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的核心范文

時間:2024-01-03 18:1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情境教學的核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情境教學的核心

篇1

情境”是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所營造的環境、氛圍和氣場,是一種以激發兒童問題意識為價值取向的數據材料和背景信息。有價值的情境能帶領兒童主動地想象、思維和關聯,促使兒童自發地去探索思考,解決問題或發現規律,并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達成“以境生情”。尋求情境的核心價值,是基于兒童心理發展和學習數學的特點,希冀進一步厘清情境與兒童數學的關系與界域,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有理有趣,有益有效,從而實現創設教學情境的核心價值:為了兒童,基于數學。

然而,我們的教學卻出現了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情境的核心價值在教學中被異化,兒童被疏離了。人們強調的常常是教育教學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情境育人、文化“化”人的潛隱性,缺失了對兒童天性的理解、尊崇和敬畏。學校的中心和重心都在兒童之外,這可能是教育出問題的根本所在。

兒童被疏離,這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并不少見。賽課和公開課中過分地渲染教師的智慧和機智;濫用信息技術媒體,用精彩紛呈的畫面和視頻代替兒童的想象和思考;小組合作的僵硬和模式化,使得“兒童主體”成為一句口號等等。課堂上的兒童成了木偶,成了流水線的產品,他們的活潑和純真、率直和機敏已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趨近于成人的“小大人”。兒童在教育教學中被疏離,可能是最該引人警醒的“異化”。

一切的教育教學活動若不是以兒童為中心,為兒童而設計,那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全部的意義。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情境設計是依靠誰來展開和進行的,又是從哪里出發以哪里為歸宿的。其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兒童。兒童,是我們設計情境的價值旨歸和初心所在。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認識教學情境設計的基本原則,以及其始終應該持有的價值取向。

一、充滿趣味且有文化性

趣味性是教學情境設計的重要原則,這符合兒童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未能用兒童的樂趣吸引住孩子之前,在他眼里還未喚起并非虛假的喜悅之前,在孩子還沒有迷戀于幼童嬉戲之前,我便無權談論給他施加什么教育影響?!痹谶@位偉大的教育家眼里,兒童的樂趣是第一位的。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以及創設的學習情境必須是生動活潑的,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愿意嘗試的。

當然,學習的情境若僅僅用樂趣來維持,必定不會久長,還需要有一種文化的因子和特質灌注于人的成長過程之中。這里的“文化”起碼應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該葆有的兒童立場,二是數學學科的文化特性,三是兒童與教師互動所形成的課堂文化。

1.兒童文化。兒童文化有別于化,它是詩性的、游戲的、童話的、夢想的、好奇的、探索的,是兒童內隱的精神生活和外顯的文化生活的集合。成尚榮先生曾說,教師首先要深入研究的,不是教育學心理學,而是兒童和兒童文化,他認為“教師是派到兒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認識與發現兒童是教師的大智慧”,這就意味著教師對教育意義的認識,首要的、關鍵的是對兒童文化的認識,是對兒童世界的發現。

2.數學文化。讀詩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每個學科都有著自身的特質和文化,只有讓兒童感受到學科的獨特魅力,才能激發起他們內心深處的興趣。譬如,劉徽的“割圓術”和祖沖之的圓周率,既能讓兒童體會到化曲為直、極限等數學思想的內涵,也能感受到人類對理性和完美的不懈追求。在設計教學情境時,我們應有意識地滲透數學史和數學文化,使兒童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和美,培養數學學習的情感,提升兒童的數學素養。

3.課堂文化。陶西平先生認為:“課堂文化是在長期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形成并為師生所自覺遵循和奉行的一種文化?!蔽幕坏┬纬?,便具有傳承性和穩定性,指引著師生的教育教學行為。一種積極向上的課堂文化是學生智慧、能力、人格生長的必要條件,積淀成一種課堂文化更是師生互動的結果,教師在其中起主導的作用。

教學不是拘泥于固定步驟和有限目標的日常操作,而是教師運用實踐智慧賦予每一情境以教育意義的臨場創造。一個教師擁有差異性的文化底蘊、專業素養和個性魅力,他之于教學情境的設計也是有別于他人的。這種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濡染,是對兒童原有文化生長力的滋養。譬如,有的教師長期喜歡用幽默的故事設計教學情境,濡染兒童的便是幽默和趣味;有的教師偏愛教學情境的簡約有效,影響兒童的自然就是嚴謹和科學;還有的教師總是以新穎別致的情境來吸引注意力,那兒童的熱情和創新往往會潛滋暗長。

二、基于生活且有思辨性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所謂學習,就是兒童對原有知識建構的合理解釋,對新的現象和觀念建構自己的態度、情感,融入自己的價值理解。而建構過程往往發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與原有知識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兒童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兒童自覺接納、建構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數學教學要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出發,創設有助于兒童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他們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

篇2

關鍵詞:探究和情景式;歷史教學;新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269-02

到目前為止,我國堅持采用的是傳統的應試考試制度,這種考試制度給許多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比較的壓力,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僅僅是一味的向學生灌輸知識,并且教師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同時,由于歷史知識比較枯燥無味,久而久之,許多學生就會漸漸的失去歷史的興趣。另外,許多歷史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他們在課堂上就是一味的按照課本內容進行諒解,并且講課的形式比較單一。為了盡快的改變這一現狀,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進而不斷的提高我國整體的教學質量水平,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1.探究和情景式方法應用于歷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歷史教師整體的教學水平比較低。我們知道,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了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尤其是課堂講解姑過程中。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國許多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比較低,他們對于歷史內容的了解和掌握僅僅是局限于課本內容,而對于一些擴展性的知識了解和掌握的比較少,這就導致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僅僅是一味的按照課本內容進行諒解,甚至有一部分教師僅僅是朗誦課本中的內容,久而久之,許多學生就會漸漸的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另外,由于許多學校對于歷史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他們在進行招聘歷史教師時,所招聘的歷史教師比其他科目教師的專業素養比較低,因此,他們在課堂上所講解的內容并不能跟著教學事業的發展而進行一定的改革和豐富。

1.2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到目前為止,我國始終堅持采用的傳統的應試考試制度,這種考試制度給許多歷史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了比較大的壓力,許多歷史教師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他們在課堂上僅僅是一味的向學生傳輸知識,并且他們所講解的知識遠遠的超過了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另外,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堅持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一味的講解,而學生則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并且許多教師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許多學生在課堂上都不能及時的了解并且掌握教師所講解的內容,久而久之,許多學生就會漸漸的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

2.將探究和情景式教學方法應用到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有效對策

2.1教師應該巧妙的進行課前導入。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一個良好的課前導入對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并且掌握歷史內容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個歷史教師在講解之前,必須要首先設計一個比較合理巧妙的課堂導入,從而不斷的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采取過渡式的導入方式,教師可以首先對上節課所講解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總結,然后將上節課所講解的知識導入即將要講解的新的教學內容中,如教師在講解《劫難中的抗爭》這一部分的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對于上節課所講解的《的影響》進行總結,并且將這一部分的知識導入到新的教學內容中。另外,教師也可以采取故事式導入方法,如教師在講解與精忠報國有關的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與精忠報國有關的視頻或者文章,或者也可以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對這一人物的偉大事跡進行講解。

2.2教師應該盡可能的創設一個積極活躍的課堂情景。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有許多需要創設情景的教學內容,一個積極活躍的課堂情景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各個歷史教師必須要在課堂上盡可能的創設一個積極活躍的課堂情景,讓學生在這一情景中更好的感受歷史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解課本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視頻或者音樂圖片等等,然后讓學生在觀看完之后,說出他們自己的收獲以及這些視頻與所講解內容的關聯?;蛘呓處熢谥v解一些比較簡單的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部分學生對所講解的內容進行模仿,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后讓他們可以在這一情景中更好的理解并且掌握歷史內容。

2.3以情境為載體,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活動,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探究和情景式教學方法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發揮自己指導的作用,并且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例如,在課堂之前,教師可以首先提出一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和探究,然后自主完成這些任務,對于學生自己無法完成的任務應該在課堂上與其他學生討論或者要求教師講解。然后,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要求各個小組對于未解決的問題進行討論和進一步的探究,然后共同解決這些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的參與到各個小組的探究過程中,對他們的探究提出自己的意見,在探究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對所有小組的探究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然后對于他們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蛘?,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之前給學生布置一定的教學內容,然后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備課,然后,要求他們自己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解。最后,教師對于各個小組的講課進行評價和分析,并且選擇出講解最優秀的小組,給予他們一定的獎勵。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探究和情景式教學方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同時,也可以更好的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各個歷史教師必須要盡快的提高對于探究和情景式教學方法的重視程度,并且不斷的改革并且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而不斷的提高我國整體的教育質量水平,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情景復現教學法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的應用,王謙林, 姬秉新,西北師范大學 ,2013年.

篇3

[關鍵詞] PBL;情景模擬;心肺復蘇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8(a)-155-02

The application of scene teaching method with PBL in teach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ANG Changyuan,QIN Jian,SUN Changy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05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cene teaching method with PBL in teach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thods: 63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31 students) was taught by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2 students) was taught by Scene teaching method with PBL.The outcomes of theoretic examination abou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echnique examination and teaching effect investig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heoretic result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84.2±9.7) scores,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78.5±10.1) scores(P

[Key words] PBL; Scene simula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近年來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模式, 該課程模式是“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以“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五段式教學過程,它強調把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解決真實問題[1]。情景教學法是根據一定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設置一定的情景,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學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加深學生對系統理論的深刻理解和對實際操作的感性認識,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為了提高醫學生心肺復蘇教學質量,應用PBL結合情景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8年5~8月,在我科實習的七年制學生63人,均已完成醫學基礎課程學習,按隨機方法分為對照組(31人)和觀察組(32人),2組學生年齡、基礎文化、教材、授課內容及課時數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均由本科具有副高職稱以上教師帶教。

1.2 研究方法

2組教學內容為2005年心肺復蘇指南解讀、心臟驟停的原因和心律失常的識別及處理等。教學時數均為12學時。對照組采用挪威Laerdal公司生產的SimMan綜合模擬人進行操作示范和練習;觀察組采用PBL結合借助情景設置與SimMan綜合模擬人相結合方法進行操作和練習。具體做法如下:觀察組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5人,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心臟驟停情景病例,提出問題,各組員分別查閱資料然后匯總,得出可能答案,并在SimMan綜合模擬人上進行操作和練習,各組員分別充當護士、醫生、患者家屬等角色,先由護士發現患者(SimMan綜合模擬人)意識喪失,判斷是否心臟驟停,開始心肺復蘇,同時通知醫生、心電監護、開放靜脈通路等,由1人統一指揮搶救,2人分別負責胸外按壓和人工通氣,1人負責靜脈給藥,充當患者家屬的學生可以向醫生詢問病情,醫生要給予詳細解釋,操作熟練后每個人進行不同的角色輪換。

1.3 評價結果

課程結束,2組學生均給予相同難度的理論閉卷測試,應用SimMan綜合模擬人進行技能考核,電腦評分??荚嚱Y束后,對觀察組同學發放調查問卷,統計學生對PBL結合情景教學法的評價。發放調查問卷32份,回收32份,回收率為100%。1.4統計分析

應用SPSS11.5對計量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分別為(84.2±9.7)分和(78.5±10.1)分,2組分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和對照組學生的操作技能考試成績分別為(86.1±9.5)分和(72.5±10.2)分(P

表1觀察組和對照組學的理論和技能考試成績(x±s,分)

調查問卷有96.8%的學生喜歡PBL結合情景教學法,93.7%認為PBL結合情景教學法加深了理解記憶和實踐能力,90.6%認為PBL結合情景教學法既可以培養個人處理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團隊精神。

3討論

3.1 PBL結合情景教學法的優點

3.1.1 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傳統講授教學法相比,最明顯優點是強調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鼓勵學生拓寬思路去學習,創造性學習,要求基礎、臨床專業知識各個醫學學科知識的交融匯合。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和評價信息,在PBL結合情景教學法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能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使普遍存在的問題得到比較圓滿的解決。同時學生在完成了一次基于解決問題的學習之后,返回到問題的初始狀態,教學的重點內容在反復循環之后,記憶得牢,理解得深。

3.1.2 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激發了學生操作練習的興趣,準確而恰當地運用情景教學法使教學內容更接近臨床,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激發了操作練習的積極性,加深了知識理解和記憶,從而徹底改變了以往在教學過程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教師講授、輕學生參與的狀況。PBL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學生可以在具體有意義的模擬情景下主動地學習,PBL法創設了“問題的情景”,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教學中注重啟發,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學習的過程是通過解決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即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提高了獲取和評價信息的能力和傳播信息的技能[2]。

3.1.3 PBL結合情景教學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可以加深對課本原有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可以同時訓練綜合分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運用者。在該信息整合模式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問題、課題對具體情節、問題進行分析。使之能熟練地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及溝通工作,在特定的情景中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性及社會實踐性[3]。

3.1.4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應急能力取得心肺復蘇的成功并不是一個醫務人員完成的,需要多名醫務人員分工合作、配合熟練的團隊精神,這樣才能取得心肺復蘇的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在PBL結合情景模擬教學中,學生通過在電腦模擬人身上心肺復蘇的演練,使學生們體會到在臨床工作中協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救護患者單靠個人的力量是不能勝任的,整個搶救過程,需要大家互相配合,齊心協力,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高的效率。同時,學生查閱資料得到的問題答案多是書面的,而情景模擬下的電腦模擬人出現的情況對學生來說是不可預知的,處理突發事件需要很好的應變能力,這種能力通過PBL與情景教學結合來實現。

3.1.5 培養了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PBL結合情景教學法注重誘導學生獨立思考,增強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與自我發展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和成長,改變了以往上課只動手不動腦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心肺復蘇情景模擬訓練使學生學會如何判斷病情,采取正確有效的搶救措施,學會在搶救患者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動作敏捷,操作準確、熟練,從而得心應手地參加今后的搶救工作[4]。

3.2 PBL結合情景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

教師的教學技能對PBL結合情景教學效果具有決定性意義,但教師的任務和作用不再是在課堂上對知識進行講解,而是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找答案,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是在灌輸知識,而是從講臺前走向課桌旁,引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思考,促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監控學習的進程,在問題的各個環節上運用熟練的教學技能給予指導、把握方向。教師由過去的單一的知識的傳遞者變為知識的引導者、激勵者和促進者,由單一的知識的講解者變為知識的設計者、流程的維護者、危機處理者和反饋總結者[5]。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學生發展自己解決問題和自我學習的能力,去獲得作為受教育標志的知識、思辨能力和思維習慣,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許莉,崔宏霞,孫超,等.PBL 教學方法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08,5(57):94-95.

[2]葛學娣,凌霞,黃瑩,等.情景模擬法在臨床護理急救技能考核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雜志,2008,25(7A):32-33.

[3]姚麗,劉曉丹,李子龍,等.PBL 教學模式在腎內科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15):2268-2269.

[4]肖波,趙曉華.情景教學在社區急救培訓中的應用體會[J].中華全科醫學雜志,2009,7(2):183-184.

篇4

關鍵詞: 《護理藥物學》 模擬病房 情境教學 高職護理 核心能力

護理藥物學實訓并非只是用來進行相關理論的驗證,而是讓學生在實訓中學會利用知識解決用藥護理中的實際問題,包括學會用藥前對患者的評估,用藥中如何正確執行處方、醫囑及用藥指導,用藥后如何觀察藥物的療效,監護不良反應并能采取初步的應急措施,防止和減少藥源性疾病的發生,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等,最終目的是提高護生的“用藥護理”能力和未來的職業競爭力。但多年來,受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高護專業《護理藥物學》實驗教學大多是沿襲醫學專業的《藥理學》實驗,實驗內容一般為純理論驗證型[1],其實踐項目主要是動物實驗和藥物性質等觀察與判斷,缺乏用藥護理的真實場景體驗,與護理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培養,未來職業崗位需要相脫節。

筆者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模擬病房營造護理職業氛圍,解決傳統護理藥物學實訓中的實驗室環境與醫院病房明顯脫節的問題,以工作過程為基礎,通過情境教學,消除以往理論驗證性實訓教學的局限性,讓學生在主體參與中應用藥物學知識,提高用藥護理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1.對象與方法

1.1實施對象

隨機抽取某衛生高職院校高職護理專業1303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實訓項目;高職護理專業1308班為實驗班,采用情境式模擬用藥演練項目。兩個班級進校時平均成績無顯著差異(P>0.05)。授課內容為《護理藥物學》實訓,通過一學期實訓實踐,比較情境式模擬用藥演練和傳統藥理實訓在《護理藥物學》實訓課中的實施及效果評價。

1.2實施方法

1.2.1對照組實訓流程:多照組采用傳統的驗證型實驗,在傳統藥理實訓室,以動物為實驗對象,按照慣常授課形式進行:藥物理論知識的講解―實驗目的介紹―實驗對象―實驗儀器及藥物―實驗步驟―分組實驗―匯報結果―討論分析―實驗報告。

1.2.2實驗組實訓流程:通過創設護士未來的職業情境,以護理工作任務為主線,依托模擬病房這一實訓場地,打破傳統藥理學的實驗體系,以學生核心能力為培養目標,以情境為中心創設教學環境,通過“情境―過程―結果”[2]三個維度構建教學實施的基本框架,整合教學思路。

1.3效果評價

期末對學生核心能力進行綜合評價,量化考核。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t檢驗,P

2.結果

學生核心能力綜合評價指標[4]包括評估觀察能力、溝通合作能力、臨床用藥思維能力、學習表達能力、護理操作能力5項。每一項分很好(10分)、好(8分)、一般(6分)、較差(4分)、差(2分)5個等級,結果見表1。

表1 學生核心能力綜合評價結果(■±s)

3.討論

作為高職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護理藥物學》實驗除了可以驗證理論、強化知識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訓練學生的用藥護理基本技能,提高評判性用藥思維能力和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貼切學生未來的工作崗位。但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高職護理專業《護理藥物學》的實驗教學大多沿襲醫學專業的《藥理學》實驗,護理藥物學實驗內容一般為純理論驗證型[1],其實踐項目主要是動物實驗和藥物性質等觀察與判斷,缺乏用藥護理的真實場景體驗,與護理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未來的職業崗位需要相脫節。

情境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按照實在或仿真的情形,通過學生親身經歷的學習實踐,提高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方法[2],通過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和培養職業能力[5]。模擬病房以其仿真的護理環境,通過職業情境的創設,學生在其中可親身經歷并體驗護理人員的護理職業情景[6],從而真實地走進“臨床”,走近護理角色,經歷護理活動,實現知識應用。因此,模擬病房有效拓展了護理藥物學實訓環境,縮短了實踐與臨床的距離,是護理核心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是實施“護理藥物學”情境化實訓教學的有效平臺。

本研究打破常規教學程序,摒棄傳統實訓教材,結合學生未來崗位任務的需要及應具備能力的要求,編寫情境式實訓教材藍本,依托模擬病房,營造職業氛圍,按照用藥前、用藥中和用藥后的護理程序序化教學內容,以行動為導向實施教學,發揮學生在實訓中的主體作用,強化知識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的“用藥護理”能力和職業核心競爭力。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情境實訓教學)學生的評估觀察能力、溝通合作能力、臨床用藥思維能力、學習表達能力和護理操作能力都較對照組(傳統實訓教學)有顯著提高。

因此,依托模擬病房開拓《護理藥物學》實訓場所,借助情境教學模擬護士職業情境,營造職業氛圍,打破傳統藥理學的實驗體系,通過“情境―過程―結果”[2]三個維度構建《護理藥物學》實訓教學基本框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用藥護理”能力和職業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龔益生.“三步教學方法”改革護理藥物學實訓教學體系[J].職業技術,2011:90-91.

[2]張國方.創設情境教學環境是中職學校有效的教學管理模式[J].教育與職業,2008,5:39-41.

[3]錢美娟,姜聲揚,沈建新,袁俐.“課業”作為新型評價方式在整體護理能力考評體系中的應用[J].護理教育研究,2012,26(12):3433-3434.

[4]華危持,孫麗芳,陳玲.五年制高職護理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江蘇衛生保健,2008,5:12-14.

[5]姜大源.職業教育情景與情境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總317).

篇5

一.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述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高中生應該具備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

唯物史觀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時空觀念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是認識歷史所必備的重要觀念;史料實證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是理解和解釋歷史的關鍵能力與方法;歷史解釋是在形成歷史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敘述歷史的能力,是檢驗學生的歷史觀和歷史知識、能力、方法等方面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是實現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1]。

培養高中生的核心素養對提高我國人才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使學生不僅具有知識背景,還具有能在社會上良好發展的綜合能力和思想品德。核心素養不是一個簡單獨立的概念,而是由幾個方面共同組成的概念。核心素養是一種對于新時代高中生的具體要求,也是青少年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品質。

二.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指向核心素養

設定科學的歷史教學目標是開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前提,教學目標的設定與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是分不開的[2]。高中歷史老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該將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作為指導原則,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中的具體教學要求與核心素養的內容進行有機的結合。衡量老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否與核心素養的內容相一致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查:首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是否存在差異。其次,教學目標是否具有可實現性,是否能進行細化和具體化。第三,教學目標是否與學生的需求相一致,是否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結構相適應。

例如,針對“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這二項核心素養,我們在學習“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就不能簡單籠統地設定為“通過了解秦漢大一統的史實,形成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應該將其設計為:“通過比較西周疆域圖和秦朝疆域圖,知道秦朝疆域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明確掌握秦朝疆域的四至; 在梳理和概括秦始 皇鞏固統一 的措施、漢承秦制等重要史事的基礎上,認識秦漢時期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的指向性很具體、明確,而且操作性與檢測性都很強,學生通過學習便可達到。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培育核心素養

“教有常法,教無定法”,針對不同的課型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就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而這其中歷史情境教學法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歷史情境教學法是老師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設計一個相關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將知識深刻記在頭腦中[3]。老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應該注意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題情境應該與歷史知識相一致,不能脫離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設計問題情境。另一個方面是老師設計的教學情境應該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歷史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問題情境將學生帶入到歷史世界中,從而產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興趣,并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歷史的理解,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老師在講解到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六“神權下的自我”這一章節的內容時,老師可以設計一個藝術作品的鑒賞活動的情境,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了非常多的藝術家,包括但丁、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老師可以事先布置,用多媒體放映一些當時聞名于世的藝術品的圖片,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通過自己查找資料的方式進行了解,然后在歷史課上將自己的理解和同學分享,每個學生介紹完自己選擇的作品之后還要談一談自己從文藝復興這段歷史中感受到了什么或者對文藝復興對世界的影響說說自己的理解,這無疑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歷史解釋和歷史理解素養。

(三)合作探究的開展提升核心素養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老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老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將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從老師轉移到學生,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的前提是老師將班級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為每個學習小組布置一個研究的課題,讓學生在小組中根據每個學生的優勢分配每個成員的任務,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也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養成過程。另外,學生在小組合作時能從其他成員的想法中發現自己沒有想到的知識點,合作學習還能起到對于知識查缺補漏的作用。

例如, 老師在講解到“百家爭鳴”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學習課題“百家爭鳴對儒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哪些作用?”學生根據老師布置的這個研究課題在小組中分配任務,有的學生查找“百家爭鳴”的歷史資料,有的學生查找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有的學生進行歷史資料的分析,有的學生將所有成員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在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得出一個結論在課堂上和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在這過程中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都得到了培育和提升。

又如,我們在學習《一代雄獅拿破侖》一課時,可以事先布置學生任務,一部分找對拿破侖正面評價的史料,一部分找對拿破侖反面評價的史料,還有一部分找拿破侖的名言。講完拿破侖的主要活動后,用多媒體展示同學所找的材料來對拿破侖進行評價。通過學習讓同學了解史料有第一和第二手之分,它們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學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學會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要運用唯物史觀,一分為二辯證的看待問題,把特定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的方法。

(四)愛國情感的體驗內化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要求當代高中生不僅要將理論知識深刻記在頭腦之中,還應該對歷史知識形成一定的感悟和情感方面的體驗,這些都能轉化為優秀的品格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高中歷史課程是一門能將知識與情感體驗完美結合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能通過歷史背景得到一定程度的感悟[4]。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體驗情感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老師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結合到歷史講解中,使學生的精神得到熏陶。

篇6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生物實驗教學

一、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作用

1.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是通過生物實驗的方式向學生闡述生物學的各項原理,讓學生了解生物學領域的各種變化,從而加強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實驗教學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不同,在教學時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枯燥性和乏味性,學生在學習時能夠在更加輕松和和諧的氛圍中獲取知識,而且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將生物學的理論知識更加直觀和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生物知識和原理的探索,使學生也能夠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獲取生物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生物學屬于理科學科,其知識內容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嚴謹性和邏輯性,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對于生物學知識難以有效理解,而通過實驗教學的方式,學生就能夠獲取更加直觀的生物知識。另外實驗教學過程中,生物實驗本身就是一種十分嚴謹的探究和學習方式,通過這種實踐的方式所獲取的知識更加科學和準確,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物實驗,就能夠使學生也在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獲取更加科學的知識,增強學生對科學和對自然的敬畏,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這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十分有效。

二、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策略

1.設計實驗情境

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工作中,生物實驗是其中的核心手段,而就是想要讓學生融入到生活實踐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實驗和探究,就必須要為學生設計一個良好的實驗情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實驗活動中,增強學生參與實驗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最簡單的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作用,在該實驗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實驗情境,為學生準備幾塊饅頭,讓學生將饅頭分為幾部分進行分別的對照實驗,與此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拿一塊饅頭咀嚼,更加直觀地感受饅頭在口腔內的變化,這樣更加靈活和生活化的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設計實驗內容

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內容的設計必須要以實驗目標和教學目標為依據,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實驗目的,然后對實驗目的進行拓展,設計相應的實驗內容,這樣可以使整個實驗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對學生的實驗進行有效引導。比如在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實驗中,教師首先要明確實驗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光合作用對植物葉片的影響,然后以此為依據設計實驗內容,讓學生在家中自行選擇一盆綠色植物,將植物的葉片設置為對照組和實驗組,然后在實驗組的葉片外部包裹一層不透光的黑布,在24小時之后揭開觀察葉片之間的不同,而在該實驗進行之前,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并讓學生對實驗的流程和內容進行規劃,從而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3.完善實驗教學

初中的生物實驗教學工作中實驗的內容和形式大都比較簡單,這主要是由于初中階段生物知識相對比較淺顯,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生活經驗也不多,但是教師如果想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可以對實驗教學的內容進行進一步完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搜索更多的生物相關知識和原理,或者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拓展學生的視野。

篇7

關鍵詞:情境的真實“度”;情境創設的彈性空間;情境創設的核心效能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勢如破竹地向前邁進,對數學課堂教學產生了強有力的效應,教學策略和模式不斷革新,是廣大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展示和追求的又一亮點。基于“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社會實踐,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這一新課程理念而觸發的情境化教學策略的運用,更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毋庸置疑,注重數學課堂情境創設,使數學課堂教學適度生活化,這對醫治過去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形式引入、大量編制虛假情景對教學造成的“硬傷”,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數學高度抽象的內容特征和課堂教學時間、場所、教具選用等不同成度的限制之間的矛盾,以及部分教師對數學課程目標把握的缺失,使這一思想在數學新課改課堂教學實踐中效能的發揮總是強差人意.所以,如何讓數學教學適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濃厚的數學味,給學生留下相對深刻的數學感悟,當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思考和加以改進的問題.

1、簡述典型教學案例

1.1 案例一:課題是《課桌桌面上的角》(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第二章第一節)。課堂上,教師用語言對課桌桌面做了簡單說明后,便給出了板圖,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圖形進行探究,目的是給出互余、互補的概念,揭示互余、互補的性質。似乎很直觀的內容,課堂進程卻極為遲滯,在老師想方設法引導下,才得出相關結論,這一個環節用去了足足半個多小時,后面鞏固應用的時間很倉促,整體效果很不理想。課后反思,授課教師坦言文本中的背景材料處理起來很棘手,其他評課教師對此也有同感。

1.2 案例二:《從不同角度看》(北師大版七年級〈上〉第一章第四節),前后聽了幾位教師上的這節課,都把重點放在主視圖、左視圖和俯視圖的畫法練習上。為了讓學生能順利完成課堂內各個畫圖任務,教師課前安排學生準備了充足的學具,在課堂上通過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學生之間合作交流的氣氛很活躍;課堂教學的即時反饋效果很好;下課后教師很是滿意,但學生在不久之后的學習檢測中,對視圖的畫法操作又出現了不少缺漏。教師對此感到很困惑。

2、基于案例思考對新教學設計的啟示

2.1 把握住教學情境的“度” :案例一中,內容對背景材料依賴性很強,如果離開對課桌桌面所發生一切相對全面的感知,過早展現純數學圖形,自然就進入了數學傳統教學模式的軌道。但考慮到這一背景對數學而言,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選擇哪些代用品作為實驗學具,來創設足以揭示問題數學內涵的課堂教學情境成為可能.通過老師簡要分析后再讓學生進行感悟和后續探究。事實證明,效果是很好的。

其實,大家都知道,數學是所有學科中抽象程度相對高的一門課程,一方面,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學習數學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仍需要具體形象的材料來支撐;另一方面,教育的傳承性、學校班級授課制,決定了我們不可以讓學生進行絕對真實情境中的完全自主學習。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運用學科上相對學生而言的絕對優勢,高屋建瓴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充當好學習的導師。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求“真”,還要求“實”。摒棄與數學教學無關的真,凸現數學本質的實。從實地參觀、操作到代用品實驗;從多媒體模擬、到純語言描述,根據背景材料本身復雜程度以及學生對它們的熟悉程度,用恰當的方式展現情境,是使所創設的教學情境高效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

2.2 適度拓展情境創設的活性空間:對于案例二中,課題的教學,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通過情境設置和運用,引導學生了解感悟不同角度,再通過實際觀察、思考、歸納,知道應該從那些角度看,以至如何看得更全面、更清楚,至于畫視圖,則在于忠實記錄看的結果。這樣,既使學生對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加深理解,又讓他們初步認識“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學習,重在觀察和數學思考。忽視了這些必要的過程性設計,課堂教學效能的短暫也就成為必然的了。

另外,本文中,只提到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其實,我們何嘗不可以拓展“看”的角度:從后面、從右面或從里面看──,這對學生從更多層面上去理解數學思維方法也是有很大好處的。

事實上,新課程標準和課程內容給教師已留有足夠廣闊的彈性空間,要求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能否把握好這一點,是區分一個教師到底是只在“教教材”還是在“用教材教”的重要標志。數學教學如果過分拘泥于文本,那么絕大多數課堂就會明顯暴露出“掐頭去尾燒中段”的弊病,如能讓所創設的課堂教學情境對所學課題的理性切入各活動環節,并統籌兼顧,那么,課程內容的運用過程,就有可能成為教師、學生與文本編者交流磨合的優化過程,課堂上流淌的才是我們為學生所接受的“活”的思路和方法。新課改所求之真諦才能得以真正落到實處。

筆者認為,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效率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誘思,其核心在于激疑和誘思。雖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數學學習僅憑興趣是遠遠不夠的,數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其科學理性是數學生命經久不衰的支柱,數學新課標和原來的教學大綱都把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確定為教育教學的核心目標。為此,突出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核心效能,讓數學課堂在適度改變它枯燥乏味的同時,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受益于數學的理性思維,情境設置,遵循寧精勿雜、寧缺毋濫的原則很有必要。

課程改革的步伐已經邁出,數學課改的歷程或許更為艱難,但我們有幸與課改同行,就要義無反顧地用我們滿腔的熱情、精心的操作、睿智的反思,在這一偉大變革中鍛煉成長。對于情境化理念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相信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實踐者正立足于各自的校情、學情、教情給予了它應有的關注,這是使這一思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得以光輝四射的力量源泉。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8月

[2] 黃建弘:《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比較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篇8

關鍵詞:情境引入 探究教學 重要作用

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引入教學。情境引入是探究式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產生問題,形成探究的動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情境引入的設計:①情境引入與要研究的問題能夠對應起來;②情境引入要能產生問題,但開放度不能太大,避免產生太多無法研究的問題;③情境引入要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需要,不能離他們的生活太遠;④情境引入的活動要難易適度,要基于學生最近發展區,要能制造一定的認知困頓,具有一定的挑戰性;⑤情境引入在適當的教學內容中可以考慮情感因素的滲透,努力把情感轉化為探究的動力;⑥情境引入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注意。

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時,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去考慮。情境引入的設計主要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來靈活處理。它可以是生動活潑的小故事、小游戲或富有挑戰性的小任務,也可以是一些奇怪的現象,或是一個司空見慣但不引人注意的小問題等等??傊?,這些都需要教師來靈活處理。下面就來看一個比較成功的課例。

課例:動物的食物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動物和人一樣需要食物,而且不同的動物食物也不一樣;根據動物食性不同可將它們分為肉食性、植食性、雜食性三類;動物的進食方式不同;動物的嘴里的一些構造比如牙齒,與所吃的食物的種類有關。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歸納和分類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與人的合作精神。

二、教學引入

情境:動物園里又來了一批小動物,它們是小兔子、大灰狼、野馬……同時出示這些動物圖片或放映有關它們的錄象。這些新動物朋友來了,可是飼養員卻愁了起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給這些動物吃些什么。同學們,你們能幫助飼養員解決這個問題嗎?

三、教學內容

1.研究不同動物的食物。

2.歸納動物食譜的特點:肉食性、植食性、雜食性。

3.根據食性對動物進行分類。

4.觀察動物是如何吃食的,并進行角色扮演。

5.觀察并研究動物的食性與它們嘴的構造。

6.利用以上研究結果,判斷一只動物的食性。

上面這個課例的情境引入與學習目標之間就能很好地對應起來,問題的開放度不是很大,而且也有一定的挑戰性,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其實情境引入的目的就是要產生可以探究的問題,是要讓學生帶著學習的動力主動地進入到學習的主體活動之中。

篇9

關鍵詞:教學情境 高職 創設

課 題: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JG13EB026)。

高職船舶類專業旨在培養船舶制造與修理一線的技術、管理人才,其專業核心課程有船舶建造、船舶CAD/CAM和船舶識圖等。這些課程主要培養具備船體構件加工、船體裝配焊接、生產組織與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以上核心課程是船體專業重點建設課程,并且教學情境的設計也尤為重要,本文以船舶建造課程為例,來闡述創設過程。

一、船舶建造典型教學情境的創設

船舶建造課程情境設計以專業綜合職業能力與素質培養為目標,以船舶制造與修理過程為導向,以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為依據,以校內外實訓基地為條件,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共同創設了11個典型的教學情境。根據具體的工作任務每節課創設情境,做到目的明確。教學中既要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也要引導學生從情境中學習船舶建造的技術,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避免流于形式。

二、開發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

根據殼、舾、涂三工種結合為一體化的造船模式和數字自動化造船技術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完善并重新組合,突出內容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每個學習情境不但與船舶工程技術人員職業崗位的實際工作無縫對接,同時也補充海洋平臺等鋼結構產品建造工藝的相關內容。在設計情境教學內容時,充分考慮船體裝配工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大綱,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線,與企業專家一起制定船舶建造課程標準,根據企業典型工作任務,進行課程內容開發、教學設計。在每個學習情境的教學中,精心設計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下面以船舶底部分段裝焊為例,來說明情境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一是通過講述分段造船法的引入歷史,激發學生對船體分段裝焊工藝的學習興趣。二是讓學生了解該情境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船體分(總)段類型,能根據分(總)段各自特點編制相應合理的建造工藝。能力目標,能正確按照分段特點確定其建造方法及工藝裝備;能夠準確編制典型分段的建造工藝流程,計算工程量大小,合理安排工程進度。三是根據典型分段圖樣,如右圖所示,重點介紹其結構組成及建造方法,進一步編制其建造工藝,并能在團隊合作的基礎上制作典型分段的紙質模型。

任務實施過程如下。

第一,通過指導學生動手進行模型制作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并掌握船舶建造工藝路線和工藝流程以及必需的相關專業知識和注意事項,為學生畢業后從事船舶建造崗位工作提供難得的學習機會。

圖 15.8萬噸原油船248/258分段結構

第二,針對不同材料運用相關的技術,編制相應的可行工藝程序;充分了解選用材料的物理特性,選擇相應合適的配套工具及工藝手段;節省材料,縮短制造時間,并保證制作模型的質量與精度。

第三,熟讀生產圖樣和相關資料是保證船舶建造編制工藝的先決條件,在結構模型制作中也是同等重要的。

第四,閱讀圖樣和技術文件,進行深入廣泛的研究討論、制訂方案、編制工藝,采取相應措施確保生產圖樣的技術要求,保證模型的制作質量。

三、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課程評價體系

校企合作共同開展專業核心課程的質量監控。注重教學質量評價和過程監控,成立與專業建設配套的管理機構,建立與專業改革相適應的教學規范、管理制度和評價機制。

船舶建造課程評價體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其一,學生成績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其二,任務評價,包括作品評價、自我評價、組內評價、組間評價以及教師評價。其三,社會評價,包括兄弟院校、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評價。船舶建造課程以項目情境教學為單元進行平時考核,最后進行綜合總體評價。每次情境教學的考核先以組為單位進行自評,互評后教師綜合評價。

四、結論

篇10

一、核心素養釋義

核心素養一詞來自于新課標,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為初中英語教學帶來了六種不同的變化:第一,初中英語應該注重學生信念理想的培養,注重育人導向;第二,課堂建設需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第三,課堂中要注重實踐活動的實施;第四,在英語課堂上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第五,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減少學生的課后作業;第六,學習內容應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趯诵乃仞B的理解,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他們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跨文化的交往能力,不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欲望,培養學生勇于鉆研的能力。

二、初中英語課堂貫穿核心素養理念的方法

1.激發學習興趣

在初中英語教學階段,課堂構建是教師應該更加注重的方面。優秀的、有吸引力地課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融入到教師所構建的課堂教學內容之中。除此之外,對英語知識點的掌握會更加牢固,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濃郁的興趣,從而自覺自發的學習英語。比如,老師在進行“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這一??颊n文講解?r,因為課文中涉及很多“vacation”的目的地,所以教師可以重點的將文章中所涉及的地點進行圖片展示,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將課文中涉及到的“vacation”中的美景給學生展現出來,或者讓學生自己去描繪自己曾經經歷過得“vacation”,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更多的關于旅行的內容,構建起充滿生動形象的課堂,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之中,對學習英語知識充滿樂趣,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期待的“vacation”,描述自己在旅行中喜歡去做什么?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的英語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和鍛煉。

2.創設課堂情境

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必備因素,教師需要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將課堂教學內容展現出來,學生才會有興趣參與其中,教學質量和效果才能得到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應該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置,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使其可以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教師應該不斷的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不斷提升學生整體的英語水平。比如教師在講授“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這個模塊的課文的時候,可以提前為同學們介紹目前人類亞健康的狀態,使得同學們認識到人們亞健康狀態的嚴重性以及人們需要依靠鍛煉來減少亞健康,這是教師為學生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接下來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這樣的問題“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在同學們自由的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到他們鍛煉的時間,讓學生們來討論誰的鍛煉是最健康的。當學生帶著疑問進入到課文中的時候,就會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學生組織材料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3.提升課堂活力

初中生充滿活力,他們的人生剛剛開始,所以在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這一特點,要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多讓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在英語課堂上充分展現他們的個性魅力。比如,在講解“Can you play the guitar”這一模塊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暢所欲言,介紹自己喜歡哪種樂器,描述自己喜歡這樣樂器的原因。通過讓學生熱烈的討論,能夠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英語課堂之中去。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不能缺席的,教師在旁邊要給與學生一定的知道,當他們有些詞語不會,不能流暢表達的時候,教師應該及時進行幫助和講解。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利用一切機會表達英語,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