、實驗動物質量通報和信息公開制度,接受社會監督。
7.3健全實驗動物質量保障體系
7.3.1規范實驗動物質量檢測管理。省實驗動物質量檢測中心必須進一步規范質檢工作,加強實驗動物監測與管理,嚴格執行許可證制度,開展實驗動物質量檢測新項目、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究。
7.3.2全面實施實驗動物國家新標準。為保證對新版標準的貫徹實施,應開展實驗動物國家新標準宣貫會,全新解讀新版國家標準內容和標準編制中規范性技術要素的確定,推動實驗動物質量的提高及動物實驗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以滿足實驗與科研工作的需要。
7.3.3加強從業人員隊伍建設。我省缺乏掌握實驗動物科技管理技術的高端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從業人員的學歷層次、專業化水平和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必須進一步加強從業人員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從業人員的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水準和業務技能,建立技術力量雄厚、人才結構合理的創新團隊,為我省實驗動物科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7.4實驗動物技術服務平臺建設
7.4.1建立閩臺實驗動物科技創新暨轉基因培育與研究技術服務合作基地。隨著海峽兩岸整體經濟水平和科技能力的提升,生物技術領域和產業領域等也將逐步提出對轉基因/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動物的需求。所以,開展轉基因培育與研究共用技術、保種與生產,供應生命科學研究所需要的特種實驗動物、以滿足實驗動物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需要。
7.4.2建立開放系統動物實驗技術服務基地。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省內對大動物實驗的需求將逐年增加,所以,開展大動物(犬、豬、羊)動物實驗技術服務、動物實驗技術培訓、實驗動物共享數據庫、實驗動物設備設施共享、大動物調劑供應,以滿足省內動物實驗所需的大動物(犬、豬、羊)逐年上升的需求。
7.4.3建立福建實驗動物科普、倫理和遠程教育基地。通過該基地建設,提高實驗動物管理工作質量和水平,維護動物福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適應科學研究、經濟建設和對外開放的需要。同時向公眾開放陳列室和其他場地、設施,舉辦講座和提供咨詢。
7.4.4建立實驗兔繁育及福建黃兔實驗動物化研究技術服務基地。在省內使用量較大的單位建立生產常用實驗兔基地,承擔我省實驗兔的生產、供應和滿足福州市區實驗兔調劑服務及周邊實驗兔的需求,以解決目前全省所使用的實驗兔不達標的問題。同時,開展福建黃兔人工種群的生物凈化暨實驗動物化研究及應用,提升福建實驗動物科技水平。
7.4.5加強常用動物和飼料的生產供應。充分利用鼠類技術服務平臺現有條件和人才優勢,在其生產清潔級實驗大小鼠的基礎上,通過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年產超5萬只清潔級以上實驗大小鼠的生產能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5萬只以上規模的實驗兔繁殖基地。依托有條件的單位建立標準化實驗動物飼料的生產車間,年產各類實驗動物飼料500噸,以滿足科研、生產及部分教學工作的需要。
7.5實驗動物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7.5.1數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以國家科技基礎數據平臺為基礎,開發福建實驗動物專家數據庫、相關聯企事業單位數據庫、實驗動物品種品系資源數據庫,整合信息資源;建立實驗動物管理、科研、生產、使用或經營管理集成性網絡服務平臺,提供遠程、互動、及時、高效的網絡服務;根據服務對象的具體需求,開展查新、咨詢、策劃、信息、實驗動物及其相關產品推介、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個性化信息服務。
7.5.2實驗動物、飼料供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市場調研系統,對實驗動物進行分類市場調查,定期向相關服務群體提供行情報告;建立網絡性的共性市場開發平臺,接受供需雙方的委托,對服務群體及服務需求進行市場調查分析,組織實驗動物及其相關產品的供需信息。通過信息平臺,協調解決實驗動物來源和供應問題,合理引導和培育實驗動物市場。
7.5.3實驗動物從業人員遠程培訓和上崗考試平臺。通過該平臺的建設,將提供最優秀的實驗動物科技培訓資源,該平臺只要有因特網的地方就可以接受培訓和考試,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同時結合從業人員水平層次的不同,提供個性化學習和課程答疑服務。該平臺根據福建實驗動物科學管理的工作要求,結合實驗動物從業人員上崗管理實際,主要用于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培訓和上崗資格認證考試,到2015年底,使我省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的持證上崗率達到95%以上。
8 福建省實驗動物學科發展的戰略對策
8.1加強法制化管理
貫徹國家有關實驗動物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福建省實驗動物科技管理的法規性文件,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在省科技、教育、農業、醫藥衛生等行業堅決按實驗動物許可證制度的要求,在科研立項、成果評價、、新藥研究、行業驗收與認證工作及安全性評價等工作中逐步實行實驗動物一票否決制。
8.2加強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培訓
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穩定現有的實驗動物從業人員隊伍。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和規范實驗動物技術人員的培訓和考核,提高實驗動物技術隊伍的整體水平。為從事實驗動物的管理人員提供學習機會,尤其是對單位法人或主管領導進行必要的實驗動物法規和基本知識培訓,促進科學管理。
8.3加大投資力度,統籌規劃,合理布局
我省每年用于實驗動物生產、新品種的培育及動物模型的研究經費十分有限,制約了實驗動物學科的發展。應開辟資金渠道,通過地方匹配投資、爭取國家財政經費和吸收社會資金等多種方式,加大實驗動物的投入強度,逐步形成實驗動物多元化投入格局。建議設立實驗動物專項發展基金,納入省級科技計劃,以不斷加大財政投入,為實驗動物科研和實驗動物學科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供堅實的資金支持。
8.4在省科技計劃項目中報指南中增加實驗動物科學研究內容
為進一步提升實驗動物研究水平,加強和完善實驗動物技術服務平臺的功能,推進我省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醫藥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建議將實驗動物科學研究內容列入省社會發展科技項目支持重點、軟科學研究項目和省基金項目資助范圍。
8.5建立確保平臺良性運行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
平臺必須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明確平臺建設單位的權利和義務,制定相應的績效考核和評價制度,采取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方法。日常運行經費應通過開展各類創新服務和承擔企業、政府委托的科技項目,以及當地政府支持和企業資助等途獲得,通過平臺良好的服務和管理,來獲得平臺自我發展的資金保障。
8.6重視學會的工作,支持學會開展工作
省實驗動物學會是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人才集中的地方,學會要積極努力,將省內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專家組織起來,開展多學科的學術交流與培訓活動,取長補短,共同促進實驗動物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同時,還應加強彼此之間聯系與協作,使實驗動物事業更好地為生命科學研究服務。
8.7加強閩臺間的學術交流,追蹤國際發展趨勢
通過近年的努力,我省的實驗動物工作已取得長足的進步,從而為我省開展閩臺間實驗動物科技的交流創造了條件。我省應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現有資源的優勢,吸引更多的項目,包括高科技項目到我省進行實施,以利于追蹤國際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勢。
篇7
關鍵詞:實驗動物;實驗動物醫學;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4-0249-02
實驗動物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科學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重復性。實驗動物在感染,特別在是隱性感染狀態下,往往會從免疫調節、代謝產物調節和與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等多個方面導致科學試驗失敗,或導致科學研究結果不準確和不可重復,造成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嚴重浪費,嚴重阻滯了實驗動物行業的健康發展。作為我國最早開設實驗動物專業的高等院校,揚州大學實驗動物學系在實驗動物專業設置、本科教學及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大量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本文結合揚州大學獸醫學院實驗動物學系近年來開設實驗動物醫學課程的經歷,談談實驗動物醫學的研究范疇,課程開設的目的意義,課程內容設置、講述重點及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以期為更好地培養實驗動物專業學生提供一些借鑒。
一、實驗動物醫學研究范疇
實驗動物醫學是美國獸醫協會認可的獸醫學范疇中的一個專業領域,其職責范圍涉及作為生物醫學業務活動對象的各種動物的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其中也包括探索盡量減輕科研用動物的疼痛或不適的各種方法,以及鑒定影響利用動物開展科學研究的各種因素。實驗動物是指經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對其攜帶的微生物和遺傳、營養、環境實行控制,來源清楚、遺傳背景明確,用于科學研究、教學、生產、檢定及其他科學試驗的動物。眾所周知,標準化實驗動物是獲得可靠試驗結果的有力保障和支撐,絕大多數重要的生命科學相關成果的取得都取決于以標準實驗動物進行的動物試驗,也正是動物試驗推動了實驗動物醫學的發展,促使了科研工作者對實驗動物病原學、流行病學、診斷措施和防控策略,以及病原感染對科學研究的潛在性干擾,逐步形成了實驗動物醫學的研究范疇。
二、實驗動物醫學的學習和教育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實驗動物醫學的發展歷程較短,其發展主要伴隨實驗動物學的發展,也是實驗動物學中微生物質量控制的延伸、豐富和拓展。目前,國內外尚未有專門的實驗動物醫學教程,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對實驗動物醫學的學習主要依賴于繼續教育、會議交流、通訊咨詢、相關論文雜志、課題研究,以及通過從工作中學習或通過各類交叉學科的培訓等方式,從而達到對實驗動物醫學相關內容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并進而推動實驗動物行業整體健康發展,近些年來,隨著生命科學的蓬勃發展,對實驗動物質量的日趨嚴格,也加快了實驗動物醫學的發展,增加了實驗動物醫學再教育和自我提高的機會。
三、實驗動物醫學課程設置的目的和意義
為系統性建設實驗動物專業課程,推動實驗動物科學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以實驗動物主要易感病原為主體,以實驗動物感染病原后的對科學研究的干擾為抓手,驅動學生深層次理解實驗動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對科學研究和生產檢定產生干擾的危害性;促進實驗動物專業學生深入理解實驗動物微生物檢測國家標準中規定的必須和必要檢查項目的意義以及標準制定的依據;推動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動物的環境要求,實驗動物設施,實驗動物設施的建設及實驗動物的飼料、飲水和墊料管理等授課內容;進一步明確實驗動物標準化對生命科學相關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
四、課程內容和設置
1999年,揚州大學依托獸醫學院,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率先設置了實驗動物學專業,經15年的探索和經驗積累,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方向,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性人才,為我國實驗動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秾嶒瀯游飳W》是實驗動物專業的主干課程,其主要講述實驗動物學相關概念、實驗動物的環境與設施、實驗動物遺傳、繁殖與繁育體系、實驗動物的飼養管理及常規實驗動物等內容。因課時量限制,實驗動物的微生物質量控制基本不作講述。然而,近些年來全國實驗動物微生物的質量檢查結果不容樂觀,實驗動物群體如嚙齒類動物感染重要病原的比例仍然較高,且經常能聽到客戶對實驗動物質量問題的反饋,這已經對實驗動物行業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因此,為從實驗動物微生物質量角度更好地掌握實驗動物學的內容,及時發現實驗動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規避其影響科學研究的風險,減少人、財、物力的浪費,揚州大學實驗動物學系于2010年開設了《實驗動物醫學》課程。由于沒有參考教材,講授內容主要依據《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ition》和《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兩本英文原版書籍,同時結合國外著名大學實驗動物機構網站以及揚州大學實驗動物學系的相關研究結果,自編了《實驗動物醫學》講義。以嚙齒類動物(大鼠、小鼠、倉鼠、豚鼠和兔)、犬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為對象,主要講述病原特性、流行病學(重點講述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品系)、臨床表現、病理變化、診斷、防控,著重闡述病原感染對科學研究的干擾。目前,課程設置為40個學時,其中理論課24學時,實驗課16學時,實驗課程緊扣理論課程,實驗課主要以病原模擬感染實驗動物,從臨床表現、診斷和對科學研究產生干擾等方面進一步掌握理論課程所授內容,較好地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五、教學體會
自2010年起,揚州大學實驗動物學系自設了實驗動物醫學課程,堅持從英文原版書籍及原始文獻中汲取營養,堅持不斷修改教學大綱、完善教學內容;堅持以更好地掌握實驗動物專業內容和技能為宗旨,從無到有,由點到面,逐步積累,初步形成了實驗動物醫學的課程體系,明確了授課的側重點,有效地補充了本專業的授課內容,豐富了本專業的教學內容,拓展了實驗動物專業的研究方向。我們認為,要上好實驗動物醫學這門課,首先要充分了解實驗動物學這門主干課程,實驗動物學課程是本專業的基石,充分掌握實驗動物學課程內容,才能更好地有側重點地闡述實驗動物醫學的相關內容;其次,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跟蹤實驗動物病原的研究進展,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大綱及授課幻燈,挖掘與本專業相關的經典案列,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后,堅持理論課和實驗課相結合,理論課講解概念、方法和基礎理論知識,實驗課以動物實驗推動學生進一步理解理論課的內容,相輔相成。經過5年的探索,我們初步建立了實驗動物醫學課程的講授體系,促進了學生對實驗動物相關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師生反映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隋麗華,范薇,楊敬,等.實驗動物微生物、寄生蟲抽樣調查及分析[J].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2008,28(4):259-62.
[2]李厚達.實驗動物學[M].第2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3]熊忠良,趙海忠,甘伏生.實驗動物在獸用生物制品研究和生產中的應用[J].畜牧與獸醫,2011,43(1):84-87.
[4]James G. Fox,Lynn C.Anderson,Franklin M.Loew,Fred W. Quimby. 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ition[M].California:Academic Press,2002.
[5]David G.. Baker. 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M].Washington:ASM Press,2003.
[6]McCaskey SJ,Rondini EA,Clinthorne JF,et al. Increased presence of effector lymphocytes during Helicobacter hepaticus-induced colit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13):1459-1469.
[7]高正琴,岳秉飛,賀爭鳴.首次從中國小鼠中分離到肝螺桿菌及其鑒定[J].中國共患病學報,2008,25(3):210-213.
[8]Zhang Q,Xu X,Yuan Y,et al. IPS-1 plays a dual function to directly induce apoptosis in murine melanoma cells by inactivated Sendai virus[J]. Int J Cancer,2014,134(1):224-34.
篇8
關鍵詞:梓人,筍遽,動物學
《周禮·考工記》一書的成書年代不可考,現代科學史家眾說紛紜,這篇文章中暫以先秦時期為基礎討論?!吨芏Y·考工記》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科技專著,是我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手工業技術文獻,書中介紹了先秦大量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工藝美術資料;長久以來對《周禮. 考工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的考訂注釋和資料確證上,對美學思想在一些藝術史、藝術門類的研究中偶爾提及。
在讀《周禮·考工記》中梓人篇知梓人為對古代木工的一種稱呼,制造樂器懸架、飲器、箭靶等,一般以梓木為原料。梓木是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對生,稍有掌狀淺裂,圓錐花序,花黃白色。木材可以做器具,為速生數種,可以做行道樹,產于我國長江流域以北地區。梓人的稱謂是來自于使用的木材,看來在先秦時期,是有大量的梓木被廣泛的用于制作器材。但是在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在《周禮·考工記》中攻木之工分為:輪、輿、弓、廬、匠、車、梓。同是利用木材制造器具,為何名字所稱各不相同呢?如果按制作的器具來分類和確定木工名稱的話,而為什么單把制作樂器懸架、飲器、箭靶歸于梓人呢?《周禮·考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或坐而論道,或作而行之,或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或飭力以長地財動物學,或治絲麻以成之。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飭力以長地財,謂之農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從這段文字總結,作者首先以人進行了第一步分類,從而引出以材料對百工的第二步分類,更具體化了“考工記”所要考據的內容。如“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那么第三步就是以制作技術和制作藝術來劃分的類別,如“攻木之工:輪、輿、弓、廬、匠、車、梓;攻金這工:筑、冶、鳧、段、桃;攻皮之工:函、鮑、韗、韋、裘;設色之工:畫、繢、鍾、筐、荒;刮摩之工:玉、雕、矢、磬;搏埴之工:陶、瓬。”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把“筍遽、飲器、箭靶”歸屬于梓人了,本人認為梓人所考究的是制作藝術性。
“ 梓人為筍虡。” 筍虡為懸掛鐘、磬的架子,橫梁叫筍,豎直的柱子叫虡。對于磬架在制作工藝上沒有什么難度,就對磬架的藝術形態上進行了大篇幅的描述。
“ 天下之大獸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鱗者。宗廟之事,脂者、膏者以為牲,臝者、羽者、鱗者以為筍虡。”脂者:牛羊一類有角的動物;膏者:豬、熊等無角的動物;臝者:在《十三經今注今譯》中認為臝者是指短毛野獸,如虎豹之類。而在戴吾三著的《考工記圖說》中認為臝者是指人類。他是根據茍萃華等從動物學分類學上考證,認為臝是指裸身的人。并且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六具鐘虡中有塑以青銅武士像作為虡加以證實來說明。羽者是指鳥類,鱗者指的是蛇或魚之類的水生動物吧。從這段文字的表述可以發現,在先秦時期已經對動物進行了基本的分類。而且把“脂者、膏者以為牲,臝者、羽者、鱗者以為筍虡”加以區別,這可能一方面是出于當時嚴肅的祭祀禮儀的考慮,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古代審美觀點出發考慮。但是無形之中說明了古人的思想,在對待動物也不是同等待遇,也分三六九等。認為“脂者、膏者”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能雕刻于筍遽之上。
“外骨、內骨、卻行、仄行,連行、紆行,以脰鳴者,以注鳴者,以旁鳴者,以翼鳴者,以股鳴者,以胸鳴者,謂之小蟲之屬,以為雕琢。”外骨指有堅硬外殼的動物,如龜;內骨指鱉。卻行指蚯蚓;仄行指螃蟹;連行指魚類;紆行指蛇類;以脰鳴者指用頸部發聲的,如蛙;以注鳴者指用口發聲的,如蠑螈(蜥蜴);以旁鳴者指用振動肋部發聲的,如蟬類;以翼鳴者指的是用翅膀振動發聲的,如金龜子;以股鳴者指用大腿和腹部摩擦而發聲,如蟋蟀動物學,織布娘等;以胸鳴者指的是靈龜類動物;這些小蟲作為筍虡的細部刻飾。這段文字的描述主要是以水生動物學和昆蟲學的角度對動物進行了分類。
“厚唇弇口,出目短耳,耀后,大體短脰,若是者謂之臝屬。恒有力而不能走,其聲大而宏畢業論文范文。則于任重宜;大聲而宏,則于鐘宜。”是說唇邊肥厚,覆蓋于口,眼突耳小,胸部突出,后尾向斜上翹,體態龐大,脖子很短,這些都屬于裸身動物。這些動物的聲音大并且洪亮,有力量但不能疾走,適宜承受重物。聲音大而且洪亮,適合與鐘相配。“若是者以為鐘虡,是故擊其所縣而由其虡鳴。”是說如果把這些動物作為虡的話,敲擊鐘的響聲就像是這些動物發出的聲響。這段描述是以哺乳動物為對象,形態逼真,效果突出。
“銳喙,決吻;數目,鵳脰;小體,蹇腹;若是者謂之羽屬,恒無力而輕,其聲清陽而遠聞。無力而輕,則于任輕宜;其聲清陽而遠聞,則于磬宜。若是者以為磬虡,故及其所懸而由其虡鳴。小首而長,摶身而鴻;若是者謂之鱗屬,以為筍。”是說嘴尖而銳利,脖子長而身體短小,腹部凹陷。這些都屬于禽類動物。這些動物沒有力氣但動作敏捷,鳴聲清陽而傳的遠,適宜承受輕的物體。這些動物的鳴聲清陽而傳的遠,所以適宜作磬的虡。如果作磬虡,敲擊磬發出的聲音就像這些動物發出的聲音一樣清陽而傳的遠。頭小而身長,旋轉身體而氣勢鴻大,這些動物稱為鱗,可以刻在筍上。那么羽屬可以判斷是飛禽類,鱗屬在這里不一定指的是魚類,也許有類似于恐龍的動物。隨著進化和演變而不復存在。
“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則于視必撥爾而怒。茍撥爾而怒,則于任重宜動物學,且其匪色,必似鳴矣。爪不深,目不出,鱗之而不作,則必頹爾如委矣。茍頹爾如委,則加任焉,則必如將廢措,其匪色必似不鳴矣。”是說凡是雕刻搏殺和援噬之類的圖案,一定要雕刻的腳爪藏而不露,眼睛凸起,鱗片和胡須向上翹著,看起來像發怒的樣子。如果是發怒的樣子,看起來能承擔大的壓力,再涂上顏色,看起來就更像發出聲響的樣子了。如果雕刻的爪子不深藏,眼睛不凸起,鱗片和胡須不翹起,則看起來萎靡不振。如果看起來就萎靡不振,上面再加上物體,則更加萎靡不振了,即使涂上色彩也看起來不會發出好的聲響。這就是為什么要從藝術形態上描述了,是要告訴后人怎樣把器具做的更加形象貼切。古人在制作筍遽時的匠心獨運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
文章篇幅不長,卻體現了實用和美觀相統一的裝飾準則,詳細的研究了鳥獸魚蟲等各種大小動物的形態、習性、動作和鳴叫方式的特點,加以分類。對研究早期動物和現代動物的區別,發現動物進化的規律是有幫助的。另一方面在表現藝術上的處理方法讓我們認識到古代藝術上的造詣,和現代藝術表現手法有相似之處——神形兼備。但是就關于“臝屬和鱗屬”類動物存在一定得爭議,以后進一步加以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聞人軍譯注:《考工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董杰.《<大測>中的三角公式辨析》.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第6期.
[3]李秋芳:《20世紀<考工記>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年第5期.
[4]戴吾三,高瑄:《<考工記>的文化內涵》.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篇9
[關鍵詞]:基于工作過程教學 經濟動物學 教學案例 難度系數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專業課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困擾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課教學的難點之一,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能使教學既富有吸引力又能滿足教學的目標,使課堂教學和生產實踐密切結合起來?為此,目前將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引入專業課教學中進行研究已經成為教學研究的熱點。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是一種以生產環節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緊緊圍繞生產環節展開的,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圍繞生產環節而體現的教學活動?;诠ぷ鬟^程教學模式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和相互關聯的特點,與現實生活和生產實際緊密相關,是融合了探究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的教學方法,該過程就是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培養創造性的過程。由于牧醫類生產課程有其自身的特點,為進一步探究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適用性和教學效果,從畜牧獸醫專業課的角度積極參與到教學改革中來,本文結合學院2010~2011年度教學立項,于2010~2011(1)學期,以動物科學07級55班為對照班級(常規教學),動物科學09級(專本)48班為試驗班級,在經濟動物學教學中進行了教學試驗。
一、教學實施
1.試驗班級及課程基本情況
2.課堂教學實施
經濟動物學課程于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對動物科學07級55班、動物科學09級48班進行授課,以動物科學07級55班為對照班級,動物科學09級(專本)48班為試驗班級。在試驗班級教學過程中,各部分教學內容緊緊圍繞生產過程、生產環節、生產任務目標,基于工作過程進行,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啟發學生的思考和提高對知識的綜合能力,對于綜合性內容,合理使用來源于生產實踐、教師多年累積的解決生產中疑難問題等有代表性的教學案(表2),在案例使用的技巧上,通常采用首先提出問題集體分析,然后學生代表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分析解答,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最終形成與生產過程、生產環節密切相關的針對性較強的綜合性的知識內容。對照班級的教學內容與試驗班級相同,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內容和順序進行,以知識內容為核心進行教學,注重傳授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二、教學效果分析
1.試題改革
為了驗證實際教學效果,真實反映教改情況,測驗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規定的授課范圍內,試題類型增加了解釋現象題、辨析題、綜合性試題等題型,在填空、選擇等傳統題型上也減少了一些單純記憶性的內容,而增加了知識性、理解性以及對提高專業能力關系密切的內容。
2.成績統計及曲線分布(表3、圖1、圖2)
3.試題分析
第一題是選擇題,分值是40分,側重基礎知識的考察,不但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而且還測試學生的判斷、理解能力和應變能力;該題55班平均分為28.8分,難度系數為0.28,48班平均分為30.58分,難度系數為0.24;說明該題難度并不大,但55班學生綜合性基礎知識掌握扎實程度較48班略差。
第二題是填空題,分值是10分,側重基礎知識的考察;該題55班平均分為7.49分,難度系數為0.25,48班該題平均分為8.21分,難度系數為0.18,說明學生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反映出該題難度系數不高,而對試驗班級來講由于知識掌握較好難度系數更低。
第三題是名詞與專業術語解釋題,分值是10分,側重基礎知識、記憶能力、理解能力的考察;該題55班平均分為4.8分,難度系數為0.52,48班該題平均分為8.19分,難度系數為0.18;表明試驗班級48班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級,難度系數明顯低于對照班級,反映出試驗班級對名詞與專業術語知識的理解比較深透,而對照班級主要以記憶為主,因此,抓住專業術語關鍵得分點的能力偏低,反映出難度偏高。
第四至第六題側重考察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系生產實踐的能力,以及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其中第四題是簡答題,分值是20分,55班該題平均分為14分,難度系數為0.3,48班該題平均分為15.38分,難度系數為0.23;第五題是解釋現象題,分值是4分,55班該題平均分為1.74分,難度系數為0.56,48班該題平均分為2.52分,難度系數為0.37;第六題是辨析題,分值是6分,55班該題平均分為3.55分,難度系數為0.41,48班該題平均分為4.15分,難度系數為0.31;這三道題試驗班級48班學生成績都高于對照班級,難度系數都低于對照班級,說明試驗班級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強。
第七題是毛色育種題,分值是10分,側重考察學生基礎知識的扎實程度和學習態度認真程度,以及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55班該題平均分為5.68分,難度系數為0.43,區分度為1.02,48班平均分為6.79分,難度系數為0.32,區分度為0.97;表明該題難度系數基本正常,而該題區分度都較強,試驗班級低于對照班級,說明試驗班級對基礎知識掌握的扎實程度和學習態度認真程度好于對照班級。
4.試卷分析
從統計分析結果來看,55班平均分為66.5分,其中90分以上學生0名,占0%,80~89分1人,占2.7%,70~79分15人,占40.5%,60~69分15人,占40.5%,59分以下6人,占16.2%。成績總體特點是60~79分比例較高,80分以上比例低,不及格比例比較正常,略顯偏高。48班平均分為75.81分,其中90分以上學生1名,占3.85%,80~89分9人,占34.62%,70~79分9人,占34.62%,60~69分6人,占23.1%,59分以下1人,占3.85%。成績總體特點是70~89分比例較高,占69%,90分以上和不及格比例各占3.85%,曲線基本符合正太分布。
三、結論
從試題分析和試卷分析結果不難看出,基于工作過程以生產環節為中心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廣泛使用教學案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是明顯的,特別是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效果顯著,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崗位需要。
參考文獻:
[1]陳東.基于工作過程設計職業教育課程――德國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框架教學計劃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2).
[2]高文玉.基于工作過程開展牧醫類生產課教學的思考[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0,(1).
[3]張家軍,靳玉樂.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4,(1).
篇10
高二語文《動物游戲之謎》原文
在緬甸的熱帶叢林里,高達十幾米的樹頂上,兩只葉猴跳蕩著、嬉鬧著。它們依仗長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樹枝上玩著“走鋼絲”和“倒立”的把戲;它倆相互推擠,好像竭力要把對方推下樹去,可被推的一方總是抓住樹枝,巧妙地跳開去,絕不會失足墜地……它們是在打架嗎?
在北極地區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極渡鴉發出歡快的聒噪聲。它們飛上坡頂,像小孩坐滑梯一樣一只挨著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飛上去……它們是在表演嗎?
在美洲巴塔哥尼亞②附近的大海里,每當刮起大風時,成群的露脊鯨把尾鰭高高舉出水面,正對著大風.以便像船帆似的.讓大風推著它們,得意洋洋地“駛”向海岸。靠近海岸后,這些巨大的海獸又會潛回去,重復剛才的舉動……露脊鯨又是在干什么呢?
動物學家對此做出的解釋也許會使我們吃驚:這些動物是在游戲!并不是童話故事中擬人化的“游戲”,而是實實在在的游戲,是與人類兒童的游戲行為有著相似特征的游戲行為。動物的游戲行為,被認為是動物行為中最復雜、最難以捉模、引起爭論最多的行為。
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按照動物游戲的形式,把它們分成三種最基本的類型:單獨游戲、戰斗游戲、操縱事物的游戲。
單獨游戲的特征是無需伙伴,動物個體可以獨自進行。單獨游戲時,動物常常興高采烈地獨自奔跑、跳躍,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馬駒常常歡快地連續揚起前蹄,輕盈地蹦跳;猴類喜歡在地上翻滾,拉著樹枝蕩秋千……單獨游戲時動物顯得自由自在,這是最基本的游戲行為。
戰斗游戲得由兩個以上的個體參加,是一種社會行為。戰斗游戲時,動物互相親密地廝打,看似戰斗激烈,其實極有分寸,它們配合默契,絕不會引起傷害。研究者認為,戰斗游戲可能要比真的戰斗更為困難,因為這種游戲要求雙方的攻擊有分寸,對伙伴十分信賴,動物嚴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戲不會發展成真的戰斗。
操縱周圍事物的游戲,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動物支配環境的能力。北極熊常常玩這樣的游戲:把一根棍子或石塊銜上山坡,從坡上扔下來,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塊或棍子后,再把它們銜上去。野象喜歡把雜草老藤滾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來,動物的游戲行為引起了研究者的極大興趣,成為行為研究中最有爭議的領域。爭議的焦點,是動物為什么要進行游戲。
生物世界有一條普遍規律,就是盡可能節省能量。在動物身上,無論從形態結構、生理過程,還是行為方面去分析,盡可能節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動物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來進行這種沒有明確目的的游戲呢?對此,研究者有著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爾③發現,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這樣的游戲:用手掌舀一點水,用牙齒嚼
爛樹葉,來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節,就是用嚼爛的樹葉汲取樹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據這樣的發現,一些科學家認為,游戲行為是未來生活的排演或演習,游戲行為使得動物從小就能熟悉未來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種“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來動物社會中將要結成的各種關系。這對于動物將來的生存適應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假說可以稱為“演習說”,基本觀點是“游戲是生活的演習”。
有一些科學家不同意“演習說”。他們指出,游戲行為并不限于幼小動物,成年動物也同樣需要。他們舉出不少成年動物游戲的例子。對于成年動物來說,不存在用游戲來演習生活的需要。他們還指出,有些動物的游戲與生存適應毫無關系,例如河馬喜歡玩從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樹葉的游戲,渡鴉喜歡玩從雪坡上滑梯的游戲等。這些科學家認為,動物游戲是為了“自我娛樂”,而“自我娛樂”是動物天性的表現,正像捕食、逃避敵害、繁殖行為等是動物的天性一樣。越是進化程度高、智力發達的動物,這種“自我娛樂”的天性越強。游戲正是這種自我娛樂的集中表現。通過自得其樂的游戲,使動物緊張的自然競爭生活得到某種調劑和補償,使它們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從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撫和自我保護。因而,不僅幼小動物,成年動物也需要游戲。以上假說可以稱為“自娛說”。
不久前,美國加州大學神經生理學家漢斯•特貝、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種引人注目的新假說——“學習說”。他們認為,游戲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學習行為。特貝曾經在卡那里群島④上研究黑猩猩的學習行為。他發現,如果給黑猩猩一根棍子,它們就會用棍子做出各種游戲行為:會用棍子互相趕來趕去,像人們趕鴨子似的;也會用棍子去取掛著的食物。經歷過這種游戲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學會使用棍子。同樣,“捉迷藏”和追逐游戲,也使動物學會利用有利地形保護自己的本領。游戲的實踐性強,能產生直接的效果反饋,對鍛煉動物的速度、敏捷、隱蔽、爭斗、利用環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戲向動物提供了大量機會,使它們能把自身的各種天賦技能和復雜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巧妙地結合起來,因而無論對幼小動物還是成年動物,游戲都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行為。
美國愛達荷大學的約翰•貝葉和加拿大動物學家保爾•賴特認為,游戲不僅是學習,而且是“鍛煉”。貝葉注意到,西伯利亞羱羊⑤的游戲帶有明顯的鍛煉傾向:它們選擇游戲場地時,似乎總是從“實戰”出發,選擇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懸崖上跳躍,好像是在鍛煉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賴特發現,哈得遜灣⑥的北極熊冬季生活艱難,要花很大力氣去捕捉海豹、魚類,過著緊張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極熊轉移到陸上生活,這時,食物來源豐富了,北極熊不必為獵食而整天奔波。它們吃飽喝足了,就進行各種游戲,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戲好像體育運動,使北極熊在食物豐富的季節保持了身體的靈活和力量,這對于它們冬季捕食顯然大有好處。因此,這兩位學者提出“鍛煉說”來補充“學習說”。
這幾種假說,哪一種更有道理?動物的游戲,究竟是為了“演習”,為了“自娛”,為了“學習”,還是為了“鍛煉”?研究者們各執己見,眾說紛紜。而且,目前這些假說都難以圓滿解釋的問題是,動物在游戲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智能潛力、自我克制能力、創造性、想像力、狡猾、計謀、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遠遠超出人們對它們的估計。英國動物生態學家羅伯特•亨德指出:動物的游戲行為是如此復雜的行為,甚至要給這種游戲行為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也很不容易。游戲行為有點兒像體育運動,有點兒像演戲,它既無目的,又無結果,在動物行為中即興發生,沒有一定模式,沒有不變的規則,內容復雜多變,實在令人捉摸不透。亨德和所有研究動物游戲行為的專家都相信,要解開動物游戲的所有秘密,還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高二語文必修三《動物游戲之謎》文章分析
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1~4段)列舉動物游戲的現象。
第二部分(5~8段)游戲類型及特征。
一層(5段):寫動物游戲的類型。
二層(6~8段):介紹動物游戲的特征。
第三部分(9~15段)介紹現今世界上對動物游戲研究的幾項結果。
一層(9段)指出動物游戲行為引起研究者的興趣。
二層(10~14段)介紹人們對動物游戲行為的幾種看法
三層(15段)指出要解開動物游戲的秘密,還要深入研究。
寫作特色
1、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如舉例子,作詮釋,下定義,作比較。
2、語言準確、平實、通俗易懂。
語言特色
科普文章的語言,很注重準確、概括,避免含糊、偏頗。如“戰斗游戲時,動物互相親密地廝打,看似戰斗激烈,其實極有分寸,它們配合默契,絕不會引起傷害”。“廝打”表現動物戰斗游戲的高仿真和動物行為的特點,這樣的例子在課文中還有很多,可以深入體會。
高二語文必修三《動物游戲之謎》問題探究
1、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么,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并從文本中找出。
明確:動物為什么游戲。
2、在回答動物為什么游戲之前,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動物游戲的方式,請同學們結合我們身邊的動物并找出動物游戲的幾種方式。
明確:動物游戲的方式有單獨游戲、戰斗游戲、操縱游戲。
3、初步了解了動物游戲的方式之后,我們再來一起研究動物為什么游戲。請同學們閱讀文章,找出關于動物游戲的幾種學說。
明確:動物游戲的學說有演習說、自娛說、學習說、鍛煉說。
4、動物游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關于動物游戲的學說也是多種多樣的,你同哪種學說,請結合自身知識加以說明。
明確:學生自由討論并舉例說明,學生可贊同一種學說,也可將兩種或多種學說結合起來。言之有理即可?!「鞣N學說,眾說紛紜。我們無法確定問題的答案,要解開動物游戲之謎,還需要我們更深入的研究。
5、人類是如何看待動物的這些游戲行為的?
“游戲”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
⑴娛樂活動,如捉迷藏、猜燈謎。某些非正式比賽項目的體育活動如康樂球等也叫游戲。
⑵玩耍,幾個孩子正在大樹底下游戲。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曾認為,只有人類才是有智慧的生命體,而其他動物不過是受制于條件反射、具有生理反應的簡單生命。只有人類才會思考、才會有超出生理反應以外的各種行為?,F在動物學家注意到動物具有游戲的天性,雖然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承認動物在游戲,承認動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潛能、創造性和多樣的交流方式,承認動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體,這本身就是認識上的進步。這種進步帶來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在生命倫理和生態環境等多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人類將因此重新定義動物,重新審視和動物的關系,進而重新認識自己。
6、如何對待與我們同處在一片藍天下的生靈?
明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猜你感興趣:
1.高二語文必修三《離騷》原文及注釋
2.高中語文必修三《動物游戲之謎》教案
3.人教版高二語文《動物游戲之謎》說課稿
4.高二語文必修三《動物游戲之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