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8: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色文化資源傳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紅色歌謠必須通過德育的渠道進入校園,因為從學校本身的行政制度而言,進行管理疏導是首位,德育便是其中。要想通過多方面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就必須進行宣傳、說教,讓學生充分了解紅色文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市場定位和它所具有的特定的文化理念。
目前贛南蘇區紅色歌謠在高校教育傳承現狀分析
近日,為了了解各高校對于紅歌的開展情況,筆者經過多方面的調查以及對幾所高校的走訪得知大部分學生對大學校園里的紅色文化根本不知道。針對大學校園中紅色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筆者總結如下:
1 對紅色歌謠沒有清楚的定位:通過調查得知,對于“紅色文化”的概念,大多學生不知道。較多學生也不了解“赤紅’夕、“擴紅”運動。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學生對紅色德育教育的沒有足夠的認識。學校也沒有組織學生參觀較多的紅色革命展館。學校沒有開設較多的有關紅色文化的課程,甚至有些學校根本沒有開設這方面的課程。由于這些局限性,學生無法深層次了解紅色文化,同時也無法了解革命老區的抗戰史。所以,學校對德育教育高度重視,同時政府部門也要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從而讓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充分建立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對當前的形勢發展相適應。共同建設好紅色文化。因此,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建設:
1 紅色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要將當地的特色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出來。當前,大學校園出現多元化文化潮流,充分整合和利用有著良好代表意義的紅色文化,不但可以將紅色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挖掘出來,同時可以將蘇區與紅色文化精神充分結合起來。最大程度規范紅色文化具體內涵。
2 密切結合紅色文化建設與其它文化建設。高校進行多元化文化發展建設。要對學生的認知、態度、情感等各種道德觀念的結合,通過橫向文化建設來加強文化內涵建設。比如,借助圖書館文化、餐廳文化以及宿舍文化等方面的建設。也可以從縱線文化建設來進行。比如,學生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通過這些范圍的文化建設,將紅色文化建設充分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教育資源的整合,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高校文化體系最大程度構建起來。
3 增強紅色歌謠的傳播渠道。在高校中加入紅色歌謠教育,是讓學生對革命老區人民的生活進行充分的了解,同時了解他們的革命意志和斗爭精神。因此,要從多方面進行紅色文化的宣講教育,教育形式應該豐富多樣。借助多種物質化的手段進行宣講,比如校園標語、校園宣傳欄等方面進行宣講教育,從而讓全校學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同時,可以舉辦規模較大的合唱比賽等也可以借助影像資料、書籍等宣傳資料,進行多方面的宣傳鼓動,不斷推進紅色文化的發展。
2 紅色歌謠的教育形式是比較單一的:當紅色歌謠進入大學校園之后,高校要借助各種教育宣講形式,讓學生對這些紅色歌謠進行演唱。學??梢远嗬脤W生的課余時間進行德育教育,借助多媒體等設備將一些革命題材的優秀影片展示給學生。筆者從調查走訪中得知,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曾經參觀過革命紀念地和看過紅色革命讀物。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紅色文化了解不夠,沒有較強的針對性,無法真正意識上認識紅色文化。
3 對紅色文化缺少建設性意見和建議:高校中的紅色文化的實施力度不夠,缺陷較多。紅色文化的長效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不能形成較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可以建立紅色文化網站,同時要對及時更新這些網站信息,讓學生不斷受到紅色文化影響。并且在校園網站中設置相應的意見箱,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相應的活動中,從而實現紅色資源的共享。
贛南蘇區紅色歌謠在高校教育傳承
當前,各個高校里基本都存在以上這些問題,想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就要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資源,辦好紅色文化網站。學校領導要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所有職工積極參與進來,方式,讓紅色歌謠的傳播速度加快,讓紅色歌謠的傳播力度加強。從而讓學生廣泛參與到紅色文化傳播中來。
4 增強紅色文化的時效性:紅色文化有著較多的內容,解說的時候可以借助各類圖片或者文字等形式,同時要對紅色文化網站信息進行定期的維護,從而吸引學生關注紅色文化,從而讓學生的整體道德水平最大程度提高。
總結
篇2
【關鍵詞】紅色傳統;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主席強調指出,“要把握新形勢下軍隊鑄魂育人的特點和規律,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在公安現役部隊政治工作會議上,郭聲琨部長強調指出,公安現役部隊“要大力培育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切實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郭聲琨部長的講話要求,為新形勢下部隊思想政治建設設定了新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如何傳承紅色基因,如何搞活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為官兵理想信念筑魂補鈣,作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一、傳承紅色基因,掌控理想信念“總開關”
紅色資源是具有育人和激勵人心作用的歷史文化遺產,這種資源會潛移默化的規范和引導人的思想和行為。用“紅色資源”補足廣大官兵精神上的“鈣”,傳承我黨我軍優良“紅色基因”,對于鑄牢部隊生命線工程,掌控官兵理想信念的“總開關”意義深遠。
一是傳承我黨的先進理論?!坝婪殴饷ⅰ边@是這次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傳承紅色血脈的集中反映,也是我黨先進理論的集中體現。黨的理論蘊含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包容著豐富的知識營養,閃耀著思想智慧的光芒。譬如,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承和發展。因此,要引導官兵充分認識學習黨的理論的重要意義,把理論學習視為一種政治責任、一種事業根基、一種精神追求、一種思想境界,不斷增強理論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真正把黨的理論蘊含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學到手、用起來,打牢對黨忠誠、堅定信念的理論基礎。
二是傳承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作為革故鼎新的分水嶺,在我軍發展壯大的歷史上矗立起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偉大豐碑。這樣的例子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比比皆是,三灣改編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這一科學論斷,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名族統一戰線,則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因此,我們一定要珍視和用好這些革命的“傳家寶”,把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優良傳統一代代傳下去,因地制宜,教育引導每名官兵通過深入學習、了解和掌握我黨我軍優良傳統,準確把握蘊含其中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四有”革命軍人。
二、挖掘紅色資源,提升紅色教育“渲染力”
在我國各地有一大批紅色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具有厚重的歷史底蘊、濃厚的文化內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這種紅色教育資源與邊防部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使官兵深受紅色精神的啟發與激勵,對于凝聚強軍正能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借助駐地紅色資源教育官兵。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所特有的厚重文化和鮮明特征,對于提高教育渲染力效果顯著。通過參觀駐地紅色文化旅游資源,促使廣大官兵去認識駐地、奉獻駐地。邀請革命老前輩來隊講英雄故事等教育活動,傳承先輩的優良作風,凝聚警心,打牢官兵的思想政治基礎。充分利用清明節、“五一”、“五四”、“七一”等重要節點聯合地方開展道德講堂、先進事跡報告會等方式,向官兵傳授革命文化知識、進行形勢政策分析、交流生活哲理等,讓官兵切身感悟學習黨的優良傳統的當代價值,堅定愛黨愛國愛軍的政治信念。
二是利用內部紅色資源引導官兵。將紅色資源融入到警營文化建設之中,以文化長廊、紅色書籍、榮譽室等為載體,建設凸顯特色鮮明的紅色文化,為官兵提供持久有力、生動樸實的警營文化環境,使官兵時時受到紅色文化感染和熏陶。例如建立流動圖書室,專門設立的紅色書柜,鼓勵官兵利用課余時間及周末時間讀紅色書籍,觀紅色影片,用豐富多彩的紅色資源教育引導官兵。
三、豐富傳播載體,拓寬紅色教育“主陣地”
傳統“填鴨式”的紅色教育方式與基層年輕官兵的實際需求已格格不入,變以往“集中式、灌輸式”教育為“互動引導式”教育,充分利用手機、電腦等“微載體”,開展小課堂、小活動等“微教育”,潤物無聲,點滴滲透,最終能實現由小到大,量變到質變的教育效果,拓寬紅色教育的“主陣地”。
一是小課堂,提升紅色教育趣味性。結合邊防部隊特點,將“小課堂”融入到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利用早操前后、飯前十分鐘、睡前十分鐘等閑暇時間,以“小課堂”形式向官兵傳播當前時政熱點、革命精神、英雄故事等,并讓官兵積極進行討論,將“小課堂”貫穿于一日生活制度中,在地點上靈活多變,在內容上化整為零,在時間上聚零為整,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篇3
一、蘭陵文化的組成部分
(1)蘭陵荀子文化影響深遠。戰國時期兩任蘭陵縣令的荀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的儒學大師,對中國的影響既深且遠。
(2)蘭陵美酒文化芳香四溢。蘭陵是美酒文化的發祥地,唐朝詩人李白為蘭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絕句,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這使蘭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揚古今,定格了蘭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
(3)蘭陵氏族文化血脈相傳。蘭陵是蕭氏家族的郡望地,其后裔在南北朝時期建立的蕭齊、蕭梁政權統治江南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國封建文化歷史發展中有著重要的―章。
(4)蘭陵紅色文化光耀奪目。蘭陵屬于沂蒙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深厚,在這片紅色的熱土上,發生過許多蕩氣回腸的故事,涌現出了一些可歌可泣的英明,譜寫了黨和群眾血肉相連的動人篇章。
(5)蘭陵綠色文化發展迅速。蘭陵縣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中國大蒜之鄉”、“中國牛蒡之鄉”,是山東“南菜園”、“洋菜園”,綠色文化發展迅速。
二、挖掘和傳承蘭陵文化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滿足蘭陵縣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當前,蘭陵縣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人民群眾精神文明的建設。挖掘和傳承蘭陵文化,對蘭陵縣社會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有助于擴大蘭陵縣的文化影響力。近幾年,縣委、縣政府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關于文化建設的系列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市關于推進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省委打造“文化強省”目標和市委“文化立市。的構想,挖掘整理蘭陵文化資源,將蘭陵荀子文化、美酒文化、氏族文化、綠色文化、紅色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可以更好地擴大蘭陵縣的文化影響力。
(3)有助于增強蘭陵縣人民群眾的凝聚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積極挖掘和傳承蘭陵文化,有利于進一步增進蘭陵縣人民群眾之間的理解與包容,進而會在全縣上下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增強蘭陵縣人民群眾的凝聚力。
三、蘭陵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與傳承情況
(1)歷經數載,蒼山縣成功恢復蘭陵縣。2013年12月27日,國務院批準蒼山縣更名為蘭陵縣。蒼山縣更名恢復為蘭陵縣,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對于弘揚蘭陵歷史文化,樹立新的地區形象,提升地區知名度和影響力,帶動和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高度重視,眾多文化遺產項目取得重要進展。2013年5月,國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即,我縣啟動了大遺址保護項目申報工作,2013年9月6日國家文物局批準郜國故城遺址編制規劃立項,年底正式開展了規劃編制工作。另外,荀子墓、柞城故城、東高堯遺址三處省級大遺址保護項目,分別被列入在20132015年度省級文物保護類項目。
篇4
關鍵詞:京津冀文化產業;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124;G0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5-000-03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使得河北文化產業品牌更能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河北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無論是自然還是人文景觀都有在全國聞名的文化特色名城。如:邯鄲文化,承德皇家文化,秦皇島海濱文化,唐山的陶文化,保定紅色文化,衡水酒文化等,在文化發展的大潮下,需利用好河北文化資源,在文化品牌產業研究中充分發掘河北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提升品牌意識,在保護獨特性和多樣性的基礎上,促進文化產業規?;l展。此外還需堅持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加快工藝美術產品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和時代元素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河北文化產業品牌聚集區,將文化產業品牌培育成為區域經濟支柱性產業。近日,我國出版《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概覽-2015》,濃縮了2014年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仍為12.5%,高于GDP7.4%的增長,同時仍在繼續擴大文化產業的比重,加強文化產業的培育,為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新動力。但河北文化資源豐富并不能代表文化產業發達,文化資源如何轉化為文化品牌產業,還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如何使河北文化元素、文化創意、文化理念、文化底蘊成為河北文化品牌發展的增長點?首先應對河北文化歷史發展進行系統梳理研究:
一、河北文化品牌的的歷史發展概述
在當前的河北文化品牌藝術發展語境下,全球范圍內都把文化品牌置于產業化的系統內,而我國目前提出的“一帶一路”的理念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提倡文化先行,因為只有文化品牌產業才能建立起全球化的文化藝術的心連心的融合,所體現的就是文化的軟實力,也就是作為一個產品如何獲得最大化的利潤,無論藝術表現、生產工藝、視覺效果等環節因素,都以吸引觀眾的消費為宗旨。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的文化發展戰略,文化品牌的審美也就置于“服務”受眾的境地,也就是形成了文化品牌越成功,創作水平越到位就越能反映社會大眾的審美價值取向。于是“大眾文化藝術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河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織部分,河北省擁有享譽中外的名牌藝術產品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文化產品等,其中包括戲劇、民間歌曲、舞種、吳橋雜技、唐山皮影、衡水內畫、曲陽石雕等眾多世界聞名的傳統藝術。河北依托其雄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文化品牌發展的潛力無限。
1.河北文化品牌的內涵研究
文化品牌發展的過程,實質是文化資源不斷轉化為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價值實現過程,河北省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戲劇、歌曲、美術、設計、出版、教育等),掌控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品牌定位品牌識別、品牌傳播在文化市場上體現出來的比競爭對手更強勢的市場吸引力,通過受眾對文化產品的欣賞、購買、對文化藝術品牌傳播的輿論反饋,參與或影響了文化作品審美價值的建構過程,包括政策資源、品牌資源、市場資源、資源整合能力、投融資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等,其文化品牌的審美價值是所有參與者共同來建構的。
河北文化品牌是帶動河北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河北省要實現由文化資源省向文化產業大省的轉變,應精心開拓出一批大眾化、產業化的特色文化品牌。發展河北手工業文化產業,孵化和培植手工藝名牌產品,打造手工藝文化產品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打造手工文化產品進出口基地,促進文化品牌產品在國際間的交易,助力河北文化產業品牌的發展。形成特色文化資源向特色文化產業轉型,要推動特色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型,加強特色文化產品的現代營銷。
河北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北現有的文化可分五大文化主題:紅色太行、壯美長城、誠義燕趙、神韻京畿、弄潮渤海。但目前對于地方性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還未引起充分的重視,如何進一步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資源,使之轉化成經濟優勢,是河北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著獨特紅色歷史和文化符號名城保定為例,可依托保定紅色文化資源,精心建設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紅色文化旅游景點和主題文化公園,打造了紅色主題旅游文藝,紅色博物館、紅色文化劇目等紅色文化互動體驗品牌項目,唱響“保定紅色文化開始進入品牌時代”的主題,同時進行保定紅色文化品牌旅游文化特色紀念品的創意授權和衍生品創作,為加快河北特色文化品牌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河北文化品牌發展現狀研究
河北省發展文化產業有許多有利因素,深厚的文化傳統,豐富的人力和廣闊的文化市場,這些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是河北省發展文化產業堅實的基礎。省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居全國第三位),有三項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居全國第二位),奠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在國家文化部公布的2014―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中,河北省邯鄲等市上有名,而且總數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河北省吳橋雜技、常山戰鼓、樂亭皮影、蔚縣剪紙四個非遺項目被選中。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唐山市的民間藝術項目繁多,以唐山皮影、樂亭大鼓、評劇、傳統藝術聞名海內外,已具備進一步提升河北文化品牌的條件,可依托河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傾力打造河北核心文化品牌提升競爭力。
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競爭力的表現形式策略分析
(一)河北傳統文化品牌核心競爭力的表現方法研究
河北文化品牌體現了傳統人文思想表達、受眾的精神需求、社會的文化傳承和構建、媒體機構的經濟期待等這些都影響到作為河北藝術作品表現的審美價值形成,并通過市場,走向大眾,獲得經濟價值和影響社會,以此作為河北文化品牌審美價值塑造的動機。
河北省文化色文化品牌有唐山皮影、衡水內畫、曲陽石雕、蔚縣剪紙、吳橋雜技等優秀的文化。當今蔚縣剪紙在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已能適應新的生存環境,蔚縣剪紙窗花工藝品,已進入人們的生活,并走向國際市場,探索文化產品牌的產業化道路,進而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贏。
(二)河北現代文化品牌核心競爭力的表現方法研究
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河北應立足地方文化資源特色,制定差異化文化策略,打造獨具河北文化的名品,使得該品牌在人們心中確立起河北文化特色品牌形象,獲得社會的廣泛贊譽,成為消費者文化的首選,使得河北文化品牌逐步走向全國。河北現代在文化的產業發展不再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階梯和展臺,而應成為河北經濟發展的主演之一,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集中優勢和資源投入文化品牌產業,鼓勵文化品牌產業的業態創新,讓文化產業與旅游、科技、經濟等元素形成跨界融合,使得河北文化品牌從傳統單項產業向多元產業、現代產業及高科技產業發展與延展。當今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各個省都在打造自身的現代文化品牌,山西省的晉商家園、邊塞風情、關公故里的晉商文化品牌;云南省則提出打造茶馬古道、七彩云南等文化品牌;而河北省提出的是打造五大特色品牌,推進文化強省建設,通過梳理文化脈系,提出傾力打造“紅色太行、壯美長城、誠義燕趙、神韻京畿、弄潮渤?!蔽幕放啤=鼉赡晡宕笪幕放频膫鞑ヒ呀浫〉贸醪匠尚?,但是五大文化品牌的傳播還處于起步造勢階段,生產者制作的精品力度不足,傳播渠道與方式不夠多樣化,文化品牌的支撐力不夠強大。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創新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的傳播模式,使其成為在全國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品牌。
近兩年河北省文化品牌的傳播已經形成初步的模式。
1.提煉歷史文化關聯元素,彰顯河北文化魅力。
首先,營造文化品牌的良好口碑,需要從品牌設計、營銷策略著手,體現品牌質量和思維特色,提煉河北歷史文化關聯元素加強產品內涵與河北文化深入融合,加強創意投入。其次,以消費者為中心設計不同消費導向的文化產品,體現較高的審美價值和精神境界。再次,加強文化服務精神,其產業的各個環節都體現人文關懷,從中提煉那些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的元素,體現當地文化整體風貌的優秀文化的主題。
2.整合河北歷史文化,提升河北文化主題品牌策劃,體現河北文化精神。
河北省也出臺了開發文化品牌應綜合考慮文化內涵、相關產業關聯性及地域特點等,形成舉一反三的聯動效果。縱觀國際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巨大的文化品牌產業鏈的形成的源頭是其悠久的歷史文化。
3.著力河北文化現代性和創新開發表現,加強受眾互動體驗。
河北文化品牌發展應發掘優秀傳統文化,把握技術變革和消費市場擴大的機遇相結合,河北應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資源優勢,在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生態保護、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進展。河北歷史文化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為現代人群所接受。如張藝謀的《印象西湖》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間傳說、神話,將傳統的舞臺空間搬到大自然中,將西湖人文歷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現。因此,河北省應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創新性開發,提高新媒體技術與傳統的融合,將歷史感與現代相融,進一步強化文化品牌傳播的感染力和滲透力。
三、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競爭力的具體對策措施研究
(一)河北文化品牌建設現狀與不足
河北省文化資源豐富,以古代黃帝、董仲舒、祖沖之等文化名人為代表,有著燕趙戰國文化以及唐代和宋代的歷史文化。紅色太行經典文化如狼牙山等,還有避暑山莊、趙州橋等名勝景觀,唐山皮影等民間藝術,還有吳橋雜技、常山戰鼓、蔚縣剪紙等聞名于世的民間藝術,豐富厚重的燕趙文化,為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提供文化潛力。但也有不足體現如下:
1.缺少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創新應用薄弱。
傳統文化在對外宣傳的力度不夠,未形成整體的河北形象的傳播,在圍繞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推出的作品中,還不足以為河北文化建設提供品牌支撐力和張力。主要是圍繞“紅色太行”這一主題創作的,而其他文化主題的宣傳較少,形成空白點。
2.河北文化品牌缺乏足夠文化品牌消費習慣,地域特色品牌缺乏。
一個文化品牌打造的成功與否,有沒有強大的品牌支撐力,要看這個品牌是否有品牌凝聚力、品牌轉化力、品牌輻射力、品牌帶動力。
(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建設具體措施與建議:
1.文化藝術領域:特色產業策略、打造本地文化名牌
建立自身文化特色,打造差異化競爭力,建立產業鏈,建立民間藝人的文化傳承和扶持,建立主題文化節,擴大河北傳統文化知名度和感染力。發展特色文化品牌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如近期國產動畫《大圣歸來》為何能帶動文化產業如此繁榮?該片靠的是文化產品本身真的找到消費者的觸點――傳統民族文化精神,形成以小博大的效果,可以從歷史文化資源從物質和精神方面挖掘研究文化潛力,同時將已有文化產業進行市場導向研究,培育知名度高的文化創意產業品牌產業。
2.新時代領域: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結合
對傳統文化和新媒體藝術進行從藝術形式、藝術媒介、藝術思維、視覺文化等多方面進行視覺藝術創新的深入研究,開辟河北文化品牌創新理論研究的新視角。
3.教育領域:建立高校優化人才策略、文化創新
文化創意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可利用京、津、冀高校教育資源,引入人才,選派學習;加強政府、教育、產業相互促進的文化結合,建立產學研,建立高校與文化企業聯合培養應用人才;提高藝術水平,開拓創新視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是文化產業保持較高發展水平重要保障。通過激勵策略的優化吸引高水平人才,并設立人才獎勵機制,設立人才基金,促進河北文化品牌建設的發展。
4.地域領域:京津冀一體化結合
京津冀作為核心地區,文化產業資源豐富、文化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但是仍然存在著文化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不高、缺少區域協調合作和帶動河北文化品牌發展,應加強合作力度,推進跨區域的文化品牌形成。
5.政策領域:政策支持策略體系
河北建設文化強省,需有效借助政府資源,將歷史文化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大力提升河北文化品牌的社會影響力,文化和旅游產業結合、融入,提升政府主導作用。建立文化產業示范效應,設立國家文化創業發展基金,加大扶持力度,提倡文化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引進藝術家創作家,加強作品原創性,建立文化創意園,加強媒體融合,促進各個產業聯動。
四、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競爭力的意義、影響和未來展望
河北文化品牌形成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悠久的民族特征和歷史積淀,是品牌文化的命脈所在,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但由于河北由于長期缺乏對品牌打造與推廣,導致品牌傳播效果不理想,此外由于繼承和發展不足,導致一些傳統的文化藝術品牌也正在消失。河北省擁有大量的歷史名城,如保定、邯鄲、承德歷史名城風格突出,河北歷史文化遺產也很豐富,如傳統的風俗、曲藝、傳說等民間文化流傳久遠,河北文化品牌是文化產業中的核心要素。此外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1.市場問題:有足夠的消費去支持文化品牌企業生產好產品。
2.文化企業生產能力問題:有足夠的技術、人力、資金去生產優質的文化品牌作品。
3.政策問題:有適合市場化多元化的政策支持和對知識產權和文化衍生品品牌的保護。
河北文化品牌核心審美價值的構建提升,需要藝術創作者們進行不懈探索,從而不斷豐富,實現大設計的產業跨界融合。河北品牌文化建設必然要挖掘文化精髓,文化是提升品牌價值動力,文化本身是產業,也是品牌價值的核心。我們應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格局,促進河北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河北文化的競爭力、創造力、支撐力和吸引力,未來河北文化品牌要創造讓人眼前一亮的文化產品,同時能融入人們的生活,我們應努力把河北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品牌發展優勢,推動河北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增強河北人文素質和文化底蘊,從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向志強.文化產業類型及其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J].求索, 2008(11).
[2]趙彥云,余毅,馬文濤.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和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04).
[3]邢洪儒.提高河北文化軟實力對策研究[J].河北學刊,2009(03).
[4]許晴.彰顯區域特色 打造文化品牌[J].江南論壇,2011(02).
[5]言恭達.以品牌引領文化產業發展[J].中國產業,2011(03).
篇5
關鍵詞:革命紀念館;紅色資源;開發利用
一、推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革命紀念館社會教育功能
教育是革命紀念館的核心功能,已被社會廣泛認可。革命紀念館教育功能的發揮離不開基地建設的同步推進。推進基地建設,要加快紅色資源整合力度,加強宣傳和引導,發揮革命紀念館資政育人的作用。
(一)推進國防教育基地建設,凝聚全社會強軍力量。革命紀念館中因收藏有戰爭年代留下的諸如機槍、步槍、手榴彈等軍事武器,逐漸成為青少年和廣大群眾接受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推進國防教育基地建設,要求革命紀念館在深入研究軍事武器的基礎上,創新思維,探尋國防教育新路徑,提高資源利用率。除在主展廳內配合文字、圖片陳列外,軍事武器可以應用到特色展覽和國防園建設中。將軍事武器根據類別、功能、使用年代等進行重新組合,以軍史展的形式展出,視覺沖擊力更強,有利于觀眾對軍事武器進行系統了解,強化國防意識。條件成熟時,革命紀念館可以考慮創建國防園,調動觀眾參觀和學習的熱情,在社會范圍內普及國防知識,增強國民國防素質,為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力量。
(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紀念館社會價值和意義的體現,是推動紀念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要善于整合利用這些寶貴資源,挖掘其歷史內涵,放大其教育功能。革命紀念館要立足深厚的革命歷史文化,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對紅色資源進行加工再利用,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
(三)推進德育教育基地建設,培養有為青年。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復興偉業的肩負者,做好他們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教育是革命紀念館的靈魂。
二、開發紅色旅游,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來,紅色旅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來革命紀念館參觀的游客日益增多。紅色資源是紅色旅游發展的基礎和靈魂,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是開展紅色旅游的重中之重[2]。順應形勢發展,革命紀念館要主動作為,加大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爭創高品質、有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為游客奉上一份精神大餐。
(一)堅持“紅文結合”,提升旅游品位。發展紅色旅游的第一要務,是要抓住紅色文化這條主線,找準旅游和文化的切入點,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旅游方式傳輸給觀眾,精心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培植時代精神支柱。革命紀念館要對已有的紅色資源進行二次加工,以革命歌曲、戲劇、小品、電視劇、紀錄片、郵票、明信片、首日封等形式回歸游客視野。這些紅色資源的衍生產品不僅發揮了紅色文化的教育引導功能,而且有助于宣傳推介紅色景區,社會效應顯著。
(二)加強聯合,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同一地域開展紅色旅游的景區往往不只一家,借助政府或媒體力量,展開同步宣傳可以實現共贏。革命紀念館要進一步挖掘和擴展紅色旅游的內涵和外延,整合區域特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旅游景區精品線路,做大做強紅色產業。
(三)融入市場,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紅色旅游既是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的新形式、新途徑,又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3]。因此,革命紀念館發展紅色旅游要因地制宜,融入當地特色產業鏈中,推動經濟繁榮發展。如,向旅行社和旅游團體推介特色文化產品和地方特產,擴大產品宣傳,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三、挖掘紅色資源,深化黨史研究
革命紀念館豐厚的紅色文化為研究黨史提供了廣闊平臺。開發利用好紅色資源,學習、研究、宣傳好黨的歷史,有利于黨史工作充分發揮“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
(一)注重基礎研究,推出系列研究成果。中國革命史的研究,可以從不同角度展開。重大歷史事件、著名戰役、歷史人物、革命文物、戰斗遺址等都可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革命紀念館要充分利用好館藏資源,鼓勵員工加強學習,提高科研水平,致力于高造高素質的研究團隊。做好黨史研究工作,首先要從基礎研究抓起,對革命紀念館的陳展內容、文物出處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循序漸進地學習中國革命史,厘清歷史發展脈絡,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選取一個或多個點由淺入深進行研究,形成論文、專著、書籍等研究成果。開發利用紅色資源與科研成果的取得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關系,新的科研成果將作為紅色資源的一部分推動黨史研究不斷向前發展。
篇6
臨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連承敏告訴記者:“城市建設不單純是高樓大廈、綠地公園,重要的是要借助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所散發出的獨特魅力,來推動經濟發展和市民素質的提高?!?/p>
文化產業先行
從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文化先行,積極尋找經濟發展的文化支撐,精心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一個富足安康和諧的新臨沂正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借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東風,臨沂市委、市政府選擇了用舞臺演出的形式,濃縮、展現、推介臨沂。從文藝精品《沂蒙頌歌》、《誰不說俺家鄉好》到藝術與商演的結晶――大型樂舞詩劇《蒙山沂水》,沂蒙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和弘揚,沂蒙文化得到最好的傳承和創新。
日前,歷時兩年的40集電視連續劇《沂蒙》在紅嫂故里沂南縣馬牧池鄉的紅色影視基地殺青,擬作為向建國60周年獻禮的重點劇目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沂蒙文化將再次引發共鳴。
如今在臨沂,以文藝商演為先行,以節慶會展為媒介,以產業發展為主體,以體制改革為攻堅的文化產業正在持續發展,文化軟實力的硬攻勢一波又一波。從兩鬢斑白的老者,到朝氣蓬勃的青年,每一個人都全身心投入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建設。在厚重的沂蒙大地上,文化的獨特魅力一次次得到盡情展現與完美釋放。
紅色品牌魅力彰顯
的確,城市文化的發達,市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最終將轉化為巨大的創新力和競爭力。近幾年,紅色品牌給沂蒙老區注入發展的活力。臨沂人明顯感覺到,文化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憑借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臨沂賦予相關產業以豐厚的文化內涵,帶動了旅游、餐飲、交通等十個產業。一批聞名全國的紅色文化品牌被培植成為經濟品牌,進而成長為綠色產業。由紅色文化品牌正轉化成經濟品牌的產品已達數百個,涉及食品、果品、工藝品甚至化工產品等上百個門類,沂蒙紅嫂、六姐妹、孟良崮等正在成為臨沂特色經濟的代表。目前,別具沂蒙紅色風情的“沂蒙小調”系列食品、“六姐妹”系列食品、“沂蒙老區”酒以及“擁軍布鞋”、“擁軍獨輪車”已形成生產規模。
在沂水縣,當年沂蒙大嫂為支援前線的子弟兵而做的“擁軍布鞋”,如今經過“文化創意”也被做成了大產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制鞋作坊,并形成了占地800畝的“中國布鞋城”,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年增收就達3000多元。
篇7
貴州省近年來交通建設發展迅速,“十二五”期間,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5128km,居中國第8位,2015年成為西部地區第1個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省份。
2016 年《貴州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加密規劃)》及《貴州省高速公路建設攻堅決戰實施方案》中提出:力爭“十三五”末或“十四五”初實現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0km。省高速公路面積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別達到5.8km/100km2 和2.7km/萬人[1]。
隨著貴州省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和高速公路網的完善,高速公路逐漸成為人們出行最為便捷的交通方式,構建自然、生態與文化和諧的高速公路綠化景觀已成為高速公路建設的重要內容。
貴州省旅游資源豐富,既有自然風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旅游資源,更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紅色旅游及酒文化等特有的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尤其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許多少數民族聚集區,高速公路沿線常常具有獨特的地域景觀和濃厚的民族民俗風情,而生硬的高速公路與純樸的人文景觀則容易產生沖突。大量的高速公路的集中建設,也勢必會對貴州的自然風光、民族民俗和居民生活等產生較大影響。
因此,如何在不同的人文文化地域進行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將景觀的空間層次與景觀元素和當地文化色彩充分地融入高速公路景觀中,最大限度減少高速公路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和地域文化的影響,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型高速公路,以及實現貴州省委、政府和交通部門提出的“多彩貴州。最美高速”及“多彩貴州。平安高速”創建要求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貴州省高速公路網覆蓋區域不同人文地域文化類型劃分
根據貴州省人文景觀旅游資源的分布現狀及特點,全省高速公路網覆蓋區域大致可分為3 個特有的人文地域文化區,即民族民俗文化地域區、紅色文化地域區和酒文化地域區,[2]這三個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及人文環境存在一定差異,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2 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與人文地域文化融合手法及策略
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理論是一門涉及植物、生態、地理、園林、美學、藝術、社會行為學、人類文化學等眾多學科的理論,并且相互交叉滲透,不可割離。[3][4]隨著社會對環保的重視程度的提高,高速公路景觀的自然協調性和文化性也成為其不可忽視的一大特征。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中,充分考慮當地的地理條件與人文環境,才能建設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公路環境。[5][8]
2.1 綠化景觀設計與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手法及策略在貴州省民族民俗文化地域的高速公路互通、服務區、隧道洞門、擋土墻等的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從尊重民族文化和自然環境出發,通過提煉沿途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引入歷史文化信息,并運用景觀設計的表現手法凸顯民族景觀元素,可進一步提升公路景觀的視覺價值,打造具有強烈地域文化和民族風情的高速公路景觀。
(1)景觀裝飾應用民族文化元素設計時,必須保證行車安全,應以抽象、簡潔的裝飾為主,嚴禁過分分散司機的注意力,嚴禁影響安全視距,且應保證裝飾材料不易脫落、倒伏。
(2)路線兩側分布有少數民族村寨的路段,可通過借景、透景的方式將其引入司乘人員的視野,展現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及民族風情。
(3)在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中大量運用具有民族與地域特色的民族鄉土植物作為主題樹種,如苗族地區的楓香,布依族地區的刺梨。
(4)可提煉少數民族建筑的特有建筑元素,如彝族特有的屋墻面的虎文化、白族白色的照壁、侗族的鼓樓和風雨橋等運用于收費站大棚、服務區建筑設計之中,以建筑元素激發人們聯想,重現頭腦中的物象,從而達到對地域環境的認知。
(5)音樂是體現民族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民族音樂文化是一個民族對大自然的認識、審美、教育的根本體現。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中可以將少數民族的獨特樂器、載歌載舞的場景等通過景觀表現手法如浮雕、雕塑、景墻、小品等形式予以表現。
(6)少數民族服飾豐富多彩,也代表著不同民族的文化遙將服飾中的局部元素如頭飾、銀飾,或服飾上的花紋等抽象提取應用于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中,也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
通過以上高速公路綠化景觀營造,可充分展示沿線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人文風情,打造具有貴州特色的高速公路民族風情走廊,為建設“美麗貴州”打下良好的基礎。
2.2 綠化景觀設計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手法及策略
在貴州紅色文化地域的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中,通過在互通區、隧道洞門、服務區、擋土墻、橋梁等結構物上運用景觀設計手法和紅色彩葉主題植物配置來表現紅色文化,可進一步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為打造“多彩貴州”、“紅色記憶”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紅色文化的表現應充分考慮道路使用者的視覺感受,必須保證行車安全。
(2)可在服務區、觀景臺等位置通過簡潔的紅色主題雕塑、景墻、文化墻等表現紅色文化,設計時要根據所需反映的不同主題選用不同的景觀元素。
(3)可在隧道洞門、橋梁、收費大棚、服務區建筑等構造物設計中融入抽象的戰爭元素,如紅旗、槍、戰火等具有特殊意義紅色建筑符號等,來體現革命戰爭及紅色文化。
(4)景觀小品色彩宜采用具有紅色歷史文化特色的顏色,例如紅色,在以綠色植被為大背景下,凸顯紅色小品的主題效果。
(5)通過大量運用具有寓意的植物營造不同主題的景觀空間,如在烈士紀念地區域配植常綠樹種松柏類植物雪松、龍柏、圓柏、油松等,比擬革命人的堅貞不屈和萬古長青的意志精神;歲寒三友(松、竹、梅)的配植形式,象征了革命先輩堅貞不屈的革命意志;桂花香氣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含笑表達對先烈們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鵑象征革命烈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等,通過這些具有寓意的植物配植使紅色文化的主題得以體現。
(6)通過植物的色彩來渲染不同的視覺氛圍,進一步烘托紅色文化主題。如貴遵高速公路可選擇象征革命的紅色系,選用紅楓、紅檵木、紅葉小檗、紅葉石楠、火棘等進行景觀綠化,可展示出“楓染貴遵,紅色記憶”的綠化主題;又象征純潔的白色系,可選用白玉蘭、廣玉蘭、含笑、櫻花等;象征萬古長青的綠色系,可選用雪松、龍柏、竹、油松、桂花等;象征高貴的黃色系,選用金葉女貞、金絲桃、黃金槐等。
2.3 綠化景觀設計與酒文化的融合手法及策略
(1)貴州酒文化的表現應充分考慮道路使用者的視覺感受,必須保證行車安全。
(2)可在互通立交區、服務區、觀景臺等位置通過簡潔的酒文化主題雕塑、景墻、文化墻等來反映酒文化。
(3)可在隧道洞門、橋梁、收費大棚、服務區建筑等構造物設計中融入酒瓶、酒器、酒品牌等設計元素,整合途經區域山水、民俗、音樂、繪畫、詩詞、書法等,傳遞酒文化、酒品牌等。
(4)貴州民族酒文化在審美功能上體現在其藝術性方面較明顯,可將貴州酒舞、酒歌、樂器演奏等的酒文化場景通過景觀表現手法如浮雕、雕塑、景墻、小品等形式予以表現。2.4 綠化景觀設計與其他自然文化的融合
貴州省除了有上述3個特有的人文地域文化區域以外,還有著其他夢幻的自然山水,如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遺產地,竹海、湖泊、森林等原始自然生態環境,以及神奇的梵凈山、黃果樹大瀑布、雷公山、烏江畫廊等。在這些自然區域的高速公路中,要將有特色的自然旅游元素融入到綠化景觀設計中。
如經過貴州西線喀斯特旅游區的貴黃高速和金清高速,為了凸顯“多彩貴黃、西部風情”的綠化主題,可選用觀花植物和色葉植物如櫻花、桃花、紫薇、欒樹、銀杏、白玉蘭、香花槐、雞爪槭、金葉女貞、紅花檵木等作為景觀綠化植物。
篇8
一、引言
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文化旅游作為當地旅游資源的重要領域,是旅游界的一大熱點,其發展非常迅速。廬陵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銅文化,涵蓋了現今吉安市十余縣(區)及周邊市區。吉安市是我國的革命老區之一,在傳承傳統廬陵文化的基礎上,外延了紅色文化這一新時代的廬陵文化。紅色資源,青山綠水,廬陵文化構成了吉安市紅綠古的特色旅游資源。
水體是旅游資源中非常重要的元素,開發水體旅游資源對地區旅游業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吉安市以贛江為中軸,河流眾多,各河上游植被茂密,山高水陡,水體資源充沛。由于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對水體的保護也越來越重要。因此,對吉安市水體旅游資源不但要進行正確評價與開發,還要保護,而引入文化元素,基于廬陵文化基礎上的吉安市水體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吉安市水體資源現狀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總體屬于山地丘陵區,地形地貌比較復雜,贛江兩岸是寬展似帶的沖積平原,構式以吉安、泰和為中心的江西最大的紅巖盆地――吉太盆地。贛江自萬安良口進入吉安市,由南向北流經轄區內6縣2區,于新干三湖鎮的劉家坊流出吉安市。過境河長289公里,占贛江總長的35.2%,區內以不同級別最終匯入贛江的流域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的大小支流共計735條。全市現有水庫1206座,蓄水量達19億立方米。地表水人均占有量約為4800立方米,畝均耕地占有量為3460立方米。地下水埋深3-5米,含水層厚8-15米,多年平均地下水總量為46億立方米,豐水年為56億立方米,平水年為45億立方米,枯水年為28億立方米。吉安市各湖泊和池塘星羅密布,較大的有萬安湖和武功湖等,由此構建了吉安市豐富的水體。
作為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大市,由于缺乏合理的開發利用,水利工程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管理不夠科學,使得環境成本增加,并且水災、旱災時有發生。控制性防洪工程有限,使上半年洪災泛濫,下半年旱災頻發。水資源開發高利用率低,農業灌溉粗放,城市用水浪費。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抵御災害能力差。此外,由于工業和城鎮發展較快,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處理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三、基于廬陵文化的吉安市水體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合理開發吉安市水體旅游資源,不但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而且有助于在開發的同時對水體資源進行保護。引入地方文化特色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思路,吉安市作為廬陵文化的傳承城市,在廬陵文化基礎上進行水體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更彰顯地方特色,且使得開發與保護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一)對沿贛江古代青銅文化和瓷器文化的開發與保護
吉安市青銅文化的發現主要以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銅器為源。近年來,隨著我國考古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商王朝中心區以外的地區,特別是長江流域,不斷有新的重要考古發現,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和瑞昌銅嶺商周古銅礦采煉遺址就是其中突出的實例,因此對中華文明的又一搖籃――長江流域的遠古文明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作為瓷器文化吉州窯民窯特色鮮明,她博采眾長,集南北各窯制瓷藝術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燒了定瓷、龍泉瓷、青花瓷,又將民間剪紙工藝成功運用于制瓷裝飾,形成了質樸、明快、生活氣息濃郁的裝飾風格,并且充分利用窯變技術,研制創燒了色彩繽紛、璀燦奪目的黑釉地木葉紋、虎斑紋、玳瑁斑、鷓鴣斑、鱔皮黃、油滴斑等黑釉窯變瓷和個性獨特的釉下白地彩繪,給人以自然、清新、亮麗的美感,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
吉安市廬陵文化生態園利用螺子山山體和滯洪區為建設用地,秉承“山水廬陵,生態吉安”的城市定位,通過“山、水、樹、鳥”等自然景觀,體現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景象。在園內,青銅文化和瓷器文化十分顯著地寓于其中,和山水相得益彰,十分醒目。寓文化于水體旅游資源中,吉安市廬陵文化生態園是個成功的范例,現為國家4A級景區。這對傳承吉安古代青銅文化和瓷器文化也十分有利,對沿贛銅墓和吉州窯的保護,也將有利于沿江旅游的開發和利用。
(二)對水體旅游資源中的書院文化的開發與保護
白鷺洲書院,位于吉安市城東贛江中白鷺洲上,宋淳v元年(1241)吉州太守江萬里創辦,為宋時江西三大書院之一。1987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切實加強對白鷺洲書院的保護利用,進一步發揮文物景觀效益,將保護、利用文物資源與改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使文化遺產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市政府確定以“白鷺洲古書院―近代學堂制―現代學校制”為主線,實施白鷺洲書院公園整體改造工程,擬將古書院與現中學教學區相對分隔;依托書院現存歷代建筑,根據書院志留存的古書院型制,于白鷺洲北側原有基址上恢復古書院原有型制和格局。
推進白鷺洲書院公園整體維修改造不僅有利于提升白鷺洲書院景點的整體品位和檔次,把白鷺洲打造成一個以書院文化為主體的,集辦學、游覽、文化、生態為一體的亦學亦游綠島,讓游客感受千年廬陵濃厚的書卷氣息。
(三)對水體旅游資源中的民俗和文人文化的開發與保護
陂(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A級風景區)位于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已有近千年歷史。全村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367棟,其中祠堂7座,書院5座,牌坊3座。村內28口水塘環繞,取二十八星宿之意,與村落構成具有特色的水體旅游點。其中總祠永慕堂,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翹角飛檐,鏤花斗拱,紅石檐柱,石柱四面皆鏤刻著嵌有“永慕”二字的20余副長聯,可以看作楹聯、書法、石刻、建筑藝術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博物館。共和國名將梁興初、梁必業、梁仁芥將軍,革命烈士梁一清,都是陂村人。
槎灘陂位于泰和縣禾市鎮槎灘村南水上游,集雨面積1070平方公里。后唐金陵監察御史周矩創建,至今尚在使用,有1050年的歷史,為江西省古代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人稱小都江堰。槎灘陂以木樁定位,用竹條編織竹籠裝石填壓成陂身,以橫江遏水,陂旁另開泄洪渠道,令其既蓄水又防洪,又于灘下七里許采石筑減水小陂分水灌溉,名曰碉石。槎灘陂壩長400多米,壩身高4米,壩頂寬近8米,壩腳寬約20米。建有滾水壩,溢流堰,竹筏道;分水魚嘴,進水閘,節制堰;有泄水閘,分水閘,跌水閘等38座,還建有倒虹吸管一柱、穿山隧洞一個,大、小渡槽250多座。南北干渠和東延干渠總長近40公里,灌溉泰和、吉安兩縣的禾市、螺溪、石山,永陽4個鄉鎮的稻田六百頃。
(四)對水體旅游資源中的紅色文化的開發與保護
井岡山是中國的革命搖籃,紅色文化是廬陵文化在當代的延伸。井岡山的流域面積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條,干支流總長222.3千米,市內主要河流有龍江、鄭溪、拿山河、行洲河、大旺水,屬贛江水系,有井岡沖、羅浮、靈坑、仙口、喬林5座水庫。水資源總量為11.58億立方米,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徑流量達9.3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均為3.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25億立方米。對井岡山的水體旅游資源進行保護,是井岡山旅游開發需要重視的課題之一。井岡山大學研究的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對井岡山的水資源保護進行研究,對各種紅色標語,墻體,革命先輩的遺物等的保護進行研究,極大地促進了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
四、結束語
篇9
以歷史文化為引領,實現教育功能與產業功能的雙豐收。以文化為核心的紅色歷史文化,是遵義的第一品牌文化。只有舞活這一龍頭,才能帶動遵義文化的全盤搞活。因此,要整合以會址為核心的文化資源,實施整體性、系統化的建設開發,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其凝聚力量、推動發展的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以遵義市紅色文化旅游集團公司為融資平臺,大力發展紅色文化產業。
同時,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吸引來的大量人氣,深度挖掘具有影響力的黔北地域歷史文化,延伸歷史文化產業發展鏈條,實現地域歷史文化與紅色文化的共同騰飛。
以酒文化為載體,推動酒文化產業和白酒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國酒文化是國酒茅臺的靈魂。因此,要保持茅臺酒旺盛的生命力、推進遵義白酒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最重要的是傳承和弘揚國酒文化。從這個意義講,我們應該加大投入力度,深入挖掘國酒文化,打造茅臺古鎮,呈現古老的酒窖、酒坊、酒禮、酒儀、酒俗,以每年一次的酒文化節為媒介,為酒博覽和酒交易搭建更寬廣的舞臺。由此,也帶來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以文化產業園區為引力,形成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遵義有區位優勢,遵義以廣播電視和報刊發行業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勢頭較好;目前已有一些文化要素正期待遵義有文化產業園區可進入。遵義應該順勢而為,以優厚的園區政策吸引文化企業進駐發展。園區主要規劃發展印刷及平面設計、動漫和影視制作、會展策劃等文化創意產業及相關產品交易等產業項目。與之相呼應,加快推進以廣播電視和報刊發行業為主的文化傳媒集團的建設發展。
篇10
【關鍵詞】紅色文化 動漫衍生品 開發策略
動漫衍生品是指將動漫中的原創角色形象,尤其是動漫明星角色,生產制造周邊、衍生品或提供相關服務的產業。動漫衍生品可以涉及到旅游、教育、食品、服裝等眾多行業,產品形態主要包括玩具、服飾、工藝品、主題公園、主題餐飲等。動漫衍生產品可開發的品種多、銷量大,成功營銷的利潤可謂一本萬利。例如,美國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動畫片《獅子王》,投資4500萬美元,但其動漫衍生品的收入到目前為止已經高達20億美元。因此,動漫衍生品是動漫產業鏈的重要環節,動漫衍生品的合理開發是動漫產業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
1 國內動漫衍生品市場現狀
近年來,隨著動漫行業的迅速發展,許多投資商都看準了“動漫項目”這塊大蛋糕。在動漫產業大環境之下,動漫產品銷售火爆。在被稱為“無煙工業”的動漫產業中,動漫衍生品市場占有重要份額。就目前國內動漫衍生品市場而言,基本上由美國、日本等動漫發達國家的的知名動漫企業的“洋品牌”所主導,而我國動漫產業的利潤大部分來自外商支付的加工費。造成這種現狀究其原因,國內存在著巨大的動漫銷售市場,但國內品牌不能吸引消費者,受眾大量消費“洋品牌”。
在中國動畫史上也不乏精品作品的出現,例如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大鬧天宮》、70年代末的《哪吒鬧?!罚瑖嗽趧撟髦?,只想著如何把動畫片做好做到位,并沒有考慮后期的衍生品的開發,沒有將產業鏈完整建立,或者說并沒有這樣動漫產業開發的意識。對動畫片來說,票房收入只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很重要的是衍生產品的開發。像《變形金剛》、《奧特曼》等都是動畫周邊產品開發很成功的例子。又如迪斯尼、夢工廠等成熟的動畫企業一般運用模式為:制作人制作動畫片,商銷售,影視播放,企業購買動畫產品形象并開發衍生產品,商家銷售產品。在我國,這一產業鏈呈“斷裂”狀,制片人在制作動畫片后除播放之外,由于各產業間缺乏配合,資金上也缺少投入,其他環節大多不能適時參與,從而造成動畫產業投資行為屢屢失敗。只有近年脫穎而出的“喜洋洋”略展頭角。
2 紅色文化動漫衍生品開發的可行性
2.1 “文化品牌”介入動漫產品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國外很多成功的動漫明星之所以吸引觀眾,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們都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征,動漫人通過這些動漫明星們傳達出想給孩子們說的話:要勇敢、懂禮貌、養成好習慣,要吃蔬菜等等這些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信息,真正意義上的做到寓教于樂。中國動畫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但后勁不足。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其中動漫的題材選擇上是不容忽視的。中華五千年文化瑰寶數不勝數,國內動畫在題材上不是優勢還是弱勢,值得國內動畫人深省。例如,樂府詩詞《花木蘭》存世已久,沒在中國開花結果,被迪斯尼搬上銀屏,演繹了一個是中國非中國的《花木蘭》,令國人尷尬。縱觀近年國內的動漫作品,盲目效仿美、日、韓動慢的舉不勝舉,加之來自資金投入、創作團隊、創作時間等多方面客觀因素的限制,造成國內近年來的原創作品在題材空洞、精品顯少。如何改變國內動畫的現狀,筆者以為,以文化引領、品牌文化注入動漫創作之中勢在必行。
2.2 紅色文化動漫衍生品開發的多方面積極意義
當我們抱怨我們的孩子們怎么只知道“米老鼠”、“奧特曼”,卻不知“小兵張嘎”、“王二小”是誰的時候。試問除了印在書本上白紙黑字的文字,又有多少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達給他們這些紅色文化信息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呢?“紅色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特殊類型,是我們國家極其重要的文化資源,是我們中華民族和我們國家的文化寶藏。它在傳承與傳播、碰撞和融合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它在發展中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響力。“紅色文化”是對我國公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是愛國主義的文化。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重視國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紅色文化”教育的普及。
3 紅色文化動漫衍生品開發策略
動漫衍生品大概包括文具、玩具、游藝機、服裝、食品等衍生品。這些產品也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如能有效的將紅色文化注入其中, 可使青少年從小對紅色文化目染耳濡。
3.1 成功動漫形象是紅色動漫衍生品開發的前提
在動畫片中,最能吸引觀眾的就是那些風格獨特、個性突出、表情生動的動畫角色。這些動畫角色不管是動物、人物、還是富有人性的任何物體,只要是成功的造型就好似一個精靈,一個被動畫家們賦予生命、賦予情感的有思想的精靈。當它跳入你眼簾之時,它自身的強烈的感染力讓你無法拒絕它的存在,隨它憂而憂,隨它樂而樂。正因為如此,引發了商家對動畫角色造型進行商業性的產業開發,這些衍生產品逐漸成為動畫產業堅強的盈利后盾。動漫衍生品終究依托于動漫內容,沒有成功的動漫品牌形象和優質的內容作品,衍生品可以說是無從做起。在一部成功的動畫片中必定有好的造型才能充分傳達出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也正是這個造型才是后期衍生品開發的根源。
3.2 動漫內容的傳播推廣是開發動漫衍生品的關鍵
在日本動畫史上,有個通用的商業運營模式,先將選題以漫畫的形式公開發行,看市場的反應,如果這個漫畫成為暢銷的漫畫本,再聯系投資商,創作動畫,推向市場。也可以說在日本,有些漫畫是動畫影片的先期的“廣告”。再看動漫衍生品,眾所周知,動漫衍生品都來源于影片本身,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動畫影片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該形象能否進入衍生品的開發運營中。甚至有種偏頗的說法:動畫說白了就是為衍生品所做的商業廣告。雖然這種說法有點過激,但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應動漫內容的傳播對于動漫衍生品的意義。就像在日本,漫畫是動畫的試金石,動畫實際上也是動漫衍生品的試金石。
3.3 版權和商品保護是開發紅色文化動漫衍生品重要保障
動漫衍生品屬于商品范疇,由于和經濟直接掛鉤,也往往成為侵權盜版的重災區。為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動漫企業一般都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綜合運用各種法律手段,對動漫衍生產品進行版權、外觀設計專利和商標等綜合性注冊和登記保護。但由于衍生品涉及的門類眾多,動漫企業為開發衍生品需要注冊的商品門類特別多,所需要花費的商標查詢和注冊費也是不小的開銷。加之注冊程序繁瑣,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至少兩年多。這些都給動漫企業帶來不少的麻煩。同時也給侵權市場帶來很多的便利。動漫企業自行開發玩具產品成本比較高,盜版玩具只需要支付模具費與生產成本就可以實現商品生產。盜版者基本上把目光集中在市場最暢銷的產品之上,并以低廉的價格打亂市場正常的秩序。這些都令動漫企業痛心。動漫人呼吁政府執法部門應對此現狀嚴厲打擊,不僅保障國有品牌的利益,對洋品牌的侵權也應保護。只有徹底鏟除盜版侵權市場,才有可能使得國內動漫衍生品市場有個良好的運營空間。
結語
“紅色文化”的積極意義在于使我們的人民、軍隊、民族乃至國家形成充實、健康的心理狀態和進取向上的道德取向。紅色文化的教育對于青少年、兒童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動漫產業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同樣動漫衍生品可以做的外延也很多。該課題的探討初衷在于真正將紅色文化溶于動漫衍生品中,其表現形式不僅僅只在玩具中涉入,也不僅僅在文具、服裝、食品的包裝中體現,完全可以向主題公園、主題幼兒園延伸。創造一個紅色文化的空間,讓孩子們在嬉戲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動漫衍生品的開發意在將動漫衍生品的開發增加一個主題文化,并且這個主題文化可以有效的增強受眾的愛國主義情懷,與此同時創造一定的經濟利潤。該研究對于弘揚全社會的正義與正氣,弘揚創新與奮斗精神,促進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