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范文

時間:2024-01-03 17:5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農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三農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

篇1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三農”;途徑

城鄉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黨的十報告首次提出的重要論斷。怎樣理解這一重要論斷呢?

一、城鄉一體化是我國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的必然選擇

早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我國提出了“兩個趨向”,即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援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這“兩個趨向”,從世界經濟發展規律來看,也是符合工業化一般規律的。在一定時期內,資源是有限的,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決定了有限的資源必然被配置到效率更高的產業方面。

有關研究表明,工業化中期階段就是工業反哺農業階段。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主要標志有四各方面:人均GDP為700――1500美元,農業在GDP總值中的份額為25――15%,農業人口就業份額為55%――30%,城市人口份額為35%――50%。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主要來自于非農產業。這個階段就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而我國在2004年時人均GDP按當前匯率計算,估計達到1400美元左右,農業與非農產業的產值結構大約為14:86,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就業結構大約為50:50。城鎮化水平為41.8%。2012年低,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美元,城鎮化率達到52.57%,財政收入突破?萬億元。這就表明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

如果從道義或倫理角度講,工業過去剝奪農業太多,現在有義務對農業進行補償。但實際上,工業反哺農業還有其自身的原因,是工業自身實現現代化的客觀要求。目前工業要擺脫進一步發展的困境,就必須激發或擴大農村市場,而要激發或擴大農村市場,就必須增加農民收入和對農業的投入。也就是說,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從現實需要來看,必須城鄉通盤考慮,總體規劃,互為資源,功能互補,共同繁榮。為此,去年我們黨的十報告上適時地提出了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人類科技所能預見的高度,農業仍是基礎產業,農村發展的好壞,決定著工業、商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把農業與其他產業結合起來。由于第二、三產業主要集中在城市,那么實現一、二、三次產業的融合,現實中就是城市與農村的經濟融合。這就意味著要破除目前的城鄉二元結構,打破城鄉分割壁壘。為此,黨的十報告上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四化”目標,即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并舉的重要措施。在此基礎上還對四化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刻準確的描述,即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使“四化”這個整體系統在互動中實現同步,在互動中實現協調,從而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過去我們一直提工業化、城鎮化并舉,但是工業化和城鎮化并舉造成的結果是大量的資源向城市集中,落后的農村幾乎永遠得不到改善。如若長此下去,就很可能會使中國陷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陷阱,嘗不到工業化中期階段的餡餅。所以中央把城鄉一體化作為我國跳出陷阱的重要舉措適時地提出了。

二、城鄉一體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而農村小康是全國小康的組成部分。所以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但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以及發展階段和發展模式的原因等造成了城鄉差距較大的現狀,主要體現在: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兩者之比為3.10:1,差距明顯。二是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有一定差距。2012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7.1%和40.8%,說明農村居民在提高生活質量和用于個人發展方面的支出與城市居民相比有一定差距。另外,2011年我國還有貧困人口1.28億,其中絕大多數為農村居民。三是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較大。近年來,國家大幅增加了對農村的資金投入,2012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到1.228萬億元,占中央財政總支出的19.2%左右,但由于我國農村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農村,水、電、路、氣、通訊等基礎設施狀況與城市的差距較大,城鄉居民能夠享受到的公共服務差距比較明顯。四是城鄉社會保障差距較大。無論是保障體系的完整性,還是保障覆蓋面和保障水平,城鄉之間都存在明顯差距。

總之,在城鄉差距較大的情況下,要建成全國小康社會,應當按城鄉一體化的思路,對城鄉統籌規劃,全盤考慮,并將重點放在發展農業現代化,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免除農民的后顧之憂,從而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激活農村消費市場,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在內需拉動的堅實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城鄉一體化是解決我國目前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城鄉一體化有可能把我們目前所遇到的幾乎所有的主要方面都貫穿起來,所以,推進城鄉一體化是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首先,城鄉一體化是攻克我國目前改革難題的助推器。1949年我國的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2.6%,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0%,鋼產量是美國的0.2%、日本的5%,不到世界的2‰,按人均算不過0.25公斤多。1952年我國的工業水平實際低于1800年的英國、1890年的法國,接近于1910年的俄國,如果按人口平均,只及英國18世紀后期的水平,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只占10%。1949年的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大體為100年至200年間。基于這種現狀,為了盡早實現工業化,我國實行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體制。在這種經濟結構體制下,為城市工業化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也造成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當時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著兩三倍的差距比例。改革開放之后,城鄉差距逐漸縮小。但是1985年之后,在城鄉分治的思維模式和城市改革浪潮的推動下,又一次的出現了以城市和工業為重心的發展傾向,從此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城鄉二元體制不但不能起到積極作用,而且對整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制約作用。這就像任何事物都有產生、發展、滅亡一樣,二元體制也走到了自己的盡頭。為此,黨的十報告中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旨在破解城鄉二元體制,打破城鄉分割壁壘。

另外,我們經常說我們的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也就是說經濟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政治改革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難以見到成效。推行城鄉一體化,消除城鄉二元體制,不僅是我們經濟進入長期可持續的發展階段的需要,也是我們行政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