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對綠色經濟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4-01-03 17:50: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雙碳對綠色經濟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公共財政投融資力度不足
低碳經濟的投融資模式是一種雙體系,涉及投資與融資兩方面問題。縱觀發達國家的低碳投融資模式,其融資渠道通暢完善,方式靈活多樣,擁有著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作為低碳經濟立法先行者的英國,其主要的資金來源于政府普遍開征的氣候變化稅(CCL)。在2004~2010年間,英國GDP從22208億美元上漲3.36%至22955億美元,而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7年間的下降幅度高達12.22%。碳稅作為一種刺激性經濟政策,已在丹麥、荷蘭、挪威、德國等全球范圍內推廣實施,實現了低碳經濟工作的規范化和系統化。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諸如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對發展低碳經濟的財政投入力度大,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大都超2%,而我國直接用于發展低碳經濟投融資的資金卻遠遠不足,雖然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在逐年增加,從2008年的4937.03億元到2012年投資總額的8253.46億元,同比增長16.02%,是2004年的4倍之多,但是其所占GDP的比重低,僅為1.59%,只能夠達到控制環境惡化的目的。同時,我國政府的重視程度不足,法律力度不夠強化,缺乏碳減排的激勵機制,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穩定的投融資體制和強制性的減排約束。據統計,我國每年在節能環保市場上的投資不到1000億元,低碳經濟存在嚴重的投融資缺口,大約在2000億元左右。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所2009年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預測,照目前的投資增長速度,到2020年,節能、新能源行業和其他環保行業至少有2萬億資金缺口需要彌補。
(二)商業銀行參與度不高
技術與資金是發展低碳經濟投融資的最關鍵的兩個要素,而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的資金投入不僅要在量上得到改善,更要追求質的提高。以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為目的的綠色信貸,利用金融杠桿,推動了世界經濟由“高碳”向“低碳”的成功轉型。在支持綠色信貸投融資方面,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紛紛實踐了赤道原則。赤道銀行提供了環境保護和風險評估框架,第一次確立了項目融資的環境與社會的最低金融行業標準,目前采用赤道銀行的機構以擴大至27個國家的67家機構,其業務總量占全球項目融資的85%以上份額,業務覆蓋100多個國家。而中國的第一家本土赤道銀行———興業銀行,雖逐步與國際標準相接軌,為企業節能減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其綠色信貸總額與總資產的比例僅有3.46%?!吨袊吞冀鹑诎l展2014年度報告》稱絕大多數銀行這一比例低于2%,資金缺口高達現有融資的20倍之多,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目前,中國工商銀行、國家開發機構等金融機構都已研制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投融資方案。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國商業銀行對低碳項目的服務與信貸剛剛起步,融資渠道單一,融資工具創新不足,實施綠色信貸的內在動力不足,執行效果并不明顯。
(三)資本市場融資支撐不夠
資本市場是調整產業結構、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低碳經濟周期長、技術新、投入大的特點使得碳基金、碳保險、碳證券等融資工具應運而生。目前,國際上已設立約50家的碳基金用于節能減排和清潔能源發展,不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為低碳發展籌措了大量的資金。以英國為代表的碳信托基金,自成立以來已實現了1700萬噸二氧化碳的減排任務,節省了超過10億英鎊的能源支出。我國的碳基金始于2005年,剛起步不久,規模較小。具有低碳環保性質的上市公司數量少,低碳企業在主板和創業板上市困難,比例僅為10%左右。技術轉化資金不足,缺乏相關扶持政策,資本市場參與低碳經濟的融資程度不高。
(四)金融衍生工具缺乏
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大會在日本京都通過《京都議定書》,由此推動了全球碳交易市場的迅速增長。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球的碳交易額為108.6億美元,2008年迅速上升到1263.5億美元,增長了126.6%,2011年更是創下了1760億美元的新高。與此同時,碳交易量從2004年的0.94億噸爆炸式地增長到2012年的105.266億噸,漲幅高達110.99%,2020年的碳交易量有望達到440億噸?!度蛱碱A算》顯示,中國是碳排放量總量最大的國家,約占27%;其次是美國,占14%;歐盟占10%以及印度占6%。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資源,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目前正在積極探索有關碳交易的衍生工具市場,歐盟氣候交易所(ECX)的排放貿易制度體系占到全球碳交易市場的68%,美國芝加哥交易所(CME)已成為全球自愿碳減排市場的典范。各種金融衍生品如碳期貨、碳期權等層出不窮,對資金的擴張起到了強烈的刺激作用,碳交易市場儼然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商品交易市場。目前,上海、北京環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污權交易所已啟動交易,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碳市場機制尚未成熟,碳金融衍生工具缺乏創新力度,買賣碳商品的定價權無法掌控,我國仍處于全球碳交易市場價值鏈的低端位置,尚未形成信息透明、統一標準化的碳交易市場。
二、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的作用方式
(一)作用機制
影響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的制約因素眾多,主要包括能源效益、供應安全、風險預警、運營機制和實施力度這5個方面。通過研究制約因素的作用機制,有利于趨利避害,通過采取合適的方案,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的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該研究問題分為3個相互聯系的層次,同一層次的因素既受上一層次因素的制約,同時又對下一層次因素起著制約作用。其中,最上層為最終目標層,即促進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中間層為制約因素層,包含能源效益、供應安全、風險預警、運營機制和實施力度5個制約因素;最下層為作用對象層,即分別從社會、經濟、生態3方面探討對制約因素的影響。3個層次之間交互制約,形成如圖1的促進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的遞階層次結構。低碳能源、供應安全、風險規避、運營機制和實施力度是是維持社會健康運轉、促進經濟快速增長以及生態可持續化發展的“血脈”。能源結構的合理優化以及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探索挖掘節能環保的新能源,減少傳統化石能源的耗用,增加對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無碳能源的選擇與預測;近年來能源戰爭的爆發以及“煤荒、油荒、氣荒”的出現使得傳統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的弊端日益顯現,人們更多地傾向于尋找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此確保有充足穩定的可再生能源的供給;信用風險、金融風險、市場風險的合理規避,能夠最小化對社會生活、經濟增長和生態優化的威脅,權衡好風險和收益的關系,保證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的“三性”平衡;節能減排政策、稅收優惠等保障機制與激勵機制的運用,如政府強制性對高碳產業采取減排措施,對低碳產業實施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保障法律權利和福利權利等進一步地刺激了產業的低碳化和投融資的發展;創新與重視力度的加大,能夠活躍我國的低碳經濟市場,為我國低碳投融資的發展注入新生的活力與迸發力??梢钥闯?,這三個層次構成了一種交互相織的網狀關系。人們對社會的要求、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以及對環境預期等因素的影響,都會使能源效益、供應安全、風險預警、運營機制和實施力度發生相應的變化,進而影響低碳經濟的投融資發展。研究層次結構的作用機制,可以得到制約因素對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的影響強弱,更加明確其在社會、經濟和生態在發展低碳經濟投融資過程中的重要性,并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不斷構建和完善我國的低碳經濟的投融資體系。
(二)促進作用
隨著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亟待解決,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低碳經濟的規?;l展。雖然我國的低碳經濟起步較晚,而且面臨著多種問題,但不能否認的是,發展低碳經濟投融資促進了我國的社會穩定、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也雙向地對公共財政、綠色信貸、資本市場和碳交易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如圖模型所示,發展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的影響是相互的。投資低碳經濟能反向地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構建和完善綠色稅收體制;實現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與國際社會的雙贏局面;促進多種融資工具的創新,增強資本市場的活力與競爭力;逐步提高我國在全球碳交易市場中的話語權,提升我國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國際化水平。與此同時,公共財政投入力度的加大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綠色信貸和赤道銀行的規范促進了我國經濟結構逐步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步伐,資本市場規模的擴大拓寬了低碳產業的融資渠道,日益活躍的碳交易和推層出新的碳金融衍生工具也共同推動了和諧共生的低碳經濟投融資機制的發展與創新。
三、主要結論與建議
構建低碳時代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我國低碳投融資模式的轉型已經到了關鍵時刻。針對我國低碳經濟投融資的發展現狀,分別從公共財政、綠色信貸、資本市場和碳交易四個方面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議:
(一)政府不僅應制定好低碳制度
更應加大監督與管理力度,運用宏觀手段激勵金融機構的融資和直接的資金供給,微觀上配套風險補償和稅收優惠等財政政策,積極發揮稅收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低碳領域。宏觀與微觀層面雙管齊下,投融互動,適時選擇不同的碳稅政策,適地實施差別稅率,實現低碳經濟增長方式在量與質上的雙向提高,統籌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投融資發展體系。
(二)商業銀行應繼續完善綠色信貸體系
主動接納并演變為赤道銀行,有效發揮資金優化配置的功能,為低碳耗能企業上市建立綠色通道,加快同國際市場相接軌的步伐,為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在低碳經濟的投融資方面提供至少80000億元的資金準備,力求實現金融機構的自身效益和我國低碳經濟持續繁榮的共贏局面。
(三)我國應繼續發展和完善順符合中國機制的碳基金
在資本市場上促進碳金融與碳市場的發育,在制度層面上運營政策工具促進國際協調,增加低碳上市公司在主板市場的數量,鼓勵和扶持高科技中小企業進入創業板市場,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低碳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使我國的碳基金項目更好地融入到國際的資本市場中去。
(四)中國碳交易平臺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
篇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48
0引言
全球經濟化化的環境下,各國在對可持續經濟的發展研究有著進一步的深化,在中國以股份制商業銀行興業銀行為首,以經濟杠桿和低碳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的綠色信貸,在金融行業以及可持續發展和環保之間的關系協調發展有著保障作用。本文以興業銀行為例通過理論層面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的發展研究分析。
1綠色信貸的主要特征體現以及發展的重要性
1.1綠色信貸的主要特征體現
綠色信貸其實質是一種社會責任和國家擔當的體現,由于經濟快速增長和工業高速建設,我國大中城市正在面臨的令人憎惡的霧霾、溫室效應和沙塵暴等惡劣的天氣現象,而由于環境污染帶來的心情不悅、生活不便以及疾病更是令人擔憂。所以綠色信貸的發展就顯得必不可少,其特征就體現在正義價值的層面。這一正義價值就是實質正義價值,并非形式正?x的反面,是在這一基礎上為多數人公平正義而體現的,有著個體差異性的理論,綠色信貸對這一個體性差異有著突破。在實際信貸過程中有所體現,正如股份制商行對盈利和社會整體利益的需求的結合予以充分考慮,并采用不同金融方式方法,對貸款給污染性行業進行嚴格的控制。
1.2綠色信貸發展的重要性分析
隨著2016年G20峰會在杭州召開,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口號也為人們所了解。這也是近些年我國一直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的一條主線,因為鼓勵綠色借貸不僅僅是政府積極回應了我國廣大人民對環境污染問題和低碳環保的呼聲。也是由于低碳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新,能有效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模式改善。從投資角度來說,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就能對投資結構的優化有著積極作用,有助于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積極發展綠色信貸對金融結構的優化有著重大調整作用,不單單有利于環境進步,而且有助于金融創新總體水平的提高,從而更好的推動金融行業的發展。
2股份制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現狀――以興業銀行為例
截至2015年12月末,興業銀行累計為眾多節能環保企業和項目提供綠色信貸融資8000億元,綠色信貸融資余額達到3942億元,比年初增加982億元。綠色信貸客戶數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綠色金融客戶數達到6030戶,較年初新增2796戶。作為國內綠色金融先行者,2006年興業銀行以節能減排融資業務為切入點,率先開辟國內綠色金融市場,十年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寓意于利”的特色發展之路。其綠色金融業務已成為整個興業銀行集團的品牌和優勢,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是興業銀行一直秉承的三大綠色發展原則,涵蓋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碳減排、固體廢物污染減排、減少液體廢物排放、能源污染和化學性物質排放、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等項目類型及涵蓋節能、工業、建設、交通等各個社會不可缺少的行業,且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突破。
興業銀行在逐漸的摸索形成多種權益類產品融資產品融資業務包括能源合同管理、碳資產和排污權質押、特許經營權質押等,目前在表已知的金融服務包括提供資金抵押、清算、質押、存管、融資等。而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全綠色金融產品鏈,在交易業務中主要以碳排放交易為主,在此期間與7個碳交易發達發展中國家試點地區達成合作,在國內形成了大大小小11個排污權點。
但就目前中國情況而言,其碳交易也只在幾個試點范圍內進行,整體活躍度還是較小,價格仍然保持在低位運行。而我國相關政策體系和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碳排放權沒有配額的限制,也沒有標準排放水平,社會公眾沒有積極性去購買碳排放,因此相應的此類企業的金融服務及產品充滿了巨大不確定性。所以各銀行在綠色借貸開展上缺乏動力支持。
3股份制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當中的問題分析
從以上以興業銀行為代表的我股份制商行綠色信貸的運行現狀來看,其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歸納如下:
綠色信貸核心其問題是地方的干擾性過強。當前的企業仍然重視的是高利潤以及高回報,雙高項目也是當前地方政府的稅收的主要來源。因為綠色GDP的發展觀實施還沒有得到國內全面深入,受到我國的地區性的因素影響,綠色信貸在具體的落實上比較缺少共享的信息披露機制。目前地方政府大多是通過提高經濟績效來完成上級的考核任務,為了工業領域的方面發展不惜犧牲環保產業。在受到地方政府的因素干擾下,綠色信貸的資金就向著雙高項目流入,綠色信貸良性發展便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綠色信貸的發展并沒有統一性的標準,如興業銀行有專門信貸風險團隊,并專門設立了環境以及社會風險控制部門,但這些在地方的銀行就顯然沒有優勢。其主要原因是綠色信貸體系不完善,綠色信貸的理念在股份制商行及其他銀行中的應用不廣泛等。由于我國目前綠色信貸的發展并沒有統一性的標準,發展上存在著參差不齊的現象。綠色信貸的政策制定上過度綜合化以及原則化,指導性和操作性都不強。各股份制商行也只在自己理解下出臺本行的綠色信貸審核標準以及相應的管理制度。企業的環境污染信息比較少,在信息的時效性以及針對性方面也不強,這就必然不能適應信貸審查的實際需要,對綠色信貸的進一步實施就形成了很大阻礙。
綠色信貸的產品沒有創新。從實際的發展情況來看,這創新層面還有著諸多的不足。主要是在綠色信貸的專業人才相對缺乏,當前的銀行綠色信貸的人才結構不能有效滿足實際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及銀行的社會責任意識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等。這些創新問題就會對我國的綠色信貸的發展有著很大程度影響。
4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措施實施
4.1充分重視綠色信貸內控制度完善建立
具體的措施實施,就需要股份制商行建設綠色信貸風險管理制度,結合信貸的總則以及本行的信貸要求等,對綠色信貸的發現以及內控的流程加以明確化,對綠色信貸的技術更新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對信息的溝通機制和審批制度的建立要能完善化實施,對污染企業的行業的信貸評估審核標準要嚴格要求。做好綠色信貸風險的應對策略,以及建立過硬的環境評估和監測系統銀行實施環境融資政策時,要將法律作為制度保障,這是保障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法規,結合環境融資的實施情況,將法律法規的針對性以及可操作性得以鮮明呈現。國家也應構建完善的環境融資規范體系,積極建立銀行環境風險管理制度等。這樣才能更好的為銀行評貸以及審貸提供有力支持。
4.2加強綠色信貸的激勵問責機制的完善建立
綠色信貸的發展需要各地政府部門和股份制商行一起努力,結合實際情況出臺針對性以及適用性的綠色信貸激勵以及問責機制,對違法企業的貸款行為要進行追究以及處罰,對有顯著成就的銀行要給予相應的獎勵。同時重視對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加強專用室,構建日常信息傳輸平臺,對企業環保審批以及認證和環保事故等相應的信息最好能納入到銀行企業征信系統當中去,這樣才能使綠色信貸的走向明確化。
4.3充分重視對綠色信貸業務人才的培養和產品創新
綠色信貸政策實施要能建立專門機構,并要配備復合型的人才。股份制商行要及時建立綠色信貸專門制度以及宣傳教育機構,將人才儲備的相關工作做好,這樣才能有助于綠色信貸業務的服務質量水平提高。同時,也要加強對綠色信貸產品的積極創新,結合本行的發展情況推出新的綠色信貸產品,如個人綠色信貸住房貸款產品,以及綠色信貸節能環保車貸款產品等等。借助產品的進步來推動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并能有效為我國的綠色信貸更好開展提供條件,積累豐富的經驗。
篇3
[關鍵詞]低碳經濟;集體行動;可持續發展;環境公共服務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353(2011)09-0183-04
一、低碳經濟淵源及其模糊認識
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低碳經濟是低化石燃料經濟,是最小溫室氣體排放到生物圈的經濟,特指二氧化碳低排放。
(一)低碳經濟、環境友好與可持續發展
2003年英國時任首相布萊爾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一創建低碳經濟》(Our energy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第一次提出低碳經濟。美國學者萊斯特?R?布朗(1999)的《生態經濟革命一拯救地球和經濟的五大步驟》書中蘊藏著低碳經濟萌芽,2003年,其《B模式一拯救地球延續文明》一書明確提出:“減少碳排放一半”以遏制地球加速升溫。低碳經濟的系統觀點與行動,可追溯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2)、《京都協議書》(1997)。聯合國第35個(2008)環境日主題:“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號召全球聯合一致行動,改變高碳排放經濟,意味著低碳經濟成為全球共識。
雖然,白皮書沒有定義低碳經濟,但是對為什么和怎樣實施低碳經濟卻有詳實描述。遺憾的是,許多研究并沒有完全理解白皮書的精神: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三大化石自然資源約束性開采耗用,并通過各國聯合一致的“減排”溫室氣體承諾(白皮書72次使用“減少”一詞),以促進、倒逼(bottom-up)技術進步,或者與產業結構調整、消費方式改變一起實現可持續發展。事實是,一些研究人員沒有注意到低碳經濟“能源”背景或切入點,忽視能源與氣候、環境的關系而片面理解低碳經濟。白皮書使用“環境”、“可持續發展”超過50次,且設有環境專章,如,白皮書目的是通過“反省和強化我們更加廣泛的承諾,以實現可持續發展”(this white paper reflects,and will reinforce,our wider commitmen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低碳經濟把發展限定在環境承載力之內(in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我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環境(The first challenge we face is environmental)等,并且認為:“直到現在,英國能源政策還沒有給予環境足夠關注”,白皮書希望政府以系統化政策確保:“能源、環境和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無獨有偶,溫總理2010、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把“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看做并列的行動,報告多次將“能源與氣候”一起闡述。
低碳經濟是可分割的、有市場的三大化石資源和公共的、無市場的環境公共服務(接受二氧化碳排放及其轉化)的雙約束經濟,最終目的是限制人類對環境公共服務的加速、無序耗用,是可計量、可操作的可持續發展。它以數量化方式約束人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對自身所處生物圈(環境)中的資源開采、耗用,即以碳排放為突破口,逆向約束人類的三大化石能源(可計量)開采、利用,倒逼技術進步,促進消費和產業結構轉向,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是資源和環境的雙約束,目的是可持續發展。此一思想,白皮書進行了詳細闡述,布萊爾認為:低碳經濟與能源可靠供給、環境保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關,即環境中可分割、可市場的三大化石能源自然資源過度開采、耗用引起公共的、不可分割的環境公共服務、氣候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需要轉化為低碳經濟發展新模式。對可計量的可持續發展經濟――低碳經濟而言,就是不能離開三大化石能源開采、耗用約束及其溫室氣體排放約束?!澳茉?、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密切關系,《巴西低碳經濟之路》中也有相似觀點和政策,《BP世界能源統計》(2009)更是直接強調:“氣候變化與能源息息相關”。
(二)遠離環境公共服務約束的混亂低碳經濟觀
低碳經濟作為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沒有公認的定義。方時嬌認為:“各種定義和解釋還不盡一致”。低碳經濟成了各說各話、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按需解釋,“隨時、全面”利用,低碳經濟的思想、實踐混亂不可避免,主要表現:(1)低碳經濟特定研究對象和淵源是什么?依據的一門學科必有其特殊研究對象之觀點,低碳經濟理論和實施對象、運行方式是什么?低碳經濟與現有經濟學科的區別、聯系在哪里?這是低碳經濟研究必須解決的問題。查閱已有低碳經濟研究發現,它似乎與所有時髦、熱點研究和學科有關,其外延包括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等,而這些學科各有其研究對象。人們在解釋低碳經濟時,把它們混淆在一起,低碳經濟成了“超研究對象”的經濟科學的科學。有的甚至玩文字游戲,方時嬌在同一文章中用“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經濟革命”和“低碳經濟在本質上就是可持續發展經濟”來解釋低碳經濟。就中文意義而言,“實質”、“本質”意義區別不大,但能源經濟絕不是可持續發展經濟,因為能源經濟要回答的是能源大規模連續供應、有限替代和規模報酬先增后減三個問題,而依據布倫特蘭公認定義,可持續發展經濟是要解決資源、環境的代際分配問題。兩學科完全不同,怎么可以都成為低碳經濟的外延,或者是淵源。(2)低碳經濟與技術的因果倒置。莊貴陽認為,是“技術支持低碳經濟”。技術發展了,低碳經濟也就實現了,這是倒果為因。因為,包括能源技術在內的人類技術一直在進步,低碳經濟不需要人類共同、額外努力和元自然資源約束而自動“生成”,這完全不對,更與布萊爾白皮書的“更廣泛的必須努力”(A wider effort is also necessary和far more needs to be done)相悖,也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以明確主體及其承諾碳減排責任的原則相悖。事實上,《京都議定書》所要求的恰恰是技術先進的發達國家有更多碳減排約束。布萊爾說:“盡管有過去5年的進步,但是今日能源政策不能應對明天的挑戰?!辈既R爾認為,實施低碳經濟將“賦予”英國機會(連續3次使用“opportu-nity”),并痛下決心走低碳經濟的路子。第一個機會,低碳經濟提高資源效率:提高產出,并減少污染排放;第二個機會,低碳經濟引導英國開發、運用和出口尖端技術,創造新商業和工作;第三個機會,低碳經濟為英國
導航,變革傳統的資本更新循環周期。此外,從生活方式來說,低碳經濟也可以低技術兼容,白皮書要求房子絕緣、通風(insulated,draughty)等技術,不是高技術,又比如植樹造林(reforestation)、與采伐森林戰斗(flight deforestation)是巴西走低碳經濟的路子之一,不需要高技術。(3)低碳經濟測度及其標準。有學者認為,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新經濟發展模式。這里以“低”作為低碳經濟的標準,有問題。原因與上述錯誤的技術因果倒置相似。實際上,低不可能是低碳經濟的標準。統計證實,截止2009年,美國、日本等國單位GDP能耗不及20世紀60年代的1/6;BP《世界能源統計》(2009)顯示,2008年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三大化石能源消費出現了凈減少和相對減少(表1)。
但是,所有這些都不是《京都議定書》、布萊爾能源白皮書所要求的“絕對減少”標準。因此,低,只能是把碳排放低于環境公共服務承載力內的“低”,這個低是絕對的,不能妥協(compromise)。碳排放相對降低而總量,尤其是累積總量增加,人類不可持續發展,當今人類恰恰面臨的是此難題。對于低,一些學者還不自覺地滑向“無”,認為低碳經濟就是“無碳”經濟。無碳經濟,看上去很美,卻違背自然規律。碳循環是生物圈內基本循環之一,人類活動,尤其是人類過度開采耗用三大能源的副產品是向生物圈排放了超過其承載力的二氧化碳,是高碳排放而不是高碳循環引起不可持續發展。地球綠色植物主要活動,就是以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人類努力發展的生物質能源是高碳循環,因此,高碳循環和低碳經濟可以并行不悖。低碳經濟不在于碳的“無”和抽象的“低”,而在于碳的“度”及其所要求的化石能源約束性開采耗用及其碳排放。(4)低碳經濟和低碳思想不分,并導致行為方式錯亂。具體為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不分,這一認識誤區導致低碳經濟的操作困難,實施主體模糊,行動的成本無認識。布萊爾說:英國占全球碳排放2%,單獨行動不會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Our own actions will have no impact on climate change)。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代替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成了無行為主體、遠離低碳經濟是“最可行、可量化”的可持續發展初衷和實踐。在布萊爾看來,恰恰是資源與環境的雙約束的低碳經濟推動低碳社會及其高生活質量(a low carbon economy will contribute to higher living standards an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從能源(資源)、環境公共服務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不難推知,低碳經濟是“碳獲得、碳排放”的雙約束經濟?,F有的無自然資源約束高碳排放經濟及其造成的氣候、環境問題,是私人產品擠占公共環境服務而引起不可持續發展。邏輯是:生物圈非約束三大化石能源開采、耗用――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及其累積――生物圈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阿倫尼烏斯二氧化碳增加含量會引起溫度上升理論――溫度上升造成氣候問題引起環境公共服務不足,人類不可持續發展。新西蘭氣候變化部長戴維?帕克說:“作為新西蘭推動環境可持續性的一部分,我們做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諾”。
二、低碳經濟確定主體與實施路徑
低碳經濟的對象有兩個,一是生物圈中可分割、競爭性、有市場的資源(能源);二是生物圈中不可分割、非競爭性、難市場的整體性的環境公共服務。高碳經濟,從競爭性、可分割有市場的資源看,就是資源過度、非約束開采耗用;從公共性、不可分割、難市場的環境公共服務看,就是向環境塞進了過度的碳,環境公共服務功能喪失,經濟社會不可持續發展。
(一)實施低碳經濟的主體。低碳經濟涉及全球性溫室氣體排放的公共產品問題,需要確定主體及其現實成本才能提供該公共產品。持該觀點的代表人物有:奧爾森、斯蒂格勒茨(Stigler.G.J)、戴利(Herman Daly)、肯尼斯(J.M.Keynes)、Krister Hjalte等。因此,白皮書認為:低碳經濟是“政府的責任”,需要政府的分配(distribution,注重公平)手段,而不僅僅是市場配置(allocating,注重效率)來實現。
(二)“斯密式間接公共產品”與“奧爾森式直接公共產品”獲得路徑。市場手段不等于低碳經濟形成。朱迪?麗絲(Judish Rees)認為:“很明顯,對全球有限的環境資源容量進行價格競爭時,發達的富國總能比相對不發達的國家出更高的價格”。戴利對環境無約束市場利用以“船的最佳沉沒”為比喻,他說:“即使一條船的負載是最佳分配的,隨著絕對負載量增加,它的水位線最終也會達負載線。超出負荷的最佳裝載的船也會沉沒――盡管它將以最佳的方式沉沒!環境宏觀經濟學的重要任務就是設計出類似負載線標志的經濟標志――以防止經濟的絕對規模,即經濟負載,沉沒我們的生態方舟”。
斯密“看不見的手”經典地描述了傳統經濟主體間接提供非市場、不可分割的“公共福利”(公共產品)。但是,他的公共產品,說到底還是私人產品,也因此,市場不可能完全解決公共產品難題,而且他的公共產品供給既不需要成本,也不必強調主體,完全是經濟人在追求私利時“不自覺”的副產品。斯密說:“每個人都力圖利用好他的資本,使其產出能實現最大的價值。一般說來,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實際上增進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這樣做的時候,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著他去實現另一種目標,這種目標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東西。通過追逐個人利益,他經常增進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會利益所能夠得到的那一種更好”。羅默稱其為:“成員無意識的集體打算來推進社會福利”。
低碳經濟的另一面:少排放以維持良好的環境公共服務,迄今為止,“斯密式間接公共產品”沒有完全解決公共產品供給問題,我們需要“奧爾森式直接公共產品”。奧爾森說:“集團物品和非集團物品一樣,取得越多,總成本越高”,并且“個人通過經濟組織試圖獲得他們在市場中的活動而得到的同樣的東西”。奧爾森式直接公共產品要求有確定主體及其明確行動:確定主體有真實的成本增加,或約束行為以獲得公共產品。因此,就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關系,奧爾森理論從私人產品(約束,即人類對資源,主要是能源的約束)的角度闡述公共產品供給,即公共產品必須由確定企業以真實成本、實際行動來提供。受搭便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信息成本和度量成本以及獎懲實施成本等約束,將公共產品分割并以市場方式解決,即使可行也不經濟。因此,公共產品不能從理性、自利的個人那里得到任何資助。如何獲得公共產品呢?他提出三條件:(1)就邊際成本增加而言,取決于公共產品收益該物品成本之比,與集團收益個人收益之比的關系;(2)就行動約束而言,取決于產業集中度(單個企業市場份額)與該行業需求彈性的關系;(3)不同于集團利益的稅收、制度等外在約束。
我們僅分析奧爾森式直接公共產品供給中的(2)就行動約束而言,取決于產業集中度(單個企業市場份額)與該行業需求彈性的關系,即低碳公共產品供給需要確定主體及其現實成本,《京都議定書》為實踐例證,即碳減排,或者環境公共服務的獲得需要付出現實成本,而且必須有確定主體,或者聯合主體的一定份額為基礎。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簽署的《京都議定書》規定:2012年前,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礎上平均減少5,2%。經計算,這需要占199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或者至少55個國家和地區核準之后才能生效。此前,雖有126個國家和地區批準了該議定書,但它們的排放總量離議定書的要求仍有差距。美國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后,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占世界總量17.4%的俄羅斯對議定書能否生效起著關鍵作用。2004年11月5日,普京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后,達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要求,《京都議定書》生效。
《京都議定書》一方面證明了奧爾森直接公共產品理論的正確;另一方面,就公共產品的公共屬性而言,必須是集體的一致行動,且要求集體成員單獨的份額占到一定比重,這需要透明化。
三、結束語
篇4
一、低碳經濟的主要概念
低碳經濟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經被提出,起初的概念更接近于保護環境而做出的經濟退讓。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低碳中的經濟已經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而低碳已經成了他的一個特點。低碳經濟收益較高,對環境也較為溫和,且具有高效率低能耗的特定[1],這也使得其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能夠為當地帶來不小的經濟收益。傳統的經濟原料主要是通過原油燃料來為其提供動力,倫敦的工業革命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說短時間內能給人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但對環境的破壞也是相當巨大的。與此相比,低碳經濟主要是以新能源為主,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能源的利用,在利用自然能源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相當可觀的能源補充[2]。另一方面,低碳經濟雖然不能代替傳統的燃料能源,但能夠優化傳統燃料的使用結構,從而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能力。
二、當代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所面臨的境遇
(一)展現的機遇
對于金融來說,當今提倡的低碳經濟概念,為金融指明了新的航路。與傳統的市場規律不同,低碳經濟是政府所提出來的經濟方針,它的持續性和基礎性都毋庸置疑。這對金融來說,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機遇[3]。只要能順應時代的潮流,金融至少在百年內都能向前發展,不會受到其他商業價值潮流的影響。換句話說,低碳經濟將金融方面的風投控制降到了最低的水平。另外隨著碳金融以及綠色信貸的出現,那些剛起步的小型企業也受到了較好的初始資金及市場保護。比如在倫敦2002年的商業會談中所提出的赤道原則,就為中小型企業提高了更多的生存空間。除此之外,低碳經濟并非是只是在一個國家,其實許多國家都達成了低碳經濟合作基金聯盟,并成立了相關的金融機構,比如英國最先成立的Merlin生態基金背后就擁有著巨大的金融機構支撐。從1988年到2016年,根據數據統計,我國已經進行備案的環境金融組織已經到達了256個,其背后的資金支撐也達到了驚人的數目。
(二)遇到的挫折
1.金融機構轉型困難低碳經濟不僅為金融帶來機遇,也對其提出了一些挑戰[4]。如今的金融通常依托于傳統較穩定的商業結構,其與低碳經濟所要求目標的距離還比較遠。金融實際上代表著資本的轉移,其本身并沒有什么實際存在價值,所以往往需要依托于較為成熟的資本基礎。如果想要脫離傳統的金融模式,那么就需要與傳統的資金劃清關系,以便于投身于低碳經濟模式當中。但實際上這種脫離十分困難,小型的金融機構基本上無法完成這一轉型,因為其資金周轉并不能完成其空檔期的基礎運行,這也使得其只能依托于傳統的金融模式。實際上,有些金融機構是無法享受到低碳經濟帶來的效益,其能做的也就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盡快進行金融結構轉型,以求將損失降到最低。二是及其特異傳統的金融結構,延長其壽命,盡量避免消失在當代。2.監管漏洞較多,相關法規還不夠健全盡管我國在低碳經濟中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比如說《循環經濟促進法》、《節約能源法》等相關法律,但實際上這些法律覆蓋的范圍面也依舊有限,面對著日新月異的金融環境,基本上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5]。另一方面,依靠于燃料體系的舊金融機構會因為自身的運轉而起去鉆法律的漏洞,從而不斷壓縮低碳經濟的生存空間。實際上由于就燃料金融結構的穩定性較高于低碳經濟,法律對其的保護也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阻礙,尤其是對于新興的低碳經濟機構,更容易成為商業競爭中的犧牲品。另一方面,由于監管的難度較大,這也使得一些金融機構掛羊頭賣狗肉,從而進行“雙標”經濟,其不僅依靠于傳統的燃料金融,也享受著低經濟體系帶來的政策優待。這種“雙標”機構的出現,不僅是在透支低碳經濟的生命力,還在消耗大量的公共資源,最終還會影響政府機構的公信力。
三、在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的創新對策
(一)促進產業內部技術優化,調整經濟比值
19世紀的工業革命不僅為英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也將各種燃料能源帶到了世界的視野當中。不過這種生產力的提升也導致了環境污染、化石原料嚴重消耗,這也是倫敦被稱為霧都的主要原因[6]。直到現在,倫敦的空氣質量仍未回到正常的水平,這就是血淋淋的事例。低碳經濟的發展相較于工業革命,其本身并沒有很高的技術提升能力,反而還需要技術的一定讓步,這也使得一些快速融資對低碳經濟不夠感興趣,也間接導致了低碳金融結構的融資困難,因此推動各產業間的技術換代和優化產業中的資源結構便成了低碳經濟首先要做的事情。在這次技術優化過程中,各大金融機構可以嘗試著將資金進入到底層的技術更新部分,這將不僅可以促進技術的改革,還可以增加小型機構對資金的依賴程度,這也為以后的深層次合作創造了基礎。對于一些高新的技術,國家可以嘗試向其中投入資金,以促進其更新換代,以求達到高效率、高質量、低能耗的“兩高一低”的整體要求。
(二)建立對應體系,構建不同維度的環境金融市場
在環境金融的專屬工具設計過程中,首先就是要降低機構進入的門檻,以便于一些中小機構可以順利的投入到經濟金融等。不過在此之前應建立良好的環境信息審核制度,以便于在接納中小型機構時,可以對小型機構的經濟結構進行分析。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置綠色信貸業務,這種主要針對的是沒有能力進行低碳改革的小型企業機構,以幫助企業成功轉型,從而增加地產金融的市場占有率。國家方面還可以積極的幫助自由經濟金融機構進行相關的金融工作,比如說開展綠色債券、低碳保險等相關方式來刺激資金流入到經濟金融當中,從而提升經濟金融的基礎實力,以便能夠適應來自傳統金融結構的經濟沖擊。其實最理想的狀態是國家低碳經濟結構與社會經濟談經濟結構相結合,以應對不同層次的市場沖擊。比如說在國內的經濟環境中,由于低碳經濟的總體經濟占比還是較低,所以可以依靠國家經濟金融來提升自己的市場份額。但在和國外的經濟合作當中,就可以嘗試利用民間的身份進行相關的經濟金融合作,從而避免很多國家性質上的矛盾,也為以后的矛盾處理提供了很大的緩沖空間。另外相比較于國家低碳經濟金融機構,民間金融機構更能夠涉及到國家涉及不到的地方,比如對一些較為極端的問題來講,國家并不易出面,但是民間的低碳金融機構就可以進行干預。不管未來低碳金融結構能夠發揮怎么樣的作用,其首先還是要保證氣完整的金融市場建設,實現以碳為主的金融交易流程。比如說低碳技術可以視為一種可交易的股份,企業的碳排放量可以視為信譽的一個方面,以增添低碳技術的市場比值。除此之外還要嘗試對舊碳市場進行限制,比如加強對石油燃料的監管,我們對高碳排放的企業進行關停,這種可以使市場經濟出現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給人一種低碳經濟為主的心理增長暗示。
(三)建設信息互通平臺
由于低碳經濟本身只屬于一種資本的外在屬性,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涉及不同的行業,其跨度也較廣,信息差異比較明顯。信息的不平等會導致金融資本缺乏對專業知識的判斷,從而導致資金無法準確流入。相對的,中小型企業也會因為收不到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入,也會影響其資金鏈的運作,從而導致三端無法準確合作。因此,低碳經濟金融機構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共享平臺信息,并定時進行完善和維護。共享平臺信息的建設可以幫助銀行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能夠降低金融機構的風投顧慮,從而能夠更好的為中小型企業進行融資。不過真的要共享信息平臺發揮作用,就需要其覆蓋多個領域和平臺。不僅如此,這個平臺還要保證其暢通性和透明性,以便保證,能夠接收到高質量的信息流入,從而幫助金融機構以及中小企業做出更加合適的判斷。
(四)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我國在低碳經濟上雖然說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但與那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差距。不過這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我國的市場環境更加復雜,也擁有著更大的資源,所以也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彌補法律的漏洞。在法律的制定期間,政府可以嘗試引導低碳經濟的價值觀走向來提升人們對低碳經濟的自信心,從而降低低碳經濟的發展壓力。不過這也并非是長久之計,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夠更好的幫助低碳經濟的發展,也能夠對傳統的燃料金融機構進行一定的約束。
篇5
【關鍵詞】低碳經濟 浙江家電 國際競爭力
一、低碳經濟的誕生和發展
(一)低碳經濟的誕生
隨著全球氣候異常,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威脅。人們不得不正視環境保護問題,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于是世界各國達成了發展低碳經濟,進行“低碳革命”的共識。
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工業時代的來臨給英國帶來了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無法忽視的問題。資源的稀缺及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問題令英國政府產生了對未來發展的擔憂。2003年英國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此項文件為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于是發展低碳經濟在英國拉開了帷幕。
(二)低碳經濟的發展
英國發展低碳經濟時通過了一系列法規和計劃,在此次新的能源經濟革命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也為世界各國發展低碳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提供了借鑒。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巴厘島路線圖”制定完成,發展全球低碳經濟的規劃更進一步。200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了以低碳經濟為世界環境日主題。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商討了《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在2015年末,“巴黎全球氣候協議”達成,這是人類歷上第一份覆蓋全球近兩百個國家的減排協議,歐美等國家大力推進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革命”。
二、低碳經濟視角下浙江家電業國際競爭力現狀分析
(一)浙江家業的發展簡述
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結構逐漸升級,家電消費成為了一種典型的品質消費,家用電器成為了消費熱點,企業紛紛投向了家電業,家電市場興起。區域總、直營專賣店及家電連鎖的出現都象征著家電銷售渠道的發展。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家電業走向了更大的舞臺,浙江家電業蓬勃發展。浙江作為我國家電工業的重要基地之一,一大批家電企業不斷增長。奧克斯、方太、帥康等知名品牌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從區域品牌轉型成為全國品牌。浙江家電業不僅在國內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著力于發展國外市場,省內一大批家電配件企業也成為了出口大戶,在余姚和慈溪該類企業尤為繁多。慈溪作為上海、寧波、杭州三大浙江都市經濟金三角的中心,擁有數千家家電配件生產企業與整機制造企業的家電兵團,其龐大的產業鏈催化了浙江小家電產業的飛速成長。截至2009年,該家電兵團就已創造了高達300億的產值,但仍缺乏強勢的家電馳名品牌[1]。浙江飲水機、電熱水壺、電風扇等多種家用電器的出口在國內也位居前列[2]。據海關統計,2015年浙江省的電器出口額就達到了174.8億人民幣,較2014年增長了0.2%。經過多年的發展,浙江家電業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產業技術的提高和管理模式的升級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二)浙江家電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浙江家電業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其規模已經不容小視。2014年,全省家電業工業總產值已經達到1130.7億元,是2000年的8倍。工業銷售產值達到1107.2億元,比2013年增加了2.6%。浙江省家電業制造的主要家用電器有洗衣機、電冰箱、吸塵器、冷柜、電風扇、空調器、電飯鍋、飲水機等。其中洗衣機銷售產量居全國首位,冷柜、飲水機等一些主要家電產品量占全國比重居先。
1.浙江家電業發展情況。經初步測算,2010~2014年,電飯鍋與空調器的產量增漲幅度較大,2014年產量均為2010年產量的1~2倍。吸塵器產量有較小幅度的增長,反之,洗衣機、電冰箱、冷柜、電風扇的產量不增反降,但洗衣機的產量仍居全國首位,說明浙江家電在全國仍具有生產優勢。
2009~2014年出貨值占銷售收入額度的比重分別為38.67%、37.60%、35.35%、38.15%、37.54%、35.84%。由此可見,浙江省家電的出口比重較大,且發展較為平穩。
2.浙江家電國內市場競爭力情況。2014年浙江家電業的奧克斯集團有限公司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和中國制造業500強雙強。杭州金魚電器集團有限公司進入制造業企業500強,還進入浙江省百強企業,浙江省制造業百強企業雙百強。由此可見,我省家電業在國內市場已擁有了一定的地位,朝著把企業做大做強的目標更進一步,這為我省家電業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浙江省電熨斗出口量占全國出口量的70%,飲水機出口占全國出口的54.7%,其他主要家電出口也占全國家電出口的30%左右,近年來,我省在“企業國際化,產品走出去”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著,在國內市場,浙江省有著明顯的出口優勢。
3.浙江家電國外市場競爭力情況。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反映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占有率與競爭力成正比。國際市場占有率計算公式如下:
MSij=Xij/Xwj
公式中,MSij表示i國j類產品的市場占有率;Xij表示i國j類產品的市場總額;Xwj表示世界j類產品的出口總額。
數據來源:UN Comtrade數據庫,《浙江年鑒2011~2014年》及中國商情網數據測算得到。
通過圖1呈現的浙江省家電國際市場占有率變化趨勢,可以看出浙江家電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較高,且穩步增長。在這五年內,浙江家電國際市場占有率從2011年的2.23%上升為2015年的2.80%,市場占有率提高了0.57個百分點,說明浙江家電的出口在走上坡路。
數據來源:中商情報網。
4.浙江家電主要出口主要地區(國家)結構分析。從圖2來看,美國、歐盟、拉丁美洲是浙江出口的前三大市場。2015年,浙江省對這三大市場的家電出口額分別為36.7億元、29.9億元和14.3億元,三大市場合計占同期浙江省家電出口總值的46.3%。同期,浙江家電對東盟的出口額為12.2億元,對沙特的出口額為9億元[3]。其中除對美國外的家電出口均為增長,這說明了浙江家電業的商品結構進一步得到了優化,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了發達地區,產品的國際知名度有所提高。
5.國際競爭優勢分析。⑴資源優勢。浙江資源充沛,為家電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生產要素。以慈溪、余姚為代表的家電業發展較好,零配件的生產規模較大,家電零配件基本做到自給,大大降低了浙江家電業的原材料和配件采購成本[4]。且浙江省處于沿海,港口眾多,在產品運輸方面擁有著巨大的優勢。浙江省經濟發達,擁有充足的工業資本,且設有多所高校,其中不乏浙江大學等多名校,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為技術創新提供支持。這些都為浙江家電業的發展創造了優勢。
⑵價格優勢。由于國內資源豐富,浙江家電的基本生產要素很少依賴進口,商品的原材料成本較低,形成了相對于國外電器明顯的價格優勢。
⑶產品發展日益高端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浙江省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順應現代的數字化潮流,推出信息家電,令產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三、低碳經濟視角下浙江家電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教授提出的鉆石模型體系認為:某一國的特定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取決于六大因素:需求狀況、要素條件、支持性產業和相關產業、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政府作用、機會。本文以此對在低碳視角下浙江家電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
(一)低碳經濟改變家電消費導向
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這一需求條件易受低碳經濟影響。轉向低碳經濟的生活方式如今已被廣大人們所接受及倡導。人們越來越注重節能減排,“低碳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從而廣大消費者的消費方向也轉向了低碳商品。消費需求的變化意味著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即將面臨著被淘汰的危機。產業競爭力考慮降低碳排放因素,一國的某一產業在實現降低碳排放的前提下比其他國家的同類產業更容易被消費者和市場所接受[5]。在這一需求下,浙江家電業不得不進行改革,以生產節能、安全、環保的家電產品為目標。能耗高的家電會導致碳排放的增加,浙江家電在這一導向下向綠色制造轉型。
(二)低碳經濟對浙江家電的價格優勢造成壓力
低碳經濟影響產業資源與要素條件。資源與要素條件分為基本要素和高級要素。前者是企業進行生產活動的基本要素,是一國先天擁有的、不需太大代價就能得到,如:自然環境、地理環境、氣候、融資等。后者是需要政府、企業、人的長期持續地投資才能創造的要素,如通訊基礎設施、科研基礎設施、高級和熟練的勞動力、專業技術知識等[6]。
浙江家電一向擁有低成本、低價格的優勢,這是其在國際上的一大競爭力,也是其開辟國外市場的重要砝碼。低碳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低碳技術創造了清潔能源,降低了產業高碳排放對氣候造成的傷害,減輕了環境負擔,但也提高了企業的能源成本。企業需貫徹低碳制造這一原則,無論是生產還是產品的使用上都要達到碳標準。這一基本要素的改變使企業的利潤空間遭到擠壓,削弱了企業生存的優勢。在高級要素方面,低碳經濟的發展為家電業的運行提供了低碳規制。實行低碳規制,在一定意義上帶來能源消耗成本的降低,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摒棄落后生產力,提高低碳技術成為了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三)低碳經濟影響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
發展低碳經濟要求一國經濟結構轉型,產業本身要素的密集度發生變化。產業低碳經濟競爭力的提高促進資源要素和優化配置的能力,一國能夠以更高的效率提供更具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優勢[7]。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格局下,外在競爭壓力增強,企業需改變自身的戰略和結構來應對。這會刺激企業推動科技創新,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產業的選擇。
(四)低碳經濟影響政府對產業的政策
政府在發展低碳經濟上做到行政、法律、濟手段并重。政府出臺相應政策應對全球經濟低碳化發展,如征收碳稅,制定出臺產業導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資金配套政策等引導低碳產業的建設,并采用法律手段來規制產業活動。經濟上,政府設立低碳產業基金,建立低碳工業園區試點等支持產業低碳化。
低碳經濟的發展給產業帶來挑戰的同時又帶來了機遇。低碳經濟促進了很多新興產業的誕生,如風能產業、核能產業、海水氫能源產業等。這種新興產業從根本上減輕了自然環境的“碳壓力”,大大地緩解了人類活動、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狀況。
四、對策和建議
據分析可知,在低碳經濟視角下,浙江家電業在國際競爭上存在著一定的優勢,但有些方面仍需加強。以下是本文針對該產業發展的一些不利因素所提出的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低碳能源要素發展
家電產業跟隨時展的步伐逐漸成熟,中國家電業發展了30多年,傳統家電業的發展模式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信息發達國家家電企業重點研究家電信息化,積極投入消費電子領域,亞洲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了世界性家電工廠的理想轉移基地[8]。我國作為世界家電主要制造基地之一,為保持長遠家電業競爭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已是維持可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
我國的家電業是以“模仿”起步的,技術專利和商標注冊數量遠不如發達國家,甚至對于國外技術擁有一定的依賴性。在中國加入WTO后,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家電業由原來的國內市場競爭演變為國際市場競爭[9]。浙江若要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中取得勝利,應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低碳經濟時代,產業低碳能源要素為各大產業的重點研發目標。在開發低碳清潔能源產品的過程中,低碳技術已然不可或缺,這就需要依靠科技領域的創新來實現了。
(二)培養低碳技術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雖極力控制,但我國的碳排放量在世界仍居首位。鑒于資源技術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狀況無法輕易改變。浙江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省市之一,在發展過程中依賴以煤、石油為主的“高碳”能源,在碳競爭這一層面,我省缺乏優勢。要做到節能減排,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唯一的出路,然而這些都需要低碳技術的支撐。首先我們知道,技術的載體是人。就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來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是可培養的重點目標。低碳經濟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問題制約低碳經濟的發展[10]。低碳領域的科研技術人才、工程技術人才、經濟管理人才都是浙江家電業在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部門應將低碳教育引入高校,大學應主動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大力培養低碳技術人才,為低碳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三)加大企業研發投入,主張綠色科技
如今綠色家電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主趨勢,在國際市場上,綠色環保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家電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11]。
一家新加坡的熱電水器企業德爾樂施采用紫銅作為其加熱器的材料,消除了生活用水的二次污染;海信在空調的制造上采用離子健康技術,除去空氣中的主要氣體;威博推出與海爾防電墻技術結盟產品。這些綠色智能產品都吸引了大批消費者。浙江的德意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行業首款全直流變頻吸油煙機上市,是2013年浙江家電業一項自主創新的典例。杭州“萬勝”牌WK60YV高效節能壓縮機被國家科技部、質檢總局立項為“國家火炬項目”。綠色科技已是企業自主創新的主流,企業加大對其的研發投入有利于創造品牌優勢提高產品出口競爭力。
(四)政府完善鼓勵低碳家電生產的政策
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企業進行低碳家電產品仍需政府進行引導。生產綠色家電產品及低碳技術的研發大大提高了生產成本,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擠壓,面臨的壓力加劇。部分企業在面對這些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情況時,缺乏生產綠色產品的動力。政府完善鼓勵低碳家電生產政策,對家電企業研發節能創新技術,生產綠色產品進行一定的獎勵和補貼,有助于推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同時政府也需對消費者進行引導,令消費者加強環保意識,消費轉向綠色家電。
參考文獻
[1]溫衛娟.行業物流管理[Z].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80.
[2]徐.浙江家電出口貿易問題探討[J].價格月刊,2011(06):26.
[3]去年浙江省家電出口微增.中商情報網.
[4]魏玉祺.浙江家電業的品牌之痛[J].F代家電,2004(06):57-58.
[5]劉景卿.低碳規制對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分析[D].寧波大學,2014:12.
[6]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2001.
[7]何鋮.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家電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安徽大學,2012:11.
[8]姜淑.家電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0:9.
[9]劉紅燕,曹藝.21世紀中國家電業國際化發展戰略[J].經濟師,2004(5):44.
[10]王亞杰,張永澤,謝苗峰.發揮高校獨特優勢支撐引領國家低碳發展戰略[J].北京教育,2010(21):15.
篇6
關鍵詞 經濟帶 生態濕地 低碳經濟 政策實施
中圖分類號:F文獻標識碼: A
1、低碳經濟的相關問題
1.1低碳經濟:低碳經濟中的“經濟”一詞涵蓋了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疤肌豹M義上指造成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氣體,特別是由于化石能源燃燒所產生的,廣義上包括《京都議定書》中所提出的溫室氣體。“低”則是針對當前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的能源生產消費體系所導致的高的碳強度及其相應地的碳生產率,最終要使得碳強度降低到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能夠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目標。
1.2發展低碳經濟目標:發展低碳經濟或者向低碳發展模式轉型,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形成明確、穩定和長期的引導和激勵,推動低碳技術的開發和運用,并且調整社會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從,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
2遼寧沿海經濟帶重點區域概況
2.1區域概況:遼寧沿海經濟帶位于我國東北地區,毗鄰渤海和黃海,包括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6個沿海城市所轄行政區域,陸域面積5.6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920公里,海域面積約6.8萬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約18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695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8605元。
2.2發展優勢:遼寧沿海經濟帶區位優勢明顯:位于環渤海地區重要位置,是東北經濟區與京津冀都市圈的結合部,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關鍵地帶,與日本、韓國、朝鮮隔海鄰江相望,鄰近俄羅斯、蒙古,是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是歐亞大陸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資源豐富優良:擁有約2000平方公里的低產或廢棄鹽田、鹽堿地、荒灘和1000多平方公里可利用的灘涂;鎂、硼、鉬、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儲量較大;宜港岸線約1000公里,80%以上尚未開發;雙臺河口、丹東鴨綠江口濕地等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陸域面積1300多平方公里。工業實力較強:造船、機床、內燃機車、成套設備等裝備制造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石化、冶金等原材料工業在國內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石油、電力等能源工業規模較大;擁有一批國家骨干企業和大量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及產業工人。交通體系發達:大連、營口等港口擁有300多個生產性泊位,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32個,已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依托沈山、哈大等干線鐵路,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疏港和支線鐵路運輸網絡;沈大、沈山、丹大、盤海營等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區內;大連、丹東、錦州3個空港已開辟87條國內航線和46條國際航線。
3遼寧沿海經濟帶重點區域產業與生態矛盾
3.1遼寧沿海經濟帶重點產業園區產業定位
類型 產業區名稱 數量
綜合類 1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2大連金州登沙河新區,3普灣新區,4大連瓦房店沿海經濟區,5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6大連黑島循環經濟區,7莊河瀛滸經濟區8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9葫蘆島北港工業區,10大連保稅區主功能區,11錦州濱海新區, 12錦州凌海經濟區13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14盤錦化工產業園,15興城臨海產業區16營口北海新區。 16
重化工類 1營口仙人島能源化工區,2大連莊河臨港經濟區,3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產業區,4大連灣臨海裝備制造業聚集區,5丹東東港組團,6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7營口大石橋沿海新興產業區 7
輕工業類 1盤錦遼河口生態經濟區,2大連皮楊中心產業區,3丹東前陽組團,4丹東大孤山組團,5錦州龍棲灣新區 5
特色類 1丹東新區組團,2盤錦石油裝備制造基地,3葫蘆島打漁山泵業基地, 3
高新類 1大連旅順南路軟件產業帶2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3營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4葫蘆島綏中濱海經濟區,5葫蘆島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5
旅游休閑類 1大連旅順綠色生態經濟區2大連金渤海岸現代服務業發展區3大連長山群島海洋生態經濟區,4安波溫泉度假區,5大連龍門溫泉旅游度假區,6覺華島旅游度假經濟區。 6
3.2諸多產業集聚與濕地保護相間的協調問題
遼寧沿海地帶作為水陸過渡地帶,環境敏感度高,工業發展對沿海環境產生深刻影響,尤其以濕地和林地生態環境保護為最。遼寧濱海景觀生態保護源主要包括盤錦和丹東兩處較大的濕地,及綏中、大連兩地三處較小的濕地源等五處濕地生態源。而諸多以化工等污染比較嚴重的行業位列其間,因此要對園區的污染處理進行嚴格的控制,急需與濕地保護進行協調。
4從低碳經濟出發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遼寧沿海經濟帶重點區域產業
4.1建設節能型產業結構
遼寧沿海城鎮帶應積極優先發展電子信息、軟件、集成電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在加快利用信息、節能、新型環保等高新技術對污染大、能耗高的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滲透同時;針對目前遼寧沿海城鎮帶工業自主創新能力低、缺乏核心關鍵技術、知名品牌和位于國際分工和國際價值鏈、產業鏈的低端的現狀,提高其產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
4.2推行清潔生產,建設生態產業,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了廢物排放。遼寧沿海城鎮帶要盡快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積極制定資源循環再利用以及資源回收利用的政策,在資源開采環節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率;資源消耗環節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在社會消費環節,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和政府綠色采購。大力發展生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逐步形成共生互動的生態產業。大力開發廢物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生態產業鏈技術、環境工程技術等“綠色技術”,逐步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建設資源節約的循環型社會,完善循環經濟體系。
(4)對遼寧沿海經濟帶進行區域劃分并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
遼寧沿海城鎮帶應確立“主動保護”的思想,遵循“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的原則,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自然資源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積極構筑遼寧沿海區域生態安全體系。對生態敏感區應實行嚴格保護;對控制性保護區適度開發利用,保證環境質量不下降和生態功能不受損害。建設規模化、集約型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加強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建立分類收集與回收網絡體系;確保區域持續性供水安全,力爭區域飲用水源水質100%達標;推廣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發展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廣“綠色”機動車,有效減少遼寧沿海城鎮帶污染物排放,形成生態環境安全格局和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總結:遼寧沿海經濟帶重點區域以立足遼寧,依托環渤海,服務東北,面向東北亞,建設成為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臨港產業帶、生態環境優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區,形成我國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的同時,將以低碳經濟的發展來實現經濟迅速增長為目標,“以人為本”是原則,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遼寧沿海經濟帶。
參考文獻:
[1] 吳昌華. 城市引領中國低碳經濟轉型[J]. 中國投資,2009(2):116.
[2](美)簡?雅各布斯. 城市經濟[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0- 90.
篇7
關鍵詞 碳稅;經濟增長;能源消費;要素收入分配
中圖分類號 F810.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9-0099-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9.017
CO2作為主要的溫室氣體,其排放量的不斷增加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氣候問題的焦點。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耗量更是逐年顯著增加。僅2000-2005年中國碳排放的增長速度較十年前增加了四倍[1]。近年來,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CO2排放國,隨著人口增長、重工業、交通運輸業發展,CO2問題會越來越嚴重[2]。結合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中國政府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諾,并考慮到中國目前經濟的規模及增長速度,中國碳減排的壓力在不斷增加。
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了環境的負外部性。新古典經濟家庇古(A.C. Pigou)提出了通過稅收的辦法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按照污染物的排放量或經濟活動的危害來確定納稅義務,這就是著名的“庇古稅”[3]。碳稅就是一種庇古稅,征收碳稅實質上是對人類行為產生的CO2所造成的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的過程,是減少CO2排放量最具有市場效率的經濟措施之一[4-5]。
目前,瑞典、丹麥、荷蘭、芬蘭、挪威等國已征收CO2稅,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法國等不少國家也將建立針對減少碳排放的稅收制度提上日程[6]。對CO2征稅,應該包括商品制造過程的各個環節所排放的CO2,從原材料的開采過程、生產過程、分配過程到提供最終產品給消費者[7]。但是,在實踐和具體操作中,主要是針對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在此不僅包括天然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也包括有其直接加工轉換而成的二次能源如煤氣、汽油、柴油、焦炭、潔凈煤等)使用所產生的CO2,這部分CO2的排放量占到人類活動產生CO2排放量的70%以上??紤]到化石能源產品的不同性質及化石能源的不完全燃燒,大部分國家在核算化石能源的CO2排放量時多采用含碳量來確定。這也是本文在核算中國各省份的CO2排放量時的重要依據之一。此外,從歐盟國家征收碳稅的經驗來看,在引入碳稅時應堅持稅收中性原則,初始碳稅稅率設置較低。歐盟國家碳稅的開征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CO2的排放,且對本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大。
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開征碳稅對經濟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稅對GDP的影響,及碳稅的節能減排效果方面。大部分學者認為開征碳稅會對一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而對能源消耗,部分學者的研究結論存在差異。高鵬飛等[8]通過建立MARLAL-MACRO模型得出碳稅的減排效果明顯,但同時也給經濟造成相當大的損失的結論。魏濤遠、格羅姆斯洛德[9]采用中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NAGE)研究了碳稅對中國經濟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表明征收碳稅雖然使CO2排放量有所下降,但會使中國經濟狀況惡化,且長遠看,征收碳稅,實施溫室氣體減排,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代價將十分高昂。王燦等[10]認為實施CO2減排政策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但同時也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帶來困難。金艷鳴等[11]根據2002年全國、廣東和貴州的三區域綠色社會核算矩陣構建了區域資源-經濟-環境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得出征收環境稅如碳稅比征收能源稅減排效果更明顯,環境稅對發達地區的經濟影響為正,對落后地區的影響為負。蘇明等[12]利用一般可計算模型(CGE)分析了碳稅對經濟的影響,開征碳稅會帶來GDP和通貨膨脹率的雙下降,碳稅稅率越高碳排放下降幅度越大。張明文等[13]通過面板數據的計量模型得出征收碳稅能提高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經濟規模,對東部地區的能源消費具有抑制作用。姜克雋[14]提出征收碳稅對我國未來CO2排放具有明顯抑制作用,碳稅會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到較低的碳排放經濟體系,這種經濟結構的調整有利于經濟發展,進而GDP的損失就不明顯,最高在0.45%左右。Matsuo 和 Naoki[15]研究認為CO2減排5%將帶來約1%的GDP損失。Floros和Vlachou[16]通過研究碳稅對希臘制造業及能源行業的影響,認為碳稅能有效抑制CO2的排放。Karp和Liu[17]通過聯立方程模型發現美國減排30%的溫室氣體將引起3%的GDP下降。瑞典環境保護部門研究顯示1974-1994年間GDP增幅為47%,同期相比總耗能幾乎不變,碳稅還促進了區域制熱由化石能源向生物燃料的轉變[18]。
以上學者或部門的研究或基于定性分析或基于未來預測的定量分析,較少涉及以客觀數據為研究樣本的定量分析。此外,為數不多的基于客觀數據的實證分析也較少涉及到全國范圍,多是局限于某一地區。本文以1999-2007年各省市的相關數據為樣本,對中國各省市在樣本期所消費的化石能源的CO2排放量進行了核算,并依據國際經驗制定不同碳稅情景稅率,然后利用1999-2007年間的省級面板數據,通過建立相關的數據模型定量分析了在不同的情景稅率下征收碳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特別是對經濟增長、能源消耗的影響。
1 中國能源碳排放量的估算及碳稅情景模式設置1.1 中國能源碳排放量的估算
征收碳稅的最直接目的是降低最主要的溫室氣體CO2的排放量,碳稅稅額的多少是根據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直接決定的,單位能源產品產生的CO2越多,對其征收的碳稅稅額越大。因此對各種化石能源碳排放量的核算成為碳稅征收的關鍵。在計算碳排放量時需首先獲得能源CO2排放系數。能源CO2排放系數指消費單位能源所產生的CO2排放量。不同能源產品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引起氣候變化的碳排放量不同,故其CO2排放系數也各不相同。
本文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于2006年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中相關數據和計算公式,及《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5》公布的各種能源的平均低位發熱量,《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0-2008)中歷年各地區的能源消費量數據,經過相關計算和轉化可推算出中國各個年份、各個?。ㄊ小⒆灾螀^)各種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歷年中國各化石能源CO2排放量計算結果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CO2排放量的增長速度逐年增加,2007年的碳排放量已達到1999的2.4倍。在各種化石燃料中,煤炭的碳排放量占到總燃料排放量的80%以上。由于中國地域廣闊,各省(市、自治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能源分布及產業結構和人口密度等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能源的生產、使用量進而影響本地區CO2排放量。為了更詳細地描述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碳排放量指標,將2007年各?。ㄊ小⒆灾螀^)的能源消耗產生的CO2排放量描述如圖1所示。通過圖1可以看出,中國各?。ㄊ小⒆灾螀^)的碳排放量差異很大,2007年度CO2排放量最多的省份山東省可以達到最低的七個省份CO2排放量的總和。
1.2 碳稅情景模型設置
從中國實際情況考慮,我國在確定碳稅稅負水平時應考慮以下問題:首先,碳稅的提出和實施是以減排溫室氣體、保護環境為主要目的,不同于籌集財政資金為目的
2.上海市、自治區能源數據缺失嚴重排除在樣本之外。
的大部分稅種,稅率設置越高,越容易達到該稅種設置的目的;其次,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之中,一定時期內將繼續依賴能源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與擴張拉動經濟增長,征收碳稅會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價格,減少能源消費,從而降低社會總產出,對經濟規模擴張產生消極影響;最后,我國現行稅收負擔較重,在征收碳稅時初始稅率設置應較低,避免企業生產活動產生較大的波動,打擊企業生產積極性,同時相應降低其他稅種的稅率。如瑞典在征收CO2稅的同時削減了個人所得稅、農業方面的能源稅及繼續教育方面的稅收,丹麥、荷蘭、英國等在征收碳稅的同時也相應削減了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證繳款。總之,我國在碳稅征收的初期,應從低征收碳稅,減少對經濟、社會的消極影響。
從減排成本角度考慮,CO2減排的技術研究表明,通過植物吸收CO2時每減排一噸碳的實際成本約為5美金,通過常規能源技術手段的減排成本約為每噸碳10美金[9] 。從碳交易機制角度看,實現清潔發展機制(CDM)交易產生CERs時獲得CO2減排價值約為8-12歐元/噸,以配額為基礎的歐盟排放許可權EUAs,其2006-2008年間的CO2減排參考價格約為25歐元/t[19]。
根據上述分析,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本文在此選取三種碳稅水平依次為每噸CO25美元、10美元、20美元的定額稅率,作為擬征碳稅的三種不同碳稅情景,并分別建立相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通過比較進一步分析在不同碳稅情景下,碳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2 計量模型的設計及數據說明
2.1 模型設定
為考察碳稅與經濟增長及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本文在建模時借鑒李紹榮等[20]提出的受稅收結構影響的CobbDouglas 生產函數,并在此基礎上將能源因素引入其中,提出其擴展模型如下:
Y=K∑ni=1αixiL∑ni=1βixiE∑ni=1δixie∑ni=1γixi+ε
(1)
對其兩側求導:
lnY=∑ni=1αixilnK+∑ni=1βixilnL+∑ni=1δixilnE+∑ni=1γixi+ε
(2)
其中Y表示總產出,K表示資本使用量,L表示勞動投入量,E表示能源消耗, xi (, i=1,2,… n)表示第i種稅在總稅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xi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為得到理想的研究結果,本文將引入碳稅后的整體稅收收入分為碳稅收入和非碳稅收入兩類,即式(1)中n取值為2,x1表示碳稅收入占總體稅收收入的比重,x2 為非碳稅收入占總體稅收收入的比重,同時也表示中國現行的稅收體系。令式(2)中的i 取值為2,可得進一步模型如下:
lnY=(∑2i=1αixi)lnK+(∑2i=1βixi)lnLE+(∑2i=1δixi)lnE+∑2i=1γixi+ε
(3)
從式(2)中可以看出,參數αi 、βi、δi分別表示第i種稅種的結構份額對資本、勞動、能源要素產出彈性的影響,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征收碳稅后稅收結構份額對資本、勞動、能源的產出效率影響。γi 表示剔除資本、勞動、能源要素的影響后,第i種稅種的稅收結構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若γ1 為正,則說明在資本、勞動、能源要素不變的情況下,摒除其對經濟產出彈性的影響之后,碳稅征收對經濟增長具有拉動作用,且此時的資本、勞動、資源組合是有利于經濟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相反,若γ1 為負值則說明在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總產出隨著碳稅結構份額的增加而降低,征收碳稅將對經濟增長產生負效應,且此時的資本、勞動、能源組合是不利于經濟增長的。
2.2 數據來源說明
上述各變量的觀察數據取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樣本時間跨度為1999-2007年,截面個體為除上海、外的29個?。ㄊ小⒆灾螀^)。其中Y、K、L觀察值分別取自《中國統計年鑒》的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形成總額、從業人員,E的觀察值取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各地區的能源消費數據。x1由各地區碳稅收入與總稅收收入(加入碳稅收入調整之后)的比值決定,碳稅收入等于地區碳排放量與單位碳稅的乘積,x2 為非碳稅收入占總稅收收入的比重,在數值上等于1- x1。
3 模型估計結果及分析
本文選取了我國1999-2007年29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上海、因數據不完整剔除)。利用Stata10.0軟件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模型的篩選及檢驗過程如下:首先,考察自變量系數所反映的樣本整體性效應,選擇合適的面板數據回歸方式,來確定面板數據適用的回歸方式是混合估計模型、隨機效應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其次,根據選定的模型進行相應的異方差及自相關檢驗。最后,根據檢驗結果選擇相應的模型修正模型。通過以上過程,得到最終估計結果見表2。
從回歸結果看,各模型調整后的R平方均在0.96以上,表明整個模型的擬合度較高,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力度很強。大部分參數的估計值的t統計量通過了t檢驗,變量顯著。
在上述三種碳稅情景下,x1的系數γ1均顯著為負,表明在資本、勞動、能源要素不變的情況下,碳稅結構稅率的增加會降低社會總產出,對經濟增長起負面影響。碳稅收入在總稅收收入中份額x1的增加,都會帶來經濟的總體規模不同程度的下降。具體來看,在情景一,征收5美元/t的碳稅體制下,碳稅收入占總稅收收入比重每增加1%,會使經濟的總體規模下降到原來的e-21.79%=0.804倍。在情景二與情景三下經濟規模分別下降到原來的e-13.39%=0.875倍、e-6.69%=0.935倍。即征收碳稅會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會降低經濟的總體規模。而三種碳稅情景由一到三,碳稅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是不斷減弱的。一方面開征碳稅會降低私人及企業的投資積極性,影響經濟規模的擴張,抑制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征收碳稅增加了政府的財政來源,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投資拉動了GDP;此外,碳稅稅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新技術、新能源的開發使用,提高能源要素的使用效率,部分抵消了稅率提高所帶來的經濟消極增長。從長期來看,假設中國開征碳稅,稅率依次從較低稅率5美元/噸提高至10,20美元/t,碳稅對經濟的抑制作用呈現弱化的趨勢。
對于能源要素而言,征收碳稅時會提高能源的產出彈性,提高幅度會隨著稅率的增加而降低。當碳稅稅率分別為5美元、10美元、20美元每噸時,碳稅比重每增加1個百分點能源要素的產出彈性分別提高1.75%,1.08%,0.549%。與非碳稅稅類相對應的比例分別為0.022%,0.021 8%,0.021 8%,遠低于碳稅對能源產出效率的影響。即征收碳稅時對能源要素的作用明顯高于現行的稅收體制對能源的刺激。而隨著碳稅稅率的提高,能源要素的產出效率逐漸降低,相應的資本、勞動要素產出效率提高,從而形成資本、勞動要素替代能源要素,降低了能源要素的使用。因此,碳稅對能源的刺激作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針對資本、勞動要素而言,對CO2排放征收碳稅時,勞動、資本要素的產出彈性均有所增加。且隨著碳稅稅率的提高,資本和勞動要素的產出彈性提高比率均隨著碳稅稅率的提高而增加。如表2所示,碳稅所占比重每增加1%時,三種碳稅情景下的資本要素產出彈性提高的比例依次為0.302%、 0.378%、0.428 4%,勞動要素提高比例為0.77%、0.89%、0.988 5%。即隨著碳稅稅率的提高,稅收份額的增加會提高勞動、資本要素的產出效率,而且對勞動要素的正效應要明顯大于對資本要素的正效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若資本和勞動要素是完全通過市場獲得收入,那么決定要素收入份額的就是其產出效率。而目前中國實際的資本要素的產出彈性遠大于勞動的產出彈性。因此,當分別征收5美元、10美元、20美元的碳稅時,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的收入差距將隨稅率提高而不斷縮小。
4 結 論
綜合上述的分析可知,近年來中國CO2排放量顯著增加,2007年的碳排放量與1999年相比,達到了后者的2.4倍。中國碳排放壓力逐漸增加,碳稅作為最有效地經濟手段之一,似乎需要擇機適時開征。通過實證檢驗可知:首先,在中國開征碳稅將會對經濟規模的增長產生消極的作用,造成GDP的明顯下降,而下降程度與稅率水平成反比。其次,隨著碳稅稅率的提高,能源要素的產出效率逐漸降低,相應的資本、勞動要素產出效率逐漸提高,從而形成資本、勞動要素替代能源要素,最終降低了能源要素的使用。因此,碳稅對能源的刺激作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長期看,隨著碳稅制度完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碳稅稅率逐步提高至較高水平時,碳稅對經濟的沖擊將逐漸減弱,同時資本要素、勞動要素對能源要素的替代效應增強,最終將降低能源要素的使用,減少CO2的排放。反之,從短期來看,僅通過碳稅開征來有效地促進節能減排還是面臨較大的困難。最后,隨著碳稅稅率的提高,稅收份額的增加會提高勞動、資本要素的產出效率,而且其對勞動要素的正效應要明顯大于對資本要素的正效應,而目前中國實際的資本要素的產出彈性遠大于勞動的產出彈性。因此,當碳稅稅率提高時,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的收入差距將隨稅率提高而不斷縮小,即碳稅稅率提高還會減小勞動和資本要素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
因此,雖然長期看來開征碳稅具有明顯的節能減排效果,且碳稅能有效地調節要素間收入分配。但是就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而言,開征以節能減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的碳稅對中國經濟影響較大,節能減排效果相對較弱,不建議在現階段開征碳稅。針對節能減排和氣候變化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扶植新興產業,特別是新能源產業,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過快增長。②鼓勵發展并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通過技術創新促進綠色生產,提高能源的產出效率,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降低環境成本。③加強促進節能減排與新能源的財政政策。如增強重大節能減排工程的財政投資補助力度并擴大范圍;對風能、太陽能等再能源及新能源技術、設備及產品實施明確的財政補貼,資金獎勵或稅收優惠等政策。④增強宣傳和教育力度,增加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Brahic C. Carbon Emissions Rising Faster than Ever[EB/OL].(2006-10-10)[2010-10-01].省略/article/dn10507carbonemissionsrisingfasterthanever.htm.
[2]汪曾濤.碳稅征收的國際比較與經驗借鑒[J].理論探索,2009,(4):68-71.[Wang Zengtao.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Carbon Tax and Its Experience[J].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2009,(4):68-71.]
[3]OEC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Environment Taxes[M].Paris:OECD,1996.
[4]European Environmental Agency(CCA).Environmental Taxes Implemen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iveness[M]. Copenhegen:EEA,1996.
[5]王淑芳.碳稅對我國的影響及其政策響應[J].生態經濟,2005,(10):66-69.[Wang Shufang.Effect and Policy Responses of Carbon Taxes in China[J].Ecological Economy,2005,(10):66-69.]
[6]張克中,楊福來.碳稅的國際實踐與啟示[J].稅務研究,2009,(4):88-90.[Zhang Kezhong, Yang Fulai.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and Enlightenment of Carbon Tax in China[J].Taxation Research,2009,(4):88-90.]
[7]Kejun J, Cosbey A, Murphy D. Embodied Carbon in Traded Goods [C].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Seminar, Copenhagen, Denmark, 2008.
[8]高鵬飛,陳文穎.碳稅與碳排放[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2(10):1335-1338.[Gao Pengfei,Chen Wenying. Carbon Tax and Carbon Emission[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02,42(10):1335-1338.]
[9]魏濤遠,格羅姆斯洛德.征收碳稅對中國經濟與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8):47-49.[Wei Taoyuan, Glomsrod S. The Impact of Imposing Carbon Tax on the Economy and Greenhouse Emission of China [J].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2002,(8):47-49.]
[10]王燦,陳吉寧,鄒驥.基于CGE 模型的CO2減排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5(12):1621-1624. [Wang Can,Chen Jining,Zou Ji.Impact Assessment of CO2 Mitigation on China Economy Based on A CGE Model [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 2005,45(12):1621-1624.]
[11]金艷鳴,雷明,黃濤.環境稅收對區域經濟環境影響的差異性分析 [J].經濟科學,2007,(3):104-112.[Jin Yangming,Lei Ming,Huang Tao. Differences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Tax on Reg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J].Economic Science,2007,(3):104-112.]
[12]蘇明,傅志華,許文,等.我國開征碳稅的效果預測和影響評價 [J].環境經濟,2009,72(9);24-28.[Su Ming, Fu Zhihua, Xu Wen, et al.Effect Predic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 of Introducing Carbon Tax in China[J].Environmental Economy,2009,72(9):24-28.]
[13]張明文,張金良,譚忠富,等.碳稅對經濟增長、能源消費與收入分配的影響分析[J].技術經濟,2009,28(6):48-51.[Zhang Mingwen, Zhang Jinliang, Tan Zhongfu, et al. Analysis on Effects of Carbon Taxat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J].Technology Economics,2009,28(6):48-51.]
[14]姜克雋.征收碳稅對GDP影響不大 [J].中國投資,2009,(9):20-23.[Jiang Kejuan. Imposing Carbon Tax Will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GDP[J].China Investment,2009,(9):20-23.]
[15]Matsuo N. Key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Emissions Trading for the Kyoto Protocol[J]. Energy policy,1998,26(3):263-273.
[16]Floros N, Vlachou A. Energy Demand and Energy 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Greek Manufacturin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J]. Energy Economics,2005,27(3):387-413.
[17]Karp L, Liu Xuemei. Valuing Tradable CO2 Permits for OECD Counties[Z]. UC Berkeley working paper,NO.872,1999.
[18]Swedish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 Environment Taxes in Sweden Economic Instru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M].Stockholm: Swedish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1997.
[19]張建國,劉海燕,張建民,等.節能項目節能量與減排量計算及價值分析 [J].中國能源,2009,(5):26-29.[Zhang Jianguo,Liu Haiyan,Zhang Jianmin,Dong Luying . Calculation of Energy Savings and GHGs Emission Reduc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Project and Value Analysis[J].Energy of China,2009,(5):26-29.]
[20]李紹榮,耿瑩.中國的稅收結構、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J].經濟研究,2005,(5):118-126.[Li Shaorong, Geng Ying. The Effects of Tax Revenue 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5,(5):118-126.]
Effects of Introduction Carbon Tax on China’s Economy
LIU Jie LI Wen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篇8
[關鍵詞]工業建筑、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設計標準、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給排水工程的建筑設計是一門交叉學科,牽扯到方方面的因素,工藝流程較為復雜,目前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對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工業建筑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供同行參考。
一、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及其原則
(一)綠色建筑設計的標準
綠色建筑設計主要是企業以有效利用資源、資源可持續利用、避免環境污染、健康安全建筑等為核心開展建筑施工,為此,這就需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降低人工環境對自然生態平衡的不良影響。建筑本身就是以消耗資源為代價的,所以,在其建筑過程中勢必將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和能源,這些資源和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這就需要積極開展綠色建筑,即盡可能的提高建筑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規避建筑資源和能源浪費行為。同時,積極采用和開發新型二次新能源,加大有效資源的可重復利用力度;二是保證綠色建筑的空間、功能以及使用均能夠滿足現行社會的需求,即綠色建筑空間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綜合性、使用具有可擴展性、適應性以及靈活性;三是綠色建筑既需要包含傳統地方文化意韻,又需要體現出現代氣息的建筑環境藝術,使人感覺到復古感、舒適感、親切感。
(二)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綠色建筑設計作為一種現代化先進的設計手段,其對促進中國工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確保綠色建筑設計的高效性,因此,這就需要企業在開展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應始終堅持簡單高效發展、整體及環境優化以及健康舒適三大設計原則。
1、簡單高效發展設計原則。綠色建筑是以實現節約資源、保證有效資源使用價值最大化為基礎開展。
2、整體及環境優化設計原則。建筑是一個多方面相互結合的過程,其設計過程中,需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不斷提升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3、健康舒適設計原則。健康舒適設計原則主要是為保證所設計產品的實用性。因此,建筑企業開展綠色建筑設計時,應將用戶的健康感、舒適感放在首要位置,即要體現在用戶與自然環境的溝通,即室內空氣是流通、室內的采光面積、室內的隔音效果,室內的視覺效果等。
二、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工業建筑設計中運用的重要性
在中國,由于傳統發展模式、傳統建筑設計體系是一個不可持續的體系,這個體系往往帶來污染環境、造成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在綠色文化理念的影響下,思想理念敏銳的建筑師開始思考,并逐漸的探索建筑設計發展的“綠色’道路。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工業建筑設計中的運用進一步推進了工業建筑可持續發展戰略宏偉目標的實現。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自運用到工業建筑設計中以來,在其設計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工業建筑設計給予綠色建筑設計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促進了工業建筑規劃設計、實施建筑以及管理使用等全過程的系統化,通過運用該理念促進了工業建筑設計各影響因素的相互融合,達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不同廠房建筑設計的要點 綠色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在滿足工業生產需要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物的建造投資,并為日后的生產階段創造節能、降耗、環保等多功能環境。隨著工業廠房工程數量的持續增多,建筑經濟收入的快速增長,建筑設計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從廠房建筑的類別考慮,設計人員還需結合不同的廠房,在設計中編制有針對性的綠色工程方案。 1.單層廠房 單層廠房是最普遍的工業建筑,使用的時間相對較長。單層廠房建筑的綠色設計需重點考慮結構的布置,以保證生產流程的順利實施。廠房設計應先確定生產線的分布方案,再考慮機械設備的操作要求。此外,對于建筑內的通風、采光等問題,可適當控制廠房結構的跨度,擴大通風、采光的面積,避免工業生產廢氣過度集中。 2.多層廠房 為了適應大范圍工業生產的需要,近年來多層廠房在工業企業中的運用很多,建立了橫向與豎向的生產流水線。根據多層廠房面積廣、結構多、高度大等特點,在綠色設計時應合理調配空間面積,充分利用廠房內的各個生產區域,以減少廠房面積的浪費。同時,必須設計相對應的空調系統,且準確地布置在廠房內部,以保持良好的通風、排氣效果。 3.加工廠房 工業企業的加工廠房一般有冷加工、熱加工兩種,設計人員需考慮冷熱加工生產的具體要求,編制環保節能型建筑物方案。一是熱加工廠房,該廠房易產生大量的余熱、煙塵而形成廢氣污染,綠色設計方案中應配備多功能除塵系統,利用機械設備實現自動排熱排煙; 二是冷加工廠房,可分為重型冷加工廠房、輕型冷加工廠房。以輕型冷加工為例,綠色設計應選擇大柱網結構,以方便廠房內工件運輸活動。 4.動力廠房 企業實現自動化、一體化生產模式,各種機械設備、電氣設備在提高產品加工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動力廠房的功能是提供設備運行所需的動力,但其也是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場所。從安全及環保角度考慮,動力廠房設計應妥善處理特殊氣體的儲藏保護。例如鍋爐房、煤氣站的設計,既要縮短兩個廠房之間的距離,也要設計多功能的傳輸管道,以方便動力源的傳輸。
四、推行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工業建筑設計中應用的措施
(一)強化綠色工業建筑設計工作,降低綠色工業建筑設計風險
應進一步強化綠色工業建筑設計工作,在傳統綠色經濟工業建筑設計工作的基礎之上,不斷創新,一方面是充分披露因廢棄排放對環境產生的各種風險,通過降低綠色會計報告的重大錯報風險,起到降綠色工業建筑設計風險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綠色經濟工業建筑設計應積極開展計劃工業建筑設計工作,嚴格按照風險評估程序,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保障工業建筑設計工作和編制工業建筑設計報告的真實性、合理性以及科學性。
(二)加強綠色工業建筑設計業務培訓,培養“雙復合型”工業建筑設計人才
企業加強綠色工業建筑設計業務培訓,培養“雙復合型”工業建筑設計人才是加強我國綠色工業建筑設計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要企業構建專門工業建筑設計知識培訓機構,定期組織工業建筑設計人員進行工業建筑設計知識培訓,不斷提升工業建筑設計人員業務水平和適應能力,保障其能夠滿足碳工業建筑設計的需求;其次是加強培養“雙復合型”工業建筑設計人才?!半p復合型”人才是指集工業建筑設計知識、環境知識、工程技術知識等為一體的人才,同時,該人才需要具有靈活的頭腦、清晰的思路、較強的綜合能力、工作責任感以及實踐水平,且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三)基于環境保護條件下進行工業建筑設計
為了保護地球環境,減少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的影響,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加入全球化的環境體系,綠色工業建筑設計是一個必要且必須的手段。當然,由于綠色建設工作固有的復雜性,其在我國的全面實施還需經歷相當長的時間,因此要從基礎的綠色工業建筑設計工作做起,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全球化經濟的現狀,循序漸進地推進這項工作。作為新時期的工業建筑設計人員,要從國家競爭力、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認識綠色工業建筑設計的重要性,以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學習環境保護知識,為國民經濟綠色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輝. 環保節能建筑淺論[J]. 科技信息, 2011,(18).
篇9
論文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 低碳產業 發展策略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模式:低碳經濟
(一)低碳經濟的特征
低碳經濟具有綜合性、戰略性與全局性的特征。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和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路徑,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實現能源消費結構轉變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的雙贏選擇,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降低發達國家向中國進行污染轉移和轉嫁的風險(陳翥,2010),因而發展低碳經濟具有綜合性、戰略性與全局性特征。低碳經濟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或經濟問題,而是涉及到技術、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
低碳產業將成為一個新興產業。低碳經濟的發展以及低碳技術的創新會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低碳領域的開拓會帶來新興產業的發展。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重化工業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支撐,而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產業發展又不可避免地帶來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因而,推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低碳領域是我國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需要,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在未來建立我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需要。
低碳經濟是一場新國際趨勢?!堵摵蠂穼医劣脟H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任何國家都不得以武力掠奪他國領土及其之上的各種資源,而《關貿總協定》則允許各國以國際貿易的形式,利用他國領土上的資源,包括貨幣資源、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李俊峰、馬玲娟,2008)。而氣候變化后制定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則是規制世界上國家、民族、企業和個人利用這種資源的權利的原則和法律。莊貴陽(2008)認為,英國提出低碳經濟概念,是為了打破國際氣候談判中的僵局,著眼于國際氣候制度建設,希望以此建立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互理解的橋梁。
(二)低碳經濟發展對轉變發展方式的意義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變,與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高資源生產率,但低碳經濟更強調低能源強度和低碳排放強度,這同樣也是全球范圍內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中國在面對氣候變化的形勢下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國家整體國際競爭力。
通過技術進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傳統產業的低碳化發展,通過技術進步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傳統能源的清潔利用和高效利用,通過國際合作,集成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目前,低碳技術國際合作緊密,發達國家并承諾要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轉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作為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中國,應抓住時機,積極引進先進技術,促進自主創新。
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國民經濟發生重構,低碳產業蓬勃發展,新能源產業異軍突起。同時,消費者要轉變觀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促進生產領域低碳技術和工藝的開發與應用,帶動低碳產品和服務的發展。
低碳經濟是建立在高資源生產率基礎上的經濟與環境雙贏,以更少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獲得更大的產出。當然,這里的“產出”不僅僅是產值或GDP,還應包括發展機會。茅于軾、李來來(2007)認為,“低碳經濟”比單純追求GDP能創造出更多的體面就業、不錯的收入、更少的廢棄物或零廢棄物以及良好的生活空間,那么“低碳”相對高GDP而言,就可能使人更多一些快樂。
我國目前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低碳產業
在任何時代,任何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的發展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際競爭能力提升的巨大推動力,低碳的興起和發展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和科技進步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低碳產業也理應成為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柱。林善浪、吳肇光(2003)指出,國家核心競爭力就是產業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國家之間的競爭表現為各個國家的產業之間在國際市場上的實力較量,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低碳產業必將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低碳經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能源利用轉型和經濟轉型,這樣就必然帶來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科學技術等領域的一系列變化。
低碳經濟的發展源于具有競爭優勢的低碳產業及產業集群。對碳基能源的低消耗,對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獲技術的密集使用,以及對新興清潔綠色循環能源及原材料的充分利用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產業基礎應該是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興產業或產業簇群(王海霞,2010)。因為具有競爭力的低碳產業會吸引經濟資源、生產要素等流入該領域或相關產業,同時形成分工明確、相互關聯的企業、供應商、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聚集于某一區域,最終必定推動具有競爭力的低碳產業集群的形成。低碳產業集群在國際市場上會獲得競爭力,給一國帶來持久的核心競爭力。
低碳新興產業體現技術的創新性和先導性,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及服務保障。低碳產業發展中技術創新是核心,技術的先導性是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劉暢等(2008)對29個工業行業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科技經費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能耗行業能源效率的提高,其中工業部門的技術改進是影響能源消耗強度的主導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提高產業項目環保準入門檻,特別重要的是要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技術和產品,引導節能技術和清潔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將低碳技術創新置于低碳產業組織環境。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背景下我國低碳領域布局策略
(一)加強領導且強化低碳產業發展規劃的組織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明確各級各部門的職責和工作任務。建立發展低碳產業聯席會議制度,注重解決低碳產業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盡快建立健全低碳產業體系的統計指標、監測和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產業安全預警應急機制和政策實施反饋機制,優化低碳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做好專項規劃、年度計劃與總體規劃的銜接,根據總體規劃的要求,科學制定年度計劃,分年度落實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對規劃中提出的政策性內容,相關責任部門要研究制定具體的實施意見落實,確保規劃的可操作性。建立規劃實施監督考核機制,由人大、政府督查部門和政協相關部門組成聯合考核組,分年度和中期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建立和完善規劃評估修訂機制,做好規劃中期評估工作,落實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及重大項目等內容。
(二)加強低碳技術創新以構建產業自主創新體系
當今世界,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新的一輪世界低碳經濟角逐已拉開帷幕。因此我們必須做到:貫徹落實相關關于加強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若干規定,做好國家、自治區技術創新、高技術產業化等項目儲備工作;組織多方力量聯合開展低碳經濟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制定長遠發展規劃,優先開發新型高效的低碳技術;發揮資源優勢,選擇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車等眾多產業作為重點支持的產業,及產業相關的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新工藝開發和產業化;利用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承接企業的新產品和先進技術引進,充分利用國內外、區內外的科技人才、技術資源和市場,多渠道實現低碳技術引進。
(三)設立低碳產業導向資金以打造融資平臺
多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設立低碳產業發展導向資金。在整合重大戰略低碳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基礎上,重點支持關系低碳產業全局的關鍵領域、戰略性新興低碳產業的領頭項目以及欠發達地區低碳產業發展;用好節能減排、“雙轉移”以及現有支持自主創新和低碳產業發展的各項專項資金。廣辟社會籌資渠道,引導和帶動社會民間資金投入現代低碳產業體系建設,設立高新技術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爭取國家支持募集建立若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積極推動國有企業和優勢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穩步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建立低碳產業投資基金,逐漸完善低碳產業投資公司內部運營機制,確保投融資工作加快推進;鼓勵發展私募股權融資基金、風險創業投資基金,探索發行用于基礎建設的項目收益債券,開展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試點。
(四)培育和發展骨干龍頭企業以提高本地企業核心競爭力
做好骨干龍頭企業的選擇、認定,培育、引進一批工業、農業、服務業骨干龍頭企業,重點培育一批加工主導型和流通主導型龍頭企業,選擇培育發展一批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支持在市區的骨干龍頭企業的搬遷改造,到開發區、工業園區繼續擴大規模,利用原有土地建設研發中心和發展都市型工業,鼓勵現有龍頭企業在開發區、工業園區投資開發新的項目或建立特色產業園區,鼓勵園區內中小企業向專、精、新、特方向發展,為骨干龍頭企業做好配套服務,從而提高產業集聚度,形成產業集群優勢;努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自主創新行動計劃,健全行業、區域自主創新服務平臺,實施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專項。加大骨干龍頭企業研究開發投入,提高骨干龍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研究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專有技術。
(五)轉變政策導向以提高工業園區質量
根據國際慣例建設和發展工業園區,從單純的稅收優惠變為創造整體的有利于高科技企業發展的環境,從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動變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從以技術引進為主變為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為主,逐漸過渡到以技術創新為主;通過與跨國公司結成多層次、多方位的戰略聯盟,造就一批高科技的產業集團,融入世界經濟的良性循環,選擇和支持具有與跨國公司結成戰略聯盟條件的大企業和高級科研機構,或者科研與產業一體化的企業集團;加強科技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把提高大型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意識、能力和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將技術創新成果列入考核指標,瞄準國內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緊密的技術合作,加大集結國內一流技術成果和人才的力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加強知識產權制度研究,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
篇10
[關鍵詞]節能;可再生;綠色建筑;節能環保;未來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S2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6-0349-01
前言
隨著冰川融化、氣候變暖等自然現象的發生,人們已經意識到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對人類社會將造成怎樣的危機。建筑產業作為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罪魁禍首,必須對其實施改革。綠色建筑就在這樣的形勢下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就是減少建筑耗能,維持生態環境平衡,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對綠色建筑的含義及其發展的必然性做簡要討論。
1 綠色建筑的含義及設計策略
1.1 綠色建筑的含義
自然與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的重要性是無法言喻的,它是人類得以延續、社會得以發展的重要前提,如果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和污染,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的諸多生產活動中,建筑活動是對生態環境和能源消耗影響最大的,因此對建筑的改革勢在必行。
綠色建筑是一種社會需求,是阻止生態環境被進一步破壞的手段。所謂綠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物最終投用的整個過程中,降低化石能源的開發與使用,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和污染物的排放,減少建筑生產過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破壞。綠色建筑中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具有耗能低、污染小、壽命長、并可循環利用的綠色材料,諸如太陽光、太陽能、風能、沼氣能、綠色植物遮陽、雨水等。
1.2 綠色建筑設計的總策略
房地產建筑行業是我們國家支柱性產業之一,與此同時,也是對生態環境破壞最大、污染量排放最大的產業。綠色建筑設計是要針對建筑施工的整個過程,確保每個環節都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綠色建筑上常采用設計有:種植屋面、自然通風及采光井、自潔凈玻璃、自然通風煙囪、太陽能夜景照明、中空雙玻玻璃幕墻、鋁合金斷熱內開窗、地下室太陽光采光、輕質保溫墻體等,其核心的設計理念就是,加強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降低能源的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建筑、人類、社會與經濟多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1.3 綠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建筑施工中所使用到的材料、管材等的生產過程會發生很多能源損耗和環境污染,多數建材都會對環境和人的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例如:混凝土會散發氡氣、人造板材有大量甲醛揮發等。在目前的房地產建筑中,多數仍然是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水泥恰恰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建筑材料之一,而且鋼筋混凝土結構拆除后還會留下很多難以處理的廢棄物。因此,綠色設計理念下,要選用可再生、循環利用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材料,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人們身體健康的危害。
1.4 綠色遮陽設計
建筑物的遮陽設計有很多種:窗戶外遮陽、窗戶內遮陽、中空玻璃夾百葉遮陽、利用植物、建筑物之間相互遮擋遮陽、利用透光材料白遮陽等等。遮陽設計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善建筑物的熱工性。選擇合理的遮陽方式,有利于加強建筑表面對外部氣候資源的利用,為室內提供良好的氣溫環境。
1.5 水資源的回用
選用節水器具,采用雨污水處理系統來處理回用全部建筑污水和雨水,如沖廁、綠化澆灌、景觀水池用水、清潔道路和夏季中庭玻璃天窗的水幕降溫等。
1.6 開發利用節能系統
受氣候、地區的差異性影響,建筑耗能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要根據各個地區的不同特點來選擇不同天然能源的利用方式,以構建科學、適宜的節能系統。例如:寒冷的北方,冬季采暖所消耗的能源巨大,耗能排放的二氧化碳又嚴重的污染了環境,這種狀況下就需要加強墻體的保溫設計,同時開發新的綠色能源,減少碳的排放。炎熱的南方,夏季降暑所消耗的能源也是非常大,因此在建筑設計上,要加強隔熱、遮陽、自然通風設計,以降低對電能的損耗。使用清潔能源,是綠色建筑下建筑設計的必然趨勢,目前被開發利用的自然節能系統有:太陽能熱水器系統、太陽能制熱和制冷系統、家庭太陽能發電系統等,除太陽能外,風能、生物能、地熱能也會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節能系統中??傊瑢稍偕茉吹木C合利用,是建筑綠色化規劃設計的發展趨勢。
2 綠色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
綠色建筑的中心思想是節約資源、減少能耗,雖然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綠色建筑的基礎研究相對滯后,節能技術與節能建材發展的還不成熟,綠色建筑配套施工技術也比較復雜,但是,由于綠色建筑遵循的觀念是可持續發展,重在強調建筑行為與生存環境的和諧統一,因此綠色建筑必將是新世紀建筑的發展主旋律。
綠色建筑是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不斷瀕臨失衡的危險現狀所尋求的理智戰略,它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為了重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協調平衡,促進人類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是未來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
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高,體現節約能源、節省資源、保護環境、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綠色建筑必將成為新世紀建筑的主題,綠色建筑將占領建筑產業的整個舞臺,雖然現存狀況下,綠色建筑還沒有深入人心,實施與發展還存在諸多的困難與阻礙,但隨著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人類與自然界協調發展的全球化戰略,綠色建筑終將被人們認可,成為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促進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處,綠色建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郝靖欣,張希晨,持續發展與綠色建筑[J],時代建筑,1999
[2]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GB/T505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江億,中國建筑能耗現狀及節能途經分析[J],新建筑,2008
[4]田蕾,建筑環境性能綜合評價體系[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