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的盈利方式范文

時間:2024-01-04 17:53: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險的盈利方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保險的盈利方式

篇1

【關鍵詞】 錯報風險; 工作壓力; 復核方式

在審計實務中,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需要消耗會計師事務所大量的審計資源。就審計時間這種審計資源來說,審計經理50%以上的審計時間資源和全部審計人員30%以上的審計時間資源都要分配給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程序(Bamber and Bylinski,1987;Asare and McDaniel,1996)。此外,安然事件后審計監管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審計人員所面臨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而電子溝通方式和電子工作底稿的出現緩解了審計人員在分配審計資源方面面臨的巨大壓力。電子工作底稿和使用電子郵件等電子方式傳輸工作底稿的復核資料能夠節約審計人員的時間資源,尤其是在審計人員與被審單位的地理位置相隔較遠時。然而,工作底稿現場復核的方法由于可以體現審計復核成員之間的互動,加強參與者之間溝通的有效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審計工作底稿的質量。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IFA)也比較推崇工作底稿復核方式的多樣化,并建議審計人員應當在審計計劃程序中明確考慮對審計工作底稿復核方式的選擇。一些研究文獻也表明,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方式也很重要,復核的有效性、審計判斷的質量和支持性工作底稿的作用,均受到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方式的影響(Brazel et al.,2004)。

一、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方式

(一)可選擇的審計工作底稿復核方式

在進行財務報表審計時,審計人員編制審計工作底稿,用來記錄他們所實施的審計程序、所采用的審計方法以及所得出的審計結論等,但這些工作底稿都需要高級審計師的進一步復核。對工作底稿的進一步復核能夠確保所實施的審計程序的充分性和所得出結論的適當性。然而,由于審計復核程序占用了注冊會計師大量的審計資源,因此,會計師事務所都力圖來簡化這一程序。最近幾年的技術進步(如電子工作底稿和電子溝通方式的出現)已經向審計復核人員提供了更多的審計復核方式的選擇空間。隨著審計復核人員逐漸轉向電子工作底稿和電子郵件,電子復核方式已經變成了審計復核人員所主要依賴的復核手段。這種電子復核方式主要包括審計復核人員在線審查工作底稿,與工作底稿編制者采用電子溝通方式來交接、討論和解決問題。

同時,其他的復核方式已經演變為主要依靠面對面溝通方式來進行復核,比如面談復核(review-by-interview)與實時復核(real-time review)。面談復核是指審計復核人員就審計人員所實施的審計程序、所搜集的審計證據和得出的審計結論而向工作底稿的編制者進行提問。實時復核是一種與面談復核類似的審計復核方式,主要指審計復核人員與工作底稿編制者之間更加頻繁的溝通和交流,也包括在工作底稿編制者實施審計程序之前所進行的討論。IFA已經認識到對審計復核方式選擇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底稿的復核中對復核方式的選擇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審計計劃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電子溝通與面對面溝通的優勢

電子溝通方式與面對面溝通方式各具不同的優勢。面對面溝通允許相關參與方之間的同步交流,同時也能展示溝通中的一些非語言的表達和類語言的表達,比如面部表情、肢體語言、感覺、情緒和口吃的表達,以及猶豫的反映(Brazel et al.,2004)。這些通過類語言和非語言傳達出來的信息有助于參與者之間更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人類的大腦生來就會對這些要素有自然的表達,因此,面對面溝通是溝通者之間更加自然的溝通媒介。而對于電子溝通方式來說,由于受到時間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比較分散的個人之間的溝通更加便利(如不用專門安排溝通者之間見面的時間和地點),實施成本也比較?。p少了見面溝通的時間成本和貨幣成本)。同樣,在一個審計環境中,電子復核方式在審計復核中具有兩種優勢:一是它允許同時進行多項工作的復核;二是它降低了花費在行程上的時間。

雖然電子溝通方式所具有的優勢使得電子溝通(電子復核)變得相當普遍,但是它是否會帶來與面對面溝通方式具有相似質量的決策,仍然存在疑問。最近的一些研究均表明,當審計人員預期到復核人員會對他們的工作采用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復核時,他們會編制更加有效的工作底稿,作出更高質量的審計判斷。Brazel et al.(2004)比較了審計人員對審計復核方式有不同的預期時,審計師們是否會有不同的專業判斷。他們發現,當審計人員預期到復核人員會對他們的工作采用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復核時,他們較小可能受到以前年度審計判斷①的影響,并且作出更高質量的審計判斷。他們將這種結果解釋為兩種不同的審計復核方式使審計人員感知到了不同的需求,與電子復核方式相比,面對面的復核方式使得審計人員感知到了更大的需求(如感覺責任更大),因此就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工作底稿也會更加有效。Payne(2004)也發現,相對于預期到書面復核的審計人員,那些預期到面對面復核的審計人員會投入更大的努力,因此帶來了復雜任務業績的改善。Agoglia et al.(2006)發現,當預期到面對面的復核方式時,審計人員會作出更高質量的審計判斷。

二、錯報風險對審計工作底稿復核方式的影響

在使用不同的工作底稿復核方式時,復核人員會形成對這些不同復核方式的認知,這種認知會影響他們實施工作底稿復核的決策。有文獻表明,人們對溝通方式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他們所感知的某種溝通方式與其他溝通方式相比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Webster and Trevino,1995)。審計風險是影響審計師判斷的一個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審計風險水平下,審計復核人員在實施工作底稿復核時會權衡電子溝通方式和面對面溝通方式的優缺點。

背景和社會因素(如溝通者之間的物理距離、溝通中人際風險的程度、對他人的責任等)也會影響溝通方式的選擇(Webster and Trevino,1995),因為溝通媒介有不同的社會表征水平(同步性程度和語言/類語言暗示),對媒介的選擇可能部分地取決于手中某項具體任務的背景或者社會因素,這樣的因素使我們不得不考慮所討論的問題的風險性。例如,當一個任務具有較高的風險時,那么具有更多社會表征的溝通媒介(如面對面溝通)明顯會受到追捧,而具有較少社會表征的溝通媒介則可能會導致對信息的錯誤解讀,因此在較高風險的環境下通常是不受歡迎的。

實際上,審計師對審計風險的評估會對審計師的行為有重要影響。已有的研究表明,當面臨較高的審計風險時,審計師通常會通過增加審計投入,他們預期通過審計投入的增加來對審計的效果產生影響。

已有的研究還表明,審計師通常會對高風險作出反應,通過增加審計投入,他們預期這種努力的再匯集會對審計的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Davidson and Gist,1996)。而專業文獻普遍認為,審計復核人員應當根據每個審計領域/賬戶的風險來分配審計資源,當審計資源的投入從低風險領域轉移到高風險領域時,效率/效果的權衡就會在不同的賬戶之間得以調整(Sprinkle and Tubbs,1998)。當然,在不同的審計風險水平下,審計復核人員會在不同的審計程序之間轉移他們對審計資源的投入,如做好書面審計復核記錄,實施進一步的審計程序或者對審計證據進行再次評價,對客戶進行實地觀察,并最終決定審計工作底稿編制者所搜集的審計證據的有效性(Sprinkle and Tubbs,1998)。再者,最近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審計工作底稿編制者和審計復核人員來說,改變復核方式代表著審計方向的重點轉移,因為相對于電子復核方式,面對面的審計復核表明審計人員對相關的當前年度的證據進行了更大的審計投入,明顯會使審計復核人員作出更高質量的判斷。因此,當錯報風險比較高時,復核人員當然會更可能選擇實施面對面的復核方式。

三、工作壓力對審計工作底稿復核方式的影響

除了錯報風險之外,審計人員工作壓力的強度也是影響審計復核人員對溝通媒介選擇的重要的環境因素??紤]到電子復核方式具有較高的效率,那么在面臨較大的工作壓力時,復核人員更可能選擇實施電子化的復核方式。

人們對審計師職業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審計師的工作壓力,增加的工作壓力相應地也會對審計決策制定有重要影響。我國深圳證券交易所2006年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第六十三條規定,注冊會計師在對公司進行年度審計時,應參照有關主管部門的規定,就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情況出具評價意見。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監管要求提高之后,許多大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師工作壓力大大增加,因而導致審計師的流失和轉行,這種情況對那些留下來的審計師又造成了更大的工作壓力,即使是那些具有豐富審計經驗的審計師也不例外。這些增加了的工作壓力會對審計師在實施審計工作時產生影響。一些審計文獻研究認為審計人員較高的工作壓力/負擔會造成較低的審計質量。這些都表明,審計行業忙季的強烈需求會降低審計人員審計業績的質量。因此,研究者們對工作壓力給審計質量造成的影響也表現出了更多的關注。

由于溝通的同步性和方便程度會隨著溝通媒介而變化,因此審計復核人員可能會偏好某一種審計復核方式,這取決于他們所面臨的工作壓力。比如說,使用電子郵件的溝通方式通常會提高效率,因為在等待對方給自己回復電子郵件的過程中,復核人員還能夠進行其他的工作。當具有較高的工作壓力和競爭性的客戶需求時,審計復核人員可能會偏好電子溝通方式,因為電子溝通可以盡快地完成談判,甚至還允許他們在等候對方的回復時有機會進行其他的任務/談判。此外,電子溝通方式使得復核人員不需要實地到達客戶與之溝通,節約了審計時間資源,是一種有效的審計復核溝通方式。總之,當承擔大量需要投入精力的繁重的工作任務/項目時,為了減輕工作壓力,審計復核人員很可能會選擇一種更加方便的復核方法,從而增加了對電子復核方式的偏好。

總之,審計技術環境的變化增加了審計復核人員與他們的審計團隊的溝通方式。審計人員對電子工作底稿的依賴,以及對電子溝通方式的使用,都潛在地影響了審計師們的判斷。由于審計復核人員通常對如何實施復核有很大的認識上的偏差,因此復核方式的選擇被適當地認為是一種可控制的審計投入。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復核方式給審計人員帶來了不同的環境壓力,導致了性質完全不同的工作底稿和審計判斷(Brazel et al.,2004)。因此,復核者對復核方式的選擇可能會影響審計工作小組的審計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從理論上分析了錯報風險和工作壓力這兩大因素對復核方式選擇的影響,推動了我們對影響審計復核方式選擇的因素的理解,這對實施審計復核的審計人員、有關的企業、監管者與政策制定者等都有一定啟示。我們只分析了兩個可能影響復核方式選擇的因素,未來的研究也可能會調查其他影響復核選擇的因素,以及對復核行為和工作底稿質量的影響,這類研究也會進一步深化我們對影響復核方式選擇因素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Agoglia,C. P.,R. C. Hatfield,and J. F. Brazel. The effects of audit review format on review team judgments. Working Paper,Drexel University.2006.

[2] Asare,S. K.,and L. McDaniel. The effect of familiarity with the preparer and task complexit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t review proces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 71(4):139-159.

[3] Bamber,E. M.,and J. H. Bylinski. The effects of the planning memorandum,time pressure and individual auditor characteristics on audit managers’review time judgmen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87,3(Fall):501-513.

[4] Brazel,J. F.,C. P. Agoglia,and R. C. Hatfield. Electronic versus face-to-face review:th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forms of review on auditors’performa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4):949-966.

[5] Davidson,R.,and W. Gist.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fun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audit planning and total audit effor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6(Spring):111-124.

[6] Payne,E. A. An examination of audit workpaper review methods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reviewee performance. Working paper,Xavier University.2004.

篇2

近年來,我國保險業迅猛發展,保費收入規模逐年擴大,從2002年的3048億元到2008年的9784億元,保險總資產從2002年的6494億元到2008年的3.3萬億元,保險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但是在保險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出現諸多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其中保險公司的盈利狀況并不令人滿意,尤其是在2008年,諸多財險公司遭受了雙重打擊:承保虧損和投資虧損。而伴隨著新的償付能力規定的出臺更使一些財險公司的經營和生存壓力陡增。

面對上述狀況。多數公司將注資一虧損一再注資作為公司的生存模式,股東資本強的公司可以通過注資來繼續經營,而對于一些中小財險公司,或者虧損程度較重的公司則難以繼續下去。顯然,這種單純注資,增加資本金,提高償付能力來保持持續經營而不追求業務盈利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是不合適的,長此以往,不僅不能擺脫經營困境,還會將公司推向更深的陷阱。

對于當下的財險公司而言,注資是治標不治本,關鍵是尋找并確定公司的贏利點,形成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市場經濟下,不同類型或不同特征的財險公司應該選擇不同的盈利模式,在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也要選擇相應的盈利模式。目前財險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有:

以資本運作為主的盈利模式,主要適用于保費規模比較大的財險公司。伴隨著保險公司進入一個穩定時期,保險資金和資產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保險公司除了獲取承保利潤外,利用股權投資、兼并收購、財務投資等方式也為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但是對于中小保險公司而言,顯然不宜采用這種方式,因為稍有不慎則將使公司資金緊張,或陷入巨大的成本包袱中。

通過擴大現金流來盈利是當前各財險公司主要的盈利方式。其實質是將在承保業務上獲取的現金流,作為保險投資資金,主要投入到證券市場上獲取投資利潤。如果承保業務盈利,則公司的利潤是承保利潤加投資利潤,如承保業務是虧損的,則用投資利潤來彌補,多余的利潤就是公司的經營利潤。因此,出現了在車險市場,即使綜合成本率已達到100%以上,屬虧損業務,保險公司依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收取保險費這樣的怪事。2008年保險投資虧損引發的總業績的虧損就是一個沉重的教訓,因為期望用較高的投資收益來彌補承保虧損實現盈利并不一定能實現。過去我們強調保險業要有承保和投資兩個輪子,主要是希望政府和法律容許拓寬投資渠道,保證兩個輪子的平衡,但現在卻又忽視承保輪子,單注重投資輪子,這顯然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靠專業化經營來降低銷售和生產成本的盈利模式是中小財險公司可選擇的盈利模式。專業化經營是指集中公司主要資源和能力用于所擅長的核心業務,通過專注于某一點帶動公司的成長。這種盈利方式更有助于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建立穩固的競爭優勢,并且減少因為由于規模鋪大而導致的銷售成本和機構成本的增加,從而有效的降低銷售成本和生產成本,因而它所帶來的增長與盈利也會更加健康、更加穩定、更加長久。但是,因為該模式可能影響公司的發展速度而被眾多公司所放棄,

優化產品結構,進行價值鏈管理也是財險公司應選擇的盈利方式之一。當前國內主要財險公司以車險為主,而盈利空間大的企財險、家財險等業務發展緩慢,積極發展非車險業務,將有助于改善財險公司的承保盈利能力。保險公司價值鏈就是從展業、營銷、承保、理賠、人力資源等,直到價值實現等一系列價值增值活動和相應的流程。價值鏈管理的意義就是優化核心業務流程,降低保險公司組織和經營成本,提升保險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這種模式雖然要求較高,但卻能保證公司持續健康發展。

篇3

和保費持續增加的壽險不同,財險企業在今年三季度遭遇“滑鐵盧”?!锻顿Y者報》記者梳理57家非上市財險企業公告顯示,超過半數險企凈利潤環比下降,甚至由盈利轉為虧損。

與此同時,償付能力報告也披露了今年二季度保監會的風險綜合評級,其中29家財險公司被評定為A類,49家財險公司被評定為B類,僅國泰財產1家被評定為C類,沒有公司被評為D類。

30家財險凈利潤下降

財險公司三季度的業績仿佛隨著季節轉換到了“寒冬”,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財險業務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6371億元,同比增長7.78%,增幅同比下降2.88個百分點。凈利方面更不樂觀,財險公司預計利潤總額482億元,同比減少200億元,下降29.35%。

記者梳理57家非上市財險企業數據顯示,有21家三季度業績為虧損,30家凈利潤較二季度出現下滑。其中,華泰財險下滑明顯,二季度末凈利潤為1.96億元,而三季度末僅為0.57億元,同比下滑70%。

值得注意的是,安華農業、陽光農業、渤海財產、國元農業、眾誠保險、富德財產、中航安盟等7家公司由二季度的盈利轉為三季度虧損。

由盈轉虧的這幾家險企集中在農業領域,今年農業財險公司三季度虧損嚴重較多的原因在于天氣因素,安信農業方面表示,一方面是受臺風等大災影響,另一方面是農險應收財政清算滯后。而渤海財產虧損的原因則是,天津“8?12”特大火災爆炸事故支付巨額賠款。

財險發展承壓,對于當前財險的現狀與困境,華泰財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叢雪松曾這樣描述:一是車險一險獨大,非車險發展空間巨大。從行業綜合成本率來看,車險在盈虧之間波動,非車險盈利。二是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及推動經濟轉型過程中,傳統商業險增長乏力,同時無法滿足新型風險的保障需求。三是行業經營管理效率低。四是個人、家庭及中小微企業保險覆蓋率低且服務能力不理想。

投資收益拖累業績

對于財險公司業績下滑的原因,慧擇網副總經理蔣力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首先是整體保費規模增長緩慢。產險保費收入主要來源為車險和其他財產險,在城市限牌限號等措施下,汽車保有量難有較大提升,商車費改的背景下,車險業務競爭加劇;宏觀經濟仍未出現明顯向好勢頭下,非車險業務中的企財險、工程險、貨運險等企業需求降低導致保費增長乏力。

“其次,投資收益下降成為凈利潤下滑明顯的最重要因素?!笔Y力介紹,財險企業不像壽險公司投資方式多樣靈活,較多財險公司三季度凈利凈利潤下滑的原因,在于投資收益的大幅下滑。

保監會披露的數據也印證了上述觀點。在保險全行業資金運用收益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行業實現資金運用收益4828億元,同比減少1139.74億元,下降19.10%。資金運用收益率3.95%,同比下降1.97個百分點。

根據安誠財產披露的公告顯示,公司對投資年化收益率的預算值為8.91%,預警值則為預算值的-2%,事實上,該公司今年二三季度的投資收益值分別為2.69%、3.7%。遠遠低于預期。安誠財產方面表示,受利率下行疊加股市低迷影響,保險行業投資收益均同比下滑明顯,收益率與行業數據相當。

安誠財產方面還表示,公司權益投資虧損額相比二季度降低了735萬元,虧損率降低了0.43%,前期虧損收窄, 但虧損率仍超出正常值。

流動性風險不容忽視

和償付能力息息相關的凈現金流也在各家的披露范圍之內,從數據上來看,多數財險公司凈現金流為正,流動性風險可控,但個別公司出現凈現金流為負數,流動性風險承壓。

以長江財險為例,因股東方的應收保費導致保費大比例分出,出現凈現金流為負。對此,公司表示將加大對股東業務營收保費的催收工作,“而公司現金及流動性管理工具占總資產的比例為7.85%,流行性充裕,加上其他可隨時變現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可隨時應對債務支出,現金流風險可控?!?/p>

同時披露的產險公司評級中,29家產險公司被評定為A類,49家產險公司被評定為B類,僅國泰財產1家被評定為C類。國泰財產公告顯示,公司已經于7月25日完成增資,償付能力充足率上升。

“未來若發生流動性風險事件,公司將采取包括在規定的限額內增加短期正回購,贖回流動性相對較強的投資組合類基金或保險資管產品,并根據流動性風險程度調整短期內的資產配置計劃,減少低流動性資產的配置比例等舉措?!眹┴敭a方面表示。

財險企業風險意識不斷增強和嚴格監管不無關系。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三季度,包括華泰財險、安信農業、渤海財產、長安責任、長江財產5家公司被監管部門出具了監管函。

篇4

公告顯示,當前部分網絡互助平臺以“互助共濟”的名義,公開承諾責任保障,公開宣稱足額賠付和提取準備金等行為涉嫌向社會公眾“承諾賠償給付責任”。保監會還提示,網絡互助平臺存在嚴重誤導消費者、消費者權益無法保障及容易誘發金融風險等問題。

下階段,保監會將對非法平臺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另外,還規定了定位于公益慈善組織的互助平臺,應明確告知捐助人“捐助是單向的贈予行為,不能預期獲得確定的風險保障回報”。

此次保監會的發文中還特別點名了水滴互助,記者注意到,水滴互助目前已在官網上列出了“會員不能預期獲得確定的保障回報”字樣,整改已經開始。

實際上,此次保監會的發文涉及到了互助保障的諸多問題,目前平臺是否已經整改?金融風險如何得到控制?資本流入趨勢是否會有所變化?針對上述問題,《投資者報》記者采訪了夸克聯盟等多家互助保障平臺,并得到部分相關回復。

防范風險是重要問題

據媒體統計,目前互助保障平臺融資總規模已達2億元,平臺數量超過100家,而涉及的人群更是超過了1000萬元,此次保監會對于行業規范、定位的發文,可謂是“合時宜”。

事實上,這并非保監會首次對互助保障平臺進行監管。早在去年10月份,保監會就發文明確表示“互助計劃”不具備相互保險資質,部分經營主體的業務模式存在不可持續性。2016年5月份,保監會對上述屬性進行了重申,再次表明互助計劃非保險產品。

不過相較于此前兩次監管,此次保監會更突出了互助保障平臺的風險性及誤導性?!皟H需9元錢,最高可獲得30萬元賠付”、 “出一碗牛肉粉的錢,得到40萬元疾病保障”,類似的廣告詞此前曾被多家互助保障平臺置于官網的是最顯眼位置,并在各大媒體網站大肆宣傳,這樣的廣告詞以門檻低、賠付高吸引客戶。而如今,這樣賠付承諾受到監管的嚴重警告。

此外,保監會在發文中還提到了互助保障平臺風控措施不完善,容易誘發金融風險的問題。該問題核心就在于平臺如何對會員上繳的費用進行管理及如何防范賠付中出現的道德風險問題等。

目前,各網絡互助保障平臺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所不同,17互助、同心互助等主要將會員繳納的費用托管給商業銀行,由銀行定期出具監管報告并公示賬戶情況。而水滴互助等則與公募基金合作,將資金托管給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由雙方共同管理。

賠付方面,大部分依托第三方公估機構的審核及評估,抗癌公社還規定了申請受助的社員需提前繳納3000元保證金,如情況屬實,則保證金全部返還,如情況虛假,則沒收保證金,這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欺詐行為的發生。

雖然從目前來看,并沒有什么平臺暴露過較大的金融風險,但隨著會員的增加及資管規模的擴大,一些規模性風險可能性增大,而平臺管理能力有限,則會加大這種可能性的爆發。

何時盈利無時間表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保監會還對互助保障平臺的公益性、慈善性進行了強調,這是否說明平臺在盈利方面將更加困難呢?17互助CEO高競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商業機構也可以具備慈善屬性?!叭绻幸粋€組織真的是在幫助社會解決困難的話,那么它的盈利狀況一定是非常好的。解決困難與獲取利益并不矛盾,關鍵是要找到合適的方式?!?/p>

不過據《投資者報》記者了解,目前幾乎沒有互助保障平臺宣稱自己已實現盈利,大部分運營費用仍來源于股東輸血或外界融資,公司方面“自身造血”能力嚴重不足,這也使得公眾對于互助保障平臺持續經營性產生質疑??拱┕缟玳L馬丁曾表示,近幾年來公司的運營費用主要來源于個人資金、風險投資及創業創新大獎的獎金,公司目前也在研究如何具備自我造血功能,希望2017年能實現營收平衡。

高競認為,目前互助保障的理念在中國還比較新,整個行業還處于宣傳、引導及培養用戶認知上?!安粦摽焖賹崿F盈利”。而對于盈利的具體時間表,高競也坦承“現在設立時間表還為時尚早”。

至于盈利的方式,業界也有不同的觀點??淇寺撁朔矫鎸Α锻顿Y者報》記者表示,當會員的規模足夠龐大,也就有了成為“客戶”的可能,我們希望能通過幫助一部分高端用戶提供增值服務,來進行服務變現??拱┕绶矫嬉灿蓄愃频挠^點,他們認為互助平臺本身應堅持公益屬性,不過可以通過健康領域、金融領域等方面,提供增值服務以實現盈利。

此外,眾托幫也表示,公司的盈利并不來源于平臺本身,而是為會員提供更多健康醫療服務來實現,成立于2016年年初的眾托幫目前會員數已達330萬人。

行業投資或降溫

目前,網絡互助保障行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保監會選擇此時發文,對行業進行規范,大部分從業者都認為這對行業是一個利好,此前“摸著石頭過河”、如履薄冰的互助保障平臺在監管發出之后至少了解了“監管紅線在哪”的問題,從而在宣傳及產品設計上進行自我規范。

篇5

關鍵詞:會展產業鏈;盈利模式;基地展覽機構

中圖分類號:F710 文

會展業具有1:9的經濟關聯帶動效應。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把展覽業作為商品流通、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發展旅游、拉動經濟綜合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加劇,會展產業鏈既有傳統盈利模式受到沖擊,并出現一些全新的盈利節點。

一、企業盈利模式及會展盈利模式

企業盈利模式即企業通過怎樣的模式和渠道來賺錢。企業盈利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主式盈利,通過開發產品,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實現盈利;一種是外延式盈利,通過資產重組、兼并、收購等實現盈利。

會展盈利模式即會展企業在自身及上下游價值鏈中建立的賺錢渠道和模式。會展企業的運營包括展館自身與展覽項目的運營,本文主要論及以自有場館為經營基地的會展企業(也稱基地展覽機構),不限定于以運營具體會展項目為主的展覽項目公司。

二、會展產業鏈解構及盈利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會展經濟是集商貿、交通、運輸、賓館、餐飲、購物、旅游、信息等為一體的經濟消費鏈。從會展業務流程來看,會展產業鏈主要包括:會展策劃與會展組織、場館規劃與建設、營銷與廣告宣傳、工程(布展)及電信服務、運輸報關服務、金融保險服務、知識產權保護服務、交通住宿與餐飲旅游娛樂休閑服務、人才培訓、會展管理與評估等。

會展產業鏈的絕大多數收入目前集中在展覽項目自身。自有展館的展覽機構(也稱基地展覽機構),如承辦廣交會的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展覽出租展位、展覽服務、廣告媒體經營收入等是傳統盈利點。去年以來,每年兩屆廣交會直接和間接效應之和超過300億,占廣州市全年GDP近4%。承辦方的消費支出帶動舉辦地廣州的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批發與零售貿易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業、信息傳播服務業、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租賃業等部門。

會展經濟兼具商業性和公益性。在辦展獲取商業利潤的同時,會展具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公益屬性。如政治宣傳類會展、司法展覽、文體類會展、科教類會展等都有其社會效應。隨著電子商務等新媒介試水虛擬展會對實體展會造成沖擊,會展企業的傳統盈利模式受到影響,有必要重新分析全產業鏈盈利節點,拓展有成長前景的新利潤增長點;對現有盈利模式,也要進行更新,拓展其盈利潛能。

三、會展產業鏈盈利模式及利潤增長點分析

1.場館建設及物業增值盈利模式

場館本身是會展經濟的基礎。從場館建設角度出發,會展經濟最重要的盈利模式是通過周邊土地的升值實現投資回報。涉及場館的建設和經營,通常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政府統一建設和經營。發達國家如德國等就是由各級政府投資興建展館,并以綜合效益提高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或者以政府投資為主,引入戰略投資人,管理方是會展公司的董事局,而所在城市的市長可能出任董事局主席。政府投資有利于實現公益性和商業性的結合。第二種模式類似香港模式,即以土地換展館。政府劃撥土地,由相關公司建設展館,并可配套建設酒店、公寓、寫字樓,展館所有權歸屬政府,但政府不收使用費,展館依靠自身運營實現良性循環。

展覽場館通過展覽的舉辦可為當地帶來高強度的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加劇相關服務業集中,帶動周邊地區配套設施的完善,從而帶旺物業增值和盈利。如廣州市在投資興建國際會展中心時,不僅直接投資場館建設,還投資改善場館周邊道路、綠化、停車等市政配套設施,鋪設順暢的路面和地下軌道交通網絡,使展覽場館周邊地價大幅升值。

2.場館租賃盈利模式

場館租賃盈利模式是展覽場館所有者通過合同形式將經營場地出租,并從中收取一定租金的盈利方式。所有權與經營權在一定程度上分離,承租人按合同規定交付租金和維護資產外,享有較大的經營自,能夠不受行政干預地安排和組織場館的人、財、物。目前,場館租賃是自有展館的基地展覽機構主要利潤來源之一。

3.產業鏈增值服務盈利模式

展覽機構通過向上下游客戶即展會組織者和參展商、采購商等提供增值服務獲取盈利,通過整合社會化服務資源,積極開發引進與展覽、展館配套的服務項目,包括工程搭建、展具租賃、廣告制作、餐飲住宿、商務禮儀、旅游票務等,提供增值服務。這樣能有效實現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化,也可在拓展利潤渠道的同時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形成核心競爭力。

4.自辦展覽盈利模式

展覽機構自辦展覽集場館優勢、服務優勢、本土產業優勢為一體,可有效拓寬盈利渠道。目前,國際基地型展覽巨頭,自辦展均占絕對份額,如科隆展覽公司展館95%是自辦展,法蘭克福展覽公司展館自辦展占70%;從經營收入來看,漢堡展覽公司70%來自自辦展、15%來自客展、另有15%來自會議;意大利米蘭展覽公司自辦展和客展各占50%。拓展自辦展盈利模式,基地展覽機構可利用自身資金和資源優勢,以兼并、收購、合作等模式在外地或國外舉辦自辦展、合辦展;對于成熟的自主品牌大展,可通過服務、展期、展館位置優先傾斜等措施,扶持其發展成為超大型的世界級品牌展;對于產業布局上有后發優勢的題材、高新技術、創新型題材,要搶占展覽題材,創辦新展,并實行場租優惠等扶持策略[1]。

5.展會電子商務盈利模式

展會網站定位于為會展所有活動與企業提供各種營銷服務。展會電子商務拓展展會宣傳、招商、招展渠道,實現實體展會和網絡展會的有效互動;優化展會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能延伸展會服務和功能,提供高附加值的捆綁式、一站式服務,有效鎖定目標客戶。展會電子商務業務如能運作上市,將是會展企業的重要新利潤來源。

網上展會業務的運營重點在網上展會、網絡廣告、網絡信息增值服務、數據庫營銷等方面,除與傳統B2B網站類似的贏利方式即廣告和收費會員收入外,展會網站還可銷售會展的附屬產品,如展商名錄、會展雜志、會展刊物等。展會網站要實現盈利,要針對主辦機構、會展服務商、參展商等不同用戶進行個性化開發和維護,確保網站界面友好、導航準確、網速流暢、搜索到位。同時,加強展覽項目相關資源整合,使網站成為資訊和貿易撮合平臺,并提供各種會展定位、市場調研、品牌推廣、渠道與客戶資源共享等服務。

6.展覽會議論壇模式

展會集聚大量人流、信息流,是商家獲取信息、進行市場營銷的重要場所。展覽性會議功能的影響力可彰顯展覽本身的輻射力。如“廣交會區域經濟影響研究項目”調查顯示,每屆廣交會參展商在廣州舉辦會議、產品推介會等相關活動的費用總計為1.88億元,兩屆合計約3.8億元,市場容量非常誘人。開拓“展會論壇”及系列會議的主、承辦業務將帶來豐厚利潤[2]。

7.展覽場館和展覽公司的資本運作盈利模式

資本營運的目的就是通過優化資本結構或者壯大資本實力來增強競爭力及盈利能力。

展覽場館具有投入大、周期長、風險大的特點,僅僅靠國家撥款和企業自身積累,不符合收益與風險對等原則,展覽場館可利用資本市場,通過直接投資、發行股票、發行債券、銀行借款和租賃等方式,實現展館資本的保值、增值,增強展館的盈利能力。此外,目前展覽公司利用自有雄厚資金進行資本運營成為新趨勢,運營方式主要是展覽項目的并構重組、展覽品牌收購等。

8.展館品牌和展會品牌盈利模式

提升展館品牌可增值無形資產。知名的品牌展覽場館普遍具有技術領先優勢,擁有作為賣方市場的價格談判籌碼;同時,容易在注意力競爭中勝出,獲取新聞宣傳和政府管理資源的傾斜;此外,品牌價值的提升意味著展館無形資產的升值以及較高的價格認同,辦展方、參展商等愿意支付較高價格購買知名品牌的服務。

提升展會品牌價值可獲取超額利潤。知名展會以其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參展效果提供品牌保證,同時,知名展會有能力應對競爭對手的攻勢,鞏固客戶忠實度。因此,要注重對已有展會品牌的注冊、防偽、維權以及內容創新,保持品牌在業內的領先地位,確保品牌自身的增值。

廣州對外貿易展覽公司借鑒其母公司運作廣交會的成功經驗,積極培育自主知名展會。如對自有品牌廣州國際家具博覽會,為解決展會規模擴張和展館面積瓶頸的矛盾,學習廣交會“分期辦展”的做法,實行展會分期,展會規模擴容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專業性,鞏固了其業內領先地位。

四、結語

被譽為朝陽產業的會展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和產業轉型加速,會展產業鏈的盈利模式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如以“二八法則”確定會展產業鏈的盈利側重點,以優勢資源挖掘扶持影響全局的利潤增長點;以“SWOT分析”為行業和企業把脈,準確定位戰略方向;以“波士頓矩陣”原理分析展會品牌的戰略取舍等,強化“金?!焙汀懊餍恰逼放?放棄“瘦狗”和“問題”品牌,改善業務組合; 以“流程再造”、“價值鏈分析”控制成本,突出競爭優勢等[3]。國際會展業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作為極具經濟拉動作用的新型經濟形態,我國會展產業鏈如何實現盈利模式和達成方式的創新,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

篇6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利率波動 風險增加 轉型升級

一、利率市場化所引發的風險要素改變

(一)信用風險的增加

基于利率市場化的研究中表明,利率市場化以后如果利率上升,則會直接推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增加,利率和不良貸款直接是一種正比關系。其中誘發這一情況的因素有中小企業的貸款增加,在數量上的增加也增加了信用風險,一旦利率發生改變,中小企業貸款的單筆金額小,就會導致利率成本增加,從而增加了信用風險;再有就是利率上升會導致經營困難的客戶的處境更加困難而導致風險上升;最后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影響也會導致風險增加。

(二)資金配置失衡

資金投資的導向引發流動性風險,又發行業的非正常競爭。商業銀行的資金資源會因為利率市場的波動而導致存貸比例失衡,導致劉東西方風險上升,同時利率市場化將導致資金趨利性,從而增加了資金聚集的風險。

(三)盈利性風險增加

利差是商業銀行獲取利潤的基本方式,通常利率管制是保證商業銀行在存貸之間獲得利潤的保障措施,也是獲得高利潤評估的根本原因。商業銀行在利差的幫助下進入一種盈利模式,保持利息收入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下。在利率市場化后,保護性政策已經不能幫助商業銀行獲得持續的利潤,此時商業銀行必須轉型改變其盈利模式,從而使之保護穩定的收益。但是在利率市場化后,短期內利差會變窄,因此利潤下降時必然趨勢,此時商業銀行在轉型中遇到的是同質化問題,這無疑會導致風險的集中與擴大。如果利差問題導致的風險變大,則最終會影響商業銀行的定價能力,經營不善的就會直接導致倒閉。

(四)經營行為不規范

從長期的經營發展來看,利率市場化的目標就是利用市場來規范商業銀行乃至金融市場的秩序。在研究中發現,不規范的操作集中在存款和中間業務等領域,如不規范的攬存,導致了聲譽風險的增加,因此存款利率的上升是必然趨勢,此時也增加了銀行的競爭,當然正常的競爭是可以促進市場發展的,但是不規范則會影響正常的金融秩序而導致風險增加。再如中間業務的不規范,利率市場化以后,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就會進入到多元化階段,同時多元化的業務結構也就會增加風險的因素。中間業務收入會因為多元化而增加,但是不規范的操作與拓展中間業務則會導致客戶對銀行的誤解或者非議,從而導致風險增加。

二、基于利率市場化的銀行風險管理措施分析

(一)整體業務轉型

在銀行的經營與發展中,對現有業務進行轉型與優化,業務模式應放棄傳統的存貸模式,而應提供綜合性的金融服務。一方面實現客戶的精細化管理;一方面則應改善業務流程,提供更加方便與快捷的綜合;最后是整合資源,對流程進行改造與優化,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還應進行業務拓展,開發多種服務商品為客戶服務。改變原有的分業經營為主的局面,當然銀行不能直接投資保險和金融等,但是可以利用金融產品來滿足不同業務需求,來提升產品的價值。

(二)改變定價策略適應利率波動

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必須要求商業銀行改變定價策略,未來的銀行競爭不再是單純的利差競爭,而應是實現資產和負債的雙向浮動模式。所以銀行應從資產負債的管理入手,以此確定定價策略并實施。銀行的發展應做到內部的轉移定價和對客戶信用風險的溢價。這有這樣才能在利率波動的市場中把握定價所引發的風險擴大。

(三)增加主動控制風險的能力

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已經將銀行推入到被動調整的模式中,眾多銀行的資產結構已經發生改變,多數投資證券已經進入到銀行資產中,如資產支持證券、房屋抵押等。而隨之而來的衍生產品如,CDO、CDS等也在其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已經從利率風險拓展到匯率風險、信用風險等,而與資產結構形式應的資產管理模式也將成為銀行未來的選擇。必須增加資產種類、衍生產品等,這些不僅僅是資產的運用手段,也是一種新的投資工具,所以增加衍生產品的業務是適應利率市場化的措施。

(四)全面開展產品創新

利率市場化的推行,存貸之間的利率空間變小,銀行必須進行轉型與新產品的開發,此時金融產品必須進行創新。銀行發展必須遵循創新的基本原則,一方面進行產品的綜合化改善,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而適應其發展的金融方案,由此保證客戶與銀行的雙贏;其次金融產品的結構必須調整,客戶需求差異化在市場多元化的推動下十分明顯,因此應利用單元化的設計來方便客戶進行組合,從而形成個性化產品,為客戶提供服務;最后是實現利潤的非利息化,進一步消除利差變窄的影響,而創新的產品應改變傳統的獲利方式,促進非利息產品的開發,從而保證銀行利潤穩定,降低利率市場化的負面影響。

(五)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利率市場化的關鍵點就是銀行系統必須完善和建立一個市場退出機制。積極的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就是一個總要的措施,按照國際慣例,商業銀行行業應盡快的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和法規,以此適應我國現有的金融市場的發展的需求,存款保險制度可以參考西方國家的思路,突出相關制度與規范,以此降低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營風險。

三、結束語

利率市場化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實施中其自身也在不斷的完善中,而其影響的主要是銀行業的獲利模式,因此從某個方面開利率市場化促進了商業銀行的經營轉型。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從自身出發,轉變獲利模式,利用產品和服務的升級與轉型來適應利率的波動,針對利率波動而造成的種種風險要素的改變,進行全面的改革,利用制度、規范、產品、升級等措施,提高風險管理的整體效果,從而降低其資產風險和經營風險,這才是基于利率市場化的銀行風險管理的根本動力與目標。

參考文獻

[1]余正萍.利率市場化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與對策[J].中國市場.2011(35).

篇7

關鍵詞:稅前扣除 優惠政策 納稅籌劃

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經營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生產周期長、投資數額大、往來對象多、市場風險不確定等特點,其開發經營活動不同于其他企業。從我國當前的稅收體制來看,涉及到房地產企業的稅種數量非常多,因此稅負比較繁重。而在房地產企業的所有稅種中,企業所得稅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有必要對企業所得稅進行科學籌劃。企業所得稅法對稅前扣除項目和稅收優惠的規定較多,彈性很大,房地產企業從稅前扣除項目和稅收優惠兩方面進行考慮,將具有很大的納稅籌劃空間。

一、稅前扣除項目的納稅籌劃

房地產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而應納稅所得額的大小取決于收入和扣除項目兩個因素。因此把握好所得稅的稅前扣除是房地產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的關鍵。

(一)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

房地產企業通過選擇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可以增加成本,達到減輕稅負或延緩納稅的目的。房地產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的會計核算方法籌劃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存貨計價方法的籌劃。房地產企業的存貨量較大,且受宏觀調控的影響價格波動較大,一般通過影響企業的主營業務成本來影響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進而影響企業應納稅額的計算。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后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計價法等多種方法可供選擇,這就為發出存貨的成本扣除提供了籌劃的空間。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采用后進先出法企業耗用原材料的成本較高,有利于減少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反之,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采用先進先出法則有利于減少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2.固定資產折舊的籌劃。固定資產在房地產企業中的比重很大,因此需重點考慮固定資產的稅務籌劃。然而,企業所得稅法對折舊方法作了限制性規定,即固定資產一般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折舊準予扣除,因此對固定資產的稅務籌劃只能從折舊年限和預計凈殘值方面入手。一是盡量縮短折舊年限,可以使后期成本費用前移,減輕企業前期所得稅負擔,延遲繳納所得稅,視同于從國家財政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二是合理預計凈殘值,新的會計制度及稅法只要求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消耗方式,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但并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因此房地產企業可以對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進行合理納稅籌劃。

(二)職工薪酬的籌劃

1.工資、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支出的籌劃。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準予在稅前扣除;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支出分別在不超過工資薪金比例的14%、2%和2.5%的范圍內扣除,對職工教育經費超出限額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因此房地產企業要制定合理的支出分配方案,將工資、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納入企業的財務預算計劃,充分發揮其抵稅效應。在稅務籌劃中要注意,工資薪金在結合同行業、同地區水平的同時,發放金額在一定時期要相對固定,若有調整也應有序進行;職工福利費應單獨設置賬冊,并進行準確核算;撥繳的工會經費,必須取得工會組織開具的《工會經費收入專用收據》,否則不得稅前扣除;職工教育經費支出可以和帶薪休假相結合,從而給職工創造寬松的休閑學習機會,不僅為企業培養了人才,有利于技術創新,而且提高了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2.五險一金的籌劃。稅法規定,企業依照有關部門為職工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住房公積金等費用,應準予扣除;企業為投資者或者職工支付的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在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范圍和標準內,準予扣除;企業為特殊工種職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險費允許扣除。因此房地產企業應充分利用這些規定,足額購買,為職工安排好福利方案。這樣不僅增加稅前扣除成本,降低企業所得稅,又遵守了法律、法規;而且更重要的是為員工謀了福利,有利于留住人才,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三)利息費用的籌劃

房地產企業生產周期長,投資數額大,需要籌措大量的資金,其中借款是籌資的重要渠道,由于借款產生的利息費用金額會很大,因此利息費用的籌劃很有必要。

1.借款渠道的籌劃。企業所得稅法規定,非金融企業向非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超過按照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的部分不得稅前扣除。因此房地產企業在籌資時,應盡量向金融機構借款,或發行企業債券,避免高息借款,使得超標部分不得稅前扣除。如果資金確實周轉困難,取得高息借款,則應盡量將高息分散于費用項目,例如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從而擴大稅前扣除的范圍。

2.利息支出處理方式的籌劃。稅法上對性質不同利息支出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費用化的利息可以在當期計稅時扣除,而資本化的利息一般分期扣除,顯然對利息支出的不同處理會產生不同的計稅影響。納稅籌劃途徑可以考慮以下方面:一是房地產企業在開辦初期往往處于虧損狀態,利息支出應盡量予以資本化,而以后年度計稅時作為費用扣除;二是當企業處于盈利年度時,利息支出應予以費用化,盡早實現計稅扣除。

(四)虧損的籌劃

1.虧損額的籌劃。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年度發生的虧損,準予向以后年度結轉,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彌補,但結轉年限最長不得超過五年。因此合理確定房地產企業的虧損額,最大限度地進行彌補,顯然可以獲得一定的稅收收益。房地產企業如果能夠預測虧損當年后五年內的盈利額可以彌補當年的虧損,那么擴大當年的虧損顯然是有利的,這就要求企業進行有效的稅收籌劃。首先,要通過銷售方式等推遲收入的確認;其次要正確核算和增加不征稅收入和免稅收入額,例如國債利息收入、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等免稅收入;最后,要盡量增加當期扣除。

2.匯總納稅的籌劃。企業在匯總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時,其境外營業機構的虧損不得抵減境內營業機構的盈利。但是境內總機構和分支機構可盈虧相抵,因此房地產企業在總機構盈利的情況下,可考慮設立分支機構。因為設立初期的分支機構往往是虧損的,那么總機構匯總繳納時,就可降低企業所得稅的稅負,獲得虧損抵稅的利益。

二、利用稅收優惠進行籌劃

(一)加計扣除優惠的籌劃

1.企業研發費用的籌劃。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對于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實行100%扣除的基礎上,再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因此,房地產企業納稅人應注意分清研究開發費用的費用化和資本化。如果構成無形資產,則不能在當期全額扣除,要按照無形資產攤銷的有關規定處理。房地產企業在設立初期企業經常是虧損的,應盡量使開發費用資本化;而在以后年度盈利期,應盡量使開發費用費用化,增加稅前扣除金額,從而發揮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抵稅效應。

2.安置特殊就業人員的稅收籌劃。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在按照支付給殘疾職工工資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支付給殘疾職工工資的100%加計扣除,安置殘疾人員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的規定處理有關事務,否則不能享受加計扣除。因此房地產企業在一定的合適的崗位可以安排殘疾人員工作,不僅可以多獲得稅前扣除利益,而且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地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二)投資方向的納稅籌劃

對國家支持的產業和項目,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了比較優惠的稅收政策,因此房地產企業為了獲得稅收籌劃利益,需考慮到其投資方向。

1.對三類固定資產投資的籌劃。稅法規定,企業購置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該專用設備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稅額中抵免;當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個納稅年度結轉抵免。房地產企業需要注意的是:專用設備應在《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節能節水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和《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范圍內;享受優惠的房地產企業,應當實際購置并自身實際投入使用;如果購置的專用設備在5年內轉讓、出租的,應當停止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并補繳已經抵免的企業所得稅稅款。目前國家不斷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企業用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投資也越來越大,因此,要充分利用該政策進行稅收籌劃。房地產企業可以充分考慮這些規定,在購置以上三類設備時,要充分考慮到必須是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中的專用設備,而且注意年限限制,以使企業稅負達到最低。

2.投資行業的籌劃。稅法規定,企業從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經營的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即三免三減半;從事包括公共污水處理、公共垃圾處理、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海水淡化等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三免三減半。享受稅收優惠的開始時間為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因此要選擇好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的時間。因為一旦優惠期限開始,那么無論企業盈虧,優惠固定期限都必須連續計算,不得更改。而房地產企業在投入初期,投入較大,虧損多盈利少,幾乎沒有應稅所得,如果急于享受此優惠政策,就會“白享”優惠之名。若投資時間處于下半年,可盡量延遲到第二年開始確認收入,這樣第二年才能完全享受稅收優惠。X

參考文獻:

篇8

請問如何進行有效的期貨套期保值?套期保值會不會存在一些固有風險?(浙江省朱冬明)

專家:

期貨市場基本的經濟功能之一是為現貨企業提供價格風險管理的機制。為了避免價格風險,最常用的手段是套期保值。套期保值(Hedging)的基本做法就是買進或賣出與現貨市場交易數量相當,但交易方向相反的商品期貨合約,以期在未來某一時間通過賣出或買進相同的期貨合約,對沖平倉,結清期貨交易帶來的盈利或虧損,以此來補償或抵消現貨市場價格變動所帶來的實際價格風險或利益,使交易者的經濟收益穩定在一定的水平。

理論上講,套期保值為現貨商提供了理想的價格保護,防止了價格反向運動帶來的可能損失,但實際生活中,這種保護并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許多因素,如基差等經常會影響套期保值交易的效果。

套期保值可以大體抵消現貨市場中價格波動的風險,但不能使風險完全消失,主要原因是存在“基差”這個因素。

基差(basis)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現貨價格與該商品近期合約的期貨價格之差,即:基差=現貨價格-期貨價格。例如,2011年5月30日大連的大豆現貨價格2700元/噸,當日,2011年7月黃大豆1號期貨合約價格是2620元/噸,則基差是80元/噸?;羁梢允钦龜狄部梢允秦摂担@主要取決于現貨價格是高于還是低于期貨價格?,F貨價格高于期貨價格,則基差為正數,又稱為遠期貼水或現貨升水;現貨價格低于期貨價格,則基差為負數,又稱為遠期升水或現貨貼水。

在商品實際價格運動過程中,基差總是在不斷變動,而基差的變動形態對一個套期保值者而言至關重要。由于期貨合約到期時,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會趨于一致,而且基差呈現季節性變動,使套期保值者能夠應用期貨市場降低價格波動的風險?;钭兓桥袛嗄芊裢耆珜崿F套期保值的依據。套期保值者利用基差的有利變動,不僅可以取得較好的保值效果,而且還可以通過套期保值交易獲得額外的盈余。一旦基差出現不利變動,套期保值的效果就會受到影響,蒙受一部分損失。

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變動趨勢是一致的,但兩種價格變動的時間和幅度是不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說,在某一時間,基差是不確定的,所以,套期保值者必須密切關注基差的變化。因此,套期保值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基差的不利變化也會給保值者帶來風險。雖然,套期保值沒有提供完全的保險,但是,它的確回避了與商業相聯系的價格風險。套期保值基本上是風險的交換,即以價格波動風險交換基差波動風險。

套期保值的操作方法很多,賣出套期保值和買入套期保值是其基本方法。

賣出套期保值是為了防止現貨價格在交割時下跌的風險而先在期貨市場賣出與現貨數量相當的合約所進行的交易方式。例如,春耕時,某糧食企業與農民簽訂了當年收割時收購玉米10000噸的合同,7月份,該企業擔心到收割時玉米價格會下跌,于是決定將售價鎖定在1080元/噸,因此,在期貨市場上以1080元/噸的價格賣出1000手合約進行套期保值。到收割時,玉米價格果然下跌到950元/噸,該企業以此價格將現貨玉米出售給飼料廠。同時,期貨價格也同樣下跌,跌至950元/噸,該企業就以此價格買回1000手期貨合約,來對沖平倉,該企業在期貨市場賺取的130元/噸可以用來抵補現貨市場上少收取的部分。這樣,他們通過套期保值回避了不利價格變動的風險。

買入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先在期貨市場買入期貨,以便將來在現貨市場買進現貨時不致因價格上漲而給自己造成經濟損失的一種套期保值方式。這種用期貨市場的盈利對沖現貨市場虧損的做法,可以將遠期價格固定在預計的水平上。買入套期保值是需要現貨商品而又擔心價格上漲的投資者常用的保值方法。

還有一種操作方式是選擇性套期保值。實際操作中,套期保值者在期貨市場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他們的利潤,而不僅是為了降低風險。如果他們認為對自己的存貨進行套期保值是采取行動的最佳方式,那么他們就應該照此執行。如果他們認為僅進行部分套期保值就足夠了,他們就可能 僅僅針對其中一部分風險采取套期保值行動。在某種情況下,如果他們對自己關于價格未來走勢的判斷充滿信心,那么,他們就可以暴露全部風險,而不采取任何的套期保值行動。

飼料企業從簽訂豆粕現貨購買合同開始,到飼料銷售出去為止,在整個過程中,都擁有豆粕。合同價格一旦確定下來,風險隨之而來。這是因為,市場價格在不斷變化中,價格下跌,企業就遭受損失。采購經理簽訂了現貨合同以后,擔心價格下跌,心理發慌,但是,為了滿足工廠生產的需要,必須要有部分存貨,這時候怎么辦?期貨市場就可以幫助你,你可以在期貨市場上做賣出套期保值來回避價格風險,對存貨(現貨購買合同)進行賣出保值。假如,一家飼料企業以2050元/噸的價格買入豆粕,加工、銷售期在3個月,這時,企業擔心價格下跌,那么,就應該在期貨市場上做賣出套期保值。

選擇性套期保值另外一個作用是鎖定投機利潤。假定一家飼料企業在3月份以1980元/噸的價格預定了豆粕現貨,交貨時間為3個月后。他確信這個價格比較低,而且預期1月后的豆粕價格會上漲。到了4月份,豆粕價格上漲到2180元/噸,該加工企業認為此價格太高了。他推測豆粕價格會跌至2060元/噸。假定他的預測是完全準確的,如果他一直持有最初的現貨合同,中間不發生任何變化,他最終會獲得每噸80元的凈收益。實際上,他先賺了200元/噸,然后虧損120元/噸。在一個富有彈性的套期保值方案中,他可以在2180元/噸的價位上賣出豆粕期貨,為豆粕的現貨合同保值,從而賺取200元/噸。該企業通過期貨市場賣出豆粕期貨套期保值,在保留對豆粕現貨控制的前提下鎖定利潤。

對原料存貨是否需要做賣出套期保值,什么時候做,做多少,都是基于采購經理對市場價格和價格走勢的一個綜合判斷。相對于期貨投機來講,套期保值的確要復雜得多。首先,現貨企業必須根據自身企業的生產經營需要來做套期保值,不能把套期保值與投機交易混為一談;其次,要嚴格控制期貨交易量,不能超過企業能夠承受的范圍;第三,要制訂詳細的套期保值計劃和操作方案,計劃書中要充分考慮基差、季節性、品種特性等因素。

“增發股”的操作技巧

最近,決定增發的上市公司又增多了,關于“增發股”有沒有投資機會?應該如何操作?(貴州省江濤)

專家:

參與股票“增發”的投資者事先需做好“功課”。一般來說,主要的準備工作有以下三項:首先是熟悉增發方案,了解可配數量;第二是根據增發價格,備足所需資金;最后是根據所需資金,確定籌資方案。普通投資者的籌資方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往賬戶注入新的資金,還有一種是通過賣出原持有的股票獲得所需資金。采取后一種方式籌資時,一般選擇已經獲利、股價出現滯漲、持倉比例較重的股票。賣出后,既可待增發買賣結束、獲利目的達到后,將原賣出的股份低吸回來,也可另行選擇其它股票進行買入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通過后一種方式籌資時,須防止待賣股票因召開股東大會等原因而出現停牌,導致想賣賣不了。萬一遇到待賣股停牌這種情況,也可采取補救措施,提前將股票賣出,也可改賣其它股票籌資??偟脑瓌t是要留有余地,適當多備些資金,防止因資金不足導致增發不成。

在做好上述操作準備的基礎上,投資者還要通過對“增發”的靜態成本、動態目標等情況進行分析并計算出盈利空間,據此確定是否參與股票增發。

第一步,測算靜態成本。靜態成本一般包括增發價和交易費。增發價是指增發公告公布的價格,交易費則包括手續費、印花稅、過戶費等在內的所有成本類費用。

第二步,估算動態目標。參與增發前,投資者必須明確參與的目的,即通過增發價買入并以高于靜態成本價賣出,進而獲得投資收益。因此,能否確保增發股份上市后高于靜態成本,成了能否獲利以及獲利多少的關鍵。而影響動態目標價高低的因素,大致有大盤指數、板塊熱點以及增發股走勢等三個方面。假如發現指數趨勢向上、增發股符合市場熱點、上升通道保持完好,一般來講,這種增發股上市后出現漲升的概率就比較大,動態目標價高于靜態成本價的可能性較大,可參與增發。反之,若增發股上市后能否上漲存在較大的不確定因素,較難確定增發后動態目標價是否會高于靜態成本價,參與增發的風險就較大,則應審慎決定是否參與增發。

篇9

此前曾有雅戈爾與銀泰百貨合作的先例,但雙方僅僅是簽訂戰略協議,即銀泰新開店,雅戈爾有優先入駐權。而此次曼妮芬針織、紅蜻蜓鞋業及波司登入股大商股份,則被業內視為鞋服類品牌商在日益強大的渠道面前的又一次新的抗爭和變革,三家企業將可能以股東身份占據大商的渠道資源,形成對競爭對手的進一步擠壓。

其實,近年來,中國服裝品牌收購百貨商場或者商業地產的案例已是屢見不鮮,從2004年底開始,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寧波博洋集團就斥資數億元并購、新建三家上萬平方米的大型百貨商業,分別是面積2萬平方米的寧波新江廈商城、面積1.6萬平方米的余姚長發商廈和面積1萬平方米的南昌博洋商廈。被認為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

對于進軍的初衷,博洋集團董事長戎巨川就曾明確表示,主要是基于兩點考慮:一是利用這些終端市場鞏固和開拓集團已有的家紡、服裝系列品牌;二是利用傳統百貨業面臨升級和變革的機會,打造博洋獨有的“品牌商業模式”,確立博洋在每個城市當中的商業品牌。

可謂是“一箭雙雕”,但對于服裝企業而言,相比本業,百貨業畢竟是一個較為陌生的領域,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其“魚”與“熊掌”兼得的目標能實現嗎?

進軍百貨業,原因何在?

《中國制衣》:您如何看待此次曼妮芬針織、紅蜻蜓鞋業及波司登三家企業對大商股份的入股,認為原因何在?

拜龍:其實,服裝企業入主傳統的零售渠道已經不僅是此次的曼妮芬針織、紅蜻蜓鞋業及波司登三家了,包括寶姿、江蘇常州的藍豹等在內都有此嘗試。

具體到這三家企業對于大商股份的入股,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就是資本釋放和保險性的增值利用。因為傳統商業投資房地產,風險很大,而投資大商,可以說是一舉雙得,首先從硬性方面而言,可以利用對大商的股本優勢,獲得常年穩定的利潤回報。其次,從軟性方面而言,則是可以獲得大商的渠道優勢,形成對競爭對手的進一步打壓。而第二個目的,就是對于渠道的搶占。眾所周知,百貨業競爭激烈,而且我們對其運作上的灰色面也都很了解,所以搶占渠道資源,對企業而言意義重大。第三,出于對創新盈利方式的考慮。在整個品牌運營行業,我們有兩大優勢,一是很強的供應鏈優勢,二是消費市場優勢。目前中國居民消費能力越來越強,眾多品牌、商家紛紛看好零售這一市場,都希望可以從中分一杯羹,雖然相對品牌運作或房地產投資來說,這方面利潤回報相對較低,但卻具備一定的保險性,而且是增值的,所以大量涌入也就不足為奇了。

徐斌:在較早一段時間之前,服裝企業中就已經有了向百貨業延伸的案例,比如山東的紅領以及寶姿的巴黎春天等,包括此次曼妮芬針織、紅蜻蜓鞋業及波司登三家企業對大商的入股。

這應該說是服裝企業對于尋求自身發展的一種新的探索,從趨勢上講,我認為是比較正常的一種現象。

因為畢竟單一的服裝企業無論它擁有幾個服裝品牌,覆蓋的消費群還是有限的,它要進一步發展,拓展自己一個更大的市場空間的話,參股百貨商場我認為是不錯的一種方式。

但前提是一定要有一定的資本積累,并且還要有這樣一個機會可以讓它去參股、入股或者說控股。

熱潮的背后

《中國制衣》:近年來,中國服裝品牌收購百貨商場或者商業地產的案例已是屢見不鮮,您認為這背后折射出了什么問題?

陳國強:其實,中國服裝產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都在尋找或者說建立自己的渠道,在進行這樣一個不懈的努力,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直感覺到服裝企業在發展,但我們的商業轉型卻還沒有很好地完成這種對接的工作。包括近年來廣泛興起的SHOPPINGMALL的形式,它更多地是助長了商業地產的含義,但在模式創新方面還遠遠不夠,特別是我們很多的大型商場,往往都有點崇洋,一些假洋品牌反而更容易進入,這可以說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因此,服裝企業才會去創新各種渠道,包括自己直接進入百貨行業。這種進入,我認為除了有服裝產業的這種產品需求、市場需求以及產業鏈的需求外,服裝企業的多元化經營問題也不排除在外,以前對于渠道多是從生產鏈、供應鏈的角度去進行拓展,而現在對于百貨業的進入則是采用了這樣一種資本的手段去撬開。這也可以說是商業模式的一種創新,一個好處就是將引起一種更多元化的競爭,所以我認為,這是商業發展的一種好的征兆。

其實在國外,很多品牌從一定意義上講,與其說是制造業品牌,還不如說是一個商業品牌,比如,英國的馬莎,它就是一種服裝百貨的模式,男裝、女裝、童裝、外衣、內衣、正裝、休閑裝等都有,更像是一個商業品牌。我想通過種種努力,中國將來也將不僅僅是只有我們現在以制造業見長的服裝品牌,可能還會有更多以商業見長的品牌。甚至有些還可能出現雙品牌的概念,比如制造業+商業,都是很有可能出現的。

拜龍:折射的問題,第一,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服裝企業的資本越來越充裕了,資本運營能力越來越強,而這發展到一定階段,資本的有效釋放就成為必然。第二,在企業以及市場不斷的發展中,渠道問題日益成為企業的困擾,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品牌都在不斷地搶灘設點,渠道資源越來越少,那么,如何保證自己的渠道優勢?入股百貨業就成為方式之一,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獲得渠道優勢,而且還可以使得投資保值。所以,綜合來講,這背后折射出的問題主要就是三點:資本的釋放、渠道壟斷以及獲取新的盈利方式。

徐斌:目前,服裝企業的發展主要有這么幾個方向,第一就是把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強,相對而言,這條道路會比較辛苦,因為要負責全盤的操作,并且一個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遭遇瓶頸。第二就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去收購一個品牌,但是國內就目前而言能夠讓一個好的服裝集團看得上的好品牌,說實話,不是特別多。第三就是比如說進入百貨這樣一個領域,中國的零售業,到目前來講還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只要是這個百貨商場各方面來講做的還不錯,不要求一定特別好,基本上就會有一個不錯的發展。這種大的趨勢決定了百貨商場在今后還將會有一個非??焖俚陌l展。而且2010年,國家也提出要利用零售板塊來拉動中國經濟提升。所以,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我認為服裝企業如果有機會能參與其中,成功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可以說是一個機會。

風險如何規避?

《中國制衣》:服企進軍百貨業,這種方式是否可行?風險何在?又該如何有效規避?

陳國強:個人感覺,從目前來講,還是機遇大于風險,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商業還很不發達,還遠未達到過剩的程度,倒是制造過剩。這里的風險不在于它的市場風險,而在于我們運營水平的提升以及新的商業模式的創新,要能夠通過我們的資本進入,去改變中國傳統的商業模式,包括供應商與百貨商的關系等。

拜龍:我認為進軍百貨業究竟可不可行,關鍵還是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為了資本釋放,那么,進軍百貨業可以保證盈利,就是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而如果是為了進行渠道壟斷,那就要看你進入的是什么樣的業態了,如果是連鎖性質的百貨業態,那么,可以實現壟斷,而如果是獨立店鋪,那意義就不大了。并且如果你是想進行資本釋放或者是獲取新的盈利方式的話,建議盡可能不要入主一個新的百貨商場,或者一個完全沒有百貨運營經驗的新商場,最好是一個成熟的百貨模型,只需要去參與股本的運營即可,這樣,風險就會大大降低。而如果是要自己去投資做一個終端品牌的話,就很可能會陷于被動了。因為這完全是兩個不同性質的行當。

所以,可行還是不可行,關鍵是要看你如何去界定自己的目的,界定這兩種運營方式的區別,以及如何做好投資的分析以及規劃了。

徐斌:就進入來講,我認為是機遇遠大于風險,而就風險而言,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看你如何去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了。因為百貨業它畢竟是另外一個專業的板塊,在這個板塊中,一定要選擇一些在國內已經有一定規模,并且已經有一定資源的合作伙伴,特別是資源,比如說人才的資源,品牌的資源等,因為一個百貨商場,它的定位或者說運營,都是靠這些品牌資源整合起來所產生的一種競爭力來支撐的,如果說一個沒有做過百貨的人來運作百貨,那成功的概率肯定會比較低。關鍵在于,它可能知道這個商場的定位是什么,但支撐這個定位的商品或者品牌的組合,是很難去確定的。百貨商場一般敗都敗在招商環節,因為招商是需要資源的,包括現在很多的百貨商場,有一個趨勢就是要做連鎖,比如百盛、新世界、王府井等,為什么呢?因為連鎖,它們的信息、人員、品牌資源等就可以共享,這對于百貨商場來說,是很大的一個優勢。所以,總體而言,我覺得就風險來說,主要還是看你的合作伙伴是否有這樣一種運作百貨商場的經驗和資源,或者是說進入百貨商場的這家企業是否有這樣一種資源,有的話我認為基本上問題就不大。

未來趨勢如何?

《中國制衣》:您如何看待目前服裝行業的渠道競爭,認為目前這種對于百貨商場或者商業地產的并購或者入股是否是其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一種必然?對于合作雙方來說利弊何在?未來的渠道競爭又會呈現一種什么樣的趨勢?

陳國強:至少從目前的角度來講,這種對于百貨商場或者商業地產的并購或入股可以說是服裝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一種必然。它已經從制造,從自己開直營店、店中店,專柜的模式進入到了一種新的模式。未來,除現有的這些渠道模式還會保留外,我認為還會出現像服裝行業的國美和蘇寧這樣的模式,也就是說真正專業的品牌的服裝綜合體。它是以服裝、服飾為主的專營店,但是它又是多品牌的,可能還是國內與國際商品共存的。這種模式可能會由國內的一些領頭的服裝企業來運作,一來它會更感到產品需要市場,二來它在這個方面也會更擅長。服裝和家電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家電更加的標準化,而服裝的個性化更強一些,所以,我認為還是更適合由業內人士來運作。包括PPG和ITAT,它們的失誤除了一些其他的因素,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未能把握住這個行業的真正內涵。

并且就切入時機而言,目前也已經基本成熟,我們很多的企業也已經具備了資本的實力,而且也已經有了對國內外市場的良好把控力,包括已經很好的把握了一些國際上的運營模式等,在這里,甚至還可以考慮借鑒一些國際的商社、大的百貨商的經驗,我們現在已經完全有了這個能力。

拜龍:這種并購或者入股我認為既可以說是其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一種必然,也可以說是一種非必然。拿全球時尚行業,奢侈品排名第一位的LVMH來說,LVMH的確涉及到了一些零售行業,比如,免稅品商店,但是它同樣也有自建渠道。而快速時尚品牌ZARA,直到目前我還沒有了解到它進入了哪個百貨業態,它快速的反應能力,規?;男?已經足夠使其獲利豐厚,根本也不需要再去依靠一些傳統的百貨業生存,百貨業也沒有能力給它一個很大的空間,要么它就是一些街鋪,要么就是在一些SHOPPINGMALL的商場或者租金店鋪進行租賃,這是它的一種方式。

所以說,并購或者入股百貨業既可以說是服裝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必然,也可以說是一種非必然,就看每個企業和經營者的思路了,如果這家企業是一家純粹做品牌運營的企業,它的品牌很強勢,對終端又有很好的把控力,就不需要去涉足到終端運營。但中國的一些企業本身對服裝行業不夠執著,做到一定程度后,就把它變成了一個賺錢的機器,或者到了那個時候就覺得資本運作更重要了,除了傳統服裝行業外,它又開始做一些房地產或者其他的一些投資,而這個轉變本身就意味著它原有的品牌運營項目已經開始衰亡。所以建議中國的服裝企業,一定要把對品牌的運營當作是一項長期而持續的建設性工作來做,只有這樣,才能將其真正做大做強做久。而如果一定要涉足零售百貨業的話,也一定要只是股本的進入,而不要進行運營的投入,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方向。

至于未來的渠道競爭,我認為必將是越發激烈,拿此次三家企業對大商的入股來說,藉此,三家企業無疑可以獲得在大商的渠道優勢,可以有優先入駐權,其實這都是不正常的一些現象,一個真正的零售運營商和品牌運營商其實是應該絕對分離出來的。拿零售運營商來說,它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無論你是不是公司的股東之一,只要不符合我的進駐條件,一樣不可以進駐,而一般而言,我們在這點上很難處理好,所以,就商業環境而言,我認為是會越來越惡劣。

徐斌:進軍百貨業可以說是未來的一種趨勢,但這里一定也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在一個地方,品牌可以有很多,但百貨商場不會太多,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有資格進入這個百貨領域的服裝企業不會太多,這里就需要你的一個資源,再加上一個機會。

利弊何在?

《中國制衣》:自建渠道,入股或者并購百貨業,可以說都是服裝企業對于渠道的一種爭奪,您更認同哪種方式?能否分析一下各自的利弊。

陳國強:這些方式就目前而言,我認為都是可行的,關鍵是要看你對于要素資源的整合能力,很難說哪一種方式好或不好,因為現在的社會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消費者的消費形態,也并不只是局限于對于商品的一種購買,它還有采購和體驗的一個過程,這也是一種多元化,比如,有些人就喜歡網購,哪怕隔壁就是商場,他也要去網上購買,因為這種方式會使他感覺很酷,等等。

就目前而言,我認為國內在商業領域這一塊還遠沒有達到一種劍拔弩張的狀態,我們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渠道還有很大的一個發展空間,而且我們的規模也還遠遠不夠,中國的大型連鎖商場,還沒有真正達到一種大規模的程度,相比美國的沃爾瑪等業態還差的很遠。此外,在中國的家電行業中已經有了像國美、蘇寧這樣的業態,而我們的服裝行業為什么就沒有這種專業模式出現呢?在這里,很希望這種模式的出現。

拜龍:就百貨業來說,進駐的好處,一是投資少,二是商場會協同人員管理,三是可以使新創品牌迅速被消費者所熟知。缺點是,第一,大塊的利潤被商場分割。由于要支付商場高倍率的扣點、管理費等,很多品牌不得不抬高數倍的價格,致使其距離消費群越來越遠。第二,回款速度慢。傳統服裝企業都是靠資金流在運作,周轉率越快,利潤才會越高,而商場基本是在45天回款,速度較慢。第三,商業空間狹小。現在的品牌越來越倡導品牌的系列化以及品牌的生活方式概念,希望商場能夠給予大面積,但商場的營業面積無疑是有限的。第四,招商環節惡劣,不僅需要紅包、請客吃飯,還要求品牌有知名度,最好還要是國外品牌,崇洋心理嚴重。此外還需要大量渾厚的關系等,很多企業往往不堪重負。

而自建渠道,一般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就是傳統的街鋪,目前處于正在形成階段;第二是SHOPPINGMALL這種形式的租金店,目前在全國,尤其是一二線城市正在廣泛興起,未來將和百貨業形成絕對的競爭,但它缺少的是百貨業零售運營的能力和經驗。第三就是網購,對于這種方式來講,關鍵就是要看你是否能處理好網店和實體店鋪,線上與線下的關系。要么統一價格,要么,實體店執行全價,而網上針對過季貨品執行折扣價。第四就是超市店和社區店,采用的也是租金的形式,這和SHOPPINGMALL有一點雷同,但店內基本賣的都是一些便利商品,檔次相對較低。

總體而言,自建渠道需要的資本能力較強,但也可以進行融資,例如,加盟商就可以看作是一種渠道資源。當然還有一種自建渠道的方式,那就是雅戈爾所采用的一種方式,它是把店鋪整個買下,因為房子在不斷增值,而它本身又在做零售運營,這樣既可以保證零售店鋪長期的一種租賃的能力,又可以保證投資的增值,實際是把實體店鋪和房地產相結合,并且將這種模式升級化了,它可以說既是一種資本的釋放,也是對于渠道的一種壟斷和獲得,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新的盈利方式。

徐斌:我認為這里面沒有絕對的好或者壞,就看服裝企業到底想要什么了。如果它想要的是自己的品牌價值,那我覺得就一定要選擇自建渠道,無論是你開專賣店,招加盟商,還是說后期的維護、運營,包括未來逐步的一個拓展,我覺得這是一個路徑。而如果追求的是一種資本的增值,或者說一種多元化的話,進入百貨業可以說是一種更快的方式。這里關鍵是看你所追求的是什么。

是否是有利時機?

《中國制衣》:目前,中國百貨業的發展處于何種階段?對于欲將進入者而言,您認為現在是一個有利時機嗎?

拜龍:目前,國外的百貨業已經在逐漸地走向消亡,中國百貨業的命運也一樣,而且國外百貨業的形態已經和中國不一樣了。在中國還是租賃和扣點的形式,而在國外已經更多的在采用買斷經營的概念了。比如說它的商場,往往就有很強的預知和銷售反饋信息處理能力,在采購貨品前就已經有了它產品的一個規劃,所以它的利潤率會高。而在國內,現在百貨業的扣點一般是25%-30%的比例,如果像國外采取買斷經營的話,就意味著可以有40%-55%的空間去自我調配,這無疑是一個大的空間。并且在中國目前百貨業占到了六到七成的比例,而國外這個比例只有二到三成,國外目前還有三種業態,一是SHOPPINGMALL的租金店形式,占到了20%-30%,二是街邊店,它又分成大店和小店,大的叫體驗館,小的叫精品店,這種業態在國外占到30%,另外還有5%-10%的網購形式,所以我認為,在中國,未來百貨業一定會從現在60%-70%的比例逐步衰退,并且在它的運營形態中必定也會逐步地產生買斷運營的形式,除了銷售平臺外,百貨業也需要有自主經營的能力,這可以說是第一個趨勢。

第二個趨勢就是類似于SHOPPINGMAL這種形態的租金店的蓬勃成長,在未來將會從目前的一二線城市逐步擴展到三四線城市。

第三就是街鋪,會逐漸地成為精品店鋪、多品牌店鋪和外貿店鋪。

篇10

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基金、保險、信托等機構投資者持有流通A股市值占比15.6%,散戶交易量占85%左右。而歐美等發達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占比市值70%,其中一半為養老金、保險公司等長期資金及相當數量的公益基金、贈與基金。我國社保、企業年金等市值占比不到5%。在股指期貨6萬多投資者中,套保套利對沖股市風險的主力軍――機構投資者僅1500多戶?!掇k法》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從事期指套利交易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許多機構紛紛表示:對此盼望已久。不少期貨公司也迅速客戶申請了套利額度。

另據私募排排網近期對近50家私募基金的調查,54.76%的陽光私募計劃今年發行信托產品參與股指期貨對沖交易,其中套保和套利所占比例分別為44.44%和56.56%。而計劃通過信托參與期指的私募公司中,66.67%已經通過自有資金和有限合伙的形式參與了期指對沖交易。

開閘引水

為穩定和規范股指期貨市場,監管層在重點引進機構投資者同時,也對其實行了種種限制。如QFII和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只能從事套保交易,券商自營業務超出套保須經中國證監會特批,專項資產管理業務和證券投資基金(除保本基金及證監會特批的基金外)不得參與股指期貨,僅信托公司集合信托業務可以套保和套利,單一信托業務可以套保、套利和投機。

大批機構投資者只能從事套保,等于是明知基本面利空經濟減速股市走弱看跌,也只能買入股票并建立期指等額空倉。這無疑形成了很大的束縛,同時也造成機構投資者“持股越多,建空倉頭寸越大,越被指責為股市下跌的罪魁禍首”。而跨期套利因股指期貨近月活躍遠月不活躍故操作受限。這些都是自證監會2010年4月起陸續出臺各類機構投資者交易股指期貨“指引”后,至今機構入場步伐緩慢的部分原因。

套利交易是期貨市場基本交易方式之一,引入套利有利于維護合理的期現基差,提高市場深度和流動性,避免短期波動過度,防范市場操縱風險?!掇k法》界定了期現、跨期、跨品種三種套利方式,規定參照套保管理模式實行套利額度審批制,按品種審批,額度依據客戶證券市場交易情況、資信狀況、套利交易方案及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審批,一年內額度有效。這就為機構投資者利用期貨市場對沖風險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途徑。

寬限松綁

在套保方面,《辦法》首先放松了部分期限,如申請額度的使用時間從原有的6個月延至12個月,新申請額度使用期限定也從“某一合約最后10個交易日內獲批的新增套期保值額度不得在該合約上使用”,縮短至最后5個交易日等。此外交易所還可以對套保、套利交易的保證金、手續費等采取優惠措施。

為穩定期指市場和鼓勵套保,制度規定套保資金持倉不受限制,而套利和趨勢交易持倉上限100手,日內交易不超過500手。目前股指期貨套利型理財類產品規模多在5000萬至億元之間,100手的持倉限額基本可滿足其操盤需要。但按滬深300指數運行2500點計,100手主力合約對應價值約為7500萬元,加上期貨倉位需預留部分風控資金,則億元規模以上的套利機構極易觸及持倉上限。而機構如現貨資金規模過億,又容易造成不完全套利影響盈利?!掇k法》為億元以上機構抬高了“天花板”,使其得以增加操作規模來提高套利交易總體收益,從而吸引更多資金開展套利,縮小期現價差,避免價格扭曲。

增大空間

股指期貨上市后,一些券商和基金公司相繼推出了包含有股指期貨的中性策略理財產品,這些產品在股市低迷的近兩年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投資效果。而隨著市場的發展,對套利交易需求日益增大,除散戶外,越來越多的機構都在探索、開發這類理財產品。伴隨更多券商、基金專戶、資產管理公司、信托等入市,機構參與度提升,期指持倉/成交比重也將不斷增長。由于機構交易期指多為一致性空頭方向,套利空間經常受到壓縮。故機構將更多利用量化模型、事件影響等多種套利方法獲取絕對收益?!掇k法》及時出臺,放寬了套保和套利的交易數量和持倉限制,為機構和散戶從事套利交易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推動跨期套利、ALPHA對沖等策略更為普遍的運用,促使各類機構推出數量更多、規模更大的“涉期”產品,提高交易效率。

優化監管

套利是對兩份合約之間價差的判斷,即使期指日內波幅達4%以上,價差的波幅則僅有1%甚至更低,風險遠低于股市的單邊趨勢交易。《辦法》簡化了股指期貨套保、套利額度的申請和有效期等審批程序,提高了對套保、套利業務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新增了對于期貨價格操縱、客戶報告制度的監督。中金所將在總結套保業務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并嚴格落實配套市場監管措施,持續加強市場監管,有效防范市場過熱、異常交易等風險,確保套保和套利交易規范運作。引導市場理易。

套利機構的廣泛參與,將有效分散企業和機構套期保值的風險,科學推進市場健康穩步發展。

百科:股指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