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結構設計與工藝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6: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服裝結構設計與工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引言
服裝設計專業是一個包含知識面較廣的專業,在我國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各門該專業課程教學的改進和提升正在逐步進行。其中關鍵性的課程服裝結構設計和服裝工藝課程改革的緊迫性最強。不少本專業領域的教授和講師希望通過將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課程結合來達到課程理論知識講述與學生實習操作相聯系的效果。對服裝樣式、結構設計的教學引入相關的服裝制作工藝內容,讓學生在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習中形成一個從設計到制作的系統化流程,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達到企業從設計到制衣一體化的要求。
2.現階段服裝結構設計和工藝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2.1教材內容需要推陳出新
通過對幾版教材內容的考察,筆者發現這些教材出版日期大多已經在三年以上,而其中的服裝設計案例更是已經遠遠落后于現今的流行趨勢。教材的理論性極強,但也僅僅偏重于這一方面。知識點不能與時俱進、設計理念又過于僵化抽象的教材,讓教師的教授過程充滿阻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消磨殆盡。服裝設計行業極強調的動手能力在這種枯燥乏味的單線灌輸式理論教學中被忽視了。教材作為案例分析的陳舊服裝款式、原本明晰卻被過多的理論性解釋變簡為繁的知識點、缺少實習機會等因素都讓學生對專業課的含金量產生了質疑,課程應該達到的教學效果更因此大打折扣。
2.2教材與課程的結構設計應該改進
目前服裝設計專業課大部分院校采用的都是先講授理論而后根據理論進行實踐的教學程序。但教材在理論教學內容方面安排過多,嚴重擠占了教師引導學生實習操作的課程量。從學生的認知常態來說,理論部分原本屬于難以消化又容易忘記的類型,在一個很長的時間期限內只是教授理論,學生記住當堂課的理論教學丟掉幾天前授課內容的情況屢屢發生。到了實踐課的時候,學生已經忘記了實踐課針對的的是什么理論。將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課程分為兩門,授課教師也各不相同,造成了這兩門原本緊密相連的課程被生生割裂。在結構設計和工藝課程中基本屬于同一類的知識點,被不同的教師以迥然相異的教授方法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能形成系統化連貫化的印象,讓課程應有的教學效果不能達標。素質教育強調的實踐和創新在這兩門課程教學過程中也鮮少出現。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很強調直觀印象,強調對于學生情緒的激發。只有在生動活潑的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將理論教學與實習操作有機結合,學生才能通過領會教學內容激發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火花,親自完成一套服裝從設計到工藝制作的全過程,達到學習的目標。但當前這個專業平淡呆板乏善可陳的教學過程與理想的狀態相距甚遠,改進工作迫在眉睫。
3.服裝結構設計與工藝結合的教學模式優勢顯著
針對上文所述目前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課程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一定的實際教學活動和對國內外相關教學領域理論的揣摩研究,試列出下面幾點改進方法:
3.1在課程教授的過程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穿插教學緊密結合
教師對于服裝結構設計教材和服裝工藝教材可以采取合并教學的模式互相取長補短,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以及相關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適當簡化一些知識點的理論性闡述。圍繞課程的核心內容引入符合時代風尚的服裝設計教學案例,讓學生產生眼前一亮的心情。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對美和時尚的感知都比較敏銳,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多媒體的平臺設計一些課件,通過生動的畫面和聲音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在課程進行前布置課題,在教學論壇上傳與之相關的材料,給學生提供下載參考的資源。讓呆板的理論教學變得生動易懂。與此同時,在課堂進行中堅持以學生實習操作為主體,提供一部分固定的課堂時間給教師與學生互動,調動課上交流的活躍氣氛。對學生實習操作過程中發生的問題通過學生間相互討論和向教師提問的方式解決。教師應該從傳統的知識單線灌輸角色轉變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
3.2對課程設置結構進行重置
服裝工藝課教授的操作過程與服裝結構設計課相比較為繁瑣,需要課時較長。服裝從設計到制作是一個系統連貫的過程,設計師認真采集體型數據信息、而后根據這些信息進行設計和結構圖繪制、樣圖完成后選擇適合的制衣材料,最后進行裁剪和縫制整理。這一套整體化的流程不能因為專業課的獨立而被截斷成互不相連的散碎部分。對服裝結構設計和工藝課程的合并教學,可以改善設計課擠占實際操作中需要大量耗時的服裝縫制工藝課課時的現狀。教授這兩門課程的教師應該對雙方面的教學內容融會貫通。授課過程中將前期結構設計與后期服裝材料的選擇和縫制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對燙料和縫衣程序不了解所造成的服裝結構設計上的不合理。對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水平提高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良好的結構設計又對學生在服裝工藝實踐中親自動手縫制剪裁產生了激勵的作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與工藝課程的合并可謂雙贏。
3.3以項目教學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每一位設計師看到自己的作品漸漸成形,心中的喜悅之情都是不言而喻的。作為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也不例外。通過服裝結構課程與工藝課程的合并,教師可以完成一個比較整體化的制衣流程教學,打破了以往服裝設計教學和服裝制版教學以及縫制服裝的實踐部分相分離不夠科學合理的教學布局。在這個條件下,教師可以將企業的服裝設計內容適當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嘗試著完成企業服裝設計師所要面對的設計項目。例如,偏重某類風格的秋季服裝系列,每個系列至少包含六、七套不同的設計方案。這類貼近實際工作的項目很適合作為教師為學生布置的課題。學生在完成這類課題的過程中從結構設計到服裝工藝都要親自動手,對其把握色彩和結構以及各種服裝面料特性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在這個獨立完成課題的過程中被激發,使課本知識從紙上的簽字真正變為了觸手可及的設計作品。在課題完成后,可以組織一個小規模的學生服裝設計作品展覽會,讓不同班級學生相互觀展評分。對于比較成熟的設計展覽,學校可以聘請一些服裝企業的設計師發表意見,通過交流和研討讓學生提高自身的設計制衣水平。
4.結束語
在國家大力推行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通過對服裝結構設計和工藝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實現對服裝類專業教學發展的深化改革和研究創新,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水平也是極大的促進,這樣才能滿足當今企業對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的需要,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段杏元.高職院?!斗b結構設計》教學現狀與思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8年06期
[2]魏靜,韓濱穎.我國服裝結構設計教育的地位、現狀與改革[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2期
[3]付冰冰.淺析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項目教學法在服裝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35)
篇2
論文摘要:服裝結構設計是高等服裝院校服裝設計專業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在企業急需“實用型”服裝人才的現狀下,高等服裝院校如何針對市場需求,開展結構設計實踐教學革新,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結構設計水平,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高校革新服裝結構設計教學的必經之路。
服裝設計是一門系統的工程,它包括:設計構思服裝效果圖服裝平面結構圖成衣。這是服裝從設計到成品的基本過程,其中承擔著承上啟下作用的關鍵環節就是服裝結構設計。服裝結構樣板的準確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響服裝的成本與質量。為了適應現在服裝企業工業信息化和自動化的發展生產的需要,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可持續性以及加強學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授課方式的革新勢在必行。
一、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研現狀
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總結及調研目前國內外的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發現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內容的理論深度不夠、只傳授“怎么辦”,很少解決“為什么”。這種急功近利的教學內容直接制約學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響行業的發展。
2.操作方法陳舊,未能及時將行業的先進技術或最新技術引進到課堂中。學習的理論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經不能符合現代中國人的體型和時尚的要求。
3.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與工藝實踐課程的設置不合理。在這兩門課程的設置上缺乏緊密的聯系,使兩者的間隔時間過長,導致學生學完服裝結構設計后,不能“乘熱打鐵”的進行工藝實踐來鞏固和提高對服裝結構設計的掌握。
4.結構設計教學體系基本上是學生被動的接受訓練,這種模式抑制了學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談不上創新精神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二、服裝結構設計教學革新探索
對于服裝高校要解決以上問題,培養適應市場需求及企業急需的“實用型”服裝人才,應從以下幾點進行革新:
1.課程的合理設置
課程的課時數量、先后順序、間隔時間的設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教學質量。所以,在相關課程的設置上必須符合服裝專業教學規律、學生接受能力的實際。
首先,根據不同專業方向、不同年級合理設置《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課時數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課時都定成一樣。其次,現代服裝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三部分組成。最后,把《服裝款式設計》與《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實踐》相結合,將三門課程緊密排列。讓學生真正在課堂里就體會實踐到“設計構思服裝效果圖服裝平面結構圖成衣”這種服裝從設計到成品的基本過程。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動手能力。
2.服裝結構設計教學革新
服裝結構設計能力培養的核心在于學生對結構形式變化的掌控能力及對平面結構與立體形態之間轉換的掌控能力。這些能力的掌握必須建立在實踐之中,不僅是結構設計實踐,還要依托工藝制作實踐。只有學生看到了最終的服裝成品,通過對成品形態與適體度的感知,才能進一步認識與反思結構設計的規律與尺度,進一步提高結構設計水平。 轉貼于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在黑板上畫結構,學生在下面“依樣畫瓢”畫1:5的結構圖。傳統教學模式學習后的學生往往會出現不能應對款式變化,只能生搬硬套,當出現新款式時就手足無措的情況。這種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學方式是不符合現代教學及市場需求的。教師必須聯系實際,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帶領學生入門,或者讓學生多動手、多畫圖,在不同的實際款式操作中不斷滲透理論知識,就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純粹的理論教學分為理論和實操制圖訓練兩部分。教師以1:1的結構制圖做教學示范,并結合圖紙進行理論教學,以工廠板房制圖的程序來做教學示范。同時把教學示范的結構圖紙檢驗裁剪后,在人臺上做快速的立裁縫合,讓學生直觀的觀察和體驗到如何從平面的結構制圖合理轉化為三維的立體造型。示范結束后,讓學生自己進行1:1的結構制圖設計,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學生完成后,再有針對性的進行一些款式變化的示范及講解,并讓學生自己設計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結構設計。最后由老師綜合學生遇到的問題和難點做講解示范,新的結構設計課程就是要通過大量的制圖實踐來完善學生應對款式變化而束手無策的問題。同時,服裝結構設計的制圖過程,是一個較為完善的教學質量檢測過程。通過制圖實踐教學,不但能檢測學生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掌握情況,還可以在畫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促進知識的獲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促進思維的發散性擴展。這一措施在服裝工程專業和服裝藝術設計專業三年級三個班進行了一個學期的試運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接觸不同時尚年代的款式,發現結構設計中的共同點和各自的特點,以此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裝款式設計》與《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實踐》相結合進行教學,這就要求各科的教師間要科學合理系統的聯系安排。選取能夠滲透各科目知識點的課程項目,使學生通過項目教學掌握這一知識體系與技能。項目的分析、設計、實現過程要與真實的產品開發過程相近,甚至就是企業的新產品開發項目,使學生應用本項目的方法和技術能夠完成目前企業中的類似應用。其次,進行情境設置。根據企業生產實際把服裝設計分為款式設計、結構設計、樣衣制作三大項目。服裝款式設計安排在《服裝款式設計》課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實踐》課程,兩者結合完成服裝成衣結構設計、樣衣制作的全過程。通過一個項目、幾個任務的實踐和進行分層次地對課程內容進行實踐,從而使服裝結構設計實踐教學能較好滿足服裝崗位需求。
三、結論
現代服裝工業飛速的發展,服裝企業急需全面的、綜合的實用型服裝人才。面對目前服裝教育存在的實際問題,應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閉式教育方式,在課堂上應更多地采用啟發式、探究式、研討式、直觀性教學和理論實訓一體化教學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將傳統的理論知識與成熟企業先進的技術結合,達到產學結合的目的,使學生適應現在服裝企業工業化生產的需要,并為學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論基礎,實現實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服裝結構;工藝;教學模式;實踐
中圖分類號:TS941.2-4 文獻標志碼:B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Mode for Gar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urse
Abstract: Compared with designing courses, gar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urses seem uninteresting at the beginning stage of learning and demand a great amount of practice and training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techniques of garment modeling and manufacturing. To mak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t their own will” during practice and training, teachers have to develop new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break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s and introduce innovative teaching thoughts and modes to gar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urse.
Key words: gar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 practice
1 服b結構工藝課程的內容和目標
服裝學科里面包含設計類課程與技術類課程。服裝設計作品需要靠技術手法來實現,同時,技術手法也可以豐富服裝設計造型。因此,在服裝學科的教育中需要注重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服裝結構工藝課程是屬于技術類課程,是服裝學科的核心支撐學科之一。
服裝結構工藝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在服裝技術方面的能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與訓練,使學生了解人體各部位的特征和尺寸、與服裝結構之間的關系,掌握服裝結構設計的立體方法和平面方法,能夠獨立進行服裝變化款式的結構設計,了解和掌握服裝縫制的基本工藝方法和縫制技巧。最終,能夠按照自己的設計思路獨立制作完成設計作品。服裝結構設計和工藝制作課程的學習是了解服裝與人體、服裝與面料之間關系的最好途徑,學習和掌握服裝結構設計和工藝制作課程是做好服裝設計作品的必經之路。
服裝結構設計和工藝制作課程的教學主要包含兩個部分:服裝結構設計部分和服裝工藝制作部分,包括服裝平面結構設計與服裝立體結構設計即立體裁剪。在這兩個階段的教學中,除了人體與服裝之間關系的基礎原理的講授之外,需要通過實例操作演示與學生實踐練習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掌握服裝結構制版的技術原理及工藝制作的過程要領,并有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
2 服裝結構工藝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思考
2.1 教學思維的革新引導了服裝結構工藝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
2012年教育部的《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從加強總體規劃、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實踐教學方法改革、組織軍事訓練、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實踐育人隊伍建設、發揮學生主動性、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等方面對實踐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加強實踐育人工作是新時期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各高校也切實將《意見》精神和改革要求落實到了本科教育的各主要教學環節中,不斷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實踐教學方法改革。這個過程中各高校各門專業課的授課時間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發揮學生主動性,鼓勵學生多進行自主實踐。
原有的教學模式適合小班大課時授課,隨著實踐增加原則,服裝結構設計與工藝課程的課時有了一定的減少,但是班員卻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原有的教學模式勢必應該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
2.2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服裝結構工藝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都借助網絡共享所需的知識與信息。教學工作者們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利用好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來使學生們能夠更靈活、高效、深入地接受各門課程。互聯網教育、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各式新的智能化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其本質都是縮短了教師與學生的空間距離,靈活了學生接受課程學習的時間?;谶@個背景,服裝結構工藝課程的教學模式也應該做出與時俱進的創新調整。
3 服裝結構工藝課程教學新模式的目標
實踐育人方針強調加強學生的自主實踐學習過程,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時間和場所都變得具有不同一性和個性化,那么統一的教學安排就需要隨之尋求變化。智能化教學手段加上科學合理的教學安排和引導,讓學生能夠盡可能“隨心所欲”地學習和實踐。
篇4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factors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ree basic factors influencing garment plate type structure which are human body’s static state structure and dynamic state, three dimensional moulding methods of clothes and clothes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cal skill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margin design, dart site and the material performance in a dynamic state of human body should b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cut, by means of well-designed structure lines, the techniques of garment pattern could be simplified. This research is advantageous to enterprises in stabilizing their styles in moulding pattern for enhancing their competitive power.
服裝版型研究的是服裝結構設計的內涵,是服裝款式設計的延續和完善,是工藝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版型的結構設計被視為整個服裝設計過程的重要環節。版型在現代服裝工程中是最具技術性的內容,是企業之間競爭的核心技術,已逐漸成為企業品牌的符號和象征。本文將從4個方面分析版型結構設計的影響因素,為企業提供可參考的技術依據。
1 人體的靜態結構和動態運動狀態
1.1 人體的靜態結構
人體由頭、胸、臀、四肢這些體塊所組成,這些體塊的基本形狀和尺寸是構成衣片規格與形狀的基礎,結構設計自始至終都是以人體為中心的,因此,對人體尺寸、形態及構造的研究,是結構設計中的基本內容。本文將以25 ~ 35歲的北方女子為研究對象進行主要部位的分析。
1.1.1 胸、背部的特征
胸部是決定服裝是否合體的重要設計部位。以女體為例,由于胸部的形狀因人而異,很難求得精確,在一般情況下,成年女性位置上沿從第 2 肋骨附近開始下沿到達第 6 ~ 7 肋骨,內側在胸骨外側邊緣,外側達腋窩處。由于有內衣的修正和覆蓋,能夠保持一定的穩定性,隨上肢運動而產生的移動量較小,因此,在結構設計方面容易形成規律,便于對服裝版型的把握,在結構造型中常選擇胸高點作為款式變化的基準點。圖 1 是將胸部理想化處理后繪制的幾何圖形。
從胸部的側面結構進行分析,人體胸部最寬處為乳點和背部肩胛骨之間的距離,約為 1 個頭長,由于胸部的凸起形成了24°的胸坡角,這就為貼體服裝的撇胸結構設計提供了依據,圖 1 還顯示出胸腰部位的省道較后背腰部的省道短一些,但是省量則基本相等,這些都是影響樣板中省道設計的直接因素。除此之外,背部由于胸椎的曲勢和肩胛骨的存在,設置了肩省,不僅能滿足人們的活動量,還能使服裝貼體,又因背部的凸起較平緩,故肩省量很小,且長度較短。
1.1.2 臀部和腹部的特征
下裝版型設計需要控制腰節線和臀高線的位置以適應版型結構的變化,如腰節線的高低變化不僅能夠調節人體上下身的比例形態,也是高低腰風格版型流行的決定性因素;而臀圍線、后襠斜線以及后腰翹的協調統一將影響到低腰風格版型的結構;腰臀差的存在,則是省道作用的直接因素,腹部與臀部不同的起伏狀態,會形成不同的省道形態、長度和大小。
例如:后片上襠傾斜程度,是由人體臀部的凸出量和腰臀之間的差值大小決定的。正確的傾斜度應與人體后臀部的凸出量一致,傾斜度過大,會導致后襠部起綹;傾斜度過小,會影響下肢的前伸,不便于運動。上襠傾斜度的確定多采用比值法,如圖 3 所示,用15∶X畫出后襠縫傾斜度,具體數據參考表 1。
1.2 人體的動態運動狀態
人體大部分時間都處在運動中,人體的運動會使各體塊間的相互關系發生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決定了服裝與人體的空隙量。空隙量要以服裝的基本松量來體現,它是為了適應人體運動需要而設置的余量。了解人體各部位的運動方式及運動幅度,對服裝版型的松量和結構設計有重要的作用。
1.2.1 上肢運動的影響
研究服裝背部的結構離不開對皮膚的觀察,當的時候做抬臂、曲臂等動作時,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運動,都不會感到皮膚有絲毫的抵抗力。胸、背部的皮膚移動,根據位置不同,差異很大,其中背部靠近腋下的部位是移動最強烈的地方,當上肢舉起時,體表皮膚的移動,會引起背部形態的變化,導致肩寬、背寬、腋下到腹部的形狀都發生變化。
如圖 4,是上肢在下垂和上舉180°時的曲線變化的比較圖,其中腋窩點水平位置d線在上舉時有曲線延長 6 cm的變化,表 2 是測定的結果。因此,應注意將此處服裝的結構設計的更巧妙些,與關節的運動、肌肉的伸縮變形、服裝材料等因素融為一體,或者在背部設計一定的余量。
1.2.2 下肢運動的影響
人正常行走時,兩足距為65 cm,兩膝圍80 ~ 110 cm;人大步行走時,兩足距為75 cm,兩膝圍90 ~ 120 cm,因此下肢的運動影響著裙擺的尺寸設計。裙子下擺的大小直接影響著穿著者的各種動作及活動,若裙擺較小,不能滿足人體正常行走姿勢時,應設計褶裥或者開衩,且開衩點高于膝關節,以補充其運動量的不足。
1.2.3 軀干運動的影響
如前所述,為保持人體呼吸自由、活動方便以及透氣保濕等要求,需要在服裝和人體皮膚之間保留有一定的松量。放松量的作用,一是符合人體的功能性要求;二是表現服裝裝飾性的效果。放松量需要根據材料和款式造型的不同來選擇,可以是正值亦可是負值,比如彈性材料的服裝加放量就可以是負值,從而能夠更好的塑型和展現人體美,所取的正值也可大可小,體現在服裝著裝效果上,分為貼體、合體、較合體、較寬松和寬松等 5 種,主要通過在紙樣結構中的合理分配來發揮作用,并符合服裝的成品規格尺寸。
2 服裝的立體造型手段
服裝立體造型的作用是創造服裝整體或局部的立體形態,不僅是完成整件服裝的結構設計,而且還可以選取與造型相關的局部,如肩部、胸部、腰部、臀部、四肢等,作一些模仿人體或夸張式的造型設計。服裝的立體造型離不開平面構成的支持,二者是服裝結構設計中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平面構成的作用是將立體形態分解成若干個平面,通過對各種立體作平面展開,獲得不同的平面形狀。立體與平面的結合,有助于掌握服裝的立體形態與衣片的平面形狀之間的轉化關系,為平面制圖中結構線的設計提供造型依據。
2.1 借助于省道設計完成
由于女性體表凸凹起伏,平面的服裝材料要形成與體表曲面相適應的結構,應該準確地判斷服裝功能性分割結構線或者省道的位置,圖 5 所示的是上半身截面重組圖,只保留有胸部的外包圍和腰圍。圖5中顯示出省道的位置應設計在軀干的顯著突出部位,包括胸高點、前腋點、后腋點和肩胛骨幾處,省量的具體數值可通過計算得到:a省量 = a1-a2;b省量 = b1 -b2;c省量 = c1 - c2;d省量 = d1 - d2;e省量 = e1 - e2。由于加入了省道,使得原來簡單的平面變成復雜的曲面,從而完成服裝立體造型的過程。
2.1.1 省縫的設計形式
省縫和設計形式直接影響到服裝的外形是否美觀、穿著者的舒適程度以及活動空間,而女裝的設計重點是在胸部,通過省縫的不同設計形式,達到相同的設計目的。人體表面是復雜的曲面,每一局部均是由直面、凸面和凹面構成,它們構成了省縫的基本形式。在應用到具體的版型設計時,通常選擇靠近中心線的省線為直線造型,另一條省線可設計成各種凹凸形狀,從而使該部位呈現各種凹凸曲面,形成不同的立體效果。
2.1.2 褶裥形式
褶是為了增加服裝外觀的層次感與體積感,結合造型需要,在衣片上制造的折皺。省道塑型的服裝外觀平整,衣身起伏變化明顯,褶的塑型效果極富變化,可以使服裝結構寬松,自然活潑。省與褶的選用是根據服裝的造型特點和材料的性能決定的。褶裥是省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有時候僅僅用省道轉移獲得的褶裥量是不夠的,可以通過人為增加褶量來補充起皺的程度,如圖 6 所示,是在中臀圍線以下的結構設計過程。有時候,也可以將省道和褶裥并用以達到設計效果。
2.1.3 分割線形式
分割線是服裝設計中常用的一種造型形式,它與人體的起伏變化部位是對應的,分割線的形狀并不規則,位置和數量也有所不同,難以用公式和數據來定位和衡量。女裝經過分割,可以豐富服裝的外觀,亦可借助視錯原理去改變人體的比例和形態。分割線與省道設計的本質相同,它是省道的深化和延伸,比省道設計更富有表現力,常常借助連省成縫的方法獲得,達到凸出胸部、收緊腰部、擴大臀部以及簡化工藝的作用。對于合體女裝的版型而言,分割線是最理想的結構設計線,其位置和數量經過組合再設計,能夠達到不同的造型效果(圖 7)。
2.2 借助于立體裁剪技術完成
2.2.1 立體裁剪技術概述
立體裁剪能夠幫助設計者完成平面裁剪無法達到的效果,并有助于加深對平面結構的理解,豐富設計內容,拓展設計思路。它是在感性基礎上形成的造型技術,直接在三維空間中完成服裝試樣,避免了由平面向立體轉化過程中因計算或制圖所造成的誤差。在立裁過程中,設計的效果會隨時反映出來,便于及時做出調整與修正。但是,用于立裁的模型,即使在使用之前作了必要的補正,也難以保證與實際人體完全相同,此外,服裝放松量的設計、面料的伸縮與變形等因素,都可能影響立體裁剪的設計精度,立體裁剪自始至終都是憑感覺進行的設計,需長期在設計實踐中才能自如駕馭。
2.2.2 立體裁剪在版型設計中的應用
將立體裁剪應用于版型的研究,有利于設計者把握服裝的款式造型,并且在設計、裁剪過程中兼顧服裝的合體性和舒適性。主要可以從 3 個方面影響到版型結構:首先是把握好省道的設計,理解三圍的落差,使面料符合體表凹凸的起伏,塑造立體的效果;其次是把握好服裝的廓形,廓形隨著流行而變化,立裁過程能夠對服裝的整體產生直觀的認識,其變化一目了然;第三是款式變化,這里更多的是指借助于省道產生的變化,如分割的變化,皺褶的變化和堆積效果的形成等等,都為服裝帶來了豐富的設計點,服裝版型也產生相應的變化。
3 服裝材料與工藝因素
服裝材料是表現服裝設計美感的物質基礎,設計師造型手段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材料的研究和應用。材料是由原料和組織結構構成的,不同的組合,能夠產生有光澤、有肌理、柔軟的、挺括的、厚重的、輕盈的等不同風格的面料,巧妙地利用材料是設計成功的關鍵。
3.1 材料特性對版型的影響
材料的特性與服裝的造型有直接關系,例如,厚重的面料可塑性強,可以構成各種廓型的服裝,輕柔的面料裝飾性強,可以結合夸張的手法設計出各種優美的褶線。材料不僅影響服裝的外觀,而且還影響服裝的內在結構及縫制工藝,例如,針織類面料不允許采用過多的結構線,多以直線、斜線和簡單的曲線來表示,利用材料本身的彈性、懸垂性就能產生很好的立體效果,且衣片數量少;當然,也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的省道形式來改變材料原來的特性,例如,輕柔面料如果反復使用重疊、打褶和聚集的省道設計形式,著裝效果則會顯得沉重,厚重面料如果采用簡潔清晰的分割線設計,能夠穿出輕快的著裝效果。所以說,對服裝材料的研究,是版型結構設計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3.2 縫制工藝對版型的影響
服裝結構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產品生產,因此版型結構不僅要考慮造型的需要,而且要考慮生產的可能。好的結構既能保證造型完美,又能方便排料、裁剪及縫制工作,以提高生產效率。另外,結構的變化必然引起生產工藝的變化,生產工藝的研究也可以拓寬結構設計的創作思路,促進服裝結構形式的變化。
以女裝省道為例,在省道常見的 3 種設計形式中,就縫制工藝而言,褶裥形式較為簡單,省道和分割線的工藝最為復雜,其制作效果對于服裝合體度和外觀造型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分割線是左右對稱的結構線,在縫制時,按照習慣,一側的分割線是自下向上縫合,另外一側則是自上向下縫合,于是會造成左右側吃勢不均勻、起皺以及拉緊的現象,尤其在弧度明顯的部位,從而影響著裝效果。解決方法首先應注意在拼合的結構線上以刀口的形式做好對位標記,如果能夠預先進行歸、拔處理,那么所有問題將迎刃而解;其次放縫量要小,弧度的部位均應打一些剪口;再有就是注意縫制的技巧;最后就是進行立體的整燙定形,可見,工藝對服裝版型效果起著重要作用。
4 結論
篇5
【關鍵詞】數據挖掘;決策樹;ID3算法
一、前言
本研究采用數據挖掘分類技術,從教務管理系統存儲的數據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對“學生大一期間各門專業基礎課”及相關信息的數據資源進行挖掘以獲得輔助決策,分析基礎課成績和學生個人興趣愛好之間的潛在關系,幫助管理者通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需求、能力等,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對學生專業方向選擇做出預測性的指導。
二、算法及實現
ID3算法是由Quinlan于1986年提出的一種基于信息炳的決策樹學習算法。他把C.E.Shannon的信息論引入到了決策樹算法中,把信息熵作為選擇測試屬性的標準,對訓練樣本集進行分類,并構造決策樹來預測如何由測試屬性對整個樣本空間進行劃分。
(一)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本研究利用ID3算法以華南女子學院服裝專業學生的大一期間的成績為挖掘數據源,根據學生各科的學習成績信息,剔除了成績表中與專業發展方向無顯著相關性的屬性如體育等課程屬性,選擇7門具有代表性的專業基礎課作為基礎數據進行處理。
其次,對訓練表中的每一列成績屬性的值進行離散化處理。我們在進行數據預處理工作的時候,將成績分成三個部分,用A類表示[80,100]之間的分數,用B類表示[70,79]之間的分數,用C類表示[0,69]之間的分數。
除了學習成績之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影響學生專業方向選擇的其他因素。服裝系的專業方向具體劃分為三個方面:
制板與工藝方向、造型設計方向、市場營銷方向。
學生在大一修完專業基礎課后,自行選擇專業方向。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選擇專業方向的動機以及完成階段性學習以及大學二年級工學結合的專業實踐后對自己所選方向的滿意度,我們設計了問卷調查:①學生的個人興趣:A、手工制作 ;B 、創意設計 ;C、人際交往;②選擇專業方向時是否按興趣來選擇:A、是;B、不確定;C、否; ③ 經過一年的專業學習,覺得現在的專業方向是否合適自己:A、是;B、不確定;C、否(覺得自己更合適什么方向)。
經過上述工作之后,整個表就只包含了影響專業發展方向的關鍵因素的屬性。然后再對數據進行數據清理工作。
在學生調查信息表中我們看到,有一些我們感興趣的屬性缺少屬性值。這樣的記錄,我們予以刪除。在W生成績表中,有些學生缺考、作弊或退學。這樣他們的成績也是無效的數據,因為無法根據他們的成績得出分類結果,所以我們進行了刪除。經過數據清理后,總記錄數為186條。
通過數據收集、數據整理之后,我們實際可以使用的數據記錄為182條。由于在系統實現過程中我們還需要預留一部分數據進行數據分析準確度測試,因此,在放入訓練數據集進行決策樹模型生成訓練的實際數據記錄為146條。使用決策樹ID3方法對于越大的數據庫使用效果越好。由于本次數據挖掘使用的挖掘庫中的數據記錄存在有限性,使得對ID3方法的使用效果產生了影響。
(二)利用ID3算法構造學生成績分析決策樹
1.信息增益的計算
先我們先利用公式計算機出信息熵,參加數據挖掘的記錄有146條。經過兩年的專業學習后,認為自己更適合學習制板與工藝方向的有58人,認為自己更適合學習造型設計方向的有48人,覺得自己更適合市場營銷方向的有32人,不確定方向的8人。
H(S)=-
=-(58/146)Log2(58/146)-(32/146)Log2(32/146)-(48/146)Log2 (48/146)-(8/146)Log2 (8/146)=1.7663
下面計算信息增益值。
利用公式:信息增益值 I(S/A) =H(S)-H(S/A)
其中H(S/A)=-得
經過整理后,參加數據挖掘的屬性有9個,根據公式計算起信息增益為:
Gain(S,基礎工藝)=H(S)-H(基礎工藝)=0.0646比特
Gain(S,成衣工藝)=H(S))-H(成衣工藝)=0.1356比特
Gain(S,服裝結構設計原理)=H(S)-H(服裝結構設計原理)=0.0932比特。
Gain(S,服裝設計基礎)=H(S)-H(服裝設計基礎)=0.1696比特。
Gain(S,款式效果圖)=H(S)-H(款式效果圖)=0.1696比特。
Gain(S,款式設計)=H(S))-H(款式設計)=0.3512比特。
Gain(S,市場營銷)=H(S)-H(市場營銷)=0.1116比特。
Gain(S,興趣)=H(S)-H(興趣)=0.7951比特。
由此可得Gain(S,興趣)最大,即個人興趣對分類最有幫助,所以選擇興趣對決策樹的結構進行首次分區,產生4分枝。
2.遞歸創建決策樹
選擇興趣作為測試屬性之后訓練實例集分為4個子集,生成4個子節點,對每個子節點遞歸采用上述過程進行分類直至每個節點中各個實例屬于同類。
以 “興趣= 手工制作” 為例
選擇手工制作的同學一共有56人,經過兩年的專業學習后,認為自己更適合學習制板與工藝方向的有42人,認為自己更適合學習造型設計方向的有8人,覺得自己更適合市場營銷方向的有4人,不確定方向的2人。
通過計算得到的Gain(S_興趣. 手工制作,服裝結構設計原理)最大,即“服裝結構設計原理(簡稱設計原理)”的信息對分類最有幫助,所以選擇“服裝結構設計原理”的成績對決策樹的結構進行再次分區,產生3個分枝。
計算選擇興趣為“手工制作”的學生里,設計原理成績大等于80分,其余的6門課程成績相應的信息增益值,發現興趣選擇手工制作的所有設計原理成績大等于80分的同學在兩年的學習后認為自己最適合工藝方向因此不再另做計算。
于是,我們接著研究興趣為“手工制作”且設計原理成績介于80~70分之間,其余6門成績的信息增益值計算:
Gain(S_興趣.手工制作_服裝結構設計原理.介于70~80分,基礎工藝)=0.8298比特
Gain(S_興趣.手工制作_服裝結構設計原理. 介于70~80分,成衣工藝)=0.6817比特
Gain(S_興趣.手工制作_服裝結構設計原理. 介于70~80分,服裝設計基礎)=0.2484比特
Gain(S_興趣.手工制作_服裝結構設計原理. 介于70~80分,款式效果圖)=0.3148比特
Gain(S_興趣.手工制作_服裝結構設計原理. 介于70~80分,款式設計)=0.1627比特
Gain(S_興趣.手工制作_服裝結構設計原理. 介于70~80分,市場營銷)=0.1309比特
通^以上計算得到的Gain(S_興趣.手工制作_服裝結構設計原理.介于70~80分,基礎工藝)最大,按照信息增益最大的原則選擇“基礎工藝”的成績為根結點,并將樣本分成3部分,然后對每一棵子樹按照以上方法遞歸計算,最后得出的決策樹。
由于決策樹的構建是一個遞歸的計算,而本研究采用數據結點較多,因此我們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 環境下用C#語言編程,利用程序生成其余的決策樹:
3.樹剪枝
在實際應用中,部分數據因數量太少以至于不能產生目標函數的有代表性的采樣,導致我們使用決策樹算法生成的決策樹很多分支反映的是訓練數據集中的異常。因此我們設置生成決策樹的最小樣本值為4,進行預剪枝處理。為了降低剪枝后的冗余,在剪枝后,如果有某個葉子結點下的所有屬性值指向的結果都相同,則認為是該葉子結點是冗余的葉子結點將被刪除,其屬性值將作為該結點原父節點的屬性值被保留。
由此決策樹導出相關規則:
if (xq=='手工制作' and sjyl=='大等于80') then適合工藝方向
if (xq=='手工制作' and sjyl=='介于80~70' and jcgy=='大等于80' and cygy=='大等于80' and ksxgt=='大等于80' and kssj=='大等于80') then適合工藝方向
if (xq=='手工制作' and sjyl=='介于80~70' and jcgy=='大等于80' and cygy=='大等于80' and ksxgt=='大等于80' and kssj=='小于70') then適合工藝方向
本次參與數據挖掘的屬性較多,從而構筑出的決策樹規模較為龐大,導出的規則也相當多。由于篇幅有限,這里不再一一羅列。我們將留做測試的36條數據運用到決策樹得出的所有規則里,經過測試有31條規則命中,準確率為86.1%。
四、小結
論文主要討論的是ID3算法在學生專業方向選擇中的具體應用,展現了該數據挖掘技術在輔助預測學生最適合的專業方向的應用過程,包括數據采集、數據清理、數據轉換等數據預處理技術,使用ID3算法生成決策樹,最后由決策樹產生分類規則,完成了根據學生興趣以及專業課成績來判斷適合選擇的專業方向的決策樹模型建立。最后對學生專業方向選擇做出預測性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董彩云,曲守寧.數據挖掘及其在高校教學系統中的應用[J].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8(01): 65-68.
[2]邱月.數據挖掘方法在學生成績評價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08(09):76-77.
篇6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涉及到人體體型特征、服裝結構設計原理與構成方法等方面的教學。需要對不同款式、不同造型的男裝、女裝、童裝進行了整理結構分析和設計,也涉及到上裝的衣身、衣領、衣袖結構等,與下裝的結構種類和設計變化??傮w上來說,教學內容眾多,如果教學目標與方向不明確,將會嚴重制約教學質量。因此,本文將引入項目教學法概念,以服裝教學的實際需要為導向創新服裝結構設計內容和形式,促使項目教學法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積極發揮作用。
1項目教學法概述
項目教學法,強調教學過程中老師的主導與指導作用,一般來說,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都是由學生獨立處理和完成,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以及項目最后的評價。要求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負責意識,不斷深入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項目,并把握好項目設計的整個過程,從每一個環節出發落實好項目的基本要求。它強調:“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相對來說,需要樹立多重性的目標指向,項目教學法指出學生培訓周期短、見效快,在實際的項目研究教學中可控性較好,十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求師生共同完成一個項目。在這個教學方法下,教師不再是單純地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而是發揮教師自身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尋找結果,在得到這個結果后進行一定的展示和自我評價。整個過程中,學習重點強調的是學習過程,并不注重最終的學習結果,教師僅僅是項目教學過程中的指導者和監督者,學生需要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創新意識等能力的培養。
2項目教學法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一個完整的工作項目應該包括完整的、真實的教學內容。利用項目教學法指導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必須提供一切可利用的實施條件,把握好課程教學內容,并樹立明確的服裝人才培養目標,將項目設計和教學內容結合,探索出以項目為主線的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體系。
2.1以項目為主線強化項目設計與實施
項目教學法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的應用,指出項目是整個課程與教學法的精髓,需要強化項目的設計與實施。其一,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具有明確的項目設計內容,需要樹立典型的工作任務,并不斷整合教學內容,按照人們對服裝結構設計認知的規律出發,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對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內容進行排列,并結合實際項目設計傳授相關的項目理論與技術基礎,使學生學習到綜合性較強的知識,并提升學生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的可參與性。其二,將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具體內容分解成具體的項目,以具體的項目研究形成具體的學習情境。應以問題為牽引,強化項目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的主線,以工作任務為具體要求引導學生明確服裝結構形式的設計,并圍繞項目積極展開智力活動教育,吸引學生對項目的注意力,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促使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為具體的服裝生產設計項目服務。其三,把握好服裝結構設計的重要性,以服裝項目設計為主線,增強服裝款式的設計,以二維平面展現貫穿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多個知識點,通過項目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聯系起來。比如,學生在具體的項目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收集用戶的信息,與相應的用戶進行接觸,分析他們的需要,結合報價、工藝草圖、實物圖等制定合同計劃,形成產品后讓教師檢查,并進行自我評價,為下一個項目做好準備工作。
2.2以教師為主導選擇教材與教學設備
應借助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借助其他教學設備積極實施輔助教學。其一,結合當前國內服裝領域的需要,以具體的項目為對象強化服裝結構設計教材內容的把握,通過對源自立體的了解,逐漸形成平面、再到立體的服裝設計。比如,設計復雜的女裝,上衣在省、褶的應用上都很容易掌握。其二,借助電腦及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增強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的靈活性。強化教師對多媒體設備等的熟練掌握和運用,提升教師的基本素質,結合電腦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服裝結構設計理論教學的針對性與生動性。比如,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通過圖片、立體影視等形象地呈現服裝的結構,將服裝結構轉移、切展、放量等內容充分展現出來,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下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尤其是服裝結構設計制板中,含有極其細小的變化,只有通過投影放大,學生才能看得仔細清楚。學生也可以通過服裝CAD軟件,掌握分割服裝結構設計中的成片、變形、切展等工藝手法。
2.3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學方法
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新教學方法。其一,利用項目教學法積極實施從立體到平面的教學方法。服裝結構設計,簡而言之,就是對人體的一種認識與勾勒。學生學習服裝結構設計,必須從認識人體開始,在了解人的曲面結構后,積極轉換學生的形象思維,從一維向二維人體發展,確保服裝與人體之間,可以構成完整的結構設計理論,從而以二維服裝的結構造型使得學生學習到服裝結構設計知識。這需要學生認真測量人體尺寸,并做做記錄,結合自己的身體尺寸定制1:1原型制板,促使他們從孤立的人體部位尺寸出發,聯系到人體的整個曲面結構,從而進行服裝設計。其二,以學生為主體建立雙管齊下的教學方法。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外,在項目教學法下,學生都應掌握1∶5或1∶3繪制服裝結構圖,深刻理解相關的繪圖方法和公式,結合自身身體特點多次縮小比例,進行平面制圖繪制,并進行1∶1原板繪圖,促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人體尺寸與衣板的大小。當然,學生也必須注重手工成品制作,結合項目學習服裝的工藝制作方法,并實驗室進行實驗,完成一些手工制作。
3結語
綜上所述,項目教學法強調:“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發揮好教師的指導與監督作用,在多重性的目標指向下強化學生關于服裝結構設計學習的培訓,以實際的項目為主線注重服裝結構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引導師生共同完成服裝結構設計項目。
參考文獻:
[1]林燕萍.項目教學法在服裝款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紡織科技進展,2016(09).
[2]吳學云.項目教學法在服裝設計Photoshop課程應用中的幾點思考[J].現代婦女(下旬),2014(12).
篇7
關鍵詞:款式設計;運動服設計;分割設計;成衣設計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5)05-0100-03
Analysis of the Main Points for?the Design of?Sportswear?Division
HUANG Zhi-cheng(Zhongshan Polytechnic, Zhongshan 528400, China)
Abstract :In sportswear designs, due to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it can perfect fusion of style design and functional design, segmented design be widely applied. papers basic from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sportswear, discussed the key aspects of the main points for the segmented design in detail, illustrate how to perfect combination clothing styl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in the clothing segmented design.
Key words :style design; sportswear design; segmented design; clothing design
Internet :.cn
在全民健身,追求自然舒適生活的當代社會,運動服受到消費者的廣范喜愛,特別是款式設計時尚,結構設計合理、工藝制作精良的運動服裝,更是深獲好評。廣義上,運動服包括從事各類體育活動穿用的所有服裝,它起到適體、耐穿、保護、促進運動等作用,與一般服裝相比,在對功能性的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還強調功能性與時尚性的結合。
一、運動服設計的基本要求
運動服裝由于其特殊性,對設計有較獨特要求。具體來說,它必須滿足以下基本性能要求:第一,保障甚至促進運動。這就包括:服裝本身必須堅固,避免運動而導致出現各種面料撕裂或縫線崩裂等現象。同時,運動服還必須具備防護功能,即使在外力的作用下,也可以保護身體不受傷。第二,舒適性。體現在穿著舒適和運動舒適兩個方面,包括隔絕保暖功能、吸濕透氣和利于運動功能,并在運動過程中,服裝不會對人體產生制約感,反而會產生各種舒適感。第三,外觀時尚美觀。作為服裝固有而重要的屬性,外觀要求運動服的面料質地、色彩、款式造型及結構設計必須與時尚相結合,和時代同步。
二、運動服分割設計要點
在所有設計中,分割都是的基礎表現語言之一,分割設計的靈活應用,極具形式感和表現力。同時,在服裝款式設計中,分割線本身是基礎的造型線條,它以縫線的形式出現在服裝款式中,且將原本的衣片以該線為基準割裂。分割設計是服裝款式設計精確化和具體化的本質部分,并以其特有的情感性和功能性,賦予了自身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力。
在運動服裝設計中,需要通過分割設計達到其獨特多樣的功能要求,這更賦予了分割設計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同時也給分割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設計中,必須充分協調好視覺造型美與各功能設計的關系,將兩者融會統一。所以,在運動服設計中,分割設計的合理運用極其重要。
三、運動服分割設計中造型設計處理要點
分割設計本身具有極強的造型能力,同時,分割線本身的裝飾性也十分強烈。從形式美角度,運動服的分割設計須注意如下要點(圖1):
(一)分割必須考慮配色問題。顏色是款式設計的首要視覺因子,顏色處理至關重要。分割設計時,最重要的是考慮分割導致不同色塊的大小分配及各色塊在服裝中的位置。大小和位置共同決定分割配色的效果,也決定主色和輔色的使用及比例。
(二)分割設計必須符合形式美法則。分割設計時,可運用比例調整、透視、錯視等方法,創造服裝線條來修飾人體。比如:在服裝中,適當提高腰線分割位置,會產生人體上身減短下身加長的視覺效果,從而達到修飾人體比例,達到使人感覺變高和變修長的效果。同樣,在分割設計中增加豎直分割線,可引導人的目光上下移動,從而增加高度感,使人看起來有增高的效果。服裝中增加不對稱分割可增加款式的趣味性,增加橫向分割視覺上可使圍度變大等??傊幸庾R運用分割設計的視覺原理,對服裝造型設計非常重要。
(三)分割線本身的形態設計也是分割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割線在服裝中是重要的裝飾線條,它既可以通過暗線的方式得以適當隱藏,也可以通過增加撞色明線的方式得以突顯,可以運用方向、線形的變化,制造夸張、修飾、均衡、有節奏的局部造型,還可以與漸變、比較、連續、律動、統一等造型方法結合合運用,呈現出千變萬化的視覺效果。
四、分割設計中服裝結構及工藝處理要點
分割設計不僅可以創造各種服裝造型,同時也可以與服裝結構設計和工藝設計相結合,解決成衣生產中的技術問題。
結構上,分割首先要考慮是否能與省道結合,從而使分割線兼具結構設計的作用。實際設計中,相當部分分割線可將省道轉移或合并其中,也可以將褶量轉移其中,從而塑造合體或是寬松的服裝造型。運動服裝中常用的腋下U型插片的設計,就是將胸凸省和胸腰省、臀腰省和臀部松量皆融入其中,從而使服裝在呈現完美貼合人體的造型的同時,又擁有良好的運動性能。
運動服裝常常需要在不同部位拼接不同材料,從而達到不同部位不同的防護性能和舒適性能。在既定條件下,工藝實現是服裝造型設計的保障和硬性條件,分割設計必須與之協調(圖2)。如:服裝中有抽褶、工字褶等褶位設計時,必須設計分割線以固定褶位。某些袋位、鑲嵌條等裝飾工藝設計時,必須設計分割線以輔助工藝制作的實現。分割設計也可以與工藝設計相結合,解決服裝生產技術問題。首先,不同的材質性能千差萬別,有的輕薄柔軟,有的堅實挺括,這給拼接工藝制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所以,分割設計時應充分把握材料的特性,使分割設計與面料制作工藝實現和諧統一。如:某些不適合收省的面料,如皮料,主要考慮通過設計分割線;某些面料,如絲織物,由于面料柔軟,織物結構較松散,分割設計不應過于復雜。
五、運動服分割設計中成衣設計中的處理要點
成衣作為一種量產的商品,在設計時,批量生產的方便性、質量可控性及成本控制是其核心內容。面料應用時,通常裁片越小,在排料相對越省。運動服裝通常需要較多的分割及拼接設計,同時,由于分割可將裁片分割成更小單元裁片,所以,一般情況,分割線設計越多,相對越省料。由此,我們在分割設計時,可以充分考慮兼顧裁片形狀及排料需要,從而節約面料成本。
分割拼接還需要考慮工藝問題。部分拼接具有相當的工藝難度,在成衣生產時不但費時費力,還不好控制質量,如尖角暗線拼接就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達到分割設計同樣視覺效果的還可以采用直接鑲貼的拼接工藝方法。直接鑲貼主要采用壓明線固定的方法,工藝制作難度相對拼接更低。所以在分割設計中必須清楚各種分割處理的相應工藝難度,從而設置不同的分割形狀和拼接工藝,從而利于成衣批量生產。
綜上所述,在運動服裝設計中,分割設計可以綜合滿足其款式及功能設計等多方面的需求,從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分割設計在具有許多優點的同時,也相應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其中,典型的是:分割設計會對服裝整體感和面料整體感產生不可避免的破壞,分割線設計較多時會產生形式上的繁瑣和凌亂,分割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排料和工藝縫制的難度和工作量,也加大成衣品質控制難度,同時,不同材料拼接時還會出現材料性能相容、縮水率相匹配等加工和保型性的問題。所以,運動服裝分割設計時,必須綜合考慮服裝造型設計、功能設計、工藝難度和品質控制難度和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問題,尋找到平衡各設計要點的最佳契合點。
參考文獻:
[1] 王露.運動裝設計創新[M]. 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08.
[2] 姜懷.特殊服裝功能構成評價與展望[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7.
篇8
關鍵詞 服裝結構設計 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58
Discussion on Costume Design Teaching Mode Reform
LIU Xiaodong, ZHANG Mei, WU Chunyan, BAI Xiaogang
(Department of Fashio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Quartermaster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62)
Abstract Costume design courses are the backbon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colleges clothing for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has an important role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of teaching, strengthen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curriculum and deepen learning expertise clothing, paper discusses the increase in project teaching practice, an additional experiment design course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to import three-dimensional mapping approach to reform teaching model constitutes the teaching and so on.
Key words costume desig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form
1 服裝結構課課程問題研究
1.1 如何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作為一門知識系列性較強的課程,有較完備的理論知識內容,教學中旨在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結構設計的理論,包括人體與服裝的關系,省、領、袖的結構設計原理及結構設計方法,各部件間的組合變化關系,因此習慣性教學常以理論教學為主來完成課堂授課;但結構設計課程中的知識點內容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常需要實踐補充來加深理解知識點,另一方面理論知識最終是運用于具體的實物中,因此服裝實踐也是檢驗服裝結構理論運用的最佳標準。然而究竟在什么地方運用實踐、什么地方理論闡述、二者如何結合,使服裝結構課程在有限的學時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些都是教師從事服裝結構課教學長久以來一直的研究方向和目標。
1.2 如何加強專業課程間的內在聯系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與諸多服裝專業課程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服裝設計、服裝款式設計、服裝造型設計課程內容是其結構設計的基礎,而服裝工藝學、服裝工業制板、服裝生產管理、服裝人體工程學等課程又以服裝結構為基礎。因此,服裝結構課程既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又是服裝知識儲備運用的綜合課程,如果能將服裝結構置之于服裝系列教學的大課程中,不單純地將其看為一門課,而是作為一個教學分支來展開教學,對服裝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將是一項深化工程,因此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如何恰到好處地貫穿相關課程專業知識,加強專業課程間的內在聯系,也是服裝結構設計課教學模式探討的一項重要內容。
2 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模式的改革
2.1 增加項目式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是為未來進入社會的服裝生產服務,因此不可避免地與服裝訂單及目的性生產相關聯,因此在服裝教學的實踐中可以結合訂單的實際要求進行項目式教學培養,增加實踐環節。如在講到女西裝的綜合制圖環節時,由于女西裝結構復雜,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困倦和煩燥的情緒,不能正確將結構制圖的方法掌握。在這個環節中可采取項目式教學,指定客戶需求,讓學生為其設計款式,并根據自己設計的款式進行剖析和繪制結構圖,學生們產生了興趣,樂于實踐,積極參與制圖,再由教師依據學生設計的款式及結構圖進行單獨講解和西裝系列化款式變化及結構設計變化的綜合總結,不僅使學生掌握一款西裝的結構設計,還對比學習了其它的款式結構,增加了學好西裝結構的興趣,加強了款式圖結構圖間對應互換關系的認識。
2.2 增設教學實驗環節,貫穿服裝工程各環節
服裝如果純以理論教學為主,會有大部分學生對抽象的結構關系的理解片面化,適時地增加服裝生產環節是對結構內容學習的加強。如學生在學過褲裝結構以后,很多同學對褲裝中的上襠、下襠、中襠、側縫、橫襠、立襠的位置混淆不清,相互間的關聯更無從理解,嚴重地影響了褲裝結構原理的掌握,只能機械的記憶,對不同款式的變化只能照搬照用,因此,增加褲裝制作的實驗,讓學生自己設計款式、制板并縫制褲裝,復雜的結構關系通過工藝制作很容易理解,此時再講款式結構及變化,板型的疵病修正,印象就更為深刻。在實驗環節結束后,學生們感慨地說:“實驗中,我開始將褲(下轉第148頁)(上接第119頁)子縫反了,后來終于搞明白了哪片接哪片,通過實驗我知道了褲子制作的全過程,也知道了褲子結構圖中線條的意義,很開心”,“通過制作我對服裝結構產生了興趣,很期待下學期的結構課”,“我在實驗中知道了認真的重要性”。通過實驗教學環節的開展,使大部分同學對所學到的結構知識進行了運用和發揮,制板能力大大增強,同時,簡單的裁剪、縫紉操作為以后的制作工藝做好了準備,減少了易出錯的環節發生。
2.3 強化制圖訓練體系,提高制板能力
服裝結構設計的實現需用結構制圖體現,因此制圖水平的高低是制圖優劣的體現,也是結構設計能力的體現,一張好的結構圖不僅要求結構合理,還要制圖清晰干凈、準確表達結構意圖,因此制圖本領的培養尤其重要。結構課作為一門必修課,為了考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多數高校將其設為考試課,70%~80%左右的成績需要在試卷中體現,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督促學生認真完成結構圖的繪制,除了要求學生認真記好課堂筆記還要即時做好課下練習,制圖中需要耐心和細心,稍不留心就會出現制圖錯誤,而自己經常對較大的錯誤“熟視無睹”,小錯誤如不及時糾正往往會造成更大的錯誤,因此課程中大量的結構圖需要教師即時的糾正和檢查,除此之外,對于不能時時關注的制圖細節,可采取課堂互批互改的環節,取長補短,共同學習,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也激發了學生的思考,盡量避免學生帶著錯誤進入下個環節的學習。同時教學中還可適時地將制圖作業或筆記進行展示,讓學生在看到別人作業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位置。久而久之,在一查二批三看的強化制圖訓練體系制約下,達到共同進步的教學目的,只有將制圖訓練做好,制圖的本領提高了,結構制圖的原理掌握了,制板的能力也才會加強。
2.4 導入立體構成教學環節,提高服裝綜合制板能力
眾所周知,服裝平面結構設計與立體結構設計同為服裝制板的兩個方面,二者有著極大的互補關系,隨著社會上人們對服裝款式求新、求異心理的迫切驅使,立體構成式服裝越來越多地走入社會,立體構成服裝著裝效果好,成功率高、造型直觀,但單一的立體構成服裝成本高、效果具有隨機性,且受操作者經驗手法、操作中必須具有人臺等的限制,常具有局限性,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揚長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合理使用面料,達到優化設計效果的目的,如在領子的學習中,可結合花式領的設計讓學生體驗平面結構與立體構成結合的制板方法;再如樣衣的試穿階段,可結合立體構成的方法進行板型校正,減少了疵病,優化了設計。通過立體構成教學環節的加入,實現了平面結構與立體構成的結合,提高綜合制板的能力,學生在教學中學習了方法,為高級制板水平的培養奠定基礎。
3 結語
服裝結構設計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實用課程,在教學中一定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提高教學水平為目標、以常規教學模式為主導、以革新模式為倡導,穩扎穩打、按部就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與社會結合、與實踐結合、與企業結合、與實際結合,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合格的服裝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瑞璞.服裝紙樣設計原理與應用.女裝篇[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篇9
關鍵詞:服裝工藝;設計;造型;面料
1引言
服裝工藝設計是對服裝制作的總體而言的,其中對服裝任何一部分進行設計都并非是獨立的藝術設計,它是在服裝總體設計之中的一個單項設計,任何一個造型設計都必須融合于服裝總體設計之中。因此,服裝工藝設計中造型和面料應當達到高度的藝術融合。服裝工藝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重要的目的就是將服裝的造型和服裝材料在藝術設計過程中達到完美的和諧統一,服裝工藝設計是所有與服裝領域學的各種專業知識都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
2服裝工藝設計概要
在服裝工藝設計領域中,領型設計,褲子造型和結構設計,袖子設計統稱為服裝工藝設計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俗語說:一頭影半身,可想而知,頭部對于整個人的影響,而作為領型設計,它恰恰又首先考慮衣領與頸部關系,頸部與頭部的關系。因為從側面看人體頸部與頭部大多呈現傾斜狀,這要求設計師們在設計服裝的同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按照人體工程力學原理,依照人體頸部呈圓柱形的特點,使得前后領窩呈現弧線狀,最終使其符合人體造型。至于褲子造型和結構設計也是遵循人體工程學的特點,在設計過程中根據材質的可塑性,應用歸拔工藝,使其呈現出人體曲線浮雕效果。袖子設計一般采用前袖彎線向里凹,后袖彎線向外凸出,重點是為了符合人體活動規律。在注重美觀性之余最大限度地兼顧實用性,使得袖子裝上身后,前后袖的位置設計在西裝大口袋的一半處,此外,為了使得袖子的操作工藝設計更加人性化,還需要在分縫之后將袖子的彎度擺好,之后用噴水燙彎。拼緝袖肚縫工藝設計要求進行層勢扎緝,上下端分兩次燙,使得衣袖設計更加適合人體活動規律,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3服裝造型的特點
由于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文化的差異,東方民族的服裝與西方民族的服裝在造型、風格、面料的使用上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由于體型上的特點決定了西方服裝的設計大多是以立體型為主,東方服裝的設計則以平面型為主,導致東方服裝能折疊平復,西方服裝更適宜掛在衣架上進行立體包裝。中國服裝造型有著獨特的東方民族藝術風格,所以在服裝造型方面與西方民族服裝的造型不盡相同,其中最為突出的區別是西方服裝的造型特點以立體型為主,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服裝造型特點是以平面造型為主,二者各有各的優點,同時也各有各的缺點。例如,西方的西裝呈現出很強的立體感,東方服裝造型特點雖然是平面形,但是其折疊和包裝十分方便隨身使用也十分融洽。所以,西方服裝的立正姿勢強調造型襯托的設計方式到了東方往往就不適合,而東方服裝大字形站立的姿勢強調平面裝飾工藝設計穿在西方人身上也倍感別扭,既然東西服裝有如此之多的不同之處,而且造型上存在的差異,導致中西方服裝設計在操作工藝上截然不同,西方服裝更加強調服裝的立體造型去體現服裝藝術,而東方服裝則是依照平面裝飾工藝設計體現東方人的體態。但無論是東方服裝設計也好還是西方服裝設計也罷,都是嚴格按照人體活動規律進行服裝設計的,這一特質從來沒有發生過改變,在設計中穿插人體幾何概念,視人體簡單歸納為一個多邊幾何體,人體頭部呈現蛋球形,頸部、四肢似圓柱體,胸、臀部、肩部似梯形。上身服裝造型與人體的關系,從服裝造型結構的整體圖和分解圖中可以清楚、直觀地看出服裝造型、結構設計和人體活動的高度協調統一,各個部位設計大方合理,在服裝結構的細致設計方面,繪制服裝分解圖的重要性十分明顯,它能更細致地顯示出服裝結構細致的位置,這往往被人們所忽略的地方,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上述均是服裝設計的基本依據也是服裝設計師們必須要遵守的定律。
4服裝工藝設計造型與面料的存在的聯系
4.1服裝面料的質地特征。作為面料,其實表現手法可以非常豐富的。在服裝設計中,面料在服裝工藝設計方案中起到重要的確定性作用,面料的不同特質決定了設計者應該選擇哪種合適的服裝設計予以匹配。面料分為質地、性能兩大方面,面料的質地主要是指原理的成分、經緯密度、組織方法等等,面料的性能則指原料的耐熱度、伸縮率,以及面料在接觸光、熱、水之后可能呈現發生的各種變化,不同材質的面料為不同類型的服裝造型、工藝設計提供了構成衣料特征的獨特元素,彰顯特有功能,為此,造型與面料的有機結合在服裝工藝設計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服裝造型設計以及工業設計的藝術性、社會性等都是借助于衣服面料的風格加以表現。就好比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居民服裝面料的整體縫合會在一定程度上展現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服裝消費水平,所以,面料和造型劃被人類主管地劃分成高檔、中檔、低檔以示區別。4.2不同的造型設計手法與不同服裝面料有機融合。獨具的耀眼、高雅等特點時光澤型面料的一大特質,所以,對于光澤面料的使用,設計者必須借助于這類面料的特點,用于制作禮服、演出服等。通常情況下絲綢、錦緞等材質常見于光澤面料是使用中,服裝設計會呈現出華麗感和奪目感,為此,簡潔、修身的服裝設計風格最能體現光澤面臨的特質,并借助面料閃光與陰影的對比,讓服裝材料的光彩更加明艷照人,讓穿著者光彩奪目。天然硬挺、線條清晰非挺爽型服裝面料莫屬,設計者應該根據面料的這一特點,給著裝人以穩重感覺的服裝造型,其中包含滌綸、亞麻、棉布等等。比如,在西式服裝、連衣裙服裝設計的時候,可以采用細皺等手法,讓服裝設計更具有立體感。西方國家傳統的晚禮服大都是采用這種面料進行制作的,以展現穿者的形體美。面料輕薄,造型線條流暢,服裝輪廓自然,屬于柔軟型面料的特征,這類面料適合與設計流暢、輕快的服裝造型相單配,設計師們可以忽略一些件極限,讓服裝得以自然下垂,呈現自然本色。比如中國東三省大多數的絲綢服裝就是采用松散型的造型。4.3新型服裝面料必須對應使用新技法創新服裝風格方能特顯功能。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導致服裝面料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樣化豐富了設計師們對面料的材質和創先服裝設計造型的追求,充分發揮面料所具備的視覺美感。首先,服裝設計可以采用面料的變形設計,改變面料原有的形態,使服裝在外形設計上給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其中以褶皺設計最具有代表性的,這種設計是通過設計師的壓、按、擰等加工方式將面料成型之后在定性,目的就是為了最后能以立體形狀展現供設計造型使用。設計師們可以通過剪切、撕扯、鏤空等方法,對面料進行破壞性的設計,將面料的整體結構特征做一個顛覆,使得原來完整的面料結構被破壞,呈現不完整性。這種設計方法起源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前衛設計師采用這種面料設計表達自己的顛覆傳統設計理念和前衛思想。服裝面料的整合性設計手法,將不同的面料拼湊在一起,給人視覺上的混合、離奇感覺,并以此來表達多種設計思維。解構主義設計手法是其主要代表形式,體現了時下人們的不拘小節,反對約束以及反傳統理念。
5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服裝造型設計與面臨的配合也勢必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是追求國際接軌,還是堅持與傳統并存,保護其民族的世代性,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到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逆的大趨勢,應該用現代的手法把傳統的文化植入設計中,用現代的發展觀念來展現不一樣的傳統文化。工藝設計作為服裝設計造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與服裝學密不可分,共存共生的綜合性設計學科,在服裝工藝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們尤其應該注意設計造型與面料的有機結合,在充分了解每種面料的基礎特性上,結合人體美學,設計出符合不同人體特征的造型,銳意充分展現每種服裝面料的視覺美感和肌理感。
作者:劉怡 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嚴燕蓮.彈性針織面料服裝紙樣設計探討[J].針織工業,2004(04).
[2]遲瑞芹.針織面料與針織服裝結構設計特點[J].上海紡織科技,2002(04).
篇10
關鍵詞:女時裝;翹肩造型;結構設計;工藝制作
0 前言
翹肩造型是指肩線呈雙曲面造型的服裝,在人體肩峰點點處遠離人體本身結構,整個肩部造型線呈現曲線造型,其翹起的程度與肩部造型紙樣的結構變化量有關。肩線可以是完整的曲線,也可以是斷開后再縫制成型。翹肩造型是一種強調、夸張肩部造型效果的一種肩袖袖型,主要采用紙樣結構的變化來構成。為了更好地掌握設計翹肩造型的規律,以便衍生出更多的新的造型變化,本文采用160/84A號型為標準,選擇幾款有代表性的翹肩造型,經立體裁剪和結構紙樣,探討翹肩造型結構的變化及工藝制作。
1 基礎翹肩造型的結構原理
通過立體裁剪的方法,得到了翹肩造型結構基礎紙樣,得到翹肩造型肩線及袖窿造型。肩裝袖窿呈S形,肩線呈曲線造型,在頸側點稍有翹起,肩端點處呈起翹狀態。
2 翹肩造型分類
翹肩按照肩線有無分割線可分為無分割線和有分割線;按照袖片數量可分為一片袖、兩片袖和多片袖;除此之外還有組合翹肩造型。
3 變化的翹肩造型結構設計
在翹肩造型的基礎紙樣上進行再設計可以得到三種新的造型,以下是對新的翹肩造型的結構分析。
3.1 肩線無分割的一片袖翹肩造型結構設計
無分割線一片袖翹肩造型的結構設計,其造型具有一般最普遍應用,可用于各類女時裝制作。但工制作中需要將平面變為雙曲面。肩峰帶點處的起翹量越多,工藝難度也就越大。如果利用歸拔工藝將平面的面料變成雙曲面,就要受到面料歸拔性能的限制,一般起翹量可在3cm左右。在制作中,還要考慮面料的可塑性,可塑性較好的面料才適合制作此類造型。且在工藝制作時,需要加入墊肩來達到造型的要求。
3.2 肩線有分割的一片袖翹肩造型結構設計
肩線分割的一片抽翹肩造型款式圖結構圖與無分割線一片袖翹肩造型相比,其衣身送糧和長度等均未發生變化,只是衣身分割線發生變化。袖片在一片袖基礎上進行改變,首先在袖山高在原型基礎上增加了4cm,修順袖山曲線;在袖山頂點的垂直線上向上取3.5cm后修順秀山弧線,最后將前后衣片及肩部翹起造型。在此一片袖翹肩造型結構基礎上可以變化多種加褶一片袖翹肩造型。
3.3 肩線有分割的兩片袖翹肩造型結構設計
肩線分割式的翹肩造型結構是指肩袖分開成翹肩角和袖子兩個部分,插肩點取肩線中點,插腳點為前后衣袖對合點,袖中線傾斜角度為60°。通過立體結構造型,得到翹肩造型的基礎紙樣,袖隆呈S形,肩線是曲線造型。結構基礎紙樣畫法為在基礎結構紙樣的后肩端點處垂直向上取4cm,然后在距離肩端點2/3肩線處與太高點聯程圓順的曲線,肩線長增加1cm,過肩端點做肩線垂線,并修順后袖隆曲線。在前肩線上量取后肩線長度,過肩端點做肩線的垂線,并修順前袖籠曲線,形成翹肩。袖片的畫法是在一片袖的基礎上變化為合體的兩片袖結構,在袖山頂點垂直向上取4cm的高度,然后修順袖山曲線。在此二片袖翹肩造型結構基礎上可以變化多種加褶二片袖翹肩造型。
3.4 翹肩造型結構工藝制作技巧
翹肩造型的支撐點主要是在肩部,所以插肩點的位置一般從正常肩端點進去2cm,開始到肩頸點位置之間去點,插肩點位置越靠近肩頸點,翹肩角度角與墊肩和肩部接觸的支撐面越大,翹肩造型越穩定。袖山高是影響翹肩造型的另一個主要問題,翹肩量是指翹肩頂位到原肩點的距離,起浮量越大,翹肩造型效果越明顯,為了保持造型,需要選擇具有塑形性好的面料。影響袖子造型的因素還有袖肥,在翹肩袖中,增加翹肩量,袖中線位置也會隨之上移,由于衣袖合點以下袖籠弧線和袖山弧線不變,袖肥也會隨之增大,從而影響袖子合體度,所以在保證袖子合體度和活動性前提下,袖肥盡量控制不變,主要根據翹肩位置就行調整。在肩線分割的翹肩造型中,肩線展量與肩部造型的分明程度有關,具體為:切展量在0.5 ~1cm 時肩部造型不理想, 當切展量達1.5cm 出現較為理想的造型, 當分割線寬分別為2.5cm 、 3.0cm 、 4.0cm 切展量在2.0cm 時,造型已經變味, 因此此類聳肩袖切展量應控制在1.5cm 左右。袖山高抬高量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側面袖肥的寬窄,通過實驗得出:抬高量每增加0.5cm,袖肥也會相應增加0.5cm ,因此若要袖子側面造型優美,袖肥就不應該過肥,抬高量也不宜過大。
4 結語
服裝翹肩結構的應用分析表明,影響翹肩造型的變化的主要因素在翹肩角度的結構變化上。翹肩角既可以保留原型,也可以分割后再與袖片或衣片連接。翹肩角在保留原型狀態下,剩余袖片部分可以在一片袖或兩片袖的基礎上橫向擴展,袖肥增加;翹肩角如果與袖子全部或者部分連接時,剩余袖片可以在一片袖或兩片袖的基礎上縱向分割,使得袖子合體修長;翹肩角與衣身部分有連接時,剩余袖片可以在一片袖或兩片袖的基礎上進行分割處理,形成連衣袖。無分割肩線受到面料的歸拔性能限制,一般起翹起量較?。挥蟹指罹€肩線,氣造型變化更加豐富多變。隨著肩縫彎曲程度的增加和肩寬的增大,其肩端點的肩縫垂線與胸寬線的交點下移,甚至無交點,袖隆S型越明顯。在袖肥不變的情況下,袖山高隨著肩縫彎曲程度增加相應增大,袖山古縣也越來越突兀。無斷開肩線收到面料的歸拔性能限制時,一般起浮量也隨之變小。有斷開肩線時,其造型變化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