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消費研究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3: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可持續消費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可持續消費研究

篇1

關鍵詞:可持續消費;消費行為;行為干預;行為改變

可持續消費一經提出,便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成為學術界探討的熱門話題。多年來,國外可持續消費研究發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我國,可持續消費研究卻陷入瓶頸,進展緩慢。為便于國內學者學習、借鑒,對可持續消費研究進行整理與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可持續消費的涵義

聯合國環境署(1994)將可持續消費定義為:“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币罁鲜龆x,Heiskanen與Pantzar(1997)將可持續消費界定為:“一種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不損害子孫后代需要的消費活動”。2001年聯合國環境署再次對可持續消費進行解釋,認為可持續消費涵蓋了為滿足生命的基本需求,保證人類各個世代的持續發展,同時減少環境破壞對人類健康的危害等目標所必需的具有可持續特征的一系列目標和手段。俞海山(2001)將可持續消費理解為:既能滿足當代人消費發展需要而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消費發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消費。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可看出,盡管學者們研究的視角、側重點不同,但均共同體現了可持續消費堅持代際、代內公平的核心原則。同時,也反映出可持續消費包括了可持續生產消費與可持續生活消費兩個方面的重要思想??沙掷m消費研討會(1994)指出,可持續消費連接著從原料提取、預處理、制造、產品生命周期到影響產品購買、使用、最終處置諸因素等環節中的所有組成部分,而其中每一個環節又對環境存在多方面的影響,所以不能孤立地理解和對待可持續消費。由此可見,可持續生產消費與可持續生活消費是可持續消費密不可分的兩個組成部分,只單一地實現任何一部分都無法最終實現可持續消費。但由于兩者消費主體的不同,在消費的行為方式、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具體來講,可持續生產消費以企業、社會團體為消費主體;而可持續生活消費多以個人或家庭進行。因而,可持續消費研究不僅要從整體角度進行,對可持續生產消費與可持續生活消費開展獨立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整體視角的可持續消費研究

受“可持續消費研討會”中反對孤立、割裂可持續消費各環節提議的影響,學者們對可持續消費的研究始于整體性探索。此類研究以分析全球不可持續消費的原因,探索可持續消費的實現途徑為主要研究內容。2003年在加拿大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學者們全面分析了全球資源危機的原因指出,人口的快速增長只是環境惡化的部分原因,北部發達國家公民對資源的過度消費及發展中國家對資源需求的增長同樣對全球資源危機產生重大影響。Pfincen(2003)與Fuchs&Lorek(2005)在對可持續消費的內涵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可通過提高消費效率與轉變消費模式、降低消費水平兩種途徑推進可持續消費。Fuchs&Lorek在研究中發現,提高消費效率所減少的資源消費量很容易為人口的增長以及因消費欲望膨脹而導致的消費需求總量的增長所抵消,只有轉變消費模式,控制消費水平才是實現可持續消費的根本途徑。并據此對可持續消費進行了分類,將前者視為弱可持續消費,而后者則屬強可持續消費。相較于國外研究,國內對可持續消費的整體性研究更多的是從宏觀層面與經濟學角度探討可持續消費模式的特征、影響因素以及可持續消費模式的構建路徑。如,張軍蓮(2007)指出,實現可持續消費模式必須在樹立可持續消費觀念的同時加強制度創新,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同年,陳然從經濟學角度探討了可持續消費的動機,認為消費者個體的內源動機(物質需要、精神需要與生態需要)和外源動機(生產、政府作用、技術與社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激發可持續消費。

盡管整體視角下可持續消費的研究、實踐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可持續消費治理進展緩慢,全球資源的消費量在可持續消費治理期間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持續上升(Manoochehri(2002)、Bar-ber(2003))。這些數據再次說明了單純整體性研究的不足。當然,治理重點集中于弱可持續消費也是難以取得顯著治理成效的重要原因。根據Fuchs&Lorek的觀點,研究可持續消費模式及其轉變途徑是當前的首要任務,但鑒于消費模式自身的特性——人們消費行為的規范與行為運作機制、規律的體現,對可持續消費模式的研究必然以可持續消費的行為研究為起點。三、可持續消費行為研究

可持續消費行為涉及消費者對產品、服務與實踐的獲取、使用及處理活動。這一定義與楊家棟、秦興方對狹義可持續消費界定的內涵基本一致,即包含可持續商品、勞務和公共產品的消費。這就說明了可持續消費行為不僅僅是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還反映了消費者對資源的消費行為、家庭管理行為及生活方式的選擇,也就是個人或家庭的可持續生活消費行為。因此,凡是具有保護自然,減少污染,節約資源,重復使用,多次利用,綠色生活,環保選購特征的消費行為都是可持續消費行為。

(一)家庭可持續消費行為研究。家庭是可持續消費行為的主體之一,JaequieBurgess(2003)指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家庭業已作為購買各種商品的重要場所發揮著作用?!奔彝ナ侨祟愊M行為影響環境、資源的核心社會單元(Mettewier)。鑒于此重要地位,國外學者將家庭作為獨立的研究單位,對其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Blacketal(1995)將規范激勵理論應用于家庭能源消費行為的實證研究中,發現個體規范對能源消費行為有重要影響。同年,Boldero&Jenniferetal以家庭中報紙回收利用的行為為例,應用計劃行為理論開展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對回收利用報紙這一行為的態度及回收的便利性是家庭成員考慮是否回收再次利用報紙的重要因素。除以上實證研究外,定性研究也取得了諸多成果。如,FayeDuchin&RensselaerPolytechnic(2003)認為家庭類型是家庭生活方式、消費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依據社會階層、家庭收入水平及消費類別對家庭類型進行進一步劃分的觀點。FritzRe—usswig&HermanLotze—Campen從家庭生命周期理論出發,指出家庭具有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是家庭消費行為變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因此,記錄家庭的變化過程,明確家庭成員的變化是分析家庭可持續消費行為的重要方法。2004年,Ya—suhiroFukushima等學者則提倡通過建立家庭環境管理系統,幫助家庭成員管理零散、復雜的消費行為環境信息,提高可持續消費行為的發生率。

(二)個體消費者可持續消費行為研究。個體作為可持續生活消費的另一個主體,在家庭消費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而,無論是進行個體或家庭可持續消費行為研究,個體的消費行為動機都成為研究的主要內容。在定性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視角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如,Hansen&Schrader(1997)消費倫理視角的研究,Laird(1999)消費觀念傳播渠道的研究以及Yas-minvallKasteren(2007)社會文化角度的研究等等。而國內學者則多是將消費者教育、經濟激勵因素以及消費者個體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視為轉變消費者不可持續消費行為的關鍵因素。時至今日,學者們尚未在定性研究方面取得較為統一的研究結論。而反觀可持續消費行為的實證研究則大多以消費者行為理論為研究基礎。

Hopper&Nielsen(1991)與ViningandEbreo(1992)在對回收利用行為進行實證研究中發現,個人規范對這一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規范激勵理論可以有效解釋回收利用行為。Bamberg&Schmidt(2003)也發現,個人規范對可持續消費行為的影響同樣存在于個人轎車的使用選擇中。Bagozzi,R.P.&Dabholkar,P.A.(1994)應用方法目的鏈理論對循環利用行為進行解釋,發現行為目標是影響行為的重要因素。Sparks,P&Shepherd,R.(1992)、Heath,Y&Gifford,R.(2002)先后應用計劃行為理論對綠色消費行為與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行為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行為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因素可以有效地預測上述行為。除以上行為外,計劃行為理論對能源消費、節約用水與道德投資行為同樣具有良好的解釋、預測能力(Staats&Wall(2003))。根據計劃行為理論,IrisVermeir&WimVerbeke(2007)通過實驗方式研究消費者可持續食品消費行為發現,控制形成態度、主觀規范及知覺行為控制的突顯信念,對提高可持續食品的消費行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從上述研究回顧可以看出,由于不同行為理論研究的側重點不盡相同,一些學者偏向于將可持續消費行為的變化歸因于內部特征變量(個體規范、態度等),另外一些則認為由于個體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參照群體、外部機會與資源等因素同樣影響著消費者的可持續消費行為。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2002年,Bagozzi等學者提出了融合內部特征與外部環境因素(社會規范、組織約束)的消費者行為整合模型,但是由于該模型結構過于復雜,測量變量眾多,至今鮮少應用于可持續消費行為研究。

四、小結與展望

從文獻回顧中可看到,可持續消費研究的分歧主要存在于概念的界定與可持續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兩方面。當然,這一現象說明更進一步的研究仍有待開展,但同時,也是國外可持續消費研究不斷深入的體現。為跟上國外的研究步伐,突破國內可持續消費研究瓶頸,筆者認為,未來國內可持續消費研究可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從消費者行為理論出發,加強對可持續消費行為的實證研究。就目前情況而言,國外對可持續消費行為的關注已愈加明顯,可持續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未取得一致的結論。在國內,以消費者行為理論角度開展可持續消費行為研究,不僅可以彌補當前國內可持續消費行為研究還很缺乏,研究方法過于單一的現狀,豐富研究方法,也是對全球可持續消費行為研究的支持。

篇2

關鍵詞:可持續農產品;消費意愿;Logit模型

中圖分類號:D71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13)02008606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加劇,社會越來越需求發展更環保的可持續經濟[1]。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世界農業領域的重要目標[2],也是中國現階段以及未來農業的戰略選擇。農戶采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一系列可持續生產方式生產可持續農產品是農業可持續的核心內容,而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則對農戶采用可持續生產方式生產可持續農產品具有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研究顯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看重產品的生產對環境的保護責任[3],表現在對環境友好農產品的溢價購買上[2,4-6]。

一、可持續農產品與生態標簽

可持續農產品是農戶采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生產方式生產的環境友好型農產品。生態標簽是產品經過認證后而加貼在產品上的以證明該產品是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方式生產、加工、消費和處置的產品。在產品上加貼生態標簽的作用是向消費者提品的環保信息,幫助關心環境的消費者作出購買選擇,以解決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達到通過消費引導和激勵生產者采取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可持續生產方式。

從目前國際上看,各國在各個生產領域包括農業領域都在推行與生態有關的標簽制度,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就農業領域來說,各國推行的與生態有關的標簽及認證標準也各不相同。各國與生態有關的標簽農產品在推動本國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1]。中國目前與生態有關的農產品標簽認證主要有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但是我們認為,這些產品標簽認證并不有利于實現中國廣大農戶對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可持續農業生產方式的廣泛采納。原因表現在:(1)中國有機農產品的認證采用國際標準,強調環境保護和農業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其標準過于嚴苛,商家在進行促銷宣傳和消費者進行購買時往往重視其食品安全屬性,而忽略其環保屬性;(2)綠色食品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主要是針對食品領域,重點強調其食品安全屬性;(3)這些產品的認證標準,雖然都規定了具體的生產做法,且這些做法對生態環境有益,但并不能保證這些做法會改善生態環境;(4)可持續農業包括一系列的生產措施和方法,由于不同地區的生態差異,所適應的可持續農業生產措施和方法也會不同。顯然,沒有因地區生態差異而變化標準的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標簽認證不適合作為證明農產品可持續的生態標簽認證,即可持續農產品的生態標簽認證標準應該比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標準更加靈活。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目前在農業領域缺少一種針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農產品的生態標簽認證制度和體系,從而缺少一個針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農產品的消費市場。這顯然不利于消費者對農業領域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和對消費者生態消費行為的培養和提升。對農戶來說,由于缺失一個消費市場導向,農戶也會缺失采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生產方式生產可持續農產品的動力。

二、文獻回顧

由于國際上關于生態的認證標簽種類眾多,因此,國內外學者們針對這些標簽認證的農產品的消費研究也較多[2,7-9]。國內學者主要針對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的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0-13]。確切地說國內學者主要研究的是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食品安全屬性的消費行為,而非消費者對農產品的環保屬性的消費行為。國內學者就消費者對農產品的環保屬性的消費行為的研究鮮見于文獻。

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實地調研,利用假設市場評價方法,調研消費者對采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生產方式生產的可持續農產品的消費意愿,即研究消費者對農產品的環保屬性的消費意愿,并利用調研數據建立Logit模型,進而分析影響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消費意愿的因素,以分析中國建立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農產品的生態標簽認證制度、體系以及消費市場的潛在可行性,并為政府制定有效政策引導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的消費,從而引導和激勵廣大農戶采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生產方式,為促進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證分析依據。

三、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筆者以計劃行為理論作為理論基礎。計劃行為理論由Ajzen[14-15]在理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該理論近年來開始應用于市場營銷學中分析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該理論認為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影響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消費者對消費行為的態度(Attitude);消費者的主觀規范(Subjective Norm),即消費者在采取消費行為時對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的認知;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即消費者所感受到的對自己消費行為的可以控制的程度。筆者主要研究的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因素。

根據國內外學者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研究,結合中國消費者的實際情況。我們把消費者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農產品的購買意愿的影響因素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納入模型進行分析。

(一)消費者的個體特征

消費者的個體特征(年齡、性別、收入以及受教育程度等)通過影響消費者的行為信念,間接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態度、主管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從而最終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和購買行為。國內外學者對消費者的消費研究均把消費者的個體特征納入模型進行分析[16-18]。假設消費者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愿意購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農產品。原因是,消費者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對環境問題和農業可持續信息的搜集能力和認知理解能力越強,同時,較高的收入,使得消費者的環保消費行為不會受到財力的制約;年齡越低,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強,越愿意購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農產品;性別對消費者購買可持續農產品的意愿的影響方向則未知。

(二)對環境的關注程度

消費者對環境的關注程度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態度,從而影響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的消費意愿。Grunert and Juhl[19]的研究發現,消費者對環境越關注,越愿意購買可持續農產品。本文假設消費者對環境的關注程度越高,越愿意購買環境友好的可持續農產品。

(三)對產品自身的評價

由于當前中國農產品的質量檢測體系還不完善,消費者常對加貼在農產品上的各種標簽認證持懷疑態度。因此,國內學者對于標簽認證食品的消費者消費意愿的研究,常把消費者對標簽認證的信任程度作為一個影響因素引入模型[13,20-21]。由于中國目前尚未有針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農產品的生態標簽認證制度,在此,我們假設消費者對于可持續農產品的生態標簽認證是信任的,而不把該因素引入模型進行分析。

(四)產品外部線索

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的產品外部線索指與產品自身屬性無關的外部因素,如價格等[22]。在中國消費者收入還不高的情況下,消費者往往對產品的價格比較敏感。我們假設價格越高,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便降低。

四、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研究的數據來源于2012年3月對日照市150名消費者的問卷調查,調查選取日照市兩家最大的超市――銀座和新瑪特,采用了隨機訪談的調查方式。研究采用國際上通用的假設市場評價法 (Contingent Valuing Method,CVM),即對不能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某種產品,可以通過向消費者描述該產品的具體情況,形成一種假設的市場,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研究消費者在假設市場里的消費行為。 (二)模型設計

以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的購買意愿(愿意購買和不愿意購買)作為因變量(y),將消費者愿意購買取值為1(y=1),將消費者不愿意購買取值為0(y=0)。因此處因變量為二分離散選擇變量,故采用Logit模型進行分析。

消費者的受教育程度對消費者可持續農產品的購買意愿的影響是顯著且正向的。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費者更容易獲取關于環境問題和農業可持續的相關信息和知識,并對其給于較高的認知和理解,更愿意通過購買可持續農產品以促進農戶采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生產方式,支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由此也證明了,消費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影響并改變其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使其向著更環保的方向發展。

消費者對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認知顯著且正向影響著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的購買意愿。認為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的消費者,更愿意購買可持續農產品。

價格對消費者購買可持續農產品意愿的影響是顯著的且方向為負。說明可持續農產品富有需求價格彈性。

五、結論

可持續農產品富有需求價格彈性,價格是影響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消費意愿的重要因素。當可持續農產品比常規農產品溢價0%~5%時,有81%的消費者選擇購買可持續農產品,而在溢價10%~30%時,有60%以上的消費者選擇購買可持續農產品,當溢價達到50%以上時,則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大幅度減少。

除了價格因素外,消費者對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認知和消費者的受教育程度也顯著且正向影響著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的購買意愿。

我們認為,在價格合適的情況下,中國建立起采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生產方式生產的可持續農產品的生態標簽認證制度和體系以及消費市場是可行的。要建立起可持續農產品的生態標簽認證制度,首先需要盡快建立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農業生產標準,對于符合標準的,給于認證,加貼生態標簽。由于各地的生態特點不同,決定著可持續農業生產的標準建設應有地區差異。另外,中國目前分散的小農戶農業生產方式,極不利于可持續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推行、認證和監管,這需要加強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通過農業組織化生產,如“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協會)+農戶”、“農業企業+農戶”或“村委會+農戶”等生產方式來實現可持續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和認證。

為提升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我們還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通過多種渠道向消費者普及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相關知識,并做好可持續農產品的宣傳、推廣工作,提高消費者對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認知水平,引導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的消費,并逐漸形成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消費的義務觀。(2)創新技術,降低可持續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從而降低其市場價格,提升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的消費意愿。(3)本文的假設前提是,在假設的可持續農產品市場里,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的生態標簽認證是信任的。但從目前國內眾多學者的調查研究看,消費者對產品認證的信任程度并不高[23-24]。因此,政府在建立起可持續農產品的認證制度和消費市場后,應規范可持續農產品的認證體系并加強監督和監管,提升消費者對可持續農產品生態標簽認證的信任程度。

參考文獻:

[1]LOUREIRO M L, McCLUSKEY J J, MITTELHAMMER R C. Assessing consumer preferences for organic, eco-labeled, and regular apple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1,26(2):404-416.

[2]FAO. World agriculture: towards 2015/2030[M].London: Earthscan, 2002:1-2.

[3]FISCHER C,AGUILAR F X P,JAWAHAR,et al. Forest certification: toward common standards. discussion paper[M].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Washington D.C., 2005: 28.

[4]THOMPSO G D, KIDWELL J. Explaining the choice of organic produce: cosmetic defects, prices, and consumer preferenc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 80(2): 277-287.

[5]BATTE M T,HOOKER H, HAAB T C,et al. Putting their money where their mouths are: 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multi-ingredient, processed organic food products [J]. Food Policy, 2007, 32(2):145-159.

[6]TRANTER R T, BENNETTA R M, COSTAB L,et al. Consumers’ willingness-to-pay for organic conversion-grade food: Evidence from five EU countries [J]. Food Policy, 2009, 34(3): 287-294.

[7]BLEND J R, van RAVENSWAAY E O.Consumer demand for eco-labeled apples: results from econometric estima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imics, 1999, 81:1072-77.

[8]VERMEIR IRIS, WIM VERBEKE. Sustainable food consumption among young adults in Belgium: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nd the role of confidence and valu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4):542-543.

[9]ARYAL K P, CHAUDHARY P, PANDIT S,et al.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organic products: a case from kathmandu valley [J]. 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2009 (10): 12-22.

[10]靳明,趙昶.綠色農產品消費意愿和消費行為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08(5):44-55.

[11]曾寅初,夏薇,黃波.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購買與認知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費者調查的分析[J].消費經濟,2007(2):38-42.

[12]周潔紅.消費者對蔬菜安全的態度、認知和購買行為分析―基于浙江省城市和城鎮消費者的調查統計[J].中國農村經濟, 2004(11): 44-52.

[13]周應恒,霍麗胡,彭曉佳.食品安全:消費者態度、購買意愿及信息的影響―對南京市超市消費者的調查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53-60.

[14]AJZEN I.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Milton-Keynes[M].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 Chicago, IL: Dorsey Press, 1988.

[15]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 179-211.

[16]GHORBANI M, HAMRAZ S.A survey on factors affecting on consumer’s potential willingness to pay for organic products in Iran (A Case Study) [J]. Trend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9,2(1):10-16.

[17]MICHAUD C, LLERENA D, JOLY I.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of non-food products: a real choice experiment[J]. Working Papers,Grenoble Applied Economics Laboratory (GAEL),2012(1).

[18]尹世久,吳林海,陳默.基于支付意愿的有機食品需求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 2008(5):81-88.

[19]GRUNERT S C, JUHL H J. Value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uying of organic foods[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95,16 (1): 3962.

[20]陳志穎.無公害農產品購買意愿及購買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北京地區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06(1):68-75.

[21]陳雨生.消費者對認證食品購買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財貿研究, 2011(3):121-128.

[22]馮建英,穆維松,傅澤田.消費者的購買意愿研究綜述[J].現代管理科學, 2006,(11):7-9.

篇3

[關鍵詞] 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效應;傳導機制;拉姆齊模型

1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效應傳導機制有效性評價機制

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是指政府以稅收減免等為激勵機制,來促進企業更多地生產環保汽車,消費者更多地消費環保汽車,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消費的普及創造有利、寬松的經濟環境,使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的局面得以改觀,并最終實現綠色環境的形成和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策略。其政策主體是各級政府;政策對象是汽車生產企業或汽車消費者;政策目標是提高環保汽車率,促進綠色環境的形成和可持續經濟的增長;政策工具是稅收減免等。各級政府依據自己的偏好,在反復研究與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出臺并實施環保汽車稅收政策后,其首先作用于汽車生產企業或汽車消費者,企業或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偏好與政府進行博弈,在達到雙方的博弈均衡后,政府、企業或消費者將面對著一個最優的稅收減免率,在此稅收減免率下,企業開始生產或增加生產環保汽車,汽車消費者首選購買環保汽車,環保汽車數量由此開始增加,從而促進環境良性發展、經濟可持續增長、人民生活質量水平提高??梢钥闯觯h保汽車稅收政策的制定、實施及其發揮效率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博弈過程和政策效應由微觀向宏觀的傳遞過程。環保汽車稅收政策的有效性,不僅表現為環保汽車率和經濟增長率的預期與實際的一致性,而且還受政策科學性和政策傳導機制有效性的影響。因此,環保汽車稅收政策的有效性,具體表現為政策的科學有效性、政策效應的有效性和政策傳遞機制的有效性。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的評價應圍繞這3個方面來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從上述3個方面對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進行評價,還需解決非常關鍵的評價基準確定的問題??紤]到環保汽車稅收政策的制定、實施及其效率的產生過程,是一個博弈過程和效應傳遞過程,環保汽車稅收政策的有效狀態也就是一個博弈均衡狀態和一個經濟運行的均衡狀態。因而,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的評價基準應取自于圍繞該項政策而形成的政府與企業或汽車消費者的博弈均衡解,以及基于可持續消費這一經濟變量的宏觀經濟均衡解。又由于庫克曼模型給出了政策主體與政策對象的博弈均衡解,拉齊姆模型給出了基于均衡的由微觀到宏觀的經濟傳導機制,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運用庫克曼模型和拉姆齊模型來測算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的評價基準,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預期指標、實際指標與基準指標的比較,全面完成該項政策的科學有效性、政策效應有效性和傳導機制有效性的評價任務。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評價的機制如圖1所示下載論文。

2拉姆齊模型及擴展研究簡介

2.1 拉姆齊模型

弗蘭克·拉姆齊(F.P.Ramsey)是英國劍橋大學的數學家和邏輯學家,1928年,在他發表的《儲蓄的數學原理》(《經濟學雜志》1928.12)一文中,通過在確定性的條件下對最優經濟增長的分析,推導出滿足最優路徑的跨時條件,闡述了動態非貨幣均衡模型中消費和資本積累原理。此模型被稱為拉姆齊模型。拉姆齊研究的中心問題是跨時資源的分配,即在任何時刻,國民產出有多少應該分配給消費以產生當前效用,又有多少應該儲蓄并投資以提高未來的產出和消費,從而產生未來的效用。拉姆齊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如下:

(1)假設。①經濟中只有一種商品的生產,沒有人口增長,沒有技術進步,人是長生不老的;②商品生產的投入要素為資本K和勞動L,生產函數為Q=F(K,L);③產出品一部分用于消費C,余額部分用于儲蓄S,儲蓄增加資本存量K′,即Q=C+S=C+K′;④消費者從消費中得到的效用為U(C),工作的痛苦用負效用V(L)表示,并定義兩者之差為享樂程度A,即A=U(C)-V(L);⑤消費者通過消費或儲蓄存在一個最大享樂程度B,其也被稱為極樂。

(2)拉姆齊模型的構建:在上述假設下,拉齊姆認為,進行足夠的儲蓄以最終達到極樂或無限地近似達到極樂是2.2 拉姆齊模型的擴展研究

近些年,有關拉姆齊模型的擴展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從而為我們運用拉姆齊模型測度宏觀層面的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評價基準值提供了可能。目前,有關拉姆齊模型的擴展研究成果主要有羅默的兩期消費替代模型和兩期閑暇替代模型、拉姆齊—卡斯—庫普曼斯經濟增長模型。其中,對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評價具有指導意義的模型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卡斯(Cass)和庫普曼斯(Koopmans)把拉姆齊的消費者最優分析引入新古典增長模式后,所構建的拉姆齊—卡斯—庫普曼斯經濟增長模型。其分析框架如下:

(1)假設:①廠商。第一,在經濟中,存在大量相同的廠商,每個廠商的生產函數為:Y=F(K,AL) ,且其滿足新古典條件和“稻田”條件;第二,廠商在競爭性要素市場雇傭工人、租賃資本,并在競爭性產出市場出售其產品;第三,廠商將勞動的有效性A的取值給定,A以g速率外生地增長;第四,廠商最大化利潤;第五,由于企業由家庭所有,因此,企業產生的任何利潤歸于家庭。②家庭。第一,經濟中有H個相同的家庭,每個家庭的規模以速度n增長;第二,家庭的每一成員在每個時點供給一單位的勞動;第三,家庭總是將其擁有的、數量為K(0)/H的初始資本租借給廠商;第四,不存在折舊;第五,在每個時點上,家庭將其收入(勞動收入、資本收入、分配的利潤收入)在消費與儲蓄之間進行分配,以便最大化其終身效用;第六,設C(t)為t時每一家庭成員的消費,u(.)為瞬時效用函數,L(t)為經濟總人口,L(t)/H為每個家庭成員數,u(C(t)L(t)/H為家庭在t時期的總瞬時效用。ρ為貼現率,ρ越大則相對于現期消費,家庭對未來消費估價越小。從而家庭效用函數為:

2.3 拉姆齊模型對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測度的適應性分析

拉姆齊模型是一個微觀向宏觀的經濟傳導機制,我們將拉姆齊模型引入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評價基準值的測算,是期望依據微觀層面的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評價基準值來測算宏觀層面的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評價基準值。

拉姆齊模型對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測度具有較好的適應性,這主要是因為:

(1)拉姆齊模型測度指標與宏觀層次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考核指標具有一致性。在拉姆齊—卡斯—庫普曼斯模型中,消費可以是可持續性消費,可持續消費增長速度反映的是環保汽車等環保產品可持續消費的不斷提高而引致的居民可持續消費的增長速度,或者說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而可持續消費的可持續性,是指當代人滿足消費發展需要時不能超過生態環境承載力的限制,消費要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生態平衡。它既要求實現資源的最優和永續利用,也要求實現廢棄物的最小排放和對環境的最小污染。從而該模型的測度指標與宏觀層次的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考核指標具有一致性,使我們很容易將該模型轉化為宏觀層次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評價基準的測度模型。

(2)拉姆齊模型是建立在微觀經濟基礎之上的。拉姆齊—卡斯—庫普曼斯模型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測算,是基于微觀層面的勞動收入量即消費能力的,也就是說勞動收入的增長水平決定著可持續消費的增長量,而社會環保產品的普及與發展能極大地促進勞動收入增長和消費能力的提高。這實際上所反映的就是微觀經濟向宏觀經濟的傳遞機制。于是,我們可以利用該模型來反映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效應的微宏觀傳遞過程與結果,使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有效性的微觀評價與宏觀評價相銜接。

(3)拉姆齊模型和庫克曼模型具有同樣的基本假設前提。根據對兩模型分析的結論可以看出,拉姆齊模型與庫克曼模型具有基本一致的假設前提,即完全信息假設。這種一致性,為這兩個模型的有效銜接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基礎與前提。

3基于拉姆齊模型的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效應傳導模型

該表達式為與庫克曼模型相銜接、基于拉姆齊模型的反映環保汽車稅收政策效應微宏觀傳遞均衡路徑的政策效應傳導模型。

4結論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庫克曼模型是微觀博弈均衡模型,拉姆齊模型是政策效應傳遞模型。微觀博弈均衡模型表明,期望環保汽車量增長率受稅收減征比率、潛在環保汽車量增長率、環保汽車需求彈性和政策目標關心度參數的影響。當潛在環保汽車量增長率、環保汽車需求彈性和政策目標關心度參數一定時,期望環保汽車量的增長就取決于環保汽車稅收政策力度,即稅收減征比率的高低。一般說,稅收減征比率越大,期望環保汽車量增長也就越快,反之則越慢。當環保汽車需求彈性較大,政府對環保汽車的發展重視程度較高時,減稅措施對促進環保汽車數量的增長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當環保汽車需求彈性趨于零時,是否實施減稅政策才會是不重要的。

政策效應傳遞模型反映了環保汽車稅收政策的宏觀目標,即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的情況。該模型表明,期望可持續消費(環保汽車)增長率受期望環保汽車量增長率、資本邊際產品、即期效用函數的風險規避系數和貼現率4個因素的影響。顯而易見,該模型是從社會再生產過程來探討消費的增長問題的。從社會產品的生產來看,社會可持續產品的增加必然會增加社會可持續收入,而從社會可持續產品的使用來說,社會可持續產品的使用構成消費和投資的內容,消費和投資從消費者角度就是一個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問題,從而消費者就有一個跨期替代的問題。因而,本文所關注的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消費增長問題,而是一個可持續消費增長率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湯為本.論拉姆齊模型與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發展[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2004(6).

[2]陳學彬.宏觀金融博弈分析[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3]卿定文,朱錫平. 最優稅收理論及其政策含義 [J].經濟評論,2006(4).

[4]吳衛東 .論稅收政策構成要素、功能范圍及傳導機制 [J]. 當代財經, 1995(9).

[5]顧六寶,肖紅葉.中國消費跨期替代彈性的兩種統計估算方法[J].統計研究,2004(9).

篇4

回應可持續發展議程,主動與消費者溝通與其切身相關的議題,能為品牌創造競爭優勢。由被動的單向傳播轉為雙向積極溝通,有助于提升品牌價值。因為它讓品牌內容從單項產品延伸為全面服務,幫助消費者減少其對環境的影響。但是,僅僅發出環境和社會的信息是不夠的。只有當品牌對企業責任感和可持續性發展做出具有實質性的承諾,才是一個可以信賴的策略。

經濟衰退背景下的全球市場正在受到重創,對營銷人士而言,營銷的效益毋庸置疑已成為焦點。在一個品牌混雜的市場上,當每個品牌都在試圖傳播其價值的信息時,差異化的定位尤其可以提升其競爭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傳播為企業提升品牌資產提供了契機。深諳此道的品牌將更好地走過經濟衰退期,并在衰退結束時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因此,什么是可持續發展傳播?它是一種強調“低物質化”的傳播方式,即通過減少傳播過程中的資源需求,來提升品牌的情感價值、品牌忠誠度和信任等寶貴資產。

可持續發展傳播不是讓品牌一夜之間變綠,或利用標榜自然或綠色的標志性口號進行傳播。事實上,這種做法可能會遭受漂綠指控,特別是當你來自汽車或石化行業。相對而言,可持續發展的傳播方式,應由翔實的數據做支撐,以明確的行動口號吸引消費者,來創造震撼性的溝通。

對于那些創建有效的可持續傳播的品牌來說,現在有一個機會讓它們在市場上脫穎而出。但到目前為止,媒介傳播界還未能很好地幫助企業和消費者建立信任感,尤其是在溝通可持續發展的時候。消費者感到懷疑和困惑。Forrester公司最近的研究表明,多達77%的人不相信品牌發出的環保宣言。《GfK》羅佩爾報告指出,64%的人希望綠色宣言能由第三方認證。疑惑和缺乏信任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環保產品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市場也發生著變化,數字化正迅速地改變著商業動態。搜索的力量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消費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找到任何與品牌相關的信息。隱私無處可藏。互聯網能為企業提供與消費者互動的機會,提供的信息更透明,并能接觸到更廣泛的客戶群體,但許多公司正在坐失良機。據估計,在接下來的12至18個月,60%的公司將啟動數字營銷活動,以便能更持續地與消費者溝通。數字營銷將節約成本,因為它能對市場活動進行在線數據測量,從而有助于提高效率和營銷投資回報率。

那么,怎樣才能進行可持續發展傳播?在Clownfish,我們認為可以用四項基本原則(4C)來概括:信譽(Credibility)、清晰(Clarity)、一致(Consistency)和對話(Conversation)。綜合了這四項原則的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將有助于恢復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

信譽:這意味著不再瞎說。任何形式的傳播必須以強有力的、可核查的技術數據為基礎。這聽上去似乎有點老生常談,但卻非常重要,因為沒有實質內容的可持續發展傳播正在被非政府組織挑出來予以批評,甚至被禁止傳播。英國《衛報》披露,英國廣告局在2007年裁定19條做出誤導消費者的綠色聲明廣告應當撤銷,大大高于2006年的10條廣告。

清晰:企業通過數字化營銷表達的信息務必清晰、真實、可信,這樣才能提高透明度。相關研究表明,信息的透明度和消費者的信任呈正比關系。這意味著,公司不能含糊其辭地稱其產品是“環?!钡模磉_方式應該簡單明了。比如,88%的消費者會對“提高能源效率”有正面回應,但只有61%的消費者贊同“綠色”這種表述。環保標簽可幫助公司傳播,但并不總是表述清晰。英國零售商Boots曾在某系列洗發水的碳足跡后進行消費者調查,結果顯示,28%的消費者不知道產品的碳足跡與氣候變化有聯系。

一致:可持續發展不是一股潮流。實際上,在Clownfish,我們相信可持續發展將會是21世紀新的商業模式。公司應該制定長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從整體上解決問題,而不是逐一解決單個問題。應該確立一項“運動”而不只是開展某一項“活動”。公司未來傳遞的信息應該與其目前在市場上所宣傳的信息相呼應。

對話:在“廣告狂人”年代,做得最成功的品牌,往往是因為廣告營銷做得出色。然而,隨著數字化營銷的出現,企業的重點也相應轉移。未來,在消費者和利益相關者中口碑最好的企業才是最成功的品牌。過去是企業“灌輸式”營銷的時代,現在則是企業和消費者雙向溝通的時代。借助互聯網的互動功能,讓品牌的粉絲和批評者都有表達其看法的一席之地,或者通過博客讓這種表達更深入,企業從中學習并調整自己的產品,以反映消費者價值觀的轉變。

篇5

消費者的行動依賴個人動機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對現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狀況的認同,從而使他們做出的選擇不利于自然、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面對消費者的此種行為,筆者作為學生認為可以將消費者的這種選擇通過可持續發展選擇轉移到培訓專業人員管理資源、課程理念設計和教育公眾。

高等學校是培養這類專業人員的場所。事實上,許多人認為:“高等教育憑借探索學術自由,從而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決定它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承擔著重大責任。2003年在布拉格可持續發展咨詢會承認高等教育沒有培養出能夠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人才?,F今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無論是在知識、能力、動機基本能與社會需要的人才接軌。

高等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領域,涉及學生、學者和管理者。他們的不同態度、知識、技能和經驗都可以有效地培養高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所以,課程應該直接與社會需要接軌,使其服務社會。

高等教育的“魅力”——課程設計理念

(一)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是一種來自協會和認知理論的合成觀念,有助于理解個人行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理解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的重要性,這些知識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有關。根據班杜拉“預期成果”一種信念,一種特定的行為將導致一個特定的結果,與“個人功效”結合成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們會產生特定行為?!案咚降淖晕倚芨幸馕吨欢ǔ潭鹊淖灾魏妥晕覜Q定作為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成果。”

班杜拉主張的自我效能感作為一個強大的預測行為很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一個人執行行動的初步行為,為了不斷追求成果而不懈努力并且堅持不懈面對逆境。個人的動機、毅力和成功的信心對工作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是必不可少的。要發展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課程就應包括假設性地或真正的解決問題的練習,建構恰當的專業水平,從而得到同行的支持以確保收到良好效果。這種支持可能通過“研究性學習”方法來鼓勵承擔更多風險和培養其獨立性。課程設計理念:“Boyer獎學金模型?!盉oyer獎學金模型對教育個人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一種基礎理論指導課程設計。獎學金是該模型概念的核心,并要求兼顧人所處的環境,這表明知識是一種發現和整合的過程。這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有很多相似之處。

根據Boyer,學術研究的重點是人類迫切的問題。這與可持續狀態有關。獎學金根據學科的要求而提出,并要求部分學生和學者對不熟悉的領域解放思想,是為了契合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說明獎學金的整合要求潛在地與學科領域的研究能力密切聯系,并形成新的見解。這種新見解的整合被廣泛公認為是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一致。

把Boyer的思想直接應用到高等教育,學者斯密主張教育應該允許學生發展自己的能力“超越自身利益在專業領域之間建立橋梁,并把他們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設置這些目標的學習為高校學生在多學科框架中提供一個支點去實踐,并朝著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發展。

(二)高等教育的“潛在性”:可持續性科學

發展一門新學科是克服傳統學科領域內約束的一種方法。研究人員在哈佛大學提出“可持續發展科學的發展領域,它被誤認為是當地和全球生態和社會過程的整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符合Boyer的原理,它是基于這種理念:科學研究真正需要解決實際問題,允許創新性解決方案的出現。決策是基于知識建構通過提供事實的傳統科學方法,從而更加“了解文化”。

高等教育課程解釋可持續性科學的原則和目標,應該教會學生尋求關于社會和環境互相作用影響的實證和平衡的科學信息,有機會對不可持續的模式消費做出反應,并對他們進行測試和修正。培養學生意識到所有相關利益者的需求與利益,并設法使有效地參與決策過程中需要的信息可靠,客觀且易于理解。筆者認為他們需要發展一種任何行動涉及不確定性與風險帶有道德和倫理問題的意識,這些必須在決策過程中得到認可的。

篇6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生態經濟 科學消費觀 綠色GDP 生態文明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長期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可持續發展”提出的背景

工業文明創造的巨量物質財富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生活,但其自身所存在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出來。在工業文明形態下,一個國家(地區、企業)的核心生產動力就是盡最大的可能通過在經濟體系內部合理配置資源以實現經濟的不斷擴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企業大規模生產商品,消費者不斷擴大消費規模并迅速對消費品進行更新換代,這樣,“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就成為維系工業社會得以持續而不至于面臨崩潰的怪圈,這一怪圈被阿蘭?施耐伯格稱為“苦役踏車”?!翱嘁厶ぼ嚒边@一過程在初始的生產階段向自然界索取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并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生產廢棄物,同時又在終端的消費品更新換代中產生大量廢棄物,這些產生于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廢棄物在自然界中不斷積累,加之以生產過程中所耗費資源的持續增加,就導致地球上出現了愈來愈嚴重的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局面,嚴重危及到人類在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上的長期生存與發展。而這種現狀之所以產生,就在于長期以來人類對于自然生態系統維系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作用的無知和忽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的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生態環境承載人類產生的廢棄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類若想在地球上長期生存與發展下去,就必須要保證自身的社會經濟活動絕不超越自然生態系統所天然具有的界限,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經濟的持續增長是不可能永遠維系下去的。正是在對這一真理有了真正掌握的基礎上,“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終于被提出。

(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有多種表述,其中最為世人所熟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由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向聯合國提交的調查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表述旨在強調人類在利用作為自身生存與發展基礎的自然生態系統時的代際公平性。這種代際公平在自然生態系統上的表現,便是要求人類始終應保證自身的社會經濟活動不突破自然生態系統的“界限”。也就是說,可持續發展就是在保障維系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前提下的“發展”。

在對以往文明形態尤其是工業文明進行徹底反思的基礎上,生態文明這一以遵循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的文明形態理念被正式提出??沙掷m發展作為生態文明的基本原則,與工業文明形態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盲目沖動是大相徑庭的。為了推動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偉大目標。建設生態文明,推動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理應以生產和消費兩個重要環節作為基本著力點。

生態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基礎

(一)生態經濟的內涵及其不同表現形式

一般說來,生態經濟是指為了解決不斷增長的經濟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的無止境性與相對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客觀局限性之間的矛盾,強調在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范圍內,充分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與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現行的經濟生產與消費方式,盡力發掘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大力發展生態高效且經濟發達的產業類型,著力建設和諧先進的社會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色宜人的環境。究其根本,生態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整合,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攜手前進,自然生態與人類社會和諧高度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類型。

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應與自然生態環境相適應,這是人類社會任何發展階段都應遵循的客觀規律。工業革命后,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這種破壞自20世紀始逐漸表現得更為明顯,尤其是在二戰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世界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長,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愈來愈強,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問題開始大量出現并日益嚴重起來,引起了人們對以上各類問題的廣泛關注與探討。學術界對人類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所引發的生態危機進行了系統的反思,對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進行了重新梳理與總結,在此基礎上逐步提出了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等經濟類型。這些經濟類型盡管在研究內容、研究側重點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卻都是以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為宗旨而被提出的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而且從本質上來說,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就是生態經濟,是經濟活動的生態化過程。

(二)綠色GDP及其對生態經濟發展的推動

發展生態經濟,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摒棄那種把經濟增長簡單等同于經濟發展的錯誤觀念,就要求改變傳統經濟模式下盲目追求GDP的經濟發展觀,以綠色GDP作為經濟發展的衡量標準。綠色GDP針對GDP的先天不足進行了調整與完善,在GDP中扣除掉了資源消耗、生態破壞、環境退化和污染治理的成本,并加上了生態環境改善所帶來的收益,更能從整體上反映出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總體水平。

改變過去以GDP作為經濟增長的衡量指標而代以綠色GDP作為經濟發展的評價標準,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對過去傳統經濟模式無視自然生態環境價值的錯誤的調整。此外,由于生態經濟實際上是對經濟效益與自然生態環境兼顧的產物,這必將因其對經濟效益的兼顧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但畢竟經濟發展是人類滿足自身需求的最重要手段,因此也不可能為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而完全放棄經濟發展,這種情況就決定了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政府對生態經濟的主導與推進成為必須。

推動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但這更多是從生產角度著眼,而一旦脫離了從消費的視角對消費者的消費傾向與消費行為所做的相應調整,生態經濟對于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則事倍功半。因此,將科學消費觀的推廣普及與發展生態經濟有機整合,無疑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理想選擇。

科學消費觀是消費領域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一)工業文明形態下的經濟模式會異化消費加劇生態危機

工業文明形態下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假設都是建立在探討如何在經濟系統內部合理配置資源以達到GDP(或利潤、或效用水平等)的最大化,而不考慮自然生態系統是否具有相應的承載力。這樣的經濟模式必然導致資本在不斷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持續擴大生產規模,而為了將生產出來的商品銷售出去,就利用資本控制下的宣傳機器(大眾傳媒)鼓勵人們過度消費甚至盲目消費,致使消費者在脫離其實際生存需要的情況下以消費主義作為其生活方式而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奢侈性消費、攀比性消費、炫耀性消費。這種不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只專注于獲取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以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為基礎,反而以滿足人類的虛榮心為導向的消費形式就是異化消費。當異化消費逐漸內化到人們心中,并成為相當多數人們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時,社會消費規模便日益擴大,這不僅會消耗掉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方式所生產出來的大量商品,還會推動社會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并最終達到經濟規模不斷增長的所謂“理想局面”,在客觀上就必然導致生態危機不斷加劇。

(二)科學消費觀的主要內容

科學消費觀以基本原理作為其理論基礎,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消費觀??茖W消費觀以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為基本著眼點,排斥那種以消費作為拉動經濟不斷增長、帶動資本持續增值的觀念,是生態文明形態下的消費觀。

首先,科學消費觀鼓勵健康消費。健康消費指的是正當的消費、合理的消費,是為了滿足人的基本生存與生活需要而進行的消費。鼓勵健康消費,就是要反對那些為了滿足人的虛榮心而進行的大大超越了人的基本生存與生活需要的奢侈性消費、攀比性消費和炫耀性消費。

其次,科學消費觀主張公平消費。公平消費是指那種在全社會甚至全世界范圍內人與人之間消費差距最小的消費。當前,不同人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甚至是巨大的消費差距。這種基于歷史以及資本主義剝削等原因所形成的差距不僅導致世界經濟失衡,而且由其導致的貧困現象還進一步加劇了生態危機,嚴重危及到人類在地球上的可持續發展。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公平消費值得我們大力提倡并持續為之努力。此外也應注意,公平消費的所謂公平,其本意不僅是注重代內公平,而且更是強調代際公平。而強調代際公平,無疑正是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之一。

再次,科學消費觀倡導全面消費。全面消費是指不僅要滿足人的物質消費需求,同時也要滿足人的精神消費需求。而異化消費只片面地強調物質領域的消費,對精神層面消費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伴隨著異化消費的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人淪為物欲的奴隸,陷入了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斷追求物質財富而又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惡性循環中,同時卻忽視甚至無視了良心、倫理、道德、價值觀等對人而言更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這種局面將不可避免地 使人類陷入不可持續發展的危險境地。因此,科學消費觀倡導全面消費,強調要更加重視那些能夠陶冶情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的精神消費,就非常有利于改變這種不利的社會現狀。

最后,科學消費觀提倡可持續消費??沙掷m消費就是指適度的消費、節約的消費,就是反對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堅持可持續消費,就會減少向自然界索取過多的資源,就會減少向自然界排放過量的廢棄物。從本質上說,可持續消費無疑是科學消費觀里最為直接地契合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因為,上文所述的健康消費、公平消費和全面消費本身即含有可持續消費的深刻意涵。

(三)科學消費觀是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

可持續發展是隨著生態危機的出現而被提出的,而生態危機的出現,不僅與現代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更與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即異化消費息息相關。

生產與消費在同一經濟過程中分別扮演著價值的生產與實現的角色,生產過程向自然界索取原材料,而消費過程則向自然界返還廢棄物。生產與消費的過程一旦過于頻繁,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載力,生態危機將必然發生。因此,不僅要以生態經濟形式減少向自然界獲取過多的資源,減少在生產過程中向自然界排放過量的生產廢棄物,更要以科學消費觀為指導,反對毫無節制的異化消費的物質生活。盡管社會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生活方式,但消費方式終究在事實上對生產起著巨大的制約作用。當消費者的消費方式、消費習慣發生了科學消費觀所倡導的改變以后,他們的消費行為會通過市場傳遞給生產者,進而導致生產者改變其產品的生產導向甚至是改變其生產模式。從這種意義上,“消費決定生產”這一論斷就具有著非常高的合理性。因此,我們說科學消費觀所倡導的以健康消費、公平消費、全面消費以及可持續消費等消費模式替代異化消費,實現消費者消費模式的轉變就對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與保護生態環境具有不可小視的巨大作用,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科學消費觀本質上就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

總之,從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著手,一方面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一方面在民眾生活中積極普及科學消費觀,這對于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推動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消費方式 可持續 理性訴求

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機制,可持續消費是人類為擺脫資源危機、生態失衡危機和人類自身生存危機而提出的旨在使當代人及其子孫后代的需求都得到滿足的消費方式??沙掷m消費方式具有消費水平適度增長、消費結構日趨合理、注重節約資源等基本特征。確立以人為本理念,轉變社會消費模式;推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實行生產經營方式和產品設計方式的轉變;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從政策上鼓勵和支持綠色消費,發揮政府引領文明消費的職能,是消費方式可持續的理性訴求。

一、確立以人為本理念,根本轉變社會消費模式

以人為本,轉換傳統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和消費模式,推進可持續生產和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消費方式的根本訴求??沙掷m發展要求生產和消費方式應以人為本。從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來看,人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沙掷m發展的實質是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而要真正實現人的發展的可持續,除了要合理對待局部利益與人類整體利益關系外,還要處理好代際之間的利益關系。要把發展的權利與發展的義務統一起來,既要實現和維護當代人的發展權,又不能剝奪后代人的發展權,為人類發展的可持續盡義務、負責任,也就是要正確處理人類自身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然而目前人類的消費方式對人類自身消費的延續性產生了極大的負效應。今天,面對大規模的環境污染、自然資源的破壞、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鹽堿化、資源枯竭、氣候變異、生態平衡失調和接踵而至的自然災害等現象,社會各界終于認識到要重新審視人類現有的生產和消費方式。聯合國1992年通過的《里約宣言》指出:“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質量,各國應減少和消除不能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 可持續消費是一種既符合代際公正原則又符合代內公正原則的保證人類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斷由低層次向高層次演進的消費方式。在全社會推行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方式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性因素。

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全社會倡導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方式,一要從社會整體角度推動現行的高消費、高(資源)耗費、高浪費和高污染的生產消費模式向可持續生產消費模式轉換。要強調公正消費,充分遵循代內平等和代際平等的法則,在進行消費時不能以損害別的地區或人們的利益為代價;當代人要自覺擔當起在不同代際之間合理分配消費資源的責任,妥善利用可再生資源,保護好不可再生資源。二要從社會個體角度改變現行各種非理性的消費現象,引導消費者進行文明、合理、適度消費。要正確界定可持續消費和不可持續消費行為,分析不可持續消費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對人類自身消費延續性的負效應。分析影響消費模式的社會因素、人口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和技術因素,建立一個符合中國特色的、理論上科學規范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續消費模式,使公眾或消費者正確地、全面地認識、理解可持續消費。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需求日益增長,消費關系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發展趨勢。要引導消費者注重理性消費,在消費過程中,既考慮積極的效果,又考慮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力求在總體上趨利避害。要倡導消費者適度消費,在消費中量力而行,從長計議。要喚醒消費者的主體意識,轉換那些不可持續性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大力培育和樹立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方式。

二、推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實行生產經營方式和產品設計方式的轉變

要達到可持續消費要求,必須實行生產經營方式和產品設計方式的轉變。生產決定消費,但從再生產過程角度看,消費反作用于生產,即消費不僅是生產的目的,而且還是再生產的動力。公民的消費行為和行動,可以影響、引導甚至左右社會生產,生活里一些節約資源行為,可以起到用購買力和消費權來選擇可持續消費方式的作用。消費結構變化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要鼓勵教育、健康、信息、旅游、休閑等非物質消費,發展信用消費、網上消費、服務消費、社會消費等現代消費方式,提高消費質量和效益,引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倡導可持續消費方式,發揮消費對生產生活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推行可持續消費方式必須通過轉換社會經濟增長方式和貫徹“清潔生產”、“節約生產”原則得以實現。一要逐步改變“產品高價、資源低價、環境無價”的觀念,代之而起的是“環境有償使用”、“污染者付費”;拋棄“拚物質消耗”、“先污染后治理”的生產和發展思路,樹立可持續生產的思想。在未來產品開發上,既要考慮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和消費心理的能力和潛量,也要考慮產品消耗成本和制造質量的市場競爭力;在產品的制造上,既要考慮產品制造對資源的耗用和環境的污染,也要考慮產品消費后遺留的廢棄物處理的清凈程度;在具體的產品生產中,將促使人們采用更先進的綠色技術,對一大批產業和項目進行無公害生產的改造,對生產工藝流程、設備和原材料耗用作節約型改造,并且盡可能地避免一次性產品的生產,增加復用性產品的生產,杜絕那些既浪費物質資源又坑害消費者的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二要抓好企業家和生產經營者變革生產經營方式和產品設計方式,走出一條既顧及市場需求又減少資源消費和環境污染的生產、發展之路。在生產經營方式變革方面,實行“回收制”改革,在生產過程中對所有不能作為最終消費的副產品回收再生產,尤其是對廢水、廢氣、廢物的直接處理利用;盡可能生產能被自然界自行腐化吸收的物品,開展廢物回收回爐活動,把各種廢棄物再制成五花八門的新產品等。在產品設計方式的變革方面,推行產品小型化(如筆記本電腦、小型汽車、超薄型移動電話、濃縮型洗滌劑、腕式傳呼機、袖珍照相機等)和組合化(如多功能剪刀、組合式家具、玩具、文具等)的理念,并在實踐中加以正確引導,以發揮其對生產經營活動的積極導向作用。

三、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

推行可持續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可以保證有限的生活資料合理地運用于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提高生活水平。轉變不可持續的消費模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推行可持續消費方式,有利于樹立人類消費的可持續觀,有利于建立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有利于促成可持續的生產,有利于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可持續消費戰略、策略和政策。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費,不僅空耗社會財富,而且浪費發展資源,污染生態環境,阻礙發展步伐,削弱發展后勁。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可以使有限的資源和財富得到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推行可持續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有利于緩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難題,維護我國經濟良性持續發展運行。當前隨著經濟規模的增大,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資源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社會生活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嚴重浪費資源和財富的不良消費方式,如低效率消費、跟風式消費、攀比式消費、炫耀式消費等。只有推行可持續消費模式,才能有效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消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結構的改善以及消費方式的變換,都對經濟運行產生著重要影響。一是有利于更新陳舊的消費理念,實現與收入水平相適應的消費。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倡導人們適度消費、合理消費,同時注重樹立節約資源的消費理念,以實現與收入增長相適應的消費。二是有利于以消費啟動市場,發揮和實現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在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下,經濟政策的選擇以增進消費為經濟運行的出發點,并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為經濟運行的最終歸宿。三是有利于改善宏觀調控,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調控機制,促進有關調控機制的協調運轉。隨著消費的提升和拓展,投資和消費共同增長,不但投資和消費可以達到統一,而且二者之間久已存在的深層次矛盾也會得到緩解。

推行可持續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有利于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健康發展。從社會穩定來看,推行可持續消費,綜合運用價格和稅收等手段,適度限制各類奢侈性消費。要通過征收高收入調節稅和高檔消費調節稅來抑制高收入者的高消費,通過抑制高收入群體的高消費來控制兩極分化的過速發展,從而形成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以保證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如果不從消費上抑制高消費狀態的持續存在和惡化,從而發揮消費結構對社會分層結構的影響,勢必會加劇社會兩極分化現象,給社會帶來潛在的危機,也無法真正建構起可持續的消費模式,社會無法和諧發展和良性運行。

四、從政策上鼓勵和支持綠色消費,發揮政府引領文明消費的職能

綠色消費簡單地說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消費。綠色消費是一種注重生命、健康、環保的消費方式。它以節約利用自然資源和減少環境污染為基本特征。綠色消費方式即低消耗和以資源循環利用為基礎的新型消費方式。綠色消費觀和綠色消費行為將導致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革,消費結構的改變必將導致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形成綠色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循環。生產者以提供綠色產品為生產理念,實行綠色生產模式;消費者改變傳統的生活消費模式,主動選擇綠色產品,注重消費過程中對環境的友好性,自覺履行廢棄物分類回收處理的責任與義務,最終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建立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推行綠色消費是政府和社會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第一,要強化教育,倡導生態消費倫理?,F代性消費倫理是一種極度應享性消費倫理,其實質是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在消費領域中的體現,由它主導的消費方式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巨大的威脅。超越現代性消費倫理,“倡導生態消費倫理,是人全面、自由發展和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毕M者在購買、使用商品,獲得商品價值、滿足心理需要,得到感官享受的同時,應該承擔與消費該商品有關的包括保護環境的責任、保護資源的責任、維護社會公德的責任等。要摒棄消費主義所倡導的不合實際的消費觀和傳統的奢侈消費陋習。

第二,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推進綠色消費進程。政府要在生產領域中大力推行循環經濟,鼓勵生產和使用生態綠色產品?!熬G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技術”等的推廣,“不僅意味著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意味著人與自然走向真正的和諧,而且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將邁進科學文明的新境界。”

第三,要進一步發揮政府引領文明消費的職能。文明消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政府要發揮好引領職能,形成鮮明的政策導向。要通過產業規劃和政策措施,促進企業和生產者節約資源、減少污染;通過征收消費稅、生態稅和運用價格調節機制等,引導社會及居民進行生活成本測算,實現理性消費、適度消費、公正消費,提高消費效益。引導社會及居民減少一次性消費的比例。一次性消費品一方面吞噬著有限的地球資源,同時制造著大量的垃圾災難,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從本質上看,一次性消費品是與可持續發展的現念背道而馳的。要要求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以身作則,厲行節約,自覺地糾正不文明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在倡導和形成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方式中充分發揮帶頭示范作用。“人類擔負著生態問題的巨大責任與義務,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目前面臨的必然選擇,也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

參考文獻:

[1]矯海霞:現代性消費倫理的演變與生態消費倫理的提出[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

[2]朱步樓:積極倡導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方式[N].光明日報.2006

篇8

關鍵詞 生態可持續發展;生態足跡;貴陽市

中圖分類號 X2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12-0101-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21

資源型城市是我國城市體系中的特殊群體,是以當地不可再生自然資源開采和加工為主導產 業的工業城市。在我國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中,資源型城市持續、穩定地提供大量的原煤、 原木、原油以及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物原材料,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由于 長期以來對資源粗放式開發利用,資源型城市現面臨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 破壞、產業結構單一、城市功能薄弱、經濟增長緩慢等一系列問題,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造 成強烈沖擊,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所遭遇的挑戰尤其嚴峻[1]。自然資源與生態系 統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基礎,定量評估資源型城市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程度,可為解決上述問 題、促進城市經濟轉型提供參考。

生態足跡模型是定量衡量區域(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程度的一種方法,它能夠從具體的生 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資本消費的空間[2],從而判斷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是否超出了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范圍。由于生態足跡計算模型能夠對城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狀 態進行明確界定,評價結果直觀明了,同時其計算結果可以在區域之間進行橫向比較,具有 可視性、可操作性、可移植性強等特點,已被廣泛運用于區域(城市)的生態可持續 發展研 究中[3-5]。本研究以貴陽市為例,運用生態足跡模型,在市域尺度上對貴陽市199 9-2007年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狀態作定量分析,以識別影響貴陽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 因素,為貴陽市構建生態文明城市決策提供建議。[KG)]

1 研究區域

貴陽市地處東經106°07′-107°17′、北緯26°11′-27°22′之間,位于 貴州省中部 、云 貴高原東斜坡上,屬于全國東部平原向西部高原過渡地帶,擁有豐富的鋁、磷、煤等礦產資 源,經濟發展高度依賴資源約束型產業。而貴陽市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是喀斯特發育典 型地區,石漠化和潛在石漠化現象顯著,生態環境本底脆弱,長期以來,陡坡墾殖、過度采 伐、毀林開荒、工礦建設毀林開山以及大量的土石方和工礦廢棄物隨意堆放等現象,導致貴 陽市地質災害頻發,土壤退化迅速,生態系統破壞嚴重。這種以開采、加工礦產資源為基礎 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為貴陽市經濟轉型的重要限制因素。 2 研究方法

2.1 生態足跡的計算理論與模型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s)概念由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他將人類社會經濟 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比喻成“一只負載著人類及其所創造的城市、工廠……的巨腳踏在地 球上留下的腳印”[6]。生態足跡模型基于如下基本假設來進行計算:①人類可確 定自身消費的絕大多數資源及其產生廢物的數量;②這些資源和廢物流能轉換成相應的生物 生產面積;③采用生物生產力來衡量土地,不同地域間的土地能轉化為全球均衡面積,用相 同的單位(如hm2)來表示;④各類土地在空間上是互斥的[7]。

根據生產力大小的差異,生態足跡模型將地球表面的生物生產性土地分為6大類進行核算, 包括:化石能源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生態足跡計算模型包括生態 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EF)計算與生態承載力(Ecological Capacity,EC)計算 兩部分,其計算公式分別為:EF=∑ni=1ωi(cci)=∑ni=1(ac i/pi) (1)

EC=∑ni=1ωi(epi)=∑ni=1(ae i/p)(2)

式中:n為消費商品或生產生物的類型;cci為第i種消費商品的生產足跡;aci為第i種 消費商品的消費總量;pi為第i種商品的生物生產單位面積產量;epi為第i種生物資源 的生產足跡;aei為第i種資源生物生產總量;ωi為第i種消費品或生物資源土地類型生 產力權值;EF為地區生態足跡;EC為地區生態承載力。陳?敏等:資源型城市貴陽市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12期

2.2 貴陽市生態足跡計算

參照貴陽市各種資源的消費特點以及對生態足跡計算方式的相關研究成果[8],將 各種消費概括為如下3個帳戶進行計算:生物資源消耗帳戶、家居能源消耗帳戶、工業能源 消耗帳戶。

2.2.1 生物資源消耗帳戶

生物資源消費帳戶包括植物性食品消費和動物性食品消費,在具體計算中,耕地、牧草地和 水域土地面積分別根據各種作物、牲畜、木材以及水產品的消費量及全球均衡產量(FAO公 布)進行折算,為便于與其他研究成果比較,全球均衡產量取用FAO1993年的數據。

2.2.2 家居能源消耗帳戶

家居能源消耗帳戶主要衡量家居和住戶對物質和能量的消費,其中住房轉化為化石能源土地 的能源值,參考了Sheltair 1991年對加拿大房屋在其生命周期內的能耗研究結果[7] 。

均衡面積由各種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乘以產出因子與均衡因子獲得,產出因子是為了平 衡貴陽市生物生產性土地產量與全球平均產量之間的差距,而均衡因子是為了平衡各類型生 物生產性土地之間的差距[9]。均衡因子和產出因子均取自1999年中國生態足跡計 算[10],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承載力要扣除12%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

3 結果與分析

通過計算得到貴陽市1999-2007年的生態足跡以及生態承載力,由生態足跡減去扣除12% 生物多樣性保護后的生態承載力,即可得到貴陽各年的生態赤字(Ecological Deficit,ED )。

3.1 生態可持續發展狀況

將貴陽市2007年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制成生態足跡供需平衡表(見表6),分析貴陽市生 態可持續發展狀況。2007年貴陽市人均生態足跡為2.472 hm2(均衡面積,以下均同), 而人均生態承載力僅為0.509 hm2,人均生態足跡超出人均生態承載力3.86倍,人均生態 赤字高達2.024 hm2,表明貴陽市社會經濟活動已超出生態系統承載力范圍,生態系 統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狀態。從2007年生 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組成可以看出,化石燃料消耗是導致 生態赤字的主要原因,表明貴陽市大量的能源消耗對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最為嚴重,耕地 也存在赤字,說明糧食生產安全也受到了一定威脅;在各類型生物生產性土地中,林地與建 筑用地存在盈余,這得益于貴陽市豐富的森林資源以及市區內密集型建筑模式。

表明1999-2007年間,貴 陽市 生態系統承載力未出現明顯的倒退,但是生態系統狀況也未有改善,生態系統面臨的壓力來 源于因經濟快速發展所導致的自然資源和能源過渡消耗,如果持續這種以資源換經濟發展的 模式,貴陽市今后面臨的生態壓力將會越來越大,生態可持續性面臨的挑戰也會更加嚴峻。

3.2 生態文明水平

生態文明水平即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EEI),其概念源自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與 合作組織(OECE)和世界 可持續發展商業委員會的研究和政策中,通常作為企業和 地區提高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在生態足跡計算基礎上,得到了貴陽市1999年至2007年生態效率(見圖2貴陽市生態效率時 序變化圖)。可以看出,貴陽市資源利用效率在不斷提高,從1999年的0.500萬元GDP/ hm 2生態足跡增長到2007年的0.787萬元GDP/ hm2生態足跡,生態文明水平呈逐年上升趨勢。 雖然貴陽市生態系統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狀態,且將來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呈放大趨勢,但是 生態系統改善及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仍存在一定契機。

3.3 生態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

賴力等人構建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占用變化的相互作用機理模型,認為經濟發展階段 、產業結構特征、資源消費強度、土地利用現狀、居民消費特征是影響生態足跡的主要因素 [11],陶金、陳成忠等人的研究分別很好地 驗證了這一作用機理模型[12-13 ]。本研究選取城市化率

(X1)、人口密度(X2)、人均GDP(X3)、第二產業GDP比例

單位GDP能耗(X5)、農作物播種面積(X6)、人均消費支出(X7)等指標,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識別貴陽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偏最小二乘回歸由伍德等人創建,被稱為第二代回歸分析方法,能有效的克服在應用最小二乘回歸時遇見的自變量間的多重相關性[14-15] 。

對生態足跡和選取的指標做偏最小二乘回歸分析,得到各變量的回歸參數,相關系數R=0.98 5,具有較好的相關性;F=41.7,模型整體模擬效果較好。生態足跡的驅動模型如下:

EF=6.812 X1+0.005 X2+0.158 X3+3.180 X4+0.473 X5-0.059 X6+0.099 X 7-3.155(3)

結果表明,貴陽市人均生態足跡與城市化率、人口密度、人均GDP、第二產業GDP比 例、單位GDP能耗、人均消費支出等6個因子具有顯著正相關性,說明隨著貴陽市人口、城市 化進程、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轉變,能耗的增加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足跡也 在同步加大,生態壓力日益增加。農作物播種面積與生態足跡具有負相關性,根據貴陽市國 土統計結果,貴陽市人均耕地面積在2000年到2007年間,從0.086 hm2 下降至0.077 hm 2,耕地面積有限,而人口規模不斷增加,由此導致耕地短缺壓力越來越大。在日益嚴峻的 生態壓力下,充分保護耕地及其他土地資源是防止生態壓力進一步增大的重要途徑。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貴陽市2007年人均生態足跡為2.472 hm2,人均生態承載力僅為0.509 hm2,生態 系統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狀態。

(2)1999-2007年間,貴陽市生態系統承載力較為穩定,經濟快速發展所導致的資源過 度消耗是影響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原因。貴陽市資源利用效率有所改善,生態文明水平呈逐年 上升趨勢,促進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仍存在一定契機。

(3)城市化率、人口密度、人均GDP、第二產業GDP比例、單位GDP能耗、人均 消 費支出這6個因子增加會導致生態足跡增加,而增加農作物播種面積可以緩解生態壓力。

4.2 關于方法與結果的討論

生態足跡法計算簡單、結構清晰,但是反映的信息偏保守。生態足跡法認為理想的狀態是人 類只占用自然資本產生的利潤,而不會消耗自然資本本身,實際上,這些自然資本也是地球 生態系統經過億萬年利潤累計而成,并非完全不可動用,只是需要在一種合適的速度下開發 利用,但是合理的開發速度本身很難確定。

生態足跡是對整體區域的宏觀計算,不能反映區域內部的差距。以行政邊界作為區域劃分邊 界是否合理,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從生態足跡的基本原理出發,以城市的物 質流影響范圍作為計算邊界更為合理。

4.3 貴陽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對策

生態足跡提供了一種量化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新方法,也可從中識別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對 策,結合上述分析以及貴陽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貴陽市可在以下幾方面繼續努力,以緩解 社會經濟發展給生態系統帶來的巨大壓力。①積極保護現有生物生產性土地。保障生態承載 力是防止生態赤字擴大的最有效方法,在保護各類資源的同時,應該積極植樹造林和提高現 有土地的糧食作物產量;②倡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社會生產和消費模式。通過政策、媒 體逐漸引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改善消費結構和消費模式,減少不必要消費及過度消費 ;③提高工業企業的能源利用效率。2006年,貴陽市單位GDP能耗指標值為2.03 t標準煤/萬 元,在全國范圍內屬于較高水平,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④加強貿易交流。如果貴陽市提高 自有生態承載力能力受限,可與承受生態壓力較小地區加強貿易交流,均衡生態壓力,防止 本地自然資源被過度消耗。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齊建珍. 資源型城市轉型學[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2). [Qi

Ji anzhe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oriented Cities [M]. Beijing: People's Pr ess, 2004:(2).]

[2]Wackernagel M E.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 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 [J]. Ecological E conomics, 1997, 20(1):3-24.

[3]張志斌, 唐素然, 趙擁華. 基于生態足跡分析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以甘 肅省白銀市為例[J]. 干旱區地理, 2008, 31(3):464-469. [Zhang Zhibing, Tang Su ran, Zhao Yonghua.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Resourcebased City Sustain 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Baiyin City, Gansu Province [J]. Arid Land G eography, 2008, 31(3): 464-469. ]

[4]蔣依依, 王仰麟, 李衛鋒, 等. 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度量方法探討――以深圳市為例 [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41(4): 612-621. [Jiang Yiyi, Wang

Ya nglin, Li Weifeng, et al. Measuring Urban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 Case Stud y in Shenzhen City [J].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41(4): 612-621.]

[5]符國基. 海南生態省生態可持續發展定量研究――生態足跡方法的應用[J]. 農業現 代研究, 2006, 27(1): 11-16. [Fu Guoji. Quantitative Study of Ecological Susta inable Development in Hainan Ecological Province: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Foot print Method [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6, 27(1): 11-16. ]

[6]Wackernagel M E, William E R.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 ct on The Earth [J]. Gabriela Island: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41.

[7]杜斌, 張坤民, 溫宗國, 等. 城市生態足跡計算方法的設計與案例[J]. 清華大學學 報:自然科學版, 2004, 44(9): 1171-1175. [Du Bing, Zhang Kunming, Wen Zonggu o, et al.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 nt [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44(9):

1171-1175.]

[8]余萬軍, 吳次芳. 基于生態足跡和農業生態區域法的土地人口承載力比較研究――以 貴陽市為例[J]. 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2007, 33(4): 466-472. [Yu

Wangjun, Wu Cifang. Comparative Study on Land Bearing Capacity Based on Ecologic al Footprint and Agroecological Zone Models: Take Guiyang as An Instance [J] .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2007, 33(4): 4 66-472.]

[9]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 unti 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29(3) :

375-390.

[10]徐中民, 陳東景, 張志強, 等. 中國1999年的生態足跡分析[J]. 土壤 學報, 2002, 39(3): 441-445. [Xu Zhongmin, Chen Dongjing, Zhang Zhiqiang, et al.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n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China [J]. Acta Pedologi ca Sinica, 2002, 39(3): 441-445.]

[11]賴力, 黃賢金, 劉偉良. 區域人均生態足跡的社會經濟驅動模型――以1995年-2003 年江蘇人均足跡為例[J]. 資源科學, 2006, 28(1): 14-18. [Lai Li, Huang Xianjin , Liu Weiliang. SocioEconomic Driving Model of Reg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5 to 2003[J]. Resources Science, 2006, 28(1 ): 14-18.]

[12]陶金, 付梅臣, 田迪, 等. 礦業城市生態足跡變化及驅動力分析[J]. 中國礦業, 2 009, 18(2): 44-47. [Tao jin, Fu Meicheng, Tian Di, et al. Changes of Ecologic al Footprint and Its Driving Force in Mining Cities [J]. China Mining Magazine , 2009, 18(2): 44-47.]

[13]陳成忠, 林振山. 中國能源足跡增長波動的驅動因子分析[J]. 生態學報, 2009, 2 9(2): 758-767. [Chen Chengzhong, Lin Zhenshan. Driving Forces Analysis of Ene 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Growth Fluctuation i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 a, 2009, 29(2): 758-767.]

[14]王惠文. 偏最小二乘回歸方法及其應用[M].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9: 200-2 07. [Wang Huiwen.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1999: 200-207.]

[15]吳開亞, 王玲杰. 生態足跡及其影響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歸模型與應用[J]. 資源 科學, 2006, 28(6): 182-188. [Wu Kaiya, Wang Linjie.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 ession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J]. Resource s Science, 2006, 28(6): 182-188.]

[16]楊開忠,楊詠.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J].地球科學進展,2000,15(6):630-636 . [Yang

Kaizhong, Yang Yong.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Concept, Method and Cases [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0, 15(6):630-636.]

[17]陳俊.從立法上解決西部開發中環境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沖突――基于可持續發展 環境倫理觀的思考[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 2008, 21(1):20-24. [Chen Jun. ResolveConflictbetween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m ent of

West Regions from Lawmaking: In the Light of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Moral Philo sophies [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 21(1):20-24.]

CHEN Min DU Pengfei XIAO Jingsong ZHENG Yu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Control,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篇9

作為2014年6月5日本刊與戴爾中國共同發起的金蜜蜂2020社會責任倡議下的一項新議題――可持續包裝,正在掀起一場全球風暴。研究機構Smithers Pira報告預計,到2018年,亞洲將是可持續包裝材料最大的市場,占全部份額的32%,而全球可持續包裝市場規模將達到2440億美元。到2023年,可持續包裝將超越成本和其它因素成為企業面臨的首要議題。

可持續包裝的趨勢

可持續包裝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是其市場驅動力不足一直以來是其難以推廣的重要原因。這種狀況隨著氣候變化以及消費者意識的提升,正在逐步改變。2014年末的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人更傾向于購買具有可持續包裝的產品。42%的人愿意為可持續包裝付出更多的錢。近60%的人也表示,他們在尋找用再利用材料包裝禮物的方法。因此,可持續包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在2015年將繼續增長。

“消費者越來越關注所購買產品對環境帶來的影響,他們希望廠商能夠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選擇。FSC標志易于識別,是對森林可持續管理的品質證明。我們的顧客通過購買這些產品展現出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支持態度”,利樂環保副總裁Mario Abreu有著切身的體會。

Smithers Pira的研究顯示,可持續性由于可以讓企業變得與眾不同,并吸引顧客關注,正日益被視作革新的源泉。這些項目還可用來作為新產品和市場開發的平臺。全球的顧客需求和政府法律是可持續包裝的首要驅動力。環保意識伴隨著消費人口不斷增長正在激發對可持續和環境友好包裝的市場需求。

此外,業界媒體認為,2015年品牌必須優先考慮的一個重要領域就是供應鏈透明度。改善整個供應鏈中包裝的可追溯性是品牌進一步提高可持續包裝的關鍵途徑之一。戴爾公司全球產品包裝采購總監Oliver Campbell多年來帶領著他的團隊研究材料的創新,以及如何在減小包裝體量的同時保證堅固性,致力于到2020年100%的包裝都將源自于可持續材料目標。

Smithers Pira在報告中表示,可持續包裝最普遍的趨勢包括: 包裝小型化或輕量化;更利于回收和循環使用;可回收的比例更高;更多地使用可再生原材料;包裝和物流效率方面的改進。

消費方式以及技術革新帶來市場契機

斯道拉恩索是一家全球性紙張、生物質材料、林木制品和包裝行業的創想者。2014年11月,斯道拉恩索中國聯動品牌商、物流供應商、電商平臺商、環保組織、個人消費者、媒體等,探討了在擁有最大量的網購銷量的中國網購市場中可持續包裝的解決方案。

斯道拉恩索中國在會議中發現,過度包裝、重復包裝、一次性包裝、低質(包括結構和視覺設計)包裝、對產品安全的保障等等被認為是網購中最急需關注的問題。環保組織則對供應鏈上游的認證產品更為關注。個人消費者則關心包裝對所購物品的保護能力,也表達了對大量使用塑料膠帶造成環境影響的顧慮。電商和其物流服務提供商,更關注包裝的抗壓抗摔性能、克重更輕、最小化物流空間、可以二次利用等特性,并因品牌開拓國際市場的需要,認為包裝材料的環保認證也必不可少。

為此,斯道拉恩索與張小盒、赫爾特、竹馬、觸盟、飛揚博遠等幾個組織共同發起了“再用一次盒子”創意包裝再利用的設計比賽,吸引更多的個人消費者關注這個問題,并貢獻快遞盒重復使用的創意和智慧。斯道拉恩索顯然意識到,在網購成為新型消費方式的背景下,巨量的訂單量背后面臨的包裝問題已經成為了其重要的發展機遇。

除了人們生活消費方式的變化,越早開展技術革新的企業往往成為了包裝行業本身的開拓者。

陶氏化學公司旗下的陶氏包裝和特殊塑料事業部近期憑借其創新的PacXpert軟包裝技術斬獲2014年中國可持續發展包裝技術大獎。這個技術能夠實現從傳統大型硬質容器到軟包裝的轉變。與傳統大型硬質容器相比,采用PacXpert包裝技術制作的軟包站立袋具有更高的性能,更大的靈活度以及更明顯的環保優勢。雖然該方形包裝袋為軟包裝袋,但不管是直立放置還是側放,它均能穩固站立,并保證出色的儲存穩定性。2014年中國可持續發展包裝技術大獎組委會有這樣的評價:“陶氏化學的PacXpert包裝技術為包裝行業樹立了新的標準,是包裝行業技術進步的生動樣本,除了優異的性能,PacXpert包裝技術還為品牌商和包裝供應商提供了一種更有價值的替代方案,幫助他們用更加環保的方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p>

Cardia Bioplastics與陶氏化學有著類似的際遇。最近這家公司因為幫助一家澳大利亞可堆肥和生物可降解塑料樹脂制造商在全球環境可持續包裝行業成為領軍企業。該公司已經收到來自澳大利亞一家廢棄物管理企業Cleanaway的訂單:780萬個用于盛放可降解廚房食物垃圾的可堆肥塑料袋和5萬個廚房垃圾桶。

篇10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觀 住宅設計 建筑 消費者

可持續設計是將環境設計、環境意識設計和環境發展觀通過實物建成環境和服務項目體系,使得建筑工程項目能夠適應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在住宅設計中可持續設計的目標是通過技術化、情感化的設計來徹底擺脫建筑工程項目對于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和不良效果。以住宅建筑為代表的中國建筑業經過年來持續高速的發展,不僅解決了現今城市化發展中存在的居住問題,而且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增長。近年來,房地產行業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但是同時也造成了大范圍的環境損害和生態破壞。當我們以可持續發展觀來審視現階段存在于建筑行業中消費方式和生態意義的時候,必須要拋棄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將節約資源、減少污染、降低耗能和提高室內質量為要求的綠色生態住宅設計作為住宅建筑發展的方向。

1、可持續性住宅設計的背景

住宅的可持續性還體現在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上。住房從分配機制轉為市場消費機制后,消費者對住的概念已不僅僅是能滿足棲身之用即可,而更多的是要提供一種健康環保、舒適安全的生活空間??v觀現在的住宅,無論是消費者、發展商、設計師還是政府主管部門對環境的追求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營造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綠色環保型住宅已成為房地產界的共識。

2、設計控制要求

規劃設計是工程建設的先導,在工程設計中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將建立綠色生態型小區作為主要的控制概念和要求,并且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資源,做到低耗能、高回報的效益。在工作要合理的安排建設項目的功能結構和布局方式,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手段全面的分析,對規劃結果中所具有的各項指標都完全進行控制。

2.1、設計理念的管理控制

在規劃設計階段,要強調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原則,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些觀念已得到普遍認可,無需贅述。但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認知能力的提高和認知廣度、深度的發展變化,所有這些理論和觀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綠色生態住區的規劃和建設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在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情況下,公眾參與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市場反饋及市場杠桿等形式表現出來;同時,開發商還應在綠色生態住區理念指導下,有意識地引導社會消費意識,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

2.2、合理利用現有資源

規劃設計前期首先必須對建設條件中的資源進行分析,研究資源的潛在價值,對諸如土地、景觀、人文等特定因素和資源進行充分利用或保護,評估工程建設對該區域自然環境及社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對土地的利用和評估的基本目的是要在規劃前期階段尋找到一個適合的定位,使土地資源得到充分而非過度的利用。對環境、社會人文資源的分析、評估主要包括評估項目建設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及影響,對周邊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的影響,以及該地域社會各因子的影響,如人口容量的增加帶來的社會配套,環境容量、城市總體交通格局的變化等。

2.3、綜合規劃和布局

強調規劃布局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建設生態平衡。在某別墅區的規劃設計當中,我們充分利用這一理念,強調建筑生態性布局,取得了良好效果(圖1)。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整體布局的生態性特征。強調與外界的溝通,而非自我封閉。該方案中弧形的建筑布局使建筑與自然界很好地融合;(②建立區域內的生態平衡體系。建立陽光——水體一植被、自然——建筑——人等不同層面的梯度關系,形成良好的生態平衡;③在整體布局的基礎上,將生態理念貫徹到建筑單體的設計當中。

3、建筑單體設計

3.1、以人們需求為基礎

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對住宅提出了新的需求。SRAS引發了人們對居住環境的思考,極大提高了對住宅健康性的關注。住宅設計應不斷滿足居住的新需求,除了考慮住戶的生理健康,還應關注心理健康。研究表明造成心理健康障礙的原因與建筑的高度、規模、住戶的密閉性、鄰里的噪聲有關;而良好的社區組織和社區空間設計可以鼓勵鄰里間的交往,是居住環境中減輕壓抑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要將居住空間環境、鄰里關系對人的精神影響納入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加以研究。另外,房地產商和設計師應對新現象、新文化、新經濟引起的居住方式的改變給予更多的關注。比如小汽車的普及、丁克家庭增多、社會老年化、網絡空間、新都市主義、郊區化、再城市化都極大地沖擊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對住宅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房地產開發指出了發展方向,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3.2、了解社會發展需求

為了實現可持續性住宅的建設,各種各樣的產品和技術在相繼問世。然而,日本關東學院工學部建筑設備工學科教授秋元孝之認為,建立一個綜合評價體系來評估住宅的可持續性同樣是不容忽視的。但這些都是以辦公建筑為中心的評價方法,目前在世界上以住宅為對象的評價方法還很少,這還需要各個國家的共同努力。如果綜合評價的方法可以盡快完善而得到推廣,可持續住宅的真正實現將指日可待。

3.3、多使用各類環保節能材料

眾所周知,保持住宅的長壽命是相當有意義的。而為了延長其壽命,就常常要進行舊房改造和設備更新,從而產生一些替換下來的舊材料和建筑構件。這些廢棄的材料如果能夠再利用,就可以減少浪費。而石膏板只有少部分能和原材料混合適用;木材可以變成碎片卻很難恢復原狀。所以,需要考慮每種材料的特性,來合理地使用再生的材料和可以再生的材料。

3.4提倡住宅一次性裝修到位,減少施工過程的能耗

住宅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提供給市場前應該是一種完整的產品。毛坯房的做法既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趨勢,二次裝修造成質量隱患、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提供成品住宅,推廣住宅產業化和建筑產品運用,實現住宅裝修一次到位,是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

4、結語

為了營造安全、健康、舒適、環保的生活環境,人們在住宅方面的消費,將會在講求舒適的同時,更加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同時,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也必須以綠色GDP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指導,發展綠色生態的住宅小區。

參考文獻